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

2024-07-26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精选10篇)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 篇1

课改的春风唤醒大地, 全国各地掀起课改的浪潮, 促进了教与学中方法、方式的改进, 师生中教与学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然而, 新课程下的教学仍让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总是放不开。其实, 教学不论进行怎样的改革, 都离不开以下三个环节: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的成败, 就在于如何做好这三个环节的工作。作为走在课改前沿的数学课程, 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结合新课程, 深入切实做好课改工作, 显得意义无比的重大。

那么, 新形式下的数学课如何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呢?简单三句话:课前自学, 课堂导学, 课后深学。以下就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18.1勾股定理的教学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简单地去预习,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要求深入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呢?

1.做好思想动员, 让学生重视课前自学。强调自学不是简单的预习, 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深度和力度, 让他们慢慢养成深入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深化自学指导, 让他们深入进行课前自学。课前自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自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 第一是具体指导。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的具体内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出相应的自学问题, 进行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使学生自学的方向和目标更明确, 针对性更强, 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这一节课教学前的上一节课做如下指导: (1) 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过程, 体会其思想、方法; (2) 记忆理解勾股定理; (3) 总结体会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4) 学习探究1和2, 体会定理的运用方法、技巧。第二是总体要求:让学生在上课前要完成“课前三问”和“自编三题”。“课前三问”要问思想方法、问内容、问由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明白一节课的主题、学习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 并要求学生写在纸上或笔记本上。“自编三题”则是在学习课本例题的基础上, 完成课本练习, 进一步研究课本习题或学习材料, 编选基础题两道、提高题一道。要求学生根据新知识的要求进行编写, 尽量要有新意, 编出自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留于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中, 一些学生提的问题就很能体现他们学习的情况: (1) 课本中的证明方法你看得懂吗? (2) 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3) 如何更好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实践证明, 学生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 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学任务。这就是说, 在教师没有组织课堂学习之前, 学生们已经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实现了课前自主学习、自我掌握, 为课堂深学, 更好地导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导学

课前自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可能基于表层和字面的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关键和实质, 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完善自己的思想, 提高交流合作能力。课堂导学就是教师在了解了学生课前自学的情况下。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解决, 同时针对情况进行强化训练, 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技能巩固和能力得到提高的目的。

首先在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揭开教学的序幕, 课始就提问部分学生的“三问”情况, 让学生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四个同学一组, 组内先尝试解决, 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学生们往往在相互提醒和补充过程中完善对知识、技能的认识, 互相提醒明确一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自编“三题”的交流, 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弥补不同的想法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后, 根据学生自学的掌握情况, 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 需要提升的几个问题, 一是掌握思想方法。对定理证明思想方法的掌握, 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 而课本的证明方法中的图形较抽象, 较难理解, 此时可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体会图形的变化过程, 同时指导点明证明的思想方法:图形变化但面积不变。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证明的思想方法, 可补充一种方法:共同学习探究美国第20任总统茄菲尔德的证明方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80页) , 而这种方法是利用同一图形面积的不同求法达到目的, 它与前一种方法有区别又有联系, 但简单明了;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 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图形法证明问题的意义。二是延伸加宽。主要可选取学生“课前三问”和“自编三题”中比较典型的题目共同探索, 学生自编的题目, 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行全班集体研讨, 让出题的学生有自豪感, 其他学生有羡慕感,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这一节课, 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探究2, 通过计算, 梯子的A点再下滑0.5米, 则B点外滑的距离还是一样吗?

很多学生凭感觉好像点A下滑多少则点B就外滑多少, 而经过科学、准确的计算探究, 发现:不但A点下滑0.5米, B点外滑不是0.5米, 而且A点再下滑0.5米, B点外滑还不是0.5, 并且外滑的距离与第一次外滑的距离也不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不但让学生认识到解题不能凭感觉, 感觉只能引导我们去确定解题的思路, 而真正的解题过程要有理论依据;也认识到要善于质疑, 善于提问, 从而改变了学生学习习惯和态度,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拓展提高。本节课中学生会主动运用定理来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 除了组织学习探究1、探究2外还补充一个题目进行探究:如图, AB=3, CD=8, AB∥CD, ∠DBC=90°, BD=BC, 求AD的长。此题的解法之一:

如图, 过A作AE⊥CD, 过B作BF⊥CD, 利用Rt△ADE就能把AD的长度求出来, 这种方法是通过主动构造Rt△, 利用勾股定理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是一题综合性的题目,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运用和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却不知从何下手, 那是因为大部分学生还不会主动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题目的教学, 学生主动运用、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深学

经过“课前自学”、“课堂导学”, 学生的学习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所学的知识要点、技能技巧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和提高, 但还有点乱和不很熟练, 因此课后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固和拓展是必要的。

那么, 怎样做好引导好学生的课后深学呢?

