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略重点

2024-06-14

未来战略重点(共11篇)

未来战略重点 篇1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方面,60年科技创新,成果辉煌,鼓舞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起步,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形成了宏大的科技队伍,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成果正快速惠及百姓生活,科技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快的发展和最大的跨越。另一方面,放眼未来,任务艰巨,仍需加倍努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问题仍然突出,企业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第一主体,科技投入体系仍不完善,科技体制仍没有理顺,创新环境仍然不优等等。

总之,60年科技创新“痛并快乐着”,我们应在快乐中总结成功经验,在困境中迎难而上。

1 建国60年科技创新的演进特点

1.1 前沿科技和尖端技术硕果累累,但产业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居高不下

1.1.1 60年科技创新,60年硕果累累

(1)航天技术项项鼓舞人心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再到月球探测工程,一项项成就让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航天大国。

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征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高能推进剂、从纵向串联到纵横向串并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飞船的技术征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航天器的能力。12种长征火箭分别从酒泉、西昌和太原发射中心起飞,前后总计进行了100多次航天发射,共把70多颗不同类型的国产卫星、28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和7艘神舟号宇宙飞船送入了太空预定轨道。

神舟系列: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载人实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载人实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6日,随着杨利伟从神舟五号飞船的返回舱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2005年10月16日,神舟六号飞船实现2人5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跨入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2008年9月28日,翟志刚在太空舞动五星红旗,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首次“探月工程”取得成功: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传回月球拍摄照片和有关探测数据。

(2)通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性能计算机: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研制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位居世界500台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中的第10名。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3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银河计算机: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使中国跨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生物技术不断造福人类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1973年,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三系杂交法”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85年,袁隆平培育出一种新的“二系法”杂交水稻品种;199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试种结果比美国的优良品种增产38%,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种。

始于1990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作为参与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于1999年承担了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个约3 000多万个碱基序列的测序任务,约占人类基因组的1%。

2002年,地球上一半以上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已经由我国科学家独立绘制完成,而且被成功“解读”,从而使人类第一次在基因组层面“认识”了水稻。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组装高精度全基因图的国家之一。

(4)基础研究比肩发达国家从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到李四光的“陆相成油”理论,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哥德巴赫猜想: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世界领先成果,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1.1.2 产业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居高不下

在产业技术方面,虽然有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享誉全球,也攻克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电东输等重大工程和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核心关键技术。但由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居高不下。

(1)汽车工业中国的汽车工业被认为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典型之一,尽管产量和销量都已经庞大到让人吃惊的地步了。中国汽车产业目前的最大“软肋”,就是汽车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过于弱小,以长安、哈飞、奇瑞、吉利、夏利、中华、力帆等为代表的本土厂家和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在技术积累以及品牌影响力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2)电子工业中国的电视、DVD、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都受控于国外相关跨国公司。如果把电子行业比做一棵大树,那么“树根”就是模组、电子原器件和电子原材料,“树干”就是高端制造设备。无论手机也好,电视也好,这些都只是“树叶”。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其实都是“树梢”、“树叶”工作,我们的上游产品,也就是“树根”很少。

1.2 科技投入强度步步攀升,但投资体系仍未完善

1.2.1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从全社会投入强度来看,从1996年拐点开始步步攀升,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

从财政投入来看,建国之初,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 600万元;到2008年,财政科技拨款增加到2 540亿,全社会的R&D投入达到4 570亿元,居全世界第4位。如果用2008年的数据和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的话,增长了40多倍。

1.2.2 投资体系仍未完善

(1)全社会投入强度相对较小虽然我国全社会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但相对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来说,投入强度较小且与创新型国家目标(2.5%)相差较远,如表2所示[1]。

(2)企业没有真正成为第一投入主体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76%,开展科技活动的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占全部企业的23.7%。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2]。

(3)科技经费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科技经费监管长期存在宏观监管不够、对科技事权监管不够、全过程监管不够、服务意识不够、经费管理的公开性不够、经费管理部门角色不明等问题,导致我国有限的科技经费经常“跑冒滴漏”,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1.3 科技人力资源剧增,但高层次科技人才仍然紧缺

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增长潜力惊人。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约有74.6%属于科技人力资源的比例推算,每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要以200万~300万的绝对数增长,质量和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之中[3]。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1949年不足5万人,2008年壮大到4 200万人,居全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科研机构不断增多,从1949年的30多个,2008年发展到3 700多个[4]。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约5.5%左右,高层次科技人才则更少。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共有14.3万人,但近11万人已到退休年龄,真正还能有所贡献的也就3万多人。即使采取措施让部分知名专家延缓退休,我国目前在岗的高层次人才总数也不到5万人。

1.4 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但创新文化不优

建国以来,科技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创新文化不优。中国科协的一项研究表明:40%以上的被调研者对目前科研环境不满意,“自我感觉发挥了80%以上作用”的科技人员仅有13,23%的人认为连50%的作用都没有发挥。

1.4.1 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形成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仍占据主导地位。科研管理制度在聘用、职称、评估、奖励、资源分配等环节,还没有形成以创新价值观为基础的制度安排。我国传统教育体制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重尊崇师长、轻独立创造;重批量培养、轻个性风格。不利于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科学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长期安排重视不够,一些科学家不能淡泊名利、潜心科学研究

1.4.2 公民科学素质低下

根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1.98%。而与之对比,26.6%的人相信“相面”;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20.4%的公众相信“求签”;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迷信的人远多于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

学生是最具科学素养的群体,但这个群体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5.6%,其他群体更是等而下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8.2%、专业技术人员为7.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为5.4%。

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7%,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为5%。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仅相当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5~30年前的水平[5]。

1.4.3 缺乏“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氛围

由于缺乏媒体正确宣传引导和“枪打出头鸟”现象普遍存在,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宽容失败的心胸还不广,支持冒险的力度还不够大,鼓励冒尖的办法还不多,冒险成功了会遭人嫉妒,失败了会遭人耻笑。这种创新文化氛围,造成科研人员甘当平庸、知足常乐、平平安安过日子,不愿冒险、不敢冒尖、不想冒尖,其结果往往是很少科研人员去冒险。

1.5 科技潜在生产力日益增多,但成果转化率、产业率仍然很底

一方面,我国科技潜在生产力日益增多。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9万件,居世界第3位,SCI论文9.48万篇,居世界第3位,EI论文7.56万篇,居世界第1位。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率仍然很底。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超过50%的转化率。

2 科技创新的未来战略重点

2.1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2.1.1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按《2006—2020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的目标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真正可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技术创新风险承担主体和利润分配主体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把研发与生产相统一,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市场为导向”就是要求遵循市场规律。我国已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国家,一切经济行为应由市场说了算,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也不例外,一定要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转变自己的职能,在创新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纠正错位,收回越位,弥补缺位。

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发挥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科研机构要发挥骨干和引领的作用,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企业需求,既要重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在学术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要重视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要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充实研发队伍,选准研发项目,保证经费来源。同时,要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注重诚信,互惠共赢,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1.2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1)财政税收政策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税收: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所得税税前的抵扣力度;二是允许企业将用于研究开发的设备仪器加速折旧;三是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四是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五是尽量实现税收公平。

(2)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制度,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部门为满足其日常政务活动的各种需要,在财政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进行公开购买。

政府是市场最大的买家,通过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可以利用巨额采购资金的规模优势,发挥导向作用,落实政府的政策意图,宏观调控,激励自主创新。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应重点把握:一是政府采购的首购方向应向支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转移;二是确定真正拥有自主品牌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目录或清单。

(3)科技奖励政策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现行的科学技术奖励政策中,有些没有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评审标准,更谈不上量化的指标体系。专家评审时,不能把每个项目与评审标准一一对照,而是采用比较法去评审项目;二要建立自我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督,科学技术奖励在评审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行异议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评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从而使评审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三要适当精简科技奖励项目,提高奖励力度[6]。

2.1.3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1)差异化发展从政府的角度,需要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分类给予引导和扶持。具体确立科技中介服务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考虑科技中介机构自身的业务与区域内其他机构业务之间的互补性和差别化,从而使各类机构之间错位发展,相互协作,构成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

(2)品牌化发展对政府来说,应从全国范围内,整合资源,培育出一些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务品牌。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来说,加强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使特色化业务尽快为市场所认同,形成自己的品牌。

(3)国际化发展我国已是WTO成员国,国际技术交流和转移也越来越多,科技中介服务业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积极与国际上著名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运作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1.4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1)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惩罚性损害赔偿(punitive damages),也称示范性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加害人向被害人支付超过其财产损害范围的一种金钱赔偿。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7]。

