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2024-07-05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共16篇)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1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

、 我朋友家楼上住着一个非常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她只有两岁,生在美国.

可能是她太小,所以她弄不清楚“美国”到底是她吃的巧克力糖还是妈妈住的大城堡;可能是她太活泼太可爱了,所以在那天晚上她哭着喊着问姥姥为什么不带她下楼玩.她并不知道发生了

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恐怖,不知道为什么姥姥忽然对爸爸、妈妈和哥哥担心起来.

不过她是幸运的,一个报平安的电话之后,她又可以跟姥姥高高兴兴地下楼去玩,坐在姥姥的三轮车上逛大街.

不知在那一刻有多少家庭,多少“姥姥”或是小孩子也在经历着这些,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伴随着更大的痛苦和沉重的悲伤.

飞机上,有的人可能在整理着思绪,准备几小时后在会议上发言;有的人可能在边吃着机上提供的早餐边看着杂志,享受美妙的旅行;或许有一对老夫妇正要去看望他们的子女,见见可爱的小孙子;或许有一群年轻人正计划着一会儿到世贸大厦去参观.然而,就在飞机撞向大楼那一瞬,他们的梦破灭了.

在那些大楼里,可能有的人正在为能来到美国工作而感到幸运;可能有的人正希望一会儿能听到自己有加薪、升职机会的消息;可能有的人已经为捍卫这个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做着长久的、不懈的努力.然而也在那一瞬,幸运、希望和努力被撞击了.

那些警察、消防员们不也是如此?哪里有硝烟,他们就要冲向哪里.他们的孩子一定一直以他们的职业为骄傲,崇拜着他们;他们的妻子、母亲也一定还记得他们早上出门前留在自己额上的吻和那无数次为他们的祈祷.然而……

损失是惨重的,兢兢业业来工作的人忽然之间有被裁员的危险;辛辛苦苦赚钱买的股票一夜之间有变成泡沫的可能.

布什愤怒了,国会愤怒了,于是要报复.

阿富汗的人们要遭殃了.

可他们原来就不遭殃吗?干旱,粮食不够……如果开战,阿富汗人除了逃,就是炸死和饿死,可穷苦的人们逃又能逃到哪儿去呢?

塔利班又说要报复!

想起我国武侠小说里的一句老话:怨怨相报何时了?

人类如此热爱残忍吗?生命的代价竟也变得微不足道吗?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与幸福难道就这样惨痛的付出吗?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4

中午,我正在专心致志的看着电视剧――丑女无敌。正观看到剧情“激烈”的时候,弟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把遥控器抢走了,我已知大事不妙,在我百般央求之下弟弟对我“吐”出两个字“没门”。我顿时火冒三丈,但我尽量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软的不行来硬的,我们俩个又是舞枪,又是弄棒,最后我使出必杀技――拧。可弟弟还是誓死不给。这时表哥进来吧电视关了,这才调节了这场“激烈”的战争。

来到楼上弟弟又故意挑衅我,顿时我憋住的“火气”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到四面八方,弟弟拿起他有力的小拳头一下子把我打倒在床,我也还手过去,屋子里立刻尘土飞扬,任凭表哥一番苦口婆心的劝阻我们也无动于衷,表哥无奈只好去搬“救兵”――大姨妈我正处在爆发状态,我不管不顾的向前冲去……!!我们两个一下把装满水的水桶撞洒了,霎时,屋里死气沉沉连一根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再也没有了争吵声。这事楼下好像下雨一样,我俩呆呆的站在一旁准备“迎接”一场随时而来的“冰雹”。大姨上来后,跟我俩上了一堂体育课……!!!!

每次同学说起自己拿聪明乖巧懂事的弟弟,我都会羡慕万分,真希望自己的弟弟以后也能变乖一点,懂事一点。这样:

我也会少几分烦恼!