首先, 要做好课后深学的指导和提出要求, 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反思和交流。经过课堂导学教师已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提出具体的总体要求。如:1.回顾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技能要点;2.总结、对比、反思课前自学和课堂学习过程, 体会自己自学的不足之处和需改进的地方, 思考今后自学应该如何进行。3.自己还存在哪些疑惑?要求他们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好, 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互评互学, 或在课后找老师交流。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对各个层次的学生作出不同的指导要求。

其次, 处理好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 其针对性是很强的,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 其关键在于精选作业题。如何精选呢?我的做法是:基础题、中档题、提高题按5:3:2的要求设计, 这些题目来自于习题, 更主要来源于教师从课外精选, 选题时要针对学生情况来选, 切实加强针对性。如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如下:1. 完成课本P78~79第3~5题 (基础题) ;2.完成P78第7、10题 (中档题) ;3.完成补充 题 :如图 , 在△ABC中, AB=13, BC=14, AC=15, 求△ABC的面积。

此题看似简单, 却暗藏技巧, 首先, 大部分能很快确定要作出△ABC的高, 构造Rt△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出现了直角三角形以后要用方程思想, 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 考查了学生方程思想的运用, 但列出的方程却是没学过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大部分学生就做不下去了, 但有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生就会利用整体思想和消元思想, 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技能, 从而很快地解决了问题。学生作业完成后又如何处理呢? 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 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和部分中档题, 中等学生则要求完成所有基础题和中档题, 优等生要求他们还要完成提高题, 不会做的可以不做, 但要回答三个问题:1. 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题目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目序号;2. 记下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目序号, 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3.本次作业你用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三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总结, 提高了学生作业的作用和效果。对于老师而言, 既要切实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所以在批改作业前, 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 先做到对学生心中有数, 然后针对情况选题点评, 大部分则可略评, 发回去后还要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互改, 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 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教学的过程很简单, 其实就这么“三板斧”, 如何操作好这“三板斧”是关键。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同时, 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反思、加强交流, 摆正、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与学生的关系, 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定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 篇2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验小学马彦昭

【中图分类号】G34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34-01

我在初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总会在下面叽叽喳喳,交头接耳,而且感觉比较嘈杂。有些同学是在讨论问题,而有些则在混水摸鱼说些无关的话。对于这样的场面,我开始感觉束手无策。到底该如何掌握,以致教学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在感慨为何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如此难教的同时,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观察总结我发现课堂纪律的杂乱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两点:教与学。教师教学热情高,掌握好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一贯做法。问题症结找到了,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从兴趣入手。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摆脱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玩的内容。如学生在进行鼠标练习时,教师可提供一些适于各种鼠标操作的益智游戏,让学生来玩,再如让学生进行上网操作时,教师多提供一些适应学生的网站,让学生在网上自由邀游。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即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尊重、鼓励和支持,这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必要前提。机房的布置要具有儿童气息,具有信息时代的气息,就连计算机的布局也改传统的“秧田式”为小组式,便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进入机房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完全是一种我想玩、我要玩的心理状态。在玩的过程中感到自由和安全,学生才能充分体验探索的乐趣,才能不断激发探索的欲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用一下几种方法。

1、兴趣激励法,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深厚的兴趣。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式真正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word 时,教师可先出示自制的较好的一份小报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份小报在计算机中制作出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教师再去讲解word 的使用方法,学生都愿意学。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知识动力。