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来保障科技创新成果的理由有3点:

首先,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所遭受的损害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才会显现出来,该等损害有时是潜在的和将来才发生的,不能像侵犯一般财产权利那样通常直接且即时地表现为财产的毁损或灭失,或像侵犯人身权利主要表现为对医药费、护理费等直接损失的赔偿。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害往往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和隐蔽性,有的甚至在诉讼过程中难以确定;

其次,侵权人通过实施一定的侵权行为,有时候获得的利益不仅仅是其营业利润的增加,多数情况下其获得的利益也往往不能以金钱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常常是一笔无形资产,因此,在知识产权的侵权领域,权利人可能同时遭受经济损失和其他诸多无形的损害,侵权人也可能获得除利润之外的其他利益;

第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成本高、相对难度大,被侵权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被侵害后举证难度也比较大,只有加大对侵权人的惩罚力度,才能提高威慑力,才能有效地保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2)确立大知识产权审判格局虽然目前全国部分地市和省级以上人民法院成立了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庭,但是,随着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名称改变和所承担的审判业务变化,目前的知识产权审判与多个审判庭有关: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案件在行政庭审理,涉及犯罪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在刑事庭审理,民事案件在民三庭审理,有些案件还要到审监庭、立案庭审理。这种多头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格局,已经与当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高效的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不相适应。因此,将专利复审委员会、商标仲裁委员会等具有“准司法”性质的行政管理部门划出去,与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庭合并,在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两级知识产权法院,将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案件、刑事案件统一划归知识产权法院审理[8]。

2.2 建设创新型国家

2.2.1 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指知识理论功底深厚、理论研究成绩显著、科技发展贡献卓越。一般是指两院院士、博士(后)、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高新技术或支柱产业或重大工程或新兴产业等领域所需的高级科技人才等。

(1)努力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应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相结合,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尽可能地制定一些宽松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重点引进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学科发展的顶尖留学人员。

(2)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优先”的理念,遵循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把培养和使用相结合贯穿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借助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的各项措施,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育才、用才机制。

(3)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育体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育体系主要包括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有科研任务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无可争议,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阵地。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适合高层次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4)逐步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快科技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中介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搞好高层次科技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拓展人事代理,发展猎头服务,开展人才测评等,鼓励和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自办科研实体。

2.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1)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在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同支持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实施国家科技计划。

(2)促进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改革方向,支持转制院所开展行业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发工作,加大对行业技术研发共性平台和工程化平台的投入。

(3)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探索实行理事会制度,完善院所长负责制,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全面实行聘用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

(4)健全科技宏观管理和协调机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科技预算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切实提高科技计划实施的效率和效益。

2.2.3 建设创新文化

当前,有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创新精神、科学思想、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精神。

(1)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的营造要求我们积极提倡“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学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区分学术研究和政治伦理的界限,做到真正的开放民主,学术研讨无禁区。

(2)培植创新精神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成为现时代的迫切要求。呼唤在全社会导引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营造一个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培植唯实求真、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戒骄戒躁的创新精神。

(3)优化社会环境首先,要宽容失败。创新就要允许犯错误,科技创新更应如此。首先,一定要把根深蒂固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旧观点抛到九霄云外,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要尊敬那些付出过艰辛劳动虽败犹荣的失败者;其次,要鼓励冒险与冒尖。科技创新必有风险,奖赏敢冒风险、敢于冒尖的人,鼓励大胆地标新立异,勇敢地开拓荒芜领域,敢于“思人类所未思之题,解人类所未解之谜,创人类所未创之业”。

(4)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各级政府应当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纳入议事日程,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等,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科普场所要常年向公众开放,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科普场所的利用率。

60年的科技创新辉煌成果,让我国彰显重振科技大国的信心和曙光。60年的科技发展坎坷历程,让我们清醒认识到科技的跨越发展任重而道远。技术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基础,技术和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应举全国之力,齐全民之心,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质的飞跃。

摘要:建国60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痛并快乐着”,为了总结成功经验和找出不足,在困境中迎难而上,通过分析科技成果、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资源、创新环境、科技潜在生产力5个方面的数据资料,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5个演进特点,并指出了科技创新的未来战略重点在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科技创新,演进特点,未来战略重点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我国R&D经费支出特征的国际比较[R].北京:国家科学技术部,2007:5-8.

[2]孙晓仁,梁建军.当代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9(5):96-98.

[3]柯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现状[N].光明日报,2008-12-22(4).

[4]陈智勇.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EB/OL].[2009-09-17].http://www.gov.cn/wszb/zhibo346/content_1419736.htm.

[5]许秀华.2005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EB/OL].[2006-05-12].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63493/63494/4369015.html.

[6]唐五湘,柯常取,黄海南,等.我国地方科技奖励政策调研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7):31-34.

[7]王学峰.论知识产权侵权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4-57.

[8]曹建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理论研究与制度创新[EB/OL].[2007-11-20].http://www.sdipr.gov.cn/art/2007/11/20/art_13784.html.

未来战略重点 篇2

1、企业战略5P观(明茨伯格)。

计划–PLAN(管理人员要有意识地进行领导,凡事计划在前,行事在后。(着重未来))计策–PLOY(略是为威胁或击败竞争对手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重在达到预期竞争目的(着重手段))模式–PATTERN(根据计划的决定和行动步骤而采取的一致行动(着重过去)。定位–POSITION(企业应适应外部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进行经营或合作。公司在环境中的地位(着重选择))观念–PERSPECTIVE(强调战略过程的集体意识,要求企业成员共享战略观念,形成一致行动、形成共同看法。)明茨伯格的五种战略类型(预期战略、未实现的战略、准备实施的战略、自发产生的战略、实现的战略。大前研一(日本)3C模型:公司自身(corporation)、顾客(customer)和竞争者(competitor)被称为‘战略三角’。

2、有效的战略的特点(全局性、指导性、长远性和稳定性、系统性、适应性)

3、战略管理的定义: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战略管理的层次:公司层战略(总体战略)、业务层战略(竞争战略)、职能层战略 公司层战略是这个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的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根据企业的使命和企业总目标,选择经营范围,合理配置资源,进行协同配合,形成竞争优势。其中经营范围和资源配置是公司总体战略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事业部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竞争战略,是指在总体性的公司战略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个特定的战略经营单位的战略计划,是公司战略下的子战略。其中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是经营单位战略的两个重要因素。职能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公司战略与事业部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其中协同作用是职能战略的重要因素

4、战略管理的两种思维模式

行业组织模式(行业组织学派、行业结构模式)资源基础模式(资源基础学派、资源结构模式)

5、行业组织模式的思维过程

1、分析外部环境(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特别是行业环境。

2、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具有能带来高于正常收益结构特征的行业)

3、战略设计:确定这一有吸引力的行业所要求的战略以取得高于正常收益。

4、开发或获取实施战略所需的资源和能力。

5、利用企业优势(已开发或已取得的资源和能力)实施战略。

6、获取超额利润(由外部环境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公司独特的资源或能力)该模式认为企业从事的行业比企业内部决策对企业绩效有更大的影响,要求企业处于最有吸引力的行业。当企业根据一般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的特点来制定实施战略时,能够取得高于正常的收益。这个高于正常的收益是由企业的外部特征而不是企业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所决定的。

6、资源基础模式的思维过程

1、确定企业的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

2、分析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企业的优势和弱点。

3、确定企业的能力(一组资源互相结合执行一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

4、确定企业资源和能力产生竞争优势的前景

5、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

6、战略设计与实施:选择能让企业最好地利用与外部环境中的机会相关的资源和能力的战略。

7、资源基础模式认为,任何一家公司都是资源与能力的独特组合,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组织战略的基础和利润的重要来源。企业的内部环境要比外部环境更为关键,企业所选择的战略应当能够更好地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和取得高于正常收益的基础。

8、两种战略思维模式有何异同?

