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18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共16篇)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1

阳光总在风雨后,谁能不经历风雨呢?自古英雄多磨难,古往至今,没有一位成功的人士,不经历风雨,不遭遇挫折。挫折,使他们越战越勇,然而,我呢?

记得,初二期末考时,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教室,经过了几天疲惫地作战后,我最后“解放”了。没想到,当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一个个大大的红叉,叉进了我脆弱的心灵,我的心在不停地流血,好痛,好痛。我强忍着泪水跑到了家。一回到家,我便跑进了房间里。我害怕见到父母,害怕向他们报告,所谓的“优异”成绩。到了房间,我把试卷揉成了一团,仍进了垃圾桶里,眼泪在这一时间爆发了,我真的不想再忍受了,我的情绪一下子跌入了万丈深渊。我反复地责问自己,为什么会考得这么烂?难道,我没有认真复习吗?难道,是我的笨吗?难道。

这时,电话响了。我惊慌失措地把它拿起来,我害怕是妈妈打来询问我的成绩。“喂,你是。?”“是弟弟吗?”我是姐姐阿,你考得怎样样了?“我。”其实,没关系的,不必要因一次小小的失误而情绪不好,你是行的,明白吗?你小学和初中不都当上了副班长,这就是你的潜力呀,加油哦,我看好你的。“谢谢你的鼓励,我明白了。

我重新鼓起了勇气,把垃圾桶里的试卷,拿了上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哦!原先都怪自己太粗心了,写完了没有及时检查,不该错的,都错得太离谱了。傍晚,爸妈回到了家,我如实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并没有怪我,而是激励我,使我的情绪又恢复了平静。接下来的每一次考试,我都考得很不错,我从中明白了:挫折,是上天派来磨练我们的精灵,我们不必畏惧它,而是勇于战胜,克服。突然,我想到了《孟子》两章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2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4

毛毛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要经过漫长的黑暗,才能化茧成蝶。那它为什么要化成茧,变成蝴蝶呢?因为它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变成人人夸赞的漂亮的蝴蝶,而不是一直停留在人人害怕的丑陋的毛毛虫。它知道只有经过这磨炼才能长大,才能骄傲的活着!

磨炼是我们最好的营养品。作家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上天关闭了她的一扇门,却给她留了一扇窗。她身残但心不残,不断的磨炼让她成长起来,让她走出了内心的阴影。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海,磨炼就是那狂风;如果把人生比作大路,磨练就是那一块块石子;如果把人生比作长河,那磨练就是不可缺少的岩石。虽然有狂风的侵袭,但也有风平浪静之妙;石块虽然阻挡了你前进的道路,但也为你铺平了一条大道;虽然有岩石的撞痛,但也有美丽的浪花。磨炼总会让我们成长起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但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就如这好剑一般,表面上的气派辉煌是经过一次次烧制和打磨出来的;腊月的梅花表面开得娇艳,实则是忍受寒风才绽放的。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是的,只有在磨炼之时才能看出君子的行事与气节。面对困难时,有的人轻言放弃,后来一无事成;而真正的强者,则会在风霜中如松柏一般,磨砺自己的内心。磨炼自己才能变成真正的强者。

以磨练为话题作文700字 篇5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史册的记载下,总有几颗耀眼的银星闪烁的炫目光彩,昭示着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气节。

遨游过浩瀚沧海,怀抱过巫山云雨,才明白真爱的烙印是执著坚忍受。在君主的不解下,在宫刑的折磨中,一代史官著成了世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问这部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作从何而来,是磨炼,是坚持。一身正气冲宵汉,著成青史照尘寰。

——司马迁

跋涉过沧沧大海,云翔过茫茫足迹,才明白壮志的名字是豪气肝云。饱览山川秀景,踏遍祖国河山,为报祖国,献出满腔热忱,最终敌不过身跳汩罗江的下场,江边为谁写悲歌,为谁咏悲情,还不是他——一位浪漫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壮志凌云,豪气肝云的一代伟人,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离骚》。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

