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轻狂的抒情散文

2024-09-21

岁月轻狂的抒情散文(精选14篇)

岁月轻狂的抒情散文 篇1

岁月轻狂的抒情散文

我用什么留住你?

我给你贫穷的街道。绝望的日落。破败郊区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人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题记

水一般的少年,风一般的歌,梦一般的遐想,好似岁月轻狂。岁月的童谣,流洒奔放;青春的夜,挑灯流浪。携手并肩走过璀璨的年华,而那沧桑的`岁月已从闲适的指缝间悄然溜走,本该知晓岁月轻狂!

岁月无痕,流水无息,青春就像花期,开到荼蘼。花颜里的花寂然无声,默默地凋零着岁月的斑点,哀伤地叹息岁月的无情,却不知岁月的眼眸里只有流逝罢了。在匆匆的年华里,除了徘徊还有什么?

年岁渐长,烦恼愈多,在自己营照的寂寞天地里踽踽独行的日子里,我只能像博尔赫斯一样发出绝望无力的呼唤;“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的青春。你是否就这样毅然决然地一去不归了呢?”

不,我要找回我的青春!海子曾这样断言:“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这句话揭示了人生痛苦的本质。我以为,治疗忧愁的良药,正是找回自己清澈的青春。

找回青春,我们一直所寻找的正是一种心境,一种洗尽尘世间的污秽,独存淡然的心境。听说墨西哥人在赶路时总会无故停下来,他们的解释是:“我们的灵魂还落在后面没有跟上来,我们要等一等它。”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品质让生活在喧嚣中忙碌不堪的人们感慨不已。那么,我们是否也能放慢自己的步调,等一等我们的青春呢?

“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夜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如今,这样的诗句只能献给青春了。岁月匆匆,带不走一丝哀愁,那何必去回首,何必去挽留?人世间自然有它的规则,那又何必要强求?

似水年华的流逝,沧桑的只是容颜。洗尽铅华之后,我们若能保有那份纯粹的心境,也就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真正的青春。有人做过如下阐释:“对青春的寻觅把人带到哲学思想的范畴。”找回遗失了的青春,找回一种守候默片时代的,散发着丝丝缕缕温馨而甜蜜的气息。

美好的事物总是易逝的,但也总是永恒的。遥望岁月,竟忍心轻狂。其实,有时候心才是储存美好事物的最佳处,不管岁月是匆匆,还是徘徊,都带不走心中美好的沉淀。面朝大海,在轻狂的岁月中,我依然见到春暖花开。

岁月轻狂的抒情散文 篇2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抒情散文《聆听岁月的心语》 篇3

人生是一幅画,用情感涂抹五彩斑斓。捻一段岁月,让心事缓缓地落寞。指尖的风,是流动的天籁;指尖的花,是绽放的心情;指尖的雨,是静夜滴滴的殇。风雨在心,揉不尽相思的惆怅;月夜无言,挥不尽渴望的梦想;琴心不语,抹不去红尘的纷繁。也许安静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守候清澈的心境,淡然生活,无愧于心!或许我们都是为了经历一些事,遇到一些人而来到这个世界的。静坐岁月岸边,用心聆听。那是一种沉默的激情,悠然的歌唱,无言的疯狂。它可以穿越生命,超越时空,唤起心灵的悸动;它能听到一种来自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弥漫生命,洁净自我,如一枚古老的青石怔落于清澈的溪水,把心弦幽幽击响,漫过红尘,直达灵魂,散落心灵最深处。

岁月是一本书,用经历勾勒悲欢离合。今晚又是一个没有月光没有星光的黑夜。当夜风徐徐而来时,带来了一丝凉意,困倦被驱散,心随风起舞。一个人在寂静的深夜里,独坐屏前,聆听一首忧伤的乐曲,看窗外深邃的夜空,放飞自己,放飞思绪。把惆怅笼罩在淡淡的夜色中,享受那一份绝美的孤独、凄美的寂寞。 淡然不一定非要修篱种田,隐居山林,而是身处红尘纷扰也能静下心来,心静了才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才能停下来笑看风云,宠辱不惊,望云卷云舒,去意无留,看花开花落,风雨人生,淡然在心。人生的舞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宽广,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做回自我,用简单做生命的底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微笑向暖,相信总有一个笑脸是为我们而绽放的,总有一处风景会因为我们而美丽。想做一片寂静的叶子,有一双清澈的眼睛,有一颗透明的心,有一个善感的灵魂!时光匆匆,花开花谢。落红尽处是尘缘,人生深处有冷暖。或许生命就是一场又一场的相聚与别离的过程。

