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产力(精选12篇)
科技生产力 篇1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原《太原科技》) 是由太原市科学技术局主管, 太原科技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刊物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4-1358/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9146) , 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 (遴选) 数据库来源期刊。1996年—2012年连续17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 (优秀) 期刊。
本刊于1980年创刊, 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立足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科学技术自身特点, 宣传我国科技工作方针政策与重大成就和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重点报道国内外科技信息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发明, 探索科技研发、生产与应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为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以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本刊特辟有“权威论坛”“重点关注”“政策解读”“科技观察”“科技风向标”“研究与探讨”“应用技术”“科技之星”“区域经济”“理论探索”“前沿要论”“案例分析”“学苑论坛”等栏目,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科技生产力 篇2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农业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是是平衡的。()
2、基因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餐桌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了。()
3、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向前发展。()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最突出的问题。
()
5、对于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相差不大。()
6、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逐步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捷径。()
7、我国的网络使用和农户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没有差距。
()
8、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是较充足的。()
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缩短了新品种的培育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10、加快农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不一定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A、转基因技术 B、利用害虫的天敌 C、综合防治 D、培育抗虫作物
2、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A、50—60% B、40—50% C、30—40%
3、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利用率只有()。A、60% B、50% C、40% D、30%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逐步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途径。
A、快捷 B、有效 C、唯一
5、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适应新阶段农业调整的()需要。A、根本 B、基本 C、一般
6、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一定要提高农民()。
7、农业科技转化的主要市场在()。A、农村 B、城乡结合部 C、农贸市场
8、二十一世纪各国都把目光转向能够带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高技术,这高技术是指()。
A、科学技术 B、信息技术 C、基因技术
9、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我国国情,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一基本内容重要()。
A、手段 B、内容 C、方法 D、措施
10、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粮食单产由每公顷1000公斤增加到()公顷。
A、2000公斤 B、2300公斤 C、2500公斤
11、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是()。
A、巨大的 B、较大的 C、少的
12、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和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百分点。A、40—50% B、30—40% C、20—30% D、10—20%
13、就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来看至少还可以提高(百分点。
A、50% B、40% C、30% D、20% E、10%
1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依靠()这个重要载体。A、乡镇企业 B、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 C、农业企业
15、加快()转化是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A、工业成果 B、科技成果 C、农业成果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不得分,每题5分,共50分)。
1、农业科技转化的大特点是()。A、手段越来越先进 B、时间缩短 C、网络齐全 D、投入不断加大
2、我国在农产品结构上存在()多的问题。A、大路产品 B、低档产品 C、普通产品 D、初级产品 E、高端产品
3、我国在农产品结构上存在的()少的问题。)A、优质产品 B、高档产品 C、专用品种 D、深加工产品 E、精加工产品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处理好的()问题。A、农业科普工作 B、提高农民素质 C、依靠农业企业 D、农村和农户
5、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农村意义有()。A、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共同目标和追求;
B、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我国国情、农情,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C、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适应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需要; D、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逐步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6、农业企业包括()。
A、乡镇企业 B、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 C、农民营销中介组织 D、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E、农业大户
7、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符合我国(),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A、国情 B、省情 C、县情 D、农情
8、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我们今天的()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A、农业 B、农村 C、农民 D、居民
9、农村的科普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它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A、普及技术 B、普及科学 C、普及科学精神 D、普及文化
10、在影响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因素和自然经济等社会各种因素当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农民的文化因素。
第三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 篇3
软交所是一家于今年5月份才刚刚成立的、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知识产权交易和投融资并购交易为主要业务的服务型机构,也是国内首家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
“由于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现在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一方面,大多数科技成果拥有人缺乏足够的资金或者无法从银行获得足够的带来进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拥有资金的人又不知道这些科技成果的存在,导致不少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形成浪费。在这样一种的背景下,市场一直期待第三方的交易结构介入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胡才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胡才勇介绍,虽然软交所成立时间并不长,目前开展的业务却非常丰富,如“春夏秋冬”四季知识产权拍卖会的首场活动——2011年中关村科学城知识产权拍卖会暨2011年冬季知识产权拍卖会将于12月20日举行。此外,软交所还致力于通过引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高科技企业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其知识产权,因此按传统的贷款要求是很难得到贷款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银行突破固定资产抵押的限制。比如,以企业合法有效的软件产品登记证书为质押标的,辅以企业现有应收账款和软件著作权证书质押。”胡才勇说。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简介 篇4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原《太原科技》)是由太原市科学技术局主管,太原科技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刊物(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4-1358/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9146),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1996年—2012年连续17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
本刊于1980年创刊,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立足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科学技术自身特点,宣传我国科技工作方针政策与重大成就和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报道国内外科技信息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发明,探索科技研发、生产与应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以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本刊特辟有“权威论坛”“重点关注”“政策解读”“科技观察”“科技风向标”“研究与探讨”“应用技术”“科技之星”“区域经济”“理论探索”“前沿要论”“案例分析”“学苑论坛”等栏目,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产实习 篇5
生产实习任务书及指导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工程管理教研室
2010年6月
实习纪律
1、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认真地完成实习指导书规定的实习内容及其要求。
2、学生到达生产单位后,要在生产单位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要服从工作分配,要严格遵守学校及生产单位规定的实习纪律和生产纪律,遵守生产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事故。要遵守国家法令,遵守社会公德,保守国家机密。借阅资料必须妥善保管及时归还。
3、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端正工作和劳动态度,保持良好的作风,注意文明生产。认真实习,积极工作,虚心向工人、技术人员学习,虚心在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主动请教。
4、对于统一组织的实习,在实习期间不得无故迟到和早退,实习期间一般不准请假,如有特殊情况,一天之内由工地实习指导人批准;三天之内要经指导老师及工地主管部门批准,三天以上者必须报系领导批准。实习结束前,不得提前离开实习工地,更不得擅自离开工地外出游山玩水,否则严肃处理。在实习期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学校声誉。
5、必须遵守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每天做好实习日记。
6、实习结束时必须完成实习总结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报告。无故逾期不交者,其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计。
7、按规定时间返校,并做好实习答辩的准备工作。
生产实习指导书
一、生产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生产实习是建筑工程专业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于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其目的是:
1、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学习生产技术知识、施工管理知识和技术经济分析知识,培养解决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与现场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增长社会知识,培养职业道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3、增加实践知识,为后续学习和毕业设计等建立感性认识。
二、实习要求
1、通过生产实践,获得一项或两项主要分部工程的系统生产过程的内、外作业施工管理知识。
2、按照本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布置的思考题,为实习答辩做准备。
3、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建筑施工企业体制改革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状,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三、实习的方式与内容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生产实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生产实习主要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1、由学生本人持本校介绍信,在家庭所在地区,按实习要求就近选择和联系实习单位和实习工程。在实习中,必须在实习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生产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制定生产实习计划,独立完成实习任务。
2、对于无法联系生产实习的学生,由生产实习指导小组统一安排实习地点,深入施工现场,下到施工班组,以普通工人的姿态参加实习。同时,组织一定的现场教学和就近参观某些已建成或在建的建筑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3、学生实习结束后,按规定时间返校,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并参加实习答辩。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
1、看懂所在实习工地的建筑、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条件等内容,了解不同工种的操作规范和规程。
2、参与并了解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参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的验收工作。
3、参加主要工种班组作业,参与工程关键部位的技术复核工作。
4、参与有关施工组织、生产技术、图纸会审等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了解现场技术交底和单位工程交工资料整理的主要要求。收集有关技术资料,写好施工实习日记。
5、学习现场施工方案的编制方法,并了解如何对其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6、学习现场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7、学习现场施工总平面图的设计。
8、学习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有关业务知识,参与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验收和质量事故的处理工作。
9、参与施工概预算的编制工作。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工种实习
1.钢筋工程
(1)现场钢筋是怎样验收的?其出厂证明,试验资料是否齐全?园钢和螺纹钢直径是怎样度量的。
(2)钢筋下料长度是怎样计算的?实测一根钢筋测出其下料长度与弯曲成型后的长度差,并说明原因。
(3)现场钢筋施工下料与施工图预算下料有什么共同处,又有什么不同处?为什么?
