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024-11-20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精选11篇)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1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那我们应该搭建什么桥梁来融洽两者的关系呢? 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

一、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说: “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 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

1. 关注社会, 体验生活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在体验中升华感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日新月异的, 几乎每天所有东西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 别人的, 自己的, 只要留心观察, 写作素材就在身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 社会的人情冷暖, 个人的兴趣爱好, 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要想积累这些生活素材, 学生就得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 学会思考, 同时学生可以组织多种校园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快乐。

2. 学科整合, 拓宽视野

新课程标准提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 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拓宽学生写作视野, 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 让学生都做做班里的通讯员; 美术课后, 让学生写写想象作文; 数学课后, 让学生谈谈游戏过程; 实验课后, 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 学科的整合, 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二、作文教学过程生活

1. 准备阶段生活化

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 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 全凭平时积累, 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 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 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 体验, 感悟。带着任务, 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 摒弃了平时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心态, 带着好奇, 带着憧憬, 他们会为自己的无意的发现而惊喜, 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不断去探索, 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如写关于动物的文章, 在写作前一段时间, 教师就应告诉学生习作的要求, 范围, 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动物进行观察, 条件允许的话, 教师还可以把些小动物带进教室, 让没养动物的同学也亲自养养, 观察他们的外型、吃相、习惯、爱好等, 体验这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准备前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作文的源泉, 有了第一手真实的生活素材, 加上丰富的感情的沉淀, 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 有一吐为快的需要了。

2. 指导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 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 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 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如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 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 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家长和教师求助,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 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 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 1) 社会活动。优秀的作者不是在教室里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让学生感知人间冷暖, 悲欢离合。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 提倡个人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 体验, 积累素材, 教师在这过程中充当带头人,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栽花种草, 参观访问, 这些活动过程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体验。

( 2) 家庭活动。今天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过着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家庭的过分溺爱, 使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生存的艰辛, 体会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因此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家校联合活动, 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动, 如写作文《第一次……》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 亲自参加劳动, 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感受劳动的快乐。如第一次洗碗、煮饭、钉纽扣等小事, 都可以从小培养。

三、作文教学手段生活化

要想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 给学生一个惊喜, 或者再现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发回忆, 创造想象。

1. 利用图片、简笔画或生活物品来进行教学

这个方法既通用又实用, 它适合所有地区的作文教学, 简单又方便, 利用这些工具多少都能激发学生好奇、探索欲, 同时也能起到定格生活瞬间的作用, 能激发学生对物品和已有生活的对比, 形成不同的感受, 诱发习作兴趣。

2.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 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 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 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 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摘要: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 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内容,过程,手段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2

【摘 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了如何构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的桥梁与途径,并利用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具体形象 抽象概括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段话充分地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中的一些感悟。

一、具体形象是连接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教材中的例题取之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

1.从实际生活中建立数学概念

如面积的概念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法让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教法一:让学生看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用手一指平面图形,告诉学生求四条边的长度之和是求周长,求平面的大小就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背概念。

教法二:让学生拿出手中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手摸一摸,然后体会一下,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四条线段、平面图形,这时老师用重要的词语加于补充,添加到学生回答的内容中来,就把概念完整地陈述出来。再让学生复述一遍,定义就准确地渗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

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虽简洁,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概念,只是堆砌而成的一个孤立的集合,时间久了,就会淡忘。而后一种虽繁琐,但学生是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再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这种概念记忆深刻。

2.从实际生活中掌握计算的法则和定律

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和定律是日常生活和产生劳动中最广泛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之一。因此,必须使每个小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以便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作为教师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逐步到达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例如:5+3×2这类题,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后做加法。教师可以把运算顺序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

