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2024-10-19

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共10篇)

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1

自主互助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做了多年的老师,特别是地理老师,我们都经历过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并且一直在积极思考,回顾一下,重点有这样几个:

困惑一: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是“你喜欢的老师有哪些?”,一般的情况是地理老师排在后面。大多数学生会喜欢语文、数学和外语老师,很明显语、数、外老师比地理老师有更多时间和学生在一起。这时我们思考:地理作为小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呢?

困惑二:在上课的记忆里,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下课后却生龙活虎。这时我们思考:上课的形式让他们受到约束,厌倦课堂,怎样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自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呢?

困惑三:上课时,经常是课的前一段学生精力集中好,后一段往往就走神了。这时我们思考:如何让一堂课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学生始终活跃?

困惑四:有的学生课堂的表现很好,内容似乎都掌握好了,但是一遇到考察评价,就一无所知。这时我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牢固掌握知识?

把以上的这些细节总结下来,我们深刻感觉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只有当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有积极学习的愿望,热情的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课堂才能生机勃勃,学生习才能不断进步。“三五X”教学策略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观点与方法,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怎样灵活的运用好教学策略,让每一节课都精彩丰富,始终是每一位地理老师的苦恼和追求。让我们来体会运用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自主互助学习的内涵

自主互助学习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自主即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计划管理学习时间,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简言之“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二是互助即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最大限度的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概括为“学生教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学生启迪学生、学生考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自主是核心,互助是手段,自主互助学习尊重个体认知差异,保证教学从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始,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并且注重反馈和落实,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

二、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操作

我们初中地理课面对七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水平在“感知”阶段,而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活动需求大于他们的活动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尽可能地把地理课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应用“三五X” 教学策略,自主互助学习方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也要体现出把学生在课上随心所欲的交谈变为有针对性的学习交流,把孩子爱说、好动、张扬的天性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拘束”。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法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在交流中激发灵活、丰富的思维活力,在协作中感受探索的快乐和成就感。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环节如下:

1.导入:导入的形式有多种,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是复习导入和情境导入,复习导入是在复习已学知识的时候,寻找与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情境导入是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导入可以采取同桌互助提问的方式,如请你和身边的同学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哪些问题很重要?交换一些看法等等;或是请一部分同学提出上节课的问题大家自由回答。情境导入也可以由互助方式展开。例如,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节时,设计情境,模拟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街头,与一位美国人的对话:“你是中国人?”“是的。”“你来自北京的中国还是台湾的中国?”“每个人都知道──只有一个中国。”对话由相邻同学分角色表演体会,然后自然的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导入是课的开始,这时学生的精力还没全部集中,短暂的交流互动起到热身的作用,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好准备,也为整节课的成功做好了铺垫。

2.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呈现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先明确学习目标,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和顺序,让学习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查找资料,努力完成目标要的求。二是落实目标,释疑解难。对学习目标中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师生、生生互助解决,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问。此时学生思维进入活跃阶段,互助方式是相邻同学或同桌,进行平等交流讨论,也可以一个为主一个副配合完成。这里最需要强调的是探究内容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简单的不用探究,过难的的无法探究,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七年级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不断感受探究的快乐。

3.展示交流: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需要展示,得到肯定评价,获得成就感。这个环节应该是动态课堂的高潮阶段。展示的方式有互助组内的展示,也有面向全体的展示。一是组内展示可以是同桌,也可是小组,采取一个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听的方式,然后交换角色,研究表明,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表达过这样的见解:“如果你能向老奶奶讲清楚一件事,那就表明你真正地弄懂了这件事。”借用爱因斯坦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学习小组中向同伴讲解、说明问题的原理和规律,那他就真正地理解了这个问题。二是面向全体的展示可以是教师的提问,集体或个体回答的形式,也可以是演讲,竞赛或角色扮演的形式。

4.总结回顾:在展示环节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热情过后,需要作个总结,主要是对本课内容全面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在方法上可以两个或几个同学一起列举知识点,试着用合适的方法形成整体,教师在这里是学生的助手,可以参与协助。概括和总结是一种学习策略,养成习惯后学生受益非浅。

5.巩固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最终促进知识的迁移,收获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训练题的选择上要下功夫,重点知识分层训练,易混知识对比训练,同类知识变化训练,还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有拓展空间的问题等等,题型也要不拘一格,让学生动心、动口、动手、动脑。在互助活动方式上可以把训练作为检测,先由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同桌互相改错,并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集体明确答案,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三、自主互助学习的注意要点 自主互助学习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强化信息交流的密度和质量,扩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在操作中,有以下几个难点:

1.学生不主动学习怎么办?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如果能学会,体会到成就感,就会不断有积极学习的愿望。课堂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每个人都能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提高、进步。只有在充分的自主学习后产生了认知冲突,才会产生交流合作的欲望,保证学习的继续进行。

2.互助进行不好,或只流于形式怎么办?

