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叙事性散文(共13篇)
关于初中叙事性散文 篇1
尘封许久的往事再次想起,就犹如甘露一般,涌上了我的心头,温暖我的心窝,成为我心灵的甘露。
友谊就像甘露,温暖着我的心窝,滋润着我的心田。记得一个星期三,上学的时候我的头因为撞到了空调架,流了许多血,所以只好捂着头来到了班上。到了班上,我的好朋友小许一看见我捂着头进来就连忙问我怎么了,见得不到答案,她只好把我放在头上的手拿下来,见全是血,便急忙拉我到医务室。到了医务室,老师看了看我的伤口,然后有些生气的说:“伤口都化脓了,怎么不早点来看?”而一旁的小许连忙对医务老师说:“哦,是这样的,我们老师早上比较早开始早读,所以她没有空来,老师您(别)生气,赶快帮她看看吧!”于是,老师开始帮我上药。“啊”疼痛让我忍不住叫出了声,小许一边安慰我,一边对老师说:“老师,您轻点!”上完药之后,她又扶我去教室里休息,在我身边耐心的叮嘱我下次注意安全,别再那么粗心,令我感动不已。
师生情就像甘露,温暖着我的心窝,滋润着我的心田。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而导致考试没有及格。考卷发下的那一刻,我心想:“死定了,老师一定会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的骂我一顿。果不其然,下课时,老师果然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但和我想象中不同的是,老师并没有狠狠的骂我一顿,而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其实你这次完全可以考好的,只是因为你贪玩失误了,我并不怪你,但我希望你能够改掉这个毛病,重新开始努力。”听完老师对我的话,我心里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感动中夹杂着愧疚,愧疚中又夹杂着忧伤。但是,我决定听从老师的话,重新开始努力。果然,第二次考试,我成功了!
亲情也如甘露,温暖着我的心窝,滋润着我的心田。记得那一天,我在半夜时突然发烧了。而当是,因为爸爸出差去了,所以妈妈只好背着我跑到街上去拦出租车。到了医院,妈妈急忙帮我排队挂号,让我坐在一边休息,挂完号后,又急忙给我倒水喝。半夜三更的,妈妈为了我,又一夜没睡,看完病回家后,妈妈一整夜都守在我的身边照顾我,一会儿给我擦酒精,一会儿给我倒水,一整夜都没有睡。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件事,它们就犹如甘露一般,滋润我的心田,温暖我的心窝,那我难忘……
关于初中叙事性散文 篇2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01
就平时的写作情况来看,初中生对于叙事性散文的写作,大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进而抒发真实情感。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类文章也许不难写,但要把它写好则有些难度。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写作叙事性散文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个训练的度呢?这就涉及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要遵循的原则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原则的一些看法。
一、科学合理原则
写作训练的设计要适合本班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几番努力之后,学生难以达到写作的要求,很可能就会因此而懈怠,失去了信心,从而丧失写作的兴趣;反之,如果目标设置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写作的要求,教师对一些作文水平偏低的文章也大加推崇和赞扬,很有可能让一些作文水平仍待提高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失去了继续提升写作水平的动力,这也断然不可取。
写作训练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作文题材而定。例如,记叙文的写作讲求记叙的六要素,文中要适当地穿插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加上生动的故事情节等,这样作文才有看点,才吸引人;而散文的写作讲求“形散而神不散”,选材虽广泛,但要与表现的主题有关,切不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写作语言上最好能变叙述语言为描写语言,在描写中让读者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利用人物间冗长的对话来传达情感。
二、目标明确原则
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会不同。初一时主要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初二时涉及散文和少量的说明文,初三时会尝试一些议论文的写作。即使在同一阶段,每次作文也会有不同的训练目标。所以,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设计一个可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本节作文课主要训练学生哪方面的作文能力。
