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通用11篇)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 篇1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
靖宇县第七中学:李宗岳
(2013年9月6日)关键词:现代信息技;地理课堂;兴趣;积极性;能力与质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高的速发展,要求我们要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于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地理学科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同其它学科相比,有明显的特殊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更好的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地理课堂,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平时忙于中考学科的学习,地理信息来源单调,运用网络学习的机会较少,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对学生经常性地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我们靖宇七中学媒体进教室的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几个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我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教师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声形并茂的逼真情境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景观图片、地图等手段,为地理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地理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课件的片头加入视频影像歌曲等,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地理、把握地理。有助于学生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因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1)应采用适量的音频资料
要制成丰富多彩的课件,藉此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应采用适量的音频资料,因为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因材施教。
上课时可因班而异,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外,不同的班级做到因材施教。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生能力来设计运用教学课件。在同一班学生的教学中,也可针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多媒体对个别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可照顾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这样,不但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也有助尖子学生的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共同进步。
二、改变传统的课件以文字主,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课件
我回避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后教师容易陷入的误区和怪圈,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我研究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一)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
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我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我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我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并形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分在赤道的路上飞,两至在回归道上奔等。
(二)制作朴素明快的课件
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课件制作水平虽然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
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我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我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本人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传统的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学生即练就了读图能力的培养又获取了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旨在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区域性,它涵盖了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很多方面,兼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内容,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部分。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空间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这一特点在和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中,可以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基本知识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地理知识、地形地貌、可以分专题到在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地理知识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地里教学有两个“极端现象”:其一是非中考学科,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其二该学科综合性大,许多知识点学生难以接受,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我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一)制作课件时应仔细分析划分习题的难易程度
制作课件时将习题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
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二)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课件体现“标准化作业”教育
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一定步骤的课件,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第一步课件出示材料,学生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第二步课件再次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例如在课件演示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我在讲评中就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我与学生的负担。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地理课堂, 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加快兼容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的输入质量和输出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信息技术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只有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地图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4 相关专题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课堂
现阶段,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研究性学习, 启发性、互动化学习已经进入我们师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 我们正在逐步摆脱空洞说教、语言单调、插图抽象的传统课堂, 努力创造一个寓教于乐, 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 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的新型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配上文字与声音, 图文声画并茂,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 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能对新课改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下面我想结合日常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走进地理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要求我们要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挖掘学生潜能,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地理学科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同其他学科相比, 有明显的特殊优势。