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2024-06-27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共12篇)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1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设计出其不意合适自身的教学方法,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 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1 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学内容, 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 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 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 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时, 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去处理实际问题: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座位表”到复杂的“成绩统计表”、“班费开支表”……在编制“成绩表”时, 学生学会了求平均分、算总分、筛选不同等次的学生成绩等技巧。但当考试成绩改成用“优秀”、“良好”这种等次记分后, 这些等次还要手工输入, 很不方便, 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 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 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告诉学生, 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 于是了解BASIC的同学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 解决了这一难题。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恰当、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还能培养学生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 信息技术课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 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2.1 演示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 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 学生易于接受, 积极模仿, 促进学习积极性,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向学生演示教学成果则可使课堂得到升华。教师可把即将讲解的内容编成练习, 让能力强的学生试着给大家演示讲解, 演示过程中, 教师可给予提示和纠正, 这样, 既促进优生探索、创新, 又吸引了所有学生注意, 引发他们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认识后, 教师再进行演示和总结, 学生及时、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通过他们的演示, 教师可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既可以对学生学习查漏补缺, 又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促进师生更好的“教”和“学”, 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2.2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提出一系列的任务,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每节课之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提出学习任务,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展开,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 POWERPOINT中幻灯片的制作为例。首先教师展示出制作精美的幻灯片, 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不由得产生疑问:幻灯片是怎样转换的?歌曲是怎么放的进去的?怎样才能在里面放电影呢?等等。与此同时, 教师适时地由易到难逐个解决这些问题, 并耐心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障碍,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 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师生在教学中地位得到转变,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得到真正体现, 课堂效果得到提升。

3 及时进行教学评价,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 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3.1 教学前评价

教师通过询问、考试等方法, 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 学习态度, 学生间的差异水平。通过教学前评价, 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有针对性、有效性地教学。

教学中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搜集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 发现学生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还存在问题?哪些学生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等等.通过教学中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为下面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 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 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 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学后评价可以是课后的评价、章节评价、学期或学年评价。教师可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表扬优生, 鼓励差生, 以期共同进步。

4 结语

总之, 要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应该加大课堂教学力度, 认真把握每个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同时融入情感, 了解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 从而, 培养学生持久性学习的习惯, 相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将会得到升华, 将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

[2]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 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10期.[2]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 电化教育研究, 2000年第10期.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奎东农场中学 陈刚

[摘要]: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目前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注意分析具体的教学问题和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使用多种手段教学,努力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如何协调和控制构成课堂环境的基本要素,保持其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课堂生态,营造宽松而不失紧张、和谐而不失内心激动、融洽而不失师生各自角色的人际心理环境,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仍会是学校中的主要教学形式。但是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可以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比如信息技术课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同了。

我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

一、在课堂上,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这种方式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刻意创设的问题的情景下,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团结协作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活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课本身就是操作多于理论,比如说: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知识、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电子表格、数据库基础、网页设计等课。我们在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的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每节课完成几个小任务,每周完成某个综合性任务。例如,我为学生学习Photoshop使用滤镜时选定如下任务,即制作一个色彩鲜艳且具有立体效果的字。学生看完示例后就会想怎么才能做出该效果,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滤镜使用的兴趣和动力。然后再讲述滤镜使用的优点与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实践完成该任务。完成任务后的学生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促使学生去接受新的任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可听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在课堂讲课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秀学生与学困生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如果单单用语言来分析,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我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h动画,演示起来计算机中的软硬件的组成及关系生动清晰,学生易于理解,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好。

三、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方法,让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理把握合作学习对于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通过合作学习,能将优秀学生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大多数学困生所学知识的质量。协作学习得益的也不仅仅是学困生,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可以在帮助别人进步的同时吸取别人错误的教训来警示自身,并且还能够发觉自身的不足加以改进。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分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并且适当的在教学与指导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一定的认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更有利于学困生的思想发生转变。

