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的散文

2024-10-26

青春岁月的散文(精选13篇)

青春岁月的散文 篇1

得知母校垣曲中学即将举办60年校庆的消息,我毅然将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在一个周末赶到了学校。我站在母校大门前,校园里静悄悄的。隔着大门,透过通道两旁碧绿的万年青,望着那高大气派的教学楼,一排排整齐的公寓楼,带有现代化气息的餐厅……我激动不已。离开母校28年了,我的母校“二中”不但校容校貌发生了剧变,教学质量也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从当初的“老十三”,一跃成为河东名校,成为运城教育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曾经的学子,我为之自豪和骄傲。当年学生时代那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一)迟到的报到

回想起来,自己都有点不信,开学第一天我竟然迟到了。

当我从同善镇乘坐着走走停停的那一趟客车,赶了五十多公里路来到学校门口时,已经是太阳落山时分了。

我抱着行李,傻傻地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感到学校好大,好美,比我想象的还要漂亮,还要宽阔。我有点茫然,偌大的校园,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报到。眼看天就快要黑下了,我鼓足勇气,向从我身边走过的一个女生打听,她热心的带我去报到处。报到登记时,我才知道忘了带录取通知书。

“没事,我帮你查查,你叫什么名字?”负责报到的校领导热情地问我。

“郭英。英雄的英。”他的热情让我少了胆怯。

当办完手续时,已到吃晚饭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有带,也不知道去哪里买饭票。看着天越来越黑,我感觉心里怯怯的,无助使我感到迷茫。

“你是今天报到的新生?怎么没有去吃饭?”有个和蔼可亲的声音问我。

我哀凄凄地说:“我是同善的,爸爸去出差了,我是一个人来学校报到的,迟到了,不知道在哪里吃饭。”我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有自己才能听见。

“没事,你先跟我去吃饭,随后我让同学陪你去买生活用品。”

“郑校长,这是谁呀?”到教师餐厅时,才知道带我吃饭的是学校的郑校长。

“我的女儿。”他笑着对大师傅说:“她来迟了,什么都没有带,今天先在我们餐厅吃一顿饭。”

吃过饭后,他像父亲一样嘱咐我好好学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他。随后又吩咐一个高年纪的女同学,一定要帮我买好生活用品,安排好住宿。

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入学很久了,才得知那个和蔼的父亲一般的校长名叫郑金亭。

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还记得他对我的关爱。那种父亲般的爱,使我在“二中”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温暖,后来我一直都很努力的学习,更多的是因为郑校长那份父亲般的关爱,因为二中这个大家庭那份温暖的情怀。

(二)抄书

我所在的班是七十四班,全班有七十多个学生。因为学生太多,没有座位,教室的过道里都坐满了人。出来进去,必须是外面的人站起来,里面的人才能进出。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是人多书少,我班只有四十多套书,上课时,只好两个人合用一套。我因为来得迟,没有领到书,为了不误学习,就只好“抄书”。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借同学的书来抄写。那时候很多同学都在抄书,各科书都抄,有时我们晚上十一点多了,大家还在教室抄书。班主任来教室催了一次又一次,要同学们去休息,但是大家仍然在不停地抄书,都不愿意去睡觉。班主任最后发火了,强性关教室的门,大家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教室。

抄书时间久了,成了习惯。因为抄书更便于记忆,许多同学都把抄书当成一种学习的方法,当成了一种乐趣。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新书才发下来,不用再抄书了,但是抄书却成为了许多同学的爱好,每抄一遍,就等于背了一遍书,对我们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后来几年间,我经常把抄书当成一种乐趣,乐此不疲。

那段抄书的经历,让我在毕业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在我人生四十多岁时,能从一个家庭主妇成为垣曲作家协会会员,都是得益于那段经历。

(三)同学情深

高中三年,最让我难忘的记忆就是:饿!

那时学校食堂实行顿顿制,吃饭是一样的定量,早上半个馒头,只有二两,用手一捏,馒头更是显得小的可怜,一碗汤面,只飘着几根面条,几口就吃完了,感觉只压住了点心慌。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感觉天天吃不饱,每天饥肠辘辘,实在难捱。每天中午最后一节课,常常感到饿的头晕,不争气的肚子咕咕直叫,老师上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几乎很少能听进去,脑子里就想着中午会吃什么饭。幸亏当时有家住在学校附近村的一个同学,名叫娟娟,常常从家里带馒头送我吃。有了娟娟的馒头,我才能顶得下来每天的几节课。若不是她的帮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渡过那段饥饿时光。当时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同学,有时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都不回家,就为了省几毛钱的车费。而我们同学间的情谊,却是至今令我难忘。那时候同寝室的同学,即使回家带来一些咸菜,也是和大家分着吃。寝室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照,其乐融融。

多年后同学相见,仍然能感觉到那份浓浓的情谊。后来我常想:当初若不是饿,我也许就考上大学了。可若没有同学的馒头,说不定我早就退学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同学间的情谊战胜了饥饿,才使我坚持读完了三年的高中学业。

(四)为了班级的荣誉

高二那年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有个5000米长跑比赛项目。当时参加运动会的男生共有二十四名。74班张海燕同学和高二其他班的四个男同学被预选参加决赛。当时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对他的期望都挺高,因为他平时的5000米长跑成绩22分38秒,所以班主任估计他还可以得奖,他也暗暗鼓足了劲,决心要取得名次,为班级争光。因为家里贫穷,张海燕没有运动鞋,班主任文老师就给他借了一双跑鞋,说是穿着跑鞋能跑得快些。因为是借来的跑鞋,不是很合脚,穿着有点紧。比赛开始后,张海燕一直坚持跑在前面。谁知跑到4000米左右时,他的脚已经疼得不能跑了。当时他已经杀到了前六名,全班的同学都在为他加油呼喊。张海燕没有放弃,硬是咬着牙一瘸一拐的坚持跑。最终他取得了全校前三名的好成绩,并跑出了自己平生最好成绩22分07秒,为我们高二年级取得了名次,他自己却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脱下鞋后,他才发现他的大拇趾甲都快掉了,血染红了袜子和跑鞋。

学校颁奖的时候,张海燕是一瘸一拐走上台去的。同学们给予了他热烈的掌声,大家为他感到自豪。他勇于拼搏和视班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海燕现在在运城市市质监局上班。

(五)勤奋精神

我们那届的同学后来提起李勇,在羡慕他有份好工作的同时,更多的是佩服他当年刻苦学习的那种精神。

他之所以能考上大学,不是他有多聪明,是因为别的同学在休息玩耍时,他还在学习,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刚到学校时,李勇在普通班。当时他在班里也只是一个成绩中游的学生,每天下晚自习后,同学们大部分都走了,他为了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彻底领悟了,经常点着蜡烛,留在教室里继续看书.写作业。(当时学校下晚自习十分钟后,教室就熄灯了。)遇到不会的题,他就用笔画出来,第二天要不自己查资料,要不请教老师。在他的努力下,高一升级考试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高二重点班。

在重点班,他更加用功,晚上十一点前,他几乎很少睡觉。常常是班主任到教室把他赶出来,他才不得不离开教室。不过,有付出就会回报,他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现在是山西中北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

(六)环境锻炼意志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差,学生宿舍紧张,我们高一四个班的男同学都住在学校的大礼堂,全是打地铺。礼堂的窗户上,有好几块玻璃碎掉了,晚上风就从碎了玻璃的窗户吹进来,冷飕飕的,冬天经常有同学冻感冒,但同学们依然坚持上课,上早操,很少有人叫苦,借故退学。

后来同学靳海新曾不止一次说,学校的那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在英言经常停电,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坚持在那里工作了14年,都得益于二中的生活,得益于当年老师的言传身教。

他现在是长直乡财政所所长。

高中三年,是快乐的三年,难忘的三年,现在记起那些往事,心里感觉暖暖的,洋溢着一种幸福感。

二十八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成家立业,度过了自己的大半人生。回望母校,真的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我再一次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放飞梦想!

