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口

2024-05-26

未来人口(共8篇)

未来人口 篇1

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人口结构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 这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毋庸置疑,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老龄化,旅游市场,影响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并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 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 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据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来看, 有60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结构或者说步入了“老年”。可见,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有些步入老年的国家也基本都将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中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所以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势更加严峻, 解决起来的难度更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 其市场也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所以在人口老龄化方面的问题也比其他国家显得棘手。那么,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据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和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公报显示:中国当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是与社会的文化语境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与国情、人口发展计划 (主要是计划生育) 分不开的。未富先老及老龄化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一种现实环境下, 怎样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老年市场如何开发呢?这些问题都是在经济发展浪潮下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以及正确的开发老年市场是当下社会持续发展及推进经济不断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老年旅游市场解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不同的人群类别形成不同的消费群体。老年作为一个群体, 有着一定的市场消费力, 并且在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中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老年旅游呈现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及相关专家的预测:到了2050年, 中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的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 这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5.2个百分点, 这个庞大的数字必将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据统计:中国在目前的旅游业已经表现出老年人的潜力, 中国先后出游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总出游人数的30%多。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老年人出游仍呈现上升态势。

其次, 是舒适、休闲的旅游项目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虽然老年人对旅游的热情很高, 但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 他们一般较少选择长途旅游,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更热衷于路途短且时间也较短的旅游项目。所以相比较年轻人喜欢的刺激性、高强度的旅游项目, 老年人更喜欢节奏慢的休闲舒适的项目。

再次, 旅游消费能力强。老年人经历了一生的辛苦工作, 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积蓄。并且社会上的政策, 包括退休金以及养老金等方面的补助, 使老年人的生活相对舒适。所以她们有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旅游的愿望。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比年轻人有更多的购物的需要。此外老年人由于从工作岗位上刚退下来, 所以身体素质还比较好, 退休的老年人更希望到处转转, 有更高的旅游的需求, 并且她们比年轻人的压力要小, 因为工作退休, 家庭稳定, 儿女长大成人, 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消费。老年人都有怀旧的心理, 并且在旅游的过程中的消费多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所以老年人会比较的买账, 这也是一种追忆过去和怀恋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所以她们的心理也是左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 是老年人出游一般避开节假日和高峰期。由于老年人的心态和身体素质的缘故, 退休老年人出游一般喜欢避开节假日的高峰期, 这样便于她们细细观看, 慢慢体会出游的乐趣。

四、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是单面性的, 所以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 社会呈现这样的一个人口结构模式,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积极影响

1.人口老龄化增强中国旅游市场的活力。由于具有时间充足, 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并且面临的生活压力要比年轻人小等诸多优势, 所以老年人会成为未来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目前的旅游发展态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人口老龄化能为目前的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并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怎样利用老年人的整个旅游市场变得非常重要。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积极的去适应去探索,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不断的开发老年市场, 把老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才能更好地解决老年问题。对旅游业来说, 需要丰富旅游项目, 针对老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挖掘更加新颖和切合实际的项目才是应对老年化的重中之重。

2.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旅游市场的整体发展。老年人有自己不同的消费原则和消费心态, 因为她们经历过峥嵘的岁月, 更明白生活的艰辛,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他们比较讲究经济实惠, 并且喜欢性价比高的住所和旅游景区。此外, 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了旅游项目的整合, 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酒店业的发展模式。因为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 会喜欢舒适的住所, 并且在饮食方面也会有另外的注意事项和要求。所以, 酒店业也应该积极调整策略, 制定专门的适用于老年人的计划, 以促进老年旅游业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旅游从业者认真研究, 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消极影响

1.老年旅游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随着每年出游人数的增加, 年轻人方面的人数本来没有减少, 又增加了老年人这一部分和数量, 势必给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所以保护旅游区的环境仍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服务人员接待压力上升。由于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体系, 所以本身在旅游业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而老年人数量的增多, 也对现有存在一定缺陷的旅游业造成更多的压力。比如接待和住宿的压力。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限制, 旅游业还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要求, 在适合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吃、行、住等方面很难为老年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休闲与休息环境, 而且老年旅游者对出游的条件要求又较高。所以接待、住宿等系列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给旅游业带来压力。

3.老年人旅游给旅游产品市场带来挑战。目前的旅游产品市场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 并且变化少, 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所以常常导致老年人不满意。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旅游管理者和企业转变发展思路, 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审美心理和消费需求的产品, 以争取抓住老年人市场,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老年人对旅游服务质量挑剔。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 对旅游各种服务项目要求比较高, 这就常常会给老年人带来不满情绪, 必将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5.老年旅游经验不足, 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 旅游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与国外先进的、针对人群类别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而言, 中国的旅游业还有一定的欠缺, 尤其是在老年旅游这方面。如果在面临巨大的老年旅游资源转换不好的话, 势必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结构中共识问题, 必将对中国的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怎样充分利用老年资源, 又应该怎样面对挑战, 这是旅游业所有工作人员应该关心的议题。各旅游企业应该认清当前形势, 从实际出发, 做好老年旅游市场的调研, 摸清老年人的审美和消费心理, 积极开发老年旅游资源, 这应该是旅游业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邬沧萍, 徐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 1990 (2) .

[2].丁葵桃.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 (4) .

[3].李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行政与法, 1998 (2) .

[4].成凤皋.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对策[J].理论建设, 1996 (2) .

