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2024-07-28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共9篇)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1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生本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采用。生本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师本”的教育思想,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进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目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得以普及。

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高中生而言,课业繁重,往往忽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缺乏认识。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变得人性化,使学生受益。

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要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堂中的问题和教学进度。首先,教师要了解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信息水平,明确教学起点,这样可以避免上课提出的问题过难,而导致学生答不上。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堂教学,只有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来接受知识,进而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教师要逐层深入地讲解,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真实的思想。在备课时,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分层,这样定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

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同学们知道哪些获取信息的途径?这样的问题简单易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获取信息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这一课的知识。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生本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进而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也不多。实践证明,只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并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受益最大化。

课堂制定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任务教学是课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任务教学,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知识隐藏在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教师设置的任务要由简到繁,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利用任务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后,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任务完成最快、最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中,学生学会了Excel操作的基础知识后,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首先,给出几组学生的学号和对应的成绩,让学生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其次,对学生提出数据分析的要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分析以及如何实现这个数据分析,以得到分析的结果。这里的分析可能要用到函数、分类汇总、图表等,如何应用这些Execl的功能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实现,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时,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从整体上控制课堂。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得好的和学得稍差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分组,可以使学习略差的学生向好学生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有些问题学生自己思考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优化教材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是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而教材是静态的。为了让课堂呈现出生命力,教师不能照搬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应该动态剖析教材,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进而营造活跃的气氛。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适当重组,加入丰富多彩的活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赋予多种形式,巧妙地将静态课堂变成动态场景,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打造有生命力并且灵动的课堂。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师更要抓住“生本教学”的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在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可以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峰.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5-16.[2]李敏.生本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12-1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中学)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的考试制度并未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纳入考核, 而高中阶段也只需要会考, 这让部分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大大减弱。再加上课业压力, 一些主要学科的教师会占用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也有一些教师自身缺乏认识, 上课简单、敷衍;从而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在机房45分钟内完成学习任务, 完成的质量好坏, 全凭个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没有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作为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2.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仍然存在

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013年修订) 》 (以下称《纲要》) 指示, 要求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 又作为学习与应用工具。而有的教师在教授某一软件的过程中, 过多地关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技巧, 将信息技术课上成软件培训课, 没有能够关注和理解其中信息技术蕴含的意义, 没有能够通过软件的学习延伸到培养信息素养的层面上来, 只是就软件讲软件、学软件。没能达到学一个软件, 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 很难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重视不够

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可能经常会遇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 如参加作文竞赛时对文体格式、字体、字号等的操作;学习Excel排序功能时, 在数据区域的选择上, 哪些数据区域需要被选中, 字段名称要不要选, 按照哪个关键字进行排序、第二关键字、第三关键字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 很多学生并没有及时记录, 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导, 久而久之, 问题堆积学生会渐渐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4.独立思考能力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是最美好的事物!”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被弱化了。例如, 在学习多媒体作品导航按钮的制作过程中, 让学生根据课本操作步骤, 自主完成导航按钮的制作, 看似是学生自主学习, 实际上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仿照书本步骤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生没对此按钮的制作方法进行思考, 也没对此操作步骤进行分析, 更没有与已知Word自选图形的相关操作技能发生知识迁移, 只是一味地完成学习任务, 弱化了思考能力。

●利用草稿本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

1.引入草稿本, 改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将草稿本引入信息技术课堂, 首先提高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 整理课堂教学思路和课堂预设问题, 并设计好在草稿本中需要记录的问题、答案和一些关键字、词, 从而加深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的理解,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好充分准备。其次改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看法。根据课程学习要求, 将课堂中关键知识点和一些问题及答案记录在草稿本中, 便于课后巩固、复习。从形式和思想上, 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课不是上完45分钟就结束的课程, 也需要课后复习、巩固, 也需要识记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和技巧, 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2.利用草稿本,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

