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初中散文

2024-09-11

温暖的初中散文(共12篇)

温暖的初中散文 篇1

温暖的初中散文

快卒业时,同窗们的思惟开端波动,价值不雅不雅念也有变革,逐渐对工作有本身的断定。对于师长教师和家长公认的勤奋耐劳的“好学生”,他们也开端慢慢不认为然,不再是习惯的尊敬和敬偑。

初三下学期,昏天暗地。父母的殷切等待,对本身背水一战般的苛求,使我成了一根赓续绷紧的弦。日常平常进修办法灵活,此刻却生怕有一丝的松弛。为了避免将来有任何遗憾和懊悔,我苦学不止。那几个月,我废寝忘食,几乎夜夜合衣而卧,甚至很少措辞。本来就是内向的性格,那时已是自闭。

初三的最后两节自习课,师长教师不在,班级出现完全的“自由”状况。一片嘈杂、纷乱。我仍然和往常一样专一攻读。持续开夜车,疲惫不堪,不知不觉中,脑筋一片空白,开端打起了打盹儿儿。

一声歧视、冷淡的嘲笑,逼真地在我的.耳边响起,在我模糊的意识里,那么的清楚和残暴。我猛地被惊醒了,认为到了怎么回事。家道的贫寒、性格的孤介,敏感而强烈的自负心,使我有了过激的反响。心仿佛在刹时被人撕成了碎片,在末路怒和耻辱中颤抖着,一片血肉模糊的苦楚悲哀。我已经看不进去书了,完全没有对抗的力量。

那时,他的话语,象不测的出现和煦的春风,熔化了我心里不该存在的冰霜。我依旧做着演习,有无声的感激,却说不出任何的什么。

这时听到去世后一个男生的声音:“你们怎么回事?这么大年夜大年夜声措辞?没看到有的同窗还要进修吗?”是通俗得令人忽视的良。记得在我当班长的时刻,创造小组长里数他最负责,仁慈而有义务感。在我总结的时刻曾在全班提过他的表示,从那往后,他就更积极负责了。

年少的我所须要的其实并不多。只要一点点的温暖和存眷,就足以使我去克服那仿佛坚弗成摧的障碍,发挥潜在的力量,产生美好的向上的欲望。毎小我都是如斯吧,都是那么欲望别人的认同和赞赏。

如今,我可以很沉着地回想那段年少的时光了。所有的暗影,都逐渐变淡了,消掉落了。尽管它们曾经在心中占据了那样重要的地位。而那些点点滴滴的感激,却始终披发着馨喷喷鼻,成为记忆里的永恒。

温暖的初中散文 篇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杨绛作品《老王》。许多老师在教学此文时,多以老王的“苦”和“善”为重点,讲普通百姓的善良,讲作家对普通百姓的同情。然而,透过文字的平静叙述,在字里行间,我们更要感受的是那个时代一位普通百

骨刺,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途径,解决问题的环节。因而,善于争议也是一种素质和能力。语文课堂上的争议,还具有其特殊意义,即争议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所以,教师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前沿思维,在课堂内大胆放手,空出时间,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争个面红耳赤、酣畅淋漓、水落石出。不过,教师不能做局外人,不能做“清道夫”,而要紧紧握住“操纵杆”,把握航向,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去争议。在争议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辨别能力,从而促使语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有“独立东风看牡丹”之雄姿。

我在教蒲松龄的《狼》时,问学生:“狼是狡猾还是愚蠢的?”学生中产生了两种观点。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争论。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们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针对性。这样的争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极具效果的。

争议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是反映一种整体的素质。如能增强学生“以理服人”的意识,注重事实和根据,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能力;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不抱对立情绪,不仅不仇视不同意见者,而且能抱着宽容的态度,耐心倾听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其正确部分,既敢于坚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还可以提高学生在争议中的美学修养,重视参与争议中的风度举止,使用文明语言,不指手画脚,不打断别人的话,不做吹胡子瞪眼之类的行为举止……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争议不仅大有益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大有利于实现学生们整体素质的优化。

二、运用教学机智,指点乐于争议的方法

激烈的课堂争议,大略一看仿佛众说纷纭、错综复杂、迷离扑朔,其实,稍做梳理归纳,就不难看出有“水火不容”,有“各执一词”,更有的是“貌离神合”或“殊途同归”。这时,教师的调控策略,全在于获取反馈信息,认清不同意见的思维流向,“分洪引流”,善于疏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应变,使一些学生在争议中进一步提高分析、综合、推理的能力,达到明辨事理、加深理解课文、推进读写训练的目的。

(一)“水火不容”之争,扶正匡谬,择优汰劣。姓的不幸,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不幸,而由此作家在与老王的交往中,共同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温暖,对于那个时代,就像星星之火般稀少和珍贵;对于作家,对于老王,更是留下了人生中不可磨灭的温暖记忆。

《老王》实际上是讲两个善良人的故事。老王是善良的。课文中这样叙述说:“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

对有的问题,学生会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导致彼此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对这些争论,教师可以用淘汰法引导学生去扶正匡谬。

(二)“各执一词”之争,组织辩论,追求多果。

对有的问题,学生思维流向呈辐射状散布,多种意见,各执一端,不是以“是”、“非”两方面可以归纳的。

我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哈尔威船长救出众人后放弃自救与船共亡的举动,学生中有好几种观点,经过梳理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认为值得,二是认为不值。学生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课堂陷入僵局,无法控制。我灵机一动,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甲、乙组,由两组各选三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一方面深掘了主题,让学生知道无论是与船共亡还是实施自救都要有各自的合理性,都要彰显哈尔威船长永恒的人格魅力,这样一来使课堂增色良多。

(三)“貌离神合”之争,走进资料,溯原探因。

有的课堂争议,意见截然相反,但究其思维轨迹,却仍然能汇合到一起,可谓“貌离神合”,教师不需直接点破,不妨把视觉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相关佐证,溯本求原。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诱导学生使“貌离”之物达到“神合”之境界。

