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
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篇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喜欢上机操作, 但是部分学生的兴趣超出了界线, 上课时, 忘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思想受“兴趣”支配, 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置之不理, 学习的效果当然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师角度看, 教师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正确学习的轨道上, 也没让学生对本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欠妥。其次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大部分精力放在主学科, 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 认为就是一门“娱乐”课。第三, 素质教育没能全面实行,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虽然家长知道计算机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是工作学习必备的基本技能,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可想而知。
以上诸多原因的客观存在, 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出现很多困难, 作为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策略,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 实现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如何优法教学策略, 改变现状, 谈一下本人的想法。
一、刻苦钻研,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育成败, 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的使命光荣, 责任沉重。社会发展迅速, 知识不断更新。教师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 应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有特殊的敏感性, 不断汲取和融合新知识, 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 才能应对变化。如果忽视知识更新, 对于新出现的问题不重视、不研究, 放之任之, 个人的业务能力就会下降, 久而久之就会被时代遗忘, 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学生对你讲的陈旧知识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教师要成为“最先进的学生”。
二、重视思想教育, 端正知识观
改变现状, 要从改变学生的认知出发, 纠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错误认识, 让他们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教师要从思想上加强教育, 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组织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会本课程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中列举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的事例。例如, 应用EXCEL完成数据统计图表的制作, 在百度中查找文学典故, 利用在线的英汉翻译等等。这些应用既快捷又方便,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亲身体验后, 学生会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以此来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 扬弃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玩耍课”的思想, 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会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学生的“玩乐”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好学生的“玩乐”情绪,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目的。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八年级的文字处理单元要求学生用Word制作电子报, 笔者引导学生以自己游览过的名胜风景为素材, 制作电子报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该景区的美丽风光。学生亲身经历过, 很快就能投入其中。制作电子报后向全班同学讲解, 做个“小导游”。学生们劲头很足, 在这一过程中, 既学习巩固了Word的操作应用, 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评比出优秀的作品, 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进行了审美观的教育, 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
四、重视实际操作, 明确上机的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很多老师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时, 只是简单布置本课的学习任务, 不明确上机的具体目标, 学生很迷茫, 不知该怎么做。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就要认真做好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把学习目标具体化、步骤化, 并进行可操作性的设计。可将上机操作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具体的操作步骤先向学生公布, 让学生了解本次上机的目的, 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对上机步骤化的设计尤为重要, 条目清楚的设计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知道自己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有不会操作的地方, 也方便教师指导、纠错。
五、抛弃传统观念, 多方位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有自身的特点, 很多内容抽象难懂, 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想收到好的效果, 就要从实际出发, 兼顾学生特点, 运用新手段、新方法, 创造性地设计课案。如, 在介绍键盘的分布和指法练习时, 笔者抛弃传统的“禁止学生玩游戏”的观点, 安装指法练习游戏, 通过玩游戏了解键盘, 熟悉键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设计统计图表时, 与数学课程中的“走进数据世界”一章不同步, 笔者果断的调整课程, 保持与数学课程同步, 让学生对EXCEL的学习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在进行这些创造性的设计之余, 笔者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教师要想尽办法优化教学策略, 把学生引导到有意义的学习上, 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
(责任编辑罗艳)
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篇2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而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充满人文氛围。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核心有效的课堂。本人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出发,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新的课堂管理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份,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教学因运而生。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体现在,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本,设计基于教学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地说教、无目的的操作介绍和单调的技术性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从以前的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同样信息技术课不是教学生某一种工具软件的具体用法,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淡化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设计首先应体现在淡化教材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说没 有哪一门学科的教材像信息技术教材那样频繁更新。因为信息技术始终在不停地发展,其教材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尊重教材,但不照本宣科,在实际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现行教材中列举的是Word,但实质上为何一定要区分Word和WPS呢?我们的课堂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术,能够用它处理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字。用Word和用WPS同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千篇一律地会用Word而不知WPS为何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教会学生文字处理的实质性技术,教学中可以辅助学生尝试WPS的操作,从而让学生领会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对字处理的主要方法都是相近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两种软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不同点,进一步理解技术的实质,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内容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学生才爱学,乐学。教学中侧重实用创作而避免教条式的说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题: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并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灵活风趣的语言,避免呆板的照本宣科,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感觉理论其实并不枯燥。使学生体验到玩计算机的快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可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面。如Word中的文章可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短文;Excel中的数据分析可结合数学中的统计初步 知识,尽量淡出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淡入其他学科形象。增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结合学生的演讲比赛设计演示文稿;设计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电子报刊,绘制“环保”题材的宣传画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
二、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如何组织和建构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资料,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1、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原则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例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学习字处理软件时,组织学生结合环保宣传活动,制作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在制作的活动中,掌握和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排版功能及图像、表格的处理技术。
2、研究式教学策略
