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精选16篇)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
同学们,看了我这篇论文的题目,你们一定会说:“胡说!太阳和月亮怎么会在一起呢?谁都知道太阳在白天“上班”月亮在晚上“值夜班”啊!”其实呀,这里面还有个科学道理呢!不信的话你就往下看吧!
那天傍晚,我趴在阳台上观赏迷人的落日。绚丽的晚霞像是哪位仙女不小心打翻的颜料,撒在天边。五彩缤纷的云块在天空徐徐变幻着形状——时而像巨人,时而像雄狮,时而像染了多种色彩的山峦。
当我正沉醉这晚霞美景的时候,无意间发现月亮已挂在天边。我惊异地望着西边的天空,咦?太阳挂在天上哪,怎么会有月亮呢?我揉了揉眼睛,咦?真的有月亮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急忙打开我的“书库”,找出《十万个为什么》,终于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停地围着地球转,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在从朔到望的农历上半月里,月亮在太阳的东边,太阳没有下山之前,它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了;而在从望到朔的农历下半月里,月亮在太阳的西边,太阳升起来后,它还呆在天空,不肯下山哪!所以,“日末落,月已出”或“日已出,月末落”的现象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只是由于白天太阳光比较强烈,月亮显得暗淡无光,不太引人注目。
看着找到的答案,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我赞叹大自然的奥妙,更赞叹科学的奇妙与进步!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2
关键词:宗教宽容,丙中洛,宗教共存
一宗教宽容的理论背景
1. 宗教宽容思想溯源
关于宗教宽容, 早已不是新鲜时髦的话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对此有所关注。苏格拉底说:“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 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利。” (1) 虽然这位哲人没有对宗教宽容进行明确的表述, 但是却告知人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的信仰。在苏格拉底之后, 人们从不同方面对“宗教宽容”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宗教宽容问题进行比较系统阐述的首推约翰·洛克 (1632~1704年) 。他在《论宗教宽容》一书中深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在约翰·洛克看来, 宗教的主要任务是拯救人的灵魂, 不同的宗教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这正是宗教之间得以宽容的基础。其次, 关于用什么方法来拯救灵魂, 不同宗教教派存在不同的看法, 但只要彼此间的分歧不会妨碍到宗教的目的, 就必须得到承认和维护, 这是宗教宽容的最主要内容。最后, 宗教宽容是实现社会的自由、幸福、和谐的必要途径。
2. 宗教宽容的含义
宗教宽容, 从词组的构成上来讲, 是由“宗教”和“宽容”两个词来构成的。首先来分析“宗教”一词, “宗教是人类意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 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 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也是由对神秘的超人间力量的信念所激发, 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社会体系。” (2) 从对宗教的定义可以看出,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基于对终极者的信仰和对超人间力量的信念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进而来分析“宽容”一词, 《大英百科全书》第26卷第1052页这样写道:“宽容 (来源于拉丁语tolerara)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 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简介能够耐心公正地容忍。”顾名思义, 宗教宽容就是指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信仰以及对超人间力量的信念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3. 宗教宽容的内容
本文所说的宗教宽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 宗教间的宽容, 即不同宗教间彼此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我国宗教生态多种多样, 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俱全, 各个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信仰。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一个民族的信仰就很难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 也很难形成对自己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思。宗教间的不宽容会导致民族间的相互敌视, 不利于民族的和谐发展。
第二, 宗教内部的宽容, 即同一个宗教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宽容。在一些多民族地区, 会出现同一宗教被不同民族所信仰的情况。宗教内部的不宽容可能导致宗教内部的分裂, 进而可能会导致同一种宗教信仰的不同民族之间发生冲突。反之, 这种宗教内部的宽容会更有利于民族的和谐发展。它们在经济上互通有无, 相互依赖, 在同一宗教大环境下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民俗, 使得民族宗教和谐成为现实。