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5

我问白云姐姐:“白云白云,请你告诉我,鸟儿们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呢?”“因为十恶不赦的侵略者伤害了鸟儿们、破坏了鸟儿们的家、杀害了鸟儿们的同胞……”白云姐姐回答我。“可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们是就像魔鬼一样的侵略者,他们是没有心的。”“那么鸟儿们从哪里来的呢?”我刨尽沙锅问到底。“它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传说那里有战争。”说完,白云姐姐就悠悠地走了。

一群孩子从我旁边的小路走过,在他(她)们的脸上只看得到悲伤、忧愁、痛苦。

我问石子弟弟:“石子石子,请你告诉我,他(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他(她)们都无家可归了。”石子弟弟回答我。“这是谁做的呢?”我好奇地问。“这是十恶不赦的侵略者做的。”“那么他(她)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她)们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传说那里有战争。”

一粒粒种子从我的面前蹦跳而过,它们欢欢喜喜,一起蹦到了远方。

以战争的可怕为话题的作文 篇6

我拿起了一张儿时的照片,慢慢回忆起那可怕的往事。

1937年8月28日,日本开始侵虐我国东北部地区,我和爸爸妈妈转车到了上海火车南站,准备逃难到其他的地方。我一边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一边左顾右盼。车站上人们拥拥挤挤,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这个时候广播喊了起来:“日本鬼子来了,大家快逃啊!”顿时,车站上炸开了锅,人们都像疯子一样跑去火车那儿,车站上下一片混乱。

突然,传来一阵阵“嗡嗡嗡”的声音,一部小飞机迎面飞来,投下了一颗炸弹,后来一颗颗炸弹像密密麻麻的雨点,所到之处都升起了一朵朵蘑菇云。地面一片混乱,我大声地哭喊:“爸爸,妈妈!”可没有人回应我。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废墟,房屋倒了,天桥塌了……后来我被一位善良的记者救了下来。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7

一让学生明确目标

在阅读课文前, 我用投影仪把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目标展示出来: (1) 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 “南北战争”的概况, 包括林肯的主要活动, 两个文件的颁布, 葛底斯堡战役。 (3) 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有了教学目标, 就有了方向, 学生就可以有目标地阅读和思考。

二让学生理解教材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 因此, 我在这课教学中只板书几个提纲, 让学生自己看书, 自己去理解和琢磨, 并将内容讲出来。

这样的教学, 学生兴趣高, 课堂气氛活跃, 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让学生解释问题

新教材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这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让学生看书解答: (1) 两个文件的颁布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2) 如何看待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历史贡献?这样每堂课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听课, 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品尝解决问题的快乐,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四让学生小结内容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自己小结, 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 还可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当然学生可以以自己的领悟来小结本课内容, 如学了本课, 有同学按战争的顺序来小结, 有的同学按教材的要点来小结。

可见, 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 培养综合能力, 是中学历史课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国南北战争是初中九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人教版教材从战争的爆发和北方的胜利两个方面, 介绍了这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 文字浅显易懂, 线索清晰明了。教材受版面的限制, 有关战争的规模及其细节无法展开, 因此, 如何开发教学资源, 使略显平淡的学习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 这是教师的职责。本设计重点考虑了如下问题: (1) 如何充实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 如何让学生理解美国人眼中的南北战争; (3)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性。设计的基本点在于适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围绕上述思考, 根据美国南北战争的基本史实, 以人物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是可行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发展与结果都与林肯休戚相关。林肯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反映了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透过林肯的故事,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林肯的善良、正直、诚信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也是情感教育的材料。

本设计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为什么林肯就任总统引发了南北战争?为什么奴隶制度能够在美国长期、合法地存在?林肯为什么在战争中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为什么受到美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导入:林肯是美国历史上的第16任总统。他受到美国人民的尊重。马克思赞扬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他的历史功绩与一场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场战争就是美国内战, 史称南北战争。

这场内战惨烈到什么程度?请阅读以下材料。 (屏幕展示) :

材料1:南北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幕。伤亡人数超过了150多万, 成千上万的家庭流离失所, 战争所带来的磨难超出我们的想象。