情景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种自动铅笔是5元,一把多用尺3元,一共花多少钱?买一支自动铅笔,两把多用尺多少钱?5+3+3或5+3×2。第二种解法怎么计算,学生互相讨论后明白,应分别知道尺子和自动铅笔的总价,所以应先算5+3×2,中的乘法。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从实际生活中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应用题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间化和模拟。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习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因此应用题的教学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相遇问题时,感到相遇、相向、同时这三个概念很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让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这三个相关内容,把抽象的内容转化到实际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抽象概括是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途径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就小学生学习数学而言,他除了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过去只重视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反复机械的操作,可以称得上熟能生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问题就不知所措,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的今天,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用数学观点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有必要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如果单一的照书本上讲,那么学生不仅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掌握得不好。但是如果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了学生。

2.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解决问题”与数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我们的小学生看来,他们经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因此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为了巩固有关的概念和公式,教师打破常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给定的实际面积上设计出计算方案,结果面对实际问题学生们真是想象丰富,设计的计算方案也就五花八门。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3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与现今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前瞻性,新课程理念来源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正在指导着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让学生乐学活用?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有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二下教学“统计”这一课时,一位老师借助媒体创设了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将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主动,效果非常好。

二、设计有效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传统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做教材或教师早已编制好的类似于例题的习题,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的依样画葫芦的解答完所有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已部分地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而只是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为此,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为弥补其不足,往往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不定期地为他们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这次10月份的秋游,我校组织四年级学生游公园、采橘子。利用这次机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设计如何购买午餐做到营养的搭配;如果按班级为单位购买活动项目的门票的话如何最省钱;通过让他们去了解公园门票的价格,团体优惠的措施等,而后要求他们具体算出每位同学在本次秋游活动中所需的钱数等等。这样,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平时所学知识,比老师出十道题的效果要好的多!不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又如,本学期在学完了“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后我设计了一个实践作业“了解我自己”,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对自己班级同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先让学生讨论想要了解自己班上的哪些情况,帮助学生设计调查统计的项目。接着讨论具体的调查方法,选择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相关的统计。活动前要先让学生主动确定统计项目,产生统计愿望,并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内、外分工与合作开展统计,提高运用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分析并制图,学生参与热情高,交上来的作业设计得非常漂亮也各有特色。这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还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

实践性作业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相反使学生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的思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与运用能力的提高,需常抓不懈!

三、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让学生自觉快乐地享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能自主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因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所以,我总是配合教学进度,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参与,完成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学了“用计算器计算”后。可以让他们通过调查、计算,了解学校食堂每天做饭用去多少米,学生吃剩倒掉的又有多少,作出数据统计,在方圆小学堂上向全体学生公布,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等等。还可开展如“购物”“租车”等生活数学活动。这样,通过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设计“生活数学”系列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之中,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搭设一个舞台。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把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数学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新教材、新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内容更具有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4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童趣的游戏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点燃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而且可以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带了袋子,里面有3个红球,3个黄球。让学生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红球、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呢?这时学生意见不统一,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又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大家开始动手摸球……这样的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了数学课堂。

2.创设生活情境,呈现知识的“生命态”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教师应当做一个有心人,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生命态”。例如,教师出示情境图:乒乒和乓乓在秋游活动中分4个苹果和2瓶水吗?”学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把2瓶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教师总结:“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如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你想怎样分?”“猜一猜这一半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数上的一个飞跃。对于小学生而言,形成分数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我一开始就创设了秋游分食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从而引入“分数”的课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操作情境,在体验中建构意义

孙晓天教授认为:体现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路径是关注儿童,关注过程,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和探索再发现的过程。要让再发现的过程开展得更有效,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有序的数学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再发现的数学化过程。如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折出来的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放手让学生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充分探究、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和思考的素材,将教材中静态的活动转换成动态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投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创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我借鉴名师课堂,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丁丁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请你们想一想,宝物可能在什么地方?并在纸上标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动手画了一个点,我接着问“:除了你已经找到的这个点,宝物还可能在什么地方?”学生继续在纸上画点,一个、两个……渐渐呈现出圆形时,学生好奇地问“:宝物的位置为什么就成了一个圆呢?“”要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圆有什么特征。”……通过创设“丁丁寻宝”探究式问题情境,以“宝物可能在什么地方?”这一问题为主线,把圆的要素、圆的特点镶嵌在这些问题的探究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的本质。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5

