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精选10篇)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篇1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江西省信丰县第三小学
何淑英
[摘要]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实施,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实现了音响与画面的动态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辅助
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等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变抽象为形象,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广泛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精心设制、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其独特的优点,如不受时间、空间、微观的限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从而更好地为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服务。
一、信息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音乐修养不高,审美经验不足,因而对于一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外名曲、器乐曲的欣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音乐欣赏课呆板、枯躁,进而敬而远之,以至造成终生缺憾。但如果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新颖和好奇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去欣赏音乐,音乐欣赏课也会上的非常成功。
比如欣赏器乐曲《金蛇狂舞》时,首先出示影片,然后再放音乐,这样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相结合起来,融图画与音乐为一体。影片上相同的图形或色彩即表示乐段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欣赏时,边听音乐边看影片,这样,作品的主题、调式和基本乐段的变奏、往复、发展及表现手法、乐曲结构、音乐形象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接着引导学生捕捉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按照旋律流动的美,辅以形象动作来表现乐曲。比如随着乐曲的进行让学生用自如的摆摇身体、踏步、拍手等动作配合情感的表达和其节奏的进行,使学生不但了解音乐的旋律,还体验到音乐所表现的欢腾情绪,进而领悟音乐作品的主题。
由于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平时不喜爱音乐的学生,此时也会被欢腾、热烈的气氛所包围和感染。这样,他们逐渐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的魅力诱导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首先须懂一些音乐基本知识,还须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通过“听”这个具体的感知手段,能准确地理解音乐形象。体会作品思想。音乐欣赏时,最好辅以其他手段。如果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这既适合儿童少年的心理特点,激发欣赏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例如,欣赏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中,乐曲的五个部分不一样,第一部分引子描绘草原清晨的景色,第二部分表现牧民愉快的放牧,第三部分表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第四部分表现牧民们欢快的舞蹈,第五部分为尾声表现夕阳西沉牧民归家的情景。可是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草原对于他们是多么的陌生,牧民的风土人情是多么难以理解,学生光听音乐是很难理解各个乐段的内涵的。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放映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骆驼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上行进和蒙古族人民欢歌笑语翩翩起舞的场面,并配以音乐,学生就能理解到前者表现悠长辽阔而舒展的音乐形象,我们听后仿佛置身于无边草原和广阔的沙漠这样的大自然景色之中,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而后者是活泼、热烈而欢快的旋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庆贺丰年的喜悦心情等等。
二、信息技术在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听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 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例如学唱《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我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京剧教学环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让学生体会到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音乐教师自身京剧素养的不足这一难点,也让学生很快感受的到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自觉投入到学唱京剧这一活动中来,课堂也很快的成了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的舞台,学生一个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这些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美感,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2、利用信息技术
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以趣激思,活跃音乐课堂气氛。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唻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认识《音乐之声》中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学生们美的情操。
三、信息技术在培养能力中的运用
1、利用信息技术,发展音乐思维。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我们在上《 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设计成一个“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的时候,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这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时候,时而有音无画,让学生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让学生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校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于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因此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
2、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视野。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初中音乐教育,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阻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人们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景色的视频录象设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总之,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加快了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像力,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中快乐翱翔,是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蒋艳;;浅谈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王润花;;农村音乐课节奏教学的几点尝试[J];吉林教育;2011年18期 沈建琴;;一年级第一节音乐课我这样上[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年02期范丽萍;;音乐教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8年07期张孟玲;一节音乐课的前前后后[J];幼儿教育;1983年06期陈宇兰;;音乐课不单是教学生唱歌[J];师范教育;1985年09期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篇2
为了避免偏离预先设计好的轨道, 我一直牢牢控制着话语权, 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直至有一天, 我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读到:“对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认识到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 学会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质疑, 才能逐渐学会学习。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经常去观摩和学习其他老教师的课堂教学, 观看名家的教学录像, 同时自己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 结果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不可忽视的第四只猫
