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2024-07-25

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1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带来的不只是教学形式的变化,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 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 创设更理想的教学氛围,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展现了教学主体化, 育人信息化, 人才多样化的教育宗旨。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作文课堂, 确实能使作文教学充满魅力。

1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我们都明白, 写作时情感是写作的动力, 没有激情是写不是出好的文章;而通过多媒体和网络, 可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这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因为少年儿童的写作激情大多数来源于兴趣的诱导。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 而通过多媒体和网络, 可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文字描述, 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 很容易产生兴趣, 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观古今于一瞬, 扶四海于须夷”。

2 搜集写作素材, 定位写作目的

在传统的写作训练时, 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无“米”下锅, 特别是现代的学生,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 高楼大厦让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他们直接感知的东西由于生活空间的狭小而局限, 所见识的事物根本不能满足我们写作练习的需求。网络刚好补充了这一缺陷, 首先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对相关的网站进行调查, 对网上资源进行调查、筛选, 课堂上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 以免学生在网上盲目的搜寻, 浪费大量的时间, 对于高年级学生, 教师可提供“关键词”, 让学生在网上自行搜寻有用素材, 并进行筛选、整理。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 教师要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心合理选择素材。当然, 在搜集素材前, 首先要明白此次写作训练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也就是写作目的, 根据写作目的去搜集和组织素材, 这样学生就会自主的选择素材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与此同时学生又可以根据所得到的素材对主题进行相应的修改;这时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有了多媒体, 有了网络, 学生的生活空间不再狭小, 他们的目光不再短浅, 他们的思维不再压抑, 在素材和主题之间, 他们不再“囊中羞涩”。使整个选材靠题的过程变成了为主题“选优”的过程, 他们会选取最能恰当表达主题的素材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3 师生互动, 修改润色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 学生的文章基本成型,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教学系统中的监控和学生互动, 即使点评和指导修改。和传统写作训练不同的是多媒体网络下的写作, 学生要把自己构思好的内容转化为书面语言, 最后通过键盘输人到计算机中。至此, 作文还不能算最终完成, 由于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在计算机上, 学生边想边打, 这样会存在许多语法、字词句等错误, 所以, 作文完成后学生要默读和朗读自己的文章, 同时对文章的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加工。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系统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通过点击教学平台上的“监控”键或“交互辅导”键, 就可调出任一学生的屏幕供自己检阅, 解学生的进度及学生遇到困难, 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 行有效的调控。在这种形式下的写作练习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的作品可以在局部网络 (教师设置的教学平台) 上发表, 教师不是学生作品的最后裁定者, 只是读者中的一员, 可以和广大读者一样对作品进行点评和批判, 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而且能激发他们评议和修改作品的技能形成。在教师给予的平台内, 师生可以通过“热键”“留言”畅所欲言, 尽情地交流, 教师还可以以平等的身份深入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还可以提前教会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通过答辩总结出更好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把传统的以老师当主角的作文讲评变成轻松活泼的“论文研讨”“论文答辩”, 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怎样去吸收别人的优点和怎样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同时培养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 利用投影, 集中点评

传统的作文批改费时费力, 学生不当一回事。每一次作文本子发放下来, 总是极少数学生面对自己的分数激动不已, 面对自己的评语喜上眉梢, 而其他大多数学生看看分数后惊诧不已, 瞧瞧评语于是紧皱眉头。可见, 目前的评改措施缺乏更高层次上的互动性, 只由老师一人改, 学生自己往往只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 而难有机会看别人的分数和评语, 而即使是在所谓学生之间的“互改”之后, 也仅仅是“我看你给的分数和评语, 你看我给的分数和评语”, 而其他学生仍然难有机会看到。这就意味着, 一个学生向他人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比较少, 意味着一篇作文难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示范或警示作用, 意味着一次有计划的作文训练难以很好地发挥它的转化功能和实现它的最终目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实物投影仪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集中讲评的手段, 每次学生完成作文后, 我立即随机抽取学生的作文, 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大家, 让全体学生浏览后, 再各自就文章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 教师从旁对各种意见进行点评。同时, 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与本次作文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作评改的参考, 例如同样话题名家的作品、作家修改文章的例子等。这种互改, 是交互的, 复式的, 立体的, 多层次的, 是更高意义上的互改。经过这样的评改, 一篇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就不再是唯一的了。分数的多种和评语的多样, 会极大地刺激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 它已经不是单方面的单科目训练了,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 无论是课内外拓展阅读还是课内外作业设计, 都发生了不少变化, 我们不得不强调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诸如资料查寻、问题讨论、课题研究、论文答辩, 等等, 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真正意义上地作到了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教学模式, 是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也是学生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自由表达的过程。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作文课堂, 要创设各种情境, 引领学生有话可说, 有情可表, 确实能使作文教学充满魅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文教学,改革,浅谈

