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语文——吾爱

2024-09-05

初中散文:语文——吾爱(共9篇)

初中散文:语文——吾爱 篇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欢笑声洋溢的学校、令人暑气全消的游泳池、绿意盎然的公园,甚至是位在偏远地区的山中小部落里,都有着默默为学生奉献的无名英雄――老师的身影。

每个人在漫长的求学路途上,这群无名英雄传授给我们的宝贵知识,将伴着我们走过一生缤纷璀灿、充满无限希望的精彩岁月。这群英雄中,往往有一、两位老师因一个贴心的小动作、一句关心的话语就令学生毕生难忘。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六年前当我还就读于小二时班主任我的班主任――邱老师。

回忆儿时,往事历历如绘,当时好胜的我,在运动会如火如荼的展开之际,只顾着在预演里跑赢对手,就在双方互不相让、实力介于伯仲之间时,压根就没注意到对手竟已超越自己的跑道对我直奔而来,被撞倒的我右手疼得厉害,到医院照X光时赫然发现:我的右手竟然骨折了!

上了有如千金锤一般重的石膏后,我便进入了长达一个月的漫长静养生涯,邱老师得知后,便买了一组木制积木送我做复健之用,并让我的作业减半,我开始试着用平时不惯用的左手写功课,她还一再包容我写的“狗爬字”,她总是告诉我:“不能只怪别人撞你,这对你的伤于事无补,倒不如时时快快乐乐,当心情好时,伤也会好的比较快哦!”就因老师的这段话,使我在往后的求学过程中常会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每一个挫折、每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因老师的这段话,使我和老师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下课时常会赖着老师撒娇……。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应将教过我们的恩师们永远铭记于心,谨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都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期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将所学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群,也是对这群从不居功的无名英雄所做的一点点回报!

初中散文:语文——吾爱 篇2

一、“读”是散文学习的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将“读”这个字作为前提和基础。对于散文学习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若将“读”这个字剥离出去,那么教学将毫无成效。综观中国传统文学,散文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魅力和风采也并非一句话可以说尽。放眼望去,散文在色调上如同素描一般, 在交流特点上如同谈心一样。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其中所包蕴的是无尽的大千世界,而其创作手法同样是千变万化、无所滞碍。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时,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的文章, 同时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那些短小精悍、一字千金的散文作品来说,可以采取诵读的办法;而对于那些字数较多、叙事性特点较为明显的作品来说,速读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办法。除了最基本的速读与诵读分类,教师还可以提出探索型阅读、比较式阅读以及创新型阅读等多种模式,也就是说,不同的文章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一篇散文并不一定非要用某一种阅读方法, 可以视教学环节的推移而随时对阅读方法加以调整,使课堂效能发挥到最大。除之以外,还应该注意到自身范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使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学生速读以及对阅读的反思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回味中逐步深入到散文内涵之中,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境界,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

二、“感”是散文学习的特色

首先,教师应当使学生掌握感知形象与情感的技巧。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来说,客观世界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在文章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让作品流传千古而不朽。所以在散文教学时,教师同样应指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在深入阅读文本作品时,了解文本中的情感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实现细致感知的效果。对于文本作品里面所提到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要进行基于情感的分析,从而和作者思想达到跨越时空的互动。在传统教学模式里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它当然也可以拿来为散文教学所应用,并且易于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有机会在观察中进行体验,从而找到人生的感悟。比如在学习《白杨礼赞》 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展示的办法,将白杨的生存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更具体地感知其高尚品格,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其次,教师应当使学生了解把握形象和情感的技巧,特别是了解寻找文脉的技巧。文脉也就是行文脉络,是散文形成的纽带。 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重点也就是文眼上,明确作者创作文章的主观意图以及意图之下的审美理想,以作者的思路为思路,贯穿起文章的情感线索。对于任何一篇散文作品来说,均需要学生联系到作品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寻求作者的情感点,站在宏观角度把握文章情感, 以及情感带动下的主旨,使学生主动思考下述类型的问题: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这篇文章里面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是怎样的等。

