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2024-09-22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共12篇)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1

《地理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 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教材, 最大程度的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生活实例,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使用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1、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潜在动力,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学习、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 对学生所关心的关于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使他们觉得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 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此时北半球夜最长, 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 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 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 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 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像一个圆盘, 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 这种变化缘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联系生活, 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 本身就是学于生活, 解答生活, 服务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立足生活, 创建生活情境

立足生活, 创建一定的生活情境,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 把那些不知与已知, 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的情景,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1]。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大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以上观念教学时, 应注意联系生活。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当地进行人口、土地、资源调查, 比较多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关系, 并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图,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认识到人口增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习工业布局和城市合理规划时, 可带领学生考察民勤县工业布局现状、河流流向、盛行风向、主要公路干线的分布。分析民勤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城市各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分析评价民勤城市规划用地的不同方案等, 使学生既掌握了课本知识, 又参与了家乡建设, 增长了能力。在学习农业发展时, 讲述生态农业模式时, 可利用第二课堂, 带领学生去参观附近生态农业园, 去调查沼气利用的好处, 使学生在观察、调查、访问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

3、运用地理知识,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 生活决定教学, 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和完善生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扩展时空, 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再从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弥补课堂教学学的不足。《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地理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应用中体验地理在现实生活中在存在意义, 树立将地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打下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因此, 让学生在走出教室时随时能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 真正做到地理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4、运用多媒体教学, 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教学内容十分广泛, 它涉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大地空间, 地理对象的复杂性、广阔性和学生认识上的间接性, 使学生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直接进行观察, 这就给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了很多困难。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有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 为深刻掌握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创设并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境, 将一些时空跨度大、变化复杂的自然现象呈现在课堂上, 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性。比如,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灾害性天气, 给当地经济专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在学习台风知识时, 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台风这种大尺度天气系统直观地展示出来, 再现台风袭击的场景, 演示台风的结构、移动路径, 从而提示台风的成因, 分析其造成破坏的特点, 如此能让学生更好认识台风这种天气现象,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于学生地理学习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教学生活化,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 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地理教学应当和现实生活、生产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庄作齐.论地理教学生活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4. (3)

[2]褚亚平, 曹琦, 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77-121

[3]陈澄, 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新.地理教学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2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系统地接触地理知识的基础,如何让学生熟练且要正确地使用所学地理知识,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要将课堂生动富有形象化,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分析,希望对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趣味化;教学实践

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并且它是最终要服务于生活的,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而进行分析。

一、地理教学生活化

循规蹈矩地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将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生活,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感觉简单易懂。而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对生活化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并有能力去实施生活化教学。通过对抽象地理知识的整理与分析,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使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与他们的分析能力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与教的良好循环,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二、引入生活化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在教导初中地理时,要注重引入生活化教学。让教学生活化,需要有一个引入的过程。即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形象的话语,并列举学生身边的相关实例,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将学生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举一个相关例子,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程时,可以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首歌,带着学生观看我国56个民族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视频与图片,让我们学生对56个民族有一个最基础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这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除了知道汉族以外,还知道哪些民族?”使课堂富有活力,教师还可以提问:“我们班上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吗?能给大家伙儿说说你们民族的风情风貌吗?”通过这样与学生的互相交流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在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两方面:第一,要注意课堂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第二,要灵活使用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使学生身临其境。

三、趣味化生活教学

教导学生初中地理生活化时,光导入生活是完全不够的,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老师要灵活应用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文谚语故事,让课堂充满生动性活泼性。比如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讲述了一天的气温变化。这样生动形象的话语就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概念知识的理解。将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进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了知识,使知识在快乐中得到了巩固,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具有非常正面而又深远的意义。

四、组织生活化的地理活动

教师在教授学生地理知识时,适当地组织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理解更深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进行对大自然的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教师让学生去生活中体验,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阅历,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地理的魅力,在生活中获取地理的知识,在生活中将学习的知识一一应用。例如,在学习“水资源”这一课时,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进行各自小区的用水调查,开展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明白水的珍贵性,做到节约用水,保护大自然,给予我们有限的资源。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学生的能力,还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地理知识,不光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更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完善课堂所学。地理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要想过得更加舒适美好,就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就要求教师能够更生活化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完善自己,学无止境,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 篇3