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 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 学生观看为辅, 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 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 记笔记、划重点, 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现代地理信息技术, 电脑多媒体的大量使用, 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 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 可探究创新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优化教学过程。如在讲解《黄河》一节时,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比较抽象, 于是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 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黄河泥沙沉积并逐步形成地上河的过程, 比采取教师空洞讲解、学生抽象想象的传统方法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吸收,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预习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预习, 这样授课时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信心, 在一个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 师生的思维必将处在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 学生敢想敢说, 敢问敢答, 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 再加以构建课内外联系的生活实例, 就能“润物细无声”地落实“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地理价值观, 为逐步树立地理学科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
地理学科在初级中学学段内属于考察科目, 面临着学生地理学习时间短, 地理知识面窄等实际困难。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信息的感性认识, 地理信息来源单调, 运用网络学习的机会较少, 因此, 拓展学生地理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 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的教学手段, 对于地理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 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 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我打破教材的单元设置, 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内容做成专题, 如地球地图部分、地形和河流部分、气候与农业生产等等, 充分利用网络上易找的《探索发现》《走遍中国》《北纬30°中国行》等科教类节目的影视资源,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 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 进行专题教学, 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专题教学, 可以加强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 拓展地理学科知识面, 既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 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 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 通过教师引导, 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在课件的片头加入视频、影像、歌曲等, 学生一进入教室, 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 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一边欣赏, 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有了兴趣, 才能品味地理、把握地理, 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 思维主动活跃,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 因此, 利用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 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激发求知欲。如我在设计《农业》一课时, 就是在课件开始以“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画面配以滚动播放的各地富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照片, 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 产生了学习的欲望。类似的设计还有 《北美》 一课, 在课件的片头播放交响乐“自新大陆”, 从这段音乐的创设背景入手, 开始了对北美的学习。再如《人口》一课, 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整体以湖南电视台的热播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人口专题那期节目为背景, 孩子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日常教学中, 我尝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创设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说一节好课, 成功的关键是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习兴趣) , 这就好像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就要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创设一个吸引学生的情境, 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互动的氛围, 更有助于让学生在最初的几分钟内“把耳朵叫醒”, 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例如: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 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设计一个动画人物维尼熊卖伞的小情境, 看到这个家喻户晓的动画明星, 孩子们会感到非常亲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例子, 往往使学生有熟悉感。如果维尼熊做了雨伞推销员, 学生在不经意间就会被吸引, 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想要知道”即为主动学习的开端, 学生关注后面事情的发展, 有了学习知识的需求, 而这些正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才得以实现的。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景观图片、地图等手段, 为地理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 其效果是任何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地理情境, 变抽象为形象, 变静态为动态,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通过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找准信息技术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地理事物纷繁复杂, 时空跨度大, 且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 学习地理知识时, 应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以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原理, 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可以跨越时空, 通过强大的演示功能, 将难以观察和不易想象的地理现象可视化, 将陌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促进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 如何找准信息技术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使之为实现地理高效课堂更好地服务是一个需要反复揣摩、修改的过程。以地理学科初中学段的特点为例:初中地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区域性, 它涵盖了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很多方面, 兼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内容, 涉及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部分, 而多媒体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突破空间限制的巨大的信息库, 加之它强大的处理、综合信息的功能, 在和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中, 可以得到酣畅淋漓地发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对基本知识地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地理知识、地形地貌, 可以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 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 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 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而且在说明地理知识时材料集中, 简明准确, 省时省力,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随着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在今后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摸索、实践, 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走入地理课堂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赵城.翻转课堂、精熟教育、数字化智能型教科书[OL].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2014-08-11.