青春岁月的散文 篇2

一天, 一位远方的姨父骑车来了。他会劁猪, 是个兽医, 姨父和父亲在炕上喝酒, 我趁机推走车子, 练骑车。这边上去, 那边下来。别人从骑掏裆学起, 我直接从骑大梁学起, 一次一次从上坡骑向下坡, 再推回上坡骑向下坡, 汗水淋漓, 脸弄得像花蝴蝶, 忘记了饥饿, 不知劳累。姨父来的第二次, 我便学会了自行车, 在村里东西南北道上骑行, 有了飞一般的感觉, 心情无比豪迈。

那年月, 自行车算大件, 谁家拥有一辆自行车, 像当今拥有轿车一样神气。1984年, 家里卖了头猪, 父亲从后屯供销社扛回一堆零件, 组装成一辆自行车。这台自行车放在最里屋, 是不准随便骑的, 我时常去里屋按按车铃, 踏踏脚蹬, 听车轱辘转圈的嗡嗡声。如果想推出去骑两圈, 得通过母亲征求父亲意见, 批准了才敢动。后来, 大伯常来借车, 作为屯长, 他三天两头便去开会。不久, 那辆车子卖给了大伯。

读初中时, 到镇里大约五华里的路程, 步行那是相当累人, 背着大书包, 仿佛永远走不到头。父母商量着给我买了辆二手车, 连个车铃都没有, 我每天骑着它上路, 到村头和伙伴们汇合。去上学路上较美, 一路下坡, 几乎不用费力, 清风拂面, 花香扑鼻, 杨柳婆娑, 鸟儿娇啼。十来分钟便到校, 最快时, 蹬了7分钟。回家的路上可就苦了, 既是上坡, 又常遇顶风, 又累又饿, 时常蹬不动。

回想起来, 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青春年少, 无忧无虑, 单纯而又张扬, 曾经无数次骑着自行车去追看露天电影, 也曾经和朋友骑出几十里地, 去南大河看落日的余晖。因为拥有一辆自行车, 甚至想去周游世界。

记得那次放学, 我在路上骑飞车, 正洋洋得意时, 前方忽然出现一个女生, 正是我暗恋已久的她, 我们碰上了, 互相让路, 结果她把我挤到了沟里, 我闹了个人仰车翻, 她却笑着骑走了。后来, 我们恋爱了。恋爱季节, 骑着自行车到镇西桥头约会, 她像清风一样从镇里飘出来, 骑着红色的女式车。我们并肩骑在乡村绿荫中, 欢声笑语在自行车上飞出, 朵朵白云从高空飘过, 阵阵清风抚过脸颊, 送来野花的芳香, 送来庄稼和泥土的气息。她下车, 采一束野花放在车筐里。一路芳香, 骑在自行车上的我和她无论走多远都感觉路途非常短暂。

参加工作, 那所学校离家较远, 我买了辆新车, 是那种山地车。每天穿越乡村, 穿越大桥, 穿越河流, 穿越一片大树林, 带着满头的冰霜和汗水去上班, 二十华里的路途, 也并未感觉多么遥远。

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篇3

在讲到什么是好工作时,他说:“好工作就是凭你现在的心智,凭你现在的经验,还干不了的工作。你需要去学习,去请教来完成,让自己长本事,长能力。很多年轻人认为好工作就是可以每天轻松上QQ聊天,看电影,这样两年下来至多也就是打字速度锻炼得快些,一个大学生慢慢就废了。”

工作中遇到挫折怎么办?他说:“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就放弃自己的责任,抱怨的同时不要忘了走路,要有承担精神和大局意识。”

在讲到与人交往的艺术时,他说“两个人在一起工作,相处,当你感觉很舒服时,另一个人可能感觉他有点吃亏了 当你感觉很舒服时,另一个人,肯定感觉吃大亏了。有很多很要好的朋友关系莫名其妙的变坏。那肯定有一个人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了。”

吴春军还经常和学生们分享一句话,那是他自己在大学时听著名美籍华人李玲瑶女士讲座中的一句话,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他,那就是“如果你能像渴望呼吸一样渴望成功,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站在大学讲台上的吴春军还有个身份——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聘请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抽出时间走进校园,和大学生们分享自己多年来的心得和感悟,为他们答疑解惑。

“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会遇到各种困难,环境艰苦。收入低,业务不适应。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人来推他们 把。回想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这些困难都遇到过,而且还很艰巨。所以我曾经有个演讲的题目叫《在坚韧中麽砺与积蓄,在担当中进步与成长》。坚韧,是讲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有韧性,要吃得住劲。积蓄,就是说要积累我们的职业能量职业素养,专业能力。而担当,是你作为一个领导或团队负责人,要讲政治,有大局观,不能简单判断对错,要有承受能力和带动能力。关于这些,我想或许我的亲身经历会对年轻的朋友们有一些启发。

一直以来,吴春军对校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在大学校园里,他曾经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最单纯、最充满活力的一段时光,也是在大学的学习和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选择理科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长,到了大学又成为了班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吴春军一路走来,颇有“官运”。

“上课的时候,如果发现别的同学不认真听讲,我就很生气下课了还会跑去教育他,你怎么能这样呢”?从小就是这种认真性格,其实这更多是家庭所给与我的特质。

吴春军出生于个军人家庭,父亲和三伯父都曾是四野的老兵。“他们都参加了解放战争,仗打完解甲归田转业回家乡。‘文革’时家里受到了冲击,就是这时,父亲也用军人的习惯与韧性教育着我。”军人家庭的影响在吴春军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做事很执着,认准了方向,就会坚韧地点点向前走。

如果说父亲给了他性格坚韧而阳刚的一面,那么母亲则教给他宽容,大度和与人为善。

“母亲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与邻居相处,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会跟人去争,十里八村有分歧了,都会请她去调解。邻居父母教育孩子,总会说你跟南街老吴家那个小军比一比!

正是在这个平凡而幸福的家庭里,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温和构成了吴春军幼时成长的基本环境,也影响了他此后一生的方向。

命运的抉择往往在于最紧要的几步。在高中,他遇到了命运的第一个重要抉择,文科还是理科?

吴春军从小就是同学们公认的秀才。然而,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里,吴春军还是选择了理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选择了隧道专业,这个选择,其实源自于之前的一次偶然所见。

那还是高考前夕,吴春军和一帮同学到县城边的大秦铁路建设工地上玩。繁杂的工地上,一个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很快引起了他的兴趣。“一个打山洞的机器,有四个机械手,往里面钻,还有一个操作台,这太厉害了。”吴春军后来在大学里也才知道,那台让其震撼不已的机器名叫四臂掘进液压台车,从日本引进,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亦极为先进。

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隧道专业。当时全国仅有几所院校有这个专业,其中硬岩隧道施工领域最好的专业就在石家庄铁道学院。当年529.5分高考成绩的他成了铁院隧道专业的大学生。

社团领袖

就这样,一个尚显稚嫩的唐山青年,带着浑身的欣喜与不安,懵懵懂懂敲开了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大门。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前身是铁道兵工程学院,属于部队院校。1 984年脱军装交给地方。我85年入学的时候,前几级同学其实还是穿军装的。所以,我们去的时候也还是军校氛围,很严肃。”

不过,严肃的军校氛围反而给了吴春军一个更大更自由的舞台。“正是因为原来是军校,气氛不是很活跃,社团活动也少。我们作为初创者发起创办了不少社团。”

吴春军正是彼时社团领袖中的佼佼者。“当时参加全校演讲比赛,我的题目叫《做人要有点精神》,结果得了第一。”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我发起了一个‘读书演讲社’,很快成为学校最好的社团之一。后来他们高年级的,也就是84级的同学也注意到我,还请我做了他们路魂文学社的理事长,这个在当时也是很高的荣誉了。”1988年,他所带的隧八五班团支部还通过层层评比选拔,被铁道部团委评为全国铁路系统先进团支部。对于那一段丰富而有质感的生活,吴春军至今依然向往。

丰富的社团生活之外,则是对于人生,对于家国命运的无尽思考。“当时学的虽然是工科,但还是很爱读书,书读得也很杂。大一我就把《资本论》前三卷都读完了,读费尔巴哈,读康德,读尼采也读汪国真和席慕容,还有朦胧派的诗歌。”

