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2024-10-06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精选12篇)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1

摘要:随着课改浪潮的涌来, 那种“满堂灌”的枯燥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 一节高质量的课堂已不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掌握, 更对课堂形式有了较高的要求。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谈一些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生活化

“教育即生活”, 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 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 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 努力打通两个世界, 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 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 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 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 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 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 互动水平会提升, 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一、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对于初中生来说, 12岁到16岁正是他们求知欲与好奇心最强的一个时期, 因此, 在这一时期进行地理教学时, 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 培养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将地理课堂生活化, 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观察生活, 将身边的事物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在建立实际生活化地理课堂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学生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让他们敢于去探索、敢于去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课本的知识, 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寻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 尤其是在学习自然地理这一部分时, 大多数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抽象难懂, 教师就可以根据生活实例来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太阳高度的一天的变化时和运动方位的变化”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内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刻的影子的长短以及影子的方位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相关的知识, 而且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让他们感受地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乐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地理性强的电视节目, 如“地理中国”“探索发现”“人与自然”, 等等, 这些节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产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再看完这些节目后,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来发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 而且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增长了他们的地理见识。

二、加强生活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做”中学地理, 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学、做”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充分发挥地理课程需要实践、易实践的教学特征,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地理课程的生活实践当中, 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例如, 新学期结束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一定的生活实践任务, 收集自己在外出旅游时的导游图或照片, 然后在开学后拿到课堂上一起分享, 并借此进行延伸, 引出如何看地图、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如何画线路图、怎样选择交通方式、怎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等地理知识, 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生活化的知识构建, 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 (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 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 事实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 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 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 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 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 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 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 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 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 地理知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一方面, 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地理课本上学到地理知识, 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很多地理新知识和地理现象方面的疑问, 此时, 往往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对此,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尤其是生活地理中的一些人文焦点, 是培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资源, 地理教师可以以此为载体, 根据人文地理原理对现实中的一些人文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同学生共同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 进而实现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 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 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 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 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 学生一般会回答“是”,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 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 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 再将学生拉到野外, 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 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地理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 而应该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地理课堂的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看中的成绩, 而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 与生活相融合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能敞开胸襟, 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 去想象、去体验, 从而使地理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既没有现成的理论, 也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地摸索, 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使自己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 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承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析.地理教学, 2012, (04) .

[2]罗先军.浅谈地理课堂教学彰显活力的策略.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 (01) .

[3]梁晓霞.浅谈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及对策.学周刊, 2012, (11) .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2

1、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3、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二)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生活“地理化”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

3、利用案例开展研究性学习。

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学生

的生活中有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提供生

活案例。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以及开展社会调查捕捉、收集各种地

理信息。

(三)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

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要使地理课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

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的利用。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12月―5月):

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立项阶段(205月―2月):

A)撰写开题报告;

B)设计“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的调查问卷;

C)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实施阶段(202月―3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B)整理初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及搜集与生活相关的地理资料;

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上一节“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校际公开课;D) 初步拟定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并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总结阶段 (203月―2009年9月):

A)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初级中学“生活地理” 》;

B) 举行面向全市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展示课;

C)结题报告《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调查报告、资料汇编(包括教学案例、网站、课件、录像等)、学生成果(包括小制作、小论文、手抄报、摄影等)、校本教材。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不仅能引起师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科价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并且对大部分中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能力普遍过低,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将谈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深入挖掘教材。搜集生活资料

“生活化教学”早已渗透到现代化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地理知识,尽力搜集生活中的地理资料,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在地理世界里翱翔。

初中地理教材蕴含了大量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如,气温、大气、地势等在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受到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地理事物的感知,往往没有办法将生活中的事物变化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且搜集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的生活因素,并且将两者融合,让学生在枯燥的地理教材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用生活资料去感知地理事物,这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会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地势与温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爬山经历,在山脚下的温度和山顶的温度有什么不同,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便可以引入本节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死”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资源,拓展地理视野

如今的信息时代为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提供了很多途径,并且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课堂教具,将地理事物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资料,初中生正处在对事物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对直观展现在眼前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让学生了解电影中的地理现象,并且教师在期间进行解释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詳细地认识自然的神奇之处。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乡土资源,让学生选择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进行介绍,例如,在“塔里木盆地”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或者图片感受当地的服装、美食以及地理环境,这种很有共鸣的图片以及视频介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以及对地理事物的认识。