参考文献

[1]刘美凤, 乌美娜.信息技术在国外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1.

[2]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Z].

[3]雪雅的博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OL].http://kg.ftedu.gov.cn/upload.

[4]粱育腾.小学语文电化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

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省从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 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 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上课时,老师一直坐在教师机前通过计算机与同学进行交流,缺少了师生间的面对面的交流。

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我们也要处理好课本与课件之间的关系,课本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要起到主导作用,而课件应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两者的关系混淆。一个成功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而他靠的就是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及时调整课程的进程。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网际快车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同学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都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我们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

4.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们的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5.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浅谈信息技术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兴趣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充满活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为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如:小学的计算机课程我就试着从游戏来引入新课,因为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计算机新课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主题。例如在教“五笔字形的基本字根”一節时,我先用小孩搭积木和搭汉字的示图,启发学生从搭过的积木联想到搭汉字,然后拿出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字根积木块),请学生分别到讲台来做搭汉字游戏。学生利用字根积木块搭出了许多汉字,我趁他们兴趣正浓时,适时提出了新问题:汉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脱口而出:每个积木块。我接着又问: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也就是每个积木块)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笔画。教师提示:我们搭汉字游戏用的积木块,五笔字型叫做字根,字根组成了汉字,而笔画构成了基本字根。这样就轻松自然地揭示了主题。

2.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习。“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比如在《开心一刻》自选图形的课程中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保留下来!”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底下还有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二、更新观念,丰富情感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但单纯地讲授计算机原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事倍功半。

三、突出表扬鼓励

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要积极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求助于教师。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在老师鼓励下获得真知,慢慢养成良好上机习惯,教师要多去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有时电脑因为软件本身或者系统出现的错误或者提示信息的一类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系统安装的杀毒软件提示升级了,或者打开软件时弹出选择窗口,保存文件时提示文件已经存在等等。但如果不注意应对,也会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小的干扰,学生可能会一个劲儿地寻求老师的帮助。其实,教师应该明确地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而是电脑很友好地表示,就像平时把鼠标移到图标上会显示出名称来一样,这“错误”是提示你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是如何让操作更简便、更符合自己的要求。出现这类“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屏幕提示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

四、计算机能很好的辅助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图形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直观演示,把静态的图形化成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旋转、闪烁等方法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教学和传统的教法相结合,增大了课的容量,提高了课的密度。英语字母复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我们的老师精心策划利用微机进行字母快速认读与比较认读,还为学生设计操作练习题,学生耳听录音,手指击键,眼观显屏,并有计算机来判别是否正确,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反馈。此时学生的观感协同作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英语学科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对计算机如何辅助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虽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但增添了新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教学密度,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微格教学辅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4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育技术,教育本质

一、教育技术的存在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教育大国, 这一点是公认的。最早的教育经典《论语》充分表述了教育的本质, 知识和技能, 道德和行为, 如同电路中电势下电流的运动一样自然而然的由高到低的运动。一部论语淋漓尽致的将教育的本质和形式相统一, 时代在变但核心的本质仍然不变。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愈来愈频繁, 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上作用的认识存有偏见, 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如投影, 计算机, 多媒体或是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模式, 使之形式化于课堂就是教育技术的应用, 而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教育认识的短视和对教育过程的短期化倾向。而事实中, 由于这种认识的偏差, 不少教师出现了公开课使用, 平时不用, 并认为用了也没用, 可有可无的情形。形式认可, 实效怀疑, 将教育现代化等同硬件现代化, 笔者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 认为教育技术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现今社会时代发展对教育本质回归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交流的发展。而教育的核心手段是促进这一交流而采取的形式。