回望那段极富理想和浪漫主义的大学时光,吴春军颇有感慨。这其中,有留恋,也有遗憾。1 987年5月4目,他雄心勃勃地组织了一届河北大学生诗会,主题定为弘扬“五四精神,想不到很快就被所谓崇尚自由和个性的偏激同学搅局了。虽然遭遇了挫折,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蹉跎。一向喜读书、爱思考的吴春军,始终葆有一份理性而审慎的人生态度。”好像这么多年走过来,虽然也比较活跃,却从不标新立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在一些特殊的时刻我的人生轨迹从未偏离过正轨。

青春足迹

那也是一个热情探索的时代。就在吴春军大三那一年,他做出了让所

有同学大吃一惊的举动,决定一个人去西部旅行。那时,背着背包一个人浪迹天涯还不是时髦而又令人向往的事。

“学校每年都会有社会实践夏令营,我那年是华北地区实践夏令营营长。参加完学校的大活动后,我就想组织一些同学去西部,就像现在驴友似的。引来很多人报名,但临走的时候,他们都打退堂鼓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从院团委借了一部120的海鸥相机,背了一背包方便面和榨菜,吴春军就这样上路了。一个好集邮的同学,还给了他一堆明信片,告诉他每到一地就往邮箱投一个。

“同学有订《中国日报》的,临走时就卷了一大堆旧报纸,在火车上钻进座位底下铺上报纸当卧铺。当时北京去新疆的是69次,也恰好一共69个小时旅程,我在石家庄上的车,三天三夜,就往西边走,也不知道前面会遇到什么。”

第一站是莫高窟,他在那住了三天。正是在那里,吴春军踏入了自己向往的艺术殿堂。白天看不够,晚上就拿着手电筒去看——黑黢黢的夜晚,吴春军拿着手电穿梭在大小佛像之间没有恐惧。有的只是艺术的陶醉,那是一个让人多么热血沸腾的时代呵!

也是在这里,吴春军开始遇到三三两两和自己有着相似想法的人得以结伴而行。有新疆建设兵团的老战士,在上海做了点小买卖,发了点小财要回去再看看老战友的。有和自己一样有着探索冲动的大学生。让他吃惊的是,还有一些女孩子竟然也是一个人旅游。

走到天池时,吴春军还干了一件让他自豪不已的“傻事。”到天池时,就想着一定要穿着游泳裤到水里游泳,还要照张相。当时是清晨下水太早博格达冰峰上融化下来的池水刺骨一样的凉。结果到了乌鲁木齐就发高烧了,也亏了年轻,在旅店里面蒙着被子睡了一天宿就好了。”

莫高窟,月牙泉吐鲁番,楼兰古城……一路走去,宛如一部文化苦旅。“我现在很留恋那个疯狂的青年时代,在那个年代,就是有一种探索的劲头,到远方去,不知道前方是什么,在哪儿住不知道,前面能看到什么也不知道,完全是探索未知的一腔热情。”

岁月如歌,青春礼赞的散文 篇4

站在窗前,看一场冬日里纷纷扬扬的雪景,轻掬一段梅香,放眼梅雪相映的自然美景,将自己置身画中,享受寒冷之外的宁和,执一卷好书,任思绪在纷纷扰扰中飘摇,远去的,是初时那起伏不定的情怀。

闲暇时,捧一杯热茶,氤氲在素淡的香气里,聆听洞箫浑厚低沉的音调,静守岁月光阴里往复的执着;摆一案檀香,于佛陀仁慈的笑容里轻弹一曲高山流水,静思豆蔻年华暗藏韵律的诗意。

常常自问,已零落成泥的往昔,能否馨香依旧?

有时,感叹世事多不如人意,哀愁的感伤总在弥漫,只是在情绪平静之后少了些波动,而多了些恬淡,不自觉地寻找灵魂深处的融通,静静地等待一份舒然的超脱,不知道那条属于我的归路现在何处?也不知道走过青春的末端,命运里还有没有让心再起波澜的巨浪狂涛?

眼睛曾被泪雾覆盲了许久,再度清明之后,是否能将满满世情看得真切,看得明晰?时常伫立在山城古庙的油画前,思索青灯木鱼的日子是否真能了断世间划不开的牵挂?

推门走到小院,停步在矮树丛花前,蝶儿们翩舞忙绿在其中,不忍打扰这一刻难得的平和,那是生命可敬的绽放,轻嗅花儿绕指的幽香,却不曾想过,芬芳怡人的背后,堆砌了多少生命孜孜不倦的传递。

踏着悠然的步履,独行于绵延的街角,眼前掠过熙熙攘攘的路人,突然覆满了心中遗留的感念,命运的结局不可以预料,岁月象流云般去而不可留,青春只是驿站,歇一歇脚,又匆匆离去远行……

喜欢站在楼顶的阳台俯视来来往往的车流和急急而行的人流,那样的世界让我觉得充实,就像青春里或绚烂或伤怀的经历,填满了本该不知愁的年岁。

喜欢趴在窗前的琉璃石上凭眺一树苍郁的翠意和几点零星的嫣红,那样和谐的图景让我心旷神怡,就像青春里无忧无虑的记忆,注满了花团锦簇的年华。

喜欢在落日已近的黄昏独自在院中散步,享受夕阳残照,月影将升的.清华瞬间,那是唯属于自己心动的刹那,就像青春里无法抹去的曾经,划满了印记斑斑的经年。

青春的脚步似乎越行越远,已经来不及实现的梦依旧未醒,恍茫的灵魂在晚风微凉的呼啸里沉默,没有祭奠青春的时间,因为现实与梦境的距离,永远不能掩蔽在与他人隔绝的世界中。

是时候认清生活给予我前路的荆棘,即使只是每日平淡的往复,也是青春宝贵的积淀。

甚至无所谓激情的释放,在日复一日的追寻中甚至遗忘了失落的滋味,不知何时,似觉悟到这就是生活。

涉世未深的我们,就像一棵不经雨露的青枫,懵懂无知的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若是继续单纯地走下去,便也永远不知风霜过后红枫轰轰烈烈的炽,这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抉择,因为在这样的熏陶下,人心也会变得无欲而平和,却是一种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青春岁月中,总有那些跨越不过的坎坎坷坷,真情相伴总是弥足珍贵,亲情最纯不过相濡以沫,友情最真不过肝胆相照,爱情最美不过相守白头。

在人声嘈杂的街市上行走,偶尔听闻胡琴暗沉的声音,间或伴着老者苍白的嗓音紧扣我的心弦。

青石街道旁,两鬓霜白的老者佝偻吃力的身影就那么刻印在我心板之上。

胡琴破败的音调不绝,一岁岁光阴,沧桑但坚定地唱曲声始终是我心底难以释怀的羁绊,沙哑而沉重的嗓音时常在耳畔回荡,每每路过那里,总不自觉地将身上所有的零钱轻轻放进老者脚边的小瓷碗里。

人群聚居的地方,总会有四肢健全但却厚着脸皮跪在众人脚前行乞的年轻浪人,他们的身边,时时围绕着鄙夷的目光,目光的主人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对卑鄙的灵魂投以轻蔑的漠视。

青春行路上的人都习惯估量尊严与人格的价码,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本冲动感性的心被一种不知名的平和柔软轻易地取代,于是领悟到杜拉斯所谓“备受摧残的容颜”也许正是如此,生命之于拥有它的生物所想得到的,无非就是接受潜移默化坎坷经历的过程,人活于世,凡事过程之意义远远凌驾于结果之上。

青春岁月的散文 篇5

生命的列车穿过季节的隧道,岁月的航程跚跚地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青春红颜染尽生命的诗章,盘点着城池一隅里的喜怒哀乐。青春,在烟雨的呼吸中缀满冬日末端的枝头,于依稀的过往中搜索年轮在生命历程中留下的影踪。

青春轻裘,红尘漫漫。青春在短暂的生命行旅中,永远没有一条既定的轨迹,飞旋的时空,孤寂地随风飘流着轻舟的风帆。青春的雨露,总有甜蜜的情爱与淡恬的心怀,注满幸福的曼妙与矜持的天空。青春的风云,也总有点滴的伤悲与些许的惆怅,溢出苦涩的辛酸与独寞的凄凉。

