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科技

2024-06-14

公安科技(共5篇)

公安科技 篇1

情报分类是使情报有序化的重要工作。没有情报的分类, 必将使收集到的情报杂乱无章, 增加查找成本, 从而降低情报的利用效率。科技情报具有自己的分类特点。一套好的分类体系一定要考虑其使用目的和用户需求。科技情报是为人们从事科技有关的工作、学习、研究和科技活动等而收集提供的有关情报, 一方面其分类体系应着重体现科技特点, 具有科技的专业性质。另一方面在建立自己分类体系的同时, 也要考虑事物的共识性, 为情报的共享和使用提供方便。公安科技情报具有自己的专业或行业特点, 其分类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公安学科的发展。公安大学主持的公安学学科研究课题组对公安学学科的分类作了有益探索, 但是要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特点, 而不是汇集其他学科的研究到自己的门下。当前与公安有关的学科分类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 (GB/T 13745-92) 中仍是没有进展。假如我们先从建设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入手, 那么可以较快地解决公安学科分类中的不足, 起到弥补的作用。

1 关于情报、信息与分类

在讨论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之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情报与信息关系的话题。因为当下中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成为了一句时髦的口头语, 那么情报信息究竟是什么?在情报信息成为一种时尚时, 再次讨论一下情报与信息的关系这一旧话题对于分类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曾几何时, 随着“科技情报”更改为“科技信息”后, 我们可以通过对近十几年有关“情报”的论著进行检索, 就会发现其在上个世纪末对情报概念和使用的研究几乎已经到了被忽略的程度, 似乎情报就是信息, 情报不需要与信息进行区分了。进入新世纪后对于情报的研究又开始逐渐升温, 这表现在近年来关于“情报”的论文显著增加。

关于情报信息, 首先是信息, 然后才是情报, 是关于情报的信息。情报的外延也许有时与信息的外延具有相同性, 但情报是指有用的信息, 其外延必然小于或者等于信息的外延。因此使用“情报信息”这一术语, 完全和使用“梨子水果”的语言一样, 完全没有必要在情报之后加上信息一词。

情报是从人的能动性, 是从主观出发的具有动态性质的信息。而信息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情报显然是加上了人的认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严怡民通过对情报的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等情报基本属性的分析, 认为情报就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并认为这样理解虽有过宽的片面性, 但也有较广泛性, 而且也容易为人们理解, 有助于情报的充分交流和利用, 促进整个情报、信息产业的发展[1]]。钟义信教授则认为情报是一类特殊的认识论信息, “是对主体具有某种特殊意义 (军事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科技利益等等) 的认识论信息, 它与认识主体的目标利益密切相关——情报的价值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 任何情报都一定是信息.但并非任何信息都是情报。这是因为, 任何没有信息的情报都没有价值, 也就不成其为情报, 因此, 情报必须有信息;然而, 并非有信息都具有情报价值, 因而不一定都能成为情报,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才成为情报。”[2]

由于对情报或信息的分类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活动。我们去对文献进行标引时, 首先是人对这一文献的重要性的认识, 但是标引假如仅针对个体的特定性, 那么这种标引是没有任何社会学上的意义的。因此, 情报或者信息的分类规范是针对人类社会而言的, 是为人们方便利用情报或信息而设立的。这是建立各种分类法的关键原因。

为强调信息在公安与公安科研中的有用价值, 因此本文还是使用“情报”这一术语来描述有关问题。从外延上来说, 从情报到公安科技情报处于这样一种包含关系, 即:情报?公安情报或科技情报?公安科技情报。本文研究的是最内层的公安科技情报。

2 公安科技情报分类对公安科研的意义

我们知道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信息的归类、检索, 进行信息的有序组织, 从而可以为形成某一知识体系服务, 或者为用户提供定题信息服务等。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 人们检索资料已经十分便利, 资讯已不是少数机构或者少数人可以垄断的事情。但是, 情报分类在科研工作中依然没有失去其功能和作用。尽管电子文献检索时可以采用任意关键词, 检索结果又有计算机自动分类, 自动进行语言标识。但是人们在使用分类词时依然是具有主体的能动作用的, 而且被检索到的文献依然要经过检索者的判断和主观筛选, 因此分类依据在信息的检索和使用中依然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针对数据库中的静态文献而言的。而科研工作中有相当多的资料是处于动态中, 比如实验中的数据、研究中的问题等, 因此科研工作中的资料具有流动性和即用性, 是属于动态的。这时假如具有分类体系知识就可以随时提醒科研工作者其研究成果的归类和进一步研究并检索资料的方向。这是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于公安情报分类, 由于我们学科门类中并没有公安或警察方面的学科, 因此建设好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对于我们进行公安科研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学科的归类、人员的选择等方面。其中, 在科研评价中出现外行评内行的情况, 一个重要的技术原因就是分类工作没有做好。

笔者因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深感分类是进行科研所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 深感现有学科分类体系对公安科研和学科研究所起的作用之不足, 深知建立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对于公安科研和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从内涵上来说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公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具有以下更为直接的作用或特点:

其一, 公安科研急需这样的分类体系。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直接对象是与公安科技有关的信息, 为公安科技工作所需要的信息采集、存贮、加工、利用以及进行科技评估服务的。从事公安科研工作, 进行信息分类时需要有公安方面的一般业务分类知识。举个常用的例子, 例如我们申请研究课题就涉及到学科分类的问题, 现在普遍采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公安科研申请书如果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表》进行分类, 一是面太广, 二是可能选错评审专家, 出现外行评审内行的情况。例如治安学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表》的分类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 可能被申请者归入法学中的行政法学学科, 但是行政法学专家不一定就懂得治安学。科技评估常常要依赖于信息的分类, 因此建立公安科技情报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体会告诉我们, 公安科技评估急需这样的分类体系, 急需对现有《学科分类与代码》的补充, 以迫切解决公安科研中分类问题的困扰。