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学习效果会特别好,并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里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讲述地理知识时不能再依照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我们应该认真发掘地理教材,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寻适合学习知识层次和认知观念的生活案例,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还要在课堂上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

1.利用生活场景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的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如何进行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快速融入到课堂中去,这是我们每个任课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技巧之一。这个时候用生活化的场景进行导入,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共鸣,让他们感觉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场景竟然也和自己所学的地理存在有某种联系,这会让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

比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一节的时候,可以进行导入:父辈和祖辈,还有自己这一代亲生兄弟姐妹的数量有多少?这个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也和学生的自身经历有关,学生的注意力马上深入到这个问题中去,学生就开始讨论、汇报自己的家庭情况,这样就能看出中国实施计划生育的意义所在。

2.在生活情景中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新课改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倡导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为学生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下,毫无紧张感,能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提升。

比如,在讲述“农业活动”的时候,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比如衣物和食物,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学生对其会比较的熟悉,展示完这些图片之后,我们开始推进课堂:生活中的必需品究竟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然后我们可以用视频和图片来展示我们食物中的米饭、馒头、面包、奶、蛋、肉等制品的生产过程和衣物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棉花的生产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对各种农作物形成一个了解,然后教师再讲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季节和熟制、生产方式的时候,学生就会掌握的比较好了。

二、从生活情境中演绎、探究地理知识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探究知识,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和原理不仅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用生活场景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探究、推导、总结出知识要点,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比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家乡的气候资料和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依照该资料进行探究家乡的气候的特点。接着进行深化课堂,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来推理出其它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并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最后我们还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让学生判断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植被类型,主要从温度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入手解决。通过这个层层相扣的课堂进程,学生对于气候类型的形成和特点,以及气候对于植被的影响有了一个清楚地认识,这就是生活化课堂的重要作用。

三、用生活场景来验证所学的地理知识

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讲述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所学知识有用处呢?那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知道生活,让学生用生活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套用一句名人名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比如,学习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去检测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是否经得起考验。教师可以是将学生身边的农业地域类型做了一个简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判断陡坡、缓坡、平原和洼地四个不同的地区,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应该各开展什么农业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能够非常迅速的判断出来,然后再将这个结果拿到生活中去检验,这就证明了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对生活和教材之间的结合点进行详细的论证,不能脱离生活,更不能为了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而生搬硬套,影响教学效果。

如何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篇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此外,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旨在倡导生活化地理教学。

1.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把 “教师的教 ”融入生活中 。 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将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将教材融入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 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以生活化教学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众化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

2.生活化地理教学是把 “学生的学 ”融入生活中 。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生观。 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课堂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现,成为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做了很多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1.捕捉生活素材 ,发现地理现象 ,激发学习兴趣 。

要想使地理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大胆变革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内容生活化。多用学生熟悉却可能“熟视无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地理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新课导入”。 即通过生活化导入,逐渐切入教学主题,呈现教学内容。 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在学生“谈一谈”、“说一说”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学主题,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案例:必修一“世界表层洋流分布”。

由于很多学生对“洋流”这个词非常陌生,更难想像海洋中一部分海水常年流动方向,如果我们直接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感到内容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接受。 若我们从学生熟悉的QQ网页中的“漂流瓶”引入,指出漂流瓶是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漂流瓶的爱情故事”。 正当学生沉浸在这动听的故事中,老师话音一转,那么推动漂流瓶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呢? 他的运动轨迹如何? 有没有规律呢? 然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漂流瓶的运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地图上画出其运动轨迹,并对照洋流分布图标注这些漂流瓶借助的洋流名称。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鲜活起来,使学生能够活学地理,理解地理“死知识”中的“活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收集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地理现象外,还可以从中国古典诗词、一些著名历史事件中寻找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地理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具备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恰当地引入教学中,这样的地理课才具有生命和活力。

2.联系乡土知识 ,分析地理问题 ,提高学习能力 。

增强爱家乡的情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 乡土地理环境中蕴涵的学习素材是相当丰富的。 教师应从乡土地理环境中挖掘出一些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引导学生应用学习的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原理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应用地理知识为家乡建设服务。 从而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就在身边,强烈引起学生对生活、现实和家乡的关注,有效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设计案例:必修二“传统工业区”