青春广袤,韶光沧桑。青春,漫步于天涯海角,静观风月变幻。天长地久的诺言幻化成默默的叹息,独舞离殇。海枯石烂的梦幻飘泊成凛冽的清影,轻奏悲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绵绵蔓延,永无休止。哪怕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沧桑流逝的脚步,或许会青睐幸运的眷恋,抑或深深浅浅地折磨着结疤的伤痛。

青春轮回,苍茫云天。青春,生命,无休止地旋转着,恍如被狠狠抽打不停一直转动着的陀螺,永不歇息。也仿佛是拉着沉重碾子的驴,蒙着黑色的眼罩,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不能冲破那羁绊的半径。周而复始地在憔悴与疲惫中轮回,日复一日踯躅着年年岁岁重复的路程。

依依眷恋,流水轻潺。青春的妩媚,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有的人穷其一生也难如愿,有的人于茫茫人海之中苦苦寻觅,即使终究找到,却也只能遥遥相望。青春的缘份,如莲的碎步,曾经惜惜相依,曾经浅斟低唱。缘灭了,爱湮了,如云消雾散,流水逝去,霜打堙灭,花谢叶凋。

多彩的季节,青春如梦一般绚丽。灰色的天空,青春缀满呆滞的眉睫。岁月的车轮在往昔的辗转中渐渐远去,翻滚着粲然的美丽,摇曳着凋零的故事,碎片飘落一地。日历像纷纷扬扬的雪片,飘飘洒洒流失在过往的漩涡里。

往事如云,云淡风轻。白云悠悠,融入云的怀抱,沉醉在彩云的梦中,浸没在云舞的遐想,心潮澎湃,怡然飞舞。乌云伴随风雨滚滚袭来,往昔的故事也就如浮云般遗失殆尽,饮恨吞声,茫然无助。走不出浮云的落寞,点不亮一盏烛光。云已散,梦已醒。梦幻中的痴迷枉想,一切皆如浮云般寂寞成空。

往事如风,风卷雪飘。风,吹拂着灵魂。雪,冻结了心瓣。清风宜人,在心海中激起阵阵涟漪,抚平心灵的创伤。西风卷帘,雪花凝霜。位立在往事的寂寞围城里,倏地掀起波涛汹涌,犹如一叶狂风暴雨中的小舟,任凭颠簸,却找不到一处风平浪静的海滩。也似一只断线的风筝,尽管飞得再远再高,也只能随风飘逝而去,作伴漫天雪舞的冰凉。

往事如水,水波粼粼。清澈的碧水中,有着笑靥的潋滟,有着泪流的盈盈。泉水丁咚的声声韵律里,弥漫着温馨,湮渍着心殇。昨夜的往事,一江春水,几多怨愁。涕泪交零的伤痛,潸然黯淡的沮丧,裹挟着微微苦涩的笑容,静静地荡漾在寂寞的水边。在水一方,氤氲的艳丽,凄美的缱绻,大江东去,俱往矣。

往事如烟,月落乌啼。城南旧事,如烟般飘荡在悠悠云端,袅袅升腾,婷婷留连。如烟花般的烂漫,焰火的美丽瞬息消逝,融化在湿漉漉的记忆中。清幽的月色纠结着丝丝缕缕的情殇,在烟雾中簌簌泪下。带着一帘的烟雨,揣着一树的忧伤,清婉遍野,烟消云散,泪珠充盈了寂寞的酒窝。

云累了,风困了,水瘦了,烟醉了。岁月的风铃声声,苍天的呻吟凄凄。青春如飘落手心的细雨在掌纹里蜿蜒一勾弯弯的曲线,在无声无息的瞬间融化风干,悄然离殇。点点凄清,孤寂几许,月影依稀,青春几何。

青春年华,曾经的美丽童话演绎成不泯的记忆,尘封于渐逝的岁月。一声告别,一抹淡然,就让青春回归平静,唯求一颗皈依恬淡的灵魂。

青春岁月里的一道光的散文范文 篇6

那时候,她正处于传说中的大学期末考试月,连续十几门考试压在她头顶上,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又碰上闺蜜的事,那几天,她很郁闷。而他,当了五年兵,退伍后做了特警,比她大五岁,温柔,体贴,就这些,足以让她从郁闷的心情里解放出来。他的经历,对她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正是这些陌生的,新奇的东西,引起了她的兴趣;或许,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三的她的经历也引起了他的兴趣,她们聊得很开心。白天,她要复习,所以,他从不打扰她;早上问早安,晚上估计着点给她发信息,她回宿舍洗漱完了就会回复他,她们聊半个小时左右,他就会催她睡觉。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她考完最后一门课程。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聊了很多。他给她讲了他老家的天气,他的家人,他的工作;给了她空间相册的密码,还给她发了弹壳的照片并承诺她,等她过去玩的时候送给她;然后,他问她什么时候过去找他玩,他说“放假了过来玩吧,说不定我们就一见钟情了呢”。她也给他讲了她的生活,她的朋友,还有她的考试。看到他发的一见钟情的时候,她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第二天,她告诉他“放寒假了我就去你们那里玩,即使没有一见钟情也没有关系,那我就追你好了”。她说这些并不是心血来潮,她是想了很多的。她想,他会时不时地鼓励她;在他空间,她看到了他以前在部队获得勇士勋章的照片,这给了她前进的动力;对她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她和前男友分手就是因为她觉得她前男友没有上进心,给不了她不断向上的动力。这个时候,她就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她想起这段时间以来,她每天晚上都是笑着入睡,每天早上都是笑着醒来;考完一门考试,会第一时间告诉他;当她考完试跟他说的时候,他会给她发一个红包,或者给她听他唱的歌;红包她没收,但是,她喜欢上了他的声音,手机里总是循环着他唱的歌;那时候,她觉得,他满足了她对爱情所以的幻想。她身边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也会急于跟他分享。这个习惯让以后的她哭了好多好多次。

就这样,她还算愉快的度过了考试月。寒假开始了!

她开心地从学校回到家里,见老友,走亲戚。无论干什么,她都想和他分享,然后他也会回复。他们聊天聊得很频繁,有时候也会打电话,打电话也可以聊一个多小时。她喜欢听他的声音,她觉得他的声音真的好温柔,她尤其喜欢躲在被窝里,耳朵里回响着他的声音。他会想很多想很远,经常问她什么时候过去玩,问她她妈妈会不会同意她嫁过去。她决定过完春节就去他所在的城市玩。春节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她没买到票;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能动摇她的决心,她决定转车过去,尽管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转车,尽管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是站票。去的前一天,她磨着好朋友陪着她逛了一下午,买了好看的衣服,就为了去见他。

当她踏上火车的时候,赶上春运,人特别多,她个子小,被人挤来挤去,车厢里又特别热,她都快被挤哭了。她跟她的闺蜜说“我以后真的真的再也不干这么傻的事了”,其实,那时候她有点动摇了,她质疑她这一趟的意义,但是,当她到了的时候,她就忘了所有的辛苦。她在那里玩了两天,玩的很开心。他们在一起了,是她先问的他,他回答的“不知道”,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然而,回到学校的第二天,他就给她打电话说了分手。他说了很多很多不现实的理由,她说了很多很多傻话,包括问他“喜没喜欢过”。终于,还是这样了,她当时哭的很伤心很伤心。那之后几天,她睡觉睡不好,因为会想他,想他之前说过的话,一想到未来没有他,她就觉得好恐怖好恐怖。一睡觉脑袋里全是他。那半个月,她基本上隔一天一条朋友圈,有时候是一天两条,因为她想告诉他,她这一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事让她很开心,虽然,她知道,他根本不在意。有时候,她在自习室,会哭,会忍不住看聊天记录,然后看完哭得更猛。

所幸,大学生活毕竟还是精彩的,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本来她想很详细地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可是现在,才二十多天,她就想不起来应该说什么了,她快把他忘了。现在,她只想感谢他,虽然她也从来没有怪过他。他教会了她很多。她想,就像书中说的“有些人的出现就是为了教会我们成长”或者“那些教会我们成长的人终会离开”。

是的,她感谢他,感谢他说的不想让她陷太深,感谢他反复说的让她一定要好好读书,感谢他,在她的青春里出现过;就像光,虽然只是一道,还只晃了一下。

青春飞扬的同窗岁月 篇7

年少的我们,青春飞扬的身影定格在那个秀丽的南方城市,初识的羞涩、天真的顽皮、幼稚的争辩、纯真的情谊、浪漫的憧憬、没有边际的理想……多少年过去了,可曾记得我们当年的模样?有谁还在你的记忆中奔走?再见时,能否还有那份无拘的畅谈?