其二, 促进公安科研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安知识体系化。知识也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结果, 反映了人的认识规律。完善的知识是需要体系去构建的, 分类本身可以使知识自成体系, 因此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的建设, 有助于公安科研的开展, 有助完善公安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安科研管理规范化。例如, 学术评审的规范化, 前面提及的评审专家的遴选制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

其三, 促进公安学术人才的分类建设。科学发展, 人才是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好的分类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要素的最佳配置, 根据这种分类, 再结合公安人才建设的要求所做出的公安科研安排就具有合理的依据。因此完善的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 也是促进公安学术人才分类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目前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没有公安学学科, 与公安有关的一些三级学科是设置在法学等其它学科门类之下的。而要设置一个一级学科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公安人才培育具有促进作用。

其四, 促进公安硬件的分类规范建设。目前, 大学各类基地的建设一般依赖于学科, 被称为学科基地建设, 主要指实验室、资料中心、研究所和试验场站[3]。由于公安学科或分类的不完善, 导致各类公安硬件建设的盲目性, 例如公安到底应当建立什么的实验室、示范基地才是符合公安的科学发展要求的, 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答案。因此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的论证和建设, 对于公安硬件配置合理化和规范化具有促进作用。

3 现有学科分类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前面论述了公安科技情报分类对于公安科研的重要意义。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的建设可借鉴和参考其它分类体系的建设经验。而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学科建设又是科研的基础[3]。因此, 本文重点考察《学科分类与代码》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各种分类法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应当肯定公安科技情报是情报的一个种类, 其适用一般情报的分类技术。因此, 构建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分类资源, 借鉴前人的分类研究成果, 既要考虑标引的规范化, 更要考虑促进公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目前《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图书分类法》等一些分类法涉及到了一些公安方面内容, 可以予以借鉴适用。为体现公安科技情报的学科价值, 可参照《学科分类与代码》, 因其具有学科建设的特殊性, 符合公安学科建设的需要;为公安文献分类的方便, 可分别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等有关内容;为便于公安标准建设, 可参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A90社会公共安全综合之下的标准。另外从标引角度出发也可以参考《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的分类词。各种分类方法对公安科技情报的分类有以下启示:

首先, 每一种分类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应当给予重视并充分利用各种分类资源的优势。当我们正准备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去构建一种新的分类体系时, 一定要慎重考虑其可行性、科学性和需求性。

其次, 为便于科学研究, 公安科技情报的分类不应打乱现有学科分类体系, 但为便于归类、查找和自成体系, 可以进行重视排序。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在公安领域有比学科分类更为广泛的使用者。因此情报标引词还应当考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让使用者能够看得懂。收集情报的目的是为了使用, 假如使用者不明其意, 必然降低使用效率。

再次, 应参考现有的分类方法。尽管分类方法出现了从列举式到分面组配化、分类主题一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标准化等特点[4], 但是建立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并不是照搬照抄这些经验和模式。一些分类方法只能作为参考, 例如词频分析法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不能用词频分析法来确定研究重点。有学者仅根据词频得出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G356已不是情报学领域的研究重点”[5]的观点是明显不成立的。因为也有可能某一领域的技术属于高精尖技术, 只有少量的人能研究得了, 比如关于“神七”关键技术的主题词少就能因此断定这不是研究重点吗?词频高也许能反映当前的使用或普及程度, 更多的科技人员能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但不能因为词频低就否定一个研究重点。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这种分析法所起的其它作用。词频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单位情报储备的依据, 合理优化信息储备空间。

3.2 《学科分类与代码》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由于学科分类、建设与科研的关系, 因此本文重点详解《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学科往往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来展开的, 是经过主体认识之后的符号世界。贝塔朗菲说“什么是唯人才有的行为?答案是明确的。人所特有的、能将人和别的事物截然分开的独特行为就是在思想和语言中创造符号宇宙的能力。除了直接满足生物需要而外, 人不是生活在事物的世界中, 而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6]通过对《学科分类与代码》的研究, 我们会发现公安科技中的许多内容其实在学科门类中均有所体现, 只能把这些知识或技术应用于公安行业而已。因此通过《学科分类与代码》表的重新排序, 可以突显其对公安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影响, 根据这一排序进行公安科技情报的分类,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因其具有极强的科技性, 因此应当与学科分类相适应, 并根据公安特点而细化之。

公安涉及治安管理、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三大体系, 可以说这三大体系在公安业务中较有行业特色, 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均有所体现, 以下分析之:

(1) 以公安为主的学科分类。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仅有一个学科是属于以公安部门为主的, 即法学门类中的刑事侦查学 (820.3060) , 当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军队保卫部门和检察机关也对部分案件行使侦查权, 但是绝大部分案件的侦查权是属于公安部门的。

(2) 与公安直接相关的学科分类。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相应涉及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 以下从现有学科分类出发作一分析:

司法鉴定学 (340.2040)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司法鉴定学”侧重于程序性质, 因此放入法学门类是合理的。而司法鉴定所采用的技术则完全与其它学科门类相同, 因此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没有归入“司法鉴定学”, 因此我们发现公安刑事技术中常用的法医学、照相技术等分别被列入不同的学科。但是, 我们根据公安特点而专门建立的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就不需要受到这种局限, 完全应当考虑到用户的使用要求和方便。因此统合各学科知识“司法鉴定学”在公安科技情报体系中应属于重要的一级条目, 其下级条目可以设立法医学、照相技术等刑事技术方面的内容。

安全管理学 (620.2060) 。公共安全可以简称为公安, 但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公安”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是专门指公安机关或者公安民警。但是人民警察并非专指公安。我国《警察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由此可见警察管理和公安管理的外延并不一致。警察管理包括公安管理, 而“公安”本身具有社会公共安全的含义, 公安又具有行政管理职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治安管理,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管理针对的是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具有社会危害性,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因此把“治安管理”归入“安全管理学”学科比较合适。