面向未来人口政策重构的理性思考 篇2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单独二孩”新政,标志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发生了重要的转折,而短短两年中国就进入了全面二孩的新时代,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口政策正处于调整和完善的机遇窗口期,同时更重要的还是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引发了学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全社会从全方位的视角对中国人口发展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人口生态重建》便是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重要新作。

面向未来人口政策体系重构的学理思考是《人口生态重建》一书的突出亮点。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人口发展也同时进入了新格局。因此,经济新常态下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低生育率、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和人口安全等关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议题进入了学界乃至全社会的视野。《人口生态重建》一书基于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走向的预判,全方位、多视角、重聚焦地探索了与生育政策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公民生育权利保护、人口红利延迟、人口安全社会构建、老龄化社会应对等影响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议题,这不仅反映了一名人口学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关切情怀,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论述对于重构低生育水平背景下未来人口政策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育”一句话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未来人口新国策重构的殷殷期望,同时也在一个侧面展望了中国未来人口政策重构的脉络和框架。

众所周知,人口学是一门体系严谨且以实证研究为主的交叉学科,研究结论主要来自于对于人口相关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人口生态重建》一书的另一大亮点是该书超越了传统人口学本身的特有研究方法,以公众广为关注的二孩时代开启为话题和线索,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文风向公众建构了与人口发展新格局相适应的极易被普通读者接受的全新人口话语体系。“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改革的‘集结号’”、“二孩生育:全社会的大使命”、“今日剩男,明日隐患”、“望老却步,社会之哀”、“人口新政终极使命:造福于民”等等通俗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贯穿于全书,这些语言不仅向一般公众回应着他们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普遍关切,更重要的是向公众传导着人口发展新格局下的人口新理念、新思路与新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生态重建》一书不仅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拜读,还对于广大公众认识和熟悉人口新国情大有裨益。

人口研究涉及的现实议题非常广泛,加上中国人口问题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的明显特征。因此,学者对于任一中国人口问题的研究结论都不可能是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是其对特定人口问题的长期观察、思考、沉淀和积累的结果。纵观全书,《人口生态重建》所聚焦的主要人口议题都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是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论点则是作者从事三十载人口研究所沉淀和积累的集成之作和精品新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穆光宗教授就一直关注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人口红利、人口素质等涉及中国人口发展问题及其走向的众多议题,并在这些研究议题上有深入的探索和精彩的论点。《人口生态重建》的一大亮点还在于全方位、广视角地体现了作者长期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和系统思考。

恰逢全面二孩开启之际,如何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下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人口迁移与流动、出生性别比失衡等复杂且不确定的持续性挑战,实现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确保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些都是学界和公众关心和关注的重点议题。毋庸置疑,《人口生态重建》一书给学界和公众提供了审视中国未来人口政策走向的可借鉴视角,这也是本书的一大贡献。

未来人口 篇3

关键词:成都市,人口预测,发展趋势,分析

0 引言

2016年1月1日全国各省市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政策的调整必将对成都市未来的人口数量、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而对劳动力供给、老龄化速度、甚至妇幼保健、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在对成都市人口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2015年1%抽样调查数据, 预测未来十五年成都市的人口发展趋势, 通过此研究, 准确把握成都人口数量、结构变化趋势及特点, 对研究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对研判全省人口形势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成都市人口现状

根据成都市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成都市的常住人口不断增加。2000年为1124万人, 2005年增加至1221万人, 2010年增加为1405万人, 2015年进一步增加至1443万人。不难发现, 2005—2010年是成都市人口增加最快的五年, 平均每年增加36.8万人;2010—2015年的增速有所放缓, 五年一共才增加38万人。2015年, 成都市城镇化率到达71.5%, 处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2 人口预测方法及参数设置

人口预测的方法有很多, 如:人口增长率法、logistic模型、指数法、灰色系统法等, 但是很多的预测方法都只能获得数量, 具体结构却很难。为此, 本文选用内森·凯菲茨模型, 即人口矩阵预测方程式来预测, 该方法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各个年龄组的人口变化。以2015年成都市1%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 采用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对成都市的常住人口进行预测。由于资料所限, 加之相应的调查数据较少, 本次预测没考虑人口迁移因素。其他参数设置如下:

(1) 总和生育率。2015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86, 比2010年的0.80略有上升,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2014年初开始执行的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本文参考了以往相关研究[1,2,3], 并考虑到全面二孩可能有三年的累计堆积期, 最终将未来十五年的总和生育率设定为:2016年为1.1, 2017年为1.05, 2018年为1, 2019—2030年均为0.95, 这是方案一。另外, 本文增加方案二进行对比分析, 保持2016年以前的单独二孩政策, 即假定保持以后每年的总和生育率均为0.86。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其他参数一致。

(2) 死亡率。在成熟的生命表技术基础上确定本次预测的死亡水平和模式。根据成都市及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普查的年龄别死亡数据, 编制成都市人口完全生命表, 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生命表。对三张生命表的存活率进行Brass~Logist变换, 求出相应的α和β, 得到成都市人口死亡模式的“标准生命表”。

(3) 平均预期寿命。根据2015年成都市人口普查资料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显示男性预期寿命为76.1岁, 女性预期寿命为81.3岁。结合联合国预期寿命的步长经验值及成都市以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情况, 假定2015—2030年, 每年成都市的男性和女性人均预期寿命均以每年0.2岁的标准延迟。

(4) 出生人口性别比。从近年来成都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来看, 已经基本回归102-107的正常值范围, 因此, 本文假定未来十五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为105的正常值。

3 成都市未来十五年人口发展趋势

(1) 人口总量。通过预测发现, 方案一下, 2016年成都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447.9万人, 2017年达到1450.5万人, 2018年进一步到达1452.0万人, 2019年到达成都市的人口峰值1452.4万人。之后, 人口数不断减少, 2030年将减少至1420.3万人。总体而言, 未来十五年, 在不考虑人口迁移流动的情况下, 成都市的人口总量基本保持在1400多万。如果保持单独二孩政策的话, 成都市的人口在2017年到达峰值1445.6万人, 之后逐渐减少, 2030年减少至1404.2万人。可见, 相比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 在全面二孩政策下, 2030年的总人口会增加十几万。

