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口

2024-09-12

旅游人口(共9篇)

旅游人口 篇1

“贫困人口及其发展”是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 也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实践中扶贫目标被置换, 旅游扶贫开发虽然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整体经济增长, 但贫困人口的受益程度却未得到显著提升, 旅游漏损、旅游飞地甚至加剧了部分人的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下, 如何让贫困人口受益成为各级政府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索, 发现在旅游扶贫中存在诸如贫困人口参与障碍、参与内容边缘化、受益分配不公等共性问题, 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笔者将在此基础上, 对与贫困人口受益相关的旅游扶贫适宜性问题、扶贫目标对象的靶向问题、上访和维稳博弈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问题是旅游扶贫实践的难点, 希望通过本文分析为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一、旅游扶贫的适宜性问题

旅游扶贫谋局的正确性是一个地区贫困人口受益的基础, 不是任何地区都适合开展旅游扶贫, 也不是任何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就适合在当下开展旅游扶贫。但这一前提在很多贫困人口受益研究中被忽视了, 旅游扶贫的开发被赋予当然的合理性, 由此形成的建议只能是隔靴搔痒, 解决问题事半功倍。有些地方政府也有同样的疏忽, 看到临近县市开发旅游效果颇佳, 就头脑发热、盲目投资, 结果开发的景点冷冷清清, 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在新闻报道和论文中经常看见类似的表达, “旅游资源富集区与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重合性, 使得旅游成为反贫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这句话没错, 但是若将其奉为准则, 那么与旅游扶贫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仅仅给贫困地区脱贫提供了可能, 如果将这种可能当作必然、将旅游资源视作反贫困的充分条件, 就会使旅游扶贫成为一场黄粱美梦。其代价是巨大的, 政府损失的不仅是金钱、时间和精力, 还有群众的信任以及对后续扶贫的参与、支持。中央一再强调, 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同样, 旅游精准扶贫也要量力而行。

如何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宜开展旅游扶贫?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第一方面是贫困地区自身的资源条件, 包括旅游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旅游资源仅富集是不够的, 还要看旅游资源能否对游客产生吸引力, 与周围地区形成哪些特色差异, 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具备竞争力等;第二方面是客源市场条件。大量实践表明, 除自身因素之外, 贫困地区能否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还取决于外部援助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欲望的增强。因此, 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决策时, 必须进行客源市场调查、客源市场预测, 以判定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第三方面是配套条件, 如贫困地区的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到位, 有无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支撑, 是否有与扶贫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和合理的管理体制等。这三个条件构成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基本判断框架, 如果将某地区具象化为一个三角凳, 那么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配套条件就是这个凳子的三条腿, 只有贫困地区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程度才适合开展旅游扶贫。

二、旅游扶贫的靶向问题

在旅游扶贫实践之初, 人们更多的是将旅游扶贫对象定位于贫困区域, 往往更青睐于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宏观效益, 而缺乏对贫困人口及其发展的应有关注, 造成旅游扶贫目标被置换。随着国内PPT理念的推广, 国内学者开始将旅游扶贫的对象和目标逐步转移到贫困人口层面上来。

要注意的是, 当前我国贫困人口是一个异质性很高的群体, 所以若将旅游扶贫对象指向“贫困人口”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其目标靶向就会不够精准。比如, 有的地方政府考虑到国家扶贫办提出的“到2020年让7, 000万极端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要求, 便无差异地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结果却事与愿违。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忽略了旅游扶贫的经济性———旅游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形式, 除了完成扶贫的公益性目标外, 它还要求有投资回报。相应的旅游扶贫对从业人员也有一定的门槛要求, 包括资金、知识、技能等。因此, 笔者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人群应该定位于那些既具有劳动能力, 又同时具有参与旅游扶贫意愿的贫困人口, 即扶“可扶之人”。而对不具有参与旅游扶贫比较优势的贫困人口, 则可以通过其他替代性扶贫形式进行帮扶。

扶贫目标精准识别之后, 旅游扶贫政策的靶向也要精准。目前, 大多数旅游扶贫的“可扶之人”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旅游参与障碍, 如经济基础差、缺乏物质资本, 素质低、缺乏人力资本, 组织能力弱、缺乏社会资本等。对此, 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资金、物资援助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 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上的“赋权”增加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机会, 如在旅游扶贫规划中要求在景区实行本地贫困人口优先就业, 旅游企业采购优先考虑本地贫困人口的供应, 设置“贫困人口受益的比例”、“旅游创造就业机会中的贫困人口比例”等硬性指标要求, 使得贫困人口能更好地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 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三、上访引发的扶贫资源分配问题

群众上访一般是为了解决问题, 维护自身权益。但旅游扶贫引发的上访和维稳博弈, 却起到了反效果。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 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 但与此同时相对贫困人口数量激增, 普通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太明显, 因此让绝对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 村民没有异议, 但是要将一些相对贫困户作为建档立卡户来扶持的话, 就会引发村民的不满, 有些村民为了获得扶贫资金甚至会以上访为要挟。为避免矛盾, 有的地方通过“轮流坐庄”、“以人代户”、“人为分户”等方式将全部农户变相纳入扶贫对象, 有的则将所有贫困户人为“脱贫”, 不再接扶贫项目。很显然, 不论哪种方式都在挑战扶贫工作的公平性, 也损害了有真正脱贫需求的贫困人口的利益。

在现有的地方治理格局中, “维稳工作压倒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虽然很重要, 但它是主要领导负责制, 而维稳实行“一票否决制”, 作为属地化的最终承载者的基层政府在考核重压下, 对农民的上访行为非常忌惮, 惯常的对策是“以不影响稳定为底线与当事双方讨价还价, 最终达成妥协”, 那么一些扶贫资源就成为了治理上访事件的“良药”。如此一来, 不仅把一些应定的贫困人口挤出扶持范围, 使旅游扶贫回到“扶农不扶穷”的老路, 而且让扶贫工作失去合理性和正义性。从长久来看, 以扶贫资源换安定显然不是个好办法, 掣肘如何破解, 还应通过更好的维稳制度设计来实现。

除了以上方面, 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如一个地区在旅游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 如何调整扶贫机制能让贫困人口更多受益;如何满足不同特质的贫困人口的反贫困需求;如何提升贫困人口的参与等级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持续获益;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在保障旅游扶贫目标实现的同时使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均衡。这些问题需要在旅游扶贫实践中逐步解决, 也需要学者在以后的研究中给予更多关注。

摘要:旅游扶贫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但在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上收效甚微。要想让贫困人口从旅游扶贫中受益, 应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及其发展”这个核心目标, 解决好旅游扶贫的适宜性问题、扶贫目标对象的靶向问题和上访引发的扶贫资源分配问题。

关键词: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受益,贫困

参考文献

[1]葛志军, 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 2015.5.

[2]欧阳群涛.Y镇的维稳:“一票否决制”下的乡镇治理[D].南昌:南昌大学, 2011.

