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压力

2024-10-18

人口压力(共4篇)

人口压力 篇1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球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区域人口经济压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自然资源的赋存状况。但是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才能减轻发展压力,与此同时,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保证人口在生产类型转变的彻底完成[1]。笔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各地市的人口经济压力的状况,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沿着好的方向发展提供决策,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1 研究方法

研究从数据采集入手,根据实际数据采集情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然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这些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主成分因子得分和方差贡献率。经过计算得到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再对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经济压力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数据采集和处理

2.1 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

从定量的角度评价分析河南省各地市人口经济压力,根据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实际性,选取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人口增长压力:主要选取各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那么人口增长压力就越大[2,3];人口素质压力:主要选取各地市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若比例越高,则人口素质压力就越大;人口生活水平压力:主要选取各地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评价指标,数值越大压力越小;人口就业压力:主要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两个指标,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越大压力越大[4]。

2.2 标准化处理

原始数据的采集完成后,需要对数据做一定的取舍。由于对这些原始数据类型不能直接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人口经济压力指数,所以需要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采集的数据中存在两种类型,即数值越大压力越小和数值越小压力越小,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化方法。针对本研究选择的两类数据,建立两种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数学模型。

第一类数值越大压力越大类型指标的标准化数学模型为

第二类数值越小压力越大类型指标的标准化数学模型为

上述标准化处理方法中,i=1,2,…n是计算数值的编码;xi*是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xi是原始指标;x1是指标中的最大值;xs是指标中的最小值。

2.3 主成分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软件分析结果中提取各个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1),并计算提取各主成分因子得分[5](见表2)。

2.4 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计算

前三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91.38%,可以认为前三个主成分因子已经能够在一定可信的称得上反映原是变量85%以上的信息,因此只需提取前3个主成分因子即可。对各个评价的主成分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利用下式求得人口经济压力指数,

式中,n表示提取的主成分因子的个数;P表示原始数据中指标的总个数;Si表示某地市第i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ai表示某地市低i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S是计算得到的评价结果,即所求的某地市该年份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见表3)。

3 河南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差异分析

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将河南省18个地市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分为小、中、大3个等级。人口经济压力综合分类后的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1类即人口经济压力小的地市有郑州市、鹤壁市,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在0.368 7到0.478 7之间,人口经济压力明显小于其他地市,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符合实际情况。第2类即人口经济压力为中等的地市有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在0.478 7到0.588 7之间,人口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有发展的优势,该区域在人口、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已经略见成效,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朝着比较协调的方向发展,此类情况亦较符合实际。第3类即人口经济压力大的地市有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压力指数在0.588 7到0.698 7之间,区域人口经济压力大,而且人口经济经济发展不甚协调,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老龄人口比例大,且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的发展受到来自人口素质方面的制约。

上述3类人口经济压力等级分别显示了河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3种情况,第1类是郑州市、鹤壁市,其经济发展较好,人口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反映的情况是区域内人均GDP高,城市失业率低,农业人口比例小,农民人均纯收入表高。第2类是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该区域经济发展较好,人口经济压力较小,反映的情况是区域内人均GDP比较高,城市失业率相对较低,农业人口比例较小,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相对较高。第3类是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该区域经济发展一般,人口经济压力较大,反映的情况是区域内人均GDP比较低,城市失业率相对较高,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相对较低。

综合来看,河南省18地市人口经济压力差异比较明显,人口经济压力指数最低的是郑州市0.393 4,最高的是南阳市0.671 9。可见,从河南省区域内人口经济压力对比情况来看,南阳市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例远远大于郑州市,但是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郑州市远远高于南阳市,而且南阳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是郑州市的1.21倍。

4 结束语

针对研究结果,对区域相关规定作出相应的调整,促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高素质的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用高速发展的经济来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若想使区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内赋存的各类自然资源做好勘探开发,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即是对区域内人口素质的提高,这才是区域经济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的根本性手段。相应的区域经济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控制,使人口经济压力趋于减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恩涌,赵荣.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0-91.

[2]赵军,田英,管信龙.1990—2005年甘肃省人口经济压力空间格局及变化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4(3):88-94.

[3]赵军,贾新会,甄继国.石羊河流域人口经济压力定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8,29(6):100-103.

[4]河南年鉴编委会.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陈可胜.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98-373.

