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卓越课堂(共6篇)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 篇1
近年来, 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象征, 每一个行业因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日益普遍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生产、传播和交流信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为此, 本文将注重探讨小学信息技术“卓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卓越课堂”建设中的优势
网络课堂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新兴途径, 也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对于开展小语文“卓越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 信息技术为教学带了重大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几方面:
第一, 备课上的优势。对于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功, 在备课环节上, 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确定下来, 厘清教学思路。语文教师备课一般划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先前的板书教学, 应用大量纸张, 极不方便, 又浪费了大量资源。应用信息化教学, 以上几点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1]由于信息化教学平台就如一个“网络书架”, 对其分类详细, 教师可以在这平台上随意的编辑自己想要的资料, 并且容易上传于网上, 容易保存。这些资料经过长期的积累, 非常丰富, 大大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
第二, 教学上的优势。小学语文知识点比较分散, 考试与教学内容也有所出入, 许多教师受限于教材与繁杂的教辅, 难以开展有效的教学。新课改的宗旨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 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2]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 不仅在备课的时候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也为教师提供了便利, 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搭建了桥梁。在计算机教室进行的网络课堂教学, 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端登录进入学习界面, 里面有教师准备好的学习纲要, 学案, 相关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 还有达标练习。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 课后反馈优势。往常教师通过课后测试或定期的考试, 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化课堂上, 学生可以及时登入单元测试项目中, 学生在将测试的内容一提交后, 系统自然生成结果, 语文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上课的效果, 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此为基础, 语文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查漏补缺,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小学生也可以透过这一网络测试, 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为调整学习方法和复习方面提供依据。
二、构建小学信息技术“卓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 已经深刻影响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清信息化这一点, 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认清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形势, 转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尽最大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上, 践行这一教学理念。[3]在此基础上, 积极学习多媒体操作技术, 提升自己的网络操作水平, 将其训练成一位技术优良的信息化人才, 可以随时处理各种网络教学事故, 尽量不耽误学生宝贵的上课时间。同时借助信息化这一教学平台, 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 发现小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问题, 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技能与多年的教学经验, 通过信息化教学这一有效平台, 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困境, 寻找一个突破口。
(二) 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教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目前新课改的形势下, 新的教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率, 基于网络条件下的网络课堂教学, 就是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比传统教学更为优越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以探究问题的形式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过程。[4]在探究式教学的引领下, 小学语文教师彻底转换成为一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引者,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小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带动下, 透过网络教学平台, 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由于网络教学平台某些空间可以设置为开放空间, 用户之间可以相互查阅教案、课件、练习题等备课资料, 这样, 不需要集中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备课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
在此前提下, 提高了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小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上, 语文教师也应当为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设置大小组讨论, 让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多次的讨论论证, 以此提高学生独立解决答案的科学性、精确性。[5]在这种教学模式上, 透过信息化这一便利的教学平台, 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提供了便利, 也可以在协同合作中, 无疑可以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也容易创造出结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 使其引来了历史上的最大变革。网络教学平台因其特殊性, 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登入系统, 相互查阅教案、课件、练习题等备课资料, 即开拓了教师的视野, 取长补短, 实现资料共享, 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同时小学生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 教学方式也从先前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简单模式变得多元化, 以此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秋霞;浅议现代信息技术在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上的运用[J].新课程 (小学) .2010 (12)
[2]林光;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1)
[3]黄冰如, 冯德海;问的艺术——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0 (05)