三、“言”是散文学习的收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领悟语言和驾驭语言是最后的阶段。对于一篇成功的散文作品来说,其语言应用总是那么凝练精确,或者朴素厚重,或者明快清新,让读者在有亲切感人之想的同时,体会到语言应用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散文大家的语言风格各具特色,或者豪放,或者婉约,或者细腻,或者宏大,都能够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比如在《阿里山纪行》这篇文章里面,优美的文句层出不穷,不胜枚举,随便拿出一段来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范式,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 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等,非常优美。而在文言文散文里面,优美的文句同样数不胜数,比如《与朱元思书》 里面提到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樱樱成韵”等,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玲珑。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少教多学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

一、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審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从结构入手,理清脉络,使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结构之妙,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例如,我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分析全文围绕紫藤萝花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构成,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来越体现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后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写花历尽磨难又焕发生机;思花,作者开创理性的思考,领悟到生命的美好。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由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真理,表达了对顽强生命的赞叹。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是精致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在散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刻之意。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中,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繁密、茂盛盛开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感觉,使我们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五、结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想象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文章,想象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描绘的景物,同时可以利用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教师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视觉来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在阅读朱自清的《春》里的语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时,教师适时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或音乐,结合着视觉与听觉感受,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生机勃勃的、绚丽多彩的春天。

六、加强课堂的教学互动

1.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初宗旨和核心理念。少教多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2.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培养思考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怎样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重要。

3.保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成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应始终将情感投入到散文教学中,因为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时刻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在投入情感的同时,还要把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播放,从而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动情,最终将情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初中散文:语文——吾爱 篇4

为了提高研修质量, 更好地体现研修活动自上而下的特点, 更加有效地激活全区老师自主研修的动力,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推出了项目研修的研修方式。针对全区所有学科, 凡是符合要求的骨干教师都可以以团体的形式申报研修项目, 通过审核成为区级研修项目。散文教学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的特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而如何把“散文”上得像“散文”, 一直成为困扰老师们的问题。瓯海区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大多数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环境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文化底蕴薄弱, 对散文这一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文体的解读与品悟“先天土壤”不够肥沃, 因此探究散文教学内在的特质与规律成为我们研修的“关键事件”之一。2011年1月郭溪中学语文组组长陈辉辉老师申报了“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项目研修方案, 通过审批, 并得以实施。

二、研修流程

1.撰写、修改方案。研修方案的撰写与修改是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全组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 当然也有研训员的引领帮助。最终, 确定了以下研修目标:由散文文体特征与学生学情, 探索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由磨课过程, 探索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基本路经;由研修过程, 探索项目研修的实践意义与改进措施。经过反复修订的方案, 经过论证, 得到批准。

2.组内磨课、专家引领磨课。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 确定特定篇目散文合适的教学内容。

3.活动展示:第一环节, 介绍活动背景以及研修主题;第二环节, 课堂展示《吆喝》;第三环节, 专家围绕主题评课;第四环节参加活动老师围绕《吆喝》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研修主题相互提问、答疑;第五环节, 研训员活动总结。

4.撰写活动反思。活动策划者撰写活动反思、上课老师撰写上课反思、参加活动老师撰写参加活动反思。

此次项目研修实现了同伴互助。从主题的确定到研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语文组内老师的互帮互助, 将个人的才智与团队的集体智慧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升了研修质量。其次, 实现了由下而上的自主研修。教研员只是起着引领与点播的作用, 对活动主题进行了细化与分析, 原先老师们对散文内容的选择的学理分析并不明确, 我要求从文体与学情两方面进行综合选择。其他事项都是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在全体组员的努力下去实践、改进。

三、磨课实录

(一) 第一次集体磨课

在第一次组内教学展示中, 上课老师选择了如下教学内容:感受老北京城吆喝语言的生动, 通过吆喝体会老北京城特有的民俗风味。

然而, 开完课后老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有老师问:“为什么散文教学要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而不确定其他内容呢?我们的依据是什么?”“这篇散文教学为什么要把内容选择在感受语言和体验民俗?”“既然是散文教学, 那么应该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性进行分析, 看看能否寻找到我们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合理依据。”

因此, 在整个评课过程中, 组内就《吆喝》进行了文本特征的分析。

有老师说:“吆喝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形式自由、写法灵活, 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那么, 散文该教什么?自然是文中的情感!因此《吆喝》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针对《吆喝》本身, 而应该是《吆喝》中所透露出来弥漫全文的情感。”

有老师补充道:“深一层讲, 这不仅是一篇散文, 还是一篇萧乾的散文, 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深情、平和、宽容的京味语言当然应该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最后, 教研组长总结说:“这是一篇关于老北京民俗的散文。显然, 民俗文化也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二) 第二次集体磨课

经过一番梳理, 按照组里提出的思路和改进意见, 上课老师开始了第二次备课、磨课过程。磨了三节课, 教研组老师又再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教学设计就这样定型下来。

正当他们觉得万事俱备, 已经可以对这堂课进行公开展示时, 我来到学校, 在听完课之后的评课中, 提出了一个疑问:“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 学生希望老师教什么, 学生在课前哪些方面存在疑惑?”