人口压力 篇2

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渐进的特征。这渐进性的涵义包括两点:其一,任何一项改革都首先需要其他的改革作为铺垫,从而达到风险最小化;其二,当一项改革的条件具备时,改革就不能延误,否则就会阻碍整个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他认为,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就不断在进行着改革,到了现在,应该是迈一大步的时候了,风险不会很大。至于户籍制度改革是否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流动人口压力,蔡先生认为城市容量应该是动态的,城市人多、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提高,同时劳动力价格会下降,这样想来城市的人就会综合考虑。蔡先生认为,当前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取消有些城市实行的“就业工种限制”。他认为,这也是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方面。至于目前城市失业现象,他认为主要是由于市场上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所造成的。而推动城市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工资刚性,归根结底需要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竞争。此外,蔡先生还认为当前改革户籍制度,给外来劳动力以城市户口,对当前消费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他分析说,由于外来劳动力没有城市户口,他总是抱着有一天我也许会离开这个城市的想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的消费方式和行为都会是一种短期行为。这也就是说,他会把消费降到最低限度,其余收入储蓄倾向很强。而当他一旦获得当地户口后,他就觉得不管怎样,我都是要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那他周围的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就会对他有一种示范作用:别人怎样生活,我也要那样生活。这会使他的消费行为长期化,这一大批人有很强的消费潜力。

人口压力 篇3

一、合理布局社会公共服务,构筑巨型城市新骨架

(一)成立新机场跨区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各项公共事务

位于大兴区南部的新机场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新机场定位为“综合性超大型机场”,以服务北京为主,同时考虑京津冀经济走廊和城市密集带的发展,远期将与首都机场构成北京航空运输双枢纽。新机场的建设是现代化交通枢纽与新兴产业、跨界市镇群的综合体,必将对北京南部及河北、天津地区的交通结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市政建设、生态建设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机场的总体目标是:区域交通中心、生态宜居新区、新兴产业引领、地区合作典范。

鉴于新机场地跨北京、河北两大行政区,因此应尽快成立新机场跨区管理机构:新航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中央部委、北京市和河北省三方构成,并赋予相应政府管理职权。当前,新航城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统筹协调“新机场地区”规划建设及发展的各项内容,使其成为引领和带动首都南部地区(即北京南部及河北、天津相邻地区)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市政建设、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及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驱动力,成为深化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典范。

(二)加快市郊铁路建设步伐,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体制

轨道交通系统是支撑世界城市大都市圈高效运转的基础。15公里半径以内的核心区以地铁为主,15~30公里近郊区以快线铁路为主,30~70公里远郊区以市郊铁路为主,70公里以上以城际高铁为主。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市郊铁路缺口较大,应在加快市郊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铁路资源,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做到合理布局,统筹安排。

第一,尽快完成新机场与核心区的快线轨道交通线,并加快两个机场之间快线铁路的勘验与建设步伐。

第二,加快北京市郊铁路S6线的勘验与建设步伐。S6线全长超过100公里,途经顺义、通州、大兴、亦庄等11座新城,是北京市最长的一条外环市郊铁路大动脉。鉴于S6线在提升全市通勤效率方面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建议2016年前完成试运行。

第三,加快推进北京市郊铁路S3线的建设进程。S3线主线南起北京南站,经北京东站、顺义、怀柔,北到密云县密云镇。S3支线西起顺义区仁和镇,经杨镇、张镇、平谷,东到平谷区金海湖。鉴于S3线对北京东北郊地区的交通枢纽作用,建议2018年前完成试运行。

第四,创新民间资本参与北京市郊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体制机制。创新PPP投融资模式,制订灵活的票价政策,改进各种服务模式,激发民间资本参与北京市郊铁路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三)增加核心区地铁密度,提高地铁运力和效率

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核心区地铁密度较低,地铁运力和效率不高。北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增加核心区3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铁线路密度。一是进一步加快城市核心区地铁建设步伐,使其密度达到每2平方公里一个站;二是在四环和五环之间规划建设一条环城地铁。三是新建地铁站要按照12组车厢规模建设。

第二,改扩建现有地铁线路、站点和出入口。一是通过改扩建进一步扩大地铁各站点的空间,改善优化地铁换乘条件,提高地铁换乘和通行效率。二是在完成站点扩建之后,对地铁列车实行动态编组,高峰时段单车加挂至12节车厢,以增加运力。三是尽快将地铁一号线建成复线,可考虑将复线建立在一号线的正下方,以提高运营效率。四是制定地铁站出入口优化规划,大规模改造、优化、增加地铁站出入口,接入各大型商场、写字楼和居民小区,进一步便利市民的出行和换乘。

二、统筹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区域布局均衡

按照“存量疏解、增量均衡”原则,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提升拓展区和新区的教育水平,分流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压力