2、打比方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述计算机工作过程时,可将计算机比作人的大脑。人脑中的.信息由眼、耳等感官输入,相当于电脑的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人脑能记忆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相当于电脑的主机。人脑中的信息要由口、笔输出,相当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较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3、使用类推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画图时要讲解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圆角矩形、圆或椭圆的方法。教师只需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然后布置一个画由长方形、圆及圆角矩形等组成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运用类推法来完成。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用扩展法,就是在教学智能拼音输入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单字全拼输入。如要输入“中”,则键入“zhong”,并进行选择。训练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词组全拼输入法的训练。如要输入“中国”,则键入“zhongguo”。由于重复率降低,使学生的输入速度有所提高。再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前全拼后声母”输入法的训练。如刚才的“中国”,只需键入“zhongg”就可以了。当然,“前声母后全拼”输入也可以。这样既减少了击键次数又降低了重复率,可以大大提高输入速度。如此逐步扩展教学,使学生感到输入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越来越轻松,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5、使用竞赛法,就是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中英文输入赛、排版比赛、计算机画图赛等,并及时奖励。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6、使用游戏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又如学生刚开始练习鼠标操作时,显得极为笨拙,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包括单击、双击、拖曳和右击)之后,就让学生玩起了“纸牌”游戏,在翻牌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位置时,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得到了练习,更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7、相关学科知识激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或几何画板等来激发学生。又如可用Windows98 中的“画图”,结合美术课内容开展“电脑画图”的比赛活动;用Excel 做物理中“平抛运动”的实验数据分析,并用WPS 写成实验报告;用网上BBS 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初中生物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3

【关键词】生物学;新课标;生物科学;新教材;生物多样性

作为一门以实验以及实例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无疑具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因此,想要学好这样的学科,运用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的教与学必须化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让学生在不停地实践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明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教学的施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现在,新课改之下,相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所拥有的教学理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呆滞而死板,尤其是对于实践性以及科学严谨性要求都比较高的生物学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不但会达到不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中,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主要就承担一个引导以及解惑的角色。在课堂上,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自主探究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改的催动下,传统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摆脱传统而落后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努力学习现代先进科学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实践、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及自己提高,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自己,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才能够彻底地融入到新课改的新的教学理念之中,才能够引导和带领着学生进行更好更高效的学习。

二、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的教与学

1.教师的教学

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生物学有了足够的兴趣之后,才能够有效地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对生物学来说,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以及实验的实践中来,之后通过让学生们之间相互激励和合作来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够事半功倍。

比如,在学习植物,讲述花的结构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就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内容跟学生解释一遍就行了,有的教师可能会拿花的标本来让学生们研究一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填鸭式地讲述一遍就完事,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算是结束了本段知识的学习,可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高吗,很明显不会。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方式:在讲述该段知识点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作业,让学生们先通过预习,自己了解一下该段知识的大概内容,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到外界观察各种花的结构,把每一组所发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记录下来,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花采集回来当作样本。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之间进行探讨和比较,交流自己的所得,指出彼此的可取之处以及错误之处。最后,在学生们探讨完毕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最后的总结做出一个点评以及指导,同时解答学生们的疑惑,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

以往的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完成作业,被动地进行预习,而在新课改之后,提倡的却是以学生为主动,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学生的学习,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们可以在自由而又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式学习。而教师,则由以往的课堂主体转为辅导的存在,当然,这也不是说教师就失去了他的作用。相反,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下,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了。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讨论的情境,为同学们设计应用试验,同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着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毕竟,初中生的自制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以及辅助,很有可能就偏离了学习的主要宗旨,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更加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除了已经提到的合作式学习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之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从网络上获取可以应用的资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其他人进行探讨和交流,扩大自己的眼界。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现在生物学已经列在了主要学科之中,对生物学的教学以及学习更是不能够轻视的。因此,在新课改施行之后,作为生物学启蒙教育的初中教师而言,必须尽快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新的教学理念之中,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汤江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J].素质教育,2012(6)

浅议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4

一、平等对话

1.给学生机会。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通过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三、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四、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

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地付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 篇5