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郑振铎的《猫》一文时, 我设计的问题如下:作者在本文中写了自己养的几只猫?重点描写了哪只猫?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都作出了回答:一共写了自己养的三只猫, 重点描写的是第三只猫。
但是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 课文中一共写了四只猫, 还有一只黑猫。”当时我的心里一愣, 其他学生也是哈哈大笑。可是我并没有一笑了之, 而是将计就计, 先表扬了这位同学读书认真。然后要求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先找出写第四只猫的句子, 再思考这只猫是不是作者家养的?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我的启发下, 同学们很快发现了出现第四只猫的句子:“隔了几天, 李嫂在楼下叫道:‘猫, 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 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此时, 同学们发现它不是作者家养的, 而是杀害芙蓉鸟的凶手。它的出现证明了第三只猫是被作者冤死的, 作者才是杀害第三只猫的凶手, 从而使真相大白。如果文中没有黑猫的出现, 那么作者就会始终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 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反思了。
这位同学的质疑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 当初我确实是忽略了这只猫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一质疑, 才使这堂课更精彩。
二、读shang还是cháng
学习八年级上册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 在第一课我的设计如下:
1. 预习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读顺课文。
2. 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 自主疏通课文。
在检查预习时, 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但直到读到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时, 有个同学说:“老师, 这里的‘裳’应该读cháng而不是shang。”此言一出, 顿时引起了同学们的骚动。
起初, 我以为这位同学是在捣乱。可是我并没有妄下结论, 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同学们经过查字典, 翻阅资料。结果发现“裳”字既读作“shang”又读作“cháng”。那到底读哪个对呢?同学们无人知晓。于是我又让他们结合字的意思来判断。读“shang”时, 有“衣裳”的意思, 读“cháng”时, 古义是指裙子。最后结合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同学们得出了结论:“裳”在本文中应该读“shang”。
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明确了作者以忧伤的渔歌作结, 不仅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表现了三峡的凄婉美, 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布衣与皮衣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车站送行时父亲为儿子做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一件事情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同学们在朗读完课文后, 很快做出了回答:亲自送行, 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 捡订座位……最令人感动的事是买橘送别。作者在刻画买橘送别的背影时, 分别从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描写。而后学生也结合相关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可是, 我总觉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本文还有一处描写非常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切, 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我点头示意他接着说。“课文中有两处提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这与‘我看见他穿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清布棉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皮一布, 一紫一黑, 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爱子之心。”随后同学们给他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的, 我们知道父亲是在祖母去世、自己的差使也交卸了的惨淡的情境下, 仍坚持到车站去为儿子送行的。这是何等的父爱!固然, 父亲买橘子的那些描写很值得我们品味, 但是父亲的布衣与儿子的皮衣相比, 我们又怎能熟视无睹呢?细小处更见父爱, 更能体现真情。
四、法律与公正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契诃夫的《变色龙》时, 我自认为自己设计得很好, 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教学,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 同时围绕小说刻画人物时所采用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把握了人物的性格。
可是在我处理完这些问题后, 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这篇小说三次提到了法律, 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体现了法律的公正?”这个问题很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又踢给了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解决。
结果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 第一次出现在第七段:“长官, 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 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要是我说了谎, 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 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 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第三次在十七段:“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 一眨眼的功夫就叫它断了气!”通过一番讨论, 最终学生明确了:第一次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 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 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 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 揭露了“宪兵就是法律”的实质, 是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讽刺。第三次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 不过是一纸空文, 说明了法律的虚伪。
总之, 三提法律, 既交代了时代背景, 又深化了主题, 使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 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发现,质疑,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15.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0.
[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2.
质疑,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篇3
语文课堂发现质疑精彩回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面对着台下众多的学生,我的内心是既紧张又惶恐。一方面惟恐自己讲错,误导了学生;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提自己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我无从回答,羞愧难当。
为了避免偏离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我一直牢牢控制着话语权,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直至有一天,我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读到:“对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认识到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学会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质疑,才能逐渐学会学习。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经常去观摩和学习其他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观看名家的教学录像,同时自己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结果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不可忽视的第四只猫
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郑振铎的《猫》一文时,我设计的问题如下:作者在本文中写了自己养的几只猫?重点描写了哪只猫?
