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之教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之教学 篇1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以下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 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实施分层教学, 实现共同提升
一方面, 由于各个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和内容不同。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 刻苦程度不同, 造成了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面对如此大的差异, 集体学习显然是行不通的, 而“分层教学”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 实施分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分层教学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提倡自主合作, 体现生本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上尝试“自主合作”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开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局面。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自学、训练、讨论、展示, 尽量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上, 要让所有学生在上课时间内, 学习激情都处于激活状态, 能全身心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学习中。可以让他们自学、在网上做学案、自纠、总结、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答辩等。这样, 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 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尝试任务驱动, 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 还有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必须动手的特点, 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 也使信息技术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因此, 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制作一件作品、为完成任务动手操作, 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任务驱动对于学生, 开始是模仿, 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 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 接下来的便是创造作品。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
●利用现代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重、难点, 引起学生共鸣, 加大教学容量, 拓展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 教学过程紧张而不忙乱, 自身的教学效率与信息技术的高性能和谐一致, 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总之,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自己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让学生愿意学, 学得好, 学得轻松愉快。
信息技术之教学 篇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钱春花)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以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起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我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识不清,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例如:上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数学、语文、英语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补差,或许数学、语文、英语成绩是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的一线老师你们是否已经发觉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天天的落后,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也在停顿呢?所以,小学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解决好教师的观念和认识问题。
二、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小学生开始走进网络,走进网吧,使小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例如:上网玩游戏,QQ聊天,这些都不应该是小学生的行为。但是他们觉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他们感受到的是刺激与放纵,那些失去家长关心的孩子们从网上得到了他们暂时的快乐,这与小学生的思想认识脆弱是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了解信息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虚拟网络世界,更不是游戏的天地,要让学生自己正确对待网络,做到有取有舍,在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端正的态度上好信息技术课。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小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为此,我用“拼图”、“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线、画圆、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慢慢地学会了画《山清水秀》、《海底世界》、《美丽的校园》等作品。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要知道,26 个字母在键盘上的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佳,且付出了拉远学生与键盘的心理距离的代价。我在教学中编了一个口诀:“左手中指放在D,右手中指放在K,其余手指逐个放,大拇指管空格,食指老兄本领大,一人能管两个键,左手食指管F、G,右手食指管H、J,记住口诀很重要,键盘其实也简单。”通过口诀,学生意识到,原来每个手指只管几个键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基准键位的指法,在拓展学习上下两排字母,通过练习,学生也会输入汉字了。大家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浅谈 优化
学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中小学校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学生仍处在信息技术的启蒙及成长阶段。因此,如何加快这一群体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提升,就成为了教育信息技术化实现的关键环节。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特征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围绕任务这一主线开展。下面,本人就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化展开分析论述。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相比于计算机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更加强一些,除基础科学外,还设计众多边缘学科。严格意义上来讲,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具备计算机学科性,而是兼具了职业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及文化课程教育的特点,同时,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及学科课程的特点亦有体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必须在思想上有所突破,不再是简单机械的技术学习,而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道德、伦理、人文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信息真伪性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最终成为自己获取知识、工作、生活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自身的能力当中,实现综合的发展。
二、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对于提高学生基础能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算的能力外,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与技能:计算机与网络基本常识、原理、操作等。第二,捕捉、采集信息的能力:快捷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及时对信息内容作出辨别;第三,正确地处理信息,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具备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重点体现为能够独立地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与探究。最后,遵守信息技术道德:要理解并处理好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等问题,承担起对信息技术方面的责任。
三、强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关于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努力创造条件,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以此保证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及顺利完成,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这一内容当中,课程的整合问题是一个关键点,可积极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内容及联系,以此保证对现有知识的最大化利用,使各项设备发挥最大能量,从而在物质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主题任务驱动型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的一般形式,这里的特点主要是任务相对宽泛,既可以是形式具体的学科任务,同时又可以采取方法拿来主义,把各学科任务具有的真实问题,创造某种具体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学生处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当中,即完成问题的提出、思考及解决一个完整的过程。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信息时代,信息量持续丰富,各种信息不断涌现,其中既有积极的信息,如丰富、大量的动人事迹、学科知识等,也有消极的信息,如一些不健康、不科学、伪科学等垃圾信息的泛滥。这就要求在现实社会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以此保证对学生信息技术使用的法律、伦理、道德、人文性进行教育,使其能够对信息的真伪有客观的分辨,且能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负起责任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讲述者、传授者、领导者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这些角色决定了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其位置被放在了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搞“一言堂”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现今社会及教育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师将不再成为学生索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渠道,这一现实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对自己的位置做出新的调整,进而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走向讲台,走向学生,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扮演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位置。灵活处理师生间“教”、“学”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