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 将草稿本这种原始的学习工具引入课堂, 其目的是为了适当放缓课堂学习节奏, 让学生利用草稿本将课堂知识点、关键点记录下来, 并在记录的过程中, 进行识记、理解, 这十分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和掌握。尤其在课堂小结环节, 学生在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概要时, 往往不知从何说起, 对于课初、课中所讲授的内容未能及时回忆。此时利用草稿本上记录的知识点、关键字、词, 能够快速梳理本节课学习内容, 大大提高对本节课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 更加有利于对知识的分类、归纳、总结, 从而使得在掌握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提升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借助草稿本, 及时收录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借助草稿本将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当一个问题被记录下来, 但未被解决时, 根据紫格尼克效应, 人们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希望尽快完成这件事件的欲望, 这种欲望构成了人行为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 人们会尝试各种方法解决它;在自己无法解决时, 会主动向家长、同学、老师求助, 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哪怕它再渺小。例如, 上文提到的Word中的文件格式、Excel中的排序等问题, 虽然都是一些小问题, 但只要善于将这些小问题及时记录, 并且主动去解决它们,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达尔文先生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4.运用草稿本,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美国赫钦斯说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作出独立的判断。当问题提出后, 学生应该如何思考问题, 解答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告知答案, 而应该告诉他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让他们根据草稿本上知识点和关键字词的提示, 找到思考问题的方向, 并及时记下自己思想的火花, 联系前后知识, 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从而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Flash遮罩动画时, 遮罩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草稿本, 回顾动画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的运动形式, 思考发现二者都可以作为遮罩动画基础, 加深了对三者间的理解, 也增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问题, 草稿本的引入也只能解决其中几个小问题, 期望草稿本的引入方式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立足课堂, 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 为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静, 周宇.教师专业技能:走向专家型教师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美) 哈瑞尔.态度决定一切[M].李胜利, 译.吉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2.

[3] (德) 第斯多惠.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谢一安,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49-02

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是相对于“师本教育”而言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应试教育观念里,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育体系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这是一种被动的假设,它认为学生是天生接受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要加以督促和管理。教师应当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不能超出已有教材的范围进行教学;相对而言,生本教育则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它是主动的假设,它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主动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就是要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感悟和实践。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信息技术课堂才能真正地生动活

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强以及学生对于学科与生俱来的喜爱等特点则为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索动力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以便在课堂中展示教学魅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实践课学生参与率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理论课堂则气氛沉闷,所涉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

作为课堂设计者的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生硬、枯燥的理论变化成直观、形象、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可以携带一些机械人玩具作为教具,通过带领学生探秘机器人内部来了解、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寓教学内容于“探究”未知中,从课堂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网络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将书卷起来贴在其他同学的耳朵上说悄悄话,形成一个点对点的网络,学生作为主体可以任意选择说话的对象,把说话的两个同学用线段连接,就组成了网络;结合这一游戏让学生给网络下定义,无意中加强了对“网络”的理解。顺势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去探寻计算机网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分组汇报时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功能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最后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作为课的结束,许多学生下课后感觉到意犹未尽。

二、明晰目标,确立探索方向

清晰的目标是正确行动的指南。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的思想牵动着前进,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可以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蕴藏在一个个分解的任务中,让学生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并通过一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来完成任务。如制作邮票,通过展示精美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得到的信息来初步了解邮票的构成,再出示用Word制作的个性邮票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任务,开展探究学习,对于文本框操作、图片的插入等简单的内容由学生自行解决,难度稍大的操作如图片格式的调整、邮票票面的最终合成等由师生合作通过实践来学习这些操作步骤,最终形成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把握教材与教学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三、操作实践,增强探索体验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双手实践得到的知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带着合适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反复实践,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针对他们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注重学生的“模仿”操作,强调让学生积累信息技术操作基础,通过模仿老师的操作来学习新知,迁移能力。特别是对于画图、键盘指法及正确的坐姿等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更要加强学生的“模仿”练习,让学生体验自己创造的喜悦,感受操作实践的过程,积累操作经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如幻灯片制作、网页设计等创作型的课程,以创新、创造思维与能力的提高为重要学习任务,努力提高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协作,拓展学习渠道

讨论能集思广益,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如一些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操作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部分、学生创造出来的新作品等环节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讨论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会学习别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唐天池. 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7,09:88-91.

[2]黄婷婷. 基于生本教学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15.

[3]顾宏网. 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76.

[4]华秀平.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J]. 职教通讯,2012,12:77-78.