(3) 通用学科的分类。这些类别在公安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特色, 完全可以照搬现有学科分类体系, 然后在名称前面加上“公安”或“警察”二字。比如警务管理可以放入“行政管理” (630.45) 学科中;公安情报可以放入情报学 (870.30) 中, 等等。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 公安部主管全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但是计算机安全本身有单独的学科,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有“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 (520.1060)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520.6070) 、安全信息工程 (620.5010) 和管理信息系统 (630.5045) 学科, 因此涉及信息安全方面的学科或情报完全可以按此进行分类。

(4) 分类体系总结。结合以上分析, 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子体系, 即治安管理学、公安刑事侦查学和公安司法鉴定学。为有利于公安学科和公安科研基础研究, 在建设分类体系时应当标注清楚下级子条目所对应的现有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以公安司法鉴定学为例, 可设计分类码与分类词如下, 括号中对应的为学科名称和代码:

03 公安司法鉴定学 (司法鉴定学, 820.3065)

0301 法医学 (法医学, 340.2040)

0302 刑事摄影学 (照相技术, 410.7070)

0303 痕迹检验学

0304 刑事化验学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530.14)

0305 其它

这样与《学科分类与代码》结合起来, 我们就可以发现现有学科分类没有痕迹检验学之不足, 从而得到弥补, 促进公安科研的发展, 进而有利于公安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摘要: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于公安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弥补现有学科分类在公安方面的不足, 促进公安科研的发展, 其分类的根据可参考现有各种分类体系, 以学科分类为主, 以公安为主线进行词语分析, 进而重新排序, 使之兼有分类与公安学科建设之需要。

关键词:公安科技,科技情报,公安学科,公安科研

参考文献

[1]严怡民.情报学研究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33.

[2]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59.

[3]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侯汉清.当代分类法主题法索引法研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3:89.

[5]李文兰, 杨祖国.1993-2002年情报学科研究主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7) :97.

[6]贝塔朗菲, 拉威奥莱特.人的系统观[M].张志伟, 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7.

公安科技 篇2

前不久,**县公安局计算机安全监察科科长兼“金盾办”主任刘新生因为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大胆创新,科学管理,成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强警排头兵,被评为2006全国公安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精:技术创新抓获案犯80人

去年6月,接市公安局通报:2名涉黑上网逃犯可

能潜逃至**,除几个上网QQ号码外,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网上追踪的重任自然落在了“金盾办”主任刘新生身上。他接到任务后,进行认真分析和技术比对,随即对一即时IP锁定软件进行了修改,使之具备自动锁定报警功能。接到任务第二天、第四天晚上,逃犯张某、钟某相继出现在网上,一出现即被守候在电脑旁的刘新生锁定所在位置IP,断定张某、钟某分别在县城两家网吧内。面对如神兵天降似的出现在面前的公安民警,张某、钟某发出哀叹:自己的神机妙算还是在这位网警面前失算了。这一事例是刘新生大胆探索,创新技术,灵活应用科技,加强科技建设为公安实战服务的众多事例中的一例。

科技强警就是要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为侦破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等公安实战服务,贴近公安业务管理需求开展公安科技建设。在计算机专业里,刘新生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自学,掌握了研制开发软件的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先后开发了OA办公系统、**县公安综合业务系统,为“网上破案”、公安工作信息化提供了快捷的手段。近年来,全局通过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抓获嫌疑人80人,其中网上逃犯17人,这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让80名案犯无处可逃。

细:科学管理年节约经费3万元

科技强警从何着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全凭探索和创新,作为县级公安机关“金盾办”主任,刘新生不仅以精湛的本领创新,运用公安科技,更注重周密细致,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

自上任“金盾办”主任后,刘新生积极转变角色,大胆管理,探索出一条公安信息通信运行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全新管理路子。在他的努力下,**县公安局实现了“金盾办”实体化管理,在全市公安机关中建立了第一个信息中心。中心专门负责全局通信网络,特别是四级网的运行管理,对全局通信网络运行情况实行日记录、周检查、月通报。加强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内部防范,建立全局有关单位、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和用户的三级信息安全责任制,从整体上来构筑**公安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在前两年全球爆发“冲击波”和“蠕虫”等网络计算机病毒期间,刘新生总是带领技术人员白天坚守信息中心机房,晚上加班加点,密切监视病毒的动态,研究杀毒办法。

由于已形成的管理机制和日常的有效管理和有效防范措施,全县公安机关网络及100余台计算机终端无一受到感染,有效地保护了全局信息通信正常运转和公安业务数据服务器的安全。“三分投入,七分管理”。目前,**县公安局平均2人就有一台电脑,通信装备、局端信息中心机房设备多,为加强使用、管理和维护,刘新生发挥自身技术力量自行进行整合和维护,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为局里节约设备维护、维修费用3万余元。

专:一“网”情深10余年

“不是所有民警都能经历惊天动地的场面。作为一个从事公安科技建设工作的民警,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平凡的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刘新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公安信息通信运行保障工作业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派出所信息网络设备、350M无线通信系统转信台、公安专网电话、机关局域网设备的维护,公安科技建设规划、实施,公安业务系统应用指导,公安综合信息网维护等等这些任务的具体落实,都压在刘新生的肩上,他不辞辛苦,自我加压,一项一项地安排、布置,身体力行不停地在穿梭忙碌。2005年4月,治安防控体系道路监控系统及指挥中心“三台合一”建设启动后,他率领全办人员全力以赴,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其他非工作时间,都予以全过程配合。在短短的一个星期,治安防控体系道路监控系统及指挥中心“三台合一”中心端设备在没有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在7天里,刘新生白天与建设工程队在道路现场一起进行设备安装,晚上加班加点在中心机房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最长的一次有30多小时没合眼。到最后关键的日子,他偏偏患了重感冒,还发起高烧,领导劝他休息一下,但他知道此时的工作更需要他。于是,他吃了点药、拿块毛巾在额头上敷一下就过去了。