──罗恩·马克斯韦尔《直面历史》

材料2:用了四年战争和几乎70万美国人的鲜血──伤亡几乎等同运到北美的奴隶总数──才将宪法中奴隶制的污点洗清。

──安玛丽·丝劳特《这才是美国》

150万、70万, 是因为统计涵盖的对象不同。但有一点值得思考:美国在“二战”中伤亡人数101万, 在越战中伤亡人数将近40万。而这这场战争造成的伤亡人数, 几乎等同于自此以后100多年内美军在对外战争中伤亡数的总和。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两翼,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素养就高不起来。在每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数占到了试卷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它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写”与“改”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是修改作文的主人。仍被以往的“重学生写,轻学生改”或“学生写,教师改,天经地义”[1]的观念所禁锢。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批改作文量大,占用时间多。一次作文上百篇,且要全批全改,甚者精批细改,一本平均十几分钟,也要花上好几天,留给老师研读教材、钻研教学的时间就相对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把大量时间耗在学生作文批改上,而换来的却是“徒劳无功”。同时,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认为改作文就是教师的责任。当拿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匆匆看一眼分数和批语,就扔进书桌,根本没花时间去了解不足的地方和思考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错别字给他指出也懒得改正,何况其它问题。这样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改”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3]。除了具备写的能力外,还需要改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4]这种修改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5],“是语文学习的主人”[6],只有让学生自己变得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才能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向上心、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能恰当地肯定、鼓励,善于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修改中的成功和进步,就能满足学生成就感。为了进一步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努力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一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鉴赏评价等逻辑思辨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自有一套成熟的思路,教师要帮学生找出一条路子,明确作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其实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反而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可通过古今中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红楼梦》;俄国的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了十二次,从而成为世界的经典著作。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8]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学生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再者,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初中第一次作文就让学生自己修改,他们就会觉得新鲜,老师要利用“第一次”的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修改作文的乐趣。最后,要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很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并作出具体、切要、有指导性的评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统一标准,教给步骤

学生有改的兴趣和冲动,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步骤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和标准。

1.统一修改符号

修改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能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修改程序。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修改符号,如改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等,为了修改方便,老师制定的修改符号,如是错别字的就用小圆圈标在该字下面、不符合语法的用波浪线在句下标出、重复啰嗦的用双直线划出等,这些符号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牢记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便于使用。符号不能定得过多过细,够用即可。

2.制定修改标准

修改标准是为了让学生修改时作参考,明白修改作文要从哪里入手。一是制定常规标准,主要从拟题(除命题作文外)、卷面、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表达方式、创意、字数等方面制定出详细修改标准。可以印发给学生,以便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要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目标,从文章的文体、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制定出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如修改《_______里的新鲜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制定修改标准,常规标准为:①拟题是否恰当,是否有吸引力;②卷面格式是否整洁正确,书写是否工整;③是否有错别字;④标点符号是否规范;⑤是否有语病;⑥表达方式是否恰当;⑦是否有创意;⑧字数是否达到。特定标准为: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立意是否独特;②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是否典型、新颖;③文章层次是否合理、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完整;④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富有个性;⑤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写清楚、具体;⑥详略处理是否得当。满分100,各项标准赋予相应的分值,要设基准分也行,各项标准分值就降低,老师根据学情自行确定。

3.授予修改步骤

教给学生修改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够从易到难,从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文修改。首先,小声朗读作文一遍,整体把握作文写的情况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为修改做好铺垫。其次,细读作文,标出错别字、不规范标点符号、语病,然后作修改,并赋予相应的分数。修改其它项也要这样做。第三,跳读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开头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看文章的立意、中心、选材、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情况如何。结尾是否能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最后,才看文面、书写、字数,是否达成要求。

(三)授予方法,加强训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说明了教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授予,让学生有“法”可依。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养成。”[9]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在引导中掌握方法,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1.师批法

师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发现需要修改之处标上各种符号或提出修改意见,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拿到作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桌里一塞就了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

2.面批法

面批法,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3.群改法

群改法,是指全班学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老师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感知、领悟修改作文的过程,具有示范性。做法是:老师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印发给学生,也可以用投影仪投在白幕上,最好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批注。接着,教师结合作文训练目标确定修改目标,目标要明确、突出,不能过多,面面俱到,依照“修改标准”学生自行修改。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学生自我修改后,都要求他们重写一遍。教师要对学生重写的作文粗批一遍,评定一个合适的分数,以激励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检验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标尺。老师还要对学生修改情况进行分析,及时给予反馈,进行评点,对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老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逐步改变学生作文水平不尽人意的状况。

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修改能力都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训练,就要全面修改,这样会把学生“吓倒”,更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外练笔,也可以由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指导。这样,也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10],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更好地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不断地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就能减轻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若能以学生为本,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11],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注释:

[1][2][5][6][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9][11]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8]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李昕霞.初中学生作文自改法的探索[J].作文教学通讯,2002,(1).

[2]郑红梅.再认识:作文教学中的修改[J].作文教学通讯,2002,(3).

[3]白乐敏.作文评改创新浅述[J].作文教学通讯,2002,(12).

[4]刘利民.“‘分组互批,三导两评作文评改方式”教改总结[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5]覃忠专.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新探[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9).

