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2024-10-04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共8篇)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1

公安群众工作

作为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个社区民警,最主要的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如果没有群众工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恐怕群众工作做起来会很难,往往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老百姓长可能还会埋怨你。因此就迫切需要提高民警处理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和谐警民关系,推动公安群众工作的顺利发展。

为此,我们特别进行了3次实训。实训中,通过我们亲自模拟表演设定的情形,我们对如何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如何为群众办实事有了一定的体会。

第一次我们实训的内容是敲门。在这次实训中,我们全班分成7个组分别进行模拟。模拟的内容是民警为了工作而去走访群众,应对各种反应,沉着应对,敲开群众的大门,当然更要敲开群众的心门。实训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或是劝说,或是引导,我们逐步做好开门人的工作,成功的敲开群众的门。第二次实训的内容是接待。在这次实训中,我们给出了好几个场景,如鱼塘断电了要求民警解决,小孩丢了钱包来派出所报案等等。民警面对不同群众提出的不同问题和要求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应对。第三次则是调解纠纷。演习中,民警采用了各种方法使原本有矛盾的两个人解除矛盾,平息事态。通过三次实训,我收获良多。实训中,我不仅体验到了群众工作的艰难,也掌握了一些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结合实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做好群众工作,耐心是第一位。在现实中,很多民警对待群众的态度是冷漠的,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毫无一点亲和力,让群从有一种陌生和遥远的感觉。有的甚至态度十分恶劣,这也是为什么群众对公安有意见的一个重要原因。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导致警民关系越来越紧张,民警在做工作时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困难重重。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拉近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要让群众信任你,亲和你,理解你,就必须要做到耐心。俗话说,微笑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把利器。不管群众是什么事,什么态度,一个微笑往往能让他们的火气消了大半。火气消了就会冷静下来,工作也更好做,群众也会更容易接受。反之,不但会让群众质疑,更可能火上浇油,给工作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我们的调解纠纷实训中,出现了双方各执已见,争论得很激烈。这时民警应当耐心地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反复调解,直到他们解开心节,而不应当嫌麻烦,打断他们,或者直接对一方进行处罚,生硬地制作一个调解书就完了。有的组经过调解,当事人虽然当面同意和解,但是却说回来再算帐,这样,其实民警的工作并没有作好,调解也名存实亡了。

二,做好群众工作,尊重也很重要。一个请字,一声您好,一句您放心都会给群众打上一针宽心剂。群众感觉得到了尊重和理解,自然就会配合民警的工作。全国民警模范李国安第一次来到他的小区义达里的时候,一个年长的人都不让他进门。但是他借“请教这的文化”的名义,让那个大爷感到了民警对他的尊重,主动请他进门。就这样,在对老百姓的尊重中,李国安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门。在我们敲门和接待的实训中,有些群众态度生硬,一副不配合的样子,几句您放心,麻烦您,谢谢您就让他们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民警对群众客气,群众自然会以同样的态度回应你,警务工作在这种相互尊重的关系下则更容易进行。

三,做好群众工作,要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群众的角度为群众思考,会让群众有一种安全感,会觉得民警理解他的处境,会为他从心里解决。比如在接待实训中,民警表示自己理解鱼塘断电对鱼塘造成的损失,并表示会尽力帮其解决,这样就让其在心里上平静很多,会对增加对民警的信任感。

最后就是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说的再好,态度再诚恳,不能为群众办事群众也不会相信你,依赖你。久而久之,群众对这种现状产生了麻木,甚至抵触的情绪,便不利于民警做好群众工作。影片《民警王法金》中,盗窃现象时常发生。王法金面对群众的怀疑,却还是真心想着为群众办事,发明了“黄手帕工程”,防止车辆被盗的“落地生根法”等利民点子,最后终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群众工作的确难做,正所谓众口难调。一个人一个脾气,民警做好一个人的工作已经不容易,更何况一个社区有几百上千人。但是群众工作也好做,只要民警真心想和群众沟通,真心想为群众办事,那就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它反映着各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 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2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2.1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 是各族人民历史上相沿已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其风俗习惯一般都具有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形式。行为心理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一定的行为方式体现着民族特定的行为心理。民族风俗中表现出来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 反映的是民族的一定的行为心理, 但这些又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等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一般来说, 民族风俗习惯反映一定的民族心理, 又具有一定物质的或具体的活动形式。因此,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历代长期传承的、广泛流行于社会和全民族的、在一定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产生于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并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所决定。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第一, 与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有复杂的地形、多种的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无不基于这样的空间范围和自然条件, 并呈现出它的多彩多姿。第二, 最终受各民族生产方式的制约,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 民族风俗习惯也只能从各民族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形成。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的经济产业不同, 社会生产水平各异, 经济条件和经济特点多种多样。由此必然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 表现出各民族的消费、节庆娱乐、喜好禁忌等习俗惯例方面都不尽相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俗习惯成为各民族经济生活的投影和折光。第三, 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都是在各民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 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成以及婚、丧、礼俗等, 也日益发展形成起来, 久而久之, 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文明程度是不一样的。第四, 与宗教有关, 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在民族风俗习惯中, 生产性节日及习俗的形成往往源于古代的农业祭祀, 反映着人们对岁时节令的了解。但就其意识形态而言, 最初都属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范畴。丧葬习俗方面的宗教色彩, 是最引人注目的。在许多少数民族中, 丧葬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灵魂轮回的崇拜观念。有些民族婚俗的形成与宗教有直接的关系, 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此外, 民族风俗习惯, 既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 往往在他们的风俗习惯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 充分表现了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2.2 民族风俗习惯的分类