鉴于拓展区和新区对公共教育的巨大需求和供给缺口,建议政府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第一,提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承载力。在朝阳、丰台、海淀、通州、昌平、大兴等六个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区增加公办幼儿园100所,配备幼教2000人。在朝阳、丰台、昌平、大兴等四个小学教育短资源缺区增加小学50所,配备小学教师2000人。新居民小区要强化配建政策的贯彻落实,老旧小区要帮助落实办学场地。

第二,完成高校布局的北部高校集聚区、南部高校集聚区和东部大学集聚区的“三区”建设。鼓励部分大学的本科教育外迁到新城,支持通州国际新城吸引一批著名高校入住,相关市级部门应该在人事、工资、户口等领域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引导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继续探索本科教育外迁到市外周边地区发展的路径,与周边省市合作建设高教园区,减少中心城区就学人口压力。

(二)提升城市发展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缓解中心城区就医人口拥挤压力

第一,加快城市发展新区医疗中心建设步伐。实现每30万~50万规划人口区域建立一个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区域医疗中心,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对规划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机构,政府在基本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给予重点支持。

第二,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十二五”期间,城市五环路以内不再新举办和扩建各级公立综合医院。城市核心区的医疗机构以提高整体使用效率和技术服务水平为主要方向,重点改造陈旧老化的基础设施,将医院“做精、做强”。

第三,在大型工地建立医务室,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地设置非营利性驻地医务室,满足建筑工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其他建筑工地可依托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相应医疗卫生服务。此服务模式已在奥运工程建设期间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工地和朝阳区弘善家园建筑工地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建立异地养老综合服务区,以养老资源外迁带动老年人口外流

探索与外省市合作建设大型养老基地,通过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全面对接,缓解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

在河北、山东等周边省份进行投资,建成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及相关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活动等公共设施,接纳北京的老年人口养老,相关养老政策均按照北京标准执行,但收费低于北京,力求保证外迁老年人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与北京同等的养老水平。

三、充分评估社会公共服务效果,实时调整社会公共服务政策

社会公共服务政策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计,应年年检视和评估,对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应及时调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制度成本。

(一)重新审视公交补贴政策,调整公交线路布局

北京实行低票价公交补贴政策以来,的确为广大低收入群体提供了福利,更为首都赢得了首善之区的美誉,但逐年增长的交通补贴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也给日益拥堵的交通增添了负担。在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普惠式”的低票价公交补贴政策显得不合时宜,可借鉴香港经验,实行政策微调。

第一,补贴人群应调整为就业人口和特殊人群。建议制定细化交通补贴管理办法,缩小补贴人群范围,严格限定为就业人口和特殊人群。就业人口是指在北京拥有正当职业的常住人口,特殊人群是指学生和60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免费,学生半价,就业人群通过单位领取交通补贴。

第二,补贴的方式由“暗补”改为“明补”。将公共交通的定位由“纯公共物品”调整为“准公共物品”,公交运营市场化,票价制订灵活化,政府管理法制化,社会监督常态化。政府对公交运营公司和消费人群的补贴方式由“暗补”改为“明补”。

第三,逐步调整公交线路。随着北京地铁网的逐步加密,建议除缺乏地铁线路的地区可继续保留一定的长线路外,今后以地铁线路为轴心,逐步裁减长线公交线路,公交线路以短线为主,主要接续地铁站、火车站与居住小区和各写字楼,重点解决好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提升随迁子女就学管理水平,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学校布局、办学规模等是按照区域户籍人口的分布来规划设置的,学生按照户籍享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但现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打破了这一模式,中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流出地政府的责任等,全部转移到流入地政府。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给流入地的基础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使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财政负担明显加重。另外,由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性质问题,还有一些未获审批的自办学校,政府投入受到拨款渠道不通、形成的资产性质不明、使用效益无法监管等方面的限制。北京市应向中央提议加强统筹管理,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使在未获审批的自办学校中就读的随迁子女同样得到保障。

(三)强化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建管理政策,前移教育部门的审批职责

北京市要进一步强化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建管理政策。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居住小区规划一律不批。

规划委、建委和教委应密切配合,前移教育部门的审批和监督职责,重点监管幼儿园配套落实的时间,严格按照小区开发进度控制幼儿园配套建设进度,避免开发商通过多期开发将幼儿园建设进程安排到建设后期,甚至将幼儿园改作他用。

(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行,把劳动监察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要求企业必须缴纳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金,保障最低工资水平。加大对非法用工行为和拖欠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

(五)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改善常住人口居住条件

第一,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北京的闲置房进入房屋出租市场,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加大对闲置住房的惩处力度,恢复住房的居住功能,增加北京住房的有效供给,从而为居住在地下空间、“群租房”及违法建筑中的人群提供更多符合卫生安全条件的住房。

