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2024-09-16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共12篇)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1

探究性教学,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产活动、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选取研究主体和内容, 以探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那种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究,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落实“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智力和能力活动的交往互动环境, 让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解决问题, 强调知识获得的方法和过程, 又重视活动结果;既关注建构, 又注重应用,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学生的参与。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1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需要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勇于实践, 勤于思考”“高中阶段的物理课, 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认识论角度看, 物理科学认识获得本质上就是探究, 放手让学生思考, 使探究贯穿课堂, 则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学程序化, 学生根据教师的预设, 生硬的学习, 弱化了“知、情、意、行”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重知识, 轻方法;重讲授, 轻活动;重结论, 轻过程;重机械训练, 轻思维探究;”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侧重于知识的灌输, 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压抑了他们主体性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及科学态度、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脱离实际, 机械训练, 学生负担过重, 对物理敬而远之。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如学生上课听得懂, 但课后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因此,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 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 还主动权于学生, 让他们自主愉快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勇于展示、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2 探究式教学特征

教学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 教学民主化, 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锐意进取, 注意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在教学原则上,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要求具有非常规性, 即问题的内容不一定是教材内容的翻版, 可以是教材内容有意义的延伸和超越, 或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解答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在同一课题下, 探究视角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 均有较大的灵活度, 为学习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

3 让课堂充满“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有效的物理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 “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尝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思考。

3.1 精心设计实验, 拓展探究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时从实验中提出以下6个设问:

(1) 当条形磁铁的N极插入螺线管时, 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什么时候产生感应电流?线圈中有磁感线就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3) 如何产生感应电流磁场?什么时候产生?

(4) 感应电流磁场如何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5) 磁铁的N极下插时为什么感应电流磁场会产生N级与之相斥?

(6) 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揭示出教材所研究的问题,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主体作用, 而且向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 通过创造这样的机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共享成功。

2.2 鼓励学生交流合作, 深化探究

由于本质往往深藏于现象的背后, 人们容易找到的是事物间表层的、非本质的联系, 加上学生认识存在差异, 对同一个现象往往有不同的解释是很正常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 别的学生就有机会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明的地方, 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于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不同的解释结果展开讨论, 讨论中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知识。此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问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到意义的最终建构都需要进行学生相互交流信息,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则要尽可能地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如, 在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教学时,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 使抛出的物体不落到地面上来, 这个课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强烈的冲突, 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这时我不着急把问题点破, 把结论全盘托出,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再与同桌讨论, 最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对全班同学说出结论。引导学生从平抛运动的规律出发, 认识到要使抛出的更远、只有增大抛出高度延长落地时间、增大抛出速度到使抛体物体的速度满足围绕地球作圆周运动, 而万有引力正好提供向心力, 这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来。教学实践发现每个学生都能设计出这个方案, 推导出人造卫星的速度,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 这是人造卫星的原理,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全可以与牛顿相当, 这时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经过这样的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很难忘的。

2.3 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探究

如在学习完了宇宙速度、人造卫星这一节要求学生设计一颗同步卫星, 向学生讲清“同步”的要求后, 由小组学生集体完成, 最后每个小组汇报, 令教师激动万分的是他们都确定了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 计算了离地面的高度和运行速率。科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也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延伸, 将思维引向深入, 因此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用心去思考, 发明创造不是高不可攀的,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4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问题和实验要具有基础性, 源于课本, 但要高于课本, 要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联系起来, 把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恢复到鲜活的原生状态, 这就能唤醒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 提升探究问题的欲望。

2) 要立足于发展, 体现发展性, 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 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来设计教学, 从有得于用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努力引导学生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自主钻研,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

3)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 体现全体性。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品质各不相同, 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也往往不同,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实际, 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 激发他们的挖掘潜能。如在合作学习中,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和能力不够, 往往不爱或不敢动手, 不爱或不发言表达。教师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 让他们乐于参与, 日有所进。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机融合起来, 不能在强调某方面的同时, 又忽视了其他方面, 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4) 注意思维的开放, 体现创新性。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自己变题”等创设情境, 引发思维的“冲突”“发散”“开放”“拓展”, 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 进行再拓展。

5) 要认真调查研究高中学生总体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层面, 要充分了解校情和学情。探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 确保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此学习过程, 切忌贪大求全, 过多地耗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 加重学生负担。

6) 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在探究过程中, 很有可能越过教师事先“预设”的思维轨道空间。在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 教师绝不能回避、压制、排斥, 而是要接纳、鼓励、营造适合能力培养的民主环境, 通过“师生共鸣”和“和谐共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肥沃的土壤。

当然,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不问, 而应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要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创设必要的外部条件, 如, 资料、器材准备、信息环境的预设等;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 引导学生正确探究、指出误区, 把握探究方向。总之, 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落实他们的主体地位, 让其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学会创新, 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最后, 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中应用, 但不要形式化, (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式) 不能丢掉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知识技能、重基础理论、重过程方法”的优良传统, 要确保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的领悟, 优化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 发展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水平, 实现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的升华。

摘要:学生常常说:“高中物理好难, 听得懂但用不来, 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作为教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需要教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透彻理解,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思维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能学好物理,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奋斗。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过程,实验,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J].物理教学探讨, 2004 (7) .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组织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英语教学的追求,而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一成不变地上演“教案剧”,而是师生、学生之间不断互动而生成的精彩华章,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关注英语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平时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积累了一些教学案例,以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关注课堂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英语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一

