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2025-01-26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

摘要:为适应新课标要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中学地理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良。在过往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与新时代教学要求不符。同时, 地理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应当以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的自然现象到了解地理科学的规律和知识, 最终达到会领悟地理学科的道路, 将地理知识活用于生活为教学目的。因而地理教学模式有改革的需要、创新的要求。作为地理科目老师, 本人在初中教学的几年实践过程中运用图表教学模式, 收获了教学经验, 在此进行分享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

背景

在课改要求下, 地理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改革的要求, 以适应时代发展。当前的地理教学模式应当与新课标要求相符, 这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进行改良, 重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改良后的教学模式应当将初中生特有的心理行为方式和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达到较高的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 图标教学模式有其代表性。图表教学模式应用多年以来, 随着教材的图表丰富化以及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其发展也越来越适应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一、图表教学模式的概念

在20世纪末, 由乔伊斯等人最早提出教学模式的概念, 其现有释义大致为:教学理论模式是在教育者存在一定的教育理念背景下, 经过教学实践后所形成的系统的、稳定且典型的教育体验, 经过思维抽象化后, 将其结构列出后形成理论模式。

图表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为目的, 以教师精心的教程设计引导学生, 以教材中的图表为导线,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上课程, 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用图表展现课程相关地理知识;以图表做工具, 从而揭示客观规律, 最终将教学任务完成。成熟的图表教学模式应具体性、操作性、简约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其作用如下: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能够指导教师教学的行为, 同时该种模式是教师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下面通过阐述初中地理教学特点和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来更好的说明图表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二、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 凭借着教材的丰富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初中地理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下:

第一, 图表主导教学。在初中地理的教材中, 图表的运用非常之多。将图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置身于中的感觉, 以达到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图表主导是这几年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点。目前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一百余幅地图照片、过程图等, 利用各种各样的图表结合进教学中, 能使得课堂更为生动、活跃。

第二, 学生参与激活课堂。在经过课堂调研后, 发现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性的高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将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分为两种:一是课程问题的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问题, 以创造情境, 问答结合, 将学生引入参与式教学;二是地理模型的制作, 按照课程的内容安排, 老师引导制作各种地理模型, 边做边想边学, 可以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第三, 媒体辅助教学。地理科目的特殊性使得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媒体进行课程内容演示。借助媒体的教学方式, 使课程相关内容更为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电子媒体展示海洋、河流以及湖泊的照片, 其真实性与立体感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深刻印象。这样的效果不是依靠传统的背记达到的, 而是通过电教媒体的运用帮助教师对地理知识的诠释, 为学生对地理进行感知打开了视野。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以上的特点若能良好发挥, 地理教学能在知识点的范围内帮助学生理解, 还能帮助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去了解课本外的知识。教学模式的良好运用对教师有一定要求, 首先是出课本图表外, 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图表储备, 配合课本的图表加以掩饰, 帮助文字知识的诠释。其次是教师的语言表达, 除了贴近知识点, 还需要教师的语言生动,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

初中地理教材有其特别之处, 在与别种地理教材相比较, 其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丰富的地图资料等特点更为明显。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地理适合运用图表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其教材特点由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第一, 图文并茂的教材内容。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教材中图文相伴, 地理内容的诠释既有文字讲解又含大量图表。文字部分的知识有多于一半的内容与图表相联系, 知识的讲解方式表现出多样化, 知识点的设计也各有特色。在初中的地理教材中, 图表的设计做到了图文合一、表图结合、图文互补。这样编辑排布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与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相一致, 因而能够带动其学习热情, 激发个人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空间感, 将读图、识表的能力提高。

第二, 丰富的图表资料。目前所用的教材, 在文字和图表的放置处理上很适宜, 有很好的阅读性。如, 在7年级教材中有近半的版面放置制作精美、有鲜明色彩差、种类丰富的图表资料, 这非常好地体现地理科目的特色。除此之外, 每个图表都能与教材的文字部分相结合, 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析地理现象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 图表的运用多样化。这也是目前教材中的另一大特色。除图表基本运用方法外, 在教材中还出现各种“读图”、“填表”、“绘图”等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有些需要学生进行地图描绘的模仿, 有些需要理解后进行解答。在多样的形式中, 不仅富有知识性, 而且指导图表的学习, 能够帮助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 表达主题突出的各类图表穿插。地图类的图表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种类, 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而表格类则包括了丰富的统计类表格和比较类表格等。图表在地理教材中的频繁出现, 大多能使得文字内容更为简单的表达, 有突出文字主题的效果。这是让学生易于理解, 热爱读书的原因之一。

