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2024-07-26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共12篇)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1

摘要:在数学的课堂上, 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 注视学生的方方面面, 注入五彩缤纷的生活化教学, 让数学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真真切切地存在于生活之中,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要求,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 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 让学生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 教学长方形面积时, 可以这样设计:假期里我们教室地面要铺方砖, 小组研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经过大家讨论, 达成共识: (1) 测量教室的长、宽; (2) 计算教室的面积; (3) 选择需用方砖的大小; (4) 计算大约需要多少块方砖?有的学生还可能考虑到方砖的运费和工人铺地面的劳务费等。再如, 在教学小数加减计算时, 可让学生拿来购物小票、电费收据、电话费收据等, 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 弄懂每个小数的意义、来源, 进而进行计算。这样联系实际训练, 学生摸得着, 看得见, 理解透彻, 记忆深刻, 既学会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实现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要比较1/5与1/8的大小, 初学时学生难以理解, 画图是一种方法, 还可以让学生这样想:要分吃一个苹果, 你只能吃得一块, 你是喜欢5个人吃, 还是喜欢8个人吃?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喜欢5个人吃, 因为5个人吃分得的那块大, 从而比较出1/5大于1/8。这样, 学生真正悟出了当分子相同时, 分母越大, 分数越小。这样教学, 抽象的思维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又如, 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 可以拿几幅挂历出来, 让每个学生找一找, 一年有多少月, 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吗?哪几月是31天?哪几月是30天?每年的二月是一样吗?如此切身动手操作和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 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 标上“一只书包31元, 一只文具盒8元7角, 一块橡皮5角, 一支铅笔1角, 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让同桌位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 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 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 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 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 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今年几岁了?身高是多少?身体有多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 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 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说说周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经常这样做, 让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

总之,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摘《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

[2]数学与哲学.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2

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一、课程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实施纲要(草案)》指出:“小学阶段尤其要注意以学生熟悉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其步入信息科技的殿堂,避免抽象的概念陈述和脱离实践的命令罗列。”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信息技术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教学也做到生活化。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感性知识以及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以“点”及“面”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和信息技术学习建立联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信息技术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二、发掘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主题和任务

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时,我们可以选择爱心传递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四川的小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我们何乐而不为。

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选择应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那么怎样的“任务”才是真实的呢?具体地说,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包括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教学中,对教材经过一些处理和再加工,设置了一些生活化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请柬,目睹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比较中学生的欲望高涨,“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或请柬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让任务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中去,或许他们的语文、数学并不一定学的很好,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是平等的,也许因此而使他跨出了自信的第一步。

三、导入、学习过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1.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生活化”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共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有三种模式,即学生周围环境导入,社会热点导入和生活需求导入。

学生周围环境导入就是以学生生活、学习的真实生活,如: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周围的景物,运动场上玩耍的情景等进行导入。如在教学演示文稿----《学校介绍》的制作时,以介绍学校来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口头介绍学校,“你对学校知多少?”,学生相互补充,气氛热烈。然后老师通过“现在就让我们的介绍更加精彩!”引入到运用Powerpiont来制作介绍学校的多媒体。

社会热点导入就是以近期社会所流行的最热门的话题进行导入。2008奥运会是当前民众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奥运福娃更是深入人心。在画图单元的教学时,我上了一堂《奥运邮票设计》的综合练习课,把奥运吉祥物“福娃”、奥运会标等图片作为邮面图案,在课上学生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利用了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方法及一些工具的设计了邮票齿孔,既达到了对技能的有效复习与巩固,加深了对奥运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合理运用的能力。

生活需求导入就是以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导入。一次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学生正为此而犯愁,在教学WORD小报制作时,我就以此为导入:

师: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同学们都准备得怎么样了?

生1:嗯,我还在想呢。

生2:还没呢,我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

生3:制作手抄报好难。

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制作小报的技巧呢? 生(齐):想。

师:那今天我们就先在电脑中制作一份小报,希望对大家制作手抄报有所帮助。

利用学生面对问题而迫切需要帮助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导入,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在听授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2.学习过程生活化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基本都是在电脑中显示、制作、完成,因此带有一定虚拟性,学生有时感觉整个过程遥不可及。在教学过程中,既有专业的名词,又有专业的操作步骤名称,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信息技术的各部分内容都是以生活应用为根本,投射到电脑应用中而形成的。各个软件的使用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基本是相对应的。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信息技术课的例举要生活化,其实,信息技术的很多名词术语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很多术语也随着电脑的普及逐步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通过这些原型的举例,然后进行迁移,就能让学生明白术语的真实意义和操作效果。

