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通用12篇)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 优化课堂教学, 向课堂要质量, 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下面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 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拥有学习主动权”, 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所以, 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境设计, 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 常用“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 “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 而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将“问题”传递给学生。因此,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 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 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 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形, 纯熟之功弥深”。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 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 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 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 因而,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 教室里马上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 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 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 学生不知所措, 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信息技术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 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 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 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 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 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 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但有些教师却是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 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 我们要思考:提出的问题, 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 才是有价值的合作, 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明确: (1) 分工明确。 (2) 建立机制。 (3) 适时引导。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但是, 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 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的还是有难度的, 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 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掌声鼓励。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 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指出不足的同时, 再给予鼓励,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之,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 只有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教学规律, 在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 才能实现从有效教学向优质教学迈进, 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曹青松.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教育评论.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2
改变信息技术观念,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策略
改变信息技术观念,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已经多年,从最初的计算机初级学习,到中级培训及高级培训,经过了很多年,老师们从不接受电子信息技术,排斥电脑办公,到逐渐接受渗透到教学领域,这个过程感觉有些漫长,十年前我就接触电脑技术,并对此产生浓厚的 兴趣,也意识到未来电脑必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继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电子产品,果然,电脑很快走进了普通人的家庭,从最初的电子游戏,单一的娱乐需求逐渐成为办公必备的办公工具。人们对新事物的产生和接纳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演变过程,拒绝-接纳-再拒绝-再接纳,一旦从再拒绝走到再接纳,这必将是走进骨子里的接纳,不会再被拒绝。老师们从最初的继续教育中不得不学的心态,拒绝学习和使用,到现在办公不得不用,被动的接受着电脑走进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设备积极的使用者吗?我说不是。最初吸引人眼球的是疯狂的网络游戏,并沉迷于此,本人也曾经沉迷于伟大的帝国战争游戏中,在游戏中学会了电脑的使用。电脑游戏在不同年龄层面中都出现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小到少年儿童,大到办公单位,闲暇之余游戏似乎成了人们主要休闲或者消磨时光的手段。网络流行那样的一张图片,一百年前祖先躺在床上抽着大烟,今天我们青年躺在床上同一个姿态,手里拿的是手机电脑,大烟是毒害身体的毒药,而手机电脑成为毒害当代人的精神鸦片。以至于单位办公因噎废食,我校对于电脑办公起初的做法是,每个办公室配置一台电脑,主要领导办公室装网线可以网络连接办公,而老师们不接网线,就是为了防止老师办公之余上网游戏,老师们下载材料只能排队等候,这样的办公方式影响了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从最初教师们被动的接受电脑使用训练到现在的限制使用,无疑这样的办公理念制约了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设备如不是讲授公开课,就是摆设。通过这次电子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我们学习了让手机走进课堂的教学手段,无线信号连接网络多媒体共同参与教学技术,新的电脑教学技术和现在的学校管理成为一种新生矛盾,一方面管理者严禁手机带进课堂,一方面是手机的新教学功能,在这样的矛盾中,教师处在一个可悲的教学工作角色中,一方面推广,一方面制约,管理层的观念不改变,那必将产生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管理层的尴尬:我三令五申说了,手机不准带进课堂,你不服上级领导;开放手机使用教学,你玩游戏让我怎么能够信任你。被管理者被制约着,失去开发教学设备的热情与动力。不能互信,就不能互利!新技术的应用也不过是成为一线教师一个美丽的愿景。好在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也在改变,教师电子办公,进行了电子备课,而电子备课要求模式统一,一方面用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办公,一方面统一的模式,同样制约着教师教案个性化,创新性的发展。我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的管理者在提倡教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当提高自己的管理道德,不已私利做法影响教师教学的热情、教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做为一个开明的管理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让我们目不暇给了,我们的电子教学设备已经落后于现在电子产品生产的速度,更多陈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成为新型垃圾,开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使用方法,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教学创设有利、便捷的教学条件,为教师减负!以达到高效使用电子计算机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我们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作用而忽视它积极的功能。现代化达标不能仅成为电子产品销售的一个市场,而是真正的把这些资源启动起来,服务于教学,避免过多的行政制约,责任人,不仅行使它的管理权,也要行使它的维护权。放下身段,更多的参与教学技术研究,为教学提供便利的教学条件,成为教育教学的领航员,督导者,而不是一个制约教育进步的绊脚石。我们的教育体制不是完美的教育体制,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服务网链应当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循环网链,它能促进教学,也能促进教育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教育也是不能硬性割裂分开的。教育应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应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促进一系列产业链的形成。计算机多媒体改变现代学校教学,是必然。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接受,不然我们将无法投入现代生活。
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篇3
