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改革(通用12篇)
公安改革 篇1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把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关键工作来抓,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警察特色、比较完备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广大公安民警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实战能力,为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新枫副部长则指出,面对刑事犯罪新挑战、法治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公安机关要重点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因此作为科技强警的生力军——公安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当前公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深化公安教育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作为全国警犬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的公安院校,我们则要从本位出发,求真务实地进行警犬技术教育改革,全面适应公安工作发展,更好地为公安实战工作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治安情况和管理办法出现了更多新的特点:社会治安现状更为复杂,新型犯罪模式明显增多,例如:跨国犯罪、智能犯罪、流窜犯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等,这是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所没有的新问题、新现象。由于城市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户籍管理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原本的社会控制、防范约束作用减弱;公共场所的情况复杂多变,直接导致治安问题数量增加;私家车保有量迅速攀升,交通管理呈现复杂态势。最终要求我们的治安管理对象、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发生变化。
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对公安实践工作的迫切要求,现总结得出公安教学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三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新形势下的公安实践工作不适应,陈旧滞后的内容脱离实际,一直没有根本解决,加上目前伴随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刑事犯罪活动呈现出动态化、职业化、暴力化、组织化的新特征,进一步加大了公安工作的难度,进而凸显出教学内容滞后的矛盾。
二是缺乏一支既贴近公安业务、熟识警犬技术,又懂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无疑增大了“教学与实践相脱离”问题解决的难度。
三是教学方法、手段与新形势下的公安实践工作不适应。过于重视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灌输、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教学环境、工具器材缺乏,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难以摆脱“纸上谈兵”、“黑板破案”的落伍方法。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实际公安工作的需要,不会将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同公安实践工作结合,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谈不上做到跨专业服务实战,同地方招警的学员一样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上岗培训才能独立工作,根本体现不出公安院校毕业生的专业优势。这种现状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更不适应新时期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当前乃至今后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需要。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务必要立足本专业出发的基本点,深化探讨公安教育改革,提高警犬技术服务实战的能力。警犬技术作为刑事技术下面的分支学科,培养的是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刑事技术人才,讲究的是人犬结合同时还要与其他专业的刑事技术人员结合;既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手段、方式方法还要系统了解其他刑事技术专业和刑事侦查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以理念创新为指导,树立重点推进实践教学的新理念
以理念创新为指导,树立重点推进实践教学的新概念,注重对未来带犬民警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安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它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做到清楚地了解公安实际工作每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实践内容加以总结,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将公安工作必备能力进行分解组织教学,精讲书本理论,重点推进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在校的实验课教学训练,深化“模拟现场勘查训练”、“典型实战案例教学”、“刑事侦查、技术与警犬技术协作破案的综合训练”等一套较系统的实践教学。
例如:我们以痕迹检验学和足迹学实践教学为突破点。痕迹检验学的实验前两年都是让学生检验已经知道的玻璃杯上的手印,缺少让学生去寻找、探索,实验的内容单一,条件简单,缺少公安实战的条件,学生也就没有实战意识。现在尝试的方法则是在几个不同的房间里,犯罪嫌疑人的手印是在什么位置、什么器具上都不清楚,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各种器具性质不同,光线反射也不同,学生用肉眼采用什么角度去观察才能发现印记,要费一番劲,把原来简单的实验条件,单一的实验内容,转变为更符合公安实战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足迹学的实验场地从教学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综合楼的阴(背)面和杂草丛里,也有的是在建筑垃圾堆旁。通过环境、光线等客观的自然条件来增大足迹发现提取的难度。要求学生准备条件不一的鞋进行踏印,然后,他(她)们再用相应方法提取,条件虽然困难但更符合实战需要。
二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改革教学内容
当前,公安教学内容与实际公安工作不相匹配,我们主要的专业课程都按照全国统编教材为授课内容,这些教材虽然多数是本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公安工作经验和警犬使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提炼而成,对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其更新的较慢,难以反映公安工作的最新内容。多数教材理论知识强、实践意识弱,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战训练内容较少,缺乏配套教材等情况。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严重影响了公安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材内容上要明确提出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分类目标,并做到完整统一。特别需要着重做到将公安实践工作中的现场勘查、刑事技术、刑事侦查与警犬训练和警犬使用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从体制上保证公安业务教学内容与公安工作实际同步发展,使公安教学站在公安工作实际的前沿阵地,面向未来。为此,必须建立以教学——科研—一服务第一线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真正做到公安教学为实际公安工作保驾护航。
三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利用新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公安专业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仅凭基本概念、规律、专业术语等抽象内容来把握公安专业知识,不能形成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条件,接近实际,特别是接近公安实战的要求,反映出在不断地按照培养目标要求落实我们的教学行为。只有坚持为公安实战需要服务,才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根据公安专业教学特点,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生动活拨的教学方法,围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创造一套适应公安专业教学的新方法。对公安业务课程中技能性、操作性强的内容进行训练,有条件可以深入到公安第一线,边讲授边操作训练。
应大力提倡使用高科技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警犬训练及使用中所研制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提前深入了解警犬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验证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用性,并且找出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善,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模拟现场、情境教学等各类功能性的场所建设,创造动静结合、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加快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深化公安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归根到底要依靠教师。为了更好的培养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未来警官,我们要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建立一支教、训、战一体化的新型师资队伍,建立教学、科研、办案一体化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教师与基层民警刑事技术人员双向交流的机制,即公安高校定期选送一部分教师到公安一线锻炼,每三年安排一次为期半年的公安见习实习工作,了解公安实际工作的发展变化的同时收集教学相关案例,将自己在实习中所见所学融入到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来。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标准之一。同时从公安实战单位也选聘符合具有丰富实战经验、良好理论素质与较强教学能力的公安民警、刑事技术人员做客座教授,组成教官队伍,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把第一线最新治安状况、犯罪动向、侦查技能带到课堂上,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实践优势,与现有的教师队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真正实现教师、警察的互动交流,建成一支教、训、战一体化的师资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公安改革 篇2
一、对人大代表开展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
今年5至6月,我工委面向区人大代表和在我区选出的佛山市人大代表,开展了对禅城公安改革成果满意度问卷调查活动。共向人大代表发出问卷310份,有效收回185份,代表参与率为59.6%。调查结果见附件1。
从调查结果看,人大代表给予禅城公安改革工作的评价是十分高的。在反映公安整体工作成效的社会治安稳定状况项上,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2.3%。其他各项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都比较高,打击违法犯罪力度项为82.6%,接处警反应效率项为79.9%,路面见警率项为91.8%,公安便民利民项为86.9%,基层治安防范项为88.6%。
代表对目前禅城公安工作的关注度上,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治安防范问题依次为:继续提高见警率占69.1%,加强出租屋管理占55.1%,增加视频监控占54.5%,加强群防群治占52.9%,推广家居110报警系统占30.2%,加强对居民治安防范教育占23.2%。认为最需要采取的增强市民安全感的措施依次为:加强夜间和偏僻路段机动巡逻占87.5%,加强巡警和特警巡防占61.6%,加强便衣警察布控占53.5%,设置更多的治安岗亭占38.3%,机关增援路面警力占25.9%。认为最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公安工作依次为:加强机制建设,提高对案件反应和处置效率占69.1%;完善警务职能,便利群众办事占57.8%;改革社区警务,提高防范水平占56.2%;实施专项行动,震慑违法犯罪占47.5%;增加辅警力量,解决警力不足占32.4%。这个问卷结果,对禅城公安顺应民意推进公安改革有着很好的参照作用。
二、对市民群众开展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
7月,为进一步听取市民群众对禅城公安工作的评价,区人大会再次委托了区社会经济调查队,在禅城区一镇三街的四个公众点,随机抽取了150名市民进行了对禅城公安改革成果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见附件2。
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受访市民对禅城公安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是给予肯定的。在社会治安稳定状况项上,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66%。其他各项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打击违法犯罪力度项为55%,接处警反应效率项为54%,路面见警率项为78%,公安便民项为76%,基层治安防范项为79%。
受访市民对目前禅城公安工作的关注度上,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社会治安防范问题依次为:继续提高见警率占56.6%,增加视频监控占50%,加强群防群治占50%,加强出租屋管理占44.6%,加强对居民防范教育占36%,推广家居110报警系统占30%。认为最需要采取的增强市民安全感的措施依次为:加强夜间和偏僻路段机动巡逻占83.3%,加强便衣警察布控占66%,加强巡警和特警巡防占54.6%,设置更多的治安岗亭占33.3%,机关增援路面警力占16%。认为最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公安工作依次为:完善警务职能,便利群众办事占72.6%;实施专项行动,震慑违法犯罪占57.3%;加强机制建设,提高对案件反应和处置效率占43.3%;改革社区警务,提高防范水平占42.6%;增加辅警力量,解决警力不足占29.3%。对公安工作关注度,市民群众与人大代表所表达的许多共识,值得区公安分局重视。
代表问卷结果与市民问卷结果的比较见附件3。
三、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情况和综合评价
在调查问卷,听取民意的基础上,7月30日,会副主任罗永根带领人大代表视察组,对禅城公安改革工作进行了视察。视察组深入区公安基层单位,视察了警务工作,与来自各队、所的一线民警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视察组还与分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就公安改革进行了互动座谈,对禅城公安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本工委还就公安工作走访听取了相关机关单位的意见。