也许安静是一种素朴,如墙角数枝梅,洁净的像一首诗,享受眼泪滴落时的酸痛。因为它能释放自己的情思和哀愁,洗涤心灵上的尘埃。聆听岁月,轻捻那些遗落在指尖的光阴。回望那些印在流年里的深深浅浅的生命的痕迹。让过往在回忆中依旧温润;让心在岁月中静好如初。念起,便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安静的走路欣赏,安静的歌唱相伴,静听鸟语花香,漫赏云卷云舒,才是最享受的生活!也许安静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底蕴,是内心的沉淀,有不能言语的魅力!相聚是离别的序幕,离别是相聚的开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做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爱你该爱的人,剪一段岁月,书一纸明媚,去寻找属于自己生命中的春天。

时间悄悄的流走,带不走的是那么忧伤的一声叹息;泪水默默的滑落,浸不透的是风干很久的痕迹,渐行不离。一些人,一些事,永远都淡不出记忆,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记忆,只能隐蔽,只是一个人品尝着寂寞,独自慢慢享受着那份寂寞的美丽。那一桢美丽,镶嵌在柔软的心里,成为最美的回忆,最温柔的心语。岁月是一首无言的歌,时光是一只笔。他用彩笔轻轻一绘,便是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他用素笔淡淡一描,便是素雪纷飞水瘦山寒。一行文字也可生出馨香,一段音乐亦可抚慰心灵。在寂静的角落里回眸岁月,让那些流年里淡淡的.花香沉醉了我的一帘幽梦。千帆过后便会懂得,人生最美是淡然,淡淡的如兰,不为百花争艳,却芬芳隽永;淡淡的如水,虽无色无味却是生命的源泉。淡淡的生活心就不会累,清浅的时光里,将心开成一朵淡然的花朵,盛开在生命中。

深夜里,静静地聆听岁月心语,有许多这样寂寞的时候,翻开自己尘封的记忆,看看那些被风吹过, 被雨淋过的日记,渐渐触摸到曾经岁月的痕迹,暴露出自己最真实的面具。让心海涟漪阵阵,心绪与记忆如水。一路上,有许多人可以值得我们去珍惜,值得我们一生去偎依。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在细细品味中感受人性中的真善美……寂静的深夜里,幽幽心语随音乐倾出。生命中的有些遇见,如雪花一样晶莹剔透。也许彼此的缘分只是个擦肩。也许一转身便是天涯。但无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始终不变得是初遇的那份真心。

岁月静好的抒情散文 篇4

想来谁都愿意做一个闲散的人,日子纯净简单,生活并无别声,有大把的时光,用来虚度,而不用去担心流年逝水,转瞬白头。只是这世上有多少人可以如此幸运的安享静好时光,独坐在绿苔滋生的木窗下,泡一壶闲茶,静看日落烟霞。

――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从出生之日起我便开始享受来自父母的千般疼,万般爱,说不上是公主般的待遇,却也是全家人捧在手心呵护的宝。在父母的一路保驾护航下,我的人生似乎并未有太多的磨难,甚至是一帆风顺。尽管偶尔的几次小风浪,却也并不影响我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寒暑假很多同学去打工挣钱,我看着也有些小兴奋,无奈我的父母总是万般阻挠,并劝我:“你要是真觉得无聊,不想待在家里,就出去走走看看吧!”于是,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旅行。

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有大把的休闲时间,这时候,我爸就会给我设计路线,我妈就会给我准备行囊,于是我就搭上了开往重庆,成都,西安甚至丽江的列车。车票,酒店,行程统统都不用管,我的任务似乎只有拿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风景。但这么美妙的风景怎能独享,于是我经常把拍的照片晒到朋友圈。美景,美食,还有热情的异乡人,让我的那些同学羡慕得红了眼,他们常对我说:“你也太幸福了吧,能经常出去玩儿,哪像我们呀,不是补习就是打工,你爸妈对你也太好了。”我对此总表现的不以为然:“钱挣来是干什么的?当然是花的呀!要懂得享受生活”。

