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走过的足迹散文(精选7篇)
青春走过的足迹散文 篇1
杂乱的日子占据了平稳生活的轨迹,总会有无关岁月的风吹过悠悠湖面。生命中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更多的是一种平凡。
春暖花开,追逐春天的气息,找寻心灵的乐园。与春天相约,一起踏出青春的足迹。花开花谢是春天永恒的主题。纵有一腔热情,也载不动四季的更迭;纵有一身诗意,也挽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天用她最美的姿态,为我们绽放了一季清幽,待到一场盛大的繁华谢幕,谁又能拾起那散落一地的芬芳,将年华定格在这一窗明媚里?或许,我只能浅倚时光的一隅,凭一支瘦笔,用文字祭奠那些逝去的青春。
又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木有确定游玩的目的地,木有安排下榻的住所,与一两好友相伴,坐上隆隆的火车,一路向南。熙熙攘攘的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狭隘的车厢挤满了旅行的乘客,艰难的移动着步伐,形形色色的人临时构成了旅途的伴侣。年轻的岁月,青春的热血,挥霍着与青春无关的日子。煎熬的行程激动的心情,一路上就这样纠结的前行,穿行在华北平原的深邃,望着初升的太阳,青春好似这般,我们都是这世间疲于奔命的人,在纵横的阡陌荒凉行走,不知道最终根植于何处,又将回归哪里,哪些人,将会陪伴前行。这一程我们踏入天津卫的怀抱,一路车马劳累难抵激情岁月,不辞辛劳游览文化故宅,车水马龙浮现着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古老文明的国度被无情的践踏,留下侵略者残暴的记忆,这里发生了我们未曾见证的历史,却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摇摇欲坠的家国,群雄涿鹿中原的时代,这里成为逃避世事的天国,王公贵胄、军阀高官纷纷而至,战火纷飞的记忆慢慢的淡去,历史却不能忘记。一路前行一路赏心悦目,漫步街头注视着路边的风景,发现一路匆匆走来,错过多少美丽的风光,驻足、静心何尝不是更好的抉择,也许会遇到喜欢的景色。
很喜欢这样的一段话,也很向往这般的描绘“在如花的岁月里,携一抹春天的暖,淡走四季,觅一段相知的情,斑斓百年。唯愿,好花常开,好景常在,浅相遇,深相知,一声懂得,一世珍惜”。
青春走过的足迹散文 篇2
六年前, 我怀着青春的梦想, 来到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大学三年间, 我以勤勉进取的积极态度, 全方位地充实锻炼自己, 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 向实际困难挑战, 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先生曾说:“经过大学, 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 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计划中把握时间, 从交友中品味成熟, 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从兴趣中攫取快乐, 从追求中获得力量”。这短短的几句话是发人深省的, 我不仅牢记之而且实践之。在嘉职院期间, 我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通过大学三年时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会用正确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热爱祖国, 尊敬老师, 团结同学。
在学习方面, 我努力认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 担任无机化学、食品工程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课代表, 在各门主要功课的学习中都取得班级A等成绩。在班中先后担任劳动委员和宣传委员, 积极主动地为同学们服务, 和同学们一起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入校以来, 我一直担任寝室长和3号楼4层的副层长, 有意识地协调好舍友之间的关系, 通过工作锻炼, 提高自己的社会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同学们协作, 一起搞好寝室内务工作, 曾在学校的寝室年度评比中获得优秀寝室长的称号。
在校期间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工作, 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多次参加无偿献血并每年在“五四”期间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去养老院看望并帮助孤寡老人, 协助社区事务中心工作。