轻轻翻开毕业通讯录,就仿佛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轻轻哼起毕业的歌曲,依然会深深感动,难以平静,想起那些属于我们的校园时光,那些聚散分离的时刻,那些记载我们同窗岁月的时刻。

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起翻开书的扉页;

落霞满天的黄昏,我们在校广播台忙碌的身影;

炎炎的夏日,绿荫场矫健的身影,白色,红色,激情飞扬。球赛后的聚餐上,我们拿着奖杯落泪了,团队的力量,让心温暖,让感动传递;

操场边的小树林,那悄悄掠过的羞涩眼神,那一丝丝青春的悸动和爱慕;

郊外的清晨,还飘荡着我们的诗句,二楼的那间会议室,还弥漫着我们真心的泪水;

都说大学是飞一般的日子,我们却不知道如何起飞,觉得好长。拼搏的日子里,有激情,有沮丧,有开心,有难受,学业的压力并不轻松,失落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那些兴奋的、迷茫的、搞笑的、愤怒的、忧郁的、激情的、飞扬的、无比难忘的时光一去不返,而那种放肆的幸福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毕业的晚上,我们转眼就要分别,走向不同的天涯。我们迷茫地徘徊,理想在哪里?它会实现吗?爱情在那里吗?它会等待吗?我们只有默默祝福,想把彼此刻在心底。

真想让时间停留下来,我只想这样留在回忆里,在流淌的回忆里再和你们一起畅快地谈心、疯狂地歌唱、豪爽地喝酒,任由青春挥洒!

真想让时间停留下来,我只想这样留在回忆里,用心记住你们每个人的样子,记得那亲切的容颜,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勇敢的岁月,有同窗的你们给予我的爱和力量。

轻轻合上毕业通讯录,才发觉已经过去多年了,或许一切都没有变,白天和黑夜还是那样有序地更换,生活还是那样如流水般的平静,可是我知道,因为有你们曾经的相伴,我不會因岔路而茫然;因为有你们曾经的相伴,我不会因坎坷而恐惧;因为有你们曾经的相伴,我不会在前行的路上孤单。因为有你们曾经的相伴,我一直悉心收藏着这段青春飞扬的同窗岁月。

未来的路上我们是否依然有相聚的机会?相遇后的我们还会如从前一样吗?今后会怎样?我也不知道,但无论如何,我会在心中给你们祝福,也会带着你们给予我的爱和力量,坦然接受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伴着罗大佑沧桑的声音,我也在心里歌唱,只为陪伴我的你们,只为温暖我的你们,只为我们那青春飞扬的同窗岁月。

燃烧青春岁月绚染华夏辉煌散文 篇8

沉寂了百年的渴望,有过的百年的经历。中国从昨天走来,虽然与今天只在挥手一别间,却整整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征程。我们的目光触摸到了那百年的沧桑巨变,百年的斑驳足迹,这百年,记载了中华民族多少的屈辱血泪,响彻着东方巨狮的几多怒吼,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几多爱国情怀!是的,我们年轻的胸膛里,总有一腔沸腾的爱国热血,但同时也需要生活的磨砺和锤炼,我们不必矫情,不必用华丽的词藻粉饰,一千句豪言壮语,一万个宏伟计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让青春的每个脚步都踏踏实实。

青春稍纵即逝,信念系于追求,那么青春就会在我们心中永驻,希望就会在耕耘中扎根,信念就会在奋斗中升华!我们不正是在追求中赢得了充实,在充实中感受到了美好吗?年青的朋友们,就让我们在青春的词典里永远抹去“空虚”吧!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能壮怀激烈,只要我们踏实奋斗,就会亮出青春的色彩,我们也无怨无悔!

我们是新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走在世纪之初的舞台,我们要写下新世纪的风采,做为时代的生力军,我们不仅要金玉其外,更要锦绣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渊博的知识,文明的形象,才是新时代青年必备的素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到生活琐事,大到民族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中国,更需要我们在世界面前展示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形象。我们有志青年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要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去描绘明天的宏伟蓝图,去书写未来那波澜壮阔的篇章!

时光匆匆流走,岁月悄然逝去,春光不待我。年青朋友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实现伟大的、辉煌的、震撼世界的中国梦将由我们来完成!让我们牢记吧,迎难而上是我们的韧性,征服险阻是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正年轻!

青春的岁月作文 篇9

青春,我用什么来祭奠你呢?翻开那些泛黄的相片,稚嫩的笑容,天真的让人心疼,以为付出真诚就会收获友谊,以为我们的友谊会天长地久,可你们哪里去了呢?还记得那些话吗?“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还记得我们三个和对方十来个人打架的情景吗?我被他们按到在地,你不顾脸上还流着的血喊“放开他,有种都过来打我”,事后我问为什么要一个人去受打,我们三个是一起的啊,你说自己年龄比我们大就应该替我们承受。看着你肿着的脸,我偷偷的哭了,狠狠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给你报仇,十年过了,你仇报了吗?为什么一直没有联系你的兄弟呢?

还记得我们和刘老师一起吵架的情景吗,还记得校长儿子碰到你,我把他推到一边差点就揍他。还记得吗?放学后,有一个人郁闷了我们就一起喝酒,在操场上胡乱的喊着。还记得吗?晚上我们翻墙出去偷红薯烤着吃。还记得吗?有个初一的小娃子领了社会上一帮人在上学路上劫我钱,后来我们找到了他,几个人围着他把他吓得跪在地上。还记得吗?你当时喜欢一个女孩,每天晚上说她的点点滴滴,自始至终就我一个听众。后来因为和老师闹的太僵你转学了,你寄的厚厚的一打信我还好好的保存着,我给你的那部分你还留着吗?

“哈利.波特”在北京的青春岁月 篇1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活魔法的电波

作为一个80末,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小学高年级时第一次接触到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小说。刚上初中时,小说已经写到第四部,而电影还只有一部。书中描写的许多异彩纷呈的场景,对我们而言还停留在纸上,每个人物登场时是怎样说话的,对周围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全都是想象。

这个时候,一档神奇的节目出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播音员李慧敏老师,开始长篇连播《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除了幼年记忆里已经模糊的“小喇叭”,我后来再没有过坚持收听广播节目的习惯,“从广播听小说”,就更是上一个世纪的事情了。然而,这部哈利·波特的“评书”,我竟然真的从头跟到尾。能实现这一点,真要归功于我可爱的老妈,因为小说是在中午播出,在我全天上学、中午吃过饭就要在教室自习的日子里,她用一台老录音机和一盘旧磁带,每天录下完整的节目,一秒不差。每次下学回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放着录音机的缝纫机前,坐下,按三角键,因为妈妈已经把录好的磁带倒回最开始了。而我,就借着这神奇的电波,重温着已经熟读过的小说情节,开始无限遐想……

现在,爱好者们把这套节目完整的音频都上传到了网上,想听的话只要一下载,随身携带,再不会受什么限制了,也不用害怕老妈中午有事儿不能回家录音了。对于我们来说,要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才播完的故事、要一点一滴小心积攒起来的声音,而今只要鼠标轻点,就一下子省去了那几百个小时的等待。一个时代的便利,却在不知不觉中抹去了另一个时代的美好,不知道从来没有从广播中收听过小说的人,在用随身听收听系列小说时,能否感受到我们过去的欣喜和紧张呢?

