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课堂走向生活

2024-11-22

让地理课堂走向生活(共10篇)

让地理课堂走向生活 篇1

从地理课堂到生活

山东省泰山中学

高文(2018.0909)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观看了章丘一中肖苗老师的示范课《热力环流》,受益匪浅,感触很多。先看看肖老师的设计思路: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导学案,并且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时间,让学生做了相应的实验。课上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热力环流,并把观察到的热力环流通过绘图方式再现出来; 了解了热力环流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整个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当熟知了热力环流原理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并作简图,并运用简图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深刻、牢固。整节课始终贯彻贴近生活,贯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体现了小范围的“研学旅行”,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我们老师都知道,《热力环流》这节课,是地理人教版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 一节内容。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限于学生的知识面,生活阅历,能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的原理就相当的难,更别说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了解决难点问题,肖老师通过《研学》的方式提前让学生做了实验,先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地理现象,再回到课堂,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大大降低教学的难度。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又运用孔明灯的实验,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视频资料《火烧子午谷》,通过震撼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为了让学生感受地理的美,肖老师在上课时,在课堂的导入和教学内容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安排了大量的文学、历史、音乐、电视、工程规划等案例情景,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始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充满向往而且更加热爱地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从肖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1、以学习小组共同探讨的形式组织教学。学习小组形式的探究学习,不但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心智得到了发展,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教学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地理规律和原理,学会了分析解释地理现象,注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3、教学过程中能将学生已有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4、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实际的地理实例,例如引用章丘明水的相关规划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

5、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

际问题,精讲精练。

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安排和突破、以及教学环节的安排、师生的互动,还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贯彻,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也是一堂非常优秀的案例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让地理课堂走向生活 篇2

一.创设情境, 课堂融入生活

传统的课堂环境总让学生觉得枯燥和单一, 教室里整齐的课桌椅、前面一块大大的长方形黑板, 严肃的老师……而新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 主动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

1.看一看, 展现生活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为语文教学的直观、生动提供了保证。如教学《西湖》时, 播放风景如画的西湖, 展翅翱翔的白鸥, 泛舟湖面的游人, 五颜六色的华灯……再现生活的真实, 唤起学生相似体验。

2.唱一唱, 感悟生活

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优美的诗歌, 它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诗歌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呢?唱一唱是个好方法。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 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背诵了课文, 还理解了文章的意境, 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为我们安排的,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3.演一演, 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小组演一演, 通过不同小组的不同表现, 体验百味人生,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做一做, 体验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做一做, 可以给孩子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课文《水上飞机》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设计航天飞机, 他们设计出了水上清洁机、水上气象机、水上侦察机……生活融入其中, 此时此刻, 学生已是一个个飞扬的生命。

二.走出教室, 生活就是课堂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 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小学一年级起, 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 在课堂之外的学习, 锻炼观察的本领, 思考的本领, 试验的本领, 创造的本领……”

1.敞开生活的大门

走出教室,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墙上的海报, 报纸上的广告, 电视上的新闻, 营业员得体的话语, 歌唱家动听的歌词等, 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我们需放开学生的手脚, 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 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冬天, 感受冬天与众不同的美, 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接着,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冬天、观察冬天, 让学生了解冬天也是个美丽的充满快乐的季节,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2.活化生活的场景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应从生活现象入手, 贴近学生生活找语文, 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同时, 让学生参与生活, 学以致用。在教学风景古迹等课文时, 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 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学写建议书后, 对学校或老师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写一份建议书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三.放飞心灵, 课堂超越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传承, 也不能只停留在适应, 应立足于生活, 并要超越生活。语文为学生的梦想拓展开辟了自由飞翔的空间, 我们应好好利用这片空间努力让一只只小鸟拥有尽情舒展羽翼的蓝天让他们去放飞心灵。如我在教《看月食》一课, 抓住课文中末尾的一句话:“妹妹跳着说:‘我去告诉奶奶, 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虚拟情境:由我扮演奶奶, 让全班同学争做妹妹。模拟生活表演是对生活现实的提升。生活中的奶奶也许会固执己见, 不会那么容易就放弃“天狗吃月亮”的传说。生活中的奶奶也不会一而再, 再而三地要求孩子们“说清楚点, 让奶奶听听”。在表演中, 教师这样做了, 之所以这样, 正是因为对教学价值的追求而提炼了生活, 不仅让学生能把月食的科学原理说清楚, 而且历练口语交际能力, 又一次享受生活的亲和和温馨。