第三, 社会对宗教的宽容, 即宽容地对待有宗教信仰的公民。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恰恰体现了社会对宗教的宽容。每个人都有充分的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 即: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 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 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也不信教的自由。与此同时,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不存在“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一切宗教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二从丙中洛多元宗教共存现象去探讨宗教宽容
位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是一个“多民族杂居, 多宗教并存”的典型地域, 在该地区, 居住着独龙族、傈僳族、怒族、藏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拥有原始宗教、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因而, 从丙中洛多元宗教共存的现状, 去探讨宗教宽容是如何在宗教共存现象中发挥作用的, 十分重要。
1. 丙中洛多元宗教并存的现状
乡内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宗教信仰, 这种多元宗教共存现象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 同一地区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丙中洛的世居民族中以怒族居多, 占总人口的50.9%。此外, 傈僳族占32.6%, 藏族占8.4%, 独龙族占4.9%。全乡有登记的信教总人口3887人, 占总人口的63%。信奉的宗教有原始宗教、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全乡共有天主教堂5座, 喇嘛寺一座 (宗教活动场所共2个) 、基督教教堂6座。” (3) 从宗教场所来看, 丙中洛地区有多种不同宗教并存。
第二, 个体家庭中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丙中洛, 同一个家庭里的成员, 很可能来自几个不同民族, 不同家庭成员也可以信奉不同的宗教, 也可以有无神论者。他们各自信奉自己的神或者不信神, 互相绝不干涉。面对婚丧嫁娶这些事宜时, 可根据当事人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采用哪种宗教的仪式, 只要当事人认可即可, 社会舆论也变得比较宽松。
第三, 个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自由转变。这种宗教信仰的转变是基于他们在信仰上的自主性以及民主性的原则。通过田野调查, 发现在当地整体的宗教氛围比较宽松。无论是出于个人原因还是婚姻关系的缔结, 从而改变宗教信仰, 都是被人们所接受的。
2. 丙中洛多元宗教并存现象的成因
美国学者帕克 (Robert Park) 于20世纪20年代就曾提出了族群之间互动过程的“相遇 (contact) 、竞争 (competition) 、适应 (accommodation) 、同化 (assimilation) 四个阶段”。丙中洛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现状, 也是经历了不同宗教相遇、竞争、适应、同化这四个阶段, 最终和谐发展的。对于本土的原始宗教而言, 后来进入的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都属于世界性宗教, 从宗教类型上看均为一神教,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那么, 具有较强排他性的几大宗教是如何在丙中洛地区和谐共存的呢?
第一, 宗教冲突正是由于各个宗教未能正确认识彼此之间的差异, 并且在面对这种差异时没有采取宽容的态度, 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后期传播进丙中洛的基督教, 正是充分吸取了这些教训, 与当地的原始宗教、藏传佛教和天主教之间注重保持友好的合作态度, 没有引发大的冲突, 因而在当地得到迅速发展。这些宗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自身进行了“本色化”以及“民族化”。以藏传佛教同原始宗教的关系为例, 鲜花节是怒族出于对山崖的自然崇拜, 以及杂糅着生殖崇拜, 而这正好与藏传佛教中的女神崇拜有了相通之处, 因此, 丙中洛的藏族和怒族, 乃至同样拥有自然崇拜的傈僳族与独龙族都会参加。这正是藏传佛教自身进行“民族化”的典型。
第二, 不同宗教文化在教义精神、教规礼仪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 但只要进入到不同的文化中, 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 就必须开启“本色化”的进程才能成功。无论是“民族化”抑或是“本色化”, 都与宗教中的宽容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如果不宽容, 外来宗教就很难在新的地区进行传播, 而本土宗教如果不宽容, 也很难去吸收先进的宗教文化, 提高自身的宗教水平。因此, 丙中洛多元宗教共存现象的出现, 宗教宽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束语