老师要大胆放手,学生能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的,就放给学生自主解决。独自能解决的问题独自解决;独自解决不了的同桌解决,同桌解决不了的,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来解决。互助方式可以是平等关系,也可以是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也在学习中交往。同时,作为老师有义务培养学生更有远见,要知道,“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因为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需要他人合作完成”。

3.教师怎样参与点拨?

新课改倡导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但在学习过程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点拨。对于那些易错、易漏、易混点、重难点,该通过师生交流解决的,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点拨作用,师生共同来完成。这种点拨和讲解是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基础上的点拨,是升华认知、拓展思维、学到方法、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教师怎样适应课堂?

在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的生活经验、大脑思维,随时都要迎接智慧的挑战,课堂始终充满着活力;课堂的开放性也使教师每节课都有跃跃欲试愿望,因为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自己也会有预设不到的收获。这使得教师的职业不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地创新;不再是乏味、无奈和重负,而是始终充满激情。

自主学习-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篇2

片段一: 质疑歌词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风你轻轻的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轻松舒缓的歌声, 把我们师生融入微风拂面的海滨军港的夜色之中, 伴着音乐的节奏, 我的地理课开始了行程。

同学们, 海滨的夜朦胧美丽, 海滨的风宁静温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夜晚海边的微风是怎么形成的, 风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我的话音刚落, 听着歌曲的学生兴奋起来, 一边认真查找教材上的资料, 一边与同组的学生仔细分析研究, 归纳总结出夜晚海边的风向问题, 不到5分钟, 学生兴趣高涨, 争着抢着展示回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得的成果。展示画面一, A学生口述法: 夜晚地表冷热不均, 海洋温度高, 气流上升, 近地表气压低, 海边的陆地温度比海洋的低, 气流收缩下沉, 近地表气压高, 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 大气水平运动形成了风, 所以说, 海风你轻轻的吹, 这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 热烈的掌声是同学们的认同, 是同学们的赞扬, 但也留下美中不足, 风的方向呢? 展示画面二, B学生图示法: 如图所示, 白天海边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称为海风, 在海边旅游的人们感觉凉爽, 夜晚海边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称为陆风, 我认为, 歌词写错了, 应该说陆风轻轻的吹, ( 同学们大笑) 一石激起千层浪, 到底谁错了, 一个讨论的高潮来临了, 学生之间, 小组之间争得面红耳赤, 甚至跑到前面找我来做裁判, 课堂气氛真的活跃起来了, 学生完全自主、自由了, 在争论声中, 纠正了错误, 用完整准确的语言, 展示出所得结论, 歌词真的写错了, 与此同时, “热力环流”的形成这个教学中的难点, 就这样轻松的解决了。面对着情绪高涨的学生, 我又让他们分成组, 分别探讨了“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 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 在“做图”“观察”“思考”“归纳”“推理”“探究”“体验”和“创作”中, 把刚学到的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圆满结合, 我看到我的学生真成了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者了。就在我宣布今天圆满结课时, 一位学生再次站起来, 大声的唱起歌来: “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高亢的歌声, 热烈的掌声, 引出了下节地理课的内容———“季风的形成”。

片段二: 分析歌词梳理学习知识点

在教学中, 地理知识点琐碎繁杂, 而歌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术语, 应用学生熟悉的歌词, 引导学生分析歌词, 同样能够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 在学习《长江》时, 我一改过去按照长度, 流经的省市、支流等教学模式, 而是借用通过分析《长江之歌》歌词, 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出我国第一条大河特点的。歌词中: “你从雪山走来…… ( 地理知识: 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 , 春潮是你的风采 ( 地理知识: 长江的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 春季气温升高, 积雪、冰川融化, 形成规模宏大的春汛) ; 你向东海奔去 ( 地理知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 长江入海口东海) ; 惊涛是你的气概 ( 地理知识: 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落差很大, 多峡谷、险滩、急流, 沿途惊涛骇浪, 水力资源丰富)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 地理知识: 长江干流流经12个省、市、自治区, 分上、中、下游, 沿途地区民族众多, 长江是沿途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及生活用水) ;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 地理知识: 恰说明长江支流众多, 河湖密布, 穿越深山峡谷流经高原、盆地、平原, 有充足的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 。整个课堂内容的设计虽然都是分析歌词, 实际上是在歌词中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 我又把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借用过来, 引导学生体会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对我国长江的治理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让学生学会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方法, 然后总结出治理开发长江的措施, 最后伴着歌声,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探讨了三峡水电,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这样, 学生在分析歌词中梳理知识要点, 在歌词中牢牢地记住重要的知识点, 轻松地完成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让课堂更精彩 篇3