我在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当讲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学生产生争议。有的学生认为天上没有人间好,天上清冷;有的学生却认为天上比人间好,人间清冷。两者好像都有道理,如果不充分了解苏轼的身平遭遇和他的思想性格,就此争论下去毫无结果,也毫无意义。于是教师布置学生课后走进资料,熟悉苏轼。最后形成一致观点,即天上人间一样清冷。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无形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到合理的答案。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便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这是因为他们开始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而自我意识的自觉性又有了进一步提高,这都会使他们不满足于别人告诉他们的现成结论,喜欢独立地去探求和争议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发展学生智能的转变,使他们的思维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因此,语文课堂中引入争议正如击石取火一般,让学生遇问题不盲目轻信,不浅尝辄止,往深处开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能发展个性和潜能,同时也能形成初步的辩证思维。

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他送钱先生看病,却坚决不肯拿钱。文中写道:“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这就是普通老百姓最质朴的表现,最真实的感激。

有谁会愿意平等地亲切地和老王拉家常呢?有谁会关心老王的生存状态呢?在文章叙述老王的善良中,更时时跳动着作家的善良: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陪老王说闲话;问老王的家在哪里;不要老王减半收费;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担心老王靠一个老主顾,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对老王的死充满了愧怍……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作家的善良。

但善良的人是不幸的。

老王是不幸的。他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住在荒僻的小胡同中塌败的小屋里,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又老,眼睛又不好,瞎了一只眼。唯有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可是“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文革”期间靠以活命的载客三轮车又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无依,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作家是不幸的。文化大革命中,作家一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苦痛。作家的人身自由失去了,被批斗,被诬陷,被改造。夫妻同在干校改造却无法相见,看书写书是不可能的,作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清扫厕所。在一次被批斗中还被剃成了“阴阳头”,这对于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人格伤害和侮辱。文中这样写道:“‘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如此深爱的两个人,怎会不知道他的一条腿走不得路的原因,这只能是杨先生对苦难和不幸的隐忍。淡淡的一句话,是作家的包容和平和,又何尝不是对那个痛苦时代的忘却和高尚人格的显现。因了别人的苦难,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辛酸!这是知识分子高尚人格的最佳注脚。

苦难可以改变人的生活,但改变不了人格的高贵。别人都不愿乘坐老王的车,而作家不仅坐老王的车,而且还会一路上和他亲切地说着闲话。在老王那段孤苦的人生路上,作家给予了老王朋友间甚至是亲人间的关怀与温暖。当载客三轮都被取缔的时候,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但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又是“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就是这唯一的主顾,使得老王的日子还可以凑合着过下去。正是这温暖,让“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正是这温暖,让老王在临死之前,给作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一个将死的人还有何求呢?老王用他最朴实的行动来表达他对作家的感恩,感恩作家长时间对他的亲切友好和扶助。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香油和那一枚一枚的大鸡蛋,是老王最质朴的尊重作家人格的最高形式的表达。这对于作家,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温暖呢!在那人人动荡自危的年代,在那黑白不分的年代,很多人因为惧怕政治而远离了作家夫妇,甚至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作家成了牛鬼蛇神。可是,老王还是如文革前一样,一如既往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这样被尊重的温暖又何尝不是作家精神的需要?这种温暖,在作家描述老王送香油和鸡蛋场景的肖像描写中定格并升华,令读者感动。

作者在文中写道:“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心底却还惦记着对作家的感激,这种感激的力量,这种温暖的力量,让一个垂死的人,甚至两眼都看不见路的人,一手提着一瓶香油,一手提着鸡蛋直直地僵僵地来到作家的住处,简单的动作简单的话语却愈加觉得这种温暖的珍贵,珍贵到作家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越在人性稀缺的时代,越是苦难中的微薄的温暖,越看到人性的美好和珍贵。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本色。很多经历文革磨难的人,一旦从沧桑中走出来,他们控诉,标榜,愤怒……而作家却把这一切都轻轻抹去,她用朴实的文字向世人描述人性的温暖。在她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平常,那样天经地义。但就是这些平和淡定的付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帮助的温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同是写人力车夫,在鲁迅的笔下,作家进行了无情的自我剖析。鲁迅说,人力车夫的“高大”压榨出“我”皮袍下的“小”来。在杨绛的笔下,作家也对自己进行了精神和道德上的追问。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如果真要挖出杨绛的亏欠来,她的亏欠也是来自她的善良,来自她的慈悲,来自她的睿智无法解决命运的不公。老王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在他生命的最后年头,他得到了作为人的平等和尊重,得到了他从没有料想的来自于知识分子给予的人性的温暖。作家又何尝是幸运的?可是胸怀宽广的她却把自己作为幸运的人,用自己的善良包容一切,用自己的善良播撒爱的光辉,给那些最底层的老百姓以最朴实的平等与关怀。

作家曾说:“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要坚守高尚的道德,做人的本分。”她的善良,她的睿智,她于乌云蔽天中发现人世的美好和人性的辉煌,不仅体现在《老王》中。在她的作品中,还有乐于助人的“送煤的老田”;有“公然护着我”的“大娘”;有与作者“颠倒过来”的管理员小刘;有“到厕所来的”善良者;有发还译稿的“学习组长”;有“难而又难的难友”;有“披着狼皮的羊”……作家曾在回忆中写道:“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她对“乌云的金边”的从容绘写,正是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与升华。作家用自己的文字续写俗世的温暖,让浮躁的世人和社会看到人性的善良与可贵。

温暖的初中散文 篇3

关键词:冰心;散文诗;艺术风格;艺术题材;写作手法

冰心曾说自己的“诗的女神”是“满蕴着真情,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1]。这道出了她的诗歌、散文的特色。她的散文诗也是如此。冰心说:“我平日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2]她以直白自己的思想见长。她兴之所至,“说我心中想说的话”[3]。冰心的散文诗感情纯真,像一支温暖柔美的歌谣,飘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而母亲、儿童、自然是冰心散文诗的三个基本主题,通过对这些她心目中最美、最崇高的景物、境界、感情的描写和歌颂,表现她对现实不满的情结,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冰心散文诗的艺术题材

