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2024-10-22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共14篇)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1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2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3

这是一个沉闷的下午,老师进了教室,先是叫我们拿出了两个本子。又让我们在上面写下今天可能写的话题。让我们很好奇为什么做这些,心中也是充满疑惑。下来,老师又说在那个本子里写下你最亲的十个人。这让有些人很为难,绞尽脑汁也没写下十个,不过最终还是凑全了。

于是第一轮游戏开始了。老师说:“请在你写下的这十个人之中划去四个。”这让我们都很为难,可还是挑了四个人划去。在划去这四个人的时候。心里那个难受呀!像是亲手杀掉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样。心里不是个滋味。可还是照做了,于是留下了六个人。

接下来,第二轮开始了,老师让我们在三十秒内再划去两个,这让我们很难做出抉择,发出了“啊”的声音,这时就有人说:“老师划不下去了。”可老师却说:“这是游戏规则必须执行。”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纠结。我自己纠结了半天,也划不出来,于是就开始捣乱,拿起笔去“帮”着同桌去划,随便在他的本上划了几个,闹完以后。我手里的笔在六个人之中,来回滑动。指着这个想一想,觉得对自己很重要,指着那个想一想,觉得对自己也很重要,可时间紧迫,最终还是狠下心来把两个人划去了,心中自我安慰的说“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

第三轮,游戏接着进行。果不其然,还是老规矩,在剩下的四个人中划去两个。这四个人可都是自己最亲近的那个人,心里有十万个不愿意,可有没办法改变。在四个人里划了又改,改了又划。我有一种负罪感,他们都是最爱我的人呀,我怎么可以这样绝情?就在我难以抉择的一刻,班上已经有人哭了,不想继续了,而我也在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挣扎,故作淡定,最终狠下心来又划去了两个人。

游戏进行到这里我们也知道该做什么了,不过老师还是提示了一遍:“把剩余的两个人罗列出来,再划去一个。”于是我们就把那仅存的两个人再一次的写出来,进行最后的处决。“再划去一个”!这才是让人最受不了的,于其是留下一个还不如全部划了一个也不留。可这却违反了游戏规则,于是心中最纠结的时刻来临了。笔尖在两个名字间游来游去。不知该“处决”哪一个好,我是划了又写,写了又划。重复了好几遍。到最后也不知道该留那一个。我那时最想把自己写上去,再把自己的名字划去,用这样的办法留下来一个,可这又不行。心想“这就是考验一个人的心理极限。”现在的教室以不像之前的那么热闹,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都沉浸在那纠结的选择中。就算是心中极其不愿意,可现实是残酷的,该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必须做出选择:一个是如影随形的朋友,一个是宠我教我老师,这真的很难选择。最终,还是眼睛一闭狠下心来划掉其中一个,留下了——老师。是她传授给我知识,也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是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让我成长,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让她从我的纸上、从我的生活里、我的生命里消失。我也要对被我划去的人说声“对不起”,并非是你们对我不重要,而是我必须做出选择。

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4

梦纯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邻家的小孩也有一条白色的线,和我一样!”妈妈听了大吃一惊。急忙跑到凯枫家。“当!当!当!”“谁呀?”“我是邻家的!”“哦!请进!”梦纯妈妈进门后,对凯枫妈妈说:“您好!请问你家孩子左手是否有一条白色的线?”“是呀!怎么了?”“没什么!我走了!”“么!我走了!”“好!那以后请多多关照!”“好!再见!”

她走出门,马上打电话给梦纯的爸爸。“喂!老公啊!我们要赶快搬家!”“什么?你说什么?要搬家?”“是啊!要快!”“好吧!那我们住别墅吧!好吗?”“好吧!我现在就带双双去!你等我们!”“知道了!我在那里等你!”“拜拜!”“好!一会儿见!”