目标设定要尽可能明确,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的放矢”,从而为突破目标不断努力。目标设定不能大而空,让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感觉到目标遥不可及,以致失去对写作的动力和兴趣。目标设定也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如何下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练就好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和教师的适当点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书读得多了,积累的知识多了,再加上生活体验,学生就可以对一些文章进行简单的模仿,经过教师的恰当点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其次,写作训练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平时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切不可贪多求快。可先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始训练,再训练中间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写作可以从细节描写入手,训练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等,进而布局全篇。再次,写作训练要伴随教师的点拨。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学生的写作之外,还少不了教师的修改。教师拿到学生的文章后,应及时批阅反馈,可以进行面批,面对面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商讨如何才能把作文修改得更好,以及写作此类作文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慢慢引领学生的作文进步。
四、隐性分层原则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
首先,从写作水平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予以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班级的整体作文水平。其次,从阅读积累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对于书读得少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书目供他们阅读,同时也要注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多读书、多积累;对于缺少写作技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教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以供他们参考借鉴。
五、可持久性原则
写好作文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要长期坚持。小到一个词、一句话的雕琢,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首先,教师要做好叙事性散文的训练设计,分阶段、分板块地训练学生写作,步步推进,不可急躁冒进,也不能因为中途碰到不如意就放弃对学生的训练。其次,学生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因为一时写不好就轻言放弃,适时为学生鼓劲、加油,要“授之以渔”,使他们获得写作上的成就感,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关于父亲的叙事散文:茶与他 篇3
老杨,是我父亲,不过我习惯称他叫“老杨”,初二时他最后一次呼我巴掌之后我就开始叫他“老杨”了。在旁人面前,别人对我说“你大(爸)怎么怎么样的”诸如此类,我习惯性的“嗯”、“哦”的应付,坚持着自己内心对父亲蛮横的教育手段的憎恨。老杨一直是个地道的渭北农民,没啥文化,佝偻着背,“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他最好的形容,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被他视若珍宝的是后院两头待配种的母猪跟四头奶牛和承包地里的枣树。至于我,他觉得不顺眼了就打。
在房下(关中农村院落的天井),永远摆着一张低矮的四方桌子,这种桌子在东北很常见,只不过东北人是把这种桌子放在炕上而不是地上。这张桌子的用途在过年的时候是老杨招待四面邻家的,老杨做饭还行,拿手的就是调凉菜,配上一瓶净沟子秦川(53°秦川大曲),几个人都佝偻着身子甚至蹲在桌子旁边,把脸贴近整个桌面,然后扯着整天在地里吼秦腔的嗓子谝着闲传,替大队书记操着整个大队的心。但这张桌子在平时,是老杨一个人坐在那喝茶的一方无人打扰的天地,喝茶,对他来说是一天的启始,是自我冥思、自我升华的一种介质。
老杨喝的茶,不高贵,去镇上赶集15块钱称的散装仙毫,给20找5块,抓一把都是末,泡茶的器皿也并不考究,一个大蓝色搪瓷缸子,缸子盖上面的烤瓷好多都掉了,露出黑漆漆的内瓤,缸子身上印着“庆贺到庄路全线贯通纪念”的白字。这是我对于母亲仅有的一点记忆的片段依附品,母亲当时在家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搪瓷缸子热羊奶给我喝,而老杨自己喝茶的时候,往往也会看着缸子发呆。老杨从不在嘴上说自己想母亲,不过日益苍老的脸上再固执的眼神也在一口酽茶里变得柔软起来。
我经常陪老杨喝茶。老杨绝对不会直接用那个搪瓷缸子嘴对嘴的喝,而是把茶倒在茶杯里喝,他给予了这个搪瓷缸子如同茶壶一般尊贵显赫的家庭地位,而且在家我是不能碰他这个搪瓷杯子的,嫌我整天摸胡基(土疙瘩)的手脏了他的茶。每天大清早上地里去之前,老杨都会坐在房下的四方桌子边,在厨房里的大灶上坐上一锅水,用布满老茧的大手在装茶叶的袋子里一抓,往搪瓷缸子里一扣,然后两双手在缸子上沿把手上的茶叶末子搓掉,随便在桌子上找点旱烟叶,用手卷一卷,起头的地方舔点唾沫然后抹平,一端再塞到嘴里润了润显得黑亮黑亮的,桌子上永远都会有一盒“公鸡”火柴,一毛钱一盒,当火光划亮的时候正好是隔壁家鸡叫第三下的时候,灶上的水也烧开了,烟雾从老杨嘴里一吞一吐,听着水在缸子里由空到满,盖上缸子盖,静静的把嘴上的旱烟抽上一大半,中间偶尔几声干咳带出痰星,从半掩的大门口看见村后面买菜的小伙蹬上自行车闪过时,捻灭那根旱烟,端起搪瓷缸子,用大拇指压着缸盖的顶端,用缸盖和缸口逼着茶叶,茶水便顺溜的从缸盖缝隙中流到茶杯里,令人尴尬的是往往会拽出一片片泡软的茶叶末。老杨泼的是酽茶,味冲色黄,苦而辣口,再加上打上来的地下水碱大的很,老杨嘴里的牙全部都闪烁着黑黄的暗光。一杯茶放到温热,干燥的嘴唇触碰杯沿在鼻子的下面凝结出一串串水汽,老杨张开枯瘦的嘴把茶水倒进嘴里,嘴唇如抿干杯壁一般离开茶杯,包上嘴唇,合上嘴,牙齿在口腔里上下触动,和苦烈的茶水以及软糯的茶末产生充分的接触,仿佛用牙齿在嘴里劈开水流。整个如同漱口的入口动作实在难以称为雅观,但下咽之后水注撞击空荡的胃壁发出空旷的回响之后,老杨砸吧砸吧嘴,又拿起放在桌旁那根抽了一半的旱烟,把黑亮的烟屁股塞进刚刚湿润的嘴唇里,用火柴点燃,舒舒服服的从嘴里长叹一声,喷出一股青烟。