北京市华严里中学凌子春

一、教师要善假于物

这个小标题出自荀子的《劝学》,意思是说:学习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教育的信息化已席卷全球。掌握多媒体教学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对学生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这样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足以帮助我们把一个颠倒了的课堂颠倒过来。这无疑是一场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欢迎它。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境,我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妙语迭出,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又比如我校薛梅老师在教<<胡同文化>>一课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工具,使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她的思路是:首先带领学生去游览北京胡同、四合院,用照相机照下来,亲身去感受内蕴深厚的北京胡同文化,回来后,做好了下列课件:课文的配乐朗诵录像,介绍北京胡同历史、特点的POWERPOINT,学生拍的相片扫描到电脑中,和老师从网上或图书资料中查到的相关相片做成动画演示。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如果时间、精力、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尽量多地去做这种课件,但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偶尔为之尚可。所以我们要提倡资源共享,把每个人做好的东西放到网上去,相互利用各自的教学心血结晶。还有一个问题,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方面,说到底还是在“教”字上狠下功夫,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很可能变“人灌”为“电灌”,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的。有的老师上课为了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点,使出浑身解数,一个接一个使用多媒体,没有加以科学的安排和整理,用时髦词语说,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后一问,也是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用,毕竟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是任何一个课件、任何一个多媒体工具都无法取代的。他们没弄明白:多媒体不管怎么发达,相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全部,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二、学生要当家作主

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和通过反馈检测不断调控我们的教学使之逐步优化,这是我们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但再好的技术也得要人去掌握、去驾驭的,只有“人”才是技术的灵魂,离开了“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特别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的嘴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操作起来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上文提到的《胡同文化》一例。二是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条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课例: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或半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产生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电子表格(如EXCEL)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记录的影子和其他季节记录的影子有什么区别,用E-MAIL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综合在一起,每当需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时才开始培训,等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掌握了他所需要的技术。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课例,但仔细思考,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作为一门课程,“影子的故事”并不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进行教学,而是在综合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去研究自己、研究身边的人与物。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互联网进入中小学课堂,引起了诸多反响DD“网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网络便利了学习者的交流,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网络信息的查询无端地浪费了学习时间”、“网络太开放了,对青少年简直是放纵与毒害”………,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在二十一世纪,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资源型学习方式。资源型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有别于班级学习。学生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资源型学习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学习资源可以是印刷媒体,也可以是非印刷媒体;可以是书籍、文章、视听材料,也可以是资讯数据库及其他网络信息,网络作为资源工具,在资源型学习方式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以其海量信息成为人们现时代主要的知识来源之一。我们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网络,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写小论文,然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过来;或者开辟聊天室,进行网上教与学的交流;或者做成课件,搞远程教学。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能发现利用不善所带来的弊端:比如说学生养成了惰性,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论文,纯粹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根本都没有阅读,跟别说思考研究了;还有,网络传播的便捷固然方便了学习者获取信息,但是当信息的数量超越了一定的限度以后,有用的信息往往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一位智者说:我们在汪洋的岸边感到十分口渴,因为不知道哪一滴水是我需要的。有用信息的湮没,反而阻碍了人们有效运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这意味着可供有效运用的网络教育信息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

一所学校的热心教师将网络上的信息分门别类、细细地整理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学习者使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学习者的发展引起了这位老师的反思:这样细致的归类是否剥夺了学习者信息素养发展的空间?因为信息素养所包括的能力有:

△知道何时需要信息;

△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评价信息;

△组织信息;

△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分细致的信息精加工,几乎剥夺了学习者有效发展寻找信息、评价选择信息能力的余地。一切都为你准备好了,只需点击、无须努力。这样做将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解决诸如:“网络能否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网络又如何改变现在被动的学习方式?”我准备做这么一个尝试:专门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而设计一个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网站。这个网站的学习活动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网站中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各自的观点,持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网络、报刊和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并合作完成电子作业或小论文,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最后总结各自的学习活动以便提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角色,适时地指出正确的方向。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协作作业---展示反思。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核心,围绕着人的发展有两个直接的因素----教育的信息资源和能动的教师,而构成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实现的,两个世界的结合部就是这个网站。

当代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教学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的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的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地随便搬到课堂中去,而必须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中心转移;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资源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才能不断接近规律,从而保证探索实践的有效性。

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教与学 篇6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14—01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发展信息素养的教法

