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2024-10-03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共8篇)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1

让信息技术成为引领高效地理课堂的翅膀

贵州省毕节六中 洪莲 551700

摘要: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影响很大,本文紧密联系中学地理教材,选取了部分地理教学实例,充分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来更新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地理课堂。特别是信息技术中资源的可感性、对比性、共享性以及直观性,可以直观地再现传统课堂无法体现的真实场景。在地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和分散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喻为引领高效地理课堂翱翔的一双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地理教学

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专业人才,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开阔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缩短地区教育差距是现代教育的初衷。地理教育涉及一些非直观的知识点如地质、地貌,就地图而言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等等,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其中的再现真实场景辅助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减少备课过程中的一些繁重劳动,还能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环节上,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知识、拓宽视野,最大限度地去思考和体验。有利于提升高效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在此,就我在地理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收获,谈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可感性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挂图”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如:如在讲述“地质灾害”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看一段地震、火山、泥石流的录像片。地震时的隆隆响声,山崩地裂、高楼倒塌;火山喷发时的高温岩浆使线路上的一切物质化为灰烬;泥石流这种山区的特殊洪流沿山体表面奔腾而下,冲毁农田、村庄等等。这一幅幅形、声、光、色相结合的活动画面,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时的一幕。它以新异、生动、有趣、多样的信息,强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急于想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等课本内容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完全可由学生自习书本内容,只需以问题的形式展现书本知识,从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用信息技术助地理教学,还可把某些知识点加深拓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接受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讲授有关意大利工业小区的发展模式时,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介绍普拉托的多家企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加深对普拉托工业区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这个发展模式的认识。从而对我国浙江省温州市乡镇企业暴露出的多家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面向市场的最终产品,企业间却互不联系,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竞争激烈的不利发展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有迫切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去解决乡镇企业问题,同时也体会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必须放眼世界,高瞻远瞩,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道理。例如在讲“流域的综合开发”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应信息技术教学。首先采用三峡工程视频进行导入,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长江流域综合利用任务广泛而复杂,涉及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及流域内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199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水土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调、水产、下流

汉江 南梦溪(32张)沿江城镇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等,并指出流域规划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基本原则,正确地解决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整体与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7]

水利

南水北调工程:能改善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7] 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3] 

[3]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向黄淮海平原西部和北京、天津供水。

东线工程:从长江干流江都三江营抽水,供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用水。[3]  引江济淮线工程:从长江北岸裕溪口、凤凰颈、神塘河引水,经巢湖后跨江淮分水岭,送水至淮河,补充两淮地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3] 

治理

荆江分洪工程

1949年11月,林一山同志负责接受伪水利部系统,并安排将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主要部分分期分批迁至武汉并入长江水利委员会,留一部分在南京成立长江水利委员加固了荆江大堤。 分蓄洪工程

1954年,分蓄洪工程建成后,在丹江口工程本建成前经常运用,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堤防三年两决口的严重局面。 丹江口工程 

1958年9月丹江口工程开工,随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和杜家台分洪工程的建成,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初步成绩。随着石泉、安康、黄龙滩、王甫洲及其它干支流枢纽工程相继兴建发挥效益,汉江干支流综合利用将日臻完善,实现汉江流域规划的最终使命。 葛洲坝工程

1971年开工兴建,1994年全部工程胜利完成。在航运方面,长江上最为险要的川江航道中的三峡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利于航运发展,船闸引航道运行正常。 三峡工程

坛子岭远观三峡大坝[2]

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8]1994年三峡工程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实现长江二次截流(修建葛洲坝工程时,实现长江首次截流),200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9]

航道航运

长江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10km(其中,0.7m以上水深的等级航5.7×10km),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各项运网密度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运网密度每万人高于全国平均50%,运网密度每100km为全国平均的3倍多,综合密度和经济相关密度也在全国平均2倍以上,显示出长江水系航运网的优势和在全国内河航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宜宾以上金沙江有分段、季节性通航里程751km,一般通行较小吨位船舶,兼有漂木。长江干流宜宾至宜昌为上游航道,全长1040km,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m/s以上。宜宾——兰家沱,长303km,航道尺度(最小航深×航宽×弯曲半径,以下同)为2.7m×50m×560m,可通航1000t级船舶;兰家沱——重庆河段,长81km,航道尺度为2.5m×50m×450m,最大可通航800~1000t级船舶;重庆至宜昌660km,航道尺度为2.9m×60m×750m,单向运输通过能力约1000×10t,通航1000~1500t级船舶组成的3000t级船队,其中,香溪、黛溪以下76km的葛洲坝水库常年回水区,可通行1500~3000t级驳船组成的万吨级