小时候我体弱,经常生病,我父母一直很小心的照料我,更是鼓励我多出去走走。他们说:让心情愉悦些,对身体总是好的。彼时的我,时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文字,大多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之类的内容,这不禁让我的许多小伙伴感慨我的幸运。

偶然一次机会,我有事去父亲的单位找他,到办公室却不见他人,询问他的同事才知道他在楼下等客户。我边纳闷上来时怎么没见他,边匆忙跑下楼去。一下楼却看见父亲顶着呼啸的冷风站在大楼门口,就这样站着,毫无遮拦。尽管在南方,这二月的天,温度还是很低的,料峭的寒风里,父亲只穿着单薄的春装,笔挺的站在外面,我们之间仅仅隔着一层玻璃门。我在门内,享受着空调吹出的暖气;父亲在门外,忍受着刺骨的寒风。

隔着一层玻璃门,我清楚的看到了他脸上冻起的一层鸡皮疙瘩。他带着谦卑的笑容,专注的看着远方。我脑海里突然涌现出自己之前秀的那些幸福,不由苦笑。在那之前,我确乎不知道父亲的`工作如此辛苦,那些光鲜的背后,就像他穿着单薄的春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样,不过是咬紧了牙关的支撑。青春年少的我并不曾懂得自己的那些快意的活法,都是来自父母的躬身托起。

我迷恋席慕容的诗,做琼瑶的粉,为赋新词强说愁,唯独没想过父母的辛劳和苦累。而我,长这么大几乎还没在家里洗过衣服,甚至是洗碗。曾经有邻居奶奶在看到我满手的尖长指甲后艳羡的说:“吃得好,养头发;玩的好,养指甲。养了这么长的指甲,日子该是过的多舒坦啊!”我听后不但不觉得羞愧,反而有些沾沾自喜,略显得意。现在想来,着实让我愧疚的无地自容啊!父母为我承担了太多的累,我却一直以为那是天经地义。

镜湖岁月抒情散文 篇5

把阳光放在肩上,把清风,落下沉香。苍玉静白的日子,是黄昏闪了星子的眼,是细雨点撒花前。看呐,天又蓝了,风又静了,那花开,是冷艳艳你的笑吗?

已不再记得是何时见过你的好,是风一般的美好,只依稀镜湖悠悠,新柳繁稠,一道鹅鸣在白云下,在星空里。想来,是时光承载了你,幻灭在灯光下的细雨,车轴盘旋,那行走的,可是你的足迹!是吗?天蓝蓝的草地,紫荆花的秘密,又或者,是栀子雪白的馨香。还是那挥之不去的梦呢?我记得,海棠的.花苞,曾经你躲藏在那里!

起风了,花落下一地,却在黑夜中,也还是那么美。你看,那行走到姑娘,悄悄驻足,轻拾起一片花瓣儿,眼里净是怜惜。只可惜少了那一个识得草木的少年,不然,一定要叫他告诉我这花的芳名哩!花也是惜春的,走了春,她躲在叶下哭泣,偏偏风也是的暖心肠的人儿,轻卷袖帘,揩拭那晶晶莹的泪珠,却无意托得花瓣儿漫天飘絮。莫不是说,花的离去,竟是这风的怜爱麽?又怎的只见那风走了,唤来这少女。幸而女子多情,合你在扉页间,映得一寸天地。

许是清晨了吧,悉悉索索,那叶儿也串动起来,喧嚷着,把脸庞朝向东方,又或是湖里。呀,看呐,那湖里栖着月亮哩,圆圆的,真的就好似那姑娘的眼睛呢,对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里。一个在天上护着星子的梦,一个在湖里,侵润着这一方土地。姑娘的衣衫在湖里也现出影子,却不觉得,这影,打湿了衣衫,莫不是那花的缘故?花开花落,花开在天上,花落在湖里,她拾了这花,便也令得湖水沾染了衣衫。想必,这也定然藏着那天上银河的秘密吧!

怎麽会遗忘呢?纵然是阳光烈烈,没了影,却还是会留下记忆的呀,那姑娘晓得,她明白这扉页间的清香,是和别的香不一样的。月亮也晓得,每个夜里,她看着我的影,数着我的步子,她也失眠吗?还是,她欢喜看我在月下前行呢?想来,是孤独了吧。孤独禁不住凝望,凝望,是天与地的距离,还有来来去去,那飘荡不断的云呢。可我为何却会忘了自己呢?为何总不断地在这条路上徘徊呢!我想记起那沿道湖里浮起的鱼,可她却仿佛只是一现便又浸入了湖底,湖底有秘密吗?是毕业那年情侣分离后抛却的珍珠项链?是果子熟了,掉了下去?莫是那湖底也藏着一个月亮,她想为我捞起?