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提高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标准中“把信息技术全面引进教学领域”的指导性倡议,给教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户,促使教师的教学形式逐渐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向多媒体教学转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环境,端正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能将更多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同时还知道原来数学的世界也是那么的精彩,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会增加。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导入新课的教学中,教师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编成动画片的形式,则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猪八戒分西瓜”的动画故事: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让猪八戒拿1份,但猪八戒不要,他觉得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猪八戒还是不要……最后把西瓜平均分成32份,这一次猪八戒开心地拿了16份。“哈哈……”学生看了这个动画大笑了起来,并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像这样,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画故事来导入新的课程,不仅能活跃课堂,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还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迫切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这种课堂导入形式自然又活泼,能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讲,突出重、难点
在我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相当普遍,它的优势在几何图形的教学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即“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的是实物进行展示,难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把圆柱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并把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棱长(弯曲)用红色线条逐一闪烁一次。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可以发现,圆柱体分得越细,则拼得的近似长方体的棱长越直,也就是说拼得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过程演示,既有效地突破了该课题的知识难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向学生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开拓创新,就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懂得与时俱进,掌握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熟悉教学过程,还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几何画板的出现,为数学教师改变传统几何难教、难学的局面提供了契机。数学教师可以把几何画板融入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利用几何画板的“轨迹”功能,选定主动点和从动点,点击菜单“作图/轨迹”,可快速展现图形的轨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验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得出的结论,使学生体会到“从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找出不变的几何规律”的乐趣,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做好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前提是懂得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如何利用好几何画板,在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一番革新?我认为,数学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再研究教学对象,最后研究教学过程。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充分发挥几何画板的优势,有的放矢,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然而对于同一课题,若受到的指导思想以及使用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将大相径庭。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如下图,改变∠A的大小,则∠B和∠C的度数也随之改变。反复拖动,学生经过多次观察,不难总结出:在△ABC中,不管∠A、∠B和∠C的度数怎样变,∠A+∠B+∠C的结果都保持不变,总是等于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永远都是180°。
利用几何画板,通过多媒体演示这个动态的过程,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几何画板的运用,使得难以讲清的概念明了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生动化,很大程度上能减少课堂上抽象且费时的讲解,为学生观察现象、发现结论、探讨问题等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
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环节。这不仅是简单、机械地重复书本知识,还是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这一环节,在练习题设计中体现数学的趣味,让每道练习题都“活”起来,激起学生做题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把握好每道习題的侧重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递进,让学生先从简单的习题做起,再接触提高理解能力的习题,最后挑战具有拓展性的综合练习题。最后,课堂习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差异性,避免出现“吃不下”和“吃不饱”这两种极端现象,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进入新知识的巩固练习环节时,利用电脑设计“智力闯关”游戏动画,可以有效地活跃整个课堂,激起学生完成练习题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课堂的高潮部分。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数学内容新颖化,还能一题多变,使习题类型多样化,让学生充分接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积累丰富的解题经验,提高解决问题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改带来了契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然能为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获得质的提高。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趣味化、多样化、形象化,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只要教师有创新的精神与探究的态度,把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使用和实践,必能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数学教学迈向新的台阶,达到新的高度!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 篇4
京口区实验小学 赵春蓉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被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体验性学习的资源整合。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呈现、超文本的链接、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特性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又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 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二、信息技术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工具。
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丰富体验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了体验性学习的反馈
在体验性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日历中不合理 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自己设计月历„„”等等,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色彩。
