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2024-09-03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共12篇)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1

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实验课题阶段小结

以网络为核心的新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用,我作了一些尝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给了我一些启发。

一、成功的反思

我曾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感知,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情感体验,取得一定的效果。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山峦叠翠,万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静谧清新,自然风光纯朴粗犷。”对于这些景物,自己没见过,无法向学生生动描述,学生没见过,也无法想象,真是难教难学。信息技术就帮我解决了难题。课前,在网上收集了有关“泰山十八盘的雄伟”、“华山山背的险峻”、“黄山云海的变幻”、“桂林山水的清秀”这几组图片。上课时一播放,课堂顿时哗然一片,一切都不言而喻了。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学生竟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

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向往之心,学生如身临其境,自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经验。也唯有如此学生才把这些经验感受内化到自己的知识行为结构中,形成自身的发展。

二、失败的实践课给我的启示

我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中去取得些许成功,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现成的信息资料呈现给学生的,如果让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查找资料,然后重组成自己的学习资源,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却出现另一种景象。

比如:我们教学“特产”这一单元时,我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到网络查找资料。交流学习成果时,我发现了一个个问题。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迅速地进行判断和和取舍并进行资源重组。一部分学生家里又没电脑,不能把课堂延伸。还有就是即使学生手里拿着好不容易搜集来的资料,却有一些字不认识,或不理解其含义。

这次实践给我的启示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首先信息老师与语文老师密切配合,语文老师需事先告知信息老师自己的教学设想,沟通好这堂课将会在哪一方面,哪个层面上进行整合,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信息技术,其次就是老师自身也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或把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一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这样可以节省学生搜集材料时间。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2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 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 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 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 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 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 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上一级的学生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 还不熟练,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我找出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晰, 易于控制进度, 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多练习, 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 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 使学生对Word 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 先熟悉Word工具, 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 使他们在玩中练, 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出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 不能盲打。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 使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也给别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学生, 我的解决办法会因人而异,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当受到老师鼓励赞扬时,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 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仅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 了解一些新的软件, 一些网络知识。为此,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花3~5分钟时间, 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 并且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 要有一种意志力, 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 学生学习时就有了目标, 有了动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3]林永胜.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实践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1(8):86-86,83.endprint

【摘 要】“吾日三省吾身”。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日常的反思中得到完善。同样,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进行日常分析,使其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较好掌握信息技术,对将来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反思,做到在反思中发现不足,从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3]林永胜.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实践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1(8):86-86,83.endprint

【摘 要】“吾日三省吾身”。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在日常的反思中得到完善。同样,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进行日常分析,使其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较好掌握信息技术,对将来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反思,做到在反思中发现不足,从反思中进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之必要

(一)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常常反思,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个人是否已经做到最大努力,是否在混日子,是否爱学生,课堂时间是否充分灵活运用,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有关联,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二)突破固有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有着固有的模式,而一旦定格,难以改变,包括思维定势、权威定势和书本定势等。教师应该在反思中进行思维创新,寻求师生交流新方式及新的教学表达。

(三)个人完善的要求。教师在反思中进步,认清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教育,并努力寻求自身的完善,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个人素质也会相形见长。反思能激发教师的学习追求,反思产生困惑,困惑推进学习进步,进而在书海中徜徉,得到知识的提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论述

(一)反思总要求

1.反思的寻本溯源。教学是个历史过程,教师应该从历史动态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结合学生意见,进行教学完善。

2.学习反思。教师应该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学习他人长处,开展听课交流,与自身缺陷作比较,去粗取精,提升自我。

3.讨论反思。教师相互之间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定期进行交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分享经验,总结技巧,到达共同提高。

(二)反思具体的操作办法

1.书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记录着教师当天教学情况,是教学主动探求自身教学不足的主要方式,应该真实记录,不偏不倚,直面错误更要肯定经验,做到持之以恒。

2.自我反思表格外化。教师可制作简单表格,以视觉形式外化,着重主管感觉,做到课后反思与周度反思结合。

3.互动讨论。相比与教师的自我反省、反思,通过自我寻找矛盾、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来说,互动讨论突破了反思的局限。教师们互动讨论借鉴,群体献智献策加强了交流,丰富了教学经验。

4.论文撰写和课题反思。教师应有写论文的思想准备,针对课堂提问、学习探究、课程引入、概念讲解等,自行撰写研究论文,这能从根本、大局上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目标,青年教师更不可推卸。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做到教学的反思、改进、提高。这样的感受是撰写过论文的教师都有过的。课题研究指教师以小问题大处理的方式,对困难问题进行谈话、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求问题产生根源,进行课题方案研究设计,集中众智,得到解决之道。虽然各种原因使得课题研究困难,所以有借鉴性数少。其实课题研究应该小问题大入手,结合实际。