学生在朗读课文后都作出了回答:一共写了自己养的三只猫,重点描写的是第三只猫。
但是突然有一個学生说:“老师,课文中一共写了四只猫,还有一只黑猫。”当时我的心里一愣,其他学生也是哈哈大笑。可是我并没有一笑了之,而是将计就计,先表扬了这位同学读书认真。然后要求同学们再仔细朗读课文:先找出写第四只猫的句子,再思考这只猫是不是作者家养的?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很快发现了出现第四只猫的句子:“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此时,同学们发现它不是作者家养的,而是杀害芙蓉鸟的凶手。它的出现证明了第三只猫是被作者冤死的,作者才是杀害第三只猫的凶手,从而使真相大白。如果文中没有黑猫的出现,那么作者就会始终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反思了。
这位同学的质疑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当初我确实是忽略了这只猫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一质疑,才使这堂课更精彩。
二、读shang还是cháng
学习八年级上册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在第一课我的设计如下: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主疏通课文。
在检查预习时,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但直到读到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时,有个同学说:“老师,这里的‘裳’应该读cháng而不是shang。”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同学们的骚动。
起初,我以为这位同学是在捣乱。可是我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同学们经过查字典,翻阅资料。结果发现“裳”字既读作“shang”又读作“cháng”。那到底读哪个对呢?同学们无人知晓。于是我又让他们结合字的意思来判断。读“shang”时,有“衣裳”的意思,读“cháng”时,古义是指裙子。最后结合最后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同学们得出了结论:“裳”在本文中应该读“shang”。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明确了作者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不仅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表现了三峡的凄婉美,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布衣与皮衣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车站送行时父亲为儿子做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一件事情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同学们在朗读完课文后,很快做出了回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捡订座位……最令人感动的事是买橘送别。作者在刻画买橘送别的背影时,分别从父亲的衣着、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描写。而后学生也结合相关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可是,我总觉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本文还有一处描写非常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切,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我点头示意他接着说。“课文中有两处提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这与‘我看见他穿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皮一布,一紫一黑,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爱子之心。”随后同学们给他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的,我们知道父亲是在祖母去世、自己的差使也交卸了的惨淡的情境下,仍坚持到车站去为儿子送行的。这是何等的父爱!固然,父亲买橘子的那些描写很值得我们品味,但是父亲的布衣与儿子的皮衣相比,我们又怎能熟视无睹呢?细小处更见父爱,更能体现真情。
四、法律与公正
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我自认为自己设计得很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进行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同时围绕小说刻画人物时所采用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把握了人物的性格。
可是在我处理完这些问题后,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这篇小说三次提到了法律,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体现了法律的公正?”这个问题很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又踢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解决。
结果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第一次出现在第七段:“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第二次在第十二段:“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第三次在十七段:“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功夫就叫它断了气!”通过一番讨论,最终学生明确了:第一次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揭露了“宪兵就是法律”的实质,是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讽刺。第三次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了法律的虚伪。
总之,三提法律,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深化了主题,使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15.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0.
[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2.
“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篇4
摘 要:通过“说”,使学生动起来,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教师静下来,积极反思课堂,构建更加有活力、有创造性的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说”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45-01 温故知新――“说”让导入更实在
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节,是这门学科固有的特点,学生遗忘性较大,常常是学习了新课,上一节课的内容就忘记了。而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在已学习的操作、技能得以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新操作、新技能。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上节课学习了什么,一方面回顾了上节课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教师从中得以了解到学生的真正水平是什么样子,从而有的放矢。尤其是有些内容,一课时完成不了,教学第二课时,让学生回顾一下,唤起学生的记忆,再教学新知,效果会非常好。这样,每节课都能根据具体情况,回顾学过的知识、操作,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导入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兼顾到不同班级,不同情况。平时的家常课,这样导入最简单,却是最有效,最直接,好的导入是上课成功一半,“温故知新”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说”让教学更实效
2.1 “鹦鹉学舌”――重复述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的表率,信息技术学科用到了计算机专业语言比较多,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来讲,要一下子描述到位,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让学生的“说”,笔者遵循时循序渐进原则,先模仿,后创造,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提高孩子们“说”的能力。当然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针对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笔者有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讲完操作方法,让学生重复;涉及到重要的知识点或计算机专业名词,让学生重复。在学生发言时,时刻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用词要精准。经过一段时间,效果很明显,即便涉及到计算机专业语言,孩子们也能说的有模有样了,再了不会存在把 “菜单栏”上的“命令”,说成是“按钮”的现象了。
2.2 “众说纷纭”――多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笔者有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爱说、会说。形式多样,可以大声跟着老师讲,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嘀沽,更可以小组内互相说,可以转换角色说;内容多样,可是说思路,说疑惑,说想法,甚至是说心情……尽量使人人都有机会,能体验到“说”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说”的欲望。特别是在“作品展示”这一环节时,笔者尽量不发表意见,让孩子们互评,引导他们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学会肯定别人,学习给别人提诚恳的建议。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善于学习别人,最终达到鼓励孩子做出属于自己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作品。