[3]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4]李佳.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5]黄国庆.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13.13.

旅游人口 篇2

××市文化旅游局作为主管全市广播电视宣传的部门,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计生方针政策纳入经常性和公益性宣传范围,要求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统筹兼顾,坚持常态报道和动态报道相结合、坚持重点报道和一般报道相结合,采取消息、专题、系列报道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报道工作,认真履行了本部门的职责。

一是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不断强化政治意识,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认识,在制定年度宣传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把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婚育新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口环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加强舆论引导,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努力提高宣传效果。

二是把握重点。全市广播电视机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点工作和重要会议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的具体举措和办法,在推进28项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加关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报道份量。同时紧紧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宣传报道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挖掘新体裁,发现新亮点,深层次地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可读性、可视性。

三是精心组织。我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在自办的名牌栏目中如:《××新闻联播》、《涡阳新闻》、《蒙城新闻》、《利辛新闻》等新闻类栏目以及其他像《药都时空》和《走进农家》、《雉河农家》、《漆园风》、《淝河农苑》等栏目中,都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的宣传内容。

《××新闻联播》类栏目立足权威发布的`栏目定位,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与加快推进全民社保相结合,与妇女儿童政策、教育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互相融合,把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大举措,摆到突出位置,大张旗鼓地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技术管理条例》和《安徽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发布并传达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会议内容,使计生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人明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药都时空》和《走进农家》类栏目是我市广大农村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栏目,针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重点都在农村的现状,开设计生版块,采访优秀的计生干部,宣传计生法律法规,报道全市开展计生工作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仅宣传了“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计生奖励扶助政策,也为人口和计生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各媒体还制作播放字幕和宣传片,突出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这两个主题,把政府切实解除群众后顾之忧的政府举措宣传到位,使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实行计划生育,促使广大干群从思想上实现从依赖儿女养老到依靠社会养老的转变,使国家的计生目标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上,促使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匹配,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专题测试 篇3

表1是世界某四个地区人口相关数据,据表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明显的是: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2.①地区在四个地区中:

A.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B.年净增人口最多

C.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 D.劳动力资源最丰富

图1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段大约是:

A.1963—1972年 B.1975—1986年

C.1984—1990年 D.2000—2010年

4.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就业压力大 B.城市人口比重大

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

图2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左)以及图中M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的原因,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处,交通便捷

6.M省1982年至2008年:

A.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

B.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增高

C.人口数量增加减慢,劳动力资源不足

D.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图3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高程地带2000年与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状况,读图回答7~8题。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海拔地带是:

A.1 300米及其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及其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及其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图4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图,读图完成9~10题。

9.2000—2013年:

A.广东常住人口增速呈减缓趋势

B.珠三角人口主要迁往粤东西北

C.珠三角人口死亡率高于粤东西北

D.粤东西北常住人口总数高于珠三角

10.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变化,其原因最不可能是珠三角当地:

A.产业转型、升级 B.环境质量下降

C.生育政策调整 D.部分企业迁出

读我国某省产业结构(如图5)和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如图6),回答11~12题。

11.根据该省年龄结构变化图可知1953—2007年该省:

A.人口死亡率不断增大

B.15~64岁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C.上世纪7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下降

D.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不断增大

12.根据两图信息可以推知该省:

A.第二产业发展促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B.人口老龄化导致了第三产业比重增大

C.少儿人口比重会影响少儿服务业发展

D.1953—2007年人口抚养比快速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8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如图7)。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表2)。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原因。

14.(24分)阅读材料和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如图8),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的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的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A 6.D 7.A 8.B 9.A 10.C 11.C 12.C

13.(1)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每年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数量及占全国人口比重每年增幅明显变大(每点3分,共9分) (2)南部沿海地区(2分) 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联系;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对城市交通、环境、住房、卫生、治安等方面产生压力(每点2分,共8分)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等(每点3分,共9分)。

14.(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少(6分)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3分);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变化(3分)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人口流入;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至少4点,每点3分,共12分)。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影响 篇4

关键词:老龄化,旅游市场,影响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并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 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 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据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来看, 有60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结构或者说步入了“老年”。可见,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有些步入老年的国家也基本都将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中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所以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势更加严峻, 解决起来的难度更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的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 其市场也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所以在人口老龄化方面的问题也比其他国家显得棘手。那么,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据笔者目前搜集的资料和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公报显示:中国当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是与社会的文化语境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与国情、人口发展计划 (主要是计划生育) 分不开的。未富先老及老龄化速度快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在这样的一种现实环境下, 怎样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老年市场如何开发呢?这些问题都是在经济发展浪潮下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以及正确的开发老年市场是当下社会持续发展及推进经济不断增长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老年旅游市场解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不同的人群类别形成不同的消费群体。老年作为一个群体, 有着一定的市场消费力, 并且在旅游市场和旅游消费中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老年旅游呈现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及相关专家的预测:到了2050年, 中国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的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 这将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5.2个百分点, 这个庞大的数字必将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据统计:中国在目前的旅游业已经表现出老年人的潜力, 中国先后出游的老年人已经占到总出游人数的30%多。以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老年人出游仍呈现上升态势。

其次, 是舒适、休闲的旅游项目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虽然老年人对旅游的热情很高, 但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 他们一般较少选择长途旅游,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更热衷于路途短且时间也较短的旅游项目。所以相比较年轻人喜欢的刺激性、高强度的旅游项目, 老年人更喜欢节奏慢的休闲舒适的项目。

再次, 旅游消费能力强。老年人经历了一生的辛苦工作, 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积蓄。并且社会上的政策, 包括退休金以及养老金等方面的补助, 使老年人的生活相对舒适。所以她们有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旅游的愿望。并且在旅游过程中比年轻人有更多的购物的需要。此外老年人由于从工作岗位上刚退下来, 所以身体素质还比较好, 退休的老年人更希望到处转转, 有更高的旅游的需求, 并且她们比年轻人的压力要小, 因为工作退休, 家庭稳定, 儿女长大成人, 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去消费。老年人都有怀旧的心理, 并且在旅游的过程中的消费多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所以老年人会比较的买账, 这也是一种追忆过去和怀恋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所以她们的心理也是左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 是老年人出游一般避开节假日和高峰期。由于老年人的心态和身体素质的缘故, 退休老年人出游一般喜欢避开节假日的高峰期, 这样便于她们细细观看, 慢慢体会出游的乐趣。

四、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是单面性的, 所以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 社会呈现这样的一个人口结构模式,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积极影响

1.人口老龄化增强中国旅游市场的活力。由于具有时间充足, 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并且面临的生活压力要比年轻人小等诸多优势, 所以老年人会成为未来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目前的旅游发展态势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人口老龄化能为目前的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并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怎样利用老年人的整个旅游市场变得非常重要。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积极的去适应去探索,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不断的开发老年市场, 把老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才能更好地解决老年问题。对旅游业来说, 需要丰富旅游项目, 针对老年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挖掘更加新颖和切合实际的项目才是应对老年化的重中之重。