(2) 出生人口。方案一下, 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 2016年成都市出生人口将增加为13.0万人, 比2015年多出生3万人左右, 2017年出生人口为12.2万人, 2018年11.3万人, 之后不断下降, 2030年出生人口数减少为7.2万人。方案二下, 即保持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 2016年成都市的出生人口数为10.2万人, 之后逐年减少, 2030年减少至6.6万人。可见, 与之前的单独二孩政策相比, 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出生人口数在2016-2018年堆积期后, 每年多出生几千人, 且多出生人数逐年减少, 2030年只多出生0.7万人。

(3) 人口年龄结构。方案一下, 成都市未来十五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总体表现为:少儿比重先保持稳定, 在2020年后逐渐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具体数据来看, 2016年, 成都市的少儿比重为11.8%, 2017—2019年均为11.9%, 2020年又下降至11.8%, 之后不断下降, 2030年, 仅为9.8%。2016年成年人口比重为75.0%, 2020年下降至71.9%, 2025年下降至71.5%, 2030年进一步下降至67.5%, 可见2025年后成年人口比重下降速度明显。2016年老年人口比重为13.3%, 2020年上升至16.3%, 2025年上升至17.5%, 2030年进一步上升至22.8%。可见, 2025年后, 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也反映了全面二孩政策后, 成都市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如果不执行全面二孩, 即方案二下的人口年龄结构来看, 2016年少儿比重要低0.2个百分点, 2020年要低0.5个百分点, 2030年要低1.1个百分点, 2030年老龄化也要更加严峻,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3%, 比全面二孩情况下高0.2个百分点。

4 结论

文章基于2015年成都市1%抽样调查数据, 结合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两种方案预测了成都市未来十五年的人口走势, 比较结果发现, 全面二孩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人口的增加, 均衡人口年龄结构, 但是人口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解决成都市未来人口问题, 需要在人口政策进一步适度放宽的同时, 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同时, 在城镇化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中, 要考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综合问题, 让流动人口, 尤其是农民工真正留住, 实现市民化。

参考文献

[1]翟振武, 张现苓, 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 2014 (02) :3-17.

[2]乔晓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J].人口与发展, 2014 (06) :2-15.

未来人口 篇4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变动;人口老龄化

一、 广东省劳动人口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地理、国家政策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投资,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得广东省的人口总量呈现大幅度上升。尤其在近几十年来,广东省的总人口和劳动人口都保持高速增长,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增长速度加快,但不是均匀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广东省的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大,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而且劳动年龄人口以中青年劳动力居多。

另外,我们再加上流动人口对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使得广东的流动人口在年龄上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所以广东省的劳动适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劳动力负担较轻。就广东省的人口迁移情况进行分析,近十几年来广东省的人口净迁入率较为稳定,总体趋于上升,跨省迁移率也总体趋于上升,省外迁入人口成倍增长;流动迁移人口中以务工经商目的为主体,因此存在大量的劳动适龄人口。所以全省的劳动人口中,非本地户籍劳动力,尤其是省外劳动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从省内经济区域之间的构成来看,广东省劳动力人口地区间供给较不平衡,劳动力供给的重心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外省、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大量劳动力。珠三角聚集着全省80%以上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尤其是深圳、广州、东莞和佛山四个"农民工大市";而粤西、粤东和粤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各类产业和行业发展较迟且不充分,使得这些地区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劳动适龄人口选择外出打工,使得这些地区的劳动人口比重相对偏低。

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未来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充足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广东省的人口转变经历了少年儿童比重快速下降,劳动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广东省的人口增长来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广东省2005年发展报告中,曾经发表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规模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一方面在未来的20~30年内,人口仍然会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另一方面,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流动人口使劳动力总量增加的比重不断上升,2050年达33.95%,说明未来广东省对外来务工人员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使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增加。所以总体而言,广东省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仍拥有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资源。

2、年轻劳动力供给存在局部性短缺

劳动力供给的局部性短缺,是指劳动力在不同年龄、不同行业间存在供给不足。首先,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从业经验存在差异,通常年轻劳动力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新知识,在生理机能和学习能力上,年轻人具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优势。从广东省各大城市的招聘会也可看出,企业招聘的绝大多数是18~35岁的年轻劳动力,对中老年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其次,目前广东省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总体趋于下降,第二产业贡献率存在较大波动,但贡献率始终保持最大,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据重要比重;第三产业贡献率存在波动,总体趋于上升。所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需要大规模的年轻劳动力。在岗位的需求大多集中在低端劳动力、高级技工和高端人才上。所以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广东省各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尤其是文化素质高的年轻劳动力。

现在出生的人口将在二三十年后成为年轻劳动力,而目前广东省的少年儿童比重正逐年下降,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年轻劳动力的比重会下降;另外,现在占劳动人口比重较大的青壮年劳动力会在二三十年后成为老年劳动力,劳动人口有老化的趋势,也使得年轻劳动力比重趋于下降再加上我省的职业、技能培训严重滞后,特别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和技能培训非常落后,导致未来年轻劳动力行业与地区间的局部性短缺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广东省的人口流动大省,缺工主要表现为季节性缺工,尤其是春节过后的一段时间,短缺的普工超过技工。"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更为严重。

3、劳动力内部结构趋于老化

假定未来一段时间东省内广对人口年龄结构没有重新界定,假定广东省未来将保持与目前相差不大的、相对稳定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迁移模式和出生性别比,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人口内部结构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少年儿童比例下降使得未来10~20年间年轻劳动力(15~29岁)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导致年轻劳动力供给下降;二是目前广东的劳动力主要以青年、中年劳动力为主,这批在劳动总人口较大比重的劳动力会在未来的20~30年成为老年劳动力,从而使老年劳动力数量激增,比重升高。所以,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广东省的劳动力内部结构将朝低年轻劳动力比重、高老年劳动力比重转变,内部结构趋于老化。