综合调研情况,我们对禅城公安改革工作给予以下的评价:一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改革成果的满意度较高,显示对改革工作是积极赞同和支持的。在问卷中,人大代表给予了公安工作很高的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2.3%。这一方面是代表工作和生活在禅城区,对公安改革带来的社会治安良好局面感同身受,衷心赞许,同时也反映出代表对禅城公安工作高度的关心和期望。从市民问卷看,虽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为66%,但考虑到样本局限性和市民调查特点,满意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见附件3),各项的满意度都有提高。可见,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检验,人民群众对公安改革成果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安全感在不断增强,这将是公安改革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动力所在。二是着力于发挥公安职能的改革举措得到人民群众较高认同,显示禅城公安工作基础在不断夯实。禅城公安分局致力于通过改革,充分发挥警务职能,便民利民,夯实社会治安工作基础,增强群众安全感。围绕这个重心所采取的改革举措,其成果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得到了代表和市民的普遍认同。其中,认为见警率提高了、群众到公安单位办事更便利了、社会基层治安防范工作加强了三项的满意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这三方面,代表和市民的认同趋向是一致的。显示禅城公安改革为民所想、顺应民意,抓基础、重防范的取向是正确的,赢得了民心。三是人民群众所表达的对当前社会治安的热切关注,为禅城公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民意支撑。为促进公安改革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问卷中设计了对公安工作关注度的问题,代表和市民对此的参与热情很高,填答认真,没有出现废卷。从结果来看,继续提高见警率占代表票数69.1%,占市民票数56.6%;加强夜间和偏僻路段机动巡逻占代表票数87.5%,占市民票数83.3%。这两项不约而同地成为代表和市民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公安工作,在两道问题中选择票数都最高。此外,在其他的选题中,代表和市民都作出了比较集中的选择。我们认为,这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公安工作的重要的民意支撑所在,是真实的民意取向,与公安改革方向是吻合的。四是公安干警以艰苦卓越的努力换来的社会治安良好效果,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赞赏。通过视察,代表们感受到禅城公安改革成果来之不易,是分局领导和全体干警艰苦拼搏换取的。改革一年多来,禅城公安持续取得了刑事警情大幅下降,路面见警率和管治率提高,社会治安局面稳定,群众安全感增强的良好效果,既得到了上级公安机关的肯定,也得到了代表和市民的认同。但为此,禅城公安干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许多民警为了市民安居乐业,无私地、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治安第一线,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做出了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成绩,深为代表们感动和敬佩。禅城公安干警所表现的这种精神风貌,是市民群众安全感的最可靠的保障。
我工委初审赞同区公安分局的公安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四、调研建议
结合听取的意见和代表建议,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巩固和拓展改革成果。
禅城公安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实践效果良好,这个改革方向应当坚持。建议要抓住当前公安改革的有利时机,围绕如何充分展现改革成果,增强市民群众安全感这个主题,积极创新思路,加强治安管治,深耕社区警务,提高防范水平,将公安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使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要推动改革进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促进警务工作持续有序开展。要善于对改革工作“回头看”,研究和解决管理上的实际问题,加强人民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公安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安改革带来的良好成果。
(二)着力解决好干警所面对的各种压力问题,为干警全力投入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调查和视察,我们了解到当前禅城公安干警确实背负着许多压力问题,这是禅城公安工作诸多困难问题在干警身上的集中反映。建议尽快将今年新增的辅警力量调配到位,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继续新招辅警支援一线岗位,切实缓解警力不足压力。积极争取招录新警员,解决干警年龄断层问题,增强警队活力。积极落实从优待警政策,让民警切实感受到自身受尊重、工作有出路、晋升有盼头,从而增强从警责任感和光荣感。完善激励政策,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加强警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缓解干警的思想顾虑,让干警们卸下思想包袱,全力投入社会治安稳定工作。
公安教育改革元素化探析 篇3
关键词:公安;教育改革;元素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86—02
2008年公安教育进行了改制,逐渐取消直接从高考中录取新生的方法,改由大学本科毕业生中经公务员考试择优录取学员,经两年左右时间的专业培训,充实公安队伍。这一做法符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警察教育潮流,满足公安一线民警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无疑是正确的举措。近三年来全国各所公安院校积极响应,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为培养高质量的预备警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反应在学术界,也有不少研究文章相继发表。黄宝雄、尹利民等人对公安教育改革的意义进行了研究[1~2]。程胜军进行了中外警察教育训练比较研究[3]。孟勤探讨了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4]。梁桂英探讨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5]。然而,上述研究忽视了公安教育是职业化的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综合职业技能培养。本文从技能“元素”的角度探讨综合职业技能培养方式方法。
一、公安教育改制现状
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后,从高考直接录取新生的比例迅速下降,2010年大多公安院校从高考录取新生的比例下降至总招生人数的1/3~1/5,部分学校已经停止从高考直接录取新生。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与教材也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匆忙的修订以及对改制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缺乏,使人才培养方案与教材过多保留了原先学历教育的内容,且沿用了受到质疑的警种培养模式和浅显的感性化表面化经验总结作为教学内容的方式,搁置了多年对公安教育改革走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公安机关的确分为诸多警种,但公安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单一警种的知识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在公安机关中,“专业”只是在毕业文凭中的表述,实际工作很难按照“专业对口”安排工作,这在基层公安机关更是如此[6~8]。
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更是令人担忧。为适应改制,各所院校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使原本较差的实践性教学雪上加霜。改变了教育部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界定,将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参观甚至看录像等作为实践性教学,使实践性教学“名存实亡”。
技能考核论证制度流于形式。为适应改制,各所院校设置技能考核,学员必须通过四项专业技能考核方可毕业。但由于专业教师并非都是“双师型”教师,对实际工作了解深度不足,专业技能考核脱离实际,关键技能项目缺乏考核,使技能考核流于形式。
二、公安教育改制的方向
1.高等教育的方向。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培训属于高等教育,应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从“学科为本”转变为“人才为本”;从“知识为本”转变为“素质为本”;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 [9]。
2.职业教育的方向。应以“实用为主,理论够用”为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做”合一,“脑、手、机”并用。强化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元素化”教育的方向。(1)“元素化”教育的概念。元素化教育是指以职业需求为基础,将职业技能划分为若干基本技能单元,以基本技能单元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结合综合训练,完成各种基本技能联合使用的教育模式。(2)“元素化”教育的要求。以基本技能单元为核心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课程设置应以单元技能为主线,教材应按照单元技能为章节进行编制,实验实训项目应按照单元技能培养进行安排。如公安管理专业应设置公文写作课程、电子文本输入与编制、人际沟通能力、资源调配与利用、文件分类管理、目标管理与监督、警务器材使用、警务器材管理、信息员体系、人防系统、物防系统、技防系统、讯问技巧与笔录、询问技巧与笔录、现场勘查、综合训练等等课程。
三、“元素化”公安教育的可行性
1.公安教育“元素化”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本科毕业生队伍较为庞大,“一职难求”现象显著。为扩大就业面学生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因此,教育也必须宽口径。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不但中国如此,国外也是如此,并将长期存在。改制后的公安专业,虽然已解决就业问题,但具体的警种并未确定。基层公安机关在提出要人申请时有专业要求,但并非都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性质与内容变化频繁,一旦有重要任务,全员上阵,从不顾及你学的专业。这种全员上阵的情况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经常出现,专业在公安机关中较为淡漠。
公安工作的多变性要求公安教育的宽口径,而公安工作种类繁多,两年的专业培训不可能造就公安全才,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四年学历制教学体系,创建崭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这要求对公安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分解公安工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即元素,如接警、处警、访谈、巡逻、盘查、守候、布控等等。掌握了这些工作元素,就能应对多数公安工作。课程设置时,将出现频率较高的相关元素连成线,形成片,设置为课程,再根据课程内容与培养要求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形成元素化的公安教育模式。
这种元素化教育形式在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并已获得成功。如化工专业的“单元操作”,它把化工操作内容分为传质、传热、反应控制、萃取、蒸馏、过滤、分离、干燥、包装等等。化工企业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掌握了这些单元操作,在短期适应后就可以胜任化工企业的生产操作工作。其他高等职业教育如此,公安高等教育也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进行元素化教育。元素化教育是现实社会对公安教育提出的要求,必然成为公安教育的发展趋势。
2.公安教育“元素化”困难。首先,我国公安教育长期以警种为专业,希望培养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是该专业的专家,不需要经历岗位适应,不需要再学习。这种专家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多变的公安工作需要,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公安院校的毕业生不如地方院校的毕业生能力强。严峻的现实已摆在面前,但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导致陈旧的教育方式难以改变。如课程设置,全国公安院校大同小异,谁也不敢贸然革命。在公安院校检查评比繁多的今天,重大变革将可能导致评比名次落后,这是学院领导所不愿看到的。其次,公安教育“元素化”需要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这与现实差距甚远。全国的公安院校多数是公安机关的事业单位,不是公务员身份,严格地说,公安院校教师到公安机关实际部门也不能执法,这影响了教师掌握实际工作。扩大招生规模后,教师工作量繁重,科研又有很大压力,使教师无暇顾及掌握公安实际工作。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重道远。最后,公安教育“元素化”需要配套教材。公安院校规模普遍较小,每个院校教材使用量较少,而且公安工作变化较大,教材使用周期短。因此,公安业务教材通常是诸多院校联合编写,单个院校教材使用量难以承受出版成本。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考核中正式出版的教材使用量又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大量使用讲义将严重影响考评分值,使教材变革困难。
3.“元素化”公安教育的构建。(1)转变教育观念。使全体教师、学院领导懂得“元素化”公安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具备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振兴公安教育的勇气。(2)缩小招生规模。减少在校生人数,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转变教师身份,使其成为国家公务员,教师轮流下派锻炼直接执法,掌握公安工作实际,为教材的编写和贴近实战打下基础。(3)改革培养方案。提前设置教学课程,为“元素化”教材体系的形成预留时间。创建“元素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准备周期。如果准备不充分势必影响一届或几届学生的培养,造成“误人子弟”的恶果。“元素化”教育的实现应遵从“积极筹备,稳步推进”的原则。(4)编写“元素化”教材。“元素化”公安教育的改革难以同时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展开,教材用量小的难题一时难以解决。应以讲义为先导,减小发行成本,逐步过渡为教材。“元素化”教材是以公安工作的“单元操作”为基础,受政策、法规影响较小,有利于教材使用周期的延长。(5)调整实训机构。现有的实验实训机构以系部为单位,由系部统一管理。“元素化”教育部分打破了系部界限,现有实训机构已不能适应新体系的要求,实训机构需要改变。
总之,公安教育“元素化”既必要,又可行。它将提高公安教育的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满足公安机关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宝雄,张灵晖.深化公安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公安队伍职业化建设[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1):75-77.
[2]尹利民.贴近公安工作实际推进警院教学改革[J].公安教育,2009,(2):9-11.
[3]程胜军.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J].公安教育,2009,(6):68-71.
[4]孟勤.实践性教学是公安教学改革的突破[J].公安教育,2008,(4):43-45.
[5]梁桂英.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84-86.
[6]郭春青.警察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J].公安部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分院学报,1999,(2):48-50.
[7]方乐民.追踪实战——基本技能的训练[J].中国工作犬业,2006,(9):22-24.
[8]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学生——以能力为本位加快上海公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7.