四、重复知识、培养能力

重复知识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练习,以反复运用为手段,将新知识的应用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形成习惯。由于当前的中考不考信息技术或者就算考所占分值也不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时没有动力,经常是“学了就忘了,忘了就忘了”,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很不牢靠,以至于到中学毕业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与其到那个时候后悔,不如珍惜现在。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牢牢的掌握所学知识。那么重复知识的训练将是一个好的途径。但是在重复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例如,公式的使用是电子表格中经常用到的元素。那么,在讲这些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复的让学生重温公式的使用,重复公式操作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公式在电子表格运用方面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加深,提高能力。

五、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住处技术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住处技术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正确评价,适当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我在教学中采取多表扬鼓励,少批评,不打击的方式,当学生取得成功和有微小的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当然表扬应适当,要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

总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的侧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取得显著成果,必须摒弃以往教师为课堂主体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比如,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解演示,这样学生也能主动参与进来,提高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给学生规定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像这种实用型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我们下面简单列举一些。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多媒体趣味教学法

初中生对多媒体还是很感兴趣的,相对于教材文本内容而言,多媒体更直观,更形象,更有趣。多媒体的动态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课堂生动多彩,学生也不会觉得乏味,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如,在关于画图软件的使用技巧内容的教学中,图画本身就是需要展示出来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直接给学生操作,什么样的技巧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幅画,然后告诉学生,这些画都不是用纸和笔画出来的,它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画图软件就可以完成,你们是否想学呢?这样无疑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来讲,就是教师给学生制订学习任务,在学习某一节内容之前先把作业留给学生,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用心听讲教师所教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遇到任何疑问,学生也会积极寻求帮助,这样就能更好地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在学习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规定学习任务,课下每个学生制作一份上两个月每周出勤人数情况,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看具体用哪种图表表示更加合适。有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后,学生听课就会更加认真,细心地分析柱形图、折线图、饼图所表现的不同含义,在学习完之后,学生不难发现,出勤人数是变化波动的,如何直观地表现出来呢,当然是用折线图更加合适。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法

探索发现教学法就是教师应当设置悬念,提出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就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集思广益,人人参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自豪感。

比如,在学习多媒体制作作品中插入图像,插入声音,插入影像,插入动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插入这些需要进行哪些步骤顺利完成,掌握哪些技巧能够容易记忆,就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共同学习,展开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会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只有实践才能得真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同样需要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在实践当中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巩固以往的教学内容。研究表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能力更高。

实践内容可以是教师自行提出,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提出,比如,在每一册内容后面都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八年级上册要求用Ecxel工作表统计家庭开支。这个实践活动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家长提供数据,家庭中共分为哪些开支,比如教育开支、生活用品开支、网上购物开支、话费开支等等,每一项开支的大概数值是多少,由学生做成表格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够清楚了解家庭的开支,增强家庭责任感。

以上就是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简单探究,列举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要因人而异,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发扬创新精神,总结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霍惠芳.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延安大学,2014.

也谈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 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讲、学生听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狠下功夫。例如:在教学五笔字型输人法时, 学生对打字练习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网上聊天却很感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因势利导”, 在讲完课后要求大家在校园网中模拟聊天室, 我也参与其中, 与他们交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这样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互相比赛, 看谁的打字速度快, 天长日久, 学生们的打字速度就越来越快了, 而且也完全掌握了这种输入法。在讲Q BA SIC语言时, 适当地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如幸运52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歌手大奖赛中的打分与评分、排序等等, 让他们用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 让他们利用所学的语句适当地编写一些小的游戏, 亲自动手、亲自编写、亲自运行, 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其他章节的教学中, 我也适时地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举一反三, 力求知识的系统化。教师的有意引导, 对学生将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一个人是受益终生的。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 进行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在信息技术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例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 自己查找相关的内容, 而且查出的内容图文并茂, 比教材更加详实, 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本课的知识, 也学会了搜索引擎的使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我也适当地引导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解决, 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充分利用互联网研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样使学生的视野更宽阔, 使教学形式体现出最大的开放性, 同时它还可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在各个学科渗透。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 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技术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作为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工具, 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以培养学生的诸如自学能力、知识的整合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教学目标。