4、老年人口转变为劳动人口,劳动年龄延后

人口老龄化是广东省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一个表现。由于人口惯性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广东总人口仍然会增长,老龄化的问题也更为突出。目前广东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080万人,超过全省人口总数的12%,并且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老年人口会急剧增多,预计到2015年底,全省将有近130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指出,广东未来四十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1-2021年,是人口老龄化的缓慢变动期;第二阶段是2022-2042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变动期,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在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阶段,人口老龄化会突然加速而逐渐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第三阶段是2043-2050年(60+),是人口老龄化的减速期。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口比重持续增加,一方面劳动力的规模会相对减少,而一定时期内在劳动生产率是相对稳定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总抚养比增大,出现人口负债。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使得抚养老人的成本更多的是由社会集中负担,老年抚养比升高会加大社会负担,增大社会支出压力。此外,在一般情况下,受老年人口的预期收入少,消费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口的消费、投资和储蓄比起劳动人口都相对较低,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比不上劳动人口,必将会极大地削弱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社会的保障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发展,根据人口预测方案,广东省在未来也存在老龄化加速,老龄化不可避免。再者,在近几年的人大会议上,均有人大代表提议延后退休的相关问题,因此可以大胆推断,国家会在几十年内采会鼓励劳动力延后退休或者推行延后退休政策,重现界定劳动力年龄。而广东省政府也会根据本省具体情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时述花.广东省人口发展报告.广东:中国人口出版社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2012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3]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硕士报告).华南师范大学.2007

未来人口 篇5

1.1 中国人口红利时期的大背景

过去几十年, 中国经济保持傲人的高速增长, “人口红利”的贡献功不可没。在这一时期内, 总人口呈现“中间大, 两头小”的结构, 劳动力供给充足, 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抚养比的下降造就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 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 从而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1.2 人口红利背景下电信业的飞速发展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大背景,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行业“电信行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 1990年, 我国刚刚起步的移动电话业务只有1.8万个网上用户, 2001年8月达到1.02亿户, 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然后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003年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亿户, 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量。此后, 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继续飙升, 发展速度之快速、增长时间之久在全球电信业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2 过去十年的人口发展趋势和电信业的跨越性的发展

据《中国人口信息网》提供的资料《2008年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看最近25年每年出生人口数量情况:

按照电信业目前初次自己拥有手机的用户年龄情况, 一般是在18左右。这些用户刚刚进入大学, 或者走向工作岗位, 由于工作、学习、情感交流的需要, 绝大部分成为了电信企业每年的增量用户。

简单一些, 假设我们按均值18岁来计算, 可以认为每年进入18岁的这些新生力量用户是属于增量用户。不同于存量用户, 这块消费群体属于新的大蛋糕。显然未来10年进入18岁的用户, 也就是1994年到2004年出生的用户, 是未来10年, 联通、移动、电信等关注和力图瓜分的大蛋糕。

我们看上一个十年, 1984年到1993年, 是中国的第三代婴儿潮。正是伴随着第三代婴儿潮聚集的庞大的人口, 中国移动电信业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腾飞, 十年来吸收了第三代婴儿潮的人口, 这是十年新增的蛋糕。

同时由于移动业务代替固话业务以及话费逐级下降的大趋势, 中国原来大于18岁的人口在这十年间逐步使用了手机作为主要的通讯工具, 这些存量人口使用电信通讯工具, 为过去十年的中国电信业跨越性发展,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从而2010年移动电话达到8.59亿户, 稳据世界第一的宝座。

3 未来10年的人口发展趋势和电信业的趋势

在过去的十年中, 由于存量和增加蛋糕很大, 从而只要运营商的用户增长率较高, 即使ARPU值 (每用户平均收入) 没有提高, 市场份额也会提高, 所以“跑马圈地”、“价格战”是运营商喜欢使用的方式。但是通过上图“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我们可以看到, 未来十年人口变化已经大为不同, 呈现以下趋势。

3.1 增量用户减少

很明显, 第三次生育高峰在1992年之后嘎然而止。新增消费群体呈下降趋势。1990年出生人口为2.26千万, 而十年之后1999年人口为1.15千万, 几乎只是十年前一半。而1994年到2003年十年中新增进入18岁的人口, 为1.52亿人。较过去十年, 也即是1984年到1993年, 少了7003万, 为前十年的68%。新用户蛋糕已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3.2 存量转移用户减少

由于过去十年电信业的飞速发展, 原来没有使用手机等人口已经逐渐在这十年中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客户, 城市中, 手机已经成为工作的必要工具, 可以说当今中国“手机通讯已经无处不在”。

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在当今移动通信业普及的形势下, 成年无手机用户已经不会成为新入网主流用户。未来十年, 已不具备上一个十年如此用户飞速增加的存量基础了。

3.3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未来十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 这个已经成为经济界的共识。截至2008年底, 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8.3%, 比上年升0.2%。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12%, 比上年升0.4%。

老龄化的加速情况和电信业未来十年的发展, 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应该看到隐藏在老龄化下的交流趋势的改变, 一言以蔽之“随着交际圈的改变, ARPU值将会改变”。如果说, 新进年轻用户是一个ARPU向上的趋势, 退休用户则是一个ARPU下降的趋势。而且, 退休后费用较在职将有一定的减少, 考虑到未来十年的通胀趋势, 使用通讯工具的老人对电信资费的敏感度将上升, 往往会由高资费产品下移到低资费产品, 从而导致用户ARPU值的下降。

那么, 未来十年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情况呢?我们看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从此图, 我们看到, 未来十年的新增用户蛋糕不仅比过去十年的蛋糕小了不少, 甚至比未来十年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 (1951年到1960年) , 还少将近百万, 未来电信业形势不容乐观。

4 电信业未来十年重点趋势

通过以上趋势分析, 未来十年的中国电信业, 已经离开了“跑马圈地”飞速发展的开局阶段, 进入了后人口红利, “存量经营”的中盘。新增用户已经减少, 退休用户逐年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有新的发展思路, 去进行未来十年的长期规划把控。

