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 :成长的足迹

2024-10-03

初中散文 :成长的足迹(精选16篇)

初中散文 :成长的足迹 篇1

成长的足迹

一二年级的我们无忧无虑,三四年级的我们意气风发,五六年级,我们准备迎风搏击,奔向青春的海洋······

我们的成长足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印在那熟悉 的校道上烙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不知不觉得成为了“哥哥”“姐姐”的我们,在办理有数不清的回忆。

某些人曾经与你矛盾不断,有些人曾经让你“恨之入骨”, 也有些人,在你伤心的时候给予过真诚的安慰,在你困难的时候伸过援助的双手,而更让你哭笑不得的是,所有的这些人,或许都是同一个人。

这一刻,我们驻然回首,班里的每一张脸,仿佛都变成了最可爱的天使。

初中散文 :成长的足迹 篇2

(一) 初见天使

我第一次萌生当护士的想法, 还得从2008年5月12日说起。汶川大地震不仅打乱了我们复习高考的节奏, 更让我意识到在天灾面前, 人类生命的脆弱。无数生命在那一刻消逝, 包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高考学子。当人类在面临生命的威胁时, 其他的一切都不能成为阻碍挽救生命的理由。护士们上午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 下午应急救灾命令一到, 她们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 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工作。这需要多么强的应激反应能力和专业技术力!那一刻, 我也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拥有这样的能力, 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填高考志愿时, 家人都希望我填师范类专业, 觉得适合女孩子。可那时的我在想:如果能成为人类的健康卫士, 为促进人类健康而奋斗终生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填了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当我得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兴奋之情, 溢于言表。这不仅仅是因为二十年寒窗苦读有了一个满意的结果, 还因为我从此可以步入医学的殿堂, 追随南丁格尔的步伐, 成为一名白衣天使。

(二) 初见护理

进入大学才发现:当一名白衣天使之前, 需要的是和高三一样的与书海为伴。医用化学、生物化学、系统解剖学、生细胞生物学……这些可是难倒了我们这些文科生, 为了学医, 还得夜里挑灯看书。除了书本知识, 还得查阅与书本知识相关的研究新进展、新方向。所以, 大学生活在我的回忆里是从来只有书海的“丰富多彩”。

我第一次以护士的角度去想病人是在刚搬进老校区那天, 虽然那时的我还没有学习护理的专业知识。我在经过附属医院时, 看到病人家属用轮椅推着病人经过我面前, 就在想:这是什么样的病人?是瘫痪还是骨折?我应该怎么护理?这使我意识到我们护理的对象是需要我们用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来全心全意的护理, 才能摆脱疾病的痛苦的。

大三时, 我加入附属医院的宁养院, 是一个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免费镇痛治疗、心理辅导、护理指导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在与他们以及他们家属的交流过程, 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家人的不舍。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位得了肺癌 (小细胞癌) 的叔叔, 癌细胞的的生长和扩散让他有限的生命里受尽折磨。我们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 他还能坐在椅子上跟我讲他的兴趣爱好, 他做了哪些治疗, 精神面貌还是挺好的。一周后我们去就听说肺癌已经转移到了脊柱, 每天都靠吃止痛药坚持, 脸色苍白, 只能睡硬板床, 不想说话。家属说:“他以前最爱书法, 但是现在连写字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样的病人,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他生活的质量?我们拿着他以前的照片, 帮他回忆以前去过的地方, 那时的他, 是那么的精神抖擞, 是那么的阳光帅气。后来, 期末考试后 (大约一个月) 准备再去看他时, 就听他家属说住了十多天的院, 最后走了。晚期癌症患者的最后生命犹如沙子, 想要抓住它, 却飞快地从指缝中滑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疏导患者心理的压力, 协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愿望。我现在还记那张宁养院的老师和一位晚期癌症的患者坐在轻轨上的照片。那张照片是老师在轻轨刚运营时完成了那位患者的乘坐轻轨的愿望而拍的, 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三) 初见护生

在大三结束后, 我怀揣着梦想, 生平第一次穿上护士服, 以实习护士的名义进入现在工作的医院。还记得穿上护士服那一刻的自豪和兴奋, 但是很快就被挫折打败了。因为那时我对肌肉注射有种莫名的恐惧, 拿着空针手就会发抖, 总觉得手使不上劲。后来我的带教老师就每天让我和她去进行肌肉注射的操作。从病人体位的摆放到注射部位的选择, 从拿针的手法到进针的方法以及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她无数遍地给我示范操作。操作之后, 她也给我分析我存在的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 我发现肌肉注射这项护理操作没我想象的那么复杂, 也没有那么恐惧了。在经过急诊科注射室的锻炼后, 我终于克服了心中的障碍, 觉得肌肉注射是和其他的基础护理操作一样, 是护士的基本操作技能了。

在急诊科抢救室实习时, 我参与了一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那位患者是在工地上上班时, 不小心从六楼高处坠落, 脑部着地, 全身多处伤, 家属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意识了。抢救室的老师立即展开抢救:建立静脉通道, 检查, 包扎伤口, 请多科室会诊……后来患者呼吸心脏骤停, 又立即实施了心肺复苏。最终, 这个还是两岁孩子的父亲还是离我们而去。在那一刻。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残忍和身不由己。我们医务人员已经尽力地去挽救了他的生命, 这样的结局, 谁看到都会难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熟练地掌握抢救技能, 为患者争取那生命希望的分分秒秒!

