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2024-09-26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精选7篇)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篇1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范佳宁

面对新课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每一位教师所面临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更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经过多年的教育理论学习,结合自身的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探索,笔者认为,教学成功(有效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活动之后,及时分析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的成败得失,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进行反思的过程。在课堂上完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教学比较难,课堂上的某个突发事件,或学生的一个提问,都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评价,并写好教学反思或教后记,总结经验教训,以此积累第一手材料,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做到天天反思、堂堂反思,不断地追向“自己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因此,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有效教学。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讲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具体到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如何使教学反思有效化,从而推进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呢?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解决与课程或生活相关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来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如果我们不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眼前的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没人教就不会,无论对工作还是学习都是相当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有一些新的软件可能会使用的人暂时还很少,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有根据规律自学的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能通过掌握知识规律从而自学新软件或程序,并直接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很多教师包括笔者以前都仅仅以掌握课本知识点为目标,没有往深层次考虑教学的根本,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一旦遇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或生活中的需要就手足无措,无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反思,笔者调整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上时刻渗透“授人以渔”的思想,积极付诸实践,终于在一段时间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由此,笔者深信,教学反思能直接促进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反思,笔者初探了教学反思的几个要点:

一、把握“反思”内涵,增强教学反思的预见性

我们知道:教学反思是以发展教师为直接目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要求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具准备与应用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与分析,用文字进行概括,警示自己,改进教学,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教学反思应具有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即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觉性(即用自主、自觉的态度去反思)、发展性(即通过有效反思使教师得到发展)。明白“教学反思”的内涵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二、把握“反思”重点,增强教学反思的针对性

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一般来说,要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是否透彻、到位?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恰当?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等;教师教的反思包括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理念是否体现教材本质、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流程、预设是否优化、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等;学生学的反思包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或是否有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为主要反思对象,否则反思就容易无的放矢。当然,每次反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教学活

动中某一亮点(教学机智生成点)进行深入剖析,作认真反思,这样日积月累同样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与专业的发展。

三、把握反思策略,增强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具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是一种充满艺术的再创造活动。我们的教学教育反思,就必须把握其规律性,科学合理灵活的运用反思艺术,增强其实践效果。

一是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反思理论、观念。教学反思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等于自我检讨,反思应该是在先进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引导进行深层次思维的过程。引入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创新先进教育理论和新观念,保证教学反思与时俱进,才能吸收和发展理论精髓,打破原有的定势和平衡,激活反思思维,拓宽反思思路,开启反思智慧。否则,我们的反思只能是简单的课堂回顾和浅层次的检讨,不能触及灵魂,不能从根本上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那我们的专业水平自然就无法上档次。

二是勇于通过反思促进合作。教育教学中反思,一般可分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引起的反思和教师与教师间合作形成的反思两个层面。在实践中,我们要在合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合作,并通过反思促进合作,以增强反思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前要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预案)进行审视,看教学流程有无调整和补充的必要。其次,在课中要随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即反馈的教学信息进行反思,并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策略。再次,在课后要对整堂课作全面(或重点)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把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体验、体会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见地。在与同事间互助指导式听评课,或是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同事、领导、专家,或是把自己写成的反思案例交与同行进行分析和批判,使反思由个体行为变为个体与群体结合的反思行为。这样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在反思中共同成长。

三是利用“悬疑”设置目标促进反思。在预设教学时,要根据本课内容的目标及其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基本状况,有计划、有意识地确定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一问题进课堂,与学生互动围绕这些问题组织教学,直到把问题弄清楚、搞透彻。课后,再及时对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作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并运用到下一节课乃至今后的教育教学之中。

四是形成良好习惯拓展深度反思。反思不能局限于、终止于“课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日记”,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调动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觉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用文字认真地把自己的反思所得到的感悟、感受、感想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结论,用自己在反思中所产生的新观点、实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教学,并在新一轮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此“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师生的素养从中才会有所提升,才能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重新回顾、感悟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之举,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激励。通过反思生成的情境,可以积累形成教师的创新经验,使创新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学而不思则罔”。会反思,坚持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会在反思中提高。每天在思考的教师,每天在进步。假如我们在教学中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那么反思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途径。只有冷静反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再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篇2

