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2024-07-27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通用16篇)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

窗外的雨淅淅淋淋的下着,多情的雨丝和飞扬的风打湿了梧桐的叶子。一段熟悉的故事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在我心里悄悄弹起。

在前一阵子期末考试公布成绩后,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于是决定到公园里去散散步。一路上,花儿仿佛也在冲我微笑;小草也为我跳起了华尔兹......

突然,我看见了一个老乞丐,他的头发都拧成了小结,衣衫褴褛,连鞋子也是破的。反正今天心情好,一摸兜,给了他一元钱。等我靠近他,一股臭气迎风吹到我的鼻子中。我赶快把一元钱放到他身前的一个破碗里。

天有不测风云,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可怎么办啊?我仅剩的一元钱还给了那个老乞丐,只能跑着回家了。这是,后面传来了一阵呼唤:“小姑娘,小姑娘......”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老乞丐在叫我,只见他拿着一把伞朝我跑来。

虽然他的身上很难闻,但比起淋雨,我还是选择了,站在他的伞下躲雨。可还是有很多雨水打到我的身上,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伞上破了个洞!老乞丐好像也发现了这件事,只见他把伞轻轻一转,有洞的那一面转到了老乞丐的那一边。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裳,空气中飘来了泥土的味道。

这一刻,我的眼角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过了几天,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她说道:“你给了他钱,帮助了他,他也帮助了你,这就是人间的温暖啊。”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4

每当早上我背着重重的书包,独自乘车去上学,偶一回头望向我家窗口,那里总有双目光默默追随着我上车。那目光让我心安,背上的书包似乎也轻了许多。

一个冬天的早上,院子里的路灯还没亮,我独自走在黑暗又空旷的大院中,怕黑的我,小心脏咚咚跳个不停。偶尔传来几声狗叫或鸡鸣,甚至一丝冷风,都让我心惊胆颤。正当我东张西望,脊背发凉时,突然一个月亮似的大光斑将我罩住。我回头一看,是我家窗口发射出来的光——原来是爸爸拿着手电筒在为我照亮呢。我心头一暖,各种担心恐惧瞬间消失,我挺直腰杆大踏步向前走去,那电筒光也追着我大步向前……

两年来,放学回家的路,一直是我最最开心的一段旅程。一下课,一种“引力”促使我飞速冲出校门外,因为那里有准时迎接我的家人。三岁的妹妹老远就向我挥舞着双手,我一走近她便向我扑来:“姐姐抱抱。”我抱起妹妹,她便在我脸上一个劲儿的亲。坐在车上,妹妹毫不吝啬地拿出玩具和零食塞到我手里,还眉飞色舞地跟我炫耀她今天在幼儿园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兴奋得停不下来。妈妈说:“妹妹给姐姐唱首歌吧!”她立马咿咿呀呀开唱了,那发音不准,五音不全的童音,常常笑得我东倒西歪。可我们越笑得厉害,她唱得越来劲,真是个开心果啊。有时,爸爸会要我分享一下学习情况和有趣的事情,妹妹就津津有味地听着。我们笑,她便也跟着我们打哈哈。就这样,我们一家四口乐着聊着一会儿便到家了。快乐、温暖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那一天的疲倦和学习压力也消逝得无影无踪。

到家了,我们一家人便按“程序”开始做自己的事。妹妹总会按照妈妈的吩咐,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给我送来。只见她摇摇晃晃地来到我的房间,轻轻放下盘子,说:“姐姐吃。”我给她喂上一块儿,她便乐滋滋地出去了。走到门口时,她学着妈妈的语气,很严肃地对我说:“使力做作业,我给你把门关上哦。”还特意把个“哦”字拉得老长。又惹得我们笑了好一阵。妹妹虽然调皮好动,可她很少打扰我学习。她小小年纪,真是懂事又暖心。有小妹如此可爱,给我解压;有爸妈如此关怀,给我温暖。我那烦躁、压力、苦累算个啥?分分钟被融化光了。正如那歌里所唱“旅途再苦也不怕,只要有个温暖的家”。

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 篇5

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一块好毛铁,要把它炼成钢,不能下锤过猛,一个好孩子让他健康成长,必须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健康的空间!”是啊,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给予他无限的空间,才能让这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我们班,就有一名同学,他就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因此,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有趣,无拘无束,这样的生活我们是多么向往啊!