(四) 初见护士

正式参加工作后, 我被分到重症医学科。或许这就是巧合, 这里的患者病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生死时速, 需要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和熟练的抢救能力, 这正是我想练就的本领。

重症医学科患者面临的是病魔最严重程度的威胁, 需要二十四小时密切监护, 家属只有半小时在窗外的探视时间。每次看到患者家属那期盼和坚定的眼神, 我想:他们也能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这种来自精神的力量也是无比巨大的。我每次经过家属探视入口处的拿堵许愿墙时, 都为那些文字所感动:“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病痛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斗志, 老婆, 加油!”, “我们一直都在支持你, 你要好好的!”……每一条留言都承载着他们对生命的期望。而我作为一个重症医学科的护士, 没有理由不去为延续患者的生命而努力。我要用专业的知识去护理患者, 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让患者和家属放心。

成长档案记录幼儿成长的足迹 篇3

幼儿成长档案的内容涵盖了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家长与老师的互动。家长、幼儿、教师的三方互动,贯穿于幼儿成长档案始终。

一、成长寄语

幼儿园对幼儿的意义极大:第一次独立迈向社会生活、第一次离开亲人去接触陌生人、求学生涯的第一站。因此,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幼儿园开辟幼儿成长档案,把家长的期望和幼儿园的温馨祝福容纳进来,以纪念幼儿入园。

二、快乐档案

档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幼儿的相关信息,如家庭地址、家长的姓名、全家福照片、我的老师等。通过制作快乐档案,教师可以把这些相关信息告诉幼儿,加深幼儿对父母和教师的认识,同时也能让教师迅速掌握幼儿在园内的基本情况。

三、班级主题

班级主题包括班级每月开展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及社会实践内容。教师要制订恰当的班级主题,并将之呈现给家长,以提高幼儿园工作的透明度。这样,既能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各项活动,配合教师开展工作,又有利于家长监督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如在幼儿园组织秋游活动时,大部分家长都提前对孩子进行了安全教育,训练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为秋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宝宝成长

教师可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幼儿近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以及最新的收获和精彩瞬间等。通过多渠道的展示,一方面,幼儿能关注自己的成长足迹,逐渐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知晓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为今后活动的进行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家园反馈

教师应对幼儿近期各方面的发展进行客观、细致地评价,肯定幼儿的进步与努力,放大幼儿的闪光点,同时委婉地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家长也要把孩子在家庭的表现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与家长通过沟通与交流,才能全面、真实地了解、掌握幼儿的学习及成长情况,便于及时解决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六、宝贝藏书楼

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故事书或绘本,引导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共读,既有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又有利于使幼儿得多更多的认知。在宝贝藏书楼,家长与幼儿可以阅读到感悟亲情类、礼貌习惯培养类、益智健脑类、指导手工类等书籍。

七、健康指导

负责幼儿健康工作的保健室要记录好幼儿园组织幼儿体检得出的各项结果,然后根据幼儿的体检结果,结合天气、饮食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给予家长有关幼儿保健方面的指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幼儿园9月份“健康指导”的主题是“如何缩短幼儿的入园适应关”和“秋季护理‘六要和‘六不要”,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八、结语

幼儿成长档案记录了幼儿成长的足迹,有心的家长会将幼儿成长档案保留至孩子长大成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制作档案过程中,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幼儿园教师都格外谨慎。首先,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纲要精神和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经园长、年级组长、骨干教师讨论确定幼儿成长档案的构成;其次,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幼儿园成立了幼儿园成长档案创建小组,明确了成长档案创建目的和原则,每一版块安排专人负责,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最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幼儿园教师认真讨论、定稿、制版、复印、实施了幼儿成长档案各板块的具体内容,每一句话都经过仔细揣摩,每一幅图都经过精挑细选,每一张操作纸都经过多方论证,每一篇观察记录都是教师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结果……总之,每一次的幼儿成长记录都浸透着教师辛勤的汗水。

幼儿成长档案记录了幼儿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家园间的有效互动。档案中有幼儿多彩的表达,有家长殷切的期盼,有教师睿智的教育,这些都体现了爱。成长档案正是以“爱”为基石,把家长、教师和幼儿紧紧地连在一起,它犹如家园弹奏出的一首爱的协奏曲,让每个幼儿在爱的世界里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实现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成长的足迹初中作文 篇4

20xx年的春天,医院里忙得不可开交,原来是一个重达9斤2两的“大胖小子”出生了。

时光飞逝,《人生》这本书已经翻到了第四章。我上幼儿园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没收了我的眼泪和无助。

转眼间我七岁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有铁哥们庄睿岑和刘子豪伴我一起成长。

我九岁,我喜欢上了英语。我第一次接触英语时,丁老师用做游戏、讲笑话的方式,让我们读单词,写句子,有趣极了。从此我爱上了这门学科。一开始,有的句子或单词我发音不准,丁老师说:“学好英语必须要掌握好五个步骤:听、说、读、写、背。我把老师的话记在了心里,现在我学英语有两年了,我依然坚持每天晨读,听录音,模仿人物的语音语调,背诵课文,单词也是如此。就这样坚持下来,我的语音语调已经模仿的很好了。