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5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他们选择的不同结果而酿就,是因为选择隐忍而异。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变得形形色色,各具不一。

我们背着行囊上路,陶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我们停在十字街头,要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我们抄笔做题,要选择正确还是错误;我们遇上拦路虎,要选择跨越还是停驻。人生有太多让我们选择的事,我们的大脑时常会应接不暇,这时我们就要用心去选择,心会告诉你答案。

人们常说有正必有反,这句话我们不能否定。正反两面的事代表着利弊两把剑。如果你后悔拿起了弊剑,没关系,将它放下,在拿起利剑。如果没有察觉到你的错误而麻木的在进行选择,那么请听听你的心事如何取舍。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6

一、以生活为写作泉源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但是,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人的感悟能力似乎下降了,更确切地说,因为太幸福,所以学生们对痛苦、感动等方面的感受能力下降了。感受不到痛苦,当然也不认为自己幸福。在写作文的时候,让他们想想曾经受过的感动,似乎很难。在很多人眼里,父母也不很辛苦,对子女的爱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波澜。

人最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的感受力,写作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爱,感受亲情、友情,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比如,班里有的同学家庭贫困,勤俭节约。可以让那些家境富裕的同学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怎么想。有的学生成长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缺乏关爱。这时可以让家庭完整的学生换位思考,如果家庭出现裂痕,会有什么感受,会出现什么情况。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做换位思考相对比较容易,观察、对比、反思过程中,感悟生活,对人和事的认识都不断深化,写作文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同时也促进了班集体内部的理解与和谐。

二、以思维求创新

古人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是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不一样的认识,这种情况在作文审题中也很常见,这就给我们拓展写作思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如,某同学写了一篇作文,核心材料是一个体育运动员从默默无闻到蜚声世界的过程,她拟定的主题是“奋斗可以成才”,写得比较成功。后来我指导她换个角度来审视这个材料,除了奋斗,我们还可以从中挖掘出什么闪光点来,学生经过换角度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不能轻易放弃,需要坚持。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教师再提示她换角度思考,她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着力点:自信、自我激励是人生路上前进的巨大动力。然后,她按照这些观点,在同一材料下写了三篇不同的作文,每一篇都有新意。她的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高。

三、以仿写提升布局谋篇和驾驭文字能力

仿写是写作能力较低的人比较适用的练习写作的好方法,在小学和初中作文中采用的比较多,笔者在作文指导实践中,对仿写格外重视,我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片段仿写,如景物仿写、行为仿写、肖像仿写、心理仿写等;二是整体仿写,即按照原文的整体结构进行仿写。片段仿写,重在让学生感受被仿写文段的文采,看描写的精细与别致,生动与传神。并力求在写作中再现。整体仿写则重在让学生观察文章的布局谋篇、层次构思、叙述脉络,从整体、宏观上把握原文,并通过借鉴,用在自己的写作上,以便达到布局谋篇合理的效果。

四、词句拓展,练习想象与描写

词句拓展练习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好方法。针对学生记叙描写时语言干瘪,字数较少、篇幅不够的问题,笔者经常采用词句拓展练习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他们驾驭文字的水平。这一练习也是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首先给出一个词语,比如,教师先给出“蓝天”一词,然后学生任意修饰,第一位学生给出“蓝天上飘着白云”,第二位学生可以接着添加内容“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第三位学生说:“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像是蓝色的绸缎上点缀着一朵朵白色的花儿。”第四位同学可以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延伸,这样由一个词语逐渐拓展成句子、句群,直到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第二种方法是教师给出(或者由几个学生随机给出)几个词语,这些词语本身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之间要有足够大的距离,然后让学生用句子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表达句群。如:教师曾经给出四个词语———铅笔、环境、高楼、女孩,第一个学生说:“一个城市的女孩儿说过这样一句话。”后边的学生接过来说:“一只小小的铅笔也和环境保护有关系。”第三个同学则解释道:“因为铅笔是木头做的,做铅笔需要砍伐森林。”第四个同学又接着说:“我们如果节约使用铅笔,就等于是保护森林。”……经过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圆满完成了这个词语拓展练习,成为了一个小作文。