宗教宽容是一种对待宗教的态度, 对于不同宗教而言, 这种宽容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宗教共同体, 有利于解决宗教间的冲突;对于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而言, 这种宽容有利于增强民族联系, 使得同教内部更加团结。从宗教自身发展来看, 宗教宽容加强了不同宗教、不同民族间的联系。一方面, 宗教宽容加强了宗教间的对话。没有宗教间的宽容精神, 宗教间的对话是难以想象的。在云南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现象中, 一个人可以信仰多种宗教, 成为多种宗教的教徒, 恰恰体现了宗教间的宽容精神。另一方面,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 很多村落都是全民信教。无论是同一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居民, 还是不同民族信仰同一宗教的居民, 他们之间能否宽容地对待彼此的信仰, 对民族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而研究宗教宽容是探寻宗教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是宗教和谐的前提与内源力。正如在丙中洛地区, 三大外来宗教传入是伴随着血与泪, 最终才能扎根下来。这不单单是由于它们以武力冲突赢得了生存空间, 更是与各外来宗教对自身进行的“本色化”以及“民族化”处理密切相关。换言之, 宗教如果不宽容, 只是刻板地按照固有方式去传播, 就很难在该地区发展。随着民族间对内团结、认同与对外宽容的统一, 不同民族背景、宗教背景在社会生活中被联系在一起, 使得民族交往并非因信仰不同而受到阻碍, 反之使得不同信仰趋于共容, 相处更加和谐。丙中洛宗教和谐的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不同宗教还是同一宗教的内部, 抑或是社会之于宗教, 宽容都无可厚非地占据着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克.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 (陈志平、王志成译)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爱国为话题的作文初中 篇4
现今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爱国”。
在钓鱼岛事件后,这种人在街上闲逛,平时啥事不干,一见到丰田东风日系车,就开始砸,砸完了就开始骂,显示自己多么“爱国”,时人称为“打砸抢”。
萨德事件一发生,那些在街头上打出“韩国铁板鱿鱼”招牌的小商贩又遇上了这些“爱国分子”的“打砸抢,”这样一来,搞得人人自危。
最近,虽然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爱国分子”仍然活跃,它们的身影活跃于各大论坛、贴吧,创造性的推出了许多脏话,这些论坛也成为了骂人的练习场。网络上的明朝论坛正在搞“汉服运动”,与现实反对派(汉服不方便)进行激烈的对骂,凡是有关__动漫的贴吧,都有一个“反__吧”跟着骂人,美其名曰“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实际上,我们应当为这些“爱国者”的行为感到羞耻。因为他们在打着“爱国”旗号的同时,其卑劣的言行已经让整个中华民族蒙羞,就因为这几颗“老鼠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被贴上了国际化的“素质低”的标签,他们已经不是“爱国”,而是“害国”。
日本这个国家,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就一直欺负我们到现在,原因很简单,当他们向我们挥舞屠刀时,他们自认为一定会赢。就拿爷爷那一辈的抗日战争来说,当时中国黑社会横行,汉奸走狗卖国贼大有人在,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分子也狂妄叫嚣“三个月——中国”。但是当打进来之后,他们惊奇的发现,中国全民族发生了迅速的觉醒和强烈的凝聚,并最终取得了民族战争的胜利,虽然这个胜利是以巨大的伤亡代价换来的。其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如以身报国的张自忠,与阵地共存亡的佟麟阁,钢铁战士杨靖宇,“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真正的爱国者。
当今网络与社会上常见的“爱国”现象,其实只是反映了某些人的低劣素质,不但于国家毫无益处,还连累中国人在国际上留下了“素质低劣”的恶名。古代中国基本一直是国际标杆,虽然国家被外族进攻多次,但我们接纳了他们的文化,并且进行融合,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对于外来文化,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为中用,强化自身,而不是使用粗俗的方法盲目抵制。盲目抵制看似爱国,实际上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软弱和闭关锁国的心态。这一点想必侵略者都看在眼里,而且如今更是留下素质低劣的恶名,不得不说这是有损国家的事情。
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真正的爱国者,不是键盘斗士,也不是破坏财产的人。国难当头,他们为了民族大义挺身而出;和平建设年代,他们遵守法律道德,以文明的态度对待所有人、事、物。有些爱国者在学校积极学习将来能够报效国家的知识和本领;有些爱国者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使国家更加美好;有些人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们对于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才是是当之无愧的爱国者。
初中以秋雨为话题的作文 篇5
又是一场秋雨。
雨点纷纷扬扬,带着初秋时节的迷人气息从天空悄然降落,落到灰色的沥青路上便化成了一团黑影,深沉。空中还笼着一层轻纱似的薄烟,朦胧而又清至深远,一切都尽显祥和!
就是在这个下了秋雨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便踏上了去学校的路程。
校园本就迷人,在秋雨的润泽下更是明朗。我已经到了学校门口,却忽然感觉全身透了骨的冷,手臂因被零碎的雨珠打湿而瑟瑟发抖,连吸入的空气都是凉丝丝的。顿时我才发现因为走得匆忙,我竟然忘带搁在椅子上的外套了,一股凉意又袭上了心头。
我搓着双手快速走进教室,本以为教室里能暖和些,没想到冷意丝毫未减。
我全身打着哆嗦,希望一件厚衣服能突然降临,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等待着,等待着……
仿佛一开始就注定我和妈妈心有灵犀,仿佛一开始就注定我的希望会变成现实,真的有人来了,带着一件衣服!