我十岁,喜欢上了读书。书本是我的大王,只要我一打开书本,我的眼睛就会被书上的内容吸引住,久久不能移开。书本没收了我的无知,那时我的瞳孔里只有书本。

我十一岁,我怕考不出一个好成绩,怕考不到一个好学校,怕压在作业的山下,怕让老师和父母失望。四年级的期末考试,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爸爸、妈妈带我到北古都北京游玩了几天,我们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在那里我看到了古都的雄伟壮观,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看到了中国的繁荣昌盛。

成长的足迹初中作文 篇5

7岁的我,爱看《西游记》,而孙悟空便是我的信念。纵然可以千变万化,也要忍受五指山下的嘲讽,一压就是五百年,一忍就是风吹雨打,仍能顶天立地。坚强,被一只猴神化得如此悲壮,这便是开始,即便寂寞也精彩,大丈夫能屈能伸。猴哥,就应如此。

10岁的我,迷上了《三国演义》,原先只喜欢打打杀杀,敬佩关羽而怨恨曹操。那一夜,考试失利后难眠的一夜,心头一触,原来曹操才是英雄。这位大将在宛城丧子折兵后的痛定思痛;这位汉丞相败走华容道时的从容淡定;这位魏王在割须弃袍后的巧设计谋,连遭挫折却始终不忘统一天下的抱负。曹操把坚强演绎到顶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一夜,我醒了,困难打不败,挫折打不倒,我学会了坚强。

13岁的我,深陷孤傲的围城中无法自拔,但《名人传》却逆转了我。那些名人有伟大的成就,而他们也都是磨难造就的人。他们在漫漫黑夜中摸索着前进,而坚强是他们心中的航标,即使看不到光明,他们却将坚强表现的淋漓尽致。贝多芬在双目失明后继续创作乐曲,坚强是她音乐的音符。我心中的孤傲之火至此就熄灭了,化作一泓宁静的泉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15岁的我,读了《顶天立地的铁人》,更要学习王进喜的“铁人”的精神了。他不顾自身的安危,用身体搅拌泥浆。油井和钻机保住了,可他的手上、身上却被碱性很强的泥浆烧起了大泡,腿上的伤就更严重了。他坚强的精神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我就是其中一个。我决心把“铁人”精神发扬光大,用“铁人”精神抒写自己的人生。

初中散文 :成长的足迹 篇6

时光荏苒,我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亭亭少女。从牙牙学语到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热爱班级、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人、热爱帮助他人的学生。在这学习生涯之中,老师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正是因为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同学们优异的好成绩。

校园的清晨,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井然有序的跑操。洪亮而又整齐的口号使我们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新的气息。听!上课铃响了,铃声仿佛像叮咚的泉水,伴随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思想拥着求知的浪花,与理想一起奔向未来的海洋。黑板像是一把金色钥匙,在指导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同学们专注的神情、积极发扬的踊跃、小组讨论的热烈,无疑给初中三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间的广播体操,轻快而又动听的旋律,让我们紧张的学习气氛得以放松。做操时的我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又透着一丝军人的风范……一天的学习生活就这样过去了,我们虽然疲倦却依然充实!

在一年又一年里,母校不知迎来了多少天真的孩童,又送走了多少追梦的少年。在学校运动会上,有运动员奋力搏击的身影;在文艺汇演中,有演员们优美的舞姿与甜美的歌声;表彰大会上,看着新老师在国旗下庄严宣誓。今天,平凡的我站在不平凡的讲台上,讲述这最平凡不过的故事,心里的感激之情难以平静。

爱我校园,因为它是一部苦与乐的交织,蓦然回首,我在校园里已经度过近九个春秋。在这里,有考不及格的沮丧,有考好成绩的自豪;有深夜里的埋头苦读,有操场上同学们的嬉戏。

爱我学校,因为它是一片充满爱意的天空,每当我迷茫时,老师为我撑起一条人生之路。老师的激励与叮咛、信任与帮助是我鼓起勇气、勇敢面对一切困难,阔步前进。谢谢您,我的母校,是您让我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是在您的哺育下让我从一个无知的顽童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少年。

让经典文化浸润师生成长的足迹 篇7

2002年9月,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清原实施, 我们逐渐感觉到: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团队能否畅行致远的关键因素。积淀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于是我们开始探寻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申报了校本研究课题“立体吸纳, 多维表达, 探寻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途径”。循着这条思路, 着眼师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开始了“触摸经典”之旅。

一、建设涵养生命底蕴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特色, 也是践行学校育人理念的主体渠道。学校的课程建设植根于传统的营养环境, 并且不断注入新生资源才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我校依托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优势, 立足于夯实底蕴, 锤炼才能, 增长智慧, 把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立体吸纳, 多维表达, 探索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 建构了校本课程框架结构, 以基础类课程、发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三条主线并举。基础类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托, 侧重于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拓展, 明确提出基础类课程实施中师生的发展“保底线、不封顶”。从课时、内容、监管、评价各环节制定具体措施, 为满足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知识及能力基础。

