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2024-09-07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共12篇)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效率,兴趣,难点,思维,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把抽象的文字形象转换成音文并茂、可欣赏的画面, 从而给课堂注入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如, 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 不是把课文知识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小组, 自己上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兴奋地浏览着, 热切地交谈着, 认真地记录着, 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此时此刻, 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的一件事。

二、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 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中心的核心, 因此,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多,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是突破教材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 在教学《五彩池》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 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 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种利用色光交融, 视听结合的方法, 能帮助学生在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 使这一原本深奥的光的折射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 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 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 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使用信息技术的刺激和引导, 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 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 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后, 笔者出示自制的网页, 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照片, 配上音乐《感恩的心》, 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 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 但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创造了奇迹, 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 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我们作为健康人, 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四、自主学习, 增长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见, 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 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 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 增长学生的知识, 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如, 教完《景阳冈》一课后,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书本上, 还能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 笔者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学生们分工合作, 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 有的在图书馆查找资料。这样, 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又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延伸, 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和补充, 它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 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只要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 去精心制作或选择恰当的媒体资源, 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增加无穷的魅力。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纸杂志、网上信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处理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整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

1.1 收集备课资料的便捷性

在教学的备课阶段,教师除了自主精心准备教案、学案和相应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在网上搜寻相关的图片、视频和课件资料。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

1.2 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

教师使用备课资料的交互性是利用软件平台进行备课另一大优势。可以通过平台中的“自主学习”板块,任意点击使用其他数学教师的备课资料,教师之间既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又可以充分体现使用资料的自由选择性和重组性。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都可以通过平台参考其他数学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相关备课资料(教案、图片、课件等),即使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不相同,也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所需要的部分,比如只选择使用替换的图片。这种交互性为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3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借助电子邮件、博客、学习网站、论坛以及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形式,建立交流群体,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甚至是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这样不仅能为教师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在其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同行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实践中可以考虑建立更高级别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由各学科的教研员牵头,开展网上研讨,指导资源的搜集、筛选、加工和利用,以及区域资源库的建设、维护等基础工作,以求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资源库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教师及教研员信息技术整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的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1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21世纪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因此,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

2.3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一般让学生利用学具材料袋里准备好的圆柱模型,运用转化法,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就是体验数学极限。受材料的限制,动手操作难度很大。所以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运用课件进行总结,将圆柱分别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然后拼成长方体。从电脑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最后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渗透了数学当中的极限思想。然后,让学生对比原来的圆柱进行观察,不难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就等于圆柱的高,这样就可以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体积公式。在教学中,电脑画面的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就使难点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1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容量大、表现力强和交互灵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得到更便捷的帮助,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3.2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学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与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数学课,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巧妙地开头,就能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自己用Flash制作的小动画。其大意是:在一幅风景如画的别墅里,居住着一只猴子和它的3个孩子。一天早晨,猴妈妈给孩子们派发烙饼,把一个饼干平均分成2份,拿给猴老大1份,可猴老大就是不高兴,说:“我不,我不!我要2份。”猴妈妈并不生气,它拿过饼干把它平均分成4份,拿给猴老大2份,她望着心爱的孩子说:“这下可多了!这下可多了!……”接着,猴妈妈把剩下的2份拿给猴老二,可猴老二不高兴,猴妈妈见状,眼珠子一转,就拿出另一个相同的饼干,平均分成6份,分给猴老二3份,猴老二高兴地嚷着:“我的比老大多。”老三是小弟,在它看来,理应比两个哥哥多。猴妈妈摸透了小儿子的心理,又拿出一个相同的饼干,平均分成8份递给老三4份。老三高兴得跳起来说:“我的饼干最多!”这时我停止了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猴子一只比一只高兴,但它们真的一只比一只分得多吗?大家想知道答案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巧妙地开头能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心一直被课本中的新知识牵引着,这样就能顺利地进行教学。

