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工作应用

2024-07-26

公安工作应用(精选12篇)

公安工作应用 篇1

摘要:1991年, 由公安部牵头组织专家鉴定并通过了我国第一台测谎仪器, 如今, 我国公安机关已普遍使用测谎技术, 关于测谎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将通过对当代测谎技术在我国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现状讨论思考其中遇到的问题, 抛砖引玉, 以期对公安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安工作,测谎技术,发展

“测谎”是对个人想隐瞒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理指标变化的检测, 并不是直接对谎言的甄别, 通过对测谎过程中所监测到的生理指标的分析间接鉴别被测对象是否撒谎。所以, 简单地讲, “测谎”其实是一种心理测试。

一、测谎原理

“测谎仪”是实施测谎工作的核心工具。“多参量心理测试仪”简称测谎仪, 这是公安测谎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仪器, 它利用人在撒谎时产生特殊的心理压力, 通过这些压力所导致的一些植物神经活动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 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脑电波异常等) 来获得参数, 而这些受植物神经控制的生理反应一般不会受人体主观控制, 所以测谎结论是一种科学结论。

在进行测谎工作之前, 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犯罪现场及侦查结果所提供的线索设计一套测谎问题, 问题内容一般涉及犯罪时间、现场环境、犯罪工具、等一些已经查明的细节, 因为做过特殊事件的人的记忆中, 一些信息可能会保持终生不忘, 在生理指标上可以清楚地反应出来, 这是测谎技术的根本依据, 根据被测人施测获得的参数分析被测人员心理波动判断其是否撒谎, 为侦查工作提供方向和线索。

二、测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关于测谎结果的使用问题。对犯罪嫌疑人或证人进行测谎, 不会对人造成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 是一种合理的侦查手段, 但在我国法律中并未对此进行说明, 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执, 在测谎在实际应用上造成障碍。在我国, 测谎结论尚未规定属于法定直接证据, 只能作为审判工作的“辅助性参考”。在大量的司法案件办理中证明, 测谎结论的准确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 参考其他一些司经验较成熟的国家, 如美国: 测谎结论被视为专家意见, 属于科技“证据”。日本更是把测谎结论作为“科学证据”, 对其非常重视和信任。在我国实际司法工作中, 测谎结果也被极大肯定, 这与立法中的“不予肯定”形成矛盾。

第二, 关于测谎的程序问题。公安部曾于2004 年颁布《公安机关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规程》, 使测谎工作程序初具雏形, 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表明这部法规还有待完善。如, 在测谎器材的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上, 缺乏有序管理和有效监督, 仪器的操作程序没有统一的规章, 测试结果相互间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测谎结果的公信度下降。

第三, 关于测谎合法性的问题。从保障人权的方面考虑, 测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公民的隐私, 而我国宪法规定公民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侵犯隐私属于违法行为。这使测谎工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所以, 法律中应明确规定, 隐私保密条款, 以确保测谎工作的合法性。另外, 针对一些不适合进行测谎的人员法律尚未明确, 譬如儿童、老人、孕妇, 导致各地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工作精神不统一, 使得公安部门所做的一些测谎工作不被认可。此外, 一些法律对根据测谎结论而进行立案的工作方法, 没有做出明确的态度, 使得民警在一部分案件立案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产生疑问。

第四, 关于施测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目前, 我国还没有针对实施测谎操作的人员的资格的具体规定。测谎是一项对专业程度要求极高的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电子学方面知识储备, 并且需要接受专门的仪器操作培训。

三、思考及建议

测谎技术在我国公安工作中被大量应用, 对指明侦查方向和提高破案率大有帮助,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 本人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从实际出发,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肯定测谎结论在司法审判中的证据效力, 明确测谎工作的合法性, 并制定相关救济措施, 如: 控辩任何一方对测谎结论有质疑可以补充侦查、更换测谎机构或人员再次实施测谎。

第二, 设置专门机构, 加强对测谎相关行业的管理和监管, 制定统一的仪器操作规章, 确保测谎硬件方面的质量。提高测谎结论的公信度。对测谎实施单位或个人进行审查, 明确有权使用测谎技术进行侦查的机关单位, 审查测谎人员有无回避事由。对测谎程序进行审查, 不能侵犯被测人的人身权利, 对违规操作严格处理。

第三, 针对实施测谎的人员, 出台相关培养标准和资格审查具体规则, 提高测谎操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保证测谎结论软件方面的质量。定期对已经获得测谎资格的人员进行考核, 对不合格人员进一步培训; 积极引进更先进的测谎技术, 多角度施测, 提高测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邵劭.论测谎程序中被测人之同意[J].当代法学, 2012.4.

[2]马腾.论测谎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D], 内蒙古大学, 2010.

[3]宋远升.测谎原理、冲突与法律思考[J].犯罪研究, 2008.

[4]俞亮.科学证据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公安工作应用 篇2

当今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普通人可以做得到“坐地不出门,笑看天下事”,作为信息时代下的警务管理人员更应该掌握一流的技术,更好的抓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体会到了信息化警务的重要性,并且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利用特殊行业管理系统的网络记录以及摄像头的各种记录,让我们在第一时间抓捕犯罪,把损失降到最低。就一学期总结,在我看来,信息化警务,就是是指在警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建立信息应用系统,使信息采集、流转、传输、利用集约高效和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水平。

信息化是给警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活力,也给现代警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警务信息化对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流动信息充斥在整个社会之中,我们无法很好地掌握第一手的情报信息,这一改变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然而违反犯罪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具有极高的流动动态性。民警对于此类的流动性很大的犯罪有些束手无措的感觉。对此,在公安机关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数据传输渠道、实时监控网络等以科技手段为依托、以网络应用为平台、以服务实战为宗旨,多渠道汇总、多角度接触、多领域应用、多层面管理的警务信息化战略模式已成为公安机关应对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当务之急,也是基础建设中的一项主要工程。一种新的警务创新模式,信息化警务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信息化警务必定会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作为一名警校生,我们更应该更好地学习掌握这门技术学科,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适应警务信息化的变革。

信息化警务模式现在正在全方位的进行开启,作为身在警校的我们应该为信息化警务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我看来,我们主要坚持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着力建立和完善情报信息采集、研判和应用的长效机制,使信息化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用起来,一步步的去完善警务信息化体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节省警力资源。并且通过对辖区警情信息的研判,及时掌握辖区的治安态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部署,切实提高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基础信息应用管理流程。积极组织社区民警围绕出租屋、流动人口、高危人员、重点行业等信息采集,录入信息平台,落实信息化管理,使社区民警从繁琐的统计报表中解放出来,形成有效积极的管理模式体制。这样会使防范机制更完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的顺利和愉悦。

警务信息化建设是警务改革的必由之路,它突破了传统的思维理念,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警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信息化应用已经得到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普遍重视,经过近年以来的不懈努力,各地警务信息应用平台基本搭建完成,大规范信息采集录入也基本完成,但是基层的民警由于在职之后失去了一些进取心和上进心,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以至于在数据更新维护和信息应用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与问题。我们在公安工作中实现信息化管理,必须对我们的在职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在我们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实际应用。信息工作基础化”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公安工作的前景和未来。公安机关只有从基层基础工作的信息化抓起,以信息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的根基,才能突破公安工作发展的“瓶颈”,全面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强化培训,普及全警信息化应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安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安队伍整体的科技素质和信息化意识,取决于信息化技术在公安机关的普及程度,取决于包括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在内的全体民警应用信息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进一步引导他们增强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应用技能。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全员培训。要结合全旗基层信息化应用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应用技能培训,培训的范围要面向广大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和全体民警。确保真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战能力。我们可以设置多种的考核模式,加强基层民警们学习信息化警务工作的积极性,或者可以在日常上办一些小比赛,设置更多的奖励,极大地调动基层民警的积极性,真正的信息化警务模式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把警务信息化落到实处,实现警务信息一体化,有效的综合和利用各路来的信息和情报,提高我们公安工作的效率,更好地为人们群众服务。

信息化警务是公安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公安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的公安体制内的警务信息化管理,二是对外的对社会的信息化警务管理。这两大方面决定了同样也决定了我们应该把信息化警务的改革主要放在两个方面。对内实行警务信息化逐渐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资源,如今大规模的警力短缺,我认为信息化警务模式实行之后可以分担一部分重担,使得警务系统得以完备。共享资源在我看来是我们在实行信息化警务改革的最大优点,例如今年暑假在家实习的过程中,我在公安局网监部门工作,整个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但在内部网络中我们共享相应的一部分资源,并且可以获取其他地区京剧的一些关于犯罪嫌疑人的内部资料,这样可以促使我们迅速及时的打击犯罪,我们下去的案件也能迅速侦破,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59-03

2008年政法系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在我国开始试点,确立了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政法人才”的目标,并确立了“按需招录、入校即入警”的招录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新模式的确立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秩序,承担培养任务的公安院校纷纷开展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法学类课程亦是如此。源于西方法学院教学经典的案例教学法、实例研习、诊所式法律教育等实践教学模式以律师、法官、检察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更适合法学院和法学专业。公安业务课程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公安机关实训基地、模拟派出所更注重公安工作能力的培养,法律应用能力则较少涉及。由此,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试点班”)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似乎仅限于案例的比较和分析,即使有模拟法庭、法庭辩论,其仍未彻底脱离案例教学的藩篱。公安执法综合实训是源于案例教学模式又弥补其固有缺陷的中国范式,更符合“按需招录、入校即入警”的招录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实现试点班的培养目标。

一、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应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优势分析

公安执法综合实训是指选择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模拟公安实践中办案的情境,采取小组学习、提问、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依照法的运行过程解决案例中的教学方法。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吸取了案例教学法、实例研习、诊所式法律教育三大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降低教学成本。这一教学方法在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最明显的特点是学生以公安民警的视角分析案例并加以解决,这是以往的案例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