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在建构并实施发展类课程中, 我们本着“保护天性、张扬个性、着眼发展、完美人生”的观点, 结合学校的特色、地域文化、人员特点、人才培养需要, 最大限度拓展了发展空间, 实施了多维、多层次、多样化的课程, 内容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依据学校课程改革总体目标, 成立专题研究中心组, 负责本学科方案策划, 教材编写、计划实施、过程监管、评价反馈总结等诸项工作。以语文学科为例, 按照“开发资源、以量变促质变, 让学生‘爱学’”;“聚力课堂, 提高效率, 让学生‘会学’”;“营造氛围, 持之以恒, 让学生‘学活’;“科学评价, 重在激励, 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样一条思路, 全面展开。教研室牵头,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总体要求, 我们按低中高三个年级, 精选学生的阅读推荐书目, 选编了适于学生诵读的经典诗文、童谣、富于时代气息的美文, 汇编成册。制定了各年级读书计划, 安排了每日诵读短课, 利用地方课程时间安排每周四第六节为班级读书交流活动课。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是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已纳入校本课程的“分享墨香”书友交流活动, 是寒暑假后比较抢眼的一项活动, 师生按学校假前指导书目阅读, 开学后带着不同的收获感悟各抒己见。“书香致远”“海纳百川”,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每一次活动主题都在每一位实验人记忆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校园报“实验风景线”和各具特色的班级手抄小报几年坚持如一, 为孩子们记录了童年的点点滴滴。校园电视午间专栏《小故事·大道理》和班级专栏《花开的声音》为孩子们提供了吸纳与展示的平台。每年4月22日伴随世界读书日的到来, 也是我们学校读书月活动最活跃的时段, “经典诵读”、“征文展览”、“七色书虫升级赛”、“书香班级评比”等等, 一项项活动把校园读书月渲染的异彩纷呈。“腹有诗书气质华”“读书的我很强大”是孩子们经历过后获得的难得自信。

二、积淀助推教师生命成长的教师文化

积淀助推教师生命成长的教师文化, 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依据有三:其一, 追求公平, 达成自我实现是人性内在需求;其二, 和谐共赢, 合作性博弈是已被实践证实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现代管理理念;其三, 提高生命质量, 关注幸福人生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我们提出“营造具有实小特色的文化氛围, 用和谐儒雅的学校文化引领师生的精神取向, 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主题研究提升师生底蕴, 让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培养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教师”。

1. 助燃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的学名师活动让我们看到一片瑰丽的曙光。这一措施得益于荣毅仁先生的家训启示:“择高而立, 就平地坐, 向宽处行。”那么教师所立之“高”在何处?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是一位“学养、教养、涵养”三养合一的智慧型教师。她的“开放自我———加强涵养、广泛阅读———积淀学养、真诚求实———锤炼思想”的成长之路给我们以启示。2007年1月, 窦校长到沈阳做教学观摩专题报告, 我们把语文中心组十几位教师带到现场。回校后, 我们在一起做精品教学的评价品悟, 我们称其为思想“反刍”, 然后选出代表做教学汇报观摩, 这一过程被我们称作“名师克隆”, 其他同志抓住认识深刻的某一角度做拓展评价。我们让每位骨干教师都确定一位敬仰的名师, 建立教师学名师档案, 其内容包括“教学风格”、“经典课例”、“代表作品”、“成长足迹”等。这样, 循着智者的足印一路探寻, 我们发现了名师成长的经典解码, 缩短了与这些敬仰者之间的距离。

2. 建设协同共进的教师学习文化

在助推教师成长的进程中, 我们通过建设各种教师学习的共同体,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以深度的教育教学反思和交流, 重组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经验, 使教师个体以求知者的身份, 分享彼此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

几年来, 我们坚持“让理论的声音下沉, 更接近指导教育实践:让实践的感悟上浮, 提升理论认识的高度”, 并注意两者的结合。我们依据不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重点, 注意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校全面实施, 我们采取了“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 以动态管理为手段, 以创新实践为动力”的策略, 从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大支柱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几方面实施扎实有序, 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学习培训。我们在培训的方式上采取“分层推进、点面互动、借力而行、灵活安排”的多层面渗透;在培训内容上涵盖了通识理论, 学科标准, 各地经验荟萃, 相关科学知识互动补充等多方面内容;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了制度约束、时间落实、规划内容, 专人负责考核, 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得到不同程度更新。

3. 完善教师发展的管理文化

围绕经典育人的核心理念, 我们在助推教师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1) 建立听课制度, 着眼整体, “视”、“导”结合, 普遍指导撒网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持指导跟踪听;示范指导观摩听, 分层推进, 整体提高。

(2) 建立研究课制度, 推动专题研究, 形成研讨互动风气。

(3) 建立拜师制度, 教学相长, 共同提升教育能力。

(4) 建立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促进资源现代化。

(5) 建立灵活机动的培训制度。开展教育沙龙、微格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三、打造浸润生命感官的物质文化

学校硬件中的环境建设功能不仅在于美化, 更在于“育人”, 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的心灵对话。在构思学校文化静态呈现方式时, 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它会为师生带来什么?”“它一定要为师生提供些需要的内容”。在研究改造学校各楼层文化展廊时, 我们组成了由17位骨干参与的教师“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就学校文化建设总体框架下每一个要素的选择, 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大家读书、上网、研究辩论, 查阅各种资料, 逐渐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我校展廊以“相伴成长”为主题, 设计了“好习惯———成长的起跑线”、“好本领———成长的加油站”、“好品质———成长的金钥匙”、“好智慧———好人生”等4组内容, 包含28个成长营养要素。从这里, 孩子们懂得了“把简单的事天天做好不简单, 把容易的事天天做好不容易。、“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等道理。

成长的足迹 篇8

常有人感叹,“如果可以,想做回孩童。”至于为什么,理由多半是孩童有幸福的保障和任性的特权一一抛开社会的包容不说,仅是一对父母给予的万千宠爱,就话不尽、道不完。看看现今的三口之家吧:相簿里贴着孩子一颦一笑的照片,角落里堆着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书架上摆着孩子随手就翻的启蒙读物,衣柜里挂着孩子非穿不可的摩登时装。客人一旦走入他们的家门,就仿佛走进孩子的天下、童趣的王国,一不留神就会被“卖萌”的气氛团团包围。作为怀旧情结浓厚的成人,除羡慕孩子的“富有”以外,忍不住想得更远:二十年后,这些曾陪他们成长、伴他们长大的什物会去向何方,流向何地?是被父母悉心地保存在箱底,还是统统散失在时光的深处?