我在上《文件的复制与剪切》一课时,学生通常不能清楚这两个命令的区别和共同处,后来根据城市学生普遍见到过复印机工作情况这一事实,在学生自学课程的基础上,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先拿文件一,直接给同学甲,这时老师手中没有了,这叫剪切,放到同学手里的过程叫粘贴,再拿文件二,放到复印机里复印一下,把复印件给同学乙,这时老师和同学手里都有文件二,这叫复制,放到同学手里的过程叫粘贴。然后请同学根据这两个过程找出共同处与区别,既让学生明白了复制与剪切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对这两个命令的区别与共同处有了真观的感受。

第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没有实践就学不好信息技术,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会体会到每个步骤的细节。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也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从而避免脱离思考的机械操作与缺乏探究的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

第三,教学活动主题设定也要做到生活化。信息技术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不能为了学技术而学习,现在我们常常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整合成活动主题进行教学,但在进行主题设定时,我们也要做到生活化,不能只照顾到学习实际,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讨论确定合适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要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更自主的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这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过程,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学们会感到新颖、亲切,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效率。

3.作业设计与实施生活化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利用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与反馈。在练习的设计上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应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题目,把课本中提供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的、毫无现实意义的练习题转变为生动的、学生较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例如,在介绍《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节时,正好马上要“十一”长假了,许多学生家庭都有出去旅游的计划,因此,在学生练习这一环节,我放弃了书本上要求学生利用“百度”网站查找“网络安全”相关信息的实践练习题,而是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查找自己“十一”长假将要出行或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一些景点介绍、门票价格、当地的土特产、网友分享的旅游攻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事先做好相关准备。由于搜索的信息正是学生所急需的,所以大家表现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四、评价措施生活化

信息技术看似离学生生活很远,其实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已越来起紧密。而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基础服务。因此教学评价生活化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尽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考察学生学习的情况,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如:在教学《用画图软件画图》时,让学生给父母、老师绘制一幅生日卡,节日卡,写上

一、两句祝福的话,再送给自己的老师、父母。在教学电子邮件的发送时,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信纸,写上自己的祝福,给父母、同学或老师发一封电子邮件,既检测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水平,考察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有关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从而避免学生对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进行机械记忆,杜绝通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结合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讲“线段”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造,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从而使费用最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的设计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学,有意识地用,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情景创设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可这样设计,(1)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2)有一位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镜子掉在地上,打成了碎片,其中有一块碎片带着大半个边缘。老奶奶想重新买一个同样的镜子,你能帮她由这块碎片重新画出个这个镜子的圆形吗?这样课堂内容就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鲜活的呈现出来。然后引发学生探究画出镜子的圆形的方法,即已知圆弧的一部分如何确定圆心和圆的半径。最后利用圆周角的推广,在一个圆上90度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从而以这个碎片的边缘的三点为顶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斜边就是直径,找出了直径,就找出了圆心和半径,然后再问同学“如果随便拿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你还有别的方法确定圆的半径和圆心吗?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这种用学生生活经历呈现数学内容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数学的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高度上,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应用”时,可设计这样的一道例题:“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按每吨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1)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缴水费多少元?(2)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缴水费多少元?(3)陈老师六月份用了X吨水,应缴水费Y元,试写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这就涉及到日常生活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此问题,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跟现实生活相互结合,解开了学生在客观现实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从而通过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4

初中数学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 众所周知, 初中数学较为单调和枯燥,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将数学学好, 数学与英语一样也要看个人天赋, 但是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天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探讨问题。通过生活, 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出来, 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灵动性,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途, 渐渐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与生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理解也处在懵懂阶段, 数学与生活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计算, 计算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体现。如果离开了数学, 我们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无法理解, 生活中最简单的小事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不仅是简单的数与式的计算, 其中还包括了推理、判断、分析、估算、绘制、统计等多个方面。生活中设计方案时, 要考虑到公交线路、资金、人员等知识的运用, 仅仅是简单的设计方案就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深刻的了解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 而数学又融合了生活。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这就体现了初中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 初中数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 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据难题, 可以运用数学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及计算, 它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 也直接提高了我们的推理能力、绘图能力、判断能力、抽象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数学也是一种文化, 数学的内容、方法、语言以及思想是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数学也是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可以运用数学实现我们的目的,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通过数学可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创新和发展, 优化我们的实践, 让实践更加理性。可以看出,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生活可以促进数学的发展, 而数学又可以引导我们的实践。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生活实践带入生活,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认识观念, 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可以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创新, 研究更多的实际解决方案,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与生活的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第一,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会出现大量的举例说明, 教师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际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在数学例题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例题, 通过实践经验, 让学生能充分了解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贴近生活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可以真切的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 学生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数学中的难题, 将数学引入生活化的练习, 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实际解决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一点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 数学课堂一般过于呆板枯燥,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案例,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发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使数学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使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