上课老师回答:“课前做过调查,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吆喝本身, 尤其对老北京吆喝语气语调感兴趣。”

显然, 这个回答是苍白无力的, 尽管组里在磨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调查, 但是学情分析却是薄弱的。《吆喝》中的审美情趣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 尽管离展示课只剩一星期的时间, 他们还是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题目有以下五点:

1. 阅读《吆喝》这篇文章, 你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感吗?2.请写出你对文章的理解。3.你对这篇文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罗列出来。4.《吆喝》这篇散文, 你认为哪些方面不用老师教, 你自己可以解决。5.你在这篇文章阅读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或困难需要老师帮助解决, 可在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条陈述。

经过对第一、二小题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郭溪中学八年级学生对《吆喝》这篇文章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读, 也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能体会出作者对昔日北京城民俗风情的喜爱之情, 很显然, 这一部分不应该成为《吆喝》教学内容的核心。

通过第四小题的调查, 基本摒除了在课堂上过多涉及词语教学、内容概括、结构梳理。在对第三、五两道问题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 学生的兴趣点和感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基本集中在对吆喝浓郁的北京味儿、语气语调、吆喝人生活情感、作者情感态度等上面。上述调查, 为进一步分析散文文本体式, 寻找《吆喝》这篇散文的教学落脚点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通过文本体式分析所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吆喝》一文所体现出的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情感”, 和通过学情分析所明确的教学内容———作者对“吆喝”“吆喝人”“吆喝人生活”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这两个落脚点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由此确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活动反思

(一)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1. 要抓住散文文体特征的本质进行解读

(1) 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表达方式

品味语言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吆喝》来说, 萧乾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深情、平和、宽容的京味语言当然应该作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正如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要是没有大冰糖葫芦, 那还是北京吗”, 我们可以引申开来, “要是不教这样带有浓厚北京方言特色的语言, 那还是在教萧乾的散文吗?”

(2) 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及其个性化的描叙对象

散文中的描叙对象绝对不是自然社会中的客观对象。如《吆喝》, 萧乾心中老北京的声声吆喝以及发出吆喝声的老北京的人儿, 尤其是响彻作者童年的卖“蛤蟆骨朵儿”的吆喝, 就成了个性独具的, 不可替代的、意蕴深长的描叙对象。

(3) 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独特的情感认知

《吆喝》的教学内容就不应该仅仅针对《吆喝》本身, 而应该是《吆喝》中所透露出来弥漫全文的情感。而作者萧乾在文中想通过吆喝表达什么情感, 成为突破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4)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散文区别对待。

抒情散文《吆喝》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那样的教学内容, 那么叙事散文、记人散文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区别呢?

2. 要灵活科学地正视学情

(1) 教学生真正要学的内容。本课例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 尤其是学生提出了诸如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此起彼伏的吆喝?作者在文章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文章将吆喝说成是声乐的艺术, 对此该怎样理解?“刮风下雨”、“没个不停”写出了街头叫卖人怎样的生活状况?“每一出乐器, 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 就准知道街上过的是什么商贩”, 这句中的“准”字体现了北京吆喝的什么特点?在归纳提炼之后基本与基于文体的教学内容相吻合。但是如果不吻合我们就应该及时梳理归纳, 从而真正实现从学情出发。另外不可忽略的是:及时归纳上课时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

探析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有效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策略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散文阅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笔者借鉴专家一些理论研究并有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有效教学展开探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主要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加强散文阅读教学的做法

1、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是任何学习必备的工具,它凝聚着无数学者和教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心血和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质量和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关,是主观性的。但是数量是客观性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将教材外优秀的教学材料也引进到课堂上,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感官。这种办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有效引导,循序渐进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在任何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的主体,其对学习的主动性决定着学习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吸收能力和兴趣爱好来实施教学行为,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状况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们基础还不是很牢固的时候,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培养学生们的基本阅读技巧,再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们进行创新。