我们无从得知,但至少可以合理推测一一记忆是磨灭不去的,而且很可能随着岁月的向前不断地深刻。设计师杜函芳就曾以儿时的记忆为蓝本,设计了一款乳椅,感动了赛事的评委,获得了MUJI AWARD04。其实,家具是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里不可或缺的存在,只不过因为太过熟悉而被大家忽视。对于童年,编者最怀念的是奶奶的竹床和爷爷的摇椅,它们温暖而普通,却与我们一同度过了生命中最珍贵又最短暂的童年时光。时光飞逝,十几年过去,今天的家具市场开始细分,儿童家具作为一个细分的种类脱颖而出,成为各大商家推出的重头戏,许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只愿孩子们的童年多姿多彩,欢乐无限。本期,我们亦搜罗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家具,不知它们会不会变成这一代孩童的难忘回忆呢?

寻找成长的足迹 篇9

旋转着青春的舞步,我们来到这花一般的季节。时光荏苒,昨天,我们还依偎在父母身边,今天,我们展翅在浩瀚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蓦然回首,寻找十六年来成长的足迹。

儿时,我是无忧无虑的,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如今,幼儿园在我脑海中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那二层小洋楼依旧,却已是物是人非。当时,外公在代贤中学教书,外婆则承包着食堂。外婆养了一只叫叮当的猫,总是懒洋洋地趴在米垛上,挖出我和表哥藏的芒果。还有教学楼前那棵高高的玉兰树,一到花期,树上开满了雪白的玉兰花,整个校园仿佛沉醉在浓郁的花香中,风一吹,花瓣纷纷扬扬,散落在我斑斓的童年里。

告别童年的稚嫩,我离开充满记忆的家乡,步入学堂。

小学六年,又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和另外四个舍友一起学习、生活,我们形影不离,听着SHE的新专辑,躲在被窝里聊天,以致于被生管阿姨罚拖走廊,现在想起来,那时是多么幼稚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随之而来,有时成绩不理想,妈妈虽然没责骂我,但自己也会郁闷好久。直至现在,语文还是我最喜爱的科目,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导,是她带我步入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学的魅力;像朋友一样和我谈心,使我敞开心扉;培养、鼓励我,让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年岁月无声无息地从指缝间溜走,眨眼升入了初中。陌生的环境使我有一刻的迷茫,同时,我也接触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这才发现过去的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中考匆匆结束,离开了团结且充满欢乐的12班,离开了充满喧嚣生气的校园,离开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忽的感到些许寂寞。再过两个月,又将迈出新的一步。

成长的足迹 篇10

转眼间,我已经升入初一。回头看看那成长的道路,即使坎坷,也布满着一个个深浅的脚印,那,便是我成长的足迹。

看,那一串渐进模糊而轻巧的脚印,那是我婴儿时期的步伐,从出生,到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那时的我,也许会坐在婴儿床上睡觉,也会因为一点儿不顺心而大哭一场,但是大家都不会责备我,在为我操心的同时,也盼望着我尽快成长。于是,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尚还稚嫩的脚印。

瞧,那一串时深时浅的脚印。那是我幼儿时期的见证。那时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我不会因为学习而困扰,不必担心错了该怎么办,也不会担心没人和我玩。一切都在我眼中是那么的新奇。用自己的眼睛,鼻子,手和嘴巴,甚至身体上的每一个部位去感受这新奇的世界。那时的我,是大人手中的一块宝,每天捧在手心里,呵护着。和伙伴们去玩耍,和父母耍赖皮,无忧无虑的过着每一天,于是,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段幸福的回忆。

噢,那一串整齐的脚印,是我上小学时的记忆,刚开始接触书籍,书对我的诱惑是那么大,我开始关心自己的学习。我会因为的学习成绩优异而高兴一整天,也会因为老师批评我几句而心情沮丧。一年级一年级的爬升,知识量的增加,阅读量的丰富,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烦恼。于是,我开始明白成长之路的坎和曲折。于是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我酸甜苦辣的回味。

还有那一串最深的脚印。那是我上初中以来的历程。长大了,所见所闻多了,道路也就更加坎坷了。还有了对手的存在,使我懂得了奋进,使我有了压力的鞭策,使我开始奋起前行——功课重了,自由没了,烦恼多了,欢声少了。但是,我成熟了。

还原史家的成长足迹 篇11

《寻找他山的历史》是对作者过去30年的学术经历完整而有条理的呈现,选取作者1980到2009年间(仅1990年没有文章选入)每年一至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共32篇。读者可从中发现作者“从最初的幼稚,到逐渐成熟,再到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后记)的学术经历。