二、微格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 微格教学对教师的“反观”作用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 利用声像手段对教师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 由专家与教师一道共同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 使执教者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 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各种技能的教学法。实验证明, 教师“通过看自己的录像, 对自己的许多不良语言习惯或多余动作等外显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同时, 利用积累的教学声像素材, 组织教师观摩、研讨, 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酝酿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技能的最佳方案,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 微格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教学中的重难点是教师需要同学生加强和加深交流的地方, 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学生不易接受, 教师不易教授, 难就难在师生在这一问题上交流发生困难, 交流的困难无非是以下几种关系的处理:A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B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C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 D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识。交流成功的要求不是达到AB的等同, 而是AB获得相应的认识提升。知识在此成为交换比较媒介, 沟通交流被重视。当本质被发现时, 教育成为自然的事情, 亦无所谓是否素质教育。教育被回归到自然, 教育的和谐得到最大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技术起到的是一个相应的回归手段。它适应时代要求, 诱发交流, 改变交流认识的所有过程形式, 使交流变的的适应交流主体的要求。有效地刺激交流的稳定性和效率。

多媒体信息处理——声音和视频处理教学中, 我打算先播放一段预先制作好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而后当场用DV机摄录教室里的一段场景, 并通过IEEE1394接口将视频素材导入到电脑, 整个过程可通过实物展示台及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给每一个学生。并且演示制作过程要求学生制作出1分钟的短片, 同时投影上反复播放制作方法的视频教程, 让学生有个模仿的教程。

在一堂课45分钟内, 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 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 为了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堂课的第二环节, 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 使学生耳闻其声, 心如其境。提出问题, 给所作的视频添加音乐, 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 又达到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目的。

三、微格技术的运用起到了对教育的回归

微格教学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起到了对教育的回归, 使接受经验丰富, 知识体验自然, 学生的教育感受的感性反馈时间得到缩短, 使知识量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循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被综合回归到认识的自然状态。学生和知识的交流强化, 反馈增强。认识发生再记忆的条件被加强, 知识迁移能力加强。

信息技术教学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的分析、总结并且能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微格教学并把这一手段有选择的分为针对学生和针对教师的两种微格教学, 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和适应环境, 历时多年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收益, 这一点充分利用了教育的本质特点即交流的双向, 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 在交流中发现和学习各取所需, 既避免了教育多年存在的教育疲惫和流于形式, 又丰富了教育过程, 认清教育的本质, 就会在教育中赢得类似在沟通中双赢的局面, 不仅是学生在教育中“得到” (被教育) 而且教育者在教育中也“得到”。而这种所得认识的明晰化, 才是教育活力的根源。因为我们的教育也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向“教学相长”“平等教育”回归的转型期, 而这种变化有一个时代所赋予的必须的形式媒介, 或者讲是过程手段, 那就是基于教育硬件现代化的综合的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篇5

摘要: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对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人机互动;

20世纪初的语文教学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塾院转向社会,成为启迪民智、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方位的整合要求,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拼音、汉字教学。而文本处理的全新理念、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都对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基底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出了挑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语文老师要慎重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那到底该如何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呢?通过与不少老师探讨交流,也听取了很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简单的谈一点点自己的拙见。一,信息技术丰富了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拼音教学,近50年来,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套路。但对它的作用的认识就比较多样化了。有的认为是“工具”,有的认为是“拐棍”。随着拼音输入法,如全拼、双拼、智能ABC、紫光拼音输入法等的广泛应用,中文信息处理由字处理向词处理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拼音输入法的方便快捷、易学易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论是从题材选定还是学生习作,都具有简洁、快速、目的性强的特点。因为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全可以拓展教学的知识空间,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然而多媒体课件虽然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但它始终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我们常说:工具再好,若碰到不会用的人,它还是废物一个。如今,条件优越、信息发达和资源共享。我们可利用的东西很多、很好,有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此时,我们语文老师若能发挥 好导向作用,教学效果将非常好。既然如此,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动动脑筋了,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让这么好的课件发挥它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