(4)实测现场钢筋龙骨上各种钢筋的分段长度和断面尺寸,判断是否合乎图纸设计要求、钢筋构造要求。
(5)观察钢筋对焊、电弧焊或立焊操作过程,并根据施工验收规范判定是否合乎要求。
(6)观察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方法,分析比较各种方法优劣处。(7)现场钢筋是怎样代换的。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快速简便的进行代换。2.木作工程
(1)现场钢模是怎样进行排模计算的?
(2)现场模板支撑方式怎样,没有落地式外架的高层建筑,是怎样进行模板的垂直支撑和斜向支撑的?
(3)现场怎样控制模板的起拱高度、中线位置及标高的。(4)模板拆除时间、拆除方法、安全措施有哪些?怎样掌握?
(5)门窗安装要注意哪些事项?怎样防止自开门、自关门现象?后塞樘子的门窗其洞口比门窗尺寸大多少?怎样固定?
(6)木地板施工的顺序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3.混凝土工种
(1)现场混凝土配料方法怎样?它与实验室配合比计算有什么不同?第一盆混凝土与以后搅拌的混凝土所加骨料是否不同?为什么?
(2)现场混凝土运输方法怎样?垂直提升设备是怎样操作的?(3)现场混凝土塌落度是多少?为什么一般不浇干硬性混凝土?(4)现场混凝土试块的制作、养护及试验方法怎样?
(5)观察主次梁交接处浇注方法,震捣方法、待拆模后仔细观察其是否合乎质量要求。
(6)现场混凝土搅拌时是否掺了外加剂,其配料方法所起作用是什么?(7)现场浇注混凝土是怎样留置施工缝的? 4.砌筑、抹灰工程
(1)现场砖砌体组砌方法有哪些?混水墙是否双面挂线。为什么?框架填充墙最上面一皮砖是怎样处理的?
(2)外墙贴面砖或干、洗石子、贴大理石的施工顺序,注意事项有哪些?(3)内墙抹灰是怎样找基准的?
(4)现浇水磨石地面的施工顺序有哪些?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磨石机?如何控制开磨时间和磨石程度?
(5)如何防止地面起鼓、空壳?水泥地面如何防止起灰?如已经起灰如何处理?(6)彩色水磨石地面各种颜色如何配比?其原材料比例是多少?上色石子的顺序如何?
(7)怎样检查油漆、涂料质量?
(二)内业实习
(1)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图预算,了解并掌握其主要内容。
(2)对照建筑图、结构图是否有矛盾地方,现场人员如何处理的,你觉得合适吗?检查结构图看是否有错误或你不明白的地方。
(3)怎样收集技术资料,并判断资料的可靠性、正确性?