研究式教学策略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工作和探索。如:学习Word中的美化文档内容时,让学生研究对文字进行不同的字体、字形、字号、字色等设置方法,研究各种效果的差异,发现、归纳出“设置文字格式”这一操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掌握处理信息的技巧。研究式教学策略也可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行,如学习Excel时,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在本年度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结合图表分析成绩的波动情况,研究过程中不强调必须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让每个同学在分析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而研究具体的方法,结果分析出来了,表格的处理方法也探索出来了,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4 同时又将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各学科学习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状态。
3、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往往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学生开展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可利用网络或多媒体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既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CAI课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查阅有用的学习资源,根据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学方法的开放设计关键在于“任务”的开放设置,只有了解任务的意义、目的,把握好任务设置的方法,创设真实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设计和编排开放式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1、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对于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设计“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 发,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又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这种开放式的任务体现在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
2、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
设计开放式的“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在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面应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产生学习迁移。
3、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学习者带着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及文字、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的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感兴趣的“任务”时,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因此,教学设计的“任务”不应拘限于教材,应当切合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开放式的,能令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4、激发学生求和欲的“任务”设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生理上处于悱愤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积极心理状态。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任务后,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完成任务的每一步操作过程,而是分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当前所而临的任务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积极投入的强烈欲望。探求欲被激发出来,思维便会更敏捷,联想也会更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解决任务的乐趣。
5、能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任务”设计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表现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如:学习画图程序可结合语文课文,设计绘制课文插图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用Excel图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任务,是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用PowerPoint完成一个项目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多学科中。设计与其他课程相整合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
利用开放性教学这一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生命中共同的幸福体验。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参考文献】:
[1]苏秋英.浅谈信息技术科的开放式教学.江城学校风采,2004.3期
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门技能,那么对信息素养又有多少了解呢?首先说一下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是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所综合起来的一种道德约束。它具有高效性、选择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延续性五大特征。高效性是指获取信息有很多途径,选择性是指信息的采用具有一定主次,批判性是指信息是否有效需要自己判断,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的熟练需要实践完成,延续性是指信息能力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二、基于信息素养视角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
1.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信息技术课堂上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是提升信息素养的主要方法。那么怎样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呢?第一,需要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如果仅仅是口传心授的方法,则肯定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充分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教学绘图工具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其他学生绘图过程的视频,从而使学生有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学习绘图软件的兴趣。第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特点很突出的课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两个人用一台电脑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弥补一个人学习枯燥的不足。
2.完善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素养发展机会。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评价一个学生不仅是由教师评价,还有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所以评价的多元化是以后发展的趋势。那么关于评价标准应该如何完善呢?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评价比重比较高的应该是学生的操作性,教师可以从学生平时的练习及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加以评价,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平时的一些竞赛或者其他活动进行评价。其次应当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笔试,就是常见的考试,还有一种是口试和现场操作,由教师准备多道题目,学生随机抽取,进行口头解答或者是现场实践操作,并且整个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屏幕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同时评价。最后的评价是综合评价,不仅是学生的课程,而且有平时的竞赛成绩和其他等。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就可以全面发展,并且多方同时评价,使学生的评价更全面,也更真实,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身不足等。
3.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是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但是并不代表其他课堂就不重要,要和其他课程相结合,注重和其他的学科整合,在所有的课堂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学科相对比较少,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分类基本较少,所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比较简单。比如在学习键盘的时候,可以和英语的字母学习相结合;在学习word的时候,可以和学生的作文和日记相结合;在学习画图软件的时候,可以和美术课程相结合。总之,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尽可能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把对其他学科的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上,更可以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转移到其他学科上,做到学业上不偏科,多学科共同发展。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空间。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单纯的学习理论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误区,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和操作同时进行,比如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使用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每个按钮的功能的时候进行操作演示,并且展现一下操作以后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师在讲解信息技术操作的时候,要使语言通俗易懂,照顾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各种陌生的专业词汇让学生失去兴趣。
总之,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环境决定了信息技术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但是目前从小学就不注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的低下是当前很多人的通病,原因是信息素养不是从小培养的,而是在上了大学以后通过一些不得不进行的工作自学得到的,信息素养没有受到系统性的训练,导致这种问题的存在。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从小学开始,只有从小学培养,学生才不会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迷失方向,使自己不会误入歧途,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丽衡.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13,06:114-116.