A.讴歌童真

讴歌童真是冰心散文诗写作的题材之一。她不仅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出儿童的情态美,心灵美,而且总是用优美的笔触,在纯洁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的非凡仪态的抒写中,寄寓人生的哲理,表现对美好道德情操的追求。《梦》中抒写“横刀跃马和执笔沉思的她,原都是一个人,然而时代将这些事隔开了”。梦一样的小军人的生活结束了,回到故乡学习儿女情性,遗忆,让人心动。《往事·一》,诗人把童年时代烟台海滨的生活和北上京华后的时光,浓缩在生命树的两个圆片里。快乐的、憨嬉的、寂寞的、泛泛无着的图画,描尽的洋溢着童真和诗趣的童年生活,其间透露着诗人对人生意味的深思,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冰心的语言文学文本中,爱的哲学理念固然无不落实到具有“母爱”本质特征的文学形象上,但她又绝不仅仅是生物之爱。而儿童是冰心之“母爱”最喜寄托于上的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因其具有冰心“母爱”的理念特征,而使他们同一地具有母亲式的情怀,具有小母亲式的形象,在黑暗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展露出一缕人性尚存的“光和爱”,这就是常常被人解读为冰心笔下的儿童具有“真、善、美”或者“纯洁、天真”的那一部分内容。她笔下的“童真”,如母爱般温柔给予人们生存的“理想和信心”。

B.歌唱大自然

冰心的散文诗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她歌唱自然,对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千姿百态给予深情的描画。她总是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来描绘祖国美丽的山河。她描写在朝霭中最有古趣的泰山,也描写在暗淡的日光下徐徐走过一串骆驼的荒凉的长城。苏州一带江南水乡的景色更是使她“悠然如醉”,她写道:“江水伸入田陇,远远几架水车,一簇一簇的茅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轻波,树枝低亚,当几个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有时远见大江,江帆点点,在晓日之下,清极秀极。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通讯四》)。这里展现的是一幅清新俊美而又富有江南水乡地方特色的水墨画。

在冰心的笔下,大自然既美丽,又神秘,既是一个可心可意的美人儿,又是一片甘泉潺潺,香飘四季,叫人流连忘返的仙境。

C.“爱”是冰心散文诗的永恒主题

冰心终生都在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亲人和儿童的爱,对大自然的爱,正如她自己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4],这种爱心形成了她独有的艺术品格。在冰心的散文诗中,不管是歌颂母爱、童真,还是赞美大自然,其间都注进了诗人温软平和的“爱”的主观情调,“憧憬着‘美’和‘爱’的理想的和谐的王国”[5],理想成分大于现实。

冰心的散文诗里,对弱小贫病者充满了同情。曾说:“我对于以人类欺压人类的事,我似乎不能忍受”[6]。为着“正义”,她要“抵御”掠夺者。而她的怀念贫病的胸怀,更使她往往以慰藉者的身份出現在作品中,冰心曾在通讯中向小朋友介绍了几位在病魔纠缠下经受着严重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折磨的病友,她们是一些置身于怨望痛苦之中的幼弱病苦者。冰心在信中向小朋友发问:“扶持慰藉,是谁的责任?见此而不动心呵!空负了上天付与我们的一腔热烈的爱!”(《通讯·十五》)冰心这种对弱小者与不幸者所表现的深切同情,充分说明了在这位女作家的心中,激荡着何等炽热的爱心和挚情。

2.冰心散文诗的写作手法

A.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阿英的评价冰心的散文时说:“她的文体,在文坛上也引起极大的波动,形成当时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作风。……就是她的诗似的散文的文字,从旧式的文字方面所伸引出来的中国式的句法,也引起广大的青年的共鸣与模仿,而隐隐的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7]这用来说明冰心散文诗语言的特点很恰当。冰心散文诗的语言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具有和谐悦耳的声律美。如《往事(一)·二十》:要何必以人间暂时的花朵,来娱乐海中永久的灵魂!看天上乱星孤月,水面的晚渐朝霞,听海风夜奔,海波夜啸。比新开的花,徐流的水,其壮美的程度相去又如何?诗人精心安排声调,平仄相间,抑扬交错,使之具有和谐流畅,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冰心散文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美,她运用的是“诗似的散文的文字”。如《往事(二)·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用“滤”与“襟怀”构成动宾结构,化虚为实,寓抽象于具体,形象而生动地显示出山光松影对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显得含蓄蕴藉。

B.“自我告白”的抒情特征

冰心人格的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是她的真诚,她真诚地热爱人类,真诚地追求理想,她又真诚地把她的希望与失望都告诉人们。“自我告白”成了她的抒情特征。从这告白中,我们看到一位执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意义的文学青年的精神历程。冰心以审美标准为其道德标准,不仅意味着她在哲学上的选择和在人生价值上的取向,并且蕴含了她崇尚自然美的美学理想。这一理想,使其作品自成一种“自然率直”的美学风格。

从早期开始,冰心就以自己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全身心地涌现于读者面前,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自传成分。同时,她的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正因为她表现了真的感情。严家炎说,冰心的创作“有如满天‘繁星’,有如一江‘春水’,带给读者光亮和温暖,解人干渴,使人心安,让人慰藉”,“滋润着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心”[8]。

C.温馨的柔情与抽象的叙说相交织

“爱的哲学”使冰心沉溺在温柔恬美细婉的感情之中,使她的笔底有了像温泉水似的柔情。她的诗篇,温馨的柔情与抽象的叙说相交织,生动的意象与警策的炼句相结合,在清新的意境里包孕着哲学的睿智,于平淡的景物中隐藏着深沉的象征意义,能诱发读者的遐思,并使人面对现实。冰心的散文诗,无论是往事追忆,儿童通讯,山水游记,人物画廊,抒发的是健康、纯正、高尚、圣洁的情思,创造的是引人向上、洗涤心怀的真善美同一的境界。使人们感到分外的亲切温馨,充满浓郁的爱意,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抚慰与温暖。同时,她善于驱遣变化自如的句式和色彩缤纷的辞藻进行描绘,祖国的壮丽山川,异邦的旖旎风光,春日秋色,花晨月夕,海涛湖波,丛林小溪,写得如同一幅幅图画,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令人似乎身临其境,目不暇接。