身在官场,心忧天下,他登临过巍巍巅峰,探寻过幽幽深壑,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道理,慨叹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看,一位身穿素衣,在岳阳楼上登临远眺的词人,他,看到了“衔远山,吞长江”的大气磅礴;瞧到了“岸止汀兰,郁郁青青”的纤细灵动。忧愁发奋,在磨炼中成长,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勋章。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如果没有浪涛的无畏击打暗礁,又哪来韧如盘石的嶙峋峭壁;如果没有无畏无惧,敢于攀登的人,迄今又会有谁能登上世界最高峰;如果没有荆棘的道路,人世的险恶,又哪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明珠,又怎得梅花扑鼻香。

只有经历千锤万凿的磨炼,才能煅造出奇迹的力量。历史记录着,人们总结着,你我创造着。

以爱国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6

每当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祖国,你是一份荣誉,给炎黄子孙一个荣誉,使得他们有名头。祖国,你真是我们的骄傲。

多年来的战争,给了我们一个严厉的教训。当年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因为清政府,没有还手之力。1937年9月18日,日本人向中国开了第一枪,又一次多么残忍的“南京大屠杀”事件,30万人就这样被送了命。血流成了河,尸体堆积成了山,简直不敢想,真是国耻啊!不过,有些人热爱祖国,在战争中牺牲了:像抗日英雄赵一曼,抗美援朝的黄继光和毛岸英等战斗英雄,这是爱国的精神。

还有一些人给了炎黄子孙榜样:像詹天佑修筑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神舟九号的三名宇航员顺利完成了任务,中国游泳健将—孙杨得到了奖牌。这些都是为祖国争光的人,也是热爱祖国。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7

现状分析:

从小学升上初中, 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知识结构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写作教学也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形式, 甚至字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的写作练习及自身认知能力的简单化,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描述能力较弱, 语言表达和词汇应用较机械, 单一, 贫乏, 甚至有些模式化。诸如写到同学必是“大大的眼睛, 小小的嘴巴……”, 写到春天必是“春姑娘来了, 草儿绿了……”。而且一些学生升上初中以后, 面对加重的学业负担和更高的教学要求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着手为文。因此除了写一写让座, 忆一忆童年往事, 学生觉得无米为炊, 下笔异常艰涩, 即使写上几句, 也干巴无味, 缺乏激情和朝气。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 实现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仔细研读语文教材, 不难发现, 七年级上人教版的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文笔优美的写景类诗文, 并且穿插了对自我, 对自然抒发情感的写作训练。而经过了小学几年学习的学生都能写此类文章, 只是大多数写得平淡干瘪, 没有味道。由此, 教师不妨以提升写景类文章的质量为突破,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一、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眼中有“物”

1.感悟生活, 开启学生的“慧眼”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如源泉, 包罗万象。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学生眼里似乎司空见惯, 很难有材料可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周围事物。看一看窗外, 金黄的秋叶已不知何时悄悄落下;听一听耳边的风声又是咆哮不止, 告之冬天的到来;闻一闻, 桂花的甜香正弥漫在校园里……一花一草, 一鸟一虫, 都在变化着, 只要留心观察, 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一些素材。笔者曾让学生坚持每天写下当天的所见, 所闻, 所想, 不拘字数, 但内容必须真实。不少学生就是从小草、小花开始描写, 写到了校园之景、社会之人、生活之象, 慢慢地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素材。

生活为写作提供事实材料, 也包括情感和认识。生活体验深, 情感才强烈, 认识才深刻, 文章才会内容丰富, 情感充沛。一次笔者阅读一篇学生写桂花的文章, 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 桂花有花苞么?”这个问题引起全班同学强烈的兴趣。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仔细观察桂花的外形和颜色, 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获得更深的体验, 从而找到他们各自写作的“源泉”。

2.撷英揽萃, 增加写作的素材积累

有些学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孪生兄弟, 提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等观点。如果学生不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 就难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熏陶了。这些作品可以来自课本、优秀课外读物或者是同学的优秀习作等。通过阅读, 学生开阔了眼界, 感受和体验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到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当阅读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学生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判断, 会想通过写作, 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二、激活写作的情感———心中有“情”