南国初秋的下午,天空湛蓝得不带一丝杂质,和煦的阳光斜射入教室,温暖而明亮。这节课上,笔者正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变革与争霸”中第二课时——“战国篇”。在学生静静地听着“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的同时,笔者出示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思考题涉及了一个非常好的诚信题材,它也是本节课的价值观教学目标之一。思考题不难,果然不出我所料,故事讲完后就有好几个学生举手发言。李敏是第一个举手的,这是一个思维敏捷、概括能力极强的学生,相信她的回答能让教学很快进入诚信话题,于是,笔者示意她站起来。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她站起来却急切切地问:“老师,三丈有多长?从南门背到北门难度大吗?”(故事里商鞅把一根长三丈的木棒立在南门,让人扛到北门去有赏)因为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来没有碰到过学生问这个问题,笔者一下子懵了。李敏同学的话就像一块石头抛进平静的湖面,顿时泛起涟漪。很快就有学生叫道:“笨蛋!三丈就是10米呗。”笔者一边迅速用眼神谴责了那位不尊重同学的学生,一边在脑子中飞快地搜索着战国时期的度量衡。但除了可以肯定它与现在的度量衡不一样,其他的一片模糊……这时,学生的眼睛正齐刷刷地盯着笔者。笔者的手心开始冒汗,是应该斥责李敏的“唐突”,还是想法蒙混过关?正当笔者进退维谷之际,一个念头忽然从头脑中闪过:不久后就要讲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了,这不正是一个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探究的绝佳机会?!于是,笔者首先表扬了李敏同学善于提问的精神,然后希望学生自己在两天内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并在下节课中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成果。

两天过后的课堂上,笔者按部就班地讲着“从秦朝一统到巩固措施”等教学内容。当讲到统一度量衡时,笔者就旧话重提:“战国时期的三丈到底有多长?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这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查找到的结果。

“我在百度上找到,战国时实施的长度计量单位,1尺合23.1厘米,一丈为10尺。三丈就是6.9米。”很多学生都颌首附和,他们查找后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

“我是通过《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查找到的,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十分混乱,计量单位不统一。单以长度而论,就有好几种传世铜尺可以证明这一点。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同为1尺,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

“我是通过google查找的。在《国学论坛》中,知道的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制度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进制也不同。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齐国自田氏以来,实行以升、豆、釜、钟为单位,即‘五升为豆,各自其五,以登于釜,十釜为钟。而魏国则以益、斗、斛为单位。至于衡制方面则更加混乱,单位名称差别很大。楚国的衡器是天平砝码,以铢、两、斤为单位;赵国则以镒为单位;东周、西周以孚为单位。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度量衡的统一,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老师,我也是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到同为1尺,战国时平均为22.5厘米,汉朝时为23.1厘米,三国时为24厘米,晋朝时为24.5厘米,隋朝时为29.6厘米,唐朝时为30厘米,宋朝时为31.2厘米,明、清时为32厘米,尺的长度越得变越长。为什么会这样?据有关专家考证,尺的长度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丝麻布缕的税收一代比一代重。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征收赋税一般按尺征收,表面上赋税的比率没有增加,但由于尺的长度增加了,劳动人民交纳的赋税就增多。由此可见,‘尺不仅是一个长度单位,更是衡量历代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剥削程度的‘计量单位。”真不愧是班长,张杰总是能把问题想深看透。

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值得探究的新问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思绪相互感染,教与学的激情和谐交融,自主意识在碰撞闪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就这样生成了。

二、几点思考

没想到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良好的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让人不得不惊叹自主学习的魅力。以往,对学生知识的习得,我们往往习惯于“告诉”,忽略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建构的探究过程。而这次探究的成功,让笔者获得了以下几点宝贵的收获。

1.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谓自主学习,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一言蔽之,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正如《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一种符合创新理念的学习方式。

2.兴趣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动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表现出追求知识的热切渴望和探究问题的刨根究底。因此,笔者对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总是抱着热情、耐心的态度予以对待。因为笔者懂得,如果一开始就挫伤了学生的提问热情,不但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而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时,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之际,应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课程中,我们要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不是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灌输。因此,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并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甚至是破绽去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和探究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自寻答案。这样,教师的教才能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顺应学生的心理,随机调控;学生才会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主动展开“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这次自己找答案的教学活动,也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原因之一,在于受传统教育模式束缚已久,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讲、练,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了学习的附属品。所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在教学中,让学生有疑,自己去释疑,才能使学生的参与向广度、深层推进,从课内到课外,从书本到l网络,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争辩,获得展示个性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又能推动更多的学生投身于自主学习之中。