三、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得以体现, 信息技术课教学也是如此,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例如我在讲控制面板的时候, 告诉学生控制面板对计算机系统的某些设置可能引起有些操作不能正常实现。如屏幕保护程序密码、鼠标的设置等。这就需要教育学生维护好计算机, 树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当今社会,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吧的兴起,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一些含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一些不良的髟响, 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去正确地引导。例如:在讲互联网知识的时候, 我举出了几个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因无节制上网最终导致犯罪的案例, 要求他们引以为戒, 正确对待, 引导他们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5

荆州区雨台中学

吴爱华

初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技能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如何在我校“315”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呢?笔者将一节课分成三个阶段即理论部分、上机部分和课堂达标部分,分别对应“315”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拓展,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一)理论部分(10分钟)

1、理论部分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部分。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基础知识、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小学阶段基本上没有安排信息技术课。来到初中后,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给了他们接触计算机、互联网的机会,同时信息技术课对于他们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向往的。因此,如何上好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对于他们今后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

3、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

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已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二)上机部分(30分钟)

1、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更加轻松、灵活地掌握课堂的进程、秩序,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PS for Windows 或Word设计贺卡、办报,用Music作曲、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网上冲浪”注意安全。

在Internet上进行冲浪,会使学生在学习、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遍知天下事”,是件大好事。但由于网上存在大量“儿童不易”的网页,因此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事先做好准备,如安装相关过滤软件,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尽情的“冲浪”。

(三)课堂达标部分(5分钟)

这一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所学内容,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当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也就将本课内容完全“消化”了。最后老师只需要检查一下完成任务的情况,并根据完成情况评出若干名优秀学生予以口头表扬。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分层教学    分组指导     学生自学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对于那些未来的建设者而言,信息技术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生活几乎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教学者更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它不同于其他的科目,那些公式、定理也许学了一辈子也用不上,而信息技术适用性强、使用率高,而且使用范围也很广泛。种种原因迫切地要求我们努力学好信息技术,教好信息技术。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教学目标。因为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改名后,我觉得信息技术的概括范围更广,它是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以机器智能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技术。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是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学生自学为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是采取“分层教学、分组指导”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基础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讨论和交流,有利于他们掌握这堂课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师,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定的思考。接下来,我从两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一、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定义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

二、怎样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倘若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靠内在的动力驱使,则很难长久坚持不懈。因此,教师的不断诱导十分必要,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自觉的学习中,达到欲罢不能、以學为乐的愿学、乐学境界。

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学生愿学、乐学状态,还应追求学生是否会学、善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善学,以不变应万变。然而学生的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关键还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指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以不断地提高。