充分利用科技图像。对有条件的学校,保存着优秀教师教课录像,教师可以自行发掘,在观看过程中记录觉得该学习的地方,思考这样做的目的,为什么,以及换我该怎么做。对于自身的录像,应敢于直视,发现其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应该进行对整体有所把握,考虑是否应该更改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是否能进一步完善。

(三)反思需要内涵的提升

虽然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自我的提升,但反思大多只限于皮毛,难以根究其内涵。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经典教学课堂示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配合紧密,自学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无一不应用其中,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与学生都大放光彩,为之激动。但是,在每年的教学实践中,此种课程少之又少,原因是因为这种只存在于教学参观与比赛中,教师内心上对此产生排弃。那么,教学不仅要反思,而且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做到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我认为内涵的提升应该做好几个方面问题。

反思正面性。根本目的是使教学行为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从感性的高度提升为理性认识,从各层面发挥反思闪光点。可以对下面几种情况进行思考:何种情景可以促使教学实践成功发挥;教学应该以何种理念作为支撑即理论性支持;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从成功教学案例中给我们的启发点等。

反思负面性。即对教学实践中缺点的反思,教学活动难免存在不足,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其归纳分析。应该进行以下思考:教学活动中的难处;难处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即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下次教学我会怎样改正发挥;从中我学到了什么启发等。

反思对比性。即对不同的教学行为对比反思。如大部分老师都担任着几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行为,进行正面与负面反思,然后理性对比,从中可以得到何种启发。这种自我的对比反思,对教师个人要求较高,要有正面的勇气。因为同一教师的不同教学,主体的同一性决定了教师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应该冷静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推动自己教学成果的不断进步。

三、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进行理性反思,提升反思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顾志方.VB选择结构的教学与反思——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25,27.

[2]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J].成才之路,2011(23):5-5.

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反思 篇4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 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 :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 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5

信息技术《英文打字练习》的教学反思

前几天有在网上看到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对与键盘指法有明确规定: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要求小学阶段作为常规训练常抓不懈。但是,应杜绝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的作法........

看后对教学有点感悟,学校老师早以提醒多次二年级的键位训练,英文练习等,孩子对多次反复的练习兴趣全无,因该动动脑子想些可以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了一些教学方法:首先5分钟自由键位感觉训练,让学生在键盘上自由练习;而后对学生进行英文录入比赛(测试)抓气氛,比赛必须规范,同一界面发令开始。表扬本次比赛前10名并且设置班级“打字小能手”排行榜,定时练习更新排行榜,达到本阶段训练标准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评选出本次比赛中的优秀小组(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共同最先完成比赛的小组)给予表扬,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忘记纠正不规范操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6

本学期信息技术的教学已经进入尾声,而这最后一个月也恰恰是最为关键的时刻。回顾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以校园安全工作为主线,介绍多媒体技术相关内容,在《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平淡的背景音乐编辑内容设计成:手机彩铃的制作,或者给视频软件配音等更符合高中生兴趣、更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探究能力,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复习课中,我又以即将临近的圣诞节为主题,布置学生完成综合性练习,不仅很好的落实了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更能让学生理解多媒体在生活中学习中应用广泛,信息技术能为生活添色彩。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以强制的手段———训斥、向班主任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的观念是“强制学习”,现在的观念是“吸引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接受学习。

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2)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实施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新课程所提倡的主题式教学,很多教师同仁虽有所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目前采用的仍是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目前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过 程不是 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

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还有师生互动。课堂效果显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对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

再如,我在讲解《无所不在的信息》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了信息及其特征等相关知识,期间利用野外生存训练来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展示了生活中的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接着用“啤酒和尿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信息的特征等,最后用互动练习让学生竞赛,整堂课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但是效果并不错。所以,我们既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要完全抛弃传统方法,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2.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我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以达到中观目标。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反思 篇7

一、反思什么

(一) 反思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 提升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对此, 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 反思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了什么理念, 是否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

如在设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时, 教师应透彻研究教材, 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并以网页的形式发布, 让学生了解这堂课教学的内容, 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 反思教学模式