(一)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应用于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高试点班学生公安执法能力和法律素养。当前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公安执法职业技能培养和法律综合素质培养双重方向。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当有利于实践教学开展与整合,但是各门法学课程还有一些与法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公安业务课程如治安案件查处的实践教学是由任课教师分别独立进行,人为割裂了实体法、程序法、公安业务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仅学到了零散的不同部门法和公安业务基础知识,但公安执法能力却没有得到切实提高。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应用于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提高试点班学生公安执法能力和法律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应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试点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见到的不是已确定归属于某个部门法的案例,而是公安实践中的未经修饰和删减的事实,因此,学生就能基于公安民警职业视角而不是律师、法官的视角,综合所有学过的部门法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础知识、公安业务知识,打破部门法、公安业务课程的学科壁垒对具体案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制作公安文书,处理案例。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亲身体会了公安工作实践中执法者处理案件的全过程,包括从表明身份到处罚违法嫌疑人、从证据收集到侦查终结直至警察出庭作证等等。同时,学生也会加深对公安职业的认识:作为执法者首先要懂法,在此基础上还要熟悉公安业务,洞察社会现实。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思维模式,将法学基础知识和公安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公安执法能力。

其次,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能够促使试点班学生掌握法学研究方法,为公安执法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立法的不断进步,仅仅依靠在公安院校学习的法学知识无法在公安执法实践中解决所有的问题。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一个突出优势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以公安民警的视角来分析事实,适用法律,教师仅是指导者,这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独立研究。这个研究过程其实就是法学研究方法的探索过程,最终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他们面对新问题、新法律的时候不会束手无策,而能够借助法学研究方法一一解决。

最后,学生的公安职业特色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公安执法理念,促使其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维护公平与正义。

(二)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贴近公安工作实践,真实呈现纷繁复杂的公安执法环境。目前,依照公安部下达的试点班教学计划,所有的法学类课程都有实践教学课时,个别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甚至达到总课时的40%。试点班的法学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校内法学实践教学以案例教学模式为核心,主要包括案例分析与讨论、模拟法庭、专题辩论、角色扮演等等。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假期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庭审观摩等等。在校内法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模式非常重要的环节,随之而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无论法学任课教师选择的是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其他典型案例都是经过精心剪裁甚至是内容的修改后再归属于不同的部门法的“指定事实”,以案例的定性或者是诉讼程序为教学重点,没有呈现公安工作实践中案例的原貌,没有真实再现纷繁复杂的公安执法环境,学生没有看到真实案例存在的所有问题点,对案例的分析局限于某部具体部门法的范畴。而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可以促使教师有目的地精选公安工作实践中的疑难案例,将案例和相关材料全部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公安执法环境中,在分析案例全部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案例的所有实体与程序问题,按照公安执法程序处理案例,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二、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在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的应用

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公安执法能力的提高,应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步骤与过程应当与法学院有所差别,具体而言是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的公安执法环境,体现公安职业特色,打破部门法(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公安业务知识的壁垒,呈现公安执法过程。因此,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在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的应用是创新应用,据此,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课程不是模拟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案例讨论和辩论,也不是模拟派出所、案例角色扮演,而是选择公安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学生依照公安工作程序,以公安民警角色依据事实和法律处理案例。

(一)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特点。公安执法综合实训有浓重的公安职业特色,以公安执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练、战”一体化。首先,在选择的案例及相关材料来源于公安实践,试点班学生以公安民警角色处理案件。其次,该课程教学重点是公安机关从立案到执行的执法过程,不是律师业务、起诉和审判。最后,其将部门法(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公安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案例,实现法学各部门法之间、法学与公安学之间的衔接和整合。

(二)课时安排。公安执法综合实训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包括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又包括刑法、行政法、公安业务,有时还会涉及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所涉及的公安执法程序包括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因此,最好在部门法课程已经基本学完的学生中开设。在课时设置上,学校一方面应当考虑课程的连贯性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安排,时间跨度不能过大;另一方面也应当考虑试点班课程多的现实,还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问题。结合上述三个方面,该课程一般安排一个案例即可,在三周时间内安排十课时比较合适。

(三)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具体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该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教师选择案例。案例选择关系着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课程的成败。任课教师应当从教学目标出发,深入公安工作实践选择案例,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案例来源于公安工作实践,并且真实且未经删改,案例所涉及的事实材料也要随案例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案例的真实状况,便于学生做出事实和法律的准确分析。(2)案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公安执法为内容,包括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公安机关的职责包括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一部分,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公安执法能力为目的,因此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特定的针对性。民事案例的处理不是公安工作的重点,民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完全可以涵盖这一内容。(3)案例应当有典型性和复杂性,一般是包含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案例。根据对毕业试点班学生的跟踪调查,试点班学生能够胜任大部分日常公安执法工作,但对于典型、复杂案例则束手无策。因此,在校期间多处理复杂案例,能够使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厘清法律关系,准确适用法律,进而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为从事公安工作做好准备。

该教学过程的第二步是学生分组。分组后大约8至10人为一组,每组设学生组长1人,指导教师1人。分组的原因不仅是对公安工作实践中专案组的模拟,而且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有就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分组是随机的,但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分布,试点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有的还是退伍士兵,专业背景是法学、公安专业的学生和退伍士兵应当均匀地分布于不同组,以实现平衡。为了准确、深入地分析案例,指导教师应当包含所有部门法的任课教师,不仅负责指导学生,还负责后期的案例总结、讲评和成绩考核。

2.实施阶段:小组学习和总结。这一阶段分为小组学习和总结两个阶段。小组学习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五课时左右。首先,教师将案例及相关材料在课前下发给学生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以案例为切入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厘清案例中的不同法律关系及争议的实体和程序问题。其次,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找出案例适用的相关条款,力求解决争议。然后,小组成员以公安民警的视角讨论案例的定性、法律适用和制作相关公安文书问题。最后,小组进行专案组案情分析会,对案例进行总结。小组总结后,各小组分别制作案例分析的案例分析幻灯片和公安文书。整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做出正确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的的方法,即先厘清不同的法律关系,寻找争议的实体和程序问题点,然后在相关部门法中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款,并根据不同的程序使用相应的公安文书。

总结阶段的课时是五课时。这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体学生、教师开案例讨论会,各小组分别提交制作好的公安文书,派代表演示幻灯片,讲解案例的重点难点和法律适用,解决实体和程序争议的核心问题。然后教师作总结。教师的总结先由教师就案例分析自由发言,然后由一名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和讲评。课程结束后每位同学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3.考核。该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小组成绩,即所有教师对各小组的案例分析幻灯片和公安文书进行综合评价所得出小组成绩。二是每名学生单独制作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应当结合小组成绩和个人案例分析报告评定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改进建议

尽管教学实践证明公安执法综合实训有优越性,这一教学法仍然可以不断改进,以适应公安法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课程安排方面的改进。章武生教授认为,应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开设的课程一般是在主要实体法、程序法课程基本学习结束的情况下才能开设,究其原因是法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法律的初学者。试点班的学生则不同,他们来自高校毕业生或者部队,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不是法律的初学者。在小组学习、主动学习的背景之下,试点班的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应当可以在第一学年第二个学期开设。这样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也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公安民警角色。另外,现有的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课程仅安排一个案例,十课时,显得时间仓促,应当适当增加课时。

(二)课程内容的改进。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在试点班应用过程中重视法学各部门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法学与公安业务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前二者的衔接关系体现明显,但是法学与公安学之间的衔接则相对薄弱。因此,法律系教师应当加强与治安系、侦查系教师的合作,将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拓展至治安学、侦查学领域,使之更贴近公安实践,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公安执法能力。

(三)案例选择方面的改进。关于公安执法综合实训应用中的案例选择,前文已对筛选原则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公安执法综合实训作为一门课程应当体系完整,随之配套的应当是可供任课教师选择的案例库。因此,在公安实践中寻找复杂、疑难案例然后逐步建设案例库是改进该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四)教师职业能力的改进。担任试点班法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法学院法学专业,有的还是律师或者担任过法官,基于法学院培养律师、法官的目标,他们更擅长公、检、法的业务,对公安职业所知有限。为了增强公安执法综合实训的效果,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保障教师下基层参加公安实践培训锻炼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保证法律系的教师能参与公安实践,真正建立起“校局合作”模式。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学生成绩考核也可以不拘泥于案例分析报告、文书写作等形式,采用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综上所述,在法学院的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公安执法综合实训教学效果很好。虽然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的培养目标与法学院不同,但是在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法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在贴近公安工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公安执法能力和法律素养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所没有的优势。在试点班法学实践教学中,公安院校应当充分考虑当前的公安执法环境和公安职业特色,创新应用该教学法,打破实体法与程序法、法学与公安学的学科界限开设公安执法综合实训课程,在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探索过程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卫平.个案全过程教学法[N].人民法院报,2013-04-19

[2]王晨光.“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探索法律实践教学新路径[J].法学,2013(4)

[3]王琳琳.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视角下的公安法学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4]章武生.“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推广[J].法学,2013(4)

[5]杜慧明.公安院校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05)

公安工作应用 篇4

关键词:数据挖掘,公安技侦,关联规则,装备,应用

当前以“金盾工程”为载体的公安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中,公安技侦部门组织开发了各类技侦信息平台、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保存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且数据量在不断增加。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经综合分析研究可获取隐藏在其背后的有价值信息,同时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及时发现最新的规律及相关信息的关联性,以提高技侦的证据采集质量和提升侦察破案能力,及时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本文以关联规则在技侦装备管理的应用为例,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其中的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根据实际数据,挖掘装备故障问题中内在的知识和规律,确定同类装备故障中所出现的故障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从中发现其中的关联,进而应用于实际的装备保障工作,提高技侦装备在实战中的稳定性,实现技侦装备的优化。