[2]甘耀明.基于活动体验的小学信息技术开放式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2:52-54.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篇4
兴趣引路, 享受快乐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会成为学习的内驱力。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总是让趣味性贯穿始终, 使学生感到学好信息技术并不困难。由于小学生好动并且好奇性强, 往往坐不住, 厌烦单调的练习, 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配合教材内容、既适合小学生学习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生认识和使用键盘上的各种按键时, 我让学生通过玩计算游戏、拼图、简单加法、赛车等富有童趣的游戏,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些按键的使用和功能, 且体会到学习计算机所带来的乐趣, 并把指法练熟。
强化操作, 形成技能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 操作性、实践性更强。上机操作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巩固和延伸, 更是掌握技能的关键, 因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纲要 (试行) 》要求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操作, 在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 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践。例如, 教学W indows 98中的画图知识时, 在学生知道菜单命令、绘图工具名称后, 我让他们用各种工具和菜单命令绘画、修饰和修改图形, 掌握其功能。同时, 结合学校实际, 描绘“你心目中的学校”, 这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感, 也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了操作技能。
自主探究, 开放思维
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先简单提示, 少作或不作讲解, 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 让他们自己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探索知识、克服困难。教师以“请大家来尝试一下”、“自己来试一试”等话语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多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 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 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的教学时, 我只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 用“插入—图片—自选图形”找到, 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 让学生自己画出来。
合作交流, 共享资源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特别明显, 这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平时经常摆弄计算机的一些学生一点就通、善于举一反三, 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基础较差, 学有困难。教学内容太浅, 基础好的学生不满意, 稍微加深一点, 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小组协作、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 推选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小组长, 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要是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程, 小组长就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
任务驱动, 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篇5
一、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理念
1.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提供支持,就会使学生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因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成为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不可或缺。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素养就相当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文盲”。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的素质不断发展。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5.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所帮助。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实际有用的,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以下四种途径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主要渠道;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信息素养的培育氛围与环境;社会家庭中的信息教育提供了特色与发扬其特长。如何加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呢?可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可以从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两个方面来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
我们考虑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领域分为基础领域、基本领域和发展领域三个层面。
(1)基础领域:掌握信息设备与设施的操作;
(2)基本领域:培养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发展领域: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实现问题解决。
2.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层次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等。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采集、加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段目标。
我们可以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上位目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目标和不同学段中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2.能够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感受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能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5.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6.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
■ 以学生为中心
■ 操作与基本知识相结合■ 利用信息系统来学习
■ 注意信息素养的全面培育
■ 注重学习强于传授
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原则
1.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
4.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5.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和学都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解决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会话、资源、情境、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四个方面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原则
■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 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 强调对学习环境(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非“教”)
■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法
■ 教学目标分析
■ 分析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应包含教学目标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知识点)。
■ 不可以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意义建构是围绕着所学知识来进行意义建构的。
■ 情境创设
■ 信息资源设计
■ 教学方法的设计
■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
■ 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 教学结构的设计
学习环境的设计
■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 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材料(信息)和学习者学习认知的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
■ 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
■ 学习的氛围,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 任务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
■ 任务情境是指呈现给学习者的问题解决情境。
■ 任务情境蕴含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
■ 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是指任务情境与知识、技能被应用的实际情境相联系的程度。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的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 导趣要真实可信(昨天老师去抓老鼠)。
■ 导趣不要用对学生无意义的课件或录相(赵本山和宋丹丹的„„没爹没娘说“多利”克隆)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信息资源的设计
■ 教材的使用
■ 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利用教材的能力、会读书的能力,这是一种个人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学习能力)