三、进行技能培训,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模式要变得“生活化”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展开“生活化”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初中地理教学而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操作阶段。教师在进行基本的地理技能培训的时候,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不仅要动脑思考,还要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例如,在“认识地球”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对地球等系列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人手准备一个乒乓球,根据自己对地球的认识,动手制作一个“迷你”地球仪,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地球有关知识的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某一个地区的三维立体图,绘制出平面图,来监测这个地区的气温降水以及地势特点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当地理知识与生活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时,地理这门学科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够引起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主要要求教师灵活地处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并且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要做到将地理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还应该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将课堂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地理课堂中靈活地转换。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4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 让生活开启课堂之门

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 可以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亲切”起来, 更加易于学生们接受。所以, 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以及规律, 从而养成善于发现与探索的好习惯。

例如, 在进行《气候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我并没有采取传统方式直接将我国各地的几大气候类型列举出, 而是通过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作为切入点。课堂开始时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听说过。然后我又问:“为什么新疆吐鲁番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不是因为那里早上很冷, 中午很热?我并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 而是又承接这个问题继续问:“同学们都学过生物, 那大家试着从刚才那句话里找出新疆的西瓜特别甜的原因。”这次很快, 很多学生举起手来, 我让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因为新疆早晚温差大, 白天光合作用强, 晚上太冷呼吸作用弱, 糖分积累多, 所以西瓜就甜了。”我对这个答案十分满意, 趁着学生们恍然大悟之际, 顺势引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及其表现特点, 这样, 学生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相关知识牢牢记在脑海, 实现乐趣与教学效果的双丰收。实践证明,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课堂知识导入,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值得我们借鉴。

二、生活化课堂活动, 让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师生角色, 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利用这个契机, 让掺入生活元素的课堂活动作为地理授课的基本方式, 不失为一个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比如, 在进行《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 关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对于我们的影响, 学生们没有明确的体会与答案。所以, 我就利用课堂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点上的交换。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代表北方,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因为气候原因, 北方与南方不同的特征;另一部分则代表南方, 进行不同点的举例。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 哪一组就获胜。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 双方不间断地进行观点交替。比如代表北方的学生说北方的房子是平顶, 南方是尖顶, 因为南方雨水比北方多。代表南方的学生则说南方的树常年不落叶而北方的树每到冬天就会落叶, 这是因为南方的是常绿阔叶林, 北方的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样, 学生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发掘了生活中的地理, 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 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生活化作业设计, 让生活论证课堂知识

传统的地理作业形式一般拘泥于教师依据课本知识布置的相对应的练习题, 这样单一的课后练习模式根本无法将地理知识真正与学生能力相结合, 也就是说, 不能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另外, 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缺乏地理本应有的魅力, 不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 我们应正视这种弊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低效的作业设计模式, 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后作业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 感受地理。

比如, 在讲解《气温》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对我说的“一天当中,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句话存在疑问, 于是, 我便利用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全天的气温监测, 做成折线图进行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这样, 学生便可以亲身试验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 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正确并且准确地将二十四小时的气温变化通过折线图表示了出来, 并写上了诸如“经过全天观测, 午后两点温度最高, 早晨六点左右温度最低”等类似的结论。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实践证明了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点便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5

结 题 报 告

2015年9月,我们申报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开题以来,我们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提出的背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让地理学习使实际生活变得有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地理资源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环境。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地理教学生活化“旨在结合我市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校园内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和管理体制,培养一批精于“自主管理”的学生管理骨干。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自主管理模式能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践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 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我校的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使之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自我管理和参与组织管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由此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与操作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形成自主管理文化。研究过程加强教师理论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以前管理模式;科学构建管理模式,在实验部门、班级试行,反馈总结后,扩大实验范围,经评价论证后,在全校推广;不断深化研究,探讨学生自主管理与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素质发展的相关性。培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2、课题的界定及依据(1)课题的界定

地理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避免过于理性化地进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学的状况。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的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出发,使其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从内心想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真正的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进一步去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推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 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既不可能让学生像徐霞客那样天天跋涉于山水之间,也不能让学生天天关在学校里,像只笼中鸟,与生活世界隔离。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第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系统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3)实践依据

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其学习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教学中大量生活地理资源引入其中,可具有以下实践意义: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的进步和提高。

这些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中的“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就是课堂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师生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教育效果。

本课题预计对以下内容进行细致研究:

第一、依据课标,搜集身边的地理生活资料,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资料。

第二、以地理生活资源为载体,进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究。第三、指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生活地理资源,学会记录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进行提问、分析与解答。

(2)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进行学习理论、计划、实践操作以及课题研究随笔、总结的行动研究,通过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总结,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本课题研究的要求,做到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动态中研究行动。从行动研究的高度探求问题的实质。

第二、文献研究法。查找相关资料,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同时利用网络和文献,查找适合课题开展的材料。

第三、统计分析法:为增强课堂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以此作为调控整个课堂研究和实践的参照。

第四、经验总结法。对前期研究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在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效果和经验体会,形成研究成果报告。

4、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5.9——2015.10)

(1)对本课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论证,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要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进一步深入理解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将“生活化地理”深植课题教师心中。(2)设计“初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3)通过调查和理论学习对课题进行设计和论证,确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步骤、研究方法、预期目标等,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5.11——2016.4)

(1)以地理课标作引领,收集整理地理生活资料。

题研究组成员在课标的引领下,确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本知识点,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途径,搜集与此有关的社会热点资料,进行整理排序汇总,提出使用建议,并形成网络资源,构建生活化地理素材电子资源库。(近三年内,时间越近越有价值)。

(2)以地理生活资料为载体,认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验证。

开展“地理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探索与改进,及时修改完善,形成“1+1+1”一课三用的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模式。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生活资料,引导学生参与地理生活资料的收集、交流与分析,观察生活主动写地理日记,提升学生主动发现生活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地理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6.5——2016.6)(1)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论文及报告。

(2)将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化”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网络资源,整理提升课堂研究成果。

(3)课题教师执讲“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展示课并录像,并对成果进行推广交流。

5、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形成的基本观点

地理生活化教学能构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脑、勤于探究,最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地理教学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现象。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用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

(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9——2016.4)主要是阶段性的调查研究报告;典型生活地理资料汇总;典型课例;随笔、反思及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以及师生教、学效益的评价结果。

(3)最终研究成果:(2016.5——2016.6)

主课题研究专题集。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化地理校本课程》、《教师教学成果集粹》、《学生成果集粹》等。

提炼“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课堂模式并予以推广。(4)收获了一些文本成果

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7-01

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关于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地理知识教学的有效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1.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方式逐步向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指引,在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中,体会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问题,将地理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学校调换作息时间表时,在课堂上我可以问:这个学期我们上晚自习时天已经暗下来,那时才16点30分,而上个学期我们17点30分上晚自习为什么天还没有黑呢?"像这样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问题,学生的兴趣极高,他们大多数都会积极的去思考,进入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

1.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现今,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匮乏,可以说从来没想过怎样能为社会谋福利、做贡献。而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完善了过去教学中的不足,弥补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缺陷。在学生本土的生活环境中,其熟悉的生活事例才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和情感价值。这将会让学生重视生活、认识家乡、理解现实,在关注的过程中肯定会认真思考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主动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提高学生参对参与社会的认识,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学到的知识去回报社会。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2.1生活化的处理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目前,初中义务教育地理学科的教学还是人教版的模式,其最明显的弊端是简单且少量的实例内容不能与当代课堂的教学流程有效的配合。由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广泛性,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死记,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土风情、自然规律和地貌特征等,于是,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也不能照本宣科。要使初中地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其产生兴趣,下面的方法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1)及时调整,在进行当地地理知识教学的時候,教师可以整理当地的地理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2)适当附加,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且教材中注重的内容,教师可以加强课堂上的识记效果。(3)合理忽略,教材中一些超出学生学习能力或偏离实际需要的内容,教师可进行合理删减。(4)整理讲解,对于抽象又比较重要的地理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整理后再讲解,这样便更具有条理性,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例如,学生对于风土人情部分的讲解兴趣大大超过了知识本身,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风土人情小故事,将这些风土人情小故事合理结合都生活之中,比如哈密瓜为什么在新疆地区会更甜等小常识,将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南北方房屋建筑特点来讲解,为什么南方以尖顶为主,北方以平顶为主,讲解降雨量多少,从而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以上方法完善了地理课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地理知识,对于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切实做到了快乐的学习。