有耕耘就有收获,汗水也给刘新生带来诸多的荣誉,他先后获得“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110报警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人民警察”等10项荣誉。(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2007年4月7日)

论公安科技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篇3

早在上一个世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治国理念,将两者相结合就是要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响应这一号召,公安部党委于1998年就提出了科技强警的治警战略,以迎接不断变化的社会治安、刑侦、安全保卫等新形势,满足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要实现科技强警,首先必须有源源不断公安科技新成果,包括新式的警用武器装备、先进的公安管理新技术等,武装公安干警。而解决公安科技成果来源及其应用问题,离不开公安科技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我国的公安科技管理已经经历的萌芽、蔓延阶段,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有合适的公安科技管理理论体系指导现阶段的工作。

2 科技创新系统研究简述

2.1 创新与科技创新

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他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1]。熊彼特把它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新组合包括: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垄断地位。同时,熊彼特还对发明与创新加以区分,他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熊彼特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每一次创新,既是对新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又是对旧的资本的破坏,就是在这种一次次的“毁灭——创造”的过程中,推动着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熊彼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的研究,尤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实践判定标准。

一般认为,科技创新包含科学知识创新、技术系统创新和科技管理创新[2]。科学知识创新是指提出新发现、新假设、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科学研究活动,当然还包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技术系统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最为典型的就是熊彼特的创新观点;科技管理创新是指科技创新主体或第三方管理者运用创新理论结合科技活动、管理活动的实际进行的创新实践。例如,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就是典型的科技管理创新活动。科技管理创新活动的成果是科技规划、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法规等。

2.2 创新系统

系统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中。创新研究,尽管始于20世纪早期熊彼特的工作,经过二战后的线性模型、环节互动模型和以厂商为中心的线性模型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从利用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无论是国家层次上创新,还是区域层次上、产业层次上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创新系统[3,4,5]。《自然》的评论文章曾发表过探讨创新的本源与性质,认为创新是一种非线性的生态系统,是在在各类参与者、各种力量以及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被激发起来的。这样一种生态系统是任何人无法操控的,至少传统意义上由上而下的操控是无法做到的,但它却是可以培育的,就像一名园丁可以努力创造使植物得以成长的环境一样。因此有关创新体系的建设及其运行研究机制的研究则成为下一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创新系统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研究的,即国家创新系统,认为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而后,学者们又在区域层次上对创新系统进行探讨,即区域创新系统,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公安科技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之间则存在着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的关系如下图1。

3 公安科技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3.1 公安科技创新的内涵

一般认为,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层面的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总结体系,技术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有关操作实践的技巧与方法。科学要回答的是“怎么回事?”,而技术要回答的则是“怎么做?”。科学与技术之间也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借助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公安科技是指与公安工作相关联的各种公安科学理论与公安技术所构成的体系。既包括理论化了的知识方法体系,如治安学、侦查学、公安管理学、刑事技术等学科理论,也包括物化后公安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方法等。

而关于“科技创新”这一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提法。我国学者周寄中认为: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如果从线性过程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根据《创新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把公安科技创新界定如下:公安科技创新是贯穿于整个公安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所有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活动。

3.2 公安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按照创新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的划分来看,公安科技创新是一种既不同于按照地理区域大小划分的概念,也不同于某个企业主体的内部创新体系。它类似于产品-产业-环境创新体系的中间层次,属于某种行业创新的范畴,这种行业具有严格的政治意义,因而具有某种特殊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创新技术或产品的用户的狭窄性。公安科技的创新主要是围绕公安工作需求,比如治安管理、刑事侦查、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国家保卫等进行,其所产生的技术与产品主要属于国家安全防范类别,具有特殊性。它们的拥有着和使用者必须是各级公安机关,任何外界单位和部门不得使用非法使用,比如窃听技术、无线定位技术、城市治安卡口视频监控系统、道路交叉路口的闯红灯拍照系统等,只能有对口的公安部门使用。

(2)部分创新技术或产品具有某种保密性。公安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或产品,有的是具有保密性质的,任何外界部门或组织都是不得知晓其中的秘密。即使公安部门内部也不是所以的人员清楚该类技术或产品的工作原理与运行机。如制证防伪技术方面,为了打击制假贩假的力度,有关制证防伪技术的任何机密信息是不得外泄的,即使是在对外宣传报道上,都只是只言片语。因为这种技术获产品涉及到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再比如公安机关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数字证书技术,必须严格保密,防止外界破解而导致公安信息系统数据的被破坏、泄露或丢失等。

(3)创新主体资质具有准入的特性。公安科技类产品涉及到国家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在研发创新主体资质上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实行资格准入制度。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确保公安科技类产品的安全保密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此类产品生产的合格质量,比如在公安部就设立公共安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就是为了防止哪些涉及公共安全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危害社会。

(4)创新技术产品投入的国家性

公安科技产品的使用对象是各级公安机关,其用途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因而从产品属性上讲,它继承了公共安全产品的社会属性,即公共物品属性。对于公共物品,它具有使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是使得公共物品的建设与投资必须由公共组织来解决,而不是由私人提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安科技创新的投资必须由政府来解决,特别是某些涉及公安机密的技术与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的国有科研院所的改制来看,正是基于公共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特点,国家决定公安机关的部属研究所划分为公益事业类研究机构,而不进行企业化改制。

3.3 公安科技创新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有多个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它具有层次性、结构相干性和整体功能性。科技创新系统就是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公安科技创新系统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等要素组成。

(1)创新主体。

公安科技的创新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各省市的公安院校、公安类的科技企业、以及部分与公安机关有业务往来的社会企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咨询中介机构和非营利性民间研究机构等。以上创新主体中,一般认为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及其附属企业是公安科技创新的主力,是他们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安全效益。各级公安院校则是公安科学知识创新的主力,他们通过公安理论及其软科学研究,创新了公安理论,同时通过教育培养了各级公安科技人才。社会大学、企业与中介机构则通过边界缝隙实现对公安科技系统的渗透与支持。如图2所示。