妈妈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我的教室门口,我一下子怔住了!她的手中拿着一件外套,一件粉红色的外套。我感到惊讶!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如此。妈妈笑了笑,温暖的笑,慈祥的笑,眼中透着关心,仿佛在叮嘱我“下雨了!穿上外套,别感冒了!”一股暖意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时间定格在了那一刻,我不冷了,手上些许的水珠也变热了,那是,爱的温度……
一场秋雨,一场温暖的秋雨,纷纷扬扬,我会将这场秋雨装进时光的七彩瓶中,让它散发出永恒的光芒!
初中以想念为话题的作文 篇6
虽然没有结成美丽的果子,但这朵花毕竟曾绚丽的绽开过。我们的足迹遍布了许多地方,你是否偶尔想起,是否也像我一样的想念?你带给了我好多好多的快乐,只是那时我并没有感到满足。记得我们最常去的河畔吗?春天,那儿满眼绿色,小草小树显得格外朝气蓬勃,我们坐在小草边上,聊生活聊理想,看着河里自在的小鱼,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还有我们的欢声笑语。夏天,因经常下雨,被水浸泡过的河畔显得有些落败,但雨后的河畔显得格外清新,我们在那嬉戏,还比赛看谁扔出的石子再远。秋天,微微凉风吹着我们,好惬意。在寒冷的冬天,河畔呈现一片枯黄色,但并不萧条,我们抱的更紧。在这河畔上,有着许多小故事,还记得你送我的花吗,你帮我摘的玉米粒吗,你给串成了小手链,还记得你惹我生气了,抱着你哭吗……
有一次我很不开心,你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说我一定会很喜欢的,说我见到了一定会很开心,看到你说的一脸神秘,我迫不及待的想见见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坐在你的后边,你一手抓车一手拖着我的手,我老劝你要注意安全,你总是很不服气的样子,感觉坐了许久,你总说很快就到马上就到。当我看到那景色的一刹那,发了感叹,好美啊!一大片全是白色的鸭子,有的在振翅,有的在下水,有的在大摇大摆的散步,有的在水中自由的起舞,我从未看过这么多的鸭子,而且全是白色的。这里是一个大水库,群山环绕,青山绿水,美丽极了,还有这么多可爱的鸭子!在那片温柔的草地上,享受着徐徐清风,不开心的情绪一扫而空。虽然我不晓得你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但是你很用心的为我。
我们还有许多美丽的小故事,可最终这些故事没能继续,我们分开啦。说好了,咱们做不了好朋友,那就做熟悉的陌生人吧。要知道从不认识到认识,从相知到相爱,从相爱到分开,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分手的那刻都不留恋了吗?我们有一段没有再联系,可感觉我们的心还连在一块,我们还是很有默契。我们做不到那么决绝,在你心情不好,当你受挫的时候,你还是拿起了电话打了给我,我们还像以前那样,那一刻好温暖。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7
一、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是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点明敌论,如此等等,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第一,线索式。多用于记叙文的开头。作者为了展开娓娓动人的故事或抒发细腻丰富的情感,往往用亲切的语气,自然而又直接地牵出文章的线索。
如朱自清《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开头一下子点明文章以“背影”为线索。
如矛盾《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开头清楚告诉读者文章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为线索。
第二,要素式。亦多用于记叙类文章的开头,起笔交代有关记叙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使读者在文章的开端即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大致了解。
如丰子恺《白鹅》的开头就介绍白鹅的来历特点等。
如郑振铎《海燕》的开头就介绍燕子的活动背景、燕子的外形、燕子飞翔及憩息等特点。
第三,概括式。在文章首段概括全文内容,点明全文题旨,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意思。
如周国平《家》的开头:“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飘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飘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这开头一下子道出了家的内涵。
如季羡林《永久的悔》的开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开头一下子告诉读者作者悔恨的原因。
如林希《石缝间的生命》的开头:“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开头直接表达作者对石缝间倔强生命的敬畏之情。
第四,介绍式。文章起笔就介绍与文章中心内容有关的人、事、物、原因、缘由、目的、过程等。这样的入题简捷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的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开头表达作者因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二、引用经典 彰显底蕴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峥嵘、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如下例几种常用的:
1.诗词开头
以诗句开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如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开头就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开头一下子点出荔枝的特征,引发读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俗语开头
俗语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以此开头,倍感亲切,激发兴趣。
如刘大杰《巴东三峡》的开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开头一下就渲染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3.名人名言开头
这种开头法不仅使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简明扼要,而且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幻想》的开头就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后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自己出生过早,以至于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这开头一下子扣紧主旨,科学的发展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故事导入
引用一则典故、神话或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茅以升《桥梁远景图》的开头:“少年朋友们,你们都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和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这以神话故事开头,极大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三、精辟修辞 韵味悠长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