我们在学习 “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 发展历程之后,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的城市———淮南市的经济状况。 淮南市也是因煤而兴,形成以煤炭、电力等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当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地位逐步提高的状况下,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冲击下,淮南市会不会因煤而衰? 那淮南市的出路何在? 未来该如何发展? 在这一系列犀利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担忧自己的家乡,开始思考、规划未来的发展。 这时候,教师可以“煤城淮南的转型之路———打造五彩淮南”为主题,开展一场讨论会。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走进工矿企业调研、采访市级相关政府部门等形式获取相关资料,按照“繁荣(区位优势)———衰败(存在问题)———整治(发展方向)的步骤分析淮南经济发展现状、 优势、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若学生有好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则可以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

在教学中,把这些乡情资源适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知识拓展引申、迁移的学习能力,又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3.开展社会实践 ,运用地理知识 ,实现学以致用 。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传统地理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 而生活化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构建开放式地理新课堂。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室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进行野外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案例: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我们在进行该部分内容教学时,正值秋冬季节交替,高压(反气旋 )、快行冷锋等天气系统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非常典型 。我们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连续一周的天气观察, 利用简易的工具观察每天的天气状况(气温、风向与风速、气压、降水等天气要素),记录、整理相关的数据,并绘制出这一个星期的气温与气压变化曲线, 最后结合课本原理总结出天气变化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去郊区的蔬菜大棚基地观察,测量棚内与棚外的温度、湿度,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技调节局部的气候,为人类造福。

在教学中, 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 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三、结语

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可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正确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就会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使地理教学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丽娟.中学回归生活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5

在中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是科学,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能力素养。所以,应该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教学生活化,有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中学科学教学过程生活化

(一)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科学新知识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生活体验与知识点相结合,将原来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变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较为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能意识到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还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新知识能更好的接收。比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平视、仰视和俯视特点”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张清澈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流水是不是如图片上看起来那般深浅。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笔者又用烧杯装来半杯水,并在里面放上几个小石子,然后让学生对这杯水从平视、仰视和俯视这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在观察之后,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平视的时候,烧杯中水平面不变:在俯视的时候,水平面会变低:在仰视的时候,水平面会升高。学生在亲身观察之后就能对这一知识点有更为牢固的掌握。再比如,笔者在向学生讲解“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中,将实验小鱼模型放到水底,然后让学生用竹签戳小鱼的眼珠,学生纷纷参与到实验中,但是在多次试验中都没有戳中小鱼眼珠。学生就会对这一原因进行总结思考,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因为光的折射原理,看到水中成像要比小鱼眼珠实际存在的位置要浅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生活化,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掌握新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既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消除学生的课堂抵触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教师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并记录的.习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视频以及实物等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向学生讲解“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先为学生分别播放在不同角度拍摄行驶中汽车的视频,包括站在地上拍摄、坐在汽车上拍摄和坐在另一辆汽车上拍摄这几个角度。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新知识的习惯。

二中学科学教学用语生活化

(一)通过生活化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保证课堂教学

质量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好生活化语言,营造出幽默且积极的教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学知识。比如,为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点,可以用“墙内开花墙内香”等生动有趣的谚语来说明这一现象原理;再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更为容易接受这一较为抽象的知识概念,笔者将学生的吃饭能力作为饱和度的喻体,学生吃饱饭为饱和,没吃饱饭为不饱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饭量,且不同的学生吃饭和吃面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只能吃一碗面,但是能吃两碗饭,这就表示在不同溶质中,同一溶剂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剂在同一溶质中的溶剂能力也不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幽默的教学氛围中更好的接收所学知识。

(二)通过生活化语言来对科学原理、概念进行解释

在中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其科学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等通常都是用严谨且严密的文字来表述的,但是这些表述对学生而言较为晦涩难以接受。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应该采用生活化语言将这些生硬的语言转变为能更好理解和描述的句子,让学生能更好的接收掌握。比如,在向学生讲解“光的发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将入射角和反射角错误理解为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了能纠正学生的学习误点,笔者将法线比作法官,并向学生解释,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由法官确认的,要想找到入射角和反射角就需要先找到法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再比如,在向学生讲解“光的折射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材内容中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的陈述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笔者为了防止学生走入误区,将其陈述进行了归纳简化,将其表述为两角不等,空角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有更容易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语言,能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兴趣。