《新技术课程标准》上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可是很多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课;学了很多信息技术的知识,却不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向四十分钟要成绩,要质量,要效益,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感兴趣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为要学习新知识而高兴,而有的学生只是想着玩游戏。一旦禁止玩游戏时,立即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设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一节课的开场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高度的学习热情。身为教师就应当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使它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让学生对每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地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到多种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也可以在电脑上实践练习,尝试动手解决自己碰到的困难。随着学生合作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不再畏惧难题,不怕动手操作,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二、有效的备课
备课是基础也是关键,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的备课中,我们应当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而这就要落实在备课中。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则是隐性的了。想要实施有效的教学,隐性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三、良好的课堂纪律
小学生尤其好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是他们喜欢的电子教室,可以看、摸、听,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不是很容易安静下来。而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这点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尤为突出:从学科地位上来说,和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小学科,更是一门新学科,先天不足;从学科特点上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纪律问题;从学习环境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也更多。
四、充分利用电子教室进行直观教学
与一般的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相比,电子教室较之更能发挥更大的优势,它使学生眼、脑、手、耳并用,增加信息输入渠道,唤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讲信息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习当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如在学习键盘操作时,不妨结合当天所学英语单词来练习,既熟悉了指法,又背会了单词;在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针对性原则
源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 有效教学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在新课改以来作为一种理论为我国教育界了解和广泛引用。关注有效教学的发展, 思考与其有关的问题,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摆脱旧教育观念的影响,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认识并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才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给学生现在以至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终身影响,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果。包括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 即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这个教学效果包括显性教学效果和隐性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对于大学阶段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则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 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理论, 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因此, 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教学, 就是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用有效的学法和教法来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无效现象
1. 学生无效地学
经过笔者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学习走访、了解, 现在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前无预习, 课后不温习, 全凭课中随意学。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有效吗?
2. 教师无效地教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表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空洞、粗糙, 甚至无目标教学。正所谓“铃声一响, 走进课堂;要讲什么, 等我来想”。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有些教师一味强调“自主”, 讲什么, 由学生来定, 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他们对学生完全听之任之, 口口声声说是“以学生为主体”, 是“尊重学生的意见”, 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背离了新课标精神。
(2) 为教学生而教, 不放开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出来。“教师在课上讲的津津有味, 学生在下听的昏昏欲睡”。学生只充当着听众、观众的角色, 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了。杜威有一段话正是针对这种模式讲的, 他说:“柏拉图曾在什么地方说过, 奴隶之所以为奴隶, 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他自己的思想, 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要比柏拉图时代更为迫切。因此, 做事的方法、目的与理解, 必须存在于做事人自己的意识中, 使他的活动对他自己是有意义的。”成长永远是成长者个人的事情, 别人是不可能也无法代替的。教师首先应设法把来自教师自己的要求变成学生愿意接受或可以接受的需求。
(3) 教师教的多, 讲的多, 动的多, 演的多, 学生学的少, 特别是独立的学、思考的学、探究的学、质疑的学少了。满堂课都是重点、难点, 学生明白的地方重复讲述。
(4) 学习过程无评价、反馈, 或者用单一的评价对学生发展进行片面的评估。
三、改善措施
如何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 并将其保持下来?就是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以下是对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1. 针对无效地学
通过笔者的实践认为, 坚持“指导———自主学习”对有效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按照首先编写预习或导学提纲, 其次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的讲授。导学提纲不要写成练习或作业提纲, 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把先学仅仅局限于完成练习或作业。提纲还要给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留有空间, 这样好让学生很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和思考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学生要是一时提不出问题,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 然后围绕问题进行互动式的教学, 切实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一定要强。
2. 针对无效地教
(1)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 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 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这样就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 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节课的目标与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 (2) 目标的三维性,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 预设与生成目标。
(2) 坚持独立性原则。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学会阅读和思考。
(3) 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问题教;针对学生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教;针对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教。这个措施为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很有针对性。