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6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一趟岁月的单程车抒情散文 篇7

当窗前的那株玫瑰枯萎时,我知道了——光阴。当初那株玫瑰是开得如此艳丽,仿佛是一滴红墨不慎滴落在一朵花中,晕染开来,晕染在那一片片花瓣上,最终呈现出像少女的唇红般的颜色。那红中带着一丝丝粉,那粉中带着一丝丝白。红得那么美,红,红得扣人心弦;红,红得让你想到了贝加尔湖畔太阳的初升;红,红得被熔成了赤色,红到了花瓣的边缘……如今,她却零乱的撒在窗前,我知道了——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暮然回首,远去的时光被装进了万花筒中,模糊但却美丽。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光捏碎了多少往事,多少岁月,如今那一排排碧绿的松柏,早已松耷下来了。

于是我发现了,我早在我不知道何时的时候坐上了一辆岁月的单程车,不能返回,也没有驿站,只能在车上细数我的岁月。

晨钟暮鼓,催促我扬起远航的航帆,心却如一枚留恋故土的叶子,飘落,飘落。我突然发现自己沉溺昨天,今天,明天,但却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叹息。我叹息,为何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那么快。我叹息,为何自己如此不珍惜时光,悲哀,悲哀。我叹息,为何时光总是要流去,往昔,往昔。

倚在窗前,拿出一本泛黄的书籍,我看见了一排排弯曲的字体,一句句幼稚的话语,一段段童真的过去。我忽然不想长大,我不要伤春悲秋,我要回到过去!可惜,我已经坐上岁月的单程车。

我窗前的.玫瑰,我泛黄的书籍!我真的想你们。

我所走过的路似乎是一个圆,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啊!我的岁月比神话还要离奇,因为我的岁月无头无尾,不知何时离我而去。

逝者如斯,往事如烟,被风吹散了,吹薄了……

常常做着不切实际的,常常想象当春华和秋实都成为现实之后的景象。我爱扶着雪霜,爱坐在石桥上,回忆着我的岁月,咀嚼我的故事。

逝者如斯,往事如烟,只剩下星零的碎片,我又何必去寻找呢!还不如珍惜现在,回味过去。

如风岁月遇到如风的你抒情散文 篇8

二零一一年九月第一次见你。没有惊艳或其他,一眼看过去,只觉得舒服而已,你知道,这世界上能让人觉得舒服的人并不多。

后来,记不太清楚是以怎样的心情,高兴或着随遇而安,带着我求知的欲望与轻狂的梦想。只记得一眼看到你便觉得是了,你并不温柔,甚至有些冰冷,不知我是怎么觉得你亲近呢?

再后来,一切都慢慢步入正常的轨道,只有我的`野心被逐渐消耗。你对我们的喜欢是否多于无奈呢?我却如此忘不掉你瘦削的肩膀。有时从书海中抬起头来能看到你嘴角眉梢的笑意荡漾,有时只是看到你苍白的脸庞,如沐阳光。

那时我还骄傲,却已劣迹斑斑;那时极讨厌烟草,却觉得你抽烟的模样有些莫名的感伤。你是不是也很向往我向往的地方,你现在到达的是不是你的天堂,你爱的是不是你站的这地方。

后来学到一语成谶这个词,看到你逆光站立的模样,那画中人的眉眼与忧伤那样清晰的在眼前回放。这个人,似很多年前就见过,而那人,却偏偏是你。

二零一二年的夏天我过的没有白天。每天沉睡醒来再睡,现在想来,我都不知道那段日子是怎样过来的,就算睁开眼,也看不到明天。不记得除你之外,每一个人的脸,好像那炎热的夏带走了所有人的微笑,只有你如薄荷般清爽依旧。我很感谢你的包容,我流泪的模样谢谢你故意假装看不到,让我有勇气继续坚强,哪怕伪装。

那个夏天很长,我还记得墙角的冰冷,但谢谢你一步一步走向我,告诉我不该是这样,我本该是美好的模样。不知那天有没有星光,不知有没有知了吟唱,我只记得你眼眸明亮,足以让我相信这世界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似乎我写的,都是昨天,正如有人说我目光短浅。我知道未来很好,也记得过去辉煌,只是不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漫步还是奔跑,是欢呼还是低吟浅唱,是悲伤还是快乐成长……