三中学科学教学实验器材生活化

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要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件作为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实验就能更贴近生活,学生也就能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其实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实验器材种类是非常多的,且实验场地也较为开放,学生也能更为自由的选取实验时间。教师可以将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是实验仪器,从而增强学生实验积极性,更牢固的掌握实验内容。比如,笔者在做与声传播有关实验的时候,笔者用蜂鸣器与注射器制作成演示仪,用这一自制的容器代替玻璃罩;又如,笔者用碳酸饮料来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完成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实验场地设置在任何教学允许且可能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生活物品来创造实验条件。比如,教师可以在校外用老花眼镜完成凸透镜成像实验;鉴别白醋和发酵粉溶液,可以用牵牛花和酒精制作酸碱指示剂来完成该实验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尽量为学生创造做实验的条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家里完成实验,这样既能培养起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自信心。

四总结

在中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知识学习的趣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能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科学的情操;实验器材生活化能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积极性,而教学语言生活化能帮助学生快速牢固的掌握科学知识。总之,教学生活化在中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作者:李波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庆华.扬起生活的风帆--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浅谈[J].新课程中学,,(3):16-16,17.

[2]丁坚强.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57-158.

[3]骆天阁.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5,(12):172-172.

[4]刘玲玲.探究初中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6,(7):39.

[5]古晓洁.浅论中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5,(11):332.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终身学习;个体发展

2013年2月18日贵州凯里山体崩塌,造成聚集在陡崖下六个煤矿工人的工棚被埋,五人失踪的惨剧,近期这里多次发生山石坠落事件,山体极不稳定,山体崩塌前兆明显。2004年12月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小女孩,到印度洋沿岸来游玩的时候,发现海水涨落的异常现象,立刻想到这和她在学校时地理老师讲过海啸的现象一样。她把可能有海啸的事告诉了妈妈和周围的游人,大家迅速离开海滩,结果小孩这么一个很普通的知识救了100多人的性命。我们为后者能够联系生活的地理教育大声叫好,而为前者因基本生存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的伤害感到悲哀。因此,将实际生活与地理课堂结合以来,才能真正展现地理教学的价值。

一、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

重视地理教学的生活性、有用性。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它会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因而对地理教学会感到亲切。

它会赋予地理教学时代感。联系国内、外时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学与时代“同步”,因而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时代感。

它增强了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地理教学应拓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本,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课堂知识,學会从生活实践中利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

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空间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而这将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体发展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今年以来我国东部长时间被雾霾天气控制,特别是北京、天津、河北一带,“雾霾中国”一度代替了“美丽中国”,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健康,课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之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去探究其中的地理奥妙。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用了地理知识,培养了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地理观,国情教育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四、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如利用扬中近几年一些主要道路的拓宽、旧城的改造、河道的整治、国家卫生城市的建设等成果,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生态意识,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习惯。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要为学生指点迷津,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走进生活,使地理教学返朴归真,实现地理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这是生活所需、教育所需、时代所需……

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篇7

一、把握课程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有正确的认识。其一, 不应把地理教学内容截然分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其二, 地理教学联系现实生活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养成。教师不能仅重视地理知识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 还应当明确其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其三, 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 进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把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作为一个切入点, 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如, 在讲有关地图“三要素”的内容前, 我先让学生观察学校的不同地方都有哪些事物, 然后再让他们在纸上画学校平面图。当学生在动手画平面图时, 究竟要画多大, 用多大的纸张, 这就涉及到比例尺的问题;当确定好比例尺后, 要把教学楼、厕所、花园、车棚等画在纸张的什么位置时, 就会涉及到方向的问题;当比例尺、方向都确定好后, 怎样在图上表示这些地理事物时, 自然就涉及到图例的问题。在学生渴望知道地图中的“三要素”时, 教师予以及时点拨, 他们就能够很快地掌握。由此可见, 地理教学生活化,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理学习意义的认识。