船队。三峡工程兴建以后,川江航道条件将大为改善,万吨的船队年内约有半年以上时间可直达重庆,航道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可达5000×10t以上。

宜昌至武汉为中游航道,全长626km,有主要浅水道18处,航道维护最小尺度:宜昌——临湘416km为2.9m×80m×750m,临湘——武汉210km为3.2m×80m×1000m,可分别通行1500t和1500~3000t级船舶,航道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分别为1.7×10t和4.7×10t,“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为9%~23%。

武汉至长江日为下游航道,全长1143km,长江水系97%以上的一级航道主要集中在该河段上。其中,武汉至南京708km河段中,航道维护的最小尺度为4m×100m×1000m,通航3000~5000t级船舶,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为7×10~8×10t;南京以下进人感潮河段,航道维护尺度10.5m×200m×1200m,乘潮可通行2×10~2.4×10t级海轮。

按自然条件和经济联系来分,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为6个自成体系且又通过长江干流相互联系的地区航道网: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包括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乌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横江、牛栏江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10km;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网,包括湘、资、沅、澧和洞庭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0km;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江航道网,包括长江干流、汉江及其他支流,总计通航里程约9300km;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水系航道网,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阳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5000km;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网,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区、饶河、洲河、兆河、得胜河、罗昌河等,总计通航里程约3000km;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航道网,包括苏申内外港线、江南运河、长湖申线、丹金溧漕河、锡澄运河、苏浏线、杭申甲线、芜太运河、张申线、六平申线等等,该地区为长江水系航运最发达的区域,总计通航里程约20000km。[10]

即使将其用于课堂的巩固练习阶段,效果也不错。一般情况,在这时段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已经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二、信息技术对比性强,有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习惯且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在各学科中,地理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以及很多重难点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描述清楚,运用运用计算机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能的。

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与自转时,在课堂上用手势比比划划,然后寄希望于学生发挥想象力,这样往往有许多学生到了最后还没有弄明白。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就可以动态形象地表示出来。首先太阳光线从某一方向射来,由于地球表面是个球面,因此太阳光线在地表只有一个直射点。接着用动画表示出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并强调出黄道面(即公转轨道面)和赤道面,学生一目了然看到黄赤交角这一肉眼本不可能看到,但又在实际中存在的事物,从而理解其含义。然后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始终用一条射向地心的太阳光线表示出 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在二分二至日这四个特定位臵上采取局部放大的技术,使学生真切的看到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终得出结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平面之间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以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再就是,在进行地转偏向力的教学时,可用摄像机拍摄洗菜盆放水时的水流轨迹视频,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采用录像的方式把在家学生通过观察、学习、讨论、对比,逐渐学会怎样去探究、怎样去参与、怎样去合作、怎样去质疑,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每一次都会成为学生富有意义的探究之旅。

三、信息技术共享性强,利于实现师生间的角色转换,同时因为课堂密度的加大,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环节,均由教师决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等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座位上吸收、记忆,课后抄写、背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信息技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同时因为是在互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让学生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成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由于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复杂,可以用不同颜色闪烁来逐一展示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十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在讲气候类型的判断时,每讲一步,即可显示所需要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讲解完,学生也已经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然后,再将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显示出来,例如,将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同时显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同时显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时显示等等。让学生们根据气温和降水来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再如,在讲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状况时,通过课件的展示,让锋面运动起来,并适当配上声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解决了教师只用语言很难表达的内容,并且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即可掌握此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节约了时间,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插上这双翱翔的翅膀以其信息量多,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示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着丰富的教学辅助内涵,对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信息资源教学正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地理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适合正在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与学的需要。插上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这双翅膀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总之,拥有了这双翅膀,不仅仅使教师告别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就能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优化教学过程,而且促使地理教学内容和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刻变化,大大地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①《运用CAI手段,实现优化教学》 曾惠频

②《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王树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游忠焦红高 石克晶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

④《中国电脑教育报》 《电脑报》等报刊

⑤《地理教育学》 袁书琪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⑥《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技术教程》.高连歌,孙成状