该书的文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题性文章,1980到1989年的10篇文章基本属于此类。细读钱教授最初论文,其观点或有不成熟或可商榷之处,但作者的文字表达是相当准确流畅的。尤其《访新拉纳克》一文作者的飘逸文采与深邃思想交相呼应,令读者如沐春风、意犹难尽。这与我们今天在论文写作中,满篇的西式表达形成鲜明对比。表达的西化,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浮躁,即在没有消化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就匆匆成文,不但翻译有失精准,连母语的表达都存在诸多问题。此外,也反映出作者的敏锐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反观今天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最缺乏的莫过于问题意识和深邃洞察力,所提出的问题要么是“非历史”的,要么流于泛泛而缺乏深度,更遑论提出具有“冲击力”的思想观点。这固然与教学体制有关,但很难说30年前的体制就优于今天。自我钻研的缺失,是导致“提出问题”能力不济的决定性因素。

在我看来,1984年刊于《世界历史》第4期的《从韦伯到汤普森——英国工人运动史研究简介》一文堪为钱教授学术道路的真正起点。

第二类文章是关于“现代化”的研究,1991至2002年的文章可归此类。当然,由专题向现代化研究的转变有个过渡阶段,事实上在作者进行总体现代化研究之前,即已对英国的现代化问题展开思考。1991年的《“生而自由”的英国人》正是这一转向的产物,该文摘自《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与陈晓律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此书正是对英国文化特征的整体性考察,其中重点考察了现代化与英国文化互动。正是这种认知才促使作者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以英国为发源的现代化是否具有某种普遍意义?这一问题使得钱教授开始“跳出老框架,走向新天地”,并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与现实相结合,认为“在历史学为现代化服务方面,世界史学科具有特殊的优势”(P112)。1993年在《世界历史》第3期发表的《跳出老框架,走向新天地》是钱教授在研究现代化问题过程中的一次转折,即由对英国现代化个案研究转向全球现代化研究。同时作者的现代化研究重点也从借鉴“经验”转向吸取“教训”。产生这种研究重点的转向,与其说是作者研究志趣的转换使然,倒不如说是作者对中国现实问题关注的结果。中国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与此相伴的则是现代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污染的加重、贪污腐败的加剧以及“如何在经济高速成长中维持社会稳定”(P113)等。作者正是怀着对探索这些问题解决之道的现实关怀,才将研究重点转向现代化“教训”的研究。其目光自然也不再仅仅囿于英国,而是放眼全球。

第三类文章则是作者当前仍在努力的研究课题,即对整个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宏观构架,当然这种构架是以现代化为核心的,这是钱教授学术历程自然的延伸。1987年《走向现代国家之路》是作者世界现代化研究的开端,但是真正思考以“现代化”来建构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则是新世纪的事情。载于《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的《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堪为标志。我感觉到作者作为一位有责任的学者,那种一心想建立起中国人对世界历史的总体构架,并期望将世界史的知识在国人中普及的使命感愈来愈浓烈。与此同时,作者人文关怀的情怀也愈发凸显。尤以2007年刊于《中国与世界观察》第1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一文表现得最为突出。面对令人“吃惊”的中国现实,作者感叹于中国的官员们对历史的健忘。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作者发出了发人深思的呼吁:“历史最好不要被忘记,因为:哪怕没有理论,而只有历史,它也能教会你做正确的事。”(P268)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篇文章之前都有作者的短小记事,可视为作者心路历程的浓缩,更可发现钱教授在各个阶段的努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深刻认知,同时也为蒋孟引先生(钱乘旦的导师)对作者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感叹唏嘘。

透过作者的学术经历,或许我们能够看出一位学有所就的世界史学者成学的轨迹,即先从专题研究入手,再拓展到局部总体,最后上升到对世界历史总体框架的构建。专题的特点是论题往往不大,相对较易把握,而且又不失史学基本素养训练的环节,无论是对论题框架的设定,或是对史料的搜集选择、解读,史学的基本规范和史学理论的应用都必须考虑在内,这样才能打下扎实的史学方法和技能基础,非如此不能胜任宏大的历史述事,更遑论建立起能“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解释框架。

与学术界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对话,乃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不可或缺的素养。这一特点也贯穿于作者整个学术历程。1982年在《世界历史》第四期发表的《试论英国各阶级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中的作用》一文,针对传统对“改革”批判提出了质疑,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P19)。1994年就当时炙热于学林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进行了评论,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反映了‘冷战’结束后西方某些人的迷茫心理,这样一种战略思想并未跳出地缘政治学的窠臼,其基本构架也依然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P137)。作者对“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是颇为严厉的。事实上,钱教授可能忽略了原文标题中的问号。且不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正确与否,单从“文明”的角度来解释国际政治这一尝试,就显示了其独特而深邃洞察力,使我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维度。亨廷顿对学术的贡献是甚巨的。不过,这也恰恰反映了作者对学术动态的高度敏感。

钱乘旦作为当前中国最出色的世界史家之一,除了其对历史的“一份执着,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地不倦追求外,也具备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博闻强记、敏锐洞察。实际上,无论是钱教授的经历体验还是学术特征,更多的是作为人文社科学者的共同特征,其在成长历程中的一些经验对于整个人文社科的研习者都是有意义的。

追逐成长的足迹 篇12

我站在成长的拐角,用余光审视影子里的漫漫长路,然后,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回头看看我成长的足迹。