[4]岳微;合理和谐开放人文——课堂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思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0 (07)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 篇2
2011年第4期(总第4期)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务处编 2011年8月31日
(内部资料)
我校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暑期研讨会” 首届应用型本科化学教学暨有机化学教材编写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学校与中国医药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教务处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例会
201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我校学生再创佳绩
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决赛”获奖 交流学生实践项目 营造浓郁创新氛围——工程创新学院举办
2011年上半年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项目汇报评议会
我校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暑期研
讨会”
7月25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江苏地区暑期研讨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33所高校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作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我校陈东辉副院长、教务处和参与卓越计划学院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旨在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促进卓越计划高校落实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研究解决2011年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和阶段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加深专业教师对卓越计划的理解。
会议上,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介绍了工作进展情况,代表们分组研讨了卓越计划的思路和政策措施,研讨了学校制订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落实专业培养标准的方法和措施,还研讨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等问题。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李茂国处长全程参加了会议,并作了总结讲话和工作布置。(教务处)首届应用型本科化学教学暨有机化学教材编写研讨会
在我校召开
为了更好地配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新的教学理念审视现有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尽快推出适应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适用的基础化学课程教材及相关配套资源, 7月2-3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应用型本科化学教学暨有机化学教材编写研讨会” 在我校召开。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卢冠忠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化工分社陈琪琳社长代表高等教育出版社讲话。大会邀请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戴立信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大连理工大学高占先教授、复旦大学王全瑞教授、我校化工学院吴范宏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兄弟院校与会代表以及我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分别作了发言和交流。
会议围绕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讨,特别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本次研讨会对提高我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了我校化学化工学科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影响力。
(化工学院)
学校与中国医药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8月3日上午,我校与中国医药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医药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佘鲁林,副董事长、集团党委书记王丽峰、集团副总经理周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祁学银、院长卢冠忠、副院长刘宇陆等出席仪式。佘鲁林、卢冠忠分别代表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
中国医药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以预防治疗和诊断护理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分销、零售、研发及生产为主业。中国医药集团成立于1998年,由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4家企业联合组建而成。2003年中国药材集团进入集团、2009年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联合重组、2010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进入集团。目前集团旗下拥有十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国药控股一家H股上市公司及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一致药业四家A股上市公司。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890亿元。
与中国医药集团实施全方位合作是学校积极推进“十二五”内涵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工程型高端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药大学及人才公寓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校办)教务处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例会
本学期,新校区学生将达到15000名,新生入学也将与老生上课同期进行,为全面保障新学期教学运行的秩序稳定,教务处于8月25日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例会,部署了新学期开学前两周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本次例会传达了党委扩大会议的主要精神;认真总结和通报了暑期中教学口所完成的卓越计划条例制定、卓越班新生选拔、新专业申报论证、校外实习基地申报、学科技能竞赛展示会筹备等工作;布置了开学巡视安排、教材发放等工作。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教风建设的重视,加强对各类考试的巡视和管理。同时就本学期学科技能竞赛展示会的组织和“卓越计划”的推进等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
教务处将继续坚持少开会、开短会、讲实效的原则,继续坚持例会每两周一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将通过网站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全校师生。201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我校学生再创佳绩
暑期在浙江大学举行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来自华东赛区58所高等院校278支队伍,1000多名师生进行了二天激烈的比赛,我校由顾建忠、龚德利等老师带领的六支参赛队伍全部获奖,其中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学院共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二个三等奖好成绩,创新学院二支队伍获得了二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本届参赛成绩打破了我校的历史记录,首次获得一等奖的队伍下月将在西北工业大学参加全国总决赛。