1.环境教学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学校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必备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室,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给学生充足的上机练习时间是环境教学的首要条件。又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可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创新教学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老师只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一下,具体的操作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整合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二、发展信息素养的学法

1.自主学习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实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如此。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反复探究。怎样才能使学生参与并乐于自主学习呢?首先,要巧设问题,激发兴趣,促进思考。其次,创设条件,鼓励探索,指导学法。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然也要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最后,主动参与应该是全过程的参与,即参与思考、设计、实践、谈论与创新、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评价。

2.合作交流学习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方法

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越来越成为当代人一种重要的基本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交流、团结协作还是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训练信息技能的主要方法。在许多地方每个孩子上课还不能拥有一台电脑,但提供了团结合作的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模式。同样,学习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根据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或展开小组竞赛,发挥组内合作优势形成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检查的学习氛围。

3.边学边用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 篇7

关键词:中学政治,探索,实践,积累经验

一、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怎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普遍较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曾经很悲观的认为上课是在对牛弹琴,一直是疲于应付。一段时期下来,觉得自己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必须转变观念,正视困难。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试图把自己融入学生,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用适当的方式去关注他们,爱护他们。当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时,他们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沟通,甚至愿意把内心真实想法告诉你。我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也逐渐的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慢慢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我所任课的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每个班级都有六十多个学生,普遍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管理有一定困难。初学新课时我尝试着与他们在课堂上交流探讨,但成效甚微,课堂时间大多浪费。渐渐的发现,他们既希望老师的关注,又对学习缺乏信心。于是我决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我尽量不设限,既依据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设定一个主题,鼓励大家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各抒己见。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互动效果越来越好。以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一个知识点为案例,展示其中的几个互动情节,与大家分享。

多媒体导入:电视剧《与百万富翁同行》几幅图片。

教师:这部电视剧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有看过的吗?

学生A:我看过,剧中的主人公卖海蜇起家,后又炒股暴富,再后来落魄街头!反映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教师:纵观这一段历史,人们总结了几句话:80年代人们下海,成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90年代人们炒股,一夜暴富;2000年竞相投资房地产,成了今天的亿万富豪。请大家利用市场经济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同学B:我爸爸就是那时下海的,开始摆地摊卖水果,后来又开公司卖服装;再后来就去做进出口服装的生意了。

教师:80年代之前为什么没有下海之说?

学生B:那时政策还不允许吧。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筹安排经济资源。

教师: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变了。今天你要是再去摆地摊,还会变身CEO吗?(众笑)

学生B:不会吧,竞争这么激烈,摆地摊只是迫于生计了。

教师:激烈的竞争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C: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充分的竞争才会优化资源配置。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学生D:我查过资料,1992年国家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后来又建立了股票市场,再后来就全民炒股了。

教师:目前股市低迷,房价虚高,老百姓望房兴叹、望股生畏。这种现象反映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呢?

众学生:市场调节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教师:很好。但是这种现象会长久吗?如果会,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说明了什么在发挥作用?

学生A:不会。说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在起作用。没有只长不落的价格,股市也不会一熊到底的。(众笑)

教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在其中摸爬滚打的人们也日渐成熟。党的18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见我们正处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机遇期,要有市场投资意识。那么,假如你手中有一笔足够的资金,下一个10年,你将选择怎样投资呢?

同学D:我们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多家老年公寓。老人多多,商机无限呀!

同学G:据说未来10年,电子商务很火,我爸爸正在往电子商务方面投资呢,说让我毕业后去打理。

同学H:那你可要好好经营奥,到时我们谁找不到工作了可以去你那里啊!(众笑)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很热闹,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讨论中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已经初步树立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投资理财意识等市场经济意识。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经验理清问题

在与学生沟通共享、合作学习中,身为教师的我,也从中受益匪浅,看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也许作为普通学生的他们,思考和认识的深度有限,但是能够引导他们从国情角度初步认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已经比单纯死记课本要更有意义了。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不足去发现,比如课堂管理方面,越是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越是容易使一些教师在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新老师刚刚上任的时候更容易如此,致使教师们困惑不已,这其中有老师自身的因素,但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们对学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也不能忽视;再比如教材观点和现实的对接,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尤其是政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困惑,老师难讲、不敢讲,就需要教师有科学的教育观,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正确对待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最后,还要注意平时教学中的知识反馈形式和高考考核的试题模式应该更好的衔接起来。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的教与学 篇8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可以使学科教学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在有限的时间内,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尤为重要的是, 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 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现在,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在教学《桥之美》这篇课文时, 我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 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桥之美》是著名作家、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学小品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美学常识, 得到美的熏陶。编者将本文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 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 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 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本文清新婉约, 行文典雅, 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要理解这些内容, 对初中生来说有较大难度, 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视频资料,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本课“教”的亮点。