2.3 “七嘴八舌”――展精彩
孩子们想说、会说后,课堂总是展示出别样的精彩。例如,笔者鼓励孩子们在操作时,尽量找出别的方法,孩子们的兴趣很高。教学新课时已形成习惯,不需要特别要求,就会有同学告诉大家另一种方法。记得在教学《插入剪贴画》一课时,笔者问学生怎样把插入的剪贴画删除,有同学说,可以有“撤消”健,还有同学说,可以键盘上的“DEL”和退格健,还有的可以选中右击用剪贴命令。有一个同学让笔者印象深刻,他说:“可以选中那样不要的图片,然后再直接插入别的图片,即可以删除了,又可以让别插入别的图片。这样最快!”笔者随机肯定了他的做法。学生七嘴八舌在说,证明他在动脑筋,在思考,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更是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后来,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兴冲冲的告诉笔者:“老师,我掌握规律了。不管在WORD里,还是在做幻灯片,都有好几种方法,这几种方法不是用菜单,就是用工具栏上的命令,要不然就是右击运用快捷菜单,或者使用快捷健……”学生学会了归纳与整理,这比他具体学习到什么知识,要有用的多了。这就是坚持让孩子“说”的结果啊。
2.4 “脱口而出”――细思量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说,教师也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他们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话语。记得有一次教学《课程表》,在教学第二课时,笔者让学生去找他们第一课时所做内容。但是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保存作品了,正在着急时,听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脑里现成其他班的作品,偷过来不成了吗?”底下还有孩子跟着附喝:“我的这张课程表,就是用别人的。”他们说“偷”字不但没有丝毫的愧意,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样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因为是孩子们脱口而出,所以是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有时是学生思想认识有所偏颇,还有时是孩子们对教学内容理解有误解,当然也不乏让教师惊喜的“闪光点”,教师要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做不同的处理,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不轻易放过这些教学中的再生资源,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欲语还休――“说”让小结意味深长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更精彩 篇5
蕲春县大同中学
王志雄
现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技术为师生们的语文课堂营造了理想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譬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一,将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接着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二,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鼓之美。继而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
再如,我们对《再别康桥》一诗的处理是,在学生熟读全诗后指导他们进入诗歌网“诗歌鉴赏”栏目找到《再别康桥》一文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入境绘形,将那十分凝练、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语言形象化。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畔边的树在夕阳的照射下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色,那金色般随风轻轻摇曳的柳条,倒映在康河的绿水之中像一位美丽娇艳、妩媚动人的新娘。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天上的彩虹甜美而文静地卧于潭水里,轻柔而飘然地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我彩虹般的梦——梦想悠悠,美好永远。通过音像与诗句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畅想,使同学们情感怡悦,与诗人轻悄同步,与作者一道把美景共享;或将自己化为诗人,巡游于康河畔边,漫步在康桥之上,悠然自得,轻声歌唱!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二、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结合我平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我认为培养提高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步骤来进行:
(一)信息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经常这样,会在班级内形成主动去查找信息资料的氛围和良好的意识。当指导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苏州园林的人文美,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景点。去查查资料吧,下节课告诉大家好吗?看谁知道的最多。” 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查找有关信息。
(二)信息的获取
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从教材中捕捉信息;(2)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还可以去网上浏览查找信息。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积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
(三)信息的加工和表达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加工,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时,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 2 画出来。例如,在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资料,但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地全部读出来,那就必须选择一些最有价值的资料,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让学生从中领会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线,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加工。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腐朽为神奇,化天涯为咫尺。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大榕树上鸟的热闹非常美,“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这一段文字的语言美和事物美呢?考虑到班上学生对大榕树和无数只鸟的场面缺乏必要的审美感性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用录像展现大榕树的茂盛和飞鸟的多,然后结合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五)信息素养的评价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实践中,我首先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如进入网上论坛、公开答辩、分组辩论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电子网络,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在每节课前,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全体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互连网来相互交流,提高 3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机械的面向学生传授知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学生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中出现了“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多媒体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这一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网络化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语文创作软件,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参与语文教学的热情。人的想象靠语言、靠情景的激发。而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同样,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在激昂雄壮的音乐和栩栩如生的图画中,配以有感情的朗读,加快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学完课文之后,再试一试让学生即兴作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激发写作兴趣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不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导信息技术上来,而离语文越来越远了。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篇6
新安县铁门二中