在讲授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2 Topic2 Section C时,其中阅读文章“Healthy Eating Habits”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涉及到健康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对这方面了解的其实很多,假如直接进入正题学生很可能缺乏兴趣,我想起电视上中医养生的节目,于是就截取了其中一段视频:由著名中医通过中医知识讲解,妙趣横生地解释了饮食不能偏阴或偏阳,讲究的是一个“中”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课文段落的好奇心。

T:We need a 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o be healthy, what will you be if you have too much yin? S:We’ll be weak and tired.T:What should we do? S:We should eat hot yang foods like beef.Eating DangShen and Huangqi herbs is also good for this.T:So it’s easy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it’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教学反思: 1.取材于现实生活实际素材,以轻松的话题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该案例注重课堂的导入,这也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由于充分考虑“源于生活”这一点,用我们熟悉的话题,熟悉的身边事来联系教学。

二、巧设任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可见,好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学习氛围,感受语言,享受到运用语言沟通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活动的开展是运用或理解语言的结果。这就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有效性: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in doing.案例二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We a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这个单元是一个很生活化的话题。为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使用语言的快乐,我以上海世博会这个热门话题为切入点,设计本小组成员暑假期间世博游的计划。

教学片段

StepⅡ:Present the sign Expo Shanghai and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it.T:I am going toShanghaifor vacation.Expo is holding inShanghaifrom May1, 2010 to October 31 2010.Do you want to go toShanghaito visit the Expo?(两个月的暑假是学生十分期待的假期,暑假世博游既具有现实意义,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StepⅢ:Offer the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show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Shanghai Expo.(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对世博会各场馆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活动做铺垫。)StepⅣ: Group work :make a plan for your group.And let each group prepare for the task.(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带有明确的目的使用语言。)教学反思:

1.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然而做事离不开生活,即任务的选定是真实的,作为教师要很好地把握主题与生活的结合,显然任务的选定是非常有效的。

2.教师在善于创设情境的同时还要巧妙地设计任务,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效果。任务型教学旨在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任务驱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运用中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本环节的设计,离不开生活,任务的设定是真实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真实化。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开发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要设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需求的任务型活动,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三

在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Topic 2 中主要的任务是talk about jobs,它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的名称,并掌握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除了课本中涉及到的职业,还有一些课外相关职业拓展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信息目标分层。如A 层学生即学习较差的学生目标定为能理解短文的内容含义,看图说出其中的职业名称。B 层学生即中等生要求在了解短文的基础上,能使用句子what does she do? Where does she work?”进行交流和描述;而优等生要求在描述课文的同时,拓展自己对职业的看法。“Why do you like the job?”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目标分层,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一个信息目标。2.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性,实现有效教学。

3.分层教学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实现任务的目标,还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 有效

“教学反思”是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事物,它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人在近年来的教学常规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

一是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辞不达意;要么东拼西凑,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一些内容,滥竽充数。

二是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这种表面化、不深刻的教学反思,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成长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之间等诸多方面系统的予以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反思。

三是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系统。一部分教师把教学反思写成“流水帐式”的教学总结。重点罗列几个数字,找一、两个事例,好话多说,缺点与不足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虽洋洋千言,却空乏无物。反思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已,更不用说通过反思改进教学策略,增强教育教育效果,最后是天天反思还是原样子。

像以上这样的“反思”无疑都流于一种形式,它向我们彰显了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和纠正的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因为课程改革的理念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正是切中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反思内容的研究。

(1)对教育理念的反思。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衡量教师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那么,他的工作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可能越大。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些教育理念,如“构建主义理论”、“语文对话论”、“阅读理论”等,能增进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优化教学过程。只有反思好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启迪性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得以充分体现,使语文教学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得更彻底,更轻松。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一般来说,要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包括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教学内容)所体现的课程价值及教育功能理解是否透彻、到位?教学目标界定得是否准确、具体?教学重难点确定是否恰当?对教材的调整、挖掘是否科学合理等;教学流程、预设是否优化、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联系得是否紧密,如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无必要或是否有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是否到位等为主要反思对象,否则反思就容易无的放矢。当然,每次反思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教学活动中某一亮点(教学机智生成点)进行深入剖析,作认真反思,这样日积月累同样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与专业的发展。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供教师运用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看运用得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任务、教学环境、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情况等。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时,应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要有理性的思考,既不盲目跟风,又不固步自封,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实实在在的教学境界,使课程改革始终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初中语文教师有效反思与教师成长的研究。

(1)教学反思与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有理性策略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追求自身实践的合理性,即审时度势,理智地、审慎地行动。反思性教学是解放教师的教学职权,使其自主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不少教师敏于思考、勤于观察。对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怎样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怎么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思考不是偶然的,而是形成了一种习惯,对已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深入的思考。同时这部分教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材,对教材已经过时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裁剪或者增补,甚至大胆的将部分有益的课外读物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养成了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地质疑的品质。