(4)了解建筑物测量放线的全过程,并判定其基线及标高控制点,是否合乎设计要求。
(5)了解施工任务单签发方式,工人工资的结算方式,限额领料的结算方式。
(6)了解施工日志填写方式。
(三)工长实习
(1)学习工长现场施工组织管理方式,对照施工组织设计,了解各工种搭接时间,优化方法。
(2)学习工长如何进行劳动力调配,确定临时材料进场计划,解决现场矛盾的方法。
(3)了解施工质量的检查管理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实地进行轴线引测及标高控制测量。
(4)了解现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现场施工平面图布置方法,学习工长因地制宜调整施工进度的方法。
(5)了解施工现场配制的机械、材料进场计划、车辆调配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
(6)参观成品、半成品加工厂(或车间),分析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7)了解工长进行技术交底的全过程。
(四)专题调查研究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实习指导人的指导下,对新工艺、新技术作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四、实习选点与时间
生产实习按教学计划为四周。实习的选点,是学生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顺利开展实习工作的前提。
1、实习前利用1~2天时间,选择工程任务比较饱满的先进施工现场作为实习对象。
2、选择对象时,应注意工程进度,尽可能地选择其工程进度处于主体结构的工程。
3、尽量选择一个大、中型的工程项目,如高、多层框架结构作为实习对象。
五、实习计划的拟定
选好实习单位和工程后,应迅速进入工地,并在实习工地指导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1~2天时间,根据本指导书的要求,结合工程施工进度,拟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并经指导人审定后即可实施。
实习计划的内容包括:实习地点、实习单位、实习项目工程名称、技术经济指标、工程进展概况、实习进度、实习方法和步骤等。
六、实习成果报告
实习成果报告是学生对实习工作的全面总结,综合反映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掌握生产实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创新的能力。
实习成果报告主要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总结报告、专题调查报告、实习工地指导人评语表等。撰写整理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实习日记
实习日记是记录工作情况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一种主要方式、方法。(1)从选择实习单位和实习工程的第一天开始起,至离开工地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为止,逐日记录。
(2)简明记录每天工作或劳动的情况、出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摘抄必要的技术资料;调查研究和参加生产,技术会议记录;建筑结构构造处理、工程质量处理以及学习专业知识等有关的其它记录。
(3)日记应注明日期、气象,字迹简练,条目分明,图表清楚。
2、生产实习总结报告
报告是全面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收获体会的综合报告。实习应认真思考,根据自己在生产实习中的主要内容、收获体会与合理化建议等,全面而精练地描述生产实习成果。报告内容与要求如下:
(1)简要说明工程概况和主要工作内容。
(2)述写在实习阶段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工程概况和亲身参与哪些工作。即:主要分部工程概况(包括主要部位构造);施工工艺与施工顺序;主要施工方法与工程进度安排;流水施工,机械配备与材料供应及其管理措施;工程技术、质量、进度、安全与工程成本的目标要求和控制;现场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现代管理方法等。
(3)着重述写实习中的具体实习收获与体会(含政治思想、组织纪律、遵守操作及其安全规程与业务学习),施工管理的反思和建议等。
3、专题调查报告
学生撰写专题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调查研究,独立思考、有创见性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专题报告必须建立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学习、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自己在生产实习中进行的调查情况,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完成专题小论文。专题内容可以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技术经济、企业管理、建筑业体制创新改革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某个方面的专题调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报告和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体现创新精神和意识。
4、实习工地指导人评语表
请实习工地指导人对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实习报告等作出评价,并写上具体的评语,对于不在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实习而单独在外实习的学生,由实习单位签好意见盖章后由学生本人带回学校。
七、成绩评定
由有关老师组成的实习答辩小组,主持学生答辩,根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理论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平时实习表现、劳动态度、与工人同志的关系及遵守实习纪律等情况进行评分,实习成绩按五级计分,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八、实习指导人注意的事项
指导学生实习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使学生深化专业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知识,向学生传授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老师。因此,学生应尊敬工地实习指导人,并虚心请教,听从指导,服从安排。
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协助学校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做好下列指导和督促工作:
1、实习开始后,请根据工程情况和生产实习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项目、内容、实施方法、步骤和实习进度等。
2、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现场生产技术会议,向学生传授工作经验、社会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帮助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技术疑难问题。
3、指导学生收集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有关资料,每周检查学生的实习日记。
4、督促和检查学生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实习项目,严格要求学生按实习大纲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5、实习结束时,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质量等写出评语。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加盖公章后密封,由学生带回学校交建筑工程教研室。
6、实习期间学生发生异常情况(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实习严重不负责、不服从安排或擅自离开工地游山玩水等),请及时与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教研室联系,以便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732-8290041。
九、生产实习安全注意事项
1、凡进入工地施工现场,必须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服从工地安全指挥,记住安全技术交底事项,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2、实习开始前,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后,有工地的专人带领才能进入施工现场。
3、工作前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工作中严禁饮酒、打盹;因病神志不清者严禁去施工现场工作。
4、要团结互助,工作中禁止打闹、争吵和开玩笑。
5、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坚持戴好安全帽,应注意:井架、龙门吊、脚手架附近较危险,要注意防止高空坠落物体(钢筋、砖、模板等)伤人。在高空工作必须系好安全带,不准在高空向低层或地下丢任何建筑材料、工具或模板、钢筋、钢管等物件,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6、在楼层工作时,应注意正在施工的楼面是否有洞口,要防止洞口坠落人员或物体,人人都要高度重视高空作业的安全,高空作业不准搭乘龙门吊,井架的吊栏。经常注意警告标志,防止事故发生。
7、施工现场禁止穿高跟鞋;严禁穿高跟鞋、拖鞋、硬底鞋和光滑鞋底的鞋子高空作业,在架板上行走时注意不要踏探头板(空头板),在施工现场要注意木模板上的钉子,注意踩上钉子。
8、禁止在木工棚或有油漆、汽油等易燃物的场所(或仓库)吸烟,防止火灾。
9、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电线、机械设备等不准乱动,严防触电和损坏设备。到现场后要了解各种信号和安全警戒或标志,不得触动。
10、预应力筋张拉或钢筋冷拉设备在操作时,禁止人员站在张拉钢筋的两端,以防钢筋回弹伤人。
11、借用工地安全帽及其它工具,要及时归还,丢失者要负责赔偿。
科技生产力 篇6
一个月前,来自台湾21所大学的25名大学生在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们在中关村科技园一个月的实习之旅。一个月的时间里,25名台湾大学生分别进入了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合作密切的北京国创科视科技有限公司、京东集团、知呱呱、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坚持创新学院、塔米机器人、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公社、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等单位进行实习。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来自于科研服务、信息电子、生物技术和互联网等不同行业,都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25名台湾大学生在中关村科技园实习当中,展示了两岸友好的合作形象,各科技企业为台湾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同时台湾大学生为所实习的企业带来一股清风。经过一个月的了解与考察,企业在学生心中获得了加深自身品牌形象宣传的效果,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对台湾这批大学生评价都非常高,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大学生性格开朗、学习认真、谦虚谨慎、工作态度积极、热情奔放的思维模式深深感染了实习企业的员工,让每个同事从他们身上了解了不一样的台湾、不一样的台湾学子。
据主办方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介绍,作为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活动的执行机构,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具备促进海峡两岸科技教育繁荣发展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为了保障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积累了较为完善的服务模式,从前期与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到台湾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再到对他们的生活照顾等方面,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都做到了事无巨细。协会为台湾学子提供的实习企业都是各领域的佼佼者,可以让台湾学子近距离接触大陆近年来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前沿的技术应用情况,为他们后期进入职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能力。针对25名大学生实习地点不同,协会制定了签到制度,上午出门和晚上回到住宿地都要实行签到,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此外,在工作之余,协会还组织这批大学生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品尝北京的特色美食,让他们领略祖国的山清水秀、壮丽美景。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服务受到了来大陆实习的台湾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在大陆企业的实习经历,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技能,获得了友谊,他们希望后期两岸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多多举办此类活动,让更多的台湾学生有机会来大陆参观学习,促进两岸科技文化交流。
据悉,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是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部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共同举办的两岸青年学子科技文化交流的活动。目前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共有80多人参加了这项活动。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刘玉兰表示,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是两岸开展科技文化交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台湾学生对大陆科技实力认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连续三年的时间,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的推动下,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逐渐形成了两岸交流互动的精品品牌,为开展两岸科技交流与实践,促进两岸科技教育繁荣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的重要意义,刘玉兰深有感触,“让台湾大学生实地了解大陆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感受大陆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融合。”
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的另一主办方台北生产力促进协会理事长郑海鉴对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在见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良好执行力表示了高度的赞扬。他表示,正是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组织下,台湾学子才有机会来大陆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台湾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到发展迅猛的大陆企业中工作学习,还能感受大陆的科技文化发展,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他希望后期继续加强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合作,继续为两岸青年学子科技文化交流工作奉献绵薄之力。
本着服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初衷,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将继续前行。后期,协会将引导台湾大学生中关村科技园见习营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朝着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方向发展,力争接纳更多台湾大学生来大陆见习交流。同时协会愿与更多企业家和社会组织一道加强沟通、做出成果,巩固深化合作共赢的关系,携手开创两岸青年交流的美好未来。
论科技成果的文化生产力功能 篇7
关键词:科技成果,文化,生产力