关键词:历史;品德;教学

一、精心設计,活化历史

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记录的很多都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会与现实有一种隔离感、陌生感,这就需要教师要花时间、花精力,设计精彩新颖的教学环节,活化历史。《购物票证知多少》一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陌生,于是,教师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谈购物引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购物情况,让现实与历史接轨;通过展示五花八门的票证,勾勒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的轮廓;把学生的爷爷请进课堂讲述票证故事,增进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于是,学生们开始寻找和感受那个年代人们曾经走过的路。当学生疑惑于为什么那个年代国家要发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票证时,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从多方获得的各种信息与体验这时将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让学生换位体验,感受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的不便。

整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创设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情境中质疑,在探索中学习,在比较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历史对话,接通生活的源泉,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感受历史

《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记录的很多都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教学时,如何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呢?

案例:《购物票证知多少》情境导入:

1.出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购物场景图片。

2.现在我们买东西还这样吗?能举个例子吗?

3.请一位学生的爷爷到课堂上亲自给大家讲他们家那时候有关“票证”的一个小故事。

4.说说过去买肉和现在买肉的区别。

融洽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中去。教师请来学生的爷爷讲过去的事情,这样的导入触动了学生心灵,拉近了学生与“票证”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见课堂基调的定位与创设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入手,让现实与历史接轨,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这样,就能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时空差,变“要我了解”为“我要了解”。

三、有效体验,升华情感

新课标明确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体验式”学习已经成为品德课堂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历史题材时也同样适用。

案例:1.想象一下,如果国家当时不发票证,不搞计划经济,可能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呢?可见,票证的出现也是时代的需要。

2.正是国家的贫穷才出现了票证这个产物,那么,当时人们的消费情况到底如何呢?拿出调查表。

3.四人小组交流采访记录,比一比两个时代的生活状况,说说自己的发现。

4.全班交流采访记录。

凭票供应时代每人每月供应多少?现在生活每人每月供应多少?

米或面______千克 ______千克

食用油______千克 ______千克

肉类______千克______千克

5.想象当时的生活:一个月吃不到几个鸡蛋,每个月只吃二两肉,每个月只用二两油,一家人小半块肥皂(出示实物:二两肉、二两油、半块肥皂)。有的人家一年都吃不到糖,平时烧菜看不到油花,听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在历史题材的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数字。教师在补充资源的时候,也常常会用数据来作有力的证明。如何让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焕发出生命的力量呢?这位教师的的教学方法给了我们答案: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直接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做到有效体验与知识传授的和谐统一,并在感悟中升华道德情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表格的呈现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感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的不便,在经过了之前教学环节的铺垫,学生情感的体验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6

1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坚持定期训练

协会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成立四年以来,不断提高会员的训练水平与质量,不断推出精品作品,坚持每周一、四下午7时至9时两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与成形舞蹈编排同步进行,舞蹈质量较往年显著提升。例如:编排了藏族舞蹈“走出喜马拉雅”,江南小调“秧歌健身操”,维吾尔族舞蹈“喀什姑娘”、“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蒙古族舞蹈“草原力量”等。韵律操“巴西足球世界杯”、“你是我的小苹果”等。维吾尔舞蹈组合“PERHAPS”等,使大家的整体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2 积极配合院工会的各项活动,成为展示新疆农科院职工精神风貌的亮丽平台

2.1“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倾情演出

2014年3月7日在院机关六楼会议厅来自全院的妇女职工们和院、处(室)领导欢聚一堂,共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舞协排编的开场舞,“京剧炫”由我国国粹京剧、传统体育武术与现代舞等五个曲目改编而成,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充分展示了协会舞技水平与上乘的音乐,获得了全场的欢呼与掌声。汉民间舞蹈“桃花谣”飘逸洒脱,似潺潺流水,拨动了在场观众的心弦。“走出喜马拉雅”都是清一色首次登台的会员,经过刻苦训练,使在场职工眼前一亮,令人刮目相看。“为了大地的丰收”歌颂了农业战线上的科技人员,把农科人献身农业的奉献精神用艺术的形式推向了高潮,整台节目在欢乐的气氛中让女职工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三八妇女节”。

