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初中地理(共12篇)
课堂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1
初中和高中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然而受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考试评价机制的差 异、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差异、学生学习特性和方法上的差异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得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难以接受和适应。特别是地理学科因初中只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 初三一整年的时间间隔更加剧学生升入高一年级对地理学科的恐慌。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 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 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我们要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并不等于对初中知识简单地复习一下, 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 根据高中教材的内容和高考的要求, 确定复习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一、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等等, 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 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 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 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 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 (中国与世界政区)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 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 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 (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 , 在初中不做要求, 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 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 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 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 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联系生活实际, 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 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 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 如能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 解释其中原因, 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 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地理图表等”, 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 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 而进入高中后, 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 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 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 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 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 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 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总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适合高中地理学习特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能力。
课堂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研究
平原五中 侯兆辉
论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研究 平原五中 侯兆辉
导入新课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言,目的在于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的听课,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从而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自己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开个好头”,有道是“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怎样导入新课,就成为我们搞好地理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地理兴趣,发展了思维能力,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
那么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成功的呢?我认为新课导入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新颖性
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比如我在讲七年级下册《巴西》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上课开始时我给学生几个词语,像黄绿色、卡卡、热带雨林、咖啡、葡萄牙语,让学生思考它们和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的特征最吻合。这样学生就被我的问题迅速带到课堂上来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直观性
地理教学中很多事物都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比如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我在讲地球自转方向时,一边用手中的地球仪演示,一边让学生观察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这样学生立刻就被我手中的地球仪吸引住了,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教学活动进入高潮。
3.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在讲两地的“人多地狭”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式的问题:假设你是香港(或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官,你该如何解决本区出现的人多地狭的问题?学生立刻以行政长官的姿态向老师展示自己心中独特的想法,积极融入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自己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导入方法:
一、提出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如何提问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关键是要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进行提问设计。如讲到《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同学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从而引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自觉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问题的答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比如,教授《中国河流和湖泊概况》时,让学生观察《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问: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上面有长江、黄河、洞庭湖……,”有的说:“我国河湖太多了。”接着我说:“中国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导入。
如自己在教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时,教材中安排了测量降水量的实践活动,教学时可将这个活动先让学生在课下分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歌曲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珠江三角洲》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高亢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接着自己提问:这位老人是谁?他到底是在哪里画的圈?崛起了哪些城市?这样,让学生在歌声中达到感知地理事物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视频导入。
根据新课的内容,播放学生非常喜爱的视频短片,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中东》一课播放一个有关中东战争的Flash视频,看后提出问题:此短片中涉及到一个地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追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哪个地区呢?——中东。短片主要涉及两个人物:拉登和萨达姆,萨达姆是哪一个国家的前任总统?——伊拉克。这一国家在哪一地区?——中东。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引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浓厚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五、复习导入。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就十分自然。如我在讲到八年级下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节时,直接提问: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构成包括什么?——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接着继续提问:其中2个特别行政区是哪两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顺理成章,转入新课的讲授。
六、读图导入。地图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都必须依靠地图。如教授《中国的主要山脉》内容时,自己先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然后讲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打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山脉吗 ?请在图上找一找。”利用地图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为新课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初中地理的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创新
随着当今社会现代化教育的进步,人们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应的对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加大,新课标要求下,中学地理教学需要不断地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
发展。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思想不到位,管理较为松散,缺少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学生没有认清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等等。现实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些学校认为地理教学并不如数语外课程重要,地理教学只占据了很少的时间。此外,学校缺少专业化的教学力量。地理课程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并不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初中地理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在逐渐提高,致使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
1.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社会的重视
学校和社会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从制度上對初中地理教学进行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积极健康的引导在地理教学方面的创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教育管理经验,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制定符合现实的相关制度,只有这样在大的方向上有了制度的保障,才便于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案的实施。
2.增强趣味性和联想性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时,相关教师通过现代化设施和设定新颖的教学方案,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如,通过多媒体短片、图片等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或者在教学时通过小组学习对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进行高效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高效地理解地理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创新教学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创新需要适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并且创新的同时还要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纪德海.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8).