(4) 坚持评价性原则。没有评价的教学等于无效的教学, 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元素。评价不仅可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有效教学的实施, 而且还能促进教师的发展。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应注意如下问题: (1) 确立符合课改精神的课程学业评价指导思想; (2)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传统教学相比,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 在各种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常常涉及到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一般来说, 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由于包括了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其过程性评价要经过如下五个教学阶段:评价动员阶段、自主评价阶段、小组互评阶段、班级评价交流阶段和汇报总结阶段。 (3)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评价的改革。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倡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 (4) 建立规范化的评价管理保障措施。 (5)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的专业技能, 加强团队合作。
此外我们还要应用反馈性原则、面向全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指的是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问题使其能按照预定目标有效运转、自我调控和纠正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则能起到防微杜渐、堵漏补缺的作用, 从而防止和避免学习中出现缺陷积累现象, 确保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全体性原则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对每个学生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
[2].余文森.《“指导———自主学习”与有效教学》
[3].华东师大出版社, 《杜威教育论著选》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5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 者:陈艳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427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 学生 学习
整合 让信息技术教学更有效 篇6
关键词:学科;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0-02
现阶段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倡的是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科而服务。但我认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的整合也应是双向的。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双向整合,使整合可以更加彻底,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一、“拿”来语文,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课内书,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可以将语文丰富的教材内容“拿”过来,将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变为语文知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复习和运用,使语文教材知识成为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载体。在教学Word中的制作电子报刊时,让学生选择有关语文中相关内容,例如:古诗专刊、散文专刊、文学知识专刊等,使学生在制作的同时体会到Word工具的实用性。在输入排版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比用笔写一遍的效果还要好。而用语文知识作为电子报刊的编辑内容,可以避免枯燥,因此学生整堂课都乐意去做,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状态,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一节课《图像合成与分层》,教师将诗词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独立的优美的教学意境,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学生便能从这些细节的设计上积淀人文底蕴。还有一节课《点睛之笔——PS文字工具》教学中使用大量的古诗,来设计优美的贺卡,有些只有内容让学生说出题目,有些有题目让学生说出内容,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从枯燥的操作知识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数学,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Excel工具经常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利用Excel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会融入数学的知识。例如:Excel软件就是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求和、平均、排序、筛选、各种图表等,所以在教学时都需要融入数学的知识。另外在VB的教学时,也经常需要与数学学科整合,来进行各种程序的设计,比如常量和变量的知识、求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周长、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等程序,将它们与数学结合起来,与生活结合起来,最后要注意学生潜力地挖掘,激发他们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融入艺术,提升课堂品味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论是画图软件,还是用word制作贺卡,也不管是制作漂亮的幻灯片,Photoshop处理图片,还是学习flash动画,无一不应用到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利用flash制作影片或MTV,还是制作网页时经常需要配背景音乐和歌曲等。这些艺术学科的整合融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教PowerPoint的幻灯片制作时,更以是否美观,是否有创意,来衡量学生的作品。渐渐地,学生在评价中也经常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样在教学Photoshop处理图片时,有一节课《我的照片我设计》,其中对色阶、饱和度、亮度、对比度、色相的设置涉及到美术的知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亮度和饱和度)。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照片处理,提高了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验与发现中,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灵巧的双手,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使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欣赏中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多元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其他内容,也可以使信息技术教学更有效。比如,我们也可以以人物作为载体,如制作介绍某一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等)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人物的故事与生平,以此增长他们的历史知识与文化素养,而对我们的信息技术课而言,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掌握了PowerPoint的制作方法。有一节课《图像合成与分层》,导入部分很精彩,授课教师以“十一黄金周旅游为载体”,播放演示文稿(自由女神—神奇的动物—奇妙的水果—天安门—航天英雄归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天性爱玩,而旅游也是很多学生的兴趣之一,何况这些旅游景点并非是老师真正去过的地方,这些图片是怎么做到的呢?可以很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还有一节课《访问因特网》——知识守卫生命,首先通过展示汶川地震图片,配上音乐,教师再深情的朗诵,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既体会到地震后的悲壮,也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博大的爱。从而引出日常生活中如何避险这一主题。上课伊始,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浅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不同于其他学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任课教师, 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努力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 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1 明确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教学任务, 在培养学生的技能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教材。
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 如果按部就班根据教材的内容很笼统地教学, 容易出现“吃不饱”或“吃不够”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修改, 删除一些烦冗的内容, 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才会较好地钻研探究。