五、创造性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教学大纲中对信息技术做出了明确规定:知识、技能的讲授当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从而确立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地位。这就突显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思想。现代教育模式中引进了计算机做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提出了以“多媒体”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纠正传统的教学思想。“任务驱动”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建立在注意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客觀上强调了学习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大问题或大任务,通过积极地探索问题,来维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的任务。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激励学生的奋进。如今,这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基本形成了。
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以上教学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切实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示创造力的广阔舞台,积极搭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见 篇4
一、更新观念, 明确目标任务
(一)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 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 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思想, 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 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 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 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 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 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 教师应确立“教即学, 学即教”的观念。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探索问题来引入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应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信息技术之教学 篇5
【提要】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里,教育信息技术出现了与学科的整合,对我们传统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教学手段、方法、内容、模式以至体制、观念诸方面的改革,引发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热潮。就历史学科而言,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结合,对传统教育的教法、学法、课堂的模式和师生角色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关键词】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传统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
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会议上说:“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具体来说,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本文将结合传统教育的教法、学法;传统教育的课堂模式和师生角色谈谈教育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科引发的变革。
一、教育信息技术转变教法和学法
传统教师的主要教法是讲授法和回答法(谈话法),讲授法又称讲演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是教育史上最悠久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老师把知识通过干巴巴的一张嘴巴和一支粉笔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环境——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和一张讲台。历史传统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多半是书本上文字的表述,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显著的时间和空间的固定化特征,历史远离现实,在史实面前,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通过老师干巴巴的讲授法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所以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枯燥乏味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则改变了这一状况。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整
合既能使中学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学科特点得到较为直观的体现,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接触大量史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写板书、写付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可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内容时可放《马赛曲》);利用录像机放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片断(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在放《甲午风云》),可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记忆效果,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引用于历史课堂,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好历史。
传统教法形成的学法——学生一味地做笔记,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且学生视野狭窄,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来自老师的传授,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后,学生不必束缚在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圈内。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育信息技术转变师生角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几千年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唱的是“一言堂”、“独角戏”。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关键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下的老师发生了变化:(1)老师在培训现代信息环境灌输了下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2)老师培养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设计方法的培训,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式培训,教师了解了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如:建立示范学科,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公开课,通过示范课目带动整个历史科向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传统教学学生是接受者,而且是从老师中单纯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随着老师角色的变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性减小。学生从教师的课件中获取更加直观地、丰富的知识。随着资源共享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下载各名校优秀教师,甚至是教授的讲授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也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信息和历史学科结合后的教师方式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是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方式。
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构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中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优化。
三、教育信息技术使历史重现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束缚了教学的模式,历史教学唯书是依,历史课堂枯燥。历史反应客观史实,来源于过去的生活。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与工农的广泛结合,引生活进课堂,这样才能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导致很多历史事实无法从生活中获取,而信息技术开发后,是很多历史事实得到重现!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曾发生的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使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
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讲授《秦朝的统治》这课时,笔者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像,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再如,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甲午战争,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四、教育信息技术——实施德育的最佳手段