生产方式的变革, 标志着社会巨大的进步。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要素就是生产力。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 生产力就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同时也丰富着自身的内涵。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讲话中指出: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同志的“先进生产力”再到文化生产力, 标志着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反映着人们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文化生产力作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日益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主导形态, 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成果实现了文化的生产力功能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中, 就已经使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分为两个层面。两个角度分别都是从生产能力上来说明的, 即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与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并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进一步创新发展, 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文化层面。
1.科技成果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科学与文化是生产力中的两大要素。科学特别是现代化语境中的科学, 是物质生产力的核心, 即将科学与技术在物化的机器产力的两大要素。科学力最终是以一种科技成果的形式物化于机器、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之中, 同时科技成果也组成了人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科学兴起以来, 科技成果就是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科技成果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中的核心部分, 即文化知识和精神通过文化网络合并于文化生产与创新的过程中, 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技成果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一种人类的精神与实践产物, 但它是通过科技成果来完成其生产力的功能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每一种科技成果都为那个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发展与优化的可能。
3.科技成果是文化生产力中的实体性标志, 物质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明, 经历了自然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三大阶段, 科学技术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以科技成果直接物化于劳动工具之中, 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它是文化生产力中与物质生科力的重要连接点。
二、科技成果是构建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三大基本任务, 即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民生问题。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科技成果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科技成果是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动力。就文化软实力而言, 它的主体部分不是凝固的实体, 而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生成性。文化不等同于文化软实力, 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等于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资源只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前提, 但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要通过发展文化生产力, 将文化转变为文化软实力。科技成果是文化转化为软实力的物质手段、传播工具与精神产品。
2.科技成果是解决文化民生问题重要手段
科技成果在改善文化民生问题上同样重要。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文化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来解, 没有科技成果应用于文化生产力中, 它是不能改善文化民生的。科技成果的应用可为从手段、方式上提供更多的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 这是时代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精神财富源泉的文化资源并不会自动地把这些资源呈现给人们, 文化资源与人们的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构成。这种矛盾唯有通过人们的文化生产实践来解决, 文化生产力越高, 就越能解决这个矛盾, 对此人们不难形成共识。
3.科技成果是文化产业发展生长的重要平台。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就对文化工业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他们认为, 在以商品生产为特征的后期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受到交换价值和利润动机的支配, 文化产品“趋于一律”, 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 束缚了人的意识, 剥夺了人的情感, 阻碍了人的自主性发展, 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由于精神产品的特殊性, 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过程中,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律要逐渐达到契合,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要通过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来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品质,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下实现经济效益, 从而实现改善文化民生的目的。科技成果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意平台与实现手段。
4.科技成果通过影响主体的文化价值认同, 促进文化民生的发展。
改善文化民生就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国家民众文化低下、文化素质不均, 本身就缺乏文化软实力的表现。文化软实力最终是通常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表现出来的, 而科技成果则是其中最难提升和建构的部分, 因为由于民族、血缘、地缘等因素, 国民本身就具有一定文化模本, 但科学技术则是共性的, 只能通过对科技成果的理论与物质形态的认同才能实现。
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 实现人民在文化生活中的共建共享、公平正义, 体现了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是软实力的提升;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设施、文化场所的创建, 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形象, 是软实力的落实。
科技成果是个人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形象、文化呈现的重要视角。民众的科学技术素养是世人了解中国的重要路径, 促进世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和了解, 扩大国家的对外影响, 增强社会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等的同化力以及文化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吸引力。
5.科技成果是实现从“人化”和“化人”的重要手段。
文化创造是人类生长的重要行为。是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的过程。人化自然是按着人类的意愿去改造世界的过程, 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就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摆脱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约束, 创造出一套价值系统、符号系统、话语系统、解释系统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产品, 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 即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二自然”, 而化人则是由于改造的世界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主体的影响与归约。这个文化世界也反过来作用于自身, 使自己的本质得到文化的熏陶。科学技术成果是其中重要序参量。它的产生与发展影响着文化世界中的人化与化人的双向过程。
三、科技成果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经历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正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
1.科技成果是促使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的根本动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2.科技成果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就已经有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 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 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 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 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 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3.科技成果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 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 但不是自然的主宰,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 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 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科技生产力 篇8
截至2014年底, 全区共有生产力促进中心72家。其中, 自治区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8家, 地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0家, 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7家。其中, 9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 十二五期间, 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政府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
截至2014年底, 各级政府对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拨款总额共计6305.35万元, 较上年增长31.49%, 拨款构成见表1。从图1可以看出科技部和自治区财政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呈现震荡性增长趋势, 增长趋势尤为明显。
管理咨询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服务起步较晚。由图2可以看出, 管理咨询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也在快速提高。2014年管理咨询次数较上年相比增长29.73%, 技术咨询次数较上年相比增长45.78%。由此看出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信息服务发展迅速
据统计数据显示, 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自2001年开始对外提供信息, 到2014年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当年对外提供信息数已达567986条, 较上年增长54.03%。2003年信息服务开始实现收入, 2014年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信息服务实现收入760.27万元, 见表2。数据显示, 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工作尽管起步晚, 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
技术推广服务开展较好
技术服务中包含有技术推广、技术开发和产品检测三种类型, 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协助企业做技术开发和产品检测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在技术推广服务方面开展较好。2014年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88项次, 其中技术推广服务588项, 占技术服务的74.62% (见图3) 。技术服务为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带来收益5549.2万元 (见表3) , 较上年增长22.36%。
重视与科研机构和专家的联系
我区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以来, 积极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有效服务, 同时比较重视与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沟通和联系, 现已建立起咨询服务网络平台, 累计联系科研机构及专家数分别达6203家和9581人, 前三年联系数量在逐年增长, 近两年对外联系科研就够和专家的数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详细情况见图4。
服务企业能力不断加强
截至2014年全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共服务企业6898家, 自2001统计以来, 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累计服务企业达34741家, 年平均每家中心服务企业88家, 服务数量是2001年的2.44倍。十二五服务企业数量情况详见表4。
为社会增加就业做出贡献
科技生产力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引领和支撑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第一生产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提出生产力是“所有生产因素之间的平衡”[1]。国内有研究认为科技生产力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利用先进工具和高新科技,在高水平的科学管理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种日益扩大化的科技生产要素,使技术、设备、原材料、能源、资金、服务等可用资源达到准优化组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社会创造增加值的核心力量[2]。我们认为,科技生产力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现代生产力,其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提供支撑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是构成该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具有现代知识和先进技能的科技工作者、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研发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等3个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既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集聚区,又是各类高端研究开发设备的密集地,也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因此是科技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是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解放和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生产力,对于江苏省充分发挥区域科教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的现状和特点,随后深入分析制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的对策措施。