二、突出教材重点,突破知识难点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逼真、生动、声情并茂的效果。所以,如果能恰当地加以运用,把教材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弄懂老师难讲明白的内容,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知识的难点。例如,在讲授“梯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教材重点,突破其难点,我用电脑演示了自行设计的CAI课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重叠在一起以它们的右下角为定点,旋转第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使用频闪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高与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其面积怎样计算?大小与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彻底地明白了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日趋成熟的教学改革中,精讲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教学主流。这一主流折射出课堂教学中练习的重要性。精讲,能使学生感知新知识,但未必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所以,要学生“熟能生巧”,就不能不考虑在一节新课中的练习设计。在传统的巩固练习中,习题的来源,靠的是老师的一支粉笔。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老师能在黑板上写上几道题呢?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能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点,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如果能巧妙运用,不仅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增大课堂容量,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篇4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艺术形象, 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 还是给材料作文, 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 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 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 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 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 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 而多媒体网络中, 浩如烟海的信息, 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 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一) 要写好作文, 观察是第一步

观察是否深刻、细致, 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 感受、体验就深, 就能触发写作动机, 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 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 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 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 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 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 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 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 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 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再用“闪烁”的方法, 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 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 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 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 因而他们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二) 再现场景, 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 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

由于再现场景, 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 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 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 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 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 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 于是, 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 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有果园, 有麦田, 有田野, 有庄稼, 有水果……看完录像,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 争着说, “我到果园里去寻找秋天, 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 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 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 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秋天, 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 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 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学生开阔了思路。

(三) 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 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 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 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 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 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 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 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改变评改方式, 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 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 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 且操作程序繁复, 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 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 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 师生共改, 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 教师浏览, 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 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 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 (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 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教鞭所指之处, 或教师示范改, 或师生评议作者改, 或学生多人“接力”改, 等等, 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 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 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 均能做到视听结合, 集体受益。同时, 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 可谓事半功倍。

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 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 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 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 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摘要: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 可以再现艺术形象, 可以改变作文评改方式, 解决以往作文课枯燥沉庸的难题, 给作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5

1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料,不可能完全适应我们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对教材资料做了合理的的删减和增补,更好地适应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要进行教材研读,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2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讲授“图片编辑”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带来或上传自己的照片。课前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提前美化好的照片。有笔者本人的,也有学生们一起活动的。这些照片清晰、漂亮,学生被这样的照片所吸引。借此契机,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图片编辑”的学习,学生们兴趣倍增,都想把自己的照片进行美化。随后笔者就指导学生如何采用漂亮的颜色,配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标注自己想说的话,学生们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了该内容的学习中。

3分层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电脑上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由于学生的电脑知识基础不同,有的学生电脑玩得很溜,有的.却连开机都不熟练。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从而保持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辅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教师要大胆放手,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充满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迅速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奖励他们玩玩游戏,可以布置对能力要求更高的思考题,激励他们探索新知。

5合理的评价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目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2 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3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3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4)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如在《春》的教学中,笔者从网上下载了这一课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5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5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实践,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多媒体的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 教师角色要发生变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实际上已经打破了教师对于学习内容的垄断,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从而加速教学法中由教师角色的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范式的转换主要是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察的:一个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还有一个就是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语文教师在完成角色与自我技能的双重建构时,也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因而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应该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自身技能和角色的重新建立。

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学习的控制者,总是承担着专家的角色;在课堂的实践中,也多采用说教式或是讲授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虽然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但是仅仅限于自身的信息获取。在信息技术和教学法的整合观念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环境,应用现代的技术再现或者模拟教学情景的画面,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在技术的使用和素材的搜集上,语文教师也不再俨然是一个专家的模样,开始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了,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交互式的学习讨论,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种基于实际经验的学习探索。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河浃溜中学)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7

1把握和分析清楚原因,是分层教学的实施依据

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是学校比较缺乏信息技术教师,学校的微机室老化严重, 虽然没有多大的升学压力,但是也有不少的难处所在,是其他学科教师所不了解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上没有人重视这一学科的教学。认为有它没它无所谓,就是因为中考考试不考这一科,所以它就成了小科,副科,从学校,家长,老师,以至于到学生都不重视这个学科。所以在小学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还是有的, 在这几年的调查中发现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有的孩子可能就完全没有碰过电脑, 甚至不知道开关机。可是县直小学很早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从三年级开始学起, 对于电脑水平的差异来说,是很大的。

2) 家庭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学习电脑的机会不同。家庭条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条件很好,有的条件很差,富裕的家庭早早的就购买了电脑,为孩子的学习,提高孩子的素质做好了准备,无论是游戏还是一些信息知识常识都有所掌握和具备, 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电脑专家了,可是那些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几乎接触不到电脑,也就更别说用电脑上网了,利用网上资源了啊。