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技术课,它要求70%的课堂时间是在机房学习,导致了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何辅导学生自学好这门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首先要相信他们具有巨大的潜能,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尊重他们,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再次,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插话,鼓励他们在辩论中寻找正确的答案,由他们自己评定谁的方法最好、最新颖、最独特,教师要不时地给予激励。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就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应当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以任务为导向就更容易设计,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由于不同学校的微机教学条件不同,导致学生的微机学习不连续,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生学情不齐。我们可以把那些学习情况差别不大的学生分成一个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然后再和其他的小组交流,把小组的范围不断扩大,最后达到步调一致地向前发展。我认为采取这种“分层教学、分组指导”的方法是很适用的。“分层教学、分组指导”的中心环节是分层异步的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辅导学习组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学懂学会,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可见这种组织形式从知识和能力上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的教法,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及通过探讨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7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能综合地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 合理地利用以其形、光、声、色等多种图文声像并举的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刺激学生对信息的兴趣, 从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求知欲望增大了, 对学习不再是被动了。例如, 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课的教学中, 把生物多样性的情况转化成图片或者影像放映给学生, 这一个做法将之前课堂上枯燥的文字和语言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像,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也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感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在设计课件时, 特别注重导入的环节, 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才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如在制作《花的结构》课件时, 截取各种花朵争相开放的画面, 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上课前进行播放, 学生们一走进教室, 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朵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上课时, 教师发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是开花。”“那么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内容问题就一个一个提出, 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 这时再慢慢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整个课堂中, 学生们都很积极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了主动获取, 有利于加深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去掌握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进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教学时, 旧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例如, 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家蚕、蝗虫、青蛙等生物生长发育的情景,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内容。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还有很多, 比如选择多媒体材料时, 一定要选择能表述所教授课堂的材料, 让学生在媒体和材料的运用中不断地思考, 从而提升认识的感念, 加深课堂讲述的内容和知识的印象。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 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 降低教学时的难度, 同时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面对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也会有好奇和积极探究的心情, 进而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 “土壤中的水分是怎样进入到根的导管中去的”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根部吸水的过程, 让学生很快地明白了所要讲述的问题。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不仅突破了重难点, 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都是普遍采用一些“传递”的形式来授课。在这种教学形式下, 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的, 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新形势下的教学运用了信息技术, 这一个新的方式不但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而且在已有的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多向互动的, 学生要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 通过教学方案认识、思考, 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下, 敢说敢答, 确定自己的认知方式。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 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我认为, 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加尝试、多用心机, 就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自然!

摘要:所谓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 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 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 优化了课堂教学, 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而且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 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 应积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使生物课堂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关键词:教材重点,教学情境,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汪忠.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孙福海.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堂的层面及角色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 (1) .

[3]卢盛明.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教育观察, 2012 (3) .

[4]田伟华.认识三个特性把握三个原则——论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浙江教育技术, 2013 (3) .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8

在学校教育中, 每个学科都离不开相关概念的教学, 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一门学科的概念, 对学好这门课而言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以说, 概念是组成一门学科的基石。所以, 概念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虽然只是副课, 但也涉及很多概念, 例如:信息、网络、病毒、数据库、IP地址、域名, 等等。这些概念怎么教才能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面向的对象是高一年级,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对信息的定义, 不同的领域专家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 尚无唯一的、权威的定义, 课本上分别列出四位专家对信息的定义, 到底怎么开展对这个定义的教学才有效呢?对高中学生而言, 他们对信息都有一些基础或是感性的认识, 这些都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基础。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两种概念教学的方法: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来学习新知识。不同点是概念形成是通过鉴别相关概念的正反例来学习新概念, 而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 新概念可能和旧概念有上下位关系或是类同关系, 等等。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直接向学习者呈现概念的关键特征, 学习者通过把这些关键属性和自己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关联同化来学习新概念。比起概念形成, 它更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概念学习。

本节课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二、教学流程

1.抛出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平时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一些词汇, 比方爱、素质、美……当有人反问我们它们真正、准确的含义 (定义) , 你会不会被瞬间问倒?这是为什么?文字全都认识, 却看不懂专业的书籍,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 我们不明白其中专业词汇的定义, 也就是相关概念的含义, 可见概念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平时习惯了先接受课本、教材中专家、权威对各种概念的定义, 然后再慢慢地理解与消化。今天, 对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 让我们“颠倒”过来, 尝试自己来给出“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