公安改革 篇4
在公安教育体制持续深化改革的当代, 公安成人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公安教育活动的践行者和探索者, 对公安成人教育开展研究, 乃是时代及公安工作的切实需要。从公安成人教育在整个公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公安成人教育有三种职能:第一, 执政需要。通过教育不断提升警察的执政与执法能力, 达到维护执政地位的要求。第二, 提升学历。不断提升学历层次, 对于稳定警察队伍十分有力。第三, 增加队伍战斗力。通过成人教育学习, 不断补充现代知识, 以增加队伍的战斗力和工作能力。公安成人教育合理、科学的进行, 是实现上述三个职能的重要保障。而对公安成人教育的任何研究, 都离不开对公安成人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1.教育对象的成人化
从公安成人教育的对象来看, 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业务培训教育, 其参与者多为成人。即25~45岁之间, 在岗或者在职,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阅历和一定工作经验的成年干警。他们具有较稳定的个性差异和智能区别, 对社会往往能做出各种判断, 较之于普通公安院校学员, 其学习目的更明确, 自控力、理解力更强, 概括水平更高, 对学习具有主动选择性和更明显的学习自主性。
2.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相对于普通公安教育而言, 公安成人教育的模式可谓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 可将公安成人教育模式划分为成人学历教育、业务培训教育和警衔晋升培训等形式。其中, 成人学历教育的范围最广, 包括函授教育、专科升本科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其教学成果的体现主要是学员学历层次的提高;业务培训教育是最常见的公安成人教育模式, 以提高干警专业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具有教育组织模式多样, 灵活性强, 教育周期自主性强等特点。警衔晋升培训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必须履行的晋升环节。无论是警司晋升警督, 还是警督晋升总监, 都必须由相关部门安排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参训人员身份特殊、培训时间不特定、培训内容和方式灵活等特点。
3.教育内容的专业化
公安成人教育作为公安教育的一部分, 天然具有专业化的色彩。这一点, 是由公安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公安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公安工作面向社会的方方面面, 涉及到各行各业, 所辖案件、事件五花八门, 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对抗性等特点。这就决定公安教育必须从实战意义出发, 着重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尤其在公安成人教育的视域下, 这一需求体现得格外明显。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 大多数成人教育的学员, 都是在公安机关有过相当长的从业时间,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 或多或少地在各种公安技能方面存有困惑。因此, 他们在接受教育培训的时候, 往往是带着问题来, 并希望带着满意的答复回归工作岗位。因此, 专业化程度强的教育内容, 恰恰是他们最希望接受的。
二、公安成人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以公安成人教育规律为视角的思考
根据上述对公安成人教育规律的论述, 在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当下, 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具体操作, 都不能离开乃至违背公安成人教育规律。相反, 我们要遵循上述规律, 深刻理解及把握其内涵, 大胆发挥优势, 改革弊端, 走科学发展的公安成人教育改革之路。
1.根据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 改革公安教育工作思路
首先, 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在职干警和在校学员的双重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行为及动机和目标上的多重性特点。从学习行为上看, 成人学员往往因工作情况的变化而对学习形成制约, 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甚至难以保证长时间在校接受教育。从学习动机上看, 成人学员既有提高学历的动机, 也有工作的需要, 且大多出于自发心态。从学习目标上来看, 由于其从业时间及实践经验, 务实性很强, 对于与其专业及工作相关的学科往往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其次, 成人学员的学习方法追求高效务实, 且能自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员在校时间有限, 且要受工作情况的制约。因此, 学员往往要求学习过程精简、学时缩短、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 且目标明确, 即忽略知识全面储备而要求专业技能的短期速成。同时, 学员的学习目的往往是为了指导公安实践工作。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自发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考察。成人学员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公安成人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路。首先, 公安实战部门和公安教育管理部门要意识到学习时间的保障对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从公安实战部门的角度来看, 要充分认识到学员的培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公安工作, 两者应互为补充而并非互为障碍。因此, 实战部门应该尽可能地为培训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如非特别需要的情形必须调回, 要尽量要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从公安教育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 一是要与公安实战部门做好沟通协调, 确保学员的在校培训时间, 二是要严格管理, 完善考勤制度, 用纪律约束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其次, 要明确成教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公安成人教育的视域下, “高水平”显然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其一, 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当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其二, 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灵活变通的能力, 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专业及现有知识结构, 及时调整教学对象和方法, 不能与其他学员使用同样的教材、教案, 教学方法, 讲授同样的内容;其三,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满足成人学员的直接需求;其四,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 以及和学生互动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 成人学员与其他学员不同, 其具备的生活阅历和工作实践经验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置于与学员平等的地位, 切忌高高在上和自认权威, 已达到和学员良好沟通, 促进教学双长的目的。
2.以人为本, 强化最适合公安工作需要的教育模式
如前文所述, 公安成人教育的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诸多模式中, 公安教育管理部门势必要将工作重心置于那些最适合公安工作的模式上。作为公安工作核心要素的“人”, 毫无疑问地成为公安成人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要在公安成人教育模式的选择上,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强调教育的自主性、全面性、终身性和人性化。以此为标准, 业务培训教育就成为最适合公安成人教育的模式。在笔者看来, 业务培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 业务培训的种类繁多, 从法律到刑事技术、从法医到侦查, 可涵盖公安学科的全部领域, 公安实战部门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其次, 业务培训的目的性强, 专业化程度高, 可以直接满足公安工作的业务需要, 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受训干警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再次, 培训时间可长可短, 灵活多变, 可满足不同培训周期的要求。学员甚至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充分实现培训目的;最后, 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 公安实战部门最欢迎的就是这种业务培训教育。这种既符合公安工作需要, 又满足干警提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教育模式无疑将成为公安成人教育的主流。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应注意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 扩大其适用范围, 拓展其发展空间, 让这种充分体现出人本位理念的教育模式惠及全警。
3.不断强化公安成人教育的专业化程度
大多数参与培训的干警均有提高学历的要求和愿望。然而, 公安民警的学历学习应以本专业为主, 单纯追求学历水平而不讲学历质量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此, 公安成人教育的专业化不仅是自身的显著特征, 也是受训学员的迫切希望。不断强化专业化程度, 将是未来公安成人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需要公安院校调整课程设置, 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扩大公安专业范围, 抓好实践环节。这需要公安院校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 提供教学工作所需的硬件支撑, 如相关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等。其次需要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 公安院校中从事成人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扎实, 实践经验缺乏的现状。仅仅依靠学员自主将所学知识与公安实践相结合, 显然是不现实的, 仍需教师给予必要的引领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当程度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公安院校应该通过挂职锻炼等途径定期安排教师深入公安工作第一线, 亲自参与办案, 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业务能力。同时, 院校应将这种实践锻炼和院校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 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 确保教学和挂职锻炼两不误, 另一方面要把挂职锻炼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体系中来, 刺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公安实战, 为成人教育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同时需要强调的是, 强化公安成人教育的专业化, 不能忽视受训学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即既要突出专业化, 也要兼顾社会化。公安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程度很高的工作, 对公安干警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对受训学员传授公安专业知识, 培养实战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还必须注意学员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使公安成人教育真正符合教育规律, 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摘要:尊重规律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出发点, 公安成人教育概莫能外。在公安成人教育函待改革的当代, 本文将公安成人教育的规律总结为教育对象的成人化、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专业化三个方面, 并依据这些规律提出对公安成人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尊重规律,公安成人教育,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佟晓艳, 李和, 包延桥.对发展公安成人教育的几点思考.公安教育, 2007, (5) .
[2]张晋军.遵循公安成人高教规律探讨培养创新人才对策.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4) .
[3]刘娟.成人学习特点对公安成人教育改革的启示.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4]瞿志刚.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公安培训教育.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篇5
引言
警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既非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物,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现象,而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产生的社会政治现象。而我国现代人民警察机构的建立,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已有近60年的历史。1949年10月15日到11月1日,我国召开了全国公安高级干部会议,也就是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着重研究了全国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的问题,明确国家设公安部,省、自治区设公安厅,市设公安局,地区设公安处,县设公安局,城镇、农村设公安派出所。这是随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而建立起来的警察机构设置,这个设置沿用至今也没有改变。
每一个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而我国公安机构设置50余年的时间却变化不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复杂,刑事犯罪的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各种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使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压力和挑战增大,而旧的公安机构设置显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式。集中表现在基层公安机构设置的越来越多的弊端。何谓基层?基层就是指公安机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在公安机关,基层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级平台。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基层。如何对现有的公安机关基层机构进行改革,有效提升公安机关的警务效能,切实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承担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基层公安; 改革; 设想
要谈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首先要弄清现有公安基层机构的所存在的弊端,现有公安基层机构的所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工不清,职责不明,非警务活动过多。
拿公安派出所来说,既要管理户籍,又要抓治安防范,还要打击犯罪,治安刑事一把抓,既没相应的技术手段,也没相应的法律手续,办理一个刑事案子层层审批就要派出所、刑警队、分局来回跑,这还不说,各类警卫、会议连续不断,甚至还要参加维持交通秩序、消除消防隐患、协助文化、工商、税务等等一系列本不适合派出的活动。可以说现在各方面都把派出所看成是一个万能机构。非警务活动已经严重降低了警务效能,九十年代以来,公安机关进行了一系列正规化建设,警察的职能由管理型逐渐向服务型转变,这无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开作出了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为整个警队戴上了“有困难找警察”高帽。警察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日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警力普遍不足,许多刑事案件因为警力不足影响侦破。
二、警力不足,特别是会工作,能工作的警力严重不足。
中国的警力万分比比较低,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三,发达国家都在万分之二十几、五十几。而就是这万分之十三的民警中,会工作、能工作的民警又能占多大比例呢?而这些能工作会工作的民警又是分配在哪个部门呢?拿刑警中队来说,一个中队如果有15人的话,去掉中队长、教导员、副中队长也就10来人,这10来人里还有1到2名女同志,剩下的七八个人里又有1到2名老同志,这样算来剩下的五六名民警中难免有身体不好的,或者业务能力不强的,或者不想干工作的,除去这些真正战斗在一线的民警有几个?随着近几年警校学生分配数量越来越少,部队转业干部越来越多,公安民警的年龄结构会继续变的更加不协调。面对本来就不富裕的警力,一面说要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一面要民警停下手中的活参加集中学习;一面在开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这该让民警如何协调呢?
三、警务保障不力。
从警务保障看,首先是武器装备的问题,2006年之前基层民警基本处于赤手空拳加肉盾的原始状态,我在某派出所工作期间就遭遇过拿着板砖守候嫌疑人的闹剧,一些地方的民警没有武器装备,但又要履行职责,面对警情和犯罪份子,无奈只好把钢管、木棍放在警车上防身,真是悲哀;再说工作设备和工资福利,一般城市的公安派出所基本上都有了计算机,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有车没油,民警用自己付费的手机接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单位甚至出现破案费用由发案单位先行垫付的尴尬局面;个别地区民警工资至今无法按时到位。而且很多地方嘴里喊着重基层,实际除了加重基层工作负担之外,其他方面都没考虑基层,基层民警工作负担比机关重,工作时间比机关长,工资待遇却比机关少,试问谁还愿到基层去工作?从全国而言,民警医药费用普遍紧张,慰问、抚恤金标准太低。倘若连这些工作必备条件都不能充分满足的话,“从优待警”岂不是一句空话?