参考文献

[1]冰 心.诗的女神.晨报副镌.1921.12.24

[2]冰 心.《冰心文集》(第二卷).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2

[3][4]卓 如.冰心全传(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茅 盾.冰心论.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黄英(阿英).谢冰心.现代中国女作家.北新书局.1931.04

陌生温暖的散文 篇4

陌生温暖

入冬前,我去买成捆大葱,称好就准备准备拿回家再收拾。旁边一位老太太对我说:“闺女,就在这儿把大葱的烂叶剥去,捆成一小把理好,垃圾箱就在旁边,回家直接晾在阳台上就省事多了。”

刚下过一场雪,路车站台的积雪环卫工人还没来得及清扫干净。上车时,我一不留神脚滑差点摔倒。情急之下,我下意识伸手抓住前面一位陌生男士的衣袖,差点把他也带倒。他转身把我扶住,待我站稳后随即松开手。我尴尬地说了声:“谢谢!”他冲我淡淡一笑。

独自一人去逛街。试穿一件大衣,我在黑、灰颜色之间取舍不定。一位打扮时髦年轻的小姑娘也在我身旁试衣。她看着在试衣镜中犹豫不定的我,笑着说:“你穿这件黑色的好看,很衬你的肤色和气质。”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冬日里的一道暖阳给我的心间注入一丝温情,被一种温暖的感觉紧紧包裹。都说世态炎凉,人情薄凉,人心叵测。大千世界,更多的是萍水相逢,偶然相遇和擦肩而过的一面之缘。其实很多时候,当有人远离亲朋身临险境和困阻中,热切期待着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给与自己关爱时,哪怕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淡淡的微笑,都会给需要关爱帮助的人带来一抹温暖,让他或她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激发战胜困境的勇气。这些自发的无意识的善小之举,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平凡的一点儿都不陌生。小温暖会慢慢改变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的心态,让其渐渐放下对于陌生人的戒备和防范,不再顾忌和猜疑,愿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世界美好温馨的一面。

风雨无情,天地有爱,没有太阳的世界只能是冰冷漆黑的夜晚,没有暖阳的冬季更多的是冻彻心骨的`寒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是世间永恒的主题,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传递一份关爱和温暖,我们的心灵将不再陌生,距离不再遥远。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关爱和信任,或许,一个人的关爱和温暖很渺小,渺小到不足挂齿,但每个人的爱心汇聚起来的光和热足以照亮黑夜,温暖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温暖的答卷散文 篇5

五一小长假,我们十一个驴友相约去保山,穿越高黎贡山的南斋公房。为了赶回上班,我们从林家铺乘车,舟车劳顿地赶到保山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不能继续赶了。于是通过美团搜索,决定在保山市新客运站下面的龙韵宾馆投宿。

驱车到达龙韵宾馆,疲惫不堪的我们叽叽喳喳地下了车。在停车时,车子左前轮不小心被铁板卡住,怎么也弄不出来,车进不能进,退又退不了。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酒店服务员赶来了,见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女孩,大家都不怎么搭理她。女孩看看我们,绕着车子走了一圈,微笑着说:“不用着急,我来处理。”她不断想办法,熟练地指挥,还请来了维修工,用高压千斤顶顶住,铁板才移了出来,车总算顺利停好。

进入宾馆大厅,大厅干净整洁,沙发茶几等物件摆放得恰到好处。

“坐了这么久的车,都累了吧?”店长笑意盈盈,一边问候一边熟练地办理住宿手续。那个店长,二十五六,典型的九零后,人长得清秀,衣着大方而时尚。办手续的整个过程脸上都带着笑意,让我们陌生感顿消。

进入房间,东西随手一放,胡乱洗漱一番便睡去。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匆忙收拾随身物品放进包里,便集合乘车,继续往回赶。

行至安宁时,同行的小蚂蚁突然叫起来:“哎呀,307号房是哪两个住?昨晚留宿的店家发来信息,说房内靠墙那张床的枕头下落下了一个黑色点缀着绿色小花的钱夹!”我心咯噔一下,那不正是我们住的房间我睡的床嘛,难道会是我的钱夹?

为了确认落下的钱夹是我的,连忙揪过背包,上下里外地翻,没见钱夹。冲锋衣拿出来抖了抖,还是没有。

“哎呀,五个未接来电,全是店长打的!”

“赶快问问,是谁落下的钱夹!”

“谁那么不小心啊,这么贵重的东西都会落下!”

整车的人都跟着急起来。

我急切地说:“307是我跟小蚂蚁住,那个钱夹是我的!小蚂蚁,快把店家的电话号码给我!”

“你呀,就是个马大哈。只会提醒我别落东西,自己反而落下了。万一服务员把钱夹藏起来,看你怎么办!”小蚂蚁嗔怪道。

“你赶快与店长联系,让她把钱夹快递过来!”专心开车的阳光提醒了我。

“如果她不寄过来,那我的麻烦可大了!”我担心起来。

“既然她会发信息、打电话告知,那就应该会还给你。”静静的这番话让我释怀。

“还好,小蚂蚁昨晚与店长联系住宿时留下了联系方式,不然就完了。失了现金事小,丢了身份证、银行卡、医保卡麻烦可就大了。”我感激地说。

小蚂蚁马上给了我店长的电话号码。电话打过去,店长礼貌而详细地向我描述了钱夹的款式、颜色及里面的物件,并准确地报出了我的身份证号。证实了就是我的钱夹后,600多元现金是否要回已不抱希望,唯一的想法是要回身份证和两张卡。当我与对方说出我的想法时,没想到店长笑了,语气坚定地对我说:“姐,请把你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发给我,钱夹及里面的身份证和两张卡我发快递给你,里面的现金共有690元,我微信转账给你,以免遗失。你看这样处理行吗?”这可是意外中的意外。

“当然好了!当然好了!感恩您!感谢你!”一向伶牙俐齿的`我,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我把地址和联系方式编辑好刚发出去,手机没电了。

