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共9篇)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篇1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几点反思
发布者:胡燕尔 发布时间: 2012-10-9 16:30:07
谈到“以学定教”,让人首先联想到“因材施教”。早在两千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已经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通过练习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实际的学情差异以及课堂练习的重要性,我认为将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在现实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习题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
2.时间、要求上一刀切。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往往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对优生来说,作业缺乏挑战性,对学困生来说作业出现太多的错误,让学生对练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这种练习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不同学情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学。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作业的分层设计研究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也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学生的分层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A、B两层。A层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异。B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注重学生的分成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以便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设计要按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分为必做、选做和开放性作业三个层次[1]。必做作业是最基本的、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题目;选做作业是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集综合性与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做不等量的题目。
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周长以后,我将课堂练习设计为一组题,供学生选做:
(1)动物园要建一个大象馆,象馆长10米,宽8米,四周用铁丝网围墙,求围墙的周长。
(2)动物园要建一个大象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象馆长10米,宽比长短2米,求铁丝网围墙的周长。
(3)动物园要建一个大象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象馆长20米,是宽的2倍,求铁丝网围墙的周长。如果每隔2米栽一根石柱,需要几根石柱?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数学,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作业难度的分层
基于学生的学情差异,可将课堂作业分成浅、中、难三个不同程度来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练习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练习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练习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如在上“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时,在教师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张老师的手机号码是□36□612□□□□。你能根据以下提示把号码复原出来吗?
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小的质数;第三个□里的数字最大的约数是7;第四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五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2,又是8的倍数。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将难度分层,更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进去,让学生自
主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篇2
一、联系实际
1. 第一个实际是学生的实际
“因材施教。”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 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 第二个实际是社会的实际
新教材由封闭走向开放, 更具时代感, 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几年前的省社会优质课评比中, 有一位老师选上“邮电”一课, 在其中的课堂作业中选取了汇款单的填写, 本意是增长知识,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少听课的老师都提到这点:邮政部门半月以后将全面采用电子汇款单, 占用大量时间的练习是否符合时代需要, 是否应该选择更恰当的作业练习。本人觉得应结合信息课的知识, 带领同学进行免费邮箱申请和电子邮件发送的尝试。
二、协同合作
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是探究性作业, 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从作业的时空来看, 课程的开放性, 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 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在八年级第一单元, 除了学习“北京人遗址”外, 本人还增加设计了“介绍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温州文物保护专场报告会”。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好任务, 以学生自己兴趣分成几个小组:文昌堡文物保护小组, 白象塔文物保护小组, 并指导各文物小组分头去收集整理资料、设计演讲方案、确定主讲人。上课时, 由这几个小组的代表作报告。各小组通过自己对文物的现状介绍, 并且指出了文物所存在的问题, 还提出了旅游开发对文物的破坏, 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 虽然孩子们的方案有些幼稚, 但毕竟也是一种思考, 应该尊重他们。在此过程中提到的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利弊关系, 争论比较热烈, 故本人就顺水推舟, 安排了一节关于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辩论会, 效果不错。
三、动态参与
作业应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 去探索, 去合作, 要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和层次性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作业问题的确定者转变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由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智力咨询者和服务者, 从而做作业过程就是由教师意志转变为学生的自主行为过程, 使学生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就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里的丝绸之路的预习作业来说, 我根据学生报名组队, 分别组成古罗马商队、亚历山大商队和长安商队, 各商队们介绍自己的商队路线, 买卖商品以及在路途中遇到的困难等。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他们设置的商队行程, 那么作业的批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 教师也不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 那么评改作业也不再仅仅是教师, 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 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 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四、整体关注
