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共12篇)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1
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从而极大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运用, 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正像其他领域一样, 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带来观念的巨大变革。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对象, 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 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 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这种状况, 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 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 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 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 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 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 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增加了教学法直观性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 以其直观可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 改善了上课过程中的视听觉效果和信息收集的途径, 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直观且记忆深刻, 又便于教师进行讲解, 学生易理解, 学习兴趣浓厚, 与传统的在黑板上画、讲、手拼等相比,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直观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 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 对于教师来说, 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 教师只须根据课程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 课前在网上多使用“拿来主义”, 上课的过程中将已有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 一般来说只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就应该说是所需的, 教师也可以从中选择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素材开展教学。由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 教师上课时的板书环节工作、画图工作得到极大改善, 省去许多因书写、画图的时间和力气。对于一些能够用课件展示的实验过程和动态演变过程可以直接用课件展示, 效果不仅直观而且能够实现摆脱时空的限制, 比如说生物老师如果要演示生物的生长和细胞变异过程可以通过动画课件来模拟, 不仅过程形象清晰而且把一堂课不能完成的生物过程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 学生可以带着课上观察到的情景和过程在课后慢慢地去进行实践活动和观察。
四、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激发创造力, 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减轻学习难度。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演示闭合电路电流的分配关系时, 使用已有课件可以清楚展示一个闭合电路的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怎么通过各个支路流回电源的负极, 各个支路分担的电流和支路电阻之间的关系。展示简单明了、直观形象, 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更直接了解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素材、实验、科普知识和动画。对于学生建立概念和模型比较困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轻松创建物理情境、物理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以促进教学, 同时还要注重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要把握好教与学衔接和协调, 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但是教学中如果使用得不合理, 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上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充分合理展示给学生, 要有张有弛, 循序渐进的进行, 要有问题的创设情境, 问题的引入, 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答案给出, 问题的解决跟踪评价等过程。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上课使得课堂的内容量变的很大, 要做到上课时让学生学得很充实又要很轻松, 不能一味追求量大和上课时的轻松而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 那就成了纯粹的填死鸭子而不过问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了。
由于上课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设备, 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快, 省略了许多板书、板画, 学生板演, 演示实验和学习效果检查的环节, 所以课后要及时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跟踪评估和评价。同时对于课堂上只能用课件展示, 不能直接完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要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操作和进行持久的观察, 通过自身的观察、动手和探究, 达到理解问题深化教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及时展示课堂没有完成的讨论性、研究性课题, 让学生清楚认识教学任务的后续巩固过程。对于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 下一节课的开始可以展示给学生集体讨论, 总结其完成的质量和效果, 这样也能够树立其他同学对作业完成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教学上的不足, 改善教学观念,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进而安排下一步的教学。
综上所述,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信息教育技术前进与变革的需要, 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观念, 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和资源, 为造就适用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2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中学 段福伟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年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加强课堂作业的训练,使学生自觉的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节课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课堂教学的直观化与情境化,使他们自觉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内容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接受,他才会认真的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才会实现。而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关键的
因素就在于他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初中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说明文和文言文由于时间跨度长,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又不是很密切,学生学起来又比较的困难,教师单凭一张嘴来讲,学生很难听懂,自然就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或幻灯片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师讲清那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用逻辑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树种草和培植草皮。这样的讲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动,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幻灯片和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文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沙漠中风沙袭击农田的情景,漫天的黄沙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把长势良好的庄稼给埋了,再加上狂风怒吼的声音,这样,学生就从心灵上认识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沙漠危害人类,所以要治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治理,让学生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后,先让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再呈现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会飞起来了。这样就解决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问题。接着,再提问:有了水以后可以干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植树种草。又提问:植树种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学生回答: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接着再展示几幅在沙漠中种了草的效果图,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区植树种草和没植树种草的地方风述进