李春香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查阅资料,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必由之路。而“整合”绝不等同于“混合”应发挥信息优势,努力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的同时,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语文课更加精彩。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教学设计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课堂中更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查阅资料,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我认为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必由之路。以下浅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整合”不等同于“混合”
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结构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外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一要素,但是四个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互为辩证的关系。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些现象:
有些老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仅仅是用来取代小黑板,展示几个词语,代替语文书,出示几幅插图,课堂还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听的还是学生,无疑这样的“整合”只是“凑合”,我们教师只是穿着“新鞋子”走传统教学的老路罢了。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文本中的逐句逐段、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一一打入课件中,让学生一味的盯着大屏幕展开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不必带。如此依赖,不仅老师制作得累,学生40分钟盯着大屏幕也累呀。要知道教学中从来就是没有惟一的教学媒体。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发挥信息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比如发挥音乐、图片优势,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联想和想象,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中秋图——古人把酒赏月的画面,引导、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内容,描述图意,激发对作品的幻想。这时,再配以邓丽君那甜美 《明月几时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再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尝试建立“电子作文本”,将学生自认为优秀的作品全部在网络上保存或发布到网络“博客”,这一做法学生兴趣倍增,即使写作水平不高,但每一次都能认真完成。
三、努力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的教学设计
1、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通过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把语文知识所涉及的有着极大时间和空间跨度的内容,通过实物演示、动画模拟、情境再现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展示到学生眼前。但这些内容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解决重难点,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获益多。
2、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及积累。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例如,如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语文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增添色彩,如配乐、配画朗读,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但这不能代替学习者自身参与的朗读实践活动;在上网收集资料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筛选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料;不要一味追求电脑键盘输入,因为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却又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在网上与人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口语交际等等。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我们的实践应做到使它姓“语”,使它永葆“语文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3、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成功“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它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如盐溶于水,水渗于土壤,无迹、无痕,浑然天成。如果语文学科原有的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勉强掺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考虑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因此,在上这类课时,一定要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考虑好该在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初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但与课文有关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是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我设计了专题网站,有了这样的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还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教在今天,用在明天的艺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单纯直接传播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给学生以利用媒体搜集、分析、运用学习资料的方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让学生掌握“会学”的本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播知识的高密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会信息的采集、分析、判断和归纳。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篇7
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的个性和素质不同而异, 甚至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课堂导入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适合信息技术课堂使用的导入方式。
●造境, 激发探究欲望
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创设成生动的情境, 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谈话视频情境等, 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1. 生活情境导入, 促使自主探究
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学习易产生疲倦, 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而, 营造充满生活美感的学习情境, 能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 使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比如, 开学第一课, 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已有体验答:可以用计算机玩游戏、输入文字、帮助我们查找资料……教师接着又说:“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 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用处呢?”小学生缺乏社会体验, 回答这一问题有一定困难, 于是教师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的应用。当学生得知公园里的音乐喷泉、大街上的电子屏幕、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以及卫星发射成功都是由计算机控制时, 学生感到神奇, 自主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
2. 童话故事激趣, 调动学习热情
故事导入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 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笔者在教学《复制与粘贴》时, 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春天到了, 朵朵花儿都等着小蜜蜂来采花蜜。奇怪的是, 只有一只小蜜蜂独自劳动着, 有没有办法把小蜜蜂变出来呢?随即指出, 今天就让小朋友自己来当魔术师, 把小蜜蜂们变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在“自己当魔术师”的强烈愿望下, 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积极性。
3. 谈话视频导情, 润化学习新知