《中学历史大纲》(草案)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提高献身„四化‟的自觉性,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可见,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担负起智育,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呢?这是老师的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老师遇到的难题,因为传统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进入到历史现实中,课本枯燥的知识难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都是以考分论“英雄”。在这种“唯分数、唯升学、唯尖子”的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历史课教学是上课“划框框”、课后“背框框”、考试“考框框”,学校轻视德育教育。同时,受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单调的手段和贫乏的资源,任课教师要系统完成学科德育的任务是困难的。
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解决学科德育的困境,解决学科德育的时空局限性,解决学科德育单调乏力的尴尬局面;为历史德育在历史特有的具体形象基础上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开放性和无时空限制性而更加鲜活感人,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免疫力,建起网络德育信息防火墙,实现德育模式的根本转变,系统完整地完成学科德育的任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教育技术渗入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有了更加感官的体会。利用信息技术上历 4
史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上教育。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 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又如,在讲到“ 五四爱国运动” 这一节时,通过多媒体,我运用了中国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下黎民百姓的悲苦生活图,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中国处置的资料,顾维均的演说词,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及学生烧毁赵家楼图等,工人的罢工图,商人的罢市图,一幕幕历史场景的回放,使学生再也不能置身事外,学生热血沸腾,真正走进历史的精神与文化氛围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 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 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信息网络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日夜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拉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电化教育研究,1999.(1)
2、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幸清梅《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广东省兴宁市济平中学 5.马 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篇6
课题引入应创设良好情境
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课堂的导入要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最好能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着想。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可以用“教师自我介绍”幻灯片来引入,讲授贺卡制作时可以用生日贺卡、圣诞贺卡引入,讲授Excel时可以用奥运会奖牌表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在上课前先与学生谈谈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或他们感兴趣的事后上课效果会更好。总之,课题引入应创设良好情境是上好课的一个基本前提。
综合运用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及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逐步更新,信息技术教师应在秉承已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教改探索。在平时的听课中,我发现了多种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式、游戏教学式、主题式、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式、分层教学式、情境教学式、WebQuest教学式、范例教学式等。在一节课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任务驱动式是最受大家所喜爱的,我省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所编写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并不是说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后,教师就不需要进行教学了,而仍然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要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精讲,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时应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精神,要让他们运用方法自主探究,学会操作、学会创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将任务进行分解。任务设计可按不同层次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①基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②提高任务(面向部分学生)。模式二:①基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②进阶任务(面向大部分学生);③挑战任务(面向少数学生)。具体模式的选择,教师可以依据班级情况与课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自信,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
除了在任务驱动下可以与分层教学、自主探究、分组协作等融合外,有时也可以与游戏教学相结合,效果同样较好。例如,获2004年无锡信息技术评优课一等奖的张程老师在讲授《初识幻灯片》课时,设计了用Flash制作的“大家来找茬儿”的游戏,让学生用鼠标点击PowerPoint与Word的窗口的不同区域,使学生掌握其窗口组成的知识点,进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两者之间的相同处及不同处。这样,既为学生学习后的知识作了铺垫,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山东省2006年信息技术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巩桂贤老师在《与鼠标交朋友》课中也运用了游戏教学法,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设计一些小游戏,让他们边玩边学,寓教于乐,效果甚好。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课题一定要选择这种模式,关键是看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内容是否适合以及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能自主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基于这个基本原则。
综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把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这里所说的技术包括:网站制作、课件制作、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程序编写等。在我平时所观摩的优质课中,很多教师在他们的课中运用了多种现代教育技术,例如Flash游戏、Flash操作演示动画、好的电子教室软件、学习网站、精美的说课稿、网上评价、在线小测试、可在线提交的作品评价表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既为学生上机操作和自主学习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助手,又使他们自主学习了计算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些技术手段中,我比较推崇使用学习网站。使用学习网站有许多优势,如内容的全面性(可以放置教学目标、文本操作方法、演示动画或录像、学生练习素材、学生完成的作品等),可以在线提交和评价作品,与教师课后留言交流等。有的教师运用了“电子档案系统”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将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及作品随时发表,并同时完成学习反思。我在去年开始建立了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学习网站(http://kjzy.yxyczx.com/xxjs),平时运用这个学习网站进行教学,实践下来效果较好。
积极开展课堂多元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对教学全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教学评价能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便于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教学算不上是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当然,我所说的评价不是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最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做的评价,而应是多元评价。评价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应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方面。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好的和不好的都要点评。对于操作快的学生、学生用得好的操作方法给予表扬;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讲解纠正;对于完成任务慢的、甚至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可以让操作较快、学得较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请他做演示。这过程中也可以用学生电子档案袋来实现。在对作品进行最后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推荐,然后教师再总结性评价。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1.教学的基本功得加强。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缺乏新意,甚至引入不当;有的教师上课缺少激情和感染力,以至于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积极反应,没有学习气氛;有的教师言语太多,语言也不是很规范,如“选定文件”说成“点中文件”;“弹出对话框”说成“弹出一个窗口”,产生了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教师要讲究一定的上课艺术,尽量让语言简练、清晰、规范、有亲和力。