行对比,学生就明白了植树种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后教师在讲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学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并不相符,教师如果还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那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把它用在语文教学之中,为语文教学服务。1、使用幻灯投影,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幻灯机投影机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这一功能,分析《故乡》人物闰土。首先,分别打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张画像,要求学生从放大的画面中,观察人物的脸部表情、额头的线条,衣着穿戴,不难发现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灰黄脸色,皱纹很深,头戴破毡帽,像松树皮的手。接着利用幻灯能合的特点,把两张画像放在一起,比较观察,从而得出:少年闰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泼;中年闰土憔悴颓唐,褴褛寒酸。时隔十几年,闰土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寻找造成闰土惊人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顺利地揭示主题,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又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鲁达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放一段电视
剧《水浒》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词,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膨胀,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的。对课文主题思想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布置作业,又有利于学生的训练,学练相结合,不但巩固了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①。由于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他的知识容量大,信息来源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布置课堂作业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许教师抄半天的作业,学生几分钟就完成了,更何况一节课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教师根本就不可能抄多少作业给学生做。这样,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读不能巩固,课外的延伸就更谈不上了。而电脑具有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利用这个特点对学生布置课堂作业是有很大好处的。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于生字词比较多,要检查一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一个一个的写在黑板上,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把它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几分钟就能完成了。另外,一篇课文上完了,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用一篇相似的文章检测一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幻灯片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完成时,我们马上就可以把郑振铎的
《最后一课》展现出来,让学生比较它和课文的异同点,教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但巩固了课文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其次,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的复习课的课堂作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初三的中考语文复习。初三由于要毕业了,要把初中三年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容量大、时间紧。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字词、语句连接、仿写、病句修改中,都可以选很多的内容来练习,方便又快捷,对学生知识内容的了解巩固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教学中的教材不再是单
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超文本。通过信息网络,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老舍先生写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写景散文,是一篇难得的教学范文。但由于学生情感体验和生活的差异,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光光书面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精神上的审美体验。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就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要好的多。首先,制作fiash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播放动画片,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春景图,引发丰富的联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审美愉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时,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的春景动态图,就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图像,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好的帮助。再次,回放flash动画片和幻灯图片,不但能把课文的写作顺序讲的清清楚楚,使学生能够听明白,而且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
综合性学习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处理得较为灵活,学生喜欢学,但书上的文字材料又太少。而且在课堂上让学生找资料,浪费时间不说,还不一定找得到。这时,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就显得很重要了。网络上信息多、流量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课前教师选定好内容,指定范围让学生去查,学生查到了,准备充分,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上起课来也会得心应手。时间节约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篇3
一、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特别重视信息课开课前的纪律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信息教师抓好了每学期开学第一节信息课的“纪律常规教育”,教师不仅会免除纪律之烦扰,轻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节课的信息课纪律规范教育应该包括:“三年级新生信息课启蒙教育的纪律教育及四、五、六年级老生课堂纪律的强化教育。”对于三年级新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是陌生与新奇的。如何去认真学习这一门学科,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他们都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诸如列队进入微机室、进入微机室后的对号入座、听课、操练、讨论交流、下课退场等,都要——地进行强调与训练。使他们在现场演练与老师的引导中明确怎样做才是规范的行为。如果第一节信息课的“约法三章”能在他们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以后的信息课堂纪律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所以从三年级信息技术启蒙到六年级毕业的八个学期,应该长期如此坚持,进行纪律强化教育。因为,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信息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操纵欲望会不断增强。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纪律强化教育,学生会自成一体,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循序渐进的纪律强化训练十分重要而且有必要。