重视身体和心理健康锻炼, 我积极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利用空余时间, 经常在校乒乓球室和室内羽毛球室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和球类竞技水平;在校每天坚持长跑, 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塑造心理健康的人格。为投身祖国建设攒足身心健康的本钱。
历练西部:奉献的青春, 光荣而难忘
“5.12”特大地震, 震动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 伴随着时代的强音, 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 “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10年5月, 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并通过层层选拔, 光荣地成为西部计划灾后重建志愿者中的一员;2010年7月24日, 学校为我们召开了欢送会, 都建明副院长给予我们殷切的希望和沉甸甸的嘱托, 25日, 团委书记钱燕婷和我的家人一起, 把我送到杭州, 我和省内其他136名志愿者一起踏上了奔赴成都的火车。
当飞扬的小白鸽像小手一样伫立在红心之中, 停留在我洁白的衬衣之上, 那一刻, 我自豪着, 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志愿者, 怀揣着美丽的梦, 带着无限的憧憬, 我踏上了开往服务地的列车, 一路上, 陌生而又新奇的乡村美景, 看得我眼花缭乱, 期待中的工作场景一直紧紧地萦绕在半睡眠的脑海之中, 期待总是美好的, 虽然生活依旧平凡。
当一座小城驻立在脚下, 心中的失落曾悄悄映现, 平静中有一丝丝无奈, 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心灵过程, 也是我真正转变学生身份的一次真切体验。那么, 对于这样一次经历, 经历了的, 会有很多话语, 没有经历了的, 会有更多的期待。从热闹的华道走向宁静的街沟, 其中的新鲜感是短暂的, 平平淡淡的日子才是实在的。作为一名志愿者, 支援的地方大都是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 落差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我们能够选择, 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好了吃苦奉献的必要准备, 假如遇到不可预知的艰难, 只有心怀宁静, 迎难而上。我要怀揣着一颗吃苦的心, 从容面对新环境, 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路。让自己的青春梦想在祖国西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开出灿烂的花朵。
“用不长的一年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是我的心声, 是我内心期待的结果。一个人能够在刚刚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就抛开一切投身到志愿服务中, 是难得的机会, 也是一种幸运。
我服务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人民政府, 从事灾后重建工作。灾难可以将人打倒, 也可以激发出人的昂扬斗志。还记得是2010年8月18日8时-19日8时, 青川县境内普降暴雨, 我所在的关庄镇降雨量为277.5毫米, 百年一遇的的暴雨使关庄的房屋垮塌;铁索桥被冲断;山洪像挣脱锁链的狮子般疯狂地肆虐着。在2010年8月19日, 凌晨二点, 我接到参加紧急会议的电话, 马上赶赴关庄镇政府会议室, 和关庄所有的镇干部商量应对这次突发灾害的策略, 开会完毕, 分头行动。我和镇干部黄光武等人组成物资组, 我们卷起裤管, 淌着积水, 抵达关庄医院, 只见黄叔叔一脚蹬开垮塌的医院大门, 冲进危房, 我尾随着他, 跟他们一起抱起纸箱往外甩, 并组织其他人将药品带到空旷干燥的帐篷中。随后, 我和物资组其他成员冒着山洪的危险, 登记造册征集了镇上所有个体工商户的水和食品装上汽车, 当我们的车子开到人群中的时候, 很多人围住了车辆。“所有受灾的居民一人一瓶矿泉水, 一袋方便面。”围拢来的人拿到我们发放的应急物资后很快转移到了空旷的安全地带。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救灾持续不断地进行, 我和物资组成员连续好几个夜晚都在关庄中学的大礼堂通宵值班, 对外界捐赠的各种物资进行清点和整理, 并做好保管和使用情况的登记。虽然“8.19”抗洪抢险经历只是我西部志愿计划者工作的点滴, 但我在履行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同时得到了锻炼, 在那关键的时刻, 我的脑子里满是关庄人民的影子和确保救灾应急物资的安全性, 我与关庄人民在一起!