1、行业组织模型认为外部环境特征是公司获取超额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个模型主要是关于行业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吸引力,而不是公司的内部特征

2、资源基础模型认为内部环境是公司获取超额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公司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之基础。主要是关于开发或获得竞争对手很难或不可能模仿的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

两种战略思维的模式都认为在战略制定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但两者的出发点和优先顺序不同。行业组织模式:有吸引力的行业——资源、能力;过程:分析外部环境----有吸引力行业----战略制定----资源和能力----优越绩效 资源基础模式:资源、能力——-有吸引力的行业过程:资源和能力----竞争优势----有吸引力的行业----战略制定和实施----优越绩效

9、企业战略发展阶段: 60年代——战略管理的兴起(钱德勒详细、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形成设计学派。代表人物安德鲁斯。战略构造两部分:制订与实施。制订过程采用SWOT分析法。产生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将战略区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两大类。)70年代——战略管理的热潮80年代——战略管理的回落90年代——战略管理的重振

10、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

1、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60、70年代)

2、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80年代)

3、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90年代至今)。

11、企业的使命、远景、目标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与所追求的价值,它解释了企业形成和存在的根本目的,发展的基本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原则。企业愿景是企业未来的一幅蓝图,是企业前进的方向、意欲占领的业务位置和计划发展的能力,具有塑造战略框架、指导管理决策的作用,是企业战略家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企业愿景由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和 核心目的)对未来的展望。

12、战略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为实现其使命所要达到的长期结果。战略目标分为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战术目标两大类。

13、企业使命与战略的关系(1、使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2、使命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前提

3、使命是企业战略的行动基础

4、战略目标的内容。)

14、战略目标的内容 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包括经济性目标和非经济性目标。利润目标、产品目标、市场目标、竞争目标发展目标、职工福利目标、社会责任目标。

15、战略目标的特征 可接受性、可检验性、可实现性、可挑战性。

16、战略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公司层战略目标和职能层战略目标组成17、外部环境概念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不能控制但是能对企业决策和绩效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18、外部环境层次:总体环境(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中观环境)竞争对手(微观环境。)

19、总体环境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全球化。政治法律因素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现存和潜在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同时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和法规等。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经济环境指的是一个企业所属的或可能参与其中的经济体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是指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与一个社会的态度和价值有关,是构建社会的基石。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人口变动趋势、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演变、社会结构等。技术环境要素是指目前社会技术总体水平,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跨国的贸易,投资已成为许多大型企业对外扩张、实现全球经营的重要手段,其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科技的应用、文化价值观20、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行业中相互竞争的公司之间的竞争

3、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替代产品的威胁。

21、竞争对手分析 根据竞争范围与程度的不同,分为四个层次.品牌竞争者、行业竞争者、形式竞争者、一般竞争者。

22、竞争对手分析内容与过程 a、确定竞争对手b、收集和整理有关竞争对手的情报,是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c、竞争对手分析的四要素(1、未来目标:未来目标与现实地位和财务成果的差距预示了竞争对手未来实施竞争行为方向和强度

2、现行战略:就是竞争对手当前参与竞争的方式。通常把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看成是其各职能领域的主要营销战略以及与各职能领域有效联

系的战略。

3、自我评价:就是竞争对手对本行业和自身竞争环境的认识。

4、潜在能力: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预测其潜在的竞争力。)d、预测竞争对手战略

23、外部环境分析的技术

(1)战略环境要素评价模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EFE)(2)行业关键战略要素评价矩阵(战略竞争态势矩阵,CPM)(3)战略环境预测方法和技术(1、定量分析方法:经济模型、回归分析、趋势外推

2、定性分析方法:销售人员估算法、经理人员判断法、市场调研法、情景预测法、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24、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能够加以控制的因素。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

25、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并能带来价值的一切有效要素的总和。有形资源(企业财务资源、组织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指可见的,能量化的资产,不仅容易被识别,而且也比较容易确认和评估的一类资产。无形资源(技术资源、信誉资源):是指那些根植于企业的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不容易辩识和量化的资产。

26、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获取资源、使用资源、从而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整合企业资源、使价值不断增加的技能。能力的分类:

1、个人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关系)

2、组织能力(业务运作能力、技术创新与商品化能力、组织文化、组织记忆与学习)

3、核心能力(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它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其有效标准是有价值的、稀有的(独特的)、难于模仿的、不可替代的)。

27、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 传统途径(生长:自身发展过程培育核心能力):产品经营。现代途径(嫁接:通过联盟或购并获得核心能力):资本运营。

28、价值链分析(波特)

价值链是根据企业活动的连续过程来分析企业的能力。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基本活动(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包括输入物流、运营、输出物流、营销及销售、服务)支持性活动分又称辅助活动(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包括企业基础性活动、技术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采购。)

29、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整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理论基础:规模经济效益和学习曲线效应)是指要在较长时期内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上企业产品成本保持同行业中的领先水平,并按照这一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企业获得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30、成本领先战略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企业,产量要达到经济规模

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必须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要严格控制一切费用开支,全力以赴地降低消耗。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企业所处行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 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消费者具有较强的降价谈判能力。

31、获得成本优势的途径

1、控制成本驱动因素(规模经济、学习曲线、投入成本、价值链中活动的关联、连接广告与销售、物流与运作、生产能力利用率、战略选择与经营运作决策结合、垂直一体化)。

2、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开展内部价值链活动,更有效地管理推动价值链成本的各个因素.。

3、改变价值链的结构(简化产品设计、削减产品或服务的附加、新的原材料、直销代替间接销售、根据供应商或买方的位置改变自己的地点、利用电子通信技术、新的分销渠道、新的广告媒体、前向整合或后向整合)。

32、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

1、投资过大

2、竞争对手开发出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法、3、竞争采用模仿的办法

4、对效率的关注可能会导致成本领先者忽视了顾客偏好的变化,5、重大技术变革可能会消除你的成本优势。

33、差异化战略

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差异化战略的适用条件

1、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差异的;

2、可以有很多途径创造企业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少有竞争对手采取差异化战略;

3、技术变革很快,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集中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特色

4、企业要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要求研发人员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眼光,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5、不断地在产品及服务中创造出独特性。

6、企业在产品或服务要具有领先的声望,企业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7、企业要有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要使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之间有很好的协调性。

34、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途径:产品内在因素的差异化和产品外在因素的差异化。

35、差异化战略的主要风险

1、顾客可能会觉得“独特性”的代价太高

2、竞争对手推出相似的产品,降低产品差别化的特色

3、竞争对手推出更有差别化的产品

4、购买者不再需要企业赖以生存的那些产品差异化的因素

36、集中战略

是指通过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要,或集中服务于某一有限的区域市场,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及其市场地位

37、实施集中战略的条件

1、在行业中或在某一地区有特殊需求的顾客存在2、没有其他竞争对手试图在上述目标细分市场中采取集中战略

3、企业经营实力较弱,不足以追求广泛的市场目标

4、产品在细分市场的规模、成长速度、获利能力、竞争强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因而使部分细分市场有一定吸引力。

38、集中战略的优势

1、经营目标集中,管理简单方便,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

2、有条件深入钻研以至于精通有关的专门技术,熟悉产品的市场、用户及同行业竞争方面的情况,因此有可能提高企业的实力,争得产品及市场优势

3、由于生产高度专业化,可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39、集中战略的主要风险

第一,竞争对手采用同样的集中战略,或者竞争对手从企业的目标市场中找到了可以再分的市场,并以此为目标进行集中战略,从而使原来采用集中战略的企业失去优势。第二,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品的出现,价值观念的更新,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目标市场与总体市场之间在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差别变小,企业原来赖以形成集中战略的基础也就失掉了。第三,竞争对手与采取集中战略的企业之间在成本上的差异日益扩大,抵消了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的成本优势,或抵消了通过集中战略而取得的产品差异化,导致集中战略的失败。40、中小企业如何以弱胜强

1、中小企业产品的特征要与强大竞争者区别开来,要在垄断者的市场缝隙中取得生存空间;

2、中小企业要集中有限资源,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该狭窄的目标市场中,在狭窄的目标市场中必须要做到最强,并求得资源使用率最大化;

3、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构筑和巩固防御壁垒,要避免因挑战者的介入使企业发展受到冲击;

4、中小企业尽量避免与垄断者正面交锋,直到成为细分市场的最强者。

41、选择竞争战略的原则

1、从三种竞争战略中择一原则(不同的产品线、价值链的不同活动、经营的不同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竞争战略)

2、从经营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企业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营销能力、产品类别等)

42、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整合战略优势(更快速地调整、学习新技能和技术、利用柔性制造系统创造低成本的差异化产品、通过横跨多个业务单位的信息网络来利用核心竞争力、利用全面质量管理来创造优质的差异化产品,同时也降低成本。)

43、最优成本战略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产品或服务的绝对总成本在行业中最低,而在于以同等的价格提供更高的顾客价值,或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等的顾客价