其实很想,重新相逢一场;也许那样,可以拥抱阳光。

曾经写下的话成了我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不曾想到有一天需要用语言来证明,我这般真实的存在过。遇到你是我写下了平行线,分开时我写下如风。这便是了,这便是我经过你,你见过我的证据了。

书上说:遇者,不期而会也。心下欢喜,原来这样美好:不期待,不约定,不预想,茫茫人海,何其有幸就这样遇到了你。

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 篇9

一“、传神”: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意

“传神”,就是教师利用适切的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情意。课堂中,在丰满的“形”中一层层深入,“神”渐渐浮现,由模糊走向清晰,从而真正抓住散文教学的精髓。

1.感受“神”之影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文章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如《田园诗情》一课,揭题后学生交流眼前浮想的画面。然后读文,想想荷兰给自己的印象,这样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粗浅感知。然后进一步理清写作顺序,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浓缩成标题式,有:奶牛天地、奔驰骏马、家禽乐园、宁静夜晚,当然列标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再将文题与内容观照,弄清这篇文章是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荷兰的田园风光,首尾的总写与呼应对荷兰的田园风光有了进一步整体的感受。再如,教师将第二课时导入的复习与本课的“神”相链接,在开篇中就唤醒朦胧的感受。《田园诗情》一课,通过想象画面朗读这两组词组“仪态端庄的老牛、骠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如丝绒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天堂般的绿色草原、鲜艳的郁金香、野草遮掩着的运河”,集中播放荷兰如诗如画的风光,内在的神韵也在心中若隐若现。

2.体悟“神”之真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循其形,入其里”,在“活画”中,体会了诗画意境,然后进一步推进,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体察作者的情感,探明散文的内在精髓。如精读《田园诗情》,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象,然后浏览第2自然段,这样的奶牛图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想想喜欢的理由。学生交流牛犊、老牛的句子时结合“活泼顽皮“”仪态端庄”想象自己就是小牛犊会怎样顽皮,父母就是老牛仪态端庄的样子。再读这部分,体会这样的意境带来的感受。在这样的聚焦词语,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补充中,那种家的幸福温馨之感自然流淌出来,相机再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样的“神”丰满厚实了。

3.析出“神”之形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主题、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散文的“神”。这就是文眼,也是“神”眼。这些点睛之笔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挑破“点睛”之笔,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散文之“神”。如《田园诗情》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散文的“神”眼,在已经通过一系列意象感悟荷兰的幸福、自由、悠闲、宁静后,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一定能透过景看到情,透过田园看到诗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卡尔·恰佩克。他在荷兰游历时,写下这篇文章。当时,作者的家乡正在遭受战争的侵扰,人们不得安宁。他写下这样的文字,仅仅是介绍荷兰吗?”学生一定能透视出景物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对自由、平静、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二“、长言”:迁移言语表达的智慧

“长言”,在这里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语言文字的实践应是对文本语言文字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文本语言表达方法运用、内化的过程,是学了本节课获得的语言的生长。但在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源头,只是为了升华文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只是一种写的练习,这种语言能力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没有看到学习此文本后独特的生长点,提高点。这种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一种伪实践,从生长角度看是一种低效的徘徊。作为抒情类写景散文,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实现语言的生长呢?

1. 传神词语中寻找

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并将这种对文字的敏感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涵养,这也是语言的一种生长。

《槐乡五月》是三年级上册的景物类散文,文中多处传神之词值得品味。第1自然段感受槐花的香时,教师让学生读读体现槐花香的语句,然后想想句中哪个词语很特别,表达了怎样特殊的感受?学生体会到“浸”的特别之处:“浸”是物体没在水里,而水可以看见,可以摸着。这里说槐乡浸在香海中,就让人感到这种表达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如:香味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了;香味令人陶醉,一直香到心里了;整个槐乡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香味。然后再想象整个槐乡浸在香海中的情景,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巧妙地达到由香悟浸、由浸悟香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词语感受经验,再寻找文中类似特别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特殊感受?学生自然关注到文中“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中的“飘”体会到槐乡孩子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发现写作的秘密,写景时,可以运用能传达神韵的动词,往往会更加生动。最后,学生进行练习。读描写广玉兰的句子,填写一个动词,说说怎样传神。“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出来。”这样学生的品词用词能力达到历练和生长。

2. 形神结合处寻找

散文文辞优美,语言韵味十足。散文形散神聚,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约束。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寻找散文类各年段语言学习和练笔的点。

片段一:

交流第4自然段

1. 除了骏马,还有许多家畜,它们哪里吸引你?