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运用 篇4
一、初中地理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关于教学理念问题, 不少初中地理教师认为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以及检测自身教学效果, 把它作为加强课堂管理与节省工作量的主要方式, 这种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次, 对新课标中三维教育目标认识不到位, 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一些知识点挖掘得太深, 学生难以接受;有的则只注重讲解教材内容, 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 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教学效果一般。再次,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其实效性有待提升, 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习题教学中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 忽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运用,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形无实, 有的习题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指引, 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策略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涉及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 比如世界区域划分、地图标注、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和海拔地形等。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前提与基础, 如果仅靠纯粹的死记硬背, 学生不仅感觉记忆困难, 学习枯燥乏味、机械沉闷, 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应用也不够灵活。不过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独讲解一道习题, 应针对同类内容, 尽量延伸、拓展和整合, 使习题具有总结和归纳的作用。例如, 在进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习题:学生每人准备一幅中国地图, 要求他们标注出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划、山脉、河流以及气候划分等, 将多个基础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加强自然规律知识的认识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涉及众多的自然规律知识, 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规律知识, 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较为直观形象的感性学习材料,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并自己感悟自然规律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教师开展习题教学活动, 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解答, 对于新课改中提出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教师应全面贯彻与落实, 通过习题教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运用实践操作展示某个自然规律的形成过程, 摆脱仅靠想象与教材内容解决习题的传统模式。
3.明确地理习题方向与层次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和学习潜力差异性较为明显, 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 应注重习题的考查方向与训练层次, 尽量覆盖整体学生, 让他们都能得以学习, 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教师在设计习题时, 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 由于不少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教师可以将其进行综合整理, 并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不一的习题, 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例如, 在进行《亚洲及欧洲》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基础类, 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区域划分、洲际分界;普通类, 掌握主要山脉和河流, 以及走向和主要矿产资源等;延伸类, 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降雨分布、主要城市和主要产业等。
4.使地理习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初中教育阶段,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课程,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 教师在设计习题教学活动时, 应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引导他们走进自然, 观察和研究地理现象, 运用所学习与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性不仅是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主要特点, 也是地理课程的客观呈现。所以, 教师布置的地理习题作业, 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 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进行《中国的主要产业》教学时, 教师在习题设计中,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 搜集当地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资料, 并运用所学知识将其整理为图表模式, 分析当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和布局, 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 通过习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地理基础知识, 掌握自然规律, 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并注重习题的方向性与层次性, 提升整体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摘要:阐述了习题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了应用的几个策略, 并结合地理习题分析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 以探讨习题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 篇5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评价,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作用
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准备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基础,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期望,以及投入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缺陷,在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之前,应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如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加强有关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动机水平过低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导向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良好的地理教学评价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地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即明确他们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发展哪几方面的能力,会起到“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给学生以明确的努力方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容易理解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有帮助的,但是对高层次地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却不一定有效,因为这种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经历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才能达到。
3.调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情况、情绪变化情况等,及时改变预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控制教学进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使地理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4.激励作用
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 篇6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阐述了地球的基本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了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应当有计划地创设情境教学。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一、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情境是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对人的身心产生作用,主要是指引起主体的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现代教学方法中多采用这一方法,具体指教师在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体系的讲授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明确、更透彻,往往会采用情境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个特定的环境,通过外部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初中生学习地理课而言兴趣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创设情境,创设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的情境以此来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