石油大学出版社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本教育,自学意识,教育游戏,自学途径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 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 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 而是以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 在教师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的确, 每个学科都需要学生“会学”, 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 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走出师本课堂, 构建生本学堂呢?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 知识更新得更快, 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当学生踏上社会, 真正需要将所学的技能运用时, 会发现在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已经被新的版本、新的软件所代替, 甚至许多知识已经被淘汰了。学生需要具备自学能力来应对知识的更新。

以下场景经常在以前的课堂上演:

场景一:一学生开机后, 发现电脑没有正常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 屏幕上出现的是黑屏白字, 提示信息是“key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其实, 这个英文句子很多学生都看得懂, 但都没有看, 直接就报告:“教师, 我电脑开不了。”

场景二:课堂上, 一些学生一遇到操作困难, 不看书上的操作步骤, 没有自己解决的意识, 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举手问教师。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通常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在初始阶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比较薄弱, 只是为了解决某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这个时候, 教师如果只追求最终的成效, 直接手把手地教学生,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有依赖性和惰性。场景一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一下屏幕上的提示信息,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个开机故障。场景二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个困难, 如果还是没解决, 就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 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自学的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当然,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受学生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同时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学堂氛围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习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扬生命’, 而不是‘控制生命’。”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和谐的环境里, 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 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 如果教师过于威严, 则学生心情受到压抑, 课堂纪律是很好, 但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个别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 怕误操作, 弄坏电脑。对于这种情况, 我会告诉他们如果误操作了怎样处理, 比如:“撤销”, “关闭文件不保存”, 等等, 鼓励学生大胆操作, 如果系统真的瘫痪了也没关系, 还可以重装系统。从思想上打消他们的顾虑, 让他们大胆操作。

二是一些学生理解能力弱, 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于这种学生, 自学困难较大, 可能已经自主学习了, 也求助过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 教师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课堂上还是没有完成操作任务, 可以把作业带回家完成, 再上传作业, 不影响作业的评定。

此外, 教师尽可能上课前调节自我情绪, 充满信心,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和蔼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 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 教师也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这样, 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一定会因喜欢而愿学, 因轻松而乐学, 因有疑而好学。

三、添加足够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是很感“兴趣”的, 然而这种兴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源于他们喜欢游戏聊天、看动漫、听音乐等。而这些实际的需求又与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目标性有一些出入, 这也就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其实, “教育游戏”理念早已被提出, 让更多关注者都看到了破解这一矛盾的希望。“教育游戏”也可以看做“严肃游戏”理念的衍生, 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从单纯的“玩”中引导出来, 将游戏融入教学内容,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事例一:上《音频的获取与加工》内容时, 我要求每个学生点 (下载) 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 歌曲文件名命名为“学号+歌曲名称”上交, 点的频率最高的歌曲会被播放, 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同时, 要求观察文件的格式和大小, 从而引入“音频格式”这个内容。

事例二:在讲VB算法时, 用”讨论学习”中的游戏“猎人渡河”引入新课。事先在网上下载了这个游戏, 让每个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设计让猎人渡河的算法, 学生也就不感到枯燥了。

事例三:VB综合练习中, 设计的“读心术”程序。这个“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心理测试是网上的一个flash动画, 每次测试, 水晶球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理记下的那个图形, 很神奇。其实, 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 并可以用VB编写出来, 学生都很感兴趣。

教师只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或娱乐活动, 并把它应用到课堂, 既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 网络游戏也不例外, 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我们不应该去堵, 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玩教育游戏能培养一种独立意识﹑生存意识和动手能力, 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设多种自学途径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期望即是“自学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 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只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是看是否具有一定的素质, 会不会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可以多创设一些自学的途径和方法,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提供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中, 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课堂结构, 明确课堂任务。此外, 每一个环节都设置操作方法, 教师进行引导, 让学生逐步体会、领悟, 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从而掌握好各个环节, 真正实现整个学习的高效低耗。

2. 培养学生使用软件自带帮助的习惯。

一般来说, 任何软件都有自带的帮助功能, 如果能把软件自带的教程和帮助都学会, 那已经算是高级使用者了, 这么好这么方便的助手干吗不用呢?例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帮助功能, 单击“帮助”菜单中的“Microsoft Office Word帮助 (H) ”菜单命令, 就能打开“Word帮助”窗格, 在这个窗格中都可以找到你要的答案。