青川县是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全县处在地质断裂带上, 属地震频发区, 不仅承受了与汶川、北川等地同样的毁灭性灾难, 而且是震后的余震冲击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如果说汶川地震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力量, 那么灾后重建让我们见证了党的伟大和祖国的强大。14年前, 浙江省就对口帮扶青川县, 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已经经过长期的合作, 融化成深厚的情意, 将浙江和青川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情意, 在灾难来临之时, 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让灾区人民在浙江同胞的帮助下重建家园、重获美好生活。
一个人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 都需要通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够变成熟, 而真正能够让我们很快就融入他们的是我们内心的热情, 对待人的热情, 对待工作的热情, 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用心生活, 用心服务, 用心感受, 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是一个品牌, 需要一个个志愿者去用心维护, 我一直坚信, 虽然仅凭我个人的力量, 不可能在西部做出惊天动地的成就, 但是, 只要我们志愿者将这种志愿精神传递下去, 一代代志愿者不断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西部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那么, 必定会使西部的面貌焕然一新!
扎根基层:奉献的青春, 真实而无悔
什么是幸福?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字典、辞典给予了一个相对笼统的答案。什么是心情舒畅?没有人能说清楚。乞丐得到一顿饱饭, 心情很舒畅, 而对于一些富翁来说, 虽然吃着山珍海味, 过着奢侈的生活, 可是生活没有了追求目标, 仍然觉得日子难过和痛苦。其实幸福就是努力去争取“未得到的”同时, 懂得看到手里的“已得到的”。
时间转瞬即逝, 我从西部回来在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上已经有一年半了。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现在的有条不紊, 经历了许多的风雨洗礼, 虽然尝遍了酸甜苦辣, 但是也让青春梦想变得丰富多彩。
回望一年半走来的足迹, 我心怀感恩, 感谢组织与领导在我幼树成材的过程中倾注的良苦用心, 感谢村官生活赋予我宝贵的人生经历。面对辛苦而繁杂的农村基层工作岗位磨练和全新考验, 我始终把组织重托、农民期盼作为责任和动力, 始终把解忧帮困、恪尽职守作为信念和要求, 始终把潜心干事、主动融入作为准则和表率, 努力做到“尽其职、尽其能、尽其心、尽其责”。
我所在的村是新塍镇富园村, 该村位于新塍镇南边, 距镇中2公里, 2002年开始作为新塍工业园区而进行经济开发区建设, 全村人口3491人, 户数1086户, 地方虽然不大, 但是工作头绪多, 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多, 对我们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是很大的考验。
村官上任, 官虽小, 事情不少, 因为我作为大学生村官按照原来的村干部的话说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 技能型人才。而村官是村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要负责村上的经济发展, 也要保持村上安全和稳定, 所以在我上任大学生村官开初, 我就知道任重而道远, 我默默的在心里对自己提了工作的原则要求:
一定要建立好自己与本村村民的良性互动关系。我们村经常会召开村小组长会议、妇女组长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 每天都有很多村民要到村上办事, 所以要好好把握与他们接触的机会, 塑造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自己应主动与他们打招呼, 为他们端茶送水, 关心他们的疾苦, 为他们办好事。我与他们的关系是鱼和水, 舟和船的关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做了应该做的事, 为村民办好事, 群众会赞扬和支持你;反之, 不为村民着想, 不为村民办事, 是会受到村民的反对和厌弃。
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我在村上负责统计和户籍工作, 主要从事农民工监测调查, 农民举家外出情况的调查, 农村记账户的月报、季报和年报, 个体工商户的清查, 村粮食直补的各户田亩数及补贴资金的统计上报, 富园村人口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四项变动的户口簿登记和相关台账, 全村家禽畜牧养殖大户的统计以及全年农业全面统计报表的填写和上报工作。