第五, 完整且系统性强的图表结构。初中地理中图表涵盖面广、系统性强, 与正文和阅读材料相互补充, 使得地理知识完满的呈现出来, 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组分。例如, 在《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程中, 文字描述介绍的“秦岭—淮河线”不能完整的表达关于地域分界线的内容, 导致了学习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但图像的方式却能很好的表述“秦岭—淮河线”、“青藏高原边缘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这3条地域分界线。使得学生对地域的划分依据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同时也为下步学习知识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讨论

在图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后, 本人认为图表教学模式能够更为完满的将地理知识教给学生。无论是图表在教材中的穿插出现辅助文字诠释知识点, 还是图表借助媒体运用来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本内容, 或是教师通过图表易于讲解知识内容等等, 都无不体现了图表教学模式在整个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系统性运用。因而, 其实用性不容小觑, 有其可发展, 可壮大的一面。同时此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是设备的局限;第二是老师能力的要求。如何解决其局限性,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鲍开敏.图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86.

[2]李忠民.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性对策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9) :70.

[3]刘彩凤.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系统组成、功能与应用研究[J].2006 (8) :89-93.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2

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复习课的导入,不同于新授课,最好直击要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复习课的目标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二、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时,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帮助学生完成这类知识的梳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回顾一边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直接出现在复习课的学案上,让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一对一检查、教师抽查或集体默写等方法进行落实。

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

1.结合课本知识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完成,进行自主训练,同时将疑难问题划出。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切不可盲目交流,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典型例题要有层次性,应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

2.小组就典型例题进行交流,重点在于发现题目所考的知识点、出错的原因;小组内出错多和无法解决的题目,有组长记录并质疑。教师集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进行点拨, 教师进行点拨时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以点带面,从特性到共性,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深化及规律的总结;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

精选题目,当堂达标,巩固所复习内容,并进行反馈和落实。进行达标检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强化基础知识的扎实记忆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的过程;对于初二学生要直击会考,让学生明确会考的难度;还应密切联系实际,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初中地理课堂模式如何做到创新 篇3

关键词:兴趣;教学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之间协调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一变再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革新了师生观念。因此在未来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现象使得新课改跟预想的有一定的差别,出现了缺乏对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各个学校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总结,以提炼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立足实际,从现实情况入手

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几乎所有学生都想要把地理学好。但在深入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下造成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慢慢的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每个学生之间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才能确保学生学习中不失去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上教师对学生关注过少,有的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了信心,教师若不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种的情况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而且许多的教师没有注重这个问题。教学创新没有从实际出发也就不能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差异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不可避免,因材施教,敢于尝试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经之路。

1.教师应面向学生和重视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落实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发展其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气质与动力有差异,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人格特征加以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地理学习受到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等的综合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希望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不能成为压力。因为上述的影响造成学生的严重差异,初中地理课堂模式若是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

式,势必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而在新课改时期推行的分层教学法则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差异进行突破,实现课堂模式的创新。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层教学法拟定了基础性的知识实践;中等层次的学生,则施行优化提升教学;针对成绩和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则进行升层次迁移训练。根据学生差异开展层次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做法,能很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满足课堂模式创新的需要。

2.发展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促进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展示很多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动态性、直观性材料。同时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且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要适应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模式的创新。

3.借助多元评价理论,发现学生“闪光点”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以分数作为标准进行了改变。现在的评价方式转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较重要,在语言的技能方面、语言的知识方面、情感的态度方面和学习的策略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中逐渐发展能力。多元评价能让学生保持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善、得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也就做到了课堂的创新。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协同,从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翠华.初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例读[J].河北教育,2015(2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4