2 提高趣味性
兴趣会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保持总是设法提高趣味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并不困难, 自然地产生学习动力。例如,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坐不住、厌烦单调的练习的特点, 应在教学生熟悉和使用键盘时, 不是把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一个一个地讲给学生听, 而是让学生玩拼图、简单加法、赛车等富有童趣的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 不仅了解了这些按键的功能, 会熟练地使用这些按键, 而且体会到了学习计算机所带来的乐趣。
3 引导自学
我们习惯上认为, 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 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 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 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 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
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 只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可通过“插人、图片、自选图形”的路径找到, 然后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 让学生把它画出来。学生通过改变图形的大小、移动图形的位置、给图形填色和写字、改变图形的形式和方向等练习, 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4 互动互助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 从事学习活动, 互促学习, 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形式。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老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 一些学生竞争观念薄弱, 更缺乏团体意识, 不善于协作。为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阶段性的作业, 例如, 在完成了《制作小板报》的练习后, 可将任务的难度相应增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由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小板报的设计任务。分组的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往与协作。这种交往与协作, 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探讨, 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性格“磨合”, 进而导致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 个性的发展, 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当然,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 作为教师, 应主动、深入地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 进行及时地指导、帮助, 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习任务内容上, 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尽量避免部分学生无事可做或做与本课学习无关的事情。
5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 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6 有效评价
如何判断教学行为是有效的。这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但怎样对其进行评价呢?通过考试可能可以考查出来一些问题, 但是不是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呢, 考试又可以具有哪些形式呢?比如学习Word, 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部海报作品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安排一场作品鉴赏会,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在于学习效果能否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 在课堂中能否及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发现教学策略存在问题时能否及时做出调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 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研究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应不断实践、总结, 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积极构建师生自由对话、同构共生的有效课堂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谈 篇8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 兴趣是第一老师。一般来讲,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 他们才想学好这门学科, 也才能把这门学科学好。好的教学理念要在课堂实践中落地生根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我们要尊重个体, 促进个性发展。课堂是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展示他们生命活力的舞台。因此, 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促进其个性发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教师除了注意新颖有创意外, 还要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改变过去那种以应试教育为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死板做法, 要善于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 给予方向、方法上的指导。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我们首先做的一件最为基本的事情。过去的乃至目前的不少师生关系呈现为:老师是权威, 看重成绩, 学生疏远老师。而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老师是学生的朋友, 富有爱心, 学生信赖老师。师生关系应为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够促进和有助于有效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以微笑的方式授课, 塑造一种让学生可敬可亲的形象。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化。多媒体是指能同时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媒体进行编辑、播放、存储, 并能同时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的一种现代工具。通过多媒体化教学, 运用多媒体视听的结合要比阅读枯燥的课本有趣得多, 把教育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 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 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使得学生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
五、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信息学习中去
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 我们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为他们提供一个合作、交流、沟通和讨论的机会。大家知道, 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能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 让学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才华, 让学生品位那种成功的喜悦, 延绵那份热爱学习的激情。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给予积极的表扬, 这样做会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学习, 能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预设问题, 适时把问题抛出, 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质疑, 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注意问题要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 只有做到这几性合一, 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才能学会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让人深思又值得研究的话题。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老师, 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 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 采取各种有效教学方法, 关爱每一个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要不断求索, 不断思考, 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信息技术课堂之有效教学 篇9
一、用兴趣和知识搭建有效课堂