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创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高职学院的学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等种种困难,经过五个月多的精心努力,成功完成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第五届“创新”杯智能汽车比赛,从比赛中选出6支代表队18名学生代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参赛队参加华东赛区预选赛,经过赛前一周的日夜奋战,车模速度有很大的提高,顺利完成参加今年CCD摄像头、激光光电、电磁磁场巡迹比速比赛三个项目的全国华东赛区的汽车竞赛。
(机械工程学院)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决赛”
获奖
8月23至8月25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决赛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工程创新学院曾凯、孙鹏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200余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三等奖的佳绩,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徐兵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交流学生实践项目 营造浓郁创新氛围 ——工程创新学院举办2011年上半年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项目汇报评议会
2011年7月6日,工程创新学院于奉贤校区行政楼117报告厅举办了“2011年上半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项目汇报评议会”。本次活动旨在交流、汇报近期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让学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指导,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支持。出席领导有: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志坚,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长熊焰,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舜青,校团委书记韩磊,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曹杨,工程创新学院常务副院长钱平,主持工作的工程创新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范文蓓,工程创新学院副院长韩生等。工程创新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这次汇报评议活动。
参加汇报交流的项目分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两大部分,分别从今年上半年工程创新学院学生参与的活动中选取了三项参加现场的交流汇报并接受领导、专家的点评。三个科技创新项目是《驾驭科技、驰骋未来——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交流报告》、《挑战,承载梦想——2011年全国“挑战杯”上海赛区二等奖作品“多功能时尚运动服”设计、参赛小结》、和《创新,让生活充满奇迹 ——‘一种新型的智能耳机’》。社会实践类的项目是《弘扬志愿精神、彰显城市风采——投身‘十二五’,探究志愿者精神对城市管理建设的作用和意义》、《追寻党的足迹、感悟先驱之旅——2011年暑期上海 龙华烈士陵园感悟之旅》和《感受新农村、激发爱党情怀——2011年6月闵行区农村改造项目调研》。王志坚、熊焰、陈舜青、韩磊、曹扬、韩生六位老师分别从项目立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对同学们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钱平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高度肯定此次活动的必要性和组织安排。之后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做有用的人,其基本要素是能够被社会认可、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思想、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二是是要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三是要敏锐地发现生活、学习中的创新源泉,大胆去想,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擦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 篇3
2010年美国苹果公司发布了一种叫IPAD的平板电脑,这种电脑定位介于苹果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随即在全世界掀起了IPAD热,最初IPAD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奢侈的娱乐工具,为一些时尚人士所拥有,随后,IPAD的教育功能迅速地被一批敏锐的教育界人士发现。IPAD作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现已风靡于发达国家。
■ 技术支撑文明传承,工具促进教育变革
回顾人类历史,技术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而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转变,人类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改变。
1992年到2012年,信息技术在这20年之间的发展,超过人类历史之前几千年的发展,完成了从电化教学(1995年以前教学工具以收录机、录像机、投影机、幻灯机、电视为代表),信息网络(1995—2010年教学工具以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windows系统为代表),移动互联(学习工具以IPAD平板电脑、云计算、windows系统、ios系统为代表)两次飞跃。我们发现学习工具的功能更加整合、体积重量更加轻巧、使用功能更加人性化、价格更加便宜、存储更加巨量。
1995年,我校提出创设“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先后经历了“建网、建队、建库(关注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探索新型模式)”,“学科突破、深化整合(从儿童发展出发,优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学校集团化发展(优质资源均衡化)”,“新技术运用创新课堂文化”几个发展阶段。从“关注技术”、“模式探究”到“以人为本优化学科”,再到“均衡发展”,并以“课堂文化”为落脚点。
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变革的进程中,我们始终以师生内在需求和教学的实际运用为核心,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为师生创设大量问题解决的实践机会,以任务为驱动,让师生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课程学习问题。通过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即时通等工具为师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提供概念图、图表、可视化工具、超媒体等支架工具,让学生用技术支持学习。同时,为了让师生跨越“技术障碍”,消除“技术恐惧感”,我们用“简单工具实现丰富的教与学过程”的思路,为师生提供零距离、零学习的简单工具,如博客、微博、搜索工具、谷歌地球、电子杂志、思维导图等。
■ 面向未来,构建新型“云课堂”文化
所谓“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是指构建以移动互联技术和平板触控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学习环境,探索新技术条件下“以生为本”的“云课堂”教与学的新模式,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我校从2010年开始应用新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以生为本,问题导学,通过移动互联来实现‘六学’,即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是新信息技术环境下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以平板多点触控技术、无线互联技术和智能语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从有线到无线、从笨重到轻便、从固定到移动、从复杂到简单,使用方式更趋人本化,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
师生互动: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将作品发给老师、同学或家长分享,同时老师可以立即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批改和评论,然后回复给学生。