又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统计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学校网的服务器上,上课时在网络教室中,将资料发卷到学生机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生收集的内容很丰富,“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等,然后小组共同想办法整理数据,在充分地时空里对EXCEL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共同质疑,合作解决,最后在BBS讨论区中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找到相关的链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点击哪个按钮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合作研究的氛围很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协作体验性学习。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 篇5
现代信息技术让高中物理课堂更精彩
尚海琴
摘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呈现、组织、学习和师生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开阔视野;科学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高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文本、声音、图像、视频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可以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兴趣倍增。
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可以用动画来模拟这样的场景:“一个猎人用枪射击同一高度的树上的猴子,正当这个时候猴子发现了猎人,在子弹从枪口射出的瞬间,猴子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子弹射中了猴子。”进而提出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中小猴?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可分解为什么样的运动?”这一生动有趣的场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常规实验中,由于受到实验仪器和条件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现放大、缩小、加快、变慢、暂停等功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例如,在学习“布朗运动”时,课本的做法是:把墨汁用清水稀释,取一滴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追踪一个小炭粒的运动,每隔30秒把炭粒的位置记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看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小炭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市售的墨汁并不好用,再加上显微镜数目有限,调节麻烦,学生观察时费时费力,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就算勉强观察到实验现象,学生也很难理解小炭粒为什么做无规则运动。如果在实验的基础上配合模拟动画,将分子的运动放大,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布朗运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
知,强化记忆。
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浏览,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另外,通过网上社区,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激光”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本中提到的激光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了解激光的起源、发展、规律和最新型的激光武器。又如,在学习“相对论简介”时,学生可以在网上“冲浪”,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理解相对论的发展过程和验证,了解科学家对宇宙世界的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多地了解物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情感教育,培养科学素养
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新课标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通过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渗透情感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
目标。
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应用视频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简介“神舟十号”的升天过程,介绍为我国航天事业无私贡献的航天设计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浏览,了解法拉第的生平,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课堂教学,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育研究,(10)。
[2]郑文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理念革新[J]。集美大学学报,(12)。
[3]祝智庭。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2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篇6
苑文春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新的课改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动态模拟、突破地理教学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展示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我国东部地区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世界海陆的变迁等。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图、挂图)辅助讲解,难以把地理事物的连续变化的情景展现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制作的课件,可以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整体的认识,有利于突破难点。
例如,锋面雨的形成和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制作并展示如下的课件:首先为冷气流向暖气流方向移动(冷气流移动用蓝色箭头表示),随着冷气流与暖气流的相遇,出现冷、暖气流相遇的界面。暖气流被迫抬升,随之出现云彩,并降下雨来。让学生观察、讨论说出锋面雨的成因。然后以一幅中国图为底图,动态演示夏季风的北上、被迫南下与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代表夏季风的箭头(红色箭头)到达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云彩并开始降雨,显示雨区的范围;六月,代表夏季风的箭头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云彩并开始降雨,随着变化出雨区范围;
七、八月份,代表夏季风的箭头,到达华北、东北,华北、东北出现云彩并降雨,随着变化雨区范围,而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随着空出无雨;九月,代表冬季风的箭头(蓝色箭头),快速的从北方到达我国的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并降雨,随着变化雨区的范围。东部地区各地上空先后凝云致雨的情景,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演示前,教师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含”题思考每一个画面锋面雨带的位置,演示结束,教师照导学提纲点拨,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2、形象演示,突出教学重点
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空间观念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讲解大量的有关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格架。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图、课本插图等,只能给学生展示静态、呆板、色彩比较单调的事物分布图,并且有些图中地理事物分布并不明显。利用电脑辅助手段制作的相关课件,不仅内容准确,色彩鲜艳,而且使静态的地理事物“活化”,使所学的内容鲜明、生动,利于学生掌握。
比如,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部分的教学,制作并显示如下的CAI教学课件,以一幅中国空白图为底图,按课本分划的情况,每学一种走向的铁路线或一个区域的干线,图上即显示铁路干线并闪现铁路干线,待学生在书上用色笔描出铁路干线以后,闪现名称。不同方向或地区的铁路干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如东西向的铁路干线用红色铁路符号表示,南北向的铁路干线用蓝色铁路符号显示等等,非常的直观。待所有的铁路干线学完后,不同方向或地区的铁路干线整体的再显示一下,师生共同归纳,从整体上把握。
3、运用课件,创设教学情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补充许许多多的地理知识或图片,用来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精心制作与演示,多媒体能为地理教学提供许许多多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文字资料,很好地达到创设情景的目的。
比如,学习“世界人口”部分,一开始,补充一段资料。屏幕上出现一个婴儿的画面,并配以婴儿的啼哭声。解说“地球村六十亿居民诞生。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电,波黑时间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居民。学习伊始,很快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中。
又如,学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播出一地遭受沙尘暴侵害的画面。组织学生围绕沙尘暴的危害进行讨论,列举身边的事例,加深对环境危害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强烈情感。