因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不尽的桥”, 两个文本互相关联, 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 可跳出课堂的限制, 增大基础知识量。我把这两个文本设计成网络主题探究课, 让学生学习桥的综合性知识。课前我将学生分组分任务, 请他们自主设计主题, 主动承担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探究问题, 课堂上则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一起学习、讨论课文, 汇报自己研究的成果。网络技术把课文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转化为海量、直观、生动的信息资源, 学生在展示课上又把这些资源组合成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加工、重构知识, 有了一个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和平台。学生不但在分组搜集资源、探究任务时利用讨论碰撞智慧、优化思维, 在展示课上也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实现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通过人机对话,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在三个课时的完整学习中, 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资源, 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 极其便利地把单调、抽象的教学环境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学生由被动、抵制的情感转化成好奇、主动的学习情感, 甚至生成超越他人、达到目标的学习欲望。

二.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语文教学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乃大势所趋。它紧跟时代脚步, 紧扣时代脉搏, 充满活力, 颇受学生欢迎,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明湖居听书》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转换思维的有效手段。《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 写的是主人公老残在济南听艺人白妞说大鼓书的一段。梨花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种, 它道具简单, 说唱结合, 感染力十足, 正是这篇文章让它名传四方。作者通过精彩的工笔描绘, 出神入化地写出了白妞说书的声乐形象, 把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演出传录下来。

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描摹声音的方法。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和特色语段揣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先加工文本, 我将加工过的文本发给学生自学。经过加工的文本突出了学习重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 听觉效果转换成视觉效果的过程还是不太容易, 信息技术再一次将难题化解。学生自己动手, 网上收集大鼓书的音频、视频资料, 前人描摹声音的妙句, 美妙的现代音乐作品等建立班级共享资源平台,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由地查阅。这些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这节课, 学生是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揣摩出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节课, 信息媒体成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教师教学的环境变成了“资源+平台”。我设计了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策略, 驱动学生挖掘学习的核心问题,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改变了被动听的局面, 在读和练的环节中表现出浓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直观形象的媒体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学习方向, 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 还可以从媒体中学习。良好的媒体环境,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在知的环节中表现出浓郁的探究精神,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特色语段揣摩中表现出有效组合和互动, 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学生搜集、处理资料时, 能体验语文的乐趣;收集的资料能激起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动机和兴趣则象投入湖心的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千层浪。

当然,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 不能认为我把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发布出去了就万事大吉。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 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 意见难以统一时, 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被媒体吸引, 学习目的偏移时, 教师要及时把舵;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 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只要教师牢牢立足文本, 用好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初中语文的“教”与“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教与学 篇9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改变一开始就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设置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上“计算机硬件”一课时, 以前在上课时就是让同学们看书上的图片, 学生们都不感兴趣。所以我想到是否可采用实物创设情境?由于学校有部分淘汰的计算机, 我就整理了几个主机箱,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一个主机箱, 让他们通过课本去了解主机箱内部究竟有些什么硬件?平时说的“计算机心脏”究竟在哪里?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查看主机箱内部构成, 里面的硬件可以随拆随取, 这比看图片、PPT、视频更直接, 同学们有了直观的感受, 再加上老师的讲解, 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了。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基本要求在于将所需传授的知识融于课堂任务中, 第一步发现并指出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 第三步总结经验、汲取知识。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 实现探究式教学。这是我们课改以来较常采用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如果任务设计得有效, 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 进而获得知识, 完成教学目标。如在进行Excel教学时, 课本上以动物的体重、奔跑速度等进行计算, 这些离同学们的生活有些远, 大家没有亲身体会,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 他们最希望知道的就是考试成绩是多少, 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情况。所以在进行教学和给学生布置练习时, 引入了考试“成绩表”作为任务驱动, 设置输入数据、美化表格、计算、排序、筛选等操作任务, 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任务, 通过老师的引领、自已实际操作来学习新的知识。最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张成绩表的数据整理, 看到自已的成果, 他们笑称:以后都能当好老师们的“小助手”了!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想、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三、分层教学逐步提高