(2)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鼓励创新的关键[6,7]。创新主体所关注的环境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内部环境主要是各个创新主体内部的管理机制、组织文化、管理机制及政策和体制组成,其目的在于在组织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氛围;外部环境主要是由国际环境、国家方针政策、市场、服务和社会氛围组成,特别是国家有关公安科技创新的政策及相关的实施规划。这些环境因素对鼓励各个主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起很大推动作用,尤其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市场的培育等对鼓励和引导公安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关键作用。如图3所示。

(3)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指知识、人才、信息、专利、标准、自然资源和资金。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加以保护。如果说基础研究得到的科学发现是无国界,那么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专利和技术却是一种国际商品,在创新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图4所示。

(4)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是创新体系的必需条件。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科研设施、实验室、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等基本条件。其中信息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各个创新主体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其服务。基础平台建设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也日益重要。国家、企业等不同层面机构组织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软、硬件水平。目前在公安科技创新方面,要加大与公安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国家投入,如加大公安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基地的建设,为公安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孵化、示范等环节建立基础平台。如图5所示。

4 公安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公安科技创新系统是以各级公安科研院所、公安院校、公安类企业为主体、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围绕公安工作进行的公安学术创新、产品与技术创新、工艺与方法创新的系统。如图2-5,分别显示了公安科技创新的主体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和创新的基础设施及其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但有必要进行说明的是,这些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必须存在一些合理运行机制,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必须强调以下几类机制。

4.1 公安科技导向的生成机制

公安科技导向机制是指在公安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及时提出公安科技需求,明确指出在当前公安工作态势下,哪些类别的公安科技产品是必须的。为了便于公安机关内部及社会机构能够快速识别公安科技创新机会,还需要将公安科技创新的需求进行合理分类,指明研究项目的密级,以及哪些是涉密的公安科技产品,哪些是非涉密的公安科技创新产品,防止公安科技类的研究所在科技创新选题错误,确保公安科技项目创新的方向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名就是要强化公安科技战略以及未来公安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路线图研究,做到公安科技宏观制胜。公安科技导向生成机制如下图6所示。

4.2 建立两种不同类别公安科技产品创新系统

公安科技创新的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密的公安科技产品。一类是普及型的公安科技创新产品。涉密的公安科技产品的研发创新与生产,只能在国家指定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内进行。非涉密的产品则可以采用普通产品的生产研发系统进行创兴。对于两者分别建立相应的产品创新系统,具体的构建思路如下图7和图8。两种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重点强调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资源的普遍应用,后者则重点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的合作性[8]。

4.3 公安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现代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观点,合理的激励是到良好组织绩效的关键。作为公安科技创新业需要激励作为重要手段,促进隔离公安科技人员积极创新。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类公安科技组织内部的激励系统,比如建立公安科技奖励规则与制度体系;制定公安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使他们安心搞好公安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市场激励系统,利用市场信号合理导向公安科技创新点,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为公安科技创新服务。毕竟公安科技创新产品并非都是秘密性的,强调准入资质的。三是要合理利用政府的政策,合理导向公安科技项目创新,如利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开展归纳科技攻关,争取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安置的优惠政策等,激励公安科技工作愿意为公安科技创新服务,觉得为公安科技创新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重大事情。整个激励体系如图9所示。

4.4 强化公安科技创新系统内部的信息流的机制建设

公安科技创新是多主体的共同努力的结果。现代的科技创新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理念的实现。团队合作的本质是科技新知识、新理念在组织成员的成员中的合理流动,通过知识的碰撞促发新的想法,或发现新的创新意图。因此有必要建立公安科技类企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机制。具体说来,可以利用科技产品博览会、各种类型的公安科技论坛、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工业园区等等平台实现信息的流动与知识的各项。如图10.

4.5 公安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公安科技创新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作为保证,鉴于公安科技产品主要用于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与水平,由于公安工作本身的社会公共安全性质,建议由国家建立公安科技创新的专项投入资金,对于涉密的公安科技产品和公安科技关键技术,建立类似国防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系统,保证公安科技创新持续有序进行。对于非涉密的公安科技产品则应开放部分市场,建立公安科技产品市场准入审核机制,广泛吸取社会资源。扩大公安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防范创新失败的风险。

5 结束语

公安科技创新是当前科技强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们群众对于公安安全的新需要与新期待,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公安机关都有必要在公安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安科技创新系统,以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新需要。

摘要:在综合研究科技创新系统文献的基础上,界定公安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特殊性,由此提出公安科技创新系统的结构,并分析其组成部分。最后设计公安科技创新系统正常运行的五大机制。

关键词:公安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宝红.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03(1):36-39

[3]周志太.创建国家创新系统[J].未来与发展,2008(7):2-5

[4]王焕祥,孙斐.区域创新系统的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36-40

[5]余家驹.创新是一种非线性的生态系统[J].世界科学,2008(11):40

[6]李文明,袁晓莉.科技创新及其微观与宏观系统构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9):225-228

[7]钟荣丙.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构成及建设重心[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3):59-64

公安科技 篇4

[摘 要]公安系统信息化是国家提出金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强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公安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圳市公安局技侦科技大楼机房系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深圳市公安信息化的加快创建和进一步发展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已学过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对深圳市公安局技侦科技大楼机房系统的基本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深圳市公安局技侦科技大楼机房系统解决方案,其内容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机房工程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共三个子系统。系统设计符合相关国际、国家及行业规范及标准和标准化的产品,保障系统功能扩展和技术提升的可能性,确保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保护深圳市公安局的投资效益。系统设计还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大楼办公人员提供可靠、快速、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环保的生活、工作环境。