第二,鼓励单位为无房职工提供租房补贴。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给在职无房职工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对租住违法建设、“群租房”和地下空间的职工不予补贴,进一步规范出租住房的管理,引导单位无房职工租住具备卫生安全条件的合法住房。

第三,加强社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权限。在房屋出租管理方面,应完善社区、物业服务公司、房管、公安、工商等部门之间的下情上达和横向协调的运作机制,让社区承担更多的出租房屋的基础信息收集和矛盾化解工作。

第四,加大地下空间管理力度。2011年北京地下居住人群数量达到35.4万人,其中34.43万人居住在中心城区地下空间。依据2013年7月18日《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重新修订《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将其中“地下空间房间内人均使用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条款修改为“地下空间房间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且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与此同时,相关执法部门要依据相关法规对地下空间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严厉打击擅改地下空间用途和违法出租行为,对非居住用途的地下空间一律清退。

四、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一)建立“首都公共服务决策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项决策事务

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协调机构“首都公共服务决策委员会”,统筹协调北京市公共服务各项决策事务。

第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壁垒,实现中央部委和市委办局之间公共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第二,建立人口影响评估机制。任何重大公共服务政策的出台和重大项目的立项,都必须预先进行人口影响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会商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建立决策会商制度。在重大公共服务政策出台和重大项目立项之前,必须启动“首都公共服务决策委员会”的会商制度,只有达到80%以上成员同意的会商结果,才能最终形成决策。

(二)培育多元并存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按照“培育一个体系”、“促进两个强化”、“推动三项改革”、“实现五个转变”的构想,进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培育一个体系:就是改变社会公共服务由政府各部门组织所属事业单位生产提供的单一格局,构建培育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购买服务间接提供,以及鼓励社会公益服务机构共同提供的多元主体并存的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两个强化:一方面,政府要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和监督检查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

推动三项改革:一要推动政府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体制;二要推动事业单位由行政部门分散管理的改革,创建有利于公共服务发展的新体制;三要推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积极性,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新机制。

实现五个转变:一是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合同契约关系转变;二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从原来的部门所有、分散配置向政府所有、集中整合的转变;三是政府部门的职能由原来的既管事业又办事业向主管事业转变;四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由原来的政府单一提供、直接提供向政府与社会多元提供、直接提供与间接提供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五是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由原来的行政化,向适应事业单位特点的、灵活高效的管理运行与管理机制转变。

(三)畅通公众广泛参与渠道,完善公民社会水平监督机制

完善和强化公众广泛参与的水平监督机制是消减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失衡的重要举措。一些重大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布局项目,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折子工程、重要实事等,不仅要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平台,事先了解市民的需求,征询市民的意见,争取市民的支持,而且还要在建设过程中,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鼓励公民广泛参与,发扬公民精神,监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人口压力 篇4

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的要求, 2007年以来, 舞阳县在全县深入实施了“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具

1. 实施人才发掘工程。

打破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界限, 坚持重实践、重贡献、重能力、重业绩, 通过公开标准、广泛宣传、群众推荐、走访调查、座谈了解、成果展示等手段, 在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普查工作, 深层次发掘优秀人才。在2008年年初的舞阳县优秀人才大普查中, 共发掘优秀人才4.5万余名, 占全县总人口的7.5%。同时, 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和技能大赛, 共选拔、培育拔尖人才1000余名。在此基础上, 建立舞阳县人才信息库, 根据其技术水平和示范作用大小, 分别纳入县、乡、村党组织管理和服务范围, 形成了遍布全县的优秀人才信息网络。

2.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根据不同的人才潜能和发展方向, 探索实施“理论学习、素质教育、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举办“乡土人才大学堂”“乡土人才论坛”, 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远程教育电视专用频道、农村信息大喇叭、田园手机报等, 开辟“网络大讲堂”等形式, 逐步形成了一套全面覆盖农村的人才培养体系, 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万多人次。选派16名党政领导干部和200名优秀后备干部赴发达地区挂职、务工锻炼;积极实施“百名企业家培养计划”, 通过开办“企业发展论坛”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危机、促发展”的能力;建立种、养、加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基地56个, 帮助各类人才快速成长成才, 提升各类人才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有效转化。

3.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一方面, 坚持引才引智并举, 依托盐化工、贾湖文化开发等支柱产业, 面向全国公选26名科级干部, 充实到产业集聚区;同时引进了包括清华大学化工硕士在内的300多名优秀人才聚集舞阳, 打造了人才资源高地。另一方面, 树立“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不求所在, 但求所为”的用人新思路, 采取兼职挂职、人才租赁、技术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借智发展, 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专家学者100人次就舞阳发展定位、产业集聚区建设、盐化工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研讨交流、规划设计、专题讲座、技术攻关, 累计破解发展难题200多个, 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

