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2024-09-29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精选12篇)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1

信息技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同时,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应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设计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有趣味、多层次、开放、合作的新型信息技术作业,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个性化发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设计趣味性作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曾经有教育家这样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给学生准备的一个礼物。”既然是礼物, 教师就要精心挑选, 要让作业充满趣味性。因此, 我设计作业时, 就尽量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 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爱学者。

例如, 在讲到《形变动画》这节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形变动画的意义并掌握制作形变动画, 在课堂上, 我给了他们一些变形金刚的素材, 让他们制作变形金刚, 在制作“变形金刚”形变动画的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如何制作形变动画, 又让他们对动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设计生活型作业, 让课堂回归现实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要活的书, 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 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 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 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这些话, 为我们指明了设计信息技术生活化作业的方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作业, 让信息技术回归生活, 把信息技术作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到制作多媒体作品时, 我就以《美丽的家乡——溧阳》为题,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宣传自己家乡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一听到是宣传自己的家乡, 都非常感兴趣, 通过此作品的制作, 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 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 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开放式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要探索的内容之一。

对于开放式作业,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作业观念, 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堂无差生,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内涵, 只要是体现学生性情的, 有真情实感的, 有深刻的学习体验, 并能围绕课堂知识点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做的不仅是作业, 更是表达了自己思想和真情实感的作品。

例如, 在讲Word文字处理的时候, 我就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制作自己的胸卡,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结合所学的知识, 不拘泥于固定形式, 创作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这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部分作业如下页图所示。

●设计探究性作业,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 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避免这样的误区,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 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为主的探究性作业, 使其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 效果好。

例如, 在讲到《认识计算机》这节内容时, 可以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先到自己家附近的电脑商店或电脑公司参观计算机的组装过程, 或者也可先了解一下自己家里电脑的配置及主机里的硬件。这样他们对主机里的硬件就有了比较具体的概念, 再上课时, 当我把电脑硬件拿给学生看时, 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说出各硬件的名称, 说明很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都深入了解并掌握了电脑的各种硬件了。

●设计层次性作业,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作业设计方面要讲究层次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他们作业的难度, 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适当拔高要求, 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在教学中, 我一般把作业分成“A、B、C”三个层次, “A层次”题为基础作业, 是每位学生必做题;“B层次”题是选择性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 可全做或部分做) ;“C层次”题为挑战性作业 (难度较高, 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 。总之一个目的, 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信息技术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层次化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 不可硬性要求某些学生做哪个层次的作业, 那样会使一些学生产生被老师轻视的感觉, 作业层次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其次,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防止偷懒思想的产生与蔓延。

●设计合作型作业,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也明确指出,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通过设计小组作业, 不仅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聪明才智,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 在讲到《设计“我爱我班”主题网站》时, 我让学生自由选择, 五个人组成一个作业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他们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作业前, 每个小组都要提交详细的分工计划,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和监控, 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要认真总结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积累经验。

●设计整合型作业,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 是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中去,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后, 可以让学生利用Fash软件, 把初中地理课程中地球的运动过程通过Flash动画表现出来。

总之, 教者若有心, 学者必得益。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性,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合理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让信息技术作业成为学生增加知识、丰富生活的向导,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主性, 增强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让作业真正“点亮”信息技术课堂。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2

一、开放的课堂环境是开放性课堂作业的基础

在课堂上老师要精讲或不讲,让出一定的表现空间给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励、引导、辅助学生的学习上。首先利用好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一些基本的操作,一般教材中都有操作步骤,学生只要按步骤去做,就能学会操作的方法,一开始让学生先看教材,由老师讲,两三次课以后,有的学生能通过看教材学会的,就由学生讲,老师在旁边指导、鼓励。时间长了,学生依照教材就可以自行学习,只要有操作步骤的老师基本上不用讲,学生就能学会。但教材也不同于操作手册,并不会面面俱到,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留白,在基础作业的设计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以此类推,由此及彼地迁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次,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课堂相对于其它学科不拘泥于形式,不要求“齐步走”,在操作练习中允许学生走动,鼓励学生交流,让先学会的、能力强的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教会的同学又加入到小老师的群体中,小老师的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加快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相互学习中思维碰撞,发现、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有创意地完成任务。

二、寻规律、找方法,开放性的基础作业设计

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初学时会感到知识点多、零散、不成体系,不难,但学了容易忘记。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知识点是相通的、可迁移的、有规律可寻的。如“复制”和“移动”文件、文件夹、文字、图形等,操作方法都是一样的,只是操作的对象不同,并都可采用菜单中命令、工具栏上的按钮、右键菜单或快捷键四种方式来完成。又如学习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PowerPoint、FrontPage,不仅在界面、风格上是相似的,而且像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表格等对象的方法是一样的,在设置自选图形、文本框、艺术字的格式时,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在操作时,所打开的设置窗口是一模一样的。也可以用相应的工具栏来设置对象的格式,同一种对象,在不同软件中对应的工具栏是一模一样的,而且不同的工具栏,只要图标相同的`按钮,功能也是一样的。由此,老师要让学生学会找出规律,对比、观察,将已知的学习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学习中。