比如,在讲授《春风沉醉的夜晚》这篇课外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景和意境,通过将这些情景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想象,引导学生们走近道这样一个情景中去。同时,还要介绍这篇散文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自发的“走近”那个特殊的年代。然后,老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篇文章的意境中去,满怀情感的为全班同学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们受到强烈的感染,深刻的理解午夜的上海,沉醉的春风下,作者的所思所感以及作者那种浪漫主义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自发的去设想情景、思考文章的深层次内涵,为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深入阅读,细细体味在初中教材中,不管是哪一篇文章,其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编排的,具有很强的教学和学习价值,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有着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实施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阅读,在理会散文意境的同时进行仔细的体会。同时还要让学生们遇到意味深长的语境时,不可走马观花,匆匆了事。只有不断的揣摩、推敲,才可以领会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同时,阅读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去专研的学问,老师在授课中,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安静、和谐、舒适的学习和阅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和韵味,才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现代散文鉴赏能力。

5、课外拓展,多元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能,老师要敦促学生在课外积极得阅读。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读书会活动,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质量。

总之,教师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引导的手段,不断开展教学创新,施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沉浸式 散文教学

一、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

在有些散文的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把文章读出来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通过声音更生动形象的传达视觉效果的过程,朗读时也能自然流露出文中的情感,对于学生体会文意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好的散文都很适合朗读,例如,在学习《繁星》(巴金)时,可以让学生以清幽淡雅的语调读出课文,读的过程中要充分体验作者所描绘的漫天繁星的画面,感受那种美,在讲解《夏夜》(钱钟书)时,朗读中需要带有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中的那种格调与韵味,那种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只有在清吟这首诗时才能得以体现。三分诗七分读,不仅是对于诗歌,对于散文的教学阅读的过程同样重要,正是在读的过程中文字的情感才得以表达,学生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到文章的意蕴及内涵。

对于一些情节明显,对话丰富的文章,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这往往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过程,这就像是同学们一起将文章中的故事共同来演绎了一遍一样。散文大多注重抒怀,而对话往往是情感流露的最直接方式。在学生进行有对话的散文的分角色朗读时,要让学生真正沉浸于这个角色中,体会当时人中人文内心的情感,心理的变化,只有抓住这些有点,阅读时才能读出文章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够将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充分传达出来,也加深了自己对于文章的情感体验。

二、在品味中享受散文之雅

散文中饱含了各种充满人文情怀的素材,为我们对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克服困难、抗争命運、笑对人生的品质提供了教育契机。语文课本中的不同散文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真正理解,逐渐形成他们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教材文本中不乏讲述作者人生历练的散文,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是人文精神的形象化教材。和学生们分享这些,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们真正能关注生命,让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他们的血液中。

沉浸式散文教学应当能够让学生享受到散文之雅,教师应当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沉浸到文章中,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散文中的情境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伦情怀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从而实现了“塑造学生心灵”的任务。

想要让学生对于散文的情感领会更深刻与直接,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找文章中和学生内心情感的契合点,这往往是最能触动学生的。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是一篇情感很深厚、很能打动人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几个画面和生活很切近,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然而让学生体会到最朴实的生活中那种厚重的情感,则需要老师做有效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父亲给自己撑伞的场景,以及父亲帮“我”买橘子的画面,还有文章最后,不善言辞的父亲那个感人的背影,这些画面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深感染着他们,让他们领会到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情。就这样,通过沉浸到文章中,学生们深深领会到文中传达的那种父子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也体会到了散文的雅致。

三、在体验中彰显散文之幽

散文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沉浸式教学中强调的就是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尤其是文章的情感中。无论是《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中那种细腻的情愫,还是《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中的那种畅快欢愉,从散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充分的彰显散文之幽,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更深的感触。

沉浸式散文教学也需要立足于生活,毕竟生活是所有一切活动的归宿。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教学过程中,借助优秀的文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宽容的对待他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及方向。

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挑战;生活又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么可怕,这取决于生活中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有怎样的品质陪伴帮助他走过生活中的重重关卡,经历生活中的苦辣后最终领略到生活的甘甜。沉浸式散文教学正是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次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来到别人的生活中,别人创设的情境中体会生活中自然的喜怒哀乐,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与感知,也帮助培养他们应该具备的正确的生活信念,有了这些好的价值观的陪伴他们今后的人生路才能走的更长远。