2. 老师把这一段换了一种形式排列(诗的形式),我们一起合作读。

3.经过这样一排列,感觉读起来怎样?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美感的不仅仅是排列,还有句子的表达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4.像这样有对称感的句子还有很多,浏览第2自然段,找一找。

交流中出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说说在哪里找到了对称?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正在低头吃草;有的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

(点拨推进:结构相似,尽管字数不同,读起来仍朗朗上口。)

5.发现这样的特点,咱们也来试试,使句子工整对称。看一看。

绵羊那么悠然自得,小鸡、长毛山羊显得多么安闲,它们又有哪些具体的活动状态,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展开想象也写上几句,注意表达形式的对称。

本课语言工整对称,富有节奏美。因此,将感受语言的美到发现如何表达这样的美,以及运用展示这样的美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

3.析神总结中寻找

岁月将母爱镌刻经典抒情散文 篇10

夜深人静,夏风偷袭,无法入眠。突然想起今天属于母亲,我匆匆打开心灵之窗,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故事,一股脑在我记忆深处回荡。

树木,用年轮记下岁月;时钟,用脚步记下历史;而我,用感恩将您的爱镌刻在岁月里。无论身处天涯海角,每每想起你,心就会潮湿。我总以为我的记忆能铭刻你的一切,可笔锋触及到那远去的岁月时,才发现我苍白的文字竟无法描绘您那单薄的身影,佝偻的身躯,拼搏的艰辛。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弹指一挥间,我悄然长大。为了理想,我不得远离了您和您驻守的老家。我清楚记得每一次背上行囊,踏上远去列车的那一刻,透过厚厚的玻璃窗,我看到那滴滴清泪潜到您的双眸,湿透我的心。您无法控制的晶莹泪花是割舍不断的丝丝牵挂;您久久挥舞的瘦弱手臂是诠释母爱的永恒风景;您万千嘱咐的话语是今生前行的诤言细语。

曾几何时,您总是在煤油灯下,借着那微弱的光,为我编织过冬的毛衣。那丝丝相连的一针一线,永远寄托着您的爱语,您的温暖,您的思念。您总说,如果我是个男孩该多好,曾经我因此埋怨过;但是现在我才理解,如果那样您就可以少生两个孩子,您就可以少一点生活的劳累,早一点享受晚年的幸福。

曾几何时,您总是在庄稼地里,顶着炎炎烈日,春种秋收,汗流浃背,无怨无悔。夜深人静,您不知疲惫,还教我们姐弟认字,计算,画画,唱歌。一柄收割的铁镰,是您弯身佝偻的姿势;一盏昏暗的油灯,是您编织爱心的等待;一弯如钩的残月,是您秋收忙碌的身姿。

不知疲倦的您,无论耕耘在哪一寸土地,都会百草丰茂。您的身影就是一首百听不厌的轻音乐;您的脊背就是一副百看不厌的写意画,您的笑脸就是一首百读不厌的抒情诗。

曾经,我和弟弟冒昧的想把您请进城里,可是我们的想法被你拒绝,甚至是责备。您不喜欢城里人的冷漠无情,找不到远亲不如近邻的热情;您不喜欢城里人的过分讲究,找不到乡村来去自如的自由;您不喜欢城里人的铺张浪费,找不到客居温馨陋室的喜悦……当我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品著名茶,听着音乐,提笔书写着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日子时,我的思绪如一坛百年陈酿,那浓郁的清香,不醉人,可醉心。

母亲啊,你的头上找不到一根黑发,你的额头找不到一块平地。是我们姐弟让您劳心费神,岁月过早染白您的秀发;是我们姐弟让您日夜牵挂,皱纹过早爬上您的额头。我亲爱的母亲啊,我好想用我稚拙的文字写下对您的思念,对您的祝福!我好想用我的无力的爱回赠您厚重的爱,幻化成一股无穷的力量,还你幸福,促我奋进!