我个人认为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方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要切实改变公安工作诸多弊端,必须要彻底革新。
首先,打破现有的以派出所为中心打防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派出所这个机构在我国存在了近60年的历史了,要改革就要先去掉派出所这个机构,从新分配现有警力。
将户籍部分收归分局户籍管理科,由分局在下设几个办公地点,只进行人口和户籍管理。现在一个城市的各个区都设有公安分局,每一个分局下设的各派出所由区域界限,比如相邻两个派出所之间的分界线,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是一条曲线甚至是断断续续的线,有的以一道墙为界,有的以马路中间为界,还有的这个房子归甲派出所,下一个房子归乙派出所,再一个房子又归甲派出所,甚至同一个居民小区也被看不见的线一分为二,别说老百姓弄不明白,就是在基层工作的民警,没个三五年心里也没底。取消按照社区进行的划分,不论你属于那个社区,只要在大的行政区范围内,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户籍管理点办理业务。这样更方便群众,老百姓再也不会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派出所了,也不会因为办理户籍业务派出所分局来回跑了。
取消社区民警设置,片儿警曾经与刑警一起成为中国公安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片警虽然也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几度更名到现在的社区民警,但不得不承认片儿警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以前我国居民普遍居住在街巷或者固定的单位宿舍,人员流动小,左邻右舍的情况每个人都能掌握,片儿警在那时对与公安机关了解辖区重点人口情况,摸排案件线索起了巨大作用,而现在的社区居民流动量大,片儿警完全掌握人口信息很不现实,现在的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除了每天编造不同的数据应付上级以外就是和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有油水的单位或者企业吃喝,且多以下社区为名去忙私事。所以取消这个警种势在必行,腾出很大的一部分警力支援街面巡逻和打击犯罪。
还有就是改革现有的巡逻联动机制。派出所取消之后巡警要承担所有的处置警情的任务。街头路面是各种财富展示和进行交易的地方,被称为“潜在的犯罪现场”。西方警界历来将巡逻勤务列为主要职能,美国的一些城市投入巡逻的警力达到总警力的70%。事实证明,“以空间换时间”是科学配置警力、提高用警效率的优选。1994年2月24日公安部发布《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之后各个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人民警察巡逻机制,成立了巡警队,并使之与指挥中心,110报警台相联动配套,对警情进行先期处置。
所以首先要改变巡逻方式,变车巡成步巡为主、车巡为辅的巡逻方式,一方面解决了有车没油的问题,另一方面步巡拉近了警察与老百姓的距离,增加了见警率,且减少了巡逻死角,即使是小街小巷也能顾及到。而且现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交通状况较差,驾驶巡逻车往往很难第一时间赶到警情现场,而步巡则不存在这一问题。要实行步巡还要解决两点问题:一是警力问题。香港警察实行的是步巡的巡逻制度,但香港城市面积小,警察比例高,增加警察的绝对数量并不现实,警力的配置水平既要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对警力的需求,又要符合政府财政的支付水平,更多的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900多美元的人均GDP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四十分之一,从经济水平上考虑,我国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地扩充警察队伍。而内地要想也实行步巡就必须把主要警力放到巡警来,改变现有的水桶状警力配置,变为三角状警力配置,近几年公安机关大力推行警力下沉,但却走了弯路,警力下沉的同时,必须实现资源下沉。必须下沉相同甚至更多的基础设施、基本装备、经费,否则基层更会苦不堪言,“没人干事”变成了“人浮于事”;过多的人挤到经费紧张的基层,更会让举步艰难的“战车”陷入无法行进的泥潭。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已经下沉的警力势必会重新回到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更好些的机关。所以改革不能治标不治本,如果基层工资福利以及职务晋升方面比机关好,相信会出现机关民警抢着去基层的现象。只有警力充足了,步巡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支援保障问题。警情的处置往往是从群众拨打110开始,我国现有的指挥中心调度能力十分底下,一个电话打到110报警服务台,接警的民警要详细询问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按照区域划分转到分局指挥中心,分局指挥中心接听人员会再次询问一遍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按照区域划分转到派出所接警电话,派出所的民警会第三次询问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驾驶出警车去警情地点,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迅速不拖拉的完成,从老百姓打电话到民警赶到警情地点起码也要20分钟。并且110指挥中心只是机械的派警,而不是按照警情的种类进行合理调配,对明显的非警务报警也没有筛选。而对于派警之后,出警人员遇到的各类无法解决的情况,指挥中心也不能给予很好的支援。所以巡警应由市局统一管理,不进行区域划分,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增加相互支援,减少中间环节,对巡逻人员和车辆进行编号,巡逻固定区域。成立专门处置调配警情的指挥中心,卸掉原来指挥中心承担的材料编写和信息汇总任务,现在很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信息研判中心,这些任务可以交给他们。新成立的指挥中心负责调配一切机动力量和资源,包括交警队和防暴队,以应对现场出现的不同情况,而防暴队在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分出一部分警力支援街面巡逻。这样就形成了以巡警为中心,以指挥中心为依托的配套警情处置机构。
另外与之配套的是对于巡逻民警的装备问题也要改革,近年来,暴力抗法袭击警察事件频频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袭警手段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从侮辱谩骂、围攻阻挠,到暴力抗法、殴打伤害民警,甚至打砸基层公安机关,更有甚者,在警察亮明执法身份后,一些人仍然叫嚣“打的就是警察!”,面对越来越恶劣的执法环境,我们不能指望那飘渺的立法去改变,只有从自身出发。2006年,公安部象基层公安机关配发了单警装备,包括制服性警械的甩棍、液态瓦斯和左轮手枪。但液态瓦斯喷射距离近,且雾化严重,伤人伤己,左轮手枪根本配发不到民警手中。香港的胡椒喷剂射程长达十几米,且成水柱状,是很成功的制服性警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警察在街面巡逻中的威慑力很大,很大一部分源于制服性警械的合理配备。一个人在攻击警察的时候不会考虑袭警的后果,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和警察谁处于优势地位,面对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很少有人会产生袭击的念头。所以对巡逻警察合理全面的配置制服性警械是必须的,改变以前领导宁肯多点伤亡,也不能在枪支警械方面出问题丢乌纱的错误观念。
第三是加大基层刑警队的科技含量。虽然重证据轻口供喊了很多年,但目前我国刑事证据提取的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低,目前刑事侦查任务大都落在基层刑警中队身上,但刑事侦查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和侦查权限却集中在市公安局一级,对于技术的使用又把关很严。既然有了成熟的高科技破案技术就要多应用,而不要拿着当个宝贝,不舍得用。象定位,追踪,鉴定等各项高科技刑侦技术有些设定的使用级别过高,中小型刑事案件无权使用,而有些则设定的使用权限过高,很多分局机构掌握的技术却没有权限使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刑事侦查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很多中小型案件都用上了象DNA鉴定这样的高科技含量的手段。所以应该将刑侦技术下放,将原刑警的技术中队进行扩充,增加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破案的技术含量,同时建立完善的技术应用规章制度,避免技术的滥用。只有办案的科技含量增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重证据轻口供,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不然传统的办案方式很难改变。
总之,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部门的事,而要从全局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的变动,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固守旧的思想和制度就要被社会淘汰,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改革中国公安必将站到世界警察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改革研究 篇6
【关键词】公安高校 行政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70-04
一、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改革动因分析
(一)招录体制变革,生源构成多样化
2008年6月,中央政法委等11部委联合下发了《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随后,公安部发布《关于制定公安高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决定进行全国公安高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具体方法是“招生即招警”,即符合报考条件的大专、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及转业军人,报考各省(市)公务员招考计划所列职位,通过考试被录取到承担培训任务的公安高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法律知识学习和公安技能培训,期满后按照各自当初所报考的职位定向分配,成为正式的人民警察。考虑到各地公安教育发展不平衡对公安人才在数量、层次上的不同需求,此次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并未完全取代原有的招生模式,即普通公安学历教育被保留下来,各个公安高校仍可以从高考毕业生中获得生源。至此,按照生源层次的不同,全国许多公安高校普通学历教育存在专科、本科、硕士等不同层次,这样就形成了“培训与学历教育并存,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并存”的生源构成多样化局面。
广西的公安高校招录体制改革始于2009年,并于同年完成了第一次“体改生”的招录工作。目前,广西公安高校的在校生主要由“体改生”、公安类专业普通大专生、非公安类专业大专生(法律、文秘、计算机等)等构成。作为国家法律教育的基础骨干课程,同时鉴于公安高校培养行政执法人才的特殊性,行政法是上述几乎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然而生源层次的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等基本教学规律,都要求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必须与国内其他公安高校一样,改变招录体改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新需求。
(二)行政法学的学科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法学也经历着由传统行政法学向现代行政法学转型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适应现代行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将对行政法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关于行政法的性质与地位,传统行政法学一般把行政法界定为有关行政的公法,在这种理论下,行政法具有强化公权力特征,但是对民主参与、人权保护等价值缺乏必要的关注。本世纪以来,学者们主张对传统行政法理论进行改革,强调行政法学不是单纯的关于行政的公法,而是行政活动的管理学,提出以“法关系论”为基础重新构建行政法学体系。此后,以行政合同、行政给付为代表的新兴行政法理论获得广泛研究,行政法学科获得极大发展。又如,当代行政法学无论从研究视角还是从研究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德国致力于形成有关公益的法的框架;日本从模仿西方建立法治的行政法到致力于落实民主的行政法;法国则由“公务说”发展出自律的法体系。虽然各国行政法学发展路径不一,但各自追求的目标却殊途同归,即建立合理可行的行政机制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随着国内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与成熟,本土文化对行政法学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引起学界的关注。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环境,行政权历来强大,在这样的行政国家中研究行政法,自然不能模仿照搬西方的模式。立足于本土文化和语境,适度借鉴传统行政法原理,将行政法学的研究与教学根植于中国行政实践,才是可行之道。近年来,国内行政法学研究与教学均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国情的独特需要,理论研究从“控权论”一家独大发展到“平衡论”、“协作论”百花齐放;行政计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新兴领域研究方兴未艾。行政实践与行政法理论的不断发展,迫使行政法教学必须及时跟进并反映这种变化,否则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现实,缺乏实战能力。
(三)社会转型期下公安行政执法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在获得经济活力、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旧有的人际关系、价值准则和社会秩序面临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成为引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观念因素,一时间,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治理难度异常之大。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行政执法部门,肩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而转型时期新的治安形势下,“两抢一盗”等暴力性、侵财性传统案件持续发生;大量社会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机关,涉法涉诉信访事件不断增加;山林土地纠纷、交通、生产、施工等重大事故引发群体性事件;恐怖活动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等,这些问题无不考验着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
作为培养公安执法人员的公安高校,当然要对上述社会问题作出回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积极引入与社会实践关联度更高的案例与教学方式,培养实战能力强的未来警官。行政法作为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养成必修课,在塑造依法行政、法治行政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同时也传授依法定程序执法的实用技能,还具有培养执法者法律责任意识、承担执法责任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学员学习如何应对上述案件的执法技能时,行政法教学核心目的在于保障执法始终在法律的轨道内进行,这对于塑造依法行政理念、建设法治国家极为关键。因此,转型期的变化不仅要求公安应对手段与时俱进,还需要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符合法治的要求,公安行政法的教学要力求实现这个目标,更要以此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不动摇。
二、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现状
(一)行政法的学科定位与课程设置
严格来说,行政法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所涉及的法律规范众多,是中国体系最为庞杂的部门法。从法学教育角度看,行政法学代表课程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原理、行政法总论等,这些课程主要讲述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救济等知识,一般不涉及具体的行政业务领域,其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行政法治意识。鉴于行政法对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这门课程历来被确认为法学学科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公安高校亦不例外。长期以来,广西的公安高校都将行政法作为几乎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足以见得该课程对公安高校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却存在着不够科学的地方。例如,“课随人走”成为普遍现象,即教师排课档期往往决定着课程的排课周期,任课教师哪个学期有空,课程就排在哪个学期上,导致行政法缺乏稳定的教学时间表,不同届学生、同届不同专业学生都可能在不同学期上这门课程,学生对排课情况无法预判并提前安排学习计划,非常不利于该学科的发展。又如,对公安委培生(体改生)而言,行政法课程被安排在入学第一个学期,而很多学生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他们对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基础缺乏必要的知识沉淀,一上来就学习概念抽象、内容庞杂的行政法就容易感到吃力,普遍反映听不懂,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目前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课程40学时的课时量也明显偏少,无法满足行政法学科内容庞大的教学需要,很多问题都只能走马观花点到即止,更难以进行公安警务专题化的细致讲解,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手段落后
多年来,广西公安高校的行政法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校大体相同,即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以单向灌输方式传授行政法知识。与其他法律学科教学方法一样,在公安高校的行政法教学中,教师们主要专注于教授学生系统的法律知识,对学生展开法学理论和法律意识教育,重在奠定执法基础知识。然而,这种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法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培养需要在进入“社会大学”后才能完成。但是目前我国公安工作正面临着基层警力不足的困境,迫切需要学生毕业后一上岗就能熟悉警务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过渡期,因此长期以来,全国的公安高校大多面临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困扰,饱受各方特别是来自基层警务部门的压力。