(2)教学反思与教师对课堂教学监控的研究。

常规教学往往习惯于按照一个较机械固定的程式展开,“不动脑筋或缺乏分析”,缺乏反思性教学那种从全程上对教学环节随时的逻辑推理和审慎判断以及批判性的分析。反思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反思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与流程是否合理;教学中是否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往的机会;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是否得到赞赏和激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教学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压抑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是如何处理的等。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思维,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不断调节,鼓励教师通过反思去发挥和利用这个思维的监控系统,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3)教学反思与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的研究。

考尔德希德认为反思性教学的结果有二:一方面反思性教学主体获得新的理解力,包括反思能力的增强,宏观教学方略及人文理性的获得、新的信念的形成,价值观与态度的优化以及情绪状态的改善等。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对教学真谛的领悟和教学理论的升华。另一方面解决实践问题,包括现实的与未来的,因为教学过程的先前优化而导致当下教学结果的优化,而对这样的结果的反思又能使教师将来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其教学既有技术理性特征,又不失人文理性特点,从而“学会教授”,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发展。

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磨砺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在潮头冲浪。考尔徳希徳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提倡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内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展教师创新意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先从反思教学开始,培养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小学教师研修教材——有效教学》,肖成全等,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 篇4

前段时间,在淮北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市五中联合举办的送教活动中,针对这一难题,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整式的加减之后,为了学习整式的乘法而学习的关于幂的运算的一个基本性质,又是幂的运算四个性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性质。

其实,我在备课的时候,做了充分预设,不仅仔细地分析了教学目标,而且精心地进行了教学过程设计。力求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考“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整个过程,并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好的课是清新自然的,刻意的热热闹闹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因此,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一定要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我在教学设计上起点低,采用做游戏的方法,用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来类比引入教学内容。这样上课,不仅能提高数学的趣味,还易于抓住学生的思维,同时复习了底数、指数、幂的含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有效铺垫。融入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我以设置“问题串”为主要教学策略,把提出、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启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也更能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会针对教学主体的个别差异,采取“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层层推进,给不同级别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都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探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中有一条教学原则叫作“过程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从而认识到理论知识点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掘出解题的思维过程。这里重点要强调的是:“说”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a(hm)·a(hn)=a(hm+n)(m、n都是正整数)。有的学生不是按照公式的顺序写出来的,有的学生忽略对“m”“n”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提出“a”也要有范围。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与辨析,达成新的知识建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指出运用公式条件的必要性,同时在例题讲解、纠错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运用公理、定理、性质、公式等数学概念解题。公式中的“a”可代表一个数、字母、式子等,同时公式也可以推广,对于两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的乘法也适用。教师强调符号的同时,进一步对法则进行剖析。学生的易错点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种生成是课堂中最富有灵性的资源,也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追求。解决了学生的易错点,也就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这种教学当然是最有效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思维形式仍偏重于形象思维。如果把教学中的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强加入他们的大脑,则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过多讲授效果不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备”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培养不同级别的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他们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意识,提高各类学生的数学素质。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忽视了“学”,“教”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也会减弱。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进行细致认真的指导,并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课堂学习之中。通过学习指导,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新方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同时,还将学习指导渗透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高效地完成课内外作业之中。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总结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点、重难点进行总结,对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5

王玉英 2014.2

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深化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道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第十二中学于2013年10月中旬开始了主题为“培养良好习惯,实施有效教学”的小班化“五环节教学模式”:预习反馈——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提升——拓展延伸。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初步探索形成具有特点的“五环节”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很不完美,只是改革大潮中浪花一朵,但总算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任课教师有了一定的收获,师生共同受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作为一名支教英语教师,我认真梳理了一下思路。在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同时,读了由赵笑梅和文莉主编的《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一书。我觉得,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的原则,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

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预习环节,注重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充分利用导学案,针对所学内容任务具体化,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做到有效指导,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把握。在学生经过了自学环节 后,他们有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老师不是马上讲解或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这样就给了优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内动力,兵教兵的做法会带来很高的效益。在带领学生反思阶段,老师们都尊重学生个体,注重乐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对于底子薄的或性格内向的同学,降低他们的学习标准,当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要以学习内容为依据,灵活设置探究任务,真正起到探究的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凝聚力,担当起掌握本小组学习情况的任务,起到充分帮助本小组成员和与教师交流的作用。学生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知识有一无所知到豁然开朗,乃至于熟练运用,这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他们会终生受益的。在交流展示环节,应该在以小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共同努力下,尽可能让小组每个成员参与到展示中来,把学习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点拨提升环节,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真正起到解决学生学习实际问题的作用。拓展延伸是课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在所学知识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与中考有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真正为学生的最终目的服务,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6

1.free talk

T:Can you tell me the wa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S1:We can get information by reading magazines.

S2:We can get information by reading newspapers.

S3:We can get information by watching TV.

T:What does a television have?

S4:A screen for people to see pictures.

S5:A remote control to choose the channel.

教师呈现一个brainstorm图示,总结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分析:提问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首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提问,让学生想得“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广泛联想,拓展思维空间。

2.总结获得信息的途径之后,教师展示Eddie和Hobo在谈论电视的图片,教师问: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machine.接着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了role play的训练。

T:Does Eddie know what the machine is? Do they know the mouse?

指着图片问:What is it?What is it used for?操练本课时的重点句型:Why isn't the machine turned on by Eddie? What's the humor?