时常我都会问他,就不能好好地买上一包好茶,配上一副好茶具,找上一个高一点的新一些的桌子放在房下,老杨都会瞪我一眼,便不再给我倒茶喝了,自顾自的一边品着一边抽着烟。到最后我也懒得再问,省的弄得自己心烦。
去年在学校的时候,隔壁的伯伯给我打电话,说是父亲早上被送到医院去了,我一头木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请了假便从省城坐车赶紧回家去了县医院。
听隔壁的伯伯说父亲是早上坐在房下晕倒的,他刚好上地里去,想着顺便把父亲叫上一起去,隔着大门就看见父亲栽倒在地上,桌子上放的是刚刚泡好的酽茶和刚卷好还未来得及抽的旱烟。我惊讶于我在省城上学,时常会给他邮寄一些香烟跟好一些的茶叶,虽说具体的我也不太懂,但总归比他一直放在嘴里的15块钱的茶叶末子好得多,但听隔壁的伯伯说,父亲把我买的烟和茶叶留着到了端午、麦熟、忙罢走亲戚时候全送了出去。
医院的结果也随之出来了。
食道癌,晚期。
当看到诊断结果上这五个黑体字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老杨枯倦的瘦脸上,眼睛早已被病弄得深陷进了眼眶中,苏醒过后的喉咙上下动了动,看着我的惊慌失措,他咳了咳:“走,回,不治了。”
老杨那天显得很精神,回到家里都傍晚了,但是他却把前院后院上上下下打扫的干干净净,房下的小方桌被擦得泛着油光,蓝色的搪瓷缸子依旧坐在桌子上,隔着老远都能闻到缸子里沾附的茶锈味,老杨从厨房里叮叮当当的拾掇了四盘凉菜,他拿手的凉调豆芽,酸辣素牛排,调了个冻肉,拍了个黄瓜,从立柜里又翻了半天找到了半瓶西凤七两半。印象中这是他为数不多的给我一直保持着笑脸,他提来电壶,坐在桌边,大手伸进茶袋里摸了半天,抬头问我:“哎?我咋记得还有半袋子呢,夜个(昨天)还泼了的,咋给么(没)见了?”我用脚在桌子底下勾出一个马扎,坐了上去:“我抡(扔)了。”老杨怔了一下,叹了口气,坐了下来。我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一小包铁观音倒在搪瓷缸子里,把水灌了进去,盖上盖子,看着老杨盯着我做完这些动作在发呆,我看着他仿佛昨夜才白了的头发不禁吸了一下鼻子,老杨听见我吸鼻子的声音,赶忙收回了目光。我端起搪瓷缸子给他倒了一杯茶递给他,老杨颤抖的手接住了茶杯,学着电视上演的那样对着茶杯吹了吹气,然后看着我嘿嘿的嗤笑,一边笑一边抿了一口茶水,笑着笑着,我看到老杨脸上泛起了光。老杨哭了。
自我记事起老杨第一次在我面前哭,可能母亲去世的时候老杨也哭过,不过我当时被送到姥姥家了,也不记得有这回事。老杨放下茶杯,盯着房顶的屋檐灯泡下燕子窝里探出头的燕子,两双老手搓了搓眼睛,在口袋里摸出邹巴巴的一包香烟,掏了半天掏出一根扭曲的烟塞到嘴里用火柴点着。那是我上一次回家时买给他的,他舍不得抽,大多使了请人帮忙或是走亲访友的用处。老杨抽了一口,逮着烟嘴拿下来看了看烟嘴处香烟的牌子:“这烟多贵啊?你那茶,多钱啊?”我并没有接他的话:“大(爸)”,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开口称呼他叫爸,我竟然也不禁感性的抽了一下鼻子,“为啥你老爱喝你那些烂茶叶末子啊?”
老杨竟然被我这声“大(爸)”叫的有些恍惚了,他自顾自的给自己的茶杯里添满茶水:“茶么,分啥哈(坏)好,茶都么嫌人贫,嚓(咱们)到嫌茶贱,茶么,硬挤出点味味还不是‘咣铛’一声让人给咽到肚里去了。”老杨吸了一口烟咳嗽了起来,我赶忙拍了拍他的背,依稀记得小时候我还从桌子这边够不着桌子那边呢。“你大(爸)我啊,是个么本事的人,一辈子都是个农民,也么喔(那)本事让你能过个啥舒坦日子。”他顺手挥了挥,示意自己好多了,不用我再拍他的背了。“我跟你妈认得的时候也穷,你外婆家更是穷的啥啥都么得(没有),我到你外婆家去提亲去就提了一封点心,你外爷也么啥招呼我的,让你妈到街道去称茶叶去,你妈就在街口那家称了点散装茶叶回来,一到屋里就给我泼的煎茶,一看你妈也是么相水(也是没有什么技术),泼的茶酽的呀,塞不到嘴里去。”说到这,老杨那呛在烟雾里的眼睛焕发出了些许光芒,竟然深深地沉浸在自己回忆里无法自拔,“嘿嘿嘿”的傻笑了起来。“在你外婆家,我也不好说啥,把人慌(紧张)的,我就不停的喝水,你妈就在旁边不停的给我添水,最后你妈以为我真爱喝这茶,不停的给我买这茶喝。”老杨侧过头看向我,“你说,我能不知道啥茶好喝不好喝?你妈这人一辈子细发(节俭)惯了,舍不得给自己拾掇的沃沃掖掖(周整),唉,你妈也是命苦,年轻轻的就走了,我这想过个好日子,也生生的让你妈给我惯细发(节俭)了,啥好的哈(坏)的,都是过个日子么。”说完,老杨扔掉烟头,端起面前的茶杯,瞅了一眼杯里的“清汤寡水”,张开嘴倒了进去,站起来踩灭了烟头,背着手挺了挺腰对我说:“喝茶就是喝自己的日子,到底甜不甜苦不苦,外人尝起来是个味,自己尝起来是个味,到底甜了苦了只有自己知道,就算咱把日子过成这一把茶叶末子,那爱喝的人还就是真个爱喝(那爱喝的人是不会在乎茶叶的好坏,只会在乎自己的感受)。我把我这茶快是喝完了,剩哈(下)的日子,你娃该自个慢慢抿了。”说完便哼着戏钻进了房子里,留下我一个人对着满桌子的菜,还没打开瓶盖的酒和依稀冒着热气的搪瓷缸子发呆。
关于冬季的叙事作文初中优秀 篇4
南国的冬呢?南国的冬仍延伸着春天的和煦,雪下了,但又很快融化,太阳仍是杲杲的一个火团,散发着温热潮湿的气息,低矮的土丘仍有着少女的滋润。
而我生长在中原,生长在中国这个多山国家中少有的阔地。中原之冬,以其特有的形象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这是未曾细读过中原之冬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她不像北国之冬的那种极端的肃杀,也不像南国之冬的明朗,而是充溢着一种特殊的情调。
最令人难忘的就是中原的雪日。中原的雪,始于恬淡的微风之中,在温柔、细腻的微风中,飘洒着几片雪白的绒花,又像是还未彻底枯萎的垂柳所散发出的蒙蒙飞絮,轻柔地落在你的掌心,落在大地的怀抱,转瞬间,又灰飞烟灭,美丽地逝去,让人感到“临晚镜,伤疏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可就在你回味那融化在手中的飞絮怅惘时,霎时间,天空又被遮上了一层层灰暗的帘幕,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砾,一切在风的咆哮与枯树的吱呀声中变得昏暗,令人心神不定。它不由得你缓过神来,轰的一声,万千片鹅毛漫天飞舞,遮蔽住了整个世界。落下时又仿佛变成了一片片刀刃,割得你皮肉生疼,让你不得不钻进温暖的屋中。它又像一头头蜡象,在广袤的平原上飞驰着,用庞大的身躯盖住大地。不一会儿,地上就积下了厚厚的雪,突兀的树枝似乎变得晶莹了,松柏们在雪的重压下强挺着身躯。这时,雪又变得狂放不羁!