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课堂的主题, 利用谈话视频, 从学生喜爱的话题出发,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始新知学习。例如, 教学《制作电子贺卡》时, 笔者以谈话方式导入:“圣诞节又快到了, 同学们是不是又准备互送贺卡了?每当老师看到这一情形时, 不免有些担忧, 担忧什么呢?”接着播放一段环保视频:贺卡都是用最好的纸来做的, 用量越来越大, 砍伐的大树也越来越多……此时, 学生表情非常严肃。笔者接着进一步引导:“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好、更新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亲人、对朋友的祝福呢?”以此引入本课的学习。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 都是事先精心策划安排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的思维逐步向教学内容靠近。
●设疑, 点燃思维火把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导入新课时, 恰当地创设“问题意境”, 提出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通过向学生设置与新课内容有关或是学生已经了解的问题, 教师可以单刀直入, 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和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讨论中, 并有一种“欲知详情, 请听下文”的心情。
例如, 在教学《下载图片》时, 设计网上游世博, 笔者引导学生:“你想参观哪个馆呢?你想欣赏它的特有风采吗?”学生纷纷举手, 当一位学生说想欣赏丹麦馆, 笔者迅速地通过百度搜索给他展示相关的图片内容, 继续引导:“其实不用老师, 你们自己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想看的图片。”这时再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下载图片,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游戏, 激起学习热情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 游戏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恰当地运用游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推动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和探索, 从而较快掌握所学技能, 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制作课程表》一课时, 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进行游戏, 说想看看男生观察力强还是女生观察力强, 分别请两位学生 (一男一女) , 给他们每人一份资料, 都是关于自己班级的课程设置情况, 提出问题让他们抢答, 看谁答得快。等游戏结束后, 学生发现手持表格的快于另一位同学。以游戏导入, 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表格的直观性, 便于查找和比较的优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这样。一堂成功的课往往都有一个好的开头, 一下子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起学生的热情, 渗透课堂主题, 影响整堂课的成败。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8
关键词:教学;信息;兴趣;基础
笔者是一名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日常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现在的课堂和过去的课堂相比,更时尚化,更多样化,更科技化。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出現,犹如一道曙光,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给课堂带来活力。例如,在教授课文《晏子使楚》时,进入文本前,我先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故事背景,学生立刻被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和气息所感染,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春秋时代,饶有兴趣地进入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为下面的学习铺设了良好的意境。
又如,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我将有关的插图和视频片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结合课文的文字描写,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插图和视频的直观呈现,结合文字的生动描绘,让学生很快就能准确把握住王熙凤美丽泼辣却又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从她的服饰、语言和神态动作上看到了她热衷于权力,在贾府中的位高权重。
二、深化情感,激发互动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它需要情感的注入,需要对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挖掘和外化,进而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让他们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汲取精神上的养分。然而,我所面对的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他们对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难以理解和把握。所以,需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加深情感体验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精心准备了几首或激昂或悲壮的音乐,配合教学内容播放,使课堂的气氛得到渲染,尤其是学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在深入品读文字的同时,配以悲壮的音乐和图片,教师无需讲话,孩子们已紧握了拳头,涨红了脸,紧咬了嘴唇,似乎要冲上战场,为五壮士报仇。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他们能更深切地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情怀。
三、学习字词,夯实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必须夯实的基础,那就是字词。相比于传统的字词教学方法,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在教授生字时,就可以在白板上展示生字的动画演示,音节、结构、笔顺、部首、音序都可以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地展现,而且能更有效地节约时间,更高效地夯实书写基础。
例如,在教授生字“伞”时,我使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把伞渐变成“伞”字的过程,在动画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会意地识记,上面的“人”是伞盖,下面的部分是伞的伸缩架。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动画,加深了对这个字的记忆。
四、指导说写,培养能力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力求多媒体应用的高效化。例如,在指导人物描写时,我先展示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绘四人不同的形象。然后展示出原文原句,让学生猜文字描述的是哪位人物。第二步欣赏了几个优秀的描写人物的小片段,有文字的,也有配音朗读的。第三步,总结分析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后,展示本次习作要求的自画像,并具体展示出写作提纲。这样,在指导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学生掌握了写作技法,下面的实际练笔就流畅了很多。
在作文改评过程中,多媒体同样可以“大显神威”。我将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教学助手”投影展示出来,全班学生一起修改,一起评议,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笔改负担,而且真正可以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互相学习,切实提高作文修改水平和鉴赏能力。
在作文展览环节中,使用多媒体更是“如虎添翼”。优秀的作品,应该让全班学生认真学习,采用传统的朗读方式,恐怕是“读后就忘”,而使用投影展示,配合朗读,既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又能充分地调动视觉和听觉,如果再有合适的音乐背景渲染意境,那么作文展览也会让学生在享受中受益良多,同时对全班所有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也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五、复习测试,高效利用
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就是复习和测试。这个环节,传统的方法就是做题、讲题、改题,似乎形式单一,简单枯燥。而信息技术的利用,就像一缕清风,带给这个环节以新的气息,使复习和测试也变得魅力无限,趣味横生。
例如,在复习时,可以将一个单元的内容在白板上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重点部分可以加以批注,颜色可以有所不同。这样,就能让学生对一个单元的构架了然于胸,对重难点知识点有更深的了解。
在复习具体知识点(例如生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闯关游戏的方式,在学生间展开竞赛测试。这样,学生在你追我赶和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复习了知识点,而且印象深刻。测试之后,可以将测试中查验到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分析统计,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且针对集体情况和个人具体情况予以整体性和具体性的指导。对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巩固,最终让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反复做同类型的题目,达到举一反三、切实掌握技能的目的。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应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几乎不可或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相信,在我们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将和多媒体教学一起,开拓更宽广的通天大道。