一、“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 理念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路是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观、行为观、学习观,引领师生共同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或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感性的地理事物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规律、成因,得出理性的结论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生本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三五教学模式”,一是指一个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三是指三条主线线,以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 五是指五个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具体内容解读:

一体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线: 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 1) 究主干线。课堂应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 2) 情感活力线。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 3) 创新生命线。创新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是课堂的生命,课堂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情感、创新是贯穿课堂的三条红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本课堂犹如一棵大树,学生是根本,探究是主干,情感是营养,创新是生命。

五环: 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 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 1) 导疑定标。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更多地从感性知识入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2) 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整个过程体现一个和谐的气氛。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合作等形式,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分析、探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激发情趣、提升能力,并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3) 交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生生、师生、组间互动合作,在全班展示交流探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交流、解决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疑难和困惑。( 4) 应用拓展。建立长远的价值观,注重能力培养。当堂作业: 可能并没有单纯的作业,活动本身就是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是在课后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仅仅是书面文字作业,而是开放性的,可能是绘图、手抄报、调查报告,也可能是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实际问题等。( 5) 感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谈感悟,自认为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困惑,你又想到什么。生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形式多样,进行感悟交流。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强调体验式学习,突出从感性知识中进行感悟而获得理性知识。比如,《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亚洲复杂的气候》均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 以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的探究式讨论。例如,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地球是“地球”还是“水球”? 几个学生根据海陆面积数据对比和人类生活经验等,发表了不同意见; 课例《亚洲复杂的气候》中,通过学生讨论当地人的穿戴、建筑物的形状、自然景观,总结出各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以各种活动为主体。该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搭建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基本活动类型如下:

( 1) 辩论活动。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通过辩论进行的。讲“人类与大气污染”关系时,以人类为原告,大气为被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全员参与辩论,从而了解污染的现象、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2) 竞赛活动。课例《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中,分“南”“北”两大组,就若干项目进行竞赛。通过竞赛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 3) 角色扮演。课例《巴西》中,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由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 4) 游戏活动。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 课例《中国行政区》中的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等。

( 5) 动手实践。课例《我们怎样学地理》中,绘制校园平面图、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课例《世界的地形》中,制作各种地形模型等。

3. 师生和谐合作。将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与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例如,课例《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活动等。

三、“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运用后的反思

首先,一三五模式并不是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可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

其次,教学模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其精神实质,灵活地应用。

再次,活动设计应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摘要: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中地理五环节教学模式简介 篇5

南山双语学校初中部地理教研组

为了进一步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我们地理学科初步探索构建地理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最佳的课堂环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导入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 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合理分工、合作探究,各自完成相关任务,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让学生根据目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况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具有最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过程的基本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其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的时间是自我计划的。此外,学生也能够主动地营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自我判断和评价。在学校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施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做到:①创建积极良好的课堂环境;②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包括学习内容选择权、学习时间支配权;④多种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⑤学生参与学习结果评价,并优化学习方法;⑥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在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是通过学生小组的形式,其基本操作要领是:提出学习课题→形成学习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团结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因此需要教师角色转变,由“教”变“导”。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学习内容而宜,教师应根据学校和自身的条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

三、精讲细拨,指点迷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点拨、答疑解难则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老师精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教学案题目中发现的疑难之处,从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之处入手,重点讲解;老师要授生以“渔”,给学生讲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科学指导,全面评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补充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展示问题时,为了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一味的鼓励,要针对问题在鼓励优点的同时,适当指明不足,在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基于以上情况,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 2.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 3.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 4.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 5.问题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评价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了“为评价而评价”的现象,认为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一切都顺着学生。基于以上情况,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事实,给予真实性评价 2.问题困惑时,给予启发性评价 3.情绪消退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五、练习巩固,矫正补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金石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地理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正好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教学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与学习中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以小组为活动主体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1.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让初中地理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展开自由讨论和自我反思,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合作学习环境中学习初中地理。

2.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逐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角色,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有助于学生创新和良性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分享别人的观点。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最终内化为优秀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小组基本形式构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教学,让组内成员相互帮助与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形成合作思维,提高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初中地理教学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只是学生的顾问和伙伴,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才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方式,并明确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合作技能等,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个人品质。

(3)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学习地理知识。向学生深入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教学点,确定合适的突破口,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率。

(4)运用多种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手段,而应该强化形成性评价机制,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动态化的诊断,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问题,最终综合性地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评价自己,也可以由学生评价教师或者其他学生,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度的评价中提升自我的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和学新.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2.