4、人机交互,增强参入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讲完一部分知识,往往要安排一些练习予以巩固,以达到及时巩固和及时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目的。其中判断题、读图题是练习巩固的重要题型。练习时,如果将判断题、读图题等题型制作成简单的游戏型CAI教学软件,用微机的人机交互性,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游戏式的练习活动,并让电脑对练习正确与否及时做出判断与反应,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融参与性与竞争性与一体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图时,运用微机的交互功能编制一幅中国拼图。电脑中央显示一幅空白的中国政区图,旁边凌乱地摆放着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它们分别移到中国空白图的相关位置上,若正确,显示“你真棒”。若移动错误,轮廓图会自动回到原处,显示“再来一次”。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5、妙用课件,精心组织教学
新地地理教学理念之一是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地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为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学习过程的丰富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学习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播放自然特征非常明显的一段画面。出示导学提纲,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围绕导学提纲读书、讨论。最后,全班的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围绕课本的内容,就“北方好”和“南方好”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对结果进行评价,还对学生的参入性进行评价。
二、在地理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信息技术的使用
1、要实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根据其优点,将其用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的关键处,即用到“点子”上。不能不管所教的内容如何,该不该用,全部用多媒体教学替代,整节课课件仅仅相当于小黑板的作用。
2、要适量。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许许多多传统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绝不能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用多媒体教学所替代。整个一节课出了课件,就是课件,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问题走,多媒体教学成为课堂的“主角”,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要适时。课件的运用,要运用到“点子”上,尤其是教学情景的创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等最需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汇聚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维的地方。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逼真、动态连续的特点,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
4、要最佳。课件的制作,由于制作的编辑软件不同,质量有所差别。在制作时,一定要参考有关资料,制作与所教课题最为符合的课件,不仅实用,而且要美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让信息技术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篇7
1 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前人的箴言, 无不告诫我们, 在数学活动中只有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 在讲授《圆柱和圆锥》这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差别和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高高的沙堆、蜡烛、灯笼、少数民族的建筑、故宫、马戏团小丑的帽子等等,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有趣,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2 让静止的数学模型展示动态的效果, 突破学生思维难点
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的综合处理, 形成声、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 不仅能直观显现抽象的知识, 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教材中虽然有图形来展示将圆柱切分成长方体, 但是图形毕竟是静态的, 很难展示变化的过程。于是我利用动态的课件展示由圆柱到长方体, 再由长方体到圆柱的变化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很自然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而且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 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动态表象, 也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少, 学生思考得多, 有效解决了重、难点问题。
3 扩展课堂练习的空间, 并节省时间
数学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和巩固。在练习中, 巧妙地利用教学课件, 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多于以前的习题, 增加练习量, 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可以使一些无法呈现的练习展示出来,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后,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很多立体的、比较复杂的图形, 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话, 一方面浪费时间, 另一方面手绘的图形多少有偏差, 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障碍。我发现在很多次尝试之后,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而且部分学生还能手绘自己想象的图形。
4 让课间活动展现数学的多彩
著名的心理学家洛克曾说过,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课间活动, 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更轻松愉悦地投入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课间活动的选材要顾及学生的兴趣, 要为学生能理解的内容服务, 同时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多媒体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内容, 例如, 我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概念, 并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我设计了如下活动:让学生调查我们的校园中浪费水的现象, 分小组研究某一处浪费水的具体数据, 并计算一年中浪费水的多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相关情况, 也可以采访身边的教师和同学,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知识, 还培养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能为节约用水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 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多研究、多努力, 就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运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例谈了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的几个方面, 以及带来的积极作用。
让“微课”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篇8
一、为什么要让“微课”进入信息技术教学
早期的计算机教育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定期到微机室练习,现阶段的计算机教育进行的是讲练结合,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学和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据调查发现,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集中注意力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每位信息技术老师的责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解决“鱼”和“渔”的问题,通过“微课”教育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教学一般是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结构完整,是一节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消化的课堂。“微课”教学过程一般是5分钟,让学生在五分钟里完成一次学习,经历一次思考。
二、如何让“微课”进入信息技术教学
“微课”一般由声音、文字、图片三部分组成,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