1、先上网查询一些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绍等。把搜集的材料集中,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在上课时向学生演示,演示同时教师要有适当的介绍说明。

2、围绕课文,可适当设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3、利用一些软件,对课文背景故事的精彩部分进行剪辑。这样处理。

三、注意把握正确的尺度,要走出误区。

我们老师喜欢到多媒体上课的原因是因为它方便实用,优点多。还有一个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有的老师说: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毫无兴趣,对一些纯文字的东西兴趣不大。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弥补文字的一些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魅力,感受到科技、知识的作用。话虽如此,我们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仍要注意度的把握,过分注重课件的“感官性和刺激性”。如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喜欢添加许多的音响效果,如爆炸声等等。我们知道,适当用点音响效果,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用多了会如何呢?当然是有大半时间在欣赏这种效果了。

1、好的课件固然有吸引力,但是这些太过形象直观的东西会使学生的想象力退化,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用课件来演示的。如诗歌的意境,画面的理解等。不能单纯的把我们的理解制作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会让学生误解老师让他们看的东西是正确 的,而自己本身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么一来,学生的想像力就会退化了。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的、工作量大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老师很少人有这方面的专业技能,更无这么的多时间来制作课件。如果到网上下载别人制作的课件,那么不会跟自己上课的思路完全一致。何况学生情况也不一样。不加以选择,不加修改的使用,学生就会被你和你下载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性。

四、注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演示给学生看课件,而是通过看课件的同时注重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高考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篇6

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20余年,见证了我省的信息技术科目从无到有,从无任何评价到参与会考,再进入到高考,见证了本学科在我省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时也促使了本学科教师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此次高考过后,我深深地反思,虽然我们在发展与进步,但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其他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借助高考的契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呢?这是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2011年,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上,李冬梅老师作了题为《奉献 研究 创新 境界》的演讲,诠释了她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李冬梅老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30年,始终不求回报,抱着一颗奉献之心,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案例,研究教学,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后来我又看过这篇博文,我沉思,且试问自己: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也秉承过这样一些理念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否可从教学环节入手呢?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研究教材,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个任务

因面临5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本期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复习为主。所以,我依据教材,依据考纲,对每个知识点都布置几道作业,学生一开机,尤为感兴趣的是先看这节课的作业是什么,然后独自完成或合作完成。如,在复习《文本信息的加工》这节时,我布置以下作业:(1)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下载至自己的文件夹中;(2)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荷花或荷叶的图片并且将其下载;(3)将搜索到的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word中编辑与排版,字体、字号、字型及颜色不限,段落和行距不限。

这三个作业,从知识性来看,既让学生回顾了如何选择关键词,又复习了如何下载文本信息和图片信息,同时,还巩固了文本信息加工的方法。从任务要求来看,对于如何编排文档,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从学生完成任务过程来看,从搜索到下载到加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自主学习,又达到了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

二、研究学生,个别辅导,集体讲解,提高每生能力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普通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于重点班的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所以,在教学准备阶段,我先会分析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安排好机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可采用以强带弱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比较被动的学生,我则重点关注与个别辅导。在巡查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对于疑难问题,利用“电子教室”切屏集中讲解,力求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种的课堂教学内解决,不带问题、不带作业下课。

通过以上尝试,学生们更爱上信息技术课了,他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经历放在学习任务的完成上来,他们的信息技术获取能力、加工与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都有很大进步。李冬梅老师说过:“不论早与晚,重要的是从现在就开始研究;不论水平高低,重要的是只要真愿意,你就能研究。一旦走上了研究之路,你的水平就能不断提高。”笔者坚信,通过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创新,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一定能大幅提高,从而带动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7