浅谈中学地理课堂走向生活化 篇3

【关键词】地理课堂 生活化

一、开放式教学是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新课程强调地理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知识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但目前的地理课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随着地理课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从纯粹的课堂教学里走出去,走进社会,感受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体验的东西。因此,在不改变课堂主体的情况下把地理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无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具体操作,可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多样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在课外活动中完善和发展。

1.注重时事教学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国内外大事非常关心。因此,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时事演讲、抢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等图书报刊资料使学生对国家以及世界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2.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讲究趣味性,把阐述知识点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使枯燥的知识体系增添感情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于部分对地理(或某一方面)情有独钟的同学教师应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建有关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为他们设计练习就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让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去大量阅读有关资料,请教有关科研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如指导环境兴趣小组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要求他们:调查滁河水的污染情况,通过调查,了解了污染物的构成,来源,分析解决办法,提出建议,并完成小论文,寄送有关报刑或向有关部门汇报,反映。

3.运用图片、漫画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插图和卡通人物,教师如再能适时用上几幅漫画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进行大气气温一课时,出示反映地球温度的漫画“地球冒汗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比起抽象的说教讲授效果好多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又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情景式教学是课堂生活化的主导形式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探索者和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探索、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调整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及思维体系。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地理课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通过设疑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让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

三、多媒体教学是课堂生活化的促进手段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于一体,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性、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给传统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地理课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改变了人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信息时代經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资本转向了知识和信息,这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信息时代的通讯技术高度发达,这既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也改变了人们的时空关系:信息时代是“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的时代,这对人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改革教育、实施教学、培养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

四、案例式教学是课堂生活化的阳光

地理课概念原理的抽象性和中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其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案例教学正是地理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回归生活,开展主体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案例教学作为地理课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凭借其高度情境性、深刻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和主体参与性等优势,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并在教学实际中运用的也越来越广。学习时间的换算后,为了加深学习对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等知识的理解,可这样设计练习:以你出生日为第1天,次日为第2天,依此类推,则你的第5000天,10000天“生日”分别是哪年,哪月,哪日?由于这不同于常用的“生日”学生们都感兴趣来认真算一下自己的“生日”。

由于该案例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经验具有相通性。因此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体验角色,从而更深刻地体验行使民主决策和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堂生活化的终极目标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篇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人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元); 42+8=50(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元) 50-38=12(元)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元) 8+18=26(元) 50-14-26=10(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

让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论文 篇5

摘要: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 预设 感悟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念,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按部就班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欣赏学生,是形成动态生成的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相信就会不断的涌现。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喜的。

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原先的打算是让学生运用提供的材料,表示出它的1/2,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可是在实际的汇报中,竟然有一个学生折出他的1/3。这时,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而是说:“你真聪明1/3都能折出来。”于是,全班同学又一次纷纷动手,折出了1/4、1 /5、1/6……等许多的分数,老师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对所折分数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片断,是教师用真诚和信任,保住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作品比赞赏一个人本身更有效”。老师对学生折出的1/3给予充分的肯定,打开了全班同学思维的闸门,各种答案层出不穷,高潮迭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欣赏,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异想天开,或者别出心裁,甚至是错误见解。总之,教师要去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所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疑、敢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

预设就是紧紧围绕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非常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色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就使我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以本为本”,一份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复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波澜不惊。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的教师提高了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从而忽视了课前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少了,对教材钻研也少了,似乎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这显然,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定,预定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生成,缺乏精心、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的生命力也得不到高效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针对教学的实际进行灵活调度,追求动态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存的融合中放出异彩。因此,可以这样说,精心预设是数学课堂优质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如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后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考虑让学生选取老师提供的一些数,组成可以利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去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课前,老师经过了精心预设。在课堂上,学生独立尝试编题,汇报时,除了课前预设的以外,学生还编出了不少预设以外的试题,这些题目涉及了简便运算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三、适时调整,是决定动态生成成效的关键