一、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 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性教学而言, 当前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 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 还必须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的基本策略, 为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 必将先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探析, 在分析教材上下足工夫。为使教学更为有效, 我们建议在备课与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

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 往往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表层上进行反思, 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支撑。很多人往往就事论事, 单就某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去思考这样做或不这样做, 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 以及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做法。糊里糊涂地学之、听之、改之、做之, 上完课后还是糊涂。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 ……然而, 退思往事, 失误之处不少, 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 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 行为决定成败, 专家的教学经历启示我们, 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 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专业成长步伐。退而思之, 不如思考在前。

具体的如:首先, 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 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次, 发挥备课组的功能, 积极参与备课的集体讨论,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做到准确、明了、精练, 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 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 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反思改写, 直到真正满意为止。

三、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 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 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未必统一, 它受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反应,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的机智的调整。

(1) 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 所提问题或所举事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

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好的引入相当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引入得好, 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 开讲前三分钟教师切入的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到第八章《动画制作》时, 在引入时首先广播了一组动画, 包括 (GIF动画和Flash) , 看动画时要学生观察, 这些动画有何不同 (注:GIF动画是平面动画, 而Flash可以制作三维动画) 。学生观看了这些动画后很激动, 问我这些动画是哪里来的。我顺势引导, 播放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学生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下载。动画不光可以去网上下载现成的, 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都想亲手制作一个。

很显然, 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广播作为课堂的切入语, 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

(2) 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达成。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是课堂效率管理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 取决于教师能否实施好三维目标的第一步,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 获得方法, 体验情感, 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经历新过程, 获得新方法, 体验新情感, 解决新问题。同时,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 依赖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网络设备时, 许多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两个设备搞不明白。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 重温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

交换机 (英文:Switch, 意为“开关”) 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 (可以是计算机) 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 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 以最佳路径, 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英文名Router,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例如要把校园网接入因特网, 路由器至少有1个接入口用于外部网络, 其它接口用于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互联。

其次, 提出问题情景。

(1) 在我们机房内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什么设备?

(2) 我们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什么?

(3) 路由器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

在问题提出之后, 并不急于让学生来回答, 而是先让他们参观机房, 实地考察设备的接入情况, 同时也熟悉一下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 (1) (2) 两个问题了。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交换机”, 而且交换机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 组成我们机房一个局域网。校园网和外部连接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可以直接和交换机连接。第 (3) 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 用一台计算机的网线直接接入路由器看能不能上网, 结果是能的。也就是说路由器可以接入局域网, 也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家庭用的路由器直接接入计算机的事实。下面用一个图例来表达一下它们的关系。

四、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

在上完一课时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 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 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 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法、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进行课后反思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即把教学中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

(1) 总结精彩片段, 反思遗憾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与疏漏之处, 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 并对期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进行教学时的镜子。

(2)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

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伤害学生, 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 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导致受伤害学生排挤你和你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与学生的接触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 要用机智的教学智慧与呵护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往。

(3) 反思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通常喜欢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 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哪能对他们简单地“一刀切”。因此,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根据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 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 教学有效的保障, 教师成长的捷径。常问问自己, 我做得如何。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以及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如何进行反思。通过学习反思理论, 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和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反思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信息技术促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新思维;协同互补

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两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造最佳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比如讲述“轴对称”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很方便地制作一些特殊的图形,如建筑、动物、玩具等,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环境中感知对称、欣赏对称美,在这种情境下引入新课,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形象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些数学问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耗时费力。现在许多计算机软件具有测量功能,有利于我们在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去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利于发现图形的性质。如“探索轴对称点的坐标特点”教学时,可用几何画板画一个△ABC,以y轴为对称轴作对称变换,得到△A′B′C′,度量点A、A′的坐标,观察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关系;再度量B、B′的坐标,观察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改变三角形的位置,观察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再分别度量A、A′,B、B′的坐标,观察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用同样的方法,探索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关系。