回到家,放下包,顾不上旅途劳累,我连忙给手机插上充电器,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屏幕上立刻显示一条未读信息,打开一看,是快递单的照片。微信上跳出请求加好友的信息,我马上同意添加,立刻收到龙韵宾馆店长发来的笑脸和问候的话,确认是我后,就把690元钱通过微信转账给了我。收钱的那一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连发了三条“感恩你”的信息过去。店长回复的话再次感动了我。“这钱本来就是你的,不用客气。”

两天后,我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正是我那失而复得的钱夹,里面的医保卡、信用卡和身份证原封不动地按原先顺序排列着,好像在对我笑。我连忙把钱夹抱在怀里,久久舍不得放下。那钱夹上,仿佛还有店长的手温。

温暖不远的散文 篇6

彩排那天站在远处透过排球网一环一环的空隙看他们放声歌唱。这次的大合唱我没有参加,硬要说理由的话便是我不愿接受审视的目光。那抹伤痛不知何时起已经无法抹灭,但我并没有自卑,她离开之后便再也没有过。

十六岁时脸上突然疯长痘痘,以为只是单纯的皮肤过敏用错了药谁知恶化成皮肤病。后来但凡出门都必须同口罩相依为命,别无选择。行人和同学经常投来探寻的目光,不敢想象摘去口罩后他们的吃惊表情以及淡淡的同情。我曾吓哭了后座的女生,造事的人便流传我的病是传染病。结果同桌离我而去,班上同学也刻意与我保持距离。

本该是有滋有味的青春时光,那些无忧无虑的笑容以及不加束缚的泪水却都不属于我。面无表情之下隐藏的是一颗卑微的心。十六岁的我不合群,怕别人轻而易举触动我的伤悲。

浸没于冷落的忧郁日子里温暖只得轻轻一瓣,像阳光那样只拾得一缕,若不是放在尘埃中晾晒是难有形迹的。我承认,她和善的微笑点c亮我阴郁的天空。抓住那浅薄的阳光,一直向前之后有了此时不再自卑的自己。

小三门里选了体育。喜欢奔跑在阳光下大口大口喘气,肺疼得快要撕裂的.刺激感;也喜欢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蹦一跳的绝望;不管哪一种都不及孑然一身穿梭在同学行人的陌生浪潮。

测试引体向上那天一个男生试了很多次都过不了三个,颜溪白眼翻飞,大骂:“长手长脚跟只吊青蛙似的。”所有人都被她逗笑,她惊叫一声你笑了,才发现居然也包括我。我别开头去,心底确实投入一颗小石子,涟漪阵阵。很奇怪戴着口罩她竟能觉察到吗?

第二天她又来找我做准备活动,一双眼睛神采奕奕。那种自信是我一直缺乏亦是一直渴望的。远离几步她就追几步过来,我淡淡的问:“你不怕我传染?”“那么荒谬的传言白痴才信!”她不怕不信的态度越发勾起心底的伤感,我很想逃,目光却无法从她甩动的马尾上离开,一下一下,仿佛驱走本不该存在的忧郁。

短跑赛中我得了第一,她对我说你好强!同赛的人投我赞赏的笑容,甚至有人对我下战书要再赛一局。心里很感动,可是为什么要肯定我,明明只是陌生人为什么要寄来温暖的问候?我回避着颜溪,回避着不忍贴上同情标签的关怀。就是那么淡漠,我以为任何接近我的人都会拿着我的自卑肆意践踏。

直到转学前一天她还向她的朋友介绍我。她们的笑一律那么甜美,她们的眼神没有一丝一毫的波澜。一直在寻找的感觉瞬时迎面扑来,我触摸到风吹过衣衫的清凉。终于问出许久想问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帮我?”她嘿嘿一笑:“早说过你的声音很好听啊!”

她走了,列表里的消息也不再跳动。她仿佛只是来完成开导我的使命,不愿多留一秒,也不刻下无法忘怀的记忆。幸好,对她的感恩不是爱,虽未曾亲口说句谢谢,但我没忘十六岁那年得到的温暖都存感激。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式的思考 篇7

一、“读”是散文学习的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将“读”这个字作为前提和基础。对于散文学习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若将“读”这个字剥离出去,那么教学将毫无成效。综观中国传统文学,散文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魅力和风采也并非一句话可以说尽。放眼望去,散文在色调上如同素描一般, 在交流特点上如同谈心一样。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其中所包蕴的是无尽的大千世界,而其创作手法同样是千变万化、无所滞碍。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的文章, 同时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那些短小精悍、一字千金的散文作品来说,可以采取诵读的办法;而对于那些字数较多、叙事性特点较为明显的作品来说,速读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办法。除了最基本的速读与诵读分类,教师还可以提出探索型阅读、比较式阅读以及创新型阅读等多种模式,也就是说,不同的文章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一篇散文并不一定非要用某一种阅读方法, 可以视教学环节的推移而随时对阅读方法加以调整,使课堂效能发挥到最大。除之以外,还应该注意到自身范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使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学生速读以及对阅读的反思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回味中逐步深入到散文内涵之中,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

二、“感”是散文学习的特色

首先,教师应当使学生掌握感知形象与情感的技巧。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来说,客观世界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在文章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让作品流传千古而不朽。所以在散文教学时,教师同样应指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在深入阅读文本作品时,了解文本中的情感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实现细致感知的效果。对于文本作品里面所提到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要进行基于情感的分析,从而和作者思想达到跨越时空的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里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它当然也可以拿来为散文教学所应用,并且易于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有机会在观察中进行体验,从而找到人生的感悟。比如在学习《白杨礼赞》 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展示的办法,将白杨的生存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更具体地感知其高尚品格,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教师应当使学生了解把握形象和情感的技巧,特别是了解寻找文脉的技巧。文脉也就是行文脉络,是散文形成的纽带。 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重点也就是文眼上,明确作者创作文章的主观意图以及意图之下的审美理想,以作者的思路为思路,贯穿起文章的情感线索。对于任何一篇散文作品来说,均需要学生联系到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寻求作者的情感点,站在宏观角度把握文章情感, 以及情感带动下的主旨,使学生主动思考下述类型的问题: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这篇文章里面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是怎样的等。