这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非常具体, 与数字打交道且极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我要培养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在校学习的专业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而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统计工作, 所以我还要主动加强学习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 格外增强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报刊、书籍等各种渠道, 逐步积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2012年10月, 通过统计基础、统计法和职业道德的考试, 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独特优点, 一定要把信息时代的浪潮引入农村, 展现自己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的一面, 用先进的文化去感染村民。多与村民、其他村干部有效沟通,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使自己的合理建议被倾听和被采纳, 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时代报告》走过的红色足迹 篇3
2016年的夏天,当“建党95周年”专刊即将收工,我们着手梳理《时代报告》所走过的红色足迹时,“改变历史的河南人”从我们脑海里跳出来。
犹记得,三年前的这个时候,选题会上热烈讨论的一个议题——改变历史的河南人。2013年第8期,《时代报告》特别报道《改变历史的河南人》在众人的期待中出版,整体框架围绕卢沟桥事变打响抗战第一枪、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两个人物吉星文和金振中。
那一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
当期策划人在开篇中写道:“我们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缅怀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无数无
辜生灵,缅怀那些为了正义和解放事业奉献了热血和生命的战士;缅怀过去,是为了保留一段真实的历史,然后用负责的态度建设未来。”
“河南省魂”追寻记
2013年的9月份,《时代报告》继续自己的“红色之旅”。
编辑团队先是到了兰考——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生前工作的地方。在焦裕禄纪念馆,我们见到了焦裕禄与病魔作斗争时顶了个大窟窿的米色藤椅;在兰考县张庄,焦裕禄任县委书记时的办公室宣传人员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穆青召开“焦裕禄事迹”座谈会时的情景;在焦桐守护人年复一年的精心呵护中,我们得以在焦桐的浓荫下感受习习的微风……
最终,当期特别报道《你所不知道的焦裕禄》与读者见面。在纸媒式微的当下,竟然有很多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购买当期杂志!
10月份,我们又到了林县红旗渠——一个河南人创造了奇迹的地方。我们的编辑团队冒雨深入茫茫太行山。在那里,我们见到了张福根、郭变花等一批优秀的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
当期特别报道以《红旗渠的儿女》为题,大山腰上的奇迹出现在封面上,美得让人震撼!
在做这些报道的过程中,也有年轻编辑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与前辈们一样,有泪流满面的感觉?不同年代、不同生活、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究竟能不能继承一种精神和思想呢?如果继承和延续,又该如何去履行呢?作为未来社会主导者的年轻人究竟怎样建构属于他们这一代的价值体系呢?
问题汹涌而来……
11月份,2013年的最后一期选题会,“河南典型人物群像”这一话题被提出。
2013年的年底,年终压轴报道《河南省魂》出炉,史来贺、吴金印、裴春亮等一批优秀典型人物在《时代报告》集中亮相;在这期报道中,每位编辑记者都对自己追寻河南省魂的心路历程做了剖解。
正如我们当期策划人所写下的:“作为一个媒体,作为一个时代的瞭望者,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在时代前进中亘古不变的民族传统,给子孙后代做一个榜样,让他们在纷乱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能了解和秉承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年的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大写河南
2014年的前三期,《时代报告》重新拿出大的篇幅,组织策划了《河南大师》《河南大爱》《河南大美》。
《河南大师》报道了常香玉、张海、陈天然等一批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在这一期,本刊策划人给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称为大师”的答案:“他们身上闪烁着一种品质,一种对知识和真理的向往和追求,并为这种知识和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大师,还在于他们具有一种伟大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仅是他们爱国、爱民、爱家乡的赤诚情怀,而且还包括他们为了民族文化的振兴而不断承继和创新的胆识和坚持;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大师,更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思想、意志、情怀、品格在艺术这个领域内引领和影响了一大批艺术爱好者,并且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以及后代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大爱》对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一碗面感动一座城”、热点人物“气球奶奶”及走进中南海的“乡村医生马文芳”等做了报道。