走在前行的路上,我时常听见您轻声的呼唤,唤我回家。躺在舒适的床上,我时常想念您为我掩紧被角,给我温暖。忙碌的日子,只有想您的这一刻,我的心如此静谧,静得让我心如止水;浮躁的岁月,只有和您相依的日子,我的心才淡泊宁静,忘记了所有世俗纷争。

小学语文抒情性散文教学初探 篇11

一、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一)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如在《可爱的草塘》一文的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题眼“可爱”设问:草塘的“可爱”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草塘的“可爱”表现在:景色之美丽,物产之丰富,风光之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分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二)以过渡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白杨》一文虽然只有900多字,但状物、写人、抒情、论理的内容很大,因此教此文时可直奔过渡句:“爸爸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贯穿了全篇。紧紧抓住这一线索,就将“形”穿起来了。因此,本文的阅读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懂得怎样介绍白杨,第二步懂得怎样表白爸爸的心。同时让学生懂得,全文先由外到内揭示白杨的品质,再由物及人展示边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

这样,从整体着眼组织阅读,学生既理清了文章脉络,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初步学会了此类课文分段的基本方法。

二、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一)抓重点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很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就得从理解词语入手。如教《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教师应抓住“雪中送炭”这个词设问:什么叫“雪中送炭”?战士们把什么称作“雪中送炭”?引导学生讨论清楚:大娘在战士们饿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在猛烈的炮火中送打糕到阵地上,这种“雪中送炭”就是慈母般的关怀。

同时,还可以抓住“唯一”一词,设置问题:当敌机轰炸时,大娘为什么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呢?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在大娘心中,志愿军和小孙孙谁重要?让学生品析词义,分析课文,了解小孙孙是大娘仅有的亲人。但在面临敌机轰炸的危险时,在自己唯一的亲人和志愿军伤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先救下了志愿军伤员,为此,她心爱的小孙孙被敌机炸死了。在大娘的心中,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安危比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还重要。通过分析重点词,学生深深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如山高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二)品味中心句的含义

散文中有些重点句子具有言外之意,含而不露,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如《白杨》一文中“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这一句话,表面上看是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意愿、志向,实际上这里爸爸的“心”应指自己像白杨一样,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同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像白杨一样,在边疆安居乐业,也就是希望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对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务必引导学生一步步品析、体会。

三、读出感情,品出情理,加深体会,融入文中

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等,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是悲伤的,同情的或者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要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读出“神韵”

我国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结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的优美、动人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

(二)注意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抒发自己的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四、读写结合,加深体会,体现抒情散文的示范功能

岁月静好,伴你到老抒情散文 篇12

时间倔强地从指缝间偷偷溜走。

时间,是一把冰凉的刀,残忍地在脸上刻下一道道伤痕;时间,是一盒纯白的染料,无情地将青丝染成霜华。

渐渐地,渐渐地,你老了,没有笑靥如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肆虐布满脸颊。你说:“这也是一种美”,是啊,很美,美得苍白无力。

渐渐地,渐渐地,你老了,昔日的纤纤细手成了如今的沟壑成渠,你说:“这是岁月的痕迹,也美”,是啊,很美,美得让人心碎。

“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当别人坐在树下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你还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待到子孙天各一方是,你却还守在回家的路上,默默遥望远方;当别人热热闹闹地走后,你仍就在那里,守着孤独,守着岁月,守着子孙回家的小路,守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儿时的我,总是喜欢走在你前面,因为一回头便可见你如沐春风的笑容,慈爱的目光;因为不管我有多远,有多久,你都在我身后,默默无言的守候。可是,现在的我好怕,我不敢再继续向前,我好怕,真的好怕,怕我一回头就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影,眼前只剩下斑驳残缺的记忆,独留我一人在孤独、迷惘的`徘徊。

时间太快,我总是追不到;回忆太美,我却一直失忆。

亲爱的你,经回家的小路,你不再翘首以盼。我会陪在身旁,直到我白色婚纱手捧玫瑰,直到我搀着你的手迈不开蹒跚的步履,直到,你在天堂我默默为你祈祷。

轻狂岁月优秀作文 篇13

布谷鸟唱起了春天的歌谣,蛙声带给夏夜一丝喧闹,落红无情,落叶无声,是属于秋天的律动。白雪皑皑,从来不曾辜负冬的等待,那份纯洁的爱。

你见没见过微风拂过麦田后荡起的波浪,你见没见过雨过天晴后水坑泛起的闪闪光芒。象少年的眸子般明亮,纯真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天空有蓝色的格调,象一首欧洲古典音乐,没有伏特加的浓烈。沉郁的蓝,清新自然。