如王力《谈语言》的开头:“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这开头一下子就突出语言工具的重要性。
2.对比
用对比来开头的方法,可以加强文采,有力地突出主题。
如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开头: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这开头通过对比,一下子点题:正是懒惰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排比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促人赏读。
如: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
4.设问
设问开头,铺排文气,先声夺人。
如: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开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老吗?不是。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这设问开头,一下子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拟人
拟人开头,增加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如朱自清《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开头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规则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8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工人怨声载道。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李靖忿忿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人连忙附和。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玉皇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一日黄昏,玉皇身着便服,只身来到公司,看到公司员工多已回家,剩下的都在聊天。玉皇带着疑惑走进经理室,看见弥勒正背对自己阅读文件,于是便暗施隐身法立在一旁。
“好,月末了,我弥勒要发奖金了!”弥勒按规定拿出了员工们的劳动表,“天狼星出工最多,给他胜利奖。天马星只出了半月工,唔,给他节油奖,都不容易。小熊星没出工。这……”弥勒摸了摸大光头陷入沉思,“按规定该开除他!”玉皇暗想。“这么办吧!给小熊星安全奖,规则算什么东西,人心最重要。”弥勒决定了。“啊!”玉皇差点喊出声来。
在回宫的路上,玉皇明白公司不景气的真正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办什么事,还得有规则,还是让李靖来做吧!
一日后,弥勒下台。
以感恩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9
人之欲如海,唯感恩如岸。孟子壮怀激烈,数百年的战火让他已对君王失去了崇拜之心,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我想孟子决没有到过那河边,看那群山矗立,所以他将学术推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最后世界清静了许多。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孟子能知足常乐,假如他能对现实有一丝感激之心生正逢时,如果那么他一定不会给生他养他的社会以如此沉痛的一击,让那个阴影能数千年以来一直躲在善与仁的背后,让所有人沉默不言,为善所威慑。
一位被固定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匠用手敲击着键盘: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尚可思考,我还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爱我与我爱的人,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之心!不幸与痛苦是长在冥河边的毒花,而感恩则如飞过河岸的鸠鹞,对某件事的绝望只能化作为对那事物无尽的索取与伤害。不知是否有人记得老子教导我们的柔可克刚,人民应通过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而不是用流血用仇恨去报复。
站在柳侯祠前,我感受不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气概,看着他挖的井,种的树,修的学校,有一段时间,我为之而疑惑,但是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已明白了,因为他平和,他坦然,他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我明白了不管我在哪里,哪怕是大漠戈壁,我都能种出胡杨一片。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0
一、建立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一个任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课堂中,教师要化有形为无形,要从台前走到幕后,始终处在“核心”的地位。
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教材,但可以合理地利用教材,可以把教材合理分类,并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以专题研究性的学习形式呈现,分阶段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学生自习为主,进行大量的专题研读。而教师则只是作为一个“陪客”的身份,适度地加以引导。
这种专题性的学习分为阅读、思考、写作、思辨等阶段。这些阶段呈现出时间上有先后,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几个方面又是有机结合,交叉进行着的。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思考后进行口语或
书面表达,表达之后的辩论,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铺路搭桥,和学生一起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不仅能使学习过程顺利有效地完成,而且教师的核心地位也凸显出来了。
这种专题性的学习方式不是把教材扔到一边,而是把教材和经典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语言知识,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语文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当然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二、打造平台
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源头活水。因此,除了课堂这个学习的空间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打造一个新的学习平台。这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教师参与,学生学习,师生互动。