■ 与教材相对应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准备。
■ 网络资源的准备。
■ 第四册教材的使用,教师应自已利用学校局域网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
■ 农村远教工程中服务器的使用
■ 研究性学习中信息环境(资源)的设计。
教学使用的注意事项 ■ 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由于每个地区的硬件条件的差异,教材的适用性有一定差别,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的范畴,教材的运用上要遵循理科书籍的使用方法,更多是参阅、研读,不能像读语文课文的方式来读信息技术的教材。
■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用齐读卡片形式(常用工具栏)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的组织策略:
■ 示范— 模仿教学策略(曲线的画法„„ 佳木斯市 田丽燕)
■ 游戏教学策略
■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演示法(课件演示、教师演示)
■ 讨论法
■ 训练和实践法
■ 合作学习法
■ 示范模仿法(教师或学生模仿演示)
■ 强化法
■ 教学方法
■ 尝试指导学习法:尝试教学中如果学生发生困难,教师应及时指导演示,不能浪费时间。尝试学习法之间,教师一定要做好诊断性的评价。(阿城图形的环绕方式)
■ 迁移学习法:WINDOWS是一个系统的操作软件,很多知识是可以迁移,尝试性的教学手段经常运用。画图与金山画王之间的迁移。
■ 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 不要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演示。“课件的讲解”实际是“电灌”的一种表现,媒体本身缺乏交流的特性,永远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语言。媒体的演示可以来创设情境,呈现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演示。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也易砸自己的脚”多媒体是双刃剑,师生交流不畅,教师的亲和力下降,滋长了教师的依赖性
■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能以牺牲时间作为代价,从教学设计上看多数没有考虑时间的设计。我们国家学校的条件、人数、资源的缺乏客观地限制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北京京东学校)
■ 要保证70%以上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不能创设情境及评价占用总课时30%。
■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品德的教育。
■ 课程整合不能是整景,而应是有效率的整合。
学习的方法策略设计
■ 自主、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尝试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课前要做好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 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而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为了使学生在个体意义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 自主学习
■ 自主学习能力
■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 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可以创造最邻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最初可以由教师引导,逐渐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
■ 抛锚式教学策略(基于真实事件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将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案例:《旅游计划我来做》)
■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
(2)创设情境
(3)独立探索,从一个主题的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自主学习。(案例:《保护动物》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 合作学习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泛式,好像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就不会体现新课程的思想,往往牵强的合作学习无意义、浪费时间,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 合作学习要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具有不良知识结构的知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越是需要合作学习,对不良结构知识可以采用科研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要注意合作中的分工,还要避免学生的包办代替;良性知识结构的知识更适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二、三人之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
■ 二人或三人间的知识性的交流学习(学生间语言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 多人间的合作研究性的学习
分组最好要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小组内的合作要有效率,合作要有深度。
■ 角色的分配:
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能进入角色,深度的思维。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鉴别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和解决问题。(保护动物:科学小组、社区小组、环境保护研究小组、政策法规小组)
■ 交流: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的学科,但绝不意味着要淡化交流。
■ 师生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师的指导、帮助、参与无不有语言的交流。
■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课堂上研究氛围和生生的交流。由于条件不一样,学生的水平不一样,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生间的演示、互助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
■ 课业(作品)的评价更充斥着语言的交流,不仅有口头语言的交流,也可以有书面的交流(EMAIL、BBS)。
■ 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学生有语言的交流(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过程、总结评价都需要语言的交流。)
■ 但交流、讨论一定要有必要性。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值得学生去讨论,讨论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无效的分组、讨论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教学结构(模式)的设计
■ 小任务的事件驱动模式:是一种以典型作品设计
(适合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动性还较差,自学能力不强,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
■ 预备能力的分析(可以诊断性评价)
■ 目标技能的分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观察、会谈等)
■ 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 沉思型—冲动型
■ 这是为什么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应有所区别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适合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
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学能力、合作的意识较强,更有主见,这时教师应布置综合性较高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 任务设置的合理、高效而实用,高效而实用的任务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 任务驱动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 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设计好学习的任务支架: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新知的传授、提示点拨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 学习的任务要有层次
■ 基本任务
■ 提高任务
■ 开放性的任务
(画风筝„„ 鸡西碱场学校? 刘丽莉)
■ 任务一,在画图的时候,有时需要一些图片中的颜色,如何选取呢?(相比较:在颜色盒中选取„„颜色)
■ 任务二,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在自定义颜色中寻找找不到的色彩)
■ 任务三,探究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喷枪画草地)
■ 任务四,创作一幅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创作的最棒!
可以看出每个小任务解决一个知识点,而且有层次,有内容,有学习的方向。每个问题产生探索的愿望。
■ 任务不太笼统,“怎样把我们的文章变得更漂亮”“为亲人画一幅画”,“做一张有自己特色的幻灯片”,不如做一个例如“元旦贺年卡”等更具体的任务,随意的任务让学生很难去把握,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维。
■ 任务又不能太简单化,如“设置字词的红颜色、大小12”作为任务,它是一种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要有一定的情境,任务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的发展。(不如为古诗配字,加音乐更好)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 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事情或者学生容易工作的问题(科学的饮食\天气\日常学习活动)。
■ 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是能够引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的问题(历史\环境)。不要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
■ 主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
■ 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资源的分析和约束条件、学习者能力的分析)
主题化的教学与任务驱动的区别
■ 主题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任务驱动是借助事件驱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主题教学一般只有一个主题,而任务驱动可以有多个相关的小任务完成■ 主题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更高,对问题思考的更深;而任务驱动的实质是行为主义的成分要更高,学生相对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设置的任务来学习。