1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数据挖掘(Data Mining)[1],也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而又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一般可表示为概念(Concepts)、规则(Rules)、规律(Regularities)、模式(Patterns)等形式。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用机器学习方法来分析数据,挖掘大量数据背后的知识,这两者的结合促成了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归纳推理、统计学、数据库、数据可视化、高性能计算等多个领域。

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可以归纳为分类(Classification)、估计(Estimation)、预测(Prediction)、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聚类(Clustering)、描述和建立简档(Description and Profiling) 6种。

2 关联规则基本概念

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描述数据项之间相互联系的有关知识。如“啤酒一尿布”的故事就是关联规则挖掘的经典例子——30%~40%的美国男性顾客在购买尿布的同时也会购买啤酒。按常规思维,尿布与啤酒风马牛不相及,若不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是不可能发现数据内在的这一有价值的规律。

下面介绍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设R=(r1,r2,…,rm}是项的集合,记D为事务的集合,事务T是项的集合,并且。对每个事务有唯一的标识,记为TID。

设G是R中的一个项集,如果,那么称事务T包含G。

一个关联规则是形如A→B的蕴含式,这里A、B为项集,AR,BR,并且A∩B=Φ。

规则A→B在数据库D中具有支持度S,表示S是D中事务,同时包含A、B的百分比,即。

规则A→B具有置信度C,表示C是事务数据库D中事务,同时包含A、B的事务个数与包含A项集的事务个数的百分比,即。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就是从事务数据库中挖掘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_sup)和最小置信度(min_conf)的关联规则,挖掘一般分为以下2个过程:①在事务数据库中找出所有大于最小支持度(min_sup)的频繁项集。②由第一步找出的频繁项集产生期望的关联规则,即所产生的每条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必须不小于最小置信度(min_conf)。常用的关联规则算法有Apriori算法。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安技侦装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本文利用关联规则算法对某市公安局行动技术支队所使用的装备管理数据[2]进行挖掘。

结合半年内该支队某音视频监控类侦控设备在案件侦办过程中暴露出的故障问题及装备技术维护保障等情况的统计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原始数据集由技侦装备管理系统中的装备类型、装备所属单位、维护记录、更换零部件、故障排查方式等有关数据字段抽取并集成,见表1。

通过数据清理、数据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最终存入数据库中。准备进行实验的数据见表2。表2中一条数据对应一套设备的数据,“序号”列对应该套设备的序号,“数据项”列对应的是该套设备存在的故障,每个英文字母对应一类故障,C:电池损坏;D:电容失效;E:数据插口击穿;F:数据端出错;G:调频键失效;H:磁道损坏……

根据实际情况,假设支持度为0.2,采用Apriori算法,产生的最大频繁项目集见表3。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D:电容失效;F:数据端出错;G:调频键失效;J:电压过载;K:插脚脱焊发生故障的概率比较高(在20组数据中,发生故障的概率达到20%以上)。

依据产生的频繁项生成关联规则,结果见表4。如果设定最小信任度为0.6,那么从表4可以得出3条关联规则,分别为:D→F;D→G;F→G。

对应到该侦控设备故障为:电容失效→数据端出错;电容失效→调频键失效;数据端出错→调频键失效。

2010年5月,该支队要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按上级领导的要求需调用该音视频监控类侦控设备12套。为了证明上述结论的有效性,将这12套设备分为2组,每组6套,分别为A组和B组。其中A组在投入使用前,根据结论对相关的部位进行预防性维护,而对B组则按常规维护,不做过多保养。经过11 d、每天24h不间断运行,结果发现,A组中6套设备全部正常运行,且状态良好;而B组中则有2套设备出现了调频键失效故障,1套设备相继出现了电容失效、数据端出错故障,影响了数据采集的质量。由此得出,应用关联规则对技侦装备的系统数据进行挖掘,对于优化装备的技战术性能,提高装备在实战中的稳定性,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具有重大意义。

4 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安技侦工作中的展望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各个领域,但其在公安技侦工作中的应用才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技侦业务的特征和数据结构的特点,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内在规律,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加快技侦海量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的进程,为公安技侦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夯实基础,以全面提升技侦的精确打击能力和侦察破案成效,推动技侦工作科学化、正规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新宁,杨建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建胜.航空装备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公安工作应用 篇5

【摘 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在公安工作中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各级公安机关要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开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新局面,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基层民警参加训练和基层警力不足的矛盾,确保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实效。要建立教育训练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需。借鉴外国经验,切实改革和创新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公安工作需要的新型教育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公安教育 民警训练 法国警察教育

公安教育训练如何进行改革和创新呢?首先对中法警察教育作一些粗略比较,以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一、中国和法国警察教育训练比较研究

法国培训警察的学校和培养高级警官的学校共10所。其中内政部所属警校 6所,包括里昂圣西尔高级警长学校,尼斯高级治安警官学校,加纳爱克兹高级探长学校,巴黎国家警察学校等。其他22个大区和96个省根据情况大多设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法国有明确规定,警察不经培训,不能晋升职务和警衔,不能当警长、局长,吸收新警员和在职警察晋升都必须在相应的警察院校进行严格的训练,未经正规教育训练的,不能当警察,警衔也不得晋升。我国的公安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双重领导、以公安部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双重职能。

二、法国警察教育训练可资借鉴之处

(一)警察教育训练实现法制化

法国警察的素质之所以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十分重视警察的教育训练工作,把它列入警察法规、内务条令之中。法国 1985年制定了《国家警察培训法》,明确规定“法国警察教育培训由内政部下设的人事培训局领导”新录用警察,“必须经过半年以上的训练,考试实习合格方可充实警察队伍,警察晋升必须通过训练,考试合格方予晋升”。这样就使警察教育训练工作形成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二)实行招生即招警的录用制度

法国警察学校和训练中心的招生与警察机关录用警察的编制额相衔接。按照招录警察的有关规定,警察一般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学生入学即入警。学员在校期间,即计算警龄,享受警察的基本待遇。

(三)根据警务需要,设置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突出演练式的教学方法

法国各地的警察院校或训练中心不论规模大小,均不分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教学内容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一般采取课堂讲授、模拟演练、技能训练、实习等四种,课堂讲授与技能训练的比例为1:1。在课时分配上,射击训练所占时间更长一些,在校生每人消耗子弹900至1200发。

(四)选聘高水平的教师,保障办学经费

法国警察以能够到学校任教为荣。各级警察学院、训练中心对教师选聘很严格,要求必须具有较高学历或学识,必须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要经过严格考试。法国警察院校、训练中心的经费都由内政部或地方警察局直接拨款,有的警察局还从罚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学校教育,以保障办学经费。

三、积极创新公安教育训练模式

过去传统的公安学历教育,由于注重的是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偏重课堂理论的完整性传授和灌输,难免与公安工作实践有较大程度的脱节,造成教育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在公安教育重心转移到警察职业训练上来后,由于注重的主要是提高受训警察的实战能力,因此首先就要注重对原来的教学训练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教学贴近实战的要求成为各种教学训练的中心主题。

(一)要按警务需要安排训练课程或训练科目

提高实战能力的训练与解决实际公安工作中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要使公安教育训练真正达到提高公安队伍实战能力的功效,能够有效促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各地警训部门既不能以社会普通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模式作为自己的训练蓝本,也不能不加辨别地凭某些先验的理念来任意安排训练的课程或科目,而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解决现实公安工作的问题需要制定训练课程内容。要勇于有选择性地删除原来一些陈旧的课程,新增符合实战需求的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特别要加大技能操作课所占的比重,如查缉、防卫、射击、格斗、攀登、驾驶等警务技能训练,注重开展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动等战术研究及模拟演练。

(二)在训练中必须坚持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

过去传统的公安教育培训不分对象,不讲层次,各个警种和各个层级的民警在培训中基本上都按统一的计划要求,学习通用的教材,听同样内容的课,起不到培训应有的作用。要做到训练或培训的针对性,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当前队伍最需要提高什么就按照计划训练什么,最缺什么就安排训练什么,最急需什么就优先训练什么”的训练思路,有针对性地提高当前警察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了解党和国家对公安工作的最新要求及公安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按照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训练,使训练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实战能力训练的创新

实战能力训练创新的原则应是贴近实战,精讲多练,学以致用,既要发挥教官在训练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脱离实际的教学为贴近实战的教学,又要调动被训学员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培养学员自觉探索公安工作的能力,真正提高学员训练的质量。同时在理论课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选择与公安本职工作相联系的案例,通过案例辩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考核等方式,让学员运用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使教学培训与公安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差距,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案例,设身处地地从实际场所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从而提高教学培训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学员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员实战本领和能力。

四、改革创新警察教育训练的意义

只要我们以积极和科学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开展警察训练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就能使新时期的警察训练工作真正摆脱旧教学培训模式的种种弊端,步入健康发展的兴旺发达之途,能与时代共同进步,与国际警察教育训练同步,与实际公安工作共相依。也才能更好地对提高公安机关的“四个能力”及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战斗力,起到很好的服务与促进作用,以此更好地保证公安机关能够完成新时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胜

公安工作应用 篇6

关键词:公安院校;在职培训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D631.15

近年来,公安部一直高度重视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自第20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以来,在职民警教育培训工作已成为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民警教育培训工作在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全国公安院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目前民警培训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培训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写作训练项目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而公安应用写作能力是公安民警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也是全国在职公安民警培训计划中的必训课程。由于我国的民警培训工作尚处于“全员岗位培训、全方位知识培训”的阶段,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理论脱离实际,忽视实战技能训练,教育培训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因此目前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

教育是一项具有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是兩种内涵不同的教育活动,二者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要有效提高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