4.1 重点关注“存量用户”的经营

过去十年, 由于以上分析的中国人口分布趋势的特点, 对于电信通信业, 重点在于“快”, 快马圈地, 快切蛋糕。而未来十年, 面对用户饱和、产品同质, 国内电信运营商需要全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客户服务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存量经营的阶段, 须以客户维系为导向。由做大蛋糕进入到做实蛋糕。

由人口未来十年的趋势看, 运营商首要将重点资源对存量老用户做好倾斜, 提示网络质量, 提高存量老用户的忠诚度、提高运营商在老用户中的口碑, 增加用户的黏着度。推出例如使用越久、优惠越多, 积分越多等网龄折扣政策。

以用户维系率、用户流失率为省、市重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为导向, 控制用户流失率。对老用户实施竞争优惠、业务挽留以及复机奖励等措施。在看好自己碗里的粮的基础上, 才能考虑如何加饭。

4.2 正确划分客户群, 资源倾斜重点客户

根据“二八原则” (即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 而80%的客户仅带来20%的利润) , 运营商应当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给高价值的客户群。中国移动能够长期占据中国电信行业第一, 和它抢先一步, 获得大量高端用户资源是密不可分的。

而通过上文对退休年龄段的分解, 我们知道退休年龄段的用户, 其ARPU值的整体下降是必然的。而现在的最重点目标, 是在25岁到45岁年龄段的用户, 这是资源最需要倾斜, 也是运营商最值得攻坚的目标年龄客户群。

中移动当年业界首推“神州行”、“动感地带”、“全球通”分别经营, 侧重点各有不同, 确实符合电信业营销发展规律, 可以说是当年的经典之作。

未来十年, 人口年龄趋势, 由于人口已经出生, 趋势不会变化, “大局已定, 略从局出”。尽快通过客户价值模型、年龄模型来分配其营销资源, 保留有价值客户, 提升潜在价值客户的价值, 这就是运营商的战略目的。

4.3 打造自身品牌, 提升用户信任度

局势已谋得情况下, 则是招数之比。未来电信业, 竞争将在存量用户竞争之间产生, 如何增加自己的口碑, 特别是在人口最有贡献的年龄段中打造形象、品牌十分重要。

中移动当年在中联通拥有移动、固网、宽带全牌照之时, 打出“专”的广告, 专注移动通信, 专注通讯质量。变劣势为优势。提示品牌在用户中的形象, 用“专”来提供用户的信任度。

而3G时代, 中联通如何将“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上网速率最高、开通国家最多、产业链成熟度最高、手机终端最丰富”等技术优势转化为宣传优势。则是应该重点考虑之招。

另外, 提高用户信任度, 打造自身品牌, 当放眼长远。老子《道德经》有言:“将欲去之, 必固举之;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将欲灭之, 必先学之。”

2G时代, 一些电信运营商连同SP服务商, 非法定制, 造成用户投诉, 非明智之举。而让利与客户, 诚信经营, 使之成为自己的忠实用户, 利润才能长远。

伴随3G制式的发展, 智能终端的涌现, 3G网络、手机取代2G网络, 2G用户逐渐向3G用户迁移, 已经是目前业务发展的趋势。运营商如何引领3G业务发展, 打造良好品牌, 将是目前国内竞争以及后续国际驰骋的重点目标。

5 结语

电信业未来十年, 将是人口红利耗尽的十年。新增用户减少, 退休人口增加。不看清这个大局, 不能通过这个趋势规划未来战略的发展, 还是用之前的老办法去运营, 运营商很可能就会陷入“见招拆招”的处境, 达不到战略指导的目的。

兵家有言“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回看历史, 草庐之中, 诸葛亮点醒刘备的隆中对, 仅是一个联吴抗曹的大局观, 就让当时兵败无依的刘备如鱼得水, 正是在此大局观下, 才有了吴蜀联手创造的赤壁之战, 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未来人口 篇6

一、我国“人口红利”独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之快速被外界称为奇迹,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大原因就是“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计算要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 不足的问题很快就会到来。但我国独有的优势很可能会使局面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我国的城乡二结构使得情况有了一定的转机, 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资源。

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 所以进城务工的工人占据了大多数的社会底层劳动岗位, 他们成为了城市最坚实的基层劳动力。

(二) 在老龄化的初期, 新进入老龄化阶段的人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

也有人将其看做第二次“人口红利”期。刚刚步入老龄化的人口的储蓄额处于巅峰状态, 他们拥有非常高的储蓄、理财欲望, 若能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储蓄金额的效率, 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 就极有可能开辟第二次“人口红利”时期。

二、我国“人口红利”的弱势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我国的“人口红利”在短期内还有继续维持的可能, 但剖析到深处我们会发现很多阻碍我国特有优势发展的几点弱势:

(一) 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并且很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1.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中下级的劳动力, 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匹配自己身份、能够实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不惜一段时间内在家待业。当大学生已不再是应届毕业生时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已经有所提高, 而他们本身却没有提高。2.长期待业的大学生会成为“抚养人口”, 成为社会的负担。他们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还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 农民工虽然人口数量众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偏低, 工作岗位普遍在第二、三产业, 重头主要在建筑业、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农民工属于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 他们的创造性相对较低, 他们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相对较低。同样的基层工种一小时的工作报酬, 美国就相对于中国要高出10-20倍, 所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成为中国实现“人口红利”的关键要素。2.城市文化对农民工产生“排他性”使其游离在城市文化范围之外。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他们没有像大多数城市人那样受过高等教育。城市的高文化氛围使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受到很大的局限。他们无法融入到城市文化氛围当中, 虽然长期的在城市工作却完全找不到归属感。这使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没有乐趣和温暖, 工作也只是为了糊口而已。3.近20年农民工工资几乎无涨势, 工资的拖欠也是家常便饭, 这使得农民工进城成本太高, 收入很低并且无保障。近几年每逢佳节都会有媒体报道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 农民工的收入本来就不高, 多数农民工的家乡又距打工的城市千里之外。对他们来说回家的成本本来就非常高, 付出的工作努力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更有人由于不懂得劳动合同被骗取劳动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没有保障, 同时又没有能够挽回的有效办法, 这使得农民工的进城成本过高。