到了傍晚,雪好像变得有点残暴了,像一粒粒铁砂,打在窗玻璃上啪啪作响,有些让人恐惧。人们戴着帽子顶风前行,可铁砂仍打在脸上,让人叫苦不迭。雪简直放肆了起来,钻到人们的衣领里、衣袖里,甚至耳朵里。人们不时地扭动着身躯,到家后常常钻进温暖的被窝里,在北风的怒吼与玻璃的噼啪下度过这天空被映得有些血红的夜晚。
第二天起来时,雪已能埋住你的脚,甚至半个小腿,最底下已冻成坚硬的冰。狂风卷着雪粒漫天飞舞,颇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滋味。
可说停雪就停了,大地变得格外平静,天空变得格外温和,万物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之后,北国的韵味又快速消逝。太阳升起,雪迅速消融,一晌就化得干干净净。土地显得格外滋润,松柏退到了后台,女贞滋润鲜亮,玉兰似乎又想抽芽,万物又泛滥着温暖南国之冬的滋味,令人轻松自在愉悦。
中原之冬就是如此,在北国的严冬之肃杀与南国的暖冬之明朗中变换着角色,造就了中原之冬特殊的情调。
中原的冬,能让你急行在凛冽北风下,又能让你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
关于蚕的初中叙事作文精选 篇5
我看过一个小故事,是讲蚕的。写一只蚕成熟后便开始吐丝,吐出白色的长长的丝裹住自己的身体,一直吐呀吐呀,把自己裹在了一个白色、柔软、有韧性的网里,网越来越密,最后成了茧,把蚕自己封在了里面。蚕在这柔轻、白色的网里沉睡了,她睡得很行,做了许多美丽的梦、吃嫩桑叶的梦,生儿育儿的梦。她把自己沉浸在梦里,觉得梦中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沉浸在自己的梦中,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未来里。然而,有一天,她突然醒了,她醒悟到自己如果一直沉睡在网中做美梦的话,就只有饿死、闷死。她想活下去!顿时,她忘掉了她的美梦,一鼓作气咬断了一根根丝,冲出了网。她发现外面多么美好、多么现实,她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真正幸福的未来。如果她当初不努力咬破网,只有死在自己“美好”的梦境中。蚕便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有的同学便跟蚕一样,只不过现在还在沉睡于自己的美梦中,不想醒来罢了。这些同学觉得自己厌烦学习,也觉得上学似乎没什么用,便打算放弃学习,去这打工、那打工,或仗关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优势,认为自己可以在某个地方找到了好工作,然后挣钱,还去国外,然后……我有听某结同学这样说过。像设计盆景一般,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得完美无瑕如果生活竟如此简单,找工作如此顺利,挣钱那么顺手,那我们还为什么辛辛苦苦读书十几年?还不如从小学点东西,就去找个好工作轻轻松松地挣钱。可是,社会真如此简单,找工作真是那么容易吗?答案是“NO”,所以,那样把厌烦学习,各种压力编成一张网,自己躺在网里做美梦的同学,请赶快醒来吧!用自己的努力去咬破网,征服自己厌学,烦躁的心理,才有自己真正的未来,不要等到死在自己美好的梦境中才来后悔!
高考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篇6
那么,针对高考中这类文学作品阅读,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和有章法地答题呢?