传统的数学课堂,其主要弊端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的呈现——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师心中想着教案,却没有装着学生。他们对学生的即兴发挥、当堂灵感无动于衷、置之不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少张力。在课堂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教师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使它更加切合实际,切合课堂,切合学生。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三个面积单位时,教师预设是让学生先认识平方厘米,然后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去量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在量的过程中,产生认知矛盾,进而学习习近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可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受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平方厘米知之甚少,反而对平方米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预设,改为先学平方米,再学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由于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地适合学生已有认知规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教学过程,教师不唯教案,而唯学生,对教学设计果断、适时地进行调整,是数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重要起点。

四、善待意外,促使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学生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是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向深入,数学课堂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涌现,正是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碰撞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些教学中意外呢?有的教师担心出现这样的小插曲,生怕自己处理不好,下不了台,也担心它会使整个教学流程失去应有的严谨和流畅。于是,就对学生的“意外”,轻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重则冷嘲热讽、批评指责。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不明智的做法。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善待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耐心等待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次思维颤动,也许,它会让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后,出现了这么一道题,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请问: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面对这道题,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汇报。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①学生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②学生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了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时,下午有5 小时,一共有9个小时。③学生把下午5时转化为24时计时法的17时,再用17-8=9(小时)。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三种方法哪一种你认为最容易接受。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比较认同于方法③。这时,有一个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8-5=3”。这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以用 8减5呢”,同学们的讨论声一下子把教室淹没了。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并鼓励这位学生慢慢地把话说完。这位学生接下去说:“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 小时,下午8时和下午5时相差3小时,再用12-3=9(小时)”。这时全班同学纷纷认同了这种做法。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和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待这些“意外”,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意外”,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要知道,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五、张扬个性——走向动态生成的归宿

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最终归宿是什么?难道是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答书本上的习题吗?让每个学生“整齐、一致”地学习数学吗?上述观点很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达到最终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境界,这就是动态生成教学归宿。因此,数学课堂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张扬。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先出示八个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取个名字。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指出它的周长,再互相讨论,理解了周长的定义。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选择,学生通过个性化学习形成对周长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但又是非常深刻,难以磨灭的。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后,老师又组织了全班同学去探究自己喜欢图形的周长。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困难时,由于教师事先做了精心预设,教师总能像变魔术似的出示各种测量工具,比如:细线、尺子、剪刀等。让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每一个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体验。整个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时旁逸斜出。教师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去进行教学,而是以一个非常广阔的问题空间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感悟。这样,尽管书本上的周长定义是规定统一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却是丰富多彩的。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的真实写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必定能够走进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书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

2、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1

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篇6

地理教育对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学会生存的素养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存能力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终身发展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围绕这个观念进行思考和创新,科学来源于生活,地理更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课堂如 何能联系实际生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更能让学生学的 有趣、学的有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 理,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正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过 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也是最好 的老师。但是,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不是很高,学生很难对地理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地理老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积极主 动去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一、利用地理学科生活化的优势创境导入 传统地理教学中普遍缺乏知识的获得性过程和概念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导致知识和概念不能有效地在生活与社会的真实问题环境 中加以应有,成为降低学习兴趣,阻碍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 活中时时刻刻都接触到地理。例如:从全球的气候变暖到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具体几天的天气变化对生活、出行的影响;从 我国荒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到反思我们自身的日常行为;从探究某地 详细的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到某厂址的选择原因分析,都可以成为创境 引入的素材。用讲述地理故事、开展地理游戏、组织竞赛或辩论,设 置案例课题等多种方式创境导入,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让地理课堂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 理解地理知识,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要 经常把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联系的课堂上,让学生尽情的发言表现,这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地理就在身边。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 然”,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学习地理的习惯尤为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 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 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地图是内容丰富 的直观教具。地理知识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把地图 和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述黄土高原时,除了说明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及土层深厚外,又讲到 黄土的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住宅时,让学生结合窑洞的插图,明确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合当地冬冷夏热的自然环境。这样 学生不但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而且对窑洞能作为住宅,也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和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 更大的压力。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自身经济发展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有 限的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的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他们现在和未来都是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为中心任务的地理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具备担负进 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路,正作为一种划 时代的观念,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发展,培养青少年正确 的人生观,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争取更多的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联系实际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学 好地理的愿望。