我国各民族因分布地区不同,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以及受邻近民族影响的程度不同, 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分类有如下几个方面:

2.2.1 物质文化生活习俗

它包括人们在劳动生产、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活动中的全部习俗。由于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因此, 这种习俗对于任何民族来说, 是一种能充分反映民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习俗。一般说来, 这类习俗的变化是缓慢的。

2.2.2 社交习俗

这类习俗形成较早。可以说,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就有了社交习俗。社交习俗大体可以包括见面、称呼、祝贺、请客、通信、拜访等个人或集团交往方面的全部习俗和礼仪。其中每一个习俗的形式各种各样。以见面习俗为例, 各民族大不相同, 有问好的, 有双手合十的, 有握手的, 有亲吻的等。

2.2.3 家庭习俗

家庭习俗包括家庭或家族成员间存在的全部习俗和礼节。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称谓习俗、辈分习俗、敬老习俗、回避习俗等。一般来说, 以人伦主义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东方民族的家庭要比西方民族复杂得多。

2.2.4 人生习俗

人生习俗包括人们在整个生命旅途中主要阶段上的全部生活习俗。这种习俗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而且发展、变化相对缓慢。根据内容和行为次序, 又可将人生习俗分为以下几种:降生礼俗、生日礼俗、成人礼俗、结婚礼俗、丧葬礼俗。

2.2.5 岁时节庆习俗

岁时节庆也是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自古迄今, 大概还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和时令庆祝活动的。岁时节庆习俗, 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生活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果说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和人生习俗只是分别构成这种表现形式局部的话, 那么, 岁时节庆习俗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综合, 因为只有岁时节庆习俗才有可能全面或局部地反映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道德、审美观、禁忌等各种文化现象。根据岁时节庆习俗的来源、性质, 可初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时令节日、宗教节日、庆丰收节日, 传说、纪念型节日。

2.3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从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 民族风俗习惯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约束性、传统性、敏感性和变异性。

2.3.1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遭遇、社会斗争、宗教信仰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反映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心理特点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表现在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整个民族所特有。可以说,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构成民族差别的重要因素。只要民族的差别还存在, 就必定有反映这种差别的风俗习惯。因此, 民族性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3.2 地域性

地域性指的是表现在地理或乡土之上的特点。就是说,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风俗习惯往往表现出地域性特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土, 一方风情”。因此, 就是在同一民族的支系之间, 有些风俗习惯也不相同。然而, 地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似又使几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往往表现出雷同。

2.3.3 约束性

由于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因此, 对一个民族内部的社会生活而言, 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与行为准则, 是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但对全民族公民具有极强的约束力, 对民族社会起着整合作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一些不成文法 (习惯法) , 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2.3.4 传统性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尽管社会形态发生多次变化, 但都一直保留着传统特点, 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延续性和稳定性。这不仅反映在居住、服饰方面, 也表现在娱乐、礼仪、节庆等方面。

2.3.5 敏感性

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敏感性。正是由于风俗习惯的敏感性, 当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遭到歧视或侵犯时, 整个民族往往都会作出性质不同的剧烈反应。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对人们如何对待他们的风俗习惯, 普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 任何形式的忽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 往往都会损害民族关系。敏感性是各民族风俗习惯共有的社会特征。

2.3.6 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某一种风俗习惯形成之后, 还会发展和变化, 尽管这种发展和变化相对来说是缓慢的。因为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改变, 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地变化。关于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的原因, 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 政治原因。即由历史上战争造成的民族统治和压迫而引起的。第二, 经济原因。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流通, 促成民族风俗习惯的改变。第三, 文化原因。由于民族间文化交流引起民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和变化。

3 公安群众工作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

(1) 树立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 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一, 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第二,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第三, 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2)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科学观点, 是工人阶级政党观察、处理民族问题, 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吸收了当时人类学的最新成果, 总结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列宁和斯大林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丰富和发展, 使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原则与中国的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 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和政策体系。

(3) 大力加强“四学习”、“三尊重”活动。认真学习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政策、民族风俗、民族语言, 以及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看做是对本民族的尊重, 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冒犯, 看做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 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 哪怕是出于开玩笑, 都容易刺激乃至伤害民族感情, 不利于民族团结。

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4.1 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 有很大部分是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另外, 由于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就使得一些风俗习惯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有一个对风俗习惯保持和改革的问题。无论是保持或是改革, 都应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 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我国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给予充分保障。具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5条、刑法第251条、2001年2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和其他有关的地方法规中都作了尊重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自由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 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 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 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4.2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年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风俗年节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 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 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风俗年节上的千差万别, 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 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4.3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要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二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经常来往的公共场所, 应设清真饭店和清真伙食。三是对少数民族人犯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四是对少数民族的身份证免冠照片问题, 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可以使用不免冠照片等。

