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 篇1
摘要:以微格教学为例, 论述应鉴于本地实际有选择的使用教育技术作为有效的促进手段, 使教育技术行为与教育的基本方法、目的相一致。使教育技术有效的渗透教育教学, 回归有活性健康的良性教育形式。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育技术,教育本质
一、教育技术的存在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教育大国, 这一点是公认的。最早的教育经典《论语》充分表述了教育的本质, 知识和技能, 道德和行为, 如同电路中电势下电流的运动一样自然而然的由高到低的运动。一部论语淋漓尽致的将教育的本质和形式相统一, 时代在变但核心的本质仍然不变。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愈来愈频繁, 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上作用的认识存有偏见, 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如投影, 计算机, 多媒体或是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模式, 使之形式化于课堂就是教育技术的应用, 而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教育认识的短视和对教育过程的短期化倾向。而事实中, 由于这种认识的偏差, 不少教师出现了公开课使用, 平时不用, 并认为用了也没用, 可有可无的情形。形式认可, 实效怀疑, 将教育现代化等同硬件现代化, 笔者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 认为教育技术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现今社会时代发展对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交流的发展。而教育的核心手段是促进这一交流而采取的形式。
二、微格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 微格教学对教师的“反观”作用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 利用声像手段对教师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 由专家与教师一道共同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使执教者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 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各种技能的教学法。实验证明, 教师“通过看自己的录像, 对自己的许多不良语言习惯或多余动作等外显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同时, 利用积累的教学声像素材, 组织教师观摩、研讨, 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酝酿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技能的最佳方案,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 微格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需要同学生加强和加深交流的地方, 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学生不易接受, 教师不易教授, 难就难在师生在这一问题上交流发生困难, 交流的困难无非是以下几种关系的处理:A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B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C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 D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识。交流成功的要求不是达到AB的等同, 而是AB获得相应的认识提升。知识在此成为交换比较媒介, 沟通交流被重视。当本质被发现时, 教育成为自然的事情, 亦无所谓是否素质教育。教育被回归到自然, 教育的和谐得到最大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技术起到的是一个相应的回归手段。它适应时代要求, 诱发交流, 改变交流认识的所有过程形式, 使交流变的的适应交流主体的要求。有效地刺激交流的稳定性和效率。
多媒体信息处理——声音和视频处理教学中, 我打算先播放一段预先制作好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而后当场用DV机摄录教室里的一段场景, 并通过IEEE1394接口将视频素材导入到电脑, 整个过程可通过实物展示台及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给每一个学生。并且演示制作过程要求学生制作出1分钟的短片, 同时投影上反复播放制作方法的视频教程, 让学生有个模仿的教程。
在一堂课45分钟内, 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 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 为了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堂课的第二环节, 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 使学生耳闻其声, 心如其境。提出问题, 给所作的视频添加音乐, 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 又达到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目的。
三、微格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对教育的回归
微格教学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起到了对教育的回归, 使接受经验丰富, 知识体验自然, 学生的教育感受的感性反馈时间得到缩短, 使知识量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循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被综合回归到认识的自然状态。学生和知识的交流强化, 反馈增强。认识发生再记忆的条件被加强, 知识迁移能力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的分析、总结并且能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微格教学并把这一手段有选择的分为针对学生和针对教师的两种微格教学, 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和适应环境, 历时多年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收益, 这一点充分利用了教育的本质特点即交流的双向, 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 在交流中发现和学习各取所需, 既避免了教育多年存在的教育疲惫和流于形式, 又丰富了教育过程, 认清教育的本质, 就会在教育中赢得类似在沟通中双赢的局面, 不仅是学生在教育中“得到” (被教育) 而且教育者在教育中也“得到”。而这种所得认识的明晰化, 才是教育活力的根源。因为我们的教育也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向“教学相长”“平等教育”回归的转型期, 而这种变化有一个时代所赋予的必须的形式媒介, 或者讲是过程手段, 那就是基于教育硬件现代化的综合的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每当看到孩子们被形形色色的外界所吸引而游离课堂的时候, 我们真应当思考人还是人, 教育还是教育, 但是使孩子们远离教育的事物发展了, 现代的技术理念的阵地不被教育占领, 不被教育工作者看清并运用, 就会被游戏电玩开发商所占领, 教育工作者道路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 篇2
河南省内黄县井店镇第九小学
牛艳霞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电教媒体在 小学 语 文 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的容量之大,内容之广,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 语文 教学中,若适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 交流 的机会,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 语文 教学中做到合时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1.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动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小学生对 语文 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 语文 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 充分挖掘 教材 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具体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如教《广玉兰》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玉兰树和玉兰花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互动 课件。教学中,教师 首先问:“你们认识广玉兰吗?”让学生回忆广玉兰的样子,随后带着学生一起随着多媒体 课件 中的画面一起去观赏一下广玉兰。画面中既能看见玉兰树的高大,又能欣赏到不同角度、各种形态的玉兰花,同时 课件 配有 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广玉兰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又如教《 音乐 之都维也纳》一课,为了使学生维也纳这座城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课文内容直观、具体,我和学生共同欣赏了多媒体 课件 中的关于维也纳的一个录象片段,这一组画面让他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丽以及到处充满 音乐 气息,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 交流 的机会。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需要将不同的信息形态组合呈现,增强动感,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趣,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1世纪 语文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 语文 素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必须从原有 语文 教学的耗时低效,忽视了扩大 阅读 面,增加 阅读 量,造成语言贫乏、语感不强、语文 能力低下,转换为扩大 阅读,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探索在课堂上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意识,主动学习。
如教《广玉兰》一课,教师 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故设计师生互动式 课件。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课件 中设计了帮助、录像、阅读、测验、朗读、小书架等热键,可以让学生在检索 阅读 时,自我品味语言文字,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检索 阅读 不仅掌握刚接触的新词,并理解了文中把玉兰树当作人来写的词语,以及观察到玉兰花的各种形态。在多媒体 课件 的帮助下,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出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同时在学习中明白运用什么方法围绕一个意思读懂文章的。此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真正作到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作学习的主人。
3. 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文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网络教学平台;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67-01
一、新课改的改革理念
1、新课改不是对原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 终身学习的能力。