2.人口老龄化将影响旅游市场的整体发展。老年人有自己不同的消费原则和消费心态, 因为她们经历过峥嵘的岁月, 更明白生活的艰辛, 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他们比较讲究经济实惠, 并且喜欢性价比高的住所和旅游景区。此外, 人口老龄化不仅影响了旅游项目的整合, 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酒店业的发展模式。因为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 会喜欢舒适的住所, 并且在饮食方面也会有另外的注意事项和要求。所以, 酒店业也应该积极调整策略, 制定专门的适用于老年人的计划, 以促进老年旅游业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旅游从业者认真研究, 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消极影响

1.老年旅游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随着每年出游人数的增加, 年轻人方面的人数本来没有减少, 又增加了老年人这一部分和数量, 势必给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所以保护旅游区的环境仍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服务人员接待压力上升。由于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善的体系, 所以本身在旅游业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而老年人数量的增多, 也对现有存在一定缺陷的旅游业造成更多的压力。比如接待和住宿的压力。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限制, 旅游业还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要求, 在适合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吃、行、住等方面很难为老年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休闲与休息环境, 而且老年旅游者对出游的条件要求又较高。所以接待、住宿等系列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给旅游业带来压力。

3.老年人旅游给旅游产品市场带来挑战。目前的旅游产品市场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 并且变化少, 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所以常常导致老年人不满意。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旅游管理者和企业转变发展思路, 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审美心理和消费需求的产品, 以争取抓住老年人市场,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老年人对旅游服务质量挑剔。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 对旅游各种服务项目要求比较高, 这就常常会给老年人带来不满情绪, 必将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5.老年旅游经验不足, 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 旅游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与国外先进的、针对人群类别的旅游业发展模式而言, 中国的旅游业还有一定的欠缺, 尤其是在老年旅游这方面。如果在面临巨大的老年旅游资源转换不好的话, 势必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结构中共识问题, 必将对中国的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怎样充分利用老年资源, 又应该怎样面对挑战, 这是旅游业所有工作人员应该关心的议题。各旅游企业应该认清当前形势, 从实际出发, 做好老年旅游市场的调研, 摸清老年人的审美和消费心理, 积极开发老年旅游资源, 这应该是旅游业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邬沧萍, 徐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 1990 (2) .

[2].丁葵桃.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 (4) .

[3].李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行政与法, 1998 (2) .

旅游人口 篇5

1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必然原因

中国的人口流动已经步入最为活跃的时期,体现出一定的常态化[1]。人口流动的地理范围在持续扩大,规模数量在不断增加,缘由追求更替繁杂。与此同时,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交通、信息等必要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的精神追求和深入探索体验,使旅游成为一种流动趋势,出现了以旅游为生存状态和生活目标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和流动方向围绕自己的旅游活动开展,生存和交流不再是根本的内容,生活的内涵就是旅游活动,旅游成了生活日程的出发点,且称之为“职业化旅游”,这一趋势的出现是人口流动常态、人类自身需求提升、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1.1人口流动的原因越来越偏重于娱乐成分

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曾指出:随着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流动人口的规模会不断上升,类型将不断变化。在一个处于发展前阶段的传统社会中,流动人口数量很小,只限于社会交往、采集食物、宗教活动等有限几种类型。进入发展中阶段后,随着经济活动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类型大大丰富,流动人口结构开始出现分化[2]。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尚未充分发达的城市和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到了发达阶段后,由于交通条件完善,流动将取代迁移的一部分功能,使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动的成因将偏重于经济和娱乐成分[3]。职业化旅游,便是人口流动娱乐因素的直观体现。

1.2旅游活动深度体验的需求在增加

现在的旅游者们已经不满足走马观花的旅游活动,希望从异地多得到一些体验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产的、生活的、民俗的、文化的、艺术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文化底蕴。这样的“深度游”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4],游客希望能够细细品味旅游地的历史风情,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涉猎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日常生活,体验到当地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为此,以职业旅游的生存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的真实感触,对旅游地有深入地了解,才能提升旅游体验性,也才能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

1.3人类自身对生活的追求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逐渐提高,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就会追求新层次的自我满足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状态,通过旅游活动,可以更多更好地去了解世界,增长见闻、开拓视野,是人类自我实现需求的必然选择,为此职业化旅游本能地成为这种人类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通过职业化旅游,一定时期内在某一地工作或开展商务活动,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生存,而是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个人发展。后工业时代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旅游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系数。

总而言之,职业化旅游是人类所生存的外在环境支持和内在需求共同促动下的必然活动方式,如图1,他们共同影响着职业化旅游的发展,但又受一定生产力水平限制,是时代发展的逐步过程。目前,已经有一部分群体成为职业化旅游的先驱,引领着旅游活动的新方式和新概念。

图1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2职业化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2.1职业化旅游的类型

同样的职业化旅游行为背后,其直接的目的都是旅游,但更深层次的目的可能还有科学研究、理念宣扬、兴趣爱好等。职业化旅游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漂泊性,成为最流行的趋势之一[5],根据不同的旅游群体、旅行方式会有不同的分类,但无论什么样的目的,开展职业化旅游活动,必然有额度不小的花费,经济支持也是职业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必然条件,依据职业化旅游活动开展费用的获得渠道和途径,可以将职业化旅游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社会赞助型职业旅游,有一些官方或私人机构,为了通过旅游活动达到一定的目的,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6],不过,这样的职业化旅游通常具有短暂性。二是以旅游为职业型,通过旅游活动中体验反馈、写作、摄影等获得劳动报酬,进而推动旅游活动的连续性,这样的职业化旅游将生存和旅游融为一体,感受最为深刻,但是对于个人的综合素养要求也非常高,不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内容。三是旅游生活型,职业化旅游者通过自身的特长寻找工作机会,一边工作一边获得旅游费用,这种职业化旅游活动持续性和参与性都更强,但相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时间会受到影响,且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三种类型的职业化旅游彼此之间并不隔离对立,有时候甚至具有综合性,尤其是以旅游为职业型与旅游生活型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三种类型的职业化旅游在持续性、自主性和参与群体方面又都各有不同(见表一)。其中旅游生活型的职业化旅游活动因为依靠个人特长作为经济支撑,且个人本身有强烈的旅游兴趣和追求,为此,其持续性和自主性都更强,而且可参与的群体非常多,应成为职业化旅游重点关注的范畴。

2.2职业化旅游的特征

2.2.1旅游地选择的一致化与群体角色的多样化

职业化旅游开展的地方多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经济相对发达,且这部分群体会追求劳动力容易发挥自身价值的地方,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支持来开展旅游活动。职业化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的角色是多元 的,他们到达 旅游地之 后,既是旅游者,又是当地的劳动力,还承载着文化交流、经济消费等多样的身 份特征。他们 开展旅游 活动的追求是多样 的,且对所感 兴趣的文 化景观、社会 生活以及自然环境都有不同的个人领悟,不断获得自我认同,自我提升[7]。