地理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 篇7

一、在生活中找寻地理知识的“原型”

在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时, 教师要改变自身“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习惯, 应善于思考, 勤于动手, 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运用地理知识去进行实验、设计、制作、创作生活化的地理作业, 促使学生在动脑动手中逐渐养成应用地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这样, 在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时, 教师既要挖掘地理知识所蕴涵的运用因素, 赋予它应用的背景, 又要在现实生活找到地理知识的“原型”, 设计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作业来。如学完“地球运动”可设计如下作业:

(1) 利用空花盆、小木棍和水笔等制作简易太阳钟。

(2) 利用香烟盒、量角器、大头针、硬纸板和木棒等测量当地的地理纬度和经度。

(3) 利用墨水、胶水和地球仪等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4) 有一位怀了双胞胎的孕妇乘船由日本向东越过太平洋, 要去美国西海岸的港口城市——旧金山。在临近日界线时她生下一个女孩, 越过日界线后又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大后, 在学习日界线的内容时, 突发奇想, 以“哥哥”自居。想一想, 这个“哥哥”当得是否有道理?

(5)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孔老夫子不知道太阳什么时候距地球近, 什么时候距地球远。现在的你知道吗?

(6) 毛泽东诗词《七律二首》之一《送瘟神》中说道:“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你能说出诗中的“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日行八万里”速度如何确定?

二、在生活中挖掘作业素材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 到处存在着作业素材, 关键是教师能否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 结合地理教学内容, 善于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作业因素, 设计出生活化的地理作业。如果缺乏作业资源意识, 即使身边存在着大量的作业资源, 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此, 首先, 教师应学习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 加深对作业资源的认识, 确立敏感的作业资源意识, 在面对各种作业资源时能“灵光闪现”, 明白它们对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意义和价值。其次, 教师要面向自然,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拓宽思路, 磨砺观察力, 以敏锐的专业眼光,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作业素材。以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标准, 进行鉴别与筛选,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使之成为生活化地理作业的内容。如学完“地球上大气”, 可设计如下问题:

(1)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时是正午12时,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 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是12时吗?为什么?

(2) 唐代诗人李商隐云:“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什么巴山地区多夜雨?

(3)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新疆地区气温变化的真实写照。你知道该地区的气温日较差为什么如此之大吗?

(4) “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的“春雨”和“秋雨”是怎么回事?诗句中的“梨花”是指什么?

(5) 从北京乘飞机飞往新疆乌鲁木齐, 需要3个半小时, 而飞机从乌鲁木齐以同样的速度, 沿同一条航线飞回北京只要3个小时, 这种现象是什么自然因素造成的?为什么?

(6) 明朝的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安排在冬季起航, 夏季返航?

(7) 为什么在亚马孙地区建高架屋, 北欧的房屋多为尖屋顶?

(8)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 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 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说出这种变化规律, 并想一想产生这种差异的气候原因。

又如, 学完“区域经济发展”, 可结合《中国国家地理》评出十大“新天府”, 可设计如下问题:

(1) 成都平原“天府之冠”地位难撼, 请分析其优越的区位条件。

(2) 三江平原地处边陲, 曾有“北大荒”之称, 请分析其成为“新天府”的主要区位条件。

(3) 以无锡为例分析太湖平原未进入十大“新天府”的主要原因。

此外, 教师要善于收集和积累地理作业所需的案例和材料, 尤其是乡土素材, 建立地理作业资源库, 以便提高地理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这样, 教师设计出来的生活化地理作业才贴近生活, 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 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做地理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善于以地理眼光来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 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与乐趣。

再如, 学完“商业区位和交通运输”, 可设计如下问题:

中等城市的大型超市一般不像大城市那样布局在城郊结合部, 而是多布局于接近城市中心地区, 为什么?无锡近几年大型超市布局有什么新特点?即将修建的轨道交通对无锡的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再如, 针对无锡2007年5月太湖蓝藻事件, 学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如下问题:

无锡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与许多最缺水国家相近, 但以水资源数量而言, 无锡并不缺水, 这主要是由于它所在的地区受什么环流的影响。然而现在无锡却已成为缺水城市。作为无锡市民, 请你对无锡地区水资源进行评价, 并提出你的建议。