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 在评价方式上, 将提倡多元评价的相互结合, 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对于现在中学生与家长的隔阂, 老师也在想办法来解决, 在寒假里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亲情作业”:“吃饭的时候给你们的长辈夹夹菜”“晚上帮你们的长辈洗一次脚等”。有些学生的话语也很有感情很有思想, 希望通过这样的作业, 让学生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 让我们懂得了人情, 懂得了亲情, 懂得了爱应当怎样付出, 明白沟通才是人类理解的桥梁。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中, 人们往往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而作业改革往往被滞后了。而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而这样就直接影响制约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作业
参考文献
[1]丁石秀, 任于昆.试议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作业评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玉莲.新课程的作业评价机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活化作业设计 激活课堂教学 篇3
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础环节,既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平台。灵活设计作业,以生活化、有趣、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作业辅助教学,可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双向效果,也为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数学创造了轻松、活泼的氛围。
一、重视实践,激发兴趣
从小学数学的作业布置上看,教师多倾向于采取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即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种作业布置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信息,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利。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教师首先应将这种传统的作业形式向实践化转变,使作业更具趣味性、生活性与实用性,这样能激发学生参与和完成作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教学。促进作业实践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可行性、有效性为原则进行作业改革。
例如,在教“解方程”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了解学校”的课堂实践作业。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组遵循“组间差异最小化,组内差异最大化”原则,向每组学生分发卷尺一个以及草稿纸若干张,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中进行实物测量。如,布置A小组测量学校某花圃的长、宽,B小组测量操场的边长,C小组测量教学楼某段走廊的长、宽等,各小组对相应数据进行记录。待各小组完成任务后,组织学生回到教室,教师利用幻灯片等形式向学生呈现以下信息:“学校实验楼的高度是某段走廊长度的6倍”“某街道的长度是学校某段跑道长度的20倍”“校园面积是某花圃面积的8倍”等,要求学生根据测量到的数据以及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未知数的求解。在“了解校园”的作业活动中,突破了传统课堂作业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外完成探究实践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提高其完成作业的专注度,且在后期回归课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也使其更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突出主体,互助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付作业”成为学生中的常见现象,也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主体本末倒置的弊端,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完成向实践化动态作业的转变任务,还应始终关注作业中的主体,即学生,并通过为学生创造合作的平台与机会达到促进其互助合作能力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个系统性的“大作业”:“某公司有20个员工,年底时,老板张三需要统计每个员工的工资,为来年的财务计划提供依据。现提供一份员工的一年中月工资情况表,以及新的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要求计算出该公司一年中所付出的职工薪酬成本。”从作业要求上可见,由于作业涉及的数据较多,需要对其进行计划、分工,此时,教师可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如分成四组,分别负责5个员工的年实得薪酬统计,或分别负责公司每个季度的实发薪酬统计。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首先成为了真正的学习主体,有利于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学生经历了计划、分工与合作的过程,能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体会到部分与整体联系的重要性;再次,这种作业对各组学生的计算准确性、配合度要求较高,能达到充分发展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效果。可见,突出主体、互助合作式的数学课堂作业改革符合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学科整合,灵活开放
小学数学的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数学核心知识展开与各学科的配合性作业设计,如语文式数学作业、英语式数学作业、音乐式数学作业、美术式数学作业等。在学科整合基础上的小学数学作业改革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达到集中其注意力的效果,对于促进他们各学科有机结合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整合各学科特色进行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例如,语文式数学作业:“方方正正一大厅,共有椅子整十只,每一条边摆三只,你说应该怎样放?”在学科整合基础上的数学作业设计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符合现代化教育的理念。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篇4
布置适当而得体的作业,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写作业,且保质保量的去完成。这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
一、观察性作业--培养观察能力,丰富生活积累
观察是认识的起点,写作的起点。设计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1、有序观察、把握特点。在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时,我常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所写事物的特征,观察时要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看听嗅触,边看边想,观与察结合。经分析、比较,抓特征,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动态观察,观中激思。生活万象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春夏秋冬季节的轮换;观察小树抽芽、开花的过程等。激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有情。
3、随机观察,积累素材。除了有目的地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街头巷尾的平凡小事;观察国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做到处处留心观察,时时留心观察,事事留心观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素材,且能提高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
二、阅读性作业--拓宽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淀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我推荐《尾巴的.功能》;学了《惊弓之鸟》,可以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了《赤璧之战》引导学生看〈三国演义〉……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三、查阅性作业--学会搜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我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工具书中寻找答案,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平时我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收集谚语、春联、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在班上交流……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