2. 把握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

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若对教学进行过度预设, 则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教学过程变得僵化。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 这样会使教学充满活力。 (1) 把握特殊时间。如, 每年6月22日或21日为夏至日, 此时, 北半球昼最长, 夜最短。在夏至日来临之际, 教师可问学生:今天的白昼为什么最长?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今后的白昼将会怎样变化? (2) 把握突发事件。如, 在深秋时节降雨后, 学生会感到“一场秋雨一场寒”, 教师则可引导他们进行锋面雨知识的学习。这样做, 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为地理知识寻找生活原型。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 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因此, 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契合点。如, 在学习“地方时和区时”的内容时, 因班上有部分学生家长在新疆打工, 我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影响父母工作和休息的前提下, 一天中的哪些时间段给在新疆的父母打电话较合适?学生通过学习、讨论, 清楚地认识了地方时和区时产生的原因及划分的依据。在教学中, 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创设生动的情境, 为地理知识找到生活的原型, 这样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 并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4.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探究 篇8

一、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 地理教学的现状要求地理教学生活化。

传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联系, 这样就容易使很多学生对地理无法产生兴趣。大部分教师把高考作为核心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 从而将学习重点放在知识要点归纳和解题技巧分析上面, 放弃了对课本生活元素的探寻, 在教学过程中, 很少指导学生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和反思生活, 让学习严重偏离了生活轨迹, 把本来很有生命力的地理课程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也变成了为学习而学习, 对地理不能有深入的了解, 更别提感兴趣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固定化教学应该被遗弃, 因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变幻莫测的, 生活中的感悟是不可能在课本中和教学中能完全领悟到的, 学生也应当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我, 地理也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融入生活, 才能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真正学会生活。

2. 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切感。

因为地理教学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 地理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它是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发现、揭秘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地理进行探究和学习, 就必须让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 使地理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点, 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 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多思多想多动手, 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还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考。例如, 为什么人们的视线范围是有限的?我们为什么可以站在地球上等。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 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 真正做到教学与社会协调发展,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可以“与时俱进”, 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3. 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 我国社会是多元化的, 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需要我国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等,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变化、社会动态以及各国时事等, 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积极思考、勇于探知、勤于动手。地理学科是社会学和自然学的边界学科, 综合性质较强,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机会, 使他们走进生活, 提高精神愉悦性。

另外, 在了解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影响之后, 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的指导因素, 应当在教学时采用系统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才能最终使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使用比较生活化的言语进行地理讲解, 把复杂的地理理论知识变得简单化, 使其通俗易懂, 让学生可以真正的理解知识内容, 同时还可以灵活的加入生活经验到地理教学中去, 让学生可以长时间处于趣味学习过程中, 感受地理的魅力, 为新课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 全面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 地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为了尽量规避地理教学枯燥无味、固定不变的恶性循环, 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为教学增添神秘色彩,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的理解更加深入, 掌握地理知识更加容易, 而且能增添课堂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比如, 为什么新疆一天温差变化那么大?可以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去,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提高了他们活学活用的本领, 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教学的领悟能力, 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 为地理知识寻找生活原型。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之中处处包含地理知识, 所以,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独具慧眼, 找到生活和地理的结合点, 比如, 在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学习时, 班上有些同学的家长在国外工作, 那么教师就可以问:“在不打扰家长和自己睡觉的前提下, 同学们选取什么时间段联系自己的家长比较合适呢?”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 通过学习课本、互相讨论以及查找资料明确地方时和区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合理的联系生活实践, 为地理知识寻找生活原型, 这样可以强化教学的时效性和理解性。

3. 把握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

把握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属性。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过度进行限定和计划, 就是阻碍学生的思维性形成, 使教学变得乏味无趣。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熟练把握特殊时间和突发事件, 这样会增加教学活力性;把握特殊时间, 例如, 每年6月22日到夏至, 北半球为什么白天最长, 夜晚最短, 过了夏至, 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还能够培养他们联系生活实践的能力。

4.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生活现象并将其合理地切入到生活中去, 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完整体系, 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探索和处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比如, 在学习地图三要素的时候,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事物构成, 然后让他们根据记录的内容画下平面图, 在画图开始时, 要提醒学生用纸的大小和比例问题的分配, 确定比例之后, 要怎么样进行校园内建筑物的规划设置以及其比例、方向、位置的确定,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让学生理解和应用了三要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及时进行指导, 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和应用知识。由此可以看出, 地理教学生活化,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强化他们对地理的了解。