3. 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们在由5—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允许他们讨论、探究、体验, 这样不但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还能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 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此外, 对于一些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 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于学生而言, 一节课完成了一份上机作业, 非常迫切地想得到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 这是一种期待。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 这样学生才能了解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 好在哪里, 问题在哪里。

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中, 运用的最多是生生评价, 以小组的形式。通常将班级分为七个组, 5—6人为一组, 最先完满完成的学生为组长, 第二个为副组长, 由他们对组员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完成《合作学习记录本》的填写。

附:

这种评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争着当组长, 又解决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每份作业评价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活动中,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 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真正让“传统课堂”成为“生本学堂”,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3

历史能打通古今的变化,能明瞭人在天地之间施展身手的奥秘。历史拉近了古今的距离,中外的距离,将人类千年万年的经历浓缩到方寸之间。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如同失去翅膀。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高度融合在一起,让信息技术成为历史课堂隐形的翅膀。

一、历史课的自身特征决定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

历史的英文名称为History,一位老师这样讲它的含义:将History分开,hi,story!(嘿,故事!)我听了,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历史的真谛!从故事的角度去讲解历史,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学生很想上我的课,更盼望着上下一节课。历史史实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得到实现的,这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可归之于人的活动。如果我们能以人物为载体,以人系事,把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变成形象化的、有血有肉的、充满精神力量又迸射着情感火花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就会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看出是非曲直,认清事件的本质和历史意义,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历史教课本能做到吗?

历史教学,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或完善。所谓“信息技术”,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讯手段,包括文字材料和视听辅助材料等。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每个家庭现在都有电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学校现在有“班班通”、“校内网络平台”、“乐教云”等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技术手段,真的能让历史课教学如虎添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除搜集文字材料、考古材料外,还查阅历史题材的图画、戏剧、电影、录像等视听辅助材料,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面和过程,在历史课上尽情地分享。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历史课的再现教学,定会更加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和发展趋势。

二、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的信息素养

首先,学校开有信息技术课,并且这门课程成为中招考试的必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方法,以及如何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交流展示信息等等。特别是讲授计算机的操作技巧,比如如何上网查找信息资源,word基本操作等等。通过授课,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其次,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课本的资源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并利用家庭电脑或有关的史书资料来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有了必备的信息素养,做起这些事情来,一来轻车熟路,二来还很有兴趣。我记得在全县进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有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妈妈把自己上小学的孩子带到美国读书,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仅仅是上网查阅资料方面的作业。小学毕业时,美国教师布置的最后作业是通过上网查资料介绍自己国家的文明史。这位孩子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一周后,写出了几千字的文章来。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信息技术无疑是一叶轻舟。

三、在历史课上尽最大限度开拓展示平台,让学生共享信息资源

历史课如果缺乏了生动性、故事性、参与性,如果少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很快会变成学生厌烦的科目。开辟好历史课堂的展示平台,创设宽松的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时,这里有很多神话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讲故事。信息技术成了搜集资料的得力工具。课上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河姆渡原始居民采用的企口拼接技术,学生倘若不去上网查一下,还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工艺呢?学生课上展示了企口拼接图样,并像是这方面的专家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起这道工艺,还指出了现代的实木免漆门就用了这些工艺技术。真的让大家开了眼界啊!还比如,讲到《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我布置给学生的信息作业是查看北魏孝文帝的资料或影视作品,编排情景模拟剧再现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朝会。一声“上朝”声起,整个课堂变成了朝堂,孝文帝表明欲迁都洛阳,鲜卑贵族、文武大臣、汉臣等展开了激励的争辩,各抒高见,最终是主迁派的呼声高,理由充足,孝文帝趁势宣告:迁都洛阳大势所趋,明日开拔!透过现象看本质,若非有信息素养,哪来思想的碰撞和对决呢?在《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一课中,如果单纯运用讲解法,学生很难理解皇帝如何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加强君主专制独断统治。克服这一困难的利器还是信息技术,任务下发给学习小组,学生分工协作,课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方搜集信息素材,课上还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学生有扮演皇帝的,有扮演殿阁大学士的,有扮演太监的,还有读旁白的,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皇帝办公的程序。当学习小组将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一一表演结束,不但迎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连教师也忍俊不禁,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通过刚才的情景展示,国家大小事谁做主,谁的权利大?答案就可想而知了。

历史是鲜活的史实,信息技术就是历史课堂隐形的翅膀,给学生一个自由飞翔的羽翼,历史的天空将会越来越明朗!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4