三、让学生自主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

学生自主设计的地理作业有更强的针对性, 因为学生更明白自身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这样可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学生自主设计地理作业既可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 又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提高自我意识。学生自主设计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地理作业设计时可以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教师可以放任自流, 无所事事。教师应是个旁观者、诊断者, 而不是个清闲者。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捕捉生活现象, 结合自身的经验,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设计出生活化的地理作业。在学生设计有困难时, 应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即解放, 旨在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展自己, 实现自己, 而不是从外部对学生施加压抑和限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不能包办代替。事实上, 让学生自主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 教师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会更大,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 对生活中作业资源的选择是迥然不同的, 设计的作业肯定是各异的。这样会使教师的指导遇到更多的“意外”, 甚至带来不少的“麻烦”, 这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四、走进生活与走出生活相结合

地理作业在走进生活时, 不应为了“趣味化”“生活化”, 而忽视或取代“地理味”。“趣味化”“生活化”是为“地理味”服务的,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地理作业走进生活, 并不意味着地理作业的内容等同于生活的内容, 并不意味着现实生活的“事事”都可以成为地理作业内容;生活化的地理作业应该是生活素材与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而不是生硬的、牵强附会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在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时, 必须对现实生活的素材进行甄别、筛选、加工、改造, 使之成为生活化地理作业的内容。同时也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在设计作业时都应走“生活化”的道路, 也应有所选择和思考。如果在设计生活化地理作业时迷恋于“趣味化”“生活化”, 没有进行选择, 那就表明在设计生活化作业时没有“走出生活”, 而陷入了“误区”, 走向了形式化。走出生活, 意味着生活化地理作业的设计不是复制生活内容, 不是让学生去重温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 纯粹从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是让学生学会建构、学会以地理的眼光来思考现实问题, 把地理知识融入自身的经验结构之中, 生成新的地理知识。这也就意味着生活化的地理作业要走出生活, 就必须根据学生和地理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素材, 尤其要寻找适合学生的、又能体现知识原型的材料, 对其进行提炼和升华, 使之成为作业内容, 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体认知识, 获得方法, 提升能力。

谈如何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篇8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荷塘月色》是作者192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委婉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想要追求自由,但是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像大部分的旧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面对苦难的中国、残酷的现实,彷徨惆怅,但同时,文章又表现出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对于这篇散文,虽然是文学经典,但是因为时代较远,而且视角也比较独特,如果只是让学生完全依据课本来学习,很难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果把课堂教学融入到生活中,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一、 教学环境生活化

1.师生关系生活化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相处融洽,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充满自信,敢于发言,敢于表达并坚持自己不同的观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秉持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只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生之间在学术上要平等、自由。其次,教师要从心底里真正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再到他们的思想变化都要细心地关注,做到体贴入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老师,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缩短。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发生质的转变。

2.教学空间生活化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就像学生的第二个家一样。因此,教室布置一定要精心,不可中规中矩,严肃呆板,要装饰成有生活气息的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布置。也许,学生布置得并不漂亮,但由于是学生亲自做的,因此,会感到很亲切,而且会更加珍惜,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会感到轻松愉悦、亲切有趣。

3.教学情境生活化

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的,但常常被他们所忽略,有些内容因为年代久远,虽然学生也常常看到,但又会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无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荷塘月色》正是如此,文章透露出来的苦闷、迷茫学生是难以体会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模拟的跨越时空的环境中还原历史。首先教师要为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章情境,然后教师可以播放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让主人公穿着那个年代的服装徜徉其间,并配上深沉低缓的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进入当时作者所处的那个场景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1.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要加强语文课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还要把语文教学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去。学了《荷塘月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写一篇写景散文,在景色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让情感和景色融为一体,做到景中含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做PPT,向全班同学展示讲解。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狭窄,生活积累相对贫乏,还没有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因此,教师还要注重对教材中生活因素的挖掘。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一旦将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联系,课堂就会立即活跃起来。在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喜欢荷花吗,自己看过的荷塘是什么样子的,白天的荷塘和晚上的荷塘有什么不同,荷塘上的月色是什么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又有什么特点,晚上漫步在月光照耀下的荷塘会有什么感受等。学生会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并进行各种各样的描述。当然,有的学生有亲身的生活经历,因此说得非常详尽,有的学生虽然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会很自然地把其他类似的情境嫁接过来。对于教材中生活因素的挖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才是学好语文的源泉,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就是对生活的再加工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1.在活动情境中学习