人人都需要一点空间,大人需要,孩子也需要!空间是独立的,我们虽然小,但是也需要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立空间,现在的家长们都在施加孩子们无限的压力,题海战术让孩子们累得喘不过气;压迫式生活让孩子们都快疯了。但家长们永远不能接受孩子们这糟糕透了的成绩,还自以为是的想着:“难道是卷子不多?还是管得不严?······”所有的想法几乎让他们想了个遍,但他们永远也想不到,没有空间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一天只知道成绩,成绩是个啥?成绩再努力不就能有了么!成绩能当饭吃么?成绩只是一个是实践,看看孩子们的掌握情况,真正努力的并不是家长,而是孩子们的切实行动!在中国家庭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而真正明白事理的家长是不会这样做的!还是圣埃克苏佩里的那句话是真理啊:“大人自个儿什么都不懂,要一遍一遍的给他们解释,真够孩子累的。”谁不知道拥有一点自己的空间是多么无忧无虑,是多么的快乐,不仅学习成绩提升,而且工作效率也快。希望空间永远会停在我们这里,让我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快乐玩耍!

拥有空间,不再让自由失去意义;拥有空间,让家长永远不再看管我们;拥有空间,寻找在空间里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那份童真、那份热情······

以温暖为话题作文 篇6

从前,我是个通校学生。每次晚上自习结束,总会有辆银白色单车在校门口等候。瞧!上面就坐着我的爸爸!我总是会第一时间冲出校门,奔向单车,将一身的疲惫和寒气全部倾泻在父亲的背上。

有一次,正是台风登陆的前夜。放学时,已是狂风暴雨,雨滴打在地上叭嗒叭嗒作响。怎么办呢?爸爸出发时一定没有带雨衣呀?这突如其来的坏天气!就这样,我满怀焦急和担心在校门口等着。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爸爸都没有及时出现,一次次期待欣喜化成失落和不安,等到爸爸出现时,我已经足足待了20分钟。“爸爸,你干吗这么慢啊?”我一脸委屈,眼泪也刷刷流下。但看着爸爸安全地到达面前,我心中那块沉重的石头,也悄然落下。“来,穿上雨衣!”爸爸变着戏法儿地从后座上拿出一件雨衣递给我。“爸爸,那你的呢?”看着爸爸浑身湿漉漉的,眼镜片上也模糊不清,“爸爸,你怎么不穿雨衣呀?”“哦,我没事,你穿吧。我们回家吧!”“可是……”我很是不解。“没事的!上车。”爸爸摆好出发的姿势,我熟练地坐上后座。一路上,我们的行程十分艰难,因为风向迎面,而又将雨点全部打向了我们。我倚着爸爸的后背,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寒冷与潮湿……

终于到家了!我的鞋子和裤脚也全部打湿了,但爸爸却是浑身的湿透。妈妈快步从楼梯上下来,急忙问:“还好吧?我担心死了。刚才气象部门说台风已经登陆了。快去换干的衣服吧!”爸爸走上楼梯。“宝贝,妈妈对我说,“你爸爸好疼爱你呢!刚刚骑到半路,还跑回家找雨衣;找到一件,就又急忙骑出去了。他自己的都没找呢?瞧!那一堆东西,被他翻得乱七八糟的。”“爸爸……”我顿时热泪盈眶,在心中流过的阵阵暖流,驱逐了一切疑惑。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7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8

一、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是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点明敌论,如此等等,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第一,线索式。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作者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牵出文章的线索。

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开头一下子点明文章以“背影”为线索。

如矛盾《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开头清楚告诉读者文章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

第二,要素式。亦多用于记叙类文章的开头,起笔交代有关记叙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使读者在文章的开端即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

如丰子恺《白鹅》的开头就介绍白鹅的来历特点等。

如郑振铎《海燕》的开头就介绍燕子的活动背景、燕子的外形、燕子飞翔及憩息等特点。

第三,概括式。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全文题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