分析:教师一系列的提问旨在重视学生课堂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通过大量细致的问答,让学生把握操练使用语言的机会,也从刚上课的紧张中慢慢放松下来,并从卡通的幽默中获得学习英语的快乐,学生开始兴奋起来。为下面的高效率参与课堂做好心理准备。

3.在了解Eddie和Hobo的无知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Can you help Eddie and Hobo to get to know about the computer?接着展示电脑各部分图片,讨论各部分的名称,在认识了电脑各部分和它们的用途之后,教师进一步问:What can you use your computer for?学生回答:We can use it for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操练be used for;接着巩固What can we use computers to do?操练be used to句型。

分析:教师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自然、巧妙。自然表现在引导孩子热心助人的心理,又一步一步从操练be used for过渡到be used to;巧妙在于教师驾驭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教师巧妙地把Vocabulary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这里,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教师有层次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4.熟练掌握重难点之后,开始对话的操练。教师展示对话:

A:What do you usually use your computer for?

B:I usually use it to…

A:Why?

B:Because…

A: How often do you use your computer for?

B: I use my computer to…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两组展示之后,提示语消失,教师又找一组学生表演。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对话的精髓,表演非常成功。

分析:课堂上对目标多次认知、操练和运用,加深了学生对目标的识记和再现。

在两组展示之后,提示语消失,这就是巧练。巧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训练,并提高自身技能的活动。

5.教师问:We have helped Hobo and Eddie know the parts and uses. How can we help them use the computer?大屏幕展示对话:

Eddie: Can you show me how to find restaurants in Beijing, please?

Hobo: Yes, of course. Just double-click the ‘restaurant’ icon and it'll open. You can choose the biggest one.

Eddie: Do you mind telling me…?

分析:这段对话是课本Speak Up 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要让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

6.Ask for help and offer help, talking about how to use a computer. After that, do a close test.

Can you show me how to make the keys right,please? A computer has a s____, so we can see what's on it. There's a k___, too. We can do word processing with it. …

7.Homework: Talk about the parts and uses of a computer.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7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

星期一给四(2)班上了一堂复习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Unit 6 Shopping。目的在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能听懂、会说本课时重点句型“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熟练运用“Can I try them on?”并能在情景中进行运用。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小球。

2.教师准备句子的卡片。

3.教师准备各种衣服鞋帽图片(部分实物)和价格挂卡。

4.教师制作PPT及相关配乐。

三、教学过程

课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1.数字接龙。由老师说一个数字开始,然后扔一个球给某位学生,接到球的学生立刻说出下一个数字,并把球扔给下一位学生,那位学生再接着说出下一个数字。

2.句子接龙。由第一排学生开始,

A.Can I help you?

B.Yes.These shoes are nice.Can I try them on?Can I help you?

C.Yes.These…are nice.Can I try them on?Can I help you?

3.购物。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先填写一张价目表,然后再派一名选手出去根据采购单询价购物。

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正当学生们热火朝天地练习句型的时候,突然有位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一定要回答yes吗?不能说no吗?”我怔了一下,是啊,为什么到商店里,售货员问你要买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说是呢?我们不也是经常只是到店里逛一逛而不想买什么吗?我迟疑了一下,说:“我们先练习这个句型,等下一个活动,你们就可以用到No了。”孩子没有再追问,但我明显能感到他对此句型的理解运用仍然存在疑惑。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情境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我也经常在教学中采用。但是在设计情境时,如何做到真实并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却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课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数字接龙的游戏,既复习了数字,为后面购物活动的展开进行语言准备,又通过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活动进行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个活动也是为购物活动作语言准备,练习购物常用语。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先熟悉这个句型,然后再进行购物的活动。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活动明显让学生产生了误解和歧异。为什么一定要回答yes呢?不可以不买东西吗?看似学生的一个简单疑问,反映出的是我对情境教学真实性的疏忽。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却忽视了情境教学方法最核心的本质:真实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语言产生于交际。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习得语言能力。因此这种交际环境必须是尽可能接近真实环境的,否则学生学到的语言是没有实践性可言的,是无法运用的。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国大学生,以优异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去留学。有一天不小心掉到马路上的一个下水坑里。正在无助的时候,来了一位美国人,问道:“How are you?”该留学生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I’m fi ne,thank you.”然后等待美国人来救他。可是左等没人来,右等还是没人来。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反应过来。你都说:“我很好,谢谢”了,谁还会来理睬你。

看似一个简单的笑话,反应的却是中国人学英语的真实现状。我自己的班上,不也是这样互相问候的吗?这样的问候有意义吗?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为什么要同样的回答呢?今天我的教学活动不也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吗?今天我很庆幸,有一位爱思考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让我得以发现这个问题。我相信还有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在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学”英语。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考试得高分的好学生。可是他们真的学会了英语吗?就今天这个内容,他们是没有真正学会的。没有学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老师设计的情境缺乏真实性。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情境,从而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语言能力。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8

一、如何确定起点

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本节课设计的起始环节。

如何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起点呢?