结语:

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理念,然而,理念本身却具有很高的价值。散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觉得比较难领会的部分,并不是无法弄懂文意,而是想要真正体会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与传递的情感与意蕴时,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于散文的感知必须沉浸到文字中,只有走进作者给我们呈现的那个精神世界,才能领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及哲思。沉浸式散文教学应当更多的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朗读中感受散文之美,还是在品味中享受散文之雅,抑或是在体验中彰显散文之幽,这些过程都能带给人极其愉快的精神体验,对于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人文情怀是很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邓延红;让阅读教学具有吸引力[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3]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8期

初中散文:语文——吾爱 篇7

文如其人, 其画亦然。他的漫画与旁人不同, 没有只可远观的距离感, 相反地, 看来十分亲切易懂, 因为他“既不摹拟什么八大山人、七大山人的笔法, 也不根据什么立体派、平面派的理论”, “只是象记账般地用写字的笔”来画“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 因此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生动朴素却又意味深长, 自有一种明净安详的美感。

《谈自己的画》作于1935年2月4日, 为作者应林语堂约稿而作, 却颇能由此窥见其人其文其画之精髓。

开篇, 作者为稿约而首次仔细回顾自己的画, 又在翻阅画作的过程中, “心中起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慨”, 于是提笔为文, 但“终于不能谈自己的画”, 而以谈“自己的生活和心情的一面”来替代, 从而开始了对自己约十年来生活与心情变化的回忆。

作者首先从自己十年前的居住地——上海说起。在他看来, 那是个“十分奇妙”的地方:“看似那么忙乱的, 住在那里却非常安闲, 家庭这小天地可与忙乱的环境判然地隔离, 而安闲地独立。”由于这份自由独立, 作者的生活内容变得很单纯, 除了出门之外, “在家里所见的只是这个石门湾式的小天地”;于是, 他便可将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中来, 心甘情愿地做了“瞻瞻天下”的臣仆, 成为儿女们“政治舞台”下的观剧者, 并且饶有兴致地用他的文笔与画笔描绘和记录下家中的种种琐细情状:换头发;买团子;望纸鸢;每天傍晚妻子携儿女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软软新娘子, 瞻瞻新官人, 宝姊姊做媒人”的结婚游戏;汗流满面不辞辛劳地搬凳子来做游戏道具的“快活的劳动者”;可以成为疗治苦痛的万能灵药的“哭”;做什么事都全身心投入以至“忘我”三昧境的“三头政治团”……

可以看出, 在对这段生活的记述里, 作者的儿女们是绝对的主角。“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的作者, 在与儿女们的共处中“梦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 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 于是, 他带了全部的赞赏和十分的艳羡, 细细地描写那在旁人看来司空见惯的孩子们的世界。他的心, 完全被自己的一群小儿女们所占据, “时时在儿童生活中获得感兴。玩味这种感兴, 描写这种感兴, 成了当时我的生活的习惯。”

那么, 作者何以对儿童和儿童世界有着如此异乎常人的热情与兴趣?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 这缘于他对成人世界的认识。在丰子恺看来,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完全对立的, 前者单纯、明朗、率真, 后者则功利、卑怯、虚伪。“成人的世界, 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习惯的限制, 所以非常狭小苦闷。孩子们的世界不受这种限制, 因此非常广大自由。”尤其是年纪最小的瞻瞻, 他的世界最为广大自由:“他见了天上的月亮, 会认真地要求父母给他捉下来;见了已死的小鸟, 会认真地喊它活转来;两把芭蕉扇可以认真地变成他的脚踏车;一只藤椅子可以认真地变成他的黄包车;戴了铜盆帽会立刻认真地变成新官人;穿了爸爸的衣服会立刻认真地变成爸爸”;他认为自己所有的“热诚的欲望”都绝非梦想或奢望, 都应该可能实现……这一切孩子们的“空想的欲望”, 在作者看来, 却是没有“屈服于现实, 忘却人类的本性”的表现, 才真正殊为难得;而成人世界的所谓含蓄、谦逊、贤惠的“美德”, 比起孩子们, 全是不自然的、病态的、虚伪的。

关于对儿童世界的企慕, 在文中, 作者也进行了理性的自我分析。他认为, 自己之所以如此倾慕与热爱儿童, 是自己喜欢探讨人生根本问题的习性使然。他“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 都忘记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 独具慧眼, 其言行多是欣赏者”——在他看来, “真”字正是人生最要追求弘扬的根本之一, 而保住这个“真”字又何其难得!