二、初中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1.认真备课,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分析初中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设计吸引学生的“亮点”,而这个“亮点”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环节。如:学习我国的三级阶梯的地形,可以在班上找三个学生来辅助创设情境教学,按照他们的身高说明他们代表的三级阶梯,这三个学生所属的小组同学在教师提供的教具上分别找到每一级阶梯的明显界限,构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指导的良好课堂氛围。
2.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初中地理教学中会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如:太阳的组成结构、地壳的组成、板块的运动等,就可以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但是为了避免让学生“看电影”,建议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课件自己改编或者制作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班级学生的课件,设计一些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如:在地壳的组成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影片以外,可以再穿插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结合现实生活,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体系同样也不例外。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情境教学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如: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今天吃了什么水果?其中哪些是本地的?哪些是外地的,它们盛产的地区、气候,还可以提问喜欢运动的同学:2014冬奥会中的某一个项目的金牌得主,他是哪个国家的运动员,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植被、经济等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鼓励其他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地理知识的落脚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4.实际体验情境
让学生参观学习当地的特有地理地貌特征,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馆或是地质博物馆,直观感受与课本讲授的相关知识,
加深对相关地理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结合教学目标,创设适合实际学情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初中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所设计的场景和活动既要突出教学目标,又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长期的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要有计划地变换教学情境,尽量突出新颖性,引发学生积極参与学习与思考。
2.教师语言的艺术
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使用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在创设一种情境时,往往设计了很多角色,首先要求教师要通过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角色来引导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该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语言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根据情境中的角色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正确深入理解情境。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以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为主体的综合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自我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一定要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篇7
一.上好初中第一节地理开门课
多年的教学实践, 让我十分清楚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学生在心理上的轻视, 是这门课学不好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尽最大可能地改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心理看法呢。首先我会精心设计一节有关地理方面的开门课, 让学生心理不自觉地悄然发生变化。课堂上我会介绍一些地理方面的科学家。像众所周知的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家的奠基人竺可桢等, 让学生知道地理学科也出杰出人才。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欲望。接着, 我会让学生清楚地理这门学科不是学生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 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及其这样分布的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所以,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 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是学生想象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 学地理只是划一划, 背背就了事。消除学生对地理学科理解的偏差, 尽最大可能克服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重记忆, 轻理解;重突击, 轻平时的简单学习方式, 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 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最后, 我会穿插几个地理方面的趣味科学知识, 让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真实感受地理学科独特的魅力。讲完这些东西后, 我会与学生真诚互动交流, 问问学生这堂有什么收获没有, 我发现学生反映活跃, 说得非常好, 我也收获了欣慰与笑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多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实践, 感受这句话的真谛了。
二.充分利用地理挂图独有资源优势, 让学生参与到老师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是离不开地图教学的,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教学,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依据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 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 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 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 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 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 也是学具。学好地图, 用好地图, 对学生来说, 是很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记忆水平上, 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比较薄弱。这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必要性, 地理课中地图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如何巧用地图是一个地理老师不可缺少的智慧, 起初学生对指图能力、读图能力、识图能力都比较差, 还不善于看图标、图志, 做什么都想走接捷径, 一步到位。不肯动手, 更懒于动脑, 所以学生在巧用地图这块儿心理有畏难情绪, 我读懂学生心理, 就会细致耐心导引鼓励, 与学生互动, 带动学生进入到这种学习情境中来, 慢慢地学生读图能力强了, 并能利用地图理解消融很多地理知识, 虽然这开始看起来有点儿费劲, 但过程中你会觉得它非常必要, 当学生会利用地图来学习地理时, 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信息量一下子就会倍增。
三.研读教材, 科学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 准确把握教材教学目标
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 篇8
1. 由目前地理课教学现状决定
据调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上地理课, 究其原因, 固然是多方面的, 如, 地理课是副课, 不被重视;初二会考是开卷考试, 只要到时翻翻书就行……但究其根源, 却与地理老师毫无激情地讲述, 课堂平淡, 没有高潮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讲课主要表现在: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讲述时仅重知识的罗列, 没有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 课堂平铺直叙, 气氛平淡, 甚至沉闷, 学生没有兴奋点.长此以往, 学生就兴趣索然, 出现上课睡觉, 做小动作, 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现象.
2. 由教育学、心理学的注意规律决定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一堂课的45分钟内, 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疲劳波谷期, 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 一般在20分钟左右.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 没有感情的激荡, 高潮的迭起, 就势必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一定要帮助学生消除疲劳期, 并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比较长的时间.而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使本分散或想分散的注意力马上集中, 并能持续一定的状态, 也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好的教学高潮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思维积极活跃, 也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长远的记忆.
那么教学高潮如何创设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高潮教学设计.
二、地理课堂教学高潮的具体设计
1. 幽默活动, 引入高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轻松和谐欢乐的方式, 进行富有幽默感、艺术性教学, 学生能很容易完成学习内容.例如, 利用谐音汉字将教材中的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编成一些顺口溜或有趣的语言, 使之生动幽默, 便于学生记忆.比如, 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稀土、锌、钛、钒, 可记为“吾弟吸毒心太烦”.在进行中国政区教学时, 将省区行政中心编成谜语记忆.如“久雨初晴”———贵阳, “圆规画蛋”———太原, “银河渡口”———天津.在记忆各省区简称中编成谜语记忆, 如“半部春秋”———秦, “屋内养蚕”———闽, “水边人家”—沪等.这样既生动易记, 又启发智力,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学习内容.