精心开辟一系列学习专栏:浏览专题、品读专题、精读专题等;精心设立学习区块:学习区、展评区、交流区、工作室等,这样就可以呈现多种类型的文本资料可以供学习查阅研读。教师还可以开发出专题学习的相关链接:文学网、教育界知名博客、百家讲坛、开讲啦等大量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肯定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
“以学为本”的主体教学理念,只有结合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真正显现;才情智慧才能得以真正显露;自主的意识才能得以真正张扬;思想才能得以真正地成熟;健全的人格才能得以真正建立;学习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会获得知识,还能积蓄丰厚的精神力量,为今后走向社会,走进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调控
在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学习平台中,教师要对知识、信息的筛选、过滤进行科学调控,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资料的高养分、高品质。学生也不会在面对众多的网络资源时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更不至于沉迷于网络而变成“负学习”。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快有慢,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这些因素也自然会导致学习进度的不一致。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科学调控。对于提前完成专题学习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或是针对兴趣爱好,给能力较强的学生增加适合提升他的能力的需求的内容,进行一些拓展性阅读。这样就可以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饿的吃饱”“饱的吃好”的理想境
界,让他们各有所长。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懂得学习,教师便要提供给他们学习的机会。
四、强化合作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体现课堂的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达到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情绪积极调动,自信展示自我,养成团队意识等。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先设计好学习提纲,明确目标,落实任务,这样合作起来可以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合作团队的组建也要精心地安排,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合理进行搭配,形成互补,使各个小组之间竞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小组学习竞争后,做好总结评价。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补充和完善。
五、致力交流
通过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总结交流也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很好地展示。总结中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来谈谈学习心得,这也是给学生的写作水平、口语表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读了《诗经》,学生品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如《周南·桃夭》的第三章分别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有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起兴。用桃花来烘托出一种喜庆的氛围,桃树果实丰满、枝繁叶茂的样子又象征着美满的生活。
读了《论语》,认识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老人家——孔子,有原则,又通情达理;有思想,又不高深莫测;有学问,又不咄咄逼人。孔子也是个有抱负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仁”的学说,东奔西走,不知疲倦,不知道老之将至。他也是个讲究生活细节的人,在高兴时会弹弹琴,唱唱歌,伤心时也会哭泣流泪,也是个会玩会休息会开玩笑的人……而不是一本正经地板起脸来说教的孔老夫子。
读了杜甫的诗,读出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读出了他崇高的儒家仁爱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读了李清照,感受到她富有女性特有的敏锐。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着鲁迅,学生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缕阳光;读着新诗,学会了用眼睛去仔细谛听;读过莎士比亚,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缺憾美; 读了斯宾塞,学生明白了变化无处不在,我们只要调整好自己去适应……
以上这些展示中,充满着学生睿智的思想、流畅的表达、到位的赏析。
以“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收获是:使他们得到了有用的、高效的学习资源,培养了他们人道主义的包容精神;使他们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从知识层面到能力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层层地全面地渗透,让学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开秀.鲁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思想摭谈.中学教学参考,2012(13).
[2]周志红.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1(1).
以回家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1
——题记
不行了,实在是不行了!我喘着粗气,眼神恍惚地看向前方,目所能及的景物渐渐模糊了起来。我蹲在马路边,额上的、两颊的汗水不断地往下流,在地上形成了一块“水洼”。两旁的树木随风摆着、晃着。我再次无望地看向了远方,一个黑点闪现在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近,不断变大成像。此时的我像是沙漠中早已断水了的人,一下子见到了一片水潭般,不可思议地擦了擦眼睛,眯着眼看着,想再次确定是不是“海市蜃楼”。希望的死灰又重新复燃起来,越烧越旺……
那天中午,我抵不过好奇心的诱惑,随我妈一起去了驾校。到那之后,看着眼前空阔的场地,稀稀疏疏的树木,几辆小轿车横放在一旁,一点生气都没有,我先前的愉悦心情一扫而空。令我更加失望的是,我妈居然要求我哪都不许去,还说怕我丢了。百无聊赖之中,我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念头——逃!没错,与其在这里浪费生命,不如自己一个人“逃”回去,到家之后再打个电话给老妈,省的她担心。那时候反正也已经“生米煮成熟饭”了,由不得她同不同意。
我瞅准了一个时机,像个小偷似的,一步一步,弯腰贴着墙。到门口的时候,一个冲刺就溜了出去。出来之后,我深吸一口气,嗅着自由的味道,整个人就像燕雀终于摆脱了牢笼的束缚,迫不及待地在碧蓝的天空中翱翔,与云朵作伴一样。一路走走跳跳,嘴里哼着喜欢的音乐的调儿,那惬意,怎一个“爽”字了得!