――题记

XX年,我在家长的陪同下,踏进了小学校门。那里有两棵高大的酸角树。正直深秋时节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教室里坐着六十多个张着大眼睛的小孩。身材娇小的我,每次都被几个调皮的男孩欺负,每次都哭鼻子。随着时间的年轮我在慢慢成长,放学后,学会了和同学们一起在酸角树下聆听蝉鸣,聆听花的.故事,聆听鸟的飞翔;学会了和同学们一起在酸角树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会了和同学们一起在酸角树下看《白雪公主》的故事,憧憬着也能有七个小矮人来关心、呵护自己。

时间的年轮继续滚动,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我们似懂非懂地听着校长在领导台上演讲,开始鼓掌。课间十分钟,光着脚丫在酸角树下松软潮湿的地上奔跑,留下浅浅的脚印,湿润的脚趾上是若即若离青草的味道,还有点点染着苔藓的泥土碎屑。我已慢慢习惯了这个学校,遇到两个赏识我的老师。她们循循善诱,常常帮助我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当我放松时,不会忘记提醒我要加倍努力;当我取得成功时,不会忘记提醒我不可骄傲;当我遇到困难时,不会忘记如朋友般的和我谈心。我在努力,我的成绩明显上升。我高兴,爸妈更为我高兴。偶尔感到疲累时,我会想起酸角树下的快乐,细细品味那一份快乐。我正陶醉在这种快乐中,有一天老师说“毕业”了,我的心如同我那狼藉的房间一样,杂乱无章。似乎早就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但这一天终于来的时候,却觉得原来有那么多难以割舍的东西。慢慢地走在校园里仔细看着每样东西:酸角树、小庭院、涂鸦的墙壁和课桌,留下我太多美好的记忆。记得那一年的酸角花开得很艳,很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妈妈的谆谆告诫总在耳边回响。母命不可违,拼搏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坐在教室里,做着很多很多的习题,习惯一个人独来独往,偶尔在空闲之余会想起那个酸角树下的快乐,一起嘻嘻哈哈的同学。新的学校,有很大很大的操场,却没有很高很高的酸角树,偶尔几声孩童的嬉闹,剩下的就是沉寂。面对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我常常在黄昏的夕阳下畅想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田野上,看着夕阳西照,听到归鸟鸣唱……想以美好的梦来代替美感细腻的伤痕,这也许是让自己最快乐的方法了吧。回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很微妙,因为总在回忆的时候,一股不知头绪的情愫涌动着直冲泪腺,从眼角滚落出几滴幸福的泪水,滑落嘴边,舌尖轻轻一舔,却发现这泪是甜的。

回望成长的足迹作文 篇13

那是在上个学期的一节英语课上,羊老师告诉我们说学校要举办英语口语大赛,要求我们积极报名参加。我一听这话,立即低下了头,心里在祈祷:千万不要点我的名,凭我这水平我可不想自找麻烦。因为在以前校内外组织的好多活动中我都找不到自信,也不想报名,自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可是,英语老师就像非要折腾我似的,我清清楚楚地听到她在说:“这次比赛,廖泽康一定要参加。你们六年级了。这可是最后的锻炼机会,希望不要轻易放弃。”我抬起头,恰好与老师的目光相遇,那目光里写满了鼓励。我动心了,犹豫了一会,心想:试试看吧。于是我报了名。

回到家,我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说:“我的儿子终于长大了!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于是我们开始准备材料。一开始我一心想找个高难度的文章来朗诵,可是发现贪多嚼不烂,好多单词读不准,背起来就不顺口,加上每天只能写好家庭作业再练,所以几乎没有进展。后来羊老师叫我尝试先背一遍给她听,我嗫嚅了半天也没念出个什么经来。羊老师笑着说:“不要担心。我帮你重找个内容吧。好好练,你一定行。”她给我准备的题目是《making a snow man》。这个故事短小精悍又充满童趣。我精神百倍地练习,还把自己背的声音用复读机录下来,反复比较,寻找最好的语感。中途英语练习课上,我虚心地向同学学习,学他们的深情并茂,学他们的潇洒自信。到了比赛那天,我居然抽了1号签。这可很不利啊。我的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很紧张。看到老师们鼓励的眼神,想到同学们为我加油的目光,我深吸一口气,自信地站到了舞台上,开始流利地朗诵。最终,我成功了!当一等奖的证书捧在手里时,我意识到: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的廖泽康了,我在成长,我确实长大了。

用日记记录成长中的每个足迹 篇14

日记是我们忠实的朋友

日记其实是孩子们生活的忠实朋友,记录着他们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书写着他们的灿烂年华,在日记里可以渲泄他们的忧愁烦恼。就像走进大自然一样,写日记是启迪心灵的灵丹妙药。它能成为孩子的安慰剂、孩子最好的朋友,当他们感到多么气愤、高兴、害怕、爱恋、危险或困惑时,它是孩子能够毫无保留地表露内心的唯一之地。孩子可以在日记中倾诉衷肠,写下未经加工的心里话。它能够让头脑清醒、增强信心、帮助孩子找回自我。写日记还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乐趣。