首次教学, “铺垫孕伏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图略)

2.折一折圆形纸片, 表示出分数, 。 (在此过程中, 强调“平均分”。)

教学后笔者进行了思考, 发现这只是形式上的复习, 并没有真正起到孕伏新知作用。再一次研究教材并反思教学:复习“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学生来说太简单, 没味道;“折纸表示分数”让学生动手操作了,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但“动手折纸表示分数”是“认识分数”一课的重点, 而本课“铺垫孕伏”部分的重点应是分数单位的建构。因为,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分数单位”的概念, 本节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 今后研究分数也离不开分数单位。所以, 教下来感觉铺垫部分不到位, 没有“孕伏”的前瞻性。

第二次教学, 我将“铺垫孕伏导入”部分调整为:

这一环节将原先的“动手折纸”改成了“说出分数的由来”, 学生虽然未动手, 但思维动起来了, 这比形式上的“动”更重要。

由于突出分数单位的建构, 突出同分母分数中有着相同的分数单位, 渗透了分数意义的“加”, 这就为掌握算理化解了难点。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是为了让学生从容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并将其内化, 逐步形成技能。我们知道, 数学教学中无论教与学的方式怎样改, “双基”是必须给予重视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如何把握教学的着力点

有人认为, 本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然要会计算, 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并熟练地运用它呢?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图形, 充分理解算理或许能达成这一目标。一旦算理清楚了, 计算方法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因此, 我认为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才是教学本课的着力点。为了强化着力点, 我大胆突破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

(电脑显示:将一板巧克力分成同样大的8小块, 并分散排列。)

1.把一板巧克力平均分成8块, 小明吃了3块, 小红吃了2块。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整数加法或整数减法求解。)

(电脑显示:将散开的8小块巧克力重新组成一整块。)

2.你会用分数表示小明和小红吃的吗?

3.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从图中, 你能迅速地得到结果吗?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究竟对不对呢?可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1)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代替巧克力, 折一折。用水彩笔分别表示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2) 你是怎样验证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方法吗?

(3) 在验证过程中, 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等于呀?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教后我感到, 这样的设计没能很好地实现我最初确定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验证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其实, 学生从实物图上已经看出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没必要再验证。而概念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一点教师却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反复斟酌, 我再度调整。

(大屏幕出示“巧克力”。)

师:平常我们称它为“一板巧克力”。小明和小红都吃了这板巧克力的一部分。

(大屏幕上用红色圈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师:我用长方形表示这一板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那么, 小明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小红呢?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两人一共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大家刚才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我们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2.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你是怎样想的?, 你又是怎样想的?减下来的结8果, 分母为什么还是8呢?

第二次设计将原先的“验证过程”浓缩成:我用长方形表示这一板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这样既体现了教材强调的数形结合思想, 又把教学的着力点转向了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直接评价, 而是引导他们围绕“几个几分之几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这一重点深入探究, 从而有效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为什么选取分巧克力这个例子呢?吃巧克力, 是学生熟悉的事, 学生看着实物图, 就自然会想到“一板巧克力”是可以分成大小一样的几小块的。这样, 既可以将“一板巧克力”看做是没分的一大块, 一个整体, 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由8小块巧克力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板巧克力巧妙地联系了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 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理清算理提供了帮助。在整个教学中, 只有实实在在地扣住了“算理”, 才能摒弃“虚假的热闹”。

三、如何推进教学的发展点

在教学中, 我反复问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不是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朝哪些方面发展?我们都知道,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孩子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双数学的眼睛, 一个数学的头脑”, 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会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 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就是促进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今的学生学了那么多知识, 如果到头来还是被知识“覆盖着”, 那学了又有什么用?因此, 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 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反思提升的能力。我想, 这才是推进教与学持续发展的“点”。

第一次教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部分, 我直接用了教材中“想想做做”的大部分练习题。教后, 我发现这些题太简单, 没有变化, 学生都可以按例题进行程式化的解题,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次教学, 在反复研究教材, 不偏离教材主旨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1.一个圆形花坛, 它的种了月季花, 它的种了牡丹花, 其余的地方种一串红。这个花坛的几分之几种了一串红?

2.丽丽和明明做手工。丽丽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红花。”明明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小旗。” (1) 这张纸用完了吗? (2) 如果婷婷还想用这张纸的做红五星, 可能吗?你给她提个建议好吗?这两道题既融合了教材上“想想做做”的要求, 又高出教材, 新颖、灵活;既可考查“双基”是否扎实, 又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真实地检验了学生是不是学有所获。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9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1]在任务型教学中,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以真实世界为参照物, 通过情境的建构, 从而实施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任务型教学已经在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2]《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必须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而不是“假交际”。教师应强调学生沟通获得信息的过程, 重视学生如何思考、交流、讨论、调查和合作,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3]的要求。

目前就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不同版本教材而言, 普遍要求采用话题、结构以及“任务型”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 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下, 存在着教师理论水平总体偏低、大班化授课、城乡差异以及以考试为纲的教学体系等弊端, 制约了任务型教学在一线课堂中的实施。虽然有不少教师也在积极贯彻任务型教学思想理念, 努力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但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更强调知识而非能力”“教学中会采用任务或活动, 但是任务的类型单一”“任务或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 因为学习过程和目标的呈现被弱化”“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很少, 更注重的是机械的练习,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4]等不少问题。带着以上这些问题, 笔者选择一所学校深入调研, 通过大量的随堂听课, 希望能够寻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任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改进的策略。