中国优秀的配音员和广播员千千万万,然而6部小说听下来,李慧敏老师的演播的确是无可替代的,很难有人更合适。她的声音并不是那种音色华丽、过耳不忘的类型,但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她那极为平和、亲切的声音,却能亦正亦邪、在细微处变化多端,无比生动地演绎小说中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有着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物。拿主人公哈利的声音来说,前两部故事发生时哈利的年纪处于变声期的前期,李慧敏所演绎的声音也比较偏向童声。但她并没有刻意营造稚嫩的效果,而是在单纯、平和中表现出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沙哑,非常契合一个独自长大、缺少关爱、敏感又有些倔强的小男孩的个性。随着哈利的长大,她的声音才逐渐转向一个比同龄人成熟、但又有点叛逆的少年的状态。又比如,小说中的很多对话发生在哈利、罗恩、赫敏这三人组之间,你来我往,到言语密集处,罗琳往往不一一写出说话人是谁,神情、动作描写亦一概省略。读起来倒不复杂,但要一个人讲出来,给人讲明白已属不易,还要绘声绘色,更是难上加难。而在李老师的演播中,这都不是问题。她不完全是靠音色的变化,更多地是靠感觉的交替,来区分不同的角色。三个人互相打岔,幽默中不时有点刻薄的台词,在她的表现下,洋溢出深深的友谊,而这正是原著作者力透纸背的功夫。听李老师的广播,就能感觉到,这本书她不仅认真地读了,更重要的是领悟了,她对角色的喜爱,不亚于我们这个年纪的所谓“资深哈迷”们。

西单图书大厦,心甘情愿的等待

《哈利·波特》小说里写到过一间“丽痕书店”,是魔法界新书发布的日子,故事前期的不少情节都以此为舞台展开。譬如,书里的骗子“名作家”吉德罗·洛哈特教授一旦现身丽痕书店发布新书,迷恋他的各个年龄层的女巫们立刻趋之若鹜,蜂拥而至,为了抢到个签名,把英国淑女的好名声都丢到一边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哈利·波特》每部新作品问世,亦能在书店掀起这样的轰动效应。只不过北京的哈迷们往往会选择更理智、更习惯的方式和新书见面——排队。

等车、上车、打饭、看病……如果要在这辈子已经有的全部排队经历里找出一次心甘情愿的,那么马上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在哈利·波特新一部小说中文版的发售日,在西单图书大厦门前满怀憧憬的守望了。

今天回想起来,昔日那条在我而言庄重神圣的队伍是非常有喜感的。和任何哈迷聚集的地带一样,在书店门口排队的人里当然不乏穿着斗篷、带着兜帽的角色扮演爱好者。他们夸张而深情的造型不仅让路人侧目,连队伍里的其他哈迷,也能感受到强大的气场带来的压力,禁不住稍稍与他们隔开一段距离。为了缓解大家在漫长等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疲倦、无聊之情,出版社和书店每次在新书开卖的仪式上,都会设计一些现场活动,比如请长相酷似哈利·波特的魔术师(现在想想,才明白是刻意打扮成那样的)站在书店门口表演一些非常基础的魔术。要问他的表演有多穿越?请想象一下一个完全遵从中世纪巫师风格打扮的演员,从黑袍子下面接连掏出金鱼缸和传统中式蜡烛的样子。

虽然第5部后,英语原著的发行基本上也实现了全球同步,但受读者群体年龄层的影响,远没有中文翻译版的场面火爆。为了在第一时间读到中文版的哈利·波特小说,特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马爱农、马爱新老师的翻译,平时上学起早愁得要死的孩子们,在周末的大清早,可以凌晨就起床,伴着秋末冬初凛冽的寒风,朝圣一般向图书大厦跋涉而去。还有些哈迷,似乎是为了第一天买正版书可以排到的限量纪念品去的,譬如印着书中各学院标志的铅笔袋,和小说内容有关的战棋游戏,甚至只是外面买不到的一个小本子、一枚书签。即使是出版社正规赠送,这些纪念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有的小模型精美得令人爱不释手,有些纪念卡片的印刷水平却比地摊山寨货还差——尽管如此,它们还是会一道成为哈迷们随小说一起珍藏多年的宝贝。

常常看到前面买到了书的读者,在穿越队伍想要离开时,被还没排到的哈迷叫住,询问故事情节;也常常看到人们买到书之后边走边看,拿到公车上,地铁上,甚至根本就不走了,一屁股坐在图书大厦门前的地上翻开来,像个玩到得意忘形的孩子。那些心甘情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了,因为我们不分年龄,都返老还童,收获了这样纯粹的快乐。

影城内外,邂逅哈利的梦中情人

用“十年一梦”来形容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再合适不过了。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愈发重要,影迷们或是欣喜或是不爽地看到,影片里渐渐被植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甚至有一些是原著里根本没有的。譬如六七部出现在霍格沃茨城堡里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中西合璧到了過分而不切实际的程度。红灯笼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的魔法古堡里呢?毕竟J·K·罗琳没有这样写,导演对中国观众的讨好,有点像是马屁拍在马蹄子上了。

不过也有一些中国元素不出意料地很受欢迎,譬如哈利的初恋女友秋·张。

2005年,系列电影第4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全球同步上映,哈利初恋秋·张在这一部出现,因而备受瞩目。聪明的制片方没法把其他大牌请到中国来,便邀请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来一趟“寻根之旅”,参与了北京几家大影城的首映典礼宣传活动。平心而论,梁凯蒂的外貌并不符合东方的传统审美,很多人感觉她相对于原著中清新脱俗的描述,略嫌平庸了。但是凯蒂的演技至少与剧中其他几位小演员不分伯仲,这也就够了。更何况她还是系列电影的演员中唯一专程为宣传来到北京的,就更增添了中国影迷对她的印象分。

罗琳阿姨在书里其实从未明确描述过这个美丽女孩的华裔血统,只是将她描述成拥有亚裔外表的女生。但是她为秋·张选择的这个清新又独特的名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加上后来罗琳力挺华纳公司从英国的华裔女孩中寻找这个角色的人选,中国的哈迷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其他亚洲国家,还有哪个以如此美丽的形象出现在小说和电影中?最终,华裔女孩梁凯蒂脱颖而出,在哈四到哈七共计5部影片中都有出场,有时戏份还很重。梁凯蒂在片中最惊艳的亮相是在舞会上,因此,她在北京的电影院里也和热情的影迷共舞了一曲华尔兹——不过,是和女影迷。亮相于公众之前,她已经在北京秘密地逛了好几天,爬长城、游故宫、品尝传统小吃,时间似乎很充裕。然而,见面会办得有如蜻蜓点水,梁凯蒂在一个地方逗留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惜字如金、句句推敲,俨然一副国际巨星范儿。这个直到电影播出还不会讲几句汉语的女孩,另一方面却告诉媒体,她最喜欢周星驰。

虽然在北京的电影院邂逅哈利的梦中情人是件很有意思的创举,时间却从未停止慢慢改变我们的进程。过度透支的名气没有帮梁凯蒂走得更远,2011年夏天,戴上全新的3D眼镜,哈七下的电影仍让我们泪流满面。然而,该长大的都已经长大,会放下书本的都放下了书本,电影中绝大多数出现多年的角色都令大家感动不已。唯有梁凯蒂和她的角色,已经从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退居打酱油的暗淡二三线。想到这位演员却是唯一来华的HP电影主创,我们又怎么会不感慨呢?