44、顾客价值=顾客认知利益/顾客认知价格。结果大于等于1。物有所值,顾客满意。反之不满意。

45、对波特竞争战略的发展

系统锁定战略、最佳产品战略、客户解决方案定位

46、行业生命周期战略(纵轴:产品销售额;横轴:时间,分为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47、新兴产业中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获得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能力;

2、缺乏基础;

3、缺乏产品或技术标准,产品质量不稳定;

4、顾客困惑;

5、在金融界的形象和信誉度;

6、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

48、新兴产业中的竞争战略选择(1)尽快使产业结构成型;(2)进入新兴产业时机的选择;

49、成熟产业的基本特征

1、产业增长速度下降

2、买方市场形成3、产业盈利能力下降

4、企业各职能策略面临着新的调整

5、国际竞争激烈。

50、成熟产业中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

1、产品结构的调整

2、正确定价;

3、改革工艺和革新制造方法;

4、选择适当的顾客;

5、购买廉价资产;

6、开发国际市场。

51、衰退产业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业中产品的销售量持续下降的产业。

52、衰退产业中的竞争战略选择

1、领先战略(趁其它企业纷纷退出的机会,通过竞争使本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或支配地位)

2、观望战略

3、抽资转向战略(有控制地逐步退出战略)

4、快速退出战略

53、选择衰退产业战略的影响因数

1、衰退产业的结构(有利—不利);

2、企业自身相对竞争实力(强—弱)

54、公司战略三类型(稳定型战略、紧缩战略、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是指企业遵循与过去相同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贯的成长速度,同时不改变基本的产品或经营范围。包括无变化战略、维持利润战略、暂停战略、谨慎前进战略四类型。优点(使企业着眼练内功抗外界的干扰,保战略的连续性和公司平稳发展)缺点(企业发展缓慢、易失去机会)适用性(处于稳定增长行业或稳定环境中的企业,在企业快速发展一段时间后,需要转向内部调整与之相适应)紧缩型战略又称为撤退型战略、退却型战略。保存实力,待机发展防御战略,不寻求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是通过调整来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包括收获战略、调整战略(抽资转向)、放弃战略、清算战略。成长型战略或称增长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它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导向,引导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增强其竞争实力。

55、成长型战略分类

1、密集成长战略(市场渗透:增加现有产品份额,市场开发:扩大现有产品市场边界,产品开发:改进现有产品或开发全新产品)

2、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企业沿着产品或业务链向前或向后,延伸和扩展企业现有业务的战略。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收购、兼并或联合竞争企业的战略。)

3、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也称为相关多元化,是指企业以现有业务为基础进入相关产业的战略。复合多元化,也称为不相关多元化,是指企业进入与当前产业不相关的产业的战略。)

56、多元化增加企业价值

转移企业竞争力、巧用企业竞争力、资源共享,实现范围经济、基本组织竞争力的开发、财务经济(资金在内部的合理调拨业务重组)

57、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通过各业务单元的相互协作,可以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以及实现规模效益。

58、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的注意事项

1、成功的专业化经营是多元化战略的基础,企业应该在主导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战略

2、共同的品牌营造和无形资源的利用是整合各业务单元,发挥协同作用的基础

3、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对于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化经营额外的成本支出:管理成本、过度投资跨行业补贴、信息不对称、主营业务不突出、59、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Cartel(卡特尔)企业为了避免互相竞争而对产量和价格达成协议Syndicate(辛迪加)各企业的产品统一销售Trust(托拉斯):把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都统一起来Concern(康采恩)多个企业以一个大垄断企业为核心的联合,各组成企业是独立法人,但总部要对各组成企业的投资和产品开发等进行总体协调。60、后向一体化战略的优势

1、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2、可以产生以差别化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3、可以排除依靠供应商提供关键零配件或支持服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降低公司面对那些不失一切机会抬价的供应商时所面临的脆弱。

4、节约了交易费用

5、稳定供应链管理

6、合理避税

7、提高进入障碍61、前向一体化战略的适用性(1)企业现在利用的销售商或成本高昂、或不可靠、或不能满足企业销售需要。(2)可利用的高质量的销售商数量有限,采取前向一体化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3)企业所处的行业正在明显快速增长或预计将快速增长。(4)企业具备进行前面经营领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5)企业需要保持生产的稳定性。(6)现在利用的经销商或以企业产品为原料的企业利润丰厚。

62、纵向一体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1、纵向一体化会提高公司在本产业的投资,需要较多的资金,增大风险。

2、成本增加:纵向一体化会迫使公司依赖自己的内部活动而不是外部供应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做有可能变得比外部寻源要昂贵,同时降低公司满足顾客产品种类方面需求的灵活性。

3、.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拥有完全不同的技能和业务能力后向一体化进入零配件的生产可能会使公司降低生产的灵活性,延长对设计和模型进行变化的时间,延长公司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经营方向的调整也很困难。

4、弱化激励。63、一体化战略的风险

一体化(尤其是纵向一体化)虽然可以带来战略益处并节省交易费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有理由实现一体化,因为一体化将交易内部化,在降低市场费用的同时却增加了管理成本。除此以外,一体化

还给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风险。一体化可能会增加经营风险,加大管理难度,提高企业的退出障碍。弱化对某些部门和单位的激励,技术变革的威胁 64、混合一体化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相互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联合 包括产品扩张型、市场扩张型、毫无关联型。65、市场渗透战略的基本途径

1、使老顾客增加购买数量,增设销售网点

2、争夺竞争对手的顾客,优质低价,大量广告

3、争取一些潜在的新用户

4、市场开拓的方法

5、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6、为产品开发新的用途

7、将产品推广到新的地理区域

66、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这是企业密集型发展战略的核心。67、影响战略选择的关键性因素是:

1、公司过去的战略、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

2、公司环境(进攻者、防御者、分解者、被动者)、3、公司文化与权力关系

4、低层管理者或职能部门人员的态度

5、竞争者行为和反应

6、时限的长短。68、波士顿矩阵根据资金流向的不同,市场增长率(纵轴)—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把公司从事的多项业务分为四类。问号类、明星类、金牛类、瘦狗类。69、通用电气矩阵企业内所有经营单位可归结为三类扩张类、维持类、回收类

巴西:重点扶持纵向战略产业 篇3

南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西部。总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含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人口325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6%。

南美洲有12个独立国家。另外还有法属圭亚那和马尔维纳斯群岛。南美洲自然资源丰富。石油、铁、铜等储量皆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草原面积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渔业资源和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南美洲各国基本上建立了较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各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巴西和阿根延两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南美洲的2/3。

2003年中国贸易进口量比上年增长了40%,南美洲以其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商品资源成为主要收益者之一。目前,南美洲正出现相应的中国投资热潮。中国正在同以阿根廷和巴西为主的拉美南部共同市场商讨一项贸易协定,以使双方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在南美洲各国中,巴西不论是土地面积、人口,还是 GDP都占南美的一半,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巴西的投资环境。

巴西经济概况

巴西国土面积850万平方公里。2003年有1.79亿人口,GDP5000亿美元,人均GDP2800美元。

巴西地大物博,自1995年扩大开放以来,大批外国企业进入巴西市场。1996至2003年,巴西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69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仅次于中国。投资的项目和行业较广泛,通讯领域投资占28%,金融领域占10%,外贸领域占8%,能源占8%,化工占7%,汽车行业占7%,其他占31%。

巴西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为:1、市场增长潜力和经济规模;2、拥有能源;3、资本回报率高;4、降低生产成本的能力、市场开放、金融机构信用、资本市场;5、无政治风险;6、保护知识产权;7、对外政策、国家平安;8、资金需求量大,在南共市中的领导地位;9、人口众多,拥有消费文化,水力资源丰富,税收鼓励政策;10、接受外国人。

巴西生产力指数不断上升。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橙汁、蔗糖、酒精、大豆、牛肉和鸡肉出口国。铁矿砂生产和出口为世界第一,航空机生产为世界第四,钢铁和软件生为世界第八,汽车生产为世界第十一。

财政初级赢余,2003年财政初级赢余占GDP的4.3%。 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控制,2004年3月回落到6%。 基准利率直线下调,2004年3月下调到16.25%。

国家投资风险指数下降。穆迪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Moody's)在今年9月9日公布的评级报告中,将巴西的国家主权信用等级由B2级提升到B1级。评级报告认为,巴西主权信用得以提升一级的主要原因是:1、巴西出口增幅较大;2、公共债务中与美元挂钩部分的比例下降;3、债务和税收的关系趋于稳定;4、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盈余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吻合,说明巴西减少了对国外贷款的依赖性。