二、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容易对新奇的事物、新异的刺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效果持久。而电脑具有色彩艳、动感足、容量大、高保真的特点,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有趣味性。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点,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恰当地运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这里的游戏包括比赛和益智游戏软件。比如打字教学由于打字是枯燥乏味的,对知识的巩固,打字水平的提高是有一定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就采取了比赛的形式,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提高很快。
三、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由于学生之间总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实施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把知识分块,将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教学网“分组教学”的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的宗旨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需要的不同,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
四、交流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每个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小学生更是如此。对于操作性很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来说,学生掌握了一点儿小小的操作技巧,都是不简单的。所以当学生有了一点发现,完成了一幅作品,掌握操作技巧,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与表扬。哪怕是“一张笑脸”、“一个大拇指”、一句“你真棒”、“你的作品简直太好了!”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1、分组交流,积极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助、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篇4
一、兴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一堂课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导入部分非常重要, 教师要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导语部分, 让同学在一开始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 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文字处理软件那节课, 如果上来就介绍word界面以及将如何进行操作, 学生就会感觉枯燥、乏味甚至没有兴趣, 那么我就在导入部分下点工夫, 可以事先做好一个电子版报, 里面包括图片、艺术字、字体颜色和大小等同学需要掌握的内容, 上课时把这个电子版报展示给同学, 同学会觉得非常新奇, 这时候我就要问同学:“喜不喜欢这样的电子版报啊?”同学回答说:“喜欢。”我趁热打铁继续问:“那么你们想不想学习怎么样制作这样的电子版报呢?”同学说想。我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怎样用word来制作电子报刊, 大家要认真听哟。”这样以来, 同学就带着好奇、带着目的来学习, 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这门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那么怎样动手, 老师上课不可能达到手把手的教, 这就要借助于相关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我们在机房电脑中安装了极域教学系统, 在老师讲授新课的时候, 学生的每台电脑都会看到老师在教师机上的演示, 记住具体步骤, 然后再切换到学生机的屏幕, 由学生自己练习。老师能够随时观看到学生的操作,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老师还可以重点强调一下。如果遇到比较抽象的理论学习, 则要借助课件来完成教学, 把知识点制作成课件或者动画的方式, 多举些现实中的例子, 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在讲信息这一节课的时候, 要让学生掌握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 那这个载体, 学生就很难理解, 我就给同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现在从家到学校, 有几种方法?有的同学说:步行;有的同学说:骑自行车;还有的同学说:打车。接下来同学就总结出来:从家到学校用的载体就是交通工具, 那么信息的传播需要的载体就是:文字, 声音, 图形, 图像。这样很容易就把生活和教材联系起来了, 而且非常形象生动, 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信息技术学习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其自有的优势,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三、分层次教学
有的同学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这门课, 有的同学却没有学过;有的同学家中有电脑, 对计算机操作非常熟练, 有的同学却对电脑一无所知。这样就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同, 教学内容也分成两个层次:基本内容和延伸内容。基本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内容, 而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 可以选择延伸内容, 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以来, 操作能力差的学生不会因为老师讲的内容太难而对计算机失去信心, 而操作能力强的同学也不会因为老师讲的太浅显而觉得没有内容可学。分层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教师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教师自身素质也要有所提高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方法谈 篇5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方法谈
庆安一中
贾红珍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社会实际需要,以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初中学生中普遍受欢迎,这些欢迎不全是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感受,而是在社会、家庭、从各个方面接触后,产生的对计算机新奇和独特的喜爱。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就此阐述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冀抛砖引玉。
一、趣味式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古人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
1)比喻法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讲文件在磁盘中存放时,我们可以比喻成生活中如何利用书架分门别类放置书籍。再比如:在教授电脑的启动和关闭时,把显示器
比喻成人的眼睛,把主机比喻成人的活动。那么,启动过程的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就能形象生动的比喻成早上起床先睁眼,然后活动。关闭过程的先关闭主机,再关闭显示器,就可以比喻成晚上睡觉先干完事情,再闭眼。
2)生活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其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所以,如果从学生经验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表格的制作”一课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完成一张本班的课程表,这样同学们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再比如: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的流行,生日卡、圣诞卡、新年卡等等名目繁多。这样,在教“制作作品——图文混排”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制作贺卡,从而在乐学的氛围中掌握图文混排的要点。
3)体验法
近年来,因特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神话般的说法,现已成为现实。因特网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中学生。在讲授“走进因特网”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好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再比如:对于“网上购物”这个词,虽然大部分同学对它不陌生,却很少有人尝试过。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等这些成熟的网上商城上,自己亲身体验一下网上购物的魅力。
4)竞争法
竞争往往带来动力,在键盘指法训练中,可以举行一点竞赛,“看谁打的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生活趣事、新闻报道、图片或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其鲜明、生动和直观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
二、探究式
针对初中生探究心理很强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特有的动手、动脑机会多的优势,在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维。在学习进程中,以任务驱动,由浅入深,展开知识内容。
1)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满足知道对于一个命令的一种操作,而是了解多种解法,进而能够比较出它们的优缺点。例如: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图标有3种,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比如:你现在所使用的鼠标器有几个按键?功能各是什么?存在什么缺陷?你能否设计出更好用的鼠标器?