日记形式多样

写日记没有什么正规的形式。可随意地将纪念品、票根、字条等一切值得纪念的东西贴在日记里。在这里孩子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日记只是将思绪落于纸上的一个统称,也有其他的名称和形式。有一个女孩儿经常给自己写小纸条儿,并将其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小盒里,她称其为随意箱。还有一位男孩儿把自己的日记本命名为感恩集,经常通过写日记来反思自己。他在日记中这样说到:“我有本日记,它帮助我在生活中更加积极上进,我给它取名为感恩集。在这里,我写下一天中发生的令我感动的事情。”“这本日记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对事物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因为我挑选的都是我周围发生的好事而不是坏事。在感恩集中,有一个栏目,列出了我最喜爱的歌曲、最爱听的声音(妈妈的笑声)、最喜欢的感觉(凉风)等等。我还记录了一些很小的事情,如今天同桌把手套让给我,他自己一直冻着,今天老师说我的口语很好等等。”

“当我回过头来看这本日记时,就会记住这些美好的事情,而所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都随着时间消逝了,也不再为之烦恼了。我把这本感恩集送给别人看,他们说的确能受益匪浅。”

快乐是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的。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写日记的习惯,那就赶紧告诉孩子,从今天开始及时写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悟。总有一天,他们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日记范例:

一个小朋友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自己做蛋糕的经历:

今天我和老妈去丘比特做蛋糕。我刚在桌子旁边坐好,老妈就拿来了做蛋糕的所有材料,接着我们就要开工啦!

首先我把黄橙橙的蛋糕先从中间切开,拿出其中的一片放到托盘上用抹刀薄薄地涂一层奶油。再把剩下的那片给盖到上面,接着全部涂上奶油,大约有1厘米厚吧。奶油涂好后,我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蛋糕喽!先用红色的果酱在蛋糕一半的地方画出个三角形,里面填满粉色,在三角形的周围做了一些装饰。再在另一半的地方做出两只粉色的小包包,顶部用红色装点。

哎呦!还剩下一点点奶油,怪可惜的,还是把它吃了吧!看看服务员注意到我没!快!快!!快!!!口水要止不住啦!

还有的小朋友将自己假期出去游玩的经历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啊!大海可真漂亮呀,蓝蓝的海水使我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宝石蓝的颜色又太深,哪怕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绘海的颜色。

金灿灿的沙滩上,有许多人正拿着小桶在捡贝壳。我和妈妈在海边趟水玩,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让我感到全身舒适。望着浩瀚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連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游船仿佛行在一个蔚蓝色的玻璃罩里,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我们玩累了,就坐在沙滩上看夕阳。红红的太阳正一点一点地落下海去,海波泛起红光,一闪一闪,活像一只只跃跃欲飞的蝴蝶。一会儿,夕阳落进大海,这彩蝶竟好像追赶夕阳似的,向着那浩茫的天际飞去。

成长的足迹高一作文 篇15

幼儿时,我是个“疯”孩子,没日没夜地瞎胡闹,总是引起家人的操心。每当午睡时,这张伴我成长的床就成了我“捣蛋的小天地”。妈妈在外面全神贯注地织毛衣。我想,好机会来临了!于是,开始动手,把被子固定在床上,人爬下床,将被子像帘子般挂在床沿上,心想,这是我的窝!正当洋洋得意时,竟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这时坐在外面织毛衣的妈妈听到了,她站起来,怒火冲天地进了屋,用那有力的手一把抓起我,说:“我叫你睡,你干嘛不睡?好,我盯着你,看你睡不睡!”于是,她搬起椅子坐下来。而我,并不死心,拿了一本精美的图画书,在被窝底下的条缝里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直至睡着。我就这样,日日如此,既开发了我的想象力,也使我得到了知识,真是一举多得。我就是在这小孩与大人的谋略对抗中,一点点的成长……

再大一点,我更“疯”了。晚上成了“飞人乔丹”,早上总要开场“大型的交响曲”……无“恶”不作,无所不为,无法无天了。妈妈来抓我,想教训我一顿,而我总绕着茶几躲着转,不让她抓到。这样,锻炼了手脚的灵活性。但有时还是被抓到了,所以也就不敢再为所欲为了。

成长的足迹高一作文 篇16

升上六年级之前,我虽然外向,但在课堂上却从来不敢大胆地举手发言,就算发了言,声音也很小。

到了六年级,语文老师是副校长,很和蔼,而且教学生的方式也与众不同。而改变了我最大的,是那一件事。

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不知道问了什么问题,让我们来回答。我觉得挺简单的,就鼓起勇气举了手。老师让我起来回答问题,我站了起来,却要把说的答案给忘了,愣是想了许久都想不出来。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说:“不要紧的,坐下来仔细想想。”还没说完,我就想起来我要说什么了。我急忙把答案说了出来,老师却说:“你说话声音太小了,听不见,大胆一点!”我只好提高了声音再说了一遍答案。不知是老师听力有问题,还是我说话的声音真是太小了,老师还是听不到。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挺大声的了,为什么还是听不到?我这么想着,心中升起了一股无名火,噌噌噌地往上冒。但对着老师和同学又不好发作,只好把剩下的气用尽,大声地把答案说了出来,整个教室都充满了我的声音。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这位同学的答案挺接近中心的,以后就用这样的音量回答问题。坐下吧。”

坐下后,我的心中竟充满了成就感,那点儿无名火顿时被浇灭了。原来,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并做到声音响亮,也不是件多难的事!

打这以后,我的举手次数多了,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大了,连老师也觉得我的变化很大,特别是嗓音的问题,现在也不会说话很小声了。

上一篇: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下一篇:企业三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