1.创设情境, 抓住契机,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生活中, 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 经历与平常不一样的感受, 因而与人的生命和心灵活动发生碰撞, 激发起“一抒情怀, 一吐为快”的需求。这种碰撞和刺激是偶然性的, 有些被敏感的学生灵敏地捕捉了, 更多的却被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一直被认为最简单的写景作文训练,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 自然界里的花草鱼虫随手拈来, 下笔即成美文;而对于粗心和水平比较低的同学来说, 就得搜肠刮肚, 绞尽脑汁了。笔者在教授《春》时, 发现让学生模仿写几段有关春的句子比较困难。正好窗外秋风大作, 几天的气候突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于是马上换题, 让学生写这几日的秋风。“一语激起千层浪”, 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 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看着窗外随风狂舞的树枝, 听着耳边秋风肆虐的咆哮声, 想着自己的经历, 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了。于是短短的十分钟, 《发抖的秋》, 《坏心眼的秋》等小片段立刻完成。这些段落语言活泼, 情感真切。在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播放班德瑞的《雪》、《春野》等轻音乐。伴随着柔和优美的音乐, 学生尽情地让思维驰骋在原野上, 溪水间, 丰富的联想和美妙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了不少。

2.注重个性, 激发情感, 挖掘真实的生活体验

写作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活动, 讲究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文章比较规矩, 三段体, 开头总起, 中间叙述, 结尾点题,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但读起来却总是少了一些味道, 少一些个性, 就像是没有入味的菜肴, 色香味足矣, 只是少了食材的天然之味。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引导学生明白,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眼前看到的事物, 而应是描写那些与心灵发生了联系、碰撞, 激发起情绪变化的那部分生活。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情者, 文之经也。”带着感情去观察, 去描写才会动情于衷, 下笔皆有情。这样的作文才会反映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 写出来才会真实具体。例如今年杭城多大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教师可启发学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同样的“雪”会让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 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觉得雪很美, 拟题为《赏雪》、《雪是美丽的》, 有的想起了以前和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的事, 拟题为《雪中的“战斗”》、《那一场关于雪的故事》, 有的想起了雪中的往事, 拟题为《雪中行》《孤独的雪》, 有的由“雪”联想到了某人和某物, 拟题为《雪中的XX》等。虽说学生们还不懂什么是“话题作文”, 但是围绕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能寻找到最触动自己内心的素材。因为只有最熟悉的才是最好写的, 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最真实。这是从命题作文转向话题作文的一个有效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会不相同, 会彰显出不同的个性。这也符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相互有别的独立社会个体的要求。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练之有“法”

1.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写作像写字画画一样, 需讲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作品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及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在写作学习的初期, 要求初一的学生写出立意深刻、见解独特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先从小片段入手, 布置一些局部训练, 使学生逐渐产生一些意识, 即在把话说清楚的前提下, 争取慢慢把话说生动。片段形式可多种多样, 从仿句成段开始, 到改写、扩写和读写都可以。由句而段, 汇段成篇。古诗文的改写扩写练习也很有可行性, 如白居易的名诗《钱塘湖春行》语言凝练, 却极有画面感, 可以让学生从“初平”、“云脚”、“暖树”、“渐欲”等词衍生出丰富的联想, 围绕“水、燕、花、草”等景象, 综合应用写景的各种手法, 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其他如《天净沙·秋思》、《观沧海》等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写作训练方法。