二、课堂实例剖析与改进

1、任务难度的认同

在教学PEP 3B Unit 4“We Love Animals”一课中Part B“Let’s do”有关动物单词时, 授课教师让小组成员轮流发出指令, 其他成员复述指令并模仿动物动作, 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在教师领读转入小组任务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的感觉记忆并未能够转为短时记忆, 从而遗忘了动词的发音, 如“hunt”“climb”等词, 这就导致部分发音存在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 开始一味地模仿反应最快的同学, 其个体本身缺乏对语言的思考学习过程。这一系列问题最终表现在学生开始寻求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用“mouse”代替了“hunt like a mouse”, 用“elephant”代替了“walk like an elephant”, 这也就宣告了教师有效任务教学的失败。

对于该段内容的教学, 笔者课后与授课教师交流分析后认为,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 兴趣非常高涨, 同时, 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Animals”亦是学生极感兴趣的, 但是由于学生年纪较小, 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直接导致其课堂语言交流能力匮乏, 最终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教师层面来说, 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未能顾及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 未能考虑到部分语言智能较为薄弱的学生的需求, 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判断教学重难点, 这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主动降低任务的难度, 未能够完成教师有效教学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 任务的设计者和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难度方面产生了认同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任务的失败。

在随后另一平行班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根据讨论结果主动将任务难度降低, 将原先“Let’s do”听指令做动作的任务设计转化为小组讨论模式, 指导学生结合上一个单元“Let’s paint”中刚学过的color为“动物园”着色, 并将可选用的参考例句罗列在黑板上, 供学生陈述使用。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 小组A陈述说:“Look at the picture.Th e mouse is black, the bear is brown, the bird is red...”小组B则进一步加大了任务的难度, 将第二单元“Look at me”所学body单词系列和color相融合, 在陈述时他们表示:“Th is is the zoo.Look at this bear, hands are green, legs are yellow, and body is black.Wow, it’s colorful.”至此, 在全班热烈讨论color的过程中, 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也顺利实现。

可以说, 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 授课教师找到了第一次任务教学失败的症结, 即未能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认同, 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将为动物着色作为切入口, 将已学的颜色与动物相结合, 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为学生建构起合适的运用语言的场域, 有力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语言结构体系。同时, 低难度的任务也激发了部分学生提高难度的兴趣, 这些学生不仅将颜色与动物组合, 还将身体部位与动物组合, 进一步将未知与已知相结合, 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同时,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给予了学生思想碰撞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任务学习的主人。

2、任务目标的明确

在教学PEP 4A Unit 5“What would you like”中Part B“Let’s Chant”部分时, 授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后配置勺子、盘子等道具, 学生在听读磁带后边传递这些道具边念唱这部分内容, 顿时课堂内一片热闹, 学生兴奋地边拍桌子边传递道具, 嘴里念念有词。可以说, 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教学目标也似乎达到了教师的预设。但据笔者观察发现, 部分学生嘴中念念有词, 虽然完全投入到了任务之中, 但任务结束之后, 学生却对所学内容遗忘甚多, 根本未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事实上, 这一类的任务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刻意追求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性, 更多地关注了任务的娱乐性而非学习性, 导致学习过程和目标呈现被弱化, 最终未能实现有效任务教学的目的。

在对教学过程分析过后, 教师改变了教学策略, 设计了以下一段对话模式由学生演练:

A: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John?

B:I’d like some_____.

A:I can use_____, can you, John?

B:Let me try.Oh, no, I can’t.Pass me the____, pass me the_____, please.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 不仅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还给予了学生大量的语言锻炼机会, 避免了机械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避免了任务走向娱乐性而导致学习性降低的缺憾, 还充分发挥了任务型教学的交际作用。

3、任务情境的真实

在教学PEP 5B Unit 2“My favourite season”时, 教材中提供了一份关于favourite season的调查表, 如下所示:

在初次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教材要求,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询问。部分学生询问完毕后便开始坐在位置上等待, 有些学生甚至并未参加询问, 直接填上好朋友的姓名之后胡乱勾取, 整个课堂氛围略显混乱。在随后的汇报过程中, 学生也是简单地通过“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分析本节课堂设计, 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符合, 完成了“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的目标语训练, 又给予了学生调查过程中的主动权, 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五年级下的学生, 思维模式与心理特征已经较三、四年级有了很大的变化, 初级简单的调查任务已经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 缺乏情境且枯燥的一问一答让学生只会敷衍地去完成教学任务, 根本达不到教师内心所构想的任务目的。

经过分析改进后, 授课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为各小组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对话, 从而将简单的调查问卷转化为真实的场景再现。现取其中一小组对话为例:

A:I like swimming.So I like summer very much.

B:So summer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

A:Oh, no, I like fl ying kites.So I like spring too.

B:But, __________________best?

A:OK.Winter is my favourite season, because Ilike making a snowman.

B:So, are you sure?

A:Sure, ______________best.