[6]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篇9

那是在一天早晨,寒风在外面呼呼地吹着。我起床后,穿好衣服,赶忙去卫生间洗脸。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悄悄地洗脸后不刷牙,节约时间去房间做我喜欢做的事(做电子“产品”)。

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让我没想到的事发生了:我洗完脸到房间后,妈妈把我叫来,说:“你刷牙了吗?”我想应付过去,就说:“刷了。”可是妈妈却说:“如果你刷了牙,那让我闻闻牙膏味。”这时,我便无语了。过了一会儿,妈妈也不再说话了。

我原本以为应付过去了,心中正暗自庆幸时,爸爸却又把我叫到卫生间,说:“你真刷牙了吗?”我还是原封不动地说了一句:“刷了。”爸爸却说:“那牙刷为什么是干的?”我无言以对。爸爸又说:“是没刷吧!”这时,我看到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说“嗯”

爸爸接着说:“这次我原谅你,以后该怎么做,说说看。”

“这不是为难吗,你怎么叫我回答这难上加难的问题!”我不服气的说。

这下可惹怒了爸爸,他大发雷霆,一阵暴风骤雨地批评之后,我这只“造反”的小老鼠像一只受伤的小老鼠,哆嗦发抖。这时爸爸又说:“有句话叫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够勇敢面对错误,就是好孩子了。一个人首先应该诚实,千万不能撒谎,特别是第一次。你听说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故事吧。”“刷牙是对自己负责,不是为了别人。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和诚实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

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内疚地说“我以后一定改正自己的缺点,再也不撒谎。就看我的行动吧!”

以和平为话题的作文:战争与和平 篇10

今天我从电视上看见了以前美国攻打伊拉克当时的情景:一颗颗子弹向着伊拉克军队呼啸而来,射向伊拉克军队的火箭弹也不计其数,伊拉克人在枪林弹雨中痛苦地死去。那血肉横飞的情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伊拉克军人不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们的亲人也遭了殃,只要他们一出去,就有可能被美军给击毙。

美国为了抢占伊拉克的石油,成为西方强国,就天天攻击伊拉克,让伊拉克人天天提心吊胆地,生怕被美军抓走。如果让美国选择和平还是战争,我能肯定地说:“是战争!”美军用新式武器攻打着伊拉克。美军不会受伤,受伤的是伊拉克。

为什么现在每一个国家总统都有没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呢?这正是因为他们喜欢战争,不爱好和平,他们没有生命危险,是因为他们的人民用生命保护着他们。而国家总统却不懂人民为他们付出了多少。我希望天下的人都是爱好和平,讨厌战争的人。这样的话,世界的仇人全会变成朋友,不要跟人家吵个到底,我更希望全世界的每一位总统也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这样,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第四次、第五次让我们用行动去唤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吧!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11

一、建立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一个任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课堂中,教师要化有形为无形,要从台前走到幕后,始终处在“核心”的地位。

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教材,但可以合理地利用教材,可以把教材合理分类,并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以专题研究性的学习形式呈现,分阶段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学生自习为主,进行大量的专题研读。而教师则只是作为一个“陪客”的身份,适度地加以引导。

这种专题性的学习分为阅读、思考、写作、思辨等阶段。这些阶段呈现出时间上有先后,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几个方面又是有机结合,交叉进行着的。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思考后进行口语或

书面表达,表达之后的辩论,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和学生一起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不仅能使学习过程顺利有效地完成,而且教师的核心地位也凸显出来了。

这种专题性的学习方式不是把教材扔到一边,而是把教材和经典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语言知识,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语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当然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二、打造平台

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源头活水。因此,除了课堂这个学习的空间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打造一个新的学习平台。这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教师参与,学生学习,师生互动。

精心开辟一系列学习专栏:浏览专题、品读专题、精读专题等;精心设立学习区块:学习区、展评区、交流区、工作室等,这样就可以呈现多种类型的文本资料可以供学习查阅研读。教师还可以开发出专题学习的相关链接:文学网、教育界知名博客、百家讲坛、开讲啦等大量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肯定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

“以学为本”的主体教学理念,只有结合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真正显现;才情智慧才能得以真正显露;自主的意识才能得以真正张扬;思想才能得以真正地成熟;健全的人格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学习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会获得知识,还能积蓄丰厚的精神力量,为今后走向社会,走进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调控

在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中,教师要对知识、信息的筛选、过滤进行科学调控,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资料的高养分、高品质。学生也不会在面对众多的网络资源时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更不至于沉迷于网络而变成“负学习”。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快有慢,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这些因素也自然会导致学习进度的不一致。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科学调控。对于提前完成专题学习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或是针对兴趣爱好,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适合提升他的能力的需求的内容,进行一些拓展性阅读。这样就可以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饿的吃饱”“饱的吃好”的理想境