[2]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一、预习自学, 自主探究

预习自学,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 尝试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课本知识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预习时要指导学生浏览教材, 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 形成本节课的基本概貌和框架, 带着问题目标阅读, 找出难点、疑点、重点等。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点”,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演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与地球仪》时, 让学生课前参照课本,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从而发现经线与纬线的区别,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经纬度等, 还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地轴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学会阅读地图》一节, 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课本中的校园平面图, 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 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缺一不可, 更好地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可见这种“先学后教”,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 实现课时目标。

二、课堂导入, 明确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 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课堂导入必须围绕主题, 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区域。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 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我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 有一个问题, 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放在该洲的位置上, 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 学生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可以合在一起”, 终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 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 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后来, 他通过调查研究, 积累大量的论据, 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简介这个假说, 是今天这堂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学生议论纷纷, 一下子产生兴趣, 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这一节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 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讲授新课作铺垫。这种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前后呼应, 一气呵成, 体现导入为教学服务, 与整个过程融为一体。

三、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小组合作是地理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 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 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在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时,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资料、讨论交流问题、开展表演、辩论等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课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 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配套作业等。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时, 创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假如地球不是倾斜着身子运动, 那么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呢?把地球看成不动, 太阳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又如教学《水资源》时, 开展家庭用水情况调查, 制订家庭节水计划等。无论是进行哪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 都必须精心策划准备。比如在组织小组课堂讨论活动时, 我们应精心准备哪些讨论的内容, 如何分解教学中的难点等, 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性, 让学生有话可说, 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 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四、展示点评, 总结升华

学生小组之间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交流展示, 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互相学习和借鉴, 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 并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 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此环节中, 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精讲, 主要放在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题技巧的强调上。师生共同把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 构建成一定的网络, 使之系统化, 有利于学生宏观上全面掌握。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 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时, 让学生用“五指山”判别, 即把手心放在图中海拔高的地方, 呈五指山状, 沿手指突出的为山脊, 像指缝一样凹进高处的为山谷;在教学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时, 可将最大生产国和作物编成顺口溜:“菲蕉马棕泰橡印尼椰。”教学黄河流经的省区, 编成:“青川甘宁内蒙古, 晋陕豫鲁五千五。”又如在教学《极地地区》时,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企鹅和北极熊两个角色任选其一,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各自生活的环境。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可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 效果很好。

五、练评结合, 当堂过关

在学习完当课时的教学内容后,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地图、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等进行当堂检测, 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巩固所学知识, 弥补知识缺陷, 并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 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 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讨论。新教材中的一些空白地图或者自制板图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例如在讲授完“34个省级行政区”一课后, 引导学生在空白政区图上填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等;在自制的简图上填出阶梯界线的主要山脉、地形区等;设计一些练习题进行课前小测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 了解哪些学生已经实现教学目标, 哪些学生课后需要单独辅导, 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 都是极有利的。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就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身动、心动、神动, 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 打造双赢的地理课堂。

摘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通过构建预习自学、自主探究—课堂导入、明确目标—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练评结合、当堂过关的有效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打造双赢的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8

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 我是依据了课程标准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 (2) 掌握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地区。 (3) 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 树立无神论观念。

二、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设计方法

本节课分两大块:“世界的语言”和“世界的宗教”,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获得了一些信息, 如世界的主要语言和宗教。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分布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此, 在学习时,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1)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认识目标。 (2) 展示第一板块“世界的语言”的自学目标, 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完成之后, 对本板块简单的知识点检测;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开展交流活动;利用地图处理难点和重点 (语言的分布) ;本部分的归纳总结。 (3) “世界的宗教”, 教学程序同上。 (4) 知识拓展———宗教建筑、宗教信仰等 (学生交流活动、资料补充等) ;设置怎样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交流 (培养能力、树立正确世界观等) 。 (5) 以谈收获的方式,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 (6) 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反馈检测。