教师通过将语言生活化设计, 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任务教学, 而且对话中还含有幽默元素,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形式的转变, 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因素, 使得小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 最终达到了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事实上, 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师生的对话能够贴近生活, “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 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食品、动物、班规、校规、体育运动等。”[5]通过完成这些可以感知的任务, 也为学生将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奠定了基础。

三、对任务型教学的进一步反思

通过近半年的课堂观察, 笔者发现, 尽管当前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屡被提及也广为实施,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 如师生对于任务的难度认同存在偏差, 任务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忽略了学习目的, 任务的类型较为单一等。因而, 结合这些问题及课堂实践, 笔者认为, 有效的任务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任务难度要考虑学生需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对于任务难度的看法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教师设计的有些话题, 虽然学生喜欢并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但是由于受到个人语言能力的制约, 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比如在案例1中, 教师让学生边模仿动物边学习短语, 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涨的, 但是受制于词汇, 任务最终的实施效果就未能达到教师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 材料、活动、教师、学生等都是影响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在这几个要素中, 学生要素对任务能否有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学生是任务的最终执行者, 所有的其他要素都是为学生学习所服务的。一旦任务难易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能力, 任务的有效实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任务当中, 才能达到教师的既定目标。

2、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在“做中学”“用语言做事”, 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任务为途径, 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 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6]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任务能够贴近生活, 尽量建构生活原貌, 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正如案例3中所呈现的那般, 单纯的调查访谈与小学生的生活脱离较大, 学生难以在这种简单乏味、脱离生活的任务中寻找到乐趣, 所以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生活才是教育的主要源泉。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都是强调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教师也只有深入到学生中, 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的需求是怎样的, 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 而不会因为任务设计而产生隔膜。

3、任务目标要帮助学生学会交际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 是交际法的发展, 而非交际法的替代物。[7]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任务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培养学生能够实现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的真实交际场景, 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得到训练, 而非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正如案例2所示, 一味地让学生Chant, 使学生在貌似热闹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但到了评估阶段却发现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知识。只有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在交际中获取知识, 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巩固知识。

总而言之, 语言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教师要本着这种心态进行任务设计, 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而非刻意地追求交际以至走入一种“假交际”的歧途。教师只有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任务, 才能够最终实现有效的任务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6]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0, 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2011-4-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吴欣.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4) .

[5]罗少茜, 徐鑫.初中任务型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3) .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10

一、新教材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一改旧教材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深受广大师生好评,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

1. 教材备课难

新教材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但同时也加大了备课的难度。新教材配有丰富多彩的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势必要求教师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备课中的难度就加大了。农村中学资料、配套设施比较缺乏,现代教学手段较少,设计好的课常常没办法展示。此外,这套新教材给了教师施展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但如何设计自己的课堂,得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因为活动比较多,有时设计想象的和实际情况及操作有很大区别,另外,每个班级的情况又不一样,因此,对教案的设计和修改是一大难点。

2. 教材把握难

新课标有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重学生内部灵性的生成,课堂知识由原来单一的书本知识,增扩为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强调学生情感体验,弱化知识,似乎教师的内部逻辑联系不是特别强了。上课时,如果教师把握不好的话,学生将无法把握知识结构,容易造成思维脱节、混乱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他们上节课讲的是什么内容。活动形式、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如果教师不善于归纳,就会造成学生只知道参与活动,而不知道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 课堂控制难

由于新教材的空间很大,活动又较多,教师在教学控制上就有一定难度,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就会使课堂显得特别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实际的教学中,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较大,同样的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在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可行的教法与学法

针对新教材使用中的上述困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贯彻“自主、合作、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认为应选择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1. 实施情境教学和学案导学

通过提供具体生动的情境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走进情境、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综合运用阅读感悟、情境分析、讨论、评议等方法,提高课堂效益。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先学后教、学练结合、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寻求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备好课是我们搞好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为此,上课前,要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尽量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智慧要充分估计,尽可能地预测课堂中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障碍等),针对这些问题想出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要精心选择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贴进学生实际的社会热点材料,选择相关的小故事、图片漫画、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并针对这些内容设计一些“小而活,活而不难”且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千方百计创设活动情境,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只图表面形式和热闹,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性,追求活动的实效性,对教材设计的小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取舍、加工补充。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所思所想,甚至诚恳地向他们请教,做到教学相长。

三、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尽管教无定法,但贵在有法,一堂课总是要有一定的程序和结构,课堂教学总是有一定步骤,我们的“自主、合作、互动、有效”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故事引路,揭示主题

通过合理设计故事情境,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揭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里的故事是广泛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小品、寓言等多种多样,此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揭示主题,因此,占用时间不能过长,以3分钟为宜,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

2. 自主感悟,生成新知

本阶段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学案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的重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思考分析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初步感悟新知识,然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巡回点拨,在师生合作中生成新知识。在这一阶段,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时间过短,学生阅读任务完不成,谈不上感悟和生成新知识。

3. 情境探究,师生互动

在自主感悟阶段,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初步的,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设计具体、生动的情境,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解决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教师精讲点拨,讲清思路、明析事理,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到一般,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选取或设计现实生活中常发生的情境,提出问题,走进生活,让学生去辨认、说明怎样做,通过生活中鲜明的事例,让学生升华和应用新知识。

4. 扣标整合,巩固提高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谈新体验,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方法、技巧,把新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清晰化。把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引起全体同学足够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 当堂训练,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点评,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合的机会。面向全体,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课堂实施中的注意点

1. 学会等待

我们面对的是个性鲜明,多种多样的学生——聪明的、迟钝的、听话的、调皮的、骄傲的、自卑的、上进的、落后的……不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必须给予厚爱、给予热情、给予鼓励、给予等待。当学生阅读时,给予等待,不要怕冷场、不热闹;当学生讨论时给予等待,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时间、整理思绪的时间;当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等待,等待他们纠错、等待他们成功,培养我们的宽容和耐心,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我们等待的境界。