——如何利用SCRATCH校本课程开发来转变课堂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探索编制的课程,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比,它有着灵活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选择SCRATCH作为自己的首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因为它能够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够在设计贴近解决实际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并且在后期的编程开发中,以创客般的思维去让学生共同合作探究项目。

【关键词】SCRATCH校本课程 实践能力 混合式学习微课

自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的兴趣课程,我便把SCRATCH作为了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从懵懂的边学边教,到逐渐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国家发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和提出了的要发展学生的勇于探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给了我坚定信心开展这个课程的主要原因。

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声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我一直认为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大部分基层教育工作者没有转变应试教育的思维,这种自上以下的“商鞅变法”,是很难取得成效。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文明的进步,教育事业同样如此。国家提出的目标,一级一级下放后可能就因为物质或者精神方面的某个缺失,而折戟沉沙。当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注定了语数英等主要学科,它们的课堂深化改革面对的阻碍,犹如是拔开云雾还是雾霾,教师想改变,却又无力对抗分数的要求、家长的诉求和学校的成效目标。所以填鸭式的常规教学永远比精彩纷呈、启发思维的公开课更适合生存。

而作为一门一直不太重视的学科,信息技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应该没有包袱,努力冲破禁锢,去做课堂深化改革的先锋者。有着互联网为靠背的信息技术,理应是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的桥头堡。

所以我在把兴趣班作为一种STEAM教育,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后,通过自己对SCRATCH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希望能够作

为星星之火点燃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一、编写SCRATCH校本课程的起因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探索编制的课程,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比,它有着灵活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选择SCRATCH作为自己的首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因为它能够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够在设计贴近解决实际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并且在后期的编程开发中,以创客般的思维去让学生共同合作探究项目。

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大学设计开发的一门简易搭积木式的编程软件,它主要面对13岁以下儿童。不仅有大量丰富的编程类语言,还有相应的传感器和控制平台作为第三方插件支持。

在起初搜索SCRATCH的教学案例,都是以常州管雪讽和武汉的毛爱萍编写的居多。参考了它们的教学案例后,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SCRATCH的兴趣课教学。由于自己对软件的不熟悉,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多,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在学期总结的时候,我沮丧的发现,根本无法实现心目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究其原因有很多,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学生人员变动大、学生人数多、课堂时间不够、缺乏硬件支持和教案准备不足。

在与教务处沟通之后,解决了学生人数方面的问题后,剩下的就是课堂时间、硬件、人员变动和教案四方面。

当确定学校无法提供硬件支持的情况下,我决定对课堂时间和教案进行自己的课堂改变。这也是很多学校所头疼的首要问题,在只有软件支持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到STEAM教育。

2015年地平线报告中关于我们的K12教育所要面临的六大挑战中,其实变相的已经给出了答案。首先教师需要在培训中融入科技,当大量的创客教育作品可以解决教师繁琐的教学工作后,老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应当发生改变。以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思想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都要随之变化。

教师应该更多的去深入学习科技化的教学手段,教师的基本功已经不单单只是制作简单的PPT课件、写一手好的黑板字、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和教态。用微课、用创客教育软件、用更为先进的智慧教室模式,它将重新改变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的构成。

K12教育领域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趋势,呈现长期、中期和

短期三个阶段。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混合式学习和STEAM学习将会逐渐占据教育主导地位。对于我们一直身处科技前沿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被动的接受,还不如主动出击,摸石头过河中掌握教育的主导权。

二、如何解决课堂时间和人员变动问题

STEAM教育模式需要丰富的课堂时间和和课程教材,学校的固定上课时间使得一般的课程很难做到实践活动的要求。

单一的信息技术课自然无法做到STEAM教育模式,但是SCRATCH课程恰好在某些方面涉及到美术和音乐学科,其中的角色绘制和声音编辑方面。

如何能够合理的结合,便能做到创课课题的基本要素,即课题的复杂性、充足的资源性、互动合作学校性、高强度性、时间合理性、分享教育和新颖性。

通过与美术和音乐的分享课堂时间,实现了兴趣课2+1的灵活变动形式,组织学生合作的方式,在不同学科共同教学目标的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不同教育领域间形成共识。