三、“言”是散文学习的收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领悟语言和驾驭语言是最后的阶段。对于一篇成功的散文作品来说,其语言应用总是那么凝练精确,或者朴素厚重,或者明快清新,让读者在有亲切感人之想的同时,体会到语言应用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散文大家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或者豪放,或者婉约,或者细腻,或者宏大,都能够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比如在《阿里山纪行》这篇文章里面,优美的文句层出不穷,不胜枚举,随便拿出一段来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范式,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 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等,非常优美。而在文言文散文里面,优美的文句同样数不胜数,比如《与朱元思书》 里面提到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樱樱成韵”等,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玲珑。

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巧妙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寓情于景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为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导入方向。 与具体讲述人物故事的小说不同,散文是通过描述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导入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渲染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刻的理解文章,鉴赏文章。比如,学习《春》时,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春天的风景图或者播放一段初春万物复苏的简短视频,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与散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这样就点燃了学生对散文《春》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抛出问题:同学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然后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甲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学生乙说:“春天是活力四射的季节,冬雪融化了,燕子飞回来了,人们精神也抖擞了。”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就此引出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春天充满生机,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是个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季节。那么让我们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

二、品读课文,感受散文魅力

散文虽然没有诗歌的韵律感,但是散文语言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散文的阅读必须要带有感情,并且要自己逐渐揣摩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才更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仍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对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独特魅力进行分析。首先,教师让学生默读一遍文章,并提出问题:文章中描述了哪些景物?文章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散文。然后,教师给学生范读一遍,并为学生讲解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仅一句话就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遍地花开的景象,比喻则将花的颜色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最后,教师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散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录音朗读的节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感情,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断地有感情地阅读并且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

三、寻找文眼,感悟散文内涵

到初中阶段为止,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有明显线索或主题的记人叙事的文章。而散文的写作形式比较散,文章的线索或主旨不易找到,这对刚刚开始学习散文的学生来说更是有难度。寻找散文的文章线索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散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个线索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眼是窥看散文思想主题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凝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来说,寻找散文的文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寻找文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章关键句找文眼。一般情况下,一篇散文都有表达主题的关键句子,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北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就是文章的关键句,“温晴”一词就是文章的文眼和线索,提挈全文,下文的描写皆是围绕这一特点展开。二是从文章题目中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文眼,是文章思想主旨的深刻体现。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其题目中的“白杨”就是文章的文眼,作者紧紧围绕“白杨”这一文眼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文章三次写到“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遍的一种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文眼与感情紧密结合,学生找到文眼就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散文属于艺术的范畴,那么散文的创作也是来源于生活,欣赏散文就是在欣赏生活。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散文中感受各种文化,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审美力。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散文的热情和兴趣,致使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便学生的体会不正确,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思想感情,引领学生进入散文营造的感情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温暖的冬天抒情散文 篇9

与漂亮的女生同桌,是件愉快的事情。

她也拉过一把椅子在我对面坐下,把两只白白的小手贴近炉子烤着。“今天你值日?”她说话时一脸稚气,那个年代的女孩,说话的感觉都是那样的,她白净的脸似乎比平时更白了,我想一定是走路时冻的。额前的几缕头发和睫毛上挂着白霜,使她那乌溜溜的黑眼睛更加好看,薄薄的嘴唇被冻得微微发紫,极像一幅俄罗斯少女的肖像油画,太美了!我心摇曳地暗自赞叹。只恨我当时还是个初二的学生,没有能力用更多精美的词汇来形容她的美丽。当我看她粲然一笑时,才惶惶地应了一声。我想一定是我失神的样子把她逗笑了。她眨了眨眼睛把白白的小手翻过来继续取暖,“这炉子让你生得挺热的。”她说。

她头发和睫毛上的白霜开始变成一颗颗小小的水珠儿,晶莹剔透,白净的脸上开始泛起了微红,她的美,眨眼间生动起来。我仍是失神地看着她,透过炉子上面蜿蜒上升的热气,她的面容变得飘忽起来,让我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恍惚间,我似乎真的把眼前的她当成了一幅油画,我似乎忘了我的存在,我的手竟然鬼使神差般的伸了过去,在她姣好的脸上轻轻摸了一下:“你长得真漂亮!”

她被我的举动惊呆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画中的冰雪少女不再那样静默了。我回过神来,被自己吓得愣在那里。她哎呀一声倏地把手从炉子上抽了回来,她的手被烫伤了,两个手指立刻起了白色的水泡。她看了看手指又愕然地看了看我,便哭出声。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完了,这下可完了!我清晰地记得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我支支吾吾的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我觉得说什么都于事无补了,说什么我都是摸了人家的脸了。她坐回自己的座位,伏在桌子上一颤一颤地哭。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嗡嗡”直响,我机械地往炉子里添煤,不停地用炉钩子钩着炉底,呵,炉火旺得不能再旺了,铁炉子都烧红了。

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来了,都惊讶地发出声音,夸赞我烧炉子的水平,却没发现她的异常,她正埋着头看书,头低得不能再低了。我不时偷偷瞄她一眼,心里在想,要是她把头再抬高一点,表面上看就一切正常了,就绝对不会有人注意到她了。我自己都奇怪,我那时居然会那么想,可我那时就是那么想的。

班主任来了,一个严厉得近乎无情的男老师。他常常用那钢筋铁骨般的拳头敲打我们淘气男生的脑瓜儿。还是老师心细,上课没一会儿,就发现了她的异常,她因为哭过,眼睛红红的。后来我曾注意到,凡是皮肤白净的女生,只要轻微哭过,眼睛或脸颊都会在一段时间内红红的,分外地惹人注目。老师慢慢地踱到她面前轻声问她,我的脑袋又“嗡”的一声,完了,这下可真完了!我拿着书的手都有些微微的颤抖了,心跳加快,血液在体内急速奔流,浑身就像被我烧红的铁炉子一样,我觉得我的头涨得要炸了。