1.精选教学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知识,制作“微课”视频,会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设计应用文档”的教学中,每个知识点的连接时间间隔太大,无形中相当于分割了知识点,破坏了整个知识体系,阻断学生对整个软件的理解。“微课”就能弥补这类弊端,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做成一个“微课”,也可以将整章的内容缩减精讲,还可以就每个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加以制作。例如,在Photoshop章节的学习中,能够完成学生抠图任务的工具就有“选框工具”、“磁性套索工具”和“魔棒工具”,一般老师都是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来讲授,但是这样做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可以把三个知识点做成三节“微课”,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直接登录“微课网”自己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练习作业,遇到操作困难的时候,可以再次观看视频,自己解决问题。
2.通过五分钟完成碎片化教学。可以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V6.0.2汉化版,包括屏幕录制软件+PPT。例如,“如何在‘word’中查找相关命令”一节,先做好录制前期准备,录制后,直接显示主题,基本方法———显示“菜单栏”中的一个菜单;工具法———显示工具栏;右键操作法———选择部分内容击右键;快捷键———目前不建议同学使用。在出现文字的同时,配上必要的讲解。然后通过给文章中的某一段落分栏来分别介绍每种方法的使用,在视频中介绍第一种方法的时候详细的展开每一个菜单中的各种命令,加深学生的印象。
3.将微课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自由下载。录制完成后,对视频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最后上传到我们的“微课网”,让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进行观看学习,同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所有的软件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操作中遇到不知道所需要的操作命令在哪里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本节“微课”来复习巩固。这样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提高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三、“微课”进入信息技术教学的结果
通过三步走,微课魅力就得到诠释: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让学生们想学、爱学并且有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去探索学习更深一步的内容,程度一般的同学可以熟练掌握我们本节课的知识点,稍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做到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并大体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操作要求。教学目标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每一个微课,每一个学生的碎片化教学,我们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美能力;欣赏美;创造美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老师都已经改变了以前操作演示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来掌握知识与技能。但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老师大多数只会注重技术而忽略了美感,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缺少美的元素,只能达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这两项目标,而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课堂中,学生会缺乏审美能力,虽然技术都已经掌握了,却做不出漂亮的电子作品,更感受不出作品的内涵美,这样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要想办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中,让“美”融入学生作品中。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提高教师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两个角度进行改革。
一、提高教师审美能力
要想让“美”走进课堂,改变老师自然是首要的。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审美能力,让老师把“美”带进课堂。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何提高教师的审美能力:
1.熟悉教材,虚心请教音美教师
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教材中各类软件的操作方法,总结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然后可以与同校其他科任教师共同研究各个软件与审美因素相关联之处。比如,可以跟美术老师探讨一下教材中的画图软件,请教他怎样给学生做出精美漂亮的示范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请教音乐老师,如何把自己的课件添加合适的音乐,而不是胡乱配上音乐,然后告诉学生掌握方法就行。只有熟悉教材,虚心请教他人,才能更好地配图配乐,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艺术。
2.多多读书,感受不同书籍中的美
多阅读一些可以提高自己审美观的书籍和期刊,比如多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时尚杂志以及富有美感的文学作品。当老师的文化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审美观自然而然会提升一个台阶。这个时候,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无论是在语言组织还是图片方面的美感都会有所提升。
3.经常钻研教学案例
通过研究不同的案例,总结出各个案例在应用美学方面的优点与缺点。看看其他教师是怎样通过美学来诠释一节课的,把别人的优点适当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遇到古板的教学案例,可以自己动脑重新设计,把美融入课堂中。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要想让“美”走进课堂,改变学生非常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把“美”融入课堂。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校园中引入美的信息技术文化
可以在校园网站中拓展一个信息技术作品模块,把平时收集来的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在该模块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作出越来越精美的作品。还可以定期出版校园电子报刊,电子绘画技能比赛,让“美”真正走入到信息技术中。
2.在课堂上带入美的语言
语言美也是一种美,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带入一些美的语言。比如,在描述示范作品、评价学生作品以及为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语言要优美。尤其是在为学生布置任务之前,把要求用语言表达出来很重要。比如,在画图课堂中,可以这样跟学生说:“请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画出自己心中的房子,它既可以是砖做的,又可以是棉花糖做的,既可以是矩形的,又可以是圆形的,总之请大家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房子!”这样表达的话,在语言方面一定比直接要求学生画画更加引人入胜,这就是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3.在评价中肯定不同作品的美丽之处
作为老师一定要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美,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作品;作为学生要不断自评和评价他人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觉地发现各种作品中的美丽之处。例如,有一次在我的电脑绘图课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在学生画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女学生正在为房子画眼睛和嘴巴,我觉得眼前一亮,随口表扬了她,可是这个时候她周围的学生都在笑她异想天开。这个时候,我及时地纠正了学生不正确的审美观,不仅不能够嘲笑同学,还要向那位女同学学习她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要肯定不同作品的美丽之处。
只有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创作出美的作品。虽然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学生欣赏美、创造美以及评价美的能力的提高,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创作出越来越完美的作品。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篇10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
如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高处不胜寒。’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有:‘山下百花山上雪。’这是为什么呢?山上离太阳更近,温度应该高一些才对呀!”学生立刻与我产生了共鸣,不但接着把诗句背下去,而且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又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诗词引用,加深理解
例如,在《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示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同学们经过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又如,在“月相”这节中讲上弦月的升起落下时间时,我引用了张继的《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描写了上弦月半夜月落之景。在讲述江淮地区的绵绵梅雨之际,我们用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说明梅雨的发生时期和特点,简化并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批判质疑,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太阳照射时,我请学生分析:“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对不对(直射时无影)?
