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2024-09-26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精选12篇)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1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交相辉映, 启发学生, 使学生学会学习, 懂得学习, 是课堂教学艺术与科学的所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历史较短, 积累、沉淀下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摸索把信息技术课堂变得像语文、数学一样生动活泼, 让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多种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 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 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呢?结合实践经验, 我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趣味性原则, 启发学生情趣。

课堂提问应做到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情, 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寓趣于问, 创设情境,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文字的复制与粘贴”操作时, 单从教学内容上看很简单, 就是选取、复制、粘贴, 很快学生就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时, 准备了一段文字:“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请学生输入这段文字, 当有部分汉字输入比较快的学生输入第二遍时, 请同学们停下来, 提问:今天你们用这样的速度能不能完成这篇文章的输入?同学们看看自己打的字, 再看看我的范文, 都在摇头。我就请同学们观察这段文字, 有什么特征?假如我这段文字有更多, 又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高明的办法让我们快速地完成作业。有趣的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同学提出用一种像复印机一样的设备, 这样速度就快多了。这时我揭示主题——“文字的复制与粘贴”。通过这种的方法启迪学生, 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连平时不愿输入汉字的学生, 因为对“文字的复制与粘贴”这种神奇的方法有好奇心, 也产生了兴趣。这样设疑导入, 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非常投入,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逐步设问, 引导学生探究。

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 使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探索, 全身心投入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Word 2003自选图形中, 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自选图形、艺术字等操作, 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在设计时先展示一幅倒“福”字, 让学生观察, 并设疑:现在再请你观察一下这幅作品, 你能说说在这幅画里, 使用了哪些工具吗?

学生在Word中输入汉字, 怎么也做不出我这个艺术字福的造型。有学生提问这个“福”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通过这个提问引出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艺术字福。

“福”字后面的红色方框是怎么设计?

这个“福”字是怎么倒过来的?

……

学生在一步步的提问中, 逐层深入地和我探讨艺术字、自选图形的学习方法, 所有的重点难点都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迎刃而解, 一节操作性非常强的课就这样引变成一个个小小的知识点, 学生彻底地掌握了自选图形在Word中的各种用法。

利用这一系列的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 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不断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掌握新授的教学内容。

三、精心设问, 激发思维。

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需把握时机。比如, 学习在Power Point中插入图片, 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操作, 将目的处的图形插入到文档中来。经过观察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不少学生能够完成此任务。让会的学生自己来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 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回忆在Word中插入图片, 想一想, 在Power Point中如何插入图片呢?这样学生很快就通过回忆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形的方法。

四、适机提问,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 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 提问要注意时机,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反之, 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 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难于启迪学生思维, 影响课堂效果。

例如, 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替换”操作, 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 适用于对内容的有规则修改。作为新授内容, 不妨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 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 但都用错了, 要求学生将其无一遗漏地改成另一词语, 并对操作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一般情况下, 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 待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 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 思维随即启动, 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和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不用“替换”操作来完成有关任务的情景, 当学生体会到虽然能够完成任务, 但效率较低之际, 教师适时提问:“是否有其他更为高效的方法?”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转而去思考其他方法,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 先想想有几种方法, 哪种更好, 然后着手去运作,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需要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当然, 教师在设问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提问老师, 师生互问, 营造和谐、充满探究的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2

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王敏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校的一门必修课,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因为信息技术是当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生立足于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能力。因而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务必注重信息技术教学,力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为构建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c尽管越来越多的师生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还是难以完全融入课堂,缺乏必要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这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

由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以切实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最终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积极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为了有效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还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新知识,切实将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无疑,这样的教学理念更加符合现代课堂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以新课改为指导,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由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得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为只有教师在学生面前具备一定的威信,学生才能“信其道”。其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一个整天打击学生、挖苦学生的教师,学生必定对其厌恶有加,敢怒不敢言,从而厌恶他所授的信息技术课。而一个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给予积极鼓励的教师,必定深受学生爱戴,使学生乐于随之学习知识。再次,教师应充分掌握师生间的分寸。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纵容学生,而应适度,也就是说,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在有所原则的基础上。

三、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而信息素养的培养需建立在知识构建的基础上。传统教学以灌输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则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构建信息基础知识。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