整个过程直观明了,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以信息技术促数学教学,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现实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學中都有用武之地,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进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丰城市石滩初级中学)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篇4

—选取实际事件来教学

宣城市

在我们学科的公开课展示或优质课评比中老师们用的很多,在平时教学中却很少用。我觉得我的信息技术课堂能基本做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持教学生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对我来说我觉得秘籍就是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充分开发教材,发掘学生身边的生动实例,借助这些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总的来说,我把生动实例的选择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再如在上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课时,我没有按照课本上内容去介绍理论,而是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利用工具栏对以下文字参照各种样式进行不同的格式设置。

文明宣城精彩有约,和谐城市魅力无限

其实做完了这个题目,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此外学生设置的文字恰好反映了我们的城市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进一步提醒同学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文明举止。紧接着我出示了一个主题:我喜欢的好声音导师(学员)。中国好声音是最近两年风靡全中国的娱乐节目,学生们也很喜欢听歌、唱歌,看到这个主题,他们会很兴奋,迫不急待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此时我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好声音的图片以及人物素材,要求学生们分组完成,利用刚才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配合主题表达的需要添加合适的文本并进行设置,再将图片插入配以修饰,增强文本的表现力。这样一个开放性的主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寓教于乐,教师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到机,让学生从理解指纹签到机的原理再到采集信息样本然后再亲身体验签到的过程等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智能工具已经不神秘,不仅如此,它已经很普遍的使用,而且就发生在你身边。每当我上这节课时,我特别感觉利用身边事例的重要性。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篇5

南昌市继红小学施虹冰李小丽

摘要: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是一种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校教学研究制度,为此,笔者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循着学习、实践、反思和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思路与方法,围绕“专题研读、主题沙龙、案例分享”等形式,凭借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制度,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搭建了独具魅力的信息化平台,构筑了自主参与的虚拟空间,提供了高效快捷的研讨路径。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篇6

【片段一】

师: (出示白板课件“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 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 这就是九曲回肠, 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 我们伫立在黄河边, 听着黄河的咆哮, 心潮起伏, 感情激荡……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 令人胆战心惊。

师:看了激流奔泻, 巨浪滔天的黄河, 同学们, 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答: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到海, 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

生答:我感受到黄河像桀骜不驯的猛兽, 它发狂了, 发怒了, 发威了……

师:同学们的感受是多么真切啊!在这黄河上, 激流险滩不计其数, 如此凶险的黄河, 却有人征服了它, 成了黄河的主人。

【反思一】

此次课中, 我恰当地运用了白板课件, 特别针对我校流动儿童情感较难激发的特点, 通过声情并茂的“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创设情境, 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学生情感渐渐进入较佳状态时, 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导, 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出现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 从而感受黄河水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在教学过程中, 我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情境的创设, 角色的进入, 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意境, 使教与学双方的情感搭建畅通无阻。

【片段二】

师:提到“这么小, 这么轻”的筏子, 大家一定十分好奇吧, 见过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这个小东西吧! (出示“羊皮筏子制作”视频课件) 它就是由一个木头搭的架子和几张吹满气的羊皮构成, 仅此而已。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在波涛澎湃的黄河上漂流, 让人感到怎么样?

生答:险!

师:再仔细看看, 河心的那个小东西仅仅就只是个羊皮筏子吗, 还有其他吗?

生答:还有人!

师:几个?看着图数一数。

生手指向课件点数:123456。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出示白板课件“黄河中的羊皮筏子图”) 课文中的第3小节就是你们刚刚所看到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再定睛一瞧, 啊, 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 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 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这段文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答:我觉得作者会很紧张, 这么小的筏子上有这么多人, 筏子怎么受得住呢!