2、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不是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而是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多元化技术。
3、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很多的的内容了解就行了,为以后的学习及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力。
4、不少学校对信息技术不够了解,学校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打字就可以了(这也是家长能看到,家长也喜欢的事),其实这只是外表美,没有内在美。我觉得这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
二、营造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我校机房有网络,全部对学生开放。为了便于管理,一直以来我校通过极域广播软件来控制学生机进行新课的讲解,同时可方便的利用极域为我们提供的许多功能,如:发送文件,小组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此外,在课上的知识重声或内容补充等不需要切换所有学生机器窗口时,可直接利用安装在教室前面的投影来完成。通过极域广播与投影的搭配使用,我们拥有了优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环境,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但当好自己的角色
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 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就拥有了学习主动权利,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最惯用的教学方法了。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比如探究模式教学、实践教学、演示教学、讨论教学等。
四、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 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像我在每节课之前我都要花3-5分钟时间去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让同学谈谈还能记得什么?老师再去总结,这样使忘了的同学再记起,记得的同学加深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 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我认为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我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我只须稍做小结。
1、创设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为了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在讲解《收发邮件》时,学生收到老师发送的一封带有几个问题 需要回复的邮件后,应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方便一边看信一边回信,接着适当 启发、指导,让学生根据帮助菜单自己探索使用邮件的“回复”功能,并观察邮件 回复窗口的特点。以上四种教学法加强了学法指导,重视了自学能力培养,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四段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效果明显。信息技术是个前沿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日 益突出,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与新课程共 同成长和发展。
2、研讨探究
学生之间的语言更贴近、更易沟通,因此,采用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真 正成为主角的方式,可以收到更佳效果,例如:把学生分为三人或多人一小组,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 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互助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边讨论 边操作中,领悟了学法,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注意巡视指导,掌 握学生在讨论中仍不能解决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操作训练
操作训练是学生的又一次实践,也是学习方法转化为技能、技巧的过程,让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学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課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 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长浩.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2] 戴伟年.教师应怎样备课.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4
那么,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思想。
在信息时代, 一方面新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及时获取信息, 以了解世界、分享研究成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满足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的精神需要及生活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物质资源的减少,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 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需要终身学习, 所以, 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于社会的首要条件。因此, 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收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为目标, 并能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以认识自身和改造自然, 特别是计算机和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正全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式, 有专家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称为数字化生存。
在中小学, 还要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学生能学到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这些知识和能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教学中, 重注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创造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任务的完成,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 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克服思维定势。
三、体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思想。
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的矛盾, 一定要做到“授人以渔”, 放弃传统的手把手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在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中, 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鼠标操作, 可事先不告诉学生结果, 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明确提示操作目的, 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 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操作结果, 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学习重点。
四、充分考虑学生特点, 采用愉悦式教学,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异, 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知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有时需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供学生选择,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目前,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不尽相同, 但每种教学设计都会有一定的特点, 但是, 在教学设计上, 尽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的, 摒弃古板僵化的教学方式,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轻松接受, 在时间安排上, 讲解时间少于学生练习的时间, 总之, 教学设计以减轻学生的负担着想, 采取愉悦式教学。
五、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中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我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果之前, 总是要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制定出相配套的教学评价标准, 绝不搞一刀切。
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对于自身来讲, 要不断充实自我, 勇赶时代步伐。
由此可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终身受益, 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 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 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发展性, 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四信息技术融合了多方面知识, 要注意在教学中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皆有所获;第五信息技术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5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班班通”工程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以此共勉。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中学生信息技术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面对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评价信息的能力;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应该选择更加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界定和环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构建和营造具有丰富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协作交流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在具有一定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情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运用媒体技术,直至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构成。
(1)提出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方案。一节课中最关键的是学习任务,因此,首先要提出学习任务,任务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要做到分层递进。