成师生互动,带领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中学习,在探究中构建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务必立足于教学及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促进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最终在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文国。采取多种手段,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4)。

[2]宋磊。打造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J]。成功:教育,2012(8)。

[3]徐月蕾。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现的几个策略[J]。考试周刊,2012(53)。

高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数学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注重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把握,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数学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影响着学生数学情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数学理解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建构心理意义的过程。没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理解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前提。学生对一个数学概念或原理是否理解,表现在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一个概念或原理。而信息技术能够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大量的适合他们自己学习的模式,看到多样、规则和相互联系”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同一数学对象的“多元联系表示”,从而使数学对象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得到显示,为学生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奠定基础。如:利用计算机精确作图,数形结合促进理解。“数缺形来少直观,形缺数来难入微”,数形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几何画板》等软件能帮助我们方便、迅速地画出精确的几何图形,并能将局部放大,动态显示,这些功能为展示数量和形状上的联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在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资,浩瀚无穷。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余庆菊关于信息技术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学苑教育》2012年第10期

2.周晓尉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第5期

职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策略 篇4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要深切体会到,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首先要开好头, 方能先声夺人, 在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整个课堂就会“动起来”, 也就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作用

1. 激发兴趣, 集中注意力

在一节课开始前, 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节课, 有的则兴奋地在游戏中, 有些学生还只顾无聊地玩着桌子上的鼠标和文具, 谈论着与课程无关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 巧妙地应用课堂导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地转向教师和转向课堂。

2. 沟通情感, 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

不少信息技术的教师时常会抱怨, 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太少, 很难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大不相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 学习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快乐而有效。所以这就需要良好的课堂导入,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思维清晰, 从而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学生也就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3. 提示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课时量少技术高, 要想让学生喜欢, 教师就更应该努力使学生的期望得到实现。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每节课前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以后, 整节课就能够按照设定目标有目的地去学习, 做到心中有数, 师生配合默契。

二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

良好的导入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导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多维度、多方位地设计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增强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重点研究了以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

1. 情境创设导入法

教师提示给定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掌握, 也就能顺其自然地走进新内容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图片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排序时, 教师可先与学生讨论并展示出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图书管理, 并了解它们的分类。为了更好地认识图书分类的重要性, 教师让学生帮忙, 快速准确地比较各种分类办法。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但教师早已得出结论。在学生疑惑的表情下, 教师趁机答疑——用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和排序功能来解决, 从而引出新课。在接下来的课堂中, 学生就会积极地学习, 灵活地思维。

2. 直接导入法

教师直接导入先声夺人, 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提纲式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能加强学生学习的意志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思维快速定位, 从而使学生后面的讲、练、研讨、作品赏析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 明确目标, 顺利去完成本堂课的学习。

例如, 教学Word排版技巧时可这样导入:教师先演示一计算机鉴定上机排版图, 然后在学生分析版面时提出下列问题, 学过的排版格式包括哪些?怎么就排成合适的版面了?分栏的效果会设置吗?编号及项目符号如何区别?首字下沉效果怎么才能设置出来呢?通过展示实例并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 从而使学生对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对内容进一步做出练习。

3. 趣味导入法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展开思维、丰富联想, 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 在Word的排版中, 把庞泉沟的自然景观——苔草落叶松林, 阳光照耀, 树干很直, 树冠平, 苔草翠——让人心醉的画面, 通过文字的穿插, 一方面引起学生有趣味地探讨, 另一方面在欣赏风景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温故导入法

大教育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一门课程是一个整体, 课程的前后衔接很重要, 所以复习旧知识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中, 许多时候我们需要采用温故导入法。

例如, 在学习机器数的表示这节课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可提出问题, 机器数是什么?真值如何区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知道原码如何表示一个数?反码又如何表示一个数?补码的表示又怎么样呢?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 再导入新课, 进而学习机器数的表示。这种导入教学的方法, 能够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 并能深入理解、记忆深刻, 从而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5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参与

在初中学校内部课堂教学上,许多课程的许多教学参与者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有很大的关注,让学生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必须做到课堂作业的认真完成等硬性规定,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规定真正落实才能实现现代教学的有效落实和有效践行,但对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教师就需积极转换教学方法和技巧,采用开放式、自由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做好学习内容的真正积累,做到课堂管理有序化,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性,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二、把学生真正作为教学主体,做到高效课堂管理