基础设施投资与发展还不相适应,但其生产能力不可小视。目前拥有67个机场,每年客运量7500万人,货运120万吨。有54个年货运量超过5亿吨的港口。31500公里铁路网(其中98%已经私有化),170万公里的公路网,21500公里的天然气和石油运输管道。政府拟通过政府和个人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巴西的经济复苏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巴西外债改善、外贸的增长增加了国家吸收外资的能力。

巴西外贸连续打破历史记录,2003年出口总额731亿美元,进口483亿美元,顺差248亿美元。巴西出口市场实现了多元化,出口欧盟24%,出口美国23%,出口拉美18%,出口亚洲16%,出口中东4%,出口非洲4%,出口东欧3%。 出口目标市场比较小的地区逐步增长,如向中国出口增长80%,向阿根廷出口恢复到95%。

巴西出口产品实现多样化。2003年出口最多的产品是交通物资,出口额106.39亿美元,增长19%;其次是大豆及制品,出口额81.25亿美元,增长35%;再次是金属材料,出口额70.06亿美元,增长25%。石油及制品出口达到49.02亿美元,增长27%,化工产品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25%,肉类出口40.09亿美元,增长31%,机械设备出口38.58亿美元,增长37%。

外贸始终是推动巴西经济发展和实现市场平衡的支撑点。为了促进外贸,巴西和南共市在与欧盟、世贸组织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等的国际协议的谈判中始终采取务实态度。加强了国内出口程序的简化和减少生产成本。

政府拟在2007年前,在新工业政策项下投资52亿美元,建立工业管理局,支持横向经济政策的实施,同时重点扶持纵向战略行业的发展。纵向战略产业包括了软件、半导体和医药行业。除此之外,还注重未来朝阳产业如生物技术等的发展。

2003年巴西投资情况:基础设施投资15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矿产投资103.95亿美元,增长107%;机械和技术行业投资17.45亿美元,减6%;石油化工完成投资252.72,增长601%,通讯投资44.32亿美元,增长25%;钢铁行业投资66.12亿美元,增长142%。

未来4年,巴西基础设施需要投资:交通和物流领域投资410亿美元,电力、石油天然气领域投资2072亿美元,卫生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26亿美元,住宅建设投资215.8亿美元,水利基础设施59亿美元,在上述5大领域投资共2980亿美元。

2004至2007年已经宣布的投资项目:交通物流领域投资14.15亿美元,电力石油天然气领域投资714.5亿美元,卫生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8亿美元,住宅投资74.4亿美元,水和水利配套基础设施投资20.3亿美元,合计1028.7亿美元。

中国企业在巴西投资情况

中巴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中国企业在巴西应该大有所为。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至2003年底,中国在巴西投资兴办的企业共73家,其中中方投资1.29亿美元,涉及的行业有家电、电信、木材加工、运输、医疗卫生、餐饮等。随着实施“走出去”战略,较大的投资或合作项目有:

格力电器投资2000万美元在巴西设立的空调组装厂于2001年建成投产,年产空调20万台。该项目于2000年3月经原外经贸部正式批准设立。

宝钢投资1890万美元在巴西与淡水河谷公司(CVRD)合资成立采矿公司。2004年2月2日宝钢对外宣布,已正式启动与巴西CVRD公司合资在巴西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项目。这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也是宝钢历史上第一次在海外实施的大型钢铁投资项目。

中国(巴西)投资开发贸易中心。1998年5月经我原外经贸部批准由山西省外经贸厅筹办。承建单位为山西大晋实业有限公司。

对有意到巴西投资设厂的企业的建议

一、认真进行市场调研,选好投资项目。巴西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也有不少跨国公司的企业,没有特色的项目进入巴西将会遇到很强的竞争对手。巴西欢迎的是能够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提高巴西产品科技含量和扩大当地就业的项目。仅仅有价格优势,并且主要在巴西市场销售的产品,可能受到巴西同类企业的抵制,受到倾销或不正当竞争的指控。当地政府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最关心的是谁交的税多,谁创造的就业岗位多。因此选好项目对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宜贸易先行或收购当地企业。许多外国企业进入巴西之前都是先通过当地代理商销售自己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扩大后,再来巴西设厂生产。通过收购既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又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原来的销售渠道、现成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

三、找一个好律师和一个好会计师。巴西法律繁杂,税务负担重,不懂法律会四处碰壁;不学会合法避税,企业很难赚钱。因此企業无论大小都要雇用全职或兼职的律师和会计师。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还应雇用当地人出任人事经理,因为巴西的劳工法规很复杂,弄不好企业就会被工人告上法庭,而法庭多倾向支持工人。

四、与华人华侨合作必须谨慎。华人华侨语言通、情况熟,为国内不少公司与巴西发展经贸关系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也有一些人不懂经营,更有一些人借与企业合作之机大发不义之财。

五、办妥长期签证和工作签证。根据巴西法律规定,只有持长期签证的外国人才能作为企业的法人,只有持有工作签证的人才能合法工作。因此,中国企业到巴西投资,法人代表应申请长期签证,其他管理和技术人员要申请工作签证。由于办这两种签证程序复杂、时间长,一些企业派人持商务签证来工作。持商务签证每年在巴西停留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80天,而且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一旦被警察发现,除持证本人被限定8日内出境外,还将对公司处以罚款,对法人代表追究刑事责任。这样频繁交接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公司也要承受很高的人员往来机票等费用。更主要的是,没办妥长期和工作签证就与外方合作投资,风险很大。

未来战略重点 篇4

精简产品线保障利润高速增长

截至目前, 拉里·佩奇接替施密特出任谷歌CEO刚满一年, 总体看来, 其在执掌谷歌过程中取得了以下三方面成绩。

首先, “做减法”与“做加法”相结合, 推动产品体系不断优化。

在过去一年中, 针对谷歌创新能力过强、产品过多的特点, 拉里·佩奇痛下决心, 下线了30多件产品, 约占谷歌产品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其中不仅包括一些被证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一些有待观察的产品也被提前淘汰出局, 同时个别尽管业绩尚且良好但不符合谷歌整体发展方向的产品也被终结。

“做减法”对于谷歌很重要, 它可以使得谷歌某些被占用的资源得以释放, 从而投入到重点的领域去开展一些“做加法”的工作, 即所谓“集中资源办大事”。

“做加法”方面, 去年谷歌上线的重点产品无疑是社交产品Google+。经过一年的发展, Google+在全球拥有1.7亿用户, 其中活跃用户1000万, 并且集成了120余件应用 (这涉及到谷歌大部分的主打产品) , Google+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门户平台。

除Google+外, 谷歌多数成熟产品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例如Youtube用户增长至8500万, Gmail用户增长至3500万, Chrome用户增长至2000万, 均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名列前茅。

其次, 广泛加强外界合作。

谷歌一直定位于平台服务商, 与外界合作是必然选择。近年来, 谷歌与外界合作的核心是Android平台, 在过去的一年中, 全球每天有85万台全新的Android设备被激活 (这一数据几乎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 这同谷歌与全球55家大型终端厂商如三星、HTC等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 并且谷歌与全球超过300家运营商实现了合作关系, 使得其设备能够更好地在不同网络中运行。

并且, 在过去的一年中, 谷歌实施了重要的并购行为, 以125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的移动终端部门, 从而使得自我的产品有了直接的终端载体, 同时获得了超过1000件的专利。

再次, 年度经营业绩良好。

根据谷歌财报, 截至2012年3月31日, 在第一季度中, 谷歌营收106.5亿美元, 同比增长24%;净利润28.9亿美元, 同比增长61%。

对于谷歌这样一个年营收、年净利润都达百亿规模的公司, 能够保持上述高速增长实属不易, 这一方面归功于谷歌广告收入持续增长, 并且在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 另一方面, “做减法”的工作也削减了一些亏损业务单元的开支, 这也是利润率的增长大幅领先于营业收入增长的原因。

Android发展背离初衷

在取得上述三方面成绩的同时, 谷歌过去一年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Google+仍未突破吸引力匮乏的困境。根据互联网研究公司comScore的统计, Google+用户平均月使用时间仅有3分钟, 远低于Facebook的6~7小时。而具体的数据, 甚至拉里·佩奇在年报发布之后的分析师提问会上都拒绝透露, 这表明了该数据实在不容乐观。