而利用在线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解决学生人员变动的问题,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化为其他学生的导师。例如编程猫这款仿SCRATCH的在线学习软件,它就可以解决SCRATCH教学上60%以上的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闯关模式,符合这个时期学生爱玩的天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力,解放了教师的重复繁琐的基础教学过程。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混合式学习,他不仅需要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同样也要求教师改变教学习惯。这样的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校内外合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评测。

当我们的思路被打开,越来越多的方式会加速混合式学习朝着STEAM学习模式改变,那么这种创新的教学改进将会鼓舞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

三、软件条件下SCRATCH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实现SCRATCH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如何建立微信家校课堂、如何制作微课和微课集和在线软件应用的熟知等。以下我将针对如何

使SCRATCH成为一种具有科技性、引导性和效率性的校本课程写出简单的几点看法。

1.科技性

SCRATCH的校本课程应当以电子版作为蓝本,利用文字、图片和视频三者结合的方式,才能创新校本课程。

教师在制作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对演示过程以图片标注的方式植入学生印象。对于初学者,在模仿编程过程中,他们不可能立刻记住。在分解教学过程中,分散的图片标注到最后的整体演示,对学生的思维都会有双重启发效果。从自学到解决问题,图片标识的好坏,将对学生的思维扩散起决定作用。

视频应当以微课为准,一段1分钟左右的微课讲解知识难点和重点,比起教师的口述会更加清晰简便。而且也解放了教师不断叙述的繁琐过程,可以用更多时间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当累积下来的微课成为微课集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校本课程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同样的,利用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线上教学平台,把资源传入微信平台,使得学生在家中也可以随时接受,延伸了SCRATCH校本科教的深度应用空间。2.效率性

线上的许多类似SCRATCH的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减轻负担,同时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

在编写校本课程时,要利用这些软件,利用录屏软件把相应的过程录制下来。通过自己的分类,可以随时发送给学生。这样就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分解,满足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而且在采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高效率的线上软件可以成为一种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解决问题,主动并且有目的去进入互联网世界。3.引导性

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的。敞开网络让学生自由翱翔,难以避免会出现个别学生做不相干的内容。

教师要及时监控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保持在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中。切勿花样百出,把校本课程变成学生上网玩

游戏的借口。

而且具有引导性的SCRATCH校本课程开发,要鼓励其他相关的音乐、英语、科学和美术学科的教师参与。通过这种过程的锻炼,可以带动其他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技能,间接传递了深化课堂改变的其中一种模式,引导他们自我的创新。

这才是SCRATCH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先锋者应该起到的作用。

五、关于SCRATCH校本课程开发思考

通过这次为期一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深有感触。在互联网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还有许多教师被动等待,认为又是教育界一种无的放矢。他们认为应试教育的最好办法,还是题海战术、填鸭教学,学生只有不停的抓在手心,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

他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切断了他们与科技、与时代、与世界接轨的桥梁。很多家长也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可以无师自通,却会使自己上网成瘾的坏课程。

但是,在我们的SCRATCH兴趣小组里,同样有许多残差不齐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了SCRATCH后,发现了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的奇妙,手机和电脑还可以成为学习的工具。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一些同龄人做着一些原本只属于大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他们在完成项目研究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去翻阅资料、去思考现实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实践过程,才是一个孩子真正所需要的童年,才能让他们长大后进入成人世界,不会感觉陌生和害怕。【参考文献】

1.谢作如.跨学科、智能化的创客类校本课程开发2015年1期《温州教育信息化》 2.2015年地平线报告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篇5

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谈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所彰显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训练听力和朗读能力,实现多样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像、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对于文中的“超声波”、“障碍物”、“反射”、“无线电波”等较为抽象的词汇,学生因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较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我在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生动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一复杂过程,边演示边加以适当的解释,在视觉形象作用下,学生清晰感受作者准确的科学语言,思路豁然开朗,原先的障碍一扫而空了。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创设情境,对学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唤起学习兴趣和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本插图不足以让学生感受黄山景的秀丽神奇,石的奇形怪状。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黄山的有关录像、图片资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黄山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他们不仅了解各种奇石的样子,还在欣赏美丽风光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山的其它奇石。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三、巧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走出了传统的封闭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网上检索,在线学习和在线交流拓宽知识面,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的新认识。网络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其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拓展有效的空间。

