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共2篇)
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 篇1
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
发布时间:2006-12-29信息来源:
作者:李晓林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撑。经过13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快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是摆在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相关政府部门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我国生产力促进体系已经形成在我国121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中,有国家级示范中心106家。全国80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行业分布以机械行业和化工行业为主,分别为20家和15家。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地方与行业相结合的生产力促进体系。
据对97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统计,这977家生产力促进中心现有从业人员14198人,比2002年增加24%,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8554人,占人员总数的60%;学士以上学位人员7100人,占人员总数的50%。
随着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其服务范围越来越宽泛。围绕企业服务层面,主要开展企业策划、管理与技术咨询、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专利申请、信息服务、项目申报、企业融资、质量体系咨询认证、国际合作、闲置设备利用等等;围绕政府服务层面,主要开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咨询评估、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认证、科技统计等等。目前,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范围及对象已经从制造业工业企业扩大到了农业领域,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其业务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和限制。因此,各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业务建设中遵循科技部提出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和“特色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注重常规业务建设的同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打出了自己的特色牌,如辽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新型工作模式,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搭建资本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等。
生产力促进中心面临的问题
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机构发展方面:一是地区性机构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快,数量上东部地区也比西部地区多。二是综合性与行业性中心发展不平衡。综合性中心较多,占全国总数的78.9%,行业性中心占全国总数的21.1%。三是区县级中心
所占比例大,超过全国中心的半数,而省级中心和乡镇中心比例较少,仅占3%和1%。四是在行业中,主要以机械行业和化工行业为主,分别为20家和15家,其他行业则更少。在业务拓展方面,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好,国家级示范中心比其他中心好,国家级中心比省市级中心好,省市级中心比区县级中心好。
由于一些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由政府创办的,因此在运行方式上还遗留着行政机关的烙印: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等客上门,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其服务过程属被动型,而不是主动出击。同时,部分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缺乏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短期化行为严重等问题。
由于政府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不足,因而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较差,资源严重不足,既没有建立起各种资源数据库,也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案例积累,自身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因而服务水平较低,业务不能正常开展。
尽管生产力促进中心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人员不断增加,但其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参加部级高层次专业培训的人员较少,专业能力较差,知识单一,既对生产力促进中心本身了解不多,对业务的开展知之甚少,又缺乏从事管理、技术咨询和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生产力促进中心还没有创出自己的品牌,建立起自己的信誉。社会对生产力促进中心不了解,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认识不够,缺乏信任。
目前,尽管国家颁布了《中小企业法》,科技部也出台了有关法规和政策,但一些影响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性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基金,生产力促进中心有关税收等问题,尚需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上加以明确。
加强体系建设 发挥服务功能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应从组织体系、业务体系、政策与环境等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体系建设。尽管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有3000万家企业,有2861个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占企业和县(区)的0.0039%和42.57%。因此,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质与量的关系,即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数量;同时还要注重条与块的关系,即在加强省、市、县和综合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行业性和专业化生产力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性、代表性和显示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使其在深层次服务和服务产业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要对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整顿。充分利用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生产力促
进中心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严格按照《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和《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逐步对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整顿,促进其提高。另一方面,要建立战略联盟,形成生产力促进组织网络体系。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源、条件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每个中心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每个中心的资源,形成战略伙伴或战略联盟,其作用将会更大,效果将会凸显,“组织网络化”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体系建设。生产力促进业务是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命脉,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建设,是重之又重的工作。按照科技部的划分,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包括常规性业务和特色业务两个方面。在常规性业务建设中,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确定自己的服务方向,抓好几项主要业务,并形成自己的业务支撑;在特色业务建设过程中,积极开拓各种形式的具体服务项目,特别是独具地方或行业特色的项目,推出精品,做成品牌,从而形成一业为主,其他业务为支撑的业务体系。
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政策与环境建设。一是要深入研究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营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努力争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非营利机构”的法律地位。这主要因为当前生产力促进中心既有事业又有企业,还有社团的多性质状态,不利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发展。同时,还需认真落实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业务工作中有关税收减免的政策。二是应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营造有利于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外部环境。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及企业对生产力促进中心还缺乏了解和信任,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宣传和政府的强力推动,逐步改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外部环境,促进生产力中心的健康、快速发展。
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 篇2
江苏省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而且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撑,只有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才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代表,在科技金融工作实践中已开展了持续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模式。研究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构建一个适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对促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基本情况
科技金融是整合科技、金融、企业和社会资源,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是近年来在国家支持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产生的,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结合当地金融工作的优势和资源,在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1 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情况
通过几年的探索,国内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服务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培育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新业态。如广东省生产力中心自2007年起相继设立1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风险准备金和5000万元“联合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有效引导和推动银行向企业贷款超15亿元,风险准备金实际放大倍数达30余倍。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体系,在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债权融资体系构建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企业信用互助担保贷款业务,设立政策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多种途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截至2012年底,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累计为247家企业提供4.35亿元贷款,有124家企业加入了信用互助担保体系,累计担保额达到4亿元。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了以“盈创动力”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截至2012年11月,已吸引40多家金融服务机构入驻,收录2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为近100家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了各类企业项目对接和投资信息1000余次,帮助企业获得银行授信约22亿元,引导创投对企业注入5.35亿元的风险投资及20多亿元的意向投资。
1.2 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从2009年开始陆续部署和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经过多年探索,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形成了服务科技金融的方式与手段,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开展了风险补偿资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