如周国平《家》的开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飘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飘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这开头一下子道出了家的内涵。

如季羡林《永久的悔》的开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开头一下子告诉读者作者悔恨的原因。

如林希《石缝间的生命》的开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开头直接表达作者对石缝间倔强生命的敬畏之情。

第四,介绍式。文章起笔就介绍与文章中心内容有关的人、事、物、原因、缘由、目的、过程等。这样的入题简捷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开头表达作者因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二、引用经典 彰显底蕴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如下例几种常用的:

1.诗词开头

以诗句开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如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开头就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开头一下子点出荔枝的特征,引发读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俗语开头

俗语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以此开头,倍感亲切,激发兴趣。

如刘大杰《巴东三峡》的开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开头一下就渲染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3.名人名言开头

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幻想》的开头就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后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自己出生过早,以至于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这开头一下子扣紧主旨,科学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故事导入

引用一则典故、神话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茅以升《桥梁远景图》的开头:“少年朋友们,你们都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和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这以神话故事开头,极大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精辟修辞 韵味悠长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

如王力《谈语言》的开头:“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这开头一下子就突出语言工具的重要性。

2.对比

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

如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开头: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这开头通过对比,一下子点题:正是懒惰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排比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

如: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

4.设问

设问开头,铺排文气,先声夺人。

如: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开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老吗?不是。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这设问开头,一下子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拟人

拟人开头,增加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如朱自清《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开头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温暖为话题作文 篇9

因为我喜欢温暖的感觉,所以我会尽我自己所能让我身边的人拥有温暖的感觉,这样的话我也会感觉到温暖。

平时的时候要多说一些温暖的话,买东西是要向辛苦的售货员阿姨或者叔叔问好,买完东西要礼貌的向他们说谢谢要是自己要的东西在高处需要售货员阿姨或者叔叔爬高拿的话,一定要说一些贴心的话比如:要小心啊之类的。仅仅是这样几句话,就可以让人温暖好久。

平时的时候要多做一些温暖的动作,当有人摔倒的时候伸出一双援助的手,当有人钢笔没水的时候,顺手把自己的钢笔递过去……这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但它却可以让人温暖好久。

以温暖为话题作文 篇10

我也经历不少瞬间,其中有一个,最让我感动。

那是去年的一个星期三,本来是阳光灿烂的一天,可因为一个变故,变成了灰色的一天——我骨折了。当时的我还毫不知情,只觉胳膊上一阵剧痛。周围的同学们议论着,有的说“可能骨折了。”也有的`说“别瞎说,也可能过几天就好了。”听着同学们的议论,再看看路上一个个冷眼旁观的路人,我心中彻底绝望了。

但是这是,一个瞬间让我温暖。

当时,绝望的我心生怨恨,看着路人,看着无辜的同学,我的怨恨越来越深,当时我心想“为什么没人来关心我?为什么所谓的好心人没出现?”可能是上天听到了我的心声,就在这时,过来一个年轻的农民工。

他可能刚干完活,浑身脏东西,衣服十分破旧,还有不少地方缝缝补补,可是他没有和工友一起走,而是出乎意料的停了下来,他双眉紧锁,似乎思索着什么,看起来十分犹豫的样子,看看工友,再看看我。最后,他走了过来,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在朴实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善良。在知道情况后,他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手机,说道“给,用它给你家长打电话吧。那个手机十分破旧,上面有一圈一圈的透明胶,电池盖也没了,电池就那么裸露在外面,暴露在空气中。我在那一瞬间内心彻底被温暖了,也是这一事件,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农民工的看法。当我打完电话,他拿回手机,什么都没说,转身走了。

不久,我爸爸来了,我扑倒夫亲怀里,放声大哭,泪流满面。当我回过神来,想起还没对那位农民工说声谢谢时,他却早已消失在了人海茫茫中。

虽然时至今日,我再没能见那位普通的农民工一面,但那温暖的瞬间却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成为了永恒。他身上的朴实、善良的精神也留在了我心里,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做法,让我对农民工有了全新的认识,或许他们衣服破旧,当心灵却十分美好,他们的朴实和无私令我感动。而我没说的那句谢谢,也让我到今日一直内疚。