2.2 接地气,搭建魅力四射的亲民平台

协会从实际出发,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2014年是自治区党委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第一年。舞蹈队派代表两次分别赴喀什、和田进行慰问活动。10月14—15日前往喀什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农科院驻村干部7村、9村点为全体驻村干部及村干部表演了“天山青天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文艺互动联谊活动,让驻村干部体验文化大餐的同时,彻底的来了一次心情大放松、院领导及全体干部的走秀,全场的麦西来甫,顿时小院变成了歌舞欢乐的海洋。大家开心又依依不舍地说:这真是一次超级愉快的崭新体验。

10月21—22日舞蹈队代表又前往和田墨玉县与科技厅的三个驻村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直播”体验,访谈、采访村干部、农民和驻村干部与民族舞蹈巧妙的串在一起,博得了科技厅驻村干部和村大队长及村民们的阵阵掌声和一致肯定。

2.3 军民共建鱼水情

2014年8月6日,舞协在玛纳斯县广场代表新疆农科院玛纳斯试验站,参加了县“庆八一,军民共建联谊晚会”,一曲“红色娘子军组歌”英姿飒爽,博得了在场武警官兵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群众的阵阵掌声,为玛纳斯试验站争得了荣誉。8月23日,舞协和玛纳斯县武警中队举行了一场“军民鱼水情,同呼吸、共命运,维护社会稳定”文艺晚会,你来一支“你是我的小苹果”,我来一支“为了谁”,让官兵们惊讶地说:你们真是农科院的职工吗?。官兵们纷纷表示,将认真履行职责,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做更大的贡献。

2.4 舞协骨干撑起早操一片天

欢快的节奏,矫健的舞步,伴随着极具民族和现代体育特色以及触动心灵的音乐,让职工们沉醉在早操精彩的舞步中……2014年5月4日,院机关大楼前早操活动开始了。

为了调动广大机关干部职工的健身积极性,也为了更好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天的工作中,连续几年每年夏季作息时间,院工会安排早上9:30进行第九套广播操、刀郎健身操、新疆民族健身操的活动。

本着“每天早上10分钟愉快身体,整个一天开心工作8小时”的宗旨,本项活动得到了院内职工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成为院上班族清晨的一道风景线。早操让大家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处关节得到舒缓,在上班前来了一次热身运动,使得投入工作的状态更加充满力量和精气神。

从5月4日至9月30日,除节假日和双休日,共进行早操活动105次,累计参加人数1060人。其中来自舞蹈协会的骨干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3 舞蹈健身促进工作进步

舞协不乏研究员、副研究员,更有普通职工,大家经过舞蹈的熏陶,陶冶了情操,优美的民族舞蹈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大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有的被推荐为最美农科人,有的在行业中获得荣誉,娘子军们在各自的领域充分展示了“半边天”的作用。

4 兼职干部管理工作

舞协的干部都是兼职,都是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余作好舞协工作,有演出任务,都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加班加点,克服困难,完成演出任务。例如:在参加第七届新疆群众舞蹈大赛时,舞蹈队共排练31次,每天中午2:00-4:00大家放弃午休,经过刻苦训练,编排的三支舞蹈经新疆舞蹈家协会专家组初评,全部进入2015年的决赛。

5 经验、体会与做法

让活动搭建起儿童数学学习的桥梁 篇7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是形象的、具体的、感性的,需要用动作、情境来帮助思维,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他们必须通过与人和物的相互作用,使原有的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产生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儿童期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儿童心理和学习特点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和有效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和保持儿童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习的乏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能够有效的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更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记忆深刻,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教师如何培养儿童对数学产生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激发学习兴趣,让儿童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并真正实现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有意义的实例,直观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长期对儿童课堂的观察,我们发现儿童数学教学虽然采用了多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合理分配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还是存在较大不足,因而难以在多活动中保持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铭记儿童主体的需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平衡性,使活动多而不乱,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目的,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一方面,教学活动要符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必须是生动活泼的,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如讲故事,猜想等。同时,教学活动类型要具有多样性,关于一个话题可有多种不同的活动选择,而非长时间持续的单一活动,否则会使儿童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化抽象的语言知识为直观的课堂情境,让儿童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导下学习。