教师的作用
■ 指导者
■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理
■ 情境创设合理、生动而实用
■ 问题的提出是否具有扩展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深度的思维
■ 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
■ 帮助者
■ 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有用的素材
■ 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引导学生自主而有兴趣的探索
■ 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出谋划策
■ 引领者: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参与者
■平等地研究
■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活动
■平等地评价
■ 组织者
■ 组织如何学习
■ 组织学习资源:教师组织的学习资源一定要有效,无效的学习资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影响了教学。
评价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开展评价
■ 知识与技能目标:信息技术是以操作技能使用为主的学科,重视学生的技能目标培养。
■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鉴别和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东西,利用主题性的具体研究性的问题,开展爱国主义、爱环境、爱家人、爱护动物、爱人类等。
■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以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作品评价为主,作品的创作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的手段。表现性评价目标不能笼统处理,而是应该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目标明确。关注学生成就评价时,应尽量体现课程的综合化。
■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按要求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用多媒体作一个演示方稿
■ 下达任务之前教师应出示任务评价表,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评价的内容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 前置性评价(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运用(教师更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诊断性的评价,教师更应借此判断采用什么教学的方法及手段)
■ 评价的方式(评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
■ 作品(电子文稿、电子图画、电子小报、图表、电子文章等形式)
■ BBS(使用熟练了自然就产生的效率)
■ 谈论
■ 电子调查表
■ 电子档案袋
■ 量规表格
■ 综合任务的报告
■ 教材的最后一课可以与期末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注意事项
■ 如何形成作品:信息不等于知识和能力。形成的作品不能简单化,从网上找到的信息不加提炼地、没有深度思索而随意地堆砌信息的作品,不能深刻地解释和阐释所要研究的主题。质量较高的作品一定透视着学生的思想的作品。
■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的体验与表现”,这一点可能是所有课程中的共同的难点。是三维目标的具体体现。
■ 不能用教师问学生的操作的方式来评价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也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我们更提倡导一种有意义的记忆(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理论),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认识、记忆知识的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6
当前学校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缺乏正确引导,等。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尽管很多学生家中拥有计算机,但是大部分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娱乐,如打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教学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一、紧紧围绕新课标精神,更新教育理念
第一要务是正确认识开展好信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局限于计算机学科教学,还必须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当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的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交互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取得新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
二、充分摸清学生的信息水平
由于地处苏北,相对于发达地区,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条件还很落后,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不甚重视,学生的信息化水平不尽人意。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调查,通过问卷、交谈等方式摸清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计划不能按照教参来进行,而是要为学生适当地“补课”,缺什么知识,补什么知识,缺什么技能,就练什么技能。所以,有效地调查学生真实的信息化能力,为我们进行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从端正学习态度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受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一些不良游戏,致使很多学生上课伊始就在电脑上面去找一些网页游戏,为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针对孩子爱好游戏的特点,笔者着手从游戏方面引导孩子们端正学习态度。首先净化网络环境,利用授课软件净化桌面图标,限制网络资源,利用绿色上网平台给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的上网氛围。然后在电脑桌面上添置了金山打字游戏,每节课之前给他们玩十五分钟。并指导他们端正手型,熟悉键盘,提高打字速度,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打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化素养。
四、有选择地安排授课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在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受时代影响特别大,这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所决定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来组织课堂教学,对那些过时的,要大胆舍弃;而对于一些难度指数较高的操作性课程,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要适当进行删减,保留一些简易的步骤,以适应学生实际水平为准,合理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五、强化学科整合,让教学目标更好达成
众所周知,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更好运用与实践,如果把信息技术孤立于本学科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反之,如能强化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教学电子画报制作时,我就根据实际教学,与语文老师合作开展了一堂《秋游》的电子手抄报制作课。虽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金山图文处理软件的操作,但实际运用的能力大多纸上谈兵,有些方法单靠讲解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为了节省大量的搜索素材的时间,笔者事先在桌面上给学生准备了放有大量秋季的文字和图片素材的文件夹,还自己录了手抄报制作的视频,以供学生在不明白的时候反复观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致空前高涨,由于指导得当,学生整个过程都很投入,遇到操作难点,学生会主动举手,然后教师适时跟进,教他们怎么缩放美术字的大小,教他们怎么移动文本框,教他们怎么裁剪图片……学生经过初步学习之后,大体掌握了制作电子画报的基本技能。这次学科整合的有效尝试,我以为主要达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学习目标:一是处理软件图文并排的基本技能;二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在情感目标上,有效培养了学生勇于拼搏、敢闯敢拼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团结意识以及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意识;四是语文教学目标也得到了有效深化。由此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不仅有利于本学科教學目标的有效达成,还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起到了互为促进,互为提高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紧扣学科特点,以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继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学科渗透整合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有效调动,学习兴趣有增无减。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学科特点,多练习,少讲解,多重过程,少看结果,多重方法,少做约束,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尝试失败与成功,让学生在成与败中摸索学习内容,去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要放手让学生尝试更多的操作方法,让他们的思维呈发散性方向发展。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篇7