二是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终端部门之后的磨合程度不容乐观。一个新兴的互联网公司, 与一家百年历史的公司的结合, 能产生怎样的效果, 也许近来频传的谷歌即将转让收购的摩托罗拉移动终端部门就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三是Android的平台化思路受到了挑战。原本谷歌想借助Android操作系统平台来推广自我业务, 但是谷歌的一些合作伙伴, 在原生的Android系统上进行了二次开发, 植入了其它的业务, 并卸载了谷歌的业务, 违背了谷歌的初衷。

社交数据亟待纳入搜索范畴

基于过去一年谷歌的发展情形以及拉里·佩奇等高管近日的表态, 笔者认为, 未来一年谷歌的工作重点将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持续优化搜索技术。Google+在优化搜索的过程中, 也将承担重要的职能, 基于SNS的分析, 可以让技术人员明白, 针对不同的用户, 可以优先将哪些搜索结果呈现在第一页, 这使得搜索结果呈现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更加提升用户感知。

二是优化广告系统。广告是谷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至少短期看来, 其收入与盈利的大部分来自于广告。因此怎样进一步实现广告精准投放, 提升用户点击, 为广告主带来效果, 进而能够保持在此领域的增长, 是其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三是继续发力移动互联网领域。移动互联网是行业至少五年内的热点, 谷歌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深入布局, 并且已经在过去一年内有所斩获, 来自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收入 (主要是广告类的收入) 取得了倍增。在未来, 谷歌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种类或许将有一些新品种诞生, 并且在任何一个能够同客户接触的点上, 均有一些广告推出, 这是保证谷歌收入与盈利继续高速增长的必然方法。

四是设法提升Google+吸引力。Google+是谷歌的重点产品, 是诸多产品的入口, 是提升谷歌核心技术的重要手段, 也是对抗Facebook的武器, 但是Google+的吸引力相对较低, 未来产品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营销推荐活动也将不断推出。

古铜镜:未来或成重点藏品 篇5

在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中,铜镜专场的拍卖格外引人注目。拍卖当天现场热闹非凡,叫价声此起彼伏。最终全场164面铜镜成交率达到80%以上,总成交额超过1600万元,成为中国嘉德铜镜拍卖成绩之最。事实上,这只是近年来铜镜火热收藏的一个侧面,作为一种后来居上的精美艺术收藏品,铜镜的收藏价值在近几年开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未来或成重点藏品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现场,铜镜竞价一度火爆,单面铜镜竞价从开拍的几万元可以陡然蹿升至几十万元。从湖南长沙赶来的铜镜收藏家周胜刚刚叫价40万元竞拍一面看准的铜镜,但瞬间就被另外一位拍家以42万元的价格拍走,为此周胜懊恼不已。虽然周胜手里已经拍得大大小小十多面铜镜,但显然他并不满足此次的成果。

“铜镜的价格还是太低了,市场根本没有起来,可以说现在铜镜的价格根本就是地板价。”周胜对记者抱怨道。作为一名资深的铜镜收藏家,周胜收藏铜镜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然而铜镜价格在近几年开始有所走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据了解,中国青铜器收藏由于受到严格管理,市场一直表现一般,但是作为青铜器中的一类,铜镜却在近5年来开始活跃起来,价格一路走高。

此次中国嘉德春拍的164件藏品中最后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一举冲破百万元大关,最终以超过12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也是今年少有的几件过百万的铜镜拍品。而在中国嘉德邮品钱币铜镜部总经理郭学广看来,这是铜镜市场逐步走高的一个必然表现,铜镜在拍卖市场上来看是呈现整体走强的趋势。铜镜一直在稳步上升,随着这两年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铜镜的投资价值,很多收藏其他藏品的藏家以及高端人群也开始陆续进入了铜镜投资市场,现在的铜镜市场是一种良性循环。

“铜镜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现在铜镜的拍卖价格距离其真正的市场价值一半都不到。东西本来就少,精品更少,这样的话,进入铜镜市场的人多,竞争的人就多了,那么铜镜的价格肯定会越走越高。价格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它的价值。目前铜镜的价值还不是体现得很完整。”中国嘉德邮品钱币铜镜部总经理郭学广向记者表示道。

魅力在于其“美”

相较于中国古钱币的数量之大与中国古青铜器的稀有,铜镜收藏首先注重的是其艺术精美程度。在周胜看来,如果判断一个铜镜的收藏价值,首要是看其完整程度和纹饰的精美程度。

“铜镜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相当高。这其实也是一个审美的问题。铜镜是一种古代的镜子,是人们不断把玩接触的日常饰品。因此每一面铜镜都是用最好的构思去想、去设计。铜镜的纹饰甚至比现在机器雕刻的画更加精美和细致,这些纯手工的工艺是4000多年前的顶级工匠制作的,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在郭学广看来,此次中国嘉德铜镜拍卖最高价的唐代海兽葡萄镜,就是以其高品质的艺术价值拔得头筹。“这件拍品是唐代的海兽葡萄镜,虽然它的品种比较普通,但它的纹饰很精细,而且它的尺寸很大,有20公分。所以物以稀为贵,很多人追捧得厉害,出现了轮番竞价,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内,我们预计它以后肯定会超过目前的成交价格。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压轴大戏。”

然而在周胜看来,铜镜的艺术价值近年不断为收藏者所认知,铜镜的艺术魅力最终将为收藏市场所认可。“铜镜玩儿的就是美丽。工艺漂亮,保存完好……即使你并不懂铜镜,但你至少可以看出这个铜镜是很漂亮的,如果再去细心研究一下其美丽的纹饰所代表的当时的文化,就发现这些铜镜很有内涵,代表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郭学广则认为,铜镜和其他拍卖项目不一样,其品相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它的工艺精美程度、完整度、精细度是最重要的。“此次拍卖嘉德所选的拍品都是中上等的拍品,其中不乏高档拍品。所以我们本身对此次拍卖的趋势是看好的,品相高的铜镜肯定是往上走的趋势。目前铜镜的价格也已经比前几年翻了几倍。”

战国,汉代镜亦将走俏

铜镜种类繁多,不同的年代铜镜的文化内涵、纹饰都不同。但在近年的拍卖市场上,唐代的铜镜却一直呈现走俏的趋势,价格不断翻涨。

此次中国嘉德铜镜拍卖中唐代铜镜也是最受欢迎的拍品。郭学广认为,唐代的铜镜雍容华丽、富贵大气,因此在拍卖市场上表现好,这与人们的审美有关。但郭学广同时表示,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战国、汉代的铜镜也是越来越受关注。“其实不同时代的铜镜都具有收藏价值,战国铜镜主要特点是纹饰繁缛、制作精细,汉代的铜镜以图案取胜。现在的铜镜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只要有好东西,就会有人去拍卖。”

而事实上,周胜一直对于汉代的铜镜情有独钟,说到激动之处,他亲自将一面在拍卖会上拍得的铜镜拿出来给记者看,并介绍道:“这面汉代的镜子纹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上面有非常漂亮的书法,还有很多美丽纹饰,整面铜镜上的书法艺术价值甚至高于现在的一些书法作品。现在这个镜子的价格才2万元左右,但实际上在我看来应该在200万元以上,涨近百倍是没有问题的。”周胜信心满满地向记者表示。

国家水泥政策特征及未来政策重点 篇6

1 水泥政策分类

经粗略统计, 2009年以来,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国家层面共出台主要水泥政策28项, 涉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 以下数据以此为基数进行分析。

在这28项政策中, 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标准类, 另一大类是常规类。

其中标准类政策:共4个, 包含2010年11月发布的《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 (2010) 第127号]、2012年11月发布的《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16780-2012) 、2013年12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GB30485—2013) [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80号]。标准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14.3%。

常规类政策:共24个, 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85.7%。又可分为三小类, 分别是:

(1) 发展类:共17个, 如2009年9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 (2009) 38号]、2013年5月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 (2013) 892号]、201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 (2013) 41号]等等。发展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60.7%;

(2) 环保类:共6个, 如2012年10月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 (2012) 130号]、2013年8月发布的《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 (2013) 31号]、2013年9月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4年3月《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 (2014) 30号]、2014年4月《关于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过程中加强环保管理的通知》[环发 (2014) 55号]。环保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

(3) 安全类:共1个, 如2013年11月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安健 (2013) 112号]。安全类政策占五年来水泥政策总数的3.6%。

2 水泥政策特征分析

2.1 政策的分进性

水泥政策是分步推进的, 决定于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十二五”前和初期的2009~2011年, 处于两个五年规划制定的交接时区。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淘汰落后水泥、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展开。

到了“十二五”中期的2012~2014年, “十八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因此, 在这一时期, 水泥政策主要是围绕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保护、提高大气质量展开。