2.2.2流动工作与旅游生活一体化

职业化旅游的主 要特征之 一就是生 活本身以旅游为目的,旅游是所有需求和动机的出发点。为此,因工作而产生 人口流动 仅仅成为 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旅 游。一个人离 开常住地 去另一地方旅游,希望获得深度体验,且时间较长。这时候,参与一定的劳动或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劳动报酬,为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提供金钱保障,另一方面,在旅游地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旅游体验的内容。

2.2.3创收与消费具有一定的同地性

职业化旅游的秉承者到流入地进行工作、生活,从而实现他们最为核心的目的———旅游。这一过程中,他们为流入地不断的创造财富,或带来新的理念技术,这与纯粹流动到该地工作的群体不同,不单纯仅仅是在流入地创收或获得收益,而是把自己的劳动所得用在流入地的旅游消费过程中,且有积极的旅游消费意愿,使流入地形成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推动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在这样的旅游消费带动下,开展工作更有目标和动力,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2.2.4时间延伸性和文化交流深刻性

因职业化旅游具有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了流动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那样短暂。一个人在流入地工作、生活,则必然与流入地产生更深刻的交流,尤其是出于旅游动机的流动,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会更加积极主动,他们本着旅游深度体验的目的,主观努力了解旅游地的点点滴滴。与此同时,“职业化旅游”群体感觉自己体验已经足够或者外部支持环境有变化,则会选择一个新的目的地,开始新的旅游生活。不停追逐新的旅游地成为自己短暂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个过程又会使文化交流体现频繁性。加快不同区域间的交往和不同生活方式群体之间的理解。

3促进 “职业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3.1秉承产业相互融合,夯实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以人口可流动为基础的,游客流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前提。职业化旅游者在地域间流动或到流入地开展职业化旅游活动,创收与消费具有一定的同地性,且还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延伸性。比传统旅游活动配给的时间更多,消费支出更多。所以,职业化旅游把时间更长、消费力更强的市场消费者带到了旅游地,职业化旅游者在旅游地不仅要开展旅游观光等活动,还涉及交通、医疗、娱乐、餐饮、住宿、健身、购物、劳动等。因此,需要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艺术、卫生体育、金融保险、公共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有效增强旅游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性,也才能使职业化旅游发展得到最坚实的支撑。

3.2关注流动人口管理,优化职业化旅游发展的环境

职业化旅游是不断流动的旅游,且工作生活与旅游逐渐呈一体化,为此,相关的保险福利能否在不同区域间对接连续,能否进行异地消费,成为流动人口重点关注的内容[8],也是职业化旅游发展的社会性制约因素。职业化旅游者在流动过程中涉及到公安、交通、信息、房管以及乡镇街道等政府部门的管理,是流动人口中的一份子。旅游地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和关心程度,直接影响着职业化旅游者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取向。

职业化旅游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不再是流动的目标和原因,而是旅游活动得以进行的辅助手段,是休息、调节、补给的一个程序而已,是流动工作、生活与旅游的一体化。为此,流动人口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务工劳动型群体,其本身富有了多样化的角色和身份,及时对流动人口进行宣传教育、提供维权途径,使其感受常驻居民般的便利和外来游客般的礼遇,才能形成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吸引性氛围,在优化发展环境的前提下,推动职业化旅游的发展。

3.3增强旅游地间交流,加快职业化旅游发展的速度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职业化旅游的一份子,但是除了担忧福利保险之外,总缺少一点激励的要素或成行的条件。而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职业化的产生,旅游地之间的文化、商贸、会务等交往,都会成为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催产素。不同地区之间的连锁经营单位或业务来往、文化交流活动等,会激发职业化旅游的期望和行为,从非自觉的、非主动的普通流动人口,变成职业化旅游者。追求以旅游为核心目的,完成工作任务为顺便之为的生活状态,则必然会推动职业化旅游的发展,让更多处在观望和等待状态的群体实现职业化旅游流动。

此外,职业化旅游者在流动过程中,对旅游地进行自觉与不自觉的宣传和展现,将自己观察、感受和体验到的旅游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以景观特征反馈传播出去,而且以人际传播中文化交流的深刻性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对旅游地之间的交流起到反哺的作用。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新的职业化旅游者,从而建立起旅游地交往的良性循环圈,最终加快职业化旅游发展的速度,多方面提升旅游地价值。

3.4重视必要引导和服务配套,完善职业化旅游发展的体系

目前,把旅游当成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状态,还仅仅处在自发阶段,为此,并没有受到社会关注,更谈不上适当的引导。使得职业化旅游没有被提上明确的市场细分日程,更没有成为旅游产业新业态和产品创新的发展体系,使其朝着更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方向迈进。

职业化旅游往往呈现出轴心式集散的模式,旅游流动者通常会选取一地作为工作生活的暂居之地,然后围绕这一地,逐步开展旅游活动。旅行自助服务站、租车公司、网络旅游便利店等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如果能为这一群体设立专门的服务站、交流站,则更有利于流动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着实解决这部分旅游者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也进而推动分时度假基地的发展。

3.5立足自助服务和特色消费,提升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品质

深度旅游是导致职业化旅游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职业化旅游群体必然追求旅游深度体验,通常愿意自助开展旅游活动,以便获得更多的自由,他们希望领略旅游地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光鲜美好的一面,也包括疾苦艰难的一面,不仅是历史沧桑的一面,也包括现实憧憬的一面[9],为此,提升自助服务体系,使他们按照自己的追寻,自然地去感受,使他们能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把钱花在刀刃上,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支出,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的旅游消费意愿,丰富当地特色旅游消费的内容,并为职业化旅游消费提供特色消费通道,如暂住优惠、宣传折扣等。

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和设施以及专门从事招徕接待、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消遣等环节的支撑。职业化旅游者首先需要获得发挥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渠道,对招徕接待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线路交通安排之外,还需要考虑其较长一段时间内在旅游地开展深度体验旅游费用的获得途径,暂住居所和交通工具选择,在餐饮娱乐和购物消遣方面还需要突出旅游地的独特性,尽可能让职业旅游者体验最真实却最具特色的一面。

职业化旅游是人 口流动常 态化时代 下一种新的业态现 象,还处于发 展的初步 阶段,却也是未 来流动人口规模所占比例最多,旅游活动进一步深化的领域。与此同时,职业旅游者在旅游地暂住且工作,在旅游统计中还很难界定,不易做具体的统计,在旅游产业数据行列中的地位还不明确,成为旅游产业评估的模糊 地带,因此,将有更深 入的问题 有待去探索研究。