她抬起了头,用平静的口气对老师说在烤火时烫了一下手,现在已经不痛了。老师放心地点了点头,说了声以后要小心点儿。我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她仍是埋着头看书,我那时真怕她看我一眼。

老师不知何时踱到我面前:“今天是你生的炉子?”我诚惶诚恐地站起来。他难得地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很好,你很能干。”我木桩般的立在那里,竟然忘记了坐下。当她轻轻地拽了一下我的衣角,示意我坐下时,我才灵魂附体。

下课了,那节课可真长呀!她没有离开座位,我也没有走开。我鼓起勇气但仍是嗫嚅着对她说了些对不起之类的话,她看着我,嘴角慢慢地爬上了一丝微笑,恶作剧般的把课堂笔记本推给我:“你不是说对不起吗?好吧,那你就将功补罪,帮我抄笔记吧,我的手指正痛着呢。”我像个被赦免的罪犯,心情倏地愉快起来,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美好,我甚至听到我的血液在体内音乐般的流淌。

温暖的微笑情感散文 篇10

最动人的微笑不是要看脸,而是笑容里的温度。一个温暖的微笑,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可以给人带来正能量。这个社会并不缺微笑,只是见过太多皮笑肉不笑的脸后,我们更希望看到真诚而温暖的微笑。

澄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好人,第一次见过澄的人对她最大的印象就是她温暖的微笑,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她脸上的胎记。同学只要有困难去找她,她能帮忙的时候必定会全力以赴,即使最后没有回报,也会尽力地去做。澄的善良让她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有的同学甚至觉得她的微笑有一种奇妙的治愈能力,只要看到她的笑容,原本的不快瞬间就会消失一半,只要和她聊一会天,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可是,有部分同学常常嘲笑澄的胎记,对她说各种让她难堪的话。面对嘲笑,澄从来都不会生气或是哭泣,而是平静地听,让嘲笑她的人说到没意思。

澄的温暖和善良让很多人以为她是天生乐观,但是谁也不知道她的乐观来源于她已经去世两年的母亲。她的母亲一个人带着她生活,即使生活艰难也不会在她面前展露任何负面的情绪,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澄并非一开始就不介意自己脸上的胎记,是母亲告诉她这是上天和母亲送给她的礼物,她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宝贝。母亲去世之前还把一个缺了一角的平安扣交给她,告诉她即使有瑕疵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保持本心,不要被外在的东西改变自己。

没有人知道澄和母亲相依为命的那些年有多么辛苦,但是澄非常怀念那段时光,因为还有母亲陪在身边,从未放弃她,离开她,一直用温暖的微笑陪伴她成长,鼓励她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出于对母亲的怀念,澄时刻戴着母亲留给她的那个缺角的玉扣,带着和母亲脸上一样温暖的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澄想要把母亲的.温暖继承下去,成为自己的动力,也要为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

有的人会说澄是个傻瓜,见人就笑,老是被别人使唤,还没有回报。听到这种评价,澄还会自嘲说自己就是一个傻瓜,让讽刺她的人无言以对。是的,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澄,水静而清,沉淀杂质。澄就像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湖,她能够悦纳不完美的自己,也能平静地面对别人对她的恶意,总是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沉淀到湖底,仅留清澈在心。她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想让自己快乐,也让受到帮助的人快乐。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澄都会以温暖的微笑去面对。

初中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1

散文教学美育包含的内容:

散文配乐朗读的音乐美。音乐美可以运用到散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比如,在课程伊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背景音乐来引出课文,提起学生们听课的兴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配乐朗读一下课文,让同学们对文章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散文的语言呈现形象美。教师要善于去捕捉语言文字中富有形象性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蕴藏的美的意蕴。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长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涨开似的。”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整张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更加生动形象的反应生活,表达作者的感情,陶冶读者的情操。

散文具有绘画美。散文与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融通的美,好的散文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而美的绘画作品又像是在向世人诉说着一篇美文。初中语文教师若能在教授散文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散文课的教学效果。

散文寓有情感美。散文大多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以此言志,所以散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情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感情,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比如在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体会弥足珍贵的亲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舐犊之情。在讲授《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时,让同学们体会生命的伟大和珍贵,让同学们学会活在当下要常怀感恩之心,要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有意义。

如何将美育教学引入初中散文课堂,需要讲求美育教学的策略。

一、改善教学方法,创造散文情境

要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教师首先要破除传统教学法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散文教学创造适合的意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章的学习中来。比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的时候,可以在上课伊始,给同学们播放一段春天鸟语花香的视频,并配上鸟儿啼鸣的音乐,让同学们先静下心来,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

二、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关键词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大声朗读课文,这样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们调动多种感官,让他们对文章有更立体的感悟。而且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准确的去把握一些关键词所传达的情感。比如,在同学们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时,可以让同学们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同学们深刻感悟“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尤其是“整个世界”这个词语,让同学们体会着其中饱含的亲情,让学生感受家庭美德的熏陶,让他们感悟尊老爱幼的美德给这世界带来的平和、美好以及温馨。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散文教学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讲课场所也不要局限于课堂,散文的魅力本在于描摹、塑造纯美的意境,所以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们切身去体会作者所描摹的那种美。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自己家乡的冬天的美景,北方的同学可以亲身去感受毛泽东笔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场面,可以让同学们搜集相关的描述冬天美景的美文,尤其鼓励学生自己写一篇描述家乡冬天美景的文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描述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用充满人情美、意境美、语言美的文章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为同学们创造美的情感氛围,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成长为具有美丽心灵的综合型人才,让散文这一朵魅力之花盛开在每个学生的心间。

温暖的初中散文 篇12

为了提高研修质量, 更好地体现研修活动自上而下的特点, 更加有效地激活全区老师自主研修的动力,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推出了项目研修的研修方式。针对全区所有学科, 凡是符合要求的骨干教师都可以以团体的形式申报研修项目, 通过审核成为区级研修项目。散文教学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的特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而如何把“散文”上得像“散文”, 一直成为困扰老师们的问题。瓯海区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环境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文化底蕴薄弱, 对散文这一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文体的解读与品悟“先天土壤”不够肥沃, 因此探究散文教学内在的特质与规律成为我们研修的“关键事件”之一。2011年1月郭溪中学语文组组长陈辉辉老师申报了“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研修方案, 通过审批, 并得以实施。