谈初中话题作文的审题 篇11

那么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前的半命题、命题及材料作文,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作文样式。一般有三部分组成:提示性文字材料、话题范围、注意事项或要求。话题作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不限(即不限文体、不限主旨、不限具体内容及不限题目)一强调(强调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由于它在写作范围、文体形式、具体要求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表现创造力,能够让学生放飞心灵、放飞个性。话题作文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因此给大多数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但同时我也发现,因为开放,很多学生审题不仔细,误认为话题作文就是没有限制的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是像挤牙膏一样想一点写一点,到最后无话可写,就东拼西凑。这样怎能得到好成绩呢?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要审题准确。那么怎样审题呢?下面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读懂并吃透材料,理清材料和话题的关系

一般的话题作文都会有一段材料,材料对于审准题意非常重要,写话题作文,最主要的是要吃透话题材料理清材料和话题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话题材料起着由头的作用,要么提供一个事实,要么述说一段小故事,用意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写作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景。揭示语要么对材料作解释,要么作补充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材料,拓展思维。话题是由话题材料延引出来的,是在话题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以是话题范围仅仅在材料所蕴涵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涵的意义。因此审题时,一定要把隐含在材料中的蕴涵意义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体悟出来,并据此立意才能确保作文不走题。

二、读准提示语或导语,善于“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一般来说,材料有难度的,下面多有提示语暗示,如果材料不难,则没有提示语。从审题来说,读准提示语是在读懂材料前提下的,借助提示语揣摩命题人意图是审题的关键,命题人提示你的肯定就是最准确的。还有一些习作前的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提示语或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呢。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写作前首先要读准提示语或导语,善于“化大为小” “以小见大”。如一个西瓜,洗净后只有切成小块才好下口。话题作文的写作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将话题化为几个契合话题的子话题,然后从这些子话题中选择一个易写好的来写。不能什么地方都写,应只写话题中的某一个方面。“择其一点,不及其余”。还要从小处落笔,通过对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叙述描写,并加以适当抒情议论,以阐明大道理,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不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现题材多样、迭彩纷呈的好局面。

三、审清作文要求

一般话题作文都有题目自拟和文体不限或者还有字数等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很多同学掉以轻心。许多学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要求去写,结果也令人唏嘘叹息。要知道现在作文要求非常宽泛,题目可以自拟,文体你可以自由选择。但是不等于没有要求!

作文题目的拟定首先要准确,角度要小,内容要尽量具体,还可以在凝练、含蓄、新奇、优美上下功夫,力求使阅卷者“一见钟情”。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一个好的标题,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整篇文章的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切记不要把话题当标题。命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所以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文体不限”让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广的表达空间。但淡化文体,不限文体绝不等于不要文体,任何文章都是靠一定的文体样式来表现的。文体不限是指学生可以采取任何一种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而不能理解为写出来的作文可以不属于任何文体。就是说最好选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这样才能较好地展示自己的写作功底,另外选择一种体裁就一定要按照体裁的要求去写。切不能以为文体不限就是空前的解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事先既不做打算,不列提纲,写作中更随着思维的跳跃,任意挥洒,最终把作文写成"四不像":叙事不像叙事,议论不像议论,说明不像说明,抒情不像抒情。自以为突破限制便是创新,却不知如此为文非驴非马,不成文体,很难得高分。

对初中话题作文的指导 篇12

对作文屡见不鲜。如今这种形式被引入中考, 对于很多习惯了命题、半命题和给材料作文的初中生来说, 无疑是初多学生头疼的事一个不小的冲击。, 如今又加深了难作文本来就是令许中度更成, 了他们的一块心病更令许多学生摸不着。其实门路, , 话题作文话文孟桂/作性材文的、谋并命篇不题、可形布怕式局。。、这学修是生改一在的种审过张题程扬、中取学, 材呈生、个选现题培出个性的差异和色彩。这种个性化命作题不为写, 同作出和文的感的个人根性至本化深目文的的章力是, 量主也。观就赞意有可识了夫的培与众认文写养。那么好话题, 作文呢?作为教师, 现以下面题目为该怎样指导学生的一例, 介绍、要吃透材料几种简单易行, 的方法。根据命题意图指确立观点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作用, 导它示的既语某。些是话意话题图题材的, 如料对引中作语总, 文又是范是隐围对含与作着立文命意的题的提者