又如,在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提问学生:“成语,坚如磐石,从地理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磐石会受到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等,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再让学生说出“水滴石穿”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正反对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又如,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这首诗气势磅礴,但就地理知识来讲,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学生通过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成语的注意事项
1. 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适时、恰当引用,不要刻意牵强。
3. 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注意艺术性、思想性和地理性的结合,以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让信息技术扮靓高中地理课堂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
众所周知,地理是研究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科由于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探讨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又思考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诸多问题,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达成教学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还能形象直观的进行动画演示和说明,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法宝”。
一、通过动画模拟,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展现现实中无法再现的景象。比如模拟高原、盆地等地势的生成过程、地球板块的运动等等。而借助于计算机中的动画模拟,则可以让学生直观明了的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势形成成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公转自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运动的意义都是学生难于想象和理解的重点知识内容,如果单靠挂图展示是很难让学生掌握的,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等做成三维动画,逐步多次向学生展示,也可让学生自己操作,学习探究配合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又如,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中,单纯靠语言讲授和书本上的图片展示,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观看一些真实的视频录像或一些三维模拟动画,如板块漂移、火山喷发、地震灾害展示运动过程,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感悟大自然的神秘和震撼力,远比看图片的效果好,最后还可让学生发表个人感受,进行讨论和师生交流。
二、借助网络资源,提升学生地理探究能力
互联网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知识宝库。高中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既涵盖天文地理,又包括人文社会,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来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节不同地域建筑特点、不同民族风土习俗时,可发挥互联网的超强搜索能力,克服不能实地考察观测的弊端,在课堂上展示部分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课下将学生分小组在网上查询资料开展探究学习,经过信息的检索、整理、汇总,形成属于自己的报告论文,这样不但拓展了教学资源补充不足,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可相互促进,教师还可在学生的反馈中及时更新知识,以便日后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吸收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又如,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章内容的学习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更加直白,在课堂上可展示电子地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查找家乡,查找小区,感悟信息技术的无所不能。也可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利用GIS进行简单的地理教学图片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丰富教学形式,实现地理教学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与积累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易于接受,但却理解肤浅,易于遗忘。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地理教师应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不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地理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例如,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观察中与教师实现有效对话,笔者就充分运用多媒体CAI进行教学。在介绍完气团、锋面相关定义后,为了让学生能够说出锋面的特点,笔者进行了动画演示。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总结出锋面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通常为一个斜面且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等特点,顺利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能够以课件为媒介与教师开展更多的对话与交流,这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积极思考,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实现重点、难点在地理教学方法上的突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有效手段,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为实现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淑云.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
[2]赵潇.强化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利用实效.[J].新校园.2011(11)
[3]刘志敏.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 .[J]教育界.2010(24)
[4]刘琴.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J].大观周刊.2012(10)
[5]马慧娟.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18)
【让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走进地理课堂】推荐阅读:
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7-2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助推高效课堂08-28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10-0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09-12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09-03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07-16
现代信息技术优势10-22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07-08
小学语文现代信息技术08-20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技术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