2.2生活化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和知识的关系就好像是红花和绿叶,红花虽好,但也需要绿叶的陪衬,这样才更显娇贵和艳丽,同样,知识只有融入到情境中,才能散发出其力量和光芒。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利用生活的情境体验来传授知识,将生活情境合理的设计到教学中去,以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状态,从而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兴趣,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这一课时,其中"一张火车通票"就激起了学生的求职欲望,学生自主学习性特别强,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这种学习热情持续了整整一节课,大大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生活化的构建知识,链接新旧知识

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于学习目标虽有界定,而课程的预设与形成却是新课程中的重点。这将导致教师经常会处于"尴尬"的局面,对于学生全然不知地理知识的境况甚至会产生"愤怒"。然而,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并没有把实际的生活经验与新课程融合在一起,也可说是还未形成交集,建立知识链接。因此,不如将愤怒和尴尬化作新的教学方式,把过急、过硬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在教学设计中有效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的生活实例,逐渐引导学生适应生活化的地理教学,那么组建新的知识链接将不再是件难事。

2.4生活化的编制习题,促进理解运用

美国教育家曾说过:"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是学校最大浪费。"而现今,我国地理教学的新课改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要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知识。但是,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实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考试的试题却还是老路子,这无非就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结合热会时事热点,生活经验编制符合新课改教学的习题,题干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传达的地理信息要精确,与之相匹配。经过这样的学习与练习,不仅可以培育学生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采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学到的地理知识得到最大化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元样.生活与教育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荣梅.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J].小学数学教学,2012(4)

[3]覃运.初中课堂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6)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例,课堂教学

地理新课标做出明确说明: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 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来实现“培养未来公民必 备的地理 素养”。但目前地 理课本中很多案例局限于考虑同一课本使用的广泛性、学术性,不同区域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体现不明显,使案例的使用难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产生共鸣。为此选取有效的生活实例,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那么怎样选择生活实例才是有效的教学案例呢?

一、投其所好,收集实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生活实例的选择上就要投学生之所好。那么什么样的生活实例才是学生喜欢的呢?这就需要看看我们教师在这个方面是否下过工夫。拿2015年初一年级的起始课《与同学们谈谈地理》来说,这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讲完什么是地理后讲解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有什么用?教师讲得 再多也不管用,得让学生感觉有用才是王道。笔者举了英国10岁女孩在印尼海啸中用知识救人与李连杰差点在海啸中丧生这两个案例进行对比。一石激起千层 浪,哇,孩子们感觉到地理知识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早学就好了, 因为国外地理课从小就开设了。起始课的目标完美达成。为什么能这么好地达成目标?案例对比的 冲击力实在太大。找案例还要与学生相关,此案例中10岁小女孩的年龄比我们初一学生还要小,教师一渲染人家都救了人了,我们的孩子当然也着急学习地理了。

笔者所做的“生活实例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问题是:“你认为哪些生活实例对你的地理学习最有效?你最喜欢地理课堂学习中教师列举什么样的生活实例?”并为这两个问题给了如下的选项:A.身边的生产、生活事例;B.跟家乡有关的案例;C.熟悉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热点;D.动手操作的实验;E.学习过并熟知的事例;F.互联网或百科全书等处能查到的案例;G.课外实践活动;H.其他 。 。

统计的结果是:“身边的生产、生活事例”,76%的学生认为最有效,67% 的学生最 喜欢;“跟家乡有 关的案例”,35%的学生认为最有效,32%的学生最喜欢;“熟悉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热点”,59%的学生认为最有效,57% 的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的实验”,24% 的学生认为最 有效,23%的学生最喜欢;“学习过并熟知的事例”,26% 的学生认为最有效,27%的学生最喜欢;“互联网或百科全书等处能查到的案例”,18%的学生认为最有效,16% 的学生最喜欢;“课外实践活动”,21% 的学生认为最有 效,17%的学生最喜欢。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效果较好的生活实例居于前三位的是:身边的生产、生活事例,熟悉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热点,跟家乡有关的案例。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案例;也要求教师多熟悉国内外的新闻报道热点,多注意搜集素材。

二、关注生活,走近实例

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处处体现在生活中。如果地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学生感觉地理学科离自己很远,势必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过来,把学生身边的大量生活实例运用于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能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学习地理能解决很多问题,学习到的是有用的地理,进而增强学好地理的动力。