2. 不妨让学生动手

我们的思品课,有关设计的问题较多,学生讨论回答较多,但有些问题,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口头和字面上是不一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让学生在纸上写下来,让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也符合新课改的方向。

3. 把握语言节奏

“课似看山不喜平”,把握好语言节奏,运用扬抑顿挫的语调,优美地传出真情实感,这是教学节奏艺术对语言的要求,运用语言自如、恰到好处,将会使学生以舒心、美感和无限留恋的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政治课对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它的说服力、感召力、鼓舞力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魅力。政治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一方面,力争语言精炼、准确,讲究语言的节奏与技巧,做到抑扬顿挫,该动情处要情感丰富、饱满,该娓娓细雨时则平心静气;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多用一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在领略语言的节奏美的同时,对所学理论有所感悟,由此构成语言波澜,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动力。

4. 提高板书艺术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教学反思与有效课堂 篇12

在实现有效教学上, 我们教师需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灵活地用好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 更是一种教学资源和素材。课标才是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受限于教材, 不是在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因此, 对教材的处理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造过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 让学生适时、适度的使用课本, 不要总是从课本上找答案而对课本形成依赖,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在数学课《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节中关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教学过程中, 设置如下问题:

1.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 棱BB1与底面ABCD垂直, 观察BB1与底面ABCD内直线AB、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认为保证BB1⊥底面ABCD的条件是什么?

2.由上述例子, 你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3.折纸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 得到折痕AD, 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 , 进行观察并思考: (1) 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2) 由折痕AD⊥BC, 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吗? (即AD⊥CD, AD⊥BD还成立吗?)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这样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又能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将问题与答案分开,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懂得灵活的用课本, 而不是过分依赖课本, 成为课本的“奴隶”。教材在每节必备的知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度扩充, 提供一些阅读与思考的材料,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数学课《集合》一节的后面增加的阅读与思考内容是“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向学生介绍如何计算有限集合中的元素的个数。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

二、科学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科学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让学生尽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课堂上, 需要让课堂处于一种张弛有度的气氛中。课堂引入要接近生活。例如, 物理课中, 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盘上物体随圆盘转动的向心力谁来提供, 教师可以引入一个游乐场中“咖啡杯”的娱乐例子, 问同学们“坐咖啡杯”时有何感觉, 学生很容易理解有向外的运动趋势, 所以再理解转盘上物体的向心力是由静摩擦力来提供就容易多了;再问一个下雪天骑自行车, 车拐弯容易滑倒的例子加以应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再趁热打铁, 来讲解火车拐弯问题,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火车拐弯时谁来提供向心力? (2) 为什么外轨建得比内轨高一些? (3) 分别指出速度过大或者过小哪个轮缘和车有挤压?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较容易地突破了一个教学难点, 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媒体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能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天体运动一章的教学, 讲述天体运动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时, 推导出轨道半径越大, 线速度越小, 角速度越小, 周期越长, 半径确定时这些量都是确定的, 学生很难理解, 但通过多媒体演示就能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理论推导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 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讲飞机投弹的题时, 在匀速飞行的飞机上间隔相等的时间投下一枚炸弹, 在炸弹还没落地前的分布情况很难讲清楚, 而课件就能显示出很好的效果。有时也借助一些视频, 比如完全失重时有哪些特殊的现象呢?就通过播放太空授课视频让学生在很难体会完全失重的情况下能亲眼目睹, 感觉那自然界的神奇。当然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通过折纸实验来引起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定理的学习当中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好“注意的转移”。只有新鲜, 才有吸引力。课堂活动要设置得丰富多彩一些。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口头回答环节, 有动手练习和板演环节等等, 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比如, 物理课中, 在讲一节新能源的开发———水果电池的录像课时, 为了让学生提高对新能源的开发的兴趣, 先用视频导入新课, 讲述了新能源开发的迫切性, 再一起讨论了一下水果电池的优缺点, 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加以验证, 把学生的数据用excel表格作图处理得到结论, 同学们再讨论一下改进的措施, 整节课学生探究的兴趣浓厚, 学习主动, 热情很高, 能让学习投入、高效、自愿才能真正体现在有效上。课堂提问设置要有效, 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可以知道本节的主要知识是什么以及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同时, 根据回答课堂中的问题, 学生也能够自己学会必要的逻辑推理顺序和步骤。例如:在数学课《秦九韶算法》一节的新课讲授时, 首先让学生通过完成问题“求多项式当时的值”来发现提出公因式, 变成=形式再求解的方法, 初步感受秦九韶算法;然后, 让学生通过问题“求多项式当时的值”进一步体会提公因式的解法 (过程是) ;结合前两个特殊例题, 最后给出秦九韶算法的内容。

学生通过上述学习过程, 不仅掌握秦九韶算法的内容, 而且掌握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顺序和步骤。课后作业布置时注意多样化, 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学习需要;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 这样可以让学生乐于动手和动脑;作业要有实用性, 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 从而逐渐形成能力。

总之,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 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真正动起来, 不仅掌握知识的内容, 更要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

有效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适应社会实践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 我们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 要更加注意方式和方法, 要以学生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有效教学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在实现有效教学上, 我们教师需要注意做好“灵活地用好教材”和“科学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意识,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学的高效。

上一篇:地膜防治下一篇:腹部皮瓣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