因此,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留白,通过设计举一反三式的开放性作业,强化对某一知识点、技能点的操作,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对知识运用能力也得到巩固和提升。

三、激兴趣、显身手,开放性的综合作业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事,喜欢做;精彩的事,喜欢做;好玩的事,喜欢做。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精心设计,让学生觉得有趣,想做;觉得精彩,想做;觉得好玩,想做。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3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堂作业分层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1 课堂分层作业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操练的练习题,其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技巧。教师也能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或技能缺陷,做必要的纠正。鉴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参与高考,学生、家长、校领导普遍不关注、不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教与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课堂作业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学生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知识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一刀切、齐步走,注重整体性,强调统一性,即教学目标一致化、教学内容一致化、教学过程一致化、教学评价一致化、课堂作业一致化,这种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完整性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课改多年,至今很多学校还是沿用课改之前的老套路——统一性作业。课堂作业没有实现个性化分层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教师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的转变。教师正处在观念转变阶段,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际。

2)教师的能力与惰性。实现作业分层对于教师是一个教学能力上的挑战,需要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能力的缺乏对于实现课堂作业分层就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各地每年都在利用假期时间给教师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分层作业工作难度大。一堂45分钟的课需要辅助多个层次的学生学习,在自然班级1:50的师生比的情况下,师资显得相当匮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教师的引导,进步缓慢;如果能实现1:1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微课进行分层作业的优势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拓宽了学习的界限,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实现“学习无间隙”。它的核心是微视频,微视频最强大的功能是不限次数、不限定时间地随时随地播放。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利用这一强大特点实现作业的分层,替代教师部分引导作用,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学习期间没有教师亲临指导时,可以利用微课替代教师引导。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重点辅导,让他们巩固知识,夯实基础,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提高层学生借助微课在知识熟练掌握程度之上,能有更深更宽的拓展,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举一反三,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解决他们“吃不好”的问题;发展层的学生能借助微课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根据他们的兴趣,个人优势在知识深度与广度上进行拓展、深入,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各个层次学生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微课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每个层次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样,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都关注到。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只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那么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所以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架设好学习支架,创设好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给学生适合的脚手架,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达到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分层作业的实施,能更容易实现古老的因材施教的梦想。

3 制作微课

微课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从现有的微课中获取;二是自己制作微课。选择哪一种要根据学情而定,因为信息技术学生的基础较其他学科来得更复杂些,层次性更大些。所以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采用第二种制作方式,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制作适合他们的微课。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根据微课的录制方式,将微课分为摄制型微课、录屏式微课、软件合成式微课、混合式微课四种。根据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特点,以操作性较强的技术性知识为主,演示操作步骤即可,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作业微课最适宜的形式是录屏式微课,简单、直观、明了、一目了然,与学习者保持一致的思维学习线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集中。教师在幕后能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操作内容的讲授、分析与演示,让学生感觉接受教师亲临现场般的个别辅导。

4 制定分层课堂作业

分层作业一般地分为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显性分层的形态是分别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每个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隐性分层的形态是所有层次的学生完成同一个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同。两种形态的作业各有千秋,显性分层能让学生目标性比较明确,但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方面欠缺,很多家长也不赞同;隐性分层既能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体现分层的效果,但是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设置分层作业的能力,仔细斟酌作业的梯度,对于教师有一定的挑战。

将课堂作业根据学生分层设定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鉴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统一要求从基础题做起,当然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要做的。部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继续提高题的推进,少数学生进行发展题的提升。有些学生需要借助于微课或者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更高一个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并能在攻克一题又一题的作业过程中享受作业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学习劳而有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判定出每位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步发展如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处在基础层的学生应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突破他的实际发展水平,提高他的智力,实现真正的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微课进行课堂作业的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前提下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借助微课进行分层作业时,既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实现组内合作、组间资助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竞争与团结中学习,不仅学到知识,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真正地将“育人为本”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落实,达到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5]马新会.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3(2):56.