课堂教学设计作业《老王》 篇5
1.知道文章《老王》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能够结合文章,说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的大意 3.能够将老王生活的“不幸”划分为“生活不幸”,“生理不幸”,和“精神不幸” 这三个层面,并能判断出其中精神层面为“更深的不幸”。
4.学生能够从文章中说出老王的性格特点,并能够从文章材料的组织上,推断出作者对于老王“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
5.学生能够为文章分段,并用100字以内的语言概括各个段落的内容
6.学生能够在最后两段中划出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就作者对于老王的态度,发表自身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章中各段材料的问题设置,学生能够发现各个段落结构上的关联性。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从自身理解的角度,说出对于文章中作者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比较出杨绛一家和老李等人对于老王态度的不同 2.能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发表对杨绛“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不幸者的愧怍”的看法
3能够欣赏老王在不幸中仍能保持的“质朴善良,关心他人”的品质,并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一种关爱助人的情怀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从文章材料组织中,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的巧妙
2.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分析,就老王送鸡蛋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作者对于老王的描述,作者对于老王 的复杂情感和其中反应出的自省态度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7分钟)
1.出示三轮车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坐过这样的车子? 学生答案预设:有(找一位同学说说他当时坐车的感受)
没有(老师自己说说自己所见所闻)
教师:恩,这样的车子在现在已经很不多见了,但在20世纪,却是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交通工具,三轮车师傅骑三轮带着人或者货物,老师我小的时候曾经坐过这样的车子,当时我们一家从火车站出来,车上坐了三个人还有货物,就靠三轮车师傅一个人骑,车子上桥时左摇右晃,非常的不安全,下车时,看到那个师傅已经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可见人力车车夫是一分非常辛苦的工作,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的一位车夫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却比起别的车夫来的更痛苦,这是为什么呢?好,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认识一下这位车夫—老王。
设计意图:提供与文章人物职业有关的信息,引起学生注意,并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使之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3分钟)
1.教学活动预设:老师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介绍作者的背景,并要求学生思考文章中“塌败 取缔 愧怍”等词语的意思
学生活动预设:阅读全文,思考文章中教师所给关键词语的意思
教师:我们读完了杨绛的这篇文章,在最后一句有这么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在这里杨先生把她自己称作为幸运的人,那我们看一下这段材料(出示ppt):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洗澡》、剧本《称心如意》、散文集《干校六记》曾翻译《唐•吉珂德》。在文革爆发时期,也就是在在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在此期间经历了众多的生活磨难,但是杨绛用她的坚强和豁达支撑住了自己的生活。因为她学识渊博,阅历深厚,慧眼窥透人生,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
教师:比如她被迫剃了“阴阳头”,她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其豁达乐观的精神是非常让人敬佩的。那我们看到,杨绛和钱钟书当时的生活其实是非常的艰辛和痛苦的,而在这篇文章中她却称自己是幸运的,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答案:这是因为和老王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她已经是幸运的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章《老王》的作者背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生活在这个时代中老王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2.教师活动预设:提问学生对于“塌败 取缔 愧怍”词语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给出点评和讲解
学生活动预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老师刚刚给了大家三个词语,现在我请几位同学就自己的理解来说说看,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在文章中又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塌败:形容房屋塌陷破败的样子,体现出老王的居住条件非常差
取缔:命令禁止或取消不合法活动或事物,老王幸苦的踩三轮车,却被作为不合法的活动而取消了这唯一的谋生的途径,突出了在那个时代下,劳动者生活的艰辛。愧怍:惭愧,体现除了作者对于老王的愧疚之情。)设计意图:提供反馈,加深学生对与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 细读文本,把握结构(20分钟)
1. 教师活动预设: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第二节到第四节,然后回答关于老王生活
状况的问题
学生活动预设:根据教师提问,回到文本中总结提炼答案
教师:相信大家已经从文章的整体感知中体会到老王的不幸,现在老师希望大家看文章第二节到第四节,看看老王的不幸是包括了那些方面?并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参考答案:(“生活不幸”: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生理不幸”:从小营养不良瞎了一眼,另一眼睛只有夜盲症 “精神不幸”: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有人说他年轻时不老实)
教师写出板书
教师:我们已经看出,老王的不幸是多个层面的,所以他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是多个层面的,那我们看一下第三小节的最后一句话,“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这里说的后者是什么?
学生:得了恶病
教师:那老王是真的得恶病了吗?
学生:不是,是周围人对他的中伤
教师:我们看到老王生理上的不幸不仅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情,反而遭到了别人恶意的中伤,由此可见,杨绛先生认为的更深的不幸,实际上指的是精神上的不幸。(在板书上圈出精神的不幸)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让学生从文章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理解各段材料组织时的相互关系
2.教师活动预设:要求学生从文章各段落中找到凸显老王性格特征的内容,并加以概括,提炼
学生活动预设:细读文本,回到文章中提炼相关信息
教师:我们已经看到了老王是这样一个在生活,生理,精神上都承受了巨大不幸的人,那现在老师现在希望大家在文章中找一下,老王就个人品质而言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那些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第五节-老王是个老实质朴的人,第六节—老王为他人着想,第六节—老王细心,会关心人,老王—重感情,知恩图报)
教师:我们已经找出了答案,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材料是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顺序结合起来的?(学生:作者和老王接触的时间顺序)那作者对于老王的“善”的认识,是越来越深,还是没有变化?(逐渐深入)
教师:这些材料是按作者与老王逐渐接触过程的深入组织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杨绛对于老王的认识的深入,老王的“善”就越发被凸显,而且其中包含的情感也越发深厚。