与此同时,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手段亦显陈旧,仍然以教师主导型、单向型、“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招录体制改革强调重视培养学员的警务实战能力,要求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但是,具体到行政法课程教学来看,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主要采用的所谓实践性教学也无非就是案例教学、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庭观摩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能够突出公安执法特色的法律教学方式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没有一套公认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们都是凭经验和感觉“摸着石头过河”。即便在上述方式中,由于教师多数缺乏公安一线执法经验,因而能够采用的教学素材也缺乏代表性和直观性,多数来自网络、书籍甚至是自创的案例,教师讲解起来缺乏实战指导意义,并不能代表和解决当前执法实战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更难以获得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一种具有公安特色的直接高效的教学手段,对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而言是迫在眉睫的改革动力。
(三)教材缺乏针对性,适用性不强
多年来,广西公安高校所采用的行政法教材一直是教育部统编的法律院校通用教材。其原因部分在于这类教材能够反映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及学术动态,有利于学习系统的行政法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教材可以使用。因为我国公安法学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且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相关针对公安业务特色编写的法学类教材极少,全国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在教材使用上基本无选择的余地,只能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只是在教学中个别地加入适当变化,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近年来,上述情况有所好转,一批针对公安教育的特色教材相继问世(如21世纪公安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其中也包括行政法课程方面的教材,适度缓解了上述压力。然而,据笔者查阅发现,在现有的几部公安行政法类教材中,教材的编写与公安实践结合仍显不足,并且没有将近年我国行政法学科发展的理论成果与最新动向纳入其中,并不能有效回应近年来的社会发展形势与治安形势。以笔者目前使用的教材为例(《公安行政法实用教程》,阮国平、石向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虽然该教材的编写体例考虑到了“实用性”,以公安业务类型为基础进行章节编排,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没有反映出公安特色,行政理论观点老旧,并且行政执法部分内容在分布上重点不够突出,尤其是案例使用方面存在着量少、陈旧、代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不得不花很大精力去补充案例。可见,在公安执法实践基础上,编写一部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教材,是公安行政法教学的迫切需要。
(四)师资队伍力量亟需加强
在目前的广西公安高校中,师资队伍力量存在着专任教师匮乏、授课教师专业性不足以及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广西公安行政法教学的发展。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该校法律系共有教师34名,其中行政法专任教师2名,占比仅为教师总数的6%。并且,出于各种原因,许多教师似乎不太愿意从事行政法教学,使行政法沦为“边缘”课程,只有在实在完不成年度授课任务量的情况下才愿意接手。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专任教师授课任务压力巨大,稳定的教学团队难以组建,集体备课或团队科研更难以实现,极大影响了学科发展。进一步看,在上述34名教师中,行政法科班出身教师仅1名,显示出在专业性方面教学力量的不足。相较于其他部门法而言,行政法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行政国家,不深入社会实践,想要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参与基层锻炼,获得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对于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样的机会近年却十分稀少。此外,拥有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带头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与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带领教师们进行团队教学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术新人,利用学术成果影响进一步推动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在目前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的任课教师中,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任课教师仅为讲师职称。我们可以设想,仅仅依靠以讲师为主体的青年教学科研力量想要推动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学科进一步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这种状况应当立即有所转变。
三、改革与完善: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前景展望
(一)优化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行政法教学对公安人才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必须得到重视,并在招录体制改革中不断得以优化。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专业差别,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体改生中,存在着士官生(退伍士兵)、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等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他们有些大学阶段学的是法学专业,而更多的是非法学专业,因此文化基础与法律基础是不同的,如果放到同一个教室按照同一个进度进行授课,不但难度大而且效果差。鉴于行政法是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因此可以考虑打破专业限制,以素质基础进行分班教学,如士官生、非法学专业、法学专业各自编排教学班,适用不同层次和难度的教材,在课时上也可以适当区分。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2.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课程时间表。“体改生”与“学历教育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先就业再培训”,是由单位委托学校培养的准公务员,为特定岗位服务是培养此类学生的特殊要求。因此可考虑改变过去那种“先学习后实习”的固定模式,让这类学生在入学后先到所在单位实习半年,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这样他们会更珍惜学习机会,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学历教育生,由于其没有“前大学教育阶段”背景,理论基础薄弱,更适合沿用传统的学习模式,可考虑在完成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基础课程后,再学习行政法,这样的课程编排更符合教学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课程设置相对稳定是必须的,这种“信赖保护”下的稳定能够保证教学秩序规范化、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
3.在课时分配方面,改变过去那种以科目界别的一刀切方式,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需要合理分配课时量。例如,在课时总量相当的情况下,体改生相较于学历生而言,应当分配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学时,这是由其培养特性决定的。此外,当前广西公安高校行政法课程40学时课时量既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与“依法行政”背景下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需求脱节,故应当考虑增加该课程课时量。
(二)变换教学手段
法律教学方式的改革近年来一直是学界和教育界积极探索的热门话题,但似乎取得明显效果并广泛获得认可的教学方式仍难觅踪迹。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法庭观摩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实际上并未带来专家所预期的效果,并且随着新鲜感的退逝,上述方法似乎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困境,且真正能够驾驭的教师并不多见。那么对公安高校行政法教学而言,应当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不必过多追求教学方式形式上的所谓创新,只需要抓住一点核心即可,即“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应当突出实战性,但是这种实战性并非来自课堂的虚拟,而是真正的社会,要在工作岗位中获得真知。当然,我们也并非主张将课堂转移到工作岗位,只需要变化一下方式即可。例如,公安院校应当利用系统内人员流动优势,聘请一线执法部门中兼具理论功底和实战经验的警官(特别是政工、法制部门)作为行政法客座教师,负责相关内容专题性教学。同时,可以分批将校内教师交流到公安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在工作中丰富教学素材,回到讲台上自然能反映来自一线执法部门遇到的问题和传授对应的解决办法。此外,公安院校应当在必要的理论学习获得保证的前提下,加大社会实践(实习)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因为公安工作的最大特性就是与百姓和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这种能力在课堂上无论如何也学不来的,只能在“社会大学”中完成这部分能力的学习。故笔者认为公安院校行政法教学应适当走出课堂,利用校局联盟优势,多参与广西各地公安行政执法一线行动(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安保执勤等),并以此作为换算学时的依据。
(三)组织编写反映公安执法特色的针对性教材
针对公安行政执法业务需要,编写一部针对性、适用性强的特色行政法教材,一直是多年来广西公安院校行政法教学团队的愿望。为了解决前述教材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理论要及时更新。随着时代发展,世界各国早已进入“行政国家”时期,在行政权空前强大的背景下,传统的“控权论”已无力解释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行政国家中,有必要以全新的视角去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因此,教材编写应适度引入如“平衡论”“协作论”等行政法理论,这对于解释中国特有的行政法现象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内容要有所取舍和侧重。传统行政法教材中,比较重视行政法概念、行政行为、行政主体等基础原理,耗费了大量的篇幅,而对于“分论”部分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国家赔偿等内容,则论述得不够深入。公安院校特别强调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分论”部分反而是该类院校需要特别讲述的内容,因此这类教材在编写时应以具体公安工作业务类型为框架,舍弃繁冗的理论陈述,仅保留必要的概念性解释,将重点置于“分论”部分的编写工作。最后,案例要精选。公安行政执法业务的经常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安行政法案例非常丰富,这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在教材编写的每一个章节,最好是每一个重点都能有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支撑。在选择案例时,最好挑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既能反映理论内容,又能代表社会现实和执法典型的精选案例,争取做到“通俗易懂、以小见大、生动有趣”。
(四)优化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上所述,校内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是行政法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前述校局之间警员与教员的双向流动解决,这无疑将极大提升广西公安高校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当适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补强行政法专任教师队伍以弥补目前课程专任教师紧缺的现状。可喜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重视,例如,我校近期已完成教学系部教研室设置改革,法律系新成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研室,教研室归属教师6人,已基本能够胜任全校的行政法教学任务。但是,在6人当中,教师的专业性仍有待加强,并且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过低,这就需要学校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机会进行专业进修、深造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在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职称,从整体上提升行政法课程的师资队伍的水平层次。另一方面,随着广西公安高校申本进程不断推进,培养或引进高层次行政法学科带头人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广西公安高校中博士和教授非常稀缺,这对于包括行政法在内的学科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应当加大投入,扩大影响,积极向区内外引进相关领域高端人才,从战略高度加强广西公安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乔顺利.公安院校“体改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5)
公安改革 篇7
(一)改革背景。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公安队伍建设工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5年11月1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2015年12月8日,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意见》。先后印发的这两个文件,对公安机关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引性作用,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工作也将迎来一系列重大变化。本文主要从《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发,探讨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
(二)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改革措施。
《意见》指出,建立公安院校招生与公安机关招警协调机制,提高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比例,确保公安院校毕业生成为公安队伍补充警力的主要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公安队伍。这项措施保证了在校公安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就业压力会大大降低。因此,公安院校的教育与普通院校的教育最大的差别就是应该把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公安专业的优秀人才,秉承着这个目标,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调整办学理念,把教学改革深化到实处,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公安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
二、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的现状
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较之一般大学的大学生有着大学生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了解其学习,体能,人际交往,心理等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习状况。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警校大学生总体学习能力水平并不理想,而知识的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学习中自我监控的能力、资源应用与管理能力也都属于中等水平。可见,警校大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尚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警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性别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习中自我监控的能力、资源应用与管理能力、总体学习能力三方面,女生要明显优于男生,差异值达到0.001,差异极其显著。[1]
(二)体能状况。
当前多数学校在开展体能培训都是结合客观的体能要求标准来开展的,很多学员也是针对标准来锻炼。然而无论是体力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整个训练过程都缺乏有效连贯性和互动性。[2]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来看,目前的体能测试标准远远达不到基层需要。基层工作时间长,处理事务繁多,突发情况较多,面对这些具体的工作任务,民警不仅仅要求围追堵截追得上、踢打摔拿擒得住,而且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对警察职业极高的忠诚度以及一个能经得住工作时间煎熬的身板。在校学生年龄阶段处于18~24之间,是最适合发展各项体能素质的黄金阶段。如果在校期间能得到系统的体能训练,练就一个能适应基层民警需要的身板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三)人际交往状况。