我在教学《鲸》、《松鼠》等课文时,利用网络超文本的特性,结合教学目标,编辑整合了“资料库”,这给学生提了开拓视野的广阔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拓展知识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网上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信息,小组之间交流,拓展知识面,探索课程以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资料库将与鲸、松鼠有关的知识分类归纳整理为:生物、文学、摄影、军事、考古、航天、仿生、农业、集邮、科技、奇闻、数学十二个科目,每一科目,都提供了大量有关鲸和松鼠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新了解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这些科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与鲸和松鼠有关,但介绍的角度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科目,角度也有区别。所以当我们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时,便可多角度、多方位和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正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四、巧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作文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了班级网页,让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在线自由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内心的想法和感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无形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班级网页论坛上确立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上以随笔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新学期,我有了新打算”,“我爱读书”、“我的好伙伴”、“我心中的伤心事”……

教师整理学生优秀习作上传,提供给班级学生阅读借鉴。对习作的作者来说,多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后,会更热衷于写作;对于读者来说,因为自己身边的人作文被上传,心中会有许多触动,不甘落后,也会努力练习习作,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巧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听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听力和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荷花》、《珍珠泉》、《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学生通过听范读资料训练听力的同时,也感悟了范读的妙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听录音,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听力和朗读能力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

六、巧用信息技术,以人为本,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

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同时,也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精读方法,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阅读所得。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班级论坛交流心得。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主题,阅读相关文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从中总结阅读的基本方法。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将自己阅读所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班级主页或班级论坛上交流。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6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课堂要活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活”首先要教师教的“活”,产生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就要有活的教学目标,活的教学设计,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过程,活的教学评价,活用教学媒体和手段。我认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地备课,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使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适当的教具能使课堂更形象,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激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动的教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营造充满乐趣的教学过程,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上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得到迁移,因此就要注意过程的灵活性。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问题、1

分析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尊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我提前打印一篇文章分发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主要包括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无疑会诱发学生在心理上参与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课堂充满新的活力。

三、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电脑不是学出来的,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

四、自主学习,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其创造发明的态度。的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这就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激发出创新的活力。如在学习“美化工作表”时,我让学生根据“Word”中所学知识,自主去学习,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与同学共同探究解决。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既激活了学生的旧知,也给了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的空间,使整个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五、师生互动,实践创新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教师讲授演示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探究的基础上再上机实践。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插入时,出示学习任务:把艺术字插入到文章中,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操作,只提示从“插入”菜单中找图片的命令。在插入艺术字再进行调整后,却遇到了困难——对插入的艺术字不满意,怎样进行再加工呢?这时教师应当鼓励让学生一起探究。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告诉老师,应双击“艺术字”就能出现艺术字重新编辑的窗口,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留一分求知的欲望,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也就会多一分创造的信心与成功的体验,学习信息技术课堂的激情就会经久不变。

六、多元评价,激发动力

表扬和激励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在学生眼中,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努力创造的成果。课堂评价中教师可以多一些鼓励,少用评判的语言,不直接说“对”或“错”,不简单地“比比谁做得好”,而是让评价多元化。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可采用一些

“布局合理、排版美观”、“步骤清晰、颜色搭配合理”“操作熟练,输入正确”等等话语;在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她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时,可以说“请说出你这样做的理由”、“为何插入的图片不能移动”等话语。评价时,师生共同参与,突出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他们在实践和反思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同时增强自我敢评估能力,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尽量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与生动,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

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感

今天第一次聆听到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这篇文章,感觉心情很是沉重,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肩上的责任重大,是啊,多年来,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怀着同样的信任、期待和担忧,把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交给了教育机构,交给了社会,几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收获了怎样的一个青年呢?仔细聆听后,我又反复阅读,我非常地感动与不安,感动来自我们孩子的父母对我们教师的信任,不安则源于父母给与老师的这份重托。

我也是一位母亲,读了文章后,我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一位母亲的心声,对孩子的爱以及对社会,对社会、教育机构的那份惶恐。不管孩子优秀与否,他在自己的母亲心理都是唯一的,它是全家的希望。每一位家长交给我们老师一个孩子,希望孩子能在.老师的管教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我感觉自己十多年来每天肩上的重担。感觉这十几年来面对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孩子,那一双双眼睛的背后,还有一位位诚惶诚恐的母亲,她们把孩子交给我,我感觉自己的责任非常重大,我将怎样做才不辜负这些母亲们呢?这是我应该下心思去思考的。文章的结尾处,焦虑的作家不得已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呢?”这句话是多么语重心长,又有多少期盼和无奈。