【解读指导】
解读文章,首先要明确叙事性散文的构成要素。它和记叙文一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有一条线贯穿其中,所以阅读时,首先须找到这些要素,即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上的什么人物的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包括人物、事件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围绕什么来写的。比如下文陈忠实的《晶莹的泪滴》,写的是40年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上小学时学校里教务处的一位年轻女先生为“我”开休学证明的事,全文是围绕“我”要休学一事按照事件发展先后来写的。
把握文章的要素,这是解读文本的基础与前提,它不能有海市蜃楼式的空中幻影,我们一定要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文章的定力。
其次,要明确叙事性散文的主要写作对象。虽然叙事性散文叙的是“事”,但“事”也是离不开“人”的,而且“事”也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解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找到作者着力描写刻画的主要人物或事物,因为按照行文逻辑常识,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或事物本身所体现出某种本质特征便是文本所要借以表达的主题。比如《晶莹的泪滴》,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人物便是这位年轻的女先生,那么文章的主题就一定与这位女先生有关。
把握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这是个最简单的阅读任务,凭借个人的语感认知是完全可以感知得到的。
再次,要明确叙事性散文写作的真正目的所在。如果一篇文章是为写事而写事、为写人而写人,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也就不高远了,这也不是任何一个作家的所为——凡作家一定有锐利的双眼和睿智的思想,他们与众人不同的便是能从主要写作对象的身上看到更高远的东西、更有力量的牵引,这便是作者在写完主要对象的基础上,必有对象的提升、情感的表白、思想的深化等,这也就是作者的真正写作目的,而且行文上一般都是独立成段的,阅读时就得将其及时圈出。如《晶莹的泪滴》一文,行文最后一段便是文本写作的真正意图所在,也是文章的意义所在。从行文上看,是对象的提升——由女先生想到“我”再想到民族;从时间上看,是时间的转换——由四十年前转换到现今,暗含对比;从情感上看,这里是情感的凝聚——蕴含着自己对女先生的无比感激之情……总之,这一段是文本的主题所在。
把握文章写作的真正意图所在,这也不是难事,因为行文至此,一定会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凭借语感认知也是完全可以感知得到的。
再其次,要明确叙事性散文中主要写作对象的形象进而揣摩涵泳文章的主题。前面说过,主要写作对象的形象是与文章的主题有关的,即文章就是通过对主要写作对象的刻画来进一步昭示文章的主题,所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对主要写作对象形象的分析和进而对与之相结合的主题所在段落的涵泳。这里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分析主要对象的形象;第二步,涵泳主题段。
主要对象的形象,包括这个对象的心灵世界、性格特征、思想品质、身份地位等诸多内容。在叙事性散文中,对形象的刻画有显性文字和隐性文字之分。显性文字是作者对形象的直接的评价言说,阅读时也要及时地圈划出来;隐性文字则是那些对事件进行叙述的文字,对象的形象的把握则需要读者用自己生活的体验或经验结合文中隐性文字来比照和体悟,这里要注意的是文本往往叙述的不止一个事件,即使一个事件,也可能是由几个小情节组合而成的,这便是说,分析主要对象的形象必须依据文本情节的多少和各个情节中的细节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综合概括。如《晶莹的泪滴》对女先生形象的刻画没有任何的显性文字,全部是隐性文字,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文中情节和情节中的细节来体悟。全文写的是女先生为“我”开具休学证明这一事件,细细划分,它由这些情节组成:第(5)段,女先生看“我”的休学申请书;第(8)~(14)段,女先生劝“我”不要休学;第(15)段,女先生为“我”盖了章;第(16)、(17)段,女先生送“我”。在这四个情节中,处处都体现着女先生对“我”的关心以及鼓励,尤其是第四个情节,这里面有许多的细节:女先生“拢了拢齐肩的头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传递着一种亲切,好不让“我”拘束;“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是对“我”的叮嘱和期望,希望“我”不要废弃学业;“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是无可奈何之后对“我”的安慰和鼓励;“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是对“我”休学的惋惜和同情;“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含着先生对“我”的深深期盼……这些都体现着女先生的一颗真诚善良的心——这便是文本所要刻画的形象!
行文至此并没有停止,作者反而是向纵深处跃去,这便是最后一段了。
对主题段的涵泳,便是要知晓作者想要借助主要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什么样的以及几个方向上的思想志趣、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主题段有的表达得较为直白,有的表达得相当含蓄。直白者当直取其意;含蓄者当形象化感悟其内在含义,这便是涵泳。如《晶莹的泪滴》的主题段“今天,我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就比较含蓄,原因是利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主要人物形象来形象化涵泳:“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指的是女老师的真诚美善,“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是说人的生命灵魂中需要有真诚美善的涵养,“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是在个体基础上的提升,是说中华民族需要真诚美善的滋养。因而主题段所表达的主旨含义便有这么三个方向(依据主题段的层次):在女先生的品质激励下,“我”已走过了人生的40年,这种品质是“我”40年中人生前行的动力,再次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今天“欲望膨胀”的社会,“我”虔诚祈祷自己能永远像女先生那样拥有一颗真诚美善的心灵;在今天“欲望膨胀”的社会,“我”虔诚祈祷真诚美善能成为一个人生命灵魂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
把握主要对象的形象和文本主题,这是细心的活儿,也是心灵的活儿,需要凝心静神,认真揣摩。
最后,要明确叙事性散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文章的写法与语言特色是常规性的知识,它一方面需要读者不断地积累,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读者明白行文之道。这后者
nlc202309011227
在于言说,所有的写法和特色无非都是在为刻画主要写作对象的形象和主题服务,比如《晶莹的泪滴》的第(1)~(17)段为第(18)段作铺垫,第(18)段是点题段,第(18)段为第(19)段的抒情和点明主题作铺垫,文本各情节中的细节描写都是在刻画女先生的形象,等等。
把握文本的写法和语言特色,这是一件且易且难的事,易在它是常识,难在耐心细致的积累上。
读文本,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它事有大小,法有巨细,行有先后,情有明晦,理有悟觉,但只要我们能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之共鸣,解读应该也不是难事。
【实例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1)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2)我要求休学一年。
(3)我敲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4)“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5)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上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6)“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7)“是的。”
(8)“不休学不行吗?”