总而言之,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 怎么带领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是课改后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首要问题, 也是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学习生活化的地理, 不但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认识了了解地理, 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加深对地理的探索。因此, 让学生熟练应用地理知识是现代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认清地理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再结合实践经验, 将地理和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地理的深远意义,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陈安福.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篇9

一、低成本实验内涵和“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

什么是低成本实验呢?就是完成一次实验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学科中的低成本实验就是通过使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以及对建设材料的有效制作而开展实验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它既可拉近地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 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 生活地理”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潜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

以“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 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教学观摩公开课的现场实验。①实验目的:借助生活实物, 解析地理原理。②所用器材:1.5 升的矿泉水空瓶2 个, 2.5 升的塑料空瓶1 个, 温度计2 支, 适量土壤, 还有剪刀、手表、纸和笔等。③操作步骤:首先, 把2 支温度计分别编为A、B, 用剪刀把3 个空瓶拦腰截断, 把2个1.5 升的矿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 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 并分别插入A、B温度计, 其中一个用2.5 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后, 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室外接受阳光照射, 观察温度计的升温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 并记录温度, 比较温度差别和各自的变化情况。④实验结论:温室阻止空气交流或热交换, 使室内产生增温现象。

诸如此类的地理小实验用材较少、取材方便且简单易做。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逐步积淀学生的地理素养等方面, 都发挥着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言之, 低成本地理实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

二、对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上述实验启示我们, 积极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 既可凸显新课程“以生为本, 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发展”中攫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情境, 有效激发主体学习意识

众所周知, 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 难道它是与生俱来的吗?又能否自然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是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被激励、唤醒、鼓舞并逐步培养起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 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并增强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例如, 在教学“大陆气候”内容时,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 向学生直观演示了我国西北部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风民俗情境, 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的特点。再如, 在“季风气候”内容教学时, 通过诸葛亮“巧借东风, 火烧曹营”的故事来铺设展开。如此丰富的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传导性与感染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

2.链接生活认知, 有效增强学用感悟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着力强调了“学与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对于培养学习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 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课程实践活动, 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与深刻体会。例如, 在教学“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内容时, 教师可结合湘菜的辛辣风格和湘人“无辣不成席”的生活习性, 把其与粤菜的清淡风格相比较, 两者相去甚远;还可以结合“南船与北马”、南北方屋顶差异等社会生活现象, 充分说明气候影响的作用之大。此外, 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 又比较干燥, 因而北方人或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多患有风寒病;而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虽然不低, 但由于湿度较大, 长期生活在这种气候环境下的人们多患有风湿疾病。

3.寻求生活支撑, 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 高中校园内始终流传着“理科之难, 在于物数;文科之难, 则在于地理”的说法,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来说, 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元, 且技能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 若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力比较薄弱, 就难以对知识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题目训练或各类考试中, 有许多学生深深感到或是不会答题, 或是难得高分,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何对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呢?我们要寻求生活的支撑。例如, 在讲解“经纬网”的知识时, 尤其在解答“某人从赤道以北40 千米处出发, 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四个方向各走100 千米, 最后他位于什么位置?”之类的题目时, 许多学生都无从下手。教师可借助如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 向学生简单地解析此实验, 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4.加强生活实践, 有效促进手脑能力培养

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绿色的课本”, 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学习、深刻感悟和综合发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为培养学生“地理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的综合能力素养, 发挥着引领和桥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 其中第一章第三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中, 蕴藏着“南北方楼间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节学校作息时间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容中, 蕴藏着“家乡的山是如何构成的?”“山上岩石属于哪一类?”“鹅卵石为何是圆的?”等生活元素;“乡土地理”内容中, 蕴藏着“本地土特产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饰文化”等生活元素, 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加强手脑能力的优质资源,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 社会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识教学的鲜活题材。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情境、链接认知、寻求支撑和加强实践等方法, 积极开展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为赢得较低成本、深入浅出、增进学用、厚积薄发和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地理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紧密, 这就为地理课程的低成本实验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基础与优势条件。从“大气保温作用”的模拟实验深受启发, 我们应着力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并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这是地理课程的应有之义, 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成本实验,生活化教学,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3) .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10