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篇4

王 军 政

2010年12月22日

一、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

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读课文,深层质疑

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研读课文时,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们往往会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进行深层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筛选,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让其自行解决。而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又会带动质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深层质疑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时,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三、深读课文,联想质疑

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产生的是联想质疑,从而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境和新方法。此时,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是高层次的质疑,如果学生能不唯书、不唯师,就必然会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当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深层次探索阶段时,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联想质疑。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随着质疑问难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够从不成熟、肤浅的阅读质疑,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联想质疑,同时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记得在教学

《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共识,曹聪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就觉得曹聪并不聪明!曹聪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搬动,既费事又耗时。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省力啊!”这时,我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聪还聪明!”然后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这下,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泥土就在岸边,取泥方便;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有的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议论开了。总之,质疑大有学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适时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思维。

二、质疑答疑的训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往往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如他们可以从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提出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

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从哪看出来?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

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____________?(2)________捉________的本领怎么样?从哪看出?结果表明,这样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

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

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 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

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1.“每日一问”

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如何让课堂更精彩的探讨 篇5

我们上课通常会依据教案规划,教学教案是一种预设,但人的活动性,还有特别是小学生天生的好动性、以及他们因人而异的个性,加之现在社会影响学生的因素与日俱增,学生想说就说的烂漫活泼,稍有发展教育常识的人都不忍心将其生生掐死磨灭,所以在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发生与教案相悖的实际情况发生,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就是生成。课堂精彩不精彩是对生成的一种结果评价。可能就算你的预设准备得再充分、再精彩,没有预设到课堂实际,没有顾忌学生和内容需要,没有实际的处理课堂突发及一般状况,再好的预设只能变为假想。精彩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必须了解现在一般影响课堂的因素,才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精进。

个人风貌。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脑子中天生被灌输着老师是绝对权威的概念,稍微注重师道尊严风貌的教师得到的敬畏和服从必定比随意温和的教师多,但在亲和力上面就会稍逊一筹了。能做到上课是老师,下课是朋友的老师难,不多,但不是不能。而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小孩子一旦知道你在实际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认定并固定你的个人形象。一旦这个老师身上有什么变化就会引起他的注意,认为你变了,多少就不会再将完整的注意放在你的身上,转而再去寻查其他能吸引他又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受骗了得东西。

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上十科,各科内容变化不定,学习要求成度多数不同,不可能每一科每一课都做到精彩纷呈,总有一些知识必须死记硬背,强化练习,这就可以放宽要求面。适时恰当的笑话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但不可时间过长,影响课堂大致方向。笑话故事的应用应该做到适时适当,最好能和内容有关,这样能将知识和娱乐和而为一,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轻松,课堂的主题氛围就会轻松得多,欢笑和知识的结合自然就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之一。幽默起伏的语言和适当配合的肢体动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视神经,稍微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太过啰嗦和繁杂晦涩艰深的语言,太多的口头禅和无关语言,以及不恰当幅度夸张或过于微小的肢体动作都是对课堂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举动,多繁杂的语言动作只会将课堂定位到枯燥无趣,或造作卖秀的个人舞台,谈不上教学效益。

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情景设置,练习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在内容的接收程度上再进一步。并且这也是更加课堂精彩程度的重要媒介,课堂精彩的发源地,如果在在这个上面能够多下功夫,将教学和娱乐,探讨,活动结合,教与学都会轻松很多,效率也会增长许多。但这方面的精彩设计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需要大量的精力设计,大量的时间消耗,对于我的现在的速食课堂来说,很多只是用来做示范课的。

教师的灵动机变,智慧处理。一直以来,我们担心学生的思维无法控制,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课堂事先设计,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套路”中安静地学习,“顺理成章”地直达目的地,而当课堂上突起波澜超出了“预设”,我们不是含糊其词就是不予理睬,或者强压政策,严厉打击,将课堂空气至于窒息状态。即便这堂课的内容多少能被吸收部分,但破坏了课堂的轻松,顺其自然的发展状态。如果教师及时有策略的处理这些事情,用教学的智慧转变课堂的一些不定因素,因势利导,说不定又会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个人的智慧策略,也是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各有办法。魏书生就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的教育的智慧中列举了许多这种案例处理。我们虽说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

除了影响教学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增进课堂精彩的可用方法。

学生汲取知识好比乌鸦喝水,下面的几种方法可以作为讨论:

第一种方法:灌输式

A老师特别负责任,对乌鸦渴还是不渴不作任何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拿起瓶子,另

一手捏住乌鸦的脑袋,开始灌水,而且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地灌水。可怜的乌鸦,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是水。最可气的是,这种老师不仅灌输,还不断地反馈,看到乌鸦喝得慢、喝不下,他一边灌,还一边说:“看你这么慢,不多喝喝怎么行。”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一见到水就害怕。

第二种方法:诱导式

B老师会循循善诱地诱导乌鸦:“乌鸦,快喝水吧,不喝你会口渴的。这种水很好喝,喝了这种水,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飞进美丽的清华园。。。”等到乌鸦真的感觉到顺口渴了,老师终于撕开面具,说:“乌鸦,来吧,我来喂你喝水。”

第三种方法:启发式

C老师往往身先士卒,先做战前动员:“乌鸦,今天你的任务就是喝到眼前这个瓶子里的水,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你的潜力无限,你一定能喝到水的。下面开始喝《喝水歌》,喝了咱的水,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这个水,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这个水,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这个水,见了皇帝不磕头。。。”这样一唱,乌鸦更是口干舌燥,说“老师,老师,能不能不唱了,我口渴,想喝水。”但老师的火候拿捏得很到位,这时他还不出手。一直等到乌鸦口渴得奄奄一息时,老师终于跑出来说:“乌鸦,看好了,老师是怎么做的。”于是,老师很优雅地把一个一个小石子丢入瓶子里去。中间老师还要停下来,问:“同学们,现在你们看看,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我们再投石子,结果还会怎么样呢?”后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后来的后来,老师把瓶子里的石子全部倒掉,又弄来了半瓶水,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再试试看?”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往瓶里丢,丢到最后,水终于漫出来了,可乌鸦对喝水已经兴味索然。

第四种方法:体验法

D老师一般不动手,只做智力上的提供者。通常会说:“乌鸦,你把那些小石子投入瓶子里,看看会怎么样?”乌鸦开始投了,一个又一个,水渐渐地涨起来,乌鸦的脸上有了笑容,终于喝到水了。可乌鸦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伟大,只觉得什么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

第五种方法:探究法

E老师先帮乌鸦界定了他现在确实很渴,但又实在够不着。然后,老师让乌鸦先弄清喝水的障碍是什么,然后再想办法一步步解决。乌鸦开始思考,之所以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自己的脑袋太大,头伸不进去。乌鸦开始探究,能不能把瓶子的口弄大:用石头砸,不大可能,危险性太高。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弄小,这个成本也太大。能不能把瓶子抱着喝,咱乌鸦又没有手。能不能把水倒出来喝,也不行,水会渗到沙子里。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水平面抬高。于是乌鸦先向瓶子里投羽毛,丢树叶,发现它们全浮起来了,原来它们都太轻了。乌鸦想到投重一点的,于是选中一块大石子,好不容易搬过去才发现,它像自己的脑袋一样大,投不进去。后来乌鸦明白了,只投小石子,一个接一个地投,水面终于抬高了,乌鸦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喝水问题。乌鸦喝到水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发现自己喝到的水是甜的。第六种方法:合作探究法

F老师前面的预热和第五种老师一样,只是让乌鸦们合作探究。当乌鸦找到方法之后,你丢一颗小石头,我丢一颗小石头,一会儿工夫就满了。然后,一起喝到了水,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谋划了性格和人生,就算失败了,也会收获友谊和眼泪。人就是这样慢慢地成长起来的,而教育的本意不就是成长吗?

我最崇尚的是古希腊教育大家苏格拉底发助产术,也就是《学记》里说的“启发诱导,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自己努力寻求答案,体验学习过程,或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学生“展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6

学生“展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文/许 媛

摘 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动力效能。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展示;方法意义

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我们学校也以独创的“261”教学模式而声名鹊起。在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261”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展示”:学生分组完成教师的任务,把题目的解答先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向全班同学进行解题思路分析,之后教师点评。这是一种有新意的教学活动方式,也是数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历程。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展示”,就是让学生经过认真、仔细、严谨的审题后,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清题意,说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说出问题的答案和延伸,说出解题后的感想等。“自我展示”把学生从“被动听”推到了“主动说”的地位,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全面达成数学的教学目标。

“自我展示”活动保证了学生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符合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旧知,获得了新知。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计划好,安排好,不能太随意。教师要充分备好课,想学生所想,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以及从容面对各种随机情况。(2)教师要多通过自己的思维来示范,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效果就像是被教师灌输。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先从感悟到模仿,再而掌握运用。(3)展示的内容要有参差性,难度先易后难,程序先课本后课外,知识先点后面,数量先单一后成批,广度先封闭后开放。这样安排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及时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4)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全面参与进来,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共同提高。