2.以“文”为鉴, 学习技巧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语) 古今中外的美文, 都运用到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课文里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直接抒情、创设意境流露真情、想象中抒真情等多种手段, 使文章情景交融, 感情自然。《紫藤萝瀑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文章真实感人。《春》调动多种感官感受,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呈现强烈的画面感。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摹本。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品析, 把写作技法、修辞手法等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并加以改造, 完成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3.趁热打铁, 讲评得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 能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由此可见, 学生才是修改作文的主体, 通过修改丰富其写作体验,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讲评的重要目标。而从小学开始, 学生一直习惯于教师为主的写作评议。实际情况是几十篇习作全部靠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评, 不切实际, 效果也不理想。初一作文讲评可以采取教师讲评和小组评议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文章修改中, 互相讨论, 交流意见, 共评得失。“一人行短, 众人行长”,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作文的要求更具体化, 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提高其语言鉴赏和应用的能力。每次的讲评要有针对性, 讲评可以从片段写作开始。片段写作最好是当堂写, 当堂改。这样的写作教学往往效果会更好。当然, 讲评中要自始至终坚持赏识原则,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对于一篇文章不管是立意高, 还是用词精妙, 或是比喻新颖, 或者仅仅是写了一个生动准确的句子, 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保证。针对初一学生的写作现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 多观察, 找到写作的源泉, 创设情境, 教授一些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发掘并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 帮助学生以写景类作文为突破, 不断练习、修改, 最终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两翼,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素养就高不起来。在每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数占到了试卷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它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写”与“改”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是修改作文的主人。仍被以往的“重学生写,轻学生改”或“学生写,教师改,天经地义”[1]的观念所禁锢。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批改作文量大,占用时间多。一次作文上百篇,且要全批全改,甚者精批细改,一本平均十几分钟,也要花上好几天,留给老师研读教材、钻研教学的时间就相对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把大量时间耗在学生作文批改上,而换来的却是“徒劳无功”。同时,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认为改作文就是教师的责任。当拿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匆匆看一眼分数和批语,就扔进书桌,根本没花时间去了解不足的地方和思考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错别字给他指出也懒得改正,何况其它问题。这样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改”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3]。除了具备写的能力外,还需要改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4]这种修改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5],“是语文学习的主人”[6],只有让学生自己变得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才能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向上心、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能恰当地肯定、鼓励,善于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修改中的成功和进步,就能满足学生成就感。为了进一步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努力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一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鉴赏评价等逻辑思辨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自有一套成熟的思路,教师要帮学生找出一条路子,明确作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其实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反而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可通过古今中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红楼梦》;俄国的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了十二次,从而成为世界的经典著作。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8]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学生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再者,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初中第一次作文就让学生自己修改,他们就会觉得新鲜,老师要利用“第一次”的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修改作文的乐趣。最后,要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很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并作出具体、切要、有指导性的评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统一标准,教给步骤

学生有改的兴趣和冲动,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步骤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和标准。

1.统一修改符号

修改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能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修改程序。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修改符号,如改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等,为了修改方便,老师制定的修改符号,如是错别字的就用小圆圈标在该字下面、不符合语法的用波浪线在句下标出、重复啰嗦的用双直线划出等,这些符号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牢记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便于使用。符号不能定得过多过细,够用即可。

2.制定修改标准

修改标准是为了让学生修改时作参考,明白修改作文要从哪里入手。一是制定常规标准,主要从拟题(除命题作文外)、卷面、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表达方式、创意、字数等方面制定出详细修改标准。可以印发给学生,以便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要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目标,从文章的文体、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制定出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如修改《_______里的新鲜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制定修改标准,常规标准为:①拟题是否恰当,是否有吸引力;②卷面格式是否整洁正确,书写是否工整;③是否有错别字;④标点符号是否规范;⑤是否有语病;⑥表达方式是否恰当;⑦是否有创意;⑧字数是否达到。特定标准为: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立意是否独特;②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是否典型、新颖;③文章层次是否合理、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完整;④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富有个性;⑤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写清楚、具体;⑥详略处理是否得当。满分100,各项标准赋予相应的分值,要设基准分也行,各项标准分值就降低,老师根据学情自行确定。

3.授予修改步骤

教给学生修改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够从易到难,从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文修改。首先,小声朗读作文一遍,整体把握作文写的情况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为修改做好铺垫。其次,细读作文,标出错别字、不规范标点符号、语病,然后作修改,并赋予相应的分数。修改其它项也要这样做。第三,跳读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开头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看文章的立意、中心、选材、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情况如何。结尾是否能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最后,才看文面、书写、字数,是否达成要求。

(三)授予方法,加强训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说明了教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授予,让学生有“法”可依。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养成。”[9]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在引导中掌握方法,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1.师批法

师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发现需要修改之处标上各种符号或提出修改意见,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拿到作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桌里一塞就了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