一、兴趣引导是课堂的开始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兴趣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主题活动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兴趣引导是成功课堂的开始, 兴趣引导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 以恰当的兴趣进行引导, 可以把学生更快更准地引导到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

二、主题任务探究是课堂的主线

有了主题任务, 一节课才有了轴心, 课堂教学才有了目标和主线。有了主题任务, 才能以主题任务的形式去驱动学习者围绕主题轴心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 全组教师都认真研究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章节内容以及每章节中的核心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等, 并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为一节具有鲜明主题而又相对独立的主题任务探究课, 并进一步明确每一个主题任务探究的知识目标和操作技能形成目标, 学习媒体, 参与内容与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及主题任务探究活动的最终成果体现等。

在主题任务探究学习活动中, 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三维一体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带着饱满的学习激情参与到每一个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当中。例如, 在Flash动画制作入门时, 我以“蝴蝶在花草地中飞来飞去”的动画制作为主题任务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学习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等方式, 进行“先学后教”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去自主进行学习。

三、先学后教是课堂的原则

“先学后教”是全国名校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成功教学理念, 是让学生个体充分、自主参与到主体任务的探究过程当中的一种行之有效而且是高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先学后教”更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今年学年度开始, 笔者根据主题任务探究课的各项要求, 首先制订出每节探究课的主题任务提纲, 在每一节探究课兴趣引导后, 出示提纲要求, 让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有序的、有指导的“先学”过程;然后, 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体现, 如作业、课堂测试或其他作品等, 进行有效的评价或讲评, 理顺学生的知识体系或技能操作基本要领。每学期都有3到6节主题任务探究课成为学校高效课堂教学实验的成功典范。

四、协作互帮是课堂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信息技术课中广泛开展“协作互帮”的协作学习, 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更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在广泛的协作互帮的学习过程中, 每位成员都相对平等地参与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帮的精神, 对学生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协作互帮”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两个层次的含义。

1. 以4~6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的协作学习模式。

教师则根据每一个主题任务的探究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地参与协作学习活动当中, 各成员之间应给予相应的分工与协调, 充分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到小团体的学习快乐, 更体验到个体参与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特色与不容忽视的作用。

2. 以教师为指导, 以一个学习优秀者帮一个学习后进者的协作学习为学习方式。

这种“一帮一”的协作学习方式, 特别适合以先学后教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教学当中。教师作为一节课的主导者,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因素和学习环境因素以及学习媒介因素后, 给出主题任务探究的提纲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提纲要求, 以“一帮一”的协作学习组织方式进行自主先学, 并及时体现学习过程, 讨论或书面演绎思维过程等, 然后教师根据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归纳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五、当堂训练是课堂的基本要求

根据主题任务探究的基本要求, 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个体自主地参与到主体任务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所以借助网络平台或在实际班级课堂中, 以协作互帮的形式, 以占一节课50%以上的时间幅度, 安排学生进行围绕主题任务探究所展开的学习训练, 已经成为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了训练过程, 就有成果体现, 我们把每一次的操作成果, 或作品、或电子文档、或操作步骤动画, 通过网络平台都及时提交,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与评价, 以便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当堂训练的过程体验中。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又蕴涵着巨大能量, 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也带来了可续利用的终身资源, 将促进师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的教育也“不该只是颈部以上的教育”, 当“技术融于教育, 科学融于方法”之时, 相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亮点, 让我们为之努力践行!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突破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减负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篇8

一、更新农村学校教学管理观念

信息技术课应纳入常规教学管理, 即成为必修课。学校管理上要正规起来, 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 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 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就变得很难了。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 学校必须转变观念, 建立科学的学科观, 及时更新电脑室设备, 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的重视。

二、处理好农村学校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信息技术发展飞快, 新技术新应用更新更是迅速, 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 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在使用教材时, 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面面俱到, 因此应教会学生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

三、掌握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三大诀窍

1. 自学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 学生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 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 所以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相对于课本来说, 信息量更大, 角度更多, 知识更新更快, 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 在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和博客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整理的学习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 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