以上几种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过的几种方法,实践表明,经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文时一般不再为写不够字数而发愁,整体布局谋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很多同学渐渐喜欢上了作文课,还有些同学的作品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这些成就也有力地支撑了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生活为写作泉源;以思维求创新;以仿写提升布局谋篇和驾驭文字能力;词句拓展,练习想象与描写四方面来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两翼,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素养就高不起来。在每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数占到了试卷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它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写”与“改”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是修改作文的主人。仍被以往的“重学生写,轻学生改”或“学生写,教师改,天经地义”[1]的观念所禁锢。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批改作文量大,占用时间多。一次作文上百篇,且要全批全改,甚者精批细改,一本平均十几分钟,也要花上好几天,留给老师研读教材、钻研教学的时间就相对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把大量时间耗在学生作文批改上,而换来的却是“徒劳无功”。同时,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认为改作文就是教师的责任。当拿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匆匆看一眼分数和批语,就扔进书桌,根本没花时间去了解不足的地方和思考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错别字给他指出也懒得改正,何况其它问题。这样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改”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3]。除了具备写的能力外,还需要改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4]这种修改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5],“是语文学习的主人”[6],只有让学生自己变得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才能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向上心、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能恰当地肯定、鼓励,善于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修改中的成功和进步,就能满足学生成就感。为了进一步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努力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一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鉴赏评价等逻辑思辨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自有一套成熟的思路,教师要帮学生找出一条路子,明确作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其实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反而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可通过古今中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红楼梦》;俄国的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了十二次,从而成为世界的经典著作。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8]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学生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再者,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初中第一次作文就让学生自己修改,他们就会觉得新鲜,老师要利用“第一次”的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修改作文的乐趣。最后,要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很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并作出具体、切要、有指导性的评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统一标准,教给步骤

学生有改的兴趣和冲动,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步骤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和标准。

1.统一修改符号

修改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能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修改程序。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修改符号,如改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等,为了修改方便,老师制定的修改符号,如是错别字的就用小圆圈标在该字下面、不符合语法的用波浪线在句下标出、重复啰嗦的用双直线划出等,这些符号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牢记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便于使用。符号不能定得过多过细,够用即可。

2.制定修改标准

修改标准是为了让学生修改时作参考,明白修改作文要从哪里入手。一是制定常规标准,主要从拟题(除命题作文外)、卷面、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表达方式、创意、字数等方面制定出详细修改标准。可以印发给学生,以便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要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目标,从文章的文体、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制定出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如修改《_______里的新鲜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制定修改标准,常规标准为:①拟题是否恰当,是否有吸引力;②卷面格式是否整洁正确,书写是否工整;③是否有错别字;④标点符号是否规范;⑤是否有语病;⑥表达方式是否恰当;⑦是否有创意;⑧字数是否达到。特定标准为: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立意是否独特;②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是否典型、新颖;③文章层次是否合理、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完整;④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富有个性;⑤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写清楚、具体;⑥详略处理是否得当。满分100,各项标准赋予相应的分值,要设基准分也行,各项标准分值就降低,老师根据学情自行确定。

3.授予修改步骤

教给学生修改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够从易到难,从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文修改。首先,小声朗读作文一遍,整体把握作文写的情况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为修改做好铺垫。其次,细读作文,标出错别字、不规范标点符号、语病,然后作修改,并赋予相应的分数。修改其它项也要这样做。第三,跳读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开头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看文章的立意、中心、选材、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情况如何。结尾是否能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最后,才看文面、书写、字数,是否达成要求。

(三)授予方法,加强训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说明了教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授予,让学生有“法”可依。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养成。”[9]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在引导中掌握方法,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1.师批法

师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发现需要修改之处标上各种符号或提出修改意见,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拿到作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桌里一塞就了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

2.面批法

面批法,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3.群改法

群改法,是指全班学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老师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感知、领悟修改作文的过程,具有示范性。做法是:老师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印发给学生,也可以用投影仪投在白幕上,最好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批注。接着,教师结合作文训练目标确定修改目标,目标要明确、突出,不能过多,面面俱到,依照“修改标准”学生自行修改。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学生自我修改后,都要求他们重写一遍。教师要对学生重写的作文粗批一遍,评定一个合适的分数,以激励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检验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标尺。老师还要对学生修改情况进行分析,及时给予反馈,进行评点,对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老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逐步改变学生作文水平不尽人意的状况。

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修改能力都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训练,就要全面修改,这样会把学生“吓倒”,更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外练笔,也可以由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指导。这样,也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10],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更好地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不断地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就能减轻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若能以学生为本,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11],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注释:

[1][2][5][6][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9][11]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8]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李昕霞.初中学生作文自改法的探索[J].作文教学通讯,2002,(1).