摘要:人口流动越来越偏重娱乐化、人类自身追求不断提升、旅游体验需求逐渐增加,这使得职业化旅游发展成为必然,呈现出了赞助型、职业型、生活型的职业化旅游新层次,结合职业化旅游的特点,秉承产业相互融合、关注流动人口管理、增强旅游地间交流、重视引导和服务配套、立足自助服务和特色消费,从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速度、体系、品质等方面积极探索,是促进职业化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人口 篇6

旅游消费结构是建立在行、游、食、住、购、娱六要素基础上的,这些基本要素相互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及消费水平是保证旅游业健康有序稳定持久发展的基本条件。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只有不断通过综合平衡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使整个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目前,业界学者对于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内涵界定较为一致,对旅游消费结构产生的经济效应多数通过定性的方法来分析,对于旅游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较少且不深入,对于旅游消费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参照国际上标准及发达国家[1,2]。在大力推进海西旅游之际,全面、科学地度量福建省旅游六要素花费水平在福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旅游消费结构与旅游人口流量经济效应的关系,将对优化福建省旅游消费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选择福建省十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定量的方法,揭示旅游消费结构如何对旅游人口流量经济效应产生影响,从而为福建省旅游业在六要素方面的投入提出建议。

1 旅游消费结构对旅游人口流量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搜集

本论文将旅游消费结构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界定为对GDP的影响,将GDP与行、游、食、住、购、娱六个要素Xi(i=1,2,…,6)共同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VAR)。VAR模型通过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回避了结构化模型的需要。

GDΡt=a11GDΡt-1+i=16a1,i+1Xit-1+b11GDΡt-2+i=16b1,i+1Xit-2+C1+ε1,t

X1t=a2,1GDΡt-1+i=16a2,i+1Xit-1+b2,1GDΡt-2+i=16b2,i+1Xit-2+C2+ε2,t

X2t=a3,1GDΡt-1+i=16a3,i+1Xit-1+b3,1GDΡt-2+i=16b3,i+1Xit-2+C3+ε3,t

X3t=a4,1GDΡt-1+i=16a4,i+1Xit-1+b4,1GDΡt-2+i=16b4,i+1Xit-2+C4+ε4,t

X4t=a5,1GDΡt-1+i=16a5,i+1Xit-1+b5,1GDΡt-2+i=16b5,i+1Xit-2+C5+ε5,t

X5t=a6,1GDΡt-1+i=16a6,i+1Xit-1+b6,1GDΡt-2+i=16b6,i+1Xit-2+C6+ε6,t

X6t=a7,1GDΡt-1+i=16a7,i+1Xit-1+b7,1GDΡt-2+i=16b7,i+1Xit-2+C7+ε7,t

VAR模型建立后,可以用脉冲响应函数(IRF)描述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用方差分解分析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模型的分量冲击,从而研究行、游、食、住、购、娱六个要素Xi(i=1,2,…,6)如何对GDP产生影响。

福建省旅游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但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全,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1997-2006年福建省国内旅游的相关数据,并将旅游各要素的收入值等同于旅游各要素花费值。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06年《福建统计年鉴》整理

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97-2006年福建省旅游各要素花费趋势变化及旅游各要素花费与GDP变化的对比[3],旅游饮食、旅游住宿、旅游交通(2000年略有下降,主要是受出行方式变化的影响)、游览景点、旅游购物及旅游娱乐的消费在这十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均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旅游人口的旅游消费水平总体上呈不断升高的趋势。在旅游消费中,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在10年中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然约占55%,而非基本消费约占45%,其中娱乐和购物消费约占20%。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高达60%以上,而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则控制在30%~40%[4]。福建省旅游消费结构中“行、游、食、住”四项旅游基本消费的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偏大,这种失衡会导致旅游消费增值空间缩小以及旅游者消费热情的降低,影响旅游各要素的消费水平,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人口流量经济效应的发挥。

1.2 模型的运用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旅游消费结构如何影响旅游人口流量经济效应,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根据以往研究理论可知,合理的旅游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旅游收入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福建省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福建旅游业,文章使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向量自回归方法(Vector Auto Regression,简称VAR),对福建省GDP与旅游六要素各项消费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GDP与旅游六要素自回归模型,分析旅游消费结构对旅游人口流量经济效应的影响。

这里仍选取福建省1997年至2006年的数据(见表2)进行分析。

1.2.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在经济上,平稳性分析很重要,因为非平稳是和结构性变化同步的,能够引起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可以是技术创新,还可能是政策改变等其它原因。如果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则时间序列的变化可能是由技术创新或政策改变等经济环境的外生变量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由方程的内生变量的变化引起的,那么用内生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时间序列的变化显然没有意义。因此,在建模前应运用ADF方法来检查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

先对原始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3.1软件,检验结果如表3,ADF统计值均大于10%临界值水平,说明原始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使时间序列变得平稳,我们求其对数收益率:

RGDΡ=lnGDΡtGDΡt-1RXi=lnXitXit-1,i=1,2,,6

对收益率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3.1软件,检验结果如表4,ADF统计值均小于5%临界值水平,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原始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这里用X1表示交通消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X2表示住宿消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X3表示餐饮消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X4表示购物消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X5表示游览消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X6表示娱乐消费所带来的旅游收入。

1.2.2 VAR模型的建立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适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分析。这种模型以数据为导向,以模型中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用来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我们对收益率时间序列建立VAR模型,由于数据量所限,无法把GDP与六个要素Xi(i=1,2,…,6)共同建立VAR模型,只能把GDP与六个要素分别建立VAR模型了,如下式:

RGDPt=a11RGDPt-1+a12RXit-1+b11RGDPt-2+b12RXit-2+C1+ε1,t

RXit=a2,1RGDPt-1+a22RXit-1+b21RGDPt-2+b22RXit-2+C2+ε2,t

其中i=1,2,…,6。

1.2.3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RF)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冲击对系统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将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通过VAR模型动态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由于广义脉冲方法不依赖于VAR模型中变量次序的正交的残差矩阵,所以选择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对上述六个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了便于比较,把六个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图画到一起,见图1,表5给出了脉冲响应函数的具体数值。横轴表示滞后期,纵轴表示冲击的响应程度。可以看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冲击都是周期的,并且冲击幅度越来越小,说明六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小。RX1、RX4、RX5和RX6的周期大约是3年,RX2和RX3的周期大约是2年,说明发展住宿(RX2)和餐饮(RX3)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RX6的冲击作用最小,RX1、RX2和RX5的冲击作用较大,最大冲击在第3年都在0.2附近,说明发展交通(RX1)、住宿(RX2)和游览(RX5)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而娱乐(RX6)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除了RX6外,其他因素的正的冲击大于负的冲击,说明六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阻碍作用,但福建省娱乐(RX6)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太小,几乎为零。