三、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方法

(一) 导入新课:要求新颖, 切入主题快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创设本节课的教学情境。

(二) 展示“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认识目标, 以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三) 自学第一板块“世界的语言”。

(1) 世界上的语言有多少种?主要有哪些? (2)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 (3) 使用最广的语言是什么?为什么? (4)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四) 在学生自学完成之后, 对以上前3个目标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反馈检测。

(五) 在学生回答问题2的最后一问 (“因为…

…”) 时, 教材谈的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活动”, 在此时, 我对学生补充的材料是: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革命最早的国家, 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它的殖民扩张和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英国因其殖民扩张范围之广, 所到之处, 就把语言也带到了那里。

(六) 对“语言分布”的练习与检测。

上述没有进行本知识点的检测, 是基于对学生认知程度的考虑。因为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目标, 它需要学生通过一定方式的空间记忆, 方能掌握。因此, 在下面的教学安排中, 我设计了一系列读图练习 (如:读图, 认识世界语言的分布) , 并把一些细小的知识点以“考考你”的形式来进行师生交流活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最后再对这一重点 (难点) 进行检测, 并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本部分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

(八) 在学习第二个板块时, 首先展示的仍然是自学目标 ( (1) 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2) 三大宗教的形成、概况和分布。 (3) 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印象, 你认为三大教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学。

(九) 在学生自学完成以后, 对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识点以“探索发现”的形式给予检测。

(十) 拓展知识:

出示三大教的发源地、创始人和主要经典的文字资料, 让学生对三大教有充分的了解, 然后展示三大教的发源地空白图进行检测。

(十一) 展示三大教分布图, 让学生对照地图对其进行空间记忆。

(十二) 展示三大教的发源地、分布的比较表, 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式的练习。

(十三) 知识拓展:展示三大教的祈祷方式、装束打扮、宗教建筑特点、宗教节日等的相关图片资料, 以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四) 开展活动。设计了以下活动内容: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 你能说出三大宗教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建筑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十五) 拓展思维。以“感悟”的形式设计以下问题, 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教育:“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世界, 为什么还有人信仰宗教?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人呢?”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一展风采。

至此, 第二板块的学习也已结束。

本板块的教学程序是:根据自学目标自学—简单知识点检测—知识拓展 (文字资料) —难点的练习 (地图的空间记忆) —本部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知识拓展 (图片资料) —活动—思维拓展。

摘要:如何构造高效课堂?在地理教学中, 我注重平时积累教学的点滴做法, 探索出了感觉效果不错, 适合我们初中地理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即从教学目标的设立、学生自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置以及学法指导、材料使用、教材整合、反馈检测等方面着眼进行教学。下面就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课为例, 来谈一谈我不成熟的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地理教学,分组合作学习,基本内涵,实施策略

一、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内涵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下, 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等形式, 解决地理问题, 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概念中不难发现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 若干学习小组是组织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了学习小组, 学生才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在与小组组员合作交流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特色。不仅有小组组员之间的讨论, 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 还有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 必要时甚至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去。

(三)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增进地理知识的同时, 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并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渗透,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二、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分组: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具体做法:以期中, 期末地理成绩的平均分为参考系数, 将全班分成9个小组, 各小组组员又分为A, B, C三个层次, 其中A层次地理成绩在85分以上, B层次成绩在70~85分之间, C层次在70分以下。各小组有自身特色, 如有自己的口号, 组名, 如初一 (一) 班第一组设计的的组名为“小蜜蜂”, 第三组是“梦想的种子”, 第九组为”飞翔”等等。各组坚持少数服从多数, 集中与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组规, 投票选出组长, 纪律委员, 以保证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多数中等生是“群众演员”, 少数学习困难生是“观众”。参与机会的不平等注定主体参与的低水平, 没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就没有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合作小组的互助性, 互补性的基本特征, 小组成员间通过互助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合作, 达到互补, 使地理教学面向全体;组内分层, 有利于兼顾个别, 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 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实现因材施教。