界,让他们各有所长。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懂得学习,教师便要提供给他们学习的机会。

四、强化合作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体现课堂的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达到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情绪积极调动,自信展示自我,养成团队意识等。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先设计好学习提纲,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这样合作起来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合作团队的组建也要精心地安排,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合理进行搭配,形成互补,使各个小组之间竞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小组学习竞争后,做好总结评价。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补充和完善。

五、致力交流

通过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总结交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很好地展示。总结中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来谈谈学习心得,这也是给学生的写作水平、口语表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读了《诗经》,学生品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如《周南·桃夭》的第三章分别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有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起兴。用桃花来烘托出一种喜庆的氛围,桃树果实丰满、枝繁叶茂的样子又象征着美满的生活。

读了《论语》,认识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家——孔子,有原则,又通情达理;有思想,又不高深莫测;有学问,又不咄咄逼人。孔子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仁”的学说,东奔西走,不知疲倦,不知道老之将至。他也是个讲究生活细节的人,在高兴时会弹弹琴,唱唱歌,伤心时也会哭泣流泪,也是个会玩会休息会开玩笑的人……而不是一本正经地板起脸来说教的孔老夫子。

读了杜甫的诗,读出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读出了他崇高的儒家仁爱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了李清照,感受到她富有女性特有的敏锐。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着鲁迅,学生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缕阳光;读着新诗,学会了用眼睛去仔细谛听;读过莎士比亚,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缺憾美; 读了斯宾塞,学生明白了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只要调整好自己去适应……

以上这些展示中,充满着学生睿智的思想、流畅的表达、到位的赏析。

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收获是:使他们得到了有用的、高效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人道主义的包容精神;使他们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从知识层面到能力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层层地全面地渗透,让学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开秀.鲁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思想摭谈.中学教学参考,2012(13).

[2]周志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12

1. 城市意义的空间场所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写道,“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种公众印象,清晰的城市印象不仅可以给人们安全感,还可以增强人们在城市体验中的深度和强度。”而战争纪念建筑作为历史纪念性建筑的一种,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形象所体现的场所精神, 正是给人们最重要的感情庇护和体验深度。人们对城市的记忆部分源于特殊纪念性建筑。因此纪念建筑意象所营造出的空间场所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市表情和城市印象。正如齐康先生所说,“现在的纪念性建筑已不再被认为是死者的房子,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含义,体现一种活着的纪念物,来纪念人和事;不止是纪念用地,而且是公共活动的用地。”

1.1项目背景

辽宁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旨在纪念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当时在全国展开的抗美援朝运动。该馆始建于1958年,现用地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山上街7号,总占地面积18.4725万平方米。其面向丹东市区,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是城市的制高点之一(图3)。用地东侧为贯通城市东西的主干道之一山上街,并与联通高速公路的城市快速干道临近。北侧与表厂路连通。 南侧为花园东路。交通相对便捷。与中朝边界鸭绿江靠近,便于纪念环境氛围的营造。(图4)

1.2用地条件分析

地形地貌:纪念馆位于老鸹岭上,视野开阔, 站在纪念碑东侧即可眺望鸭绿江。用地内绿色葱郁, 地形变化丰富,景观条件优越。同时,山地高差变化大,适宜建设纪念馆的用地相对局促,给整体规划设计带来挑战。(图5)

空间格局:目前用地东部有纪念塔、全景画馆、 指挥所旧址、老纪念馆等建筑,其中前面三栋建筑需要保留。加上此区域地形高差变化较大,使空间相对紧凑。西侧用地地势相对开阔、平坦。目前为国防教育园区用地和一片湖水、绿化用地。

道路交通:由于地形高差变化大,项目内道路曲折且体系不够完整和流畅,尤其停车空间极度缺乏。

1.3城市空间营造

新建纪念馆选址在原馆用地范围并向西拓展。新馆以其控制性尺度、标志性形象成为项目中心,同时与纪念塔、全景画馆围合形成尺度适宜的纪念广场,组成轴线空间序列完整的纪念馆建筑群(图6)。在形象处理上,建筑形体简洁,厚重且具雕塑感,沉稳大气而具有标志性。建筑与用地环境有机契合,体块的艺术化处理使建筑主体似悬浮于大地之上,厚重而不笨拙。建筑东立面向鸭绿江方向开敞、倾斜,在这儿的通高空间中可眺望两岸。简洁有力的建筑形态让人产生联想,似起航的舰船,似昂扬行进的装甲车。外墙面石材构成抽象变换的肌理,在阳光照射下似平静的鸭绿江水波光粼粼。建筑以外在的性格形象置于城市制高点上,形成城市新的坐标。