1.2.4 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的分量冲击。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项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对上述六个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析,图2给出了RGDP的方差分解对比图,反映了六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大小。其中横轴表示滞后期,纵轴表示贡献率百分比。从图中可以看出RX3的贡献率最大,在4年后就稳定在35%,说明餐饮(RX3)已经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素RX4的贡献率在第2年达到最大的25%,但随后逐渐减少,在第7年后稳定在17%,说明购物(RX4)只能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因素RX2的贡献率逐年增大,在第6年后稳定在11%,说明住宿(RX2)对经济的增长有长期的促进作用,并且目前的贡献率还不大。因素RX1、RX5和RX6的贡献率都较小,均少于5%。

2 结论

通过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证实了旅游消费各要素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旅游各要素消费对GDP的增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从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结果来看,RX1、RX2和RX5的冲击作用较大,说明在交通(RX1)、住宿(RX2)和游览(RX5)方面供给投入越多,为旅游者提供的可消费产品越多,旅游者在这些方面的消费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要想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则要大力发展住宿和餐饮,这也与住宿和餐饮消费是基本消费有关,加大基本消费以增大旅游总消费,从而增加旅游总收入,带动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在旅游产品结构中应调整食、住、行、游、购、娱的投入力度,即我们要增加交通、住宿和游览方面的供给。若要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应,则要大力发展住宿和餐饮的供给。

从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可知,福建省到2006年为止交通、游览、娱乐对经济的贡献较小,因此,交通、游览、娱乐设施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福建省应从各方面保障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娱乐的花费。购物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要加大购物消费,而事实上购物在增长一定时间后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这与一个理性的旅游消费者他的总支出预算有一定的关系。在优化旅游消费结构过程中应注意加大交通、游览、娱乐设施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以提高娱乐这项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对于福建省购物的供给则不一定要增加,应稳定购物消费,这与平时所强调大力发展购物的力度是不一致的。

综合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在福建省首先应该大力发展交通(RX1)的投入,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在第9年还能保持0.12的冲击,其贡献率稳定在2%说明投入严重不足。其次应该增加住宿(RX2),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对经济促进的周期较短,对目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11%,比较小,体现了其投入不足。最后是大力发展娱乐(RX6),因为其目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1]王媛,黄震方.国内旅游者消费结构及相关行为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123-126.

[2]贾英.中国6大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6):13-17,30.

[3]崔建凤,张健.河北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9(7):31.

旅游人口 篇7

一、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现状

重庆武陵山片区集少数民族聚集区、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省际行政边界区于一体, 包括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家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丰都县、酉阳土家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7个区 (县) , 国土面积2.3 万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448 万, 有616个贫困村, 53.1 万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达17.2%。该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同时又是贫困严重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农户贫困叠加在一起, 处在富饶中的贫困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 旅游业由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被认为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方式, 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各地方政府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 以乡村旅游扶贫为突破口, 大力开展旅游扶贫。一是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投入。将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与高山移民、整村扶贫、产业发展和扶贫培训等资金整合, 集中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建设了黔江后坝、石柱大黄水、彭水摩围山等旅游扶贫示范区。二是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主要有基于当地山川、峡谷、湖泊、河流和草甸等自然资源的自然环境观光产品;基于当地民族村寨、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品的民俗文化产品;以体验当地特色农业耕作、花卉栽培和果蔬采摘为主要内容的农副业体验产品。三是对实施旅游扶贫的乡镇扶贫干部、村干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参与旅游接待的农户进行了一系列培训, 以提升旅游扶贫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接待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引导农户向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四是创新机制, 促使贫困人口受益。对贫困农户进行直接的资金补贴, 支持有能力的乡村旅游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活动, 支持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合作社与贫困农户合作经营。

二、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状况

为掌握贫困人口在区域旅游扶贫中的受益状况, 我们于2014 年12 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典型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 80%以上的居民能感受到旅游扶贫带来的好处, 或从中有程度不同的获益, 另外还有近20%的居民没有从旅游扶贫项目开发中获得利益。贫困人口的获益状况, 主要有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个方面。

1.经济收益

(1) 景区工作收益。旅游开发后, 贫困人口可以在旅游景区从事管理、导游、接待、保洁等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 这种受益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社会关系。调查发现, 约66%的贫困人口主要经济来源发生了改变, 其中25.7%的人在景区从事接待、讲解或其他服务工作, 从而获得工资收入。

(2) 经商收益。包括在景区及周边销售小商品、开办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等自主经营方式获得收益。这种经营方式所需成本小, 经营场所和经营形式灵活, 对贫困人口的惠及面较大。调查结果显示, 以经商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人口比例从原来的18.87%上升到了26.42%。通过经商获得收益的方式成为当地贫困人口主要的经济受益方式之一。

(3) 临时性收入。旅游扶贫项目开发过程中, 给当地贫困人口带来较多的临时性工作机会。比如, 在景区建设初期的建筑、装饰等工作, 景区运行中的维护工作, 旅游旺季的临时向导和秩序维护工作等。贫困人口通过这种方式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中获益。但由于这些工作机会不固定, 只是补充性的收入来源。

(4) 补偿性收入。主要指在旅游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农户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征占而给予的补偿费。实际调查发现, 多数情况下, 农户得到的补偿数额较少, 尤其是征地补偿往往很低, 没有让贫困农户获得足额的收益。

2.非经济收益

(1) 思想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扶贫项目开展以后, 随着外来旅游者的增多, 给当地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与游客接触的过程中, 当地贫困人口增长了见识, 逐步形成了商品交换意识, 打破了原来自给自足的封闭思维。比如, 随着“绿色”“无污染”“纯天然”等概念的涌入, 许多农户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有机蔬菜并销售给旅游者, 由此也有程度不同的获益。

(2)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项目的开展, 首先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需要交通、通讯、电力和饮水等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公路、铁路的修建增加了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 方便了当地贫困人群的出入;通讯设施的建设, 方便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饮水和电力设施的建设,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山区的用水、用电问题, 大大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3)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 旅游业将无法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地方政府在旅游扶贫项目中非常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保护, 居民的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提高, 开始采用有益于生态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

三、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贫困人口受益的一般模式

根据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获益的方式与途径的差异, 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类型:

(1) 政府扶持下的受益模式。这种模式是指, 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制定和发布相应的旅游扶贫政策, 引导和激励社会其他力量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开发, 对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降低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门槛, 同时给予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所需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 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 参与旅游正式部门的受益模式。旅游正式部门是指得到相关法律法规认可, 完成在政府部门的注册并缴纳税收的旅游企业, 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购物点、旅游交通部门等。这种模式是指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 创造条件让贫困人口进入旅游正式部门, 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受益。在这种模式下, 贫困人口可通过到该类型部门中任职、以土地使用权等入股旅游企业两种途径受益。

(3) 参与旅游非正式部门的受益模式。旅游非正式部门是指没有在行政管理部门注册, 但一直在为旅游业做贡献的部门。这种模式是指, 贫困人口因自身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不能到旅游正式部门工作, 通过旅游小商品售卖点、没有营业执照的家庭住宿接待、路边的特色饮食服务摊点和景区周边的人力车等旅游非正式部门, 向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并从中获取经济收益。