在这一期,本刊策划人旗帜鲜明地指出——大爱当如是——“大爱不是普普通通的帮扶,而是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力量,而不是感觉到被施舍;大爱不是普普通通的捐助,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我救赎;大爱不仅仅是简单的奉献,而是在得到社会爱的哺育后要知道以自己的能力来回报社会。”
“河南大美”通过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河南人讲述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寻找河南大美”“大美河南梦”,“将自己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所感受到的最本真、最质朴的美一一呈现:让那些激起人们美好感念的乡音乡情,那些铮铮铁骨全心为民的忠义孝廉,那些让人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青山秀水……流传于华夏大地”。
本期策划人奋力疾呼:“我们通过自己笔下的河南故事,用点点滴滴的细微之处构筑起无比激越的大美河南。我们希望有一天,每个河南人都能像施一公那样大声说出‘我是河南人’——这是我们的大美河南梦。”
创造“河南奇迹”
2015年春节前后,《时代报告》同仁加班加点,赶制出特别报道《河南奇迹》。
这一期,当“航空港崛起”“南水北调大移民”“苹果手机河南造”这些报道摆在杂志社同仁面前时,连我们自己都惊异于河南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这一年年初,陇海大院的人们登上了“感动中国”的颁奖台。“这是一个叫陇海大院的大院,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生活的那个大院。这是河南的一个大院,也是中国的一个大院。”晚会现场,当陇海大院二十多名老老少少登台合照时,主持人白岩松发出感慨。
nlc202309090934
感动中国的陇海大院激发了河南人对家乡的无限热情,把握时代脉搏的杂志社同仁敏锐地提出了“点赞河南人”这一题眼。作为植根于河南本土的媒体,讲好河南故事,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千千万万个值得点赞的人们当中选取出典型代表,设置出公众议题,相当不易。
在我们操作《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书记》这一报道时,河南的形象与前些年相比,已然今非昔比。然而,一路走来,重塑的道路却无比艰辛。我们分别对历任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李克强、徐光春、卢展工、郭庚茂在其任上对改变河南形象所做的努力做出深度解读。在此期间,我们最终认识到,重塑河南形象的历程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聚沙成塔的角力,也是历任河南省委书记的艰苦跋涉。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黄河水、黄土地与我中原儿女性情的血肉相连。
“走过这样的道路,我们似乎更能明白‘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这句话的内涵。中国身处的阶段,正是审视自我、打量自我,寻求更好的改变和突破的时候,我们希望在世人面前展示一个雍容大国的姿态和自信。而河南,不正是如此吗?可喜的是,这样的变化已然发生。我们欣喜看到这样的变化,而这变化正生发于每个河南人一点一滴的努力之中。他们用自我的努力黏合着河南的模样,重塑着河南的形象。”这是策划人的点题之说。
“改”写抗战史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家媒体纷纷推出抗 战策划报道。时代报告杂志社也不例外,从年初开始,社里就已对报道方向做了统筹规划:先是从“史海”栏目入手,做一些中国人民抗战方面的回忆性报道;随后又策划系列专题报道,分别以“七七事变”“八一五日本投降”“九三胜利纪念日”为时间节点,在2015年第七、八、九三期实施《国殇1937》《胜利1945》《纪念2015》三组报道。
在当年《习近平评价抗战胜利:开启中国凤凰涅槃新征程》的报道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国殇1937》以“为什么是1937?”“1937:家国命运”“南京1937”展开话题。
这一年,中华大地惨遭蹂躏。
策划人掷地有声地写道:“当我们重新审视78年前的那段历史,我们依然能发现许多未曾发现或重视的细节,我们可能又会获得不曾分析到的因果关联。对于卢沟桥事变而言,历史事件的‘事实’越清晰,其在历史进程里的意义却可能越模糊。它何尝不是一系列前因之结果,作为一种转折性的因素,它又导致一系列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温和纪念永远不会过时。”
《胜利1945》画卷般向读者展开了“难以忘却的历史”“抗战记忆”“东京审判”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一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策划人满怀深情地写下:“我们站在胜利的历史节点上回首过往:8年抗战,中国军民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抗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70年过去,当年的老兵还有着怎样依稀的记忆;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代表团出席国际会议有史以来缘何做到了国旗首次插在第一位……抗战带来的胜利与胜利给予我们的荣光却让1945这个年份牢牢地砌入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纪念2015》这组报道中,本刊回顾了“9·3前夜的密苏里”“9·3七十年变迁史”,将人们的视线拉回了“9·3之纪念2015”。
这一年,中国人民由衷自豪!