有句话说得好:“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一种意向和动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能力得以提高,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 如果只一味地抱有兴趣却什么都不做学生的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因此, 教师需要用兴趣和知识搭建有效课堂,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掌握基础知识, 从而不断开拓创新。
1. 在兴趣中学习
学生只有在自己想学的情况下, 学习的效果才是最理想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 而不是枯燥地、被动地学习。
在《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教学中, 我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 给学生放映一个设置了不同背景的幻灯片, 背景层出不穷, 变化多端, 学生的眼球马上就被漂亮的幻灯片所吸引, 并且表现出极其希望自己也能制作漂亮幻灯片的迫切心情。这一看似简单又平常的导课, 却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又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很快地调整到上课的状态, 开始一堂课的学习。
2. 在学习中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也是一样, 唯有实践才能检验学习知识的对与否。因此, 在教学中, 学习和实践应紧密相连,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感悟真理, 在实践中学习、体味快乐。
在这一课中, 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有很多种, 这时出示一开始展示的幻灯片, 分析不同背景的不同设置方法。教学时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 教师只点拨一种方法, 其余方法由学生去探索实践, 让学生体味“从实践到真理”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比如:教师抓住“背景”二字展开, 引导学生寻找“格式”菜单下的“背景”命令, 打开“背景”对话框。教师把“背景”对话框里的玄机设成一个个关卡, 让学生闯关一一击破。学生自是乐在其中, 学得更加带劲!教师应把握好整课堂的节奏, 不能让学生“玩”得忘乎所以, 对于每一关闯关成功者, 教师应进行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并由该位学生讲述自己闯关成功的方法,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二、用实践和创新拓展有效课堂
创新从何而来?创新从实践中来, 没有实践, 就谈不上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更需要把创新摆在有效教学的首位, 从课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拓展的能力。
1. 在实践中创新
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还要善于发现、认识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会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之后, 最迫切的就是想要试试身手, 实践一回。因此实践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发现、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 在教师传授新知识的同时, 学生的反应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演示或一个要求, 无意中就扼杀了某些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演示设置幻灯片背景颜色的时候, 选择蓝色作为背景色, 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老师做的都是对的”“跟着老师走肯定不会错”的假象, 因此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 无意识地也选择了“蓝色”作为幻灯片的背景, 而忽略了自己本身所喜欢的颜色。那么他们的创新意识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其实, 教师应该尝试给学生“少一点约束、多一点空间”, 只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在哪里设置背景颜色”即可, 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教师的管束学生也能更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也能更好地发现和认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解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 一个小小的举动, 一句简单的话语, 无不彰显着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把他们解放出来。比如:有的学生在设置背景颜色的时候能够自主的设置背景色, 表明他们很具有自己的想法。这时, 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你很棒, 只要再大胆一点, 你的幻灯片一定会制作得很棒!”就足以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创意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也不需要给他们太多的束缚, 只需要善意的引导, 引导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2. 在创新中拓展
在这一课中, 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 熟练地设置幻灯片的创意背景, 由背景创意,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得以升华。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接受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习能力促进应用能力的发展, 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 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力去迎接今后更为激烈的挑战, 在创新中不断谋得发展。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之反思 篇10
一、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因此, 对有关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性教学而言, 当前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 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 还必须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理论,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掌握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的基本策略, 为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 必将先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探析, 在分析教材上下足工夫。为使教学更为有效, 我们建议在备课与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
在现实教学中, 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反思的时候, 往往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表层上进行反思, 而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教学方式和方法背后的理念支撑。很多人往往就事论事, 单就某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去思考这样做或不这样做, 没有深层次地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优越之处究竟在哪里, 以及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做法。糊里糊涂地学之、听之、改之、做之, 上完课后还是糊涂。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在他的《退思录》里这样写道:我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 ……然而, 退思往事, 失误之处不少, 不只是方法上的失误, 更要紧的是观念上的因循和迷惑。观念指导行为, 行为决定成败, 专家的教学经历启示我们, 只有在教学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才可能不断地提高我们有效教学的水平, 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专业成长步伐。退而思之, 不如思考在前。
具体的如:首先, 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 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弄清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其次, 发挥备课组的功能, 积极参与备课的集体讨论,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做到准确、明了、精练, 把要教学的内容中存在的疑惑, 尽量在集体讨论中得到解决。用最少的问题覆盖最多的知识, 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自己所备的课进行反思改写, 直到真正满意为止。
三、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课前都会对课堂教学的诸方面作充分的设计, 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未必能顺利实施, 即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未必统一, 它受教师自身、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监控自身的表现, 关注学生的反应,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的机智的调整。
(1) 反思新课引入情境是否得当, 所提问题或所举事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