3) 学习态度对于这么多学生来说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对电脑有强烈爱好的不在少数,不但自己学得好而且还积极的帮助同学去学习,积极地去完成老师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因为这样的学生对学习微机的兴趣是学习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当然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就不会有多少积极性,就会消极怠工,是被动的学习电脑知识。

4) 孩子的自身素质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有的孩子思维活跃敏捷,观察力超强,具有一般孩子们所没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我所教的13级3班的王佳林就是这样的比较聪明的孩子。

因为各种原因的存在,孩子们对电脑有了多极的分化,有的爱好电脑,有着较厚实的电脑基础,对电脑的兴趣又高涨, 学习能力又强,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尖子生,还有一部分基础不强,兴趣不够,后天又不努力,学习能力不足,进步不快,对电脑的兴趣基本没有,学习或自学能力再差点,信息技术科上着没有多少意思,虽然在课堂上学习的是相同的知识,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分层教学势在必行,不能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来对待这一新的问题,就会造成集体不能进步很快,好的学生进步慢,不好的学生进步也慢,所以我们要像喂小鸡似的,大鸡就要给他多的实物,小鸡就要给他多的稍微少点的食物,不能有吃不饱的,有撑得够呛的现象发生,这样不利于学生们的发展和前进。 针对差异比较大的孩子就要进行分层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

2把握分层教学的实质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

1) 分层教学是素质教育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发挥了孩子们的基础性、全体性、 发展性,我们的教学在这几个方面得到提高。没有基础就没有也无所谓提高,全体性就是要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促进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的进步。

2) 分层教学就是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把孩子们的底码摸清,给孩子们制定好每个人的发展空间,解决好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差异所造成的矛盾。

3分层教学要在实践中摸索、探究

1) 在教学实践中我先叫新入学的学生填写一个表格,对孩子们的电脑底码摸清楚,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家里有没有电脑、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为以后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在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检测到孩子们的学业水平,这时就有了一定的分化, 我们就可以对孩子们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可以把学生们分为高、中、 低三个层次。高即是优等生,这些孩子们有着一定的电脑知识,学习兴趣浓厚,自我控制力比较强,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被开发的学习潜力也是比较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也是老师的好帮手。低层即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 学习上也不努力。这里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的,孩子们的层次是随着学习情况进行调整的,以便叫孩子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微机室里的座位排序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按照教室的座位排列,要按照孩子们的对微机的熟练程度,好中差相对结合排列,才好,对同学们的学习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教师也要按照好辅导的原则去排列,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习效果提到最高。

2) 分层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自己的学生大体情况,制定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分层的教学目标,不断地去调整和实现。二是课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活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三是课堂练习。上机的操作时间一般要占70% 的时间。孩子们的操作能力就会提高很快,这是不容忽视的。四是测验分层。每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叫孩子们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然后再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改进,学生们就会受益匪浅。五是教学评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

摘要:因为我们县各学校的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是不一样的,所以计算机教学的开设情况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升入中学后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的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中学教师就要费比较大的力气来进行教学,这里就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我们的实际,那就是分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给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保证。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8

●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场面,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激发乐学的兴趣。如教学《秋天》时,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要求学生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描绘秋天的田野美景。教学中,我先播放一段秋天田野景色的的视频,让学生对秋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在描述景色过程中进行识字。如在蓝天白云图中,让学生说“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中的“飘”怎样写。从看图、说话、学文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

●利用计算机的趣味特点,可以强化记忆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回生现象比较严重。一个汉字要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记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尤其是汉字中的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渴、喝”两字,极易混淆。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先随图出示“喝”字,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闪动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渴”字,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喝”字还是“渴”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到具体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只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同时我向学生介绍:“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学生们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真正体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以计算机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常常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计算机还能展示清晰的脉络 (如写《雨中情》:遇雨—送伞—雨中行—雨中情) ,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另外,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9