设计意图:探查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信息的能力,并帮助从文章材料的组织的角度理解作者对于老王“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
3.教师活动预设:要求同学分段,然后用100字以内的语言概括文章各个段落的内容
学生活动预设:根据教师要求,完成分段和概括
教师:我们看到了老王身上“善”的特点,现在老师希望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然后每段用100字以内的语言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
1—4作者常坐老王的三轮车,老王是一个以三轮车谋生的单干户,他没有什么亲人,住在一个垮塌的小屋中。因为瞎了一只眼睛,被人议论说年轻时不老实得了恶病。
5—7 老王是个善良质朴的人,他为作者送冰,要求车费减半,送她的丈夫看病,也不肯拿钱。在载客三轮被取缔后,他将三轮改成平板三轮送一位老先生维持生计,后来作者得知他得的大病。8—9 病的不成人形的老王坚持着来到我家,送给我香油和鸡蛋,我要给他钱,他不收,但最终我还是将钱给了他。他走后,作者后悔自己没有请他进来喝口茶水。
10-15 十天之后,我得知了老王的死讯,回忆其老王和她说过的话,作者感到心上的不安,几年之后作者终于明白了这种不安是源自幸运者对于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在材料的组织上又能够做到杂而不乱,从多个角度体现老王的不幸和善良,而各个事件之间有一条内在的线索所联系,这条线索就是杨绛与老王之间的交往过程,使得这篇散文结构上显得非常巧妙。
课后作业:
思考:1.为什么如此善良的老王,会时代遭遇这样的不幸?造成这种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2.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香油和二十个鸡蛋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老王为什么不讲鸡蛋留给他的亲人,而要坚持着将鸡蛋送给作者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深入思考文章情节,为后面把握文章的内在情感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7分钟)
检查昨天课后作业布置的思考题,让同学们讨论起来交流一下,然后让两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考察他们对于文章整体感情的把握,为后面的深入讲解做好准备 二.深入文本,领悟情感(13分钟)
1.教师活动预设:要求学生阅读第8-15小节,并在文章中划出作者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活动预设:阅读相应段落,找到变现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和词语
(参考答案:吃惊,强笑,担心,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的糊涂了,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的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总结: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送鸡
这件事,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变化,那现在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些心理 变化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划出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和词语,加深学生对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把握
2.教师活动预设: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8-15节,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人物情感的问题
学生活动预设:分角色朗读,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强笑?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那如果你是老王,你认为老王想得到的是什么呢?老王有得到他想要的呢?
学生可凭自己的理解回答(参考答案:1.作者强笑的原因是因为老王自己家里也很贫困,而且身体又有病,却将所有的鸡蛋送来给他们,作者感到有些尴尬。2.老王想要的其实是一种平等的,朋友间的关爱,而他送鸡蛋来就是为了报答杨绛一家对他平日生活上的关爱。他实际上是没有得到的,因为杨绛的行为中流露出的不是一种对于朋友的关心,跟多的是一种同情。)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老王和作者两个层面把文章的情感,从而深入思考老王与杨绛间情感付出的不平等。
三.小组讨论,各抒己见(20分钟)
教师活动预设:给出问题,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活动预设:思考问题,给出个人化,开放性的答案
教师:下面我请同学们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杨绛对于老王的态度和老王身边的人对于老王的态度一样吗?
2.你认为杨绛在老王送香油这件事的处理上是不是妥当,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于一个不幸的愧怍”就你的理解谈谈作者愧怍的原因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已经知道,杨绛他们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本身不能算的上幸运,但比较老王的境遇,他们的生活确还是过得去的,作为知识分子,他们能够像朋友一般的接近老王,和老王闲聊,给老王鱼肝油,这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当时老王身边那些中伤他的人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了。一个本身不幸的人,能够关心更不幸的人,这种爱是值得我们颂扬的。而善良质朴的老王将杨绛一家看作很好的朋友,为他们送冰,送钱先生看病不愿收钱,甚至在自己临死前,还想到将自己家中一些值钱之物赠与他们。一个不幸中的人,还能如此的为他人着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当老王一个朋友身份来到杨绛的家中送鸡蛋时,杨绛却表现的介外了,她表现出的是惊讶,强笑,和害怕,所以她最后还是将钱给了老王,没有请老王到屋里坐,也没有将老王送出门,完全不像是一个朋友的表现。所以,老王并没有在换到他想要的平等的朋友间的关爱,杨绛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同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自己的看法对文章中作者的态度给予多元化的评价和解读
课后作业:
请你站在老王的角度,将送鸡蛋的情节重新改写。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篇6
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使用的语言。教师对教学语言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有坚持使用英语教学语言的动力,自觉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和使用的科学性。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到位了,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听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呈现出明显的优势。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
(一)规范性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的一些错误会影响学生对某些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掌握。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较多地使用英语教学语言,但是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 Can you tell me what color is it?语序不对。Now I can plus “er” after this word.用词不对。Work in pairs.Discuss each other.句子结构不完整。教师的这些错误的表达就潜移默化地传导给了学生。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这包括语音规范、语法规范和词汇的规范。
(二)注意连续指令语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虽然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许多是单句,但有时也需要布置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活动。一个复杂的教学活动可能有几个步骤,要按顺序逐步完成,在各阶段学生会做不同的事情,并达到规定的要求。教师在布置这样的教学任务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要把活动内容、先后顺序及要求逐一讲清楚,并确认学生已经明白,然后才可以开始活动。否则,课堂上有可能出现混乱,使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或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篇7
在直线和圆中有这样一个经典例题:
引例过点p ( 1, - 2) 作圆x2+ y2= 1的切线, 求切线方程.