某种限定等。审题时, 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

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读懂话题材料, 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 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 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 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 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 想清, 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

二、要拟一个靓丽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 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 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材料, 自拟题目作文, 既考查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 又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我认为在拟题时, 标题范围尽量要小, 不能过长。标题要含蓄, 还可以拟一个好题目,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另外拟题时要善于联想。怎样才能拟好作文的题目让读者从你的题目中看出你的文学素养。1.我们可以引用诗句、格言、警句、符号。2.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3.我们还可以出奇制胜, 别出心裁, 以反胜。4.当然, 我们更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教给大家几句拟好作文题目歌诀:文好题一半, 拟题须思量。要使作文好, 佳题不可少。直接最方便, 引用更奇妙。比喻和拟人, 新颖又独到。方法用得好, 读书少不了。

三、构思上要以小见大

认为话题作文比较好写, 是因为命题者在话题中已经提示给写作者许多信息。认为话题作文又不好写, 是因为一般的学生都难以对话题本身进行深度思维, 并最终提炼出有价值的的、富有个性和创新性质的思想。作文缺乏思想, 是当今相当部分初中学生作文的通病。事实上, 并非初中学生没有思想, 而是, 他们在作文中, 没有鲜明的把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的思想表现出来而已。这有三种情形:一是没有很好地“梳理”自己的思想, 使之鲜明;二是没有“发现”自己所写内容的深层内涵, 使之形成自己的思想;三是表达的技巧不够, 使文不达意, 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此三种情形, 都是作文构思粗糙、草率所至。话题作文中的话题, 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 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 不可能面面俱到, 把话题中的方方面面都想到、写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 尽量做到以小见大, 于“一滴水中见世界, 一粒沙里说乾坤”。即最好采用小小说的创作方法, 通过一件事、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角度或一个细节来反映社会、塑造人物、表现性格。记叙性文体叙述的情节、场面应尽可能细, 议论性文体论证的切入点应尽可能小。不要幻想在六七百字的考场作文里去表现多么宏大的场面, 论述多么全面深刻的道理。即使要表现这些, 也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述、形象严密的论证来解决问题, 而不要好大喜功、贪多求全。以小见大的方法可这样操作:首先用前面谈到的“加词法”拟定题目以缩小范围,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构思、选材, 然后采用最有趣、最能表现题旨的一两件事情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四、给文章安上“龙头”、“凤尾”

好的开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 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读完全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 使文章顺利展开, 而且能抓住读者, 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与开头一样, 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 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 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 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 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 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 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 达到写作的目的。一篇文章不管怎样开头, 作者都要想到如何更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 怎样顺利地展示文章的主题。当然, 文章有不同的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结尾的方法, 但文章有法而无定法, 只要加强文学修养并灵活运用, 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开头结尾, 给文章增添色彩。

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500字 篇13

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我背着书包从学校蹦蹦跳跳地出来,天气真好啊!我走着走着,突然觉得脚被什么卡住了,隐隐有些作痛,

 

温暖是疲惫的一杯浓浓的咖啡,当我软弱时喝一杯便会精神振奋;温暖是沙漠中的一口清泉,当我干渴时只要喝几口便会有力气;温暖是面包,在饥饿时吃上一块,就不会让人饥饿。在这温暖中,我

温暖的柿子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我外婆曾给我讲了一件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外婆小时候很爱吃柿子,恰好家里的小院里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柿子树。每到柿子丰收的季节,外婆的母亲总会挑出最大最甜的柿子递给外婆。每到那个时候,就是外婆的“快乐时光”了,霜后的柿子熟得透亮,只剩一层薄薄的皮,只需咬开一个小口,甜甜蜜蜜的.柿子汁就会淌进嘴里。可外婆的母亲只吃最小最涩的柿子。每次外婆的母亲被外婆“逼”得没办法了,才会象征性地尝上一口甜柿,其余的全归外婆。