初一学生学习经纬网容易犯糊涂,因为初一数学还没有学习坐标,地理就学空间定位,而且还不是平面的。 所以往往几节课下来,孩子们最初的好奇心就要消磨殆尽了。其实教师可以 用PPT演示画经 线,多画几条 出来,很像西瓜或者南瓜。在学生遐想之余,一张大大 的清晰的西瓜图片让学生倍感亲切。别小看这一张图片, 是它拉近了遥远的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日常生活的距离,学生排斥抗拒抽象知识的情绪一下子就打消了。讲完经线定义,就要说经度了,这个知识 要求有很高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更难理解。如何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而且自己就能说出度数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因为学校每个教室有实物投影,于是笔者就用橘子、红笔、黑笔作为教具一边画一边讲起了经线、经度,最终还把画了很多经线的橘子奖励给一个解答出难题的学生。效果很好。

本案例中笔者给定本初子午线和0度经线,然后教师故弄玄虚地画出180度经线、两条90度经线,说这个度数多少度要多难就有多难。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度数多少。教师的挑战,大大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 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让本来很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多年的教学比较,笔者感觉生活化的教具的选择,远比笔者之前用经纬网仪上课的效果要好,不光课堂鲜活,而且学生理解得透彻。

三、重视实践,创造实例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只重视书本的理论学习而不去应用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作为地理教师又怎么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呢?怎么能够创造出生活实例呢?其实只要用心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每年春游、秋游,比如爬山到达山脚、山顶时大家对冷暖的感受,讲气温变化的时候正好用得上。另外,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学科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初中两年的地理 学习时间 里,可以设计 的实践活 动非常多。制作地球仪,小小气象员观察气温的变化,制作等高线模型,模仿多种语言的学习,调查家庭用水状况,使用淘米水洗碗,拍照片展示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调查身边河流的污染源等多种活动。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地理知识有更多的深入了解,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还会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社会本是一个广阔、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另外,地理知识讲求空间概念,有很多抽 象的含义,光靠课堂教师传授知识有时很难理解,但如果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实地观察、思考、反思,就能开拓 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辅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数据、图片、感悟,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为透彻。

四、学生枚举,感受实例

很多时候教师讲的教学案例,对学生像是没有什么影响,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差别。而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认知水平差别不大,一旦学生列举案例,其他学生会记忆深刻。

比如讲地球的公转产生了五带的划分。

教师:北寒带,冷,有极昼极 夜现象,哪种动物 生活在那儿呀?

生:北极熊。

教师:哦,挺倒霉。

生:《倒霉熊》!(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倒霉熊》是一部动画片,超级有意思)

教师:为什么会这么倒霉?

学生又去回忆:太阳斜射,冷,有极昼极夜。

教师:那谁生活在南寒带?

生:倒霉鹅———企鹅。

枯燥的寒带的气候及天文特征加入了两种可爱 又倒霉的动物,一下子变得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举例,有利于引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 篇8

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的需要, 重建学生生活。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 应让地理课程从纯科学中出来, 回到学生生活世界。怎样才能把地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呢?

一、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 要深挖教材, 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教学时、讲课时列举学生的所见所闻, 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氛围, 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 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 唤起注意, 去感受、体验、感悟、探究发现, 对学习产生亲切感, 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境界。

二、关注生活, 感悟地理, 唤起学习兴趣, 增强应用意识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 挖掘生活中的地理信息, 体会地理应用的广泛性, 实现地理的应用价值。对一些生活现象用地理进行分析思考, 让学生领悟到地理的理性。如教学“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 可首先调查一下班内有哪些学生爬过山, 然后课上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在爬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感觉气温的变化, 从而得出气温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 然后再鼓励其他学生爬山时感受此种变化。

三、把课本地理知识变为游戏活动, 使抽象规律具体化

在地理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将抽象内容具体化, 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完课本理论知识后, 选出两位同学进行游戏活动, 一位代表地球, 一位代表太阳, 表演地球的运动过程, 其余学生观察并指正错误。没有错误的表演必须是:“太阳”同学站在原地不动, “地球”同学则围绕太阳逆时针公转的同时还得斜着身子逆时针自转。

四、重视生活经历, 体现学习过程, 培养自主探索创新能力和科学人文精神

学生的地理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性过程, 应该是一种内在需要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逐渐地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一切, 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 尝试发现和建构了地理模式图,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地理的应用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9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中学地理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 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使学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二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当前中学教育大多只重视考试成绩,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涉及较少。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 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 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地理教学的困境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认为地理难教, 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 地理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1. 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地理知识虽与生活息息相关, 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脱节。在高考压力下, 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 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整理出一套使学生取得高分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纸上谈兵”;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死记硬背, 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 学习过程“味同嚼蜡”。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但在生活中却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运用自如, 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 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无用, 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