2014届某校文科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的解答只有一条直线, 当老师在讲评时, 学生们又都反应过来: 还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是什么原因使得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忘记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一方面, 学生对直线的斜率存在性的讨论掌握得不够好; 另一方面, 只有老师稍加提醒,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不仅仅是掌握得不好的原因, 学生们缺少对解题结果的反思, 不能在解题之后马上发现自己的问题.
波利亚提出的数学解题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即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 这四个阶段的思维实质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 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反思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发展他们解题的能力, 它是解题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学生却很少真正重视这个环节. 一方面, 由于学生对解题的误解, 以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完成作业, 而不是把它作为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手段; 另一方面, 现在学生的作业负担比较重, 很少有时间去反思. 于是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板砖”.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有效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影响学生的主要环境, 对于学生的整体“软肋”,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引导学生反思, 也应是现在“忙碌”的学生的一个“软肋”,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预设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
1. 探索知识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反思与记忆
数学学习重在理解, 数学理解的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理解也是数学认知结构建构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而反思正好切合了建构主义的理念, 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建构知识的网络和联系, 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记忆.
在学习完诱导公式之后, 给出助记口诀: 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很多学生都有个疑问: 为什么要把角α看作是第一象限角?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设计如下问题串:
( 1) 角α一定是第一象限角吗?
( 2) 是否可以把角α看成第二象限角?
( 3) 对比两种方法, 说明把角α看作是第一象限角的合理性.
通过学生验证第二个问题, 再与角α看作第一象限角比较哪种方案更合理简单.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顺思而为: 利用学生的疑问, 步步紧逼, 引导学生反思, 揭示知识的内在本质, 不仅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找到思维“痛点”, 促学生有效反思
越是不会做的题目, 越要积极思考, 因为你只做你会做的题目, 永远没有进步; 越是看不懂的复杂式子, 越要努力转化化归, 因为只要化出来了, 题目就变成基本问题了; 越是容易疏忽的地方, 越要反思, 因为人的思维总难完美,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趋于完美.
例已知a = ( cosα, sinα) , b = ( cosβ, sinβ) , 且| a +b |≤2a·b, 求cos ( α - β) 的值.
错解将| a + b |≤2a·b两边平方得: a2+ 2a·b +b2≤4 ( a·b) 2.
又因为: a = ( cosα, sinα) , b = ( cosβ, sinβ) , 所以| a | =| b | = 1, a·b =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cos ( α - β) .
“平方会产生增根”在初中时就有训练, 当时很多学生只知道要检验, 而没有思考为什么要检验. 这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痛点”, 凡是涉及这个“痛点”,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完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对常见的痛点如“平方会产生增根”“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等式两边约去公因式丢根”“换元、消元时范围同步变化”“斜率存在性的讨论”, 不仅要设计“陷阱”, 让学生们多上几次“当”, 更要让学生反思问题所在, 积极地“治疗痛点”, 形成防御, 完善思维.
3. 示范引领, 培养题后反思的习惯
学生很少反思, 关键不是教师不引导, 而是学生也知道要反思自己的学习, 但也往往停留在思想里, 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就没有反思的行动. 因此,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示范; 其次, 教师更要督促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有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要重视题后反思, 严格规范执行题后反思, 学生才会重视题后反思, 才会执行题后反思, 才会学会题后反思. 一般对题后反思要做好以下几点:
对解题方法、思想的反思! 波利亚说: “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 要环顾四周, 因为它们总是成堆生长的. ”在解题教学中, 解题后的反思不单是简单的回顾或检验, 而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的结构特点, 寻找各科知识的交叉点, 总结、理清、概括思路,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对解题正确性的反思!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犯错误不要紧, 要紧的是犯了之后怎么办. 为了避免错误, 找到错误, 我们要检验. 而检验正是对解题正确性的一种反思. 怎样快速地检验解题是否正确呢? 举特例验证, 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
对题目本身的反思! 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条件弱化和结论加强、推广、引申等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串联相关知识.
4. 展示思维过程, 培养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都是模仿教师或教材上的方法,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该方法缺乏思考, 对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合理性也缺乏思考与反思, 这说明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只是停留在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上, “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观点、信念、态度等的形成过程, 没有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 具体的数学活动是一个包含了猜测、检验、错误、放弃、调节、形成假设、演绎推理、一般化等的复杂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 自我反思与调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才能让学生建立起有效数学观和数学学习观.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展示教师的试错—调整的思维过程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不是每个问题解决过程都是一帆风顺的, 这个过程往往是曲折的, 只有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思路才能取得成功.
三、对引导学生有效反思的反思
反思不仅仅是数学的事情, 也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 俗话说“举一反三”, 它应该是关系到所有学科, 并且应该时时刻刻地进行. 学会了反思, 在很大的程度上讲就是学会了学习. 只有对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有了深刻的反思, 才能推陈出新, 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就实现了, 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前进了一大步.
如何设计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反思, 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和反思的, 以上的一些做法的有效性如何, 还需要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要设计出更贴合学生的设计, 还需不断实践研究.