2.面批法

面批法,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3.群改法

群改法,是指全班学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老师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感知、领悟修改作文的过程,具有示范性。做法是:老师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印发给学生,也可以用投影仪投在白幕上,最好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批注。接着,教师结合作文训练目标确定修改目标,目标要明确、突出,不能过多,面面俱到,依照“修改标准”学生自行修改。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学生自我修改后,都要求他们重写一遍。教师要对学生重写的作文粗批一遍,评定一个合适的分数,以激励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检验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标尺。老师还要对学生修改情况进行分析,及时给予反馈,进行评点,对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老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逐步改变学生作文水平不尽人意的状况。

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修改能力都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训练,就要全面修改,这样会把学生“吓倒”,更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外练笔,也可以由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指导。这样,也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10],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更好地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不断地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就能减轻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若能以学生为本,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11],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注释:

[1][2][5][6][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9][11]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8]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李昕霞.初中学生作文自改法的探索[J].作文教学通讯,2002,(1).

[2]郑红梅.再认识:作文教学中的修改[J].作文教学通讯,2002,(3).

[3]白乐敏.作文评改创新浅述[J].作文教学通讯,2002,(12).

[4]刘利民.“‘分组互批,三导两评作文评改方式”教改总结[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5]覃忠专.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新探[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9).

[6]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初中以秋雨为话题的作文 篇9

听!淅沥的秋雨落下来了,雨很细,朦朦胧胧地笼罩世界,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似被蒙上了一层轻纱,又似点彩派的大作。

“淅沥沥,淅沥沥”,雨珠连成了线,珠帘般细密垂挂下来,树叶宛若跳起了舞,一片片被雨滴打中,轻轻摇曳,显得更加油光闪亮,光彩照人。我想,此时的雨,定是仙女轻轻抖落的花瓣。

“呼—”幽久而绵长的秋风吹来,秋雨也跟着来了。雨点又大又密,透过厚重的雨帘,我看见—平时看似娇嫩的花骨朵在此时悄悄绽放,在寒风中显得格外顽强。雨似被感动了,轻轻拂过它的脸庞,为它清洗去尘埃,使他粉得更加鲜艳明亮。

一只浑身湿透的鸟在雨中疾飞,嘴里还叼着一只虫子。此时雨这么大,别的鸟都躲在巢里,而它为了儿女,义无反顾地在雨中穿梭。此时,我真想为它撑一把伞,为母爱致敬。

雨中,调皮的孩子握着雨伞,一蹦一跳地踩着水洼,毫不在意裤脚已半湿;一对祖孙依偎在伞下,脚步不紧不慢,背影逐渐消失在街头拐角处;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起一片片水花……他们是不是都在朝着那亮着橙黄灯火温暖的家而去呢!

潇潇秋雨中,每一个生命都为了爱的希翼默默奉献着。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

以痛苦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0

夏日的阳光令人心浮气躁,两个月漫长的暑假,一直待在冷气房也不是办法。接到朋友邀约的电话,我还在踌躇着。海啊……不正是现在的我最想去、也最需要去的地 方?但是,我该怎么跟家人说?愈是犹豫,心情就愈烦闷。这迫使我作了决定—我要去!反正就这么一次,让我叛逆一次!

是海。海姑娘裹着一袭湛蓝的礼服,披上一层闪耀的薄纱,兴奋的跳着舞。偶尔淘气的风弟弟恶作剧,掀起她的裙襬,她便又害羞的恢复平息。

好舒服。风儿轻拂肌肤,沁凉的海水一波波袭来,渗入体内,带走我的焦虑。闭上眼,展开双臂,我拥抱着海!陶醉的我,不自觉的开始往前走……

忽然,海水的清香、朋友的笑声全都消失了。海水灌入我的呼吸道,呛的我倏地睁开眼,又一波海浪朝我袭来!下方彷彿有一只饿过了头的野兽,张牙舞爪的想将我拖进海底!我一急,身体失去平衡,踉跄的被某种尖物割伤了小腿。一阵痛楚电流般窜遍全身,此刻的海水冷得刺骨,我想游回岸边,但脚上的伤让我使不上力, 我只能在海中载浮载沉,努力挣扎着得到氧气!难道,这是惩罚?因为我跟家人撒了谎,跑来海边戏水?想到这里,我连撑住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了,最后一口气道出:“对不起。”后,便失去了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篇11