新课的引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好的引入相当于课堂成功了一半。引入得好, 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说, 开讲前三分钟教师切入的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上到第八章《动画制作》时, 在引入时首先广播了一组动画, 包括 (GIF动画和Flash) , 看动画时要学生观察, 这些动画有何不同 (注:GIF动画是平面动画, 而Flash可以制作三维动画) 。学生观看了这些动画后很激动, 问我这些动画是哪里来的。我顺势引导, 播放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学生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下载。动画不光可以去网上下载现成的, 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听了跃跃欲试, 都想亲手制作一个。
很显然, 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动画广播作为课堂的切入语, 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极大兴趣。
(2) 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通过课堂教学达成。
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是课堂效率管理的主攻方向, 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 取决于教师能否实施好三维目标的第一步,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活动中经历过程, 获得方法, 体验情感, 反过来又用这样的本领去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经历新过程, 获得新方法, 体验新情感, 解决新问题。同时,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 依赖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为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发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网络设备时, 许多学生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两个设备搞不明白。教师可以这样来教学:
首先, 重温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
交换机 (英文:Switch, 意为“开关”) 是一种用于电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 (可以是计算机) 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最常见的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 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 以最佳路径, 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的设备。路由器英文名Router,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例如要把校园网接入因特网, 路由器至少有1个接入口用于外部网络, 其它接口用于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互联。
其次, 提出问题情景。
(1) 在我们机房内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什么设备?
(2) 我们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什么?
(3) 路由器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
在问题提出之后, 并不急于让学生来回答, 而是先让他们参观机房, 实地考察设备的接入情况, 同时也熟悉一下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回答 (1) (2) 两个问题了。首先连接计算机的是“交换机”, 而且交换机之间也可以相互连接, 组成我们机房一个局域网。校园网和外部连接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可以直接和交换机连接。第 (3) 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 用一台计算机的网线直接接入路由器看能不能上网, 结果是能的。也就是说路由器可以接入局域网, 也可以直接接入计算机。这样就不难理解我们家庭用的路由器直接接入计算机的事实。下面用一个图例来表达一下它们的关系。
四、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
在上完一课时或结束一个阶段教学后, 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 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 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法、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进行课后反思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即把教学中成功的方法与失败的例子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
(1) 总结精彩片段, 反思遗憾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等等, 详细地记录下来,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但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与疏漏之处, 需对它们进行必要的回顾、梳理, 并对期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进行教学时的镜子。
(2)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
有时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伤害学生, 虽然这并不是出自教师的本意, 但这些不当的行为很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幼小的心灵, 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导致受伤害学生排挤你和你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与学生的接触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 要用机智的教学智慧与呵护式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往。
(3) 反思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通常喜欢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要求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 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但每一位学生所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 哪能对他们简单地“一刀切”。因此,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根据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 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能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 教学有效的保障, 教师成长的捷径。常问问自己, 我做得如何。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以及在实施有效教学时如何进行反思。通过学习反思理论, 课前有效准备的反思, 课堂有效组织的反思;和课后有效总结的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反思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导入;分层次教学;教学评价
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对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和途径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
一、巧设课堂导入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各种学习行为活动的原始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乐于对一件事情付诸时间和精力。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时机,因为它是一节课的开端,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情绪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我们就应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使其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