低碳便携:一个16G的IPAD可以储藏800多本电子图书,一棵20岁树龄的树可以造3000张A4纸,如果平均每册书100页,一棵树可以造30本书,一个16G的IPAD可以拯救27棵树的生命,全国共有3亿多中小学生,如果用IPAD可以少砍伐80亿棵树。
无线网络:在无线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室不再需要大量的布网线和电源线,这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也为学校节约了经费。在学校的每一个无线网络覆盖点,学生可以随时上网。
语音识别:语音识别功能改变了师生传统的搜索方式,无论性别、年龄、口音、音调、节奏等,发出的声音都能最大限度地在语音搜索中进行识别。
无线互联环境下的平板触屏技术通过手指触摸方式,延伸了人的感官反应,让人机交互方式更加人性化,师生的阅读方式、分享方式、教学方式和沟通方式都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师生的互动方式、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以及学习评价模式也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师生开展随时随地的基于“云端”的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2.创设新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为“云课堂”奠定物质文化基础
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高效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是开展“云端”学习的基础。
根据需求开发多样化的学科课程资源,是“云课堂”得以深化的物质基础。
基于无线互联环境下的平板触屏技术对学习资源获取方式的变化,我们做了以下改变。
第一,对学校原有的交互式学习导入平台进行了全面改造,学校网络平台同时支持PC电脑与平板电脑的浏览与互动,并满足平板电脑对视频库和课例库的高清播放。
第二,根据师生需求开发基于IPAD阅读的电子书,目前学校数字图书馆已经积累了近两千册供师生自由下载阅读的数字图书。
第三,根据学科学习的需要收集整理了80多个应用软件,并为师生列装相关的学习软件。目前,我们正着手开发语文、英语交互式电子教材,开展互动学习,创新阅读模式。
打造全新教学环境,建设“学习者中心”的“云课堂”硬件环境。
新技术支持下的“云课堂”探索需要全新的教学环境与之相适应。随着平板触控、无线互联和智能语音等新技术的出现,必须建立新的硬件设备环境,满足学习模式的改变。
第一,根据教学需求把当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开放(微软)与封闭(苹果)的两大系统有效整合,能兼容两大软件系统最先进的教学环境。
第二,我们在教室中配备了WINDOWS8操作系统和多点触控显示器,让教师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完成所有操作,高效而简便,健康而环保。
第三,平板电脑具有集照相、摄像、录音、投影、视频图片播放、WIFI上网、无线打印、语音识别等功能于一身的特点。我们通过打造高速的无线网络环境,配备IPAD,满足教师移动板书、移动演示需求,师生之间通过点对点、点对面即时沟通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体现。
全新教学环境的打造,彻底改变了传统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教学方式,使得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云课堂”成为现实。
3.创新课堂学习模式,构建多元的学科“云课堂”文化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学习模式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例如,游戏化的数学合作探究学习、参与体验式的英语互动式阅读、多样式的低年级绘本阅读与创作、海量的数字图书存储与人性化阅读分享、真实与虚拟完美结合的科学体验、音乐学习中“云课堂”带来的丰富的音乐欣赏资源,演奏与创作相融合的模式、多点触控绘画与及时发表分享的美术学习模式,等等。下面仅举语文和音乐学科课程中的“云计算”为我们教学带来的惊喜。
在应用IPAD美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实验探索过程中,由于IPAD强大的绘画软件功能,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我们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用绘画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在“语文读写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绘”五项语文学习能力。我们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运用平板电脑在低年级进行“阅读、写作、绘画同步发展”的探索,顺应低龄儿童“图视化”、“可视化”的认知特点,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创新语文学习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丰富的音乐软件让每一个平板电脑都变成各种各样的乐器,如钢琴、手风琴、古筝、小提琴等乐器以及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学生可以演奏,可以创作。同时,平板电脑里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音乐家的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名家名曲,吸取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华,认识乐器和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独特声音。
开展基于支架式工具的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成为平板电脑支持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出新的课堂环境,创生了“以学生为中心”新型的“云课堂”文化。总之,平板电脑为师生提供了海量的支架式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
以上是我们在进行“新技术支持下的卓越课堂文化创新设计”的一些初步的思考、设计、尝试和实践,要形成真正的课堂文化,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我们认为,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具有“21世纪技能”人才,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需求。■
信息技术让学科教学走进卓越 篇4
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大势所趋
以我校为例,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属于乡镇小学, 这几年来变化很大, 从最初简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后来网络化应用, 主要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再到远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到现在是课堂信息技术交互式立体应用。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从排斥到主动应用的发展过程。我是一名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 又是站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美术老师, 担任着两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近年来, 我参加了市里的新课改培训, 参与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美术学科方面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培训等。培训专家和承担研讨活动的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全部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或电子白板的互动应用功能。这样的培训和研讨使我感受到很多的新奇和妙用, 又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 脑子里边反应的是“教育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美术课居然也能上得这样轻松和有创新”等。从第一次震撼起我就在想, 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要尝试上这样的课, 学生一定会收获更多, 老师也不会再有那么辛苦。于是, 近几年来, 我就开始实践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声音、视频的加入;从资源的下载到制作简单的Flash课件, 从模拟应用到设计制作。使自己从对信息技术一知半解到现在的熟练操作与应用, 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让学生也喜欢上了美术课, 让过去呆板的教学方法变得趣味无穷。过程中, 我还以自制课件《美术课堂内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申报了教师成长课题, 并获得教改科研成果区二等奖。