[关键词]综合布线,网络设计,机房设计

中图分类号:N94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08-01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靠过去的手工劳动,人海战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预防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当前急需采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防范和打击能力。现在智能型犯罪和高科技犯罪比较突出,受电影、电视传媒中影片的影响,犯罪分子不断翻新出许多新的作案手段,严峻的发展形势使公安工作对科技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公安机关破案率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我们的高科技水准。近些年公安部门利用指纹鉴定、DNA比对、信息搜索等现代化的手段去预防犯罪、侦破案件,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犯罪和重大案件上,实战效果已经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事实证明,增强信息化手段以提高公安的犯罪打击和犯罪预防能力,更有利于加强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公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

1.总体设计目标

1)实用性:设计的系统配置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厦业务和管理的各项需求。

2)先进性:总体定位该智能系统为国内领先,采用国内当今智能化大楼主流技术及配置,采用我国或国际当前的先进技术,且考虑到日后将会出现的新技术,方案设计有一定的前沿性,系统保证在建成运行后的较长时间内不落后。

3)可靠性:系统采用的技术或配套设备使用 “主流”技术和产品,所说的“主流”技术和产品是指系统项目不搞科学试验,不使用当前尚在试验阶段的技术和产品,而是应用在实际工程广泛使用的成熟的可靠的先进的技术或产品,确保系统的长期正常运转。

2.综合布线子系统

大楼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公安大楼内部信息通信网络的布线要求,线路以语音、数据、图像等数据业务信息为基础,同时也可依据实际需求满足其它相关弱电系统的信息传输。深圳市公安局技侦大楼地上十一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下层和一层主要为停车库;一层至十一层为办公区域;十一层为机房。

本次设计考虑大楼内部数据、语音、图像业务与外部系统的连接。在整个深圳市公安局技侦大楼内的信息点数据部分包括公安内外网点和专网(涉密)点,语音部分包括公安内部专线和直拨电话。考虑土建设计,为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管理的提供良好的硬件环,语音和数据点按每个房间的实际功能规划、办公人员数量由实用面积来确定。综合布线系统数据传输主干线路采用光缆传输,支持多媒体数据传输、构建千兆以太网 ;语音传输主干采用大对数电缆,保证语音传输的质量 ;水平配线架采用快接式配线架,线缆具有优异传输性能;所有信息点(包括语音点)接口采用标准化模块,楼内的分配应考虑信息点到配线架距离不能超过100米为原则进行设置。整个系统具有高带宽、高稳定、高扩展的优良特点,至少应享有15年质保。

3.计算机机房工程系统

根据各系统的要求,对机房内的设备、功能及布置进行设计,保证所投入的设备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弱电机房工程应按相关国家标准及规范的技术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机房的位置位于11层,本系统只涉及11层机房,按100平方米考虑,机房内所有设备应尽量采用机柜式,以达到美观的效果。

机房室内装饰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墙壁和顶棚表面应平整,减少积灰面,应避免眩光。抹灰时应符合高级抹灰的要求;

吊顶选用不起尘的吸声材料,其四壁应使用铝塑板防灰,楼板底面应清理干净;

机房区域采用高级环保型全刚防静电活动地板,铺设高度300mm左右;

地板要求无破损、无漏塑、色泽均匀、接缝美观;

为保证地面的洁净度,地坪作平整清洁处理后,刷环氧树脂地坪漆多遍;

机房入口处需铺设防静电地毯;机房应有防鼠、防虫措施;

需根据功能区域重新进行分隔,隔断采用双向钢化玻璃。

考虑到消防、安全及屏蔽的要求,建议机房内的原窗全部封闭,进行人工采光。内部隔断应考虑视野透明,增加开阔感及便于员工监察有关设备的运作情况;

主机房和基本工作间的内门、观察窗、管线穿墙等的接缝处,均应采取密封措施;

机房出口应设置向疏散方向开启且能自动关闭的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机房内打开;

2)机房供配电系统技术要求:

本次机房供配电系统主要考虑中心机房的核心设备供电和层间设备的供电,其余供各部门供电将根据需考另行考虑。设计应预留备用容量。

采用不间断电源系统,机房内核心设备均因使用不间断电源。单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上,可方便地进行负载平衡工作,并应使三相负荷不平衡度小于20%。精密空调及辅助(维修)用电源插座不使用UPS电源,辅助电源插座应有明显标志。

机房内电源线铺设时应与计算机信号线之间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机房系统设计时应包括UPS系统输入及输出配电柜的设计。

供配电的技术要求和设备选型列入稳压电源系统。

3)机房专用气体消防系统技术要求:

机房区域消防系统由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灭火系统组成。

由于机房内部火灾主要为电气火灾,而机房的吊顶上、地板下有大量的配电线路,因此需设置吊顶上、吊顶下、地板下三层报警;

机房内大量的计算机及外联设备严格要求使用气体灭火。

消防灭火系统包括智能火灾报警控制主机等,用于集中报警及控制。

要求机房消防系统能与大楼消防控制中心联动,提供监控接口。

消防灭火外围报警及控制包括光电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组合控制器和气瓶等。

4.计算机网络系统

深圳公安技侦大楼地上11层,地下1层。其中地下层主要为停车库;1层~11层为办公用房,11层为设备(计算机)机房。本系统涉及的范围是1至11层。指挥大楼网络系统包括公安内部网络和特殊部门内部网络二部分,相互之间必须物理隔离,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指挥大楼的公安内部网络是大楼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整个公安业务系统的基础信息支撑平台,平台的可靠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公安业务系统的日常运行,关系到公安的快速响应和声誉,因此网络设计应充分考虑公安业务的实时性、连续性、安全性。

综合大楼的内网,是公安计算机网络与外界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可满足Internet广域网应用。作为公安与外界的信息接口,必须考虑公安数据的安全。

内网网络结构技术要求

由于公安特殊部门的特殊性,在部门内网与大楼网络将进行物理隔绝。走不同的管道,在面板及标识上将用颜色区别开。必须符合相关国家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公安科技 篇5