2)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即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探究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机处理的能力。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已经完成的作品,如一个表格,一张幻灯片等,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所需的要点及步骤。学生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就能一步步进行操作,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形成技能。例如,在教“制作作品——学编小报”一课时,教师先演示一幅图文并茂,板式精美的文档,学生看了之后,头脑里先有一个初步印象,接着再分析小报的结构,哪里部分是艺术字,哪部分是剪贴画,哪部分是图片文件中的图片,哪部分是需要学生自己画的图案,哪部分是数学公式。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时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不要面面具到,应将探究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开动脑筋,学得快,记得牢。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6
我在必修1《定语从句》的教学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语法教学整合的尝试。
一、语法教学课例
1.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较熟练地运用含有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能正确组织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理解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任务型教学活动中。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资源、音像展示等创设教学情景、问题情景,扩大教学容量,使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法教学实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3.教学过程(40 分钟)。
Warming-up (3 minutes before class)Play the MV of Groove Coverage: “GOD IS A GIRL”.
Step 1 Leading-in
T: What’s the name of the song?
Ss: It’s GOD IS A GIRL
T: Do you like the song whose name is GOD IS A GIRL ?
……
设计说明:简单但极富绚烂动感的MV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情感上了共鸣,为进入语法学习做好铺垫,也为下一环节“听歌填词”埋下伏笔,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轻松自然地进入语法主题。
Step 2 Presentation (I)
……
设计说明:学生课前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的任务降低了课堂语言材料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对多媒体呈现的句型理解透彻,教学互动更易生成。在这一环节中,同时呈现Groove Coverage的精美图片,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活跃的课堂气氛骤然生成。
Step 3 Watch,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Teacher plays the MV Groove Coverage—She.
……
She sings to the moon and the stars ___ ___ ____
......
Oh, she must be the reason _____ _____ _______
……
设计说明:Groove Coverage—She 是Groove Coverage组合的另一首经典单曲,教师设计了“听歌填词”活动有三方面的目的:1.维护“导入环节”中激发的兴趣;2. 巩固上一环节中呈现的定语从句语法知识,形成语言技能;3.多媒体呈现歌曲的动听的声音,唯美的画面是学生置身于优雅的教学情景中,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欲。
Step 4 Practice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relative pronouns.
1.Zhou Jielun, _____ was ugly in his childhood, is now popular with teenagers.
2. I know the reason____ you’re so excited.
……
设计说明: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用适当的关系代词填空,其目的是巩固语法知识,强化语言技能。呈现的语言材料也是精选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周杰伦等)
Step 5. Presentation (II)
……
设计说明: 教师先用课件展示校园景点和新建的运动场的图片,用定语从句突出关系代词as和关系副词where的应用。图片的展示贴近学生生活,为语法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应用语法的能力得到提升。
Step 6 Creation
Ask Ss to make sentences which contain attributive clauses.