一、观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 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 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春天可体验温暖的阳光, 夏天可观察雷云雨电, 秋天可嗅丹桂飘香, 冬天可望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等等。

教师还要让学生走进社会, 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如家乡的建设和变化, 街市的热闹和繁华, 家庭设施的添置, 班级动态的剪影, 做到每事必问, 每问必得。

因此, 学生要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到广阔的自然园林中去折枝采叶, 在辽阔的知识海洋中拾珠吸露, 从“真”处看, 从“细”处看, 从“深”处看, 从“另”处看, 从“无”处看, 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一枝一叶就会变成繁茂的园林, 一点一滴就会变成浩瀚的海洋。

二、体验生活, 让学生作文说真话

学生虽观察了许多, 可提起笔来还是唉声叹气, 觉得没什么可写, 怎样才能轻易下笔呢?这就要体验生活。体验生活, 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多做、多玩。多做, 如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洗衣做饭、插秧养花、饲养家畜等;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如扫马路、拣垃圾等;做小试验, 搞小制作, 充分利用试验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来写作文;采访调查, 让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闻人物做调查研究, 然后写通讯或调查报告;旅游参观,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名胜古迹参观旅游, 在亲自感受和体验后写文章。多玩, 如弹奏乐器、唱歌跳舞、体育锻炼、踏青野炊、爬山赶海等。让学生在做中、在玩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书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总之, 教师要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做、玩、学、思、悟, 在心情愉悦的做与玩中获得欣慰, 感悟生活的妙趣盎然, 获得写作的素材。

三、感悟生活, 让学生作文有见地

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会感悟生活, 是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 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所在。著名作家刘心武说:“倘若仅仅是生活, 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 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独到的、深刻的见解, 那么, 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学生不仅要品味生活, 而且要学会感受人性的美丑, 思考生活的真谛, 养成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如从劳动中去领悟“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爬山赶海中体味艰苦, 感受坚强;从竞选班干部中品味失败, 学会战胜脆弱……在活动中感受、品味、思考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感而发, 会有真情流露。

四、表达生活, 让学生作文吐真情

学生虽积累了很多素材, 但写作时也不能活学活用, 这关键是学生没有激活所积累的材料, 不能很好地表达生活。叶老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学说话, 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怎样才能使死的素材焕发出生机呢?

1.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

作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 一般按照类别分为语言摘抄、材料概括理论要点等, 每个类别又可分若干小类, 如“人生品德”方面就可分宽容、良知、责任、感情、敬业等方面。

2. 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或创设情景, 让他们真情表白。

捕捉学生有感而发的场景, 记录闪烁的思想火花, 抓住稍纵即逝的怪问题、小注意、奇想法,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个盛夏下午第一节课, 突然狂风乍起, 乌云密布, 天地昏暗, 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 一会儿窗外成了一个混沌的世界。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 好奇、惊讶、害怕、激动、兴奋, 表情各异, 这不是最佳的时机吗?于是我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 聆听大自然的交响乐, 学生叽叽喳喳, 拍手叫好, 交头接耳。雨过后, 即兴口头作文。学生情动而辞发, 出口成章, 语言流畅, 具有鲜明的个性, 真是“吾意所欲言,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绝。”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1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因为地理科目本身的特殊性,地理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教育即生活,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

一、建立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因为12岁到16岁的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时期,尤其是在面对地理这样一个内容涉及比较广泛而且比较新奇,所以学生在接触地理学科之初都会不自觉的被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吸引,只是之后的地理教学方式的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进行把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实际化、生活化,让地理知识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印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学习的乐趣,指导地理学科并不是一个空泛的学科,而是与其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加强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知行合一”是教育活动最高境界,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实践活动就是对学生“行”的培养,地理在初中教学领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介于理科科目和文科科目之间的教学科目,因为在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里,不仅包含了大量不同地理特性的介绍,也包含了大量的对地理现象的科学解释,并要求学生有相关的计算能力,地理知识的这一特点让一些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略显艰深,让学生正确、全面的理解变得比较困难,而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可以将地理知识中的理性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性的地理知识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知识接受,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培养建立。