比如,在学习《图文混排》这部分内容时,在导入环节,我就利用PPT课件形式为学生展现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文并茂的两幅作品,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两幅作品,你们觉得哪一幅好,为什么?”“第二幅!”“第二幅,文字的设置和图片的编排设计得都很合理,给人的感觉很舒服”……见状,我趁机说道:“没错,看来大家的观点都一样,适合的图片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章主题和文字内涵,另外,图片和文字的环绕方式、叠放次序,也会影响观看者对作品的欣赏。那么,如何调整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和叠放次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图文并茂的作品并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为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所以,如果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遵循“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吃不着”,部分学生“吃不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就应当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能力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比如,在学习《电子邮件》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各项能力比较优秀的为A层次学生,一般的为B层次学生,较差的为C层次学生,然后,针对这三个层次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次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其他收发方式;B层次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之后,要求他们列出其他一至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C层次学生,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Web方式之后,设置几项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练习。如此,我们便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能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的愉悦感,这就为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重视教学评价环节,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评价环节给予高度重视,并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即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多对学生说一些肯定性和赞扬性话语,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自信心。
比如,在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们说:“完成得非常完美,看来老师所讲的技能你都掌握了,值得鼓励。”“非常棒,作品超过了老师的预期,可以当作范本了。”等等,如此充满鼓励性和赞赏性的话语,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同时能促使他们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使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在我们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雪清.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篇12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是激发学生探究真知的精神食粮。”初中生充满激情和活力, 对什么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如果我们能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就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教学“走进网络世界”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让他们浏览网页, 从而使学生了解网络知识, 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会乐于接受知识, 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会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学习起来越来越有自信, 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采取分层教学
学生由于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 彼此之间会有个性差异。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采取分层次教学, 不能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传统教学模式, 否则就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局面的出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秀学生, 这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B层为中等学生, 他们掌握的电脑知识和技能较为一般;C层为后进生, 这类学生基本不会使用电脑, 甚至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电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对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三、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出明确的学习任务, 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谓“任务驱动”指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能以共同的学习任务为中心, 在情境问题的驱动下产生探究欲望, 进而自主探究、相互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使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 使学生清楚在上机操作和学习的时候应该怎么学、学什么。如学生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份精美的课程表;在教学“网页制作”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学校或者班级网页等。这样, 学生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驱动下, 由浅入深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促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
四、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部分教师还是不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学生知识为主, 生怕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没有时间去探究和思考, 只是简单模仿、按部就班地操作。这使学生不但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反而产生依赖的心理, 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感到不知所措。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其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如在学习Word表格修饰时, 教师可以先不讲解边框颜色、边框粗细等的有关知识, 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可以使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和扎实。
五、实施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门学问, 它引领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给学生以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因此, 教学评价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并且应该是多元化的, 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 同时, 教学评价还要注重真实性、鼓励性、友善性,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使学生积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 从而培养积极进取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学评价要体现客观性和公平性, 既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积极改正和完善,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实证明, 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课堂主人翁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注重思想教育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便捷,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在侵蚀着青少年身心健康。比如, 一些不良网站、暴力游戏、计算机犯罪等, 这些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妨碍了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除了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外, 教师还要起到模范作用,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当然, 以上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去研究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 它的运用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大龙.浅谈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电教:下, 2012 (9) .
[2]刘峰.如何探究高教学效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4) .
[3]吴彦达.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09-22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工作总结08-28
以教学反思促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刍议09-26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有效辅助音乐教学06-25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09-30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10-03
2022年小学信息技术“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 …05-20
将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小学英语教学中05-20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