Task 1: With where, when, why
……
设计说明: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三个语言应用的任务,用定语从句描述classmates, friends,突破语法教学难点,提升语言表达技能。
Step 7 Appreciation
设计说明: 本环节是语言经典欣赏,用多媒体呈现奥巴马获胜演讲视频(中英字幕),最后在幻灯片上展示演讲词原文,找出原文中包含的定语从句并进行语法分析。让学生欣赏了经典,也使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升华。
二、课例分析与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学素材,使深度备课真正得以落实。语法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我搜集了学生喜爱的音乐组合Groove Coverage的两首经典歌曲 God is a girl 和She 以及Groove Coverage的时尚前卫的广告图片20多张,同时下载这两首歌曲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竞选获胜演讲的中英文字幕的高清视频和英文材料,设置真实的语境,让复习内容鲜活起来,引导学生实践,通过实践解决语法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利用网络收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备课,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表达,为下一步的教学难点突破做好准备。
2.信息技术使课堂导入更精彩,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创设精彩的导入更是语法复习课最重要的环节。在这节定语从句的复习课中,我设置了课前导入,即在课前三分钟播放Groove Coverage的主打歌God is a girl的MV音乐,这首歌的特点是音乐组合劲舞,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一抹新的亮色。同时,喜爱时尚前卫音乐学生在心理上得到认同,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奠定了基础,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信息技术为语法学习提供了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应用语法的能力得到提升。在本节课中,我以Groove Coverage为主线,介绍乐团背景,音乐作品,播放唯美音乐视频 God is a girl 和 She,视频中载入中英文双语字幕,以保持教学素材的新颖性;设置了看视频,听音乐,填歌词环节使新生的兴趣保鲜。
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7
1.信息技术运用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益处
数学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能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发展认知结构。学生是在活动中通过互动和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的,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 而且能体现数学内涵、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情境设置、数学小实验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提倡等手段,引导和组织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在真实的情景中,在互相交流中,使学生认识、理解、获得数学概念和结果,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启发指导,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肯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和谐、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
网络的使用从学习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使传统的数学课堂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通过网站搜索一些与当前学习相关的资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助于学生体验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引进能够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应用情境
学是为了用。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中旋转体时,书本中的例题是观察图中纸篓的几何特征,探究出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观察图像时可得出是一个旋转体,但是由何种图形旋转得出则引起了讨论。此例中,我用几何画板设计了几个可旋转的图形,学生纷纷尝试旋转这些几何体,或在此基础上自行添加边线等几何要素,探求解答。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搬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事例构成动态、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掌握了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激 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没有生活情趣,枯燥乏味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展示问题的背景,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增强。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概念时,可以做一只会飞的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张开。优美的画面再伴着优雅的音乐, 平时最不爱上数学课的同学也会为之陶醉的,再抛出问题:“蝴蝶为什么这样美呀? ”———这就是生活中的对称,这就是数学之美。
4.创 设真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 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5.信 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在新课程中,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而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探究性课题或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达到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1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2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3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4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电脑室,学生积极应用各种搜寻手段找到了相关材料,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都对所找到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记录,并进行了筛选和整理,课下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交流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教学效果。像这样由学生自己查询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讲解交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6.1发 展 性 原 则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进行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让学生学习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2主 体 性 原 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要忘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和理解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协作交往中获得自由发展。
6.3交 互 性 原 则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重要特征, 是它即时的现代信息交互性,网络技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和学支撑平台中的两个或多个因素链接在一起, 使交互者之间同时进行双维或多维的参与, 这一方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 另—方面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途径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效率
提高每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人们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今, 信息技术教学从单纯的传授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 发展到如何与当前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怎么样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益,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向有限的45 分钟课堂要质量。为此,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内在的教育理念到外在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 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教师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学科, 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社会中,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需要有相应的发展。从广西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 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大多数都已任教十多年, 以前在大学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另外信息技术在初中学科中被视为副科, 不受重视, 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 教学工作只好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容乐观, 所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 从2012 年起, 广西将信息技术列入会考科目。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其次, 教师要利用每年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 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 增长自己的能力。同时与别的县市区信息技术能人多交流、沟通, 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再次, 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自我充电, 利用课余时间, 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将新知识与新理论相结合, 丰富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从而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的教学新路。只有这样,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了, 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才能向45 分钟求效益、要质量。