在初中信息技术内部教学实践中,由于计算机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参与的不同步性,对于课堂教学内部的落实和参与有一些难度和问题,学生在这种相对空旷的环境下小动作难免会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真正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教学关注度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明白自身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把学生自身学习参与看作内部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明确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做到内部课堂的高效管理,真正保证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和教学。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基础实训课,需要真正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真正保证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高效培育和有效教学,这是现代学校需要真正贯彻落实的重点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不断寻求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信息技术简约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6

一、目标简约,让学生知道要到什么程度

目标是一节课的基本出发点,一节课只有40分钟,除去导入和总结环节,实质上学生探究的黄金时间也就是20到25分钟,而这段时间是学生达成目标的最佳时间。如果在一节课中目标过于繁杂,重点没有突出,学生在探究中也就难以把握重点,探究活动的目的性不强,目标无法得以突出。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提倡以“三维目标”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但我们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通过每一个课时目标来丰富整体目标的。

以“上网获取信息”的教学为例,该课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搜索方法,二是能把搜索到的有用的信息、网页保存下来。故而在教学中这两点就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而至于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网络道德观念等目标则是通过教学过程的落实来点点渗透的。教学中教师容易走入一个极端,即希望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这一“希望”落实到教学设计中则变成一节课设置多个目标,目标太多容易导致课堂走入“灌输式”极端,也容易让课堂探究过程仓促而肤浅。

二、内容简约,让学生知道具体要做什么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是教教材,走的是“照本宣科”的老路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教师逐渐转向“用教材教”的模式。但在教师实践中,教师也容易走入一个极端,即一节课中设置了大量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学内容多而杂,重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突出,结果学生学得多,用得少,只懂皮毛。要让教学内容简约,一要做到“少”,即少而精,能和目标相互渗透。二是要“丰”,即丰富,即同样的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三是要“优”,即内容要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首先,紧扣重点和难点来确定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知识较为简单,不用教师讲学生也能懂,对于这类知识,教师可点到为止,而一些内容则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这自然就是重点。以Excel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掌握启动Excel的方法和认识Excel窗口是本课时的基本知识点,把握住这两点,教学中才不至于喧宾夺主,而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道理所在。其次,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素材一定要丰富。以“用ACDSee浏览图片”中的“亲密借助环节”教学实践为例,在该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正眼看图”、“缩放自如”、“色彩缤纷”三个环节,通过三个环节来让学生切实感受ACDSee浏览图片的优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ACDSee的基本功能。然后引导学生用照片做成我的QQ头像并进行调整,最后,引导学生讲同一张图片改变不同的色彩来感受色彩缤纷,活动内容丰富,学生乐于参与。

三、过程简约,让学生知道具体要怎么做

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虽然走出了以往“讲授式”的教学而转入“探究式”教学,但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又容易夸大探究的作用,甚至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活动成分太多,随之而出现了任务完成不了的现象。其实,探究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合作,在合作中通过交流和讨论来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紧扣教学目标,大胆地对教学环节进行精简,通过对细小环节的整合,把一节课缩减为三四个探究环节,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这样才会让过程更加简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探究环节,通过“大环节”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一些“细枝末叶”则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通过教师示范来完成。是在“用ACDSee浏览图片”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按照“第一次握手”(我的窗口我做主、我的学校在这里、自动播放我也行)、“亲密接触”(正眼看图、缩放自如、色彩缤纷)、“深入交往”(量体裁衣、看图加字)三个环节进行,做到有条不紊。在浏览图片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引导学生采用放大、缩小、移动、适合图像来进行。

课堂教学并不是活动越多越有效,也不是越细致越有效,而是要以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优化内容、精简探究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目标指引下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第六中学)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高效课堂,教学

一、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虽然信息技术课不是一门主课,但是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普及程度会远远高于在教学中的教育与普及。信息技术已经在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了,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之前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技能与知识,而这就会为教师如何能够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大地挑战。因此,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不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得到应用与发展,而是应该十分注重提高课程的实际效率来使得该课堂更具有前沿性与发展性。因此,需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之中融入高效课堂的诸多教学理念。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该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同样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与理解,高效的学习好这门课程。