三结束语

生活体现数学, 数学融入生活, 两者是一个整体, 且不能分离开来。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课堂转变成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课堂, 引导学生把生活看成数学的课堂。

摘要:初中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千万不能将数学与生活区分开, 要在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敏良.浅谈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学园 (教育科研) , 2013 (11)

[2]姚永涛.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关系[J].神州, 2013 (19)

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篇5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你同意哪种观点和解释?我的观点却是:只有生活好了才能更好的工作,工作好了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你的人生工作。两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关键是尺度的把握问题和个人的心态和原则问题。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能否摆正自己的心态,怎样把生活中的激情、轻松快乐的心态,和生活当中对家人的责任感融入到工作当中去,而又怎样把自己的生活当中的人和事当作自己人生的工作来做,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经常听到我的朋友,同事或其他人在喊工作压力大;家庭关系不和谐。他们抱怨这个,埋怨那个,有的对工作太死板太专注而忽略了家庭和生活;有的对待工作没有像对待自己家人那样有责任感。那么我想问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态度和乐趣融入到工作当中去呢?难道我们必须得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划分的一清二白吗?难道工作中就必须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吗?脑子里只有工作工作、数据数据、报告报告、加班加班、开会开会等等。工作中没有人类的一点气息和活力,工作氛围死气沉沉,太严肃太僵硬。难道激情是在严肃和沉默中点燃的吗?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就说过经典有名的8字方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紧张严肃的场合我们需要一点和谐活泼的气氛才不至于那么尴尬,才能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才能更有利于团结。我们是得好好珍惜和把握好每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以积极,轻松、愉快、激情来处理你的工作,这样我相信才能更好的有效率的工作,才能充分的利用我们的8小时工作时间。当然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和彼此之间的节奏和领导的监督,如果太过分那肯定不行。生活中的乐趣,和谐幽默的语言,轻松的氛围,哪怕是一丝的微笑,那么我相信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间由几个年轻人发展的那么迅猛,这和公司员工工作的环境和氛围是分不开的。(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谷歌公司的公司环境)在我们的现实中,有些人总要把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划分的清清楚楚,好像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但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整天埋在工作的概念里被工作的压力缠绕着,工作没有效率,回到家中却还把工作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经常加班等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生活中的快乐轻松的心情和激情用在工作中,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你的同事,上司和下属呢?有些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极不负责任,认为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是给老板干的活,只要发工资,差不多就行了,敷衍了事混日子,甚至有的从来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难道你对待自己的家庭、家人和生活也是这样没有责任吗?为什么不能把对家人的那份责任用在工作上来对待你的公司、企业和老板和同事呢?一个人只有爱岗那么他才不会下岗,对不对。生活中我们也要将工作的态度,责任融入到生活中。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喜、怒、哀、乐、愁。我们遇到喜和乐时我们可以尽情的享受,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但哀、怒、愁来临的时候我们又是怎样表现的呢?一些人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但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却显得很懦弱,经常喝的咛啶大醉。有的甚至为了工作而不顾家庭成员的感受,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些场景:经常出差、开会、加班。因为工作而忽略了生活,时间一长造成家庭成员关系不和,感情冷淡,造成夫妻关系不和闹离婚的,吵架打架的,情侣闹分手的,见异思迁,沾花惹草的,红杏出墙的,子女性格孤僻的和父母关系生疏没有共同语言的,作为子女和父母关系不融洽的,朋友间反目成仇的等等。或者对待生活及不负责任,不重视生活的质量,没有规律,没有节制,花天酒地,男女朋友经常换。这些场景你我都是否熟悉,这里面的因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长期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或跟工作上的事、金钱、或人的本性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而却无法承受哀、怒、愁呢?我们享受过之后还得要把工作中的态度和责任、宽容与谦让,互帮互助、换位思考、有条有理、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谐的关系融入到生活当中去。家庭不是你的发泄场,家人也不是你的发泄工具。我们在工作中难道可以动不动可以和你的同事、上司、领导吵架甚至打架对骂,动不动以自己的情绪闹分家闹辞职吗?你的家人同样也有享受快乐幸福和高质量生活的权利,俗话说夫妻间要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父母要赡养敬老,邻里间要和睦共处,朋友间要帮助体谅等等。这些责任、精神、态度、为什么不能当作自己的人生工作来处理呢。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想说的是:生活就是你的人生工作,你要把生活当作你的工作一样来处理好,对你的家庭、家人和朋友要有一种责任感。