2. 动手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 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学中, 我比较重视激发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的兴趣, 我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电脑强大的功能———可以看VCD、听CD、玩游戏等, 这一切, 都可以使学生对电脑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有了这个心理的基础上, 我再提出新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 动手实践。

3. 应用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不应是作为一门专业来学, 而应是作为当前学习、交流的工具以及为适应将来的信息化社会生活打基础而学的。我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比较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来结合一些操作, 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曲线”这一工具时, 虽然是一个难点, 但我利用一句口诀“上下一条线, 左右扭一扭”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并且学生掌握得非常不错;在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 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班级板报、贺卡和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学习资料, 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函数教学初探 篇9

一、理解数学本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新颖的学习情境下, 学生通过运动控制台, 改变参数的值, 观察函数图像随参数的变动而变动的情况, 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 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 更能有效地掌握它, 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从而突破知识的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实际上, “数形结合”是数学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不善于数形结合, 这正是需要我们通过数学教学加以提高的。而信息技术很容易提供形象化的环境, 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思考问题,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解决问题。

四、建立变量的联系, 拓展函数应用的空间

借助信息技术, 将运算繁杂、作图困难、数据处理难度大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际问题引入教科书, 作为学习内容。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是函数应用的重要方面, 更是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基础。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变化现象, 它们的已知条件基本上是离散的数据, 很难根据已知理论直接建立函数模型。这就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通过函数拟合的方法获得函数模型, 并用所获得的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 传统教材中涉及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非常有限,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应用函数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 则使学生建立变量的联系成为可能, 方便了函数模型的应用。例如, 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I) P105页例6:

(1) 根据附表1中提供的数据, 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 使它能比较近似地反映这个地区未成男性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的函数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 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值的1.2倍为偏胖, 低于0.8倍为偏瘦, 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 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传统教学由于缺乏精确的作图工具, “粉笔+黑板”式的作图法往往会误导我们求解结果不完整, 甚至得出错解。如果在解决该题时运用计算机的拟合功能, 则获得的函数模型更精确。

解决这一问题, 先要收集已知数据, 并将其输入计算机 (见附图2) , 然后作出散点图 (见表1) 。

根据散点图, 在计算机中选择一个能大致反映该变化的函数模型, 如x·=bay这一函数模型来近似刻画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与身高x的函数关系。在这一过程中, 信息技术起到的作用是较方便地实现了数与形的转化, 为看似无规律的数据建立联系创造了条件, 使函数模型的选择这一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理性思维活动在散点图的揭示下成为可能。

接下来是求出这一函数模型。这是一个十分繁琐的运算, 可利用计算机便立即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 (见表2) , 并求出其解析式。

这样, 就为最后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铺平了道路。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上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简单、方便, 形象直观, 是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只要我们掌握好所学的函数模型, 利用信息技术, 就可以探索复杂现象的变化规律。

总之, 信息技术的使用, 使数学的本质得到了更好的凸现,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达成一种平衡, 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 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 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附:

摘要:由于高中数学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的增强, 加上学校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呈现方式, 教学理念上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以至于有很大比例的学生, 特别是高一新生在一次次失败中丧失了信心, 没了学好数学的自信。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环境的局限, 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具体的高一函数教学案例, 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学进行探讨。

浅议信息技术下的习作教学 篇10

关键词:整合资源,激发兴趣,丰富素材,创设语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恰恰是他们写作的薄弱环节。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 可以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 为学生开凿了一个能使其文思如泉涌的“泉眼”, 使之能有所思, 有所写。

一、开凿乐于表达的泉眼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以引发兴趣为切入口, 为学生创作思维提供理想的空间, 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小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 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心理学研究证明, 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 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 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利用电教媒体,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就会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 使之主动地参与学习。课伊始, 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美妙、和谐的音乐, 或出示有声有色的“学习伙伴”及相关提示, 让学生身心都受到艺术的熏陶。在此情此景中, 学生定会兴致勃勃地走进课件再现的生活场景, 进入角色, 深入体验, 这样很容易打通他们“似曾相识”的快速通道。即看即写, 即写即评, 生动丰富的话语自然如清泉般汩汩而来。