2.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由于他们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 学习过程枯燥;二是由于学生生活地域相对狭窄, 生活经验有限;三是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抽象, 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四是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 覆盖广, 涉及物理、政治等多学科, 对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高, 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认真整理和总结, 知识之间容易混淆, 难于理解。

三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途径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 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地理教学要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 教师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依据, 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和创新, 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 教学联系乡土地理知识, 创设现实生活场景

中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主要源于居住和生活的乡土地理环境, 学生身边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居民生活等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生活场景。在讲解“等高线表示的相关地形”时, 引导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 理解等高线, 认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 再让学生用橡皮泥做出常见地貌类型的模型并标注出等高线, 再对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 增强对等高线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联系乡土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2. 教学过程引入生活经历, 捕捉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 平常留心观察和思考, 会发现身边许多生活现象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水平地转偏向力”学生难于理解, 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由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旋涡或旋风。在对该内容教学时向学生设问:你看到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这样以生活现象作教学素材,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同学难感知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北方的同学也难以体验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在进行“气候特征及成因”教学时, 以学生所在地的气温、降水为教学切入点, 再结合当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知和理性地思考。利用生活的经历和现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迁移,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由感性向理性深化。

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联系, 不是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既要联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1. 联系生活要有针对性

联系生活要具体和有针对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 一部分是对学习有利, 另一部分是对学习不利的。地理教学要选择对学生学习有利的生活经验, 避免把联系生活局限在获取生活经验, 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 而忽略了地理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原理、方法和知识, 学生虽然获得了感官的愉悦, 却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2. 联系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时学生不仅要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也要学习不感兴趣的知识,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技能的提升。地理教学通过与生活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桥梁, 使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体现地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并指导于生活。联系生活的地理教学“真”“实”, 素材从生活获取, 内容向生活渗透, 知识向生活扩展。联系生活使地理教学转变为学生学习、观察、思考生活现象, 并与学习地理知识相结合, 使地理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 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运用并超越生活的过程, 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10

一、初中生掌握生活地理常识的现状

纵观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 真正面向生活回归生活的地理课堂又有几何?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地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不断被弱化及边缘化, 很多有实际生活用途的地理常识, 学生只是通过考前的瞬时记忆用以应付考试, 考后便不再拿起也不再记起。无奈在地理课堂上很多需要实践性的知识也被自然过滤掉, 如此一来, 学生对生活地理常识的掌握便相当贫乏。

据笔者教学实践调查, 在初一第一堂地理课上, 当问及“为何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西方落下”时, 一个班40多名学生, 能回答的只有一半;而问及学生“你知道中国有哪些省”时, 能列举出10个以上的, 一个班不足5人。经过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初二学生, 其地理常识的反馈也不尽然。据调查, 初二学生结束初中地理学习后,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解释“雨的形成”, 不会利用地图寻找需要的信息, 说不清世界的大洲与大洋, 更不用说会利用天上的云识别简单的天气状况、简析月圆月缺等常见自然现象了。而初三的状况更令人担忧, 当笔者问及初三学生一些生活地理常识时, 竟然很多学生的回答是“以前老师好像讲过也考过, 不过我现在忘了”。因初三没有地理课, 所以很多学生便把生活地理的常识丢在了考卷上, 殊不知, 生活处处有地理, 初中生对生活地理常识的缺失着实令人担忧。

二、初中生生活地理常识贫乏的原因

从学生对生活地理常识的掌握中发现, 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不容乐观, 对地理常识的关注与积累显然不够, 地理素养有待提高, 那么造成初中生生活地理常识的缺乏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 学习方法问题。

当前中学应试教育制度下, 学生对地理课程都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 一般都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地理, 时间一长, 固然会忘。

2. 学科性质问题。

中学地理是一门考查学科, 重视的是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语数英等考试学科来说, 自然得不到相应重视,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所以要想让学生花时间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探究学习地理, 更是难上加难。

3. 课程设置问题。

大部分学校受课程设置影响, 学生的课外实践很少, 很多地理实践活动无法在校内完成, 更不可能让学生花时间在校外完成, 于是很多地理实践活动便就此搁置了, 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何来?于是只能是以考定教, 以考定背, 考过便丢, 背过便忘了。