二、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只有在自身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够对其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好的把握与了解,才能够使得自身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根据本课程的一些自身特点来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比如教师在对键盘指法进行讲解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不够专心,并且如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又会发现这一实践非常的枯燥与乏味。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高效地掌握键盘指法,可以利用键盘操作的小游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多媒体设备使得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感受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所具有的魅力。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投身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该是教师作为引导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与欲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学案导读、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学习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给学生分派学习任务。将班级里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得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一学习任务中来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然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台上讲解与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之间配合会更加的有默契。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培养起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3.调整教学方式,开展分层教学。在上述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受到信息化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之间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技术其实水平各不相同。在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学生所具有的信息操作水平甚至是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都非常的好,其中还有的同学其自身水平已经超出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大纲要求。但是,相对其他未曾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同学而言,有些会连基本的打字都还掌握不会。因此,面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需要教师更能够充分重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当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分层教学,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如果忽略学生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会使得程度较好的学生不愿意听讲,而信息技术欠缺的同学又听不明白,听不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8

在数学课探究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有传统教学无法媲美、独特的展示方法:信息技术可以诠释、分解难点, 虚拟现实情境、模拟数学实验, 使学生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抓住关键, 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

1. 通过逐步演示诠释分解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难以理解的逻辑关系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

例如, 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4÷3 的竖式计算”时, 用信息技术演示:把44 平均分成3 份, 先分整十的, 每一份得到一个十, 分得1 个十, 还剩下一个十, 这一个十和剩下的4 个一, 合起来是14 个1, 把14 个1 平均分成3 份, 每一份是4, 分掉了12 个1, 还剩下2 个1。通过数形结合, 操作与书写的一一对应, 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 清楚的理解了算式中每一个数据的由来与正确的位置, 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 有利于学生快速的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在小学的计算教学中, 通过难点的分散, 帮助学生建立了计算的思维模型, 深刻的理解了算理, 学生们的思维更清晰了, 计算的步骤更条理了, 大大降低了计算的出错率,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通过虚拟情境再现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我们的实际生活不可能照搬到课堂上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现实生活, 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可以排除现实生活中一些无关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学的生动、专注、有效。

例如, 教学四年级统计“马路上的车辆”时, 通过三次播放动态视频, 很好的攻破教学中难点, 第一次演示生活情景马路上的车辆, 让学生观察马路上不同车辆的类型, 发现马路上行驶的车辆, 有轿车、货车、面包车、客车四种类型。这时, 引导学生思考: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统计出马路上这4 种车开过的数量?小组讨论后,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次播放课件, 让学生用自己讨论出的方法统计通过的车辆。通过组与组之间交流, 得到共识:先画好表,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又快又便于统计。第三次播放课件, 让每个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这样, 通过虚拟现实情境, 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态统计数据的收集过程。在交流、比较中, 一方面, 在统计方法的优化上得到共识, 初步学会了画“正”字的统计方法。另一方面, 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动态数据收集方法与静态统计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数学本质

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个方面看, 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严谨科学。但是另一方面, 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 看起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拓展学生的感知范围, 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 六年级统计教学“抛硬币”实验, 传统的教学由于受实验时间和抛硬币次数的限制, 学生抛硬币后感受到的硬币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教师只能出示几位数学家做抛硬币实验的数据, 通过对比数据让学生谈发现、找共性, 学生很难从这种操作过程中发现出现概率的规律性。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 在短短的时间内, 可以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实验, 让学生信服抛硬币的实验结果: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约各占一半。

这样, 采用动手实验与多媒体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优化了学习的过程, 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大大节省了课上的时间。克服了传统手工实验的局限性, 有助于学生认识随机现象的数学本质。

二、巩固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巩固练习不应只是在一个平面上的机械盘旋, 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 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 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有所发现, 拾级而上不断深化;教师通过设计结果开放性的题目, 可以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问题, 不断提升思维品质。