数学自我展示活动,是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品尝数学学习成功感的良机,给学生创设一个互相交流、探讨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中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解题认知链,养成反思的习惯。学生“自我展示”为师生数学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让他们自觉地尝试失败和体验成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加师生的交流与对话,扩大数学教学的交互性,进一步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抓住教学契机,开展“自我展示”教学活动,让学生洋溢灵动,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张维忠。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方家鸿。数学“说题”活动的过程与方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04)。

[3]殷伟康。学生“说题”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数学教学研究,2010(07)。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

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精彩 篇7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自我检测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国力竞争更是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应该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既能提高学生在校时的学习成绩,也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宗旨。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精彩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共勉: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早已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大多缺乏自主意识。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和学生交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可是,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互动交流,这样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充分感受质疑探究的快乐。例如, 在学习《柳树醒了》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走出课堂,和他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风景,孩子们非常快乐,他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浓厚了。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语文教学课堂是在读、思、议、说等方面综合完成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也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小组讨论、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辩论会、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不再给学生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不再给学生讲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不再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他们有的通过查字典解决了生字词,有的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了写作背景、写作方法等,并在课堂上一一做了汇报,看到他们有板有眼的说辞,我深深明白:没有教师的统一规范,学生的思路才会彻底打开,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测能力

我们大家知道,教师在教学中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 语文教学中的评价形式主要有提问、听写、默背、测试等,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估,还应该鼓励学生做自我评估。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采用学生定期写学习体会或心得、考试分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当然,我会定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一周或者一月就引导学生回忆这段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收获,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并做相应评价,为制订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作准备。例如,在学习完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时,我让学生自查本单元的词语盘点、日积月累等,学生非常自觉地做检查,他们在自查过程中知道了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没学好,并积极分析原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拟定下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当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明白,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成熟,计划是否可行,措施是否合理还需要我们教师的积极引导。我认为,只要学生主动探索了, 主动改进了,就是一种胜利。

让小学数学课堂因“自主”更精彩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生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就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知时要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他们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为此,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假如你是顾客想买的话,应付人民币多少元?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也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使他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联系而提高。通过探索和研讨,初步认识新知识后,还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组织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多样,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应创造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新奇的、带有激励性的练习,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练习中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

四、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笔者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

让对话使课堂更精彩(网友来稿) 篇9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此可看出,学生和文本这一特殊的对话活动,无疑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阅读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呢?关键之所在必须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真正和谐起来,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教学的情景境界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我们只有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 。如《向往奥运》,理解重点句子:“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在那一时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老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奥运会上精彩的场景,课堂上引领学生回放王一夫已0.2环之差夺得金牌,埃塞俄比亚选手图鲁和白人选手手拉手绕场庆贺的这一幕幕镜头,学生的情会自心底涌出,就能与文本流淌的情感相交融。披文入情便会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那么此时,声情并茂的朗读目标的完成就不再是模仿老师的朗读技巧了。

二、生本对话,激发思维火花

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最后一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深入小鸟、大树的的心理,进行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两个说话练习:

师: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并为你的朋友唱了歌,现在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让学生尝试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在学生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你作为这一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

一声声真诚的肺腑之言,说出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让语文阅读成了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活动,也成了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三、师生对话,营造课堂平等的合作氛围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时,我常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同学的朗读比赛中,与自己的学生比个高低;在评价学生朗读的同时,我也常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当学生回答问题很有创见的时候,我会大加赞赏:“你真棒,老师得向你学习”;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在课堂上说:“下面请我们的小老师教大家学这个生字”。每当学生走上讲台,从他们的步履和神情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激动、自豪,而台下的同学也被这种互动形式所吸引,兴致勃勃地听着同龄人的讲解。我想,这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最大魅力吧!

四、生生对话,生成新的见解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当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新观点。我想也正是由于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记得某位老师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上,老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即“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中,你最赞成谁的?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学生按不同的选择分成三大组,二人至三人结合进行互说,最后,全班讨论。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接纳,相互提高。学生的发言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生:我最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又能干。一年时间,原来的一口袋麦子经过它的劳动,增加到堆满了麦囤。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小猴那样做的。

生:我不同意它的观点,小猴把一袋麦子种下了地,自己一年都没吃到,我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也爱动脑筋,很勤劳呀。你瞧,它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得多高兴。

生:我反对。小猪不为以后着想,把麦子全吃光了,以后挨饿怎么办?所以,我赞成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肯为将来打算,它等把家里的食物吃完,再慢慢吃这些东西,而且它很细心,经常搬麦子透风、晒太阳。

生:我也有补充。我奶奶说:“富由勤俭败由奢。”小牛最节俭。

生:我还是最欣赏小猴,第二年它收获了那么多麦子,又多又新鲜好吃!