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灌输,是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初中的英语学习当中,教师重点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创造,该怎样搜集,分析重点的知识和信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并不是说语言知识的掌握就不重要,语言比较系统化,学生要是把掌握的各部分、各词句相联系起来,这样就比较便于理解和记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及词语构成方面的知识。例如:“classroom”这个单词,教师启发学生从单词的结构上去分析,“class”是班级的意思,“room”是房间的意思,那么“classroom”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再判断它的词性及意思(教室)。有的时候,需要通过英汉的比较等深入理解其含义。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运用变通的思维来学习英语。因此,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教师不应该总是把现成的答案直接讲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带动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营造、构建、设计与评价

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取决于心理因素和工作氛围因素。同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加强自身的主体地位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树立一定的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自发意识和积极主动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方法。初中的学生具有比较完整的人格个性,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进行重点培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关心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营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

生动教学情境的构建 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环境,根据教材内容改变呈现的方式,以激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渴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教材内容也大都结合了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比如:节日、天气、饮食等,很多语言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使英语课堂教学高效,教师可以融入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如: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这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构建好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的手、脑、眼有效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及运用的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逐渐转变,使其逐渐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尽量用英语进行教学,课下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

完美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础的环节。当然,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不只是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更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鲜活生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对的偶然性和不确定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好的应对问题的能力,才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才会产生高效的课堂。

科学教学评价的实践 在应试教育为主的阶段,测试、考试无疑成为了衡量教师教学成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新课改的试行,这种过分强调评价的观点有所改变,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评价,可以从外部评价、自我评价两方面来进行。外部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的评价,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需要指导和启发。教师得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确定评价的标准,适当地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来积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造能力。当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耐心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建构学习理论。这其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会话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育,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做到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传授知识的效果也会更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感知教学信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学生要尊重教师,积极响应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也要尊重学生,掌握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地教育学生,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对初中话题作文的指导 篇12

对作文屡见不鲜。如今这种形式被引入中考, 对于很多习惯了命题、半命题和给材料作文的初中生来说, 无疑是初多学生头疼的事一个不小的冲击。, 如今又加深了难作文本来就是令许中度更成, 了他们的一块心病更令许多学生摸不着。其实门路, , 话题作文话文孟桂/作性材文的、谋并命篇不题、可形布怕式局。。、这学修是生改一在的种审过张题程扬、中取学, 材呈生、个选现题培出个性的差异和色彩。这种个性化命作题不为写, 同作出和文的感的个人根性至本化深目文的的章力是, 量主也。观就赞意有可识了夫的培与众认文写养。那么好话题, 作文呢?作为教师, 现以下面题目为该怎样指导学生的一例, 介绍、要吃透材料几种简单易行, 的方法。根据命题意图指确立观点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作用, 导它示的既语某。些是话意话题图题材的, 如料对引中作语总, 文又是范是隐围对含与作着立文命意的题的提者

某种限定等。审题时, 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

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读懂话题材料, 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 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 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 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 对话题也一定要看清, 想清, 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

二、要拟一个靓丽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 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命题者总是提供材料, 提出某个话题让学生根据材料, 自拟题目作文, 既考查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 又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我认为在拟题时, 标题范围尽量要小, 不能过长。标题要含蓄, 还可以拟一个好题目,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另外拟题时要善于联想。怎样才能拟好作文的题目让读者从你的题目中看出你的文学素养。1.我们可以引用诗句、格言、警句、符号。2.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3.我们还可以出奇制胜, 别出心裁, 以反胜。4.当然, 我们更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教给大家几句拟好作文题目歌诀:文好题一半, 拟题须思量。要使作文好, 佳题不可少。直接最方便, 引用更奇妙。比喻和拟人, 新颖又独到。方法用得好, 读书少不了。