[2]郑红梅.再认识:作文教学中的修改[J].作文教学通讯,2002,(3).

[3]白乐敏.作文评改创新浅述[J].作文教学通讯,2002,(12).

[4]刘利民.“‘分组互批,三导两评作文评改方式”教改总结[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5]覃忠专.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新探[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9).

[6]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以选择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篇8

让我悟出这个道理的,是外公中风那一年。

当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妈妈几乎急地跳了起来,掏出手机就想买机票。对于我来说,这是个回家游玩的好机会,我应当抢在前面帮妈妈买机票,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不为别的,就为我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我正在全力冲刺。离国家级别的比赛就一步了,就一步了。

我冷漠地坐在一旁,心中默默念叨着别有机票了别有机票了。一边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妈,那比赛呢……”

妈愣住了,抬起头惊愕地望着我。她极其矛盾,似乎在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不可能,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去或者不去。

终于,她咬着嘴唇,选择了去。

我明白,亲情永远高于生活,我理解她,她也理解我。

妈妈的眼角泌出一滴愧疚的泪。她是一位正在面临小升初女孩的母亲,也是一个患着病老人的女儿,她现在正在泥沼泽艰难地行走,每走一步,她的心就像被刀剐了一刀似的,痛苦不堪。

面对亲情和难得的机会,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亲情。想必她肯定思前想后,才做出了这个决定。她按照这条规则,权衡一番后,放弃了“小”的——那一场比赛,成全了“大”的——回去给外公治病。

回去后,我们倾尽全力,将外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妈妈拍拍胸脯说:“是我这选择做的好!”

事后想来,母亲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完美地找到了“小”和“大”的定义。

我想,“小”和“大”这两个字正是“放弃小的成全大的”这条规律中最精华的两个字。而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也明白了,“小”和“大”不只是物质的大小,更是指意义的大小。在每一件事情中,“小”和“大”的定义也不一样,需要我们去探寻,而在最后的选择中应用,只要我们弄懂了在这件事中“小”和“大”的意义,即使在做决定时痛苦万分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小”和“大”的定义,做对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以选择为话题作文 篇9

多读书,读好书,唯有一览天下书籍,才可以博古通今,才可以满腹经纶。要做到如此,首先要对书籍或读物进行认真地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读一些名人自传,这些书饱含了名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足迹和他们辉煌灿烂的业绩。读他们的文字,就像在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它们有的幽默有趣,有的令人伤感,还有的有些惊悚……这一切都想在放电影一样,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罗尔德・达尔先生写的自传名为《独闯天下》,他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向我展示了年轻时的他热情似火的年华和他精力旺盛的一面,他甚至去当了兵。可有趣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达尔先生发觉自己受伤了,他驾驶的飞机坠落了,他被送进了医院。当因飞机坠落而产生的头痛再一次向他袭来时,他被作为伤员送回了英国。多年不见,他有扑进了母亲那等待已久的怀抱。这部作品给了我许多启发,让我对人生有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像那些已被世人认可的世界名著,如《傲慢与偏见》《我的大学》《在人间》《马可・波罗历险记》等等。这些文学巨作都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们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且能丰富我们的阅历,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小王子》就是一部世界名著,我总是被它的故事所吸引。我总是沉迷于可爱的小王子那稚嫩的话语之中,他是如此得纯洁。这部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一个小王子的口吻,表达了现代成人们的死板和盲目。这本书让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认知更加明确和清楚。

我们还可以读一读身边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成语辞典等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字词及其含义的记忆,巩固我们的基础。