2.课堂时间应合理分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太多,甚至在学生操作时嘴里还讲个不停。信息技术的好多问题只能在学生操作时产生,教师应多留时间让他们去操作。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完后讲解或演示。还有一点应该注意,有的教师在开课时怕内容超出教材而被评委扣分或因内容过多而担心自己无法上完,结果导致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尽管课上得不错但学生学到的很少。用海南教研培训院的段青老师的话来说:“课堂密度安排不够,有时是对自身教学缺乏信心的表现。”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师要结合网上、杂志上优秀的案例资源驾驭教材。
3.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只有以身作则了,学生才会跟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的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这方面做得不够,如给文件夹命名时胡乱取名,保存文件时随便保存,造成电脑中文件杂乱无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使他们缺少整理信息的意识。下课时应该提示学生正常关机,摆放好键盘、鼠标、椅子等,这些虽是小事,但良好的习惯就是通过做这些小事逐渐养成的。
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篇7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一开始, 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 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 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心理特征, 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为主。这样做, 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 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 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 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 教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 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刚开始上计算机课对学生来说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他们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 很不熟练,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 这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我找了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青少年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 易于控制进度, 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让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 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我这种新理念、新意识, 使学生们对电脑的学习兴趣逐日增强。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 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多练习, 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教学做“文字编辑”时, 将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进行对比, 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 先熟悉Word工具, 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 使他们在玩中练, 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 不能盲打等。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 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 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也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学生, 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们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他们在一点点进步, 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 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仅用书本上的知识没办法教好学生。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 了解一些新的软件, 一些网络知识。为此,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花3~5分钟时间, 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信息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 并且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 要有一种意志力, 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 学生学习时就有了目标, 有了动力。
信息技术课堂之有效教学 篇8
一、用兴趣和知识搭建有效课堂
有句话说得好:“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一种意向和动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能力得以提高,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 如果只一味地抱有兴趣却什么都不做学生的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需要用兴趣和知识搭建有效课堂,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不断开拓创新。
1. 在兴趣中学习
学生只有在自己想学的情况下, 学习的效果才是最理想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而不是枯燥地、被动地学习。
在《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教学中, 我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 给学生放映一个设置了不同背景的幻灯片, 背景层出不穷, 变化多端, 学生的眼球马上就被漂亮的幻灯片所吸引, 并且表现出极其希望自己也能制作漂亮幻灯片的迫切心情。这一看似简单又平常的导课, 却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又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很快地调整到上课的状态, 开始一堂课的学习。
2. 在学习中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也是一样, 唯有实践才能检验学习知识的对与否。因此, 在教学中, 学习和实践应紧密相连,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感悟真理, 在实践中学习、体味快乐。
在这一课中, 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有很多种, 这时出示一开始展示的幻灯片, 分析不同背景的不同设置方法。教学时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教师只点拨一种方法, 其余方法由学生去探索实践, 让学生体味“从实践到真理”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比如:教师抓住“背景”二字展开, 引导学生寻找“格式”菜单下的“背景”命令, 打开“背景”对话框。教师把“背景”对话框里的玄机设成一个个关卡, 让学生闯关一一击破。学生自是乐在其中, 学得更加带劲!教师应把握好整课堂的节奏, 不能让学生“玩”得忘乎所以, 对于每一关闯关成功者, 教师应进行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并由该位学生讲述自己闯关成功的方法,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二、用实践和创新拓展有效课堂
创新从何而来?创新从实践中来, 没有实践, 就谈不上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更需要把创新摆在有效教学的首位, 从课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拓展的能力。
1. 在实践中创新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还要善于发现、认识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会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之后, 最迫切的就是想要试试身手, 实践一回。因此实践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发现、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 在教师传授新知识的同时, 学生的反应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演示或一个要求, 无意中就扼杀了某些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演示设置幻灯片背景颜色的时候, 选择蓝色作为背景色, 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做的都是对的”“跟着老师走肯定不会错”的假象, 因此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 无意识地也选择了“蓝色”作为幻灯片的背景, 而忽略了自己本身所喜欢的颜色。那么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其实, 教师应该尝试给学生“少一点约束、多一点空间”, 只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在哪里设置背景颜色”即可, 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教师的管束学生也能更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也能更好地发现和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解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 一个小小的举动, 一句简单的话语, 无不彰显着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把他们解放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在设置背景颜色的时候能够自主的设置背景色, 表明他们很具有自己的想法。这时, 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你很棒, 只要再大胆一点, 你的幻灯片一定会制作得很棒!”就足以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创意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也不需要给他们太多的束缚, 只需要善意的引导, 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2. 在创新中拓展
在这一课中, 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 熟练地设置幻灯片的创意背景, 由背景创意,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得以升华。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接受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促进应用能力的发展, 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力去迎接今后更为激烈的挑战, 在创新中不断谋得发展。
写作教学之信息技术融合之路 篇9
那么,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写作创新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呢?