参考文献:
[1]王慧.电子白板让语文课妙趣横生[J].新课程(上),2016(4).
阅读让我的人生更温馨(张琼玉) 篇9
禄丰县勤丰中学 张琼玉 联系电话 *** 但凡酷爱读书的人,总是时常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体味着其中无穷的乐趣。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也不例外,书已是我人生的伴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只有阅读,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腹有诗书才华横”,只有阅读才能不断充实我的人生,只有阅读才能让我的人生更温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书中自有黄金屋”,历年来,我决不会让读书时光轻易溜走。
一、阅读让我的工作更顺心。“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工作期间,我除了阅读教材,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来静心阅读。我时常阅读叶圣陶的教育论著《教育与人生》、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论天赋才能的培养》、英国著名教育改革家斯宾塞的《教育论》、教学艺术家魏书生的《谈教书育人》、《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其中在《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魏书生论述了三十二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经典感言,并配有典型的案例分析,这些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让我懂得如何建设班集体;如何与学生相处,取得其信任。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颗种子,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了解学生的愿望,了解学生间的关系,及时化解学生的矛盾。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底蕴,更让我受益甚多,为人师表,引领人生。课后,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写反思,写案例、写心得、不断探索、总结方法。阅读确实是我工作中的指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于是,只要有时间,我总是手捧书籍,像幼苗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二、茶余饭后的阅读让我的生活更舒心。饭后,我往往沉浸书中,经常阅读健康生活之类的书籍。比如:我国著名的健康教育学家杨秉辉的《健康生活》、彭玉清的《药补食养祛百病》、闫冰的《中华养生秘笈》、韦桂林的《中华养生宝典》、佟彤的《女人暖养更年轻》、法国大卫·勒里什的《天生就要练》等。这些书,让我懂得了健身是现代人生活方式中必需的一部分,人天生需要运动;健康地生活,保证生命质量,提高工作质量。
三、假期间的阅读让我的生活更充实。假日里,我经常读《云南教育》、《勤丰镇小学教育通讯》、教育名著及人生哲学等书籍。边读边抄写读书笔记,并写心得体会。如:著名教师李怀远的《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左玉霞的《生命价值教育》、郭红梅的《让学生信服自己》、周钧的《美国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
四、阅读让我与同事相处得更舒心。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当我被他人误解时,就翻阅一些人生哲学。譬如:社交家中石的《如何练就社交的本事》、吴生明的《社交高手》、黄业飞的《为人处世要懂心计学》等。通过阅读这些书我懂得了理解他人,宽容别人,保护自己,获得发展,取得成功,过得幸福。
五、阅读让我与家人过得更乐心。巴罗曾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通过阅读法拉奇的《别独自用餐》、《沟通的艺术》等处世哲学,在与家人相处时,我已学会了关爱、体贴、宽容、谦让,全家人乐意融融。
六、阅读打开了我时而孤寂的心。古往今来,书已经是我们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从而书被喻为精神食粮和心灵之友。“孤寂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南宋著名文学家尤袤在他的《遂初堂书目》序中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裘,孤寂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手中老是翻着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心境悠然,寂寞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了,便会有种金石为开,琴瑟曼妙的身临其境之感。书读到如此境界,自然会把它当作相互交流的朋友了。人生任重而道远,这道中若得“朋友”相助,那是精神上的一笔财富,再寂寞的日子也会让我感到愉快,感到祥和。
阅读是精神的钥匙,开启了我那孤寂的心,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阅读是生活的指明灯,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阅读是人生的催化剂,让我的人生变得更璀璨。
参考文献:
1.《论学问》 2.《给教师的建议》 3.《教育与人生》 4.《淮南子·原道训》
信息技术,让英语课堂灵动精彩 篇10
甘肃省临泽县五三小学
张 娟
【案例背景】
时代在发展,教学内容在更新,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正是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它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它的引入也有效地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的教学结构,打造了新的课堂形式,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的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创新的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时间,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要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案例描述】
Unit5《Do you like pears?》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banana、pear、apple、orange。
2.能听懂、会说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3.能听懂、会说Let’s chant.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单词:pear, orange, apple, banana及其复数形式。2.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教学难点:
1.单词banana 的读音以及banana的复数形式的读法。2.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的运用。教具准备:水果图片和 PPT课件。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TPR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greetings:
Hello,boys and girls,I am your new teacher.you can call me Miss Zhang.Now, please say hello to me.Nice to see you, too.二、Warm up 1.Let`s chant:用白板的插入视频功能,插入水果歌谣动画视频,播放动画,学生跟着一起说唱歌谣。
2.T: zip and zoom are good friends.They always paly together.今天,zip 非常开心,因为zoom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zoom邀请zip去他的果园看一看,Do you want to go and see?(你想去看一看吗?)他的果园里有那些果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Presentation 1.教学orange.(1)课件出示orange的图片,T:What`s this?you can speak Chinese.Ss : 生举手回答。教师反馈。
(2)教师在白板上用智能笔画出四线格,在四线格中书写单词,同时用录制功能录制书写单词的过程。
(3)教师教读单词。
(4)回放单词书写过程。让学生跟着书空单词。教学生拼读单词。2.教学banana.(1)课件出示banana的图片,T:What`s this?you can speak Chinese.Ss : 生举手回答。教师反馈。
(2)教师在四线格中书写单词,同时用录制功能录制书写单词的过程。(3)教师教读单词。
(4)回放单词书写过程。让学生跟着书空单词。教学生拼读单词。3.教学apple(1)教师从白板资源库中调取apple的图片,T:What`s this?you can speak Chinese.Ss : 生举手回答。教师反馈。
(2)教师在四线格中书写单词,同时用录制功能录制书写单词的过程。(3)教师教读单词。
(4)回放单词书写过程。让学生跟着书空单词。教学生拼读单词。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单词pear.5.用白板的插入视频功能,插入Let`s learn的动画视频,学生观看并跟读。
6.教师问学生:“小朋友们,zoom的果园里只有一个桔子,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香蕉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吧。
7.课件出示orange的图片,教师解释:一个桔子读orange,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桔子要读oranges.8.从白板资源库中调出其它三种水果的复数,并教读。9.教学句型:
四、Practice.1.Let`s chant.用白板的插入视频功能,插入Let`s learn的动画视频,学生观看并跟读。
2.Let` play:What`s missing?