二、信息技术是新一轮学科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
信息技术的营养滋润着新一轮改革的课堂。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信息根据导学的需要显示多媒体声音、文字、图像、视频, 甚至交互融合应用。本次青岛在电子设备课堂互动上的应用, 从教学整体上看, 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果, 扩大了教学规模, 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 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都着很大的变化。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突破重点难点, 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我也正在积极做着这方面的尝试, 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已成为了我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教育教学中, 我就将教学内容和资料制成了课件, 让学生很直观的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和了解, 并根据已知信息自学、互助学习等,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形式, 教学中的超级链接的有效应用, 教学容量的有效增加, 知识面的拓展和互补, 形成教学信息的交互性;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将学生作品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 利用屏幕达到教学信息的再现,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让课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我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改革成效显著。从教师培训入手, 在以前是个别培训, 到现在全校性的基础性培训, 提高性培训, 专题专项培训, 例行常规培训等, 并大力提倡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和制作教学课件。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 而现在每天都节课都有信息技术的呈现;我校开放了计算机房, 学生可随时查阅各学科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课前准备和丰富知识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开设了绿色网吧等, 提倡学生健康上网, 除了在QQ群、论坛中交流互动, 也可以给校领导、班主任和广大教师留言、提问题等等,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去了解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所需实时解惑, 形成课堂课下的实时有效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校信息技术方面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几年来, 我校教师电子白板互动课堂现场展示获得全国一二等奖9人次;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赛课获市区级现场课一等奖6人次;导学精要开发获区级一二等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区级二等奖等。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 篇5
中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课堂“灌输式”教学目前仍是主流方式,实践与设计环节严重缺乏,改革已势在必行。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应用技术大学应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存在诸多困难,有必要与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体验式实践教育基地,将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引入校园,实现校内外实习基地接轨和互动,以改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效能与质量。体验式教育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构建主义基础之上[1],注重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通过亲身体验,使受教育者获得新认知、新经验和新技能,非常适合学生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体验式实践教育基地和技术体验课程体系建设应尽早提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议事日程。
二、卓越计划与技术体验教育
1.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应用技术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该努力突出卓越计划的特点,着重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加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工程训练力度,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学习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检测控制方法以及操作技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标准以及测试规范,着重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尽快成长为行业企业急需的卓越应用技术人才。
2. 技术体验实践教育。
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卓越计划应着眼于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卓越的现场工程师或应用工程师[2],要求熟悉行业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典型产品,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具有与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这样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工程实训和一般化企业实践活动是难以完成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技术体验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境之中,通过亲身感受、亲自体验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树立现代工程理念,提升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养效果。
三、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基地建设
实践教育基地通常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常指在合作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它既是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开展应用研究、开发技术及推广新技术的场所,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企业实践教育基地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难以达成校企共赢目标,企业对建立企业实践基地逐渐变得消极,致使高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在校内共建体验式教育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无缝对接,可以将行业企业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以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教育资源与高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测试规范、研发流程、技术团队等),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以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借助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与中兴通信股份公司、贝加莱自动化公司以及京津地区的多家现代电子信息企业合作,率先建立了移动通信网络,智能交通监控网络、工业以太网(POWERLINK)、车联网技术、汽车电子检测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等多个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基地。这些体验式教育基地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集行业技术体验、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三种功能于一身,不仅适应于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教学要求,也能够满足行业技术培训要求;二是按照行业企业实际进行场地布局、设备配置以及文化氛围营造体验式教育基地,使受训者如同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以利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体验;三是适应系统化技术体验教育,便于行业技术展演与专业技能训练交替,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技术体验教育协同推进,实现行业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