2.纪念意义的空间操作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这一段话, 最早提到了建筑空间的概念。空间是一个容器, 它是一个实体。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是借助实体而得到的, 人们常用围合和分隔的方法取得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空间的封闭和开敞是相对的, 不同几何形式的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纪念建筑应利用其本身的空间逻辑和空间形式与历史事件呼应,与参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图7、图8)

2.1空间意象

“纪念”是人们建造纪念性建筑最原始的目的, 因此纪念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历史的再现是战争纪念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现的场景能让参观者产生身在其中的幻觉,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历史时刻所带来的变化。

抗美援朝纪念馆汲取抗美援朝战役中的“典型意象”,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抽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元素,如鸭绿江水、无敌坑道、山地战场等(图9), 通过艺术化处理手法,超越单纯视觉形式的操作, 营造出事件纪念特征鲜明、触及观众精神情感、传达深层信息与价值的新时代纪念馆建筑及其内部空间形象。在展陈上充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手段;同时,建筑室内公共大厅空间、 交通空间、休息空间,乃至室外及屋顶空间等,都成为开放式展陈场所,强化观众与展品及其空间环境的互动性。

2.2中庭

与传统纪念性建筑不同,当代纪念性建筑不再仅仅满足于视觉的震撼与展陈设计,而同时追求建筑及其空间环境意象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价值的思考以及精神的升华!作为纪念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的中庭设计,力图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无敌坑道”及其山地环境中寻找灵感,通过抽象化建筑语言和艺术化处理手法的运用,使室内空间具有情境再现与感染力、启发性(图10)。既凸显战争的艰险、曲折, 同时又昭示了光明与希望;既表达出当年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更启发人们热爱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无论从内部空间形态及其序列的塑造,还是内外空间的渗透(面向鸭绿江方向开敞的东侧通高空间,室内纪念空间与屋顶观景平台的连通等)等处理上,均得到表现与强化。与此同时,室内展陈及其他功能性空间,则尽力做到方正和规则,便于展陈及其他功能的高效运转。

2.3序列

纪念建筑的序列化空间组织是建筑流线上多个空间的组合,多个空间以明确的“界面”( 门或堂等)来分隔和联系, 从而形成一系列空间的层次和秩序。 浏览者在浏览线路上可以感受到建筑的起承转合和空间形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加强印象。

本案参观流线的设置立足于既合理便捷、避免交叉混乱,又与建筑内部的空间氛围意境相呼应为基础。游客经面向纪念广场的主入口进入纪念馆, 到达大厅后左转进入庄严肃穆的序厅。参观完后从右侧宽敞的自动扶梯/ 直跑楼梯上到四层,开始依次参观各个主题展馆。其顺序为:四层的抗美援朝战争馆→五层的抗美援朝运动馆→五层的中国(应该是中朝人民吧?)人民友谊馆→五层的志愿军英雄馆→四层的志愿军空军馆→三层的馆史陈列馆和尾厅(图11)。从尾厅出来既可以经时空隧道返回入口大厅,也可以从南侧次出入口走到室外纪念广场。

临时展厅的流线相对独立,既可以通过纪念馆主入口前厅两侧的自动扶梯或者大楼梯向下直接到达,也可以从纪念广场东北角的室外大台阶下行, 从位于建筑东侧50米标高地面的次要出入口进入。 参观完临时展厅后,可以经临时展厅西侧前厅、连廊(消防通道)进入全景画馆继续参观。

除了展陈内容明确、连续的参观流线组织外, 馆内还设置了多处或动或静的多功能休息、互动空间。开敞的交流场所、沉静幽暗的冥想独处空间, 大台阶上可与展品互动的趣味空间,以及东侧可眺望鸭绿江两岸风光的挑高休息区等,使观众融入到各种空间情境中。游客在参观期间,穿梭于矩形展厅与异形通高中庭,心理感受随着建筑空间产生开合、扬抑的变化,空间的封闭和开敞以及不同几何形式空间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图12)。

2 | 新纪念馆入口立面图 (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8 | 剖面图 (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13 | 光线分析 (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2.4空间与光