1.2.1 风险补偿贷款
江苏省于2009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依托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工作。经过4年多的实践,省财政共安排省级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亿元,带动全省40余个市、县(区)设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5亿元。截至目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引导银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584笔,总额近36.5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087家,引导社会科技投入335亿元。在省风险补偿贷款工作的影响下,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相继单独设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总计4.3亿元,直接与银行合作开展风险补偿贷款工作。其中,无锡市财政单独设立1.3亿元风险补偿资金,委托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当地2家科技支行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工作。
1.2.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利用知识产权作为融资担保,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还有利于把更多的资金吸引到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和行业中来。镇江自2008年起开始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2010年被列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息服务平台,采用风险补偿、知识产权与主产品捆绑、知识产权与信用组合等多种方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截至2012年底,共有216家企业用314件专利、1件商标、12件软件著作权、2件动植物新品种从12家商业银行获得授信和贷款累计达14亿元。
1.2.3 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对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意义日益突显,已经成为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科技金融投资体系的重要环节。无锡自2012年设立种子资金,由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种子资金日常管理和投资运作,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人民币作为种子资金,专项用于对创业投资企业参股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跟进投资。
1.2.4 科技保险
自2007年科技保险试点启动以来,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也积极推广科技保险,重点创新和推广科技保险险种。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与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紧密合作,建立了与专利保险险种相对应的服务平台,通过专利维权托管的方式进行重点跟踪和服务,并完成了全国专利保险第一单。
2 江苏省内科技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科技金融形势发展较快,省政府大力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为全省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工作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缺乏整体部署和联动机制
政府在推进科技金融工作过程中,缺乏对科技金融工作整体部署和联动机制,比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各个阶段,支持的方式、政策、保障措施等都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完善;此外,在科技金融合作中如何统筹联动,发挥各方职能和优势,群策群力,有效推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投融资中介机构和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目前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科技中介相当缺乏,缺少行业龙头机构,无法有效整合与配置资源。各地市的融资服务体系尚处于松散状态,专业人才也较缺乏。还需大力度鼓励和指导各地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助贷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全省融资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业务发展。
2.3 科技型企业金融活动服务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江苏省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与信用服务体系均不完善。科技型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中介机构,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无法跨越融资担保障碍。
3 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基础与思考
3.1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基础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纽带和桥梁。“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成为江苏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在服务科技金融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3.1.1 拥有良好的人才队伍和科技服务成效
截至2011年底,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资产总额达到8.72亿元,从业人员943人,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508人,占总数的53.87%,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585人,占总数的62.04%。“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累计服务企业20万家,咨询各类项目10万次,转移服务技术成果3000项,培训科技人员40万人次,科技金融服务企业100亿元以上,实现服务收入10亿元以上。
3.1.2 服务网络覆盖全省
截至2011年底,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地方中心56家,覆盖了全省13个省辖市、苏南90%以上区县、苏中80%以上区县、苏北70%以上区县。在开展科技金融工作中,可轻松构建省、市、县3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统筹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整体部署全省科技金融工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
3.1.3 科技金融服务业务已初具规模
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以科技创新服务为立足点,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陆续组织开展了科技金融工作,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科技金融服务经验。目前全省已有40多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工作,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风险补偿贷款工作和服务的人才队伍,建立了一套科技引导、金融支持、各方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为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3.2 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思考
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既有社会需求的支撑,又有政府的支持。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优势,加快传统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将为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发挥巨大作用。在当前江苏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时期,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进科技金融服务过程中,应借鉴学习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先进做法,结合国情、省情学习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先进做法,结合江苏省型中小企业设立,将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省、市、县(区)联动,构建全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省、市、县(区)联动,发挥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江苏省内优势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已通过开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业务初步形成省、市、县(区)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但服务形式还较单一、覆盖范围还不够广,下一步要继续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推广多方联动模式,汇聚优势科技及金融资源,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支持,逐步建立起服务功能较完善、服务水平较高、服务网络畅通的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2.2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推进银政企深度合作
科技金融联盟将促进科技金融领域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促进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互动,使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引导社会资源不断投入科技创新。2012年12月,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联合银行、交易所、担保、保险、证券、创投和高科技企业等106家单位,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可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联合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鼓励联盟成员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进银政企深度合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省内科技型企业提供银行商业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并购重组、财富管理等系统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2.3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目前,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并不多,尤其是苏中、苏北地区大部分还是以项目拨款为主要手段。由于企业数量众多,政府资金很难直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努力转变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粘合、吸引、凝聚社会资金,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引导政府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为科技贷款提供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科技保险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二是引导银行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如贷款贴息、奖励等。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如设立种子资金、天使资金、引导基金等,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投行业,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3.2.4 建立企业融资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的信用水平是融资的关键要素,也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了解和掌握企业信用,便于金融机构和政府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开展相关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培养并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收集和保存企业信用记录,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信用体系,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了解企业信用状况,防范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在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3.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推荐阅读:
生产力促进中心总结09-25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07-20
科技生产力10-28
数据科技生产力07-29
农村科技生产力12-15
促进矿井安全生产07-09
运用清洁生产理念促进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