情境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设情境更够使教学活动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的知识。在创设情境时,可采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动画,生动的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幻灯片,实物,简笔画,图片,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将知识具象化,创设生动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活动要适度,目的要明确。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数学水平,设计适度的课堂活动,有针对性地通过活动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活动既不能太难,打击儿童的积极性,又不能太容易,没有挑战性。适度还表现在活动的数量上,不能为了使课堂氛围看起来活跃而随意进行教学活动。这这样既不能帮助学生学习,还可能导致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活动。

四、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应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在课堂上,可采用口头表扬和精神表扬或让其他同学鼓掌以示赞扬。也可采用物质奖励如:奖励糖果、纸制奖牌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后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若得不到相应的肯定,学生会对活动失去兴趣,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

五、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他们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提升能力。鉴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着听一堂课是不现实的,那样的课堂对于儿童来说是极其沉闷而乏味的。其次,如果活动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他们注意力就很容易涣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调动儿童手、脑、口、耳、眼、肢体等多个感官,使他们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活动”的状态,不容易分心。

在早期儿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儿童特殊的身心发展需求、认知水平等合理地组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让活动搭建起儿童数学学习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8

一、沟通数学知识和人的生活世界, 激活书本知识

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习的“书本世界”的联系, 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是思维的源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具体事物作为支撑。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 把数学内容与“教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 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从而萌发其数学学习意识, 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 实现生活与书本的沟通。

(一) 重新认识数学学科

数学作为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 不是建立在一定的公理体系上, 对定理和法则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 以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阐明数学理论,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数学结论。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或实际事例, 利用基本的方法, 如不完全归纳法、实验法等得出结论。所以我们要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障碍, 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沟通, 使学生感受和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的过程, 从而感悟、体验、认识数学。

(二) 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大纲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通过感知和操作,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趣味和作用。同时将数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就会减少陌生感,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执教“简单的数据整理”时, 我们可以选择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材料, 如“六一”到了, 中队委员准备了一些文艺节目外, 还准备了一些水果, 问学生:“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然后要求学生统计出全班同学分别喜欢的各种水果的只数, 指导学生制成统计表, 又制成条形统计图。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 所以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效果好。把在实际生活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又应用指导数学实践活动, 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很有益处, 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的形式美。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仅是掌握数学知识, 为了教数学知识而教数学知识, 这样只能使学生趋于死记硬背, 而不能与主动发展相联系。数学认识的起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或实际事例, 要还数学知识发生, 发展的本来面目,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感受数学的抽象和力量, 学习数学的内在驱力和思维方法。

二、重视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 用好数学知识

源于实际, 用于实际是数学最根本的特征之一, 把理论应用于实际, 既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也是数学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的一个基本方式和途径。平时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改革教法, 指导学法,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加强数学建模的教学, 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创新实践, 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一个缺乏应用意识的人, 会对现实世界中隐含数学规律的许多问题和现象视而不见, 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发现。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活动,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加以研究, 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形成应用数学的能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从中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再现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 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 让学生研究同一年龄段, 人的平均体重、人的标准体重如何计算?学了利息的计算后, 让学生帮助家长计算存在银行的钱可以拿到利息多少元?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具备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 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未来生活的挑战。所以, 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教育, 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使他们不仅仅理解这些知识, 而且能够应用。

(二) 让数学问题走进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 也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培养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培养这样的实践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同时又有助于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独立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9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秉承着这一理念,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内容上, 我根据实际巧妙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仅要考虑到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数学常识和数学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来诱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 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花坛看一看, 绕花坛走几圈, 算一算花坛的周长以及我们走了多长的路。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

练习在小学数学中占主要地位,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教材中许多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 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习题, 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 贴近儿童生活。

建构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篇10

关键词:探究欲望;数学内涵;生活场景

一、捕捉生活信息,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在一些课的开头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班级学生说说自己喜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爱吃的水果进行合理统计,这样既可以学到数学统计的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调配各种营养,以保证身体健康。又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我们以学生喜爱玩的玩具为例:玩具店的玩具打折了,你说买哪种赛车最合算?并出示以下模拟广告:

赛车1(原价12.80元,现价10.24元)

赛车2(原价10.60元,现价9.5元)

赛车3(原价18.50元,现价12.90元)

问:现在买哪一种最合算?