(2)创设情境。情境是指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所需要的外部学习环境。
(3)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4)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
(5)检测评价。学习的终结目标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体会
(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做到有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我校,一节课用20分种讲解,剩下20分钟学生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兴趣 分组教学 导生主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解水平如何,在信息课上到了什么,如何處理这一状况,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经过新课改的培训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它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一次教学实例:《运用画图工具绘画》是高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开始,是对画图软件的巩固运用,是画图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延伸,通过绘图工具的灵活应用及综合加工,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生们就能将绘图工具轻而易举的掌握,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和鼓励者,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灌输者。
依据自由结合或人为指定的方法进行分组,在刚开始上课时,因为对学生了解的比较少,所以分组时尽量的争取学生的意见,但是教师的指导不可少,应该尽量的将他们分散开,综合各种因素合理的进行分组。 2.导生的选拔 在上信息课的前几周里完成该任务,通过一定的科学测试,再结合学生上课时的反映情况,对知识理解、领会的快慢上,还要综合考察学生在其他科目、生活方面的一些表现选拔出反应灵活,操作熟练,热情大方,喜欢帮助同学的的学生作为导生。3.对导生的先教育 导生来源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大家一样的紧张忙碌,所以对导生的教育要精致,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5--8分钟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明确的告诉导生,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就要求导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努力尝试各种操作方法。
三、在分组教学中值得注重的问题
1.教师切实发挥主导功能 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很显然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教师或“放鸭式”教学的极端。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合理的指导,发挥在教学中的导向功能。2.教师加强对导生的管理 导生在分组—导生制教学形式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导生的工作情况按月进行评价,有每组的学生对导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汇总,选出下一期的新导生或者连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创建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
信息技术教学中操作技能的练习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不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广河中学)
减负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更新农村学校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 即成为必修课。学校管理上要正规起来, 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 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就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 学校必须转变观念, 建立科学的学科观, 及时更新电脑室设备, 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的重视。
二、处理好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信息技术发展飞快, 新技术新应用更新更是迅速, 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 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在使用教材时, 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面面俱到, 因此应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
三、掌握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诀窍
1. 自学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 学生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 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 所以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相对于课本来说, 信息量更大, 角度更多, 知识更新更快, 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 在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和博客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整理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 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
2. 动手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 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学中, 我比较重视激发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的兴趣, 我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电脑强大的功能———可以看VCD、听CD、玩游戏等, 这一切, 都可以使学生对电脑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有了这个心理的基础上, 我再提出新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 动手实践。
3. 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不应是作为一门专业来学, 而应是作为当前学习、交流的工具以及为适应将来的信息化社会生活打基础而学的。我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比较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结合一些操作, 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曲线”这一工具时, 虽然是一个难点, 但我利用一句口诀“上下一条线, 左右扭一扭”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并且学生掌握得非常不错;在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 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班级板报、贺卡和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学习资料, 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一、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很多,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是根据课的内容来选择的,比如,我在上《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这节课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方法。这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电子板报,而制作板报关键是选择主题、板报的编排。我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中学梦之旅》的电子报刊,让学生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学生在看到漂亮的电子报刊后,都很惊奇。在学生的惊奇声中,我引出了制作电子板报的软件———Word,这样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任务需求,并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又分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分组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比如网络、报纸等。同时,我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共同创作出新的作品,学生在作品的创造中得到了知识的升华与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我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解惑、组织课堂的指导作用。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教学内容适应新课程的特点
我校从2008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新旧教材的差别在于内容的选择上。旧教材大多是一些软件的介绍,如软件的界面、软件的使用、软件的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教会学生认识软件界面、正确使用软件等。其实,这些软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熟练掌握,现在再来讲不过是重复,很多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要么不听课,要么玩游戏,很难学到新的知识。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十分广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实践、创作。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软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知识等。另外,我还经常制作一些课件来丰富教学。这些教学软件和课件融入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学会怎样使用电脑,而不是电脑的理论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理论部分讲得少,实践部分讲得多。而且,在授课与上机的时间安排上,我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上课多是在机房中完成的,这样就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
三、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唤起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景教学。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操作、反馈指导。对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教师也可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会变得相对容易,既能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能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如:学生利用FrontPage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规定出主题内容,并将要求及标准告诉学生。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能体现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函数教学初探 篇9