1. 运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呈现使学生拾级而上

一节课的练习编排不应只是习题的叠加, 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阶梯, 形成一定的坡度, 引导学生顺梯而上, 边想边做, 不断地有所发现。同时应用信息技术, 通过简洁的操作, 方便的反馈, 排除各种干扰, 增加练习的密度, 最大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 五年级上册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运用信息技术, 出示下面的一组习题: (1) 、下面哪些数是3 的倍数? 175、84、1010、1110 (2)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 使下面的每个数都能被3 整除。12 □ 4、□ 74、□ 36 (3) 、判断下面各数能否被3 整除, 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 9962、95462、14427、35649 (4) 、判断下面各数除以3 余几? 361、316、163

上面的4 组练习, 分批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 将思考引向深处,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练习中可以整体或逐步呈现步骤 (速度可控) ,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清楚区分, 也可以进行即时书写进行比较。

2. 运用信息技术灵活展示的特点使学生思维更发散

数学开放题以其非完备性与结果不确定性, 通常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激起他们的好奇, 通过发散思维, 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开放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 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 出示下面发散性习题:下面的方格纸,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 厘米, 画出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 使它们的面积都是4 平方厘米。这道题每一种图形的画法, 学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以三角形画法为例,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是4 平方厘米, 底乘高必须是8 平方厘米, 因此, 两个数相乘得8 的数都可以对应的做三角形的底或高, 学生可以画出很多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交流汇报时,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一一呈现每一个图形不同的画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图形不同画法之间的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放题因为答案的不唯一性, 所以在反馈时多种答案常常会使老师顾及不全或不够及时, 甚至手忙脚乱。利用信息技术的随机、快速等特性, 不仅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展示出问题解决的方案, 同时能根据学习的进程帮助学生发现各种方案之间的关系。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和巩固环节, 适时、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本质, 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多媒体的发展, 各种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在长时间的教学积累中, 笔者发现, 适时、恰当地在数学课的探索和巩固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通过对动画、声音、颜色和传播速度的控制, 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 学生的思维会非常活跃, 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中, 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教育研究, 2002, (8) .

[2]张外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咨询, 2008, (35) .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9

一、把握教材, 灵活处理

信息课本的特点虽然是内容浅显, 图文并茂, 贴近生活, 时代感强, 但知识点比较零碎, 一般学校每班一周开设一课时。许多时候, 学生学了后面的知识, 就把前面的知识给忘了, 有时即使对知识点掌握了, 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何在, 从中找不到乐趣。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研读整本教材, 列出教材中各个知识点, 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把不是十分重要或者重复的知识点忽略掉, 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比如, 在讲《因特网信息下载》时, 考虑到学生平时在家已能够熟练上网浏览信息, 下载因特网上的文字、图片、软件 (如QQ、迅雷等) 、MP3音乐文件, 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就删除了这部分内容, 补充了网页上文字不能复制时的下载方法 (去除java代码保护) 、Flash文件下载和视频文件下载 (使用专业FLV地址解析或者维棠FLV视频下载软件) 知识, 因为这些是他们平时上网过程中也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且绝大部分是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非常感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好。

二、课堂教学例子

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 教师最好做到每一课时有一例, 由浅入深, 前后例子连贯性强, 并且越到后面课时例子综合性越强, 几乎应用到前面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会用很多课时对课本中的知识点就能全部掌握。

三、补充课外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了解其他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锻炼学生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能力。例如, 在《网上信息检索策略与技巧》一课中, 我给出这样一道有争议的问题: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 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学生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 有的几十万年, 有的几千万年, 有的甚至是永久保留。于是教师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 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 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 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 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

四、有效合理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与错, 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 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首先, 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 可以分别从基本知识技能、自主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评价, 尤其要注意评价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能力, 有效呈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发展状况。其次, 评价机制应分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是多因素造成的,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后,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其中, 教师评价是最主要的, 也是最常见的评价方式, 但在运用时应注意, 不只是对学习成果进行优劣评价, 更要指出问题所在, 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多从正面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实践证明, 高效的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最优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和创造, 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摘要: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育者都一直追求的目标, 特别是对于课时较少的信息技术课, 提高课堂效率更得每个信息技术教师为之不懈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赵术升.高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魅力中国, 2010 (33) .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10

一、适应小学生特点, 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阶段的学生, 对新鲜事物很感性趣, 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但是, 小学生没有计算机知识基础, 坚持性较差。根据这些特点, 依据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我合理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