[5]杨静. “生本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J]. 生物技术世界,2012,10:3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潍坊市电教馆

刘德超(2004年4 月

讲稿)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一、多媒体投影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投影

结论:

1、只能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

2、多媒体投影是教的辅助手段

3、是现在乃至将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教就有学,有学可以无教)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择的课题内容不能发挥多媒体投影教学的优势

2、代替其它常规媒体(板书、实验、投影器、录音、录像等)

3、课件质量不高

(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技术性、艺术性)结果:提高了教学成本,却没有提高教学质量

(三)今后应用建议

1、认真选择课题

在备课时,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反复比较,选择使用多媒体投影教学效果好的课题,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

2、精心设计课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并呈现出来。

3、尽量采用成品课件

对成品课件采取“一引、二用、三改”的使用原则,减轻教师的负担。

“引”――引进;购买、交流、网上下载(包括小工具、小软件)等多种渠道。

“用”――使用;引进后必须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体会和鉴别。不能以任何理由束之高阁。

“改”――改进;使用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创新、完善,成为自己制作的精品课件。

4、支持并服务于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要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发挥作用;要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环境分析

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一般应包含:网络环境、课堂环境和人际环境。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教学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课堂环境主要是指课堂空间。师生集于一室,继承了传统课堂的特点:易于交流、调控 1 和互动。

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网络课堂学习中,学生改变传统课堂的主要向老师学习的方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来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快了学生学习进步的速度,使其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结论:

1、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2、改变教学的进程结构

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从单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单纯重视一般要求转变为重视个性发展。

3、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网络课件的质量和教师主导(组织、引导)作用的发挥。

4、实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是学校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适用于网络课堂教学的网络资源非常缺乏。

2、多媒体投影教学网上搬家,造成浪费。

3、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到互联网上自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4、教师对网络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调控不得法,驾驭不了课堂。

5、许多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而无网络课堂教学平台。

结论:目前许多学校网络课堂教学表现出“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

(三)今后应用建议

1、必须安装能够满足网络课堂教学需要的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应依据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教学过程。

2、下大力气解决网络教学资源缺乏问题。

主要靠自制、协作和交流。

主要设计制作针对一节、一章或某一专题的网络“小池塘”。形式:课件、网页、专题网站。

结构:模块结构、菜单结构、层结构、网结构。设计制作网络课件要注意的问题:

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考虑和处理设计制作中的一切问题。

使用多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学习内容都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利用超链接技术体现知识点及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不只是翻屏或翻页。

利用网络特性,设计有效的交互活动;包括网上讨论、网上协作、网上练习等。

反馈评价形式要多样、反馈评价的出现要适时、恰当;

提示说明或导航要清晰、恰当、要有层次。

3、教师要设计好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即教学环节、节奏、时间安排等。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调控。引导的内容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形式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提示、说明和介绍。

调控的方法是针对学生具体学习状况适时在网上发布教学信息和资源,依情修订学习内容、学习指导,组织网上学习讨论、个别化辅导、进行答疑、发布练习和评价等。学习过程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控制学生学习时间来实现的,规定具体的学习时间以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的有序进行。

5、教师要在网络课堂教法上创新。

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创建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网络课堂教学法举例

一、指导自学法

此法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适用于初步接触网络的低年级学生。

基本步骤:

1、情境导入课题

2、提出目标要求

3、指导上网学习

4、检查自学效果

5、网上巩固迁移

课例一

《鱼》

小学《自然》

课例二

《只有一个地球》 小学《语文》

课例三

《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语文》

二、自学讨论法

此法通过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然后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适用于有一定网上自学能力的学生。

基本步骤:

1、情境引入

2、自主学习

3、协商讨论

4、巩固迁移

课例一

《鲸》 小学《语文》

课例二

《景物描写》

初中《语文》

三、引导探究法

此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基本步骤:

1、提出疑惑事件

2、确认研究对象及条件

3、收集资料验证因果关系

4、组织和形成解释

5、分析研究过程

6、应用研究成果

课例一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初中《几何》 课例二 《死海不死》 初中《语文》

四、置疑发现法

此法是让学生在网上创设的情境中去观察发现新知识,验证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

2、研究发现新知识

3、验证新知识

4、应用新知识

课例一 《平面构成——特异》 小学《美术》

课例二 《勾股定理》 初中《几何》

五、设问解疑法

此法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寻求答案,再通过相互交流讨论,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上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学习探究解决