4. 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针对舞阳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多,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相当一部分事业有成人士, 有回乡创业、反哺家乡的愿望的实际, 该县通过对在外创业有成人士开展“邮寄书信、发送祝福短信、开展联谊活动、召开座谈会、进行亲情慰问、创办宣传栏目”“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家乡行”“舞阳籍成功人士智力回报家乡”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制定针对回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等, 增进了在外人才与家乡的感情, 调动了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的积极性, 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据统计, 2008年以来, 该县先后有200人回乡考察, 创办企业60多家, 带动创业100多家, 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1万余人。如, 舞阳籍人士贾彦红总投资5亿元的佳源乳业, 舞阳籍人士杨东辉总投资1.6亿元、年创汇2600万美元的龙田精密仪器等项目均已经建成投产, 舞阳籍人士宁夏青春集团李青春董事长总投资10亿元的盐浴旅游等项目已开工建设。近年来, 一批舞阳籍成功人士, 先后为家乡无偿捐助各类资金3000多万元,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建议120多条, 而这些均是实施回归工程结出的丰硕果实。该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智回报、厂回签、业回创”的回归格局。

5. 实施人才激活工程。

通过在舞阳县媒体开设“全民创业”“专家风采”“精英荟萃”专栏、组织舞阳英才巡回报告、编印《舞阳人》期刊等形式, 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各行业、各战线的优秀人才,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 公开选拔乡 (镇) 党委书记6名, 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中层岗位除特殊需要外全部实现了竞争、竞聘上岗, 树立了唯才是举、唯能是用的用人导向;打破学历、身份界限, 在全县评选出农民“田园专家”70名、“田园能手”330名, 每人每月发放50元政府津贴或赠送报刊书籍, 拿出3000万元设立“建功杯”特别贡献奖, 重奖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及个人。

通过实施以“全民人才”为核心的基层人才振兴计划, 有效地激发了人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浓厚社会氛围, 呈现出了“人人自强思发展、个个克艰谋创业”的生动实践局面,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上半年, 舞阳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9.4亿元, 同比增长16.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9.8亿元, 增长30.6%;全县累计签约项目56个, 投资总额57亿

DIAOCHASIKAO|人事纵横·调查思考

元,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

二、原因分析

以“全民人才”为基本内涵的舞阳县基层人才振兴计划, 何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如此彰显的成效, 其主要原因是:

1.充分体现了人本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发展依靠人。以“全民人才”为基本内涵的舞阳县基层人才振兴计划, 充分彰显了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一个地方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人, 本质在人的创造本能的发挥。以人才需求的方式服务于民, 扩大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覆盖面, 赋予了人才工作相当宽泛和极其丰富的内涵,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是对传统物本理念的颠覆和正源。

2.主动尊重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让群众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才能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以“全民人才”为基本内涵的舞阳县基层人才振兴计划, 其核心内容是“人人都是人才, 人人皆可成才”, 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广大群众, 而非少数精英。让每一名群众真正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 为广大群众创业提供了精神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群众的首创潜能, 营造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3.准确把握了人的自然需求。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的根本要求是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欲望, 实现主动创造、主动发展。以“全民人才”为基本内涵的舞阳县基层人才振兴计划“人人都是人才”的基本要求, 确立了全民人才意识, 强化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舞阳县与全国一样, 已经全面进入小康阶段, 正在向更高级、更全面的小康社会迈进。按照马斯洛的社会需求层次理论, 目前,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基本集中在“渴望受尊重和自身价值实现”的较高级层次。“人人都是人才, 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激发了全民人才潜意识, 从而迸发了创造活力。

4.全面落实了人才评价的平等性。人人平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之一。人的贡献有大小之分, 但没有贵贱之别, 只要对社会有用, 就是人才。以“全民人才”为基本内涵的舞阳县基层人才振兴计划, 把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 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锻炼人才和培养人才, 彻底打破了门第、身份、资历偏见, 传承了“人人皆可尧舜”的积极思想, 形成了新的人才评判理念, 体现了不拘一格的开放人才观, 使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创造了宽松环境。

5.积极实践了人才工作的开放性。人才工作能否取得成效, 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是否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全民人才”为基本内涵的舞阳县基层人才振兴计划, 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协调,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使人才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服务更直接, 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舞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

上一篇:码头堆场下一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