其实, 若论对“童心”与“天真”的追慕, 丰子恺并不是唯一一人。早在先秦时期, 老子便提出:“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3]正是希望人们能摆脱各种虚伪和势利, 如婴儿般平和无欲。孟子也说:“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4]把有无“赤子之心”作为是否大丈夫的重要评判标准;而所谓“赤子之心”, 指的便是坦诚真率的童心。到了明代, 更有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5]他认为人一旦失却童心, 便必然堕入功利虚伪, 人格将不复健全。

到了丰子恺, 他不仅继承了以上先贤的观点, 认为孩子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6], 这份真率弥足珍贵, 同时, 还将“童真”二字上升到了大智慧的高度——“世间其他一切的‘关系’, 都是足以妨碍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的。故我们倘要认识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义, 就非撤去其对于世间的一切关系不可”[7], 这对于成人来说, 很难做到;只有孩子, “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 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我要向他学习!”[8]

正因如此, 丰子恺特别钟爱八指头陀的一首诗:“吾爱童子身, 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 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 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 物欲蔽天真。”并特意把它刻在香烟嘴的边上, 时时携带。

然而, 时间回溯到了作文的四五年前, 那刻诗的烟嘴突然不见了——这仿佛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家国多难, 使作者的情绪变得消沉黯淡;同时, 他的精神生活上出现了无奈的空白页——那原本可以让他得到快乐和慰藉的儿女们, 于这几年间“由天真烂漫的儿童渐渐变成拘谨驯服的少年少女”, 他们已失去了昔日那样广大自由的世界, 失去了那些可贵的空想的欲望, 他们不再是心无尘滓的“快活的劳动者”, 却加入了“为分数而劳动, 为名誉而劳动, 为知识而劳动, 为生活而劳动”的功利的成年人的队伍, 不再让作者艳羡企慕, 也不能再如昔日般占据作者的心了。当真是“可慨年既长, 物欲蔽天真”!

心灵“失了占据者”的作者, 不得已将目光转而投向儿童们正在或即将转入的这个社会:这里面到处是贫困和辛劳, 呻吟和呜咽, 冷笑和沉默;这里面“没有象孩子世界中所见的不屈不挠的大丈夫气, 却充满了顺从、屈服、消沉、悲哀, 和诈伪、险恶、卑怯的状态”, 这与他所热爱的那个“天真烂漫、广大自由的儿童世界”相较, 形成了多么可悲的反差!

然而, 这样灰色的凉薄的世间相虽然触目皆是无可逃避, 却只是常常“袭击”作者那“空虚寂寥的心”罢了, 而不能占据, 也不能使之归顺;作者在自己的精神生活里依然继续着空白的页, “也许空白到底, 亦未可知啊”——这里, 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疑问:这“空白”是留给什么的呢?

这应当正是作者“固执”坚守的那个理想境界:一个人人以赤诚之心相处, 像童心世界那样单纯澄澈的社会。他曾经说:“大家不失去童心, 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 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9]这样美好的执念, 映现的又何尝不是一颗率真的童心!

在本文中, 作者秉承了一贯的坦率真诚、无拘无束的文风, 行文不事雕琢, 情感自然流露, 一切仿佛顺手拈来, 却又涉笔成趣, 给人以亲切质朴、浑然天成之感。同时, 他充分发挥了漫画家的优势, 纯熟运用白描手法, 只寥寥数笔, 人物神韵全出、惟妙惟肖, 读来清新可喜。而更为难得的是, 本文选取的材料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常琐事, 但作者却能于琐屑平凡中求得弦外余音, 在极力赞颂和推崇儿童世界的天真浪漫时, 既折射出对虚伪贪婪凡庸的成人社会的不满, 又寄寓了自己唤醒童心矫正世风的人生理想;这正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境界, 令人回味深长。

摘要:丰子恺散文之所以自成一格、蜚声文坛, 正因其至情至性的自然率真文风;而其文风则是以其对天真“童心”的一贯追求为基石的;由散文《谈自己的画》颇能见其精髓。

关键词:丰子恺,谈自己的画,童心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谈自己的画》//《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生》.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85-96.