(编辑  麻雯)

青春的岁月作文 篇11

八岁时从甘肃回到河南和奶奶住在一间底矮的草房内和奶奶相依为命。虽然父母兄妹都不在身边,也没觉得有啥不开心。每天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写写作业,玩玩游戏,星期天去割草或挖野菜也蛮快乐的。

可好景不长,十三岁那年奶奶得了半身不遂,经姑姑全力治疗和精心照顾,奶奶能慢慢走动,生活能够自理。可洗衣做饭和地里的活全落到我一人身上。我一时惊慌失错,六神无主。可日子还得一天天过,无奈中我学会了做饭洗衣种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喜欢上了文学。每天晚上在油灯下如饥似渴狂读。一部《天龙八部》一个晚上可以读完。心随书中人物悲悲喜喜,起起落落。书使我忘记了无奈和烦恼。书看的多了,手便痒痒想试着自己也写点什么。于是又拥有了写作的梦想。长长短短写了几本子,却没人愿意去读。试着拿了几篇自认为很满意的作品去投稿,结果如泥牛如海,不知所终。我不死心,一个劲写,写的天昏地暗,可从自喜自悲中醒来还得面对柴米油盐读书种田。我开始觉的好累。学习开始慢慢下滑,结果连普通高中也没考上。那段时间我心情极糟,总有发不完的火,撒不完的气。我对父母开始仇恨,给他们写信语言也不再恭敬。那段时间让我心情灰暗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下学后父母回来了,奶奶有人照顾,我便一人出去闯荡。可一没学问二没技术只能下苦力。东游西逛了几年,转眼到谈婚论嫁的年领。因家景不好,在媒人的说合下稀里糊涂结了婚。后来有了孩子,开始知道为人之父的艰辛。记的儿子两岁那年秋天闹腹泻,治着治着却脱水了,造成内分泌紊乱住进了医院。看着昏迷不醒的儿子我两天两夜没合眼。心中哪个痛。儿子好后,我和妻子却廋了一圈儿。孩子大了,为了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些,我只有把自己年青的身体拼上。那苦,那累,谁知。

如今,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可我却觉得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以前。干一天活累的浑身疼痛,想坐下来喝杯热茶,看会儿书,可姐弟二人你要看电视他要玩电脑把你吵的头都大了,只好叹口气等到他们夜里睡去才能趴到电脑前把自己从前的梦想拾起。

常言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如今我是提笔忘字,力不从心,很多东西需从头学起。好歹以前有点写作基础,如今如蚂蚁啃骨头般免强还能凑出哪么一点豆腐块可激情和灵感大不如以前。

青春岁月的诗歌 篇12

我们漫步在沙滩上,

踩着沙滩,印着脚步,留下足迹,

我们享受着快乐的时光,忘我的在自我陶醉,

奔跑在沙滩上,与海浪共舞,和着它的声音;

后来

脚步变浅,我们长大,

在不知不觉的岁月里,长大,

那些曾经的不朽传奇,

仿佛也在逐渐失去光芒;

现在

天空依然湛蓝,鸟儿依旧歌唱,

只是岁月改变了我们的模样,

只给我们留下一种叫做青春的东西,

那些曾经的脚步已似有似无;

明天

就会有新的人继续踏着脚步,

为沙滩留下足迹,

我们的脚步已经被埋没,

但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些脚步是永恒的;

那些脚步

是一个见证,是青春的见证,

那些脚步

是一个见证,是岁月的见证,

那些脚步

肚皮舞,舞在青春岁月的边缘 篇13

当时,我并没有想到,我的青春故事印证了这句话……

职业转型

我叫马小薇,1981年出生于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毕业后,我进入一家民族舞蹈团工作。在北京,像我这样追求民族舞蹈梦想的人太多了,其中不乏优秀的舞者,我一直找不到崭露头角的机会。

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在北京跳舞的女孩子将来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到声色场所做领舞,趁着年轻赶紧多挣钱;另一条路就是找个有钱人嫁掉。两条路都要抓紧,最好是25岁以前完成。虽说朋友是玩笑话,但我听后,心里别扭了很长时间。

漂在北京的日子里,每次回到空落落的租住房里,我总觉得从头到脚没一点暖和气儿。在这个偌大的城市,我像一只孤零的翠鸟,不停地飞,不停地找,却没有遇到可心的男子,没有找到可以栖息的枝头。为此,苦恼的我感到了一种危机——舞蹈吃的是青春饭,舞蹈演员一旦过了22岁,很容易就被淘汰了。

我隔三差五和朋友小聚,假装豪爽地痛饮、划拳、高谈阔论,实则空虚得要命,这种酒肉交往曾是我最不耻的。各种业界讯息对我狂轰滥炸,我被动地在和别人比拼,一旦落伍就仿佛世界末日来临……这么说吧,每天只要走出家门,我的神经就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生存压力于我来说,成了“不能承受之重”。终有一天,我得了抑郁症,失眠,掉头发,我不得不向单位提出休假。

那段时间,女友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她陪我到处旅游,带我到乡下远房亲戚家小住。我呼吸着麦地里新鲜的空气,享受着田园生活,很快,狂躁而混乱的心平静下来了。行走乡村时,我和女伴看到山区的小道上蹒跚着一个农家妇女,她身上背负着高高的玉米垛,那是生活的重担。女友给我讲诉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苦,我许久没有说话。我开始笃信生活中的真理是朴素的:不管你是才学饱满的教授还是劳力费神的民工,生活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回到北京后,我跨越了那个沉重的阶段,让自己完全脱离了竞争的环境,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在家睡懒觉、听音乐、晒太阳,不接触任何资讯,日子过得清静又逍遥,仿佛回到了孩童般无忧无虑的时光。

一次演出,我找到了命运的转机。那天,同台表演的一个很漂亮、很妩媚的女人吸引了我,她的身段是那样的柔媚,那样的味道十足,当她抖动胯部、扭动腰肢的时候,我感觉美极了,觉得自己沉睡的身体突然被一种神秘的热情唤醒。女人下台后,我跑过去套近乎:“大姐,我是个专业舞蹈演员,但是我从没有见识过你跳的这种舞,怎么这样好看?”她说:“这是埃及肚皮舞。”

晚上,我回到家上网查询,得知肚皮舞起源于中东地区,最早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叙述有关大自然和人类繁衍的循环不息,庆祝妇女多产以及颂扬生命的神秘。后来,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成为广泛流行于中东地区各国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和表演形式。我还得知,跳肚皮舞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它还能够舒筋活血,按孽子宫和肠道,对女性痛经、内分泌失调都有明显的作用,对心血管功能亦有益,有效地延缓衰老。

第二天,我又去找那个女人,她是个狂热的爱舞分子,不论走到哪里,她都喜欢挎一个硕大的背包,里面装满了宝贝——拉丁鞋、训练服,还有一双走到哪里都能穿的爵士鞋。谈起跳舞,她的眉宇间洋溢着愉悦,眼波中流转着熠熠的七辉。我感叹:自己是科班出身,却不如对方那样已经完全把舞蹈融入自己的生活了。

只可惜这位女士过几天要回美国了,根本没有空闲来教我。每次在舞台上看了她的表演后,我回到家就模仿练习,常常练得大汗淋漓,觉得自己跳的肚皮舞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没有人传授舞技,我想到了埃及,感觉自己要想学好肚皮舞,只有到埃及去。

埃及之旅

我原本把计划定在一年之后,谁知一次聚会上,“驴友”拿出了在埃及拍的照片,用极具蛊惑力的语言描述了一番风土人情,把我撩拨得热血沸腾。我立即在网上发帖,一下子找到9位同行者,办签证出奇地顺利。12月初,我抵达开罗,正值冬季,气温下到20度,非常凉爽。

根据行程安排,先在开罗住一晚,转天登上游轮,沿着尼罗河一路直下,探访历史古城遗迹,最后在阿斯旺上岸,飞回开罗。到埃及自然要感受这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无数的古迹是必去的,但是我的目的是来学习肚皮舞,几经打听,得知有短期培训班。

回到北京,我向单位辞职,再次办理了去埃及的旅游签证。这次参加的是学习肚皮舞的专项旅游团,学期10天,费用15000元。

肚皮舞是非常女性化的舞蹈,其特色是随着变化万千的快速节奏,摆动腹部,舞动臂部、胸部。肚皮舞必需在平滑的地板上赤罡舞蹈,配合音乐,以错综复杂之感性肢体动作快速舞步,一如欧美的狐步舞般交叉摇摆的舞姿,时而优雅,时而性感妩媚,时而酷傲神秘。肚皮舞当然可以无伴奏独舞,不过,充满浪漫之情的阿拉伯音乐让肚皮舞更具动感,伴奏常见的乐器是乌德琴、耐笛、地尔巴卡手鼓、扬琴等等。其中手鼓尤为重要,在舞者施展扭腰舞腹的绝活时,鼓的加入有相应动感。肚皮舞有时亦结合其他的道具:蛇、刀剑、面纱、蜡烛、火焰等等,这些道具的出现可能受到古代肚皮舞和神秘的宗教仪式的影响,非常诡异,充满了神秘。