政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篇6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记忆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迁移,而且是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直觉经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感知知识,生成能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充分结合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社会生活来阐述政治理论知识,将课本的知识观点、基本原理融入到学生新鲜的生活实际,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学习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时,就可以播放“迎宾曲”和2012年3月份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开幕式录像,用现实的材料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每天看的有关人大内容的新闻以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把学生生活和政治知识有机融合,结合学生身边鲜活的事实,让学生产生最直观真实的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深刻地感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知识理论。

二、贴近生活,激活思维

熟悉的生活背景,能够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很好地唤醒和启迪智慧。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越近,就越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接纳新知识。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学生印象深刻,往往非常重视,思维会更容易被激活。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让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以致用。

如,学习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中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经济生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建设,特别是现在国家的各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经常用的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身边熟悉的事例加以解读,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事例加以解释。

三、感悟生活,反思提高

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统一的,要把知识和现实有机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以学生的经历经验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生活化的教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懂得生活常识和生活理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如,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其中“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而市场规则之一市场交易的诚实守信原则”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最近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此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感知知识,感悟生活,促使学生个体经验不断增长和情感价值观不断升华。

四、回归生活,检验理论

一门成功的课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一个合格的高中学生不仅懂知识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进行准确解读和预测,对自然问题、生活问题、社会现象等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拿出解决之道,成为生活的主人,做个有主见的学生。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能够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并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体现高中政治的价值和魅力。

如,学习“三农”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2010年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2011年又出现大蒜降价,蒜农亏本,以及猪肉价格持续高涨之后,2012年猪肉价格下跌,国家启动猪肉收储等经济现象,既学习了理论,又更好地回归生活,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解释现象,拿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密切结合,把鲜活的生活融入政治教学之中,把教学空间拓展到生活中去,把学习的内容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生活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再现,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知政治的理论性和价值,培养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7

课本仅仅是给我们的提供了一个范例而已。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会灵活使用教材, 也可以“变教材”。平时, 我们应注意在生活中收集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让课堂生活化, 如历史上一些的数学名题、一些当今社会活动中所发生的现象或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素材。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然后拿到课堂上一块儿研究。在设计练习题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百分数, 教师也可以目前社会上一些明显的社会现象作为素材, 如因为中日关系紧张, 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下降为例, 理解“去年日产汽车降价20%”中下降20%的意义。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 因此,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可将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二、巧妙地把一些生活情景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传统的教学, 常常关注的只是知识传授, 学生就像一个“容器”一样被动接受, 对知识的产生过程很多时候一直忽略, 学生这样机械地获得知识, 最终提高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学会巧妙地把一些生活情景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将课堂变成生活的模拟, 还原数学情形, 展开生动有趣的体验式教学, 变课堂为生活情景, 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 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学教学,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发现, 平时帮大人买卖过东西的学生, 对这部分内容更易接受。因为他们眼中的“元、角、分”是来源于生活的, 他们数学知识的获得自然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当数学教学与他们的生活情景发生联系时, 课堂学习便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 学习的迁移产生, 真正构成了对数学的理解, 从而使数学学习真正成功。

三、增加教学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理解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连接数学和生活的纽带。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学习的需要, 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 又有着数学价值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 教学“探索一块石头的体积”时, 它不像“圆柱体”, 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 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它又不能用割补法。于是, 学生从乌鸦喝水中得到启示, 动手做试验探求石头体积的思路, 最后得到了方法。这种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也为发展高科技从小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践, 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学习的首要基础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机会让学生去生活中亲身实践。教学中, 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教师也可让学生到校外, 通过模拟现实,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比如, 在学统计图时, 教师可让学生去附近的市场和超市调查某商品市场每天的销售量、货物类别、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 搜集一些原始材料, 然后制成相应的统计图, 再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给商家一些经营和进货的建议。