4.4 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姻习俗, 这种婚姻习俗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婚姻家庭习俗, 包括婚姻原则、婚姻形式、婚姻年龄、财产继承等风俗习惯, 都有每个民族各自的特点, 有些已经带有习惯的性质, 不仅是个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而且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在总的原则下, 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和生育方面享有相应的自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5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 制定变通规定。”

4.5 舆论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创作,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 少数民族的文艺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新闻报道、小说、影视等大量出现, 一方面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 也在一些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 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作了不恰当的评述, 有的丑化了少数民族形象, 有的仍沿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语言、称谓。这些现象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 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 在个别地方, 甚至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 影响了民族团结。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 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6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中央有关部委和有的民族自治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如1979年2月民政部、国家民委发布的《不要强迫回族实行火葬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少数民族实行土葬或火葬, 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 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 应当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 绝不能强迫。”

参考文献

[1]张希贤.群众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3

【关键词】消防部队;安全工作;管理教育;防事故

部队安全管理是一项的长期性、经常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案件就会对部队造成消极影响,在政治上会影响部队声誉;在工作上会影响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在经济上会消耗大量财力、物力;在部队内部会打乱正规秩序,影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切实抓好队伍安全管理,是保证队伍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当前部队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消防部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并作为“政治生命线”来抓好落实,但是部队车辆、执勤训练和行政事故时有发生。虽然部队安全工作“天天讲”,但事故案件预防的工作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两个经常性工作”跟进不及时

部分领导干部对官兵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不掌握,对官兵的成长进步和个人问题不关心,对官兵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不了解,出现“离兵离营”现象。

1.2管理干部自身能力素质不强

部分领导干部对预防事故案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深、不实,办法不多,工作缺乏预见性、超前性和科学性,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1.3存在“不敢管”的现象

中队干部多为地方大学生,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怕得罪人,开展工作流于形式,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苗头视而不见,发现违纪行为执纪不严、姑息迁就。

1.4存在“管风浮”的问题

部分单位开展安全防事故工作作风不实,措施浮在面上。存在“布置要求多,跟踪抓落实少;上级推着干的多,主动抓落实的少;敷衍了事的多,深入细致抓落实的少;得过且过的多,着眼长远的少”等“四多四少”现象。

1.5管理干部带头模范作用不明显

落实战士请销假、晚点名、查铺查哨、领导干部值班、干部“五同”不到位、车辆审批程序不规范,致使部队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最终导致违纪行为的发生。

2.安全事故案件的发生的原因

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对部队内部稳定和战斗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一个先进的单位,其队伍管理就一定得力,防事故工作就一定抓得好;反之,队伍就像一盘散沙。以云南省红河州公安消防支队为例,诱发部队事故案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部队驻地分散,点多线长

红河州公安消防支队下辖13个县(市)消防大队,16个中队,部队驻地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加之绝大部分大(中)队驻在闹市区,消防车辆出动频繁,客观上增加了预防交通安全事故的难度。

2.2“黄、赌、毒、私、艾”形势严峻

红河州地处中越边境,河口、金平、绿春县与越南接壤,境内外毒品、走私交易猖獗,人流物流频繁,敌社情十分复杂,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日益凸显。

2.3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治标不治本

基层消防部队在抓安全防事故工作上,往往组织领导力度不够,治标的工作多,治本的工作少。有的仅满足于工作布置、传达上级领导和部门的批示要求,在跟踪问效、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等环节上下功夫不够,浅尝辄止,使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基层形成“空转”、“空谈”,落实不到位;有的在抓训练安全上随意性较大,少数官兵安全防范意识较弱;有的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新问题又不深入排查分析,对“小”问题缺乏重视,工作出现“空档”。

2.4工作作风不实,报喜藏优

报喜不报忧的问题,在基层消防部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制约了安全防事故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报喜不报忧”,表面上看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上是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少数单位往往在工作汇报或总结讲评时,讲成绩具体生动,讲问题含糊其词,能捂则捂、能掩则掩,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3.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3.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科学管理制度。一是有效控制事故因素。事故发生偶然的背后存在必然性,要研究分析事故的主客观因素和事故发生的因素,积极控制和消除事故隐患苗头。二是全方位多角度防范。要把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执勤训练和日常生活,动员发挥全体官兵,群策群防,全方位进行防控。三是要坚持经常性的长期预防。把安全管理作为经常性管理来抓,坚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3.2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把安全稳定作为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扎实抓好部队管理教育和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防事故工作领导机制,把预防事故案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专题研究分析会,做到“五个到位”和“四个不忘”。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奖惩激励到位、防范措施到位。召开会议,不忘把部队管理教育和预防事故案件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分析部队形势,不忘把部队管理教育和预防事故案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组织检查考评,不忘把预防事故案件作为一项重要课目;评比奖励先进,不忘把预防事故案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标准。通过持之以恒的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部队稳定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到部队稳定工作的各个方面。