摘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上,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该方法缺乏思考, 对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合理性也缺乏思考与反思.要解决这个问题,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探索知识内在联系, 找到思维“痛点”, 展示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并督促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反思,高中数学
参考文献
[1]波利亚, 阎育苏, 译.怎样解题.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
英语课堂设计与教学反思的生成 篇8
关键词:课堂设计 课文导入 教学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教师的预设生成与教学反思的参照性就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课文导入、教学活动安排、思考题布置、教师反思的意识、方法等维度对学生思维水平与能力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就执教的人教版“拯救藏羚羊”与校本课文“万圣节”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课堂设计
1.多样导入创设氛围
执教“万圣节”一课,笔者设计了实物导入:拿出南瓜灯,引出了本节课的话题,同学们兴趣盎然,这为接下来的万圣节物品、食物及游戏等的引入做好了充分的热身准备,奠定了很好的情绪基础。在“拯救藏羚羊”一文的引课中,我精心选取了一些人们对濒危动物残忍屠杀的血淋淋的画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也为学生的反思做好了心理与知识上的准备。从而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尽快地引向教学主题,唤起其对学习知识、掌握主题内容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交际活动中。
2.情景设计培养能力
执教“万圣节”一课,笔者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准备一个“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的游戏情景剧。在课上表演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有令人惊喜的地方,幽默的语言、配合的动作和精致的道具等等,无一不给人以震撼。这些让笔者真正体会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要充分相信他们,并给予鼓励。通过此环节,学生既锻炼了英语口语,又增强了表演能力,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在这种游戏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同学们无形中消除了拘谨和不安的心理影响,对课文主题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随之而来的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构成因素和操作形式都会情绪饱满地给予接纳和认同。
在“拯救藏羚羊”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藏羚羊的内心世界及想法,笔者设置了这样的环节:让同学们假设自己是只幼小的藏羚羊,那么他想对人类说什么?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的说希望人类不要再伤害他们了,有的说自己不想长大,因为长大了就没命了,还有一个同学说他想妈妈。就几个词,却震撼了大家,引发了同学们深刻的思考,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情感目标。
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行为和活动、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持有的专业观念、所做出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思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课堂的反思是对生成教学的最大体会,“教而不思则殆。”下面以“万圣节”一课的教学反思作为范例作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1.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节活动课,了解万圣节的特征就结束了,仅仅看几个图片,记住几个词汇,懂得几个搞怪就显得简单浅薄了,为此笔者预设了万圣节的两组情景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学懂。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就看教师能给学生多大的舞台。没有准备的学生利用有限的道具将搞怪进行到底。磁带、坐垫、面具、笤帚,怪而不乱,怪不出格,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最初笔者在此环节设置的是进行经典的吃苹果游戏,如果那样就缺少了学生的英语活动,沦落为万能学科了!让学生活动起来,只有参与的兴趣性是不够的,更要有参与的科学性、目的性。
2.作业布置的设计
作业布置有些牵强,虽然只是写一个万圣节的通知,但确实是目的性太强了,仅仅为了了解通知而设计的不是为万圣节设计的!伏案静思,如果设计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更多了解的是圣诞节、情人节,而对万圣节不知或知之甚少就能让学生在文化领域内更好地记住万圣节,在更广的领域内了解外国节日。因此,教学目的的痕迹性、狭隘性过强就是限制学生发展的壁垒!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我们今后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
3.总结的设计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篇9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会计算两步的连加、连减、连乘、连除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奠定了基础。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等多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运算顺序。当一个算式中有两步计算时,就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以及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非人为的强制性规定。
3.精心选择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熊购物
课时
买文具
课时 过河
课时
练习一
课时
小熊购物。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师:星期天,小熊胖胖和好朋友壮壮一起去逛食品超市买好吃的,你们想一起看看吗?说说你们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图中几种食品的价钱: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元,糖果每袋5元,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
•我知道了胖胖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
•我看见图中的壮壮拿着20元钱。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多!你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呢?
生:胖胖应付多少元?
师:胖胖应付多少元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以小朋友们喜欢的小故事开头,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要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面包是3元,那么我们就可以先计算出胖胖买4个面包用的钱数3×4=12;然后加上买一个蛋糕用的6元钱,这样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就是12+6=18。
师:淘气和笑笑是这样列式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是先计算买4个面包的钱,然后加上买1个蛋糕的6元钱,这样就算出了胖胖一共要付的钱数。
•笑笑是用买蛋糕的钱数加上买面包的钱数,算出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你发现他们的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他们列的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计算的时候都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他们列的算式一个是用买蛋糕的钱加买面包的钱,一个是用买面包的钱加买蛋糕的钱。
师:你觉得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
生:我们只有先算出了买4个面包的总钱数,才能加上买蛋糕的钱,才是胖胖应付的总钱数。
师:壮壮有20元,如果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你能帮壮壮算一算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我们已经知道每包饼干4元,那么买3包饼干用的钱数,就是计算4的3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壮壮有20元,买饼干剩下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数,用减法计算20-12=8。
师:你能写出综合算式吗?说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综合算式是20-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师:结合小熊购物的情境,跟小组的同学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再算一算。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说:
•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
•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5×3+4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
•4×6-20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设计意图: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两种不同的乘加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以后在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列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答。】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熊走入课堂,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购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学生提出“胖胖应付多少钱”的问题后,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在鼓励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算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A类
.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下图,求一共有多少人。
B类
3.妈妈买来25个橘子,吃了几个,剩下的每5个放一盘,结果正好放了4盘,一共吃了多少个橘子?