3、交流讨论解疑排难

4、总结升华拓展迁移

课例一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小学《语文》

课例二 《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

课例三 《无限宇宙》小学《自然》

课例四 《澳大利亚》 初中《地理》

六、任务驱动法

此法主要让学生在网上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任务完成了学习目标也随之达到了,是增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好方法。

基本步骤:

1、提出任务

2、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3、交流学习收获

4、展示任务完成结果

课例一

《制作墙报》 小学《信息技术课》

课例二

《黄山奇石》 小学《语文》

课例三

《网上游天下》 初中《地理》

七、问题解决法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经验中提出问题,并基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问题的求解。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步骤:

1、明了学生的经验状况;

2、从经验中把握问题;

3、获取(或联想)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

4、给出解决问题的引导和提示,正确地展开问题解决的过程;

5、总结求解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将它用于新的情景。课例一 《太阳》 小学《自然》

课例二 《十进制计数法》 小学《数学》

课例三 《太阳系》 小学《自然》

八、协作研究法

此法的核心是让一组学生“共同”去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去完成各自对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步骤:

1、明确任务

2、小组计划

3、协作研究

4、成果汇总

5、最终评价

课例一

《文化》 高中《政治》

课例二

《地震》 小学《自然》

课例三

《我看明末农民战争》 初中《历史》

课例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初中《地理》

九、资料归纳法

此法主要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资料中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或找到规律,形成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基本步骤:

1、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2、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应用结论

课例一 《我喜欢的小动物》小学《语文》

课例二 《年月日》 小学《数学》

十、概念获得法

此法主要借助网上的大量资料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检验概念的获得情况,并应用概念去研究解决问题。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基本步骤:

1、呈现资料和概念确认

2、检验概念的获得情况

3、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课例一 《三角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

十一、加工记忆法

此法主要利用网络提供多种情境,遵循记忆规律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基本步骤:

1、提供识记材料

2、建立联系

3、扩展感觉表象

4、练习回忆

课例一 《At the Zoo》 小学《英语》

三、学科网络课程的编制与应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 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编制的组织方法 统一研究规划,分工协作开发,共享平台应用,综合进行评价,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领导、教师、技术人员、教育专家相结合

(二)应用范围广

不仅课内能用,课外也能用 不仅教师能用,学生也能用 不仅校内能用,校外也能用

网络化课堂教学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出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料)

2、双向交互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4、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按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5、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1、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把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网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

3、重视学生分析,把学生分析放在教学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4、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5、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6、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7、重视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支持设计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又有对学生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自我评价方法的设计,同时还有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的设计。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学生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的认知工具:情景创设与探究工具;信息查询、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发现和探索工具;交流讨论工具;知识建构工具。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如:

提供真实活动的复杂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与实际)。

­提供社会协商作为学习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协商过程获得别的方式不能获得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提供多种获得信息的技术渠道,帮助学生从多重角度进行探究学习; ¯培养反思能力或对自己的思维与学习的认识; °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其中学生的积极的参与决定他们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实现这些需要的方式。

(一)围绕学生学习主题,进行阶段(或单元)教学

设计,尽量建造主动、自主的学习空间

(二)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式的学习

(三)提高师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以及

表达信息”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

(五)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逐渐建立一个相关的 概念体系框架

(六)让学生处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学会未来社会

需要的技术,首先是学习技术

1、将信息技术与学校的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类型统合起来,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氛围。

(1)学科课程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正规教学内容,有严谨的系统性、结构性、计划性,有明确的考试/测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类课程是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渠道。让信息技术进课堂指的主要就是这类课程,使这类课程内容信息化、方法/方式信息化。

(2)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以活动项目为引导,为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开发的系列学习内容或学习形式。信息技术与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的可能有:网页制作、写作园地、网络论坛、电脑美术、电脑音乐、校园电视台、校园信息周报、信息学奥林匹克等。

(3)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如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等。

6、建立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重视评价学生的信息作品(调查报告、网页制作、电子灯片、电子报表、数据库、语义网络/概念地图),评价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个体学习、专家咨询、小组协作等等),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态度/方法,评价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情况等等。

一、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研究型学习

Research-based learning 资源型学习

Resource-based learning 协作学习

Collaboratory-based learning 网络探究学习

Webquest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虚拟学习

Virtual learning

研究型学习

在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示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地工作,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中的规律。现代教育技术为研究型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