1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现状分析
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共有各类高等院校124所,各类独立科研院所330余所,数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我们对上述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综合其他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呈现以下的特点。
1.1研究型大学是全省高等院校科技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4所,其中本科院校45所,高职高专院校79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5所研究型大学是全省高等院校科技生产力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载体。这些研究型大学虽然数量上只占全省高校总数的12%,但却集中了全省高等院校大部分的科技人才,研发设施设备及资金。例如,这15所高校集中了全省高校97%的两院院士、99%的长江学者、94%的博士后流动站、74%的博士点、85%的科研经费、62%的科研固定资产以及73%的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1.2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是全省高等院校科技生产力的重要主体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促进科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为责任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和制高点,它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3]。近几年,我国研究生规模连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基本实现了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数量增长目标[4]。与此同时,江苏省也已经形成了在全国各省市中最为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省在校研究生达12万余人(其中博士生约2.2万人,硕士生约10万人),大约相当于全省高校高级职称科技人员总数的3倍。新增的研究生队伍主要集中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相关专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成为大多数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者。
1.3军工类科研院所是体现全省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整体水平的独特力量
在新的发展时期,军工科研院所承载着国防科技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使命,具有人才、科技等基础优势,在自主创新中始终走在前列。江苏省军工类科研院所数量多、实力强、涵盖领域广,是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全省共有军工类科研院所13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厚实的科技基础条件,拥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0个,各项指标远高于省属科研院所,其中科研人员、年度科研经费分别为省属科研院所的2.1倍和2.5倍。这些军工类科研院所一方面承担大量的高水平、高难度的国防军工科研课题;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省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项目,是体现全省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整体水平的独特力量。
1.4非农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在全省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整体布局中较为薄弱
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是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从事农业、林业、水利、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灾害防治、气象、测绘等领域科研工作的科研机构[5,6]。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通过开展公益类科技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需求[7]。近些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非农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仍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力量分散、研究开发实力较弱的状况。截至2010年底,全省除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系统以外,共有30余所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平均每个研究院所拥有科技人员约150人,研发经费约300万元。这样的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动规模,难以形成足以应对日益增长和愈发复杂的社会发展需求的团队力量,基本不具备有效解决区域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1.5技术开发类转制院所发展良好
2000年前后,国家开始对各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分步实施了企业化转制,这是国家对科研院所的一次重大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改变了我国科研机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强化了研究开发工作的市场导向,并按照市场导向合理配置了科研机构资源[8]。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部省属转制院所72家,职工20000多人,年度研发经费约16亿元,销售收入约100亿元。技术开发类院所转制后,全省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它们产业服务方向明确、运行机制灵活,成为全省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布局中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
1.6巨大的研发设备资源是体现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物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大型、尖端科学仪器设备为核心的研发设备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的科技要素,研发设备资源的水平成为衡量科技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仪器设备拥有量和总值迅速增加,研发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截至2010年底,全省本科院校拥有总固定资产超过400亿元,科研用固定资产约110亿元;专科院校拥有总固定资产约210亿元,科研用固定资产约15亿元。巨大的研发设备资源和工程技术文献、信息等软性资源,已成为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是体现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物资基础。
2制约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全省不断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管理体制上的障碍、运行机制上的缺失等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制约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的充分解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等院校主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大体经历了从以教学为主到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再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演变[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被推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得到确立、放大和凸显。尽管近年来全省高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自觉性、主动性、内生性不够的问题。据统计数据,2009年,我省高校院所科技经费中应用开发经费只占总数的22.5%,低于广东(39.7%)和浙江(32.3%),也低于全国平均(25%)。从南京地区抽样选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9所高校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19所高校科研经费中纵向经费年均增长29.62%,横向经费年均增长16.98%,相差近13个百分点。近几年,高校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资金的比例还不到30%,而来自政府的资金比例超过60%。
2.2 “条块分割、单位占有”的管理体制阻碍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过去以科技项目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向以科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工作模式转变[10]。但是,目前除了已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仍参照行政机关的级别划分,以事业单位的性质隶属于各级政府,由具体的政府部门作为主管机关进行直接管理。条块部门的职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人财物的管理、对高校科研院所业绩的最终评价和考核等,从各方面影响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对创新资源的配置,制约着高校、科研院所的社会主体性地位,在高校科研院所对创新方向的把握、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上印有部门的痕迹,显现“条块分割、单位占有”的现象,使得能够胜任重大集成创新任务的科研团队和解决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科研成果难以涌现。
2.3对科技创新活动及绩效的考核单一、片面
科技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是科技人员智力劳动的主要过程和结晶,是反映和评价科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客观载体。高校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由于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内容、性质、特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层次和类型较多,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可以将不同学科、层次的科研成果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对科技人员的科研业绩做出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11]。但长期以来,以论文、获奖为重点的考评体系形成的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学术理论轻经济效益的科研导向和大学文化,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技人员按照高校的三大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多元化选择发展路径的能动性。
2.4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不充分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认为,企业和高校之间人员流动率比越高,反映其技术创新环境越好。人才流动有利于科教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日本、丹麦、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出台了详尽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员流动。我省科教人才资源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现行的人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还难以改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只进不出的状况。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9所在宁高校抽样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高校以各种形式向企业流动的科技人才仅占专任教师的1%,而且即使实现流动,也非常不愿意放弃高校教师的身份。19所高校中调离高校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工作的只有23人,仅占0.12%。
2.5现行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忽视创业文化
创业是更高形态的就业,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的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12]。目前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将大学生、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仅限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未将创业能力和创业型人才纳入到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即使在省内有些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也仅限于一些选修类的创业课程,没有形成完整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中创业文化基本缺失。缺乏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热情,成为我省大学生、研究生素质上的一块“硬伤”,严重影响我省大学生队伍的能力提升和释放。
3解放和发展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生产力的现状、特点以及制约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生产力,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截至2010年,全省高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14379项,投入经费37.90亿元。全省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2806个,其中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13个、与企业共建实验室334个、与地方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个、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1个、其他产学研联合体1758个,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今后,必须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为目标,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业方向上的引导,大力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对产学研合作的促进作用,并加快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要争取形成深度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从现有的以单个项目的短期、临时性合作为主,向以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创新为目标的长期、稳定合作转变,由注重基于科技成果的合作,向注重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合作转变。