(4) 旅游者帮扶下的受益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旅游扶贫过程中, 旅游者通过对当地贫困人口给予物品和资金捐赠, 帮助旅游景区向外宣传, 与贫困人口沟通交流带来发展旅游丰富的信息和知识, 帮助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等手段, 促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武陵山片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 无论是核心景区的修建, 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均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发布相应的旅游扶贫政策, 激励和引导社会各行业组织参与旅游扶贫项目, 给予贫困人口资金支持和相关的技术培训, 引导、帮助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 使贫困人口从旅游扶贫中获益。同时, 当地的贫困人口也能够获得旅游者的非正式帮扶, 还通过参与到旅游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中工作, 进而获得相关收入, 促使家庭经济状况改善。根据上述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受益的一般模式分析, 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的模式属于典型的以政府扶持的受益模式为主导, 其他模式协同发挥作用的特征。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使贫困人口从中有程度不同的获益,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在旅游扶贫中没有把贫困人口获益作为核心, 将旅游扶贫等同于一般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但是, 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 往往是那些拥有技术、资金和人际关系等各种资源的农户能从旅游产业发展中受益, 而其他农户不但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 还因为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征地、物价上涨等影响导致生计困难加剧。

(2) 项目开发中缺乏系统论证, 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不容忽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均不可避免地带有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 也有在短时间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项目建设效应。因此, 在较多的项目开发中, 没有注重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项目雷同与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一些项目质量不高, 建成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不能发挥扶贫效应。

(3) 忽视社区参与。在旅游扶贫过程中, 忽视了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在规划、开发与利益分配方式等重大事项方面的决策诉求。忽视了这种主体参与, 社区只是旅游开发的客体, 当地贫困人口只能被动地适应外界的安排, 在受益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基本上被排斥在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进程之外, 从属于外来投资企业的利益。

四、重庆武陵山片区贫困人口受益模式的优化

要加快重庆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脚步, 应该积极整合多种资源, 实行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这种受益模式强调从社会整体出发, 多方面参与主体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区) 与多元化部门协作 (环境、文化、交通、科技、财政等) 一同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动, 共同作用, 体现政府主导性强, 外部支援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优势, 将资金、市场、管理、技术和政策等多方支持结合起来, 增强旅游扶贫的功能。这一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口、科技等领域内部及各领域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谋求动态平衡的发展, 目的在于达到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对重庆武陵山片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 在于立足于长远利益, 从根本上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真正实现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摆脱贫困状态的目标。

2.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

扶贫是政府的职责, 而旅游扶贫作为生态功能区重要的扶贫方式, 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许多重要的工作只有政府才能做得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旅游扶贫工作的政策法规, 为旅游扶贫项目创建良好的平台和优越的环境, 通过环境、文化、交通、科技、财政等部门的协作, 在环境评估、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占、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便利或优惠, 引导、激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开发;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对当地旅游扶贫的进程及远期发展做出有效的规划, 同时能协调好旅游扶贫项目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政府还能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分配优势, 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提供便利, 在旅游扶贫效益的分配上协调企业、社区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

3.企业支持

旅游投资企业对旅游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有着丰富的经验, 旅游扶贫项目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企业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在旅游扶贫中, 旅游扶贫开发企业能够根据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 在政府等部门工作规划的引导下, 制定专业化的开发策略, 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旅游企业的到来, 还能够发挥其市场调节功能, 激活当地旅游市场, 增加旅游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 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4.强调贫困人口参与

旅游扶贫的主要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没有当地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 就会导致在旅游扶贫项目里最终富裕起来的是外来投资者和当地富裕的农户, 或者只是地方财政的增加, 贫困人口并未在其中真正受益, 这就违背了旅游扶贫的初衷。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人口, 自身获取利益的能力普遍较弱。在旅游扶贫过程中, 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贫困人口全面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 成为旅游扶贫的受益主体。应该确保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参与规划决策、项目实施以及监督管理, 让贫困群体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这也是贫困人口获益的前提和基础。要确保贫困人口的广泛参与, 参与能力是基础。因此, 要加强基础教育设施设备、与教育培训部门进行合作, 对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贫困人口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提高其旅游扶贫参与能力。

摘要: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工具在重庆武陵山片区被广泛使用。据调查, 旅游扶贫开发以来, 多数居民在经济和非经济方面有程度不同的获益。当地贫困人口的受益属于典型的以政府扶持为主导模式, 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正式部门、参与旅游非正式部门和旅游者帮扶协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在该模式运行中, 存在没有把贫困人口获益作为核心、项目开发缺乏系统论证和忽视社区参与等问题。因此, 需要从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注重企业支持和强调贫困人口参与等四个方面优化贫困人口的受益模式。

关键词: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受益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建红, 肖江南.基于微观经济效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 (PPT) 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14 (1) .

[2]邓小海, 曾亮.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 2015 (4) .

[3]黄梅芳, 于春玉.民族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2) .

旅游人口 篇8

一、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中的机遇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老龄化的社会模式逐渐形成,老年人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会选择经济实惠的旅游商品,对于包装精美、色彩外观等内容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老年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会选择比较舒适的住宅,对于吃饭的标准要求也会增高,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在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老年人是旅游行业中的主力人员,他们出行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享受旅游过程中的快乐,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会选择老年旅游团队,在整个旅途过程中会结交很多的朋友,通过照片的形式会留下最珍贵的记忆。因此,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相关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这种特点,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产品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在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老年团的旅游形式逐渐增多,随着这种旅游模式的开展也就形成了多样化的消费模式,老年人在旅游产品选择的过程中与青年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旅游产品的设计过于统一化,很难满足老年人在产品选择过程中的基本需求,很多旅游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因此,使老年人在产品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限制性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旅游团队的经济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优化老年旅游市场的明细工作

在我国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更好的面临整个行业的挑战,就应该进行明细化的工作划分。首先,要按照旅游方式进行划分,可以将老年旅游团队分为团体老人市场、散客老人市场以及自由化的团队市场,而在老年人的旅游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团队的活动为主要方式。因此,在整个团队活动安排的过程中要以舒适性、休闲性作为重点的服务项目。建立健全的安全医疗保证模式,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将整个内容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优化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其次,如果按照出行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汽车旅游、火车旅游以及飞机旅游等方式,所以,在出行方式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整个过程中的特点,建立特色化的旅游出行模式。

(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产品品牌

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度建立过程中要充分的了解制度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的旅游服务制度,在旅游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应该采取优惠的税收制度模式,提高旅游资源的制度整合模式。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建立专门化的老年人旅行社,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产品创立时要减少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创立优质化的老年旅游产品品牌,而这些项目的创设要由老年旅游专家进行管理,从产品设计到宣传营销都应该由专门的人员进行项目的处理,充分的了解老年人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他们对产品需求的因素,通过内容的研究充分的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从而使老年旅游团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在感受到文化内涵的同时得到购物的满足感,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所有的乐趣,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化的发展。