一、教师要运用悬念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我们的思维也开始于疑, 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设好悬念, 而不是按照陈旧的方法对知识加以讲授。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空白地带, 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可能的结论是什么, 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 笔者在教授学生的“文字处理软件”时, 当把最基本的文件编辑方式教给学生以后, 就开始设置问题。“谁能帮老师给文字添加一个特殊效果呢?”学生们纷纷开始实践, 当他们在工具中发现能够对文字进行变化后, 特别激动, 一起分享成果, 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起来了。然后, 我把如何给文档加文本框、怎样给文字进行上下标等等这些只要学生探索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抛出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再分组对这几个问题加以探求, 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一自主探宝的过程让学生过足了侦探瘾。
二、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爱好模仿的天性
爱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 教师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善于模仿。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来操作电脑并作出示范, 如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 如何操作鼠标等。另一方面指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如新建WORD文档, 笔者先用换灯片分开步骤, 一步一步来操作, 然后让学生跟着来模仿。学生经过不断练习掌握这一技巧。当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后, 笔者便进行了一场构建WORD文档的比赛, 看谁建得又快又好, 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构建愉快课堂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好奇心强, 如果让其长时间坐住不动, 他们很快就会对单调枯燥的学习感到厌烦。笔者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经常搜集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一些有趣的游戏软件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比如键盘拼图游戏, 简易加减法等等。这些刺激好玩儿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 为了便于小学生熟记电脑键盘, 笔者就把它分了几大块, 玩拼图。学生越拼越快, 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熟记了每一个字母的位置, 不知不觉当中, 学生就熟记了键盘的功能与作用。很多家长会觉得上课玩游戏是不是会助长小学生贪玩的个性, 笔者认为这一举措利多弊少。可以说, 游戏是打开神奇电脑世界的钥匙, 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兴趣出来了, 一切课程都会学得轻而易举。但是玩游戏的时间和度一定要把握好, 太长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另外, 游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原则, 要让学生玩那些有趣的、益智的、学习功能较强的才可以。总之, 只要把握适度, 游戏可以成为优化课堂的好捷径。
四、教师要用任务来迫使学生体验成功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即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任课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安排, 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完成本堂课中教师预订的任务。这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特色比较强的作业。比如, 笔者在教学生文字处理软件时, 在掌握了录入方法之后, 笔者留给学生的第一份“任务”就是录入一篇800字的左右的文章, 错误率为0%, 要求在文本中体现首行字母空两个格, 要分为两栏, 还要插入一个符合文章内容的图片。这份作业还会评出一二三等奖, 以资鼓励。这样, 学生写作业的激情大增, 反复校对自己的汉字录入, 保证正确率, 还要精心设计选择图片。当他们把作业写完时, 就会有一股强烈的成就感。当展出作品时, 大家共评互议, 提高了其鉴赏能力, 拓展了思维空间, 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要通过强调重点, 鼓励学生探索未知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不作课程讲解, 而是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 让他们分组自行去完成,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未知。这是最培养学生求知欲的一项作业,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总导演、鼓励手及指路人的角色,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多去指导,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教师要多去鼓励鼓励他。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条件, 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生进行自由作画一课时, 教师只需要指给学生图形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他选择哪一个图形来构图, 则完全由学生本人来确定。这种教学方式要比探索式更有吸引力, 因为它不但有一定的难度, 还会有时间限制,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 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重要的并不是完成目标课题的学习, 而是要学习者沉醉于在知识探求过程中感受到的乐趣, 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作业的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很重要的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之一,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 并进行适时地考核, 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框式作业来搜集信息。分析本班学生接受的程度, 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学困生进行指导。同时, 教师还要及时吸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还可以对教师教学的态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这样,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这样的交流, 一定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优化策略 篇8
●加强有效管理, 追求共同进步
据心理学家研究, 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这就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 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1. 熟悉学情,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 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其实你可别小瞧那些调皮的学生, 他们可是有相当影响力的, 不要看他们沉迷游戏, 他们对电脑技术还是十分感兴趣的, 如个性的电子小报、动态网页设计、PPT自定义动画等还是能引发他们的学习激情的。团结他们, 会让你如鱼得水, 甚至成为你有力的助手。我们不妨从套近乎入手, 多与他们平等交流, 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哪怕是游戏入手, 再逐步引导到学科知识上。先抓好两头学生, 这样你会很容易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师身份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进而获得学生的支持。
2.巧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组织好课堂, 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 学生活泼而不混乱, 这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如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中若仍以教师全程单向讲授式必然显得乏味, 考虑到纪律管理及降低独立探究所要面对的困难, 用分组竞赛来组织课堂无疑是明智的。它巧妙地利用了初中生好胜的特点, 即使是那些不大热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在关注竞赛活动结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当然,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选取一种或多种进行有效组合, 不能过于夸大了某一教学法的作用, 也不能统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案”设计, 谋求全面发展
有效的管理为有效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最关键的还是教学活动本身。只着重学生实践步骤, 形成技能, 而全不理会其他的目标, 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低效教学。为使学生学得融会贯通,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应用方法, 在实践中体会细微。新课改的焦点已由关注教师怎样教得好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得好。在教学中应用“学案”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拷贝, 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形成联结, 为新知识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方加工, 纳入本身的知识体系;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备学为主, 教、学结合”的“学案”值得借鉴, 它要求教师教学要有整体意识, 切实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尤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 “学案”设计还应与信息技术学科行之有效的“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使“学案”的“导学”功能得以充分、扎实地发挥。
●加强过程研究, 提供学习支撑
1.创设一些“真实”情境
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认知冲突, 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如“数据收集与录入——初识Excel”一节, 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演、练”, 则知识点多、杂, 学生虽能勉强学会, 但一头雾水, 毫无兴趣可言。如果换一种形式呢?比如, 导入一个空调销售老总的故事, 通过教师示范老总利用Excel处理一组空调销售统计数据, 包括增长、比较等, 得出销售成绩, 并根据销售员不同的成绩进行奖励……这样一开始学生就被Excel的神奇吸引, 极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引导下, 逐步培养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能力, 这样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了。