( 1) 认识WindowsXP并学会它的基本操作。

( 2) 学会汉语拼音输入法, 掌握Microsoft Word窗口和Microsoft Power- Point窗口的基本操作。

( 3) 学会使用画图工具, 并掌握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

( 4) 掌握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

总之,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面, 从内容安排上要力求系统、生动有趣, 通俗易懂。

二、在教学中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这一主体作用未能真正落实, “主导”往往大于“主体”。教学中, 我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去启发引导学生, 但这种启发和引导往往是按照我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最终没能摆脱教师的思维桂桔。所以, 采用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 发起学习的兴趣, 产生求知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能主动提问, 这表明他们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凸现。“帮助学生探索问题”就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通过学生动脑去想, 动手去做, 动口去说, 合作交流, 大胆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 以探索者的心态进行自我学习。“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就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 独立思考, 对问题产生初步的认识和看法, 并将之大胆地表达出来。尽管学生发现的结论早以是前人所发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 但对学生来说就是再创造。

三、在教学中营造创新型课堂教学环境

进行创新型课堂教学,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所以, 在上课时, 首先,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再次, 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 最后, 创设学生创新学习的激励评价机制。

为了改变学生仅想要个好分数的思想, 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了一套适于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法,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 摒弃分数, 采用等级制及评语法, 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们的欢迎。在评价学生上机操作时, 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 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 起到与学生很好交流的作用, 学生也会更好地改正一些操作错误, 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四、在教学中找准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支点

创新型课堂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让学生学会提问、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重视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 立足一个“放”字。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放开让学生自主活动。

每当上第一堂计算机课时, 都将学生带进机房, 在关闭总电源的情况下, 让学生尽情地观察、触摸机房的设备, 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在他们观察的过程中穿插着讲一讲计算机基础知识, 然后让他们亲自坐在计算机前, 说一说计算机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这几部分都叫什么名字? 接通电源让学生在主机上的开机键上按一下, 然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为了更进一步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让学生了解主机内部构造, 还打开了机箱对照课本上所讲的, 看看CPU是什么模样, 看哪根线是连在哪个部件上的, 是怎样连的, 等等,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计算机这既看得到又摸得着的硬件组成上来, 让他们了解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 让他们轻松进入学习角色, 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手段, 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心理。从而轻松地学完了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第一、二课。

( 2) 突出一个“活”字。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是我进行创新型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备“在Microsoft Word中用汉语拼音输入汉字并把它进行排版、美化”一课时, 我设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张长大后的名片, 这样让学生既把所学知识充分的得到实践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从小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此同时,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还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短的特点, 有意识地结合教学的知识点设置兴奋点。

( 3) 抓住一个“趣”字。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切联系的, 对有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接近它, 认识它, 获取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

在进行键盘操作、指法训练的教学时, 讲过基本规则和操作方法后, 就应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字母、数字、符号等键盘上的位置和输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若是按26个字母和10个数字, 给他们几组单词和数字让他们练习, 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单调乏味, 无心做此重复的输入练习, 这样就很难使他们达到一定的熟练水平, 这时我让学生使用指法训练软件 ( 如金山打字) 来练习, 这类软件操作界面赏心悦目, 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 而且可以选择内容的难易程度, 把每次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练习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熟练程度。

( 4) 创造一个“新”字。新颖性是创新教育的灵魂, 面对的是一个知识信息猛增, 新事物层出不穷,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 这要求我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我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 把新的事物和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融人课堂教学中去, 使课堂教学体现时代的气息, 符合生活实际, 贴近生活, 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教学中我还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每节课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 5) 强调一个“实”字。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进行创新教育, 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尊重教学规律, 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 在务实的态度下, 取得创新教育的实效。

总之, 培养创新型学生, 需要创新型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师本身需要提高、拓展的地方很多, 在努力充实自己的同时,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通过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实施创新型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着重说明了如何构建创新模式、营造创新环境和找准创新支点。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策略 活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渴望去探究、学习、时间,从而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知识、掌握操作的技能。因此,教师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是感兴趣的,但这种兴趣多集中在计算机的娱乐功能上,如游戏、上网等,而提起教材上的知识,学生们却是大摇其头,表示太枯燥,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众所周知,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在愉悦的心态下,学生学习起来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持久,观察力、想象力也会变得敏锐、丰富起来,同时创造思维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状态,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讲办公软件Word时,其中有录入、编辑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舍弃教材,让学生直接上机操作。在学生学习了录入、编辑的基本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的小任务:录入一篇题目为“我的男(女)神”的小文章,文章内容学生自由编写,录入完成后,对文章进行相应的编辑。男神、女神在高中学生中是流行元素,布置这样的练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掌握录入的基本规则,学会了编辑文章的技巧。