一、创新教学信息, 展示不同学习内容,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新一轮课改后的小学, 在教材上选择上更加贴近生活, 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趋向社会发展的需要, 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气息, 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大大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谓“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现行的教材也有些超乎实际, 诸如科学幻想和远古地质方面的文章, 让教师的讲解有些费劲, 学生很难理解透。所以这就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再见了, 亲人!》、《丰碑》、《金色的鱼钩》等类似课文时, 如果单纯地靠教师讲解, 学生很难想像那个年代, 解放军战士是如何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和胜利和现今的和平年代, 这时, 我们稍加运用影视资料来再现战火纷飞的年代, 再现革命先烈用身体炸碉堡、挡子弹的场景, 教师边放影片边讲解不仅排除了学生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思维障碍,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鼓舞学生学习,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学习《盘古开天地》、《小壁虎借尾巴》、《蝙蝠和雷达》这类远古传说、通话故事、科学常识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首先利用因特网访问相应的网站, 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和图片、影视资料等制作成课件, 如果内容复杂将其简化一点, 使教学对象能够看得懂, 最后在课堂中显示所制作的课件, 配套教师的讲解, 使课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学生也将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它已不是以往要求学生掌握多而深的知识, 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结构之中, 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 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小学教学中, 要想提高小学生综合性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教学手段来进行小学教学。

如教师在教授《画杨桃》一文时, 如果教师单凭讲解同一个杨桃, 会被画成不同的形状, 学生肯定不易被理解, 但如果教师拿一个实物杨桃放在投影仪上, 通过不断地变化位置, 一方面透过投影仪演示, 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落画杨桃, 这样一画一换, 然后对比分析, 即使教师不加以讲解, 学习也就自然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如教师在教授《科里亚的木匣》时, 可以通过事先做好的flash动画演示, 及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让持不同观点的几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和对方进行激烈的讨论, 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如在教学《香港, 璀璨的明珠》一课时, 教师可以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献礼影片或介绍香港的纪实片放映给学生看, 让学生通过影片介绍, 切身去体会感受香港之美, 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及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争取有机会去美丽的香港旅游观光。

三、提高课堂实效, 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有趣

例如, 在讲授《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能够让学生在以去北京参观的情境中学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 当我们在讲授《安塞腰鼓》这一课时, 教师需要创设这样一种学习情境: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也有不同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敲锣、打鼓、放鞭炮、吹唢呐……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鼓, 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 让学生逐一辨识;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国的“腰鼓之乡”———陕西安塞。再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黄土地》中“威风锣鼓”的片断, 让学生切身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苍茫的天底下, 隆起一座黄土高坡, 数百名头扎红巾、敲着腰鼓的陕北汉子, 伴着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 鼓声由小到大, 直至震天动地。汉子们行进着, 狂舞着, 脚下扬起黄色的尘埃……什么是安塞腰鼓?无需多加解释, 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看完这段录像, 学生很容易就被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深深地吸引住, 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

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高教学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 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研究性学习。它可以设置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 它可以针对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按照最有效的个性化原则来组织学习, 进行研究, 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同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还有助于构建“交互性”的学习方式和氛围。在网络世界里, 师生可以利用语文资源的开放性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 我们可以开辟“校园网”, 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师生交互, 直接对话, 并实现多元交互和即时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加入, 随时退出。从而使教与学不断转换和整合, 个性学习与交互信息互相配合, 教学相长。

五、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 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 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 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 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 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 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 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 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 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 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 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如高年级教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时, 就可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 事先把要用的图片制作好, 上课时可以方便的调出来让学生看。

通过计算机软件, 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控制, 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 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它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 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 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 (或图象) 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 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 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些传统电教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可以同时多媒体功能, 而计算机最具魅力、最能显示多媒体特点的技术———人机的交互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 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 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涂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 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 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 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 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 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 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 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 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 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 当我们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 学生可借助相关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信息, 通过网络教室获得个别指导, 以便较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 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10

一新颖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不少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有主科重要,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的娱乐课, 根本不把老师的讲解当回事。在课堂导入阶段, 老师若设计好导语,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那么就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天性, 他们的学习兴趣常由自己的喜爱程度来决定, 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特性, 巧妙地设计导语, 使学生喜欢这节课的内容, 从而产生乐学心理。如在学习Word有关方面的知识时,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产生想掌握设计方法的愿望, 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 学习的热情就高涨了, 学习的效率也就大幅度提高了。

二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学习Word文档里图文编排时, 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 让学生先看清楚图片的典型格式以及背景的设计。当学生产生想设计的兴趣后, 再以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主探讨设计, 最后教师再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 而且掌握得比较牢靠, 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而明确学习任务, 就是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做好演示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没有信息技术的基础, 因此老师要一步一步的教, 学生也只有脚踏实地的学才有教学效果,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做好各种示范, 而且每堂课上不一定非要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教完, 可以教一步让学生实践一步, 当学生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 再继续教下一个知识点。为了避免学生感觉学习的枯燥, 老师的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而操作又有很强的科学性, 只有重视学生的实践才能教好。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要做到精讲、少讲, 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时间。