没过多久,便来到了街上。我四下里不停地张望,寻找着记忆中那些残留的画面,毕竟我不识路。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挤满了车道,行人见缝插针地在各个车辆之间穿梭着。有的匆忙,面无表情,步伐别一般人的要大,频率也要快些;有的悠然,双手插在口袋里,不慌不忙地挪着步。把这一切包围起来的,是一家家商店,一栋栋大楼。它们站在路边,和我一样看着这一切,只不过它们对此是习以为常,而我则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喜地看着,恨不得记住每一个人的面孔。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看了看几处显眼的标志,跟我这记忆中的一对比,好像是,又似乎不大一样。我迷茫了,不知所措地站在街头,脑里空白一片,对过路人投来不解的眼光也全然不顾了。太阳已由头顶落向西方,天幕上出现了几条橘红的丝带。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曾经看过的电视剧中的一幅画面:一位少年身上只一件极薄而又破烂的衬衫,裤子上的补丁就像那蜂巢般密集,五彩斑斓的,多到数不过来。脚上的棕褐色布鞋开了口,脚趾露了出来。整个人脸色苍白,浑身瑟缩着,依偎在角落里,就像那寒风中的树叶。不,不行!我得在天黑之前赶回家去,我不想流落街头,更不想变成那个人一样。
我凭直觉选择了右手边的路。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但无从选择。
走了很久,远离了繁华的街道,身边的树木也多起来了。家还有多远?我还要走多久?都是未知的。我想过要回去,但又放弃了,因为就连那回去的路,我也忘了。路上没有其他人,除了这天地,这树,这路,便剩下我。
我突然暴躁了起来,疯狂地跑着、吼着。树木不断地向我跑来,又从我身边溜过。累了,停下脚步,站不起来了,便蹲在路边……
我想到了我妈,说不定她这时候还在那边焦急地找我。我是既懊悔又愧疚,只恨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我想到了中午没吃完的那盘红烧肉,那是难得下厨的老爸特地为我煮的;我还想到了邻居家的小刘还等着我回去一起打球……想着想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欲忍住,却收不住。说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我道是“未到伤心时。”抬头看向前方,无尽的失望。我笑了,笑自己是活该,笑自己是无用。准备起身再走的时候,却发现右脚抽了,动弹不得。我着急了,汗水不断往外冒,可越着急,这脚就越不听使唤,仿佛跟我身体分离了,气得我都有将这条腿锯了去的冲动。
旁边葱郁的树木摆着枝叶,是为了鼓励我,还是数落我?不重要了,反正我已经是要流落街头的人。这些,罢了,无所谓的。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黑点!我又定睛看了看,是老爸!眼中的泪肆意流出,也顾不上擦了。“爸!”我欢悦地抬着右脚,用左脚一跳一跳地向他走去,心中的那种喜悦,岂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
他停在了我面前,头发凌乱不堪,喘着粗气,衣衫的纽扣也系错了几颗。“脚没事吧?让我看看。”我望着他那焦急而又充满关怀的眼神,心田仿佛流淌过一股暖流。
当我坐上车,看着两旁的瞬息而过的树木,我又笑了。我想,它们也一定在为我高兴吧!
“你啊你,怎么就这么不让家里人省心呢?自己说要去,又一个人跑了出来。”
“我哪知道驾校这么无聊。要是早知道,打死我也不来。”
“行了行了,人没事就好。赶紧给***打个电话,省的她一直找你。”
回到家,我一边吃着刚煮的红烧肉,一边听着电话那头老妈的“怒吼”,当然,我是权当左耳进,右耳出的。
以明天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2
当今的社会越来越复杂。从图片展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长,而且罪犯的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呢?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坏人拖下“水”。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往往是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经不起诱惑,不能克制欲望,随时都有被拉下“水”的可能。二是被害后自己也走上害人的道路。现在有些青少年都存在着一种报复心理,自己被害后也不让别人过上好日子,例如有一位同学曾经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人拐骗,他好不容易逃脱出来,但他没有及时报警,而是在想怎样去报复那个害他的人,没想到他的计划刚刚开始,就被警察发现而拘留了。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应当怎样选择呢?首先,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人生目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仅仅为了吃喝玩乐,要想着为社会为人类做点贡献,当人生的目标确定了以后,就要弃而不舍地去努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压力,受到多大的不良诱惑和干扰,都不动摇。同时,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洁身自好,要明辨是非,有时遇到别人不礼貌的行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能忍辱负重,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当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要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就不能自制了,就要去找人打架,找人出气,找人拼命,这样就很危险。其次,我们应当抓紧时间去做我们应当做的事。我们现在就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学点今后能谋生的本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让这样的大好时光白白地流过。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3
关键词:学生主体;具体方法;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注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宗旨,在评价体系、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它作为当代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含义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实行,要求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教学重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成长,保障教学价值与意义。