又如,在进行键盘教学时,有一项内容是指法练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并不少,很多学生都会打字,但要说起指法来,恐怕没几个学生是规范的,他们要么是“一指禅”,要么是几个手指头乱点。一旦形成了习惯,再想纠正就很难,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加强指法练习,改正错误的指法习惯。可以利用打字软件中的小游戏,先要求学生练习单个字母的输入,开始不求快,只求指法正确,然后慢慢加快输入速度,直到完全熟练,之后进行单词练习、句子练习、文章练习,巩固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堂生动、活泼的特性依赖于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其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艺术作用的发挥,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对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沉闷为轻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个起点,更艰巨、更漫长的任务是保持学生的兴趣。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科的特点,把课堂迁移到机房中,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寓于上机实践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他们。

1.教学方案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预见到学生会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学教案要以素质教育作为其宗旨,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一定要坚决摒弃知识灌输和教师“一言堂”,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1)要确定和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

(2)要能够使学生个体进行适当选择。教学主题是选择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学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具备一定的弹性。

(3)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4)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教学时间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是听众;教师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丝毫不顾及学生是否听得懂、是否听得进去,能不能消化吸收。学生的角色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话语权、没有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剥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能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教师下再大的功夫在教学上,也取得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越发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搞“满堂灌”和“一言堂”,而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组织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讨论,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也日益发展和提高。这都要归功于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 篇12

●中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问题剖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较少, 学科地位较低, 常常被认为是“非主流学科”、“边缘化学科”, 教学又多是在配有电脑的机房中进行, 相比于其他学科存在一系列特殊的课堂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操作行为难把握

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电脑上的游戏软件、聊天工具、电影等都比学习内容具有吸引力。当老师要求学生自由练习学习任务时, 学生往往会偷偷的打开与学习无关的页面, 或玩游戏, 或是聊天, 或看电影……操作一些和学习不相关的软件, 浏览和学习无关的内容。老师检查时, 鼠标轻轻一点, 就切换到学习页面, 逃脱老师的监管。老师一人很难监督到几十个学生, 难以把握学生的操作行为。

2.课堂秩序难控制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性要求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小组交流等途径进行学习, 有些技能需要经历不断尝试, 有些知识需要教师个别辅导, 有些问题需要学生相互讨论, 这必然导致课堂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从而易于引发一系列课堂纪律问题, 如小组讨论演化为小组聊天, 设备出现问题大声叫喊等。自控能力差的学生面对电脑, 心里上觉得有了“保护屏障”, 无视老师的存在, 大胆地搞小动作。电源声、击键声、讨论声、抱怨声、聊天声充斥课堂, 时时有人讲话, 时时有学生喊机子出问题了, 有学生离开座位去观赏其他同学的成果, 有学生偷玩游戏、聊天……秩序混乱, 难以控制。

3.学生出勤难保障

信息技术课在很多地区都不被列为考试科目, 虽然部分地区把信息技术列为升学考试科目, 所占分数比例也很低, 加之老师监管力度不够, 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的抵触情绪, 直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缺乏重视, 学习动机较弱, 认为这是一门放松课, 上课不积极, 常常出现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甚至集体逃课等不良现象, 学生出勤人数难保障。

4.课堂辅导难顾全

信息技术实践课进行的是大班教学, 一个班级容量往往都五十人以上, 学生的起点水平差异巨大, 遇到的问题复杂多样, 常常出现同一时间多个学生请求老师予以辅导帮助, 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课堂问题的同时性和不可预见性, 老师一人要全面辅导几十个学生, 力不从心, 很难顾及所有学生。

5.教学设备难维护

信息技术教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对计算机设备较强的依赖性。与传统课堂相比, 机房环境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制约着课堂管理。计算机需要定期维护更新, 长时间使用机器容易老化, 学生对设备爱护不够, 加之病毒的侵犯, 常常出现各种故障, 如突然黑屏、鼠标失灵、键盘故障……学生操作困难, 机房维护人员即使课下花费时间检测设备, 课堂上老师也时常花费大量精力去排除设备干扰问题, 分散注意力, 干扰正常的教学。