三、构思上要以小见大

认为话题作文比较好写, 是因为命题者在话题中已经提示给写作者许多信息。认为话题作文又不好写, 是因为一般的学生都难以对话题本身进行深度思维, 并最终提炼出有价值的的、富有个性和创新性质的思想。作文缺乏思想, 是当今相当部分初中学生作文的通病。事实上, 并非初中学生没有思想, 而是, 他们在作文中, 没有鲜明的把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的思想表现出来而已。这有三种情形:一是没有很好地“梳理”自己的思想, 使之鲜明;二是没有“发现”自己所写内容的深层内涵, 使之形成自己的思想;三是表达的技巧不够, 使文不达意, 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此三种情形, 都是作文构思粗糙、草率所至。话题作文中的话题, 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 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 不可能面面俱到, 把话题中的方方面面都想到、写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 尽量做到以小见大, 于“一滴水中见世界, 一粒沙里说乾坤”。即最好采用小小说的创作方法, 通过一件事、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角度或一个细节来反映社会、塑造人物、表现性格。记叙性文体叙述的情节、场面应尽可能细, 议论性文体论证的切入点应尽可能小。不要幻想在六七百字的考场作文里去表现多么宏大的场面, 论述多么全面深刻的道理。即使要表现这些, 也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述、形象严密的论证来解决问题, 而不要好大喜功、贪多求全。以小见大的方法可这样操作:首先用前面谈到的“加词法”拟定题目以缩小范围,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构思、选材, 然后采用最有趣、最能表现题旨的一两件事情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四、给文章安上“龙头”、“凤尾”

好的开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 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读完全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 使文章顺利展开, 而且能抓住读者, 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与开头一样, 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 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 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 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 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 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 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 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 达到写作的目的。一篇文章不管怎样开头, 作者都要想到如何更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 怎样顺利地展示文章的主题。当然, 文章有不同的体裁,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结尾的方法, 但文章有法而无定法, 只要加强文学修养并灵活运用, 一定能写出精彩的开头结尾, 给文章增添色彩。

以期盼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3

然而,我期盼的是长大可以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和一般同学的期盼不一样,从小学3年级我就期盼着自己的梦想成真,但这种期盼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我记的匡老师说过一句话对我 的印象很深刻,没有苦上苦,那有甜上甜,现在真是时间不饶人啊!只要一天不付出代价,就等于白白浪费一天美好的时光,让我后悔我以前浪费的时间,现在我想找回来都找不回来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即使今后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能挽回以前那中童年的时光拉。现在想起同的时光,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现在人们都期盼着奥运会早日到来,然而,那些为国家争光的运动员们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我知道他们都在拼命的训练,而最终的目地是为国家争光啊!看到他们的身影我的心就像被千万个蚂蚁咬了一样,有一种巨痛的感觉让我后悔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自己的时光,我现在只有努力训练,努力拼搏,为自己的梦想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感恩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4

父母就是我的天地,当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

妈妈从小时候到现在都一直在关心我的生活,我的学习管的少些。在学习上,她管的最多的就是考试成绩,每次考试她都会问分数。如果考得不好,她会跟我分析我的错误,之后就会有惩罚。一般会不让我看电视、玩电脑一个星期。就是因为不想再受惩罚了,所以惩罚完之后的考试都考的相当好。在受罚的那段时间,我从来不会惹妈妈生气,就怕这个惩罚还没完,又有了新的惩罚。那个时候的妈妈也特别的开心。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不惹妈妈生气就是对她最好的感恩了。

我的爸爸管我管的不是很严,只要我做完了规定的事(比如写作业),他就会随便我怎么玩。可是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情,他的惩罚跟妈妈对我的惩罚来比,那就严重多了,不过我不经常在爸爸面前犯错误,就不会受太多惩罚。爸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太关注我的错误,只看好不好。如果考的很好,就会适当的表扬我。如果考的不好,也只会说说,不会说一大堆教育我的话。爸爸经常会帮我做一些我不会的题目,有些出得特别刁钻的题目就会令他十分头疼。有些题目如果我会做,我就不会拖到给爸爸来做,最好自己先做出来。这或许也是在感恩爸爸。

多为爸爸分担一些,这应该就是对爸爸的感恩了。

学校是感恩老师最好的地方了。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好好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这或许就是我们对老师的感恩了。