语文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学得深,记得牢。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把课调到晚上,带着学生到校园的荷花池旁欣赏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让学生不要喧闹,让他们用心灵去体验。学生根本想不到平时从没有关注的荷花荷塘竟是这样的美,不由得发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美就在平凡的生活中”“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感慨。

2.在感性体验中学习

生活的课堂必须以体验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突出体验活动对主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使学生的态度、行为、思想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看电影、上网、阅读书籍的方式收集作品的写作背景,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并讨论这些资料,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看了反映当时时代背景的视频片段,讨论的时候,自然会谈到饱受欺凌的祖国、军阀混战的局面、穷困潦倒的同胞。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在这样的情景下自己该有怎样的心境呢?这样的情感体验使得教学更加有深度,更有强烈的时代感,也让学生对作者当时的心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3.在实践中学习

语文教学要打破课堂的界限,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以“行”而求知,反对为读书而读书,读死书。这和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不谋而合,我国古代学者讲究游学,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际上就是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荷塘月色》之后,学生有很多实践,比如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换个角度观察认识身边熟悉的景物,观看相关的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查阅朱自清的生平简介,阅读朱自清的其它作品等都是很好的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

总之,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平面的语文知识在生活的海洋中立体化、丰满化,让死的语文知识内化成学生的语文技能,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浅析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构建 篇9

云安县前锋中学 张荣湛

我们知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展开,在和谐的教学互动气氛中进行,在学生的互动参与和探究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生活化课堂:有机渗透时事热点和乡土地理知识,让知识随时“触手可及”。

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或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现实危机的简单对策,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如讲解“全球气候污染”时,课前我就安排学生分组上网搜集有关2011年南非德班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的相关报道,特别注意收集“全球大气污染”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图片,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让学生思考探究“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什么”等接近生活的话题。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灵活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整体教学的效果就突显出来了。

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比如在学习“地图知识”后,就让学生去查阅家乡的山山水水的分布;在学完“天气与气候”后,让他们关注天气预报的描述当地的气候特征;讲完“居民与聚落”后,让学生开展城市和乡村的地理调查,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城市或乡村规划布局的合理建议,还呼吁大家作好环保宣传,共建美好家园。这样,学生既学到课本知识,又联系实际,增长见识和阅历,提升了实践能力。如此寓教于生活,于实践,教学相长就水到渠成了。

二、直观化教学:借助直观化教学手段,使重难点“原形毕露”。

利用地理学科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强化地理学科特色。课堂上,可以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把一些专业性强、学生难理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转化为简洁、形象的视频信息或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是怎样形成的”知识点,学生一直以来都很难理解,但通过模拟视频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其形成原理,难点便迎刃而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活动化过程: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助学生“兴趣盎然”。

地理课堂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学习,往往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成长,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

我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比较多地进行一些游戏、小组合作探究、辩论比赛、社会实践操作等形式的活动。当中,既有课堂上即兴发挥的,也有活动的成果展示,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发扬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知的探究精神,达到创新的学习成长目标。

让地理课堂走向生活 篇10

作者姓名:厉延桂 学科:地理 职务:教师 职称:高级讲师 单位:日照师范学校 手机:***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日照师范学校自然

科学教研室 邮编:276800

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关系分析

日照师范学校自然科学教研室

厉延桂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针对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从不同的方面渗透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地理知识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一、亲力亲为,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市所环绕的营子河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河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市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号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得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性爱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四、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环保与发展意识

由于地理学科发展的继承性和一贯性,地理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多年变化不大,但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地理课堂与时俱进。社会热点和焦点可作为地理课堂的切入点,亦可作为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走进地理学习“新时代”。例如,最近“热点词”—— PM2.5,可告诉学生什么是PM2.5,其产生的主要来源及应对措施等。又如,“地球熄灯一小时”可激发大家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在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平时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做有心人,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地理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加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上一篇:民族的希望教育下一篇:追寻我记忆中的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