一、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把握的三个要素

1.强调对在职民警学习需要的分析。在职民警的学习需要是指在职民警培训前的学习、能力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能力、水平状况之间的差距。对在职民警学习需要的分析,有助于形成课程总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培训民警在公安应用写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以利于在“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设计中确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确定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课题。只有准确、充分地分析了各层次、各警种民警的学习需要,才能准确定位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之,通过对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人、物、财资源的浪费,确保培训质量及目标的实现。

2.注重对“公安应用写作”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学系统方法要求根据实际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最优化而保证内容效度。在组织实施培训之前,教师应对各层次、各警种民警的岗位职责、终点能力(即通过教学以后形成的能力和培养的态度),对学习者起点能力(即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认识与态度)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或能力及其上下左右的关系进行详细剖析,以确定“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确定学习内容范围的最关键因素是课程目标和学习结果,这两个要素决定了学习内容分析的结果。各层次、各警种民警因其岗位职责和能力的差异,期望通过培训达到的目标各有侧重,因此,应对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学习对象进行分类培训,教学内容可按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分层,以确保学习内容确为受训者所需。

3.强化对受训对象的分析。对受训对象的分析是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设计前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是了解在职民警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编写、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和运用等提供依据。

对受训对象进行分析,要求教师完全从受训学员的现实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来确立教学目标及学习内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有效突出受训学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受训民警进行应用写作培训之初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学习公安应用写作的认识水平、态度;二是分析对受训民警在公安应用写作学习训练时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特点,包括年龄、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三是分析受训民警在学习公安应用写作时感知不同刺激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两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包括焦虑、习性、对视觉或听觉学习的偏爱等;四是分析受训民警的岗位和职级。

二、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设计

1.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培训目标,准确评价教学效果的保障与依据。

根据美国教育界知名学者布卢森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一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六个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与公安院校统招生教学目标不同的是,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认知领域较高层次能力的掌握,包括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获得。对在职民警的教育培训应着眼于专业技能也就是说技能培训重于知识传授。在设计总的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在职民警的先行知识储备,科学定位通过培训所要达到的应用写作能力。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切实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其特点是:(1)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前提相衔接的、需要学生通过新的学习才能掌握的教学目标;(2)必须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新的教学目标。能力要求过低,培训就会成为形式;能力要求过高,民警会因为目标难以实现而放弃努力。笔者认为,仅仅知道与领会公安应用写作的相关理论即是过低的目标,要求所有受训民警熟练掌握公安工作中所有应用文的写作也是不可达到的过高要求。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注明学习或写作行为的条件以及评定培训民警写作能力、写作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以便于教师或受训学员都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教学效果。

2.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及选择教学活动序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

(1)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应依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子目标以及从属目标来确定,要符合在职民警先行知识积累、心理特征、岗位职责要求、职级层次、学习时间长短、教学设备等条件来进行。利用学前测试的方法摸清学员的先行知识积累,为制定教学策略奠定基础。通过学员现身说法或工作案例充分展现公安应用写作能力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调动受训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进其学习欲望,增加学习行为内驱力。

(2)在教学组织的设计方面,需认真思考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例如,“例文呈现—评价优劣—知识要点—写作素材展示—练习—讨论—评价”与“知识要点—例文示范—写作练习—评价”就是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适合不同学习条件下的应用写作教学。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应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为主要教学模式,突出受训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员进行学习训练和相关问题的处理,并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学员远迁移能力的增强,逐渐减少直至停止指导,达到教学目标。

(3)在教学程序的设计方面,对公安院校统招生的应用写作教学,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比较常用,而对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来说,由于受训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因而布鲁纳、杜威等人提出的“问题教学法”更为适合。“问题教学法”,即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更加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教学难点在于需要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受训学员的学习现状创设一个认识上的困难情境而不是仅仅呈现经过处理后的简单文字材料,使受训学员在诱发性的假设中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提出各种写作思路,形成殊途同归的应用文,并在验证、结论阶段获得认可和感悟。当然,教学程序的设计应服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一种教学程序可以最有效地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程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4)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方面,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可供选择的常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习练习法等。由于在职民警个体的知识储备差异较大,適当讲授学科理论知识、讲解写作思路等是必要的,“度”的把握是关键,“够用”即可。试图通过一个讲座就能显著提高在职民警应用写作能力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基于在职民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写作素养,讨论法可作为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应用于真实的案例分析点评、写作提纲的拟定、习作的评价等;练习法是应用写作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利用多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写作素材,亦可结合情境教学法,根据受训学员工作和生活实际,把要解决的问题显现在情境中,让学员在模拟的情境中按虚拟身份设计应用写作提纲,完成写作内容。重复训练非常适合时间有限的在职民警培训,这种重点突破而不是贪大求多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受训学员的记忆和迁移能力,切实提高受训学员的应用写作能力。对在职民警的应用文习作应杜绝铸模式的学习评价,充分调动受训学员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特别尊重在职民警的情感特征、个体体验,高度评价受训学员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拓展写作思路,实现教学相长,力争教师和每一位培训民警都能有所得。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运用实习练习法,待培训学员培训结束回本单位后,根据工作实际,完成一个“自主选择式”习作再回寄,以获得该课程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5)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因材施教。

根据《中共公安部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公安应用写作”教学内容应随参训对象的差异和需要而改变,即做到因材施教。对在职民警的应用写作能力进行培训之前,课程教师应对各层次、各警种民警的岗位职责要求、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参训民警应用写作能力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的积累程序等进行详细分析,以确定“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还应编写专门的培训教材,以保证学习内容确为受训者所需。

3.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课程教学媒体设计。

恰当使用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在职民警“公安应用写作”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各种媒体都有自身的劣势与不足。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媒体,“使用不当的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不用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更糟”。

公安应用写作教学常用的媒体主要有板书、纸质材料、图片、幻灯片、网络、影像资料、影碟、多媒体等。教科书、卡片、报刊、黑板等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媒体,收录机等听音设备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媒体,DVD、大屏幕、投影仪、PPT、影视资料等主要作用于人的视听觉器官的媒体,在培训时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各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教学条件以及培训时间的长短加以慎重选择,不可将媒体的重要功能简单图解为电子板书,应充分发挥媒体在提供事实性材料、创设困难情境、典范示例、引导受训学员拓展思维空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当然,媒体的选择关键在于教师对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刻领会和基于对受训学员学习状况的深入了解,也受制于教师对各种媒体的运用能力,更需要公安应用写作教师加强这方面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洪波,警察职业教育培训的创新与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24期

[2]王桂胜,公安院校对在职民警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7)

公安工作应用 篇7

1 图像文件的预处理

在开始检验之前,如果扫描输入的检材和样本图像质量不理想,可以利用Photoshop的一些基础操作对它们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改善图片的质量,方便下一步操作。

1.1 倾斜图片的校正

有些图像由于扫描时没有摆正位置等原因,得到的图像是倾斜的,这会影响比对效果及比对表的制作,可以先行进行矫正。在Photoshop中打开倾斜图片,使用度量工具在画面上画出应该水平的一条直线,Photoshop会自动测定倾斜度数,在工具选项栏中会显示起点与终点的坐标(X、Y)、角度(A)和距离(D1、D2)等信息,角度是根据线段与水平的夹角计算的。然后打开“图像”—“旋转画布”—“任意角度”菜单,输入刚刚测定的倾斜度数进行旋转,最后使用裁剪工具裁掉图像多余部分即可。

1.2 图像的色彩校正

在Photoshop中打开图片对其进行观察,如果需要,可以对图片色彩进行处理。我们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图像”—“调整”菜单对图片进行色阶、色相/饱和度、亮度/对比度的调整,使检材或样本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对比更加明显,调整检材或样本的颜色与背景颜色的色差,为进一步的处理提供条件。

如果图片仍不够清晰,可以在Photoshop中调出图像后,打开“滤镜”—“锐化”—“USM锐化”菜单,对数量、半径和阈值逐步进行调整。进行上述处理后的图像相对原始扫描图像就会变得清晰一些。

2 背景分离

在印章印文检验工作中,黑色的签名或打印字迹往往和印文重叠在一起,增加了检验分辨的难度,如果能够将字迹与印文有效分离,同时又不损失印文或者文字的细节特征,将给检验工作带来莫大的便利。大多数情况下,印文为红色,而字迹通常为黑色,而Photoshop提供了多种色彩模式,常见的色彩模式包括灰度模式、RGB模式、CMYK模式、Lab模式、索引颜色模式等,每种模式的图像描述和重现色彩的原理及所能显示的颜色数量是不同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分离。

2.1 去除印章留下文字

在Photoshop打开图片,原始样本图像如图1所示,此时色彩模式为RGB彩色模式,在此模式下,观察通道面板中R、G、B三个通道的图片显示情况,发现R通道中字迹突出而印章较淡,在通道面板中删除G通道和B通道,保留R通道,效果如图2所示,再利用“图像”—“调整”—“色阶”命令打开色阶调整窗口,将黑、白、灰三个滑块向中间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如图3所示,最终得到图4所示去除印章的文字。

2.2 去除文字留下印章

由于图像中含有红、黑两种颜色,按分色原理,采用Lab颜色模式删除图像中明度通道和从蓝到黄的b通道,保留从绿到红的a通道,从而去掉黑色字迹,保留红色印文。原始样本图像如图5所示,通过“图像”—“模式”—“Lab颜色”菜单将图像转化为Lab颜色模式,在通道面板中删除L和b通道,保留a通道,删除L和b通道后样本图像如图6所示。接下来对图片进行色阶调整,单击“图像”—“调整”—“色阶”,调出“色阶”对话框,如图7所示,将黑、白、灰三个滑块向中间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得到图8的效果,可以看出印文较为清晰地显现出来。