[6]吴育含.“程序设计初步”分层作业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4

1. 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 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根据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 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适当拔高要求, 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从而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因此, 我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尽可能把作业分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层次, 必做题是基础题, 而选做题则是提高题。例如, 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第二小节“单、双分支选择结构”这一节课的教学时,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要求所有学生先完成必做题, 必做题完成的学生再去做选做题。其中必做题为:某市的士费起步价8元, 可以行驶3公里。3公里以后, 按每公里1.6元计算, 输入的士的公里数, 编写程序计算顾客需付费多少元。这题只要用本课时知识点就可以解决。选做题为:任意输入一个整数, 编写程序判断这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并输出该数及判断结果。这题必须结合以前的知识点才能解决, 比必做题的难度大。这样设计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作业设计要从生活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就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 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 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欲望, 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一个教学任务, 是否与日常生活结合, 收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文件的下载》教学时, 我进行两种不同的设计, 布置两种不同的作业。

第一种设计:在前两个班, 我让学生任意采用一种下载工具下载一个文件, 结果很多学生兴趣不大, 任意下载一个文件, 应付交了作业, 接着就赶紧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虽然这样做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会下载文件, 但总体感觉课堂组织比较松散, 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种设计:鉴于以上情况, 我知道很多学生对Flash动画很感兴趣, 他们平常玩的一些在线小游戏也是Flash动画, 但是很多Flash动画没有下载链接, 学生对于没有下载链接的Flash动画的下载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我在剩下的三个班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个搞笑的Flash动画, 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让他们尝试去下载一个自己喜欢的Flash动画 (可以是游戏) , 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经过几番努力, 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完成, 忙着寻求老师的帮助。于是我适时向他们介绍两种下载方法, 一种就是利用通用下载工具Flash Get (网际快车) , 另一种就是利用下载Flash动画的专用工具Flash Capture。经过我的指点, 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同时他们也明白了, 不是所有文件的下载方法都是一样的。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作业, 可以看出第二种设计布置的作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是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 容易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3. 教学设计要和其他学科整合, 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作业

新课程很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包括作业的布置, 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作业, 既有学科综合类的, 又有学科渗透类的, 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将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合理利用。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中的第三小节“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课的教学时, 我结合《红楼梦》的第二回、第三回的部分内容, 分别给出林黛玉进贾府拜见贾母的文字描述与路线图, 请学生找出贾母住处位于贾府大门的方位, 进而让学生比较用文字与图像表达的不同;又分别给出人物关系的文字描述及结构图, 请学生比较文字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文本信息形象化和结构化表达的实际价值。而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第二小节“选择结构”这一课题的教学时, 我给出飞船的飞行速度, 让学生结合物理学中的第一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用VB知识编程来判断飞船的飞行情况, 从而让学生学会用不同分支的选择结构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可见, 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学习---研修作业 篇5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的激增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展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通过恰如其分的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抽象教学为直观形象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也有于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2.结合您任教的学科,谈谈教师在哪些具体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有利于教师的观念转变,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而小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小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并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通过自加压力,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提高自己处理**的能力。

二、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多媒体技术逐步显现出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结合起来,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性,激发动机和兴趣。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6

一、趣味性——设置情境,置于游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前提条件,只有从学生特点出发,符合学生实际的作业才能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提高作业的效率。信息技术教学的选择是非常丰富的,小学生都有对童话、游戏的爱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作业中,教师可以以童话故事为载体,设计成游戏化的活动,能够使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体验中,提高练习的兴趣,实现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剪贴图形》时,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选定、缩放、反转等功能,提高图形处理的效率,我创设了游戏情境:可爱的熊猫整理房间。学生打开自己电脑中的“房间.bmp”,然后使用图画功能键对凌乱的房间进行整理和打扫。在游戏中,学生需要使用选定、复制、移动、粘贴、删除、旋转、缩放等内容,这些功能有些是教师讲过的,有些是学生需要自行摸索的。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能最快整理好房间,并把整理好的房间图发给老师,然后老师评出优胜者进行表扬。这样孩子们还要养成保存文件的习惯。

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探索和尝试图画的相关知识,产生了很高的学习兴趣。由于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为基础,本来很枯燥的练习环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再感到无聊和乏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性——面向全体,注重分层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制约传统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障碍,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不断淘汰。因此因材施教历来是教育领域的主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关注个体、尊重差异、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通过布置分层作业,尽量照顾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实现练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网络的应用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分层作业:(1)利用网络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一首,并将歌曲改名后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下;(2)在网络上下载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并用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自己的朋友;(3)在网络上搜索家乡附近的知名旅游景点,并将景点情况、相关图片、旅游线路等收集和保存,制作成景点介绍,与同学们分享;(4)使用网络浏览器,打开新浪网站,浏览网站上的新闻。四个题目,由学生任选两个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完成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任务。由于有了选择,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起码的任务,针对个别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向其他会的同学学习,体现合作互助。

当然,在设置分层作业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设计水平出发,而不是任意地选择几个问题让他们任选几个去完成。同时,对学生的分层应该要征求学生的意愿,不能通过教师粗暴的方式分配给哪些人做,以免伤害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总之,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基础上的适当提高。