要搞好实践活动, 需要学生从实践对象中明确需要研究哪些因素、怎样搜集这些因素的有关信息。之后, 学生才能去具体搜集这些信息, 并将信息加以分析判断, 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提出建议。当学生有建议和基本结论之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结论和建议。比如, “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教室里有些桌凳松动了, 哪位同学可以根据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 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稳定性,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提炼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用它可以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总之, 生活既是数学的发源地, 又是数学的根, 因此, 生活中处处能找到数学产生的痕迹。因此, 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 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 使他们不仅理解数学知识, 而且能够灵活应用。这样也使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更加真实、可信,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王庆玉.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源泉[J].甘肃教育, 2012 (10) .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8

一、对外汉语教学素材的重要性

(一) 语言教学的目标

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而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大方面, 学习者只有在这四大方面齐头并进, 才能进行正常的交际。

学习者学一门语言的目的是多样的, 但都是希望自己学习这门语言具备实用性, 这恰好与语言教学的目标一致, 即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二) 对外汉语教学素材现状

我国对外汉语事业发展的并不完善, 存在教学素材结构单一、内容滞后等特点, 这并不符合教学目标。编者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来编排教学素材。

二、从《汉语高级口语1》看教学素材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汉语高级口语1》是刘元满、任雪梅等人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 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极大的突出了文化色彩, 并且贴合我们生活中的交际用语。

以第三课《梨可不能分着吃》为例, 课文以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吃水果开篇, 讲到日本人铃木要分梨吃, 而被中国人林雪拒绝了, 林雪告诉铃木“梨可不能俩人分着吃, 中国人有讲究, 分梨跟‘亲人分离’的‘分离’同音, 听起来不吉利”。这样简单的一句话, 就把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提了出来, 使留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并掌握这一习俗, 并对汉语中同音词的概念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接下来课文中还提到了给老人祝寿时不能送钟, 与“终”同音;别人结婚时不能送伞, 与“散”同音, 这都是不吉利的。这些恰恰是我们生活实践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再看课文中提到的语言点“至于”, 原文说“这都是经商者的一厢情愿, 至于‘8’是不是真能给商家带来好运, 鬼才知道”。一句话带出了“至于”这一常用语言点, 并且也提出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一种说法, 是否灵验, 并不能确定, 这也侧面树立了当今国人的形象, 注意到了教学素材的科学性。

课文本身以对话的形式呈现, 以中国常见的文化习俗作为素材, 以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语作为需要掌握的语言点。正如柯传仁所说的“语言学习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语言被视为一个社会活动”, 说明学习者的语言主观性对语言能力的掌握格外重要, 所以要对学习者进行二语文化环境的引导与熏陶, 这体现出了教学素材内容选择与编排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特点。

但就《汉语高级口语1》内容来看, 也有一些知识点在生活中不常用。例如在第三课《梨可不能分着吃》的生词中有个词语“懊丧”, 书中解释是“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 精神不振”, 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用“沮丧”。例如在第十一课《乡音难改》的生词中有个词语“贪功”, 书中解释是“把不属于自己的功劳归于自己”, 这样的内容也是不太恰当的。再如“怡情养性”在生活中并不十分常见。

由此看来, 再优秀的教材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今后对外汉语教学素材选择方向

(一) 增强实用性, 使之与生活并轨

李泉提到“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提供学生最希望学习的内容。提供利用与语言环境的可能性, 建立课堂学习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这就显示出了语言教学的针对性问题, 需要对学习者的差异进行细化。只有体现出了教学素材的差异性, 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李泉提出的“网络媒体教材的编写模式”主要是应用到网络教学之中。但我认为, 这种教材也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系统性、连贯性。可以实现让学习者按照类别, 自己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由教材研究人员制定出一些“必修”内容, 再按教学素材的内容进行分类, 制定一些“选修”内容, 在同等汉语水平的基础上, 教师将有同样兴趣的学习者分到一个班级。这样学习者就有共同的话题, 那么将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就很便利, 并可以随时通过交流和讨论得到强化。

(二) 与时俱进, 及时除旧纳新

对外汉语教学素材还要注重与时俱进的问题, 有价值地进行创新。

对未来的教材事业发展, 有以下几点期许:

1. 教学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 尽量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汉语水平选用适当的教材。

2. 教学素材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需要,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选取, 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3. 教学素材要体现出交际性, 并有利于学习者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摘要:我国对外汉语事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对外汉语教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状是同一水平的教学素材有很多, 但是真正有利于语言学习者进行日常交际的教材非常有限。我们应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重视起来, 并通过增强素材的实用性, 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技能。

关键词:教学素材,生活实践,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倪明亮.汉语综合课教材论文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9

片段一:

师:同学们,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有各种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小黑板出示三个例子) 请同学们独立解答小黑板上的三道题。

(学生活动, 老师巡视, 大部分学生做完后, 集体汇报)

师:请大家说一说这三道题是怎样做的?