[2]朱光潜.《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生》.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13.

[3]《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2008:23.

[4]《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 1987:556.

[5]《李贽全集注.焚书注.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76.

[6]丰子恺.《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生》.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72.

[7]丰子恺.《翦网》//《缘缘堂随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2.

[8]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智者的童话:丰子恺的漫画人生》.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76.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散文学习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困难

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在学习散文《匆匆》时,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浅显的理解表面的意思而不是深入文章的主题。这可以反映出老师教学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1.把握散文类别,寻找切入点

散文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性极大。下面具体谈谈初中散文的类别和如何寻找切入点。(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所以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来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百草园”“书屋”等几个关键词入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来感受作者的童年。(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掌握文章采用的抒情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最后是议论散文,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

2.感受作者的想法,直追主题

在谈论散文时,都说散文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就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管是散文的内容还是结构都说为了更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存在,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体会优美文字下其实有很深的故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真实情感

不论是任何的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场合下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散文也不例外。因此,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是赏析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是在五四运动前夕,刘和珍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只有把握写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愤慨。

(2)用心品味散文的语言文字

散文的主题把握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的文字。往往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反映作者的真实。学生只有细细去品味才能尝到作者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散文的阅读水平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如何用心感悟呢?在文章内容上能揭示主题的句子;结构上处于开口或结尾,有时是中间的过渡句;在表达方式上有可能是文章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一些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方式的句子往往是突破口。往往抓住一个关键字就能顺藤摸瓜把握主题。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一个“绿”字让“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炼字的名句。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 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很多时候抓住散文中的一个字便能有很大的发现。

(3)通过对比,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有些文章有些错误或者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他们是通过这些错误来真实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蕴,往往这就是我们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钥匙,这就是语文中文字的奥妙。通过矛盾前后的对比,或许表面的现象不是真实的,或许在作者的眼里是另外一个美丽的世界。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们看来百草园只是一个荒芜、杂草丛生的地方,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却是他童年寻找乐趣的“天堂”。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当我们从这扇门进入时,我们便能唤起学生自己的童年回忆,在他们的童年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他们童年的乐园。通过联想,学生便能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这正是作者童年的乐趣,是平凡事物后面的绚丽多彩。

(4)学会想象,丰富情感

很多作者在写作时故意留下一些问题或者悬念供读者去思考,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掌握作者的情感,每个人的想象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理解也是有差异,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用专业语言来形容就是“留白”,就是让读者发现文章中作者的有意留下一些疑惑,鼓励我们读者用自己的只是去理解,争取和作者在精神世界上达到共振。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当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有依据去理解作者留下的问题。如七年级老舍《济南的冬天》,原本作者可以直接描绘济南冬天那片白的景象,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作,而是通过和其他地方的冬天进行一个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地方冬天的差异性,从而对济南的冬天更加印象深刻。采用这种写作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于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初中散文:语文——吾爱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个性化教学

学习散文,不光能提高学生写作散文的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及感悟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体裁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散文都为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这些散文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并掌握各类型散文不同的特点,而且能感受到散文的文情并茂,得到情感熏陶和艺术的感染。以下是我的一些个性化教学建议。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生动形象、语言准确以及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这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例如,当我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现代散文教学时,首先就是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多次的有感情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①为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这些特征,作者在文章里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②有关百草园里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以哪种方式使它们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研读、细读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百草园的有趣性,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性,最终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一个主题思想——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束缚。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细读,并加以交流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读,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其中的每一篇现代散文,都是一篇能很好陶冶学生情操的散文、美文,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行细细的品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进行推敲和揣摩,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对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潜心且专注的研究,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文章做到真正理解,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和比较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

五、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解体验,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误区。提到文学作品,老师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多数情境下是一种放任,是一种不负责任。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定先是一个哈姆雷特,如果出现一千个那一定不是哈莫雷特。

总之,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散文形式自由,题材多样而极富有艺术性,具有独特的美质,能够让读者从十分精辟、亲切的形式中了解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散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和欣赏散文形式美、语言美的能力,进行散文美育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审美能力。

上一篇:小学依法治校工作领导机构下一篇: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矿山企业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