资源型学习

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版报刊、各类数据库、电子图书等。

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结对共享等团体活动。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现代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跨国进行协作性学习活动。

网络探究学习

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教师给出研究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由5个教学步骤构成: 研究任务介绍; 探究步骤; 介绍网络资源; 学生活动; 结论。虚拟学习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多媒体教学平台,另一个是互联网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取代的优势。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学生健康个性,提高审美能力等艰巨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激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2.在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

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重点

1.教师应首先思考和拟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比如我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桂林山水》这节课时,体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就非常明确,即通过看课件桂林山水,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山水的景色特点,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节课的设计就找准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有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与特别,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2.课件要形象直观地体现出教材的重难点。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我曾大胆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蝙蝠和雷达的关系。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蝙蝠夜间飞行原理,然后对比展示飞机夜间飞行原理,使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明显呈现,不仅为学习本课创设了一个直观的场景,同时也为学生理解仿生学原理打下基础。然后我又在课件中展现了在人类科学史上利用仿生学创造的为人类服务的各种仪器,更好的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俱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际上从以上教学的实践来看,多媒体课件已经从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转变成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了“整合”的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无直接经验的客观世界的复现、定格、放大等,更为重要的是整合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整体内涵,能够寻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效率和方法,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的巨大的潜能和优势的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1.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

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有位教师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就通过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此外充分利用CAI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图像、课文插图,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还要教他们学会听普通话,以及结合拼音教学进行正音的工作将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既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使学生在尚未接触汉字之前,便可以掌握不少词语和句子的正确读法。

2.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重视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以上所列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学观。只有着眼于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技巧,最后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3.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首先品质,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而且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用词、造句、立意、修辞等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6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利用,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信息技术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看到了它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长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例如限制了学生真实的体验,增加了教师制作课件的压力等。因此,将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已成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增大了信息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使学科教学突破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时”和“空”界限,使人们原本不能在此时此地听到看到的知识信息不仅听到了,看到了,而且信息传递的范围广了,速度更快了,地域更远了,人的各种感官都得到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

2、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模式更为灵活。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

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够营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视听环境,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从而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中的特点:

1、交互性

学科教学很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动教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扮演成一个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评论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可以主动提问、回答、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自主而不拘束,活泼而无压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的认知能力。

2、网络资源的无限性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把有用的信息挑选出来,进行加工整理,如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成课件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避免传统教学中信息量不大、方法单一的弊病,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3、应用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场景,模拟人物及事件的发展和演进,可以模拟面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反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角色的转换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这绝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一堂成功的多媒体学科教学课应该是一场内容丰富的大演出,表演者是学生,教师是策划、舞台设计者及主持人、导演。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材思想性、艺术性充分结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可大大提高形象视觉和传递信息的比率。

三、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是信息内容满堂灌错误。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像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老师只管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成了信息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超过一般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在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不应让机器唱主角,不应喧宾夺主,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使学生有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不应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把学生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这样只是传统课程模式的换汤不换药,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是信息技术呈现单一化错误。教师从头到尾都以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不敢合理使用传统有效的手段例如直接讲授法,无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展示,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把多媒体变成了“一媒体”。

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一概否定,应该取长补短有效融合。对学生而言简明易懂的内容,教师采用直接传授效果可能会更好,或者稍加用粉笔临时补充绘画等,都比制作信息技术媒体课件要省时间和精力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计算机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四、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原则

1、该用则用,决不滥用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机要适宜,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一些抽象化,难以表述的东西。一味地追求使用多媒体,反而会导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

2、防止学生兴趣迁移

教师必须对多媒体展示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否则过分追求视觉形象,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多媒体形声化的优点变成了缺点。

3、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丰富表象、补充文字教材不足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对于不能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的,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尽可能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走进学科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小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本教育,自学意识,教育游戏,自学途径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 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 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 而是以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 在教师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的确, 每个学科都需要学生“会学”, 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 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走出师本课堂, 构建生本学堂呢?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 知识更新得更快, 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当学生踏上社会, 真正需要将所学的技能运用时, 会发现在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已经被新的版本、新的软件所代替, 甚至许多知识已经被淘汰了。学生需要具备自学能力来应对知识的更新。

以下场景经常在以前的课堂上演:

场景一:一学生开机后, 发现电脑没有正常进入windows操作系统, 屏幕上出现的是黑屏白字, 提示信息是“key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其实, 这个英文句子很多学生都看得懂, 但都没有看, 直接就报告:“教师, 我电脑开不了。”

场景二:课堂上, 一些学生一遇到操作困难, 不看书上的操作步骤, 没有自己解决的意识, 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举手问教师。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通常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在初始阶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比较薄弱, 只是为了解决某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这个时候, 教师如果只追求最终的成效, 直接手把手地教学生,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有依赖性和惰性。场景一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一下屏幕上的提示信息,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个开机故障。场景二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个困难, 如果还是没解决, 就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 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自学的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当然,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受学生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同时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学堂氛围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习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扬生命’, 而不是‘控制生命’。”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和谐的环境里, 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 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 如果教师过于威严, 则学生心情受到压抑, 课堂纪律是很好, 但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个别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 怕误操作, 弄坏电脑。对于这种情况, 我会告诉他们如果误操作了怎样处理, 比如:“撤销”, “关闭文件不保存”, 等等, 鼓励学生大胆操作, 如果系统真的瘫痪了也没关系, 还可以重装系统。从思想上打消他们的顾虑, 让他们大胆操作。

二是一些学生理解能力弱, 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于这种学生, 自学困难较大, 可能已经自主学习了, 也求助过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 教师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课堂上还是没有完成操作任务, 可以把作业带回家完成, 再上传作业, 不影响作业的评定。

此外, 教师尽可能上课前调节自我情绪, 充满信心,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和蔼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 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 教师也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这样, 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一定会因喜欢而愿学, 因轻松而乐学, 因有疑而好学。

三、添加足够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是很感“兴趣”的, 然而这种兴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源于他们喜欢游戏聊天、看动漫、听音乐等。而这些实际的需求又与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目标性有一些出入, 这也就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其实, “教育游戏”理念早已被提出, 让更多关注者都看到了破解这一矛盾的希望。“教育游戏”也可以看做“严肃游戏”理念的衍生, 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从单纯的“玩”中引导出来, 将游戏融入教学内容,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事例一:上《音频的获取与加工》内容时, 我要求每个学生点 (下载) 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 歌曲文件名命名为“学号+歌曲名称”上交, 点的频率最高的歌曲会被播放, 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同时, 要求观察文件的格式和大小, 从而引入“音频格式”这个内容。

事例二:在讲VB算法时, 用”讨论学习”中的游戏“猎人渡河”引入新课。事先在网上下载了这个游戏, 让每个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设计让猎人渡河的算法, 学生也就不感到枯燥了。

事例三:VB综合练习中, 设计的“读心术”程序。这个“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心理测试是网上的一个flash动画, 每次测试, 水晶球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理记下的那个图形, 很神奇。其实, 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 并可以用VB编写出来, 学生都很感兴趣。

教师只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或娱乐活动, 并把它应用到课堂, 既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 网络游戏也不例外, 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我们不应该去堵, 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玩教育游戏能培养一种独立意识﹑生存意识和动手能力, 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设多种自学途径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期望即是“自学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 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只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 而是看是否具有一定的素质, 会不会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可以多创设一些自学的途径和方法,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提供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中, 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课堂结构, 明确课堂任务。此外, 每一个环节都设置操作方法, 教师进行引导, 让学生逐步体会、领悟, 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从而掌握好各个环节, 真正实现整个学习的高效低耗。

2. 培养学生使用软件自带帮助的习惯。

一般来说, 任何软件都有自带的帮助功能, 如果能把软件自带的教程和帮助都学会, 那已经算是高级使用者了, 这么好这么方便的助手干吗不用呢?例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帮助功能, 单击“帮助”菜单中的“Microsoft Office Word帮助 (H) ”菜单命令, 就能打开“Word帮助”窗格, 在这个窗格中都可以找到你要的答案。

3. 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们在由5—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允许他们讨论、探究、体验, 这样不但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还能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 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此外, 对于一些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 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于学生而言, 一节课完成了一份上机作业, 非常迫切地想得到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 这是一种期待。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 这样学生才能了解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 好在哪里, 问题在哪里。