2.提出教学目标

明确展示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 给概念“信息”下定义, 理解信息的特征。

第二, 掌握给概念下定义的一种方法。方法概括如下。

(1) 把概念的相关特点 (专业词汇叫属性) 陈述出来, 以关键字的形式罗列, 罗列得越充分越好。

(2) 将罗列出来的一系列关键字, 进行分析、比较、替换、删除、合并, 进而提炼出最能代表事物根本属性的若干关键字。

(3) 将最终确定的关键字, 融合、整理成为一个句子, 形成对这个概念的定义。

3.利用“概念同化”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反思

(1)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可以通过以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信息的特征, 给出信息的定义。例如:课堂上有学生给出这样的定义:“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 具有时效性、普遍性, 具有相对价值并且可供处理的一种资源。”“信息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普通存在的, 具有时效性、确定性, 可以用于共享, 有着相对价值并可供处理的资源。”“信息是以文字、声音、图形等作为载体的一种具有传递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真伪性的资源, 并且不同信息有着不同的价值。”

值得说明的是, 这里不要求学生给出非常完美的定义,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体会下定义的过程, 因为“信息”二字从古就有, 发展到今天, 它的内涵是不断延伸的, 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给信息下定义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2) 《信息及其概念》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个概念的过程能掌握一种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不容易的。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概念, 小到花鸟鱼虫, 大到国家、世界、道德、理想……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些概念的?又是怎么给它们下定义的?通过这节课, 学生可以学习到通过概括关键属性的方法来下定义, 这个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总结, 而不是习惯性地去翻看课本。

(3) 本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来完成, 并利用电子白板突出的交互功能, 很好地体现了对关键字进行筛选和修改的过程, 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教师一直努力做到的。

摘要:《信息及其特征》是高中信息技术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 它是其它后续学习内容的基础, 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一节纯概念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概念同化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对“信息”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经过关键字罗列——提炼——形成概念几个环节, 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出信息的定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信息的特征, 使教学体现学科特色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9

一、如何认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现象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课堂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 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特点

(1)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 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2)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学习需要将科学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新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要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 这是课堂纪律不良的前提条件。

2. 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1)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有分配;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 但欠精确。思维活跃, 经常提出问题, 不轻信别人的结论, 喜欢评论和争议。

(2) 兴趣范围广泛, 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 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性格的可塑性较大, 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重新塑造, 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3) 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 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现实的冲突。这些心理特征是导致课堂纪律出现混乱的内在原因。

3. 学生的个别差异

(1) 自控能力的差异。计算机网络承载着包罗万象的信息, 内容极其丰富。刺激而又颇具诱惑力的游戏, 新颖、交互性较高的网上聊天, 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一种考验。

(2) 操作技能的差异。由于学生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的不同, 学生的操作技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种不协调。

(3) 学习兴趣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名言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不同的学生对搜集资料、上网娱乐、图像处理、网站制作、软件编程感兴趣的程度不同, 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总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活动, 这些个别差异是导致课堂不协调的直接原因。

4. 教师的教学偏颇

(1) 教育宣传不够。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 老师没有对信息技术在今后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

(2) 备课不全面。任何一节课,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备课的内容, 因为缺乏对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准备或安排, 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缺憾。

(3) 对学生的差异注重不够。新课程要求关注全体学生, 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得不到关注, 这就有可能产生“优生”“差生”都在乱的现象。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颇会加剧课堂纪律的恶化。课堂需要有一定的纪律, 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 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但过分强调纪律, 又会扼杀学生潜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 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我们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智慧的启迪, 又要保证教学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 这确实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二、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和技巧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 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有如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1. 巧设课堂前奏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巧妙地设置课堂前奏。比如告诉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 讲一节课, 不操作;第二, 讲30分钟, 操作15分钟;第三, 讲15分钟, 操作30分钟。大家希望采取哪种方案呢?学生会说第三种方案。这时抓住机会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让老师采取第三种方案, 必须集中精力听课, 否则就采取第二种方案, 甚至第一种方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将非常集中。

2. 从兴趣入手, 从应用入手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 这是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回归生活, 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这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

3. 精讲多练

“精讲”, 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 教师少讲, 甚至不讲, 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 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 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 教师加强巡回辅导, 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4. 创设严肃自由、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要做到“严肃而自由”, 严肃是一种规范, 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 要让“差生”敢于提问, 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如此, 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 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 离开混乱走向秩序。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 篇10