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5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对原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是一个大胆的冲击, 对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 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终挫伤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限制了思维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体验性学习”。强调让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角色扮演”、“辩论赛”、“历史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历史过程, 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并培养历史情感和学习兴趣。

一、指导学生动手动脑, 强化体验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 而非教师做了什么。因此, 教师需要走下讲台, 坚持放手原则,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和讨论时间,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眼、口、手、脑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空洞抽象的讲解, 使人感到枯燥乏味, 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身难忘。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节中, 在讲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若让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 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 比谁做的最好。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与合作

讨论是传授方法最好的教学方式。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激烈讨论, 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及思考能力, 并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不但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而发展其个性。如:在评价人物“左宗棠”时, 先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 从自己的视角评价一下左宗棠, 然后教师再给予点拨, 让学生认识到左宗棠有功绩、有过失。我们应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当然要搞好课堂讨论就要安排好讨论的主题, 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 引导讨论不断深入, 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产生质的飞跃。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合作学习以合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本特征。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 针对任务和目标, 分工探究、互帮互助, 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的讲授难以达到的。例如, 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任务明确,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的图片, 在全班介绍交流。

三、鼓励新式的讲和问

在传统教学中, “讲”主要是教师的任务,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效果不好。因此, 教师应尽量少讲、精讲。把细节、具体内容留给学生来讲。例如, 讲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只要把学生讲的内容分别概括为一句话写上黑板即可, 即:1、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税徭役;3、严酷的刑法;4、秦二世的黑暗统治。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后自己讲, 由于要学生自己讲, 他们就必须仔细地读书, 精心组织语言, 这就必然更深刻地记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取得极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独立思考, 促使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传统教学中, 提问太少, 且只有“教师问, 学生答”一种形式。但提问不能仅是教师的专利, 也应给学生以问的机会,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怀疑时, 鼓励学生当堂提问, 教师不忙作答, 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后回答, 把提问与讨论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记忆理解教材。

四、创设历史情景与思维

创设历史情景, 使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现象, 体验历史人物情感。如利用语言、图片、电视、电脑等, 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 向学生交代历史背景、展现历史现象、讲述历史过程, 营造出适当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维, 达到教学目的。其意义在于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 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 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创设历史情景可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知识概念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将新旧知识系统化, 形成规律性的网状联系, 教其学会运用归纳、总结、比较等方法, 将知识学习过程由概念的学习上升到理论认识水平,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 整理知识的过程, 也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再认识。在此期间, 教师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联系, 又从中学会历史思维的方法。但教师要注意, 创设历史思维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 千万不能好高骛远, 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思考, 使其能够学有所思, 思有所得。

五、结语

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创新。当然,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来“解放”学生, 而应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学生“自主”的能力, 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先进音像技术、电脑设备引入课堂, 教学手段将日益增多。这给我们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即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并最终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靖国平.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2) .

[2]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 篇16

关键词: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方式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基本上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习惯于引导学生跟随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进行思维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是非常理想,体现在对于知识的接受较为被动,主观能动意识、自觉性和创造性差。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抛弃“形式主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观念转变,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尊重并相信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二、转变角色:建立和谐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需要一个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从“权威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生“学”的双面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设置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表达,发展个性,给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平台。教师则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导和点拨。

三、转变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怕完不成教学任务,

怕学生听不懂,于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学生处在长期被“填鸭”的状态下,自主学习能力衰退、淹没。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1.教会学生读书

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特点和中考的发展趋势,决定了阅读思想品德教材的重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从根本上忽略了对思想品德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所以,要教会学生读书,认真地读懂、看透、理解、掌握,这样才能将单调、乏味的思想品德文字转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知识框架。

2.教会学生提问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适当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其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解开疑问。只有学生学会提问,才不会在考试时觉得无从下手。

3.教会学生作答

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中,题型较多,而且各类问题的呈现形式又都各有不同,学生在面临纷繁复杂的各类试题时,很难准确地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于是便导致失分。所以,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效信息,准确作答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野犬女皇好词好句下一篇:坐井观天评课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