一年复一年,这样的情景一直到外婆参加了工作并结婚生子。每次回家乡,等待着外婆的仍是又大又甜的柿子。有一年,外婆因要照顾我妈妈和舅舅,没空回家乡。这时候,外婆的父亲打来电话,问外婆怎么还不回去,外婆的母亲认定外婆这些天一定回来,所以说她天天守着柿子树下,用长木杆赶走贪嘴的鸟儿;要是半夜里突然来了大雨,她还拿上雨披护在树旁;她还说,挂在树上好保留,不然女儿就吃不到甘甜可口的柿子呀……。

以温暖为话题的作文「优秀篇」 篇14

温暖,它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丝热火点,一触即发。温暖,在智者的眼里,它是为人处世里的一丝谦和;在善者的眼里,它是待人接物中的一丝宽容;而在平民的眼里,温暖则是内心深处的一丝甘甜!

如果大地上没有了光亮,那漫长的黑暗与死亡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凄凉、哀伤、还是悲悼生命的消逝?

阳光普照,它不仅温暖了大地,而且养育了万物,它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心灵的慰问,它使无尽的凄凉与哀伤化作一盘散沙。因而,阳光成了一朵花,一朵为他人而开的花,温暖则是它带给人们最为之贵重的礼物。善于为他人开一朵花吧!要知道,那才是真正的温暖。

如果眼睛长得不是太高的人,一定会看到社会上还存在着另一种东西――强烈的求生欲望。

既然上帝安排了残、老、病、弱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对于路边那些残伤者、老迈者、病弱者,人们是不是就可以置之不理、弃之不顾了?

他们是不幸的,然而他们又是可敬的,面对遭遇的厄运,他们不但没有放弃生存的念头,不但没有放弃在他们眼中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的希望,反而仅以内心一丝强烈的求生欲望支撑着他们继续活下去,勇敢地活下去;单凭这一点,世界上最美好的颂歌应该献给他们,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应该映射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同样需要帮助,同样需要人们给予他们温暖,哪怕每个人付出的只是一丁点的温暖,他们就足够了,只需一丁点,他们就可以坚强地、勇敢地站起来,高呼万岁!但人们仿佛就只是他们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让他们带走,而他们也没有弥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难道肯献予一丝温暖的人真的很罕见了吗?难道肯为他们开一朵花的人真的少之又少了吗?看来某些人的精神世界早早已沙漠化,难道这也算是人类的一次进化吗?

若孤之有温暖,犹鱼之有水也,如生命之添彩也!

几年前,当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展开对伊拉克的进攻时,伊拉克被迫无奈地拿起武器进行奋抗,难道伤的不是黎民百姓?亡的不是无辜生命吗?难道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战争已经被世人所厌恶、所不容了,战争是人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死神。于是,反战示*活动犹如捅破了的蜂窝,一涌而出,他们都打着强有力的口号:“不要因石油而流血”。然而,这场战争犹如澎湃的黄河之水,势不可挡。终于,伊拉克在面临强敌的进攻下,倒了,倒得一塌糊涂。面对这残酷的战争,伊拉克人民怨天尤人,虽然那已经是往事了,但是伊拉克人民依然在承受着往年战火给他们留下来的厄运。他们依然饱受饥饿、饱受寒冷,饱受战争带给他们一切的苦难;他们需要良知的人们给予他们饮食,他们需要良知的人们给予他们温暖,他们更需要良知的人们站出来为他们说句公道句;请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吧!慢慢张开你的眼帮助,同样需要人们给予他们温暖,哪怕每个人付出的只是一丁点的温暖,他们就足够了,只需一丁点,他们就可以坚强地、勇敢地站起来,高呼万岁!但人们仿佛就只是他们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让他们带走,而他们也没有弥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难道肯献予一丝温暖的人真的很罕见了吗?难道肯为他们开一朵花的人真的少之又少了吗?看来某些人的精神世界早早已沙漠化,难道这也算是人类的一次进化吗?

若孤之有温暖,犹鱼之有水也,如生命之添彩也!