一、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包括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正是处在玩乐的天性阶段,只有游戏才能更大几率地引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游戏入学,采用趣味式教学法或者游戏性教学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玩游戏、练鼠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纸牌”游戏或者“扫雷”游戏的规则,在进行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有奖游戏竞赛,在游戏和奖品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快地掌握鼠标的应用方法。

二、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就决定着他们存在生活经验少、逻辑思维差、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些晦涩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创设情境、用画面更直接地体现知识的内容、增强故事性的情节等方法来降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具象性认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下载和安装软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将上课需要演示的内容提前准备,并将关键性步骤截图保存,将重点内容制成PPT演示文稿,在实践教导学生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行操作过程中有据可依,避免遗忘。

三、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坐不住等特点,学生难以对于一项任务进行长时间的探究学习,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方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输入词语和标点》这节课时,学生很容易因为找不着标点的输入方法而产生急躁的情绪,进而过早放弃课程学习,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打开“打字高手”作短暂的训练,这时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为什么在Word里打出来的标点在这里打不出来?”等问题,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将标点切换成空心才是中文标点,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还包括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是理论的来源,因此在教导理论课程时联系实际能够起到加深记忆、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目的,这在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收发电子邮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发送祝福邮件,通过不断使用来加深学生对邮件使用方法的记忆。

五、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还有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两极化现象,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很容易上手操作,在家里接触不到计算机的学生在课堂上则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多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多多进行尝试性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绘画》这节课时,老师在讲述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可以采取向学生命题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某种图画,让学生更好地练习画图工具的各项操作步骤,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生接触计算机网络技术、正确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途径,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主要方法则有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情感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贵玺.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小学电教(下月刊),2013(5):41-44.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情感教学;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网络技术,认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方法,获得计算机基本处理技术的主要途径,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意识为主要目的。但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社交软件、网络游戏等阻碍了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学拉近学生与自身、与课程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包括寓教于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正是处在玩乐的天性阶段,只有游戏才能更大几率地引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以游戏入学,采用趣味式教学法或者游戏性教学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习《玩游戏、练鼠标》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纸牌”游戏或者“扫雷”游戏的规则,在进行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有奖游戏竞赛,在游戏和奖品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快地掌握鼠标的应用方法。

二、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就决定着他们存在生活经验少、逻辑思维差、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些晦涩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创设情境、用画面更直接地体现知识的内容、增强故事性的情节等方法来降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具象性认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下载和安装软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将上课需要演示的内容提前准备,并将关键性步骤截图保存,将重点内容制成PPT演示文稿,在实践教导学生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行操作过程中有据可依,避免遗忘。

三、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之一。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坐不住等特点,学生难以对于一项任务进行长时间的探究学习,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方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输入词语和标点》这节课时,学生很容易因为找不着标点的输入方法而产生急躁的情绪,进而过早放弃课程学习,因此老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打开“打字高手”作短暂的训练,这时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为什么在Word里打出来的标点在这里打不出来?”等问题,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将标点切换成空心才是中文标点,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还包括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是理论的来源,因此在教导理论课程时联系实际能够起到加深记忆、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目的,这在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收发电子邮件》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发送祝福邮件,通过不断使用来加深学生对邮件使用方法的记忆。

五、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情感教学方法还有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两极化现象,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很容易上手操作,在家里接触不到计算机的学生在课堂上则更需要教师去引导,多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多多进行尝试性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使用画图工具绘画》这节课时,老师在讲述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可以采取向学生命题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某种图画,让学生更好地练习画图工具的各项操作步骤,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生接触计算机网络技术、正确认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途径,使用情感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主要方法则有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以情助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兴引行、鼓励学生多尝试学习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情感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贵玺.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小学电教(下月刊),2013(5):41-44.

[2]李晶晶,苟丽敏.“故事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2):102-104.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12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神奇的地方等下一篇:数学教学的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