2. 竞赛活动, 涌动高潮
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好胜心强, 喜欢表现自己,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竞赛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采用竞赛形式, 举手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传统的提问方式, 它可以使课堂充满一次次小高潮.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 可采用直接口头提问的方式, 也可制作在各种教具上.但应该注意题目一定要有典型性、重要性、层次性, 只有难易结合的题目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游戏活动, 掀起高潮
在地理教学中, 适当运用游戏的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学得更积极主动.如在学习“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时, 我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课前用卡纸画十幅图, 山顶、山谷、陡坡等五种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 形象直观.然后请五位男同学分别拿五幅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图, 五位女同学拿五幅景观图, 如果一女同学拿出一幅景观图, 另一男同学则要拿出相应的一幅等高线图.结果, 学生兴致大增, 纷纷要求上台表现, 使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4. 故事活动, 推向高潮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 紧扣教学内容, 有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传说等, 虽寥寥数语, 但往往能组织一次小小的兴趣高潮, 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我国的气候”时, 我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位广州朋友寒假随父母去哈尔滨旅游, 一路北上, 他越来越感到寒冷, 出发时只穿了件夹衣, 过秦淮线后, 他冻得发抖, 赶紧去买棉衣.他对父母说:再也不到北方来了, 这里比我们那里冷多了.放了暑假又想去哈尔滨, 这次他带足棉衣, 可一路上总没能穿上, 直到哈尔滨也没穿, 他迷惑不解, 这次来怎么和广州一样炎热.讲完故事后, 让学生分析原因, 再请学生读我国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气温分布规律, 不一会, 学生便得到了答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地理课堂教学高潮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高潮的设计应找准时机, 或设在重点、难点处, 或设在疑问丛生处.
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高潮.教学高潮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不是表面上的喧哗与热闹.
2. 教学高潮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
好强、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 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群情激动, 达到高潮.
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 篇9
一、有效课堂的形成基础
构建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尽可能地减少教师对地理知识、学习方法的讲解, 以生为本地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探究, 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设计有效的问题质疑探讨, 把激励尊重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收获, 进而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在“导”、“学”、“探”、“讲”、“练”等环节和步骤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与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 我们要形成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就必须解决课堂师生精力流失的问题, 处理好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可见, 有效课堂必须要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导学案, 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如何学; 再有, 就是要营造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和条件, 让学生在展示交流、纠错反思、点拨提升中开放地学习。
二、有效课堂创新模式设立
以往的教学都是先设立教学目标, 然后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教学, 往往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较少, 多是老师带着学生学习。但是学生真的掌握了多少, 能力提升得怎么样很难显现和掌控。
( 一) 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
有效课堂需要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 能让学生掌握得又快又好, 能够活学活用, 达到能力的迁移。因此, 我们创新教学, 达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要让学生都能学会学。如在七年级地理《聚落》的第一节《日本》的学习中, 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让学生对日本的地理风貌有初步的认识, 基本知道其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文化特点。这里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意识到通过地图去学习, 能够读地图, 发现具体国家的地理特点以及其利弊, 形成一定的自我判断和分析能力。如学生能从日本的火山地震频发的原因、危害与生成的地理现象中辨证地提高对地理环境现象的认识能力。而在具体学习中,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学习日本的气候, 通过比较北京与东京的气温、降水资料, 认识日本气候, 提高他们地理分析意识和能力。学生的这种课堂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还需要我们的问题引导和必要的方法点拨。如我将这一节内容教学的重点落实在学生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上, 在学习日本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时候, 让他们将教材中的讲解性的文字与地图对照起来;然后出示意大利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读“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对比表格, 提出冬季、夏季的东京和北京相比谁冷谁暖?降水量相比又怎样?学生在对比阅读之后, 能够总结出日本气候的特征以及日本的资源特点。从而让学生知道自主学习要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怎么学。
( 二) 让学生会合作学习重点知识
有效课堂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与交流展示中表现出他们学到了什么, 是怎么学的, 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获得了哪些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分解教学目标, 形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一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阅读地图能够解决的问题, 应该快速提问, 不能将时间较多地浪费在这样的识记知识上, 而在那些较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 或是不能精准全面地掌握的问题要花力气、作重点, 让学生合作学习进行破解, 更要以教材为基础, 重视拓展延伸, 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和能力训练。如在《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学习中, 我在自然资源的含义、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以及类型的掌握学习中, 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他们读读记记; 而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上, 我让学生对“我国地大物博”这个观点进行辩论, 使其对自然资源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明白我们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问题, 形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情感和认知。我们还要让学生完成一些有代表的例题,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提升地理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知识, 如在学习“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后, 我让他们思考如何根据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来建设牧场, 为牧场主出谋划策并阐明自己设计的依据。
总之, 我们要实现课堂的高效, 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重视对质疑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只要我们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了地理学习的方法, 那么, 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就能高效, 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增强。
参考文献
[1]吕华里.新形势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城市地理, 2015 (04)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探讨 篇1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和精神体验层次, 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仍然强调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 并强调培养有独特地理视角的有责任感的活跃的公民。而关于“过程与方法”则明确提出应侧重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 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必要的地理学习过程, 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特别是借助地理图表来学习地理的方法。如何更好地贯彻和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新要求, 需要我们对地理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地理课堂