二、研修流程

1.撰写、修改方案。研修方案的撰写与修改是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全组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 当然也有研训员的引领帮助。最终, 确定了以下研修目标:由散文文体特征与学生学情, 探索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由磨课过程, 探索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基本路经;由研修过程, 探索项目研修的实践意义与改进措施。经过反复修订的方案, 经过论证, 得到批准。

2.组内磨课、专家引领磨课。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 确定特定篇目散文合适的教学内容。

3.活动展示:第一环节, 介绍活动背景以及研修主题;第二环节, 课堂展示《吆喝》;第三环节, 专家围绕主题评课;第四环节参加活动老师围绕《吆喝》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研修主题相互提问、答疑;第五环节, 研训员活动总结。

4.撰写活动反思。活动策划者撰写活动反思、上课老师撰写上课反思、参加活动老师撰写参加活动反思。

此次项目研修实现了同伴互助。从主题的确定到研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语文组内老师的互帮互助, 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升了研修质量。其次, 实现了由下而上的自主研修。教研员只是起着引领与点播的作用, 对活动主题进行了细化与分析, 原先老师们对散文内容的选择的学理分析并不明确, 我要求从文体与学情两方面进行综合选择。其他事项都是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在全体组员的努力下去实践、改进。

三、磨课实录

(一) 第一次集体磨课

在第一次组内教学展示中, 上课老师选择了如下教学内容:感受老北京城吆喝语言的生动, 通过吆喝体会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风味。

然而, 开完课后老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有老师问:“为什么散文教学要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而不确定其他内容呢?我们的依据是什么?”“这篇散文教学为什么要把内容选择在感受语言和体验民俗?”“既然是散文教学, 那么应该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性进行分析, 看看能否寻找到我们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合理依据。”

因此, 在整个评课过程中, 组内就《吆喝》进行了文本特征的分析。

有老师说:“吆喝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形式自由、写法灵活, 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那么, 散文该教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因此《吆喝》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针对《吆喝》本身, 而应该是《吆喝》中所透露出来弥漫全文的情感。”

有老师补充道:“深一层讲, 这不仅是一篇散文, 还是一篇萧乾的散文, 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深情、平和、宽容的京味语言当然应该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最后, 教研组长总结说:“这是一篇关于老北京民俗的散文。显然, 民俗文化也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 第二次集体磨课

经过一番梳理, 按照组里提出的思路和改进意见, 上课老师开始了第二次备课、磨课过程。磨了三节课, 教研组老师又再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教学设计就这样定型下来。

正当他们觉得万事俱备, 已经可以对这堂课进行公开展示时, 我来到学校, 在听完课之后的评课中, 提出了一个疑问:“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 学生希望老师教什么, 学生在课前哪些方面存在疑惑?”

上课老师回答:“课前做过调查,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吆喝本身, 尤其对老北京吆喝语气语调感兴趣。”

显然, 这个回答是苍白无力的, 尽管组里在磨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调查, 但是学情分析却是薄弱的。《吆喝》中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 尽管离展示课只剩一星期的时间, 他们还是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题目有以下五点:

1. 阅读《吆喝》这篇文章, 你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感吗?2.请写出你对文章的理解。3.你对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罗列出来。4.《吆喝》这篇散文, 你认为哪些方面不用老师教, 你自己可以解决。5.你在这篇文章阅读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或困难需要老师帮助解决, 可在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条陈述。

经过对第一、二小题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郭溪中学八年级学生对《吆喝》这篇文章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读, 也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能体会出作者对昔日北京城民俗风情的喜爱之情, 很显然, 这一部分不应该成为《吆喝》教学内容的核心。

通过第四小题的调查, 基本摒除了在课堂上过多涉及词语教学、内容概括、结构梳理。在对第三、五两道问题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 学生的兴趣点和感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基本集中在对吆喝浓郁的北京味儿、语气语调、吆喝人生活情感、作者情感态度等上面。上述调查, 为进一步分析散文文本体式, 寻找《吆喝》这篇散文的教学落脚点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通过文本体式分析所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吆喝》一文所体现出的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情感”, 和通过学情分析所明确的教学内容———作者对“吆喝”“吆喝人”“吆喝人生活”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这两个落脚点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由此确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活动反思

(一)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1. 要抓住散文文体特征的本质进行解读

(1) 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表达方式

品味语言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吆喝》来说, 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深情、平和、宽容的京味语言当然应该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正如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要是没有大冰糖葫芦, 那还是北京吗”, 我们可以引申开来, “要是不教这样带有浓厚北京方言特色的语言, 那还是在教萧乾的散文吗?”

(2) 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及其个性化的描叙对象

散文中的描叙对象绝对不是自然社会中的客观对象。如《吆喝》, 萧乾心中老北京的声声吆喝以及发出吆喝声的老北京的人儿, 尤其是响彻作者童年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吆喝, 就成了个性独具的, 不可替代的、意蕴深长的描叙对象。

(3) 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独特的情感认知

《吆喝》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针对《吆喝》本身, 而应该是《吆喝》中所透露出来弥漫全文的情感。而作者萧乾在文中想通过吆喝表达什么情感, 成为突破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4)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散文区别对待。

抒情散文《吆喝》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那样的教学内容, 那么叙事散文、记人散文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区别呢?

2. 要灵活科学地正视学情

(1) 教学生真正要学的内容。本课例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尤其是学生提出了诸如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此起彼伏的吆喝?作者在文章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文章将吆喝说成是声乐的艺术, 对此该怎样理解?“刮风下雨”、“没个不停”写出了街头叫卖人怎样的生活状况?“每一出乐器, 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 就准知道街上过的是什么商贩”, 这句中的“准”字体现了北京吆喝的什么特点?在归纳提炼之后基本与基于文体的教学内容相吻合。但是如果不吻合我们就应该及时梳理归纳, 从而真正实现从学情出发。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及时归纳上课时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

上一篇:村党员活动室活动制度下一篇:交通安全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