从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赛车3下调了5.60元,下降钱数最大,所以选择赛车3。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赛车3的原来价格最高,下降后的价格还是最高。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每一种赛车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折扣”,学生易于掌握。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二、采集“生活实例”,感悟数学内涵

数学是生活实际的抽象与概括,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

三、感悟生活,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同时又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是生活价值的体现。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善于处理好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收集一些生活习题,让学生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为什么规定先乘除后加减,而不是先加减后乘除?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经历,如到商店买5个面包,每个0.5元,买1本笔记本3元,共买2个,一共用了多少钱?接着问如何列式,怎样计算,使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定是符合实际的。

通过收集一些“生活习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身边问题。这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联系生活场景,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要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走出课本的“围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要积极设计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现象,去理解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问题”,小黄去春游准备了20元钱,商店里每只面包1元,可乐每罐2元,苹果每千克4元。你能帮她算一下,小黄可以买些什么?可以买多少?结果学生设计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案并进行比较。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很高,课上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设置情境法、谈话法、实验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堂课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和多种方法配合运用,从而形成整体优化,发挥整体功效。因此,我们要分清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法有机结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及规律性内容的学习,可采用讲解讨论法并辅之练习法。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可采用直接演示法或实验操作法,让学

生在数数、量量、摆摆、画画、拼拼、剪剪中积累表象,逐步形成对几何特征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协调好知识与努力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使学生在能力发展的同时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注意“知识准备”的重要性,应对合作过程的不确定性,做到有备无患,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中分享成功的进步,发展协作的技巧,激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甚至融为一体,学生才会真正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我们的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实效.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趣,我们就要尽量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概念,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一、从数学的视角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看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前,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去观察,亲自购买物品,初步认识钱的小数表示法,自觉作好预习.如,教学“年月日”时,除了带上年历卡来认识大小月之外,再带上一副扑克牌,将“扑克牌是历法的缩影”融入课堂:四种花色表示一年有四个季度,五十二张正牌表示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把四种花色的“点”全加起来是364,加上小王一点正好是平年的天数,加上大王便是闰年全年的天数.学生觉得有趣,积极性高,学得扎实,记得牢固.

二、让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画面

学生学不好数学,怕学数学,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数学知识太抽象,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小学生数学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勾勒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数学教学也就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教学“求平均数”,先组织同学们参加投篮比赛,甲组八人投三次共进球十六个,乙组九人投三次共进球二十个,教师当即判定乙组获胜,学生马上抗议说不公平:因为两组人数不同!那到底哪组获胜呢?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才合理、公平,从而轻松地掌握平均书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如,学习“圆的认识”,组织投沙包比赛,先让学生站成横队,每人把沙包投入中间一只脸盆,大家发现这样太不公平;接着让学生面对面站成两行,还是不公平;站成长方形、正方形都不行,只有围成一个圆才最合理,深入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学完“圆的面积”让学生去测量所需的数据,计算校园内雪松的半径和横截面面积.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这一特性.学完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设计如何为教室铺设地砖,既要考虑合理,又要注意美观.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三、利用数学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认真学习.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学校门口出示“失物招领”:有谁丢失a元钱,请到总务处来认领.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失物招领”这样写?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思考、争论,理解字母a远比直接写具体的钱数要好,可以避免有人冒领,而且a可以表示任何数,当然在这里不能表示0,充分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性,体会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教师可让学生用这些图形绘制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雨伞、电视机、路灯、汽车、房屋、球拍……发挥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创造出机器人、时空飞船等.学习“对称”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事物,设计对称图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上一篇:发电厂的暖通空调设计下一篇:作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