要弄清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的本质是什么?由崔允漷主编的《有效教学》一书是这样论述的:“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在明确了“我们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后, 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所以, 怎样教得有效的问题, 其实就是解决怎样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属性和学习特点, 那么, 有效的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 并想方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而决不是局限于教师主导下被动的跟进。所以, 我认为: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具有如下特征: (1) 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 (2) 学生懂得如何借助地理图表去获取地理知识, 具有良好的使用地图的习惯和地理读图能力。 (3) 课堂上学生有惊喜的表现, 能生成比较多的问题并引起的同学们的思考和思维的碰撞。 (4)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三、2011年版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面向真实世界, 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学生要获得终身的发展, 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来自持续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呢?就要让学生去面对真实世界, 即让学生去感受、观察、接触复杂的真实的世界。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知识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 又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内涵丰富, 联系广泛。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密切, 同时涉及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 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地理学科完全可能也应该冲破学科的专业界线, 从学科领域的特点出发, 让学生去面对真实世界,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拓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为学生提供丰富、翔实、新鲜的材料和信息,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对世界的认识, 对周围的观察不断产生问题, 使他们常学常新, 真正感到学海无边, 从而产生不断学习的渴求。
面向真实的世界, 必然要打破狭隘的专业界线, 这有助于学生从多种角度上注意和选择对复杂现实世界的认识, 不断提高学生审视世界的视野,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 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强调体验过程与探究, 提倡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被接受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 非一致的。学生是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 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 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 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也就是说, 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必须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和各种探究活动去领悟、建构。他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知道从哪里获取这些知识?知道如何建构知识, 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直至形成创新的能力和本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 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体验过程与探究创造条件, 包括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空间和时间, 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应提供线索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应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和探究。
通过探究, 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必然也同时体验着学习的过程, 从而形成学习的能力。可见, 体验过程与探究至关重要。
四、对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改进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必须作一些相应的调整, 地理课堂教学要重视从日常生活中以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入手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各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 掌握技能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作出科学的决策, 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对学生实际以及对生产、生活实际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挖掘、找准地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重新组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 地理课堂教学必然要向课外延伸。
笔者认为,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和课后延伸阶段。
(一)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地理课堂教学展开的第一环节, 包括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准备两个方面。
1.教师准备阶段
教师在对学生实际以及对生产、生活实际 (特别要关注本区域的生产、生活实际) 作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挖掘、找准地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制定教学目标, 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重组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包括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实施中的活动以及课后延伸的活动) 。
2.学生准备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预习、查找资料、开展初步的社会调查和实验, 做好上课前的学习准备工作。
(二) 课堂实施阶段
地理课堂教学, 应重点把握下列五个方面:
1.联系实际, 提出问题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以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入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 让学生发现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 从而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心理态势, 启动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一节课中要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经常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保持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问题思索, 主动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查阅有关图表资料, 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 必须安排以恰当的时间, 让学生处于“愤懑”状态, 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否解决问题, 而是在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时间长短由学生的实际和问题的深浅灵活确定。
3.启发思维, 引导开悟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要获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 都需要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思维加工, 对问题进行探索。但学生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离开教师自己去探索的水平, 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 特别是在关键处需要教师“指点迷津”, 引导开悟。教师的启发引导应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进行, 需找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分析学生可能在哪个环节出现障碍, 找出清除障碍的关键点, 确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及时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 提供必要的帮助, 使学生把握有效的方法, 以达到有效的思维, 从而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
4.建立联系, 形成“结构”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 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 概念与概念、规律与规律、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结构。学科结构是理解章节或课时结构的基础, 也是明确意义, 增强兴趣, 探索未知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 掌握结构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 教学中要通过知识产生的过程,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条件, 以及所联系的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 从而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迁移运用, 实践提高
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生具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 灵活地迁移知识的能力, 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实现学习的价值。
(三) 课后延伸阶段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17-01
所谓的乡土地理,是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乡土地理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相关地理知识,接触到更加具体有感情的地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发挥乡土地理的作用呢?