三、解决“人口红利”消失有效办法

在劳动力人口急速下降的今天人力资源部门急需采取必要措施应对困难, 蔡昉在2013年提出政府应该营造一个“创造性破坏”的环境, 就是让有效率的企业生存发展, 逼着效率低下的企业提高效率。

(一)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1.要尽可能的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企业要对优秀、上进的基层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 并且定期变换岗位, 让人才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这样不仅有助于员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更有利于企业目标的达成。2.要将岗位细化, 尽量做到在面试环节最大程度了解可能被录用的员工。岗位的细化会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在招聘时尽可能的了解可能被录用的面试人员的能力和特长, 会做到人才适岗, 不浪费人才。让员工对自己被分配的岗位工作感到如鱼得水, 尽快的有企业归属感, 从而减少人员的流动。

(二) 从社会底层劳动力角度来看。

1.要增强对农民工先进技术的培训, 技校升专科会让农村劳动力人口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希望。更高学历的工人就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2.要改进雇佣关系以及农民工待遇, 政府不仅要制定规范的农民工劳动合同并监督劳动合同的实施情况还要为工人开设专门的投诉热线, 让拖欠工资的组织无路可逃。

总体看来2013年后我国的“人口红利”会逐渐消失, 但如果国家出台相应政策, 让刚走出校门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或自主创业, 使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利益。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有技术的提升, 能签到正规、可靠的劳动合同, 拿到应得的工资。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努力提高效率, 做到人才适岗不浪费人才, 我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时代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半月谈时事政治: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消减挑战.2013, 03版.

[2]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06月16版.

[3]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日版, 2012.05.01.

未来人口 篇7

一、人口城市化、人口分布及人口就业状况

(一) 人口城市化、人口分布状况

据“五普”资料显示, 2000年雅安城镇人口占18.21%, 2005年城镇化率占29.3%, “十一五”期间, 根据研究所能收集到的2006-2008年资料看, 雅安人口城市化率三年分别为31.1%、32.4%和33.4%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增长幅度均低于四川和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同时, 人口分布不合理。由于雅安属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 人口迁移变动属于人口净迁出地区, 流动人口在本市的流动量小, 全省除三州外, 属于人口最稀疏地区。据2009年公报显示, 全市每平方公里仅101人 (分县区见表1) 。如名山县 (属丘陵地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5人, 宝兴县 (属山区) 人口密度仅19人。

(二) 人口就业状况

在就业总量上, 2006-2008雅安市就业人口分别为91.85万、92.95万和94.38万人, 呈逐年增长态势, 结合表1总人口数据分析, 2006-2008年雅安市就业人口总量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58.99%、59.17%和60.23%, 社会总人口中就业人口比重在“十一五”期间逐年上升。2006年雅安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仍然低于四川和全国平均水平, 2007年和2008年其水平超过四川平均水平, 但较全国仍有一定差距。2006-2008年雅安市人口城镇化、就业状况与四川、全国的比较见表2。

二、未来人口城乡分布趋势预测及分析

城市化发展是推动人口城乡分布的直接动力, 因此, 在预测雅安城市化未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研究城乡分布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城镇化率的增长趋势在具体预测中并不适合用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因此本预测利用2005-2009年有关雅安城镇化率的数据, 采用目前国内外较常采用的Logstic回归模型对2011-2030年雅安市城镇化率进行了预测, 建立模型如下:

资料来源:《雅安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雅安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2007-2009

其中, yt为未来时期城镇化发展水平, a, b为待估参数, a=0.69015, b=-0.05348, 模型判定系数为0.994, p<0.01, 说明模型通过检验且拟合度理想, 可以用作实际预测。在现有城镇化水平下对2030年雅安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见表3, 城镇化水平趋势见图1。

表3预测结果显示, 2011年雅安市城市化率为37.06%, 较2005年的29.3%增长了7.76%, 平均每年增长1.3个百分点, 到“十二五”期末, 雅安市城镇化率将上升到42.17%, 并持续上升至2030年的61.93%;从图1显示的趋势看, 雅安市城镇化水平将持续提高, 城镇化率从2011年后开始以每年平均超过1.24%的速度上升。结合国内外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经验, 从图1雅安市未来20年的城镇化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未来20年雅安城镇化发展图形处在扁S形的中间快速上升部分, 说明雅安在2011-2030年阶段应该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相对高速的阶段, 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速本地区城镇化进程。

随着雅安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未来人口的城乡分布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按照上述对雅安城镇化水平的预测, 研究对三种设定方案下未来雅安市城乡人口分布进行了预测分析, 详见表4。

表4预测结果显示, 第一方案条件下, 2011年雅安城镇人口数为59.38万, 农村人口保持在超过100万的规模,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到“十二五”期末, 城镇人口逐渐提高到68.61万人, 到2020年后, 雅安市城镇人口将和农村人口规模持平, 到2030年, 雅安市城镇人口将超过101万, 提高了42.4万人, 农村人口规模将比2011年减少了38.28万人;第二方案条件下, 雅安市城镇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03.3万的规模, 比2011年多43.9万人, 而乡村人口则从2011年的100.89万锐减到2030年的63.50万;第三方案中, 2030年城镇人口比第一和第二方案同期分别多出3.09万和1.57万人, 较2011年增长45.45万人。可见, 三种方案在相同城镇化水平条件下, 因为总人口规模的不同导致城镇人口的增长数量也不尽相同, 同时也应看到, 到“十二五”期末, 因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种方案下雅安市农村人口规模相对仍然庞大, 均超过94万人, 即使到2030年, 雅安市仍然会有4成左右的乡村人口, 其城市化率较国内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雅安“十二五”及其后的城镇化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一定难度。