2.2 政策的趋严性

近年来,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 水泥政策在三个方面明显收紧:一是从抑制产能严重过剩的角度趋严;二是从环保角度趋严;三是从安全监管角度趋严。

从38号文、到892号文、再到41号文, 越来越严格。

2009年产能过剩初露端倪, 出台了38号文, 意在将过剩的苗头及时扼杀住。但是, 各地圈地扩张、盲目建设之风仍然盛行, 38号文并没有得以落实, 全国水泥产能仍然急速扩张, 轻易突破了30亿吨大关;

2013年5月892号文出台, 明令“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国土、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 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认真清理, 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 尚未开工建设的, 不准开工, 正在建设的项目, 要停止建设”;

2013年10月41号文出台, 明令“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 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 对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 要按全面清理。凡是未开工的违规项目, 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 在符合布局规划和环境承载力要求, 以及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等基础上, 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请报告, 报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抄报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未予认定的在建违规项目一律不得续建, 由地方政府自行妥善处理;对隐瞒不报在建违规项目, 一经查实, 立即停建, 金融机构停止发放贷款, 国土、环保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对涉及失职渎职和权钱交易等问题的予以严肃查处, 对监管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013一年内, 上、下半年各发布两道严令 (892号文和41号文) , 可见形势的严峻和紧迫。

环保政策:2014年5月环保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异常严格。政策提出“严格落实规划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凡未开展或未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规划所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申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据”;“实行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编制的以建材等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园区规划, 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进行区域内省际会商”。

安监政策:2013年11月, 国家安监总局出台《关于加强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加强水泥制造企业粉尘危害治理, 从安全的角度提出要全面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准入等政策, 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且粉尘危害严重的水泥制造企业。这也是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少有的、涉及水泥行业的政策。

2.3 政策的深耕性

加入了对重点区域的特殊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 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41号文)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各项政策中都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特殊对待;二是标准方面, 如《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13) , 针对重点区域提出了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限额, 分别比一般地区严格33.3~50%、20%和50%。

以上政策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要求和指标更为严格。

粗略统计,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有6个, 全部都是2013年以来出台的, 占2009年至今五年以来水泥政策总数的21.4%;2013年以来共出台水泥政策16个, 对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有特殊要求的政策占37.5%。这是从2013年以来才有的现象, 在之前鲜有出现。可见, 2013年是个分水岭。进入2013年以来, 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思路上有所调整, 侧重于对重点区域的特殊关注。这些政策全部体现了国家“十八大”的精神和京津冀一体化等战略的要旨。

2.4 政策的重点突出性

这两年, 政策的重点是控制产能严重过剩和环境保护。遏制产能严重过剩体现在892号文和41号文的发布;环境保护体现在2013~2014年密集性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 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3 政策走势预估

通过分析以上政策可以看出, 今后水泥企业若想再以新建方式来进行产能扩张, 将不会得到政策支持, 违规在建项目也有望得到遏止。水泥工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将是长期的主题。

抑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关于淘汰落后的水泥政策在“十三五”期间仍将持续, 甚至更加严厉。

环境保护关乎民生, 也是需要长抓不懈的。因此, “十三五”期间, 环保政策仍是重点。新制定的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氮氧化物限额有了明确规定, 预计水泥环保政策将在脱硝方面有所动作。

确定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 篇7

通过对日本推行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致力于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护基本专利, 有策略地推动创新型科技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三是改善国际市场环境, 树立领域内的领导角色;四是开展农商工的知识产权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主体最重要的致富工具、竞争手段和战略资源, 这将促使知识产权产业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培育和形成国家、区域知识产权优势,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区域的战略制高点。本文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与意义展开论述, 探讨如何确定区域 (以河南省为例) 知识产权战略的特色与重点任务。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和定位

2008年,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颁布, 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富民强国”。“知识产权富民”是指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积极创造一种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机制和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激励并保护公民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艺术、设计和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发明创造、智力创作、创新设计的积极性, 使公民掌握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并通过传播、转化、许可、应用等方式, 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回报, 用知识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知识产权强国”是指国家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内,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面对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规则国际化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 在研究分析国内外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 主动地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国际规则, 改革管理体制, 完善市场机制, 健全法律政策, 激励保护创新, 有目的地优化配置人才、知识、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源, 以求得长期竞争的创新优势——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富民”是“知识产权强国”的基础, “知识产权强国”是“知识产权富民”的保障, 两者相互依托, 互为表里。

知识产权富民强国战略属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 对实现国家总体和中长期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众所周知,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为使这“三大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必须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放在重要的位置。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富民强国战略, 可使之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国家总体战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确定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特色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地方层面的落实和深化,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衔接, 服务于区域中心工作和总体战略, 在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要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 坚持总体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考虑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本地区科技、知识、文化和人力资源优势,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突出地方特色, 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 通过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 层层推进, 大力扶持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为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此外, 各个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应该形成上下互补、东中西互补, 行业与企业互补, 官产学研互补, 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 截至2009年8月, 全国已经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颁布了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相应实施意见。其中, 辽宁、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广东、贵州、陕西、四川等10个省、市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北京市、重庆市分别出台了《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和《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的意见》;河北、云南、青海等三省分别出台了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战略制定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已出台战略纲要或实施意见的省市中, 上海、贵州等开展了战略实施评估工作;陕西、河南、四川、广东等省出台了地方知识产权战略年度推进计划;江苏省开展了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的创建活动。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大体都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模式, 成立了由省内相关部门组成的, 主管省领导为组长的战略制定和实施领导小组。与国家战略不同的是, 区域战略在制定中更加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 注重突出知识产权工作对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例如, 北京市的战略以高新技术和高端产业为切入点, 依托科教优势, 侧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重庆市的战略突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 提升重庆招商引资的软实力;河南省的战略以农业、食品工业和传统知识为切入点, 通过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 加快河南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转变;湖南省、辽宁省、陕西省的战略则分别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 环渤海经济圈, 关中经济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展开, 制定出以块带面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知识产权战略。

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任务——以河南省为例

《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战略纲要》) 于2008年11月23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笔者将在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讨、制定过程中学习、积累的经验都倾注到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研究和制定之中。

《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以“富民强省”为宗旨, 以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 以提高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为基础, 以提高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为重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 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法制保护有力、专业人才充足、创造机制活跃、实施效果明显”的知识产权强省战略。

《战略纲要》除了在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版权领域提出明确任务之外, 结合农业大省、文化大省的特点, 明确了植物新品种、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领域的重点任务。另外, 结合河南省的产业特色, 《战略纲要》明确了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任务。例如, 在战略支撑产业领域, 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能源化工、有色金属、食品等产业领域, 大力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 提高知识产权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 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引导企业着力开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 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附加值, 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打造知名品牌, 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企业研发、运用节能减排和环保新技术、新工艺, 实现可持续发展;用知识产权联盟促成集成创新, 推进一批食品工业密集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铝加工产业集聚区、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及石化基地建设, 力争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逐步实现“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及制药等产业, 积极研发对产业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高度重视国内外各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布局,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具备比较优势的局部技术领域加强原始创新, 形成包括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计算机软件版权在内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鼓励引进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强化消化吸收再创新, 取得从属专利;围绕相关领域的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 加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 实施外围专利策略, 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专利保护网, 为在知识产权竞争中实施交叉许可、形成专利同盟创造条件。在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域,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计算机软件业等核心版权产业;把握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顺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注重创新,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文化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动漫、游戏软件、广告装潢、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发展, 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 丰富旅游产业内涵, 培育一批旅游服务著名商标, 打造旅游品牌, 发展旅游产业;推进传统工艺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以及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权和登记版权。在现代服务业领域, 积极拓展以知识产权为引导的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服务业, 通过与国内外大型物流、商贸企业的联合, 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现代服务商标;以河南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商标和老字号流通企业为龙头, 组建企业集团, 实现品牌共享。在农业领域,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保护动植物种质资源;在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农业设施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突破;重点建设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 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具有传统优势和独有地理环境的农产品, 积极采取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打造知名品牌;重视粮食、果品、肉制品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商标注册, 培育一批驰名和著名商标, 形成知识产权优势;把知识产权与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相衔接, 提高全省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 “战略纲要”还提出组织实施“五大工程”——“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工程”、“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培植工程”和“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等,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的具体途径、任务和措施, 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当然, 由于实际情况限制、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 “战略纲要”也有诸多不足和遗憾, 一些问题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加以弥补。