我总是对这本《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爱不释手。在这部词典里面,每一个单词都有相应的英语解释和汉语解释。这些准确无误的英语单词、词组和句子,总能给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我总是静静地翻阅这部词典,一遍又一遍地加深我对每一个单词的认识和记忆。这样一来,我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职业对人的体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结合高职培养目标,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现就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选择和开发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体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的大学专科学历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职业对人的体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许多岗位都要求一线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便更好的进行工作。而这一需求需要在从业人员的高职教育阶段,以具有职业能力导向需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达到体质培养与适应能力培养的目的,并且能使学生形成作为今后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职业体能与职业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体育学习内容多种多样,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应当反映体育课程所期望的内在价值以及所蕴含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专业关系最密切,最适应职业要求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才能达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目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体育模式的实用性。确定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的依据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本专业专门人才的工作形式,本专业专门人才的工作条件,本专业专门人才的工作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使命。作为承载高职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高职院校体育对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功能,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二、教学内容的开发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开发

教学内容的开发不仅要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而且必须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则无论在操作方式或身体能力方面,均需与职业特点相似。根据以上所谈的依据和原则,针对各就业岗位群对从职后身体素质、素养的要求,开发出特定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见表1)。

表1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就业岗位群相对应专业从职关键素质应有的素养项目

伏案型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文秘、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颈、肩部力量、上肢力量,指、腕关节力量及其灵活性心理调节、

坐姿、

团队精神

瑜伽、羽毛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形体塑造

交往型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腰、腿力量,耐久力量形态气质、

交际能力、

团队精神体育舞蹈、跆拳道、散打、擒拿、足球、乒乓球、形体塑造

站立型模具设计、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气化铁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电机与电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上肢力量

腰腹肌力量

腿部力量

灵敏性

团队精神

意志品质擒拿、足球、篮球、散打、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太极

运动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腰、腿力量

姿态、

交际能力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形体塑造、定向越野

(二)教学内容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实用性

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性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帮助,今后用得上,就会愿意练、主动练。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身体要求(如快速反应能力、手脚协调配合能力、平衡能力等),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与训练,提高职业活动所需的主要肌群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适合今后自己职业的素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

3.把終身体育作为目标。

突出终身健身的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掌握一两项科学健身的方法,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的保健操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的需要。

三、结论

在高职院校进行一场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分开发体育课程教学,实现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的研究,构建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KC40。

参考文献:

[1]蒋歌声,翁惠根.“课(校)内外一体化”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83-84.

[2]邓永明,赵丽光.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融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31-32.

[3]陈勇.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纲要的理性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15(6):99-100.

[4]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2-973.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11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篇12

臧夕稳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坚强。但知道自己得了尿毒症后,他的身心遭受了重创,但他没有倒下,还带病工作曾经有人让他停止工作,但他却仍强烈要求继续站在讲台上,他每天都活在痛苦中,依靠血透维持生命,从一次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他为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个华考|zk168世界,它决定把生命里对爱与痛的感知记下来,因为他希望让那些还在痛苦中的人们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坎坷,会让你痛苦会让你伤心,但我们要

《选择坚强》是他笑对人生的一种选择,他的一生是那样的不易他在死亡的幽谷中坚强地爬行他选择了坚强,更让自己困苦的生命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面对人生,不管怎样,我们都压选择坚强。

篇四:选择

我选择了服装设计师,选择了办公室文员,选择了人事部经理。那只是以后的

我选择了平凡的

家人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我不追求你们有多么好的成绩,但是你们要让我看到那你们的努力,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神童,是天才,那些聪明是要靠后天的努力才能得来的;

海瑞真的是资质平平。但是凭借着一股正气成为了清官的典型,并且被百姓爱戴,成为可以与关公平起平坐的门神。

牛顿小时很笨,成绩很差,当他做的风车被嘲笑他的同学弄坏一后,他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影响物理学界的重要物理学家。

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13

——题记

作家秦文君说过:“人的生命是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弗罗斯特也说过“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难以抉择的心情,我们可以选择一条路,然而选择了这一条,却怀念那一条。

尽管选择了之后百般后悔,但是选择终归是无悔的。

早在选择之前,已经做了一番评估,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你认为他会更好,毕竟没有人会去选择认为更糟的另一个,既然这样,心甘情愿的选择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呢?