三、未来劳动力供需趋势预测及分析

(一) 劳动力需求的预测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很多, 但考虑到可操作性和主要观察劳动力数量和经济水平关系的视角, 在模型的设定上主要引入了GDP。根据《四川统计年鉴》雅安的就业人口数据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 建立模型对其进行预测。利用Eview3.1对就业人数 (Y) 与国内生产总值 (X) 作回归方程, 首先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可以用Y和X作对数变换得模型如下:

由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得方程:

回归方程的t检验、F检验的结果均较好, 修正的决定系数较高R=0.0.844, DW统计量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 说明不存在自相关, 模型具备较佳的拟合程度, 可以用以实际预测。

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模型的确立为下一步研究雅安劳动力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这里就需要对雅安未来的经济总量进行预测, 我们通过对雅安1999-2008年的经济增长曲线进行拟合, 得出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方程, 但相关统计指标并不显著。因此, 考虑到雅安经济增长的现实和未来二十年增长潜力, 采用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 即1999-2008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3.7%来对雅安市2030年经济总量增长进行预测。得出雅安市2011-2030年的GDP预测值, 再将GDP的预测结果代入回归方程可得劳动力需求预测量, 表5显示结果即为雅安市未来20年间保持年均GDP在13%以上的劳动力需求总量。

(二) 未来劳动力供需状况分析

我们把对劳动力需求的预测值与劳动力供给预测值作比较, 由于我国国情因素, 界定的适龄劳动力人口为15-59岁人口, 但考虑到雅安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增长可吸纳大批60-64岁甚至更高年龄组人口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本研究依然按照国际标准, 劳动力供给的预测主要依据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下的15-64岁劳动力人口总量 (见表6) 。

表6预测结果显示, 第一方案 (低方案) 下劳动力供给总量最少, 而第三方案 (高方案) 则最多, 但从规模总数上看, 三种方案差异较小, 高方案在2030年较低方案的劳动力人口只多出0.31万人, 年均只多出0.05万人。继而将雅安2011-2030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三种方案预测下的劳动供给人数分别在2025年前都能够满足雅安市年GDP增长保持在13.7%左右的经济增长水平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但是之后劳动力供给量逐步不能满足需求量, 且二者逆差呈增大趋势。从预测数据上看, 三种方案下, 2025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逆差较小, 劳动力供给尚能满足需求, 但到2030年, 三种方案预测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将出现较大缺口, 逆差值分别为10.65万、10.33万和10.02万人。

对2025年前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 可以解释为一是雅安原有人口规模较大, 人口增长的惯性较强, 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下, 21世纪的前二十年, 仍是雅安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近年来, 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劳动年龄, 而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还未退出劳动年龄, 大量新增劳动力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情况, 庞大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是雅安市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非农化进程加快, 雅安市城镇化率很低, 2008年雅安市的农村人口比重都达到了总人口的66.6%。鉴于此,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1世纪的前一二十年间, 雅安市的非农化进程会不断地加快, 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经济效率较低的非农部门转移出来, 也就是说, 在未来的十年左右时间里, 大量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将进入到劳动力供给的行列。综上, 即使是如果按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方式而只关注经济增长量的预测数据, 雅安市在2025年前劳动力供给都会明显大于需求。

2025年后出现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 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雅安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以及人口抚养比的不断上升, 老年社会的来临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二是雅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 目前雅安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局部性、结构性的劳动力紧缺现象。三是由于“十一五”及之前雅安市户籍人口生育率较低, 导致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持续下降, 由于人口过程的延时性特征, 到2025年后, 导致新增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 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

前面的供给预测是考虑封闭环境下的结果, 如果未来雅安市劳动力迁入规模较小, 而劳动力迁出规模较大, 则会影响到整个劳动力供给水平, 对此, 政府应该着重进行本地经济社会建设, 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加强和引导本地区社会和企业人文环境优化, 以提高对本地劳动力的保持能力和外部劳动力的吸纳力。同时也必须注意到, 受雅安未来产业结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合理的影响, 雅安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开始从传统的粗放式到集约式发展, 从而造成未来雅安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随着经济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 某些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有所下降。

本次对雅安未来劳动力的预测是在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下, 并假定其他影响劳动力的相应因素不会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对劳动力供求的预测, 必须抽象掉难以量化的相关因素, 在相应的模型假定条件下进行, 在实际情况中, 由于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 任何条件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 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关劳动保障、工资、退休制度的变革等, 由此造成预测的供需结果和未来实际产生的偏差难以避免。本研究对雅安劳动力供求关系预测的关键意义在于以现有的经济增长框架, 根据对相关指标的设定, 大致可以研判出劳动力供需的发展趋势, 并以此来思考雅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相关战略的调整。

摘要:研究人口城乡未来分布及劳动力供需趋势就是雅安人口问题的重要领域, 与雅安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密切相关。文章在描述雅安人口城乡分布及就业现状基础上, 对其未来分布与劳动力供需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人口城市化率提升缓慢, 城乡人口较长时期依然不合理;2025年后将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

关键词:人口城乡分布,劳动力供需,预测

参考文献

[1].曹桂英, 任强.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J].人口与经济, 2005 (4) .

[2].金良, 宝音, 李百岁.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以乌兰察布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3) .

[3].蔡文伯, 王冬梅.新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形势分析[J].消费导刊, 2009 (4) .