李莉对郑州的一所警察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警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状况良好,但是在异性交往维度上,存在较严重困扰程度等级的比例较高。[3]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不能与异性过于亲密,并有纪检人员对此种现象进行督查。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与异性交往的需求,但是此种需求与学校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警校大学生就会产生此种困惑。
(四)心理状况。
警校最大的特色是警务化管理,警务化管理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统一着装、整理内务、按照规定参加集体活动,还要每天接受纠察对仪容仪表的检查。警务化管理让学生生活学习规律,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如果对这种生活不适应,这种压力得不到良好的纾解,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新生这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张淼等人的研究表明,有相当部分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间偏低的状态。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强迫、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倾向。[4]
三、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培养机制构建
(一)加强忠诚警魂的培养。人民警察是党的忠诚卫士,忠诚于党是公安队伍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作为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保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保证学生对党忠诚。警察这个职业具有特殊性,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使其对警察这个职业要有认同感,做到时刻维护警察的形象。
(二)加强纪律作风的培养。
《意见》指出,执法勤务职位以面向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招考为主。执法勤务职位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是警察队伍形象的前沿阵地,是团队作战的主战场。加强在校生的纪律作风培养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强学生党员的纪律作风。学生党员要在纪律作风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自觉守纪守法。二是要加强学生干部的纪律作风,学生干部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导向作用明显。学生干部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对全体学生的纪律作风有促进作用。三是要加大激励与惩戒的力度。对于有纪律作风问题的学生要采取零容忍的标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对于能自觉遵守与维护纪律作风的学生要设立标兵,以彰先进,给予奖励。
(三)加强警务能力的培养。
警察院校教育必须要改变以往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此外,警务能力的培养还应与实战相结合。实战中应用较多的警务技能,要制定出严格的达标标准,并要求学生必须达标,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奖励;不断引导学生把警务技能学习与实战一体化,把学生培养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战士。
(四)加强竞赛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必须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树立学习信心,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要通过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上会更加主动思考,行动。开展竞赛活动,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以上各项能力的培养不能孤立地进行,它们是互相促进的一个体系,要从全局出发,利用各项活动,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机制即是指培养时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因此,公安院校在制定培养机制时一定要不断发现规律,遵从规律,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不断为基层公安输送优秀人才,从而壮大全国的公安队伍。
参考文献
[1]警装网.警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OL].http://www.cpspew.com/bjtj/1115/234005.html
[2]童章达.警察体能训练与警务技术训练一体化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警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决策探索,2014,8
公安改革 篇8
从广义上说, 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非法律专业的公安法学教育, 我国绝大多数公安院校都存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面向公安系统内部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 该种形式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代表, 其单独设立了法学专业;第三种是面向社会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 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公安专业法学本科。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一种。目前, 受上述两项变革的影响,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 但是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学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地位尴尬
长期以来, 法学教育在公安院校中, 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 法学教育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是所有公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 另一方面法学在大多数公安院校中并没有作为一个专业而存在。有研究表明, “除法学以外的公安专业, 法律课程普遍开设的不成体系或严重不足”。②这样, 法学系教师所上的都是其他系的专业基础课程, 如刑法学是治安系、刑侦系等的专业基础课程, 更令人尴尬的是, 上哪几门法学课程以及上多少学时都是由这些系部说了算。由于不是教育部严格规定课时的通识课, 这使得法学教学始终受制于“他人”:如三大部门之一的行政法③在多数公安院校中长期被设置为36个课时, 课时严重不足;如刑法的课时常会为各种课程“让道”而被任意调整;而作为法学基础课程的民法学在公安院校中都是被作为选修课开设, 甚至很多专业都不开设等。这就造成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支离破碎”, 难以形成体系化。
1.2 法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受整个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公安院校培养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公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法学实践教学, 几乎所有的公安院校的法学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实践教学。然而, 公安院校对何谓法学实践教学及其内容却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是套用警察战术、刑事技术等公安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实验室教学与室外教学等同于法学实践教学;或是不顾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特点, 全盘“抄袭”普通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等。这种做法使得公安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多因无法践行或不符合教学规律而流于形式:如有些公安院校设置了到当地法院观摩法庭审判的法学实践教学内容, 但是由于经费开支、法庭审判与公安法学教学内容的不太契合等多方面原因, 而经常被取消;如有些公安院校开设了到公安法制部门进行实践教学课程, 也由于公安法制工作的涉密性、阶段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而使得教学起不到应有之效果。
1.3 公安院校缺乏契合公安法学教育的法学教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许多公安院校对教师选用的教学教材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如要求教材必须是三年内出版的, 以保障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教材必须是部颁教材或获奖教材等, 以保障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等。然而, 在选用法学教材时, 我们却发现找到一本适合公安法学教育的教材是十分困难的。目前, 公安院校所选用的法学教材主要有两类, 一是普通院校所编著的法学教材, 如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类法学教材多是侧重于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度进行编著的, 对公安法制的特点及内容等介绍的较少甚至没有;二是某些“专门”为公安法学教学所编写的教材, 如公安行政法理论与实务、公安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等, 但是这类教材多是在普通法学教材基础上的“小修小补”, 并不是真正围绕公安法制特点编写的教材、创新性不足、教材更新也较慢。教材方面的不足, 客观上阻碍了公安法学教育的高效开展。
2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不足的成因解析
2.1 国家对警察从业资格缺乏法律素质方面的严格要求
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进步, 国家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与此对应的是, 国家对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要求也日益严格, 如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必须要通过号称“中国第一大考”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国家在招录警察时却缺乏对其法律素质方面的硬性要求, 一部分基层公安部门的法制民警没有法学教育背景, 甚至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这一点折射到公安教育中, 就是公安院校就法学教育重视程度的严重不足。
2.2 公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转向
长期以来, 公安院校被视为我国“预备警官”培育的摇篮, 其职业化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然而, 随着我国公安民警招录体制的变化以及我国升级为本科的公安院校的日益增多, 警院的毕业生已经不是像以往一样都能成为人民警察, 再将公安院校的培育目标仅仅定位为“预备警官”已经不合时宜。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必然要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如法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育目标等都要随之进行调整。然而, 由于公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转向尚未完成, 因此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仍呈现出一些不合时宜之处。
3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之建议
实际上, 公安法学界早已意识到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2003年9月27日至9月29日, 首届“全国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议从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认识、公安法学教育的定位、公安法学教育的改革等多个角度对公安法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④此后, 全国各界针对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推动公安法学教育改革顺利开展,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转变教育理念,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法学教育中具有坐标的作用, 它制约着法学教学的其他方面。以往,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公安机关培养“懂法”、“用法”的“预备警官”, 侧重的是“法学技能”培训。我们必须转变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法律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学生“法律信仰”之养成, 将之培养成为自觉践行法律、忠于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权威的“法律人”。
3.2 精选法学学科, 优化课时设置
我们在选择讲授哪些法学学科以及安排该学科课时时, 一是要遵守法学教学的一般规律, 保持其阶段性、体系化;二是要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 多安排与之契合度高的课程;三是要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 适当调整开设的法学学科及其课时, 如治安专业应多增加行政法学的课时, 应开始民法学等;四是课程的设置权应放给系部, 特别是要尊重授课教师的意见。
3.3 沟通教学实战, 优选师资队伍
为了解决公安院校法学教师多缺乏基层警务工作经验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增加法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性, 定期从公安法制部门选拔有实务经验的民警到教学部门, 选派法学教师到公安基层;其二加强教学与实战的交流, 一方面多请实战部门的民警来警院讲座, 另一方面也多安排警院法学教师多给实战部门讲座、调研;其三, 建立法学教师的定期进修、培训制度, 鼓励他们多钻研科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3.4 精炼理论讲授, 落实实践教学
公安院校法学教学应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 我们应该精研法学理论讲授, 精选授课内容, 使其源于我国法律 (特别是公安法制) 实践, 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法律活动;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将根据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各学院的具体情况, 来选择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等, 使其能够落到实处, 真正起到促进教学之目的。
3.5 结合公安实战, 精编法学教材
为了推动适合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优秀教材的尽快出版, 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其一, 公安院校应重视及支持法学教材的编写, 将之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配置专门经费, 并适当放宽主编的职称、学历等条件, 以充分调动法学教师编写教材之积极性;其二, 应赋予教材编写者充分的自主权, 不受现有普通院校法学教材体例、内容等的限制, 使其能够根据公安实战之特点, 编著出真正适合公安教学的法学教材;其三, 应保证法学教材的编写者为从事公安法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因此只有他们才更了解学生所需、公安教学之特点、不足等等;其四, 可适当吸收一些从事公安法制工作以及其他公安实务工作的民警来编写教材等。
3.6 灵活考试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考试内容及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往以记忆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 容易出现“学得好不如背得好”等现象, 不利于鼓励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一是将教学与考试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学的内容、重点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如采取实践教学法, 就应该将该教学内容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及兴趣;二是赋予教师更自由的出题权, 使其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灵活安排考试方式及内容, 做到教学与考试的相互促进。
摘要: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公安民警招录体制之变革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变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甚至是“赶鸭子上架”, 这就造就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诸多乱象。为了推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拨开这些迷雾。
关键词: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注释
1参见王云生.论公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J].公安教育, 2013 (2) .
2程华.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上) [J].公安教育, 2003 (5) .