一、理解数学本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新颖的学习情境下, 学生通过运动控制台, 改变参数的值, 观察函数图像随参数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 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 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 更能有效地掌握它, 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从而突破知识的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实际上,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不善于数形结合, 这正是需要我们通过数学教学加以提高的。而信息技术很容易提供形象化的环境, 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思考问题,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解决问题。
四、建立变量的联系, 拓展函数应用的空间
借助信息技术, 将运算繁杂、作图困难、数据处理难度大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际问题引入教科书, 作为学习内容。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是函数应用的重要方面, 更是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基础。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变化现象, 它们的已知条件基本上是离散的数据, 很难根据已知理论直接建立函数模型。这就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函数拟合的方法获得函数模型, 并用所获得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 传统教材中涉及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非常有限,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应用函数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 则使学生建立变量的联系成为可能, 方便了函数模型的应用。例如, 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I) P105页例6:
(1) 根据附表1中提供的数据, 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 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男性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 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 低于0.8倍为偏瘦, 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 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传统教学由于缺乏精确的作图工具, “粉笔+黑板”式的作图法往往会误导我们求解结果不完整, 甚至得出错解。如果在解决该题时运用计算机的拟合功能, 则获得的函数模型更精确。
解决这一问题, 先要收集已知数据, 并将其输入计算机 (见附图2) , 然后作出散点图 (见表1) 。
根据散点图, 在计算机中选择一个能大致反映该变化的函数模型, 如x·=bay这一函数模型来近似刻画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与身高x的函数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信息技术起到的作用是较方便地实现了数与形的转化, 为看似无规律的数据建立联系创造了条件, 使函数模型的选择这一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理性思维活动在散点图的揭示下成为可能。
接下来是求出这一函数模型。这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运算, 可利用计算机便立即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见表2) , 并求出其解析式。
这样, 就为最后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铺平了道路。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上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简单、方便, 形象直观, 是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只要我们掌握好所学的函数模型, 利用信息技术, 就可以探索复杂现象的变化规律。
总之, 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数学的本质得到了更好的凸现,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达成一种平衡, 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 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 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附:
摘要:由于高中数学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的增强, 加上学校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呈现方式, 教学理念上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至于有很大比例的学生, 特别是高一新生在一次次失败中丧失了信心, 没了学好数学的自信。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环境的局限, 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具体的高一函数教学案例, 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进行探讨。
浅议信息技术下的习作教学 篇10
关键词:整合资源,激发兴趣,丰富素材,创设语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恰恰是他们写作的薄弱环节。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 可以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 为学生开凿了一个能使其文思如泉涌的“泉眼”, 使之能有所思, 有所写。
一、开凿乐于表达的泉眼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以引发兴趣为切入口, 为学生创作思维提供理想的空间,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小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 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 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 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利用电教媒体,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就会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 使之主动地参与学习。课伊始, 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美妙、和谐的音乐, 或出示有声有色的“学习伙伴”及相关提示, 让学生身心都受到艺术的熏陶。在此情此景中, 学生定会兴致勃勃地走进课件再现的生活场景, 进入角色, 深入体验, 这样很容易打通他们“似曾相识”的快速通道。即看即写, 即写即评, 生动丰富的话语自然如清泉般汩汩而来。
二、开凿重现素材的泉眼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 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从而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产生诉诸文字的欲望。多媒体直观、新颖、感染力强、可视性强, 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 可以跨越时空, 再现生活场景。如指导学生描写小狗时, 用课件对小狗的头、脸、身子、脚、尾巴分别放大显示。学生在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懂得了观察的顺序。接着分别展示小狗在吃食、追逐玩耍、睡觉等不同时候的动作及生活习性的动画或声像材料, 这些通过处理的声像资料可以增强信息的典型性, 弥补学生平时生活的局限, 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 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跟小狗嬉戏玩耍。鲜活的语言场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习作空间, 营造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 反复再现的声像信息又有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已有的知识和直接的感受交织、重组、编排进而发生质的变化, 并催生了倾诉的情感和语言, “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之炊”。这样的习作训练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将观察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上, 从而发现更多生动的写作素材,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三、开凿内化语言的泉眼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教育实践证明, 品读佳作、借鉴写作技法是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声像资料可以将美文佳作中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 刺激学生的视觉,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有所感受, 有所体验。相比传统的课堂宣读, 这种整合了信息技术的佳作欣赏课, 既调动了学生欣赏的兴趣, 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存, 更激发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 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 有金灿灿的油菜花, 有盛开的梨花、桃花, 也有繁茂的野花 , 还有林间鸣唱的小鸟以及绿茵茵的草地等等, 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 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景的句子, 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 带着这样的感受品读课文, 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示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 让学生也来寻找春天, 发现春天, 欣赏春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 体验、感受着春天的美好, 与文中的语言文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然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来描摹春天的景象, 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四、开凿交流探讨的泉眼