(9)“不行。”
(10)“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11)“亲戚……也都穷。”
(12)“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13)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14)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15)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16)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17)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18)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19)今天,我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1女老师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为什么十分“专注”、“费时”?为什么又对“我”连连发问?
【解题指导】
此题是对情节中的细节设置的问题,其目的就是在刻画女先生的形象,答题时,一要找到所设问题指向的区域,不可张冠李戴;二要结合生活体验或置换角色,认真揣摩女先生的内心世界;三要有缜密的思维层次,比如“专注”与“费时”要分开来揣摩,不可粘合看待,而“连连发问”要粘合看待,而不可分开揣摩,因为“连连发”的“问”都体现着一个共性的东西。如此思考的结果方是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
(1)女老师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退学而感到诧异和惋惜。(2)多方提示我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我”放弃休学的念头。
2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解题指导】
人物心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只要先划出文本的情节,再据情节窥视人物心情的变化,形成如此思路,答题就容易得多。这里要注意的是,划分情节是有中心依据的——它一般是以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为中心进行情节划分的,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以其他对象为中心来划分。“我”的心情变化在本文中是随着女先生的一系列行为表现而变化的,这其实也是行文的顺序,在行文上有很清晰的脉络,何况文本亦有心情变化的表白呢?(情节划分见上文)
【参考答案】
(1)“我”开始时“信心十足”,后来变得“灰暗起来”,最后对女老师无比感激。(2)原先信心十足,经女老师提醒,意识到自己成绩优秀却无奈休学,十分可惜,所以心情灰暗;因女老师的再三叮嘱,深感女老师的殷切期盼之情而无比感激。
3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
这是有关文章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的问题,属于积累方面考查。答好此题,要明白两个概念的内容——“表达特色”和“作用”。“表达特色”包括表现手法(如修辞、角度、写作方法等)和语言特色(如语言形式、语体色彩等),“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注意在文本中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和内容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特色:比喻手法,细节描写,侧面衬托。(2)作用:点题,刻画人物,为结尾抒情作铺垫。
4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解题指导】
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情,一遇到“探究”字眼,似有恐惧之感。其实不然,探究也是要立足于文本的,它不是外在的或凭空的探究。既然如此,我们在文本中找到问题所涉及的语句或语段,再进行有条理地整合归纳,即为正确的答案。本题是针对主题段所设置的题目,据上文解读指导中的例析,结合主要写作对象的形象对主题段进行有层次地涵咏便会得到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
(2)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
(3)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或拥有这样的精神)。
总之,答题要正确,关键在章法,章法在思路,思路在审题。题审得好,思路就正确,答题便迎刃而解。
初中关于经历的叙事作文六百字 篇7
那时,我才上三年级,妈妈给我报了个古筝班,我很伤心,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可以在双休日放假、玩儿,可我却要弹古筝,对我来说,是不情愿的,到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要参加一个演出,几乎每天都在练古筝。我每天练习终于练成了古筝。
有一次我要去北京表演。心你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很紧张,妈妈说我不要紧张。泪。,当我在台上时,心里十分紧张,生怕忘记了每一个动作,演出很快结束了,我心中的大石头马上落了地,当我领到证书时,我才理解老师对我的辅导,家长对我的苦心,我的世界顿时春暖花开,前一段日子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老师的苦心我终身难忘。
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关于初中叙事性散文 篇8
童年,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是那样的美,亦真亦幻,但,却又那样的短暂。沉迷于梦中,猛然惊醒,待回头再去寻找它的踪迹时,它,已无影无踪。仿佛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从来没有走过我们的身边。
时间,不允许我们去寻找它,等待它的归来。童年,最终还是成了——虚无缥缈的梦。时间啊,我的童年,你将它藏在哪儿了?芬芳的花朵,参天的大树,幼稚的童音,美好的童话,随着时间,悄悄流逝。我们那如梦一般的童年岁月啊!
雨中,回忆着,那快流逝的梦。雨丝落在肩上,跃在发丝上,飘落在屋檐,水珠流过发际,最终被脚下的土地所吸收,孕育着青草与鲜花。那我们的童年是不是也被时间所吸收,孕育着懵懂青涩的青春呢?