我以前跳民族舞时有机械运动的感觉,但是跳肚皮舞时,当音乐一响起,我马上变成另一个人,浑身的肌肉融入音符和旋律,把握节奏,默念舞步,要柔中带刚,绝不能软绵绵像个软体动物似的,但刚的分寸不能过火,否则就太硬气了。我异常羡慕老师那纤纤的小蛮腰以及充满女性美的精致的四肢,她是一个娇小、开朗的爱尔兰女子,她喜欢说一句话:“舞蹈是给自己欣赏的。”她叫着我的名字:“马,当你在跳舞的时候,可能你知道自己跳得不是很标准,技巧不是很纯熟,但当你听到那优美而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想要舞动的欲望,跳舞能够让你觉得自己很自信、很美丽,当你认为自己跳得好的时候,别人也会觉得你跳得好,因为跳舞最重要的是感觉,不是技巧。”

我如醍醐灌顶,人生如同舞蹈啊。在舒解压力的愉悦音乐中,放松地运动到香汗淋漓,体质健康起来了,气血循环通畅了,这自然是舞蹈的目的,但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愉悦,让生活的自信心大大地提高,这才是舞蹈的真谛。

我终于彻底走出了青春期的烦恼,开始敞开自己的胸怀,与陌生人主动交谈,和他们沟通。在异国他乡,语言的隔阂让我们之间始终横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没有更好的办法表达自我。但是在任何场合下,我都会大大方方地跟着极具异国情调的音乐摆动臂部、胸部、腹部。同期的学员奇怪地说,没想到一向沉静的马小薇,一旦跳起肚皮舞怎会表现出如此的专注与痴狂呢?只

有我明白自己的变化,厚来积蓄多年的满腔热情竟是为了迎接从未想象过的肚皮舞,这种狂热炽烈持久,灼烧掉了先前所有的苦闷抑郁,让我的心境得以真正的涅槃。在埃及的日子里,看着周围一张张友善的各种肤色的面孔,我知道,舞蹈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身体的表达会让我们尽情地交流与沟通,让我交到很多好朋友。

2006年初,我回到国内,来到广州创业。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后,我决定创办肚皮舞学习班,让更多的女人分享闻歌而舞的快乐。

舞出名气

我把顾客目标锁定在迪吧,因为迪吧聚集了一大批追求新鲜事物的都市年轻人。那天晚上,我来到一家迪吧,在超炫的灯光下,随着强劲的音乐尽情舞动。我渐渐成为全场的焦点,赢得阵阵喝彩。

许多女孩子跑过来问我跳的是什么舞,能不能教她们。我邀请她们一起跳,一开始她们还很不好意思,后来在我的鼓动下终于跟着我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连她们的男友也跟着一起跳起来,整个迪吧的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那晚,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星光灿烂”:我当晚的开销被迪吧老板全部买单。老板提出了一个“非分”的要求:“你来这里做领舞小姐吧,我付给你高额报酬。”我答应了老板的要求,因为这是我打开名气的第一步。

此后,每天晚上在这家迪吧,当充满异域风情的旋律响起时,我和着音乐节拍舞动身体,起初是轻柔媚动,随着鼓点的逐渐加强,舞姿变得肆意张扬,跃动的节奏呼唤起原本沉寂的肢体,如蛇舞般的诱惑,让周围人忍不住地也想伸展摇摆。到了后来,许多观众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曲子,大家都不禁跃跃欲试,一开始还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适应了,纷纷跟着我学跳起来。一时间,广州很多时尚女孩子都知道我会跳肚皮舞,纷纷要跟我学习。有崇拜者说:“你太可爱了,你就是我们的‘万人迷’。”

2006年5月,“广州希曼肚皮舞工作室”成立了,我在几家报纸上发布了正式开设肚皮舞培训班的消息。因为我在广州已有了一定的名气,许多年轻女性都前来报名学肚皮舞,其中有高级白领,也有一些已婚妈妈和刚生完孩子的女性。

在教学员跳舞时,我告诉学员,其实跳舞穿什么衣服不重要,只要舒适就可以了,重点不在于服装,而在于每一个舞步以及扭摆的优雅姿态,尤其是快速抖动腰部和臀部的时候,不要怕羞。大家一听不用裸露肚子,全笑了,她们的内心还没有真正领略肚皮舞的真谛。我告诉她们,我其实不希望把肚皮舞包装成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想把它普及成为一种健身手段,只要你有心情,露不露肚皮没有关系,只要能风情万种地炫上一把。跳肚皮舞能使女人更妩媚,使身体线条更优美,比起其他的健身项目,练起来更简单有趣。

学员们都是些青年女子,她们以前喜欢跑步、打球、游泳等,可这些方式很少能锻炼到腰、腹、臀等部位,使这些部位成为身体的“死角”。尤其白领女性久坐办公室,容易在腰腹部位堆积脂肪,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游泳圈”。肚皮舞的独特作用就是专门针对腰、腹、臀等部位,它可以帮女性重塑苗条身材。

一位叫阿平的女孩子,在即将成为新娘的前一个月,她忙里偷闲地到培训班学肚皮舞。未婚夫不理解,结婚前有那么多事需要筹备,她怎么还有心思去跳舞呢?阿平说,跳肚皮舞是为了能让自己的身体曲线更优美,穿起婚纱更漂亮,这对她做新娘来讲很重要。肚皮舞果然没有让阿平失望:一个月下来,她的腰围减少了3厘米,原本有些松弛的双臂紧绷起来,连略显“丰满”的小腿也变得秀美了。

小翌是一位30岁的白领女性,原本是一个不会自我解脱的人,又偏执地追求凡事完美,在经受压力的时候,不愿意家人朋友为自己操心,而是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她曾经告诉我:“有段时间,我渐渐变得孤独自闭,不爱说话,也很少微笑,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像是在黑暗中行走,没有方向,也看不到尽头。也想要放松紧绷的神经,调适好自己的心态,于是就去旅游,旅游的时候也觉得很快乐。但是一回到办公室,心情还是抑郁,有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最严重的时候,每天都想着辞职,真不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回想起来都觉得后怕。”

现在的小翌很庆幸当时没有辞职,毕竟工作可以保证她想要的物质生活,也为她寻找精神追求提供了保障。一个学期结束后,小翌非常兴奋,因为跳肚皮舞让她散发出了迷人的女性魅力,她被,公司提升为部门经理。小翌对我说:“谢谢你,是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火爆广州

由于我引发了跳肚皮舞的热潮,广州电视台、四川卫视等媒体先后对我进行了报道,我成了肚皮舞明星。

2006年10月,我远赴埃及参加全世界最高级别的肚皮舞盛会——世界肚皮舞节。作为唯一一名广东地区的代表,能到肚皮舞的发源地参加盛会,和成千上万名大师级的舞迷面对面扭动蛇一般的腰身,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

此次埃及参赛,我又有新的发现:肚皮舞在埃及已经是一种全民健身运动,男人也喜欢它。我想起许多白领男士,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缺乏运动,我为什么不教他们学肚皮舞呢?

回国后,我在广州办了第一期“肚皮舞郎”培训班,第一天就有20多名男性在我的指导下学跳肚皮舞,其中大部分是白领,还有两名来自约旦和叙利亚的男士。男士们没有接触过舞蹈,系上肚皮舞娘特有的珠链腰带,动作不熟练,扭胯幅度也不到位,显得笨手笨脚,惹得旁观者乐不可支。不过,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练习,他们慢慢地找到了肚皮舞的诀窍,举手投足闻也有模有样。

2006年底,我当选《南方都市报》“2006年度生活人物”。2007年3月,因前来学跳肚皮舞的人太多,我在广州开了两家分店。两家分店由我亲手培养的高级教练担当培训,我每天去做指导。我的志向很远大,我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让我的肚皮舞事业做成世界知名的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肚皮舞走进了我的生活,也许是印证了所谓的“天道平衡”,得失与取舍之间,别样滋味的幸福就这样在生命的拐角处守候着我。

上一篇:音乐学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下一篇:设备部文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