评讲作文一贯被认为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评讲可以使学生知道其中的妙笔与不足, 但一读一评的沉闷方式已经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引入信息技术后,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播放、网络发表等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别人的佳作, 参与评改, 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 找出好词语、好句子品读欣赏。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细心发现文章可以加花添叶的地方, 或者不恰当的地方, 哪怕是用错了的标点符号, 然后指导朗读、品评修改后的文章。比如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后, 然后根据学生的描写, 依次放映相关的画面。学生边听同学的朗读边看画面, 在“图”文对照中认识到自己文中的不足。并引导学生坦然面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有分歧的地方还要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学生修改后, 教师要以赏识的心态来评价学生的习作,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还可以从学生的优秀作品中选两三篇上乘之作, 利用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一同阅读、赏析。这样既对全班做了一次针对性的指导, 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也动态地掌握了学生习作的情况。在赏析范文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享受了自己的习作果实, 同时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称赞, 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愉悦感, 写作热情就会得以保持和提高。
信息技术的运用, 给素质教育增添了双翼, 这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学习方式。但同时, 也不能弱化教师在学生习作训练中的指导、点拨作用。要让学生在人文的阳光中追求真知, 吐露真言, 就要以现实为依托, 借贤文之美,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语言, 学生才会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
参考文献
任务驱动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既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必须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广大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1.提出任务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动机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想、观察、欣赏、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往往有很强烈的尝试欲望,希望尽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就是提出任务的最佳时机。在此时导入新课,提出任务,会对任务的完成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要及时的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根本任务,通过实例的演示后,再与学生一起分析、提出小任务。在小任务中包含旧知和新知,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完成小任务中逐步学会新知和技能。
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用WORD软件制作的精美贺卡、优秀的电子报刊,向全班学生展示,引起他们的兴趣,并适时提出任务:如何利用WORD制作贺卡与电子报刊?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然后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节课完成一项小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贺卡、电子报刊或板报的制作,达到教学的目标。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很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完成任务。这时候,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在“做”中“学”。
教师可以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独立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来完成,也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操作步骤一步步练习,在练习找出方法或是不足的地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通过现场演示进一步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操作示范,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美化你的大作”时,可以先教会学生修改文字字体的方法,然后指定一段文本让学生美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对文字字体的修改外,也学会了修改文字的字号、颜色的操作。利用自主学习,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陌生到熟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认知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3.交流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在操作练习中,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同学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同学,让学生和学生互动,互相交流信息,取长补短。教师同时也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在学习“学做电子报刊”中,可以让两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负责电子报刊的资料收集,另一位同学负责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两位同学分工合作制作电子报刊。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把自己完成任务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同时,教师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放映幻灯片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并学会操作中的重点、难点,把一些在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一些小的技巧讲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来体会、理解操作方法。
5.归纳小结反思评价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任务完成的情况、自主协作学习的效果都要在此环节中得到检验。教师一定要预留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相互交流评价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改进,完成意义建构。
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对于“任务驱动”教学,评价不应只是针对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最后拿出来的作品,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例如,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开阔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整合学科知识与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强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李培军.《对“任务驱动”的再认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2
一、优化导入, 调动激情,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 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鼠标使用练习中, 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 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纸牌和接龙游戏, 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而且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画图一课时, 我先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幻灯片, 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 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 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 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 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 学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直到下课, 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 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不断创新, 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 使得经济持续增长。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这就要求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善于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 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不须面面俱到, 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 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 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 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 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 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 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灵活生动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三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 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 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 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 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 反复练习,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 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12-19
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07-25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07-31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摘编)07-11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07-26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观11-20
信息技术下的内部控制12-17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8
信息技术教学09-11
职教信息技术教学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