选择何种教学模式,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当然, 这首先还要以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为前提。为此, 这几年, 我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信息技术教材各章节特点, 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般对每章开始部分的理论性教材内容, 可制作小课件进行近似“注入式”的教学, 并适当留出学生练习的时间;在进行具体应用软件操作时, 可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探索实践。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 但我们的教学目的, 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操作或几种软件, 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例如, “复制”操作, 方法很多, 教师不可能把每种方法都作具体介绍, 只能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其中的一两种, 其他方法, 学生会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与“复制”相似的操作方法。

在真正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课堂里,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中心, 信息交流中心。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活动的策划者, 学生是学习主体、活动主体。尤其是互联网部分的教学, 更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在这种课堂教学中, 拥有计算机设备, 拥有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库,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越条件。因此, 在网络主题探究活动中, 可采用直接以学生的探索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提出了与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并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有关线索, 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操作, 体验成功与失败, 评价自己的活动, 从中获取知识, 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 反思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 我们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 开发、利用学习资源, 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不同学生的差异, 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 网络教学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计算机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的“海洋”中学会“游泳”, 而不让其被杂乱的信息所淹没。所以在选择哪个主题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时,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喜欢学什么, 特别关注哪方面的问题。记得那是学校组织学生到恐龙园游玩后的不久, 大家对恐龙的相关情况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与热情度, 于是, 在课上我就以“走近恐龙世界”为主题, 让他们展开探究活动, 及时满足并实现了他们的心理渴望。果然欣喜地看到, 他们的参与更为积极主动, 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二、怎样反思

自觉反思是教师应该坚持要做的事, 教师越能反思, 就越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 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

其一, 教师在每天教学结束后, 进行教学反思并写好反思日记, 把当天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失误的地方, 改进的措施记下来, 便于指导以后的教学。记得有一次让学生做Word自选图形相关操作时, 居然发现有学生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擦除”按钮擦除自己画得不满意的图形, 结果肯定是无济于事。对此, 教师应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想法, 能想到以前学过的相似功能命令操作, 同时也让他们明确了对于不同对象的操作需要用相应的功能命令来完成, 千万不能想当然。上完这堂课, 我当即就写了一篇教学后记, 上另一个班的这一内容时,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写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自主、自觉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最佳方式, 是教师思想和情感发展与厉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享受着教学的快乐、思考的快乐,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

其二, 以他人之课为鉴, 把每次听课都当成一次学习、反思、提升的机会。课堂就像一面明镜, 映照出自己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从而促使自己去反思, 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当你听到某些教师在说一些不准确的专业术语时, 暗暗警醒自己要加强技术修养。当看到某些教师一个独特的设计在课堂上收获了学生的肯定时, 想想这背后的付出, 自己是否为此而执著努力过?当看到某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 真的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其实, 你看到别人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 很有可能就是你存在的问题或努力的方向, 与其说是听别人的课, 还不如说这是在听自己的课, 这是一个积极主动发展自我的过程。

其三, 坚持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还需要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武装自己, 增强吸收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扩充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像一些名师的成功案例, 对自己来说, 可以看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许多相关、相近甚至相同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学习相关案例, 把握其中的规律、特点, 做到心中有法, 这样, 在实践中自然就能得心应手, 驾轻就熟。

三、结束语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新课标;反思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1、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方式过于呆板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理论性知识过于抽象。如果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以讲解知识为主,忽略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同时,程式化的教法也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学生只是简单的拷贝了教师的知识内容,并不能真正将其领会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种种问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改进信息技术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需要教职人员深刻的反思。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改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毕竟不是高考学科,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所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

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

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跟紧时代脚步,多讲解学生感兴趣的有关信息技术行业热点话题,尽可能地把知识联系社会、指导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在高中信技课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的主观动力。

3、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拓展实用性教学内容,要善加利用学生对信息学科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课堂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下足工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新颖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应以此为根本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PPT中怎样插入剪切的VCD片段、音频视频格式的转换及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不仅实用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直接明了。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9

省编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五课《报刊说明也美化》是本学期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的是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并对其美化。 《报刊说明也美化》一课主要学习在word2003插入文本框,让学生掌握文本框的相关。文本框是利用word等office办公软件制作电子报刊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恰当巧妙地使用,能使电子报刊的布局更合理,页面更生动,版面编辑更容易操作。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制作电子报刊的制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学习了报头画的插入(图片插入的方法)因此,我让学生首先观察教材中的报头样画,告诉同学们一个报头的组成包括三部分,然后,引入刊头说明文字如何输入才能和报头字、报头画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文本框。 对于文本框的使用,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觉能力,我先让学生看书利用文本框写出自己的报刊说明,并对其编好的文本框进行美化。 在学生编好报刊说明,并或多或少地使用文本框进行美化的同时,我再根据学生中文本框使用的情况进行演示点拔,并适时用教学演示软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报刊说明。 在修饰文本框环节,我及时进行引导,填充效果的四个选择“过渡、纹理、图案、图片”都可以尝试尝试,每种效果的分项要大胆尝试,力求文本框更美。 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们操作困难的是文本框美化后与报头字、报头画的巧妙组合上。在这里,我利用教学演示软件进行演示讲解,图片的环绕与叠放方式,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完善如本节课的报头样画一样的自己的报头部分。 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我要求学生可参照样画,不具一格,文本框可选横排,也可选竖排,竖排文本框的使用见本节课最后部分。在完善作品中,我为了打开学生思路,并展示了两个样报报头,(横排竖排各一)给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这节课整体的教学效果不错,也基本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10