3行政法在公安法制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户政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职能的依法行使都离不开行政法。
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改革
在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人民生活相对稳定。然而在这种总体稳定的大环境下, 仍然有许多不安定因素潜藏于人们的生活中, 如, 抢劫、斗殴等不良现象。在这些事件中, 公安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擒拿格斗教学是公安院校的主要教学活动之一, 在新情势下, 有必要对其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 使其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1 目前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的不足之处
1.1 教材内容陈旧, 难以与时俱进
根据对公安院校多年来使用的教材考察, 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擒拿格斗方面没有统一的教材;二是缺乏公安部门特色。并且在实战应用这一环节上都存在不足之处。统一表现为偏重基础性内容, 而对于如何从无效距离进入到有效距离, 如何正确使用技术制胜, 等专业内容缺少陈述[1]。由此可见, 旧的教材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
公安院校的擒拿格斗教学应当体现部门特色, 尤其是在击打中拿、摔打中拿、踢打中拿等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拿法技术, 将踢、打、摔、拿相结合, 以适应工作需要。
1.2 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实践经验
在社会相对安定和谐的新时期, 许多擒拿格斗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侦查、缉捕等警务活动缺乏了解, 在紧急任务中, 不能熟练地将技能、战术、思想结合使用。公安擒拿格斗不同于普通的竞技活动和演习活动, 需要强大地临场应变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而如今公安院校擒拿格斗师资主要是体育院校的运动员, 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是由于接触社会较少, 并不能适应公安院校的训练目标。
1.3 课程设置量少, 强化训练不足
据调查得知, 目前的公安院校中, 擒拿格斗教学课时为100节左右, 真正用于技术强化训练的时间不足20 h。中国古代就有铁杵磨成针的典故, 做成任何一件事必须要花费相应的时间。而擒拿格斗不是一般的技能, 当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 是远远不够的。
2 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2.1 调整教学内容, 重视实战训练
2.1.1 加强打拿结合、以拿为主的训练
公安院校擒拿格斗的最终目标是逮捕罪犯, 因此,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拿、打、摔最重要的还是拿的技术[2]。在许多实际案例中, 都能发现拿的过程对于御敌制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强学员在实际任务中的战斗能力, 公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突出战术技能的训练, 教授学生怎样快速有效制敌, 减少风险。在训练中要以基础训练为基本, 同时加强对抗演练和实战演练。
2.1.2 加强控制或限制技术的训练
许多情况下, 公安部门执行任务最重要的是限制疑犯的身体活动范围, 制止其做出危险性行为, 而不是每次都会产生打斗。因此, 在实际案件中, 缓和矛盾是至关重要的。在新时期, 掌握擒拿格斗中的控制和限制技术是有技巧可循的。首先, 要正确站位, 必须掌握在不同环境和情形下怎样采取更加合理的站位和姿势, 以便更加有利于观察和行动,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其次, 要仔细观察疑犯的姿势和一举一动, 以便有效地控制其四肢, 制止其不良行为;最后, 要在各种摸拟演练活动中, 强化控制和限制技巧的训练, 达到熟能生巧。
2.1.3 加强协同擒拿技术的训练
合作在任何团队工作中都是致胜要素, 公安执法也不例外。对于一些的危险性较高的暴力案件, 不能以普通案件对待, 有必要成立一个临时的抓捕小队, 人员构成和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在特殊案件或特殊环境下, 必须有数名抓捕队员同时发挥不同作用, 最后协力才能保证抓捕任务的圆满成功。协同擒拿技术对于应对复杂案件和暴力罪犯具有关键作用, 缺少队员的协同工作, 即使抓捕计划天衣无缝, 也有可能会导致行动的失败。
2.1.4 加强持械格斗技术的训练
持械格斗特指格斗双方或一方持有武器的情况, 也是擒拿格斗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实际案情中极具危险性[3]。如今社会总体趋于稳定, 持械格斗的情况并不多, 但作为可能发生的情况, 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也因熟练掌握, 这是提升警务人员应对特殊情况战斗力的重要体现。能大大提高警界威信,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持械格斗的训练过程中, 要注意两点内容:一是突出徒手夺械技能的训练, 使警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借机夺下歹徒的棍棒、手枪、匕首等凶器,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二是重视持械格斗技法的训练, 在双方持械的危险情况下有效制敌, 尽量避免伤及无辜。
2.2 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讲解和示范
2.2.1 讲解法及其创新
擒拿格斗教学中的讲解法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的形式向学员传授擒拿格斗知识、技术及技能的方法。讲解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同样, 在擒拿格斗教学中也普遍用到这种方法。然而, 经调查发现, 目前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中的讲解普遍流于形式, 不能是学生深入掌握擒拿格斗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 有必要对这种方法进行改革, 具体的改革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 是突出目的性。在擒拿格斗教学讲解过程中, 要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学员的身体素质, 技术基础, 领悟能力,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组织教学, 关注学员自身发展。第二, 是注重实效性。传授学员每一个技术动作的特点和运用场合, 分析其在实际战斗中的作用, 提升实效性。第三, 要注意通俗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通俗易懂, 对于专业名词要悉心解释, 让学生彻底明白和理解。第四, 要突出重点。擒拿教学任务繁重, 内容庞杂, 在与学员讲解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不能一味灌输和强加给学生。第五, 要注意启发性。擒拿格斗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要注意引发学员自行思考, 领悟。
2.2.2 示范法及其创新
擒拿格斗教学中的示范法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来教授学员该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要领的方法。相对于讲解法的间接性, 示范法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在擒拿格斗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擒拿格斗教学中, 示范法的使用能使学员将抽象的技术概念转为直接的技术形象。能够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 要注意:首先, 是示范必须正确和标准, 否则会给学生带来错误地引导和教学, 不利于学员的进步;其次, 是示范要多角度, 保证每一名学员观察到动作的特点, 以便于掌握其技术要领;最后, 是示范要将分解示范与完整示范相结合,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 不可急躁。
3 结语
擒拿格斗教学对于公安部门自身队伍的发展, 部门的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和谐的保障。而加强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其对于改善公安干警的综合素质, 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史大凯.川渝地区公安院校擒拿格斗课程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2]余志健, 陈勇.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4) :91-93.
公安院校公共安全教育改革浅析 篇10
一、加强对公安院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 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的客观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 社会面临着“高度风险”。当前,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正处于快速增长的特定区间, 也处在公共安全事故多发期。同时,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 发生灾害后人员伤亡大, 财产损失多, 社会影响力大。加强对公安院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使他们提高防范意识, 学会防护知识, 增强自救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宣教作用, 去影响其他公民重视公共安全, 推进全民公共安全素质的提高。
(二) 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安院校作为未来警察的摇篮, 是培养公共安全管理人才的基地。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懂得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除加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公安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外, 还要强化对公安院校学生的公共安全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察, 以充实到各级公安机关, 提高公共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 增强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履行公安机关维护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三) 是满足公安院校学生今后工作需要的迫切要求
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危害后果的形成, 与人的安全行为、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有极大的关系。警察在公共安全事故面前如何应对、如何处置, 都影响着事件的发展变化。如警察在持枪用枪方面, 在处置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突发事件当中, 不注重自我保护或处置不当, 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事件, 屡见不鲜。所以, 加强对公安院校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 提高他们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任务紧迫而艰巨。
二、当前公安院校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内容不成体系
从当前公安院校课程设置来看, 没有专门就公共安全教育设置相关课程, 公安院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内容是零散的、偶然的、不系统的。治安专业开设有《危险物品管理》、《安全防范技术》、《消防管理》、《事故对策学》等相关课程, 但从讲授内容来看, 侧重于法律法规、事故预防、公安机关在管理当中应履行的职责等内容, 而从公共安全这个角度来讲, 在处置中如何应对、如何救援、如何进行事后心理干预, 涉及的内容不多甚至空白, 而非治安专业, 在公共安全素质方面的专门学习和训练就更少。另外, 公安工作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造成教学内容较为滞后。
(二) 对公共安全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开设单独的课程, 其中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多门课程, 一些老师对公共安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重视。有的认为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宽泛而空洞, 没有什么好教的;有的认为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教育, 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不大。公共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 不管在是课时安排、师资配备和课程建设上, 与其他课程仍在一定的差距。
(三)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近些年, 公安院校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学计划当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 依然相对薄弱, 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践教学理念比较滞后, 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实验演示, 在教学当中只演给学生看, 并不要求学生做;二是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和实训室基础设备缺乏, 没有建立实践教学的专业平台;三是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实习指导书不够规划和齐备;四是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导致了公安院校公共安全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缺陷。
(四) 评价方式比较简单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就是采用单一的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在公安院校依然十分盛行。单凭一张试卷就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做法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 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只能检验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而检验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实战技能。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业务技能和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 也无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正常发挥, 难以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改革公安院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
(一) 更新教学内容, 扩展学生知识面
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不能因循守旧, 一成不变地讲授书本知识, 应根据公共安全形势的变化, 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 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技巧。如《危险物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 应增加“持枪、用枪安全”、“爆炸事故处置”、“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等内容, 对新出台的《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也应向学生进行介绍。《消防管理》应讲解“日常火灾预防”、“火灾事故救援与处置”、“火灾逃生”等内容。《事故对策学》要结合近期发生的地震、洪水、雷电等事故, 向学生传授紧急避险知识和应急处置方法。向学生传授新颖、实用的学习内容,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危机关头临危不惧, 坦然面对。
(三)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育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手段, 是公共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改革, 应该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方法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一是在课堂教学当中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等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选用最近发生的典型案例, 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如通过对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支案件进行分析, 对比中美枪支管理制度有什么不同, 了解我国人民警察开枪的时机、枪支使用中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当中成功的逃生和救助个案进行讨论, 使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地震前兆、避震自救应注意哪些要点、抢险救援怎样开展。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 能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也可以推动教学相长。
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人的学习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重复性, 在学习过程中人对学习的知识总会产生遗忘。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对不同的学习材料进行识记, 遗忘曲线是不同的。要防止遗忘量越过界限, 一是学习材料要新颖、直观, 能深化学习者的认识;二是要定期、反复地进行学习, 使记忆间断活化, 从而增强人的警觉性。所以, 在教学当中, 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用清晰的图片、逼真的动画和引人入胜的视频来讲授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记忆, 避免遗忘。同时, 相关课程教学当中,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联系, 通过反复刺激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是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做’上教, 乃是真教;在‘做’中学, 乃是真学。”[2]公共安全教育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大投入, 构建齐备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础等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完善的实验大纲、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要求, 着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另外, 还可以利用参观安全防范新产品展示会、安全防灾教育馆的契机, 向学生介绍当前最新的安全防范产品, 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安全防范和紧急救援知识, 将课堂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侧重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 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也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公共安全教育评价模式进行改革, 可以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记忆与应用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对需要识记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基本原理等知识, 可以采用闭卷的形式进行测试, 打出实际的分数;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根据实验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 评定等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要模拟事件现场, 设计特定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进行现场演练和紧急处置, 以考核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并进行全面评价。最后,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满足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磊“.国际减灾日主题启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教育[J].安全与健康.2006 (, 11) .