光线能够赋予一个建筑灵魂,而在纪念建筑中光的运用更是能够使得纪念气氛得到很好的渲染。 光的控制与运用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纪念建筑应在交通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光这一实体要素,结合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叙事节奏安排采光空间,引导参观者的情绪。当人们身处某个纪念性空间环境时,就不自觉地要接受来自空间环境各要素的信息,此时身体的空间性会引导人自觉地去感知下一个空间,在纪念性空间的感知活动过程中, 人们会不自觉地把身体的感知和精神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合理的布局光线的明暗、位置、形状会加强参观者对建筑意图以及历史事件的理解。

抗美援朝纪念馆充分尊重了自然光线,利用中庭和交通空间合理插入自然光,在浏览线路上,形成了“明- 暗- 明- 暗”的光感节奏(图13), 呼应了中庭空间的“宽- 窄- 宽- 窄”的空间尺度与形式。空间格局与自然光浑然一体的纪念环境空间,展现出当时抗美援朝战况曲折复杂、战役环境恶劣,以及战士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鲜明的地域感和历史感。中庭各处的雕塑墙配合人工光线, 作为纪念馆建筑的补充和点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空间环境中塑造出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以专注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3

专注,就是一种力量。要是不专注地攀上高山,哪来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势;要是不专注地登上高峰,哪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广阔视野;要是不专注地忘我写作,哪来“一吟双泪流”的欣喜若狂,许多的成功人士都有专注的品质,如果没有专注的品质,就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攀登不上险峻的高峰。居里夫人就是有专注的品质,提炼出了镭,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斯帕拉捷发现了蝙蝠是用耳朵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是因为他有专注,坚持不懈地观察,才发现出来的;“飞人”刘翔之所以能打破世界纪录,也是他对体育事业的专注。相反,缺少专注精神的人最终难成大业,他们今天想学这,明天又想学那,最后,变得一事无成。

漫步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们所认为的优生差生,随着老师的讲解,会产生谈题和聊天的区别。所以,那些专注的学生,会随着老师教诲,走向光辉的道路,而那些不专注的学生,最后会走向弯曲小径,功半事倍!我们作为学生,想要学习优异,也必须学会专注,专注几分钟,就会背下一首古诗;专注一小时,就可以解决两道难题;专注一天,就可以把所有疑难都给解决;专注几个月,就可以把弱科变成强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只要我们能坚持专注于学习,就一定会突飞猛进;相反,上课开小差,爱好太多,欲望太多,便会一事无成!

以思乡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4

思乡乡思,多么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

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一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幅“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都道出了孤蓬们无限的愁绪。

这愁绪,便是乡愁。

崔颢登楼远望,感慨万分“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九月九日王维感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贺知章“小离家老大回”儿童却“问客从何处来”……

乡愁二字虽简单,但每一个触到乡愁内涵的人都会潸然。

都说酒中仙李太白是乐观的,我看未必。他虽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舟”,但他也曾在月夜长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虽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也曾低吟“长相思,摧心肝”;他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但也曾在月夜感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他虽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爽但也曾在荆门高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再坚强乐观豪放的人也敌不过家乡二字。原来,李白那么不堪一击,不堪乡愁的一击。李白借酒消愁,王湾以雁抒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岑参和范仲淹在大漠孤烟边有壮丽的诗篇“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古往今来,谁不想家呢?

余光中老先生情系祖国“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席慕容用她婉约的调子思乡“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上下五千年------

上五千年,记载着诗仙的“天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记载着诗圣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记载着诗佛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记载着诗鬼的“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下五千年,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艾青眼中的泪水与已化作春泥的羽毛和冰心的一条条纸船与她对母亲、祖国的眷恋……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就是游子们的根!

纵然“李白一斗诗百篇”,但他的一切都没有超越故乡。因为是故乡塑造了李白,使他名垂青史。

故乡是月,故乡是土,故乡是站,故土情深,故乡是经典!

有一种愁,是游子们共同的爱。这,就是乡愁。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15

一、以生活为写作泉源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但是,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的感悟能力似乎下降了,更确切地说,因为太幸福,所以学生们对痛苦、感动等方面的感受能力下降了。感受不到痛苦,当然也不认为自己幸福。在写作文的时候,让他们想想曾经受过的感动,似乎很难。在很多人眼里,父母也不很辛苦,对子女的爱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波澜。

人最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感受力,写作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爱,感受亲情、友情,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比如,班里有的同学家庭贫困,勤俭节约。可以让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怎么想。有的学生成长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关爱。这时可以让家庭完整的学生换位思考,如果家庭出现裂痕,会有什么感受,会出现什么情况。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做换位思考相对比较容易,观察、对比、反思过程中,感悟生活,对人和事的认识都不断深化,写作文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同时也促进了班集体内部的理解与和谐。