3.3依法治警,着力提高部队管理教育水平

要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强化条令意识,自觉遵守条令,克服执行条令过程中的随意性。驻边境地区的大(中)队,要定期组织开展法纪教育、保密教育和禁毒防艾专题教育,培养官兵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以过硬的作风和铁的纪律,坚决杜绝“管理松懈、纪律松散、作风松弛”等现象,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在创新部队管理教育问题上,要学会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增强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带兵”的能力。

3.4从严治警,确保部队高度安全稳定

部队安全防事故工作必须坚持从严治警,树立良好警风,切实增强官兵执行“五条禁令”的自觉性,持之以恒地抓好贯彻落实。作为部队管理教育和安全防事故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军政主官要本着对安全工作全面负责的态度,加强对部属的管理、教育和督促,决不能在防事故案件问题上搞变通、找借口,做到工作生活有人问、8小时外有人管、人员行为不失控,车辆安全有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王文昌.关于部队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科技资讯,2012,(02).

[2]唐宗礼.安全工作“四忌”[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01):26.

[3]柴亚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确保部队高度稳定[J].政工学刊,2007,(08):40-41.

[4]尚全孝.当前士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士官管理研究.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4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基本路线,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群众工作难做”的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开展。如何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群众工作能力,着力做好群众工作,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年来,我所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全体民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送温暖、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受到了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实践证明,“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增进了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给我们建立健全走访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带来许多深刻的启示。主要做法如下:

一、了解什么是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也称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公安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群众路线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公安工作的最显著特点和最明显的优势。

二、公安机关做群众工作的内容

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一是研究群众。我们民警深人辖区、下管段,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搜集群众意愿,掌握这些笫一手资料,不断研究和改进我们的工作,这就是研究群众。

二是保护群众。我们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老百姓撑腰,这就是保护群众。

三是争取群众。我们通过宣传公安工作,宣传公安机关的好人好事,让群众理解公安、支持公安,这就是争取群众。

四是帮助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有困难找警察,这是对我们警察的信任和依赖,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帮他们排忧解难。

五是组织群众。“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如何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支持、参与公安工作,这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

六是教育群众。现阶段,虽然广泛开展公民普法教育,但群众的法律意识仍然不强。我们公安民警作为执法主体之一,应结合日常工作,承担起对群众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

七是研究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作群众工作要讲究方法,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就必须研究好、学习好做群众工作的方法。

三、做群众工作的方法

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儿点:

一是要用“真情”去做。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心怀对群众的真挚的感情。人民警察来自人民,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会真正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办事情。公安民警对群众充满了感情,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尽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帮助群众不能带有个人目的。

二是要用“公正”去做。首先要文明公正执法。执法不公正、不

作为、不文明的问题,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大、最多的问题,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威信也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公生明,廉生威”,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清正廉明,秉公办案,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这是公安机关做群众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是要用“学问”去做。群众工作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它的对象范围极其广泛复杂,要求民警既要懂方针、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还要熟知民风民情以及人情世故,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的知识面。因此,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让群众觉得你比他强、比他有“学问”,他才会真心实意地听你的。

四是要用“双脚”去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工作最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大家要迈开双脚,“串千家门、知千家情”,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有平时多“走千家、串万户”,才能做到信息灵、情报准,才能有效服务现实斗争。如果民警平时见不到人影,对群众不理不睬,有事要找群众才上门,群众对民警就会有隔阂、有戒备,认为警察来了准没好事,因此就会不配合甚至避而远之,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就难以开展了。

五是要用“平安”去做。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围绕和谐、平安去做。群众都有安居乐业的朴素情感和美好愿望,但只有在专门机关的组织下,才能聚合起来产生巨大的能量,所以我们要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使有限警力在无限民力中扩展延伸,解决群众对平安的需求,实现治安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双赢。

六是要用“耐心”去做。做群众工作,需要耐心,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群众思想日益复杂的今天,更要如此。做群众工作,大家一定要树立“攻坚不畏难、解结不畏烦”的思想,一次不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一种方法不行,就换换其他方法。只要我们用真心、用耐心、用诚心去做,我相信,没有做不通、没有做不好的群众工作。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5

如何加强安全防事故工作

摘要:安全事故的发生,反映出了我公安消防部队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潜在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引发我们全体消防官兵的思考和反省。如何加强安全防事故工作,在新时期的消防队伍日常管理和训练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安全防事故、安全教育、安全防范机制

正文:

面对当下新时期的消防队伍建设,安全防事故工作的寻在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客观需要。随着消防队伍官兵训练项目和日常活动的日益增多,潜在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多,并呈现多样性、不定性等特点。安全事故防范力度不足,将会导致队伍中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消防队伍的战斗力,严重阻碍消防队伍建设的平稳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社会影响。队伍安全稳定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如何深化贯彻落实部队的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消防队伍思想意识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消防部队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全意识和组织力度不足,思想教育相对滞后。在新时期的消防队伍建设中,部队的日常管理日趋完善,安全防事故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事故逐渐减少的同时,也让队伍官兵的安全意识日渐淡薄,特别是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大意疏忽,往往在发现问题之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存在一些队伍管理者对安全事故认识不够,在繁忙的队伍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疏忽安全意识教育,或者没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安全反馈工作不到位,防范机制不够完善。在基层队伍管理中,上报问题时存在从轻描述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时尤为如此。安全反馈工作的不到位,经常会造成安全隐患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报告和解决。再者,基层队伍的安全防范机制也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安全管理登记、安全定期检查、安全工作监督等措施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科学的定制。