每天看太阳东升西落,迎来朝霞,送走晚霞。循环的过着每一天。一张张熟悉的脸,每天都有不同的感觉。

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向哪一边,不知有没有同伴,不知下一站后是哪一站,不知什么时候到终点。

校园里简单快乐的少年喜欢靠在窗边,凭思绪飞扬,用手中的油彩描绘心中的蓝天,告别了球场上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个莽撞少年,什么时候听的不在是歌曲,而是在享受音乐的旋律,每一首歌的情感,《彩虹》背后的那片蓝天。

怀念起了天边的那颗启明星,每天都满心欢喜的期待黎明。怀念起每天上学路上取暖的篝火,和放学后一群群的身影。那时我们象栀子花一般,开心的过着每一天。踏着不同的步调,哼着不同的歌谣。有无限嚣张的火力和征服一切的欲望。时间是有耐心的,它不会因你的留恋而停在某一瞬间。烟花易冷,不久我们又会见到烟花一张张的笑脸,可人的容颜,又是一年。十八岁读懂了些什么,收获了些什么。

岁月轻狂的抒情散文 篇14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那如何品尝散文的“果汁”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让散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美。宋朝著名的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里说:“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若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盈盈”道出了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山有肃穆之静态美, 水亦有柔清之动态美, 都是大自然灵异到极致的美。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细细观察, 慢慢品玩, 认认真真地领悟, 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美的妙处。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细心察景呢?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可以说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体悟, 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从苏诗中, 我们可以知道, 站在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高处与低处, 就会产生正看与斜视、远眺与近看, 仰望与俯瞰的不同视觉效果。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局部与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 去更深层次地把握山水的整体。事实上, 除了调动视觉, 我们还可以调动听觉、嗅觉、触觉、感觉, 从颜色、气味、 形态、声音、感受等方面去观赏山水, 多层次地去品玩山水之美。

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大自然中, “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首即拾, 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幻化成“醉人的绿”?这与作者细致地观察景物分不开。接着, 教师可以用简笔画一张作者的游踪图, 引导学生追随作者的足迹去观察景物的特征。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而是先写梅雨瀑为下文作铺垫。作者先写站在水边, 仰望瀑布; 次写来到梅雨亭正面平视瀑布;再写站在亭上俯瞰梅雨潭。 这样, 课文在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角度, 从局部到整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梅雨潭充满诗意的美。不仅如此, 作者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从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做了细致而逼真的描绘, 于是便有了那“醉人的、奇异的、令人不可琢磨的绿”。

二、移情品情美

伟大的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 个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附染在景物上, 情悲则景黯淡, 情喜则景亮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所以, 我们要品味作者真情所在, 就要移情入景, 移情入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感情充沛, 蕴籍深厚, 是散文中的精品。所以, 在学习他的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我们可以与《绿》进行比较教学。 在《绿》中, 作者在当时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 觉得国家民族有望了, 不觉欣喜万分。作者带着那份欣喜, 游了梅雨潭。 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呀”, 反复地呼唤, 呈现了空前的抒情高潮, 表达了对绿由衷的赞叹, 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而在《荷塘月色》中, 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悲愤, 想参加革命又不敢参加的纠结,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孤独苦闷带进文中, 将淡淡的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情感基调忧愁低沉, 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 令人读后伤感不已。同是写景抒情散文, 《绿》的文韵热烈绚丽, 而《荷塘月色》却幽深灰暗, 这是作者的游情不同所致。

三、深思悟理美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文的“神”总是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景、 品味真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挖掘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细心推敲揣摩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 反复品读这些能体现作者思想精髓的句子, 而这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语言深刻, 充满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 从而理解了作者史铁生在对地坛公园春华秋实和一草一木的不同感受中, 经过长期的沉思流连, 对人生百态和命运有了深切体悟, 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也使我们体会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真正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写景抒情散文时, 必须凭借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 充分挖掘和利用作品的人文因素, 让学生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 感悟人生哲理, 培养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摘要: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从细察观景美、移情品情美、深思悟理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期对语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文教育,细察,移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高校大学语文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上一篇:800字作文遗嘱血案下一篇:人车对话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