三、生活化的知识构建,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知识体系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地理知识教学活动也开始转向体系化、系统化的教学,在地理学科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形成体系,地理知识一旦形成体系,学生就掌握了地理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依据旧有知识推及新知识的能力,有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地理知识迁移的能力,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地理科目学习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有充分实践性的、能够自成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知识体系。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关注生活地理中的人文焦点

在地理学科的新型学习方法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来强化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学习,同时课堂上进行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也会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实际应用,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经验积累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教师在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知识应用的敏感度,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应用现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关于地理的感性认识,进而在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地理知识的实践结合程度。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水平的提高。

五、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

学以致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地理知识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地理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教学目标来尽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保证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地理科目的本质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特性的一种科普,是凑够自然环境本身出发而设置的一个教学科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结合实际活动是比较容易找到切入点的,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太阳运动的轨迹,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我们的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我们的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六、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是初中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初中地理知识的特点,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地理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信莹.内地西藏班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刘莹.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3]程清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感性认识的理论与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J].才智,2011,25:161-163.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篇12

为了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享受学习乐趣, 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加以扩展、延伸, 提出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 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例如, 2012年大家观看伦敦奥运会时, 为什么多数比赛项目要在晚上观看?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 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夏季, 人们喜欢游泳说明海陆气温有何不同?再如, 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时候, 学生可能疑惑石英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说它是地壳中存在最多的矿物质。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玻璃就是由石英制成的, 请学生发散思维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能是主要由石英制成的?通过这个理论联系生活的思维过程学生就更加深刻认识到石英的广泛用途。

二、巧用时事材料

地理教师要善于借助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工具, 用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 用敏捷的思维能力正确分析焦点问题。在常态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运用课前“新闻发布、焦点采访、时事点评”等丰富多样的导课形式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例如, 在讲到地震、台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内容时, 我就结合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几次大地震, 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发生地震的原因, 讨论它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提出抗震救灾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在教学“交通对聚落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 我结合“青藏铁路的建成与通车”新闻事件, 引导学生观看有关青藏铁路建造情况的专题片、观察铁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的变化VCR, 让学生讨论铁路的建成会对经济、旅游产生哪些影响, 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出行等提供理论基础,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诸如此类时事材料地恰当运用, 既丰富了教材内容, 又把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接近生活,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三、活用本土化资源

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 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社会现实的关注, 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中学地理新课程的情感目标培养之一。例如, 学习地图三要素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绘制校园平面图”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课本, 再跳出教材到生活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常识, 在绘图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地图需要哪几个要素。这就帮助学生对地图的概念认识得更清楚, 并通过亲身的建构过程, 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教会学生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四、妙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读图、合理用图甚至DIY绘图的重要本领, 教会学生通过高效阅读地图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判断,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和建立形象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介绍天气变化与世界气候类型时, 我用重新着色、不断闪烁来突出气温与降雨量变化, 配以月份时间轴更替。这样既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 学生困惑的弊病, 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的概念。对于一些像地壳运动、天体运行、气压气候等内容抽象且过程复杂的地理现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讨论, 在讨论中内化,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了学生能动作用, 使教与学和谐、有序、统一、高效。我在讲《全国政治文化中——北京》一课的热身环节时, 通过播放过关首都北京的一段影视片段, 配上一曲悦耳的音乐《北京欢迎你》, 再加上优美动听的解说词, 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 既有视觉上美的享受, 也有听觉上共鸣的刺激, 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五、常用社会实践

人类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 最后又指导人类社会更好地生产、生活, 这一个科学的认识决定了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 注重合理开展地理教学的校外实践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平日里, 为避免“白色污染”成为人类社会的隐形杀手, 大力提倡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为减轻城市上下班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 积极鼓励市民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去上学、工作和购物;生活垃圾坚持分类进行回收利用;为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要以身作则, 从我做起自觉节约用水, 并采取各种节水措施等等。同时, 我们充分利用借节假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走进社区, 走向大自然, 观察地形、地质和地貌, 观察星象、测量地理经纬度、组织进行气象观测预报、人口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环境污染调查等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 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技能, 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下一篇:戏曲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