相关的规章规范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安全责任和安全处臵措施不尽明确。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根本所在。队伍中的军事活动和日常活动做不到有法可依必定影响到部队的安全稳定发展。在面对基层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法律规范制度不完善,安全责任不明确,也是形成一个个安全工作漏洞的根本所在,特别是安全处臵错吃力度落实不到位,让事故的教训总是在安逸的生活中被遗忘,缺少严肃的法律效力和执法力度。

二、基层消防部队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强化安全思想教育,全面做好安全组织工作。思想意识是一切主观行动的第一要素,强化部队官兵的安全思想意识是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而强化安全意识,务必是经常地、反复地提醒和教育队伍官兵的忧患意识,在部队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警觉,掌握安全事故的防范手段,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问题,上报安全问题,把安全隐患遏制在官兵的思想和行动中。作为队伍的领导者,更要提高警惕,深化贯彻上级的安全工作指示,做好组织领导工作,以授课、讲评、座谈会等形式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经验教训总结,让官兵明确队伍的安全形势和安全现状,从而把安全意识辐射到官兵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灭火救援行动中的每个细节中去。

完善安全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在狠抓落实安全工作的同时,机制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建立安全教育系统,安全反馈系统,安全防范技能培训,安全监督,安全隐患的定期检查和整改等机制,都是有利于部队的安全稳定发展。实时深入开展安全研讨会议,把安全机制的建立和部队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安全体制改革。

完善安全法制建设,严格落实安全规章制度。结合部队的条令条例和安全规范条例,出台、改进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可以从法制建设的角度上规范和约束队伍官兵的安全行为,明确安全责任。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必须深入完善队伍安全法制体系,使“依法治军”切实有效地促进安全防事故工作的发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部队的安全建设走上规范化道路,保障队伍官兵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部队生活的和谐稳定。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6

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加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臵若罔闻,甚至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中不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而是为自己着想、为政绩着想,群众利益与地方发展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甚至把党放在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如某地一领导面对记者采访时竟质问“你们究竟是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

(二)工作方法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多元化,群体利益多元化,利益冲突增多,解决难度增大。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一些党员不加强学习,缺群众工作的本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方法简单粗暴,喜欢命令式强迫群众服从。在信息化背景下,有的党员缺乏运用法律手段和舆论手段来动员、组织、指导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少数基层党员中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的现象。一些人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三)不会协调群众利益过去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则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群众与地方政府、群众与企业以及群众间的利益冲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少数党员干部不会协调群众利益,在遇到复杂的群众问题时往往采取“拖、躲、捂、推”的办法,既:遇到难题绕着走,任期一到,拍屁股走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前门来,领导后门溜,群众烦心事,一躲了之;怕暴露问题,影响升迁,掩盖矛盾蒙混过关;对群众的诉求推来推去、转来转去,让群众跑来跑去。

二、群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分析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原因: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弱变强,是因为我们老一辈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念,为广大穷苦百姓打天下,谋福祉。当我们党执政60年后,党内少数领导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忘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极少数党员干部更是见利忘义,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站到人民的对立面。

(二)作风飘浮脱离群众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深入基层的扎实工作作风。一些干部工作在县里住在市上,或者工作在乡镇住在县城,下基层也是车来车往,蜻蜓点水,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也认不到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作为负担,觉得群众素质低打交道麻烦,看见上访群众就头痛。遇到群体性事件,就束手无策,举措失当,驾驭不住局势。一旦为群众做了点应该做的事就大肆宣传,自以为是。群众形象地说:交通便利了,干部离群众反而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和群众的交流反而更难了;干部文化水平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降低了。

(三)工作目标错位漠视群众需求发展是第一任务,但也不是经济繁荣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今经济发展了,一些地方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却降低了。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在抓发展时牺牲本地的生态环境和群众利益,甚至漠视群众利益,与民争利。所以有识之士指出:干部在GDP的迅速增长中陶醉,而群众却在安全感和幸福指数的不断下滑中埋怨。当前,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更加强烈,希望党和政府化解他们因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被剥削感,不公平竞争导致的被侵害感,社会保障有限导致的不安全感。作为执政党,我们不能回避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三、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建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向背,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再次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人民谋福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核心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利益。建立融洽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键还是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党员干部要深入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带领广大人民共同致富,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党跟党走。重点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物价、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毕业大学生、城镇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目前,首要的就是控制好物价。受金融危机、美元超发影响,国际大宗物品价格快速上涨,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和结构性通胀的双重压力,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遏制物价较快上涨,确保人民生活质量。