四、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体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的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体系由初级体验、分项体验和综合体验三种类型的技术体验课程构成,以下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具体说明各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 初级体验课程。
初级体验课程系面向全体电子信息类学生开设的行业认知课程,属于第一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作为《专业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种教育资源(视频、动画、图片、模型、实物等)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行业概况、典型工艺、典型设备、典型技术、典型产品、典型岗位,介绍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并安排若干操作体验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全面了解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充分了解这些岗位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从业人员应具有的技能,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兴趣,把握专业学习方向,引导他们制订专业学习计划(选修)乃至职业发展规划。
2. 分项体验课程。
分项体验课程系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属于第二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可与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相互配合(与其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或独立开设的实践类课程)。针对当前行业企业相关岗位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科学划分教学单元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技术技能训练。针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分项体验课程可划分为单片机应用技术、FPGA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网络、智能交通网络、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教学模块,使学生在各种专业训练项目中,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体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 综合体验课程。
综合体验课程系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属于第三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在修完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或某专业技术课程群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着重于培养行业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综合能力。综合体验课程大量引入行业企业典型工程案例,所设置的训练项目具有综合度较高的特点,不仅注重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感受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以及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针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系统体验课程可以选择某种典型电子信息处理或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训练项目,例如智能交通监控网络中的车库管理子系统、智能家居中的门禁监控子系统,车联网系统中WIFI网络子系统等,让若干名学生遵照CDIO理念[3],协作完成某系统的总体设计、硬件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联调以及设计文档的整理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一系列工程化工作。
五、结束语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的技术体验教育基地,将企业教育资源引入校园,实现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接轨和有效互动,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的工程技术体验式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行业认知水平、增强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效能与质量非常有益,既是实现校企互动双赢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应用技术大学摆脱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技术大学开展技术体验式教育,首先须找准学科专业行业定位,并主动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规划和建立校内体验式教育基地,实现与企业实践基地的无缝接轨;其次要针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技术体验课程体系,如此才能使技术体验式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摘要: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卓越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与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了多个体验式教育基地,通过营造行业先进技术及典型产品的实际应用情景,引入行业相关技术和操作规范以及校企双方联合指导等,使其具有技术及产品展演、实际操作体验、技术技能训练等多种功能,基于这些教育基地构建的递进式技术体验课程体系在卓越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卓越计划,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9-15
[2]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36-40
让“卓越课堂”真正走向卓越 篇6
一、卓越课堂建设实施之喜
(一) 解除了传统教育对教师、学生的禁锢
解放以来, 我国先后已进行八次课程改革, 但是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 多数学校都没有彻底地领会和实施新课改的理念, 多数教师也无法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仍然实施“应试教育”, 采用传统的以陈述性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传统教育, 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制约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制约了学生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可持续能力的形成,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也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卓越课堂的实施, 解除了中国几十年来传统教育对师生的禁锢。