三、发展性——适当拓展,适度延伸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练习布置时,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养成环节,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设计,使学生在练习中拓展和延伸新知和技能,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推动学生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布置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大胆思考,摆脱不必要的框框架架的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时,在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后,让学生根据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大胆想象二十年、三十年后,计算机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2.设置个性化作业,防止一刀切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基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学习了Word的应用后,在练习环节,让同学们设计一张我的电子名片。虽然是同一个任务,但在实践中,却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的唤醒,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适当的课外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是有限的,从有限的空间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在课外的时间延伸学习的任务,既能培养学生正确地利用电脑的习惯,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了PPT后,让孩子们在课外设计一个介绍自己家庭的PPT,用文字介绍家庭成员,用图形设计家校的交通线路,再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活动,需要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不仅能很好地练习学过的知识,更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评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7

(1)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一般是一周一节课, 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作业情况, 一般只是随机地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来评价, 评价内容大多只是停留在操作步骤上。

(2) 信息技术教师的时间紧张, 除了备课上课, 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维修维护电教设备、配合学校完成各级各类活动的电教辅助工作、校园网的维护等等, 所以没有时间在课后去关注学生的作业, 更谈不上“有做必改, 有改必评, 有错必纠”。

一、具体做法

1. 认真批阅作业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而真实的探究必然会伴随大量错误的生成, 如果教师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 抱以漠视的态度,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也是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蔑视。所以, 我会认真对待让学生上交的每一份 “作业”, 并利用课后时间批阅每一份作业, 并在文件名 ( 要求学生以“学号加姓名”形式保存上交) 后打上等级 (A, B, C, D) , 对于完成拓展任务或是有创意的作业, 笔者会给他们A+, 甚至A++, 以表示对他们的鼓励和肯定。

2. 珍视错误作业

我们要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 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优化、活化这些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有效再生资源。在作业批阅的过程中, 笔者会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典型的错误概念或操作方法记录下来, 以便分析学生上堂课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为了下一堂课有针对性的评析作业, 笔者都会在待点评的作业上打上标记 ( 有典型问题的作业上打上“&”符号, 有创意的作业上打上“!”号) 。

3. 用好课前5 分钟

每堂课的前5 分钟, 是学生最期盼的时刻, 因为, 那是他们得到重视和肯定时刻, 也是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时刻。为了节省时间, 在学生未进机房前, 笔者就利用教学软件将学生的作业批阅情况广播演示, 学生一进机房就能马上看到自己上堂课作业的批阅情况, 以及今天谁的作业将会被展示评价 ( 不用担心被评价学生的自尊心问题, 因为评价是客观性的, 不带任何人身攻击, 每堂课学生都会争着抢着要求老师展示评价自己的作业) 。上课后, 笔者会展示作标记的作业, 考虑到时间问题, 一般是2 ~ 3 份有典型问题的作业, 让学生细心观察, 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出错原因, 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作业评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感受到了“评析作业”在课堂上所起的催化作用, 它对于纠正偏差、预防错误、巩固基础、强化技能以及提高学生智力等颇具功效。

1.“作业评析”显性功效

(1)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目前, 信息技术课基本都是一周一节课, 课后也没有作业, 不像其他学科有巩固复习的时间, 所以学生遗忘知识的速度非常快, “作业评析”恰好可以让学生回顾上堂课所学的内容, 也便以教师通过上堂课的知识引出本堂的新知。

例如, 评析Flash逐帧动画作业中的太阳移动时,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顾上堂课中帧、层的概念与作用, 又可以由太阳逐帧动画中的缺陷 ( 不能匀速动画)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引出补间动画。

(2) 巩固重难知识点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作业一般都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而展开设计的,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究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知识点,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很好地反馈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而某些重难点学生不一定能当堂课掌握, 这时就可以通过作业评析让学生再次进行巩固。

(3) 反馈问题拨乱反正

通过“作业评析”, 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或别人的观念、思维上存在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或能力的缺陷,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及时的纠正这些错误, 弥补不足。

(4) 鼓励创意取长补短

每次的作业中, 总有几份作业有思维或技能上的“闪光点”, 对于这些创意和灵感我会给予及时的关注和鼓励, “作业评析”时我会将这些作业展示给学生, 并引导其他学生去分析挖掘“闪光点”, 取长补短。

(5) 了解学情调整教学

批阅、分析学生作业的过程能促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操作技能等的掌握情况, 教师能根据这些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进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方法等等;

2.“作业评析”的隐性功效

除了显性功效之外, “作业评析”还存在着对课堂、师生的隐性影响, 而这些隐性功效却能进一步助推师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1) 培养问题思维提高分析纠错能力

作业中的错误往往是学生对知识认识肤浅, 对技能一知半解造成的, 这些错误是非常宝贵的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资源。课上, 我会把有典型错误的作业通过教学软件展示在学生的屏幕上,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说明造成错误的原因。