二、以学生为本, 精心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 结合实际, 精心备课
信息技术作为既有趣味, 却又苦涩难学的学科, 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能克服传统教学中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语言描述的不太确定的缺陷,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是脱离实际, 在教学上传授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 学生就会觉得乏味, 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行采用的是根据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所编写的教材, 对于城市初中学生来说, 初一年级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他们完全可以理解接受;而相对于农村大部分学生而言, 除了中心小学, 其他村小的学生小学阶段是没有条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这就导致了学生个体知识的差异性较大, 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话, 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 由于没有学过基础知识, 连最基本的鼠标操作都不会, 怎么能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呢?也就更谈不上课堂效率了, 向45 分钟要质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结合学生的实际, 精心备课, 上好第一堂课,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信息技术水平能力的差异, 灵活设计和组织教学。
首先, 设立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 让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授课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同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 鼓励不同的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 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法, 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帮助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
例如, 在讲授广西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三课 《让你的桌面变得多姿多彩》 时,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实际, 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学习目标。上课时, 首先按计划向学生展示高清桌面背景, 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背景适合自己,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给学生演示怎么设置电脑桌面背景, 利用电子教室全屏向学生演示后, 让学生练习;基础好的学生原本已掌握这个知识点或通过教师演示后, 自己练习一二次后, 就已熟练掌握的, 我就让这几个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点———电源设置;对大部分学生, 我给予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进行强化练习, 以便加深他们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程度;对于学困生, 则要重点关注, 看看他们在哪个步骤上有困难, 以便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 及时化解他们的困惑。在接下来学习屏幕保护的设置时, 对于大部分学生, 我还是给予大量的练习, 让他们在选择各种不同的动画屏幕保护程序、在欣赏美好风景的同时, 强化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少数学生, 我则让他们当小老师, 一对一地辅导几个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由于有同学在旁指点, 这样不但消除了教师一对一指导时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 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之间还能进行热烈讨论, 发现问题,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其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 有针对性地实施多层次教学, 对学困生可以从最基本的认识计算机教起, 让他们了解计算机, 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可用任务教学法, 驱动他们自主探索, 同时给予专业辅导, 便于他们更好地成长。
(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 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善于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 让学生主动获取所需的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知道,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纷繁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往往令人头昏目眩, 影响了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 这就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迷航”现象, 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视觉和听觉疲劳。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与否, 教学方法的使用和选择是关键, 在不同的时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需要, 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方法, 做到兼收并蓄, 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另外, 教师要合理把握时间, 安排好教学过程, 保证在最佳的时间内,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前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 使教学过程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情绪和课堂纪律
信息技术的教学, 因为学生要经常讨论、实践操作, 与其他学科的课堂相比要活跃得多, 教师为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纪律上要求不严, 有可能会导致课堂纪律失控, 学生不但没有学习到知识、增长能力, 反而会造成学习效率不高。所以说, 课堂纪律要做到动静结合, 一张一弛, 教师要严而不僵, 活而不乱, 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把握好“度”。一方面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 这样不仅有讨论的时效性, 又能使班级的学习气氛高涨, 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大局, 调控学生情绪,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实践得出结论后, 分组总结, 让学生注意聆听别人的经验, 避免讨论时间过长。同时, 教师要关注边缘学生, 及时发现对教师设置问题不感兴趣的学生, 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全体学生都能身心如一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因此, 教师要合理调节学生情绪, 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 在语言上要抑扬顿挫, 有起有伏,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 让学生引起共鸣,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向45 分钟要质量也就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9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槐乡五月”一课,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槐乡的气息呢?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我们的家乡海安物产丰富,有着“禽蛋之乡”、“茧丝绸之乡”、“河豚鱼之乡”等美誉。教师边说边出示三组图片,分别是禽蛋、蚕茧、河豚鱼,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名称的由来。教师引出:如果有一个地方长着很多很多的槐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方叫做“槐树之乡”,简称为“槐乡”。槐乡有什么特色呢?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槐树的图片、播放一首优美的乐曲,加上一段唯美的解说,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在槐树林中,尽情地享受着美景。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图文并茂的美妙情境,图片美、文字美、音乐美,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色、声、动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帮助教师顺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位教师通过课件,将绿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呈现在屏幕上,然后紧扣“冒”字,将白荷花从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这个过程,借助动画来演示。