4.请你帮小兔算一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4+7=19
2.3×5+4=19
B类:
3.25-5×4=5
4.4×-7=9
教材第3~4页“练一练”
.4×5+3=23
3×6+1=19
2.说一说略。49 72 74 94 50 54
3.50-4×8=18
8×2+4表示买2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共用多少元。
50-4×5表示拿50元钱买5张儿童票后还剩多少元。
8×7-50表示拿50元钱买7张成人票还差多少元。
4.10 12 66 38 8 74
5.2×8+34=50
6.24-4×5=4 4×8-24=8
买文具。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陪笑笑和淘气一起去学习用品超市看看好吗?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从图中我知道了英文本每本4元,算术本原价每本3元,现价5本10元。
生2:淘气拿着20元钱,要买3本作文本,售货员阿姨说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生3:我还知道笑笑要买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取的数学信息很全面。那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
师: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所熟悉的买文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跟小组同学说说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代表自己的小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从情境图中我们已经知道,3本作文本一共需要18元,那么一本作文本的价格就是18÷3=6;笑笑买了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已知英文本的价格是每本4元,所以笑笑应付的钱数是6+4=10。
师:你能列成综合算式吗?应该先算什么?
生:列成综合算式18÷3+4,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说得很好。那么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该怎样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已知每本算术本的原价是3元,关键就是算出每本算术本的现价。我们已知现在5本算术本需要10元,所以每本算术本的价格是10÷5=2,这样2元就比3元便宜了3-2=1。
师:说得很棒!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在这个算式里先算什么呢?
生:列成综合算式是3-10÷5,在有除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师:结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同学们看看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生小结: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师:下面的做法对吗?
生: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这样等号前后的部分才是相等的。
强调:脱式计算的时候,不参加计算的部分一定要抄下来,必须保证等号前后的部分要相等。
师: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根据淘气所说的上次2支钢笔花了16元,我们可以算出上次1支钢笔的价钱是16÷2=8,而图中信息告诉我们现在1支钢笔的价钱是7元,这样淘气所买的钢笔就贵了8-7=1。列成综合算式就是
16÷2-7
=8-7
=1
师:结合上面的情境图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算一算。
生1:算式3×7+12表示的是买3支钢笔和4支自动铅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3×7+12
=21+12
=33
生2:算式5-12÷4表示的是1支自动铅笔的原价比现价贵多少元。计算过程是
5-12÷4
=5-3
=2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理解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的合理性。】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在有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注重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本节课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使学生在质疑中理清解题思路。
2.教学中并没有单纯地讲授记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A类
.一个比一个贵多少元?
24元买了4辆,买一辆和一架共需要多少元?
B类
2.一共需要多少辆高空缆车?
还差几条船?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27÷3-8=1 24÷4+4=10
B类:
2.30÷6+2=7 45÷5-8=1
教材第6~7页“练一练”
.14÷2+5=12 5-12÷3=1
2.说一说略。7 6 3 25 38 18
3.9-56÷8=2
9+18÷6=12,表示单买1盒酸奶和1瓶绿茶需要多少钱。
3×9+15=42,表示单买3盒酸奶和1桶饮料需要多少钱。
4.24+40÷8 15-6×2 35÷5-4
=24+5
=15-12
=7-4
=29
=3
=3
5.23 33 50 0 56 9
6.20÷4-2=3 20+3×4=32
一套风景图片比一套鲜花图片贵多少元?20-2×4=12
过河。
.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难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师:淘气和笑笑在河边说什么呢?你想知道吗?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男生有29人,女生有25人。
•我知道一条大船能坐9名同学,一条小船比一条大船少坐3人。
师:观察得很细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
生2:如果同学们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
师:是啊,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吧!
【设计意图: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师: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多少条?说说你的想法。
生:已知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可以计算出坐船的总人数是29+25=54,且已知每条大船可以坐9人,54是9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大船,所以需要54÷9=6。
师:综合算式写成这样行吗?为什么?