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中, 运用的最多是生生评价, 以小组的形式。通常将班级分为七个组, 5—6人为一组, 最先完满完成的学生为组长, 第二个为副组长, 由他们对组员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 完成《合作学习记录本》的填写。

附:

这种评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争着当组长, 又解决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每份作业评价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活动中,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 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真正让“传统课堂”成为“生本学堂”,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篇8

生本教学奠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其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生本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生活为本,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生命为本,信息技术教学应摒弃生命被压制、个体被压抑的现状,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启迪学生思维,让课堂迸出智慧的火花;以生动为本,信息技术教学不拘泥于书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主动交流、积极探索,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以生长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困惑时要引导、帮助,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鼓励,让学生得到健康地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生本教学的特点

1.利用生成性资源。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截流式”的师本教育,忽视了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对反常现象视而不见,阻滞了师生的教学交往和情感交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生本课堂倡导开放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不再充当“纤夫”的角色,让学生沿着自己的脚步前行,而要当“牧羊人”,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去感知、认识世界,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总会透过现象寻求原因,探寻问题的本质,使课堂不断绽放智慧的火花,让信息课堂充满活力。

2.课堂整合,彰显活力。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互动方式带来了变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师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困囿于技术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内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展示学生作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务的完成往往是一件件作品的完成。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要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开展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吸取其精华,纠正其不足,为下一次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评价的内容要具多样性,不仅包括技术内容,还包括探究过程、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进行等方面内容。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实施生本教学的有效途径

1.精心预设教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自我改进、求索构思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的大量心血,备课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上课的效果。而部分教师思想陈旧老套,备课时缺少思考,缺乏个人创见,用大量的文字堆砌,以应付检查。这样的课实效性不强,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实现基于生本理念上的高效备课,须做到:

(1)研读教材。课本知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教师不能脱离教材信口开河,也不能照搬教案,一抄了事。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不困囿于教材,要深入挖掘教材,在教学内容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如在“信息及其特征”教学中,为说明信息的价值性,教者引入生活化的事例:“2013年7月1日,23号强台风‘菲特在浙闽交界处登陆,中心最大风力达14级,而由于浙江渔民及早收到台风预报,3万只船只进港避风,避免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教者从身边活生生事例说明问题,使枯燥的知识变动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学情。传统教学模式下,备课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析学生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以自己的思维考虑问题,即便是认为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学生无人应答的窘境。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制作作品等形式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打破“一刀切”的局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师生引导、小组合作等互动措施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1)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引入形象生动的场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捕捉信息、重组加工,交流表达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如在“文件的下载”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中国好歌曲》为华语乐坛输送诸多新生力量,重塑了音乐原创精神,有许多原创歌曲深深打动听众的心。我们来听一首《浦公英在飞》,看能不能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搜索引擎知识来查找这首歌?”

(2)自主探究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究问题,找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好习惯。如在学习《FOR-NEXT循环嵌套》中,教者让学生运用循环嵌套打印“九九乘法表”。

(3)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精心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互助协作。如在《FLASH 动画制作》一课分解成三个任务,即“形状渐变的制作、属性设计,图形组件的建立、运动渐变的制作,综合运用两种渐变制作动画”。

3.注重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导,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表达信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通过拍摄图片、调查走访、网上搜集资料等形式收集、筛选素材,和同学一起制作网页作品《水绿滨海》。

总之,基于生本教学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运用情境教学、自主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9

好的开始便成功了一半。新的一学期即将开始,为了让学生信息技能提升、成绩提高,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意见,以教材为依托,以促进教学提高学生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3个班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动手操作潜力较差,学习兴趣不高。

八年级4个班,一班和三班较其他班来说差距明显,相对落后。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在之前的学习中基本知识技术熟识,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熟能生巧,信手拈来。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八年级上册,设置的教学内容分别为:

七年级: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与特性,管理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安装与卸载软件。

八年级: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常用操作等,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加强上机操作练习,领会使用技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技能,理解概念,提高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相应的技巧,熟练使用各种工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操作和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和社会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肩负的重任,为祖国的发展而学习。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熟练使用各种工具软件

2、教学难点:熟练使用操作技巧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明确重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相关实践。

2、认真上课,以强化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精讲多练,调动学生积极性。

3、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练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室优势,利用考试软件,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上一篇:公司2015年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方案下一篇:书籍《相约星期二》的读书笔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