例如《图片处理》的作业, 让学生利用Photoshop处理几张数码相片, 其中一个任务是让学生要求利用“祛斑、磨皮、美白”等功能来调整一张照片。结果从学生上交的作业中发现, 不少同学处理的人物脸上有坑坑洼洼或者脸部轮廓被破坏的现象, 我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 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那部分出现问题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同样是用的“祛斑、磨皮、美白”等功能, 为什么跟别人处理出来的效果相差这么大?经过讨论交流, 发现这部分出现问题的学生都是先祛斑后磨皮, 而其他学生则是先磨皮后祛斑。原来是原图人物的斑非常多, 如果先祛斑的话, 即费时费力, 又得不到好的效果。先磨皮的话, 可以靠磨皮祛掉很大一部分斑, 剩下的很轻松就能用祛斑功能祛掉, 原来奥秘就在这里, 学生们都豁然开朗了。

(2) 突破思维定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教学下的学生都是“唯书是尊, 教师权威”, 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在思考问题时也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 很难突破思维定式。通过“作业评析”可以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 鼓励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多角度, 多方向, 多层次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在Flash补间动画的拓展巩固课上, 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打斯诺克的动画,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动画, 学生上交的作业创新效果非常好:有球一杆进洞的, 有球撞到球桌边缘返回后进洞的, 也有球与球碰撞后其中一球进洞的……但发现很多学生设计小球进洞的方法都是制作小球透明的补间动画。笔者分析了一下原因, 原来上堂课制作椰子下落时, 笔者留了一个思考题, 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让椰子滚落到水中, 并下沉渐渐消失的动画怎么做?当时, 笔者提示了一下设计透明动画的思路。结果在这堂课中, 学生基本都用了这种方法让小球进洞, 有个别学生采用了大小变化的补间动画, 让小球快缩到很小。“作业评析”过程中我把这些个别的“另类”作业展示给学生并表扬创意时, 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了, 纷纷表示自己也有好点子:有的说制作一个小球变成黑色的补间动画, 因为洞是黑色的, 这样就有小球进洞的效果了;还有的说……但说来说去都脱不开补间动画的思维, 笔者引导说:“有没有不用补间动画的方法让小球进洞的?”,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学生的好点子一个一个蹦出来, 有利用空白关键帧的, 有小球到洞口的关键帧后不留帧的……学生的思维定式一下被突破了, 求异的思维在此时异常活跃。

(3) 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作业评价过程中, 笔者绝不搞一言堂, 而是采用自评、互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标准也不仅仅停留在作业的结果上, 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和行为等等。在评析过程中, 我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 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在分析错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评析过程中, 学生的探究思维、创新意识被积极充分地调动起来,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创新得到了鼓励和肯定。

(4) 不断反思调整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作业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最直接的反馈和检验, 是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批阅和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能根据学生作业中反馈的情况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任务练习的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的不足, 并依据这些不足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等;另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评析的过程中, 能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不断反思调整、积累经验的过程中, 教师的反思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不断的进步, 促使其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8

“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学习背景、知识层次与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因材施教, 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 人文化的作业设计就是为学生设计搭建个性展示的舞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业目标层次化

在同一个教学班中,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个性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也比较大, 信息技术基础的差距也就不可避免, 在完成作业中反映出的差别最为突出。可目前教材内的练习设计, 绝大多数是“一刀切”。全班学生面对同一类型、同一要求的题目, 往往表现各异:作业容易一点, 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没什么挑战性, 不费心思, 应付了事;作业较难一点, 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觉得难以掌握, 无从下手, 畏难不前。因此, 在设计作业和进行作业评价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裁剪, 对作业目标进行分层设计,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有利于在各自的基础上达到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4课《图形的复制、旋转》时, 在分组分工、合作学习完主要知识点后, 笔者设计了如下三道练习,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自由选择一题。

(1) 把文中的“小鸡大家庭”画完整。

(2) 完成文后“试一试”中的“小鸭戏水图”, 提示:小鸭在哪儿戏水?水中还可能有什么?请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知识把小鸭戏水的环境比较具体地描画出来。

(3) “复制”与“旋转”使用得当, 还能画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画面,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自主选题, 进行自由创作。

这样针对教学重难点, 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合理安排分层练习, 能让每位学生在“必选”和“可选”之中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既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在作品展示中, 小鸡大家庭热热闹闹、小鸭在荷花池中与小鱼小虾快乐嬉戏、熊猫家族齐上阵表演各种杂技、各色蝴蝶在枫叶翻飞中翩翩起舞等, 满意、惊讶、思索、激动等表情一一写在了学生们的脸上, 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在这一节课里, 他们都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很多学生说回家也要画、还要画……