策划人慷慨激昂地写下:“抗战胜利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一场战役一场胜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起点。2015,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纪念一场战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要让一个民族走过的坎坷路程与峥嵘岁月在子孙后代的脑海中永远铭记。”
鲜红的旗帜永不落
回想起《时代报告》走过的红色足迹,那一幕幕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脑海中回放。每期报道中主人公的事迹都让我们深深感动,他们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们。
这样的精神背后,浸润着中国共产党发起者和领袖人物的步履维艰。
2013年第5期,《时代报告》特别报道为《五四青年的中国梦》,我们将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陈潭秋、陈望道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发起者的中国梦一一解读。
此前的一年,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五四青年的中国梦》策划人深情写下:“当初的‘同学少年好多事’,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如今,他们昔日的口号或者学说,早就被后人超越了,但他们当年追求梦想的激越之情,永远值得你我追慕。”
2014年第7期,仍然是一个关于党的重温和纪念——《第一代领导人的价值观》。本组策划通过“毛泽东:留在中国,再造中国”“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朱德:为官、为军、为子、为长”的故事,再现了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寻,这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河。
这组报道以《寻路》收尾,策划人在文中写道:“一种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一定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方面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关,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们精神信仰上出现的焦虑、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攻坚克难、力挽狂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9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像一部述说不完的画卷,本刊同仁的红色足迹也永无终点。我们有理由、有责任让国人认识到一个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也理应让人们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光荣的荆棘路。
正如本期策划人所写下的:“95年的伟大历程向世人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独立、解放、幸福和富强。”
走过青春散文 篇4
我从小就是长头发,头发虽然不多,但是很顺滑,姥姥说顺滑代表着一生顺利没有艰难。因为这儿,我一直不舍得减掉它。上高中入学,我的头发如果披散下来过肩膀不到1尺左右,不算太长,也不算短。90年代初,大家都是扎个马尾辫或者梳两个小辫子,很少披散着头发。宿舍里头发最好的要属兰,她的头发是自然的卷发,头发很多,梳起高高的马尾辫,很蓬松的大尾巴在脑后,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很吸引眼球。
不准留长发的通知是班主任在班会上宣布的,隐隐约约还记得,老师让我们自己都看看,头发不能过肩,要求大家检查一下,长的要尽快减掉。班会上没有人敢支声,无论女生还是男生,也许短发女生抱着没我事看热闹的心态,长发女生急着揣摩着自己能不能过关、怎么过关的问题,男生们怎么想的真不清楚,或许会担心看不到一蹦一跳的大尾巴而有丝丝遗憾哪。沉默后的暴发终于在回到宿舍后的一秒后开始了,大家叽叽喳喳议论着,屋顶都快被掀了。能讨论出什么结果呢?谁敢违背学校的规定,只是大家实在是不明白,长头发招谁惹谁了。
我是在班会后的那个周末把头剪短的,长度刚刚在肩膀上面一点,脑门是齐齐的留海,是当时很普遍的一种发型。记得当时我还把减掉的头发要了回去,用报纸裹起来存放过一段时间,当时实在不舍得丢掉。班里的女生真的没有了大尾巴在眼前晃动了,时间长了感觉很清静。也许这就是要求短发的原因之一吧,慢慢地适应了短发带来的好处,每天不用花时间梳头,洗头发也方便了很多,还省洗发膏哪。记得那时使用的是袋装的洗发膏还有蜂花洗发水,很便宜。头发洗完以后也是散发着清香,不比现在的这大牌那大牌差哪!再后来我的头发越剪越短,高三的时候变成了“假小子”,其实到了后来有的同学又开始留起了长发,貌似学校也没有再严格禁止,可能就是那一个时期的要求吧,尽管这样我没有再留长发的念头,已经习惯了,或者说喜欢上了短发吧。
后来到了大学,开始爱美了,到了大三又成了长发女生。再后来一直不舍得剪掉,直到结婚以后怀了宝宝,怕吸收孩子的营养,主动地快乐地变成了“假小子”,发现怀孕后就急急忙忙进了美发馆,能剪多短剪多短,生怕哪怕长一分都会跟宝宝争营养。对比这两次剪发心情真是截然不同,虽然第一次后来慢慢适应并喜欢了短发,但是当初是愤恨着走进理发店的。被动和主动竟然对我们的内心感受有如此大的影响。
当我们走过青春—致散文 篇5
那时的天,那时的云,那时的岁月都是干净而纯粹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私奔,没有青岩古镇寂寞的石头,没有那个小小的吉他模型,没有那场刻骨铭心的缠绵,没有那句分手,东方瑾是否还是那个单纯追求邵君的傻瓜?是否还冷眼观看宋楠楠与谈谈为邵君争风吃醋的闹剧?是否还要行尸走肉般过着被青春欺骗的荒唐岁月呢?