(二)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公平正义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已成为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我们在把经济规模做上去的同时,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接近0.5,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又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发生偏差,导致普通群众在工作就业、创业致富和参与社会管理、参政议政等多个方面受到阻碍。社会流动性差,阶层间流动性减少,社会群体出现阶层分化,有固化、僵化危险,甚至会转化为阶层对立,这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我们要充分利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工具发挥好调节收入的作用,切实做好第二次第三次分配,在民政救助、住房保障、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上下功夫,逐步实现均富和机会平等。司法机关要固守公平正义的社会底线,防止把改革的成本和补偿代价推向普通群众。我们不仅要让群众生活得更好,还要生活得更有尊严。

(三)建立群众利益冲突协商机制,化解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动态多元的社会,必然导致各类利益冲突增多,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群众利益协商平台,完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保障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建立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收集民意、聆听民众声音、了解群众诉求。除领导下访、群众上访外,还应该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民主党派多途径多渠道收集民意,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其次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抓经济促发展,关键要协调好维护好群众利益。抓项目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上项目前要做好稳定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等。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政府主要是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不要越位,不要包办过多,如对敏感的征地拆迁、旧城改造、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要让市场主体去与群众协商,政府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就行了。第三完善利益冲突协商制度。我们共产党人不怕矛盾,不怕冲突,有时这些矛盾和冲突恰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关键的是我们要协调好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团结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要建立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听证制、信息公开制、与民众对话制度,保证群众能通过合法规范的渠道、程序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利益的协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双方多次的博弈,主要是要把双方的博弈纳入法制的轨道,平等理性的进行,最后达成互利共赢的结果。

(四)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做群众贴心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是群众利益的代表,是一个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近年来,党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群众工作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我们要建立一支善于化解矛盾、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现在亟须做的,是让干部在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面前,不断增强服务本领,化解社会矛盾,把中央精神与上级要求转化为服务百姓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要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开展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方法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本领,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讲话让群众“听得进”;提高依靠群众贴近群众的能力,交往让群众有“亲近感”;提高准确把握群众心理的能力,处事让群众 “信得过”;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执法司法让群众“心里服”。领导干部要大力开展网络问政,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共产党员要主动上网、上线,设立电子邮箱和“留言板”,提高在线处理群众诉求的能力。积极倡导党员干部进万家门,知千家事,解百家愁,爱民利民为民着想,依法公正公平办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何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篇7

1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特点

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64.5%, 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人口密度为11.1人/平方千米, 呈现出地广人稀的特点;比如青海是由藏、回、土、撒拉、蒙古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48个民族成分组成的多民族省份。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万人, 占46.98%。其中:藏族137.50万人, 占24.44% (1) , 青海藏区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集聚区, 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有6个在青海, 占省总面积的98%以上。青海藏族地区人居环境较为分散。地域辽阔。

(2) 青海藏区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以农放牧业为主, 产业结构较单一, 目前教育、文化、医疗等发展水平还较低, 交通、信息较闭塞。

(3) 农牧区社会组织较简单。宗族、宗教等习俗组织较多, 而法定组织较少。藏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较深。藏传佛教的影响深远。

(4) 藏区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较密切。人际关系受狭小地域的限制, 尚未摆脱血缘、地缘关系的束缚, 地域观念、乡土观念较强。

(5) 生活方式比较单调, 传统色彩较浓厚, 生活节奏较慢。在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不够发达的情况下, 闲暇生活比较多且单调。

1.2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特点

(1) 鲜明的政治性。

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位于边境线上。青海藏区虽然地处内陆, 但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往往成为少数国外敌对势力和境内敌对分子插手破坏的重点。境内外“三股势力”、“藏独”分子、“法轮功”分子等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 不断加强对我藏区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民族分裂、非法宗教、贩枪、贩毒活动等屡禁不止。民族地区形势不容乐观。

(2) 突出的政策性。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传统和文化积淀。要做好群众工作, 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否则,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随意的话语都可能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 造成工作中的被动。

(3) 工作的艰苦性。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 地域辽阔, 藏区海拔较高, 交通通信不便, 经济文化欠发达。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 客观上加重了民族地区公安机关开展群众工作的难度。

(4) 交流的障碍性。

由于受地域等条件限制, 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青海藏区的大部分群众只会讲母语, 听不懂汉语。目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较少, 汉族民警仍占绝大多数。由于语言上的差异, 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势必会造成沟通交流上的不便。

(5) 工作方式的多样性。

民族地区特殊的工作环境, 使公安机关在长期的工作中, 积累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方法。如上门接触式;下帐走访式;开会座谈式;间接接触式;帮助解困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民间纠纷, 也有通过民族政策或利用宗教手段做群众工作。近年来, 随着通信手段的变化, 基层民警除了上述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外, 又出现了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提醒问候等多种形式, 基层民警群众工作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6) 工作时间的随机性。

民族地区基层公安机关做群众工作的时间既有固定性, 但更大程度上还是随机性占主导地位。由于青海藏区的藏族聚集区较为分散等特殊的地域特点, 尤其是游牧区, 需要基层民警主动深入到群众中, 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 其中要在途中消耗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两天的时间。如果民警按照正常上班下班工作制度, 就无法开展民族地区群众工作, 我们可以这样说, 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群众工作无时不在。