二、作业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要想学好这一科, 不能照本宣科仅仅让学生的学习局限在教材知识上, 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 拓展教学空间,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如:五年级上册《制作月历》、《修饰月历》这两课的内容前后联系紧密, 但操作方法比较单调枯燥。怎样才能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呢?上课伊始, 笔者和学生聊开了:同学们, 你们今年的生日过了吗, 怎样过的?还没过的打算怎样过呀?哪一年的生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你会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学生满脸疑惑, 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着, 不一会儿, 声音也越来越小了, 有的学生嘀咕道:老师, 你不会是要给我们上作文课吧?此时, 笔者再抛出谜底:今天, 我们要学习应用Word的操作技能, 为自己或爸爸、妈妈生日的那一个月制作一张漂亮的月历, 而且“生日”这一天还要用特殊的字体特别标示。而后学生带着这个“光荣”的使命兴致勃勃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尝试探索中, 在学习制作过程学生遇到疑难的“关键时刻”, 教师再挺身而出, 为学生释疑解难, 补充指点学生万年历、图片获取等方法, 学生在“幡然醒悟”、“感激涕零”之后“斗志”更加昂扬, 为自己那张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月历大展身手、“鞠躬尽瘁”去了, 效果可想而知———创意叠出、“百花争鸣”, 学生把自己粗糙、零碎的生活经验经过改造, 用具体形象的信息作业展示出来, 别有一番风格。

而在教学过后, 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去设计更多开放性的实践作业,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践中去, 走进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更有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 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这在每年省市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比赛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当前时事以及人们关心的话题, 从报纸、新闻、书籍、网络上收集资料, 自主选题, 自主展开制作过程, 旅游、环保、地震、奥运、安全、健康、传染病、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乡土特色资源等许许多多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主题都会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被他们用画图、电子小壁报、网页作品等各种方式进行独特鲜活地展示, 从中体验生活, 锻炼能力, 提高人文素养。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训练因素, 紧密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勇于突破信息技术机上操作的单一练习形式, 而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从多角度进行作业设计, 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字块操作》时, 学生学完新知识点的操作技巧后, 笔者插播了他们年段“元旦歌咏比赛”的歌曲《童年在长大》, 然后给他们发送第一段歌词 (里边就包含“童年在长大”几个字) , 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将曲名补上, 而后利用学过的旧知识新办法将第二段歌词补充完整, 又对又快的前三名有奖。此时课堂学习热情高涨, 学生轻松地听完这首非常熟悉喜欢的旋律, 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伴随着下课铃声音乐再次响起, 他们个个面带笑容排队离开了电脑室……

除此之外, 学习《整理“桌面”》可用“变脸”、搭积木、捉迷藏等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知识蕴藏于游戏中,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美术科的图案设计、颜色搭配也与电脑“画图”软件、LOGO语言等异曲同工, 作业设计也可相辅相成。学习五年级上册第1课《制作表格》时, 可以让学生玩一玩数学课里的幻方游戏, 还可让学生利用找读“6阶幻方”数字的速度测试自己的注意力品质, 如此与表格制作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将比让学生机械地制作表格、输入数字效果好得多。语文科的拼拼音比赛、自我介绍、诗词朗诵、手抄报等更是与文字处理软件密切相关, 语文课堂的形式也可适当借鉴。如五年级学习浏览网页时可设置小任务———“1分钟信息播报”, 让学生有目的地对网页信息进行浏览、选择、概括后上讲台当“小主播”, 这个任务让学生觉得新奇, 学习起来十分认真积极, 而完成任务后又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学习《网络文明公约》不妨预先布置, 开展一场电脑课上的“辩论会”, 不用一句说教, 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已在正方、反方立场互换的轮流辩论中得到充实完善,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作业评价多元化

人文化的作业必须贯彻个性发展的评价观念。发展性评价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提倡评价方法的多元性, 使评价更加全面、人文。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作业很难像语数试卷那样进行量化评分, 它更需要评价方法的灵活多样, 可综合运用作业抽查、上机测试、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及成长记录袋等开放性的方法, 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既要注重学生的作业形式和成果, 也要考虑作业的立意、选材以及制作过程的心理、情感等因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绩, 也要考虑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支持等, 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 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 作业要求适当降低的同时, 作业分数可适当评高, 尽量让他们和自己过去的作业比较, 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 树立起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对优等生的要求则高一些, 评分也严一些, 让他们更加努力, 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但教师在运用多元化评价时, 要注意坚持一个原则———真诚, 无论是对群体还是对个人, 只有真诚的评价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和接纳, 才会具有感染力, 从而起到反馈激励、促进学习的作用。

总之, 作业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信息技术作业既要有正确而充实的技术含量, 又要有恰当而丰富的人文内涵,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让作业成为信息学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9

1 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我国农机跨区作业是在跨区机收的基础上逐渐健全、发展而来, 且规模越来越大。一般在跨区作业时, 避免空跑或零星作业量, 但制约农机跨区作业成败的关键即信息化水平却严重滞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机专业网站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各地政府大力兴办网络工程, 农机相关网站业已逐步建立并陆续开放, 机手可通过互联网了解跨区作业信息, 但整体水平不高, 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 不能满足农机跨区作业的需要。各网站虽然都有自己的域名或地址, 但相关链接少, 不能通过本地农机网或政府网直接点击进入外地跨区作业信息网, 这对于农机手来说记住这些域名或地址也实在勉为其难。