首先,掌握和接收信息是大脑通过主动解释、选择、推论、组织、储存以及筛选的有用信息。以老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吸收的信息极其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必须从文本结构了解文章主旨以及传统文化,在思维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尊重学生就是将学生作为生命实体来看待,并且放在主体位置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消化、吸收,挖掘学生特长,对其鼓励与肯定。最后,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资源与受体,为了让课堂更依赖学生,教师应该尽量让课堂更加和谐轻松。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部分,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读为本,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片面强调“注重启发,反对注入”的教学方式,很长一段时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以牵为主”的弊端。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课中,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权利,并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浏览、精度、默读等方式。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主体一直存在着重认知、理性、分析,轻情感、感性、综合的倾向,这不仅对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新课标要求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体验和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文本人文和感情色彩。
2.激发学生个性,增强能力培养
为了体现学生个性,将教学活动贯穿在思维中,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从独创、深刻、灵活、敏捷等方面对其努力。如:在《安恩与奶牛》中,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安恩画像,再阐述自己的看法。
同时,为了塑造出更富有创意的读者,老师必须摒弃规范化的理解方式,在直接与自主阅读中,让阅读更贴近生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如《以虫治虫》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用生物治理害虫,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备课,确立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质疑,让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以奉献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4
想起父母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同学家里很穷,每一天十一点上完晚自习才回家,在他走后,校门才会缓缓关上,他一向认为校门是那时候关的,所以不管是春夏秋冬他都是这样,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学校内关了一夜,他才明白学校十点就关门了,原先关门的老爷爷生病了。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补品,等他来到医院时那个老爷爷已经去世了……
老爷爷默默的帮忙着那个同学,他跟那个同学非亲非故,换做别人,必须不会这样做的,而老爷爷却默默的为他保留一扇大门。
默默奉献,是一种品德,为什么不把它传承下去呢?在帮忙别人的同时难道自我不快乐吗?帮忙别人使自我的心灵更加美丽,帮忙别人不能乞求回报,如果帮忙别人了就是为了索要回报,那只会让你的心灵在黑暗中走失。就如汪国真所说的“给予你了我便不期望回报。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以习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5
休谟说过一句话,“好的习惯是人生活中的引路人,好的习惯可以使你名扬四海”,那么什么样的习惯才能使你攀登上成功的阶梯呢?首先,善于捕捉新事物能为你写作奠定基础。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一个习惯——记笔记。有一次,记者问他:“你都记些什么呢?”马卡连柯网址的回答说:“我记得是某人稍纵即逝的小注意、想法、题材的片段、人们的争吵,对话以及一些形形色色的琐事,之所以他有这些好习惯,才为他的写作及成名奠定了基础。其次,敢于质疑也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念书,教他读书的先生很严厉,所以很多学生都惧怕他,甚至都不敢真正的看他一眼。那位老师有一个习惯,他要求学生把每篇课文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否则,就要用戒尺打。小孙中山刚开始也照做了,但后来,他觉的有些课文没必要背,于是他就去请教先生了!奇怪的是先生接受了他的建议,以后重要的课文才背。
再其次,善于总结自己也是必有可少的。齐白石在他年老的时候说:“我这一生有3天没作画。”齐老的一个习惯是每天必须坚持作画,而那三天也是要事缠身而没有作画的。但齐老依然觉的很可惜。最后,我认为好的习惯也不能放纵自己。唐玄宗在晚年有一个恶习——沉迷于酒色。最后导致暴发安史之乱。年仅33岁的李真——河北省第一文秘,然而他却大肆贪污,最导致的是一声枪响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试谈初中语文话题作文的训练 篇16
【关键词】话题作文;初中学生;作文教学
话题作文近几年已成为了中考作文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其特点有: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然而,对于思维比较狭窄,视野还不够开阔,作文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初中学生而言,却常常存在比较严重的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 “文体不限”不等于 “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1.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2.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题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滴水石穿”思路写凡事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话题作文是初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作文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很好体现。需要同学们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反映主题,从具体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以共存为话题的初中作文】推荐阅读:
初中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12-15
以喝彩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5-14
初中以磨练为话题的作文05-18
以奉献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5-30
以同情为话题的作文初中06-07
以对手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6-27
初中以战争为话题的作文07-05
以温暖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7-27
以亲情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9-01
以误会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