2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要求

2.1 扎实抓好民族团结教育

抓好民族团结教育, 打牢民警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是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前提。要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日常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规划之中, 以“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民族互相离不开) 、“三个互相” (互相学习, 互相支持, 互相促进) , 扎实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使民警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自觉把民族团结渗透到日常公安业务工作中。同时, 要结合日常公安业务工作, 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营造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团结、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真正在多民族集聚地区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打牢群众基础。

2.2 全面掌握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特点,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礼仪、禁忌习俗

民族地区公安机关处在反分防渗的第一线, 基层民警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 如对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生活礼仪、禁忌习俗不了解, 不但难以走近少数民族群众, 还会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反感, 甚至与少数民族群众产生矛盾, 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基层民警要在熟悉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基础上, 全面了解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特点, 并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礼仪、禁忌习俗, 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 与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 只有这样, 才会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和欢迎, 才能走进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工作。

2.3 积极学习民族语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交流的纽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只会母语, 听不懂汉语。不懂、不会少数民族语言, 难以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 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可想而知。因此, 要把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 组织民警积极学习少数民族群众语言, 尤其要加强汉族民警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 使汉族民警能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基本交流, 提高民警独立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提供保证。

2.4 继承和发扬维护民族团结优良传统

维护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广大民警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一如继往地站在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第一线, 坚决同危害国家安全, 影响民族团结的民族分裂分子做斗争, 又要以对各族人民群众无比的忠诚和热情, 真心实意地为辖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做到“两手抓, 两手硬”, 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走民族团结与公安工作同步发展的新路。

3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3.1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宣传群众。

民族地区公安民警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自觉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 主动协助公安机关积极同危害民族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主要内容包括:①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方针;②宣传法律法规和有关民族政策规定;③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2) 组织群众。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员居住分散、通信不畅, 一般的治安管理措施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 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发挥其维护治安的积极性, 是少数民族地区治安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是民族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可靠保证。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3) 服务群众。

关心服务群众, 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公安民警的本分, 也是取得群众支持的前提条件。民族地区的公安民警要经常深入群众之中, 倾听群众意见, 了解群众的要求, 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的疾苦, 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及时受理报警求助;积极参与排查调处民间矛盾纠纷, 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的呼声。运用团结、教育、疏导的方法, 妥善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从而为群众所喜爱, 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不可忽视的方面。

(4) 依靠群众。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中, 大量的公安业务工作需要群众的协助和支持, 没有群众直接有效的帮助和参与, 很多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3.2 群众工作的方法

公安派出所工作, 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宣传、教育、组织、发动、依靠和服务群众是完成公安派出所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途径和基础。少数民族地区要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 更应夯实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集思广益, 多渠道、多形式, 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和手段, 做好群众工作。做公安群众工作, 关键在于要做有心人。只有具备做好群众工作之心, 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点子就能在深入群众中获得, 从而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

(1) 勤下基层, 融入群众。做群众工作, 就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 让群众接纳, 公安干警只有勤下基层, 深入实际, 与群众交朋友, 听得懂群众说的话, 学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才能开展有效的工作。无论是调查研究、走访, 还是宣讲政策、部署工作, 都应当多说贴近群众感情的话, 多讲群众能够接受的道理, 这样, 与群众的心就能贴得更近, 同群众的关系就能更加融洽。

(2) 加强常用法律知识的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民警的执法工作。一是应选一些常用的法律图书资料送到群众手中, 图书资料在内容上应注重实用、通俗易懂, 在形式上要图文并茂, 事例要生动、典型、形象。二是责任区民警要定期到辖区给群众讲解法律的精神内涵, 让群众自己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合法权益, 处理邻里纠纷。

(3) 感情储备为先。文明相融从了解和尊重开始, 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 用真心实意办实事, 群众才会领情, 才会赢得群众信任支持。一位在藏区工作了20余年的基层干警讲:“在藏区, 你闻不惯酥油味、喝不来青稞酒, 你就做不好群众工作”。学习民族历史、宗教政策、民族风俗、民族语言, 以及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的活动。日积月累的教育引导, 官兵对藏族文化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6年8月, 某武警部队奉上级命令赴海拔4000余米的某地域机动演练, 到达某地时发现, 场地堆满了玛尼堆, 通道山口挂满了经幡。怎么办?这都是藏族群众祈祷幸福的吉祥物, 按上级要求通过势必受到损坏。有人向负责人建议, 先让部队通过, 如果损坏赔点钱就是了。“这不是钱的问题!”负责人当即跳下车, 防止挂倒破坏玛尼堆和经幡, 命令车队减速慢行。此情此景, 感动了围观的当地群众, 主动为官兵当向导。

3.3 实施基层警务勤务机制改革

(1) 继续推进和完善警务公开工作。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是畅通民意渠道的重要途径, 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基层公安机关制作了警务公开栏、警务公开手册、便民卡等,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好的做法要长期坚持下去。

(2) 要完善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要通过建立双语警民联系卡、双语警示牌、定期座谈会、所长接待日、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 拓展同少数群众联系的渠道, 实现与群众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增进感情, 取得理解和支持。

(3) 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重点围绕群众满意率、信任率、见警率以及安全感等问题, 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4) 组织安全防范:充分依靠基层组织。一是大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指导治保会、牧委会、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的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活动, 形成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三是广泛利用辖区资源, 动员群众使用技防、物防设施, 提高治安防范水平。针对西北游牧区地广人稀、邻里守望难度较大的问题, 依然提倡犬防, 加强防范能力。