小时候,总缠着父母,要他们带我去海边玩耍。在父母的微笑中,赤着脚丫,踩在沙滩上,寻找着隐藏的贝壳。在我心中,金色的沙滩就是另一片海,有着不同于大海的美。渐渐,沙子变得湿润了,海风带着咸咸的海水气息,迎面而来。低头,一层层浅浅的海浪往岸上涌来,一卷卷白色的海花彼此起伏。离开时还回头看着沙滩上的脚印,恋恋不舍。如今生活在深圳,虽然也有着大海,但许久才能去一次,且人群往往将那金色的沙滩遮掩住了。回忆着,来自海底的的呢喃又在耳边响起,清醇明晰。
时间,你能将童年还给我吗?可是时间的步伐却毫不留情的大步向前走,我们只能追上去,失去了童年,可不能再失去青春啊。
叙事散文的“情趣”与“理趣” 篇9
一、关于情趣
叙事性散文的“情趣”主要体现在抒情的含蓄性,手法的多样性,要做到“藏”而不露。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藏情于叙
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有趣。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贾平凹《哭婶娘》)
上文作者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年代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在叙述中,却倾注着作者的无限深情。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直抒一句情,然而那真挚的情、热烈的爱,却深深地烙在“我”和读者心中。
2.藏情于物
指通过写物来抒发感情。即在描绘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反映事物的状态特点,而且把内心世界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例如古清生的《总有那一片蛙声》中的一段: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这段文字写月夜看蛙跳,听蛙鸣。作者运用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小蛙们活泼可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憨态可人。动与静相结合,月与水相映衬,蛙与蛙相嬉戏,勾画了一幅静谧醉人的月夜蛙鸣图,借助“小蛙”的描写流露出作者由衷的欣喜之情。
3.藏情于景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感情的火山爆发了,不可遏止;但赤裸裸地吐露出来似乎太可惜,希望它在读者心中多留一会儿,于是把它藏于山水草木之中,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
这是鲁迅《社戏》中的一节。获准出了门的“我”像飞出了笼的小鸟,心里格外激动。这种滚烫的情怀,作者不忍直吐,便融于“香气”“水气”和“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山中,每一事物都渗入作者的缕缕情思,借此控制自己感情的狂澜。
二、关于理趣
叙事性散文的说理不同于议论文,它不需要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也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纽带,而是巧妙地在叙述和抒情中显示“理趣”。
1.寓理于情
寓理于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念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收到情理双至的效果。叙述性散文里的“理”,是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挖掘、去品味的。一般地,抒情性文字大都含有一定的“理”,“情”和“理”水乳交融。如赵丽宏《光阴》中的这段文字:
时间,光阴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从表面上看,是书写对光阴的概叹、留恋之情。细细品味,文中深含哲理,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让他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以致留下终生的遗憾。
2.寓理于叙
有些叙事性散文,借事说理,叙事是手段,是载体;明理是目的,是真意。作者要述说某一个道理,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先构写一个故事,通过精当评论生发,把道理清楚生动地揭示出来。这样说出的道理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如有一篇《有一种智慧叫放弃》的叙事散文,写有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棒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棒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棒果,又不能把手缩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旁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典范之作。“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如果我们抓住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不放,就会带来压力、痛苦、甚至毁灭。特别是现代社会,有些人变得越来越贪,什么都不愿放弃,结果却什么都得不到。作者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味贪多,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而适当放弃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的道理。寓理于叙,作者把道理讲得透彻精辟。人们读其事,思其理,自然就产生了情感共鸣。
叙事性散文 篇10
“中午吃蕨菜,昨天我在对面小山脚采的。”一听电话那头奶奶说的这话,我的心沸腾起来,想:此时要是在家就好了。“你吃蕨子吗?”“嘿嘿……我吃!”我正希望奶奶这么问,正中我下怀。“我给你采了一些,用盐腌着放在瓶子中保存在冰箱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奶奶。心中有股冲动跑回家去山中采野蕨菜,可惜只待今年暑假了。有舍才有得,人心哪能随心所欲。
另一味是奶奶做的菜的味道,也许儿时的味最难忘,最让人依恋。用大锅烧柴火做出的菜堪称人间美味。我们渐渐在失去以往的味道,椭圆形的茄子现以很少间,把它切成片放些青椒煮出来特别的鲜香,糯糯的,我能把整碗连带汤汁一起拌饭吃完,真是美味啊!拿什么给我也不换。更让我垂涎的是那煎鲫鱼,肉质紧致而鲜美,更有奶奶自晒的干辣椒的香味,吃完后,唇齿留香!儿时吃着奶奶做的这些菜心中满足而幸福。
野草莓的甜香味,正是我们这些山里孩子的最爱,别看它个头小小,它可比我们市场上那卖的大棚草莓更晶莹剔透,味道又酸又甜。和弟弟拿着一个洋瓷碗走在田埂上,小山脚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半碗,
回家用清水稍微清洗便放心的享用了,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来凑这份热闹呢!
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是在小学六年级,来到父母谋生的这个小镇,米粉便是我不可割舍的味道。从小学时的五角一碗到现在的六到八块一碗,算是读书时我每两日必吃的早餐,那爽口而柔软的感受,肉汤的鲜味,榨菜的开胃,即使冒着迟到的危险,也用最快的速度吃上一碗……
情感爆发的叙事性散文 篇11
坐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哭了,哭的特别厉害,以至于车上周围的人纷纷向我这边望来。
我看着窗外,想着心事,在火车开动之前想在这座城市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有朋友说我性格太多愁善感,也有朋友说我太怀旧,至于这两点我自己也都承认。
有些人,你以为可以一直见面的;有些事,你以为可以一直继续的。
然后也许就在你转身的那个刹那,有些人你永远也见不到了,有些事情也永远不会继续了。
当太阳落下又升起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一个转身,就再也回不去了。
也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后,才会变得成熟。
人生的道路上,时刻会演奏者《离别的车站》,所以我们要时刻接受现实给我们的痛击。
告别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告别了一些美好的景色,告别了那一条条熟悉的巷子,那一些美食,也告别了这里的所有,还有那些和你一起犯过二的人......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离别很久以后,突然相见还能像当初一样肆无忌惮的开玩笑,称呼着对方吗?我觉得可以,也觉得很难,因为路上有太多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不停地钟声。