关键词:消防,火灾防控,消防技术体系,消防铁军,消防监督管理

2011年7月19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同志到公安部消防局视察工作时指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公安消防铁军。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消防管理、着力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上下功夫;要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着力提高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上下功夫;要在加强部队党的建设、着力提高队伍革命化正规化水平上下功夫。笔者结合消防工作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1认清形势,正确理解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的重大现实意义

1.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火灾形势依然严峻

1.1.1 近十年和今年以来的火灾形势

2001至2010年,全国火灾呈现稳中有降的总体态势(见图1)。进入2009年,火灾形势出现一些波动,尤其是2011年上半年,火灾形势一直不太平稳,1至8月全国火灾四项指数全面上升,重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1.1.2 火灾呈现的新特点

分析近期发生的典型火灾事故,可以发现与以往不同的一些新特点:

(1)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突出。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全国共发生建筑外保温材料火灾1 359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仅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教师公寓火灾,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沈阳皇朝万鑫大厦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造成建筑物严重损毁和重大财产损失。

(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火灾多发。 2006年至2011年7月,全国共发生建筑工地火灾7 252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频发。2011年,辽宁大连、抚顺,广东惠州、上海等地的石化企业接连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仅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的16个月间,大连的石化企业就先后发生5起火灾爆炸事故,不仅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

(4)群死群伤火灾有所抬头。 除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教师公寓火灾外,2010年11月5日,吉林市商业大厦火灾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2011年4月25日,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村民自建的出租个体服装加工作坊火灾造成18人死亡、24人受伤;7月12日,武汉市东神轿车有限公司配件仓库火灾造成15人死亡;8月23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盛丰陶瓷公司综合楼火灾造成15人死亡、1人重伤。

(5)“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问题逐步向更大范围蔓延。前些年,“三合一”建筑多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一度曾出现火灾高发势头,经过连续几年的强力整治,火灾得到一定程度地遏制。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形成了不少“城中村”,非法违法建设问题十分突出,违规出租群租现象极为普遍,“三合一”、“多合一”场所逐步向其他地区蔓延,引发不少火灾事故。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村民自建的出租个体服装加工作坊火灾、武汉市东神轿车有限公司配件仓库火灾,都是典型的“三合一”场所火灾。

(6)火灾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多起重特大火灾发生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较大城市;从建筑类别情况看,一些火灾发生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时段分布情况看,一些火灾发生在除夕、元宵节等节假日,以及大型活动安保尚未结束的特殊时期。这些

火灾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1.1.3 火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

近期发生的典型火灾事故暴露出社会防控火灾方面一些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如居民缺乏报警意识或不会报火警,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善导致发生火灾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应急处置技能,公民缺乏逃生自救意识和不掌握正确逃生方法,从事特种作业人员没有经过安全技术培训无证上岗,生产、施工安全管理不落实违章作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损坏、故障、老化等;同时也暴露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如建筑外墙采用易燃可燃保温材料致使火灾事故高发,高层商业建筑户外广告牌封堵外窗妨碍灭火救援,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有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也有造成火灾蔓延扩大的间接原因;既有物质因素造成的,也有人为因素导致的。但是,应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火灾防范、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等方面最基本的问题,突出反映出当前社会防控火灾基础的脆弱性。

1.1.4 对火灾形势的总体判断

近几年,全国火灾形势虽然在持续不断开展专项整治的高压态势下总体趋于平稳,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有所减少,但从火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来看,我们尚未具备有效防控火灾的能力,也还没有完全掌握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主动权。社会防控火灾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素质还有待提高,传统的消防安全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致灾因素不断增多,火灾防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从总体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火灾多发、易发、高发期,发生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的高风险依然存在,消防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 新形势下消防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消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1 要求高、期望高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重视安全。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提出“三句话”总要求,温家宝、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消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听取了消防工作的情况报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也愈加强烈,而且整个社会对消防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1.2.2 新情况多、新问题多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消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层建筑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高层建筑27.5万余栋。其中,超过100 m的高层建筑2 377栋,据报道还有几十栋超过300 m的高层建筑正在建设;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储存企业大量兴建,煤化工、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失地农民在宅基地上寻找生计,使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大量产生,火灾隐患随之滋生。这些都给消防工作特别是火灾防控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1.2.3 硬件、软件发展不均衡

经过几年来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各地公共消防设施、建筑消防设施、消防队站、消防装备等消防硬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在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加强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提高公民消防安全意识等涉及到社会管理水平、法制化程度、公民基本素质等软件建设方面的进展却比较缓慢,而这些问题也是构筑社会防控火灾体系的重要基础。

1.2.4 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自身基础还比较薄弱

现有的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备,消防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消防监督执法及火灾事故调查技术装备、灭火和应急救援装备相对落后,处置特种火灾和灾害事故的技术手段缺乏,消防监督执法效能偏低,消防科技发展和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建设现代化消防铁军是公安消防部队更好履行职责使命的客观要求

孟建柱部长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工作任务艰巨、形势严峻,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一支成熟、清醒的队伍,不仅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能够反思不足,善于发现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把挑战变成机遇,促进消防事业自身加速发展,同时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是适应我国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的客观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3.1 公安消防部队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

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迅速成为产品制造业大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性企业大量增加,具有明显工业化初期特征的作坊式生产企业大量存在。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都将处于由这种粗放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火灾危险源还会增加,人为致灾因素还会增多,火灾的高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存在。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化,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与传统消防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将使我国的消防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转变观念,自觉地把消防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自觉地推动“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转变,自觉地加强消防部队自身建设,用现代消防意识教育广大官兵,用现代消防科技武装广大官兵,用现代管理理念推动社会消防工作,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题,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公安消防铁军,努力开创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新局面,才能使消防工作更好地适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1.3.2 公安消防部队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