三、加强生活地理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1. 提升个人素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地理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科学, 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区域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地理知识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 能帮助学生感受不同自然人文环境, 多角度认识欣赏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的层次。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增强他们对生存环境的理解能力, 提高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普及地理常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更有利于国民综合素养的提高, 从而增强整个民族对环境的适应生存能力。

2. 更好地服务生活。

生活地理常识的教育要面向生活、回归生活, 最终实现服务于生活的目标。2004年12月的印尼海啸中, 英国一位仅10岁的女孩缇丽在普吉岛海边通过观察发现海水冒出很多小泡现象, 凭借所学地理知识, 感觉到有危险可能要发生, 于是告诉了海滩上的游客, 让一部分人获得了疏散的时间, 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正是因为这位年仅10岁的孩子发现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并很好地运用了知识, 所以在这次生与死的大挑战中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这便是生活地理常识服务于生活的重大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如果大家都了解台风、雷暴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 那么就不会因天气原因航班取消而与航空公司大动干戈, 甚至能提前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生活地理的学习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四、地理教学应面向生活回归生活世界

1. 复杂知识简单化, 理论知识生活化。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 笔者一直在做着实践研究。在讲授板块运动产生海陆变化这一知识时, 因板块理论复杂深奥, 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将熟鸡蛋比作地球, 蛋壳喻为地壳, 当蛋壳捏碎后, 学生发现蛋壳虽有裂缝, 但彼此相依, 由此解释“板块”。继续轻轻捏动这个鸡蛋时, 细心的学生就发现了, 蛋壳扭动其实就像大地发生了震动, 在这一过程中, 发生摩擦变动较多的地方就是每一片小蛋壳的边缘, 原来“板块边缘地壳活跃, 板块中部地壳较为稳定”, 小蛋壳相互扭动带来了拱与凹等变化, 也就将地球表面高山、裂谷等的变化一一进行了诠释。“板块运动与地震、海陆形成的复杂关系”就这么简单地通过“鸡蛋实验”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便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新疆坎儿井”是古老而智慧的灌溉工程, 学生看了示意图和照片后, 对坎儿井的使用原理基本已清晰, 但面对“坎儿井中这些竖井的作用及为何建暗渠”时, 学生的回答可谓多样化, 取水的, 收集雨水的, 挖井时留下的等多种答案, 但学生的发现, 基本都忽略了新疆当地的气候特点。教师稍加引导, 让学生想象把坎儿井看做是校园里道路两侧的下水道, 不难发现竖井就是窨井, 于是一些学生一下就恍然大悟了, 竖井的作用, 就是便于疏通坎儿井, 暗渠是为了“不让水蒸发, 为的是有水可用”。

在讲解海洋与陆地气温时,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 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 最低温也是海洋比陆地晚1个月, 很多学生都很容易忘记这个常识。为了让学生加强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笔者便组织学生在中午时分别触摸水泥地和水桶里的水感知水比土升温慢, 同时让学生联想无锡方言“温吞水”一词, 因此词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动作慢, 故“水”和“慢”相连, 就让知识与生活相连, 学生便记住了这个常忘的知识。

2. 生活常识知识化, 课堂知识实践化。

农谚中有“蜻蜓低飞要带雨衣”, 有学生问道:“为什么我每次都照做了, 但判断的准确率那么低。”于是笔者把这一问题放到了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究发现, 其实我国农谚是农民生活实践的总结, 蜻蜓低飞说明大气中水汽较多, 蜻蜓捕食的小飞虫翅膀上受水汽缘故只能低飞, 这之后如果持续低压多水汽, 那么下雨的可能性就较大, 但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偶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并不能说明接下来一定会下雨。通过这一探究, 学生就明白了农谚是农民生活实践的总结, 要预知准确的天气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农谚只能作为参考。

有句农谚“白露身不露, 寒露脚不露”, 指在白露节气后尽量不要赤膊了, 寒露节气后也尽量要穿袜子了, 但9月初的白露节气, 不同的地方气温不一样, 不同年份气温也不一样, 而个人抵抗力也有差异, 并不是绝对不能赤膊, 但毕竟白露节气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秋季, 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气温也会降低, 为了健康还是尽量不要让身体着凉为好。将这些农谚与地理知识相联系后, 不仅我们的知识体系变广阔了, 而且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方法,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在地图学习中, 对生活实践最有用的就是方向的辨别, 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多种方法后, 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实践知识, 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天气下, 让学生站在校园不同位置, 辨别四大方位, 晴天时, 学生可以用手表的时针对准太阳位置, 找到时针与数字12形成的角平分线确定南方;遇上阴天, 也可通过辨别树木南北茂密度不同大致判定方向。总之, 足迹所到才能心眼所到, 知识才能转变成学识。