生1:第一道是用乘法计算的, 算式是:5×3=15 (元) 。

生2:我回答第二道题, 每个篮球70元, 买2个用140元, 算式是:70×2=140 (元) 。

生3:第三个问题是4千克鱼用多少钱, 我也是用乘法计算的, 算式是:9×4=36 (元)

(学生回答, 老师相机板书算式)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答案吗? (同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三道算式, 思考上面三个问题, 你有什么发现, 给同桌说一说。 (待学生议论后,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三道题都是用乘法计算的。 (师:观察很仔细!)

生2:老师, 我发现这三道题所求的问题都是一共要用多少钱。

生3: (抢着说) 我发现这三个题都说的是买东西, 都告诉了每样东西的价钱和要买的个数, 问题都是要求一共要用多少钱。

师:你真了不起!一口气说出了这么多的发现。根据你们的发现, 我告诉你们:每件东西的价钱我们可以叫它“单价”, 要买的个数叫“数量”, 一共用多少钱, 我们叫它“总价”。下面同桌互相说一说上面三道题中的三个量, 谁是单价, 谁是数量, 谁是总价。 (学生活动)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 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 (齐声) 单价×数量=总价。

反思:

这一教学片段旨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和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 给学生思、做、议、说的时间和空间, 知识是学生自己习得。但我始终觉得有什么不足。于是,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 即使是农村的学生他们自己也买过作业本, 2角钱1个算术本, 买3个6角钱都会算。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片段二:

(课前我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或商店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 亲自去购买一些同类商品)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购物, 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 都买了那些商品?用了多少钱?

生1:我买了两盒康师傅牛肉面, 每盒3元, 一共用了6元。

生2:我买了4支铅笔, 每支5角, 一共用了2元。

生3:我买了5根火腿肠, 每根7角, 一共用了3元5角钱。

……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看, 昨天的活动都开展得非常好!现在老师把你们的购物的情况都统计在这张表里。请你们认真观察,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的数据看, 都是购买商品, 都有商品的价钱, 件数和一共要的钱数。

师:议一议, 把表示商品的价钱、件数、一共要的钱数起一个简单一点的名字? (学生议论)

生1:老师, 我想前面两个名字不变, 把一共要的钱数叫总钱。

生2:我认为把总钱叫总价更好一些, 因为我听到过说总价, 但从没听人说过总钱。

师:两位同学很爱动脑筋, 意见都很好。起的名字基本上和人们的习惯叫法一致。但习惯上人们把商品的价钱叫“单价”, 商品件数叫“数量”, 一共要的钱叫“总价”。根据你们的购物经历和计算的总价, 想一想,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 (学生脱口而出) 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

师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10

一、以化学史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讲授中添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 不但能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来津津有味, 还能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 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 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的培养。例如:化学的发展史, 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侯德榜, 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鼓励学生求实创新。

二、以化学工业基础,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 接触社会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联系的知识, 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恰当地挖掘和补充, 只是按照教程照本宣科, 课堂气氛就会很枯燥、无趣, 就不可能把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来, 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就不可能得到激发。

高中教程中的化学工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氯碱工业、铝的冶炼、炼铁工业、炼钢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硅酸盐工业、石油工业、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 尤其是工业不发达地区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对化学工业生产知识了解得更少。在学习化学工业的内容时, 要在学生对化工厂的已有的认识的前提下去分析所学内容中可能碰到的情况。如: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及运输、厂址选择、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问题。虽然问题多而杂, 但如果能够考虑全面 (即使是大概的) , 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对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当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观化工厂或观看录像等机会。

三、与社会生活常识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也离不开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化学教材中, 小苏打可以作发酵剂、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不慎吃入体温计中的水银可用新鲜牛奶或鸡蛋清解毒、干冰可应用于人工降雨等。在介绍与生活内容方面有关的化学知识时, 要适当地点拨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观察生活, 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 中学教材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 可以问学生钡餐喝下去后在医院里是如何对其进行检查的, 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钙作为钡餐, 若服用, 对人体是否有害, 又怎样排出体外等, 从而激发学生去思索。