3.2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独特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有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主导性地位,并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当前,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应依托全省在这些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引导相关骨干企业早期介入,以具有明确市场方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标志性产品为主要目标,采取超常规的支持方式和力度,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加速产业化技术的集成创新,尽快实现规模产业化突破,使江苏成为新兴战略产业的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化源地。
3.3探索军民融合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推进军转民进程
军工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军工技术是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是民用高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带动相关产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源。要大力引导和扶持军工类科研院所积极探索军转民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途径,要高度重视依托全省军工类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生产力,吸引和支持军民两用高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增强高端技术的储备;要采取切实措施加速重大军工技术和军用产品向民用化转移的进程,为全省新型材料、航空航天、船舶制造、自动控制等民用技术与产业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3.4进行公益类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构建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将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政府直接兴办的事业型机构,由政府部门进行组建和管理。公益类科研院所数量多,规模小,领域窄,实力弱,稳定性差,难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日益紧迫的重大社会需求。应当按照社会需求的主要领域,对全省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进行资源整合、机构重组,提高公益类科研院所解决重大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同时,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制度,实行聘任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相应领域的权威性专家组成发展咨询机构,对研究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信息及咨询服务。并进一步参考国外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经验,逐步实现从“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的转变,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运用公共财政购买公共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创造性探索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5改革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员多元化发展和合理流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功能,要在体现三大基本功能的主体性活动及其绩效之间建立较为平衡的可互为参照的指标体系,并改进相应的考核、奖励、晋升等制度,特别是强化和细化对面向社会服务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价的办法和激励措施。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管理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的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特色发展,围绕我省产业发展开展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要针对高校科技人员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晋升制度。调整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完善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要求,特别要强化和细化对面向社会服务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价的办法和激励措施,促进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促进高校科技人员多元化发展。
3.6以完善科技公共服务网络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备资源的潜能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支撑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科技基础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开放共享,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体系,对促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全省已经建立了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要进一步协调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解决阻碍公共服务机制实现的各种制约因素;通过地方立法保证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实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庞大的创新设备资源的社会效能。
3.7加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素质和热情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高校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能力。高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系统具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全面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进行选拔和培养,还要充分利用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董田春.生产力定义要素再思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23-29.
[2]任盈盈,刘思峰,方志耕.科技生产力及其相关概念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120-122.
[3]刘斌,邢慧斌,吴利明.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74-77.
[4]彭拥军.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J].江苏高教,2006(1):5-7.
[5]江建云.地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3(9):123-125.
[6]张庆阳,王亚光,胡英.我国公益型科研机构结构调整初步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2(2):50-53.
[7]师运.公益型科研院所——改善民生的着力点[J].科技智囊,2009(5),:16-19.
[8]李刚,苏广宇.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关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2):48-49.
[9]朱善璐.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关键[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9):4-5.
[10]郭广生.优化资源配置,开创首都高校科教创新与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8):8-11.
[11]何先刚.高校R&D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D].重庆:西南大学,2008:1-56.
科技生产力 篇10
一、政府政策——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较低,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对象是农村和农民,农民不可能具备科技投入的动力。另一方面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属于社会和公益性质,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研究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和农民基本上是低偿或无偿使用。很难获得经济效益。这样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很大一部分需政府财政支撑,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强化科技人员的科技化和商品化意识,使科技和经济挂钩
我国农业科研长期处于传统科研模式下,即立题、科研、实验、鉴定、结题、申报成果,这使科研机构普遍存在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搞出成果,获得奖励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至于成果能否应用,能否转化为产品或经济效益很少考虑。许多有价值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有价值农业科研成果被放在实验室里付之高阁,而处于农业第一线的农民又苦于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可利用的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和经济发展没有协同发展的局面。
改革不适应科研成果和市场脱钩的科研体制,促进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内部动力。一方面,科研工作者选好研究课题,科研的立项选题都应适合农业发展的发展的规律,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实际需要和生产的特点,不断完善修改课题。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能靠吃财政皇粮,应广泛宣传,主动推销自己,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甚至有的科研项目科研机构可贷款上马,主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设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落实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遴选各地优秀推广人才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
三、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缺乏问题是农业科研转化的突出问题。根据农业投资特点,应建立政策金融投资为主,商业金融投资并存,民间投资辅助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金有兴趣的关注农业科研转化。突出农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调整农业资金的投资方向,例如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调整职能,延伸服务范围,统一管理相关金融机构的农业资金,倾向农业科研转化。
建立风险投资业,推进农业科研转化。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资金支持并产生利润。但由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决定了从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机构和个人难以获取必需的资金,因此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重要条件。可是我们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太成熟,单靠政府财政支持,显得财力薄弱。
四、加强农民科技意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其文化程度的高低,科技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决定农业科研成果被认可的程度。因此要建立一个以科技普及和推广为主体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成果吸纳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带头人。探索建立农民参训获证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挂钩的衔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施规模化农业经营
目前,农村基本上实施的是八十年代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散,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分散经营方式,且土地经营权又处于频繁变化之中,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缺乏条件。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农户即使使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没有科技投入的动力和积极性。土地规模过小,小块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大型农业科技的应用。这样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不是科技应用的载体,阻止了科技成果的进入,不改革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生产方式就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场所。因此,应提倡现在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规模化生产,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六、加大农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
这里所说的重点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其主要负责开拓农业市场、创新农业科技和促进区域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务,其经济实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农业重点企业的规模不大,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在农产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单位附加值较低。因此,需要加大该项重点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让此类企业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前景的重点企业。
七、小结
目前,我国已进入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必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的有效对接,发展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专业人员队伍。
摘要:目前,我国已到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而实现科技支撑的关键就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与其他科技成果转化不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仅有较长的研制周期,涉及较多的学科,而且难度较大,投入多,导致成果形成慢,不能及时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甚至在多变的自然条件下,如果运用不当,可能造成生产损失。基于此,我谈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科研成果,生产力,转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赵忠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7,1:16-18.