课堂上经常出现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学生经常接触电脑, 一些简单操作, 没等老师讲完, 他就会了, 然后开始玩;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 听老师讲课很吃力, 自己练习要么无从下手, 要么反应慢, 动手能力弱。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 还有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和态度等不同, 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了有的学生玩得高兴, 有的学生做得辛苦。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仅有的45分钟, 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计算机的交互性学习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机会, 完成教学以后,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分层作业, 能力强的学生完成难度高一些的作业, 能力弱的学生完成一些基础的、较易完成的作业, 就可以大大的改善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散乱”现象。在进行Flash教学第1、2课时, 由于同学们的绘画基础不一样, 有的同学能非常到位地利用软件画出逼真的图像, 但有的同学却怎样努力都无法画出来, 或者画得不好, 以致于一堂课都在画, 而没有完成动画的制作。而Flash动画主要是掌握让元件动起来的方法, 所以, 在设计学生课堂练习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 将练习分成几个部分, 要求学生分步进行, 然后按完成部分的多少进行评分, 最基本的就是使一些形状能够按要求动起来, 提高一些的就要有具体的图像, 然后能让图像运动起来, 这样,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反馈积极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判定。课堂教学评价应有全面的评价内容体系, 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生的自学、创新、写作能力, 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除了教师评价外,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网络投票评价等, 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33-01

高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的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你讲我听,你做我看”的情况,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不多,往往是按着教师的数学思维模式进行学习,所做的练习题也都是仿照着书本和老师所讲的例子来进行练习的。老师也是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老师的做题方法和分析思路,没有给学生独立去认识数学的过程,这样的话难以给学生空间来发挥想象力,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只是机械的在听,在做题,没有将个人数学思维的发展作为主体。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只能跟随老师的课堂进行学习,离开教室后不能独立的来进行实践和创新。

1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1.1 教师授课时态度应积极

在上学期间,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就是授课教师,教师的情绪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课题的学习氛围,也会改变每个学生的心情和学习效率。如果某个老师因为个人生活中的问题而情绪不高,对待教学的态度也是消极怠慢,那么学生会明显地感到课堂气氛的压抑,而转而猜测老师今天是怎么了,甚至是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阻碍了对知识的吸收。而当老师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授课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的踊跃发言。

1.2 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对每个学生的情感关注。高中时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老师和学校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不要对他们过于严厉和放纵,要通过耐心的引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来指导他们度过躁动和不安阶段,让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充满着自信和阳光,这对他们以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全面的心灵沟通使一些不积极学习的人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由厌学的情绪转化为愿学的乐趣,从而也可以改掉数学课堂上一些学生走神儿、睡觉的现象。

2 积极探索和灵活创新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新课标》中要求高中数学教材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化过程。数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教学中是有教案有模式的,但是同时数学是几千年来发展起来的知识沉淀,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魅力,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传递知识。因此,在实际授课中要时时关注学生对每一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2.1 課堂教学要理论结合实践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到:“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迹,日用之繁,数学无所不用,无处不在”,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不要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一方面这样可能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另一方面会限制学生思维的扩散,失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教师从中扮演引路者的角色,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探索延伸和解决困难的过程,切身体会数学的魅力。

2.2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中国有着几千年璀璨的文明,其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我们的数学界拥有众多的优秀人才。数学素养是一个人在数学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数学界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适当了解数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相推动关系,认识到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价值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授课时也不要仅仅的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可以结合相关知识,适当介绍一些对数学及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结语

近年来,我国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方向的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地不断改革下,才能使新课改的目的得以彻底的实现,才能全面推动新课改下数学教育事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建中,陶丽萍,张丽敏.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青年教师,2008(9):20-24.

[2]孙奇志.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6):104.

[3]高湘江.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2007(2下):74-75.

上一篇:住院病历下一篇: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