2. 深入分析重难点
“Excel的基本操作”既是《初识Excel》中的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由于部分教师新授知识时平铺直叙, 学生学习时模棱两可, 一下课知识又全部归还老师。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首先, 把知识的学习设计在一些任务中, 让学生在尝试完成任务中初步接触知识, 如将“数据的输入、删除、修改、行/列的插入、数据的保存”预设在任务“2006年多哈亚运会奖牌榜.xls”中, 这个任务就是请学生对照发下来的多哈亚运会奖牌榜, 完善给定的电子表格文件。由于题目不难,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 但存在一个效率问题, 此时再把典型问题如学生一个个改数据, 如果数据多呢?教师顺势引入“行/列的插入”的方法, 最后在交流中归纳小结、触类旁通。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9
一新颖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不少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有主科重要,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的娱乐课, 根本不把老师的讲解当回事。在课堂导入阶段, 老师若设计好导语,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那么就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天性, 他们的学习兴趣常由自己的喜爱程度来决定, 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个特性, 巧妙地设计导语, 使学生喜欢这节课的内容, 从而产生乐学心理。如在学习Word有关方面的知识时,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产生想掌握设计方法的愿望, 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 学习的热情就高涨了, 学习的效率也就大幅度提高了。
二明确学习任务
明确学习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学习Word文档里图文编排时, 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文并茂的贺卡, 让学生先看清楚图片的典型格式以及背景的设计。当学生产生想设计的兴趣后, 再以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主探讨设计, 最后教师再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 而且掌握得比较牢靠, 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而明确学习任务, 就是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做好演示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没有信息技术的基础, 因此老师要一步一步的教, 学生也只有脚踏实地的学才有教学效果,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做好各种示范, 而且每堂课上不一定非要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教完, 可以教一步让学生实践一步, 当学生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 再继续教下一个知识点。为了避免学生感觉学习的枯燥, 老师的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而操作又有很强的科学性, 只有重视学生的实践才能教好。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要做到精讲、少讲, 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时间。
四让学生展示成功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演示是为了给学生示范, 起主导作用, 而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功, 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当学生做完一个作品后, 可以借助“传奇世纪”电子教室的“学生示范”功能, 向全体学生展示, 这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很大的触动。新课改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 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不仅能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还能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也可以轮换做组长,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进行相互讨论, 以求共同提高。每个学期要推选助人标兵、优秀学习小组等,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适时的鼓励
好学生是被夸奖出来的, 谁都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 初中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上,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地表扬, 适时地鼓励。新课程教学的评价属于激励性评价, 这要求老师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他们的优点, 从而利用激励性评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然, 教无定法, 提高初中信息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其他方法, 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科学的教学过程,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备受各位老师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新颖的导入、明确学习任务、做好演示教学、让学生展示成功、适时的鼓励等方面来阐释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世斌、马立、宋乃庆.名师讲述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0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学习最初都具有模仿的特点, 在这个起初的模仿过程中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作用就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达到一种默契最和谐的境界, 这样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模仿。因此, 我们在组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深入佳境, 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内在的一种原始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例如,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打字指法的练习教学, 指法教学说是非常无趣的, 如果开课之初, 教师就一板一眼地讲述手指怎么摆放, 有哪些要领。这样的教学结果, 必然是事倍功半, 学生不愿意学习指法练习, 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 采用比赛的手段。学生在“打地鼠”“拯救苹果”等游戏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 必须练习好指法。当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 教师投其所好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就学得很认真。这样通过配合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游戏,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
二、巧用兴趣, 问题入手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 “身随而心违”, 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比较失败的, 学生只能忍气吞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接受知识。古人云:“教学未见乐处, 不必我学。”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 所以, 兴趣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愿意主动走进某学科的课堂, 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起学生兴趣,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走进我们学科教学的课堂, 使教师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有效的学科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 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捷径。问题入手法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 问题入手法包括设疑、尝试、交流、总结、完善几个步骤。
三、分组教学, 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差点的学生, 更需要教师的关心。这样就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 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 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合作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更是一种高素质的学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教学模式的体现。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相互合作, 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来, 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四、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安排不同的教学重点, 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班级之间也存在差异,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具有同等的能力。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是“一课多上”的前提, 这样的活动能引导教师的反思、总结, 在遇到问题后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 在经历了“放下”“提升”的“磨课”体验后, 能进一步挖掘与理解新课程理念, 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达到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活动也给了学生恰到好处的锻炼与提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培优补差, 做到了为班级“量身定做”教学设计, 发挥了学生的优势, 弥补了他们的不足,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利。