四让学生展示成功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演示是为了给学生示范, 起主导作用, 而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功, 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当学生做完一个作品后, 可以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 向全体学生展示, 这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很大的触动。新课改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 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不仅能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也可以轮换做组长,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进行相互讨论, 以求共同提高。每个学期要推选助人标兵、优秀学习小组等,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适时的鼓励

好学生是被夸奖出来的, 谁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 初中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上,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地表扬, 适时地鼓励。新课程教学的评价属于激励性评价, 这要求老师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他们的优点, 从而利用激励性评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然, 教无定法, 提高初中信息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其他方法, 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科学的教学过程,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备受各位老师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新颖的导入、明确学习任务、做好演示教学、让学生展示成功、适时的鼓励等方面来阐释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世斌、马立、宋乃庆.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42-01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受诸多观念、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使教与学脱节,既不能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奥秘,又不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能力,避免学生陷于繁杂的操作步骤中,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前充分准备,进行有效备课

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内容的有效和教法的有效这三个方面。

目标的有效就是教学目标要清晰、简明。教师在备课时要分析学情、了解现有的教学条件、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来充分准备。

内容的有效就是要有梯度、适度。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内容,深入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任务和内容有梯度地灵活设计教案,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互动平台,争取做到有备而来,胸有成竹。

教法的有效就是要灵活、和谐。同一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法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若要提高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先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灵活地选用教法。

二、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喜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假如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随着做什么,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机房上机操作之前,要通过屏幕广播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演示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的操作过程中的注重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被证明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新题目、解决新题目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进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看,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分层分组,以优辅差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分层分组,以优辅差”的方法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是分层。在开学初对高一新生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情况,根据他们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进行分层,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较差,对信息技术学习不感兴趣,操作能力差,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层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一般,能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创新能力欠缺。 第三层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较高,能较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领悟能力、创新能力较强。

其次是分组。按照上述的分层标准把全班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强弱搭配”,即水平高的学生与水平一般的学生进行组合、分组。例如,两个微机室,每室48台电脑,每排8台,共6排,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了六组,每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照优差相间的顺序排位。

最后,分组后通过组员推荐,选出各小组组长。组长在教学中担当教师的“小助手”,他可以协调组员关系,收集教师课堂讨论结果、课堂电子作业,反馈本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以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中程序设计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有趣的小程序,学生要历经设计流程图、编写程序代码、测试程序,这样一个过程,也可能是设计、修改、测试、再修改、再测试的过程,多次反复,最终才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激发了学生的斗志,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习的效果往往也非常好。并且教师应该由浅入深地引导,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课题,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走入课堂,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这样信息技术教学必将日新月异,跨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郑陈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海峡科学,2010(06).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篇12

一、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在讲解Word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利用Word制作出来的精美小卡片、海报等, 还可以教学生利用艺术字改变文字的字体和颜色,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当前, 信息技术并不在高考考试内容中。因此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无论是学生、家长或是学校, 普遍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够。曾做过调查:随机对500个高中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学习信息技术非常有用的占有20%, 认为信息技术对高考无用, 学习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占有65%, 认为可有可无的占有15%。可见, 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力度不够, 因此,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起消极态度。

我们认识到在信息化越来越重要的今天, 必须挣脱“应试化教育”的禁锢, 改变原有的思想态度,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 增加课堂内容

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合理、科学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教师在讲授PPT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演示一个自制的PPT课件中间插入了明星图片、电影、歌曲等, 学生表现得很有兴趣不禁提问:老师这音乐是怎么放进去的?老师这还能放电影啊?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 教师适时地与学生一起将遇到的困难逐个解决, 并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障碍。一堂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体会到了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还轻松地掌握了新的知识。

2. 分层分组学习法

分层分组学习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有效地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

四、强化上机练习, 注重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要求比较强的课程。授课的时候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教学设备是信息技术课特有的优势,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 不应该是枯燥无趣的。教师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万河.浅议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J].琼州学院学报, 2008 (02) .

上一篇:韭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下一篇:喷射混凝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