(二) 教师教育理念、角色的转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给学生更大发展的空间
“卓越课堂”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彻底的改变, 坚持以学生为本, 注重能力和全面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同时,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巨大改变, 由传统教育中的“传授者”、“运动员”、“领导者”转变成课堂的设计者、教练员和学生的伙伴。这样的转变把时间交给了学生, 把表演的机会给了学生。作为学生的伙伴去引领学生、点拨学生, 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 去探究, 更能解放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 开放的教学模式、包容的教学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很多, 有的尝试“4、3、10”教学模式, 有的尝试“1、3、4”教学模式, 还有“1、4、8”教学模式等, 但不管什么模式都是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都是开放性课堂, 变追求知识的有效性向多维育人发展, 变重结果向结果、过程、方法并重发展, 提升可持续学习能力, 培养发现、探索、创新意识。同时, 学习活动中坚持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学生自学、互学、讨论、交流, 问题的解答只要有理, 不强唯一, 教师除了对明显错误的答案给以纠正引导以外, 其余都进行鼓励。这样的课堂, 学生学习兴趣浓, 探索意愿强,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卓越课堂建设现状之忧
(一)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挑战
我们现在的教师,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 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师范生。二是民师转正的。三是高中毕业接父母的班和大集体安排进入的。四是近几年公招的大学毕业生。前三类, 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几十年, 形成定式且知识技能高低不一;近几年的大学生虽然文凭高, 但又缺乏经验, 特别是对学生的组织、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差。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教师要放, 可很多人一放就难以收, 做不到收放自如;新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 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老师预设的, 当学生提出一些老师想不到的问题时, 我们有的老师难以回答, 不知所措。这些都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农村的家庭学校社会条件还不能满足卓越课堂的要求
农村的家庭很少有电脑, 有的也没有入网, 社会上没有图书馆, 学生在家中收集资料、预习由于无资料可查无法达到目的。到学校后一是没有时间查阅资料, 即使有时间, 学校图书室的书多数都是与教学不配套的陈旧书籍, 多媒体室电脑很少而且绝大多数学校的电脑都是无法使用的报废电脑, 也无法查阅资料。现在, 人们都追求优质教育, 家长都尽力把学生送到城镇学校学习, 大班额现象严重, 50来平米的教室也无法让学生分组学习。
(三) 部分地方大跃进式的“一刀切”教育改革会损伤教育
重庆市教委对“卓越课堂”建设极为重视, 把这项工作的推动情况纳入对各区县教委的考核, 区县教委也纳入校长的考核, 还组织一些竞赛、评比活动, 这本是好事, 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但是, 这样一来, 有的行政领导只管顺从领导, 不管教育规律, 有些学校校长也只追求表面的、短效的功利就把“卓越课堂”建设“一刀切”, 不管任何教师状况、学生基础、学校条件、地域差距, 全面地强行推进, 把教育改革搞成“大跃进”式的。比如, 有的班级80多个学生, 要学生分组将课桌搬动按组团圆围坐, 50来平米的教室如何实施。比如, 小学一、二年级还在学字词、加减乘除的最基础的知识, 根本不具备自学的基础, 怎样按“卓越课堂”模式来教学。又如, 有的乡镇中学, 全校只有一两百名学生, 基础和学习氛围极差, 很多老师一放局面都难以控制, 还怎么进行教学。另外, 转型期间学生成绩会明显下滑, 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意见很大, 有的坚决反对, 与学校形成对立。
三、如何让卓越课堂真正走向卓越
(一) 卓越课堂建设必须从教师的全方位改变开始
“卓越课堂”中的“卓越”不是常人能实现的, 我们普通的教师, 不能做到卓越, 但要追求卓越。在新的课改形势下, 我们的教师必须做到新课程改革从自身开始, 全面改变自己。首先, 教师要改变的是教学理念。至少要建立新的质量观, 不能认为学生的知识量就是质量, 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学会思考、分析和推理, 要看学生是否具备可持续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要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建立现代学生观, 要随时记住: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探索者;要以学生为主体, 具体是要让学生在自学、互学、讨论、思考、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真理;要构建“生命化”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要有民主意识, 要尊重学生人格,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其次, 教师要尽快使自己具有时代性素质。现在的教师收集资料很重要, 所以要具备信息化能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要追求卓越, 还必须具备研究性教学能力。
(二) 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全面转变观念, 同时为卓越课堂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时代, 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成绩下滑, 比如我们教师和行政都难以适应。我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要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 宣传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宣传卓越课堂的理念、目标, 宣传新的质量观, 让大家了解新课改, 理解新课改、支持新课改。同时, 家庭多为孩子买书籍、入网络;政府、社区、村组应综合利用文化站、图书室, 定时向学生开放。学校应尽快对电脑更新换代, 尽快实施班班通工程, 建立校园网, 做到资源共享, 购买一批实用的图书, 尽快将大班额变成小班额, 便于学生分组, 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为“卓越课堂”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校长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科学实施
卓越课堂的推进, 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转折, 它的实施会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 更好地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尽快的改变教育理念, 熟悉教学模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 使学生了解其目的、意义、基本模式和具体要求, 让师生从转变自己开始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从适应到形成卓越课堂教与学的习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校长要冷静思考,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地域的差别、教师的实际、学校的条件、年段的特点逐步推进, 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
[2]百度网.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简约课堂05-29
体育课堂信息技术07-05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09-29
翻转信息技术课堂10-03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11-06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05-28
打造信息技术魅力课堂08-08
打造信息技术趣味课堂08-14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09-03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