“只有集体意志的原则性, 原则性才有权威;只有建立在集体基础上的灵活性, 灵活性才真正有效”, 各小组组名, 口号, 组规的统一, 容易让学生产生集体归属感, 增强自豪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从而自觉维护小组集体的纪律, 并为获得集体荣耀而奋斗努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理教师课堂, 课外管理的负担。富有个性的组名, 口号, 也张显了学生的个性, 表现了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价值观。

(二) 教学: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1.教材多样化。具体做法:竹山中学为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模式量身打造新的教学资源—地理导学案 (分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 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反思, 预习指导八部分内容) 。

导学案是将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优化, 整合的实施方案。导学案使各小组明确了任务,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学习都有章可循, 保证课堂秩序的井然有序, 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同时导学案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处理, 是对校内, 校外课程资源的整合,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地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重视地理多元目标的渗透。具体做法:地理课代表在上课前将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抄到黑板上, 让学生在上课开始便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做到有重点的学习。

“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虽一字之差, 却体现了地理课堂主体的转移, 是“师本位”向“生本位”的突破, 是对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实践。

如《地势与地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总的特征及对河流和气候的影响;了解山脉走向的含义及主演山脉分布特征;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归纳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读我国地形分布图总结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名称, 主要山脉走向及主要的地形区名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的教学过程, 初步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 强调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以上学习目标正体现了地理多元目标的渗透。

3.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基本程序充分体现了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三者的关系。

以初二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为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

具体程序:

(1) 10分钟自主学习, 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展示部分, 并标注需要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

(2) 5分钟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达成共识, 如“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地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 山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 ___”, 第一组有的学生说是1/3, 有的学生说是2/3, 大家一起翻看教材, 发现山区面积不仅指山地面积, 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因此最终确定答案为2/3。

(3) 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配展示任务, 每组负责1~2题, 展示时间约为10分钟。如第一组展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什么?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的影响是什么”, 第二组展示“我国第一、第二阶梯,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等等, 每个组都要上黑板展示。

(4) 除展示组外的组点评展示组, 或是提出质疑, 如第二组在展示时并未能在地图上找出云贵高原, 其他组可以上前纠正。

(5) 对难点问题、学生质疑较大或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如“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和措施”, 各小组发表观点, 教师对创新性想法给予鼓励性评价, 并和学生一起总结。

上述教学程序是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顺序进行的, 遵循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的关系。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一、主体互动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转换

从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 互动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离开主体互动, 其他互动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既丧失了根本, 也失去了用处。我在教学中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在实际教学中, 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互动式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如我在教区域地理时, 科学设计“互动舞台”。首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上课时实行角色转换.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演讲比赛, 既扮演表演者, 又充当“小老师”。这样给每位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和表现的舞台,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由“学会”变得“会学”, 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胆子练大了, 说话能力提高了, 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单纯营造课堂气氛, 设计许多互动项目, 一味追求新奇、热闹、刺激, 结果把基础知识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活动课, 这样势必背离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 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知识体系的科学性, 在这方面,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序有效地把握。

二、物人互动式:教学形式与对象之间无缝对接

教学之道, 贵在因材施教。因此, 在近几年教学中, 尽管教学内容相同, 但我做到因班而宜, 因人而宜, 因时而宜, 在教学要求、教学形式、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不相同, 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流动发展的过程, 一个不断创新与创造的过程。如我在教《中国的自然环境》时, 对于数理成绩好的班级, 我巧设疑问, 着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成绩中等的班级通过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能力;对于文化基础较差但艺体特长生较多的班级, 借助诗歌、谜语、图片、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注重学法指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在教学中切不可千课一面, 千人一腔。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学习趣味化, 教学内容条理化, 课堂结构合理化, 教学效果优质化, 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教育对象的无缝对接。

三、场所互动式:课内与课外之间相得益彰

地理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互动教学的场所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互动的范畴主要有课堂互动、课外互动、内外互动三种形式。

课堂互动是互动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场地, 是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要场所。事实说明, 只要课堂互动搞好了, 教师的威信树立起来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 互动式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课外互动与内外互动就能够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课外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渠道, 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补充, 是内外互动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辩论赛、录像 (电影) 观摩、交流会、教学效果评价、主办地理板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的活动, 一方面消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了学生之间的人际隔阂与学习障碍。