生:我认为他说得不对,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万一那一年遇到水灾、旱灾,使麦子颗粒无收怎么办?

生:老师,如果是我,我会用一半的麦子磨成面粉做好吃的,再把另一半麦子播种下去,好让来年有很大的收获。

……

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虽然在辩析中并未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活。

因此,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确实是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作者邮箱: ywgywf88@163.com

[让对话使课堂更精彩(网友来稿)]

怎样让地理课堂更有价值 篇10

怎样让地理课堂更有价值

——记商都二中“Y+Z”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心得体会

由于我们组的教师不是科本生,再加上中考分值占的比例小,所以地理课在大多数家长、学生心中被冠以“副科”这一不太好听的说法,因此学生不重视,学习不肯下功夫,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组的教师一方面努力实践着高效课堂改革的思想理念,另一方面,全组成员一直都在学习、思考、尝试、改变中不断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用心追求着“智慧+艺术”的教学方式,于是在“苦干+巧干”的磨练过程中,不断地累积并总结出一些较为实用的经验与方法,逐步形成了我们地理组特有的教学风格。实践表明:我们的教学风格学生亲睐,学校认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就我们的教学风格与各位教师进行交流,以求共勉。

一.形成风格的精神动力:爱心、信心、耐心、匠心。

在我看来,想要成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作为教师的深厚的教学修养。在教学生涯中,我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培植着他们的信心、适时地传授给他们生活学习的匠心。(1)奉学生以爱心。

奉学生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不管什么样的学生,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爱学生,才能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只有爱学生,才会喜欢学生,赞赏学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始终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真的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我们是真心的喜欢着每一个学生,欣赏着他们的长处,修正着他们的不足。真诚鼓励每位学生发言。我们努力地熟记各自班的学生的名字,记住了名字了,不用 在过去看值日表,孩子们好高兴了,说老师能认得我是谁了。(2)植学生以信心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挖掘学生的长处,营造学生成功的舞台与机会,是学生不断增强其自信心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始终对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老师的信心是给学生最好的暗示!许多老师的形象、语言、体态、动作、情感充满了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感受最深的还是张娟娟老师,在她执讲的地理课中,始终是面带微笑,鼓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个人发言,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点把握到位,主动接近发言者,掌声多次响起,师生互动紧张有序,课堂效率高,直接表现在学生踊跃而准确的回答上,在“拓展应用训练环节”看似冷场,但学生经过思考后的交流活动再次将课堂引入了高潮。可以说这节课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无比的深刻,深受感染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向她学习的动力。”无论中考、统考地理平均成绩一直都高于兄弟学校,这个成功我们想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学困生信心的培植。我们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为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肯定、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一份自信;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我帮助他们一起制定阶段性的地理学习计划,一小步一小步地促成他们的进步,让他们逐步树立起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他们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分析和指导。课堂上我也尽可能地给予机会,让他们感受被重视、被关注的幸福感!一句表扬,一个微笑都能给了他们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

(3)待学生以耐心。每个青年教师都渴望着成功,但是这种期盼往往会形成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尤其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过程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和心性变化的不易性。待学生以耐心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以获得进步的时间和机会。08届39班有一位男生数理化语数外成绩特好而地理成绩不好,葛爱萍老师耐心地跟他交流,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坚持帮他补习地理,适时的给他暗示鼓励: “你是有实力的,”,葛老师慢慢得到了这位同学的信任,这位同学对学好地理充满了自信,最后他的地理成绩大大提高,这个尖子生,没有因为地理成绩拉分,顺利进入理想的高中,回来学校时他对葛爱萍老师说:“老师,是你的耐心,使我解除了心理障碍,让我取得了成功!”还有许多上高中学地理的同学,回来对我们说:老师是你让我们坚持不懈地画图,我现在学习地理很轻松。

(4)授学生以匠心。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学生最大的希望就是:首先做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人,做一个高素质的人,然后做一个有成就的人。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促进他们学科成绩的不断进步。所以教师首先应该通过自己独到的体悟,传授给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也最有价值的生活、学习、处事、处世之法,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人格影响、引导学生,逐步让他们感悟并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因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认为“为人师表”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始终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效。