利用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欣赏已制作好的“可爱的大熊猫”作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乐趣,从而为导入本课所学内容奠定基础。

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所看到的幻灯片中,有哪些元素呢?

生:文字、图片。

师:在幻灯片中插入了图片有什么效果?

生:......

师:今天,我们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并对图片格式进行简单设置。(板书:第2课 可爱的大熊猫)

(二)新授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从旁引导为辅助,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所学内容

1、学习插入图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资料,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再让同学来讲一讲,达到全班同学掌握的目的。

师:首先我们启动Powerpoint,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找到我们上节课保存的演示文稿“国宝大熊猫”。插入一张“新幻灯片”后,自己试着在本地磁盘D中选择一张喜欢的大熊猫图片插入到Powerpoint中,看看谁最聪明?

生:(大家尝试操作)

师:操作成功的同学帮帮旁边的同学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生:(单独边讲解边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2、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此知识点较为简单,采用播放教学课件,从而让同学们自己试着放大或缩小图片,让学生掌握此内容。

师播放制作好的编辑图片的课件,让同学们自己领悟操作要领。

师:首先,选择一张图片,在上面的八个圆圈就是八个控制点,把鼠标放在上边成双向箭头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根据需要来缩放我们的图片了。

生:操作练习。

3、旋转图片的方法:大熊猫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爱,它想给大家表演摆姿势的节目。通过教师演示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旋转图片的.方法。

师(演示操作旋转图片的方法,请学生认真观察)

师:你学会了吗?让你的“大熊猫”也来表演表演吧!

生:(尝试操作)

(对于本课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课件自学,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以及由教师演示、同学演示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主活动及作品展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11

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过:“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有无伤害。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但可能有部分老师的处理会有意或无意伤害了学生。如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就批评他,或直接让他坐下,而不分析他错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在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出现一堂课上没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教学气氛就比较差,影响我们的教学激情,同时我们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另外一些差生,每次考完后成绩大部分是不理想的,有教师就要说他成绩怎么考得这么差,拖班级后腿……而不注重他的进步(如总是错的题会做了,粗心的毛病改掉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厌学,产生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

二、认真反思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分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言说话不当,或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另外我们每个学期至少会有一次全市的教研活动,那至少我们可以听到一些优秀的课例,我们也可以取他们的成功之处用在自己的教学中。所以我们应该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舍弃糟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取其精华用在以后的教学中,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

现在学生在信息的学习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我们不能以他的学号来划分他们的优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采取分层教学。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能吸引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游戏、FLASH动画演示、采取学生制作网上评比等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怎样用学生理解的方法去教他们自己去学习,如何去掌握。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就不会出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无事可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可以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中进行。

五、注意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和互联网建设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信息协作平台。

反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境化问题 篇12

一、案例分析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让幻灯片动起来”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课, 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我们先一起欣赏几个获奖作品 (每个作品只浏览一个大概, 播放两个作品后, “啪”, 突然停止播放) 。

生:再看看嘛, 好漂亮!

师:为了让大家能通过例子了解更多技巧, 老师共享了这些获奖作品。

师:大家知道这个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生: (齐声) 用PPT做……

师:是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幻灯片动起来。

【评析】教师通过欣赏优秀作品,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课后检查学生作品完成情况发现:有的做了简单的动画但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有的作业没有按要求改名, 有的连作业都没有交。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兴趣点并不在学习内容上, 而在于“欣赏作品”上。如在学生演示操作环节中, 演示的同学操作比较慢, 其他学生都很着急。但这个着急不是因为学不好而着急, 而是为不能“欣赏作品”而着急, 甚至有学生在下面喊:“换人!换人!让×××来!”。因此, 如果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而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没有价值。

二、明确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笔者以为, 应该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信息技术课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创设的情境有价值。