●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策略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秩序,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建章立制保障, 提高管理效率

学生是课堂管理的主体, 学校应依据信息技术实践课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纪律, 明确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让学生知道特殊的课堂环境下哪些行为是允许的, 哪些是禁止的, 加强学生课堂行为的约束力。为了实现规章制度的可行性, 可让学生参与进来, 师生共同来制定课堂规范,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与处罚规则, 从而保证制度的执行。在制定行为规范后, 教师还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刺激,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配合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 降低课堂管理难度。

2.优化教学环境, 贴近师生需求

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是信息技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 贴近师生需求的教学环境能减少管理问题的出现, 便于教师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机房环境维护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

(1) 机房环境维护

计算机机房的环境包括电源、防尘、温度、湿度、光线等, 机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因此不可忽视。机房应安装窗帘, 防止设备暴晒, 平时注意通风, 确保设备正常散热, 设备的摆放做到科学合理, 以保证学生正常用机和便于管理为准则。如电源安置在学生不容易触及的地方, 电脑按“马蹄形”摆放等, 要求学生进入机房戴脚套, 以减少尘土的污染, 提高学生对设备的爱护意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磨损。

(2) 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

为减少软硬件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不便, 应加大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力度, 确保课堂能正常用机。软件维护方面:首先, 加强对系统的保护, 可以使用硬盘保护卡, 或借助“超级保镖”、“还原精灵”等软件提供的硬盘保护功能保护系统;其次, 做好系统备份, 可以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建立Ghost备份, 或将做好的系统Ghost备份文件刻录到光盘上;再次, 加强系统安全性预防, 可以采取设置BIOS密码和计算机管理员密码, 开启供学生使用的非管理员帐户, 安装并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等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硬件维护方面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硬件设备, 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排除故障, 同时依据本校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地购置、更新硬件, 提高设备性能, 使管理工作量降到最低限度。

3.改进教学方式, 改善教学效果

(1) 采用激励原则激发学习动机

激励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 实施激励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求知, 积极发展。

激励机制是激发动机的有效办法之一, 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内容。在学生还没有建立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兴趣之前, 需要一些方式激发其外在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管理中, 应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和惩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通过外在动机激发内在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2) 巧用娱乐软件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娱乐软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信息素养的培养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利用娱乐软件, 可以拓宽课程资源领域, 拓宽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巧妙利用学生贪玩的心里, 借助游戏, 聊天软件进行教学, 把“罪魁祸首”变“最佳助手”。可以把娱乐软件作为奖励手段, 比如,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适当给学生一些机会, 开放一会儿网络, 允许学生看电影, 玩游戏等, 学生为了这种机会, 上课会更加积极配合,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游戏直接融入教学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游戏来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熟悉键盘, 指法练习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这一软件中提供的游戏, 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换成趣味性很强的计算机游戏, 学生在玩《拯救苹果》《机器猫打字》等游戏中为了取得胜利, 努力学习游戏规则, 不知疲惫地学习打字技巧, 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指法技巧, 提高了打字速度。游戏软件的合理利用既满足了学生贪玩的心理, 又帮助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

(3) 利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多个任务之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旧知识, 哪些新知识,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教学活动多在机房进行, 如果没有适当的任务驱动, 学生极易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上网、聊天、打游戏,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引发课堂管理问题。因此, 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大有裨益。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的关键。任务设计要符合以下原则:明确真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里特征、接受能力等特点;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不能将诸多难点重点放在一个任务中。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 让学生通过努力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 从心理上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愉悦, 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减少影响课堂教学的不良行为。表面上看教师好像没有采用任何课堂管理措施, 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了。

●总结

解决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问题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提升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保证。面对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育工作者应透彻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 从规范学生行为, 优化教学环境, 改进自身教学等方面入手, 对症下药, 突围课堂管理困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继红.关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管理程式构建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7)

[2]姜春霄, 林刚.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刍议.基础教育参考, 2008 (5)

上一篇:跨时代的对话下一篇:汉英散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