[2]郭涛,刘亭,李博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56-2457.
科技生产力 篇1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研信息技术;转化;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35—0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科学研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生产者,理应更快、更广、更深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以生物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所依赖的气候、自然环境变化无常,使得农业科研周期长、变化多、出成果难。要突破农业科学研究瓶颈,就必须依靠先进技术,以科研信息化推动农业科研突破,改善环境,提高效率,实现农业科技能力新提升。那么,农业科技成果如何在农业科研信息技术上得到传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笔者之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科研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如何在农业科研信息技术上得到传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决条件。没有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作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便是一纸空文。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以丹东农科院选育的杂交种为例:20世纪70年代选育的丹玉6号,种植面积达到3 000多万亩,种植时间长达十几年,20世纪80年代初培育的丹玉13号,又以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推广,年最高种植面积达5 400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1/6强,种植时间长达二十年,对中国的玉米种植业产生过革命性影响。如果此项成果没有具备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实效性和应用上的可靠性,一句话是高质量成果,他就不能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上占有一席之地,种植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如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其科技成果对生产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为此,还必须树立改革与发展的新观念,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树立成果、市场加农户的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要理顺科研、教学和推广的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与开发、推广与生产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更紧密结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深化农业科研结构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分流、机制转换的改革,形成有技术、有活力、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科研运行机制;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实际需求为条件的项目管理机制,在科研的立项、申报、项目的研究和成果的鉴定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含金量。
二、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提高技术成果成交率
科技成果商品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和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必须抓紧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技术市场体系,形成从科研、试验到开发应用的合理结构和科研单位面向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良性循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科技成果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法律形式;建立技术竞争规则,保障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按照符合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科学技术规律的一定规则运行;抓好成果转化环节,建立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所必要的中介机构、中试基地、生产力发展中心等促进科技成果由知识变为商品,由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科技市场精神文明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提供相应的市场和机会;加快农业技术成果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技术成果成交率;加强对农业技术市场的预测,对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市场的变化,农业技术成果的产出和市场容量以及自身的条件进行深入地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农业技术市场的发育。辽宁丹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玉种业)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做法是:(1)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网络;(2)组建强大的营销队伍,建立全国范围的种子销售网络。具体包括组建营销队伍、建立网络、明确责任、定期培训;(3)因地制宜进行品种布局;(4)建立分公司进行种子包装、加工、及时送货上门;(5)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售后服务;(6)加大打击力度,进行品种维权等一系列操作,丹玉种业从成立至今在短短的几年中,丹玉种业在各级领导部门和兄弟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在辽宁省内,现已拥有终端经销商3 500余家,省外拥有经销网点4 000多家,遍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宁夏、甘肃等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与时俱进的营销策略,健全高效的营销网络是丹玉系列玉米种子畅销全国的快速通道,也是丹玉种业发展的牢固根基。
三、做好成果的品牌营销策略
1.品牌营销战略。品牌是企业信誉、质量、服务的总合,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强化质量管理多年来,丹玉种业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生命、重信誉讲诚信的原则,把产品质量作为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标准、严要求,把最好的种子奉献给广大农民。丹玉种业一向十分重视品牌的塑造,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丹玉13号在全国的广泛推广,让丹玉系列玉米品种声名远扬,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近几年来,公司继续坚持以品牌打天下的战略,以优良的品种,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进一步巩固了丹玉品牌的地位,提高了丹玉品牌的含金量。公司对宣传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投稿也不断加大,公司在辽宁、吉林等省级电视台及各地方台、电台、报纸等媒体投入广告。同时,公司还加强了网站建设,安排专门人员从事网站的建设及推广,扩大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丹玉种业的营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一系列新品种的开发推广、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网络的逐渐扩大,丹玉种业将继续坚持品牌战略,以振兴民族种业为己任,以缔造中国名牌为目标,打造中国种业一流品牌。2003年,丹玉种业被评为全国种业五十强,“丹玉”商标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2.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宗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管理水平和信誉的体现。多年来,丹玉种业始终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农民负责的态度,从选育、生产、收购、加工、包装、保管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种子的纯度、发芽、水分等各项指标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不合格种子一律转商,宁可自己少盈利,也决不让农民受损失。公司的质量战略得到了广大经销商和农民的广泛肯定。服务是丹玉、种业各项工作的宗旨,本着为农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精神,丹玉种业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着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种子销售过程中,公司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在办理各项手续、结算、付货等各个环节中,各部门主动加班,简化过程,提高效率,尽量减少客户等待时间,还为路程较远的客户提供食宿。在销售中期,公司还组织人力物力送货上门,服务到家;在销售季节过后,公司还通过各级销售网络为用种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作质量跟踪调查,为来访农户提供热情地接待,对种子引起的问题,公司责无旁贷地承担损失,对于其他非种子原因造成的损失,公司也给予用种农户一定的帮助。新品种,高质量,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是丹玉种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这一策略,使丹玉种业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使丹玉品牌逐渐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王延锋,徐福贵.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6,(1).
[2]许世卫.《辽宁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专题报告[R].