3 重合比对

在Photoshop中经过处理去除文字留下的印文是黑白的。同时打开去除文字处理过的样本和检材图片,为便于检验,将样本和检材的印文文字颜色分别填充为反差较大的颜色,然后进行重合比对。将检材图片拖动到样本图片上,样本图片位于背景层,而检材图片位于新的图层,在图层样式的混合模式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正片叠底”,正片叠底类似于在一个投影仪的光源前叠放两个或者以上的幻灯片形成的效果。在印章印文检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检材图片和样本图片位置不可能相同,这时就需要将两者的位置调整一致方能进行比对,单击“编辑”菜单的“自由变换”,在检材图片四周出现变形框,此时图片处于自由变换的状态,注意不要造成印章印文图片中的印文变形,把鼠标始终放在变形框外拖动旋转,只要不触及变形框,就不会造成印文变形,在待两者位置基本一致时,仍然在自由变换状态下,使用键盘上的上、下、左、右方向键移动图形,对两者进行全方位重合,这样就能直观的进行比对检验了,图9即为用此方法将样本和检材印章“五角星花纹”重合比对的效果。

4 特征测量

Photoshop提供了度量工具,能准确地计算出图像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及两线之间的夹角,这样在图片的特征测量时能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打开需要进行特征测量的图片,选择度量工具,确定好测量的具体位置及夹角,然后用鼠标在起点和终点间拖出一条直线,按住Alt键从第一条线的节点上再拖出第二条直线,这样两条线间的夹角和线段的长度都显示在信息面板和工具选项栏上。如图10和图11所示,使用度量工具测量得到的夹角为A:21.6°,距离D1与D2分别显示两个端点距离中心点的距离即两条线段的长度。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检材和样本的特征进行测量比较,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传统的特征测量方法更加方便快捷。

5 制作特征表

特征比对表的制作是文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Photoshop可以方便的制作特征比对表,提高了工作效率,弥补了手工仿形描绘法和剪贴法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所述。首先通过“文件”—“新建”命令新建一个空白文件,空白文件的分辨率值设为300dpi,颜色模式为RGB模式,背景色为白色,然后将前景色设为黑色,使用铅笔工具绘出比对表的边框,再使用横排文字工具在合适的位置输入文字“特征比对表”、“检材”、“样本”等。边框及文字制作完成后,则可将检材和样本特征图片粘贴过来,如果制作笔迹特征比对表,则可以选择特征字,如果制作印章印文特征比对表,则可以选择原始检材、样本图片及重合比对后的图片,通过矩形选框工具在要选取的图像区域周围拉出一个矩形选框,再通过移动工具将它们拖到比对表中相对应的位置。如果检材、样本图片的大小不合适,可以通过“编辑”菜单的“自由变换”进行调整,注意按住Shift键可以等比例地缩放图片直到合适的大小。特征图片粘贴完成后如果要使用不同颜色进行特征标示,则可以通过设置前景色及画笔工具进行标示操作,最后合并一下图层即可。图12为Photoshop制作的笔迹特征比对表。

6 小结

在文件检验工作中应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像处理功能解决图像预处理、背景分离、重合比对、特征比对、制作特征比对表等一些实际问题,具有操作简便、保持原貌、特征突出、效果直观等优点,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同时要注意,Photoshop对图像的处理实际就是对图像文件的改动,在调整尺度、调整方法上如果操作不当,往往就会造成特征的丢失和增加,使图像处理工作适得其反,造成检验鉴定结果上的失误,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尽力避免出现这类问题。

摘要:Photoshop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在文件检验工作中应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像处理功能能够解决图像预处理、背景分离、重合比对、特征比对、制作特征比对表等一些实际问题,操作过程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Photoshop,文件检验,重合比对,特征比对

参考文献

[1]袁启昌.Photoshop图像处理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闫伟涛,金璞,张建斌.运用PHOTOSHOP检验印章印文浅探[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8,6(1):75-77.

[3]吴新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印章印文鉴定中的应用[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35-37.

公安工作应用 篇8

现代意义的应急通信, 一般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 同时包括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等通信需求骤增时, 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 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 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

近年来, 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对应急通信系统提出了日益严峻的考验, 各部门为提高应急通信能力做了不少努力, 目前, 除了三大运营商、中国卫通以外, 包括公安、交通、民航、林业、渔业等在内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也建立了各自的应急通信系统。以公安部为例, 目前, 公安部拥有80多个固定地球站、4, 000余个无线通信专用基站、1万余个总信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还分别推出了高空平台应急通信系统和区域空间应急通信系统。

不过, 在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看来, 各个应急通信系统之间, 以及应急通信和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成为当前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最大障碍。实现应急通信系统的信息共享, 一方面需要建设能够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另一方面需要统一协调公安、消防、民政等部门, 实现部门间的联动。

公安部门承担着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责任, 急需将先进的通信技术与各类紧急与灾害事件的应急指挥和管理 (包括预防、预警、快速反应、处置、恢复) 进行深入的结合, 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综合信息平台, 掌握快速、高效的应急决策利器。

2公安无线应急通信需求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公安各部门将迅速进驻现场开始事件处置及救援工作, 由于现场参与事件处置部门众多, 通信手段存在差异, 必须在现场设立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以保证前方环境及事件发展情况可以及时回传到后方指挥中心, 并实现后方指挥中心下发的处置指令得到完美执行。如图1所示, 完善的无线应急通信处置应该具有3层, 并实现4个维度的管理, 具体而言包括语音通信管理、图像通信管理、警力处置管理以及处置预案管理。语音通信、图像通信管理是警力处置的基础, 处置预案的管理就是警力处置的具体实施方法。

3公安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特点

因应急通信具有以下特点:时间不确定, 地点不确定, 通信容量不确定, 网络制式不确定, 通信安全不确定。所以,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应该能做到迅速布设网络, 兼容多种通信制式, 保障重要信息的传输, 快速有效地指挥发, 同时确保相关信息的安全, 打造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应急专用车道。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 小型一体化设计。目前应急通信通常使用的装备主要是配置有“动中通”、“静中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车或便携卫星地面站设备。以上系统设备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及新疆715事件等大型自然灾害和安全维稳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通信保障作用, 保证了现场临时指挥部对后端指挥中心的音视频互联互通, 从而使远程指挥中心能根据现场传输回来的音视频进行及时研判和决策, 并能传达给予现场部署指令。

然而在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道路中断, 通信车无法进入灾害现场的情况, 就需要小型化的便携应急通信设备能够通过人力搬运快速抵达现场, 进行通信保障。

(2) 快速部署、操作简便。应急通信现场, 情况瞬息万变, 常规的通信车、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应急通信解决方案设备操作繁琐复杂, 操作系统响应慢, 没有熟练的专业人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移动、部署及应用。应急指挥平台基于快速移动、快速部署、快速应用的现场调度, 需要时快速收起、移动, 只要开启电源, 设备就能快速开机使用。

(3) 持久续航能力。在应急通信现场, 给予设备供电的UPS容量够大才能满足各种集成设备的正常使用。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如果各种设备功耗小, 同样提供后备电池, 又能满足使用的需求, 将可以为设备提供长久的续航能力。

(4) 操作直观、便宜。现场应急指挥平台设备需要高度集成化和简捷化, 从而可以在一个界面进行所有现场通信调度, 普通工作人员即可操作。

4江西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特点

根据公安部《公安指挥通信系统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的“每个县级公安机关需配备1套小规模的通讯指挥车”的要求。江西省结合自身情况, 按照指导意见, 区级公安机关配备一套现场应急指挥平台, 用于县区级紧急事故现场组网与调度、现场图像采集与上传、远程指挥。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搭建在任意警用车辆内, 并且根据需要可移动至室内的临时指挥调度场所。

综上需要, 我们使用的应急设备采用拉杆箱式设计, 可拖、可提、可背, 搬运便捷;设备集成度高, 内置集成有专网集群、专网常规、G网手机、固定电话、无线专网视频接收、有线视频接收、3G/4G视频传输、音视频存储、音视频矩阵等功能, 外部扩展有专网通信扩展口、卫星通信扩展口等丰富的功能扩展接口。既可以满足现场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的语音和视频通信需要, 也能与后端指挥中心音视频进行互通。

设备的功能实现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视频两个方面:

在视频方面, 该平台可接收1~2路专网视频和2~3路有线视频, 全屏显示和画面分屏显示, 视频灵活切换, 并对音视频自动存储。同时, 可通过扩展接口连接到其他显示设备。该平台还可利用内置3G/4G视频传输模块或外接专网图传设备、卫星通信系统实现现场视频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

在语音方面, 该平台集成常规、集群、公网手机、固定电话等各种语音通信模块, 并可外接多种语音终端或者中转台, 实现现场多部门、多制式语音的互联互通以及前端人员、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中心多方的语音会议。

5现场应急指挥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

在大型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时, 由于道路中断通信指挥车无法抵达现场,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作为便携式装备由救援人员携带至现场快速组建应急通信指挥部, 解决现场救援人员语音通信、视频图像采集和现场指挥调度问题, 配合便携式卫星地面站实现与后方指挥部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在处置持续时间较长的群体性事件时,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部署于附近高楼内快速组建应急通信指挥部, 接入城市公安无线通信网和临时组建的现场无线应急通信网, 解决不同警种 (不同制式、不同频段、不同群组) 语音互联互通、视频图像采集和现场指挥调度问题。

在执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时,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部署于通信车或者临时指挥室内, 对目标区域进行移动性的视频实时监控。当出现突发状况时, 通过该装备对现场周边警力进行指挥调度。