五、精心设计, 确保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设计任务驱动, 同时, 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 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 社会成为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 课堂比以往更具活力。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 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 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 最后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积极建构实用的、最优化的小学信息技术环境,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最优化, 能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要要素。
摘要: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之后,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助力, 因此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 也要具备主动获取和探究知识的技能, 具备利用小学信息技术来调控身边资源和支配资源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巧用资源, 投其所好;巧用兴趣, 问题入手;分组教学,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精心设计, 确保质量。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科学出版社, 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而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关注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现状。首先,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有很大差别,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甚至较高的水平,有的甚至连鼠标怎么用也不知道;其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把知识分块,将学生按照实际水平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教学网“分组教学”的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的宗旨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需要的不同,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个别化教学、小组协作等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教学的模式将学生分组,每组中既有高水平的也有基础较差的,让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学生资源。
三、拓宽认知,促进操作能力的提升
促进发展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豪杰图象浏览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同时,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创新教育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篇12
一、游戏入门, 自觉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刚开始的阶段, 因为新奇, 所以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 有些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刚开始学习的热情, 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尤其是一些家里有电脑的孩子, 电脑对于他们来说, 实际上已经成为玩游戏的载体, 而对于学习电脑及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 却没有兴趣。所以为了继续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研究, 利用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 好动、好奇心强, 对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不了多长时间, 很难静下心来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但是, 小学生既然对游戏有着经久不衰的兴趣, 而且即使是教师和家长用比较严厉的管教, 也很难使小学生改变对游戏的热情。所以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之后, 我认为适当地把游戏融合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之中, 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例如, 指法练习是非常枯燥无味的,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监督下, 才会练一会儿, 只要是脱离了教师的视线, 就会玩其他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就把竞赛小游戏引入教学,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比赛内容为玩“青蛙过河”的游戏, 看哪一组的成绩最好, 获胜的一组, 作为奖励, 可以玩十分钟自己喜欢的游戏。小学生都有较强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所以为了获得胜利, 都拼尽全力, 但是通过比赛, 使大家明白, 练不好指法, 速度根本就提不上来, 要想取得好成绩, 成为获胜的一方, 就必须练习好指法。所以, 学生为了获取下一次的胜利, 都在课下偷偷地进行指法练习, 经过不长时间的锻炼, 学生的整体打字速度都有所提高, 而且还有几名同学, 因为有基础, 打字速度甚至超过了教师。另外, 我还让学生经常玩一些智力小游戏, 比如计算游戏、拼图游戏、小赛车等游戏, 因为这些游戏, 都是针对学生开发的, 所以富有情趣, 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所以他们就都忘情地玩起来。但是在游戏中常常会用到一些键盘功能键, 为了玩会游戏, 他们就不得不弄懂每个键的用途, 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上档键、光标键、退格键的作用与使用, 并且还能够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及其随机应变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不但使学生拥有较为持久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还间接地使他们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就因为利用了玩的形式, 加入了游戏的因素, 所以使学生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 而且其乐无穷。
二、激发兴趣, 创新思维
随着学习的深入, 信息技术知识会越来越深, 也就越难以理解和掌握, 甚至有的知识就算是成年人也没有长时间学习的兴趣和耐心, 所以小学生就更难以积极、努力的学习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注意力和持久性都较差, 所以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所以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以及难懂的理论知识, 就必须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 用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示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性操作往往具有使学生一看就简单明了的作用, 同时一些富有吸引力的操作还能引起学生要学会操作的冲动和欲望, 所以示范性操作往往是信息技术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只是在操作内容的选择上, 需要教师做精心的安排。例如, 我在教学PowerPoint时, 就用数码相机现场把同学们在班里活动的样子, 用照相机照下来, 而后传到电脑里, 用PowerPoint为同学们制作了一组幻灯片, 并配以音乐和文字, 而后在电脑屏幕上播放,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形象在电脑上以这样的样子出现时, 都不禁笑起来, 感到很神奇, 纷纷主动要求我要教会他们。还有的学生说, 学会后, 回家要把全家的照片制作一个幻灯片, 让爸爸、妈妈看一看, 自己是多么了不起。
三、任务驱动, 体验成功
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动力, 我会根据教学内容, 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教学内容用具体的任务, 引导学生去完成, 学生在有了任务的压力之后, 就会为了完成任务, 而努力学习, 以至于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当学生在经过努力完成任务之后, 就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 而体验成功则是对继续完成更多任务的催化剂, 就会有完成更多任务的信心。例如, 我在教学Word软件时, 就根据学生愿意显示自己能力超过别人的心理特点, 制定了学习任务:通过学习, 能够用计算机写一篇作文, 并对其进行编辑、排版、存盘、打印。然后比一比, 看谁的设计最为完美, 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其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展示栏里, 供大家欣赏。有了这样的任务驱动, 学生不但学习得非常认真, 而且还用笔记下了操作步骤, 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的同学, 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 问同学, 生怕自己学不会, 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学生完成任务以后, 我没有停止教学过程, 而是把学生打印出来的作品, 在全班进行展示, 让大家做出评比, 评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 然后真的把优秀作品张贴到展示栏。在这一过程中, 我看到了同学们为了展示自己的作品, 获得别人的认可所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获得好评的学生, 脸上所洋溢的自豪的笑容。正是这种成功之后的体验和感受, 才使得学生拥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使教学获得了成功。
【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1-0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2-10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06-07
初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解析论文12-22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10-23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学习心得 王清华12-2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论文07-09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策略09-26
浅谈新高考下信息技术学科新认知与教学策略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