3.Let`s guess:What`s this?用白板的魔术笔,慢慢擦出四种水果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4.Let`s guess:What are these?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学生猜出水果名称的复数形式。
5.Let`s talk.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
五、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我会连。找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将相应的图片和单词用智能笔连起来。2.我会猜。利用白板的遮幕功能,让学生分别猜出四种水果的英语名称。
3.我会画。教师说出水果名称,让学生画一画。找一名学生在白板上画。
4.Let`s sing:用白板的插入视频功能,插入动画视频,学生观看后,跟唱。引出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5.学习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教师教读两遍。
六、sum-up.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过的内容。
七、Homework 1.Read the text follow the tape for 6 times.跟读课文6遍。2.Copy the words 5 times.抄写本课单词各五遍。3.Eat some fruit every day.每天吃一些水果。【案例分析】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正是白板的这些神奇功能才让一节枯燥的课变得简单而有趣,整节课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模式,学生兴趣高,好奇心强,学习持久性高。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而影响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高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能将许多枯燥抽象的章节内容,以色彩斑斓、引人入胜的画面和动听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新PEP小学英语第二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 5 Do you like pears?A Let’s learn.一课中,在热身阶段我利用白板的插入视频功能,插入水果歌谣动画视频,学生边打节拍边跟唱歌谣,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件既轻松又快乐的事。
2.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动画、图像等构成的动态教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其实就是以前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无法相比。例如在新PEP小学英语第二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 5 Do you like pears?A Let’s learn.一课中,在新授阶段我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智能笔很快画出四线格,在书写单词的同时,用录制功能把书写单词的过程录下来,重新播放一遍,让学生跟着一起书空。在学习单词复数时,我利用图片克隆功能,复制出多个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单词的单数和复数的区别。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利用信息技术上课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3.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合理运用技术媒体的功能(如即时交换功能),有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的“人—人”关系,适应学科整合中的“人—机—人”关系,使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同时要注意与传统优势相结合,研究如何在遵循主体感知特点的前提下,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媒体,促进师生之间情感流动,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因素,使其在合作中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新PEP小学英语第二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 5 Do you like pears?A Let’s learn.一课中,在游戏Let`s guess:What`s this?环节中,我用白板的魔术笔,慢慢擦出四种水果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在 Let`s guess:What are these?环节中,我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慢慢移动和扩大区域,让学生猜出水果名称的复数形式。
4.有利于教学的及时反馈。
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从作业、练习和测验中所得的评价,通过及时反馈信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反馈间隔越短,学生越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强化所学知识。一般说来,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每天批改作业或进行测验,由于负荷量大,很难做到当天反馈给学生,当堂个别指导给学生也是有限的,反馈的信息有滞后性。而计算机凭借其高速运算的特点,可在人机交互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学生应答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教师从繁琐的重要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例如在新PEP小学英语第二册(供三年级起始用)Unit 5 Do you like pears?A Let’s learn.一课中,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利用白板的书写,遮幕等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一体机上写字的快乐和神奇。
5.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
在现阶段的条件下,教师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学生数量多,学习能力差异大。而计算机的出现,为实现这一教学理论提供了最得力的工具。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与第一台计算机构成双向的信息交流系统,每台计算机相当于一个会教学的教师,而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步调应答问题,选择控制学习节奏,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案例反思】
本节课以四种水果单词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
一、设计思路
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利用歌谣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运用白板的各项功能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运用不同的方式来操练单词。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原则。在知识巩固环节,通过师生、生生询问进行对话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的机会,使课堂活动化。最后综合利用歌曲,放松心情,渗透德育,使课堂轻松化。
二、教学亮点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每个教学环节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的训练十分扎实,学生能够对所学新知灵活运用,实现了本科的教学目标。
从细节上来说,每个单词的设计和练习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认知水平,吸引学生的同时,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教学,还给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从一体机的使用方面来说,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白板的书写功能、魔术笔擦图功能、智能笔画线功能、插入视频、遮屏、聚光灯、录制等功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神奇而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在白板上做题,亲身体验了一体机带给他们的快乐。
从课堂评价方面来说,本节课我将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在课前就宣布比赛项目:比学习、比纪律。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纪律两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及时地给予学生评价,表现好的就给他们组奖励一个苹果图片。最后进行评比。
三、不足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课堂中我有个别的课堂用语还是不够简练。
【信息技术让我的课堂更精彩】推荐阅读:
巧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07-21
信息技术让教育更精彩08-26
微课让信息技术课教学更出彩12-17
信息技术简约课堂05-29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06-05
体育课堂信息技术07-05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09-29
翻转信息技术课堂10-03
职高信息技术课堂11-26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