(5) 建立健全和完善农牧区治保会组织工作机制, 创建治保中心户长 (2) 。治保会 (牧委会) , 全称为治安保卫委员会, 是我国《宪法》确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是党和政府动员、组织群众维护治安秩序的桥梁和纽带, 是公安机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治安群防群治实践的生动创造和重要举措。

(6) 注意研究和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方法, 提高群众工作的艺术性。一是坚持以诚取信。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二是坚持以情感人。要真诚实意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 要理解人、关心人。提倡换位思考, 多想想百姓的难处。处理问题注意把握分寸, 理顺群众情绪。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公正为上, 无欲则刚。

(7) 诚实守信为本。做好农牧区基层群众工作, 说话办事一定要讲信用, 做得到的就讲、就承诺, 做不到的绝不能欺骗群众, 求得一时的满足。群众最讲实际。党的组织和干部只要失信群众一次, 党群干群关系就会疏远一次。失去群众的信任, 我们的任何工作将一事无成。

(8) 拓展群众工作的渠道, 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通过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开展群众工作。少数民族中宗教界的上层人士在广大群众中有深厚的影响, 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这种工作方式有利于进行群众工作, 有利于民族团结, 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 事关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基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事关国家安全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事关各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要求公安机关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灵活应用公安群众工作的方法开展民族地区新形势下的公安群众工作。要真诚爱民、真情为民、真心助民, 切实做好民族地区公安工作, 把关爱民生的工作做到每个角落。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梁代生.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6) .

[2]张希贤.群众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3]马继军.民族法学基础理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2002.

[4]郭寿祖.民族理论政策基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6]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治安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7]李姝英.略论新社区警务战略[J].公安教育, 2006 (12) .

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篇8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先进的群众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党的宗旨和任务。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基层群众文化,主要是指街道、社区一级的群众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工作。

新的形势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文化工作所提出了的新的要求,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到农村,放到基层的“两服务”。这就给全国各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赋予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使命,对今后的工作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就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其物资生活的提高引起了世界瞩目,生活在农村、街道、社区的人们,对知识、娱乐及一切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的渴望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紧张忙碌中,农民在奔小康的过程中,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充实,而一些地区因重物质而轻精神,如封建迷信、赌博嫖娼等风气泛起,有的甚至目无法纪暴力抗税抗法,凡此种种现象,严重地污染了社会风气,毒害了人们的身心,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实践证明,经常性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较之高雅而专业的舞台艺术,有其特色的长处,内容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里没有演员与观众之分,兴致所至,人人都可上“台”露一手,其形式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轻松活跃的气氛中陶治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由此可见,健康有益的基层文化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而基层文化站从中所起的主导组织,辅导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二、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由于群众的鉴赏能力的提高,对文艺作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几十年的一个老版本,缺乏时代新内涵的老作品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因此,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务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责任的重大性,在传承健康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挖掘创作众多有浓郁时代气息,弘扬时代精神,符合时代发展主旋律的好作品,不负时代所赋予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一)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要切实可行的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更新乡镇文化队伍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迎合时代潮流,造就一批学有专长,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文化人才。

(二)基层文化建设应着力挖掘,创新民间文化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我县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策划和实施一系列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使我县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更高,更具观赏性,更加深入人心。一是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南白镇新春腰鼓大赛、龙坪镇新春舞龙比赛、马蹄镇少数民族踩踩山活动、三合镇新春灯会、尚稽镇迎春元宵焰火晚会等。二是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由文化馆(文工团)组织节目分别到全县的乡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50场次,参与群众逾20万人次,参与市县“优秀剧目进乡村”活动25场次,策划并实施了南路片区篮球赛迎宾晚会,使全县农民足不出户即观看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各镇乡已登记的演艺团体利用农村结婚、迁新居等形式把歌舞、小品、相声、魔术等节目送到全县各村寨的农户中,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高质量举办各项大型文化活动。我县共成功举办了遵义县新年音乐会、“五一”暨“三关”工程总结表彰文艺晚会、科学发展观岗位大练兵活动、“八一军旗红”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

三、发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辐射作用

近几年来,我县各个乡镇都建立了农村文艺骨干队伍,以反映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成果为题材,自编自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节目,在加强城乡沟通的同时,缩小了城乡文化差距。不少农村群众还结合农村的特色编排了形式多样的花灯调、秧歌舞等,唱老百姓自己的歌,跳庄稼人自己的舞,演老百姓自己的戏,不但让乡邻一饱眼福,而且让城里人也享受一份丰富的乡村文化大餐。开展经常性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它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和文体娱乐行动,辐射乡镇、企业、社区、军营、学校等社会团体,利用这种形式,把全社会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同时,也把文化服务中心办成了一个展示精神文明窗口,传播科学,走向文明的阵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精神文明建设“网络”,辐射带动并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重视文化建设,发掘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是基层群众文化的任务之所在。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02.

上一篇:学校实习单位意见评语下一篇:多次旷工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