科技生产力 篇12
江苏省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而且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撑,只有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才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重要代表,在科技金融工作实践中已开展了持续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模式。研究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构建一个适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对促进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基本情况
科技金融是整合科技、金融、企业和社会资源,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是近年来在国家支持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产业的背景下产生的,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结合当地金融工作的优势和资源,在科技与金融融合创新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1 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情况
通过几年的探索,国内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服务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培育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新业态。如广东省生产力中心自2007年起相继设立1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风险准备金和5000万元“联合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有效引导和推动银行向企业贷款超15亿元,风险准备金实际放大倍数达30余倍。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探索建立投融资服务体系,在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债权融资体系构建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企业信用互助担保贷款业务,设立政策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多种途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截至2012年底,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累计为247家企业提供4.35亿元贷款,有124家企业加入了信用互助担保体系,累计担保额达到4亿元。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了以“盈创动力”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截至2012年11月,已吸引40多家金融服务机构入驻,收录2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为近100家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了各类企业项目对接和投资信息1000余次,帮助企业获得银行授信约22亿元,引导创投对企业注入5.35亿元的风险投资及20多亿元的意向投资。
1.2 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主要做法
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从2009年开始陆续部署和推动科技金融工作,经过多年探索,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逐步形成了服务科技金融的方式与手段,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开展了风险补偿资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等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
1.2.1 风险补偿贷款
江苏省于2009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依托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工作。经过4年多的实践,省财政共安排省级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亿元,带动全省40余个市、县(区)设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5亿元。截至目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引导银行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584笔,总额近36.5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087家,引导社会科技投入335亿元。在省风险补偿贷款工作的影响下,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地相继单独设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总计4.3亿元,直接与银行合作开展风险补偿贷款工作。其中,无锡市财政单独设立1.3亿元风险补偿资金,委托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当地2家科技支行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工作。
1.2.2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利用知识产权作为融资担保,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还有利于把更多的资金吸引到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域和行业中来。镇江自2008年起开始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2010年被列为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息服务平台,采用风险补偿、知识产权与主产品捆绑、知识产权与信用组合等多种方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截至2012年底,共有216家企业用314件专利、1件商标、12件软件著作权、2件动植物新品种从12家商业银行获得授信和贷款累计达14亿元。
1.2.3 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对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意义日益突显,已经成为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科技金融投资体系的重要环节。无锡自2012年设立种子资金,由无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种子资金日常管理和投资运作,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人民币作为种子资金,专项用于对创业投资企业参股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跟进投资。
1.2.4 科技保险
自2007年科技保险试点启动以来,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也积极推广科技保险,重点创新和推广科技保险险种。镇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与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紧密合作,建立了与专利保险险种相对应的服务平台,通过专利维权托管的方式进行重点跟踪和服务,并完成了全国专利保险第一单。
2 江苏省内科技金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科技金融形势发展较快,省政府大力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为全省转型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工作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缺乏整体部署和联动机制
政府在推进科技金融工作过程中,缺乏对科技金融工作整体部署和联动机制,比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各个阶段,支持的方式、政策、保障措施等都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完善;此外,在科技金融合作中如何统筹联动,发挥各方职能和优势,群策群力,有效推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投融资中介机构和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目前与投融资密切相关的科技中介相当缺乏,缺少行业龙头机构,无法有效整合与配置资源。各地市的融资服务体系尚处于松散状态,专业人才也较缺乏。还需大力度鼓励和指导各地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助贷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全省融资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业务发展。
2.3 科技型企业金融活动服务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江苏省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与信用服务体系均不完善。科技型企业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中介机构,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无法跨越融资担保障碍。
3 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基础与思考
3.1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基础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纽带和桥梁。“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快速发展,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成为江苏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在服务科技金融方面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3.1.1 拥有良好的人才队伍和科技服务成效
截至2011年底,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资产总额达到8.72亿元,从业人员943人,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508人,占总数的53.87%,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585人,占总数的62.04%。“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累计服务企业20万家,咨询各类项目10万次,转移服务技术成果3000项,培训科技人员40万人次,科技金融服务企业100亿元以上,实现服务收入10亿元以上。
3.1.2 服务网络覆盖全省
截至2011年底,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地方中心56家,覆盖了全省13个省辖市、苏南90%以上区县、苏中80%以上区县、苏北70%以上区县。在开展科技金融工作中,可轻松构建省、市、县3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统筹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整体部署全省科技金融工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
3.1.3 科技金融服务业务已初具规模
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以科技创新服务为立足点,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陆续组织开展了科技金融工作,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科技金融服务经验。目前全省已有40多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工作,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风险补偿贷款工作和服务的人才队伍,建立了一套科技引导、金融支持、各方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为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3.2 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思考
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既有社会需求的支撑,又有政府的支持。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优势,加快传统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将为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发挥巨大作用。在当前江苏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时期,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推进科技金融服务过程中,应借鉴学习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先进做法,结合国情、省情学习国内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先进做法,结合江苏省型中小企业设立,将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省、市、县(区)联动,构建全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省、市、县(区)联动,发挥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在项目组织、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江苏省内优势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已通过开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业务初步形成省、市、县(区)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但服务形式还较单一、覆盖范围还不够广,下一步要继续健全多方联动机制,推广多方联动模式,汇聚优势科技及金融资源,以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地方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支持,逐步建立起服务功能较完善、服务水平较高、服务网络畅通的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2.2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推进银政企深度合作
科技金融联盟将促进科技金融领域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促进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互动,使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引导社会资源不断投入科技创新。2012年12月,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联合银行、交易所、担保、保险、证券、创投和高科技企业等106家单位,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服务联盟。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可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由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联合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组建科技金融服务联盟。鼓励联盟成员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进银政企深度合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省内科技型企业提供银行商业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并购重组、财富管理等系统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2.3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目前,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并不多,尤其是苏中、苏北地区大部分还是以项目拨款为主要手段。由于企业数量众多,政府资金很难直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生产力促进中心应努力转变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粘合、吸引、凝聚社会资金,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引导政府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为科技贷款提供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科技保险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二是引导银行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如贷款贴息、奖励等。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如设立种子资金、天使资金、引导基金等,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投行业,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3.2.4 建立企业融资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的信用水平是融资的关键要素,也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了解和掌握企业信用,便于金融机构和政府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江苏省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开展相关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培养并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收集和保存企业信用记录,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信用体系,同时帮助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了解企业信用状况,防范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在融资、担保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3.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科技生产力】推荐阅读:
数据科技生产力07-29
生产科技文化09-19
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07-02
年度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计划编制说明10-08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05-14
科技创新科技信息07-08
【浙江科技学院排名】浙江科技学院特色专业-浙江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05-13
未来科技畅想大型科技讲座演讲稿07-30
“流动科技馆”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10-14
江西科技学院学生会科技部会议制度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