钟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回味着曾经的点滴回忆,可是急促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转悠,可能你知道这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段人生路上的告别。
都说四月是一年之中最美丽的季节。
春雨落处,草木开始不停地疯长,花朵都含着笑意,就连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也跟着忙碌起来了。
在这个季节里告别,也多少会给人心里上一丝安慰。
火车已经走远了,回头望着城市逐渐模糊的影子,再看看自己,回想起鲁迅《过客》里面的几句诗:“从我记事的时候,我就这么走了,要走到另一个地方去,那地方就在眼前。
关于初中叙事性散文 篇12
(一)一、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散文。此类散文又可分为两类:①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②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
(二)以写景状物或抒情为主的抒情性散文。
(三)哲理散文〃也叫议论性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此类散文可归入议论文中)
三、对叙事性散文考查有:
1、理清记叙要素〃人称、顺序、线索。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5、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7、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
四、叙事性散文知识点的讲解。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一篇文章中六要素可能不会同时出现。
2、文章在交代时间、地点时有两种方式:(1)直接交代。(2)间接交代。所谓“间接交代”〃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穿着打扮或自然景物的变化、特征等〃将时间、地点表示出来。
(二)记叙中的人称和作用。(出于文章需要〃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人称出现。)
1、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2、第二人称(你、您、你们):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它贯穿在第一或三人称中〃不会单独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注意:有时当需要表达作者非常激动、痛恨等感情时〃文章会突然改变为第二人称〃这时〃容易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他、她、它、它们、他们、她们、人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叙事
和议论〃反映生活较为自然、灵活。
(三)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1、顺叙。
(1)概念: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在答题时可写时间顺序)
(2)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但容易平铺直叙〃枯燥无味。
2、倒叙。
(1)概念: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写〃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2)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1)概念:在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些(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2)作用: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还可以使文章避免因为平铺直叙造成的枯燥无味。
(四)记叙的线索。记叙类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五)文章中的主要、次要人物。
1、判断主要、次要人物的依据:看作者通过谁来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
(六)文章的详写、略写。
1、详略是与文章的中心有关的。叙事性的文章都很讲究详略的配合〃而这种配合是由表现中心决定的。与中心的联系紧密的要详细〃无多大关系的要略写。
2、详细、略写的作用。详细的材料能给人深刻的印象〃能使中心表达得更明确、更突出;略写的材料或者使叙事更完整〃或者使前后连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等。
3、详细、略写和中心的关系。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即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七)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常用的方法有: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划分。
(八)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把握文段主要内容。
(1)注意开头结尾句: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
切相关。
叙事散文 寿宴 篇13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的难度,心里却直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寿礼,热气腾腾的寿宴,对于大手的刺痛,也不免有节奏地紧张着„„
“呦!瞧这孩„„还得叫大叔哪!”妈妈“噌”地把我摁弯下去,等我挣扎着抬起头时,迎面伸过来一只手,那只手比先前的手都小,又嫩,只是脏了点儿,我心里一爽,却只见那只手迅速变了姿势,照着我的脸蛋儿就是一拧,“哎呦”,我握着脸叫道。那孩子大约八岁光景,精瘦中透着强壮,光脚丫子沾满黄泥,脚趾头被秋雨泡得起皱发白,却得意地抠着地。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就被一个胖大的女人给拽走了,留下一个可恶的鬼脸。“他大奶您慢走!”妈妈朝那个年纪不相上下的女人喊道,一面心疼地揉了揉我那可怜的脸。
寿宴终于开始了,我被妈妈抱上了一条红漆大板凳,在一片热气腾腾中,我莫名其妙地兴奋着。一扭头,那粘满黄泥的光脚丫半悬在灯下踢腾着,不时碰一下我那双安静的小脚,刚买来的小马靴被蹭上了斑斑黄泥。“跟你大叔好好玩啊!”妈妈安抚我的头,大概又觉得不妥,她顿了一下,改口道:“让着你大叔点儿。”大叔的妈妈看了我妈一眼,妈妈窘窘的,忙菜塞给我。
“吃水果喽!”厨子们端上一盘盘水灵的葡萄、鲜美的苹果,尤其是那白瓷盘里淡绿中透着嫩黄的--“哈密瓜”我叫道。“哈密瓜”八岁的大叔搔头看了看他母亲,重复道。那股沁香散发开来,甜甜的、清清的,我的口水似泉涌而出。
其实我并不曾吃过哈密瓜,只是我的姑姑有次出差带回了两粒哈密瓜味的水果糖,我对那种糖味情有独钟,有三天之后,还总觉得手有余香,不停地嗅那几个曾剥过糖纸的手指头。
我咽了口吐沫,直盯着那盘被切得小小的、薄得透明的淡绿色瓜片。八岁的大叔马上警惕起来,他捋了捋裤腿,把两只泥巴脚踏上了光洁的板凳,猫着腰,身体前倾,朝向那细白瓷的瓜盘。“啊。刀工真好!”“嗯,这工夫真是到家!”圆桌的亲戚啧啧称赞,一边兴起红色的大筷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瓜片--“尝尝这是啥玩意儿!”他们说。哈密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鲜见的稀罕物。只见忽悠忽悠被夹走了几片,“好吃,好吃!”于是开始一叠一叠地夹,大叔便丢下筷子,撅着屁股上了手。我心急如火,“妈!”我拉她的衣角,两只脚悬空踢登着,手里的勺子捏到了尽头,却怎么也够不着。挡在前面的大叔加过头来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被积压出的汁液和着手上的泥灰,一道道灰绿的渍迹顺差他的胳膊肘流下来,滴到桌上。
【关于初中叙事性散文】推荐阅读:
关于海风作文初中07-30
关于真情作文初中11-19
关于书香作文初中12-08
关于文明的作文初中12-13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07-06
关于初中政治考试反思05-24
关于初中毕业的歌曲05-29
关于友情的作文初中06-04
关于变迁的作文初中06-10
新年感悟关于初中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