如电影《冈仁波齐》中一行11人选择了通向神山冈仁波齐的路便不愿回头,既然选择了就不抱怨,让手上沾满了酥油,口中不断呢喃着六字真言,在朝圣的路上,跪拜前行,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又如居里夫人放弃了青春的美好年华,潜心于科研,却也无怨无悔,谁能比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幸福呢?

有时,有舍才有得,正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选择也并非是一种遗憾,当人没路可选择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遗憾,其实,人的一生也有许多路可走,有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也有平坦开阔的光明大道,都源于我们的选择,尽管生活中会有百般无奈,举棋不定,但总有一条路使我们坚定地走下去。

初中以“选择”为话题的作文 篇14

关键词:建筑色彩,人文因素,社会因素,选择

1 赤峰市建筑色彩现状

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其形式多样、色彩斑斓的建筑物, 它们是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线。然而, 由于缺乏对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等相关理论的学习, 城市典型的建筑色彩特征消失殆尽。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构成要素之一, 因其体量大, 色彩相对不变, 成为城市色彩中的恒定色, 在城市色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因此, 建筑色彩的混乱是城市色彩主基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建筑色彩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 蒙辽冀三省的连接处。“赤峰”在蒙语中读为乌兰哈达即红峰的意思, 在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 赤峰因此而得名。全市共有30个民族,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赤峰市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流长, 是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兴隆洼等文化的发源地。建筑风格也有其显著的文化特色, 然而,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 城市内高楼林立, 杂乱无章, 导致传统建筑风格缺失, 造成建筑色彩基调的不明显、建筑色彩的混乱。

2 赤峰市建筑色彩混乱的原因

1) 现代城市的发展速度迅猛规模强大, 然而建筑色彩规划和管理滞后。

2) 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崇, 导致地方性色彩不明确。

3) 经济的盲目发展导致商业建筑无序泛滥, 致使不同性质的建筑杂乱丛生, 色彩污染严重。

3 城市建筑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建筑色彩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如城市的气候条件、纬度高低、地形地貌、地方材料等[3]。自然因素对建筑色彩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气候条件、地域环境、建筑材料的选择。

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域的自然景观, 并且是决定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重要因素。阳光辐射、气温、湿度等决定了材料的寿命以及颜色的保持时间, 决定了色彩的衰退度。色彩明度高不易于吸收太阳辐射热;反之则易于吸收太阳辐射热 (见表1) 。可见色彩不同, 吸收太阳辐射热强度不同, 导致墙面温差也不同;长时间的高温使外墙表面产生伸缩变形导致色彩变色脱落, 使建筑外立面色彩变化幅度大。并且, 气温影响人们自身的主观感受, 气温的高低会使人们在视觉色彩的选择上寻找与心理感受相平衡的色彩。所以, 寒带地区较长时间的低温天气使人们比较乐于接受温暖、热烈, 看上去有热感的颜色。

2) 地域环境。

同样建筑也要考虑与地域环境之间的结合。色彩应当配合环境加强建筑形式的特点。而且环境作为建筑的底图, 对建筑色彩起到了对比烘托的作用。例如陕西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人们为充分的适应环境, 发展了与其相协调的窑洞民居, 体现着与地貌相统一的黄土色。

3) 建筑材料。

建筑的色彩离不开构成色彩质感和肌理的材料。材质反映建筑造型界面的基本特征, 质感是指对材料质地的感觉。建筑外立面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搭配色彩和驾驭材料的能力[4]。材料表面的起伏和凹凸不平, 使其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产生变化, 因而使人眼得到不同的感观效果。同一种色彩附着到不同的材料上会体现出或厚重或轻薄的感觉。每个地方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筑材料, 在欧洲, 旧街道建筑材料多为石砖, 建筑材料的色彩就是建筑的色彩。使用地方建筑材料、应用地方传统工艺是形成地方建筑色彩的重要原因。