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5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对原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是一个大胆的冲击, 对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 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终挫伤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限制了思维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体验性学习”。强调让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角色扮演”、“辩论赛”、“历史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历史过程, 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并培养历史情感和学习兴趣。

一、指导学生动手动脑, 强化体验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 而非教师做了什么。因此, 教师需要走下讲台, 坚持放手原则,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和讨论时间,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眼、口、手、脑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空洞抽象的讲解,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身难忘。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中, 在讲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若让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 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 比谁做的最好。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与合作

讨论是传授方法最好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激烈讨论, 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及思考能力, 并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不但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而发展其个性。如:在评价人物“左宗棠”时, 先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 从自己的视角评价一下左宗棠, 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 让学生认识到左宗棠有功绩、有过失。我们应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当然要搞好课堂讨论就要安排好讨论的主题, 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 引导讨论不断深入, 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产生质的飞跃。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合作学习以合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本特征。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 针对任务和目标, 分工探究、互帮互助, 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的讲授难以达到的。例如, 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任务明确,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的图片, 在全班介绍交流。

三、鼓励新式的讲和问

在传统教学中, “讲”主要是教师的任务,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效果不好。因此, 教师应尽量少讲、精讲。把细节、具体内容留给学生来讲。例如, 讲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只要把学生讲的内容分别概括为一句话写上黑板即可, 即:1、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税徭役;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黑暗统治。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后自己讲, 由于要学生自己讲, 他们就必须仔细地读书, 精心组织语言, 这就必然更深刻地记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取得极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独立思考, 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传统教学中, 提问太少, 且只有“教师问, 学生答”一种形式。但提问不能仅是教师的专利, 也应给学生以问的机会,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怀疑时, 鼓励学生当堂提问, 教师不忙作答, 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后回答, 把提问与讨论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记忆理解教材。

四、创设历史情景与思维

创设历史情景, 使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现象, 体验历史人物情感。如利用语言、图片、电视、电脑等, 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 向学生交代历史背景、展现历史现象、讲述历史过程, 营造出适当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维, 达到教学目的。其意义在于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 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 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创设历史情景可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知识概念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将新旧知识系统化, 形成规律性的网状联系, 教其学会运用归纳、总结、比较等方法, 将知识学习过程由概念的学习上升到理论认识水平,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 整理知识的过程, 也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再认识。在此期间, 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联系, 又从中学会历史思维的方法。但教师要注意, 创设历史思维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 千万不能好高骛远, 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思考, 使其能够学有所思, 思有所得。

五、结语

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创新。当然,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来“解放”学生, 而应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学生“自主”的能力, 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先进音像技术、电脑设备引入课堂, 教学手段将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即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并最终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2) .

[2]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6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主体地位

现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新课程模式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创造性学习,关注课程研究,加强实践和理论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仅仅是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很难真正程度上改变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必须把学生放置于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不全面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树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式学习,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课本中的练习题来期望达到教学目标。目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先把英语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大致地串讲一遍,学生在此过程中跟读,导致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不全面。

2.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桌上记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这种单向式的课堂形式是极其枯燥乏味

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流失,进而阻碍了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众多初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要求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较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上正确的方向。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在方向上把握好,才能够保证不走弯路。教师要想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就需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严格定位。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决策者,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多加与学生交流,为学生量身定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为他们构建出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主导则是另一个方面,所谓学生主导,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且提升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仔细研读英语教材,并积极发现英语教材中的特殊之处,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英语情景对话,从而让他们融入课堂的气氛中。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2.通篇阅读,逐步讲解

首先应当进行通篇阅读,所谓的通篇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不借助外力的作用下,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中的重难点词句,理解整篇的文章内涵。通篇阅读其实是极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所谓的后置讲解,则是指学生在完成通篇阅读之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理解文章的重难点,然后再由教师来进行统一讲解,这样的讲解方式,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老师讲”和“学生学”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遵从英语教学规律,从而讲出自己的风格。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发展新型的当代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与此,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制定更好的教学策略,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通篇阅读,后置讲解的方式,以此来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静.初探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皮革,2016(16).

上一篇:县医患矛盾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课程感想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