生:这样写不行,如果写成这样就要先算除法,不能先算加法了。
师:是啊,在有除法和加法的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可是要正确地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先算出总人数,才能算出需要大船多少条,也就是说这道题要求我们必须先算加法再算除法,这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果能讨论出结果,教师就加以强调: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呢?在小组里讨论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我们先要计算出每条小船能坐几人,已知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坐3人,说明每条小船能坐9-3=6;然后计算54是6的几倍,就需要几条小船,列式是54÷6=9。列成综合算式的时候要想先算减法,就必须要用到小括号,即 54÷
=54÷6
=9
师:你能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应该先算剩下多少人,再算需要几辆小车,所以列成综合算式是 ÷8
=24÷8
=3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一看,说一说用÷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一本书有70页,已经看了46页,余下的想用8天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有70元钱,买书包用去了46元,剩下的用来买每本8元的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
……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小括号。认识到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时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了它,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促进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
河
÷9
=54÷9
=6
答:需要大船6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到要想先算加法,可是运算的顺序又不允许,就只有在算式中添上小括号,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这样就可以使列出的算式符合解决问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巧妙地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探究知识的新天地。我们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活动过程,练习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多角度巩固强化新知。
3.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A类
.甲商店售出24包果冻,乙商店售出32包果冻,每8包果冻装一箱,售出的这些果冻可以装几箱?
B类
2.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9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8=7
B类:
2.÷9=10
教材第9~10页“练一练”
.三班有男生和女生各18人参加队列和团体操表演;队列表演时,同学们站成4行;团体操表演时,3个男生和3个女生组成一个图案。
÷4=9 36÷=6
2.说一说略。35 9 9
3.÷6=3
4.5组图案中黑点和白点一共有多少个?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钱?
5.÷6=6 19-4×4=3
用买一袋大米的钱买了一桶方便面,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袋面条?
÷6=10
6.20-2=18 可能买的是第一种糖,18÷2=9;
可能买的是第三种糖,18÷6=3;
可能买的是第四种糖,18÷9=2。
7.÷3=3
2×=16
15÷=5
练习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含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我知道了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我能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师:这些知识,你们是真的掌握了吗?看看下面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第一幅图中有气球,每排有6个,共有3排,其中小狗已经打爆了4个。
生2:我知道了第二幅图中有16只小猴子和20只小狗,它们要坐小火车,小火车的每节车厢可以坐6只小动物。
生3:我知道了第三幅图中有48只小动物要坐船,每条大船可以乘坐8只小动物,每条小船比每条大船少2个座位。
师: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要想知道小狗和小猴一共能坐满几节车厢,就必须先计算出小狗和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即16+20=36;已知每节车厢有6个座位,所以36是6的几倍就能坐满几节车厢,算式是36÷6=6。综合算式是÷6,计算的时候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
师:结合情境图在小组里说一说,算式3×6-4和48÷分别表示的意思,并算一算。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计算算式3×6-4的时候,要先算乘法3×6,表示每排有6个气球,3排共有18个气球;然后算减法,18-4表示的是小狗打爆了4个还剩下14个气球,所以3×6-4这个算式表示的是还剩下多少个气球。
•计算算式48÷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8-2=6表示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这样每条小船有6个座位;然后算小括号外面的除法,48÷6=8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8条小船,所以48÷这个算式表示的是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小船多少条。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交流并尝试解答。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头脑中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本节课主要是练习混合运算,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计算的正确率较高。本节课另有一个重点:通过观察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尽量用综合算式来解决,特别提示小括号的正确运用。
2.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条理性。要尽量去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表达。学生做得对,就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做得不对,就把错误指出来,让全体学生引以为戒,从而使犯错误的同学对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
A类
.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00平方分米,用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B类
2.操场上有9排同学,每排人数同样多,张红站在第五排,从排头开始数她是第4个,从排尾开始数她是第8个,操场上共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3.有两袋糖,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每次从多的一袋里取出8粒放入少的一袋里面,经过多少次才能使两袋糖的粒数相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9×9×100=8100 8100平方分米<8500平方分米 不够。
B类:
2.×9=99
3.÷2÷8=4
教材第11~12页“练习一”
.5×4+6=26 ÷6=5
20-3×5=5
0-24÷3=2
2.说一说略。25 38 8 9 7 0 9 8
3.4.3×4+1×3=15
5.12÷6=2 2元<3元
小男孩儿买的饮料便宜,每瓶便宜3-2=1。
6.45÷=5
7.有3排气球,每排有6个,小狗打爆了4个;有16只小猴和20只小狗,每节车厢可坐6只小动物;大船有8个座位,小船比大船少2个座位,共有48只小动物。
÷6=6
3×6-4表示还剩多少个气球。2 14
48÷表示如果48只小动物都坐小船,需要几条小船。8
【课堂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几点反思09-06
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反思09-11
美术课堂作业设计论文11-18
设计课堂练习与布置作业能力讲稿10-27
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06-14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作业题10-03
模块8作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1-10
课堂作业评价10-27
课堂达标作业11-10
课堂课后作业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