青春真的是一把无情的刀,那些疯过的岁月最终会消逝在时间的利刃上,谁都无法挣脱这一切。但我们真的就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吗?明知不可能,明知斗不过,明知所有的人和事都会被岁月模糊。亦如死去的谈谈,没人能再记住她,她的电话号码被其他人买走,亦如乐扣,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她又在低头想什么?亦如承子念,在告诉东方瑾真相时心里又是怎样的滋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青春张扬过的闹剧,这一场美丽又哀伤的往事,最终都会消失。而伟大的爱情和友情,都会在年华中被蹉跎,而我、你、我们,这千千万万无辜的人的青春又将付与谁?有能付与谁?
是付与对爱情玩弄到底的邵君?还是付与大玩暧昧的李理?是付与对爱情追逐不懈的李孝全?还是付与那个默默守护的鲁文?而我们对爱的热情,又能保鲜多久?
当时间顺流,我们握不住,当回忆逆转,我们不敢看。也许这一切都该交给时间,岁月无情欺我,但时间会磨灭一切,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痛恨的,全部,都被时间埋葬。
也许到那时,我们会恐慌会害怕,所有的一切都走了,谈谈,承子念,鲁文,李理,邵君,李孝全,宋楠楠,那些曾在青春年路上留下足迹的人,都走了,徒留你一个人在原地回望。或许到这一刻的曲终人散,我们才会懂岁月的荒唐无情,才能体会青春的痛意。谁也回不来了,谁也不能回来了,就如此书的结局:最后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望望左又望望右,眼睁睁地看着我的日子就这么在人群中流走了。
《记下青春的足迹》 篇6
班级档案在推进“班级自主发展”和“德育课程化”中作用探索与思考
五三中学 张艳
我们国家对学校德育向来非常重视,“德育为先”是各个部门、学校都挂在门面上的话,但在实践中常常流于“嘴上说起来重要,实施环节上次要,一忙起来都不要”的尴尬。我们有专门的德育课,还有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它常常成为“软”任务,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德育更加有效,让德育像课程一样更加规范。
五三是一所普通完中,七个年级的学生从预备到高三,从少年走向青年。花季、雨季,青春期、叛逆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中学阶段的每一步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过去,我们没有少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总的感觉是:零打碎敲,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平时一些好的做法,也很难重复。为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途径,将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一个“课程”。2005年,借新区委托我们举办“十八岁成人仪式”的机会,我们开始了尝试。“迈好青春每一步”的德育课程于是应运而生。
这一“德育课程”包含了:预备年级换戴大号红领巾;初一年级新团员入团仪式;初二年级告别金色童年,迈好青春第一步十四岁生日活动;初三年级换戴队标志仪式;高一年级志愿者宣誓仪式;高二年级身份证颁发仪式;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仪式等系列活动。“迈好青春每一步”,已经不再是初二的“十四岁集体生日”、高三的“十八岁成人仪式”,而是要求从学生们12岁踏进五三校门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他们品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味道,逐步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思索,养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将这门课程贯穿于各年级的整个学年,使五三学子能在青春成长的每一个季节收获成长的感悟。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如果仅仅是“课程设计”上注意“迈好青春每一步”,而不在课程实施的形式上有所改变,效果也不会太好。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德育认知与行为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他们在参与德育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我们所设计的“迈好青春每一步”,“迈步”的,不是老师、不是家长,而是学生自己。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它的效果是有限的。
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呢?