3.2 人文因素

1) 人类共性因素。人类对色彩的感觉、联想以及由色彩产生的象征意义都存在一定的共性, 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喜恶, 进而影响人们对建筑色彩的选择。例如红色让人感觉到热情, 象征着权利, 绿色给人以清新, 象征着自然。

2) 人文社会因素。人文因素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自然地理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种族、习惯、风俗、文化等方面形成的差异,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不同的色彩表现, 另外, 还包括在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色彩传统,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影响着他们自己独特的色彩传统, 而这些色彩传统最终导致了建筑色彩表达上的不同, 见表2。

3) 政策环境因素。建筑色彩的选择必须服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中所规定的目标与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整个城市的定位、定性决定着整体建筑色彩基调的定位。

3.3 建筑自身影响因素

1) 建筑的功能。建筑功能的差异使其对色彩的要求不尽相同, 功能对色彩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符合使用要求;体现建筑特征。居住型建筑其环境要求舒适、亲切、温馨、具有地域标志性特色, 在颜色的控制上尽量采取低彩度的倾向, 而商业建筑则是要激发人们对购物消费的渴望, 在颜色上的选取要大胆明亮。

2) 建筑形体上的光影效果。建筑形体中的光影作用导致了建筑色彩的丰富性。光影不仅强化了建筑形体, 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外立面的色彩效果。因此, 在建筑形体中利用光照和投影, 可以加强建筑造型的体量感、空间感。同样, 在光照下建筑的外立面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以及丰富的层次感。在光照下产生的半影或深影处, 特别容易产生建筑造型中的色彩变化, 使建筑实体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因此, 光不但使人眼感受到色彩的存在, 更使色彩变化多端。光与影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环境, 自然光和人工光的投射使建筑色彩丰富多彩。

4 赤峰市建筑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概况分析

赤峰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建筑外立面表皮要选取耐低温抗炎热为主的建筑材料, 有利于建筑外立面色彩的长时间保持, 由于冬季漫长寒冷, 在建筑色彩上的选择, 要以彩度较高、明度较高体现温暖的明亮色彩。由于赤峰市的地理位置, 其建筑风格属于北方建筑, 并且深受燕赵地区的建筑风格影响,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色彩因现代建筑风格以及材料技术的更新有了新的变化, 例如坐落在赤峰市文化广场北端的赤峰市博物馆, 其建筑总高度25.7 m, 建筑设计吸收了唐代、辽代建筑博大雄浑的建筑特色, 是赤峰标志性仿古园林式文化建筑。其墙面色彩为象征光明的黄色, 屋顶采用与之相统一的橘色, 在古典建筑色彩上有个提升。但是其色彩过于独立, 与周围环境色彩不协调, 应该降低色彩明度与环境色彩相统一。赤峰的居民多以蒙古族为主, 草原广阔无垠, 赤峰就像一个明珠点缀在青绿的绸布之上, 其现代建筑深受蒙古族建筑风格的强烈影响, 建筑外立面偏无彩度倾向, 经常可以看到绿作为建筑的点缀色。蒙古族在赤峰的历史发展中, 也影响到了其他文化建筑风格的发展, 如赤峰市清真南寺就是蒙古族文化建筑与伊斯兰风格结合的产物。其建筑既有弯顶、圆券等伊斯兰风格建筑元素, 也有蒙古族的特色图案纹样。在色彩上包容了白、绿、蓝、金等体现伊斯兰以及蒙古文化特征的颜色。综上所述, 赤峰市建筑色彩的选择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因素综合考虑, 并且与建筑自身的功能、形体相结合。

5 结语

建筑的美观除了和谐的空间形体以外, 色彩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因素。建筑色彩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 建筑色彩的选择应合理考虑诸多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这对建筑色彩表达的和谐美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焦燕.城市建筑色彩的表现与规划[J].城市规划, 2001 (3) :61-62.

[2]张艳瑜, 谢晓, 和自强.浅谈城市色彩规划[J].山西建筑, 2011, 37 (4) :13-14.

[3]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2024年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大星小学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