6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具备的功能

6.1语音通信功能

6.1.1专网通信

若突发应急现场有集群/常规信号覆盖区域, 则现场人员可通过集群/常规系统实现对指挥中心的呼叫, 直接和指挥中心进行语音通信。

6.1.2公网通信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利用内置G网手机/固定电话语音模块, 通过G网手机/固定电话公网语音链路和后方指挥中心进行联系, 及时了解应急现场的实时情况。

6.1.3卫星语音通信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利用外置便携卫星设备, 通过卫星通信链路实现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语音通信, 及时汇报应急现场的情况。

6.1.4现场语音互联互通

支持现场多部门、多制式语音通信设备的互联互通, 可外接3路语音设备, 包括数字集群、常规, 模拟集群、常规、短波电台与卫星电话等。

6.1.5多方语音会议

建立应急现场人员、现场指挥部及后端指挥中心的多方通话, 将后方指挥中心按需接入, 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和跨部门协同作战。

6.1.6录音查询功能

对调度语音进行实时录音备份, 可以在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上回放调度语音也可以通过USB接口导出录音文件并在电脑上回放。

6.2视频通信功能

6.2.1视频采集

该平台内置无线视频接收模块, 可根据实际需求接收1~2路不同频点的无线单兵视频, 并且频点可定制, 视频传输带宽可分为2M或8M两种模式。

该平台具备扩展视频接口, 可灵活接入最多3路有线视频源。车载应用时, 可接入车顶、车内摄像头监控视频源;室外便携应用时, 可直接接入DV、摄像头等作为视频源。

6.2.2视频展示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集成1块工业级高清高亮宽温显示屏, 半透屏技术可保证室外强光下的显示效果, 结合4*4视频矩阵以及4路DVR模块, 实现全屏显示和4画面视频显示及灵活切换。

6.2.3视频无线回传

6.2.3.1专网传输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接收现场单兵采集的音视频信息, 通过该平台进行显示、存储、回放, 从而满足现场指挥的监控需求;同时, 可配合车载视频发射机将视频传输到基站, 基站接收后对视频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IP数据通过E1专线、光纤专线、微波等链路方式传输到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部署的解码器对IP视频信息解码成模拟视频信号, 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显示在大屏上。

6.2.3.2 3G/4G传输

在公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该平台可采用内置3G/4 G视频传输模块将现场视频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该平台采用3G/4G视频传输时实现如下: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内置3G/4G视频模块对接收到的现场视频信息进行编码转换成IP数据包, 通过3G/4 G上网卡上传到运营商3G/4 G网络。3G/4 G视频模块可通过双网卡实现负载分流技术, 提高传输带宽和可靠性。

后方指挥中心需向运营商申请公网IP地址 (作为前端3G/4G视频的接入地址) , 通过部署3G/4G视频服务器、3G/4G视频服务软件、3G/4G视频解码器, 实现现场实时视频查看、存储、回放、大屏显示。

6.2.3.3卫星传输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可接收现场单兵采集的音视频信息, 在现场指挥部进行显示、存储、回放, 可满足现场指挥调度需求;同时, 该平台可将视频、音频接入卫星系统的多业务接入设备, 卫星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密、调制、上变频后, 传送到卫星地面站, 地面站接收到卫星信号进行下变频、解调、解密后, 通过卫星多业务设备, 最终分离成视频、音频等各种业务信息, 其中, 视频通过解码器解码将现场实时视频图像显示在大屏上。

6.2.3.4视频有线回传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能够实现视频的IP网络有线方式回传, 在派出所、酒店等固定场所通过有线方式回传最稳定可靠。

6.2.4视频存储回放

现场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内置DVR模块以及64G固态硬盘实现4路视频图像的实时存储, 并可随时本地播放;存储格式可以采用CIF/HD1/D1等方式, USB读取接口可方便进行取证回放。

6.2.5供电模式

220伏交流电、12伏车载直流电、外置电池 (满足5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长) 3种供电方式, 灵活解决设备供电问题。

7结束语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 现场应急通信设备集成度较高, 具备小型化、快速部署、续航能力强、移动性好、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十分适用于县域的救援、抢险、救灾、维稳、处突各种事件快速应急通信部署。初步形成以省厅“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和设区市应急通信车为主力, 以县级现场应急指挥平台为基础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机动通信保障体系, 大大提高我省公安应急通信保障水平。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公安安全领域小型化便携式装备形态的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平台基于快速移动、快速部署、快速应用的业务定位和系统组成进行探讨,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小型化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应急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手段分析[J].中国无线电, 2010 (11)

[2]孙秀斌.几种应急通信手段现状分析及应急通信体系发展探讨[J].科学大众, 2012 (06) :172-174

CDMA技术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篇9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即码分多址技术, 是近年来用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 是为现代移动通信网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质量、综合业务、软切换、国际漫游、定位等要求而设计的一种移动通讯技术。

1.1 系统容量大、覆盖广

由于CDMA系统内各路信号之间几乎正交, 而且采用了频率复用、话音激活、三方向或者多发现天线、软切换等多项技术, 从理论上分析, CDMA移动网比模拟网容量大20倍, 实际使用中比模拟网大10倍, 比GSM要大4~5倍。

1.2 话音质量高

CDMA系统采用可变速率声码器, 可以动态地调整数据传输速率, 并根据适当的门限值选择不同的电平级发射。同时门限值根据背景噪声的改变而改变, 即使在背景噪声较大的情况下, 也可以得到较好的通话质量。

1.3 数据传输带宽大

C D M A无线上网最高速率可达1 5 3.6Kbps, 稳定状态下的速率可在70K~110K左右, CD-MAIX是通过专用载频和信道, 与话音路由分道提供, 且CDMAIX可实现到3G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由于CDMA网络主要在公路、铁路及航道进行网络覆盖, 使用户在快速的行进过程中也能如在静止时一样使用高速数据业务。经测试, 在移动速度高达100km时, CDMAIX的数据传输速率仍能达到125kbps。

1.4 较低的发射功率

由于CDMA系统采用快速的功率控制、软切换和话音激活等技术, 以及对手机最大发射功率的限制, 使得C D M A手机在通信过程中辐射功率很小。普通的手机功率一般能控制在600毫瓦以下, 与GSM手机相比, CDMA系统发射功率最高只有200毫瓦, 正常通话时仅需0.1毫瓦, 因此CDMA手机享有“绿色手机”的美誉。

1.5 掉话率低

CDMA系统切换时的基站覆盖是“单独覆盖一双覆盖一单独覆盖”, 而且是自动切换到相邻较为空闲的基站上, 也就是说, 在确认手机已移动到另一基站单独覆盖地区时, 才与原先的基站断开, 保障手机不会掉话。

1.6 保密性能

CDMA系统采用伪随机码作为地址码, 加上独特的扰码方式, 在防止串话、盗用等方面使得C D M A网通信保密性更强。CDMA利用扩频技术可以将把原先要传输的窄带信号扩展成一个宽带信号, 扩展好的信号带宽与原有窄带信号带宽之比大于100倍。这样使得信号能量分散到一个很宽的频带上, 淹没在噪声里,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很高。

CDMA技术具有信号覆盖面广、话音质量高、保密性能强、数据传输带宽大等特点, 特别适合于警用语音和数据业务应用, 能够满足当前警务快速反应、安全保密、智能管理的工作需要。

2 CDMA技术中Gpsone定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2.1 Gpsone定位技术特点

GPS英文全名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 System”, 其意为“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 简称GPS系统。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GPsone定位技术是一种应用和改善GPS技术的方案, 又称为辅助GPS (Assistant G P S) 定位技术, 融合了A G P S、A F L T、CELL-ID等多种定位技术优势, 采用移动通信网络辅助GPS定位, 结合了GPS卫星信号和C D M A网络信号进行混合定位, 在终端能够接收到GPS卫星信号时采用GPS定位方式, 当终端在室内或者接受卫星信号不好的环境时采用CDMA基站接收的辅助GPS卫星信号实现辅助定位, 满足室内室外的全覆盖定位。其具有定位精度高、定位灵敏度高、功耗小、终端成本低 (高度集成, 大批量) 等特点, 是当前最先进、最精确、最节能的定位技术。

2.2 Gpsone定位技术优势

Gpsone是无线网络辅助GPS定位与CDMA三角运算定位相结合的混合定位技术。

(1) 无线网络辅助GPS定位——提高GPS定位精度、灵敏度和冷启动速度、降低终端耗电, 传统GPS技术由于过于依赖终端性能即将卫星扫描、捕获、伪距信号接收及定位运算等工作集于终端一身, 从而造成定位灵敏度及终端耗电等方面的缺陷。

(2) CDMA三角运算定位, CDMA三角运算定位是蜂窝电话网络自身定位技术的一种, 它是利用CDMA手机接收到不同基站发出的信号到达该手机的时间差, 通过手机内置软件计算经纬度。其他蜂窝电话网络如GsM/GPRs也有类似自定位技术, 但由于CDMA是唯一全网同步 (通过GPS) 网络, 因此定位精度最高。

(3) Gpsone=无线网络辅助GPS定位+CDMA三角运算定位——改善室内定位效果。美国高通公司通过其领先全球的定位平台技术及终端芯片集成技术 (将无线网络辅助GPS定位及CDMA三角运算定位功能嵌入到CDMA终端芯片之中) 将上述两种定位技术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形成了Gpsone混合定位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首选无线网络辅助GPS定位;在GPS卫星视线被全部/部分阻挡的情况下全部/辅助采用CDMA三角定位技术进行辅助定位。这种无线网络辅助GPS与CDMA三角运算的有机结合使两种定位技术在不同的定位环境中优劣势得到互补。