二、开凿重现素材的泉眼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 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从而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产生诉诸文字的欲望。多媒体直观、新颖、感染力强、可视性强, 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 可以跨越时空, 再现生活场景。如指导学生描写小狗时, 用课件对小狗的头、脸、身子、脚、尾巴分别放大显示。学生在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懂得了观察的顺序。接着分别展示小狗在吃食、追逐玩耍、睡觉等不同时候的动作及生活习性的动画或声像材料, 这些通过处理的声像资料可以增强信息的典型性, 弥补学生平时生活的局限, 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 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跟小狗嬉戏玩耍。鲜活的语言场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习作空间, 营造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 反复再现的声像信息又有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已有的知识和直接的感受交织、重组、编排进而发生质的变化, 并催生了倾诉的情感和语言, “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之炊”。这样的习作训练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将观察方法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上, 从而发现更多生动的写作素材,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三、开凿内化语言的泉眼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教育实践证明, 品读佳作、借鉴写作技法是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声像资料可以将美文佳作中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 刺激学生的视觉, 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有所感受, 有所体验。相比传统的课堂宣读, 这种整合了信息技术的佳作欣赏课, 既调动了学生欣赏的兴趣, 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存, 更激发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 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 有金灿灿的油菜花, 有盛开的梨花、桃花, 也有繁茂的野花 , 还有林间鸣唱的小鸟以及绿茵茵的草地等等, 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 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景的句子, 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 带着这样的感受品读课文, 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示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 让学生也来寻找春天, 发现春天, 欣赏春天。学生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 体验、感受着春天的美好, 与文中的语言文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然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来描摹春天的景象, 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四、开凿交流探讨的泉眼

评讲作文一贯被认为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评讲可以使学生知道其中的妙笔与不足, 但一读一评的沉闷方式已经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引入信息技术后,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播放、网络发表等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别人的佳作, 参与评改, 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 找出好词语、好句子品读欣赏。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细心发现文章可以加花添叶的地方, 或者不恰当的地方, 哪怕是用错了的标点符号, 然后指导朗读、品评修改后的文章。比如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后, 然后根据学生的描写, 依次放映相关的画面。学生边听同学的朗读边看画面, 在“图”文对照中认识到自己文中的不足。并引导学生坦然面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有分歧的地方还要进行讨论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学生修改后, 教师要以赏识的心态来评价学生的习作,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好, 好在哪里。还可以从学生的优秀作品中选两三篇上乘之作, 利用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一同阅读、赏析。这样既对全班做了一次针对性的指导, 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也动态地掌握了学生习作的情况。在赏析范文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享受了自己的习作果实, 同时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称赞, 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愉悦感, 写作热情就会得以保持和提高。

信息技术的运用, 给素质教育增添了双翼, 这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学习方式。但同时, 也不能弱化教师在学生习作训练中的指导、点拨作用。要让学生在人文的阳光中追求真知, 吐露真言, 就要以现实为依托, 借贤文之美,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好语言, 学生才会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

参考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教师要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方法掌握,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注重信息素质教育,强化信息能力教育。

一、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在几年前还生活在DOS时代,使用软盘来传送文件,现在已经进入VISTA时代,没有Internet是寸步难行。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这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好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2.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已有的CAI软件由于不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实际教学内容有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已有素材,然后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 ware、flash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注重教学教程

1.不要过于追求细节,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不必过于细化,不要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而是把它们留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

2.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3.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内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性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报。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访问因特网》一节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让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相应的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改革,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12

一、优化导入, 调动激情, 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 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 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 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例如我在教学鼠标使用练习中, 充分利用小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 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纸牌和接龙游戏, 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而且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画图一课时, 我先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幻灯片, 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 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 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 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 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 学生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直到下课, 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 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发展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不断创新, 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 使得经济持续增长。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这就要求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善于思考, 学会独立思考, 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不须面面俱到, 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 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 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 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 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 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 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 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灵活生动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 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 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会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三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 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 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 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 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 反复练习,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 多一些学习的兴趣,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上一篇:护理风险事件下一篇:膜分散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