“知识产权富民”是“知识产权强国”的基础, “知识产权强国”是“知识产权富民”的保障。

未来战略重点 篇8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 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实现本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示范课程率先开展教学改革, 进行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等为核心的课程建设, 有利于对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特色人才。

一、教学目的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常是学生学过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修课程之后开设的, 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 应该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以人才培养层次和毕业就业去向为依托, 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导向, 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从教学实践中看, 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在教给学生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过程中,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战略意识, 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大量的主动式学习,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及学习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基础建设, 向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方向努力, 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并通过课程建设, 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途径, 合理谋划和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 包括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 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 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中创造知识、经验共享的氛围和渠道, 改善学习、研究的效率和效果, 强化教师自身的团队精神, 从而快速和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 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管理实践者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 开阔视野, 广交朋友, 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四是建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效机制, 解决师资队伍本身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到企业兼职提供条件;也可以直接聘请管理实践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 有效解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困难。

(二) 教学内容建设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 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在具备企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 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学生毕业后, 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 逐渐向上晋升, 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 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 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 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本课程建设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1. 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内容重点涉及四个方面: (1) 什么是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战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2) 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 (3) 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 (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 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 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 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 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分析模型的应用, 目的是为了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及可能存在的威胁, 以便在制定战略时利用外部条件提供的机会避开对企业产生威胁的因素。 (2) 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 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劣势, 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3) 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在遵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前提下, 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 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3. 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实质上就是战略决策过程, 即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 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 评价备选战略方案, 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 其中发展型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 如密集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应重点介绍。 (2) 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迈克尔·波特总结出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3) 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几种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

4. 战略实施与控制。

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战略付诸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 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 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 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 从资源配置、组织结构、领导素质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与所执行的企业战略相匹配, 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

总之, 教学内容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 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 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并在实施进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这样的一个定义而进行建设的。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 应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活跃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养成“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乐于发问, 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不受教材、观点、方法的局限,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活跃教学氛围。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 将教师平时通过进修深造、学术会议、异地考察等多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与案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把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身边企业的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活学活用,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中汲取养分, 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兴趣热点。通过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的插入, 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2. 应用主动式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战略或战略转型相关资料, 结合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归纳总结, 并在课堂上做宣讲;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进入和退出壁垒低的行业自主创业, 由他们自己经营管理, 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精神, 而且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 获得成本控制、经营模式的切身体验, 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

3. 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 优化教学效果。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画面生动等特点吸引学生, 但容易造成学生赶记笔记, 不与老师交流的现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优点的基础上, 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动静结合, 突出教师的讲解过程, 不断营造课堂教学的亮点, 增强课堂吸引力,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讲授的过程中, 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 建设网络教学环境, 通过课程建设, 实现了教学资源网络化。

目前, 已建成校园网内部的企业战略管理重点课程网站, 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 不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补充教学内容并拓展相关专业知识, 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设计并完善网上师生互动答疑系统, 为师生提供网上互动教学平台, 以快捷灵活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交流。

四、结语

近年来, 我通过不断摸索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 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应长期坚持不懈。今后, 将针对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 不断摸索和优化各个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具有战略眼光与思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怀, 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雷银生.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晓飞, 胡保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 2010, (26) .

迈向未来无需任何战略 篇9

3M目前仍然保持每两天发明3个产品的速度, 自1902年创立至今, 总共发明产品近7万种。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们的经营哲学是, “迈向未来无需任何战略”, 这是保持创新精神的独特之处。领导人需要做的, 就是充分重视员工的想象空间, 在管理领导层方面“不抑制”。

我担任3M大中华区总裁20年来, 一直在促使公司朝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在管理层16人中只有1个是外国人, 其他15个全部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亚太地区的技术和销售团队里, 5个员工里就有2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这是我们人才本土化的特点。3M在这十几年来的进步离不开本地人才团队的贡献, 因为本地人才更了解本土市场的发展动向, 可以更好地与客户沟通。

战略“军师” 规划未来 篇10

北京交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所,作为一个从事发展和战略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课题涵盖了物流、煤炭、电力、农业、软件、建筑、机械、金融、信息等10多个领域。这个已经成立10年的研究所现有成员20余名,在所长张明玉的带领下,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国家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明玉,北京交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后,31岁被评为教授,32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在战略研究领域,张明玉取得了多项成就,近10年来,他主持并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铁道部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省市委托项目、企业委托项目达5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农产品加工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并成为当年北京市软科学获奖中的最高奖。除此之外,张明玉还出版了《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管理学》等专著与教材,发表论文100余篇,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科的责任教授。

张明玉在企业战略、创新战略、产业战略、区域战略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在总结战略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张明玉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企业竞争的成败在于战略与执行,而战略与执行的成败在于创新。将企业创新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了企业战略与执行的重要性,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地揭示出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明玉认为,将来能够战胜对手、脱颖而出的企业一定是创新型企业,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跟得上时代和市场的脚步。企业的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张明玉及其团队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入手,在充分分析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战略规划既立足于实际,又高瞻远瞩,注重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在此基础上,他们的战略规划工作受到广大客户的普遍认可。

张明玉认为,战略制定是一项以市场和顾客为推动因素的企业家活动,要求企业家具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同时也必须具备发现新市场的眼光和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张明玉以优秀企业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研究所的成员,理性与冒险精神共同发挥作用,使他们的战略规划工作获得了出奇的效果。研究所为南方某城市制定申请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规划,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冒险精神与理性严谨。研究所曾经为该城市做过多次产业规划,因此该城市对研究所的能力知根知底,有此申请计划之后,马上又找到研究所为其出谋划策。这是一个并不容易完成的任务,试点城市的名额仅有二十几个,每个省至多有一个,但是参加竞争的城市却相当多。张明玉与研究所的同事认真地分析了该城市的发展现状,找出了该城市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严谨缜密又不乏新奇大胆的申请规划。规划中的很多理念和项目都超出了该城市领导的预想,也令国家发改委的领导惊叹不已。研究所制定的城市试点方案不但符合现实情况,而且还提出了新颖的创新观点,使该城市不但顺利拿到了试点城市的资格,还在众多的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发改委当做申报方案的示范样板,并多次在该城市召开全国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现场交流会,大大提升了该城市的影响力。

在为该城市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除了制定申报方案,研究所还将试点的进度计划、投资计划、试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标准建立方面的工作也都一并做下来,为城市提供了全面的服务。研究所在为很多客户制定战略规划时都会提供这样的“一揽子”式服务,让很多客户不胜感激。敢于冒险的人,源于自信。张明玉的研究所,是一个敢冒险的团队,不但因为他们有创新精神,还因为他们有创新的能力,因此信心十足,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在企业战略制定方面,张明玉始终都坚持不仅要符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更重要的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制定更加高远的目标,并调动企业和员工的能动性来完成目标,使企业永葆活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10年前,研究所开始为上海一家企业服务,当时该企业只有40多名员工,销售收入400多万元,经济运行状况并不乐观。接手为这家公司做发展规划之后,研究所首先为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规划,五年过去之后,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在此基础上,研究所又为这家企业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是使企业成功上市,并争取收入能够达到10亿元。这个五年规划的目标与第一个五年规划相比,向前迈了一大步。在研究所制定的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第二个五年规划也顺利完成。企业老总在感谢和佩服之余,也不免有所疑惑,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这么“不切实际”的目标都能够变为现实。张明玉是这样解释的:目标的设定必须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超越现实,为企业和员工制定一个看起来很高但是只要用力跳起来就够得着的目标,才能激发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企业和员工有了进取的活力,齐心协力向目标迈进,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研究所不仅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还为国家的决策提供支持。2004年,张明玉建议将农产品物流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范围,他认为农产品物流是中国农业发展与国家流通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科技部采纳了他的建议,从“十五”后期开始,到“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都列入了农产品物流攻关的内容。今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张明玉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三篇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建议并拿出对策,张明玉更加感到了自己和研究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未来战略重点 篇11

现代建筑材料、先进火灾探测与消防策略研究是美国消防协会在环境保护领域制定的未来5年内的3个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变化人口学与社会学、新材料与新技术, 以及对可持续自然资源的关注。研究重点主要分布于如下领域:因建筑中家具、储藏物品和布局产生改变而带来的危险进行评估;建立先进火灾探测与灭火系统的性能标准;由于使用老化, 要注意对消防和电气安全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建立替代燃料和能源的消防和电气安全基础设施指导;分析老龄和残疾人群的消防安全策略;在考虑环境的前提下建立适当的防火策略。

上一篇:公安科技下一篇:监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