师:读到这儿, 我们的作者也不禁惊叹到, 大家一起读书上作者惊叹的词句“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反思二】

这一段关于“羊皮筏子”的教学片段, 我借助图文视频资料的呈现, 使学生首先对羊皮筏子的“小而轻”有了深刻的体会, 当学生们在目不转睛地观看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时,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 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真是不可思议, 嘴中还有不断的感叹声发出。当让学生数“羊皮筏子”上人的个数时, 他们都情不自禁地把手指向了课件屏幕, 边用手指点人数, 边嘴里数着数, 朗读的语气非常到位!因此, 我认为, 此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基于课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而朗读课文的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老师去“唤醒”, 去“激活”。由信息技术设计出来的文本环节, 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同时, 在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也得到熏陶, 智慧也同时可以得以启迪。这时让学生的朗读发自内心, 朗读的语感也可以完全被唤醒了。

【片段三】

师:同学们,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它孕育了中华儿女, 更锻炼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 艄公只是亿万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 像这样的“艄公”千千万万。

(出示播放课件视频短片+配乐:“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师”, “奥运会的运动员”, “中国的宇航员”,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舍生忘死的战士”, “废寝忘食的医护人员”……)

(出示白板文字:中国的________成了________的主人。)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出示的图片, 想想:中国的______成了_____的主人。

生答:中国的教师成了教育园地的主人。

生答:中国的运动员成了庞大运动场的主人。

……

【反思三】

在教学中, 我认为文本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本次课末尾处, 我通过视频短片放映的形式, 方便、快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存在着的具有“艄公精神”的人, 学生们触动很深。课后, 仍有学生向我讲述他们身边所发现的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 讲述他们的故事。此手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我认为, 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 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 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语言,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语言, 从而优化语文课。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 篇7

关键词:评价手段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对策

当前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常出现的问题便是“形式课件”,教师仅仅运用信息技术来演示和展示课件,没有掌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在当前新时代的环境中,教育界要关注并且积极运用评价手段,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评价手段,提升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效率,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初中数学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下面,笔者就对运用评价手段提升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形式课件”的展示和操作,通常情况下,这些课件由专门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制作而成,但是,由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性比较强,“形式课件”的运用会导致数学课堂缺少真实性。在很多观摩课里,教师都运用新技术使学生观看屏幕,而教师运用鼠标操作。在屏幕里,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形、动画甚至图片,虽然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有些复杂环节通过实物便可以很简单地展示出来,没有必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来制作课件。

二、运用评价手段提升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再创性,如果仅凭借教师来描述和讲解一些知识,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倍功半。

例如,在教授统计知识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伊始便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旅游的统计表,而后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可以上网查找与统计表相关的旅游资源,互联网中丰富的声音、文字、图像等均能够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整合汇总自己所找到的资源,并且将其用统计表形式很好地表现出来。在完成制作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对于统计表进行互相评价,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所制作的统计表更加完美。

(二)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要将学生作为出发点,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好的状态下实施自发性、自主性的学习,并且积极参与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

在数学课堂导课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来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将即将传授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创设的情境里,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授正数和负数知识的时候,对两种不同意义的量进行正确区分,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果教师仅仅依靠课本,机械地为学生讲解正数和负数的定义以及例子,那么,即便教师再苦口婆心,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会十分茫然。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技术,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通过多媒体来将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气象预报里的气温图、工资卡存取钱记录截图、地图中地形高低图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生活实践和操作能力,更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形象和容易接受的生活情境。

(三)支持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产生过程以及数学概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可以对严谨和直观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质疑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目标在于使学生体验到脱离信息技术便可不能获得的体验。

比如,组织学生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反馈学习,使学生用于自己判断问题。再如,计算机和计算器的运算速度能够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举出更多案例,使学生更好地观察、推测以及归纳。

综上所述,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虽然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前形势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比较低,无效化和低效化现象存在,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含辛茹苦地教授数学知识,学生也在课堂中认真、仔细地听讲和学习,但是,学生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这便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评价手段来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评价,进而反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元麒.浅谈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A].2015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4).

[2]李寒.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究[A].201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化学习现场观摩研讨论文集[C],2013(3).

[3]杨蕊,王光明.新课改十年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回顾与反思[A].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11).

[4]秦华,曹一鸣.当前美国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特点及其启示[A].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6).

上一篇:学前班折纸教案下一篇:拆迁估价报告证据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