1.2 网络信息内容更新缓慢。

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众多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农机专业网站上马快, 信息更新慢, 仅仅是为建网站而建网站, 并没有做到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建, 搞形象工程。有的数据资源建成即成为死库, 信息内容过时, 数据更新系统不完备, 机手在上面找不到想要的信息。

1.3 从事跨区作业的大部分农机手文化程度较低、农机专业技术不精、网络信息意识不强。

尽管我国目前已开通一些信息设施, 但并未在农机跨区作业上得到有效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农机手对如何使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化基本操作技术缺乏应有的知识, 且缺乏必要的网络信息意识。

造成我国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化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改变这种落后局面, 必须改变政府部门、农机管理部门、农机推广、监理部门对广大机手只管理不服务的工作观念和态度, 增加科技投入, 建立和健全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系统, 同时提高农机手的专业水平及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 为跨区作业铺平道路, 真正做到从传统信息获得方式逐步转到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跨区作业效率和质量上来。

2 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机跨区作业中的应用发展思路

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 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模式是当前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前提和主要要求, 是对农业提高增值效率的主要需求和前提基础要求。计算机以其运行速度快、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传递信息迅速等特点已经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

2.1 针对我国农机跨区作业的特点, 建立和完善网络工程。

时效性是农机跨区作业最突出的特点, 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有效载体进行传递就能够满足农机跨区作业时效性的需要。成熟和完善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使跨区作业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便利、有效。

2.2 各地农机部门要加大对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库建设投入。

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作物种植情况、种植面积、交通情况、各项作业价格行情等一系列农机跨区作业所需的信息是需要花费人力和物力来搜集和摄取的, 是要通过必要的途径才能完成的。

2.3 努力在提高农机手的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其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

科教兴国, 科学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由于农民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认识不够, 各种先进科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不到位使得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多种问题和因素。专业基础差、素质普遍不高、信息意识不强, 是广大农机手普遍存在的问题, 业已成为制约农机跨区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地农机主管部门、农机推广部门、监理部门、农机学校要把提高农机手的专业技能作为己任, 大力开展专业技能教学与培训工作, 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农机操作技能, 同时要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并在现有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以网络优势, 大力实施网络教育, 通过农机网站提供农机专业技术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 不断提高农机手的素质, 强化农机手的信息意识, 培养新世纪的农机作业专业大户。改变传统的农机手四处奔波打听搜集跨区作业信息的模式, 使农民依靠网络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 坚定不移地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之路。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 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是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手段和前提保证。在当前, 随着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逐步重视, 随着当前各种县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各种产业中的应用不断增大, 使得当前在农业生产中, 实现信息化已成为其生产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是发挥农业生产进行各种自然灾害抵抗的前提基础。农机跨区作业已经开始初尝网络信息技术带来巨大效益, 是通过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其发展的前提过程, 其在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步的完善, 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潮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大型农机跨区作业管理, 是实现农业进行现代化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是通过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农业生产进入农业机械化, 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就农业发展中的管理手段进行阐述和分析, 并对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的探讨。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兴趣是信息技术指引学生一步一个脚印 走向开发知识宝库的道路。信息技术的独特之处是在课堂上以灵性动感的操作方式, 引起学生探索无限奥秘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开拓进取, 从而彻底摆脱教师刻板说教的“一言堂”,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智慧情感“情因境生, 境为情设”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没有智慧, 教育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白板。人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等的智慧, 教育教学更是智慧情感的化身。一堂课好的开端, 就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教学设计主要从渗入情感, 运用智能化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 给学生透出真切的“情”和创设一定的“境”, “情”因“境”生“, 境”为“情”设“, 情”洋溢在“境”中, 和谐统一方为情境。在情境中又以悬念法、路障法和冲关法带动学生探究, 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使学习效果达到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二、精彩灵动“精彩互动, 心灵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才有了真正的生命力。”怎样创造这样生命力的课堂, 首先要构架好课堂的框架, 在教学中全方位地渗透知识和情感, 而不能是只见技术不见人。首先, 让学生领会“先设计好才能做得好”的理念, 不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是目的清晰、有的放矢的信息技术课堂, 这样才会减少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 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元化教学的实效, 也会彰显传统的魅力。其次, 在教学层次上, 教师有时也不妨“为难”一下学生, 变控制为激励。在教学中面对某项技术操作时, 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 让学生独立完成, 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让学生摸索———体会———收获, 正所谓“用心品味才能有滋有味”。

实例:变繁杂为简化。

在讲“资源管理器”时, 教师要贴近生活, 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 “树根”就像计算机中的C盘 (D盘、E盘、F盘等) , “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 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击图标前面的加、减号, 让其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然后, 让学生单个或分组上台来演示。在演示过程中,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而且还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问题。