3 CDMA定位技术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利用Gpsoone定位技术, 通过从GPS卫星和CDMA基站上收集测量数据, 由GPsoone技术组合这两种信息源实现定位, 将这种精度高、数据传输快的定位系统与警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视频监控设备连接在一起, 构成了整个“网络化”巡防体系, 使之在指挥调度、日常管理、网上考核、警视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指挥调度功能:系统配有自动搜索警力资源的功能, 一旦发生警情, 电脑会发现报警提示音, 指挥人员点击警情位置, 系统就会依次在500米、1000米、2000米直到无限延长的范围内自动搜索警力, 直到搜寻到可用警力资源处理警情, 报警提示音才会消失。同时, 系统通过自动定位技术具有随时修正警力资源轨迹功能, 实现了指挥调度具备动态性、实时性、高效性的特点, 解决了长期以来视频系统不能直观指挥警情的难题。

资源管理功能:通过为每台需定位的车辆安装专用的联通GPaone定位终端, 为执行任务的警员配备支持定位功能的移动CDM A终端手机, 利用联通CDMA数据定位业务以及数据专线接人业务, 将警务车辆和执行任务民警的定位数据提供给警用GIS地理信息系统, 进行实时监控、调配, 实行定位管理, 实时掌握车辆和人员的所在位置和行驶路线, 提高车辆人员调度效率, 在车辆执行任务时利用定位信息进行跟踪, 提高公安部门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绩效考核功能:考核部门可依据系统输出的单位或个人的勤务状态报表、民警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协破案件等情况, 对该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考核, 使考核更加客观、公正, 网上考核趋于规范, 有效解决上级机关不能对民警工作绩效实施全方位量化的难题。警视联动功能:公安机关在接警后, 系统将自动连接到现场的电子探头, 摄录的图像同时呈现在大屏幕上, 对事件现场进行锁定, 指挥人员根据电脑提供的最优处置方案进行快速有效地处置, 使之在震慑犯罪、现场控制、组织精确打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采用Gpsone定位技术所构建的网络化管理平台, 符合现阶段警务信息改革需要, 且采用的GPS等多项相关技术也是目前信息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的, 符合警务系统对快速、精确、保密等方面的要求。

摘要:从多方面介绍了CDMA技术的主要特点, 分析了CDMA技术中Gpsone定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并论述了CDMA定位技术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公安工作应用 篇10

近年来, “智慧城市”在国内掀起一股建设热潮, “智慧公安”的概念也随之而生。有关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在很多城市或地区相继出台, 对推动“智慧公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智慧公安”是公安业务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高度融合,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引擎、视频技术、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高度集成和协调运作, 从而对各式各样的公安需求做出快速高效的响应, 达到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 以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时效高为特征的大数据已成为时代源流。“智慧公安”的建设来自大数据的支撑, 面对如此无穷大且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 如何从中挖掘和运用对警务管理有价值的信息, 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大数据与“智慧公安”

在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活动高速运行, 人口流动频繁等诸多因素导致城市的公共安全面临着强大的挑战。为满足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的需要, 公安系统在公安侦查破案中普遍强化了视频监控技术, 如在交通要道、治安卡口、宾馆、学校、医院等公共和治安复杂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并利用网络把一定区域内所有视频监控点图像传播到监控中心, 对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交通违章、城管违章等图像信息进行分类汇总, 从而强化城市综合管理, 为预防打击犯罪和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作为公安信息网络及应用系统运行枢纽的公安系统信息中心, 必须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信息资源, 及时向公安民警提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的警务支持和服务。视频数据是公安信息主要来源, 而海量视频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给公安信息中心管理平台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智慧公安”需要庞大的数据积累和独特安全的设计需求, 由于涉及的业务系统数据量巨大, 同时对数据安全要求甚高, 因此对前端的应用系统和后端存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各类海量数据也在不断涌入, 公安大数据要得到高效的存储和整合应用, 需要在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公安”系统来进行规划建设, 利用服务器集群搭建多层体系架构来有效整合存储、数据库、应用和服务层资源, 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 以便更好地满足信息管理的高可靠、高稳定、高性能、大容量等功能需求。

3 “智慧公安”大数据的应用

3.1 数据采集

公安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完整的基础信息支撑, 信息资源多, 生成有价值、高质量的数据的机率就越大, 撑握的主动权就越高, 有助于公安业务的开展。因此, 采集、录入各类信息数据, 是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前提。

“智慧公安”的数据来源丰富, 主要包括与公安业务相关的基础信息、各类实名制动态信息及各种社会信息, 数据类型多样, 包括图像 (含人像模型) 、视频、RFID、GPS、DNA、指纹等。数据的采集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等技术来进行智能化的多方位立体采集, 即智能化采集为主, 人工采集为辅。

只有将采集登记的信息纳入智慧公安的数据系统, 才能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比对、查询、筛选。

3.2 立体数据的整合、优化

数据的整合与优化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以便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智慧公安”在基于信息采集分析、数据整合共享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构建, 通过云计算模式、分布式技术和云数据库技术, 对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信息进行抽取、转换及装载, 实现数据的高度整合共享和高效联动应用, 为公安业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此外, 系统中基于互联网的公安情报信息搜集技术可有效整合各类情报信息资源, 快速获取互联网上符合公安情报需求的信息。

数据的整合涉及到数据的统一标准化, 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公安数据标准, 才能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警种信息的关联应用, 以分级、分类的方式对预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动向预测。

3.3 数据共享

公安数据的共享不但可以减少信息重复采集录入, 节约成本, 而且大大提高了公安部门的工作效率。只有通过信息共享, 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同时实现警务工作的创新。

目前, 公安信息化建设已实施多年, 但由于未建立起统一的公安数据标准, 导致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因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不同而造成的部分信息“孤岛”,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效率普遍不高。在数据共享成为共识的大数据时代, 从源头上解决好标准规范与数据共享问题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公安部要求2018 年前结合智慧城市完成公安机关信息共享, 说明“智慧公安”的建设前景一片光明。

3.4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公安信息化应用的关键, 公安机关对大数据的分析是以数据挖掘为基础, 从庞大的数据中提取有效而简约的数据的过程, 其分析解读的方法主要有3 种:

(1) 数据的真实性分析。犯罪信息由于隐秘性强, 且具有一定的伪装性, 因此需要对数据本身、来源进行甄别和筛选, 这也是数据分析最基本的要求。

(2) 比对查询分析。通过建立相关信息比对标准和规则, 对包含图像、视频数据在内的同类或相似的信息进行比对查询, 扩展信息量, 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和价值。

(3) 量化比较分析。对数据量化处理后再进行比较分析, 有助于公安业务中涉及的重大案情的分析预警, 如将案情线索数据量化后与相关不同时段的统计信息进行对比, 找出其中的规律或提炼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在更小的范围内控制和锁定目标。

3.5 数据服务

21 世纪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速融合发展的时代, 大数据将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逐渐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利用大数据提高国家的安全保障、开展警务工作已是大势所趋, 而公安部门经过长期积累, 所存储的信息量最大, 数据类型最全, 也具备应用大数据的优势,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深度挖掘与共享, 将发挥巨大的效益。

利用大数据平台建设各大系统, 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大联动, 可为我国各行业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 其价值不可估量。

4 “智慧公安”大数据应用

“智慧公安”使用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处理技术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 为民警、管理部门提供高效、快捷的现代化警务创新管理模式, 推动公安机关跨警种、跨部门的工作整合, 提高公安机关战斗能力。

安全防控是公安工作的核心, “智慧公安”通过形成公安大数据“生态圈”, 可实现智能搜索、关联查询和碰撞比对, 形成智能化的全时空大数据安全预警, 辅助安保工作的分析决策, 有效防范安全事故或群体性恶意事件的发生。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上的应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车辆的疏导管理上, 如统计分析不同时段某条道路实时的车流密度、发展方向和趋势等, 或者对人、车、路、环境等道路交通基本要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组织管理, 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提高公路防控体系建设水平。此外, 通过智能交通应用中的卡口过车大数据、视频图像大数据等交通数据与公安情报大数据的联动, 大大提升相关案件侦破效率。

5 “智慧公安”大数据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智慧公安”虽然提高了公安机关的整体业务水平, 但在实际应用中, 仍受限于公安数据的建设困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相关建设单位没有认识到“智慧公安”中的数据价值, 致使大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忽视了对基础信息的采集。

其次, 数据采集方式落后, 对海量网络信息未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智能化自动采集, 导致数据采集质量低, 数据不完整, 无法满足“智慧公安”数据量构建的需求。

第三, “智慧公安”的数据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未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 数据无法得到共享、综合利用, 影响了跨区域、跨警种、跨部门的工作协同, 加上硬件设施的配置未到位, 影响了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四, 数据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需创新数据处理方式, 加强对数据的智能化处理。针对传统警务工作的被动应对局面, 应加大对主动预防和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研究, 实现公安工作由事后反应型向事前预警型的转变。

总之, “智慧公安”的大数据建设是重点, 需要建立从上到下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加大软硬件环境的配置, 满足智能化的高质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分理能力的需求, 同时, 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熟悉公安业务的专业队伍, 才能保证“智慧公安”建设的顺利实施。

6 “智慧公安”大数据应用的意义

当前, 全球处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时期,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公安战斗力重要因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公安”不仅成为推动公安警务工作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 也是向“服务型公安”转型、提升预知预警能力的关键。大数据在公安领域的普及应用, 促进了公安机关与社会公共领域间的数据整合及共享机制的建设, 提升了公安机关跨警种、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水平, 警务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创新, 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

大数据应用不仅在交通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预防灾害、促进案件侦破等工作中的作用显著, 而且也拓展了公安机关便民服务的新空间。公安信息资源和公安业务应用系统经过整合和统筹, 形成“事前防范, 事后处理”的综合应用体系, 快速响应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 对公安建设和公安执法、把握民意、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兆瑞.“智慧公安”:大数据时代的警务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5.

[2]孙静晶, 郭灿.对“智慧公安”建设的初步探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1) :83-85.