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全力保持火灾形势稳定,是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消防安全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消防安全的新期待,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现阶段消防事业发展追求的目标,这既对消防工作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也对消防部队能力建设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更为消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不意味着挑战会自然而然变为机遇,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有可能将挑战化为机遇;化挑战为机遇还必须学会利用挑战来谋求发展,因为正是这些严峻的挑战、极高的要求,触及了长期以来制约消防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难题,给消防事业突破难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正是这些严峻的挑战、极高的要求,给制定消防事业的长远规划、建设标准提供全面、准确的客观依据,使消防事业得以站在新起点、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正是这些严峻的挑战、极高的要求,引起了党和国家对消防工作的高度重视,给消防事业发展赢得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发展科技,为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由“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转变的重要阶段,消防科技工作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投身消防事业发展,紧密贴近消防现实斗争,瞄准火灾防控领域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防火、灭火、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积极推进消防装备、后勤保障和人才队伍现代化建设,努力为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 大力加强火灾防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

欲善其兵,必先利其器。一是要加强特殊火灾机理的研究,重点研究超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建筑外保温、石油化工、煤化工、风电、核电等特殊火灾发生发展规律;二是要加强特殊火灾防控与扑救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发新型环保建筑防火阻燃材料,早期火灾探测、高效灭火、高层建筑人员逃生等消防设施设备,基于互/物联网的建筑消防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复杂火灾原因鉴定技术,火灾事故技术调查方法,等等;三是要加快实现高端消防装备的国产化,重点研发城市主战消防车、举高类消防车、高层/超高层建筑及远程供水技术与装备、大功率/大流量消防泵、压缩空气泡沫系统,侦检、洗消、破拆、救生、堵漏等灭火及抢险救援装备,以及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区域)消防装备配备技术。同时,要研究进口消防装备的应用技术及维护保养技术,使其在实战中真正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2.2 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构建现代化的消防技术体系

消防大事,必作于细。一是要以标准规范为牵引,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构建超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石油化工、新能源产业等特殊火灾的防控体系;二是要以实战需求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消防装备,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的灭火救援处置技战术体系及后勤保障体系;三是要以金盾工程为依托,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现代化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消防监督业务系统。

2.3 大力加强现代化消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兴废由人事。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消防部队专业化水平的政策机制,制定消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发展和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掌握消防法律知识、消防基础理论、消防科技知识、消防专业知识、现代化消防装备及消防实战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既要培养和提高依法履行消防监督、灭火救援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也要提高推动社会消防管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要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教育,要教育广大部队官兵尤其是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牢记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消防事业,热爱消防部队,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事消防工作。要奋发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追求高质量、高水平,创造一流业绩,为消防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3创新管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消防监督管理机制

孟建柱部长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消防管理,着力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关部署、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创新消防工作理念和机制、制度;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的作用,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现由“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转变,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消防管理新机制。

3.1 由片面地强调“专门消防”向实施“全民消防”战略转变

要深入贯彻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大力实施“全民消防”战略,从片面强调消防部门的专业化消防工作,逐步向动员全社会参与消防工作转变。推行“全民消防”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全民动员,自我防范,这是由火灾特有的社会属性(区别于任何一个灾种)决定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是火灾的肇事者,也都有可能成为火灾的受害者。因此,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的日常工作、生活做起,随时随地注意消防安全,自觉摒弃不安全行为,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火灾的发生。一是要开展广泛深入务实的消防宣传,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手段,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最基本、最实用的消防安全知识传达给广大公众;二是实施“家庭防火”计划,编制一套简明扼要的家庭防火和应急逃生指南,组织家庭成员集中学习一次家庭防火知识、认真开展一次家庭防火检查、实地进行一次家庭应急疏散演练、配备一套家庭应急逃生器材;三是建立有奖举报火灾隐患机制,通过鼓励、奖励广大公众查找、举报身边的火灾隐患,使公众学会识别火灾隐患,了解火灾隐患的危害,从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减少火灾隐患,从源头上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3.2 由过度地注重“事后消防”向建立“主动消防”机制转变

有了火灾隐患去排查、有了违法行为去处罚、有了火灾事故去处置,这些都属于“事后消防”,这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消防工作的全部和核心。要实现最大限度地预防火灾事故的目标,必须树立“主动消防”理念,把工作重心和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火灾隐患的产生。消防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构建新型社会消防管理机制。一是要由过度注重对违法行为的事后处罚转变为注重加强正面消防法制宣传,推动、教育广大社会单位和公众主动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和义务,健全和完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提高全社会本质安全水平;二是由片面强调对个案执法的法律效果转变为注重追求执法的社会效果,重“惩前”,更重“毖后”,既要严肃处罚违法单位和行为人,更要抓住典型案例充分开展反面教育,广泛宣传消防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和需要付出的代价,警示广大社会单位和公众杜绝违法行为,减少火灾隐患,提高全社会预防火灾的水平。

3.3 由单纯地强调增加“专业力量”向构建“社会力量”体系转变

要树立“社会消防”理念,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消防工作。一是继续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有站舍、有装备、承担执勤任务的志愿消防队伍;二是探索发展和规范消防执法辅助队伍,协助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消防宣传等工作;三是鼓励、引导消防志愿者积极参与消防公益事业,带动广大公众做好身边的消防工作,“公益”与“自益”相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消防安全的局面;四是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制度,培育、发展社会消防专业人才队伍和服务机构,开展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和消防安全评估、咨询、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和专业工作,提高社会消防管理专业化水平。

3.4 由片面地强调硬件建设向推动政府全面落实责任转变

近些年,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消防经费投入的力度,在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消防硬件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这对于提升城市抗御火灾能力和消防部队战斗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仅仅是消防工作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更要推动政府全面落实消防工作责任,使各级政府在制定城市建设、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消防安全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将消防能力建设同规划、同建设;推动政府督促所属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以及各个单位、各个家庭落实消防工作职责和义务,积极组织开展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

3.5 要正确处理消防现实斗争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上一篇:引导微博下一篇:未来战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