三、火花四溅“流光溢彩, 群星闪耀”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棋盘上的小卒, 哪怕最重要的也不是, 而是有个性的人, 棋子与有个性的人, 这完全是两码事。”因此, 无视个性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不是“发展个性”的教育, 要真正使教育实现“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就得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 从而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学生要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 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知识。教师在自身上也要“求同存异”, 在集体备课上既有集体的智慧, 也不失个人特色。“同课异构”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强调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更好地施展教师独特的才华, 展示不一样的课堂。从教育教学理论上说实践操作教学模式的教育观点打破了过去的形式单一、刻板教学的说教, 使学生在亲手操作中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无定法”的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会心眼神, 一句不经意的言语, 都是教师演绎的精彩片段。正所谓:教无定法, 学无定式。以游戏教学是信息技术独有的教学方法, 恰当地运用游戏,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掌握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实例:在四年级上册打字教学中, 由于打字练习枯燥乏味, 因此提高打字水平有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利用金山打字通2011版本里的打字游戏, 在这款动感益智类游戏里学生劲头十足, 水平提高得很快;教学方法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 (组队赛、个人赛、师生赛) ,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的学法, 焕新的课堂, 学生们不仅能感觉到轻松愉悦的学习, 还可提高学习新知的自信心, 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用青春的活力, 点燃课堂教学澎湃的激情;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 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让我们用集体的智慧, 赋予课堂教学灵动的色彩;让我们用生命的成长, 演绎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用璀璨的群星, 点缀信息技术的天空。这正是“灵动课堂”演绎无限精彩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小山.营造富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 (10)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作业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课本的好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的预习课本,预习方式单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网页浏览到更多的知识,网上学习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的一种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自学方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收集家里近三个月的水电费信息,计算近三个月的水电费总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数据信息,并将收集而来的数据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发到教学的邮箱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状况。

二、促使学生提高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

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可以建立虚拟网站,将课后作业布置在网站中,通过设置相应的模块,发布一些学习资料,以提高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布置学生完成某品牌方便面的价格在近两年的上涨趋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该品牌方便面两年间的各种价格数据,提供完成课外作业的思路。该品牌的方便面近两年的价格分别为:1.0元、1.5元、1.8元,求出该品牌方便面相对最初价格上增长的百分比,并通过百分比预测下次方便面的增长价格。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线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促使学生提高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

三、布置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后作业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将文字、图片和视频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课后作业。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上发布某篮球比赛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得相应的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提出该篮球比赛两组的最终分差为多少?两组进球个数与进球率为多少?通过布置内容丰富的课后作业,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提高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教师布置内容丰富并且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后作业,为小学课后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吴晓.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规范化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7).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 篇12

一、以任务为主线, 把握整体设计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 因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设计信息技术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技能。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而推销任务, 而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任务。比如在讲解文本框的学习中, 联系近阶段学生比较喜欢看阿衰漫画, 我就事先在WORD中插入阿衰的漫画, 但是没有配上合适的文字, 我和同学说, 老师也喜欢看阿衰漫画, 它可以缓解我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压力。今天老师还带来了阿衰, 但是只有一些图画, 老师想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语言才能, 创造一幅属于我们自己的漫画,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学生一听, 觉得文配画很有趣, 都希望自己能完成这一任务,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文字与图案经常出现不对应的状况, 此时, 教师再将任务进行分解, 提出文本框的概念, 并将任务进行分割, 进一步改变我们黑白状态, 而是配上丰富的色彩, 让我们的漫画更漂亮、更美观。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学生紧紧围绕“任务”这条主线, 逐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同时, 也让学生明白了文字也是可以四处移动的, 为以后的电子小报的制作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 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 要从大局出发, 整体设计任务, 从而使每一个任务的目标一致, 避免任务凌乱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以自主———合作为载体, 追求平衡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差异, 有的同学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多一点, 有的同学对操作比较熟练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 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收到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的效果, 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例如, 学生在初步接触到PPT软件时, 我把PPT比喻成WORD的兄弟, 既为兄弟, 就有相似点及不同点, 我把认识他们兄弟俩的任务交给学生了,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合理地进行分组, 让小组成员采用以自学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其次, 结合组间、组内竞赛的方式, 评选出小组内有功之臣,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位成员都能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中发挥自身特长, 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身力量,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 提高了他们的自学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自由地进行选择学习内容,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长处,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再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的思想火花不断地“碰撞”“互动”和“交流”, 这样的学习能使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但是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时, 要把握好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和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展自我, 提升自我。

三、以评价为手段, 提升信息素养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对话的乐园。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可以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优秀作品, 体会其优点, 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还可以进行学生电子作品展览会, 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评价的参与者也可以有教师评、自己评、学生评等。在这里我觉得学生参与评价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必需的。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 可以从学生的描述中看到学生发现问题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 从而让评价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总之, 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应当成为我们教师每节课都要研究的课题。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就应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 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上一篇:管理者如何树立威信下一篇:自适应淘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