二、以思维求创新

古人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是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不一样的认识,这种情况在作文审题中也很常见,这就给我们拓展写作思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如,某同学写了一篇作文,核心材料是一个体育运动员从默默无闻到蜚声世界的过程,她拟定的主题是“奋斗可以成才”,写得比较成功。后来我指导她换个角度来审视这个材料,除了奋斗,我们还可以从中挖掘出什么闪光点来,学生经过换角度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不能轻易放弃,需要坚持。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教师再提示她换角度思考,她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着力点:自信、自我激励是人生路上前进的巨大动力。然后,她按照这些观点,在同一材料下写了三篇不同的作文,每一篇都有新意。她的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三、以仿写提升布局谋篇和驾驭文字能力

仿写是写作能力较低的人比较适用的练习写作的好方法,在小学和初中作文中采用的比较多,笔者在作文指导实践中,对仿写格外重视,我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片段仿写,如景物仿写、行为仿写、肖像仿写、心理仿写等;二是整体仿写,即按照原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仿写。片段仿写,重在让学生感受被仿写文段的文采,看描写的精细与别致,生动与传神。并力求在写作中再现。整体仿写则重在让学生观察文章的布局谋篇、层次构思、叙述脉络,从整体、宏观上把握原文,并通过借鉴,用在自己的写作上,以便达到布局谋篇合理的效果。

四、词句拓展,练习想象与描写

词句拓展练习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好方法。针对学生记叙描写时语言干瘪,字数较少、篇幅不够的问题,笔者经常采用词句拓展练习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驾驭文字的水平。这一练习也是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首先给出一个词语,比如,教师先给出“蓝天”一词,然后学生任意修饰,第一位学生给出“蓝天上飘着白云”,第二位学生可以接着添加内容“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第三位学生说:“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像是蓝色的绸缎上点缀着一朵朵白色的花儿。”第四位同学可以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延伸,这样由一个词语逐渐拓展成句子、句群,直到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第二种方法是教师给出(或者由几个学生随机给出)几个词语,这些词语本身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之间要有足够大的距离,然后让学生用句子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表达句群。如:教师曾经给出四个词语———铅笔、环境、高楼、女孩,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城市的女孩儿说过这样一句话。”后边的学生接过来说:“一只小小的铅笔也和环境保护有关系。”第三个同学则解释道:“因为铅笔是木头做的,做铅笔需要砍伐森林。”第四个同学又接着说:“我们如果节约使用铅笔,就等于是保护森林。”……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个词语拓展练习,成为了一个小作文。

以上几种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过的几种方法,实践表明,经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文时一般不再为写不够字数而发愁,整体布局谋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很多同学渐渐喜欢上了作文课,还有些同学的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这些成就也有力地支撑了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生活为写作泉源;以思维求创新;以仿写提升布局谋篇和驾驭文字能力;词句拓展,练习想象与描写四方面来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 篇16

关键词:学生主体;具体方法;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注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宗旨,在评价体系、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它作为当代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含义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实行,要求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教学重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成长,保障教学价值与意义。

首先,掌握和接收信息是大脑通过主动解释、选择、推论、组织、储存以及筛选的有用信息。以老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吸收的信息极其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必须从文本结构了解文章主旨以及传统文化,在思维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尊重学生就是将学生作为生命实体来看待,并且放在主体位置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消化、吸收,挖掘学生特长,对其鼓励与肯定。最后,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资源与受体,为了让课堂更依赖学生,教师应该尽量让课堂更加和谐轻松。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部分,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读为本,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片面强调“注重启发,反对注入”的教学方式,很长一段时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以牵为主”的弊端。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课中,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权利,并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浏览、精度、默读等方式。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主体一直存在着重认知、理性、分析,轻情感、感性、综合的倾向,这不仅对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新课标要求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体验和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文本人文和感情色彩。

2.激发学生个性,增强能力培养

为了体现学生个性,将教学活动贯穿在思维中,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从独创、深刻、灵活、敏捷等方面对其努力。如:在《安恩与奶牛》中,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安恩画像,再阐述自己的看法。

同时,为了塑造出更富有创意的读者,老师必须摒弃规范化的理解方式,在直接与自主阅读中,让阅读更贴近生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如《以虫治虫》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用生物治理害虫,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备课,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质疑,让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土地评估委托合同范本下一篇:写初中寒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