未来人口 篇8

人口是一个动态系统, 人口变化对末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趋势的预报对人口政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 老年人口规模较大, 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 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 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预计到2020年, 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 约占总人口30%以上, 也就是说, 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截至2009年底, 黑龙江省60岁以上人口为52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20年, 黑龙江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1万, 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1.58%, 10年内将增加367万, 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等社会问题日益显现。本文选用Leslie矩阵人口预测模型能较全面地考虑到人口总量与结构的各种影响, 因而提高了人口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Leslie人口模型

(一) 模型选取

人口的变化除了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之外, 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析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的趋势离不开现在与今后人口总量, 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的等因素。但传统的人口预测模型如马尔萨斯人口模型, Logistic人口模型等往往忽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使得分析人口变化特征的有效性存在明显缺陷。而Leslie矩阵模型是一个适用于研究和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离散化模型, 故对于人这种极具特殊性群体亦同样适用。

(二) Leslie人口模型的建立

A是适于种群特征的Leslie矩阵, 为

其中fi (i=1, 2…, n) 是一个i龄个体在一个时间单位里平均生产的后代数,

pi是i龄个体存活到i+1龄的概率, 它是由死亡率mi确定的, 即pi=1-mi。

Nt是时刻t时种群的年龄分布向量, Nt= (N0t, N1t, …, Nnt) , 其中N0i是t时刻时, 年龄在为i的个体数.设已知种群的初始年龄分布向量为N0= (N00, N10, …Nn0) , Leslie矩阵为A, 那么, 在时刻t时种群的年龄分布由下式Nt=ANt-1, 进而有Nt=An N0, 从而就可以预测出第n年的人口总量, 这就是种群的具体年龄结构的Leslie矩阵模型的预测原理。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 认为di (t) , bi (t) , c (t) , hi (t) 与t无关, 即di (t) =di, c (t) =c, hi (t) =hi, bi (t) =bj。我们以年为时间单位, 年龄按周岁计算并将人口总量分n个年龄组, 根据上述的L e s l i e种群模型分别应用于该n个年龄组, 则得到人口发展模型为:

其中di (t) 为第t年i年龄级人口的死亡率,

Si (t) 为第t年i年龄级人口的存活率, Si (t) =1-di (t)

bi为第i年龄级上的年平均生育率,

bi (t) =β (t) hi (t) , 其中hi (t) 为生育模式 (用于控制生育率的加权因子) , β (t) 为总和生育率。

三、模型求解及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

Leslie人口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用离散时间变量和离散年龄尺度以及某一初始年的人口指标数据来对未来人口数目和年龄结构进行长期预测, 因此选取初始年的统计数据的合理性是成败的关键。考虑到国家政策, 环境条件等多重因素, 本文主要选取了最新的《黑龙江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数据, 得到2010年黑龙江省的人口总数, 女性人口总数, 生育率死亡率等关键指标作为其初始数据。把黑龙江省人口指标数据按年龄把0-99岁分为20个年龄组, 把100岁及以上分为第21个年龄组, 且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得到β=0.75140。

(二) 模型求解

1、存活率s的求解及生育率h的确定

根据死亡率的相关定义及微分的相关思想, 则有

对该公式两边进行全微分运算, 则有

对该微分方程 (3) 进行整理, 并对其两边求定积分, 则有

所以, 可以解得五年的平均成活率为:

当第i组的育龄妇女的年平均生育率为fi时, 则五年的平均生育率就是bi=5fi。计算可得以五年为一个单位时间的人口存活率和平均生育率向量.

所以, 由上表中的数据可得:

其平均生育率向量为

其存活率的向量为

2、模型的计算

将得到的平均生育率, 存活率和表中的数据带入人口发展方程中, 并用matlab编程加上计算即可得到下表中的结果。

(三) 结果分析

1、黑龙江省未来50年的人口总量及男女人口数量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黑龙江人口, 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一直在呈现递减趋势。男女人口人数一直基本上处于持平状态。这与比较低的总和生育率和-胎政策有关, 且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了的效果, 男女比例也未失平, 同时实现了人们生孩子的期望。

2、未来50年的黑龙江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化, 人口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通过对黑龙江人口总量发展趋势推知, 0-14岁人口数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逐渐趋于稳定并大幅度下降, 到2025年之后其值降至百万人以下;15-64岁人口数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并逐年下降, 相反65岁以上人口却逐年增加。这是由于在a=1.3时, 每对夫妇依照政策只能生一个孩子, 总体生育率低, 导致新生儿逐年减少。随着时间周期的递增, 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远大于新生儿成为劳动力人数, 致使劳动力人数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图2中分析, 未来几十年老龄化的明显上升, 并在2040年左右趋于稳定。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例逐年扩大, 老龄人数最后大于劳动人数,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上升, 社会压力逐渐加剧,

四、结论及建议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在未50年内处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阶段, 并在2060年达到可怕的73.13%, 青少年人口数量持续走低, 在2060年仅有13.1万人, 这使得社会压力逐渐增强, 造成养老难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出台长效、系统的政策方法, 实现补助政策, 由制度覆盖向群体覆盖转变。要面向社会所有老年人提供服务, 特别是应将低收入、高龄、失能、空巢等养老困难的老年群体纳入到政府补助居家养老范围, 扩大政策受益面。对福利性、公益性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明确政策, 可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组织, 并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补贴。对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政策补贴。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老年人, 在老年康复医院住院, 按卫生院报销比例执行。健全法规, 对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实行税费减免。同时建立相应的福利政策, 鼓励未生孩子的已婚的适龄期妇女生一个宝宝, 增加新生儿的出生数量。

摘要:本项目以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原始数据, 运用leslie模型对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进行预测。得黑龙江人口总量在2020年下降到3689.2万人, 60岁以上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上升到24.14%, 到2060年状况进一步恶化, 人口总量下降到1722.5万人, 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到73.13%。

关键词:leslie模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解保华, 陈光辉, 孙嘉琳.基于Leslie矩阵模型的中国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预测[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 (03) :15-21.

[2]陈文权, 赵兹, 李得胜.Leslie修正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8, (02) :219-224.

[3]张曙光, 陈永强.改进的Leslie离散型人口模型在我国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2) :30-35.

[4]赵丽棉, 黄基廷.基于Leslie模型的中国人口发展预测与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23) :101-106.

[5]刘静, 胡松涛.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J].统计与咨询, 2012 (03) :12-13.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下一篇:实际应用中的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