公安工作应用 篇11

【关键词】边防工作;群众工作;民族工作

公安边防工作,是指公安边防部队在国家划定的边境区域内,依据边境制度,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进行的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维护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一项管理活动。群众工作既是公安边防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开展边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边防群众工作带有普遍性,其中包括边境地区的民族工作。在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在边境地区,这就给边防群众工作带来了特殊要求,即在民族地区必须处理好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积极为边疆经济建设服务,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下面分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二者之间的主要关系:

1.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具体内容及其在边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1边防群众工作是公安边防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一项范围广、门类多、形式活的工作

依靠群众是搞好边防工作的根本途径,是公安边防工作的基本方法,边防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边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立边之本,强边之路。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教育群众,二是积极组织群众,三是充分依靠群众,四是广泛联系群众,因此,群众工作是公安边防工作的根本所在,人民群众是公安边防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把公安边防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发挥群众的力量,真正形成一支建设边防、巩固边防的强大力量。

1.2民族工作在公安边防工作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含义

这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决定的,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边疆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同一个民族跨界而居,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巩固边防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上看,我国的边疆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这就要求公安边防部门应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沟通各民族间的感情,共同搞好边防工作。

2.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

边防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边防群众工作包含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是边防群众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化,只有做好民族工作,才能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群众的大发动,边防才会有强大的、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把边防建设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公安边防工作只有在各个环节上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因为: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公安边防机关的工作目的相一致;二是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群众是边防工作的坚实基础;三是各族人民群众是发现和控制敌人的重要力量;四是依靠群众是开展各项边防专业工作的关键。公安边防工作依靠群众是多方面的,如依靠群众提供线索和情况,确立侦察方向和采取侦察措施,依靠群众搞好安全防范,预防边境事件及犯罪,依靠群众监视、控制、追捕、堵截、搜捕人犯等。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好坏决定着边防工作的成败,同样,边境管理做好了,广大边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边防观念也会大大增强,为加强和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创造一个良好的边防社会环境。例如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主要聚居有藏、回、门巴等民族和登人、夏尔巴人。特殊的民族特点决定了民族工作在西藏公安边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教育,并严格落实边境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群紧紧团结在我们周围。应当指出,民族工作和群众工作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地方。说二者是一致的,是因为边防群众工作带有普遍性,它包括了边境地区的民族工作。说二者有区别,是因为民族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给边防群众工作带来了特殊的要求。二者在边境管理区这种特定环境下不能同等对待,前者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做好公安边防工作的大前提,而后者则是公安边防部门实现和发挥边防职能的手段、措施和基础。因此充分认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在边防群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搞好群众工作的前提。

3.协调配合好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关系、维护边防的稳定

由于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密不可分,二者互为依托,联系紧密,因此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强化边境管理中做好民族工作,进而丰富边防群众工作的内容。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增强搞好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第二、加强民族地区群众组织的建设和宣传教育,建立各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第三、积极为边疆经济建设服务,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第四、认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建立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及警民关系。

4.当前边防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一改常态,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崭新的形势。一些边防部门和基层单位处在工作量猛增,人员相对减少,交通工具、通讯器材装备落后,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相应地,公安边防群众工作也面一些问题,一是群众经营分散,人难找,二是警力不足,工作繁重,三是情况复杂,战线太长,面难控。另外,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总是千方百计地挑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制造民族纠纷,妄图分裂祖国,给公安边防民族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制造了许多麻烦,干扰了民族政策在边境地区的贯彻执行。

以上不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变不利为有利要辨证地看待,关键是要认清民族工作与群众工作之间的辨证关系,两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抓好,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邊防群众工作的对象少数民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做边防群众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做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具有民族工作的性质。公安边防部门要把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纳入各地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当中,促使全社会齐抓共管,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学会运用做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的基本功,指导群众和边防干警一道落实基层建设措施,搞好防范的基础工作。同时加强部队自身建设,建立鱼水相依的警民关系。在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工作。

总之,我国特定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我国边防群众工作与民族工作的一致性,即在保卫边防安全与稳定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稳定边防,维护边境的安宁,必须有少数民族做强大的后盾。公安边防部队把边疆地区的民族工作做好了,边民情绪稳定,在少数民族内部形成爱国爱边的合力,我们的边防工作就有了广泛的、可靠的群众基础。因为,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十分熟悉当地地形,了解风土人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具有在语言、文字、习惯方面与邻国少数民族相通的有利条件。他们在边防工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为我们出谋划策,与我们并肩作战,这对搞好军警民联防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群众工作做好了,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二者具有互补性。在公安边防实践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统一、密切协调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力量,促进边防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冯庆夫著.边境管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

[2]孙中国著.边防社会学.人民出版社.

公安工作应用 篇12

公安信息化在专业技术领域中指的是,公安机关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基础设施、警务数据信息业务的应用等操作流程为前提,采用网络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技术支持,以警务数据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规范化、警务体系改革创新为关键,进而全面性地改进公安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安信息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安全性、专业性和稳定性原则。在具体实践环节中,为了有效推进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系统的构建,有效推进公安信息化能够正常稳定推进,需要在专业技术、管理方式、应用体系、安全因素等诸多方面入手,综合性地对公安信息化进行系统性设计与规划,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

1 建设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基本原则

1.1 统一性原则

在进行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公安部的整体工作规划与具体任务部署,严格遵循统一性原则,确保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在具体实践中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并在公安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统一指导下,全面性地对信息化应用需求展开,紧密结合公安机关的实际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而针对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发展方向。

1.2 信息资源安全性原则

信息化应用体系在构建的环节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整个公安信息化体系下的一个核心部分。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具有独特性的功能特性,能够有效地与信息化时代下创新性的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相协调[1]。因此,在实践操作时需要遵循信息资源安全性原则,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需要以信息的安全性原则为前提,在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中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将安全性原则考虑在其中,进而有效加强整个公安机关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能力。

1.3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原则

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需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全面性地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本地信息化技术、现代化专业领域的业务需求相协调,严格遵循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思维全面性地对公安工作进行把握与实施。

2 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在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在传统模式下的公安信息化发展理念与应用体系指导下,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信息化应用的实质性作用,未能够全面性地将警务数据资源规划、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数据信息整合、网站信息资源应用技术与安全性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考虑在其中,将各个环节进行统一性地实施。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建设内容,其内部的业务模块具有一定的变动性,每一层级的信息化应用功能不是特别完善,网络化应用范围较为狭小,未能够有效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额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进而使得公安信息系统在实践操作中无法发挥出实质性效果,这对于公安信息化的资源共享造成严重制约。

在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为了全面避免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孤立性,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将整个应用体系建设全面规划到整个公安信息化发展规划中[2]。为了有效推进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系统的构建,正常稳定推进公安信息化,需要在专业技术、管理方式、应用体系、安全因素等诸多方面入手,综合性地对公安信息化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

从专业理论方面进行思考,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需要与专业技术、安全、管理体系相结合。其中,信息化应用体系主要涉及数据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相关的组织与规划;技术体系是有效实现信息化应用技术与系统规划;公安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是将所有活动与相关资源作为专业控制过程,进而促使完整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遵循制定的规范标准;安全体系在实践应用是能够为整个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性的安全技术。信息化主要是为业务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成果是通过业务应用体现的。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性作用是进行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需要有效突破过去传统管理体系中所存在的障碍与弊端,坚持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的操作原则,有效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进而构建专业性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

3 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实现路径

3.1 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实施策略

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需要坚持以统一领导、顶层设计的标准进行实施。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有效明确专门部门的基本规划与部署,避免在操作环节中存在重复投资等现状产生,并要对公安部门各层级中的警种应用需求进行统筹分析,并采取产业性的原则对整个信息化应用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进而有效对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研发与运行采取统一性原则进行操作[3]。在实际应用的环节中,要全面加强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强化,有效地将公安信息化建设归纳到公安部门的整体性发展规划中,科学性、系统性地对公安信息化应用进行全方位设计,全方位加强对公安信息化的领导。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警务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公安机关需要全面意识到公安信息化应用建设的重要性,并要切实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安信息化需要专业指导者进行指引,在实践操作的综合性过程中,要坚持统一性指导方针与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向上级公安机关和地方政府报告具体情形,力争获取更多支持,为实现科技强警之路添加十足的信心与动力。

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操作环节中,需要采用规范合理的运作流程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支撑,科学合理的运作流程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给予一定保障。所以,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要严格遵循相应的建设标准,有效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规范性,全面实现信息化应用体系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工作,并在保障资源安全的同时,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2 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实现方法

有效确立公安信息化应用主题。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应用功能进行全面总结,明确具体的应用主题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目标。这些应用主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确立应用主题,能够有效对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科学构建与实施提供清晰的方向和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需要制定专业的标准规范。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应用在现代化时代中的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专业的规范标准与管理方案,为具体实施部署提供科学保障。在整个操作环节中,需要对相关信息化应用建设做好全方位数据信息资源管理,进而有效地对数据资源进行规范,为信息系统内部以及不同业务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综合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需要通过制定相专业性、标准化的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运行管理文件,有效确保整个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在时代发展中安全稳定实施。

摘要:公安信息化建设在具体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等独特的特性。从现代化时代发展中,公安业务流程组织和业务应用的基本方式进行分析,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中主要的应用范围有通用业务应用、专业业务应用、综合应用等基本形式。从公安信息化的应用系统组合方式进行分析,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主要有分散式、整合式、综合式、混合式、云方式五种基本应用方式。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在具体设计与实施环节中,需要遵循专业性原则。为了全面确保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科学有效地实施,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策略与方法进行全面性地构建。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雷万云.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实践之道[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孙文德.信息化引领警务变革[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油气微生物勘探论文下一篇:混流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