四、以环境保护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化工业的发展,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环境保护也成了“十二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还不能够系统地理解臭氧空洞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影响, 长江三峡建设会有哪些弊端, 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的来龙去脉。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来丰富大脑, 提高意识。比如, 在硫酸工业及硝酸工业的学习中, 可以问学生什么是酸雨, 酸雨有哪些危害, 从而引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处理, 为什么在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能使原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等。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 这样的问题更多, 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 如乙醇汽油问题、毒品问题、白色污染问题, 以及这几年出现的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禽流感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围绕这些问题和事件, 我们教师可以把它们与课本知识适时地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加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以新型科技为背景, 激励学生的梦想

化学与其他理工科相似, 作为自然科学, 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需要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新的产品和新的材料, 指导学生去了解这些物质的成分、制备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造成的不良反应。比如我们生活中塑料袋和快餐盒刚开始生产出来的时候, 由于适用、方便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却又给人类出了个难题, 这些可以让学生去作进一步的探讨。

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密切型,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分割关系,实质上却是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推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或者生活艺术语文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并且正确解读好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关心才能够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保证语文教学的高质量。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生活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对生活的影响分析

1.语文教学有利于陶冶小学生的生活情操

语文教学本身就有着非常强大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对情感的再次升华和历练,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可以通过语文知识的讲授来更多地向小学生传达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和内容,同时,在语文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下,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的发掘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陶冶生活情趣的基础便是对于生活的那份纯真的热爱,语文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东西点滴深入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当中,小学生的接受速度才会更快,自然感知生活的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学会开始真正的透过语文视角来享受生活。

2.语文教学有利于生活情感的表达

语言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和表达,而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占据最主要的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对于语言的掌握使学生更愿意去表达,同时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日积月累的传输也能为学生提供出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样,对于生活所发生的事以及生活中所积累的感情学生就会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所以说,语文教学非常有利于生活情感的表达,是感情表达的助推力量。

3.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实现生活艺术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只是很多人不懂这项艺术,以至于生活变得索然无味,然而通过语文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中重视对于美的发现,也重视对于享受生活的概念的传达,语文教学中会很多关于人生和生活的故事,这些内容无一例外的表达着一个思想,就是生活的美好,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就能够被学生所接受,进而更多的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艺术。所以,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实现生活艺术化。

二、生活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分析

1.语文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生活便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源泉,生活对于语文教学的最重要影响便在于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拼音、掌握汉字,还是能力的学习,比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这些都是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详细说明,最基础的汉字和拼音,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生活当中凭借一代代的实践经验来获取和保留下来的,它们是有着非常强大和显著的生活原型在里面的。关于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便是写作,写作的题材更是来源于生活的,一旦写作脱离开真正的生活,那么这种写作便如同空中楼阁,即使再美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实际价值,只有生活才是真实的,小学生透过观察生活来完成的写作才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写作中展示的是生活的真谛。

2.语文教学的方式受到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学,是教师将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而选择的过程就会受到教师的现实生活所影响。一般来看,教师的生活对于教师的成长过程以及思想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受到自身思想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其生活的反映。受生活影响,性格比较开朗大方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会选择相对较开放的教学方式,而那些因生活影响而具有内敛性格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则一般会选择谨慎的教学方式。所以说,语文教学的方式受到生活的影响。

3.生活指导语文教学的发展

语文教学最终使在一个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来适应生活的改变,在这一点上说,生活指导语文教学的发展。生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特别是在今天,科技的带动下,生活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上面已经提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所以说,语文教学想要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进而保持与生活的协调。因此,生活指导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界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只会是有增无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要意识到,不管经历过什么样的变换,不管教学趋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动,生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只会是越来越密切,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保证语文教学的顺畅性和高质量,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生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他们的真实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静. 《教育》 - 2015浅谈如何将现实生活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2]田桂贤 .《中华少年》 - 2015 “小课堂”与“大社会”——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析.