二.展现风格,特色创新:习惯、归还、运用、发展。

近年来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全组成员的坚持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最终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海中荡起方法之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同样需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始终关注着每一个细节,上每一节课我们要求学生都要拿上所学的课本,否则就的陪老师站一节课,对于如何听课、摘记、作业、纠错、订正、预习、复习;如何做计划、定目标等都的进行阶段性的训练,一段的时间后从而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2)以学定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和学生,牢固树立“主导、主体”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的理解就是在教学中老师勤于课前、懒与课堂、思与课后,在课堂上从过去的“独舞”、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舞”,最终要促成了“生生群舞。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精选作业的依据,是学生的需要,一切应该围绕学生,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要因人而宜,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以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的手段最佳化。在教学中我们组一直坚持以学定教,归还学生所属,将时间还给学生,将探究权还给学生,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将说话权还给学生,将发展权还给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而课堂,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有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思考、探究、参与的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拥有了足够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当然,提倡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导”教师讲授的时间短了,就要事先进行充分预设,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精心策划。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诱导,设疑、激发、点拨、总结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效率才能真正的 提高,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总结提升等,都将变成空谈。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民主气氛,师生之间很难实现平等对话。现在这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学生就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课堂效率自然会大大的提高。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和记,没有说话权。即使能够发言的学生,也是仅仅的几个人,几句话而已。而Y+Z”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捍卫学生的发言权,保证学生发言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发言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有了充分的话语权,就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可以大胆展示、激情点评,追问质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都在倾心打造着如此富有个性特色,充满知识情趣的课堂,我们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课堂,希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他们上每一节课都快乐,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大胆思维,踊跃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锻炼和发展意识。来自我所带的97、99、104、宏志四个班级的反馈信息表明:Y +Z模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深的学生们的喜爱,且教学效果也在日益增进。

(3)着眼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以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为主,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联系社会,联系人生,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了追求这一目标,我们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采用各种方法,勇敢地探索“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情景和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参与、自我探究、主动实践,自我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发展,不断提高地理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运用地理应用的能力。比如我们组举办了七八年级地理手抄报大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 和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并取得了成功,地理手抄报是学习地理的很好形式,通过编办地理手抄报既培养了学生写稿、组稿、编辑、美工、排版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拓展了学生地理知识的视野。使同学们更加热爱祖国、关注世界。下个学期为了继续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将举办一次地理知识综合竞赛。三.锻炼风格,苦乐体验:踏实、尽心、尽力、无怨

“踏踏实实、尽心尽心、无怨无悔”是我们组成员的最大感受。我们总是抓住每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坚持不懈,努力向上。(1)尝试就孕育着机会。

我们一直信奉这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近年来,我校大大小小公开课此起彼伏,不同形式的汇报,接连不断。组里的教师竭力地珍惜、并把握每一次机会。我们都会尽力去听,尽力去学。探索追求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效果,多次开设新教材的展示课、示范课,另外我们组课题《肢体教具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课题研究》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努力追求着以课题带动教学科研、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地理教学效果。虽然这其中充满了艰辛和劳累,但一份耕耘终有一份收获。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尝试就孕育着机会,拥有机会就意味着成功。如今,面对新课程实践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并没有退缩,同样以高昂的激情投身其中,大胆尝试。我们努力地把握、珍惜着每一次机会!在这十几年里,大大小小的几乎每个学期都开;的讲座也几乎年年都作。每一件要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我们都会尽力去尝试,(2)坚持就意味着成功。

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地理课是所谓的“副课”“小课”,都是在育人,哪里需要有什么主副之分;在我们看来,对学科的主副的粗暴划分实际上是向唯分数论 投降,是教育职能的迷失,大课也罢,小课也好,赢了就好,我们比的是输赢而不是大小,做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地理教师的确要承受比一般人更重的压力,但我们始终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坚持,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因为我们的确体会到了:坚持,就意味着成功!我们克服教学中重重困难,凭着自己爱岗敬业的激情,和持之以恒的打拼,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多年来中考统考的成绩能遥遥领先,大幅度的超于兄弟学校,足以诠释:坚持不懈,功到自成!(3)学习就意味着进取。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我们就要做一个象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时间越长,越深入学生,就越让我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含义,同时越觉得自己内在的不足和匮乏,于是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为了提升自我上的师德修养和教学素养。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我们向书本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们学习,谦虚谨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在常年岁月的学习过程中乐此不疲,收获颇多,我们在此间不断反省,我们不断进步,我们不断感悟和拓展着教书育人的更高境界。(4)迷雾重重,催人奋进。

尽管我们在地理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摸索到了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但仍有一些至今困扰我们的教学障碍:如:(1)面对一个知识基础总体较差,但又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划分学习小组,以什么分组后的教学实施细则怎样制定更合理。(2)地理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组的每位教师所带的班级多,人数更多,怎样能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好的了解学情?

(3)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是否该停止原有教学预设,另僻蹊径呢?

上一篇:《坏人都知道我有多厉害》的读后感400字下一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