一.备——储存素材的感性渠道
信息技术, 就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采集信息容易、存储内容海量、索引输出快捷, 能够为课堂教学减负。作文教学设计中, 将这一因素考量进去, 不仅能创设特定的情境, 更能丰富原本单一的相关信息。如在作文教学“状物写景、托物言志”一节课, 《心中花开》是教者自拟的文题。教者做了以下的提示, 因了花开, 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但不同的个体喜好不一, 你可以观察身边的花儿, 关注它的“打苞、含蕾、初绽、怒放”的过程, 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个情感触发点, 捕捉瞬间的美好, 也可以取材群花的妖娆……而一些只知道名称的花, 或是只匆匆一瞥却印象极深的, 可以借助网络信息, 搜取相关信息, 文字的、图片的、不同情境下或静态、或动态的, 为自己的写作储存素材。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ppt, 有了感性的印象极深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再从多角度思考花开与“心灵”的链接, 可以是想到与之品行相似的人, 悟到珍惜生命可贵的“理”, 更深层的人性 (虽卑微却高贵、虽弱小却顽强、虽貌丑却心善) 之美。
生一:“我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不敢确信———那是向日葵花田。仿佛是被谁用手指蘸上颜料随意涂抹出来的。大片大片的金色在视野所及之处渲染开来。天空的边缘被向 日葵淡色的光芒给染透, 干净的天蓝中透着点光泽, 花田给人一种被魔法包围的感觉, 细小的尘埃粒子浮旋在周围, 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如一幅油画梦幻般的真实。”当我伸出手, “慢慢划过一片花瓣。很柔软, 如幼鸟略显丰满的羽翼, 又如为谁敞开的心房, 却不是玫瑰的娇嫩, 而是恰到好处的有着坚强, 墨绿色的叶片无一不透着清新的气息, 颜色如同从水里一把捞出来般的新鲜, 只要看着就能让内心的世界如同泛着青色般, 给人以镇静的错觉。指尖停留在光滑的粗茎上, 感触着极细极浅的纹路, 带着向日葵的经历, 一同被我触碰。”有风穿过时, “向日葵的茎叶泛着微许的薄荷色, 我仿佛听到了向日葵的歌唱, 耳畔却只有风的低吟。看着天空因向日葵的晃动而产生了老旧电影的错觉, 不禁笑自己的念旧。但那抹金仿佛氤氲了光芒, 与天蓝沾染在一起, 意外的融洽, 似乎是蓝色中也有着光芒在静谧地流转。听着花瓣相互磨擦的音调, 如同在唱一曲古老的歌谣, 肃穆而庄严。”闭上眼, “仍是一片金色占据整个脑海, 是无数个向日葵花盘在转动, 转出比以往更清澈更柔和更纯粹的色彩, 有着澄明的琉璃光芒。”
读到这样的文字, 有谁能够想到, 这是一个仅从一次画展、一场生态园参观后, 看过一幅向日葵图片为之震撼的孩子的习作呢?