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有的说,绿色的圆盘,白色的荷花,黄色的莲蓬,好像和谐的一家人。有的说,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荷花数量多,形状大,景色美。有的说,从“冒”字里,我能想象出荷花盛开的样子。池塘里全是荷花,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一幅迷人的画面……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呈现形象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学生们获得深刻的感受,从而轻松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容量大。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严重不足。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鹬蚌相争”一课结尾,渔翁把它们带回家煮着吃是顺理成章的。一位老师却不拘泥于教材的思路,他说:“鹬蚌被渔翁捉住了,是不是就在笼子等着被人煮着吃呢?”有的学生认为会这样的,有的学生则持否定态度。这时,教师出示课件,在渔翁回家的路上,鹬蚌想到被捉住后的悲惨结局,于是他们决定相互合作,想办法从渔网的手里逃出去。它们会想到什么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鹬可以用嘴啄开笼子;有的说,蚌可以用坚硬的外壳敲开笼子;有的说,鹬蚌可以趁渔网休息的时候,把笼子的筐口拿开,趁机逃跑……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相机演示一些鹬蚌成功逃跑的场景。在这个案例中,一个看上去简单的课文结尾,被老师稍微改动一下,就变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尽管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有些合理,有些离奇,但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10
一、巧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更是其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让数学学习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创设新奇而有时代感的学习环境, 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邮政编码——身份证”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1) 同学们认识我吗? (认识, 您是王立军老师) ; (2) 如果上百度搜一搜, 看关于我的信息有多少? (在百度打名字“王立军”搜索后出现很多条信息:有关于教授、军人、医生……的不同介绍) ; (3) 你认为哪条信息是与我有关的?哪些是与我无关的?……通过上面的教学情境,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 名字相同的人的信息容易混杂在一起, 从而不够准确、清晰, 我们有必要寻求一种科学、准确的表示个人信息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用数字编码来区别人的信息。这样导入新课, 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学习内容有机融合, 新颖别致、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展示方法, 凸显过程
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的推导过程,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感悟, 方法简单, 效果不够理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解决问题, 清晰透彻, 简便易行。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 笔者利用摄像机站在十字路口录像10分钟, 将其剪辑处理后制成课件, 课上让学生观看。因为录像显示的是学生经常看到的真实情况, 学生很容易理解随机数据的含义, 得到了收集随机数据的最好方法就是画“正”字, 并且充分意识到处理这样的动态信息, 需要同桌合作才能较好完成任务, 否则很难统计正确。这样的教学内容, 虽然与生活联系很紧密, 但是在没有多媒体之前, 是很难把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的, 即使让学生“身临其境”, 也受环境制约难于达到理想效果。
三、突破难点, 启迪思维
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高课堂效率所必要的, 而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 有的比较抽象、枯涩, 运用语言讲解学生理解不透, 应用传统的教具演示也没有好的效果,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首先引导学生动脑分析, 需要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再经过小组合作剪拼成近似长方形, 然后问:能否把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变得更接近标准的长方形呢?在学生苦思没有合适方法时, 教师请学生看电脑课件:显示把圆16等份, 拼成一个比刚才更近似的长方形;再显示把圆分成32等份,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越来越规范。学生此时恍然大悟,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长方形就越来越接近标准的长方形。接着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 把圆继续分成64等份、128等份、256等份、512份……拼成的图形, 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如果无限分割, 圆就能转化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根据实验结果, 学生充分感知到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这里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对于突破教学难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抽象的纯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教学难点被瓦解, 效果非常理想。
四、寓教于乐, 活跃气氛
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 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可以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如笔者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含义时, 把1到100的数做成flash课件, 点击鼠标数据随机呈现, 让学生迅速判断它们是质数还是合数, 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看到数据的随机出现, 感觉新奇, 兴趣特别高涨, 对于巩固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笔者还在提问时用上面的方法当做学号的随机抽取, 吸引学生专心听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听讲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涨, 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多媒体课件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
五、多元目标, 全面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 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 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 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数学的确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工具,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多元目标。于是笔者利用数学课让学生吸纳大量信息,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笔者提供:一件毛衣含羊毛70%, 化纤30%;果汁含水果成分80%, 其他化合物20%;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 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 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 投篮命中率为50%;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还有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这些信息中有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 也有德育渗透,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潜意识地受到了国情教育, 引导学生立志勤奋进取,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提升。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113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加强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一。作为基础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小学生而言,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带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一种相对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由此可见,教师将课程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的有效载体,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教师在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动物们去给动物之王——狮子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以视频、音频和Flash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播放狮子派汽车迎接动物们去参加生日宴会的故事。教师问:“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平常对动物性格的了解,大胆揣测小动物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这些小动物们要选择这辆车?”然后教师采取画面回放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辆车行驶的状态与画面。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方形。在行驶过程中,无论是车子还是坐在车上的小猴子都会不断摇摆和晃动;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由于车轮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导致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一样发生剧烈晃动。