当我们自认为已经很关心很爱护自己的孩子了,可能还时常会受点委屈,但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去看的话,总觉得还是欠缺了点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怨天尤人,埋怨孩子不够听话,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们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

今天,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常常这样想。

读书给了我很多的感悟和灵感,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自己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我会用关注的眼光去欣赏每一位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之处,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作为老师,不应该每天盯着他们的缺点,应善于发现每位孩子的优点。赞美他们,借助优点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缺点。

再一个我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充实,提升自己,给自己加重,让读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书应与我们每个人为伴。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与书为伍,让书成为我们教师生涯的一部分,做一个充满书卷气的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怎么来呢?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读书。特别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文化素养和在精神修养方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读书的过程成长起来。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7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

因此,信息技术课要坚持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的原则,让学生多动手,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加深理解和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多操作,多动手的结果也能使学生对各种基本操作,软件功能的运用变得越来越熟。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敢动手、勤动手,学生技能水平自然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熟练。多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学习过程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恐惧感。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学生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广,而且变化又快,光依赖书本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终身受益。可以说,自主探究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呢?我从三方面抓起。

一是自主学用教材。课前,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学。课上,教师先不讲解,而让学生自己对照教材,边尝试边记录操作步骤。这样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学生记忆,让学生尽量多地尝到自学的甜头,提高自学的积极性。

二是学会使用帮助。学生要学会利用参考书,利用软件,利用教师提供的操作步骤等帮助资料。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他们会把有关资料存放在教师机的文件夹内,有的放在学校的网站上。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可以在因特网找专门的学习网站,那里可以找到许多软件的帮助资料,有些资料比教师上课讲解还要详细,对每一步的操作都演示得很清楚。如果学习有困难,还可以通过留言板、BBS、电子邮件向同学、老师、甚至电脑高手请教。总之,学生学会了请求帮助,就好像安上了一双“智慧”的翅膀在茫茫的“网”空中自由飞翔。

三是课余时间自我探究,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也要扩大到课外,逐步扩大知识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学生可以看各种适合自己年龄的计算机刊物,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总之要学会像用铅笔一样地使用你的计算机,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现在有一部分信息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误区。其实,信息技术只有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显示其巨大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1、进一步体会学习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操作技能。2、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探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3、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间以及与社会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4、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一句话,整合构建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新课堂”: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 篇8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多角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初中地理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多样化多方面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学都要运用现代代信息技术,而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优化,达到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积极性;营造气氛;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艰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接受专门的地理知识,缺乏地理基础知识,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地理思维能力。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较抽象,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其形声具备,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等特点而具有的突出优势解决地理事物宏观远距离难以感知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关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一直以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都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教师教着费劲而学生学着吃力。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flash动画演示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自转,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继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动画。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公转,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再演示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四季的更替画面。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复杂的变化过程,生动和直观地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思考和集体讨论氛围之中,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合作学习气氛

将信息技?g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地理探究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以发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教授《滔滔黄河》关于黄河的含沙量知识.教师提出问题: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流流入海洋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展示“地上河”的图片。配以黄河历史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片。教师顺理成章解释“地上河”形成原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意识,也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德育教育的?B透

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还在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给予了关注: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环境乃至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促进应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环境污染等情景再现,直接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如在讲解地震、泥石流、洪水、干旱、塌方、滑坡等这些自然灾害时,我们可以利用画面展示来创设情境,再现灾害现象带来的危害,例如:回放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和海啸,舟曲泥石流,鄱阳湖的干涸„„再现当时的灾情,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关联性及带来的危害,引起学生对情境、事件的感知,从而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从而意识到认识并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讲解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知识时,将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新闻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从现实中感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如旅游卫视的广告:两秒钟我们就毁掉足球场大的一片树林。如果让学生结合广告联系生活中滥采滥伐、毁林开荒现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评价,得出保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学生既有兴趣又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空间观念强、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空间意识主要运用于学习经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山地的坡向分布等,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而对于7~9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下子接受如此大量的地理事物名称,并且了解它们的具体分布及相对位置实属不易,难免产生畏学、厌学的心理。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在讲解《大洲和大洋》这部分内容时,利用Google Earth软件为平台,将标明七大洲四大洋的旋转的“地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通过鼠标任意旋转“地球”,从中找到任一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创新教学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推进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斌,于波.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地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4)

[2]苗振.浅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J].信息化建设,2016,(02)

上一篇:机物部 岗位职责下一篇:初中散文 :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