在社团活动中, 孩子这样提及自己的写作体验:不熟悉的题材, 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 将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感知, 融入自身的生活感受, 轻嗅葵花籽的香气, 并网络模拟出向日葵各样的姿态和情状, 再创新加工成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文字。因为世界很大, 我很微小, 不能接触到所有的东西, 而我, 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获取我想要的精粹的生活蓝本:直观感受, 加上网络现有的素材, 结合真实的生活体验, 才是创作的第一要素。置身于自己设定的写作生态园, 写作成就感才会积聚灵气。
二.练——炼化素材的完善途径
新课程强调, 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体地位, 很是重要。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 就是化抽象为形象, 化单调为多样, 以不一的形式呈现在面前。而它的虚拟性和模拟能力, 更为作文教学平添了羽翼。在教学“叙事写人具体生动”一节课中, 《挚爱》的文题。教者从不同的角度提示:清晨浅眠, 耳畔是“好鸟相鸣, 鹦嘤成韵”, 耳鼓里满是愉悦的天籁之声; 漫步乡野, 极目所见,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闲适与恬淡, 浸润到“城市人”的骨子里;“翰墨留神纵天性”的恣肆泼墨;棋室斗间的博藏世界;鼎沸尘嚣, 阳光, 花开, 草盛, 麦香;静享人生, 情美, 演绎哲思光华;性灵, 惟余一阕清歌;爱的极致, 是“只要我活着, 便要歌唱”。 (雪莱)
生二:在练笔《挚爱乡村晨曲》中, 在乡村小道旁, 成群的鸭、鹅, 真个似法国的绅士, 前行在香榭丽大道上, 一板一眼的;地里的庄稼, 当轻柔的风儿拂过, 都爆出了嫩黄的叶芽儿……
鲜活的文字, 不仅是朴实贴近生活的话语, 亦是生动源于活泼的词语, 更是形象适度夸张的词语。为写出这样的片段, 该生运用计算机网络, 搜索相关虚拟的三维模拟场景, 设置特定的“种子发芽”的模拟场, 观摩并定格了种芽的成长蜕变的瞬间, 最后选定“爆”字, 展现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不仅体验其鼓胀的过程, 更多的是感受“爆”的力度, 切实领会后, 巧妙运用文字, 体现其中的意蕴, 让它灵活地再现生活。
生三:在练笔《挚爱那船头的风景》中, 坐上手摇船时, “船左右摇晃着, 河里洁白的水花不时跃上面颊, 用手拭去, 留下一片清爽。船肆意地摆动, 仿佛要把骨头都摇酥了, 就这样漫无目的地闲适的摇, 对于久居城市的我已是莫大的享受。我注意到替我们摇船的人。船娘着一套蓝印花布的褂子, 头顶一只竹编的斗笠, 耳垂上两只金耳环在阳光的亲睐下熠熠发亮, 少说也约莫有五六十的光景, 但粗糙的脸上并没有半点老态。船娘竟大方的开了腔。她继续极富节奏地划着橹, 再咳咳地清了清嗓子, ‘里下河, 水来涨, 百里好风光……’我望着她, 望着四围葱郁的菖蒲, 听着她的歌声, 听着风吹的悸动, 刹那间, 我似乎觉得这人、这音、这景、这情, 完美地交汇在一起, 合奏成自然真实的旋律。”
丰盈的文字, 巧用恰到好处的比喻, 丰富文字的活力;动感翩飞的体验, 衍生文字的魅力;更有细致入神的动作、简笔勾勒的肖像, 引发文字的张力。这是溱湖风光写意图, 当记忆的影像不再清晰, 只要将当时的场景再现, 让孩子置身其中, 漫游畅想, 就能让菖蒲叶独特的味道、天水合一的佳境、拥有真实的面孔, 拥有世间最纯朴的乡音的船娘展示在脑海中的“屏幕”。这样互动、和谐的写作教学环节, 自然演绎着生态文字的魅力。
三.悟——提升素材的丰厚沉淀
惟有将网络的形象性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结合, 将信息性教学策略与学科教学理念相呼应, 才能不断在积累素材和炼化素材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素材的内涵, 揭示其丰厚的沉淀。在教学“意境深远, 豹尾靓姿”的一节课中, 《点点滴滴都是爱》的文题。教者在备思路导引时提示:母亲的一句叮咛, 老师的一个眼神, 朋友的一声问候, 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也是我们走出风雨, 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如何才能做到憬悟独到, 聚焦主旨呢?让孩子们在写作中, 自然衍生出“失落时, 因了一句关切的话语, 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捡拾起生命的馨香;欢欣时, 因了一个动情的眼神, 能感知到成长路上人性的美好, 记住生命的多味;风雨中, 因了一个关怀的动作: 拍肩、抚摸、牵手……能感悟到周遭人文 的厚重 , 升华出生 命的华彩。”
生四:在习作中, “爱, 就这样传递着流泻, 真诚但无私, 豁达但柔软。
路遥的《人生》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 但往往至关重要的就那么一条。’我想, 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 一路有爱, 一路花香。弟弟、父亲、汉子我眼中爱的携带者, 但他们终究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过客, 真正陪伴自己的是他们的爱:就像是窖藏几十年的酒, 越品越香;就像是深埋几千年的琥珀, 越久越别致;就像是屹立几万年的胡杨, 亘古永恒……
爱是点滴, 爱无处不在, 爱因了有爱的人而生。点点滴滴都是爱, 爱不需要修饰, 你觉得是爱, 它就是, 坚守它。”
厚实的文字, 是在动态形象的描写后, 细致动情的画面后, 真实张扬的细节后, 孩子在交流信息的平台上, 筛选个性化的富含哲思的话语, 深入思考、逐一提炼、渐次升腾后的憬悟, 这样的运作后, 文字自会厚实引人。新课程指出,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言为心声, 只要能独立思考, 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尽情表达, 可以说是生态的思想“涅槃”, 自会彰显不同的境界。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浅见 篇10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 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 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 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 教学上的实用性, 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 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 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 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 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教室有88台工作站, 并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 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
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与软讯科技的软讯电子教室1.0。
2. 多媒体教室:
共有18间, 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 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 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 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 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 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他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 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湛、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 师资相对的比其他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 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 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 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 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 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 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 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 要求: (1) 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 (2) 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 (3) 作品完成后, 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 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 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 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 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 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 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 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观念之转变 篇11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观念 沿革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8X(2015)07(a)-0000-00