[3]余清华. 《新校园旬刊》 - 2015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

[4]李凤英. 《学周刊》 - 2015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5]谢红红 .《新课程:小学》 - 2015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篇12

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is concise and preparation of the life.The life expands the domain of the education,then the education enriches the life’s ways,which expects to enlight to the pedagogues’life.

education;life;person;foundation;guidance;preparation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教育史上进行比较全面阐述的有斯宾塞、约翰·杜威、陶行知,他们分别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任务,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剖析;著名的论断有如下: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落脚点都是教育应以适应生活为宗旨。

在此笔者首先来界定一下文中提到的“教育”与“生活”的涵义。

关于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在此,笔者引用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其著作《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中对教育定义的界定:教育是指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2)换言之,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社会我。

关于生活的内涵,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狭义上是指人于生存期间为了维生和繁衍所必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即为食衣住行生活。(3)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偏向于: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理想地生存下去而在社会上有目的地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的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在此,笔者且把前半句的“生活”定义为物质的生活,后半句的“生活”定义为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源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依赖着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了基本的满足后追求的精神寄托。

经过以上对“教育”与“生活”内涵的深化,笔者认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实质是教育与人的关系,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人是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教育与生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故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 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生活的凝练;教育对生活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

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斯图尔特·米尔(英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说过:“教育旨在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完善,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甚至包括目标完全不同的一些事物对人的性格和能力所产生的间接影响,这些事物是指法律、政府组织形式和工艺美术,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自然现象,诸如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4)因此,可以说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并非生活中一切的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人们往往是通过对现存的生活素材结果提炼,加工或创新之后,才作为适用的教育内容传授下去的。或者,对于过去的生活经验进行批判、扬弃之后才拿到作为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因此,可以说“教育是生活的凝练”。

进一步地分析,教育对生活是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这使得我们获得了很多东西,比如知识、发展的潜力、学术身份的赋以;更快更好地社会化、融入社会群体生活以及有助于个人的社会流动,上升到更高阶层的生活。教育带来的精神食粮,我们由此形成的理念追求、价值观,都对人的行动、甚至一生影响至深。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改造个体的生活,从而提高群体素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 生活是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有计划有目标的活才叫生活。从人类的发生、发展来看,刚开始人们的生活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存活”,也就是生命的延续。但人们慢慢地适应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要求之后,人们才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也就是经过原始阶段后,人类开始超越简单的生活——“存活”状态,而迈入了“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慢慢地摸索如何活得有质量。于是出现了人们钻木取火以御寒、以求食物能吃得更有营养,使夜晚也能有光明等。于是,为了把生活经验往下传承,就出现了口耳相传,也就有了初始形态的“教育”。

人要过的一种群体生活需要人去接受教育。我们在学习教育史过程中,都知道教育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教育产生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来自于生活。教育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活。对生活疑惑的解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我们追求进一步或高一级的教育,不断地攀岩在求学的道路上。但生活的功利化也会影响教育的“功利化”,即追求一种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成功模式。比如现今的大学生求职,学历是敲门砖、必备的资格,而从事工作却一直强调效率;影响在读学生的学习观,认为获得教育文凭即可,很讲究教育的实用价值,这异化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徒具形式而无深刻的内涵。

虽然如此,但时至今日,生活依然是教育的引导,这体现在:人作为群体社会的成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多种问题的考验,而这些问题主要来自生活中。因此,生活有什么要求,人就得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教育在人面对生活“难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教育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而进行的,教育为人们追求未来幸福的生活而进行准备。

3 生活拓宽了教育的领域;教育丰富了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带给生活一些弊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生活内容慢慢地变得丰富起来。于是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多元化元素。就像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出现,不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所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教育的途径。生活的丰富性也促使了教育观念的多元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最明显之处体现在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从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物质生活的满足后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反之,对教育的追求也就更高。如此良性促进,教育与生活也就越来越趋向与和谐,人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教育也带给生活一些弊端,从隋唐科举制到当代的考试制度,教育被简化为考试、升学等形式,极具有功利性,导致受教育者无法从教育中感受到自由和乐趣;这种教育凌驾于人的生活之上,要人的生活为它服务,造成本末倒置,阻碍人的发展。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占据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同时,也在牺牲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受教育者为教育支付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即经济成本,这也会降低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校学习,有学习任务,已经无形牺牲了其在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或者说教育消耗其部分工作时间,即机会成本,使其丧失获取相应物质财富的机会。比如过度教育就一种是对教育失败的讽刺。

古语有之云:活到老,学到老;即教育与生活同行,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人一生的生活就是一生的受教育过程。认清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人们才能在生活的细微处更好地感受到教育的存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下一篇:室内空间的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