第五份材料是主题班会教案。在一学年中,要求选取一份能体现本班发展设计的主题班会。
第六份材料是班级荣誉。一学年中,无论是班级个人还是集体所获得的各项荣誉。第七份必放材料是班级相册。这是最直观也是最能记录班级发展痕迹的一份材料。除了这些,还有一份就是每个班级的特色材料,这由班级自行决定。一年下来,我们看到师生们都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同学们成长的足迹清晰再现,德育课程化的步伐稳步迈开。
一年下来,我们体会到:通过班级档案管理,使班集体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班级的建设和发展中来,班级管理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过程,更能表现学生主体价值,锻炼多种能力,成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创造的舞台。
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到有些不尽如人意:我们原来以为七份必选材料之外的特色项目应该是每个班级最出彩,最有特色的一块内容。但是,也许与我们对班级的考核有关,我们发现班级的特色活动还开展得不丰富,真正个性化的班级特色还没有展现,班级师生在这一块上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独自走过,这样的青春 篇7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智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到,凭理智来选择,似乎也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法。
下课了,女生们提着书包一群一群出门,笑闹着去食堂占位置,你推我拉。此时的我,往往挤过那一团团手牵手的“人阵”,以较她们快一倍的速度,独自来到食堂,迅速打完饭,心无旁骛地吃完(有时候塞个耳机听英语),再跑回来继续学习。
从小到大,我一直这样独自度过在学校的时光。我觉得,凡事一个人做往往最有效率,下课马上去吃饭,中午可以第一个去英语老师那儿背课文,或者马上回教室做作业,能很快完成作业,还有时间预习、复习。如此,我在学习之余还有充沛的精力去做班级和学校的工作。放学后立刻回家,写完作业后再练钢琴、画画,因为一天也不曾落下,我的技艺日臻完美。
我一直是老师信赖的优秀学生、优秀干部、好孩子的典范。同学们看我的目光是钦羡的,与我说话时,都不自觉地带上认真的味道……
但我总觉得缺了什么!
直到我的年龄足够大的时候,我才渐渐明白,我缺了友情。
人是需要友情的,但这种东西需要时间与心思去经营,对于我这种效率第一的女生来说,无疑是拖后腿。
但我又害怕,这样总是落单,没有朋友,以后会有社交恐惧。我做什么事情都认真妥帖,待人都是公事公办的口吻,这样的人,适合合作,却不适合深交。我深深懂得,在将来的世界里,如果像一部优秀而永无差错的机器,工作完美却对待每个人都是“面具般的表情”,我一定会被工作团队摈弃排斥,无法真正实现最高的效率。
内心深处,我真的渴望一份友情。独行的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也将成为我一生的遗憾。将来回忆时,我只能回忆起一幕幕千篇一律的黑白画面。
校园的林荫道,如此青葱,如此美好,是多么适合三两好友,携手行走啊。
【青春走过的足迹散文】推荐阅读:
青春走过作文1200字08-08
初中生走过青春作文600字07-11
优秀作文-谢谢你陪我走过青春08-29
一起走过的日子散文07-17
散文:走过童年的四季09-06
与相机一起走过的日子散文09-10
优美散文《与你一起走过的时光》06-14
在西塘最美的桥上走过散文09-25
收藏青春的足迹09-01
初三我们一起走过作文散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