在观看过程中,由于小动物们的夸张表情以及窘态百出的神态逗乐了同学们;当第三辆车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中时,他们给出了热烈的掌声,教师可以顺势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第三辆车车子没有晃动,比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都要稳定、匀速。”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第三辆车稳定、匀速呢?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非常想。”教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就翻开你们的课本,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圆,通过认识和了解它,就可以得到你们想要秘密。”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可以使学生完全集中注意力,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儿童容易被有颜色的事物所吸引,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彩色可以满足他们所有的幻想。教学亦如此,特别是数学教学,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事物、情景或者概念生动化、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使小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尤其是教学重难点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时、分”一课时,由于时间单位无法运用直观表述方式将其含义具体化表现出来,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策略,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概念知识转变成感性知识。比如,运用Flash动画动态演绎时间单位,让学生明白分针走一格为五分,时针走一格为一个小时。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分针绕一圈是多少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借助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分针绕一圈的动态表演,要求学生以五分五分的节奏数数,最终得出分针绕一圈为六十分。如何换算时、分之间的关系是“认识时、分”这一章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为突破这一重难点知识,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将重难点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观看一场生动有趣的比赛,即时针和分针之间的比赛。”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动画课件上来,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分析和探究“时”与“分”之间的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学内容
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和抽象化概念知识基础之上,以音乐、视频、图象、动画等形式将抽象化知识具体化。
比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法应用题”一课时,首先,教师在课前将这一章节的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尤其是小鸟图。其次,教师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向学生播放动态演示图,并以轻音乐作为辅助教学,将重点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然后向学生出题:“桌上现在有10只鸟,又飞来3只。”屏幕上随着音乐飞来了3只鸟,学生就可以很快地解答:10+3=13(只)。在学生算出答案之后,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使用加法计算这道题?”学生:“因为小鸟飞到桌子上的时候,桌上的鸟增多了,所以应该是用加法。”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动态演示形式分析第二道题目。第二道应用题题目如下:桌上现在有8只鸟,突然飞走了3只。随后屏幕上出现了3只小鸟飞走的画面。学生在这一动态演示中明显感觉小鸟的数量减少了,所以采用减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动态演示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将抽象化和概括化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数学知识,促使数学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12
一、史料与信息技术结合,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 会锻炼学生的思维, 会事半功倍。与其他学科相比, 历史一直被学生们视为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的记住一些史实, 学生对学习历史普遍不感兴趣。然而, 我们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恰恰是最有内涵, 最丰富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来的文字、图片以及实物资料,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出现。这些史实资料和视频资料为我们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可以使学生们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 掌握历史规律, 这些资料的运用会给“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可替代的。在历史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视频资料, 或者展示一些历史图片, 可以是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惯
传统的历史教学, 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只是机械的, 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自主探索式学习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 自主学习已成各学科的一种主要模式, 历史也不例外。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展示课标学习要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师清晰地将课标要求展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们依据课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直观明了, 而教师仅仅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三、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的价值观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还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缺乏情景渲染, 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很难达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如果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信息技术技术, 运用大量的视频, 图片和原声录音再现历史场面, 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这样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从而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例如, 我在讲《内战烽火》这一课时, 运用了大量的视频资料,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的情境,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课容量增多, 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目前初中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 课本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 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 教师讲的是长篇大论, 学生却往往无动于衷。此时, 若教师能充分的运用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史实资料等, 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 进而丰富课堂容量, 是学生更快, 更容易的掌握更多的知识。
五、教学目标明确,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 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学生往往会感到陌生,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 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无法实现的, 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一图文的形式突出课程的重难点, 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 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六、课程生动形象, 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
在生活中, 我们能够发现, 学生们在背诵一段文字时往往需要很长的记忆时间, 而他们在记忆一部电视剧的情景是却非常深刻。这就是人的大脑对于图片、视频, 语音画面有着深刻的记忆。初中的历史知识很多, 如果仅仅依靠文字记忆, 学生们很难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印象。但是, 多媒体教学手段, 表现力强, 信息量大, 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 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积极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09-07
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09-17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10-19
教师怎样提高信息技术06-18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07-04
信息技术简约课堂05-29
信息技术卓越课堂06-05
体育课堂信息技术07-05
课堂作业信息技术09-29
翻转信息技术课堂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