在当前有关教学观念的转变已然成为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对教师教学、教学系统的运营都发挥着指导和统领的作用。任何教育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教学观念,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在先进的教学观念中诞生。教学的不断进步就是新旧教育观念在不断进行斗争的结果,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就来源于旧的教学观念。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旧的教育观念成为了教育发展的拦路虎。作为一名小学计算机教师,笔者以小学计算机教学为例,谈一谈当前我国教育界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1 教育观念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上,最为盛行的教育活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几乎不能有自己的观念和质疑,教师的宣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这种课堂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观念的影响,即教师对课本、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教师通过讲课这种方式,采用“口对耳”的沟通形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耳中。受制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利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便可以完成整节课的流程。就计算机课堂来说,计算机理论知识较为复杂,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记忆,故而教师的教学就成为了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课程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依然盛行这种教育观念。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师、学生应当三方通力合作,转化陈旧的教育理念,积极迎接新的教育观念,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2 如何有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如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是笔者教学生涯中研究的重点。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限制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是教学观念的滞后,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陈旧的教学方式得以继续,转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是朝夕可完成的,也不是依靠单独个人的力量便可实现的,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通力合作。下面就来谈一谈如何有效地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2.1 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是教学理念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学校对教育理念改革支持的时候,教育理念改革就容易在各个教学课堂推行;反之,当学校对教育理念改革不支持的时候,教育理念的改革就不容易取得成功,绝大部分的教师是不会跟学校的指令相抗衡的,这样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各个课堂的推行就有阻力。在我国当前进行的新教育理念的推广中,采用的推广方式是先从学校领导层开始,让学校上层领导对这种教育理念进行接收,之后由学校领导对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师队伍中进行推广,将这种观念灌输给教师,让教师接收这种观念,并最终将这种教育观念根植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融入自己的教学模式中去。既然学校在新理念转化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应当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学校上层领导要开拓自己的眼界,要走出校门,多参观、多学习,积极吸收其他教育同仁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将这些教育理念按照自己学校的学情进行有效的改革,让这些观念适应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终实现本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学校要做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改革的坚强后盾,积极的支持教师,为教师提供方便之路,筑起教育理念改革坚固的夯基。
2.2 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育理念改革的直接执行者。教师是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教育理念能否实现有效的转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变通的教师善于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而固步自封的教师很难会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为了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化,作为老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不管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指挥之下,教师的业务素质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证,任何教育观念都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而服务的,都需要依附在教师的教学素质之上,因此教师需要重视自己的业务素质,夯实教育理念转变的基石。其次,教师要多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其他教师的教学理念。例如对于本学校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去听该老师的课,即使不是本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到该老师课上听课,领略该教师的教学风采,再比如小学计算机教师对互联网计算机的应用十分熟练,他们还可以到网络上寻找一些教育资源、一些优秀课堂公开课视频等等,放宽自己的眼界,见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接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掌握计算机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H视频制作等技术,使得新的教育理念有重要的技术资源支持。最后,教师要树立“替学生全面发展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宏伟目标,教学活动开展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
2.3 学生方面
学生是小学计算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观念的转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传统课堂上的“讲-受”教育模式,还是新的教育观念中的“生生互动”教育模式,学生都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学生的存在才使得教学活动完整。新的教育观念的盛行,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一种感觉—难以适应。造成学生产生难以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要求低,学生上课只需要听教师讲解即可,即俗话所说的“带着耳朵”来听课。而新的教育观念下,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增加了,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课,而是需要融入到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参与。对于学生来说,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在新教育浪潮中成为弄潮儿,才能实现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才能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才。
3 结语
总之,小学计算机教育隶属于新兴学科范畴,采用单纯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的实现小学计算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模式根植于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传统教学理念应当予以改善,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通力合作,共筑美好教育明天。
参考文献
[1]陈美丝.西安市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岳小静.荆州市沙市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曹国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50).