一、借助乡土地理,提高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中的生活环境是学生能够感知到的。由于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有所感知,但是又没有经过系统的了解,因而对于乡土地理存有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本地的、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地理知识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都去过广西周边的哪些地方呢?”让学生就此发表看法。有的说去过钦州的冯子材故居,有的说去过桂林,有的说去过象鼻山,有的说去过涠洲岛……待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你们去过这些地方,你们由此可以判断出广西的地形应该是怎样的吗?”学生就会回答:平原、山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广西四周环山,总体上是呈现出山地丘陵盆地的地貌,南部是濒临海洋,因此才会呈现出岭谷相间的状态。”经过教师的总结讲解,学生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很快就掌握了我区的地形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并不感觉是一种负担。
二、借助乡土地理,观察世界
喜欢地理的人都认为,学习地理就像是在享受旅行,穿越海洋,领略着世界的各种美景……虽然这些景色很壮观美丽,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比较遥远的,不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也不深刻。而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将自己身边的事物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既感觉轻松,又能体会到地理的有趣和实用。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了解周围的环境——广西是中国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总体上是呈现东部降水多而西部降水少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季风交替的影响,广西地区往往呈现出夏季容易发生洪涝,而冬季容易发生干旱森林火灾的气候特征。当学生看到这些文字讲述时,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夏季的洪涝以及冬季的干旱来理解气温和降水之间的联系。又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来引申到全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广西是多民族的地区,除了汉族人口以外,大大小小分布着11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而其中以壮族人口最多,占到了整个广西人口的33%”,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再让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少数民族的由来、民俗以及生活习惯等。这样,学生就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时主动到户外去观察自己的家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
三、借助乡土地理,激发爱乡之情
利用乡土地理开展教学,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理解,使得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杜甫诗中的“月是故乡明”,说明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故乡的一花一木都能够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讲解乡土地理知识,使得学生不仅增进对家乡的了解,而且增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区域差异》一课时,讲解到“南北方的区域差异”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我区特有的“回南天”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亲身体会到“广西地处于潮湿的南方”;在讲到“中、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提问:“广西的水量是很充足的,为什么很多草坪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在欧洲却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从而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认识到“欧洲是属于海洋性湿润气候,适合草的生长,广西也是湿润的气候,同样也是适合草生长的。但是由于两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同,欧洲的人口密度稀少,因此踩踏草坪的人的相对概率就会减少。由于欧洲的草坪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进行养护,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时间限度,因而不会出现斑秃的现象。而广西的人口密集,有些人对于草坪没有爱护意识,再加上防护不当,因此就会出现斑秃的现象”。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既加强了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同时还树立了保护家乡一草一木的意识,进而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乡之情。
总而言之,将乡土地理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加具体的地理,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值得广大教师推广和运用。
如果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篇12
上文已经提到, 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 所以, 往往会安排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进行地理教学, 或者老师是地理专业毕业, 但学术不精。常言道,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要拥有一桶水。老师拥有的知识还不够充足, 那么他怎么将这有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呢?所以, 要想教好学生, 给学生传递源源不断地地理知识, 教师必须时刻进行“充电”, 这种充电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参与专业的教学培训
国家每年都会安排老师进行教学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我们的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短期的培训, 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 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教学的真谛。
2.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地理知识, 拓宽地理研究的领域
短期的教学培训可以立竿见影, 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很多的地理教学知识。但由于时间较短, 知识的容量毕竟有限, 要想取得长期良好的效果, 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累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多涉猎一些和地理相关的专业书籍, 多留心身边的地理现象, 这样, 不仅可以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还能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例可举, 丰富了课堂,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 还与任课教师缺乏耐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有关。有的教师可能专业素养很高, 地理知识的积累也相当丰富, 但是一想到地理学科不是初中的主修学科, 便也不会尽心尽力地认真讲解, 只是一味地赶教学进度, 以读课本为主, 告诉学生要努力背诵、记忆, 考试时出的试卷也很死板, 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拿高分。这样机械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地理中那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都被老师用嘴念出来了, 教师并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 也就不会认真学习, 而是抱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应付老师留的任务,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教师看到这样的局面便更加无心好好教学, 失去了对学生的耐心。由此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课堂教学的初中地理】推荐阅读:
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08-27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06-01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05-20
课堂教学拓展初中地理09-23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谈07-22
初中地理课堂的引入07-11
初中地理课堂10-24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07-02
高效课堂初中地理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