(三)建立优质化的老年服务模式

在整个老年旅游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服务体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老年人旅游过程中其目的性相对较强,对于出行的活动过程安排的会相对较为慎重,出游之前会对当地的基本情况充分的了解,凡事做到细致安排。因此,针对这种特点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网络化服务部门,在根本意义上提升服务的基本功能,从而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老年旅游群体而言,在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接受更高质量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实现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通过不断的创新建立个性化的制度服务模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老年旅游行业的整体质量。

三、结束语

旅游人口 篇9

1 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词典》中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 我们称之为人口老龄化。”从该定义可以看出,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应增长的一个动态过程, 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 而不是个体的老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引起广泛重视。1956年, 联合国出版了第一篇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该报告以65岁作为老年年龄下限。在此后的20多年中, 人口老龄化成了全球趋势, 许多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 联合国于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会议上将老年年龄的下限定为60岁。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老年年龄下限。本文研究综合考虑我国老年人的退休年龄 (男60岁, 女55岁) 和国际老年人口年龄下限的界定, 除特殊注明外, 本文所提到老年人均以55岁作为老年年龄下限。

1.2 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2.1 老年人口数量多

山东2010年60岁以上人口1413万人, 占总人口的14.75%, 高于全国13.26%的水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9.84%, 高于全国8.87%水平。据预测, 山东省每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为70万以上。到201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1147.8万人;2020年将达到1503.6万人。

1.2.2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29.44万人, 占8.03%, 比山东省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83百分点;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42.98万人, 占9.8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 山东省人口老龄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根据预测, 到2015年山东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达1147.8万人, 约占总人口的11.7%;2020年达到1503.6万人, 占总人口的15.0%;2030年2125.5万人, 占总人口的21.3%。

2 山东省老年旅游产品现状

大部分旅行社对老年旅游产品开发不够重视, 认为经营老年旅游产品风险大, 利润低, 缺少开发积极性。

(1) 产品同质化严重, 有些旅行社只是把一些普通旅游产品以“夕阳红”、“爸妈游”命名, 作为老年旅游产品来出售, 事实上, 这些所谓的老年旅游产品与普通旅游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现有的大部分旅游产品几乎没有针对老年人特征而专门设计开发的产品, 服务设施也没有针对老人的特点而专门设计, 住宿、饮食都没有针对老年人看重卫生、健康、方便、安全等方面来考虑。 (2) 老年旅游的行程安排上, 大部分旅行社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 节奏太快, 对老年旅游来讲, 不但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而且有可能还会加重老年人身体的负担。时间安排上, 部分老年旅游产品和普通旅游产品时间没有错开, 交通拥堵, 给老年人出游带来很多不便。

3 山东省老年旅游产品创新的必要性

(1) 当前旅游产品不能满足老年旅游的实际需求, 真正的老年旅游产品并不多。与中青年旅游市场相比,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身心特点, 老年旅游市场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 对交通和住宿的舒适度、安全性要求较高;其次, 购物较理性、消费程度总体偏低等等。大部分旅行社不愿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去迎合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 忽视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 使得目前市场上的旅游产品并不符合老年人的口味。比如大多所谓的老年旅游产品观光景点过多, 造成老年人旅途劳累, 从而影响老年游客的心情和身体健康, 这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 从山东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说, 对老年旅游产品进行创新能给旅游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效益。“银发旅游”蕴含着巨大的市场, 银发一族受时间的制约较少, 可以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缺。只有产品符合老年游客的需求, 才能真正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为社会和下一代减轻负担,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东省老年旅游产品创新对策

4.1 产品类型创新, 开发适合老年人旅游的专项旅游产品

对山东省济南市老年旅游市场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部分老年游客认为旅行社产品类型单一, 产品类型不符合自己的喜好, 所以旅行社应对产品类型进行创新, 打造适合老年游客的新产品。

4.1.1 开展养生休闲游

上海市老年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亚夫提到, 旅游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对于亚健康或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 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旅游景点去养生。例如, 到海滨旅游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排解忧愁, 对神经衰弱、忧郁症、贫血等患者具有一定的助疗效果;高山地区空气污染小、负离子数量多, 身体素质差、糖尿病等患者可以将此作为养生旅游的最佳选择。对旅行社来说, 可以专门为老年游客开辟养生旅游线路, 开展保健讲座, 组织老年游客到长寿乡探秘。

4.1.2 开发社交型旅游项目

老年人退休之后, 由于子女大多忙于工作, 或者有些子女只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过问较少, 造成部分老年人感到孤独。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 排解孤独感, 增添生活情趣, 所以对旅行社来说, 可以开发社交型老年公寓。比如座落于妙峰山景区之中的京西酒店老年公馆, 拥有全北京最大的绿色森林氧吧, 集“敬”、“养”、“休”、“乐”于一体, 是离退休老干部的休养所, 一些老知识分子、老同志可以将其作为著书立说、写回忆录的理想书斋;“空巢老人”可以将其作为温馨栖息地;是鳏寡孤独老人的情感港湾;是所有老人们颐养天年的最佳场所。

4.1.3 开展专项旅游产品

大部分老年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比如历史、地理、花卉、书画、舞蹈等, 他们希望与有着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人交流, 切磋专门知识和技艺。旅游企业可以针对老年游客的这一特点, 开发历史、花卉、钓鱼、书画等专项旅游产品。

4.2 品牌创新, 增强品牌识别度, 提高老年游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现有的老年旅游产品名称、标志混乱, 大部分旅行社没有给老年旅游产品设计专门的标志, 老年人识别不出这种产品与普通旅游产品有什么区别;并且没有文化内涵, 没有把“爱老、敬老”等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老年旅游产品中去, 这就没有持久的吸引力。

首先, 旅行社应当选择一个容易记忆的名称和鲜明的标识, 比如“夕阳红中山鹊桥会”、“千名长者温馨结伴游港澳”等, 夕阳红的社标是一个代表喜庆、繁荣、积极向上的火红太阳, 深得老年人的喜爱。其次, 应当加强品牌文化的培育, 增强文化内涵, 才能增强产品的附加值, 才能使产品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4.3 服务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 推出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服务项目

老年旅游群体由于年龄、身体等因素, 其接待要求更高、更复杂, 所以对旅行社来说, 需要为老年游客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要为老年游客提供更贴心、更周全、更人性化的服务。比如, 为老年团配备中年导游, 以便与游客缩小年龄差距, 方便言语沟通;旅游团应携带小药箱, 方便事故出现时的简单救护。人数较多的老年团队, 如专列等须配备随团医生。

参考文献

[1]林英华, 等.山东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 2010 (03) .

上一篇:风电预测误差下一篇:市政工程施工过程