[4]冯春兰.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1(10).
[5]蔡有进.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
[6]张登科.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考试周刊,2010(47).
[7]丁俭.浅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J].考试周刊,2010(47).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篇1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教学认识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 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站得高, 看得远, 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己任, 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教学中我发现, 学生很喜欢上计算机课, 兴趣很高, 接受能力很强。 但涉及概念或理论知识, 学生的表情是茫然的, 精神是散漫的, 兴趣是低落的。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一味追求科学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刚建立起来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就有可能降低, 甚至消失殆尽, 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特别在农村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较差, 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较少, 家长文化水平不高, 对于电脑的了解与操作往往仅仅限于课堂上, 学生对计算机课热情很高, 但实际操作理解能力较差。 这就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保护学生刚刚萌芽的兴趣。 下面我就计算机教学工作谈谈认识。
1.边讲边练, 精讲多练, 集中学生注意力。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 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教学宜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 教师进行随堂辅导。 初中学生比较好玩、好动、好奇心较强, 接受能力很强。在教学中我会精讲重点、难点、疑点,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 让他们操作实践。 一些重要的、较繁琐复杂的操作和学生易犯错误的操作, 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并对学生进行分小组或个别辅导。 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分组或个别辅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激发他们亲自尝试的兴趣。 “精讲”是指对学生看得懂、易理解的内容, 教师少讲甚至不讲, 鼓励学生自学。 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针对性地讲解,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 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操作所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 而一般对这些问题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2.耐心辅导, 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 才会启动思维, 才会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 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中, 总会遇到一部分学生极少使用计算机, 缺乏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 接受能力也很差。 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我深知:作为教师, 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 一定要注意耐心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 小心地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 并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3.开展协作教学, 增加教学互动,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 协作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这种协作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互动既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体现, 又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 在教学中我发现每个班总会有几个学生接受能力强、悟性高。 这样我就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组成合理的小组搭配, 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相互合作、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各尽所能、学有所得。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4.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 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 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学习环境复杂, 尤其是网络环境。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丰富知识, 了解最新的信息, 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误入歧途, 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如何让学生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对良莠不齐、铺天盖地的信息进行取舍, 滤取有利于身心、智力提升的信息呢? 这就对信息技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 还要从思想行为上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 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让学生放弃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玩耍课”的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将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5.理论联系实践, 丰富学习资源。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 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和研究, 这时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 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 又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 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 对资源进行提炼、重组、设计, 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 并将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后, 再重新供给学生参考学习。
比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的学习中, 我除了准备相关的文字材料和计算机硬件外, 还将一些已损坏的硬件和已不能正常运行的计算机主机箱打开让学生体验硬件的各种组成部件, 并指导完成拆卸和安装。 这部分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 通过这种方法, 让学生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有感性的认识, 用有形的物质撩开电脑的“神秘”面纱, 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畏惧感”, 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加深了对硬件知识的理解, 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立体有形, 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信息技术之教学】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之分组教学07-18
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06-16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06-11
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10-25
扬信息技术之帆 行学校发展之舟(发表)07-08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信息技术教学09-11
职教信息技术教学05-08
信息技术教学重在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