公安改革 篇11
关键词:公安网络;改革;观念;模式
公安网络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显得尤为紧迫,这一点从我国公安部对公安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中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公安网络管理体制在改革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说管理理念,领导机构,人才,设备等等,这些都给体制的改革造成不少的阻力。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公安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网络信息犯罪新情况不断增多,这要求公安网络在管理体制上必须适应时代进行改革推出新型的管理模式,为公安部门打好“信息战”提供基础。
一、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公安网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公安系统中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公安网络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有些地方也开始酝酿进行改革,但是在改革之前,必须还要提高认识,也就是要弄清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只有有了针对性,公安网络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顺利的进行,改革之后的网络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弄清楚就盲目改革,由于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分析,那么很容易出现随大流,一阵风的模式,最终改革后的公安网络管理体制还是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二)要正确认识到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
在当下的信息化环境中,公安网络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陈旧,很多管理思想不适合现代化的信息社会的发展,所以虽然硬件跟得上甚至超前,但是由于思想和技术达不到,公安网络的强大功能依然发挥不出来。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让公安网络充分发挥作用,公安网络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深入改革,这是改革的目的。在这样的目的下,要进行详细的规划,以规划制定任务,依据任务分阶段,依据阶段逐渐的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要正确认识到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之所以进行网络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各地公安系统中公安网络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功能难以发挥,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标准,可依赖的信息网络系统,将信息最大程度的化为公安系统的财富。所以,在改革中应该将信息作为核心的问题,一切围绕信息利用的最大化进行。
(四)要正确认识到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人事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更不是简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而是整个改革要在思路上围绕公安需求,系统论,科学的管理思想,完善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等这些方面综合性的进行,首先以公安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系统论的方式有规划进行分步实施,同时加入现代管理思想,对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进行协调等。管理体制的改革非常复杂,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兼顾,不能在考虑上片面化。
二、公安网络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一)重视领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公安网络的管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作为支撑,因为公安网络的艰涩会原本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大量的建设项目同时进行需要项目之间进行配合和沟通,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全局,在管理上,信息化的进程需要这个网络不断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业务和利益,在这样情况下,公安网络管理体制中必须让各地的一把手或者是主要领导去担任机构的管理者,在实践中证明强有力的集中领导是实现公安网络效能最大程度发挥的重要保障。在具体措施上,首先要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公安网络管理决策机构。其次是建立公安网络管理实施机构。最后是建立公安网络管理的专家咨询通道,确保管理制度的切实可行。
(二)要有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作用是对公安网络管理体制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有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公安网络管理体制的组织领导体系,以及改革过程中需要的专家咨询体系,相应的评估体系和专业性的技术体系等,整体规划的目的在于整个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一个大方面的参考和标准,主要是为了避免管理体制在改革中偏离主体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具体的改革中,首先国家应该成立顶层设计的专家机构,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让专家机构站在专业的角度上对公安网络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加快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论证,通过确立体制改革的“航标”,各地的公安系统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体制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大目标的确定。再次就是要充分的做好规划,在改革中面对复杂的形势,盲目进行必然会各种阻力和问题,所以要系统的展开计划,有规划的逐步进行。最后是建立评估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完成之后,对于其效果要进行评估,以便于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促进整个改革能够适时,良性和动态的开展。
(三)要建立健全改革机制
建立和健全一个强大而有力量的工作机制可以为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保障,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是公安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以在改革中需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各个警种进行配合,更需要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措施,在整个改革进程中,不但要强调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而且还要进行宏观调控,相关措施保障等。在改革中,公安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各个部门之间在明确职责的同时相互配合。第二是要对公安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调控步调相一致。第三是要清楚的明白改革做什么不做什么,将改革的重点突出出来。
(四)改革中要重点突出公安信息人才的开发工作
作为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信息如果想在公安系统中得以充分的利用,仅仅只有硬件建设是远远不足的,其中重点还是在于公安信息人才的开发。在公安信息网络建设中,新型信息人才是整个网络建设的成功之本,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安网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点工作。通过对当前公安网络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实施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提高公安网络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上,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公安工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创立新型的公安网络管理体制提供人才支撑。第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公安队伍中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积极性。第三是注重“领头羊”的作用,公安网络管理部门的领导班子应该做好榜样,起好带头作用,增加整个公安网络部门的团队凝聚里,对于公安队伍中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进行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培养,形成一种良性风气。
三、结语
在公安网络的管理体制改革上,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当前我国生产力不够发达,地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的情况下,若想实现对公安网络体制改革的全面进行和深入推进,那么就必须对当前的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价,只有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挖掘和总结,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业平.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8(1).
[2]宫兆军.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1.
[3]李燕英.电子政务立法问题探析.行政论坛,2004 -11,58-59.
[4]范世涛.我国的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经济导刊,2002-10,14-16.
公安改革 篇12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可以说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教育事业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最为迫切也最具远景的重要行业, 与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公安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公安机关培养高等人才的特殊院校在研发网络教学系统的同时要兼顾自身特殊性, 增强网络教学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教学。我们将从公安院校网络课程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实践、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索, 深化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的了解。
1 我国网络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网络教学系统。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发展优势明显。新世纪初,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已经建立了网络公开课、远程教育系统等成熟的网络教育系统, 冲破了地域的限制, 将本国的学术成果发展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 将教育经济化, 对我国的经济、教育事业带来了较大冲击。
中国长久以来立于世界大国之列, 为了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在网络教育领域的超前状况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就明确提出“开发网络学习课程, 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在这样的号召下, 各地高等院校都加入了建设网络安全教育系统的队伍。以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广东省内高校开展了“广东高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活动。资料显示到2005年为止, 全国已有240万在校生在68所高等院校接受了网络课堂的教育新模式。
2 公安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作为国家军士及警察人员的摇篮, 与国家公安机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公安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安部门的重要作用上。国家想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信息化, 就必须首先实现我国公安部门的现代化、信息化, 这是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公安院校在推进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时要立足于公安院校的特殊性, 在信息存储交换方面要注重整个环境的安全性能, 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能够适应公安部门工作的特殊需要。
3 网络安全课程的自身特点
网络安全课程包含了电子信息处理、数学、教育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许多特殊要求。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网络安全课程作为一个单独课题所包含的特点:
3.1 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构建在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程序语言、计算机系统操作以及相关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熟练运用ACCESS数据库, 读懂C#编程语言, 了解APS.NET, 才可能学习中深入理解在网络安全课程中利用不同网络协议进行网络安全构建的原理。
3.2 实践性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践性课程对于网络安全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网络安全技术本身就是一门极具操作性的学科。网络安全相关的编程语言理解、密码学运用以及防火强技术运用等相关课程必须以学生亲身大量训练操作为前提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对于该教学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 学生学习网络安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相关知识技术实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 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必须摆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
3.3 知识内容更新换代迅速
就现在数码信息产品的换代速度看:基本上十年以内电子计算机出现一次大的更新, 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码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几乎维持在四个月以内。在这样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网络攻击和防范手段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出现一种频繁的斗争模式, 因而网络安全技术也出现一种日新月异的状态来。因此, 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把握技术更新的节奏并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关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3.4 涉及范围广
如果说之前对于理论基础的阐述主要是说网络安全教学的深度的话, 那么网络安全本身所包含的理论就是在探讨它的广度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产生了多种手段的网络攻击、盗窃等网络安全问题。作为学习网络安全的专业人才, 我们要了解对方在搞破坏时使用的各种手段:黑客攻击手段、病毒制作与传播等。同时作为网络安全的维护者我们更要理解:防火墙的构建与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运行原理等相关安全管理技术。除了这些已经形成单独技术的理论外还要了解相关数学、密码学、逻辑学相关理论。
网络安全技术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不是由理论本身决定的, 而是由学习者的需要决定的。
4 网络安全技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4.1 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网络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病毒的基本防御手段还要给学生讲解病毒进入电脑的手段以及电脑遭到病毒如今以后所造成的相关影响, 让学生在具体应用操作中能够灵活处理不同病毒入情况, 在反病毒过程中得心应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病毒与传统经典病毒作为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处理, 一次来提高学生理解病毒防范本身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网络攻击技术与防御方法
我们所常见的网络攻击主要是木马工具、DDOS以及一些端口扫描工具。具体的说就是要学生了解木马程序选中攻击目标的方法、攻击的过程、清除的办法;熟练掌握和使用SYN-FLOOD、UPD-FLOOD等工具, 了解分布式拒绝服务的攻击过程与防御;了解以NSS和X-Scan为代表的计算机扫描工具手机主机信息和漏洞的主要方法。
4.3 关于入侵检测的内容
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领域来看, 知名度最高、使用程度最广的入侵检测系统要数ISS公司出品的BlackICE软件。这个软件以其强大的检测引擎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各种入侵技巧, 以此来保证用户的网络系统安全。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学习主要就是掌握这个软件的运行原理及过程。
4.4 其它内容
网络安全技术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上, 除了已经介绍的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外, 它还包括防火墙过滤代理技术、Web服务器的安全配置方法, 还有E-Mail安全发送与接受等内容。正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复杂性, 我们在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上要注重对教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与理论内容的合理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合理配合、课上演练与课下操作的合理配合, 最终实现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5 公安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5.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满足公安院校教学特殊要求
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作为一门高实践性学科, 本身就要把实践课与理论课安排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要培养学生踏实稳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理论基础, 还要联系公安院校本身特点, 教授公安部门专用系统的熟悉与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公安人才。
5.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实行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独立。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实验教学的模式, 让老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达到在教中学、在做中学的教学新目标。
5.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公安院校的学生, 在自主性和创造性上必须有自己的优势, 这样才可能在以后在相关岗位工作时做到迅速适应环境、发光发热。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图书馆, 网络数据库中寻找需要的资料。多提问题, 多提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 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网络安全技术的综合性复杂性,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做准备, 打基础。
5.4 培养合作式学习模式, 提倡小组学习
我国公安部门分类广, 种别多。每一个案件的侦破、军事演习的完成、安保任务的实现都需要跨越地区、部门的限制, 共同合作, 协力完成。作为公安院校, 也要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版块, 交给不同的学习组完成。在小组内部再安排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指导、实践计划制定等任务, 让小组内部成员能够充分调动起来, 相互协作。同时不同小组之间相互配合, 提高学习效率。
6 结语
公安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是新时代下公安院校为适应科技迅速发展、国家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广大公安院校来说, 网络安全课程教育改革是在新开设的网络安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自身特点在原有教学模式下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内容所做出的调整。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网络安全课程时能够切实提高自身学习 能力与实践能力, 拥有过硬的网络安全技术, 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运用和发挥已经学过的知识, 成为实用型高级人才。
摘要:在国家深入推入教育体质改革的浪潮中和高新科技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作为高等院校一个特殊队伍, 公安院校也在这个方面积极努力。到目前为, 公安院校已经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等各项领域有了自己的成绩。本文将以公安院校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为基点, 从近些年来公安院校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 并就这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公安院校,网络安全,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训良.加强实践课联系,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2]俞研, 兰少华.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计算机教育, 2008, (18) :127-128.
【公安改革】推荐阅读:
深化公安改革09-03
公安行政管理改革06-14
公安院校教学改革07-08
公安机构改革方案出台09-23
公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之探索07-23
公安厅长与市公安局长05-23
招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07-16
公安刑侦07-14
公安校园07-16
公安建设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