内外互动是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互动形式, 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种互动形式, 内外互动要求教师把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及知识和材料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之达到和谐互补、相互促进的理想境界。如选择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 环境与发展等贴近学科又涉及社会热点的问题, 教育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去观察自然、改造自然。内外互动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与课外的不同时空, 把师生双方的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 变单向交流为双向和多向交流, 如将教师的电子邮箱、手机、电话号码告诉学生, 学生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可以通过网络、通讯与教师适时交流, 学生的困惑可以及时排解, 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知行互动式:思想与心灵之间和谐共振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品德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互动模式又是实现地理教学素质教育功能的有效方法。思想与心灵的互动, 是教师教育思想与学生内心世界的互动, 是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习惯的互动。在教学中, 要用学科知识打动学生的思想, 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地理教学, 通过学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 对学生固其知、强其智、动其心、晓其理、激其情,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心理、审美、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把地理课变成生动活泼的教育乐园。如有不少学生在节假日自觉地到休闲广场、公共娱乐场所拾垃圾, 主动做环保志愿者, 有的还建起了气象园地、自制地理教具等,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思想和心灵的互动才是互动式教学的最高目的和最高境界, 只有实现了思想与心灵之间的协调互动, 和谐共振, 地理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摘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突破点, 是真正面向学生、针对个性、着眼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反映的形式主要有主体互动式, 物人互动式, 场所互动式, 知行互动式等。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设置问题;分层评析

新课改为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各种教学方法得以在课堂上施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已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对推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笔者具体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何助力初中地理教学。

一、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中,第一步就是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而这一举措对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综合评估学生的测验成绩、性格、学习习惯、内心需要等多种因素,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六人为一个小组单元。这种分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将学习任务细化,有的负责查找与地球相关的资料,有的则负责提供地球仪。通过小组成员合作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精确设置问题

疑问是探究、获取知识的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设置问题是根本,也是重点。而精确设置问题则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直达教学的核心。以“居民与聚落”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抓三维目标,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和人种?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趋势是什么?乡村与城市有哪些区别?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究世界居民与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分层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对学生、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进行分层,使得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效果评价之间相互匹配,从而避免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断层,而学生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以“西半球国家”这一章为例,考虑到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了解程度不一,并且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A、B、C层。而在设计学习目标时,也依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来做设计,对层次高的学生设置难度较大的探究目标,比如可以提出“为什么美国、巴西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大熔炉”这种探究性问题。而在学生完成探究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分层评价,对C层学生以鼓励为主,对B层学生以激励为主,而对A层学生则以竞争性评价为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继续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振平.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7).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2

一、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地理教学的优势

1.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新疆, 民族人口众多, 民族种类繁杂。 长期以来, 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 友好交往, 交流频繁。 在交往中, 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 培养出积极活跃、奔放率直的思想素养。 本区地理课堂, 如果地理教师引导有效, 则必然能碰撞出思想激烈交锋的火花。

2.新疆地域辽阔, 地形地貌多样, 江河湖泊众多, 这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因此, 创造性地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在民族聚居地区十分有益。

3.随着国家 “两基” 成果的巩固和自治区, 兵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多项举措, 民族聚居地区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的条件大大改善。 初中地理教学仪器基本得到补充, 地理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保证。

二、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地理教学的劣势

1.聚居地区双语学校少数民族同学居多, 这些同学汉语水平较为薄弱, 交流书写存在一定障碍;大部分同学外出机会少, 眼界仅限于本地区县, 因此地理知识的认知比较困难。

2.师资薄弱, 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校地理教师缺乏, 地理学科往往由其他学科老师兼带, 制约地理学科的纵深发展。

3.地理教学的传统氛围不足, 地理课日趋边缘化。 再加上评价制度的制约, 地理似乎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 无用的学科。