1.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西安欧亚学院的吉雪亭, 刘琪两位老师在《情景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一文中认为情景可以是真实或虚拟的, 它能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问题的方法, 提高同学们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钟启泉教授认为“情境教学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 建构意义。……这里的情境是基于现实世界的, 是与现实世界一致或类似的。”张新华老师则认为“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的情境出发,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以形象为主体, 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 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分析, 笔者认为, 所谓情境即是为学生参与学习所营造的教学环境, 情境教学法即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把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 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2. 信息技术课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马宁、余胜泉两位老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一文中认为,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提供资源环境的工具、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 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重多的角色。笔者以为, 信息技术作既然为一种工具, 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操作方法, 学会学习, 通过一种应用软件的学习, 触类旁通, 会正确使用其他应用软件,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把学到的技术进行迁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断地操作, 如果纯粹在教师的安排下做作品, 课堂教学的内涵就显得不足, 好像是学生在山中转悠, 而没能到山顶, 体验“一览众山小。”

3. 信息技术课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迁移三种功能, 这三种功能是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 以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愉悦学生的心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学, 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中来,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错误观点, 使信息技术手段的形式与效果、情感与信息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让课堂变得绚丽多姿、精彩纷呈。

三、信息技术课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创设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时如下策略值得采用:

1.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 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才能使学生对情境所涉及的人和事产生移情作用, 产生学习的沉浸效果, 主动地建构知识, 达到信息技术课中从生活中来, 技术应用于生活的目的。脱离真实情境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常常“沉淀”为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惰性知识”或“惰性技能”。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 把生活融入教学, 使教学面向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 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的已有经验。如《制作精美贺卡》一课, 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每个人都爱着自己的母亲, 母亲节来了, 同学们打算给母亲送什么礼物呢?送一张自制的贺卡给母亲怎么样?

2. 寻找学科间整合的有效切入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以技术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为了学技术而讲技术的情况, 为此, 教师可以以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技术知识学习的有效载体。如八年级信息技术“字处理”的综合运用———《制作电子报刊》一课, 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生物课《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创设情境:同学们, 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每天吃的食品是否有营养?是否安全?应该如何搭配一日三餐呢?接着, 允许同学们从网上查找资料, 并且请同学们以不同身份 (自己、父母、长辈、某类病人) 寻找资料, 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又如前面所述案例中, 学习完《让幻灯片动起来》后, 可以结合生物、地理、政治等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综合练习, 制作成电子报刊以宣传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 加深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操作的运用, 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还能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 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供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现代社会, 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在课堂中创设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互动交流的快乐。在新课程背景下, 加强小组间分工合作不失为信息技术教学特别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弥补了学生间水平的差异, 提高了学习效率,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如学习《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一课, 新课伊始, 教师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信息, 提出三个问题: (1) 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2) 在使用信息时有哪些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 (3) 使用计算机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学生很难快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于是教师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从网上查找资料并在班级的QQ群内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让学生整理资料制作成宣传小报在全班或全级进行展示汇报。

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创设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借助网上交流工具,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促进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成为可能, 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4.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去情境化”

“去情境化”是西方认知与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将知识从具体的情境中分离抽象出来, 从而超情境, 成为概括性的知识, 学生对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 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郑毓信教授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是要有从超载问题的现实情境过度到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式过程即“却情境化”过程。扬州教育学院的潘胜洪老师在《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一文中将情境教学的过程概括为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化 (创设数学情境) ———去情境化 (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再情境化 (注重数学应用) 。这三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构成了数学情境教学的整体, 在教学中对任一环节的忽视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一样, 都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型学科,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过程, 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再适当地“去情境”以获得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再创设“情境”, 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情境中所涉及的问题, 如此反复, 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到自然地迁移与深化, 才能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学习《制作精美贺卡》一课中, 为母亲制作完贺卡后, 还可以引申到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让学生知道学习“字处理”软件不只是编辑简单的文本, 还可以设计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教学情境, 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又使所学知识得到的迁移运用, 同时, 教师可以承诺为每个学生打印一份他们所做的贺卡, 使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变成实物送给亲人或朋友,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 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教学情境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真实事件及其相关背景, 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 “情”是指教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获得的技术、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学习与生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吉雪亭, 刘琪.情景教学内涵和外延的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7 (1) .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新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5) .

[4]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

[5]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000 (11) .

[6]王林利.“去情境”, 让思维走向深刻和智慧[J].教育研究与评论 (小学教育教学版) , 2010 (2) .

[5]潘胜洪.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上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下一篇:合伙人协议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