通过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让身边的生活知识融入地理课堂, 通过生活实践走出课堂, 在实践中解决课堂上难以解决的知识, 在自然生活中加强学习, 这便是活的地理知识,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中科院吴传钧院士说过:地理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地理的应用在生活中是随处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重视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 挖掘丰富的生活地理课程资源,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让学生感受到鲜活趣味的地理就在他们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指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为生活服务。这种基于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面向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地理学习的内驱力才会是旷日持久的。

回归生活世界是地理教学的需要, 只有当地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时, 地理才是活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回归生活世界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只有当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时, 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生活化教学的初中地理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因为地理科目本身的特殊性,地理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教育即生活,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一、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因为12岁到16岁的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时期,尤其是在面对地理这样一个内容涉及比较广泛而且比较新奇,所以学生在接触地理学科之初都会不自觉的被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吸引,只是之后的地理教学方式的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进行把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实际化、生活化,让地理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印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学习的乐趣,指导地理学科并不是一个空泛的学科,而是与其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知行合一”是教育活动最高境界,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实践活动就是对学生“行”的培养,地理在初中教学领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介于理科科目和文科科目之间的教学科目,因为在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里,不仅包含了大量不同地理特性的介绍,也包含了大量的对地理现象的科学解释,并要求学生有相关的计算能力,地理知识的这一特点让一些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略显艰深,让学生正确、全面的理解变得比较困难,而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可以将地理知识中的理性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性的地理知识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知识接受,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培养建立。

三、生活化的知识构建,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知识体系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地理知识教学活动也开始转向体系化、系统化的教学,在地理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形成体系,地理知识一旦形成体系,学生就掌握了地理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依据旧有知识推及新知识的能力,有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地理知识迁移的能力,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地理科目学习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有充分实践性的、能够自成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地理学科的新型学习方法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来强化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学习,同时课堂上进行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也会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际应用,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经验积累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教师在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知识应用的敏感度,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应用现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关于地理的感性认识,进而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地理知识的实践结合程度。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地理知识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地理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教学目标来尽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保证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地理科目的本质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特性的一种科普,是凑够自然环境本身出发而设置的一个教学科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结合实际活动是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的,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太阳运动的轨迹,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六、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是初中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地理知识的特点,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信莹.内地西藏班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刘莹.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程清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理论与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J].才智,2011,25:161-163.

把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 篇12

一、结合“两纲”教育,将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

“两纲”指《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学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能结合“两纲”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时事材料就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

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这一节内容时,面对多达十几种气候类型,如何能够使学生比较准确和清晰地区分气候类型之间的差异,这是许多教师绞尽脑汁去设法解决的问题。结合当时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我精心设计教学,将气候学习与世界盛会相结合,如学习温带的部分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先告诉学生三届奥运会(雅典、北京、伦敦)和一届世博会(上海)的举办地分别位于这四种气候类型区内,然后引导学生将这四种气候类型串联起来,通过比较、分析这几届盛会的细节,突出气候特征对其的影响,在学习气候类型的同时有机渗透“两纲”教育,特别是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为中国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而骄傲自豪,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和特色的文化,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为上海世博会出谋划策,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意识。

二、将学生亲身感知的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初中地理学习

学生在学习某些地理知识的时候,往往觉得它们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因此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如学习世界地理中的各国的地理概况这类知识点时,学生对一些国家的某些方面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如何全面地对一个国家的位置、气候、地形、文化等方面特征的分析和探究则往往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来进行教学。

例如,我在教学《英国》一课时,了解到有些学生曾经去过英国学习,于是我就开始收集他们在学习时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英国的地理特征。对于已经去过英国的学生来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学习,这是他们从未有过的体验;对于没有去过的学生来说,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真实的间接经验,也是一种很有乐趣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地理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有效的学习既在课堂,更在课外;短效学习在课堂,长效学习在课外。

三、结合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开展相关学习

地理教师要善于利用每年的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地理知识的了解,从而真正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上一篇:长寿命路面结构下一篇:中晚期异常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