三、地理教学新模式尝试的必要性

1.初中地理学科与教育经过多年的淡化与漠视, 已经越来越被社会遗忘、学生轻视, 只有为数不多的地理学者在歇斯底里地呐喊。 因此, 地理教学新模式的尝试就是拯救地理学科, 拯救国家地理教育的尝试。 与本区民族聚居特殊性而言, 即将面向全国的本区学生只有在新的教学模式、理念下, 才会学好地理, 健全学科体系, 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地理学科并非一门无用的学科。 地理研究自然环境、经济文化, 运用新模式开展地理课堂, 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 使他们认识到家乡的优势与不足, 点燃他们长大后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地理教学新模式的尝试

1.尝试让乡土地理贯穿整个地理教学。 地理不仅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学, 而且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 既然这样, 乡土地理的引入与无时无刻的存在就很有必要, 这在国土资源类知识讲述中存在有很大优势。 立足本地实际, 将乡土地理内容引入地理课堂是我一直尝试的改变之一。 很多地理知识虽然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但是离学生很遥远。 反过来, 与这部分知识相类似的乡土地理内容离学生很近, 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那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来说, 乡土地理内容的引入甚至可以引发他们对周边环境的思考。 例如在讲到中国的《地形》时, 我们说“地形类型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是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这样的特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教材上对这部分知识的说明很少, 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但是如果引入本地乡土地理就会豁然开朗。 七十团所在地所属山区地形, 其主要有河谷地带、近山丘陵、陡坡等地貌单元。 我们会在河谷发展种植业、在近山丘陵开展畜牧业, 在陡坡培育林业。 地尽其用, 这就叫因地质宜。 但是, 山区地形导致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一系列问题, 这又是山区地形弊端。 推而广之, 中国地形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2.想要从根本上激发地理课堂的活力, 就必须做到与死板老套绝缘。地理课堂形式多样化是其中最为有效的形式。 我想, 地理课堂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具体形式, 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做出相应调整。 地理课在课表的编排之中, 永久不变地在下午第一、二、三节。 这个时间段学生精神状况欠佳, 精力难以集中, 传统的, 仰或长期单一的课堂形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倦甚至反感。 那么, 课堂形式的有益调整就十分必要。例如《疆域》一节中, 省级行政区的讲解可以采取小组拼图形式, 配以有趣的歌曲, 让学生在学中乐, 在乐中掌握行政区的相对位置、面积大小及名称等信息。 讲《“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时, 可以采取以图导课的形式, 用香港与澳门全面的地理位置图、文化景观图、地形图等, 带领学生在认识图片中全面掌握香港与澳门的知识点。 多样化形式的课堂可以让同学们在几乎每节课中都能找到新鲜感与不同点, 对后续课堂的开展有十分有益的作用。

3.地理课堂新模式突破的首要问题在于地理教师要 “ 脱胎换骨”, 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地理课堂, 改变自己和同学们对地理这门课的固有的、教条的认识。 初中地理, 长期以来在同学们心中是 “小儿科”、“豆芽菜”, 评价方式虽然以考试为形式, 但又是开卷, 又是与中考无缘, 地理无用论在学生及家长当中有潜在滋长。 老师要的是成绩, 故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梳理大于应用能力传授, 这无疑是一对矛盾。 当然, 这一矛盾的突破点还在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是否可以尝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把地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比知识传授更高的高度。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 如果在七年级, 同学们刚接触地理时就对他们进行地理思维与方法的专门训练, 那么, 在后续学习中, 无论是课堂效率还是学习成绩都会有很大提高。 同学们对于运用已有方法解决地理新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都会有质的突破。 态度与思想决定一切, 当同学们找到方法, 感到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共存时, 地理也会成为“半边天”。

我们看到, 在有关部门关于初中地理考试与评价方式不变的大前提下, 多民族聚居地区初中地理教学要想取得长足进步与改变, 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 地理教师只要敢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勇于探索与尝试, 教学成果将会大大强化。

参考文献

[1]马和平.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地理教学[N].民族日报, 2009, 12 (第三版) .

[2]郅昆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9 (9) .

[3]宋兆谦.地理概念、判断、推理与启发式教学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 1980 (2) .

[4]马巨贤.改进地理教学刍议[J].江西教育, 1980 (2) .

上一篇:集中化运行下一篇:课件的设计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